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科学探究

合集下载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2课时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课件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2课时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课件
答: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探究活动名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探究活动目的:蜡烛燃烧的火焰及生成物。用品:烧杯、玻璃片、火柴、蜡烛、澄清的石灰水、木条。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实验操作及图示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将一根细木条如图所示放入火焰中约1s立即取出
木条中间被烧的痕迹最轻,越向两侧被烧的痕迹越重,变成黑色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现象】空气瓶中: 。呼出气体瓶中: 。
几乎没有变化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比空气中的多。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实验】5.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或镜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对比观察两块玻璃片或镜片上发生的现象。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知识点2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提问: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什么?
(1)提出问题(猜想、假设);(2)设计实验方案;(3)实施方案;(4)评价结果,得出结论。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一.作出猜想
人呼出的气体中:①全部是二氧化碳;②二氧化碳比空气中的多;③水蒸气比空气中的多;④氧气比空气中的少;⑤没有氧气了。
根据 ,判断水含量不同
状元成才路
状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解析】(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含量不同,变浑浊的程度不同;(2)氧气含量不同,木条燃烧的情况也不同;(3)水蒸气在温度较低时会液化。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2021年春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 第二节 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 第2课时

2021年春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   第二节 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 第2课时

第2课时与液体压强相关的应用实例知识要点基础练知识点1连通器1.小明给妈妈的透明茶壶添水后,放在桌子上,如图所示。

妈妈看到后问:“怎么才加了半壶水?”小明说:“我担心再多加一点,水就从细细的壶嘴溢出来了。

”妈妈说:“你试试再加点水看看。

”于是小明反复加了几次水后明白了:茶壶的壶嘴和壶身组成,壶嘴和壶身中的水面具有高度的特点,所以不必担心再加少许水会溢出来。

2.连通器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图所示的事例中不是利用了连通器原理的是()知识点2液压机3.春节前小杰爸爸把家用轿车送去4S店保养时,汽修师傅用液压千斤顶就能顶起轿车,液压千斤顶主要利用了原理。

4.如图是液压机的模型,当作用在小活塞上的力是F1时,在大活塞上得到了F2的力。

已知S1∶S2=1∶5,则两活塞上压强之比p1∶p2=,压力之比F1∶F2=。

综合能力提升练5.如图是某栋房子供水的水路示意图,水龙头与水塔构成了一个;在水龙头出水口处检测水的压强大小,则(选填“甲”或“乙”)处水压更大。

6.在如图所示的甲、乙两容器中盛有水,水面相平,甲、乙之间用斜管相通,K是开关。

当K打开后这个容器变成一个,M处的压强(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N处的压强,水(选填“会”或“不会”)流动。

7.在装修房屋时,工人师傅常用一根足够长的透明塑料软管,里面灌入适量的水(水中无气泡),两人各持管的一端靠在墙面的不同地方,当水静止时,在与水面相平的位置做出标记,这样做利用了原理。

当把塑料管的一端提高10 cm,最终管两端水面的高度差为。

8.一台液压机如图所示,它的内部是密闭液体,小活塞的横截面积是10 cm2,大活塞的横截面积是200 cm2,若要在大活塞上产生300 N的力,则需要在小活塞上施加N的力(不考虑活塞重力);若小活塞被下压20 cm,则大活塞被举高cm。

9.厨房、卫生间的下水管既可排水又可堵臭,下列四个下水管示意图中,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10.如图所示,在一个充满油的固定装置中,两端同时用大小相等的力去推原来静止的活塞。

