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热
《关于中国“申遗热”的“冷”思考》
关于中国“申遗热”的“冷”思考近些年,中国掀起一股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热潮。
由于中国腹地甚广,加上历史悠久,所以遗产数目也较多。
自1987年首次成功申报起,差不多每次申报均有复数入选世界遗产的纪录。
由于世界遗产所带来的庞大经济利益和荣誉,造成各地争相推选及申报世界遗产,形成了一股热潮。
“申遗热”便是对“申报世界遗产热潮”的简称。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85年11月22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行列以来,截至2009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的世界遗产共有38项(包括自然遗产7项,文化遗产27项,双重遗产4项)。
在数量上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意大利(44项,含跨国项目)和西班牙(41项,含跨国项目)。
现时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其中首都北京拥有6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
而苏州是至今唯一承办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的中国城市(2004年,第28届)。
根据世界遗产定义和标准来衡量中国拥有的世界遗产资源,比起其他国家,中国应该是世界遗产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在自然条件方面,中国的疆域面积大,几乎与欧洲相当,这是遗产资源丰富的一个客观条件;中国地形复杂,地球发展过程中在中国留下许多有价值的地质遗址,这是构成自然遗产资源丰富的又一重要因素;中国气候多样,垂直气候带和纬度气候带多样并存;地形复杂和气候多样相结合,客观上又为生物多样性存在创造了条件,产生了许多特殊珍稀动植物和濒危动植物栖息地。
在历史文化方面,中国拥有世界上并不多见的五千年连续发展之文明史,为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和多样创造了条件;同时,中国存在五十六个民族是文化多样性的又一重要条件。
某些国家可能在上述某些方面超过中国,但世界上同时具备上述这些条件的唯独我们国家,所以中国的世界遗产资源应该是世界上最丰富的。
而面对日趋严重的遗产隐患,不少专家忧心忡忡:当一些地方争抢申报世界遗产时,是否还记得“申遗”的真正目的?让人类共有的财富得到全世界关注和保护,是申报世界遗产的初衷。
上海外滩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行性分析
上海外滩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行性分析作者:杨海红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35期摘要:上海历史是我国近代社会发展的浓缩,而最能代表上海历史文化的是上海外滩。
外滩万国建筑群体现了近代中国遭受外来侵略的演变过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应予以保护。
外滩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必须系统分析外滩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对其可行性进行理论研究,以便为上海有关部门申报提供资料。
同时为世博会后上海城市形象树立奠定基础,也为人类共同保护利用上海外滩资源贡献力量。
关键词:外滩;世界文化遗产;可行性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074-02外滩是上海的一个象征和窗口。
它融江河与建筑景观于一炉,集西方古典风情与中国近现代文明于一体,折射出中国近代历史的屈辱与悲惨,映照出中国现代岁月的巨变和改革开放的上海新貌。
一、上海外滩建筑群的特点在1 500米的外滩荟萃着世界各国的重要建筑样式:有英国古典式、英国新古典式、英国文艺复兴式、法国古典式、法国大住宅式、巴罗克式、哥特式、爱奥尼克式、东印度式、近代西方式、折中主义式、中西掺合式等[1]。
从外滩建筑的整体看,有以下特征。
1.从平面与开间看外滩建筑改变了中国四合院或三合院的平面布局,开间组合灵活,进深趋于浅薄。
体型较大的房屋往往用对称平面,有露台和大的踏步,南首留有长廊。
进入20世纪,出现方型、A 型和半圆形平面。
2.从结构与层高看中国传统建筑用木柱构架,平房居多,楼房一般为两层。
洋式建筑早期采用砖墙承重和木屋架屋盖结构,并有石阶梯、铁柱子、沙包基础等。
英国式房屋层高一般为4—5米之间,法国式房屋常采用半地下室。
这时的二层或三层楼房用砖拱廊、石柱廊、圆拱及弧拱门窗樘口。
中期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后期出现钢框架结构,从而使增加层高成为可能,从五、六层升至十余层,最后突破二十层。
3.从里面处理看外滩建筑外墙里面主要用清水砖墙,以白石灰勾缝,在分层处有腰线,砖工横竖整齐,偶尔点缀拼花和刻花装饰。
专题训练2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新闻)专练
专题强化训练2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新闻)专练(一)(建议用时:4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与教育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北京市海淀区统计学会联合开展了青年创业者调查。
调查显示,受访的创业者年龄主要集中在31~40岁(80.8%),他们从最终的全日制学校毕业时多为21~25 岁(60%)。
在这一群体中,仅有9%选择了在校期间创业或者一毕业就创业,且这些在校创业者多为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历。
值得关注的是,接近一半(46.8%)的创业者在毕业4~9年后才进行首次创业。
超过半数(5.5%)的创业者把创业动机归于发现了适合的商机,比如有好的创业项目或有好的政策机遇,另有22%左右的创业者创业是想自己当老板或想出来闯荡一番。
受访者普遍认为,创业时机的选择很重要,创业前还应有一些相关工作经验,尤其是刚毕业的学生应先就业后创业;对创业者来说,在名校学到的东西也很重要,特别是高学历或理工科的创业者,非常认可专业知识对创业的推动作用;在创业后如果不继续学习,创业者比普通上班族更容易被市场淘汰。
(摘编自2017年4月1日《光明日报》)材料二:国家工商总局对外公布《中国个体私营经济与就业关系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进一步鼓励以及工商注册等领域简政放权力度的加大,全国高校毕业生创办私营企业数量迅速增加,而缺乏启动资金是高校毕业生创业面对的首要难题。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食药监局副局长刘蓉华针对一些学生落入信贷陷阱的现象,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增强大学生的信用意识并普及信贷知识,保护大学生远离非法网络借贷平台。
她建议将大学生使用网络金融借贷纳入央行的个人征信系统,从校园开始培养大学生增强诚信意识。
(摘编自中国工商网报《完善信用体系助力创业创新》,2017年3月20日)材料三:中国青年报: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您认为政策效果会如何?杨德林(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以休学创业来说,学生在创办、经营企业一段时间后能够再回到学校,我认为这是一大进步,因为它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是对学生创新和创业精神的一种保护。
弟兄七八个围着柱子坐的谜语
1、谜面:兄弟七八个,围着柱子坐,大家一分家,衣服就扯破(打一植物)谜底:蒜2、谜面:弟兄七八个,围着柱子坐,只要一分开,衣服就扯破。
(打一植物)谜底:蒜3、谜面:弟兄六七个,围着柱子坐,大家一分手,衣服全扯破(打一植物)谜底:大蒜4、谜面:兄弟七八个,围着旗杆坐,脱下白绸袍,等着盐大哥。
