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池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合集下载

池州市情

池州市情

池州东邻金陵,西眺匡庐,南接徽杭,北濒长江,吴头楚尾,承东启西,是一方古老神奇之地。

吴侬软语、三楚情思、中原雄风融汇流转,千年文脉、古老戏曲、大愿精神绵延传承,文化厚积,风采勃发,灿然闪耀于大江之滨。

池州历史悠久。

旧石器时代即有先民繁衍生息。

大禹分天下为九州,池州为扬州之域;秦统一中国后置36郡,池州属扬州之鄣郡;西汉元封二年置石城县;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始设州,迄今已有1380余年历史。

池州山川秀丽。

叠峰翠岭,连绵千里;奇构异形,牯牛天降;清荣峻茂,林木萧森。

悬泉瀑布,飞濑绿潭,碧破万顷。

鲂鲤跃鳞于晨曦,群鹤翻飞于碧空。

古人叹之,谓此地有潇湘之色、琅琊之气、苏扬之风、秦淮之韵。

尤其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九华山,天河绿水,钟灵嵯峨,人称“莲花佛国”,享有“东南第一山”之美誉。

池州文化灿烂。

戏曲“活化石”池州傩、“南北时尚”青阳腔,皆为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

商周时代,青铜文化兴盛,汉代至两宋,池州为江南铸币重地。

历史文化滋润,灵山秀水哺育,遂使英才辈出,群贤纷至。

陶渊明、金乔觉、李白、杜牧、苏东坡、王安石、包拯、岳飞、王阳明、姚鼐、弘一、黄宾虹、张大千等历代文坛巨擘、哲人政要、丹青名家,皆曾游历寓居于此,呤哦禅修于斯,或探佛学真味,究理学要义;或纵情放歌,徜徉山水;或挥毫泼墨,存形丹青,留下无计名篇秀作。

历代名家大作,金声玉振,灿若玑珠,酿就“千载诗人地”之美誉;一应仙踪圣迹,文化瑰宝,历经摩娑荡涤,光华愈显,卓然于今。

山水与古迹交融,自然与文化辉映,历史文化名城之灿然风韵昭然于世。

1、池州市区位、面积、人口池州市位于中国安徽省西南部,北临浩荡长江,南接雄奇黄山,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也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九华山风景区,总面积8272平方公里,总人口156万。

全市生态环境良好,经济与人口、环境协调发展,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

安徽省情之2011年安徽省经济运行情况

安徽省情之2011年安徽省经济运行情况

安徽省情之2011年安徽省经济运行情况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我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加大转方式、调结构力度,全力调控物价,经济运行保持了近年来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产总值1511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5%,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020.3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8226.4亿元,增长17.9%;第三产业增加值4863.6亿元,增长10.5%。

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为13.4:54.4:32.2。

1、农业生产形势良好。

在政策扶持、科技推动、天气总体有利的共同作用下,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总产为627.1亿斤,比上年增加11亿斤,增长1.8%,实现连续6年增产。

养殖业生产基本平稳。

全省生猪存栏1467.3万头,增长1.7%;出栏2721.1万头,下降2.2%;主要肉类产量371.8万吨,下降0.9%,其中猪肉233.1万吨,下降2.4%;禽蛋产量119.7万吨,增长0.5%;奶产量22.5万吨,增长9.9%;水产品产量199.5万吨,增长3.2%。

2、工业生产平稳较快增长。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061.7亿元,增长21.1%,增幅比全国高7.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4位、中部第1位。

其中,轻工业增加值2176.2亿元,增长 27.2%;重工业增加值4885.5亿元,增长18.6%。

分行业看,37个工业大行业增加值同比全部增长,增幅超过20%的有20个。

分产品看,发电量和原煤产量分别增长13.5%和8.6%,钢材增长12%,十种有色金属增长5.6%,汽车下降5.9%;四大家电产品,洗衣机1629.6万台、电冰箱3114万台、空调2821.9万台、彩色电视机550.5万部,分别增长28.6%、49.8%、72.8%和38.6%。

工业在生产较快增长的同时,经济效益保持较高水平。

前11个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582.3亿元,增长44.2%;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002.7亿元,增长48.4%。

池州市重点项目办2011年度工作总结

池州市重点项目办2011年度工作总结

池州市重点项目办2011年度工作总结和2012年工作安排(市重点项目办2012年1月29日)一、重点工作完成情况(一)省“861”项目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2011年列入省“861”行动计划重点项目198个,总投资2841.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25.1亿元,全年累计完成投资170.6亿元,占计划的136.5%;计划新开工项目68个,已开工建设74个,开工率108.8%,计划竣工项目17个,已竣工23个,竣工率135.3%。

