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恩师李之透先生
怀念导师李侃先生
录。我从李老 师那里 学到的这一方法 ,现 在也用来要求 自己的学 生。这实际就是我
们 今 天 常 常挂 在 嘴边 的所 谓 要 有 “ 题 意 问
下 ,李老师能为我们开设这 门课程 ,并设
计 了这 么 丰 富 的 重 要 内容 ,的 确是 令 人 钦 佩的。
识” 。当天李 老师还谈 了他读鲁迅 的体会 , 他希望我们也要多读鲁迅 的文 章,体会鲁 迅博大而又深刻的思想。后来我在研究近
怀 念
怀念导师李侃先 生
。梁 景 和
J f 三年记  ̄ - S I
次 以龚 书 铎和 李 侃 两 位先 生 的名 义 招收 近
代文化史方向研究生。这一年两位先生招 收了5 名研究生 ,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
18 年 两 位 先生 又 招 收 了 7名研 究 生 。李 96
我的导师李侃先生去世快一年 了。去
李老师的课 程除他 自己讲授外 ,还设 计 了一些讨论课。我 曾经认真准备过 两份 详细的讨论提纲 ,一个是 “ 造社会风气 改 贯穿 于近代 文化变革 的始 终” ,因准备充 分 ,发言后得到李老师的肯定和同窗们 的 鼓励 ,并希望我撰 写成学术论文。后来我
以此 分 别 写 出 了几 篇 小 习作 ,其 中 《 太平
等。18 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在全国首 94
物。李老师 当天穿一身浅灰 色中山装,笔
挺 、高 档 质料 的服 饰 给 我 们 留下 了 深 刻 的
盲 目性 ,近 代 文 化 史 的研 究方 法等 ; 是 三 近 代 的今 文 经 学 。 其 中 包括 对 龚 自珍 、魏
印象 。那 天他跟我 们几个学 生谈 了很久。 李老师满面红光 ,两眼炯炯有神 ,加之他
《长城诗选刊》教师节诗歌专题大联展
《长城诗选刊》教师节诗歌专题⼤联展在⽗亲坟前姜华的江南⾬你去世时我迷失在欲望的江湖多少年遗憾⼀直在折磨着我⽗亲今天是清明我专程赶回来陪你说说话你再给我补补古汉语⾥⽂章的⾻头怎样穿过丘壑你知道我中⽂的底⼦⼀直很差⽗亲我知道清末民初你是县上⼗⾥⼋乡有名的中⽂先⽣你的学⽣⾥有⾼官也有商贾可你的光景⼀⽣都没有逆转多少次你看到我们欲⾔⼜⽌却把眼睛移向了窗外崖头上长着⼀窝楠⽵⽗亲这些年来我们像⽵⼦⼀样抱紧⾃⼰的⽓节⽣活不管江湖上刮来多⼤的风我们的⾝⼦都是直的就像你⼀⽣都不曾弯腰在梦中奔跑,你在前,我在后那⼀圆形跑道上⼀圈⼜⼀圈跑过这么多年了母校操场上那挺拔⽽⽴的梧桐树现在依然葳蕤,葱茏今天我来看你细数⼀圈⼀圈年轮⼀圈⼀圈的涟漪我仍旧当年⼀样抬头把你仰望浩瀚夜空有⼀颗星为你⽽明亮在梦中相见,你就是前⾯的太阳我这样彻夜不眠像那时在课堂上听你⾬露的滋润⾄今仍然在咀嚼和品尝今天我多么想你你当年种植在⿊⾊沃⼟的字词那些字词⼀笔⼀划清晰可见时间的橡⽪多久也不可能擦去⽼师放飞的星中华龙都-李继增国⼟,九百六⼗万平⽅公⾥⽼师,三尺讲台⼩球撬动⼤球⼩⼩讲台,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未来以⿊板为⽥地以粉笔为犁翻开空⽩,播下真善美的种⼦以汗⽔浇灌以柔美施肥幼苗之根,深植肥沃⼟壤花⼉盛开,天南地北绽放多少⾏业,⼏多岗位凝聚着⽼师的⼼⾎看,夜空明亮闪烁那是⽼师放飞的星以诗的纯粹表达敬畏---谨以此诗献给敬爱的⽼师们慕⾬1浅梦⾥⽆数次⾛进这份宁静亲切的鸟呜,朗朗的书声有我⼟布衬⾐的童年,⽔草般疯长的理想。
像⼀棵莲总有-双双严肃或慈祥的⽬光-直追寻我或深或浅的⾜迹时光饱满,牵挂如影随形2阳光柔美我看到宽⼴的操场站满有前朝今⽣的书⽣李⽩⼀袭⽩⾐,苏⼦笑容可掬三教九流⽆不⽓闲神通。
彻底丢掉矜持虬劲的张⼒让位于婉约的韵致谈笑风⽣,流淌着尊敬和谦恭如此厚重的纯朴,⼀切浮躁有⼀种美在时光中交接,不绝以缕我的脚步⼀慢再慢,语⾔四肢⽆⼒3感谢有你我的翅膀积攒了⾜够的能量从不因为碰到乌云就怀疑天空的蔚蓝经过修剪的枝叶,飘泊或苍翠⾼悬的教鞭让我⼀次次净空迷惘粉笔灰陶冶的灵魂。
关于李浴星的介绍
关于李浴星的介绍李浴星先生(1909.1.9-1976.7.28)原名李连魁,字捷三,又名李沂、李洞明,字浴星,号大痴、大池、大池浴者、静泊、井白、静泊居士等,以字行。
斋号:魁儒轩、伴梅阁、梅花书屋、昆山玉韵琴斋、翛斋等。
李浴星是一位国学功底深厚,精于古琴、书法、绘画、篆刻、诗词以及文物鉴赏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
李浴星先生1909年出生于河北省丰南县稻地镇。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读于天津法商学院和北京中国大学。
毕业后先后在齐齐哈尔、保定、天津、北京等地工作,主要以教书为业。
曾在北京“志成”、“大同”中学任国文、美术教员。
北平解放后,先生于1949年被聘为军代表办事处文书,随同进驻唐山接管开滦煤矿。
军代表办事处撤消后,任开滦唐山矿干校语文教员。
曾当选为唐山市第三届政协委员、唐山市第二届美术家协会理事。
先生自幼勤奋好学,转益多师。
十三岁学书,十四岁学画,十六岁学古琴,二十岁学诗文,为其书画、古琴技艺奠定了基石。
三、四十年代,李先生的书画艺术便已知名京师。
五、六十年代,曾致力发掘古琴曲《胡笳十八拍》及《广陵散》并有所建树。
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先生蒙受“反动学术权威”等莫须有的罪名被多次批判、抄家和监禁。
又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不幸罹难,终年67岁。
李浴星先生于1924年拜在著名古琴家、九嶷派创始人杨宗稷(字时百)老先生门下学琴。
当时杨老先生收徒甚严,先要通过面试和考察,了解求学者的家庭境遇、文化基础、个人爱好、学琴志向,以及是否会其它乐器等各方面情况;然后严格要求学生:必须勤学苦练,持久不辍,且以传承发扬琴艺为己任。
当时李浴星先生面试考察合格,并作了郑重承诺,才成为杨老先生的正式弟子。
杨老先生授徒非常认真。
一张琴桌两张琴,师徒相对而坐,老师对照琴谱逐句讲解示范,让学生反复练习,指法、节奏、音准稍有误差绝不能过关。
完成全曲后,师徒再反复合弹,直至老师满意为止。
在杨老先生长期、严格的教学指导下,李浴星先生学到了九嶷派琴学真髓,而与同窗好友杨葆元(字乾斋)、管平湖、关仲航等几位先生成为近现代九嶷派琴艺的重要传人。
请李之楠老师走好
请李之楠老师走好山东省菏泽市滕剑泉我的一位忘年之交与良师益友李之楠先生于10月26日7时许在北京无疾而终,飘然仙逝,他走完93年传奇人生。