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2课时

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2课时
第四章
多彩的光
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第2课时)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呢?
提出猜想
物体到透镜的距离 有关 凸透镜成像可能与 _________________
物体到透镜的距 离简称为物距(u) 像到透镜的距离 简称为像距(v)
2014-11-25
如何保证蜡烛的像始终能 成在光屏上?
调节蜡烛、透镜、光屏的 中心, 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实验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物 距 u 像 的 特 点 像 距 v 应用
大小
倒正
虚实
u>2f u=2f f<u<2f u=f u<f
缩小 等大
倒立 倒立 倒立 正立
实像 实像 实像
f<v<2f
v=2f
v>2f
放大
放大
不成像 虚像
例题讲评:
1.把凸透镜对准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20㎝处 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 (1)若将物体放在此透镜前50㎝的地方,可在 倒立 缩小 实 凸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____ 、 ___、 ____像; 大于 20cm小于40cm 像距范围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将物体放在此透镜前30㎝的地方,可在凸 放大 实 像;像 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倒立 ____、 ___、___ 大于40cm 距范围为______________. (3)若将物体放在此透镜前10㎝的地方,光屏 不成 正立 上 ___像,但仍能得到一个____ 、放大 ___、虚 __像;
u逐渐减小,v逐 渐增大,像逐渐 增大。但u >f,v >f,是实像。
f 2f
f 2f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2课时)(分层作业)(原卷版)_1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2课时)(分层作业)(原卷版)_1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课时2 实验室化学试剂取用规则及操作方法【基础达标】1.下列有关化学药品取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不能用手接触药品B.不能闻药品的气味C.不能尝药品的味道D.不能把药品带出实验室2.能用来取用一定质量或体积的药品的仪器是()①天平①试管①量筒①漏斗①集气瓶A.①①B.①①①C.①①D.①①①3.下列药品取用的操作正确的是()A.滴加试剂B.闻药品气味C.量取液体D.取用粉末4.要把试剂瓶里的食盐放进试管,正确的方法是()A.用镊子夹取送入试管B.直接向试管中倾倒C.先倒在手上,然后再塞进试管D.用药匙或纸槽将食盐放进试管里5.正确量取15mL液体,应选用的一组仪器是()①5mL量筒①10mL量筒①20mL量筒①胶头滴管A.①① B.①① C.① D.①①6.取用液体药品时,正确的操作是()A.手拿试剂瓶,标签向外B.试剂瓶口不要紧贴试管口,以防污染C.手持试管,应垂直拿稳D.取完药品盖好瓶盖,放回原处,标签向外7.化学实验操作非常严谨,下列有关操作,正确的是()A.量取9.5mL 的液体最好用100mL 的量筒B.用普通托盘天平称取25.45 克氯化钠C.量筒可以用作反应容器D.试管、坩埚、燃烧匙、蒸发皿等仪器可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8.装运汽油或乙醇的运输车上,所贴的危险化学品标志为()A.B.C.D.9.结合图中所示仪器,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1)仪器①的名称是。

(2)加热时需要垫陶土网的仪器是。

(填数字序号)(3)实验室量取一定体积液体时,使用到的仪器是(填仪器名称),读数时注意视线与保持水平。

(4)取食盐粉末于试管中的操作:将试管倾斜,用。

10.根据题意完成下列填空。

(1)固体试剂一般存放在里,液体试剂通常盛放在里。

(2)倾倒液体时,应该(填“快速”或“缓慢”)倾倒,倾倒时瓶子贴标签一面要(填“朝向”或“背对”)手心处,防止液体腐蚀标签。

(3)使用量筒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液体保持水平。

2023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科学《科学探索二》教案教学设计

2023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科学《科学探索二》教案教学设计

2023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科学《科学探索二》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知道昆虫的生活性
- 知道蜜蜂的结构、食性和物种的作用
- 观察探究蚂蚁的生活规律和交流方式
教学内容
第一课昆虫的生活性
1. 昆虫的生活性介绍
2. 看图讨论昆虫的性
3. 夜间昆虫的活动规律
第二课蜜蜂
1. 蜜蜂的结构介绍
2. 蜜蜂的食性
3. 蜜蜂对物种的作用
第三课蚂蚁
1. 观察蚂蚁生活规律
2. 探究蚂蚁的交流方式
3. 制作蚂蚁窝
教学重点
- 昆虫的生活性
- 蜜蜂的结构、食性和物种的作用
- 蚂蚁的生活规律和交流方式
教学难点
1. 蜜蜂结构的介绍和理解
2. 探究蚂蚁的交流方式并理解
教学方法
- 实物教学法:通过展示、观察实际昆虫和蚂蚁窝等,让学生感性认识昆虫的生活性、蜜蜂的结构、蜜蜂的食性等。

- 课件演示法: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通过图像观察、研究知识,进一步认识昆虫、蜜蜂等。

教学评价
1. 学生课下自学昆虫、蜜蜂相关知识
2. 能独立制作蚂蚁窝
3. 能正确描述生活习性、交流方式、食性等相关知识。

初中物理《科学探究 物质的比热容》教案(第2课时)

初中物理《科学探究 物质的比热容》教案(第2课时)

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加深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2、会根据比热容进行热量的计算。