省“861”项目主要指标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二)“433”工程重点项目完成情况。

2011年列入市“433”工程重点项目371个,总投资4026.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38.59亿元,西恩新材料、冠华黄金冶炼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铜冠年产10万吨锌、勤上光电一期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正威半导体产业园、恒天利达发动机及特种车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顺利推进,全年累计完成投资240.3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75%以上,充分显现了“433”重点项目对投资增长的引领带动作用。

(三)市政府领导联系项目进展情况。

2011年安排市政府领导联系项目36个,涉及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交通、文化旅游、新型化工等多个领域,总投资2214.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73.2亿元,全年累计完成投资73.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0.5%。

在市政府领导的亲自指挥、调度和协调下,有效解决了项目推进中的一些问题:如正威产业园项目用地等前期工作问题、艾可蓝资金支持、会展中心及时复工、兑现白鹰集团补偿资金、宁安城际地方配套资金、勤上光电新厂区规划审批等,推动重点项目按时间节点计划推进。

(四)央企合作项目推进情况。

2011年,全市与央企新签约项目6个,分别为恒天利达汽车发动机、特种车及整车项目、合作开发山茱萸产业项目、贵池风能发电项目、安徽石台县风电项目、中国建材集团江西南方水泥收购重组东至百兴水泥并扩规扩建项目和中石化长江燃料有限公司池州物流供应基地项目,总投资108.5亿元,在全省排第9位;新开工项目2个,分别为中国建材集团江西南方水泥收购重组东至百兴水泥并扩规扩建项目和中石化长江燃料有限公司池州物流供应基地项目,总投资6.5亿元,在全省排第11位;在建项目5个,分别为新能源、新材料科技创新示范园项目、九鼎环保纸项目、年产100万吨氧化钙项目、中国建材集团江西南方水泥收购重组东至百兴水泥并扩规扩建项目和中石化长江燃料有限公司池州物流供应基地项目,完成投资6.73亿元。

安徽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安徽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安徽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2012年2月23日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主线,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1511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5%。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020.3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8226.4亿元,增长17.9%;第三产业增加值4863.6亿元,增长10.5%。

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4∶52.1∶33.9变化为13.4∶54.4∶32.2,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6.2%,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36986元/人,比上年增加6234元。

人均GDP达25340元(折合3923美元),比上年增加4452元。

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元2007—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6%,涨幅比上年高2.5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3%,比上年高2.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8.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0.8%,分别比上年低0.7个和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8.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4.3%,分别比上年高2.7个和12.3个百分点。

2011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年末全省从业人员4120.9万人,比上年增加70.9万人。

其中,第一产业1598.9万人,增加15.3万人;第二产业1038.5万人,增加22万人;第三产业1483.5万人,增加33.6万人。

年末在岗职工365.7万人,增加26.7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598.5万人,增加27.7万人。

2011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甘肃统计信息网)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省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转型跨越发展的新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较快发展,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经济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020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78.2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2524.3亿元,增长15.2%;第三产业增加值1817.5亿元,增长11.5%,其中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增加值325.6亿元,增长13.3%,金融保险业增加值114.8亿元,增长8.2%,房地产业增加值124.2亿元,增长5.3%。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54∶48.17∶37.29调整为13.51∶50.28∶36.21,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上升2.11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下降1.03和1.08个百分点。

2011年,白银市经济呈现基础巩固、发展加快、质量提高的良好运行态势。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75.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亿元,同比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215.82亿元,同比增长15.5%;第三产业增加值117.97亿元,同比增长13%。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12.1:54.99:32.91调整为11.18:57.43:31.39,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0.9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2.4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 1.52个百分点。

单位:亿元国内生产总值(GDP)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比例产值比例产值比例甘肃省5020.37 678.75 13.52%2377.83 47.36%1963.79 39.12%白银市375.83 42.15 11.21%215.72 57.40%117.97 31.39%。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11年1—9月份各市主要经济指标排名情况的通报-皖政办[2011]78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11年1—9月份各市主要经济指标排名情况的通报-皖政办[2011]78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11年1—9月份各市主要经济指标排名情况的通报正文:----------------------------------------------------------------------------------------------------------------------------------------------------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11年1-9月份各市主要经济指标排名情况的通报(皖政办〔2011〕78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延续了“十一五”以来的向好势头,呈现出增速持续较快、效益持续提高、转型持续加快、民生持续改善的可喜局面,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打下了较好基础。

