品德与社会学科建设若干指导意见

合集下载

天津市教委关于深入推进天津市高校学科建设的指导意见

天津市教委关于深入推进天津市高校学科建设的指导意见

天津市教委关于深入推进天津市高校学科建设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公布日期】2020.12.24•【字号】津教政〔2020〕21号•【施行日期】2020.12.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高等教育正文市教委关于深入推进天津市高校学科建设的指导意见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促进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以学科建设带动学校整体发展,现就深入推进天津市高校学科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各项任务,坚持“四为”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突出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为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加快推进天津高质量创新发展作贡献。

二、总体目标以“天津特色、世界一流”为目标,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天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学科结构与布局,强化学科优势与特色,构建科学有效的学科建设监测和评价机制,突出学科建设的质量、贡献与效益,促进学科建设整体水平不断提升,为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到2025年,形成“重点突破、整体提升,高端引领、战略支撑”的学科建设格局,在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共性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等方面做出原创性、突破性贡献,支撑发展新动能和产业升级成效显著,一批学科跻身世界一流学科行列。

三、重点任务持续优化学科布局结构。

遵循学科发展规律,瞄准科技发展前沿,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高校自身定位与特色优势,科学调整学科布局,合理优化学科结构,改造提升传统学科,积极培育新兴学科,融合孕育交叉学科,着力建设优势学科,聚力打造一流学科,形成学科基座稳固、学科高原林立、学科高峰耸立的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生态。

以“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为渠 道,夯实学校德育教育基础

以“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为渠 道,夯实学校德育教育基础

以“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为渠道,夯实学校德育教育基础品德乃人之灵魂,之根本。

人的思想品德体现一个民族的形象,反映一个社会的性质。

为此,《品德与社会》学科教育凸显其重要性。

如何培养优秀的高素质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了我们研究的课题。

我校以校本研修为载体,增强教研组活动的专题性,开展学科组教研活动,在学科活动中求创新,逐渐形成学校校本研修特色。

一、领导重视,建章立制,成立品德与社会学科组。

学校工作,德育为先。

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离不开品德课堂。

1.成立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学科组。

在教师自发报名、优化组合的原则上,建立学科组。

学科组的老师主动钻研,开展丰富的教研活动,在教研组中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在各类教学研究中充分发挥核心研究的作用。

2.明确职责,加强教研制度建设。

(1)建立教研活动制度。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定期举行学科的教研活动,内容、中心发言人落实到位,活动有点名、有过程记录,使教研活动工作常规化、制度化。

(2)强化工作反馈制度。

教师及时总结《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的典型经验及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

教师要认真写好教育教学手记,注重教学反思。

对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共同研讨,排除障碍。

(3)制定交流合作制度。

在组长带领下,学科教师互相交流听课,做好听课记录,一起磋商,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课堂教学联系起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建立每学期一次的课堂教学观摩制度,及时地帮助和探讨老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加强学习,重视培训,引领学科组专业发展。

1.学习理论,落实课标,达成共识。

我校是县直属小学,是我县新教材的第一轮试点学校,我们始终非常重视对新课标的学习,在教研组中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学习,如,老师人手一份品社学科的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供老师自学,教研组内还编写了课标学习的反馈调查表。

我们还把县进修学校品德学科教研员请到学校开设讲座,让老师与专家面对面地了解课标,了解新教材。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工作计划(三篇)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工作计划(三篇)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工作计划《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一、教材特点: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

五上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

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

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教育性。

品德与社会课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

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这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综合性。

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

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参与性。

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观性。

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

例如第四单元《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文字的基础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已不再仅仅是一些图画,还有示意图和大量的照片,通过这些插图,不仅增加了历史审美感和历史直观性。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级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研究生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加强和改进研究生的德育工作,教育部提出了若干意见。

一、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高质量的德育工作需要具备专业素养、思想道德水平较高的德育师资队伍。

各高校要加强德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引进,通过研究生教育教师培训、学术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德育素养。

同时,要鼓励优秀本科教师参与研究生德育工作,为研究生提供全方位综合素质教育。

二、完善德育课程体系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增加德育教学环节,确保德育课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德育课程应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品德修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三、加强导师指导和学术伦理教育导师对研究生的引领和教育起着重要作用,要求导师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水平,关注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和德育工作。