(打一植物)谜底:大蒜5、谜面:兄弟七八个,抱起围缸坐,说声打平伙,衣裳一脱肚子破(果蔬)谜底:桔子6、谜面:兄弟五六个,围着圆柱坐,大家一分手,衣服都扯破。
(打一植物)谜底:大蒜7、谜面:弟兄七八个,围着圆柱坐,大家一分手,衣服都扯破。
(打一蔬菜)谜底:大蒜8、谜面:人人围着坐(打一字)谜底:土9、谜面:四根柱子搭空台,美貌佳人坐下来,手弹琵琶忙不停,四季花儿朵朵开。
(打一手工艺)谜底:刺绣10、谜面:白天围着车轮,晚上围着女人(新歌名)谜底:公转自转11、谜面:兄弟五六个,个个有耳朵,一个没耳朵,反在上面坐。
(打一物)谜底:蒸笼12、谜面:兄弟几个真和气,天天并肩坐一起,少时喜欢绿衣服,老来都穿黄色衣(打一植物)谜底:香蕉13、谜面:兄弟几十个,分成几面坐,你来我又往,爱从头顶过。
(打一棋类游戏)谜底:跳棋14、谜面:兄弟几个真和气,天天并肩坐一起,少时喜爱绿衣裳,老来都穿黄色衣。
(打一水果)谜底:香蕉15、谜面:三张瓦片盖个房,没有柱子没有梁,外面刷的黑油漆,里面住的粉它娘。
(打一植物)谜底:荞麦16、谜面:兄弟七八个,挨着排排坐,坐相不太好,腰弯背也驼。
(打一植物)谜底:大蒜17、谜面:“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婚俗用语)谜底:闹洞房18、谜面:脱下红黄衣,七八个兄弟,紧紧抱一起,酸甜各有味,大家都喜欢(打一水果)谜底:桔子19、谜面:只要能坐着就不站着,只要能躺着就不坐着(NBA新秀)谜底:赖特20、谜面:咱兄弟姐妹踏着父亲的足迹前进(七字老歌名)谜底:我们走在大路上21、谜面:兄弟全是瘦长个,长着一色小脑壳,平时挤着不吭声,出门办事就发火(打一物品)谜底:火柴22、谜面:四根柱子走路慢,两个耳朵像蒲扇。
2004年十大热点问题
一、出境旅游新突破
——新突破
2004年6月,非洲国家连片开放,成为中国公民出境旅 游目的地。 2004年9月1日,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向中国开放,中国公 民赴欧洲旅游团成行。
2004年10-11月,南美国家相继向中国开放,成为中国 公民出境旅游的目的地。
2004年12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与美利 坚合众国商务部旅游合作谅解备忘录》签署。 2004年12月30日,北马里亚纳群岛与我国签订旅游协议
二、港澳“自由行”火爆
——点评
《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及《内地 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项下与旅 游相关的承诺之一是允许部分内地城市居民以个人身份赴 港澳旅游。2003年SARS等灾害的发生使这两个特区的旅 游业遭受了严重打击,为振兴港澳经济,中央政府和香港 特区加快了CEPA的落实步伐。
四、“红色旅游”应运而生
——重要事件
2004年2月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期间,上海、北京、江西、福建、 河北、广东和陕西等省市签署了《郑州宣言》,提出了“打造红 色旅游品牌,推动红色旅游大潮”口号,倡导“资源共享、信息 共用、市场共建、利益共谋”,拉开了红色旅游热潮的序幕。 2004年7月31日,由国家旅游局、共青团中央和湖南省人民政府 共同主办的《中国红色之旅百万青少年湘潭韶山行》活动启动, 为期一年。 2004年8月,国家旅游局宣布“红色旅游”工程启动 2004年9月,郑州宇通公司与《中国旅游报》联手启动“红色旅 游”———“乘宇通车,走红色路”活动; 2004年10-11月,江西省旅游局等单位发起并举办了《新世纪、 新长征、新旅游———2004中国奥克斯汽车红色之旅万里行》, 体验和宣传红色旅游。 2004年12月,江西省旅游局制订了《江西省红色旅游发展纲 要》。 2004年12月,国家发改委、中宣部和国家旅游局等部门共同研 究制订了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传统手工技艺类为例
XIANDAIYINGXIAO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传统T 工技艺类为例李洋李晓阳(哈尔滨商业大学旅游烹饪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76)摘要:随着"文旅融合”时代的到来,遗产旅游受到广大旅游者的重视.,黑龙江省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相关遗产旅游产品也倍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目前,部分种类的遗产旅游产品已经得到完 善的开发,但由于缺乏传承人、开发功利化等问题,使得黑龙江省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缓慢,本文通过对 黑龙江省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做出研究和探讨,为促进旅游与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 品保护性开发的协调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力图引发更多学者思考,关键词: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黑龙江省中图分类号:F 文献识别码:A DOI : 10.19932/j .cnki .22-1256/F .2021.04.1001. 黑龙江省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黑龙江流域文明是中国三大文化文明发源地之一。
手工 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独具特色的历史意义为精魂,以传 承人精细巧妙的制作技艺为表现,强调着实用性与民生性,凝 结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截至目前,黑龙江省已 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4项、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03项,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1人。
这其中,国家级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7项,省级手工技 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87项。
比较有名气的包括方正剪纸、绥 棱黑陶、哈尔滨红肠制作、鄂伦春族兽皮制作、赫哲族鱼皮制 作、桦树皮画等工艺技术。
这些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所在地域分布广泛又兼具少数民族风情,对全面发展具有地 方特色的遗产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 黑龙江省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现状2.1旅游产品开发现状2.1.1宣传与销售方面目前,黑龙江省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 宣传渠道较少,个别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参加比赛 或者展览的形式进行宣传,其影响力十分有限。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6 第一单元 第2课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名师课件—集体备课】
巴 比 伦 空 中 花 园
一部山庄半部清史
吴哥窟
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
1、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则 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
(1)真实性
定义:指的是必须保持 遗产形成时和后来历史形成 的特征,即历史的原貌。
(2) 完整性
两层涵义:一是指范围上的完整性, 二是指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
如何保证世界文化遗产完好地传承给后代?