为进一步激发全省上下推进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热情,经省政府同意,现对2011年1-9月份各市主要经济指标排名情况进行通报。

各地要认真总结今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照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逐项梳理,倒排进度,狠抓落实,确保顺利完成全年任务,确保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要紧密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锐意进取,扎实苦干,全力做好当前的各项工作,及早谋划好明年的工作,为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好安徽奠定坚实基础。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日2011年前三季度各市生产总值地区(亿元)位次上年同期位次地区增幅(%)位次上年同期位次全省11078.1全省13.8合肥2446.911芜湖16.811芜湖1168.22216.2 23安庆841.6 33宣城14.6 36马鞍山819.6 44滁州14.5 45六安616.4 55宿州14.0 516阜阳583.466蚌埠13.9 612滁州574.1 77安庆13.4 710宿州531.5 89亳州13.2 811蚌埠513.8 910池州13.1 94淮南506.9 108六安12.6 107宣城475.11112黄山12.6 1014亳州435.81213淮南12.3 1212铜陵427.5 1315马鞍山12.3128淮北404.71414淮北12.2149池州268.01517阜阳12.21416黄山266.81616铜陵12.0162注:绝对数、增幅上年同期位次,系按2010年同期包括巢湖市在内的17市统计数据排名,以下各表相同。

2011年4月20日30日池州商业地产市场调研40P

2011年4月20日30日池州商业地产市场调研40P

华泰中鑫城
长江大厦
项目简介:
长江大厦位于长江南路集中行政办公高层区。其周边 分别有广电大厦(市广电局21层),中建大厦(市建 委2栋23层),商会大厦(市商会24层),中环大厦 (市环保局20层),波斯曼广场(市劳动局21层和24 层五星级宾馆),长江大酒店(20层五星级宾馆). 长江南路是贯穿城市南北的主干道,是新老城区的纽 带。长江大厦地块位置优越,交通便捷。距火车站, 长途汽车站,高速口仅四五公里。大厦占地13亩,总 建筑面积25817㎡(人防地下室2854㎡)由一栋20层塔 式高层和2层裙房组成。其中1-8层由市公积金服务中 心购买,15-20层由市人防办购买。剩余裙房4000㎡和 9-14层6000㎡主楼。目前主体已封顶,2010年8月竣工。
长江大厦
万博国际大厦
项目简介:
1、地段优势:位于池州市的核心地段,紧邻商之都, 南靠建设路。西侧有苏宁电器,秋浦影剧院,秋浦一 家人宾馆。东侧有大型小区(如:城北花园,百荷小 区等)。 2、交通便捷:有8路,29路,11路公交车可直达。 3、环境优雅:项目内部物业管理规范,设施配套齐全, 南北通透,采光好。 4、开发商实力雄厚,曾开发多个项目,具有先进的开 发经验。开发商将此项目打造为池州最具特色的办公 写字楼。 5、产品优势:本项目在徽派建筑基础上融入现代化的 建筑理念,是目前池州的在建的唯一纯板式写字楼。
恒基·金鼎大厦
二 市中心旺铺
商之都城市广场
项目简介:
商之都·城市广场项目规划总用地89亩,总建筑面积 约14.2万平方米,总投资约6亿元人民币。商之都·购 物中心是按现代化综合性百货商场设计建设,并配备 完善的变配电系统、中央空调系统、电视监控系统、 消防自动报警喷淋系统、自动扶梯等。商之都·城市 广场建成后将形成真正具备SHOPPING-MALL(购物中心) 的概念,集购物中心、商业街、城市广场、写字楼、 餐饮、娱乐、高档住宅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高档 城市社区。

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促进贵池旅游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促进贵池旅游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促进贵池旅游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发布时间:2011-8-2信息来源:贵池区旅游局作者:章征明改革开放30年来,贵池区旅游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从“事业接待型”到“一般经济产业型”再到“培育支柱产业型”的转变;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效益逐年递增,目前全区共有A级景区7家,旅行社14家,星级饭店4家,旅游车船公司7家。

2008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64.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5.5亿元。