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加强导师的培养和管理,提高导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注重培养导师的德育意识和学术伦理规范,确保研究生在学业上和德育上得到全面指导与教育。

四、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研究生作为学术界的未来希望,应该具备高尚的学术道德。

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组织开展学术道德教育和培训,加强学术诚信宣传,倡导诚实守信、规范从事科研活动。

同时,要对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建立健全学术道德监督机制。

五、加强研究生德育评价体系建设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建立科学、全面的研究生德育评价体系,将德育教育纳入研究生培养计划的评价体系中。

德育成绩应纳入研究生综合评价体系,并与学术成果、学科能力等因素相结合,形成全面评价体系。

六、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为使研究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教育部提倡各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加强合作,开展研究生实践教育和实习实训活动。

通过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小学品德与社会集体备课记录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集体备课方案

小学品德与社会集体备课记录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集体备课方案

小学品德与社会集体备课记录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集体备课方案一、备课背景在这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品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作为培养学生品德、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课程,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的重任。

为此,我们组织了一次集体备课活动,旨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课堂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品德教育。

二、备课目标1.理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把握教材体系,明确教学目标。

3.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享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三、备课内容1.教学内容分析2.教学方法探讨(1)情境教学: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体验、实践,提高品德素养。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实践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能力,提升品德素养。

3.教学评价(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纠正学生的问题,给予肯定和鼓励。

(2)终结性评价:通过考试、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四、备课实施1.分工合作:各位教师根据自身特长和教学经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备课任务。

2.集体研讨:定期组织集体研讨会,交流教学心得,共享教育资源。

3.课堂实践:将备课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观察、分析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五、备课成果1.教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编写详细教案,为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2.教学课件:制作精美课件,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果。

3.教学资源库:整理、收集教学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库,方便教师查阅、使用。

4.教学成果展示:组织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展示教师教育教学成果,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

通过本次集体备课活动,我们深刻认识到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明确了教学目标,探讨了教学方法,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强交流与合作,共享教育资源,为培养具有良好品德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注意事项:1.备课分工不均问题解决办法:一开始就明确每位教师的职责和任务,确保每个人都能参与到备课的各个环节中。

国家教委印发《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国家教委印发《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国家教委印发《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教育委员会(已更名)•【公布日期】1995.10.24•【文号】教社科[1995]10号•【施行日期】1995.10.2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国家教委印发《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教社科[1995]10号1995年10月24日)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教学改革,使高校“两课”教学更好地在新形势下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重要作用,现将《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并请将执行中的重大问题及时报告我委。

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深入进行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教学改革,根据两年来“两课”改革的探索和实践经验,提出如下意见:(1)“两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对青年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之一。

高校“两课”是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两课”教学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功能和重要的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有关文件,阐明了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德育工作,为我们深入进行“两课”教学改革和建设指明了方向。

(2)“两课”教学需要深化改革。

在世界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在改革深化,开放扩大,尤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多种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环境里,怎样帮助青年学生认清人类历史的走向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前景,使他们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两课”教学需要研究解决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教育局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导意见

教育局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导意见

教育局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导意见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充分发挥德育在推动学校发展和促进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结合我县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中小学德育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文件精神,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全过程,紧紧围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真正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着力解决好制约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任务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针对中小学生不同阶段身心成长的特点,进行爱心教育、诚信教育、公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合格公民。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

三、主要措施完善德育工作机制,强化德育队伍建设1.健全和完善德育工作管理机制。

各中小学要把德育工作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长和教导处、共青团、少先队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德育课程教师、心理健康辅导教师、班主任、学生家长代表组成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成员要分工明确,落实责任,统筹、协调和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健全班主任的聘任、培训、考核、评优制度。

要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

学科建设指导思想与措施(doc 11页)全面优秀版

学科建设指导思想与措施(doc 11页)全面优秀版

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一、学科建设的基础与现状江西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源于1958年采矿专业的通风教研组,1985年由原冶金部授权开设专修科班(大专),1987年以矿山通风与安全专业名称招收本科生,1990年改名为安全工程专业。

2000年获安全技术及工程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获得安全工程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是江西省“十一五”重点学科,安全工程本科专业是江西省品牌专业、江西省首届特色专业。