重点难点:
热量的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热量
一、热量的计算二、例题
1、Q
吸=C·M·(t-t
)例1
2、Q
放=C·M·(t
-t)例2
教学反思:
教学参考
1、理解比热容和比热公式 c= Q/mΔt
比热是物质特性之一.对同一种物质,比热容是确定的。

比热容不随物体吸热多少, 温度升高了多少而改变 .比热容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为了比较不同物体的吸热本领的大小, Q与mΔt的比值 , 反映了单位质最某一种物质升高和降低 1℃吸收或放出热的本领 , 对同一种物质 , 在公式 C = Q/mΔt中,当 Q 增大时, 可能物体质量不变 , 升高的温度增大了; 也可能是升高的温度不变, 参与吸热的物体质量增大了,但比值仍不变。

2、利用公式 Q =cmΔt 解题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从公式 Q=cmΔt 可以看出 , 热传递过程中吸收、放出热量的多少只与温度的改变值有关 , 与初温、末温的具体值无关 .在用此公式计算时,要注意不能超越物态变化点,因为物质在物态变化过程中要吸收或放出热量,且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并不满足上述的计算公式 .另外 , 同种物质在不同的状态下比热值有可能不相等 .
--一
3. 解题时从哪些方面把握比热容与热量的区别与联系第二节。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2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2024)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2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2024)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教学设计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二课时实验室化学试剂取用规则及操作方法【过渡】了解了实验室化学试剂取用规则,我们知道了在取用化学试剂时需要注意的事项,那具体我们怎么操作呢?我们先一起来看看怎么取用固体的试剂吧!【板书】2.固体试剂的取用【问题1】回忆图中容器的名称及用途,思考大理石应该存放在哪个容器中?【学生1】集气瓶,装气体试剂的;广口瓶,装固体试剂的;细口瓶,装液体试剂的。

【学生2】大理石是固体,应该放在广口瓶中。

【问题2】下列是常用的固体试剂,观察其外形,你有什么发现?【学生3】不同的固体试剂有不同的形态,有粉末状、块状、颗粒状、晶体状的。

【总结】大家都观察得非常仔细,不同形态的试剂我们要对应选择不同的仪器取用,这样可以提高我们取用的效率,像块状和较大颗粒状的试剂我们用镊子取用,而粉末状或小颗粒试剂我们则用药匙或纸槽(纸折叠而成)来取用。

【过渡】用不同的仪器取用不同状态的试剂时怎么操作呢?【板书】1.密度较大的块状或较大颗粒状试剂的取用【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思考:如何操作以免试管破裂?步骤:先把容器横放,用镊子夹取块状试剂或较大颗粒状试剂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块状试剂或较大颗粒状试剂缓缓地沿容器壁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板书】步骤要点:一横二放三慢竖【学生练习】学生练习,同组互助,教师指导。

【板书】2.粉末状或小颗粒试剂的取用【教师讲解并演示】学生观察思考:怎样操作以免试剂沾附在试管壁上?所用仪器:药匙或纸槽。

步骤:先把试管斜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试剂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试剂全部落入底部,以免试剂沾在管口或试管上。

(注:使用后的药匙或镊子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板书】步骤要点:一斜二送三竖立【学生练习】学生练习,同组互助,教师指导。

【教师演示或实验视频】实验1-3(1)取少量块状大理石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备用。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课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课件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课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课件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现象 结论
呼出的气体可使燃着的小木条熄灭、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可使干燥玻璃片上凝结水珠
吸入的空气 呼出的气体
氧气 较多 较少
二氧化碳 较少 较多
水蒸气 较少 较多
收集呼出的气体时,为什么要让吸入肺内的空气在肺中停留的时间 越长实验现象越明显呢?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作用,而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氧气,同 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空气在肺中停留时间越长,呼出气体 中含二氧化碳越多,实验现象越明显。
二氧化碳含量 氧气含量
水蒸气含量
实验方案
区分方法 区分方法 区分方法
澄清石灰水 燃着的木条 干燥玻璃
实验与结论
根据方案进行实验,并通过观察和分 析得出结论。
排水法收集气体
实验1 收集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适用条件:气体不溶于水、不与水反应
实验2 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氧气含量
现象
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木条燃 烧无明显变化;盛有呼出气体 的集气瓶中,燃着木条熄灭。
对人体吸入的空 气和呼出的气体
的探究
猜想与方案 实验与结论
猜想 方案 排水集气法 结论
成分含量不同 燃着的木条区分氧气 澄清石灰水区分二氧化碳 玻璃片区分水蒸气
氧气含量降低 二氧化碳含量升高
水蒸气含量升高
随堂训练
1.有一次上课时,小明觉得很闷,呼吸不畅.他认为可能是教室里二
氧化碳的含量较高的缘故,应该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一下。就“可
人教版 化学 九年级(上)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
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教学课件
导入新课 请深吸一口气,再缓缓地呼出来,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还一样吗?
吸气