作为皖南旅游区西北门户的贵池,已成为“两山一湖”地区一颗璀璨的明珠,2005年被省政府授予“安徽省旅游强县”称号。

旅游业是一个产业关联度高,综合带动性强,辐射牵引力大的经济产业,有“无烟工业”、“无形贸易”之称,是一种不消费资源的“风景出口”。

因此,发展旅游业大有所为,以旅游带动商贸、交通、文化、建筑、房地产等行业的发展,以“人流”带动“物流”,以“物流”带动“资金流”,是很多地方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之一。

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贵池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拥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得天独厚的条件,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

如何认识、发挥其优势,以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为新的起点和动力,推动旅游业新一轮的发展,是当前贵池经济发展亟需研究的课题。

一、贵池发展旅游业的优势(一)生态环境优美,自然风光秀丽境内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森林覆盖率达48%,是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试点地区和中国首个生态经济示范区,有省级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十八索、省级自然保护区老山、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村霄坑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

自然风光秀丽,山、水、洞俱全,有齐山、万罗山、老山、湖山、杜坞山等山岳风光,长江、秋浦河、清溪河、九华河、平天湖、玉镜潭、四岭水库等水域风光,还有大王洞、青莲洞、船峰洞、白云洞、金竹洞等溶洞风光……各具特色,处处展示着贵池的秀美与神奇。

(二) 历史遗存丰厚,文化瑰丽多彩贵池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人文资源涵盖了从魏晋时期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拥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和遗产,如七星墩古文化遗址、九房朱遗址、古殷商遗址、黄西新四军遗址、年关暴动旧址等。

池州概况

池州概况

池州概况池州市农业发展情况简介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临长江,南接黄山,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九华山风景区,总面积8272平方公里,总人口154万。

池州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温和湿润,山川秀丽,地形多样,南部是丘陵山区,北部是长江冲积平原,襟江带湖,境内有亚洲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升金湖和国家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牯牛降,还有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多处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6%。

一、池州农业基本情况池州是传统的农业地区,自古就有“鱼米之乡”之称,盛产水稻、棉花、油料、竹木、茶叶、蚕茧、中药材等农产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出口红茶、茧丝绸和速生丰产林基地,特种水产品养殖和畜禽养殖也初具规模。

全市现有耕地220万亩,其中水田164万亩,旱地53万亩,林地515万亩,牧草地45万亩。

自1988年池州复建以来,历届党委、政府经过对市情的不断深化认识,对国内外发展趋势的深入研究,作出了“以青山清水为本,走绿色现代化之路”的发展决策,1996年12月26日,国家环保局批准池州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1997年11月11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计委、科委批准池州为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地方试点地区。

近年来,围绕着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我市以生态优势为依托,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池州农业得到长足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200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76亿元,按可比价格比上年增长1.9%,粮、棉、油总产分别达到50.4万吨、1.36万吨、5.87万吨;肉、蛋、水产品总产分别达到6.16万吨、1.92万吨、8.61万吨,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85元,增长5%,位居全省第八。

茶叶、秋浦花鳜、皖南土鸡、山野菜、花卉苗木、食用菌等优势农产品初具规模,天方、美思佳、九华冷冻、官港市场等一批龙头企业竞争力、带动力明显增强;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安全绿色有机农产品市场竞争优势逐步显现,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改善,统筹城乡配套改革取得明显进步。

中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池州市

中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池州市

中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池州市转载自D.H转载于2010年04月15日 18:00 阅读(8) 评论(0) 分类:关于常识举报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临浩荡长江,南接雄奇黄山。

现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九华山风景区以及省级池州经济开发区,总面积8272平方公里,总人口156万。

池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是理想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全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九华山不仅自然景色秀美,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而且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寺庙百座,僧尼千人,是著名的国际性佛教道场。

境内拥有被称为“华东动植物基因库”的国家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牯牛降,古木参天、千沟万壑、山水相映,素有“第二黄山”之称,还有被誉为“中国鹤湖”的亚洲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升金湖,湖水清澈如镜,沿湖烟树迷蒙,一派江南水乡好风光。

池州历史文化底蕴积淀深厚,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

设州置府始于唐武德四年,迄今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

晚唐杜牧、北宋包拯等历史名人曾先后任池州刺史、知府,李白、苏轼等众多文人雅士都曾驻足寻芳,留下了千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为池州赢得了“千载诗人地”的美誉,始于母系社会的池州傩戏更被誉为“戏曲活化石”。

池州市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57%以上,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是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地方试点地区,也是“生态安徽”建设首批综合示范市之一。

池州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石灰石、白云石、方解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品质优、储量丰,加工潜力巨大,已被安徽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非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地。