安全技术及工程为江西省第二批示范性硕士点,是“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安全工程实验中心为基础组建的矿业工程实验室是江西省科学技术厅认定的江西省重点实验室,2004年实验室被评为江西省优秀重点实验室;同时以安全工程实验中心为基础组建的江西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是江西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安全学科现有教职员工共有教师15人,其中博士生(副)导师1人,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人,在读博士4人。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一、二层次人选1人,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江西省高等学校骨干教师2人。

经过二十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实践,形成了教学环节合理、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过程规范、教学条件较好的良好态势,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

近年来,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近五年承担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15项省部级研究课题及5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科研项目经费1000多万元,并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项,申请专利3项。

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70篇,被SCI、EI、ISTP收录25篇,出版著作教材6部。

该方向仪器设备总值为410.12万元,实验室面积为400m2,图书资料总册数为0.652万册。

共培养本科毕业生800多人,在校本科生超过250人,已经培养了硕士研究生50人,在校研究生37人。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11.23•【文号】教社科厅函〔2021〕21号•【施行日期】2021.11.2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的通知教社科厅函〔2021〕2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已经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讨论通过,并报部领导批准。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教育部办公厅2021年11月23日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加强对不同学段思政课建设统筹指导,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推动新发展阶段学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成立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

第二条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是在教育部党组领导下,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政课建设工作的决策协调议事机构,主要职能是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行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

第二章组织第三条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管理部门委员和专家委员若干人组成。

根据工作需要下设一体化建设专家指导组,设组长、副组长若干名。

第四条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由教育部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副主任委员由教育部分管负责同志担任,委员由教育部相关司局主要负责同志和一体化建设专家指导组组长、副组长担任。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指导意见和学科德育指导纲要的通知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指导意见和学科德育指导纲要的通知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指导意见和学科德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公布日期】2012.07.19•【字号】浙教办基〔2012〕122号•【施行日期】2012.07.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正文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指导意见和学科德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浙教办基〔2012〕122号各市、县(市、区)教育局:为落实夏宝龙省长关于大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指示精神,根据省教育厅《关于落实省政府教育和人才培养3项课题研究的报告》要求,省教育厅组织相关学科专家研究制订了“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指导意见”和“中小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

现印发给你们,并提出如下要求,请转发至各中小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执行。

一、“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指导意见”为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4门国家德育课程的教学指南,进一步明确德育课程的教学要求,渗透浙江省情和当代浙江人的共同价值观,针对课程的热点和难点提出教学指导意见,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浙江省中小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主要对国家德育课程以外的其余课程渗透德育提出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学科德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以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

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中小学校要高度重视中小学德育工作。

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应各司其职,分工合作,相互配合,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落实。

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采用多种形式宣传和推广优秀教师的育人经验,促进教师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真正树立“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主体意识。

要及时总结中小学德育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教学案例,树立学科德育先进典型,推广现代德育模式,把“德育为先”理念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

三、要深入开展学科教学中德育的研究。

教研部门和各中小学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通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加强学科教学中德育的研究,形成学科大德育观。

发挥《品德与社会》学科优势 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

发挥《品德与社会》学科优势 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

发挥《品德与社会》学科优势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作者:陈月蓉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3年第07期【摘要】我国是依法治国的国家,法律素质已成为当代公民的一项基本素质。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加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而且可以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法制意识法制教育【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63-02我国是依法治国的国家,公民法律素质的高低,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的强弱,更是一个国家法制建设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的重要标尺。

邓小平同志早在1986年就提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我们的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

“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也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

法制纪律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遵纪守法是我国21世纪创新型人才必须培养的基本素质。

”小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他们思想认识上渐趋成熟,敏感好奇,富于想象,喜欢模仿,但辨别能力差,以致在追求新奇刺激面前,极易受不良影响而导致违法犯罪。

近几年的统计数字表明,青少年犯罪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并表现出了犯罪低龄化、团伙犯罪和暴力犯罪现象等特点,成为与环境污染、贩毒吸毒并称的全球三大公害。

因此,加强对小学生的法制教育已刻不容缓。

对小学生从小进行法律意识培养和法律素质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下面,谈谈本人在《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探索。