答案提示:真实性和完整性
小资料
世界遗产的徽志、名称、标志 及其使用。
委员会在其第二届会议上采纳 了由米盖尔·奥利夫先生设计的徽志。 该徽志标志着文化与自然遗产间的 相互依赖:中间的方形是人造物, 圆形象征自然,两者密切相联。徽 志呈圆形,如同世界,同时又象征 保护。
《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规定, 当文化遗产遇到以下两种情况中的一种时,就 可将它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1.确知 危险──遗产面临特殊的且证明正在临近的危险; 2.潜在危险──遗产面临有害于其固有特征的 危险。截至2004年7月,已有19项世界文化遗 产被列入濒危遗产的清单之中。
还规定:当遗产已恶化到失去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时所具有的特征,或 者当一处世界遗产景点的固有质量在提 名时已受到人类行为的威胁时,有关国 家本应采取的必要矫正措施未在建议的 时间内实施时,则将该项遗产从《世界 遗产名录》中删除。
的宝贵资源。
自
然 环 境 和 历 史 背 景 的
历 史 发 展 道 路 不 同
差
异
人
类
文
化 的 多
文化只有发展阶 段的不同,发展快慢
样
的不同,而没有优劣
性
之分。
红旗渠:从红色经典到世界经典
红旗渠:从红色经典到世界经典2007-6-4 0:00:00安阳人没有不熟悉红旗渠的,登上太行山,观林虑山美景,忆红旗渠精神,成为许多安阳人闲暇时的选择。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也许有一天,你脚下那方景致会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你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座山、一条渠,而是世界文化的一个章节?现在正有这么一群人,欲让红旗渠迈进“世遗”大门。
红旗渠“申遗”上了全国“两会”!在今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王坤波和全国政协委员舒安娜关于红旗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提案一经露脸便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成为“两会”上的一大亮点。
红旗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由安阳市政协常委、市文联副主席赵河铭在2005年首次提出,并进行了可行性调研。
赵河铭去年在我市“两会”上提交了红旗渠“申遗”提案,并得到了市里主要领导的肯定和高度评价。
太行山如一条青色的巨龙,蜿蜒千里护佑着华北大地。
在晋、冀、豫三省交界之处,太行山进入林州市境内,绵延百里,号称林虑山,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就构筑在林虑山的巍巍峭壁上。
“雄者愈雄,险者愈险”的震撼,令世人击节称叹。
从诞生之日起,这条蜿蜒千里的“天河”就以浓重的“红色”形象走进了人们心里。
将红旗渠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来筹划申报,这一另类声音的响起,让人既欣喜又疑惑。
一石激起千层浪。
红旗渠凭借什么过人之处向“世遗”的门槛迈进?这是否是一个出风头赶潮流的念头?“申遗”的工程又会给红旗渠的发展带来什么实际的影响……“申遗”是否在凑热闹赶潮流现实情况是,由于世界遗产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近年来,大到世界范围小到全国各地,都把跻身于“世遗”之门看作一条宣传、提升自身形象和价值的途径。
一时间,“申遗热”这一词汇频频出现于各大媒体的显著位置,为“申遗”泼冷水的言论也不时响起。
在这种形势下,于2005年提出红旗渠“申遗”的赵河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着各方的议论与质疑。
这是不是在凑热闹、赶潮流呢?那一年的7月,赵河铭的一纸建议刚刚抛出,不同的声音就在他周围响起。
《简析当前申遗热问题》
简析当前“申遗热”问题内容提要:近年来,中国正在掀起一股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热,简称“申遗热”。
众所周知,一些地方申请世界遗产是为了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以为有了世界遗产这块“金牌”就能大赚一笔,申遗已不单单是为了宣扬本国文化,更多了一些利益在里面,导致申遗不再那么纯粹,由此,中国申遗热引起很多问题。
各地一窝蜂地搞“申遗”,其基本动机和做法都让人怀疑。
一旦“申遗”成功后,就会成为一种商业品牌,实际上是一方面在“申遗”,另一方面又在破坏。
面对“申遗”的高温,申遗者真的应该端正态度,要重视中华民族的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在新的时代发扬光大,才是“申遗”真正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申遗热存在问题应对措施一、目前基本概况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狭义的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文化景观”四类。
广义概念,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文化景观遗产。
迄今为止,《世界遗产名录》收录的全球世界遗产总数已增至936项。
中国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项目已达41项,其中文化遗产26项,自然遗产8项,自然和文化混合遗产4项,文化景观遗产3项,世界遗产总量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意大利和西班牙。
申报世界遗产在世界各国都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从目前的情况看,申遗最热的仍然是中国。
在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举行的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的两个申遗项目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和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和重庆武隆捆绑申报的“中国喀斯特”高票获得通过,被纳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年两个的“中国速度”,再次点燃了我国的申遗热情,一些地方使出浑身解数,向申遗冲刺。
目前全国有200多个项目有申遗意愿,其中列入预备申报清单的项目有100多个,这还不包括许多没有得到国家批准仍在孜孜不倦努力的项目。
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二)
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二)省2015—2016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二)(时间:120分钟总分:120分)班级姓名得分第I卷(选择题)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每小题2分,共14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跷.腿(qiào)联袂.(mèi)沆.瀣一气(hàng)B.哽咽.(yè)酝酿.(niàng) 焚膏继晷.(guǐ)C.揣.摩chuǎi篡.夺(cuàn)舐.犊情深(shì)D.斟酌.氛.围(fèn)暴殄.天物(tiǎn)2.下列词语字形有误的一项()A.安详急躁锲而不舍今非昔比B.游弋赈灾相辅相承眼花缭乱C.细腻闲暇觥筹交错惟妙惟肖D.气概跨越潸然泪下壮志未酬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A.“九如山峡谷游览区”是一方恍如隔世....的原始胜境,素有“不游峡谷枉来九如”一说。
B.足球场上没有如果,所以我们只能无关痛痒....地把裁判的重大失误,看成这场比赛的一个小插曲。