第二节 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2课时

第二节 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2课时

第二节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教学目标】1.知道液体对器壁以及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知道液体内部压强规律.3.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学会使用微小压强计.4.了解连通器的构造特点.5.了解连通器的原理.6.了解一些连通器的应用实例,了解船闸的作用和工作原理.【教学重点】1.液体对容器底及容器壁有压强;2.液体内部压强规律;3.液体内部压强公式;4.连通器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内容】1.液体压强产生原因:液体受到重力,且液体具有流动性。

2.公式·单位:P:Pa,ρ:kg/m3,h:m··深度h——研究点到自由液面的竖直距离.·公式推导:因为F=G,而F=PS,G=mg=ρVg=ρShgPS=ρShg P=ρgh·液体的压强只跟液体的密度和被研究点的深度有关,与液体的重力、体积、容器的形状等均无关。

·公式和p=ρgh的区别(1)适用于固体、液体、气体的压强及相关计算;(2)p=ρgh只适用于液体压强的计算.2.液体压强特点:①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4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5在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3.液体对底部压力与重力的关系(与固体压力、压强区分)·例如:4.应用:连通器①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的容器.②实例:船闸、茶壶、锅炉水位计、下水管道、通风巷道、乳牛自动喂水器、喷泉.如图:1)、茶壶:壶嘴应略高于壶口,不然茶壶不能装满茶水。

2)、工业锅炉内水位计:锅炉内水位不能直接观察,用与锅炉连通的玻璃管制成连通器,则管内与锅炉水面相平。

3)、农田输水管:有的地方把农田输水管埋在地下,穿过公路,这也是利用连通器原理。

4)、船闸:在船闸整个工作过程中,当打开上游阀门时,上游和闸室构成连通器;当打开下游阀门时,下游和闸室构成连通器。

2课时-体验科学探究

2课时-体验科学探究
二、体验科学探究
《富兰克林对“天电” 的探 索》 “天电”与“地电” 相关吗? 提出问题
“天电”与“地电” 是一致的 做出猜想 设计实验 得出结论
“岗亭实验”与“风筝实验” “天电”与“地电”的统一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 ①发现并提出问题
比较“天电”与“地电”放电的特点 收集证据
②做出猜想与假设
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④收集评价证据
体会: 猜想和实验结果往往会有很大的 差别,所以必须要做实验进行探究。 猜一猜:能放入回形针的数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杯子的口径、杯子的材料、 盛装的液体 请你任选一种因素,设计实验方案并具体做一 做,证实你的猜想。
ww w
根据自己的兴趣,从以下问题中任选一个做一 做,体验科学研究。 1、乒乓球的反弹高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2、怎样才能使纸飞机飞得远一些? 3、照镜子时,灯应放在什么位置才能看清楚 自己的脸? 4、比较木头、瓷、铁、究实验:
0.3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 发现问题:杯子里的水面可以高出杯口
提出问题:将一只回形针放入满杯水中,水 会不会溢出?最多能放多少只? 猜想: 设计实验: 得出结论: _____溢出,最多能放____只
_____溢出, 最多能放____只
互相交流: 谁放入的回形针最多?

第一单元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二课时)

第一单元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二课时)