一、利用教材资源,树立法制观念《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安排了相当多的法制教育内容,按学生的年龄、心理、知识现状、认知规律等等进行编排,其内容贴近学生,具有实效,可操作性强。

如何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落实德育

如何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落实德育
德育是个 系统的工程 ,内容也比较多 , 包括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 。 《 品德 与社会 》学科 是一 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 , 促进学生良好 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是对小学生进行 系 统的品德教育的一 门主要课 程。它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 生方 向、 科学 的世界观 、人 生观和价值观 , 形成 良好 的道德 品质有着一定的导 向作用。可见 ,品德与社会课承担着德育任务 ,是学校实施德育教育 的主渠道。作为一 名德育工作者 , 在 “ 品社 ”课 的教学 中对学生进行 德育教育是义不容辞 的。如何在 《 品德与社会 》学科中有机 的落实德 育 教 育 呢? 作 为一 名 品社 教 师我 认 为要 从 以下 几 点做 起 : 紧扣教材 ,注意德育落实的 自然性 结合 《 品德与社会 》学科 的特点 ,把德育教育 附着于知识的讲授 或训练之中, 使学科 的综合性 、 生活性与德育教育的思想性紧密结合 , 达到知识的传授与德育教育 的水乳交融,真正做到 “ 随风潜人夜 ,润 物细无声”。这样 ,学生不会感到是在接受单纯 的思想教育,但却在 不知不觉中已受到 了深刻的思想教 育。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德育教育 生拉硬套的附着在单一的知识传授上 ,德育教育在学科中 自然而然落 实 的 同 时 ,也 收到 了 良好 的教育 效 果 。 二 、把握特点 ,注意德 育落 实的生动性 《 品德 与社会 》学科是一门生活性很强的学科 ,把握住学科 的性 质和特点 ,在落实德育教育时 , 才能充分发挥本 学科 的优势。在 日常 的教学 中,作为教师应该抓住 《 品德 与社会 》学科 “ 生活性”这一重 要特点进行教学 ,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德育落实 的生动性 。例如 :例如 : 在三年级下册的品社教科书的第三单元 《 来 自社会的关爱 》, 讲的是学 校 里 有 哪些 人 在 为 我 们服 务 ?我 首 先 向学 生 提 出一 个 问题 : 在 我们 学 校工作的老师和其他工作人员 , 为了保证我们 的学习和安全 , 他们提供 了什 么 服务 ? 学 生 争 先恐 后 说 出 自己 的答 案 : 门 卫 董 师 傅 一 天 要 锁 好 几 次门 , 保洁员阿姨每天为了给我们营造 良好 的学 习环境 ,楼上楼下 滴打扫卫生等等。作 为一名小学生 , 要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 遵纪 守法 , 勤奋学习 , 为校争光。这样 , 《品德与社会 》也 自然 的落实了思 想感情的教育并收到了良好 的效果。

思政学科建设规划

思政学科建设规划

思政学科建设规划贵州盛华职业学院思政学科建设规划思政学科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法律基础知识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它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她们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我院致力于培养“讲诚信,有爱心,行为高尚”,既有良好职业素质又有实际操作技能的人才。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纲要》的要求,我院以“诚信,爱心,高尚”为校训,并以“培养高尚、有用的人”为目标而开展一系列教育改革与创新。

为加强我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一、学科建设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的相关要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主线,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教书与育人、教育与自我教育、教育与管理、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继承优良2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学科主要任务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

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计划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计划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积极、稳步、有效地实施深化新课程改革为主线,以教学为中心,务实创新,落实规范,提高效率,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打造“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

二、学生分析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例如,今天的儿童在早期的社会性生活中,由于自我中心的存在以及家庭中容易出现的放纵,使得一部分儿童自认为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事情,规则意识比较模糊。

随着集体生活与合作活动的逐步拓展,以及他们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学会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

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又如,目前我国有残疾人6000多万,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今天帮助残疾人,支持、搞好残疾人事业,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到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呵护,“只知受爱,不知爱人”,“只知索取,不知奉献”,人与人之间不能互相互相尊重。