C.一个人如果想要出类拔萃....,就必须勇于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必须正视求学道路上的挫折。
D.上半时,除了巴拉圭的一个进球被判越位在先外,双方基本处于胶着状态。
但在下半时,赛场形势却峰回路转....。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当听到“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升入太空的消息时,许多中华儿女激动得热泪盈眶。
B.国防部表示,没有窃取美军的先进武器设计,美国的有关报道低估了人民的智慧,也低估了美国五角大楼的保安。
C.今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进一步开展严打危害食品安全犯罪。
D.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重要事件,激发了公众对当代文学的关注热情,并带动了评论界对相关问题的讨论。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所以动.(使……受惊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至舍,四支.(通“肢”)僵劲不能动。
2022届海南省海口市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海南省海口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如图为某学者根据中国文明孕育发展情况,绘制出的中国文化地理分区示意图。
这表明,中华文明A.源头的多元性B.多元一体发展模式C.注重文化认同D.优于其他地区文明2.两晋南朝时期,由吏部直接任命的官吏约占入仕者的半数;由考核和学校考试入仕的约占25%;州郡县吏积功升迁的约占14%,官府属员入仕的约占12%。
这主要体现了A.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B.选官方式具有多样性C.贵族爵位世袭制的终结D.科举选官加强中央集权3.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北宋中期“交子”出现的背景是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政治格局的稳定统一C.世界市场逐渐形成D.重农抑商观念的动摇4.黄宗羲早年在《留书》中,斥责清朝为伪朝,后期所作的《明夷待访录》中取消了对清人的责骂,晚年时称清朝为“国朝”。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黄宗羲跻身统治者行列B.满汉民族矛盾的消除C.清政府统治政策的调整D.“康乾盛世”的出现5.如图为洋务派创办的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数量变化曲线图。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B.追求利润渐成洋务运动的宗旨C.洋务派创办的企业由军用转变为民用D.民用企业应军用企业需要而生6.近代上海某报纸曾刊载文章《纪苏州一车夫》,文中写道:“昨日经过观前街,见一日本人,正在叫车,大呼:“至盘门大日本领事馆去!'车夫操吴依软语道:“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
'”这反映出,当时A.中日民族矛盾激化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C.盲目排外情绪高涨D.中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7.陈独秀在《袁世凯复活》一文中言道:“袁世凯之废共和、复帝制为恶果,非恶因。
吾国思想界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尽,无数废共和、复辟帝制之袁世凯,当然应运而生。
”陈独秀意在A.抨击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为B.强调思想解放的重要性C.强化民众对民国政权的认同D.指出制度建设的必要性8.1932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发行“苏区货币”,其中五分钱纸币上面的图案中有“梭镖”“镰刀”“锤子”“红旗”等物。
【最新word论文】试论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研究专业论文】
试论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论文摘要:古镇是民族历史的“活字典”,也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古镇历史文化遗产却遭到了大量的损毁和破坏。
做好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必须做到以下三点: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多学科介入保护;积极申请加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论文关键词: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近年来,古镇旅游由于适应了城市居民寻幽访古及休闲体验的需求而成为发展极为迅猛的旅游形态,其参与性与体验性十分突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我国的旅游热点之一。
与古镇“旅游热”接踵而至的古镇“开发热”、“申遗热”也日渐升温。
而随着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作为“东方聚居文化的瑰宝”的古镇正面临着以城市化和工业化为特征的现代化的强力冲击。
因此,我们应该冷静思考的是:古镇本身就是历史文化遗产,是古镇旅游、开发的“根本”,而消失的文化是不可复制的,若这些历史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甚至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消失,不仅使古镇旅游、开发成为无本之末,更是我们这代人对祖先遗留给我们的珍贵历史文化的一种罪过。
由此,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保护古镇历史文化遗产,就成为我们必须重视的重大课题。
一古镇释义(一)概念提出镇,从现代释义看,是介于村与县之间的人类聚落形态。
从历史角度看,镇的发展经历了比较漫长的过程,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日军,小日守捉,日城,日镇,而总之者日道”,…因军事需要,才设立了镇;北宋后,随着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市镇逐渐融合,“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
从此,镇便成为在一定的地域形成并完善的、以一定文化特征为中心的地缘组织。
“所以,现代意义上的镇应该追溯到十世纪前后的宋代,是在唐末农村出现的大量草市的基础上形成的日常交换商品和社交的场所,是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自发形成的经济社会空间。
镇是乡村都市化的结果,镇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而古镇,就是在当代社会环境中,始终延续并保持原有村镇的地理环境、建筑风格、风俗特色与文化内涵的具有历史文化遗产性质的现代人类生活聚落。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第二单元第3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教案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教材分析】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讲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文化传播的方式问题。
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指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文化的传播,使得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