他又名李谨伯,出身在银行世家,西南联大毕业,早年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屡屡出生入死。
新中国成立后,曾于中共天津市委统战部、天津市财政经济委员会、第一机械工业部等部门任职。
他早年因忘我工作,27岁时身患重病,中西医治疗无效,幸遇民间奇人用传统“导引布气法”治愈,从此开始接触中国养生修炼传统文化,四处参访明师,屡有奇遇。
改革开放后人体科学兴起,曾任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他和张震寰将军、钱学森科学家等共同领导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为探索研究人体生命科学,提高人民身心健康而呕心沥血,尽心尽职。
他任亚太气功协会会长,海峡两岸医学交流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预测(易经)研究会会长,北京红螺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诸多社会团体领导,生命不息,工作不止。
长期研究,至诚学习,精心实践,使李老成为国内外为数不多的几位精通道家丹道养生绝学、佛教、密宗、人体超能、易经数术、风水文化等方面的国宝级著名学者。
曾二十多次出国讲学,在国内、港澳台地区及英、法、德等国政界、商界、学术界拥有众多追随者。
李老生前曾对亲朋好友与众弟子言,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国人体生命科学的历史使命已落在你们肩上,要争取把中国人的健康寿命提高5-10年!我和李老于1985年在北京举办的为期30多天的“禅密功全国首届研究班”上相识。
李老作为气功界的领导人到会表示祝贺并作了重要讲话。
同时,李老和来自北京及全国各地的学友们跟随刘汉文老师共同学习与研究性命双修的禅密学养生密法。
在此期间,我们一见如故,无话不谈,彼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尤其是让我终生难忘的是2007年与2008年,李老应我的邀请,在百忙之中先后两次不远千里,来到我们菏泽市言传身教禅密学养生密法达半个月之久。
李老博学多识却从不好为人师、不居功自傲、不言过其实。
他有求必应,有问必答,由浅入深,引经据典,深入浅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因材施教,诲人不倦。
深切怀念恩师李扬汉先生
今天 , 可以告慰先生的是 , 弟子们一直没有忘记先生 的教诲 , 精诚团结 、 努力工作 , 不遗余力地造福着我
们 的社 会 。
褚 建君
2 0 1 3年 l 2月
开, 而不是直接用手将信封撕开。先生说 , 这是对来信者的尊重。而回信的时候 , 先生总是在信笺下面垫一 张复写纸 , 把 自己的文字拷贝一份留存。先生对我说 , 在他与所有人的信件往来之中, 最后一封信 , 一定是他
写 的。从 中 , 我 感知 到 了先生对 人 的真诚 与 细致 。
有一次 , 时值年底 , 圣诞节快到了, 先生拿 出厚厚的一沓信件 , 叫我去卫 岗的邮局 邮寄。反复交代 , 每封 信都必须贴上邮票 , 最好还是不同花样 的邮票。千万不可因为批量邮寄 , 只在信封上面盖个 章而不贴邮票 的。可是 , 当我到了邮局 的时候 , 因为邮局的邮件实在太多 , 工作人员还是只盖了邮戳, 却没有贴邮票 。我心 想, 反 正 是寄 出去 的邮件 , 先 生也看 不 到 , 邮票不贴 也 罢 。过 了一 段 时 间 , 到 先生 书 房 去 , 发现 他 的桌子 上 放 着一 些没 有贴 邮票 的信 件 。原来 是加拿 大 的 邮政 人 员罢 工 , 寄往 加 拿大 的信件 被 退 了 回来 。先 生 当着 我 的 面, 一一把每封信件打开 , 里面除了他手写的书信之外 , 还有一样微型植物标本——他亲 自制作 的给收信者 的圣诞礼物。先生耐心地对我说 , 一封信 , 包括邮票在 内, 是一件完整 的心意 , 缺少任何一部分都是不完美 的。这件事情 , 对我的教育非常深刻。先生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先生在金陵大学求学时 , 农林学院 的院长是知名的章之汶先生。在我求学期间 , 有幸参与了先生主编章之汶纪念文集 的事宜 , 深切感受到先生 对他 已故多 年 的老师 的深厚 情怀 。多 少篇 先人 的文 章 , 细细 地在 发 黄 的纸 堆里 查 找 ; 多 少件 先 人 的事 迹 , 按 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一一罗列; 多少篇世界范围内的纪念文章 , 悉心写信去组织 。从年龄上说 , 我是先生孙辈 的人 , 看到 先生 如此 呕心 沥血地 为他 的老 师编撰 纪念 的书 , 同 时在 我 国农 学 和南 京农 业 大 学 的发 展 史方 面 , 作 出他不遗余力的贡献 , 我 的感触无以言表 。 李 先生 在科 学 和教学 的土 地上 , 辛勤耕 耘 了近 7 0个 春秋 。他 的成 就 、 他 的贡献 、 他 的为人 , 高 山仰 止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
——通过送客、回信这两件事来表现叶老先生待人宽厚。
(4)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赞扬了叶老先生事事躬行,严于律己。
(5)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高度评价了叶老先生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1)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样。
——高度评价了叶老先生总是将立德放在第一位。
(2)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这是对叶老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总的评价。
(3)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3.总结要领:
(1)不动口,不指读,不回看。
(2)抓关键,放细节。
(3)关注注释、旁批等。
(4)准确概括。
4.再次略读课文。
四、总结所学,课堂反馈。
运用略读的方法阅读吕叔湘的《怀念圣陶先生》,回答问题:文章写了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叶圣陶先生哪些精神品质?