面对与自己不一样的残疾人,他们可能会觉得好笑,有时甚至会嘲笑、瞧不起,还可能会戏弄残疾人。

我们必须从小培养学生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具有同情心与爱心,并让学生乐意努力去帮助他们。

此外,四年级的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社会的接触也日益频繁,独立活动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学生从平时亲身经历的事实中理解生活与交通运输业的双向关系,有利于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社会知识,从而更好地去适应生活和创造未来。

三、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的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上海市学科德育指导意见

上海市学科德育指导意见

上海市学科德育指导意见为了促进上海市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学科德育工作,制定以下指导意见:一、学科德育的重要性学科德育是学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塑造正确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学科德育是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律性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学科德育的基本要求学科德育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贯穿于学科教学全过程。

学科德育要体现人文关怀,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感、智慧和技能。

学科德育要注重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科德育要注重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三、学科德育的实施方法1. 注重课程建设:学科德育要融入课程教学中,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德育需要丰富教师的德育理念和教育经验,提高教师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使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贯彻德育教育。

3. 建立评价体系:学科德育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德育素质和学科综合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态度。

四、学科德育的保障措施1. 加强学科德育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学科德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 建立学科德育的工作机制,明确学科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关系,加强协作和沟通。

3. 加强学科德育的质量监控,建立健全的督导评估机制,推动学科德育工作不断创新和发展。

五、学科德育的实施效果评价学科德育的实施效果评价应该从多个方面出发,包括学生德育素质、学科知识技能、综合能力等多个方面。

评价结果应该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以便不断改进和提高学科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六、总结学科德育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教育的重要手段。

学科德育要注重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加强宣传推广和质量监控,不断提高学科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学科建设意见和建议

学科建设意见和建议

学科建设意见和建议一、师资队伍建设方面1. 人才引进咱得像寻宝一样去找那些真正厉害又有趣的老师。

不能光看学历和论文数量,得找那些在学科领域里有独特见解,还能把知识讲得像故事一样吸引人的老师。

比如说,要是找计算机学科的老师,就找那种不仅会写代码,还能给学生讲代码背后那些程序员奇奇怪怪又超酷的故事的人。

可以设立一些特殊的人才引进渠道,专门吸引那些在行业里摸爬滚打多年、经验丰富的实干家。

他们能把现实中的案例带进课堂,让学生知道学的东西不是只用来考试,而是能在外面的世界大显身手的。

2. 教师培训定期给老师们来点“充电套餐”。

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培训,而是像参加学术派对一样。

让老师们去参加一些前沿的学术研讨会,最好是那种有互动、有实践的。

比如物理学科的老师去参加一个关于新型物理实验技术的研讨会,回来就能给学生展示最新的物理世界奥秘。

鼓励教师跨学科培训。

数学老师去学学艺术设计的思维,说不定能让数学课堂变得更有创意;文学老师去了解了解计算机编程的逻辑,也许能在文学创作教学中有新的突破。

二、课程设置方面1. 课程内容更新学科知识在不断发展,咱的课程内容可不能像老古董一样一成不变。

就拿生物学来说,基因编辑技术都这么发达了,课程里不能还只讲传统的遗传学内容。

得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像新鲜水果一样及时放进课程这个大篮子里。

让学生参与课程内容更新。

可以设立一个课程内容建议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哪些知识在实际应用中很重要,但是课程里没有,就可以写个小纸条投进去。

然后由老师和学生代表一起讨论是否要把这些内容加进去。

2. 课程体系优化减少那些重复又无聊的课程。

有时候一门课里讲的东西,在另一门课里又讲了一遍,这不是浪费大家的时间嘛。

要像整理衣柜一样,把课程体系梳理得井井有条,每门课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区”。

增加一些跨学科的课程。

比如“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让理工科的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文科的学生了解科技的神奇。

这就像把不同口味的糖果混在一起,能创造出全新的美妙味道。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意见:1. 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政治素养。

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政治素养,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和分析国内外政治形势,具备正确的政治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政治道德和政治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念,增强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 强化政治理论学习。

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应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和理解。

学生应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

教学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讨论,使学生能够将政治理论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引导学生进行辩证分析和批判性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4. 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使他们能够了解和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

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国际政治热点问题,了解国际政治形势,培养他们的国际交往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5. 强化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应注重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要注重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和实践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中小学思政学科建设评估标准体系