文化的传播是在交流中进行的,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
本课是对第一单元的深化,是第四五课的基础,本课所谈到的文化传播与第四五课所谈的文化传承和创新是三位一体的。
【设计意图】以导学案为载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复习,巩固落实基础知识;以分析高考真题为例,明确考查的重点,提高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热点材料,提高学生学以致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生自主复习,巩固落实“文化多样性的含义、表现,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以及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等知识点。
(2)提高学生调动和运用这些知识分析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复习巩固基础知识与师生合作探究典型例题、分析热点问题相结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增强做中外文化交流友好使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点难点】运用“文化的多样性”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方式及手段】1. 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兴趣、提供大量信息。
2. 以导学案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巩固落实考点知识。
3. 以高考真题为例,让学生明确考查的重点、角度和形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2分钟)播放视频“中日钓鱼岛争端”,提出问题“你如何看待美国在中日钓鱼岛争端问题上的态度?”待处理。
二、自主复习:(5分钟)各位同学用5分钟时间朗读、巩固学案上提出的考点内容,准备展示。
问题如下:1.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是怎样表现出来?2. 各民族为什么要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3. 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4. 为什么说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5.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什么?为什么?6. 承认文化多样性要坚持什么原则?怎么做?7. 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有哪些?主要手段是什么?8. 我们应怎样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意义?)三、小组展示(3分钟)按照分工,各小组安排一名同学到小组黑板进行书面展示,其他同学在座位上进行书面展示。
泸州老窖申遗的资源条件及意义分析
泸州老窖申遗的资源条件及意义分析[摘要]随着申报成功的国家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带来的旅游收益和正面影响,逐渐形成了“申遗热”。
经过6年的申报工作,2006年3月泸州老窖终于申遗成功,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本文将对泸州老窖申遗所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以及申遗对泸州老窖的重大意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泸州老窖申遗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问题的提出我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长城、都江堰、丽江古城和昆曲等。
随着这些申报成功的国家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带来的旅游收益和正面影响,逐渐形成了“申遗热”。
而以中华民族传统酿酒技艺为脉络,以传承432年的国宝窖池为载体成为国家和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对象的,在全世界尚属首次。
2006年3月,经过6年的申报工作,四川泸州老窖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泸州老窖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备的条件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定义,无形文化遗产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
无形文化遗产包括口头文化遗产、语言、表演艺术和节庆活动、宗教仪轨和社会活动、宇宙观和知识体系,关于自然的信仰和活动。
泸州老窖和我国其他民间手工技艺一样,也是中华文明的根基。
泸州老窖申报国家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备的条件也就是泸州老窖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包括历史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等。
泸州老窖发源于古江阳,泸州自古以来,便享有“江阳尽道多佳酿”的美誉。
根据泸州地区出土文物考察,泸州酒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
泸州老窖再秦汉以来的川南酒业发展的这一特定的历史时空氛围下,逐渐孕育,并在元、明、清三代得以创新、雏形、定型及成熟的。
这两千年来,时代相传,经过一代又一代酿酒技师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举世无双的浓香型白酒的酿造技艺,在中国浓香型白酒的酿造上独树一帜,成为中国浓香型白酒酿造的典型代表,全面反映了中华酿酒文明的历史延续性,具有很高的价值。
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六单元-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在古代世界,收藏文物,往往是从艺术珍品开始的,成为人们拥有财富与权 力的体现。 ①在欧洲各国的皇室、贵族和教会中,收藏艺术珍品和宗教遗物之风颇为盛 行。 ②中国:历代帝王、达官贵人和民间收藏家十分重视收藏各种器物、字画、 书籍等,针对古代器物进行分类、著录的金石学还发展成为专门之学。
提出:1998年正式提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 立法: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 约》。 意义:完善了对文化遗产的认识,表明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
样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3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完整性
“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当时著名 国学家陈寅恪曾这样感慨。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敦煌藏经洞的 藏品,大约有1.37万件在大英博物馆里,是全世界 敦煌经卷的三分之一。但因为语言、文化等差异, 这些经卷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
你觉得今天敦煌学的研究和保护应该具 有什么观念?