A
B
C
D
解析:胶头滴管应竖直悬空于试管口的正上方,不能
伸入其中,更不能接触试管壁。
2.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量筒放平稳且面对刻度线, 初次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9mL,倒出部分液体后, 俯视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1mL,则该学生实际倒 出液体的体积( B )
A.小于8mL B.大于8mL C.等于8mL D.无法判断
取用化学试剂时需要注意“三不”原则。
节约试剂 规定取用试剂的量时,按规定取用; 未规定取用试剂的量时,注意节约试剂。
固体试剂铺满 试管底部
液体试剂取 1~2 mL
处理规则
不能放回原瓶
对于实验时剩余的试剂
不能随意丢弃 不能拿出实验室
要放入指定容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观察下列试剂状态和所用试剂瓶,你有什么发现?
蒸馏水
双氧水
硫酸铜 碳酸钠
蒸馏水
双氧水
硫酸铜 碳酸钠
细口瓶盛放 液体试剂
广口瓶盛放 固体试剂
下列是常用的固体试剂,观察其外形,你有什么发现? 大理石 金属锌粒 碳酸钠 硫酸铜
大理石 金属锌粒 碳酸钠 硫酸铜
块状
较大颗粒 粉末状
晶体
块状固体试剂的取用
粉末状固体试剂的取用
形状
选用仪器
块状或 镊子
较大颗粒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第一单元 课题2
第2课时 九上化学 RJ
学习目标
1.知道化学试剂的取用规则,学会粉末状固体和块状 固体的取用方法; 2.学会用量筒、胶头滴管取用液体试剂的方法以及倾 倒液体试剂的操作。
课堂导入
做实验时我们不能把整瓶试剂直接拿来使用,那么装 在试剂瓶中的试剂怎么取出来呢?

探究实践——寻找能分解过氧化氢的催化剂第2课时

探究实践——寻找能分解过氧化氢的催化剂第2课时

探究实践——寻找能分解过氧化氢的催化剂(第2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化学实验,寻找除二氧化锰以外的能分解双氧水的新催化剂。

2、通过研究性实验,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1、在上节课中的反思:生:同学们经过交流讨论提出,铁粉、铝粉、锌片、氯化铁、氯化铜可以作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其催化作用与氧无关。

师:把同学们分成两组:第一组,负责验证铁、铝、锌可作双氧水分解催化剂的假设。

第二组,负责验证氯化铁、氯化铜可以作双氧水分解催化剂的假设。

2、进行第二轮实验、验证新假设生:根据第一轮实验的设计方案,进行实验,验证新一轮的假设。

3、分析实验现象,作出新一轮的结论生:我们组的实验表明,铁、铝、锌不能做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

生:我们组的实验表明,氯化铜、氯化铁可以作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其催化作用与氧无关的假设成立。

师:真是太棒了,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同学们还有其他猜想和假设吗?生:我在图书馆查资料发现,猪肝也可以做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我把猪肝带来了。

生:我在网上搜集到,煮熟的马铃薯也可以做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马铃薯我也准备好了。

生:我在一本课外书中发现,红砖粉也可以做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我也准备了一包红砖粉。

师:太好了!你们的视野比老师还开阔啊!让我们继续来验证,猪肝、马铃薯、红砖粉是否也能做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

4、进行第三轮实验,验证网上新发现生:根据第一轮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网上新发现。

5、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生:猪肝、煮熟的马铃薯、红砖的粉居然也能做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太不可思议了。

今天我亲身体验到化学实验是发现新物质的钥匙。

生:通过实验探索,我们发现了比二氧化锰更理想的催化剂,说明书本不是最权威的。

生:实验不要有太多顾虑,要尽量多作尝试。

要与同学分工合作,才能做出最佳的效果。

生:关于氧化铜的实验我反复做了三次,都没有明显的现象,于是便认为它不能做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了。

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第3节 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第2课时 科学探究和化学符号教学课件

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第3节 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第2课时 科学探究和化学符号教学课件

3.(易错题)下列化学符号与物质名称不对应的是( A.镁带—Mg B.石灰水—H2O C.二氧化碳—CO2
B) D.氧气—O2
4.阅读教材P22~23“活动与探究”相关内容,完成下列实验。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1)取小段镁条,用砂纸 打磨观察外观,并试验
导电性
用砂纸打磨后可以看到
镁是具有金属光泽的 __银__白____色固体,通电
【实验结论】铜绿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___能__与__盐__酸__反__应__,__加__热__能__分__解__。
知识点❶ 学习化学需要进行科学探究
1.在进行探究时,我们常要提出一个或多个问题,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 作出与问题有关的_____猜__测_,制订解决问题的________思__路__与__方__案____,进行 化学_______实__验__,查阅资料,收集证据,通过分析、归纳、推理等得出合 理的________结__论___。
11.镁是一种重要的金属,通过下列实验,探究镁带的某些变化和性质,如 下图所示: (1)观察镁带的外观呈_____灰__黑_色,这是因为镁的表面有一层氧化膜,用砂 纸打磨后可看到镁带是______银__白___色的。
(2)将打磨的镁带用______坩__埚__钳__夹持,用酒精灯火焰的_____外__焰__部分加热, 当 匀 速 开 始 燃 烧 时 , 移 到 _____石__棉__网__ 上 方 , 可 以 观 察 到 ___镁__带__剧__烈__燃__烧__,__发__出__耀__眼__白__光__、__放__热__、__冒__白__烟_______。 (3)归纳出镁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银__白__色__固__体______。
12.小芳同学在做完“探究铜绿的性质”实验后,请协助她填写如下实验报 告。 【实验目的】探究铜绿的性质 【实验用品】(略) 【实验过程及现象记录】 (1)观察铜绿的颜色和状态等物理性质:铜绿是___绿_色_____粉__末_状固体。 (2)将铜绿粉末用_____药__匙___分别加到两支试管中。