中小学思政学科建设评估标准体系

中小学思政学科建设评估标准体系摘要:中小学思政学科建设的评估标准体系是研究中小学思政学科建设情况的重要基础。

本文结合思政学科建设的具体情况,梳理出了包括校领导认识、师生参与以及师资力量配备在内的评价体系,以期为中小学思政学科建设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思政学科;评估体系;建设中小学思政学科建设评估标准体系一、引言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学思政学科建设以及持续不断地改善思政课程目标是中国教育工作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根据教育部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规定,思政学科是一门必修课,是实现学校学生素质提高的重要手段。

因此,提高中小学思政学科建设的水平,对于满足义务教育学生素质提高的需求至关重要。

上述背景提出了推进中小学思政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但是在推进中小学思政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实际问题,如缺乏全面有效评估,缺乏可衡量的评价体系,缺乏校长和老师的认识等。

因此,制定一套有效、可衡量的思政学科建设评估标准体系,指导中小学思政学科建设成为迫切的需要。

二、中小学思政学科建设评估标准体系1、校领导认识程度校领导对中小学思政课程建设的认识程度是思政学科建设的基础。

校领导要结合实际,以科学的视角把握思政课程的发展趋势,把最新的教育理论要求融入思政课程教学。

校领导要认真学习思政课程发展研究的成果,对有效推进思政课程建设有信心、有把握,推动学校建设自我发展,在思政课程建设方面发挥校领导作用。

2、师生参与学校思政学科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思政课本的内容,还要考虑教师的培养、学生的参与以及学校的文化氛围等因素,对于这些因素的综合考虑,在学校思政学科教育建设中至关重要。

必须重视学生的参与,在学生的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责任,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从思想上帮助学生把握自我发展的方向,增强学生思政能力。

3、师资力量配备师资力量配备是中小学思政学科建设的基础。

在思政学科建设中,一方面要注重师资力量配备,多支持有思政学科背景和教学经验的老师,注重师资力量的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还要把握教师的特点,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从而有效帮助学生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的学习思政学科的知识。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指导意见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指导意见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指导意见为了便于广大教师理解和把握《道德与法治》课程,切实提高我市《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特制定《盐城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指导意见》(下称《教学指导意见》。

)《教学指导意见》分为四个部分: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科提出的要求、我市《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与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培育《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路径、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科提出的要求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经过学习后所沉淀成的核心技能,是在国家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学生必须达到的能力素养,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这一要求的。

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提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九大核心素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要求我们要充分关注学生个体成长所需的必备素质和核心能力,聚焦本学科核心素养,注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构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和谐生态。

(―)体现了德育学科独有的价值标准《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基于改革从过去重视学科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课程标准,转向重视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和学科核心能力塑造这一目标,在九大核心素养的框架下精心遴选出来,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道德素养、公民素养、人格素养、人文素养。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道德素养、公民素养、人格素养、人文素养”是“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发展的人”离不开“四大素养”的实现。

“道德素养、公民素养、人格素养、人文素养”体现了德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特殊性,尽量缩小了与其他学科核心素养外延的重叠,体现了德育学科独有的价值标准、伦理规范、思维与行为方式的要求。

(二)体现了素养要素的科学性和全面性道德素养包含的重点要素有:向善求真的情操、以礼待人的德行、道德判断与分析能力、反省与修身的习惯;公民素养包含的重点要素有: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法治意识、公德意识、公益意识、责任意识、生态意识等),公民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参与能力、协调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等);人格素养包含的重点要素有:阳光心态、乐于合群、与人和谐交往、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人文素养包含的重点要素有:文化底蕴、逻辑推理能力、思辨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实践探索与问题解决能力;(三)体现了德育学科培养的关键能力“道德素养、公民素养、人格素养、人文素养”是本课程的核心素养,每一种素养下包含众多构成要素,要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必备的学科关键能力有四个部分:学习力、调适力、思辨力和行动力。

学科指导意见

学科指导意见

学科指导意见学科指导意见一、学科背景二、学科目标和范围三、学科教学方法四、学科评估五、学科发展趋势一、学科背景学科指导意见的首要任务是对学科的背景进行简要介绍,为读者提供了解学科的基本知识和背景信息。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科的定义、发展历史和学科的重要性进行简要描述。