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国际合作
时间: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 产公约》)。 目的: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 地位:是目前拥有缔约国最多的公约之一。 遗产分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种类型。 意义:《世界遗产公约》充分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 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对于一部分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以重点保护。 实践:1978年,确定的首批12处世界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79年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将存在严重威胁的遗产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形势与政策的6个专题形势与政策(6个)
形势与政策的6个专题形势与政策(6个)浅论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摘要:附加在户籍上的种种不平等待遇,使得户籍改革的呼声日涨。
本文从法律入手,论述如何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并对我国户籍法的体系结构进行初步的研究。
在户籍以外,修改宪法、就业、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居住、财产权以及民主选举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实现“全民平等”为改革的原则。
在户籍上,修改《居民身份证法》和《护照法》。
以“迁徙自由,公民平等”为改革的原则,针对《户口登记条例》和现行各种户籍政策规定和官方改革措施,提出自己的主张。
户籍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回归本位,全体公民平等自由。
关键词:户籍改革迁徙自由宪法司法化平等1958年的《户口登记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严重违反1954年《宪法》的公民有迁徙自由的原则。
《条例》颁布后的二三十年里,限制公民迁徙自由的户籍管理的政策规定不断有更详细的内容补充,最终形成了城乡差别,附加各种不平等的福利待遇的严重畸形的户籍制度。
的一项调查显示:91.7%的人认为户籍改革“太有必要了”,户口的最大作用是“方便孩子上学”(57.5%)和“能提供医疗、社保等方面的切实保障”(35.9%)。
附加在户籍上的社会保障、就业、医疗、教育以及行政管理中名目繁多的对农民工和其他非当地户籍公民的不平等待遇,使得户籍改革的呼声日涨。
一、官方改革思路“公安部的有关人士认为,全面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要着力从4个方面着手,其中:要严密户口登记,强化户籍管理基础性工作。
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
积极调整户口迁移政策。
在全面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基础上,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由各地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及综合承受能力制定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人口发展规划,以落户条件取代计划指标。
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要保持人口的适度机械增长,对其周边地区和卫星城镇,要制定相应的鼓励措施,以吸纳城区人口和本市农村人口为重点,促进其人口规模的形成和逐渐扩展。
14746049_寻找楚长城
年7月7日,在波兰克拉科夫召开的第41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申报的可可西里与鼓浪屿项目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2处,成为现存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
此时,距离中国第一批世界遗产的诞生,已经过去了整整30年。
连续30年申遗的成果固然可喜可贺,但我们多少能在『申遗热』中嗅到一丝不求甚解、急功近利的味道。
回想1987年最早申遗成功的项目之一『长城』,背后依然有很多疑问,比如关于『楚长城』的存在。
2009年6月到2012年2月,我和同伴曾经用了将近三年时间,在鄂西北的深山里探访传说中最古老的长城——『楚长城』。
时至今日,那些语焉不详的遗迹依然沉睡在鄂西北的山野间,没有定论。
寻找楚长城● 撰文 税晓洁、大山子 ● 编辑 杨莹● 图片 税晓洁、成志平、何银平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游览北京田峪长城,问同行的中国长城学会秘书董耀会:『这里是不是中国最古老的长?』董耀会回答说:『不是,中国最古的长城是南方的楚长城……』的长城最早中国世界遗产的一笔糊涂账从浩如烟海的各种史料来看,“长城”本身就是一笔糊涂账,并不十分明晰。
1987年,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年联合国代表来看八达岭长城,当即就被其雄伟的气势震住了,甚至没有再追究长城的定义究竟是什么。
后来国家制定《长城保护条例》,前后历时4年,最后条例上对于长城依然没有明确的定义。
长城的定义之所以难以确定下来,是因为学术界对长城的形态和防御对象一直争议颇多。
强秦终结华夏大地自春秋以来五百年的分裂割据,一统天下,建立起华夏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多么辉煌,何等威武,但仿佛在一瞬间就灰飞烟灭,只留下万里长城供后人凭吊。
西汉司马迁即在《史记·蒙恬列传》中记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
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今甘肃岷县),直至辽东(今朝鲜境内),延袤万余里……”始皇帝开创的万世基业虽然短暂,但长城经历西汉、东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辽、金、元至明、清等各朝代,两千年间均有利用和增补,是人类历史上修造时间延续最长的建筑工寻找楚长城河南叶县大关口文物考古发掘的楚长城遗址,这也是唯一被学术界确认为楚长城遗址的区域,但从外观上已经看不出一丁点长城的样子了。
浅谈申请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意义
精心整理浅谈申请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意义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从1979年开始实施“世界遗产名录”项目。