§1—7科学探究第2课时

§1—7科学探究第2课时

§1—7科学探究【教学目标】1.理解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理解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2.理解科学探究需要收集、处理信息和相关的技术3.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难点:理解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课前准备】教师演示用具:台灯,插座,灯丝烧断的灯泡,灯泡。

螺丝刀,磁铁,多个黑盒(内置铁球、苹果或香蕉等)学生准备:第一课时后准备“人的脚印与身高的关系”探究活动【教学手段】师生共同参与、引导、探索【教学思路】1、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是全人类,特别是科学家们探究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引出天花和牛痘的故事,通过故事首次提出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2、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情(台灯不亮)的解决引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让学生从心里接受原来科学探究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并不神秘,从具体的例子概括出探究的基本过程3、从玻璃箱实验过渡到黑盒子实验,从具体的实物出发,进行探究,简洁,明了,再次完成科学探究基本过程的学习,深入理解黑盒子探究这类模型的含义。

4、通过引导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亲自动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可以利用脚印判断身高,并找出脚印长和身高的比例关系。

引导学生主动地设计实验方案。

训练学生科学实验方法和思维能力。

科学探究(第二课时)【板书设计】第七节科学探究(第二课时)1、探究“人的脚印长度与身高的关系”1)引出问题 2)提出假设 3)设计实验方案4)收集数据并作合适处理5)得出结论 6)交流心得附“人的脚印长度与身高的关系”探究活动1.提出问题:人脚印的长度与身高有什么关系?2.建立假设:(提示:人的脚印长度与身高可能成比例关系或者其它的可能,都可以假设)3.设计实验方案:在实验中,你可以收集一些事实证据来检验你所提出的假设。

你要收集哪些事实证据?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收集呢?(建议:可以从不同人群中来收集数据,分别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重的人群中收集数据)4.收集事实证据:要检验一个假设,需要有足够的事实证据。

体验化学探究(第二课时)

体验化学探究(第二课时)

体验化学探究(第二课时)【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2、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探究3、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的情感一、【基础导学】1、科学探究一般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收集证据、获得结论、反思与评价等五个基本环节。