《怀念李叔同先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李叔同先生丰子恺(1)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先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即以后的弘一法师。
李先生一世的最大特色是“仔细”。
他关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完全不行。
(2)他身世于富饶之家,他堕地后就遭父丧,又逢家庭之变,青年时就陪了他的生母南迁上海。
当时上海文坛有有名的沪学会,李先生应沪学会征文,名字屡列第一。
当时在上海的他: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边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梁厚底鞋子,头抬得很高,帅气之气,表露于眉目间。
真是当时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
这是最先表示他的特征:凡事仔细。
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完全地做一个翩翩公子。
(3)以后他到日本。
他赴日本留学的时候,作一首《金缕曲》,词曰:“披发佯狂走。
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
破裂河山谁整理?零散西风仍旧。
便惹得离人消瘦。
永夜西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
是祖国,忍辜负?”读这首词,可想见他当时英气满胸,爱国热忱炽盛。
在日本时,看见明治维新的文化,就渴仰西洋文明。
他马上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做一个留学生。
他关于西洋艺术全面攻击,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
以后他在日本创立春柳剧社,并演当时西洋有名的惨剧《茶花女》。
他自己把腰束小,扮作茶花女,袍笏登场。
卷发,白的上衣,白的长裙拖着地面,腰身小到一把,两手举起托着后面,头向右歪侧,眉峰紧蹙,眼波斜睇,正是茶花女自伤命薄的神态。
以后,我见过李先生在日本时的照片:高帽子、硬领、硬袖、燕尾服、史的克、尖头皮鞋,加之长身、高鼻,没有脚的眼镜夹在鼻梁上,竟活象一个西洋人。
由此能够想见,当时他是彻头彻尾的一个留学生。
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征:凡事仔细。
学同样,像同样。
(4)他归国后,在上海太平洋报社当编写。
不久,就被南京高等师范请去教图画、音乐。
以后又应杭州师范之聘,同时兼任两个学校的课,我就是杭州师范的学生。
这时候,李先生已由留学生变成“教师”。
怀念恩师翟老先生
怀念恩师翟老先生春光似剪,岁月如流,时光的车轮更快,转眼间大学毕业已近十年。
每当在闲暇之余信开学生时的一些水彩风景写生作品,让我不自觉地想起恩师翟老先生。
在2001年考入兰州师专,我们的色彩课由师专特聘教授翟广炜老师执教,老人精神矍铄,和蔼可亲,幽默风趣,他与同学们相处的非常好,但对于我一个从农村来上学的学生来说,从来都不敢把自己的画拿到老师面前让他点评,甚至老躲在教室的后排生怕老师看见自己的作品,然而,让我出乎意料的是在同年的6月在农大校园上写生课时,先生对我的作品认真点评,并且在一起谈笑,于是在我梦想中的教授并非温文尔雅,高不可攀,完全没有名人的清高,更出乎意料的是在色彩课结束后,老人把我叫到教室外,给我留下了他的电话,告诉我,在上课期间,我发现你这个孩子做人正直,待人坦诚,有时间常到我家来看画。
从此,有空闲的时间,和老师约好,到他家里看画,我与先生接近了。
在师专三年,我几乎每一、两个星期就要到先生的家里去一次,向他问候,听他教诲,顺便从学校带去自己的写生作品让他给我点评。
偶而,因为忙而几星期未去,先生就会打电话来问我情况。
我每到先生的家里看画,他十分热情,到家时,他匆忙给我们沏茶,然后拿出他的水彩风景写生作品,我们一边喝茶,一边欣赏画,在每一幅画中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老人不仅从绘画技法上讲,还讲写生时的所见所闻,在每一幅画中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听着,看着,喝着,这种享受对于一个一个身处异地求学的农村青年来说,简直是受宠若惊。
翟老先生的作品中,他的画作全部来源于写生,西北师大老教授陡剑岷老师曾感慨地说,他面对大自然,直接获得灵感,作画时纵横挥洒,下笔水流急,落彩云飞扬,其行自成,对水分的运用,更是出神入化,流畅灵动。
作品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界,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是的,小幅水彩风景写生作品居多。
不论是宏大的车水马龙的街头场景,还是小桥流水,田野、村落、牛羊都成了他笔下的好景,这些小水彩画有的虽然只有书本大小,但形象生动,色彩丰富,笔触灵动,刻画精细,有的仅寥寥数笔,都准确生动,并能捕捉到许多细腻的情节,可谓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许多写生稿本身就是一件独立的美术作品。
100句感谢老师的话,感恩老师的句子大全
100句感谢老师的话,感恩老师的句子大全,假如我能搏击蓝天,那是您给了我腾飞的翅膀;假如我是击浪的勇士,那是您给了我弄潮的力量;假如我是不灭的火炬,那是您给了我青春的亮光!1、您像一支红烛,为后辈献出了所有的热和光!您的品格和精神,可以用两个字就是燃烧!不停的燃烧!2、我虔诚得不敢寻觅词汇,因为老师这两个字本身就是世界上最崇高的敬词。
3、您是我的老师,更是我可爱的兄长。
教我知识也就罢了,还让我体会到人生的无穷乐趣。
教师节到了,弟子祝您爱情甜蜜永远是学生可敬又可爱的超棒师长!4、在我的记忆里,除了家人外便是您;在我的人生里,最慈祥的便是您;在我的旅程里,最让我怀念的也是您。
以后我会想念您。
5、在不久的将来,无论我成为挺拔的白杨,还是低矮的小草,老师,我都将以生命的翠绿向您致敬!6、蜡烛牺牲自己,为别人带来光明,老师,您就是那只蜡烛,牺牲了自己,为学生带来智慧。
但是,在我心中,您是永远不会熄灭的。
7、面对讲台,背靠黑板,在时光长河里,老师是您把一个个分钟,用辛劳汗水和智慧编织成无数耀眼的光环!多采人生,师恩难忘!8、是谁把雨露撒遍大地?是谁把幼苗辛勤哺育?是您,老师,您是一位伟大的园丁!看这遍地怒放的鲜花,哪一朵上没有您的心血,哪一朵上没有您的笑影!9、您不是演员,却吸引着我们饥渴的目光;您不是歌唱家,却让知识的清泉丁冬作响,唱出迷人的歌曲;您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一批批青年人的灵魂……老师啊,我怎能把您遗忘!10、老师,您教了我们六年的学生了,我要永远记住您们的,老师,您是我心目中的一个天使,老师是我偶像。