据世界遗产中心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2003年,全球有177个国家和地区加入该公约,共评年11"面上的东西,没有所谓的国界之分,所有人类都有权去分享这种价值,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但是它又是座落在某一处地方,或融汇了某个国家,民族的文化而形成的,所以从狭义上说它又是各个国家所独有的,申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对于遗产本身,而且对于拥有它的那个国家民族都具有很深刻的意义。
毫无疑问,通过申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可以起到宣传推广和保护的作用。
既然它是人类和大自然的智慧,那我们就要好好的保护它们。
而对于它们的保护,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国家政府下的一些机构来进意识,但时间一久也多多少少会有所损坏的,但入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单后就会得到很好的保护和监督。
所以,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既在更大范围得到宣传推介,也在更高层面得到保护和监督。
实践证明,“申遗”的过程就是在更大范围宣传保护的过程。
其次,申遗成功还能刺激当地经济的增长,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使得该地区繁荣起来。
其中最大的是旅游业的发展,登录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无疑会极大程度地提高旅游景点的国内外知名度,能够带来丰富的旅游客源。
从我们国家的一些世界遗产地“申遗”前后旅游人数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申遗”成功后旅游迅速升温。
2004年7月1倍。
“金三角”旅游构想推向一个更高的层面。
沈阳市政府推出连接沈阳、抚顺之间的“寻根游”活动,两地之间的旅游衔接已成大势,与此同时,作为清东陵、清西陵“祖宗根”的关外三陵也将与它们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整个文化产业带即将形成。
而且其他相关产业也会得以成长,比如酒店啊,餐饮啊等等,还可能引发该地区其他特色的特产技术得以推广。
比如说在一个偏远的地区中有一处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那么就将会有很多人来这里旅游,期间就会在那消费,就蕴藏了很多商机,这样人们富起来了,政府税收增加了就有钱投入到别的邻域的建设中,比如教育等行业,从而加大其他方面发展,而且如果外面的人喜欢上了这里的特产美食或是迷上了某种艺术,而这可能在当地已不再发展了,但由于外界的关注,那为申报成功,主管领导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在国内外四处游说、公关,在接待国内外前来考察的专家时,铺张浪费;有的为了满足申报的要求,急于整顿环境,把认为妨碍景观的建筑不加分析地一律拆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什么是申遗热近年来,申请世界遗产已然成为一股潮流,狂风劲吹着大江南北。
比如,安徽古村落的申报成功引来上百个镇、村群起仿效;云南每年由政府投入数百万元开展申报工作;陕西全民动员矢志成为西部遗产大省。
全国各地、从南到北,一股世界遗产申报的热潮席卷而来。
按照世界遗产大会通过的《凯恩斯—苏州决议》,一个国家一年只能申报一个专案。
照这样计算,中国要完成现在所有项目的申报工作至少需要100年。
据了解,目前全国有200多个项目有申遗意愿,其中列入预备申报清单的项目有100,这还不包括许多没有得到国家批准仍在孜孜不倦努力的项目。
如此高涨的申遗热潮被解读为“中国式申遗热”。
二申遗热的原因申遗后随之而来的巨大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让世界遗产的吸引力越来越大,申遗热由此产生。
在中国式申遗的框架下,各地的世界遗产项目一旦申报成功,地方政府便开始一味的无序过度过快开发,以期尽快收回前期投入,把世界遗产当做摇钱树,日渐背离原本保护遗产的承诺。
一些世界遗产已经不堪重负,管理者却熟视无睹,在强烈的利益驱动下,罔顾世界遗产的安危,显然,在狂热的中国式申遗的背后,涌动的是地方政府短视的,盲目的狭隘的利益观,这使遗产地陷入一个重开发利用,轻保护维持的恶性循环之中。
如:武当山失火,张家界乱建,都江堰建坝到处都是负面教材.“申遗热”现象普遍及危害香港《文汇报》认为,文化“申遗”的热闹并没有改变中国眼下的文化落后现状,相反,进一步误导了文化进步的方向,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在文化“申遗”上,实在是一种在历史故纸堆里振兴中国文化的文化焦虑和文化自卑。
申遗到底是好是坏,我无法判断,但申遗的目的在于保护,目前,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病是重申报、轻普查,重效益、轻保护。
一些地方热衷于申报,其意不在保护,却在争取国家下拨的保护经费;有的为了申报文化遗产名录,强行制造“民俗”;还有的地方申遗是为发展当地旅游产业,把文化遗产开发成一个个旅游项目,以民俗风情为卖点的旅游项目遍地开花,使许多“文化”走了形、变了味。
申遗成功给我们带来的,不应该只是平民的欢庆和政绩的满足,更不能是接踵而来的不恰当的商业旅游开发,我们真正需要反思的是古人的文化遗产告知我们的人生哲学和生活伦理。
申遗不是一劳永逸,而后续的保护和开发更需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一旦保护不力,景观受到破坏,轻则警告,重则踢出世界遗产名录,那么长久以来的投入从此化为乌有。
一,经济开发重于文化开发申遗热现象是对品牌的追求,其深层目的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无可厚非,但不能看重经济利益,忽视了文化价值。
有的地方把申遗作为地方经济腾飞的契机和手段,以文化遗产的名义搞各种商品和贸易洽谈会,丧失了其原有的意义和价值,破坏了文化遗产的内容。
黔南小县荔波因为申遗而背上2亿多的巨债,以及随后10后仍需要投入的6.3亿多的后续投资。
2,2,为了申报世界遗产,有的地方规划部门设计套用一般旅游景点方案,搭建了一系列旅游设施;有的地方专门组建巡逻队,24小时保护文物的安全;有的地方进行环境治理,斥资上亿元将一些建筑以妨碍景观建筑或恢复旧貌为名,予以拆除,甚至大规模搬迁当地居民。
为了申报世界遗产,有的地方规划部门设计套用一般旅游景点方案,搭建了一系列旅游设施;有的地方专门组建巡逻队,24小时保护文物的安全;有的地方进行环境治理,斥资上亿元将一些建筑以妨碍景观建筑或恢复旧貌为名,予以拆除,甚至大规模搬迁当地居民。
,地方政府“申遗生意经”遭质疑2010年,在巴西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包括少林寺在内的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次申遗花费7.9亿元。
同样,在这次大会上,“中国丹霞”地貌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参与联合申报的县市也付出了12亿元。
有钱就不惜血本的‘烧钱’,没钱就借钱、贷款;就算没有‘真家伙’,也依然可以在原址上修建、‘掺杂’假的东西。
在疯狂申遗的背后,隐藏的是当地政府对所谓‘政绩’和经济利益疯狂追逐。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记者说,在申遗成功后,景点门票价格的大幅上涨往往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即便公众在那时会提出质疑,地方政府也会以控制景区游客数量、更好地保护遗产资源为“理由”,从而置人们的质疑于不顾。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把文化作为一种经济资源来开发是无可厚非的;而在申遗成功之后,投资方通过提高门票价格等方式收回申遗时所付出的成本,“这并不是一种不合理的方式方法在2007年的世界遗产大会上,因为“旅游业过度开发、遗产地不堪重负”,我国就曾有包括丽江古城、故宫、颐和园在内的6处世界遗产被亮“黄牌”。