2、化学探究实验报告的规范格式:.三、【智慧碰撞】教材P20方法探究请你参与某学习小组的下列探究活动,并回答问题.【发现问题】小明将一只燃烧正旺的蜡烛轻轻吹灭后,发现烛芯处产生一缕白烟.【提出问题】小明想:这缕白烟的成分是什么?①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内壁占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小亮由此得出结论:白烟是二氧化碳.②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罩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而是出现了一些白色固体物质.小光由此得出结论:白烟不是水蒸气③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靠近白烟,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小明的猜测提供了证据,同时可以排除小亮、小光的猜测.【解释与结论】(1)由以上探究结果可知:小明的猜测是正确的.(2)小亮在实验时确实看到石灰水变浑浊,但他获得的结论不正确,原因可能是无法判断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是原来燃烧生成的还是蜡烛熄灭时产生的【反思与评价】小光同学的反思是:蜡烛燃烧产生水,由于温度高于100℃而呈气态,不会凝结成雾状.所以不应该猜测白烟是水蒸气.小亮同学的反思可能是:没排除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干扰也许你对该小组的探究活动也有所思考,你思考的问题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都不能燃烧四、【反馈达标】课下完成(1)设计实验证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2)设计实验证明蜡烛燃烧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3)基础训练P81、4.P91、2、【纠错】学情预设教师活动【展示】学生活动教师点拨【提升】学情预设教师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考点聚焦 考点聚焦
考点1 提出问题与猜想和假设 实验现象的观察 (1)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_________________中发现并 提出可以进行科学探究的问题。 已有知识 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2)根据生活经验或__________ 推测与假设 。 (3)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_____________ [提醒要点] 要围绕探究主题,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 所学知识,结合科学原理等途径提出有探究意义的问题。通 过思考所提出的猜想和假设要具有可检验性。语言表述上, 提出问题是疑问句,猜想建立假设是陈述句。
·浙江教育版
│ 考点聚焦
步骤五:几天后,用放大镜对三只锥形瓶内的猪肉汁进行 观察,结果记录在表内(观察不到微生物,用“-”表示;观察到 有微生物,用“+ ”表示;微生物较多用 “++ ”表示;微生物很 多用“+++”表示)。
锥形瓶 A B C 观察结果 + +++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步骤三、四,你认为实验中的变量是________ 。 (填 C 选项字母) A.温度 B.水分 C.是否有活的微生物
·浙江教育版
│ 综合突破 综合突破
例 实验室常以 MnO2为催化剂分解 H2O2制取氧气,请写 MnO2 2H O+O ↑ 2H2O2===== 2 2 ;小柯在科普读物中 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查得一些蔬菜提取液也可催化H2O2分解,为此,他设计并进行 了如下实验: (1) 将 5 克新鲜莴笋剪碎,放入研钵中,加入少量石英砂, 进行快速充分研磨。然后,向研磨液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搅拌, 再用纱布过滤即得莴笋提取液。 (2)用注射器吸入 3%的 H2O2溶液5毫升,并将针管内的气体 排出,然后尽快吸入 5毫升的莴笋提取液,密封注射器端口。 室温下置于试验台上,每分钟记录一次氧气的生成量 ( 注射器 内体积的增加量),历时10分钟,求平均值。
·浙江教育版
│ 考点聚焦
[点拨] 此题是考查利用已学知识和信息来解决问题的 能力。不管什么气体,都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的 气味;结合信息氯气可与水反应[Cl2+H2O===HCl+ HClO(次氯酸)]及酸的性质得到:HCl+NaOH===NaCl+ H2O、HClO+NaOH===NaClO+H2O(后一反应题中又有提 示),答出以上三个反应即可。也可进一步深化,写出总反 应Cl2+2NaOH=NaCl+NaClO+H2O A中布条不褪色,说明Cl2不具有漂白性;B中布条褪色 ,结合信息氯气可与水反应[Cl2+H2O===HCl+HClO(次氯 酸)],说明HCl或HClO具有漂白性。若要证明只有次氯酸有 漂白性,还需补做相关的实验,补充HCl的实验较为方便。
·浙江教育版
│ 考点聚焦
(2) 通过 A 、 B 两只锥形瓶的实验及现象,可以得出的结 微生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 。 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以上实验,请你写出一条日常生活中保存食品的 高温灭菌法 。 方法______________ [点拨] 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生存的条件,A和B比较后 者微生物的存活量多,实验操作的实验变量是温度,前者比 后者温度低,也说明室温25 ℃比冷藏室的温度6 ℃更适于微 生物的生存。步骤三和四比较,后者有加热煮沸,目的是杀 死活的微生物。因此,两者的实验变量是是否有活的微生物。 日常生活中保存食品有冷藏法,如冰柜和电冰箱;高温灭菌 法,如消毒柜等。
·浙江教育版
变量就是指一切存在不同的值的指标。 比如性别、年龄、身高、学历、温度等,几乎所有的都可以 变量里面又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分为 自变量、因变量、控制 自变量和因变量通常是一起出现的,有自变量的地方就应该 或者只要谈到因变量 就必须提自变量 在实验中,自变量是由实验者操纵、掌握的变量. 因变量是因为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或结果. 因此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相互依存的, 没有自变量就无所谓因变量,没有因变量也无所谓自变量. 研究在不同温度条件过氧化氢酶的分解速率 则自变量就是 温度 因变量就是 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浙江教育版