近年来,池州非金属新材料业蓬勃发展,比利时禄思伟公司、韩国欧米亚公司、法国英格瓷公司、香港韦确公司和宝钢、马钢、海螺等国内外大公司纷纷登陆池州投资兴业。

池州依江近港,长江黄金水道流经池州162公里。

池州港是长江干线重点港口,国家对外开放口岸,可常年停靠5000吨级船舶。

318国道、206国道纵横穿越,沿江高速(毛竹园——大渡口段)西段、铜九铁路池州段已正式通车,贯穿池州的合铜黄高速、安景高速也正在建设;九华山旅游机场、池州长江公路大桥、铁路大桥以及宁宜城际客运铁路等都在积极筹建中。

2011年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池州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池州市统计局2012年3月31日201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市富民为主线,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发展环境,着力稳定经济增长,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增强发展后劲,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市国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372.5亿元,比上年增长13.0%。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6.3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184.5亿元,增长18.4%,其中,工业增加值139.8亿元,增长21.6%;第三产业增加值131.7亿元,增长9.6%。

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5.2:46.6:38.2调整为15.1:49.6:35.3。

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为37.5%,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33453元/人,比上年增加5903元。

人均GDP达26344元(折合4182美元),比上年增加4868元。

全年财政总收入56.8亿元,比上年增长30.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1.0亿元,增长31.4%。

在全部财政收入中,增值税10.6亿元,增长21.9%,营业税10.4亿元,增长26.6%,企业所得税6.0亿元,增长61.5%,个人所得税1.9亿元,增长18.0%。

财政支出88.1亿元,比上年增长29.4%。

其中,交通运输、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和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城乡社区事务等支出分别增长49.1%、47.7%、44.3%、40.3%、39.0%、31.5%。

33项民生工程和19件惠民实事共投入18.5亿元,比上年增长85%,惠及城乡居民160万人,人均受益1100元。

年末,从业人员111.3万人,比上年增加2.2万人。

其中,第一产业45.1万人, 增加0.5万人,第二产业27.5万人, 增加0.9万人,第三产业38.8万人,增加0.8万人。

池州债务置换(3篇)

池州债务置换(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债务问题日益凸显。

为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债务置换成为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以池州市为例,探讨债务置换的背景、实施过程及成效。

二、池州债务置换背景1. 地方债务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池州市地方债务规模逐年攀升,债务风险逐渐加大。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20年底,池州市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达到XXX亿元,债务率超过XXX%,债务风险较大。

2. 债务结构不合理池州市地方政府债务以短期债务为主,长期债务占比相对较低。

这种债务结构不利于地方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容易引发债务风险。

3. 债务成本较高受金融市场利率波动影响,池州市地方政府债务成本较高,加重了地方政府财政负担。

三、池州债务置换实施过程1. 确定置换规模根据池州市地方政府债务实际情况,经测算,确定债务置换规模为XXX亿元。

2. 选择置换方式池州市采取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方式置换存量债务,降低债务成本。

3. 确定置换期限为降低债务风险,池州市将置换后的债务期限延长至10年以上。

4. 发放置换债券池州市按照规定程序,向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置换债券,筹集资金用于置换存量债务。

5. 债务置换完成截至2021年底,池州市已完成XXX亿元债务置换,有效降低了债务成本和风险。

四、池州债务置换成效1. 降低债务成本通过债务置换,池州市地方政府债务成本得到有效降低,减轻了财政负担。

2. 优化债务结构债务置换使池州市地方政府债务结构得到优化,短期债务占比下降,长期债务占比上升,有利于地方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3.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债务置换为池州市地方政府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有助于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4. 提高政府公信力池州市政府通过债务置换,展现了积极应对债务风险的决心和信心,提高了政府公信力。

五、结语债务置换是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2011年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衢州市统计局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经济形势既困难又复杂的一年,我市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两大目标”、“三大战略”,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积极应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影响,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890.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5.96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489.62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增加值324.71亿元,增长11.5%。

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增长9.7%,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增长14.6%,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增长16.8%,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5.9%,房地产业增加值下降 6.6%。

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8.5:54.9:36.6调整为8.5:55:36.5。

全市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为35344元,合5472美元,比上年增长10.4%。

市区居民消费价格一季度同比上涨5.3%,二季度上涨5.5%,三季度上涨5.8%,全年平均比上年增长5.6%,其中:食品类上涨13.4%(见表1)。

表1 居民消费价格变动情况(上年=100)6.1%,轻工业产品出厂价格增长3.1%。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增长6.5%,其中:黑色金属材料类增长11.8%,有色金属类增长7.1%,化工原料类增长11%,燃料、动力类增长4%。