为什么‘申遗’这么热?为什么申遗的是非这么多?除去它背后潜藏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之外,这也与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程度有关。
”申遗背后的利益驱动,是这场申遗运动的根源。
申遗动辄牵动十几个亿的资金,数目巨大,可最后埋单的仍然是公众,这更是一种劳民伤财的做法。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已成为一些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惯性思维。
这是一种可以无限复制的模式,而且屡试不爽。
资料显示,平遥古城1997年申遗成功,旅游门票收入从1997年的125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750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从1250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6.7亿元,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997年的0.96%增长到2008年的13.91%。
而云南丽江1997年申遗成功,三年后旅游综合收入就达到13.44亿元。
申遗后就涨价,成为国内一些景区惯常的做法,但习以为常并不代表就是合理的,把世界遗产当做提款机、摇钱树,只能证明我们的目光太短浅。
敦煌莫高窟“申遗”成功后,游客数量猛增,由此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过多和文物见光过度,许多壁画出现变色剥落现象。
申遗成功的短短几十年间,莫高窟遭受的人为损坏超过了过去千余年的自然侵蚀。
这样的教训难道还不够深刻?“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开发,难以维持长久,最终会付出惨痛代价。
而遗产的文化价值不但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反而会因为过度开发而受到破坏。
被利益化的遗产不再凸显文化价值,而仅仅是一个用来营利的商品。
中国式申遗背后,涌动的是个别地方急功近利的狂躁心理。
这种心理造就了地方对待遗产的开发保护完全是功利性的。
短视的、盲目的、狭隘的政绩观、利益观,使遗产陷入重开发、轻保护的恶性循环中。
三,据报道,目前列入我国世界遗产预备清单上的各地遗产,已经排到100多号。
在这股狂热的申遗风潮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冷静思索的东西。
其一,遗产的保护与难以遏制的开发冲动,矛盾尖锐,且短期内难见缓和。
它再次提示人们,在现实的利益面前,许多东西仍然停留于理论层面,而这未尝不是一种无奈。
保护是第一位的,且一再警示,过于功利的申遗使中国的世界遗产普遍面临旅游威胁,人满为患,错位开发,再好的遗产也可能命途多舛。
热度对于加强遗产保护固然是一桩好事,但持续高温也可能导致“热昏头”而使“申遗”步入一些误区:误区一,以“申遗”的名义炒商业。
“申遗”主导者的出发点可以用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八字方针———“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来形容。
而“申遗”的商业前景早已有目共睹,如洛阳龙门石窟“入遗”前每年门票收入1000万元,“入遗”第二年就达到了2700万元,就是很有说服力的佐证,因此某个地区有了自然或是文化遗产,就仿佛拥有了一座富矿,在挖掘性保护的借口下,无限制开发这些遗产的商业用途,甚至将其作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部分。
“申遗”成了经济招牌,而保护的原意却抛诸脑后。
误区二,为“申遗”才“保护”。
这种观点颠倒了先有保护后有“申遗”的因果关系,“申遗”者为了争这张准入证才做出应景式的保护。
其危害性在于,不但不具备“申遗”条件的地方难以激发保护遗产的积极性,而有条件却暂没有“申遗”的地方也不会将遗产保护看作当务之急。
同时,“申遗”成功的地方在有了金字招牌后,可能将之当成摇钱树。
这方面例子已不鲜见,如武当山的复真观就被当地文管所改建成三星级宾馆。
如果申遗都是为了保护遗产,那么各地涌现的申遗热情理应给予肯定,然而,必须警惕的是,在所谓的重视背后暗藏的是急功近利。
本来保护是申遗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在许多地方,保护已经降到了从属地位。
如果遗产和旅游不搭界,如果遗产不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我们的许多地方还会这样热衷于申遗吗?在国际博协大会上,中外文博专家指出,近年来中国的"申遗"项目有爆发式增长,其背后隐藏着个别项目对于经济利益的追逐。
有专家指出,借助"申遗"进行的一些所谓概念炒作,实质被当成了地方经济的"摇钱树"。
以至于"申遗"成功后,反而可能因为过度开发、轻视管理等,不利于文化遗产的长期保护。
,在一些地方,遗产的文化价值尽管被捧上天,但最终落脚点却是经济价值。
可以说,这些地方正是看到申遗成功后的高回报,才不计成本地高投入。
这一思路无疑是把世界遗产视为“提款机”,涌动的是急功近利的躁动。
一些地方已经陷入“重开发、轻保护”的恶性循环,这不仅严重损害遗产固有的文化精髓,有时连地方苦苦追求的经济利益都难以保证。
如果把申遗视为生意,其中必然“潜伏”着风险。
了加强对世遗的保护,世界遗产名录设立了一个“黑名单”,也就是退出机制——如果哪处世界遗产因保护不力被破坏,那么就很有可能进入“濒危名录”,甚至被除名。
这应该引起一些地方的高度重视了。
狂热“申遗”背后掩盖着的却是另外一种疯狂:地方政府功利化,把“申遗”当作一棵摇钱树,以损坏或牺牲文化遗产为代价来变现经济效益历史文化遗产的性质就是保护性的、社会公益性的、传世性的,从来没有见到哪个国家将世界遗产的性质界定成旅游资源。
将遗产保护地变成经济开发区,这必然造成文化遗产的破坏性开发。
“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旅游设施泛滥,受到联合国专家的严肃批评,结果为了恢复自然面貌,又要花很大代价去拆除。
武当山的遇真宫被一把大火烧了,这些都是世界遗产被过度商业开发的一个缩影。
看到泰山上的索道,就像看到亲人额头上被砍掉一块,非常让人难受。
”保护和发展本来没有矛盾,之所以产生矛盾,就是没有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保护永远是发展的前提”。
与“申遗热”相伴生的是各种申遗乱象。
概括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超越地方发展实际,“烧钱”申遗现象层出不穷,财政资金浪费现象严重。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从组织基础性的调研和考证工作,到拍摄申遗宣传片,再到各种前期筹备工作,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作支撑。
前不久,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中国区主席陈平透露,中国各地每年的申遗花费高达3亿元。
这种盲目砸钱申遗的做法,最终很可能让纳税人的钱打水漂其二,一些地方的申遗筹备工作简单粗暴,常常因为大规模的拆迁和动迁而激化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