11、一颗爱心,把文明之火传递;一支粉笔,用知识的源泉浇灌;一生无悔,默默燃烧着自己;一句谢谢,感谢师恩大过天;谢谢你老师,祝你快乐!12、难以忘记你专注的眼神,难以忽略你无私的帮助,难以报答你对我的教导。
现在的我只能对你说一句,谢谢你。
13、假如我能搏击蓝天,那是您给了我腾飞的翅膀;假如我是击浪的勇士,那是您给了我弄潮的力量;假如我是不灭的火炬,那是您给了我青春的亮光!14、将来,无论我会成为挺拔的乔木,还是低矮的灌木,老师,我都将以生命的翠绿向您致敬!15、一颗感恩的心,一份真诚的心,一些实在的行动,都是我们应该为感恩老师而去做的。
第6课《藤野先生》(42张PPT) 22-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这两件事情似乎与藤野先生无关,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 不能删,因为在“匿名信”事件中,“我”受到了委屈,就把此事
告诉了藤野先生,表明“我”非常信任藤野先生。
“看电影事件”是“我”离开藤野先生、决定弃医从文的根本原因;
这件事也是“我”决定“我”的人生走向的关键事件之一。
补充资料:鲁迅之所以到日本学医,是因为他的父亲是被庸医治死的,他想做 一个好医生,走医学救国之路。后来他在“看电影事件”中受到强烈刺激:当他从 电影中看到中国人被日寇砍头示众、周围却挤满了麻木不仁的中国人的情景后,内 心受到极大的震动,他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 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也不必以为不幸的”。他深感医学只 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 的觉悟,所以决定弃医学文。没过多久,鲁迅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到了东京, 开始他的文学创作生涯,走上了“文艺救国”的道路,用睿智而深刻的笔去唤醒麻 木落后的国人,成为我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远赴日本求学的鲁迅 得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关爱呢?这节课我们就从这篇回忆性 散文中得到答案。
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文学 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 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 日记》,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彷徨 》《野草》《朝花夕拾》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 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鲁迅的一 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作者用词特别有讲究。副词的运用就准确而有深意。
简化24式太极拳的由来及健身的利弊
简化24式太极拳的由来及健身的利弊首先回顾一下《24式简化太极拳》(以下简称24式)产生的过程:“1954年,国家体委对武术工作制定了“挖掘、整理、研究、提高”的方针,成立了武术研究室。
决定从太极拳着手,编定统一规范的武术教材,为普及开展武术活动创造条件。
为此,国家体委邀请吴图南、陈发科、高瑞周、田镇峰、李天骥、唐豪等太极拳名家共同商讨,制定了精简太极拳初稿,其内容由各流派太极拳的代表性动作组成。
初稿公布后,普遍反映内容不够简明,广泛普及比较困难。
1955年国家体委武术处毛伯浩、李天骥、唐豪、吴高明等专家再次研究,决定以流传面和适应性最广泛的杨式太极拳为基础,按着简练明确、易学易练的原则,选择主要内容重新编排,保留太极拳的传统风貌,突出太极拳的群众性和健身性。
遵循上述方案,经过反复修订,终于产生了新中国第一部由国家体育主管部门编审的统一武术教材——简化太极拳,由于其全套共有24个动作,故又称24式简化太极拳。
”初稿被否掉后,李天骥先生是24式的主创人员。
李天骥(1914~1996),河北省安新县人。
在牛胜先写的《怀念恩师李天骥》一文中这样描述:“恩师李天骥自幼从父亲李玉琳习武。
先习少林拳、弹腿,后习太极、形意、八卦、武当剑术等拳械,并得到李存义、张兆东、孙禄堂、程有功等武术前辈的指点。
武当剑法学于李景林,摔跤学于中国一代跤王杨法武,可以说恩师是一位能练、能打、能推、能摔、能器械格斗的全面的大武术家,被中国武术界公认为“功底深厚,发力适时”。
现在人们已经习惯将这套拳称作24式太极拳,很少再提“简化”二字。
虽然这套拳是以杨式太极拳为基础创编的,但据知情人士说,套路创编时参考了苏联体操专家的意见,所以现在看到的蹬脚、下势与传统杨式太极拳的动作有很大差别。
24式讲究唯美,动作更舒展大度,高要蹬得起,低要下得去,是一种展示和表现给别人观赏的拳。
传统杨式太极拳讲究技击,虚实转换贯穿始终,动作特点虽然同样是舒展大方,但是圆活饱满,周身一家,无过不及的特点,24式是远远赶不上的,这是由24式太极拳全民健身、集体表演,要求整齐化一的发展方向所决定。
怀念我们的恩师李扬汉先生
一
8 一
杂草科学
2 0 1 4年第 3 2卷第 1期
怀念 我 们 的恩师 李 扬 汉 先 生
尊敬 的各 位领 导 、 各 位老 师 、 各 位 同学 、 各 位来 宾 : 尊 敬 的李 先 生的家 人们 : 你们 好 ! 今天, 我 们怀着 十分 崇敬 的心情 , 纪 念 中国杂草科 学 奠基 人 、 中国杂 草研 究会 创 建 者 、 著名 植 物学 家 、 我 们 的导 师—— 李扬 汉先 生诞辰 1 0 0周 年 。我们 身居 大洋彼 岸 , 不 能 亲临 现场 , 但 我们 对 恩 师 的感 激 之心 、 怀 念 之情 和大 家一样 , 并 未 因距 离而 有丝 毫减少 。 李 扬汉 先生是 最著 名 的杂草科 学 家 、 著名 的植 物学 家 , 在 中国和世界 杂草学 界 和植 物学 界享 有崇 高 的声 誉 。他 是 中 国杂 草研究 会创 始人 , 是 中 国第一 位指 导农 业植 物学 和杂草科 学专 业 的研 究生 导师 , 为 中国和世
李扬汉先生著作等身 , 桃李满天下。他知识渊博 , 多才多艺 , 治学严谨 , 努力工作 , 诲人不倦 , 勇攀科学高
峰 。他永远 活在 我们 心 中 , 永远 是我们 学 习 的榜 样 !