│ 考点聚焦
考点3 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
(1)能使用基本仪器,进行安全操作。 观察 ;由不同的 (2)依据某一属性(或规则)进行有计划的______ 变量 的 角度或方法进行一系列比较和测量观察;能针对 ________ 性质,采取合适的测量策略。 记录 和______ 处理 观察、测量的操作要规范,记录要准确,处理观 察和测量结果一般运用分析综合法、比较法、取平均值法等。
·浙江教育版
│ 考点聚焦
·浙江教育版
│ 考点聚焦
(2)写出图2-1C中Cl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提 示:HClO+NaOH=NaClO+H2O) Cl2+2NaOH=NaCl+NaClO+H2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实验的现象为B中布条褪色而A中布条不褪色,由 此可推测具有漂白性的物质可能有哪些? 具有漂白性的物质可能有盐酸和次氯酸。若要证明只有次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酸有漂白性,还需补做相关的实验,请简要写出实验的步骤和 取一红色布条,在上面滴加盐酸,布条不褪色。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浙江教育版
│ 考点聚焦
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 24小时,每隔4小时分别测量 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明显降低(“变化较大”或“不恒定”) , 乙 (1) 若 甲 鼠 体 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则下丘脑与体温调节有关;若甲、 乙两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则下丘脑与体温调节无关。 (2) 以上实验步骤中还存在两点不足 ,这两点不足是 实验前要先测定甲、乙鼠的体温;要有重复实验,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两只小白鼠进行实验有一定的偶然性;应选用同一小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前后对照 _______________ [点拨] 由结论反推现象,实验不足从体温前测、重复 实验、前后对照等角度考虑。
在生物实验题中常用的变量其实就是自变量、因变 自变量相当于数学中函数里的自变量,即定义域。 因变量相当于数学中函数的值域,它是随着自变量 量——光照强度的改变,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改变 无关变量又称为控制变量,即实验中除了自变量以 自变量就是光照强度,因变量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强 所谓的对照变量,就是自变量中的不同数值。例如
·浙江教育版
│ 考点聚焦
[提醒要点] 评价要从是否有对照组、是否存在偶然性, 装置改进的优势,实验错误等方面考虑。要注意表达的方式 和方法,要突出重点,体现科学性和条理性。
【针对训练4】 小白鼠是恒温动物,为了探究小白鼠调 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某科研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两只健康的、性别与生理状况相同的成年小白鼠, 并标记为甲、乙; ②用一定的方法破坏甲鼠的下丘脑,乙鼠不做处理; ③把甲、乙两鼠置于人工控制的温室中,室内温度调为 0 ℃。
自变量也称实验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 因变量亦称反应变量,指实验中由于自变量而引起的 通常自变量是原因,因变量是结果,二者具有因果关 实验的目的在于获得和解释这种前因后果。 例如: 在“唾液淀粉酶在水解淀粉”的实验中,所给定的低 而无关变量也称控制变量,是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以 “唾液淀粉酶在水解淀粉”的实验中,除自变量(低 如果无关变量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因素或,对3个实 在实验设计和操作中,要尽量减少无关变量,而且不 而对照变量很少见这种说法,其实他就是自变量,指
·浙江教育版
│ 考点聚焦
[提醒要点] 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必须紧紧围绕探究的目的 和条件,并依据相关的科学原理进行。变量主要包括:自变量、 因变量、调节变量、无关变量。 【针对训练2】 仙居模拟氯气(Cl2)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有 毒气体。氯气可与水反应:Cl2+H2O===HCl+HClO(次氯 酸)。图2-1是探究物质漂白性(使有色物质褪色)的实验。 (1)闻氯气时,在操作上应注意什么问题? 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氯气的气味。 (或用手在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器口轻轻扇动,让极少量气体飘进鼻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浙江教育版
│ 考点聚焦
[点拨] 该题探究的是大气污染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而题 目中所提的大气污染气体是SO2气体,因此问题应针对SO2气 体提出。关于种子是否萌发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外因,即外 界环境的影响,二是内因,即种子内部原因,内部因素主要 有种子是否死亡,种子内的胚是否完整,种子是否处于休眠 期等。种子萌发后,都会出现空瘪现象,原因是其内部的营 养物质被吸收。
·浙江教育版
│ 考点聚焦
考点4 检验与评价 表达与交流
科学知识 建立联系,得出基本符合证据的 (1) 将证据与 ____________ 解释。 (2) 运 用 文 字 、 符 号 、 图 表 、 模 型 等 解 释 并 概 括 探 究 的 过程和结果 __________。 不一致 的现象,并作出简单的解释。 (3) 能区别与预想结果 ________ (4)对探究过程和证据获得方式、方法、过程作出合理评价, 能说明反常结果 ________ 和证据的不可靠,或解释证据是否充分支持结 论。 精确性 作 出 评 价 , 能 提 出 增 加 (5) 对 观 察 和 测 量 的 ________ 进一步证据的相关探究 的具体改进建议。 证据可靠性 __________或获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