二、学科目标和范围学科指导意见的第二部分是对学科的目标和范围进行详细介绍。

在这一节中,应该明确指出学科的核心目标和教学目标,以及学科在培养学生能力和知识方面的作用。

此外,还需要详细说明学科的范围和内涵,让读者明确学科的边界和研究内容。

三、学科教学方法学科指导意见的第三部分是对学科教学方法的说明。

这一节应该详细介绍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外阅读和研究等。

同时,应该强调学科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有效的教学指导。

四、学科评估学科指导意见的第四部分是对学科评估的说明。

在这一节中,应该明确学科评估的目的和方法,包括学科考试、综合评价和评估工具的使用。

同时,还可以介绍一些优秀的学科评估实践案例,为读者提供借鉴和学习的机会。

五、学科发展趋势学科指导意见的最后一部分是对学科发展趋势的展望。

在这一节中,应该分析学科的发展前景和挑战,指出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

同时,还可以介绍一些学科研究的新进展和科研成果,为读者提供了解学科最新动态的机会。

综上所述,学科指导意见应该按照学科的背景、目标和范围、教学方法、评估和发展趋势进行论述。

通过清晰的结构和准确的表达,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学科,并提供学科教学和研究的有效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闵行区品德与社会学科建设若干指导意见附件1:关于加强《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的几点意见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基础课程。

新课程将原来的《思想品德》、《社会》等学科进行有机整合,在课程理念、内容结构、教学方式、评价实施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为切实将课程改革的思想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为之中,结合我区的《课堂教学改进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确立课程地位,强化常规管理学校要充分认识《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有计划、生动活泼地帮助和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促进社会性发展,为学生逐步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要确立课程的重要地位,分管校长、教导要亲自抓学科的管理,各校要设立学科教研组长,配合好具有良好师德及专业素养的教师任教。

学校要加强学科的监控、指导和管理。

一要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授课计划;二要加强备课、上课的管理,保证教学时间、内容和质量的落实;三要切实抓好教研组的建设,开展教本教研活动。

通过各种教研方式有效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

二、强调教师责任,实施课程标准无论是专职或兼职任教《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必须要敬业爱岗,认真负责。

要以优良的品行和人格去影响学生。

要认真学习和解读课程标准,树立新的课程理念,优化教学过程。

既要钻研教材,更要研究学生;要全面把握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方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在和谐的课堂氛围、有效的教学活动以及融洽的师生交流中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教师更要注重课后反思,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贯彻课程理念,改善教学行为《上海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明确提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关心、拓展、提升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倡导实践体验学习方式、实施知情、行统一的综合评价”的课程理念,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必须以转变教学方式为突破口,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1.教学目标全面性策略《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包含知识、方法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教师必须在研究学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把握、不可偏废。

同时要结合教学内容,正确处理好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突出重点难点,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2.教学内容的生活性策略教师要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有效地运用和处理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要注重“三个结合”;一是教学内容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实际相结合;二是教学内容与当地现实社会生活相结合;三是教学内容与本校、本地课程资源相结合,让学生更加好的参与社会实践。

3.教学活动主体性策略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更要确立“活动—发展”的观念,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操作,并在活动中自觉感受、体验、感悟,不断积累经验,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步和提高。

4.教学方式多样性策略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摒弃“教师灌输说教,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状况。

要注重启发式教学,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更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要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

5.教学媒体的有效性策略要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正确有效地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以提高教学的效率。

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合理运用现代媒体正确收集、处理信息。

四、改革教学评价,提高教学实效这里的教学评价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学习的评价,二是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

评价要遵循全面性、科学性和发展性的原则。

前者在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及评价主体等方面均可采用多元化的方法(详见课程标准)以突出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促使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与社会性的发展。

课堂教学评价更要重教学理念和课堂实效,将评教与评学有机结合起来。

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杠杆。

闵行区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心组2014.9附件2:关于改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施意见《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基础课,是小学德育的主导渠道,更是实施“两纲”教育的重要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富有民族精神及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起着奠基作用。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上海市“两个纲要”的精神,深入推进“二期课改”,切实提高我区《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质效和广大教师的专业素养,特提出以下改进课堂教学实施意见。