在恩师百年诞辰之际, 他的音容笑貌跃然我们眼前。我们纪念李扬汉先生 , 就是要发扬他对事业不懈追 求, 对工作一丝不苟 , 对生活乐观豁达, 对真理一贯坚持 , 对科研严谨认真 , 对学生关爱备至的高 尚品德 。李 先 生 的精 神将 永远激 励 我们去 努力 学 习 , 刻苦 工作 , 乐观 生活 。
怀念恩师的诗句七绝
怀念恩师的诗句七绝以下是十条怀念恩师的诗句七绝及例子:1.常念恩师教诲深,犹如春雨润吾心。
当年点化迷茫处,此刻追思泪满襟。
例子:哎呀,那时候老师的一句话真的就像春雨一样,一下子就滋润到我心里去了呀,你们说是不是?2.恩师身影梦中寻,亲切关怀耳畔吟。
昔日耐心传正道,至今难忘那慈音。
例子:我晚上做梦都能梦到老师的身影,那亲切关怀的话语就像在我耳边吟唱一样,这能忘吗?3.昔日课堂共欢时,恩师风采映吾思。
知识火种心间种,感恩之情永不移。
例子:想当年在课堂上和老师一起的欢乐时光,老师的风采就一直映在我脑海里,这恩情咋能移走呢?4.难忘恩师和蔼颜,笑容温暖似春天。
辛勤培育花如放,思念悠悠岁月绵。
例子:老师那和蔼的面容我咋能忘呢,那笑容就跟春天一样温暖啊,真的太怀念了!5.严师训诫记心间,指引前行道路宽。
岁月匆匆情未改,缅怀之意永相连。
例子:老师严厉的训诫我可是一直记在心里呢,就像给我指了一条宽宽的路一样,能不怀念吗?6.恩师引导步云梯,开启智慧窍门兮。
昔日恩情如山海,今生铭记永珍惜。
例子:老师的引导就像让我走上云梯一样呀,这恩情比山还高海还深呢,必须得记住珍惜啊!7.回想恩师智慧多,答疑解惑不蹉跎。
辛勤付出终成果,怀念深深感慨颇。
例子:想想老师那智慧,解答疑惑一点都不耽误时间,这付出多有成果呀,能不感慨怀念吗?8.高尚师德永留存,如同灯塔照吾魂。
培育桃李满天下,敬仰之情心底奔。
例子:老师那高尚的师德永远都在呀,就像灯塔照着我的灵魂,这桃李满天下,能不敬仰吗?9.难忘恩师恩义重,倾囊相授意无穷。
时光流转情依旧,思念长长在梦中。
例子:哎呀,老师的恩义太重了,把所有都教给我们了,这都过了多久了,感情还是一样啊,经常在梦里都想着呢!10.深深怀念吾师情,教诲谆谆耳畔萦。
岁月难消思念意,感恩戴德永心铭。
例子:这对老师的深深怀念之情啊,那谆谆教诲就一直在耳边萦绕呢,岁月也消除不了这思念,必须永远铭记感恩呀!我的观点结论:恩师是我们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人,他们的教诲和关怀让我们受益终身,我们应该永远怀念和感恩他们。
忆恩师李世济先生
中
一
代女 皇 的 儿 女 之情
,
叛逆 者
” 。
老师 心 里 清 楚
,
新 程派
”
,
将程 腔 唱 得更
,
国 大 爱 呈 现 得淋 漓 尽 致 的 角 度 去 考虑 上吸收了
一 一
她从
一
代君王
,
明 褒 暗贬
,
却 也 坦然 接受
她明 白 自 己
,
扫 以 前程 派 的 阴 晦
、
使程 派 唱
。
,
改 程 派的 内 敛
,
含 而不 露
,
,
我 从 北京 到 唐 山 市 京剧 团
。
有
一
年夏 天
我 受朋 工 作 更有 幸得 到 市政 府 对我 的 培养
,
。
一
场 港 台大 陆 艺 术 联 欢 渐渐 地 我 在北 京 的 老 长 安 西 单 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一
现场 艺 术名 家 云 集
。
,
我 经朋 友 介绍 祥 广 和 等 老剧 场 演 出 时 开 始有 大
《
,
也 是叛 逆 者 归汉
》
”
。
她 请 范钩 宏 修改
文姬
;
剧本
,
删 去 拖 沓琐 碎 的 场 次
《
请
探索
,
找 出 最能 表 达戏 中 人 思 想 感 情 的
,
李 世济 先 生
一
生 有过 风 光的 成就
,
,
汪 曾 祺 修改
英台 抗婚
》
,
吸取 了 越 剧
鲁茜:悠悠师恩,情深难报——缅怀学者李时人先生
鲁茜:悠悠师恩,情深难报——缅怀学者李时人先生看到玉宝师兄发的通知,才知可以为老师写篇文章。
与刚转学至湖南的孩子,被小升初培训,弄得疲倦无奈,好在还来得及。
写到老师,文字自然生发,何须酝酿,都是真情流露。
李时人教授第一次收到老师文字,在2008年12月末,“欢迎报考”钢笔行楷,苍劲疾书信纸中央。
旋即,我意外怀孕,治疗耽误了时间,但我却知道原因:硕士选题,格局过小,老师不满意。
10年1月末,给老师寄去了09年新写成的三篇论文,石沉海底。
3月,我参加第二次考试,第一天答题很顺利。
第二天7:00,生平第二个电话联系,却是吵醒老师:“昨晚深夜没找到我的准考证了!”老师安慰我会给研招办的顾老师打电话,看能不能开出证明参加考试,嘱咐认真答题。
8:00,我带着新打印的准考证进入考场,下午见到了慈祥威仪的老师。
回想面试,回答多无知,老师多宽容。
13年6月,毕业前,去老师家路上,永文师兄告诉了我,老师读到论文很满意,那年会录取我的内情。
入学后,从不见老师发脾气,但我本能害怕老师。
12年11月中旬,回到了上师大,向老师汇报博士论文撰写的进度,老师说估计我会做不完,但没关系,静心做好论文即可。
傻乎乎的我,没有听出老师的话外音。
李时人教授讲稿23日预答辩会上,我的论文框架,被全盘推倒,从零重做。
因为不敢沟通,没有与老师交流过提纲,老师提醒过还没听,学习不得其法,结构确实有问题。
在学位论文起点上,我摔了18岁以后的最大一跤。
还有六个月答辩,我才准备写第三章李维桢的开头,整本论文李维桢一个字没写,他的诗文集还没看,愚钝得痛心疾首!情况严重得哭泣的感觉都没有。
会后,我请老师写下七章标题。
回宿舍即写邮件,向老师认错,开始阅读文集。
24日晚,坐火车回去,处理单位所有交接工作,25日看望师陶敏先生(没有陪伴独自在家的陶师吃餐晚饭,成了我毕生憾事),当晚十一点辗转到达妈妈家,看望宝贝,次日晚登上火车,27日中午回到师大宿舍。
把女儿临别送给我的画,立在电脑前,开始第一章。
2023年《藤野先生》读后感_14
2023年《藤野先生》读后感2023年《藤野先生》读后感1暑假阅读了不少好__,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这篇__。
主要讲述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期,遇到了一位名叫藤野先生的老师,鲁迅先生回忆了与藤野先生之间的故事,表达了对恩师的深深怀念。
鲁迅先生因为父亲受病痛折磨而萌生了从医的想法,于是去日本求学。
在日本仙台医学院,鲁迅先生刻苦学习医术,准备学成后报效祖国。
但是,当时日本有些人歧视中国人,说什么:“中国是弱国,中国人自然就是低能儿……”这让鲁迅倍感痛苦和失望。
直到有一天,鲁迅遇见了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黑黑瘦瘦,八字须,戴眼镜,挟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书。
他是鲁迅先生的任课老师。
藤野先生没有像其他日本人那样侮辱中国留学生,没有因为鲁迅是中国人而对他有歧视感,只是把自己当成一名教师,教好一名学生。
这让鲁迅非常感动。
藤野先生治学严谨,他教鲁迅修改讲义和解剖图,让鲁迅懂得了不懂就问的严谨和重要性。
藤野先生满怀热情,他非常关心鲁迅,细心指导鲁迅学习,经常和他探讨求实的精神。
在仙台求学期间,藤野先生是给鲁迅鼓励最多的一个老师。
在日本,鲁迅先生痛感学医救国是行不通的,他准备弃医从文,用笔唤醒麻木的中国人。
到第二学期终结,鲁迅即将离开仙台,不再学医。
离别时,藤野先生赠给鲁迅一张自己的照片,后面写了两个特别醒目的字——惜别。
鲁迅的__是“匕首”和“投枪”,他一篇又一篇寓意深刻的__,戳破了旧中国的脓包,清理着精神溃烂的中国人的腐肌。
然而,多年以后,已经成为著名作家的鲁迅,回忆起自己在日本求学时的这段往事,依然倍感珍惜和感恩。
藤野先生,这位医学精湛的恩师,不仅让鲁迅先生懂得了严谨、求实等治学态度,也在他心里植下了不分国界的正直和人性光芒。
2023年《藤野先生》读后感2《藤野先生》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鲁迅把他成长道路上的一幕幕写在了纸上,让人们更了解他。
我喜欢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儿时的百草园是“我”的乐土,虽已隔7、8年但“我”还历历在目,多么富有童趣。
怀念恩师李之透先生
怀念恩师李之透先生
卜庆华
【期刊名称】《湖南教育(中旬刊)》
【年(卷),期】2008(000)011
【摘要】时间过得真快,李之透先生逝世已是三周年了。
但不知怎的,我始终觉得他没有离开我们。
每当从他故居的门前走过,我总仿佛看到门边站着一位拄着拐杖的年近八旬的老人,背微微有些弯曲,稀疏的白发,宽宽的前额,慈和的目光凝视着远方……一切宛如生前。
我真想快步走向前去向他亲切问候,但这一切似梦非真,我的心不禁一阵心酸,脚也凉了。
【总页数】4页(P32-35)
【作者】卜庆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深切怀念恩师李扬汉先生
2.怀念我们的恩师李扬汉先生
3.永远怀念恩师李先焜先生
4.怀念史学大师李学勤先生
5.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深切怀念恩师李承林先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 秋日撷英习题精选
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秋日撷英习题精选第1题【单选题】下列各句中问答题得体的一项是( )A、盲人叔叔,我带你去公交车站吧?B、老爷爷,这里车很多,我扶你过马路好吗?C、奶奶,快准备几个好菜,我们回来陪你过重阳节了。
D、小王同志,听说你生病了,我代表单位向你表示问候,并请你及早康复。
【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诗句序号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②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③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A、②①④③B、④②①③C、②④①③D、④③①②【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写给马生的赠序,文中自述少年时求学之艰难来勉励马生珍惜良时,刻苦学习。
B、奥楚蔑洛夫这个“变色龙”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在小说《变色龙》中刻画的一个走狗形象,契诃夫和《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莫泊桑都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
C、从《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我们看到了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积极乐观的人生情怀,从《陋室铭》中更看到了他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D、不管是追忆童年读书生活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是怀念恩师的《藤野先生》,还是叙述回故乡见闻感受的《故乡》,都是鲁迅在《朝花夕拾》里的回忆。