一、合理制定并落实教学目标要以学生良好的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为本,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及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要求适度,明确具体。

要进一步强化《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关于民族精神、生命教育目标要求的贯彻落实。

要全面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三方面的有机整合。

可根据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特别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的培养,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获得,防止把《品德与社会》课变成单纯的知识传授课。

教学目标的表述要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层次性。

基础性目标要求全体学生必须掌握和达成。

在此基础上,应根据学生的差异设置发展性分层目标,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教学目标的落实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课前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准备,课后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都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系统设计和组织。

课堂教学则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主阵地,教师应充分关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有效处理和拓展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应遵循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贴近社会现实的原则,注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要准确把握文本教材。

教师要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准确地处理和运用文本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

要注重开发和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教师要善于发掘和运用身边的、鲜活的、与小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问题与社会问题等素材,拓展教学内容,特别在民族精神、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文明礼仪等方面要充实生动典型的实例,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要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容量恰当。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应灵活多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易为学生接受。

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生成性。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通过质疑、探究所生成的问题,从中及时吸取与教学目标相符,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的有机补充。

三、精心设计和优化教学过程要精心设计和注重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论教。

教学过程中各教学环节及课堂提问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都应有明确的目的性,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符合小学生品德形成的社会性发展的规律,讲求实效。

要落实课程理念,进一步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

倡导主动参与、实践体验的活动化教学,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活动中感悟、体验、探究,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要摒弃传统品德教学教师一味说教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注重生成性教学。

要依据课程特点,学生年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选用生动活泼、形成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

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用眼看、用耳听、用脑想、用嘴说、用手操作,多感官地参与。

让他们在生活模拟,情境体验、角色扮演、游戏娱乐、讨论交流、质疑辨析、实验演示、操作实践、成果展示等教学活动中得到启迪和发展。

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须掌握必要的学科专业知识,体现良好的教学素养。

尊重学生,面向全体,教学民主,善于倾听和激励,体现师生互动,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学法指导,适时启发点拨,进行必要的补充、修正、归纳和提升,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提高。

要注重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根据学校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正确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以提高教学效率。

同时要指导学生合理运用现代媒体等手段,正确收集、处理信息。

要注意拓展教学渠道。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必须要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学、班主任工作、少先队活动和课外教育活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有机结合。

必要时可走出课堂,到实地进行教学,还可请校内外有关人士参与教学,以形成教育合力,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四、积极改革和实施教学评价要突出评价的激励性。

实施《品德与社会》评价目的是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使他们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因此要注重评价的教育和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的闪光点,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及时加以鼓励,不断引导他们进步。

要注重评价的过程性。

要注意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在原有水平上的进步。

不强调作终结性评价,而重符合学生实际并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形成性评价,教师在每堂课后应及时了解教学效果,认真进行反思,不断改进教学。

要提倡多元的教学评价。

评价的标准是多维的,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要把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家长评价与社会评价结合起来;评价的手段也应多样化,如书面考查、观察记录、活动记录、调查报告、竞赛评比、成果展示以及设立成长档案等。

要注意丰富评价渠道。

对于学生社会性发展与品德发展的综合评价,可与班主任的品德评语、少先队的雏鹰争章及学校其他相关评价机制结合进行。

五、强化落实管理保障措施《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基础课程,是小学德育的主阵地。

学校领导、教师应进一步确立课程的重要地位。

要设立主管这门课程的领导,配备师德好,具有一定人文科学知识的教师担任教研组长、任课教师。

要注重课程的过程性管理,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切实保证专课专用,加强对备课、上课等常态教学的检查管理。

更要注重教研组的建设,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提升校本教研的质量。

建立区、片、校三级教研网络机制,组织开展各类教研、培训活动。

加强对本学科的教学研究和教学质量的指导与监控。

各校要建立相应的学科教研组,要努力提升实施新课程的能力,通过课堂观摩,专题研究、教学评优等形式加强对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的培养,促进课程建设的内涵发展。

闵行区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心组2014.9附件3:《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常规(修订稿)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基础课程。

是小学德育的主导渠道,更是实施“两纲”教育的重要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富有民族精神及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起着奠基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