【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A、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登岳阳楼》)B、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C、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嵌进你的肩膊,——祖国啊!(《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D、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念恩师李之透先生作者:卜庆华来源:《湖南教育·语文教师版》2008年第11期时间过得真快,李之透先生逝世已是三周年了。
但不知怎的,我始终觉得他没有离开我们。
每当从他故居的门前走过,我总仿佛看到门边站着一位拄着拐杖的年近八旬的老人,背微微有些弯曲,稀疏的白发,宽宽的前额,慈和的目光凝视着远方……一切宛如生前。
我真想快步走向前去向他亲切问候,但这一切似梦非真,我的心不禁一阵心酸,脚也凉了。
多好的老师啊!在我五十年的生涯中,李先生可说是我遇到的一位最敬爱的老师。
我曾从他问学十余年。
他那敦厚朴实的品德,春风化雨的仪型,慷慨无私的奉献精神,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并从中受到了极大的教益。
古人云:“经师易遇,人师难逢。
”我觉得李先生不仅是一位好“经师”,而且也是一位绝难相逢的好“人师”。
人与人的接触常常是要失之交臂的。
我认识李先生近三十年,但真正与他相知则是在他生命停止前的十余年。
1960年,我在湖南师范大学。
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在本校中文系理论教研室充任助教。
其时,李先生也在同系的中国古典文学教研室工作。
也许是专业分工不同和住地相隔较远的缘故吧,我们之间很少有过接触。
对于李先生,当时我知之甚少,只从朋友的口中听到他年轻时会诗文,被人誉为“麓山才子”;中年时,担任过鼎鼎有名的禹之谟烈士创建的广益中学校长。
他来中文系后,没有教过我的课,我只阅读过他参与编写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
当时,我还年轻,阅历甚浅,不懂这位湖南中学教育界的耆宿,何以要离开他长期工作的中教岗位来师院工作。
又使我不解的是,李先生调来中文系已多年,而且年届“知命”,何以系教师名册中,他始终是一个未正式入等的“教员”?直到“文革”后,我才明白:1956年他调到大学后,政治上被打入“冷宫”。
本来,建国初期,李先生的革命热情是很高的。
长沙解放前夕,他曾和一部分知名人士起草和签署了呼吁和平解放湖南的宣言,并主动送三儿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从1950年至1956年,他担任长沙广益中学、市四中和湖南师院附中校长。
由于他在教育界威望很高,成绩卓著,曾被选为长沙市和湖南省人大代表、长沙市政协常委。
以当时李先生的学识、地位、能力和年纪,他是完全可以在党的领导下干出一番不寻常的事业来的。
不幸的是,从50年代中期起,“左”倾的政治运动连接不断,在完全颠倒黑白的情况下,李先生遭受了严重的打击。
他担任的各种社会职务被莫名其妙地去掉了,他心爱的幺儿被无辜迫害,身陷囹圄。
在“四清”运动中,李先生遭受的打击接踵而来,他的教学权利实际被剥夺,与他相依为命的老伴也被遣送回老家。
“四清”结束后,我就很少在公开场合见到李先生了,想必他是在政治的重压下孤单地、艰难地过着“度日如年”的日子吧。
“文革”十年中,李先生遭受了更严重的打击。
在当时的所谓“红色恐怖”下,他被指斥为“叛徒”、“反革命”。
人被关进“牛棚”,家被洗劫一空,惟一依偎在他身边的小女也被下放到农村落户。
关于他在“文革”期间所受迫害的缘起,我是后来从院落实政策办那里听到的。
据“落实办”的同志说,“文革”期间对李先生政治历史的审查、批判完全颠倒黑白、混淆敌我。
本来李先生的历史是清楚的。
早在青年时代,他就胸怀救国救民之志,追求革命,1926年加入共青团,1927年加入共产党。
大革命失败后,他在白色恐怖下仍顽强不屈地坚持革命斗争,从事学运、工运,不幸在一次罢工运动中被捕。
在铁窗岁月中,他坚持操守,从未暴露过自己的身份、出卖过组织和同志,表现是好的。
关于他的这段历史,组织上早已有正确的结论。
李先生一生遭到的打击可说是够厉害的了。
有幸的是,他终于大难不死,终于看到了穷凶极恶的“四人帮”被粉碎,看到了全国人民实现四化建设的壮举、宏图,而在他年过“花甲”之后,也度过了他一生中安谧的享受天伦之乐的十余年。
我与李先生的接近是从1974年开始的,这时他已退休,移居至新善村一栋二层的楼上,与我居住的地方仅十步之遥。
当时,他的处境并不很妙,个人历史的审查结论仍被挂起,老伴虽已从乡下回来,但“落户”手续并未办妥。
不过,他总算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处所了,不必到什么“学农基地”去经受“再教育”,或挨那无休止的“大批斗”了。
我觉得当时他的心境似乎比较平静,白天除了走访一些老友外,一有空暇就手不释卷地读书,直到深夜。
我从窗外常看到他聚精会神读书的身影。
当时我已进入中年,在经历“文革”期间种种变革、挫折后,对政治运动已心灰意冷,很想能沉静下来,认真读一些书,精神上有所寄托,并能对自己从事的业务工作有所补益。
读些什么书呢?报刊上那些火药味够浓的“大批判”文章让我烦透了,不想看;新出版的学术著作数量极少,难以见到。
于是,我想从根底比较薄弱的“国学”上下些功夫。
早年我就听说过要通晓古代的经典,必须从治“小学”即文学、音韵、训诂人手,据说这是“国学”的根基。
于是,我从朋友那里借来一套许慎的《说文解字》,还买了几册郝懿行编注的《尔雅注疏》,终日在椅子上、床头、厕所间翻来覆去地阅读,但我对这些东西太生疏,故进展很慢,好些地方看不懂,有些地方似乎懂得了,但怎么也连贯不起来了。
真是越看越发昏。
于是,我想找一二位通此道的老师求教。
我想到李先生是专攻古典文学的,就去登门问业。
当时我还不懂贽见之礼。
我还记得初访李先生的情景:其时正是金秋送爽的某日上午,我带了几本《说文》敲开了李家的门。
这时,李先生正清理书籍。
他见我来了,忙客气地让座,师母也出来倒茶。
他住的是一栋小楼房上东侧,仅两间小房,合起来才十多平米。
他住外面的一间。
一张大床占据了房子的大半空间。
书桌上堆叠着各种线装、平装的古书,我向先生说明来意,开始他颇为诧异,因为在那个年代,一切古籍是都被视为封建糟粕的啊,他怎么也想不到一个年纪才三十来岁的人会对此产生兴趣,但不久他的神态就平静下来了,用始终谦和的语气问我看这些书有什么困难。
我如实谈了一些。
他知道我还未入门,就先从许慎《说文》的体例谈起,并手指擘画,一一举例作了详细说明。
我听了他的讲解后,好些疑团消释了,心里有了些底,决定按照他的意见去办。
起坐告辞,他把我送到门外。
从此,我把大小徐本的《说文》阅读了一两遍,还找来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高亨的《文字形义学》等书逐一细读。
由于学习方法对头,进展较快,学习兴趣越来越浓,有时买菜排队也带着本《说文》看,家里人说我读书好像着了魔,我一边看,一边记。
把遇到的疑点、难点都记在笔记本上,然后登门向李先生一一求教。
每次他都是谦和地回答我的问题。
日复一日,他看到我学习进步很快,十分高兴,有时还以商量的口气和我讨论起书的问题来。
这年年底,我不揣冒昧地写一篇万余字的“说文解字”思想之研究。
这篇文章的写作难以避免地受到当时“左”倾思想的影响,而且学术内容也比较稚嫩,我没有勇气送给李先生看,但它证明我在《说文》的阅读上是下了功夫的。
我在专攻一段小学后,决心在此基础上,专研一些经书和子书。
这时,李先生的处境有所改善,他的老伴终于迁回长沙,女儿也回城安排了工作。
我看到他的嘴边渐渐有些笑容了。
他知道我要认真阅读《四书》《五经》和先秦诸子的著作,十分高兴,把他珍藏的《十三经注疏》从书柜中搬了出来,陈放在书桌上,一起切磋。
我从他的问学中,知道他哲学上颇有修养,对《孟子》《庄子》等有较深造诣。
他对古籍的理解并不停留在字词的诠释上,常常从义理上作深入的发挥,敷衍经典要旨,这对我启发甚大。
在他的指导下,连续几年我都钻入故纸堆中,研读了好几十册古籍,就是去农村参加工作队时,为了了解一些古代农业技术知识,还带了《齐民要术》和《天工开物》两本古书,一有空就打开看。
在李先生与我的亲密交往中,最使我难忘的是他对我写作《郭沫若评传》的支持、指导、帮助。
在大学学习期间与参加工作后,我对郭老的著作就十分喜欢阅读,凡是自己能找到的郭老的专集、文集以及有关研究他的文章,都迫不及待地反复阅读,而且能暗诵郭老的好些诗文。
日积月累,我对郭老文学上的建树和思想发展的轨迹,渐渐形成了一些看法,头脑中曾产生写一本《郭沫若评传》的念头,可一直未动笔。
我视为畏途的是郭老的那些古文字研究专著和中国古代史、思想史的研究专著。
虽然从1974年起,我诵读过一些小学、经学著作,为我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终究感到功底不厚。
我向李先生陈述了自己的想法后,他很支持我去创建这一巨大的工程,凡是我研究中遇到的史料,他都帮我去找,并想方设法找一些第二手资料供我参考。
我首次看的侯外庐等人编写的《中国思想史》就是他主动借给我的。
我遇到的疑难问题,他知道的都毫无保留地陈述己见;不太了解的,则说这要看看书,再想一想,完全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严谨治学态度。
1979年,我终于写出了一本十六七万字的《郭沫若评传》。
初稿在我校学报上连载。
为了不加重他的负担,我没有送初稿请他看,但他很关心《评传》的公开发表,学报每刊载一次,他都要我送他一本,说是“先睹为快”,并在正文旁写上一些批点。
1980年,《评传》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为了感谢他的厚爱,我在《后记》中记上了他的大名。
出版社寄给我样书,我第一个送给他一本。
他高兴得很,连声称赞我“成就大,成就大”,并在书的扉页上恭恭敬敬写上“李之透藏书”几个耀眼的大字。
我在出版《郭沫若评传》后,对郭老的研究兴趣与日俱增。
大约在1981年或1982年,我读到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的《日知录》和清代史学家、文学家赵翼的《廿二史札记》,还读了现代学术大师王国维的《观堂集林》中好些文章。
我很佩服他们学识渊博,也很欣赏他们那种用《札记》的形式写作的方法,认为这种形式写作比较灵活、自由,不受字数的限制、写法的约束。
我想学习这些先贤的经验,以写札记的形式来把自己对郭老的研究成果逐一写出来。
李先生很赞赏我的想法。
记得我写出第一篇札记《实数和虚数》,将初稿送给他看时,他看得格外仔细,连连点头,看完初稿后,他说这篇文章有“大家风范”,建议我拿去发表。
大约是他对古典诗词有特殊的爱好吧,他对我研究郭老旧体诗词的研究札记特别有兴趣。
其实我的一些对他人注释的质疑、问难、订正之作,好些都是他先提出来的,或我受他意见的启发提出来的。
有的文章发表时,我曾提出要写上他的名字,但他坚持不肯,总是说“不敢掠人之美”。
几年来,我在全国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近百篇札记,1986年湖大出版社出版了我的《郭沫若研究札记》一书。
当我把这一喜讯告诉他时,他已重病缠身,久已卧病在床,但仍然挣扎着起来,用颤抖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等我好了……我要仔细……看的。
”在撰写《札记》过程中,由于对郭沫若旧体诗词的深入钻研,也由于对李先生鉴赏诗词水平之佩服,我还萌生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念头,即自己也来写写旧体诗词。
我早就听人说过,李先生就读湖南大学时,曾与进步师生共组“赫曦文艺社”,并曾主编“赫曦文艺期刊”五十多期,本人发表过不少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