全市新增就业人数3.09万人,有1.43万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4%,比上年末下降0.13个百分点。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95.02亿元,比上年增长26.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7.57亿元,增长22.6%。

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实现税收收入51.79亿元,增长19.8%,其中:主体税种增值税7.42亿元,增长27%;营业税15.74亿元,增长6.9%;企业所得税6.34亿元,增长50.5%,个人所得税2.75亿元,增长28.9%。

安徽池州工业逆势前行发展速度全省第一

安徽池州工业逆势前行发展速度全省第一

安徽池州工业逆势前行发展速度全省第一刚刚过去的2012年,安徽池州市工业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中逆势前行,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

2012年1~12月,全市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18.4亿元,同比增长18.5%,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池州工业发展能够后来居上,得益于该市实施的“工业强市”发展战略。

工业强市2000年建市初期,池州市工业比重较小,粗放式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

池州市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85户,全社会工业增加值仅为16.4亿元,工业化率24.5%。

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池州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抢抓发展机遇,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工业园区建设为平台,以招商引资为抓手,着力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工业经济迈入了厚积薄发、加速转型的黄金发展期。

据统计,2012年该市全社会工业增加值达到156.4亿元,是2002年的9倍以上,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建市初期的12.2%上升到58%。

2012年全市工业化率比2002年提升13个百分点,达到37.5%,为该市加速进入工业化中期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27∶36.3∶36.7调整到2012年的9∶48.9∶36.2,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

产业升级建市以来,池州市加大招商选资和技术改造力度,产业升级明显加快。

“从无到有”引进并建成了池州海螺水泥、铜冠有色铅锌、贵航特钢、九华发电、中山化工、广信农化等一批投资超10亿元甚至100亿元的工业大项目。

“从少到多”培植了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374户,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107户、超10亿元企业7户。

“从小到大”建成了沿江8个工业园区和7个乡镇工业集中区,其中,池州开发区成功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江南产业集中区落户池州,贵池工业园升格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02年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池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市统计局)(2003年3月)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市”这一主题,着力优化发展环境,深化各项改革,积极招商引资,营造经济新增长点,实现了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述国民经济稳步发展,运行质量继续提高。

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66.9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07亿元,比上年增长0.8%,第二产业增加值24.30亿元,比上年增长11.5%,第三产业增加值24.60亿元,比上年增长9.6%。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327元,比上年增加310元。

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动力增强。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29:34.7:36.3调整为27:36.3.1:36.7。

各项改革整体推进。

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加快,有37户企业退出国有集体序列。

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得到巩固,农民负担有所减轻。

住房、户籍、人事、教育及医疗卫生等其他改革稳步推进。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银行不良债权化解工作取得新进展,通过优化信贷增量,不良贷款率较年初下降9.7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较低;农业结构层次偏低,产业化进程缓慢;工业比重较小,结构性矛盾突出;城市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城市化水平偏低;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农村市场销售不旺,经济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

二、农业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

粮食、棉花、油料面积减少,总产量下降。

2002年粮食种植面积109627公顷,调减4673公顷;总产量590362吨,下降1.9%。

棉花、油料种植面积11843公顷、40327公顷,分别减少899公顷和1400公顷;总产量12376吨、52680吨,分别下降7.2%和24.6%;油料作物中油菜籽总产量47376吨,下降27.4%。

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池州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3月22日在池州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池州市市长方西屏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加快追赶奋力崛起的跨越历程“十一五”的五年,是池州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

在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在温家宝总理视察池州重要讲话精神的巨大鼓舞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支持监督下,全市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追赶、奋力崛起、实现跨越”为主题,大力弘扬“艰苦创业、负重拼搏、开明开放、务实创新”的池州精神,全面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商贸活市”战略,深入推进“583”工程,经受了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和特大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300.8亿元,是“十五”末的2.6倍,“十一五”年均增长15.3%,高于全省2.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43.4亿元,是“十五”末的3.7倍,“十一五”年均增长30%,高于全省4.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97元,是“十五”末的2.0倍,“十一五”年均增长15.2%,高于全省1.9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5827元,是“十五”末的2.0倍,高于全省542元。

累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3.1%、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29.9%,完成省定节能减排考核目标。

——过去的五年,是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五年。

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21.7:35.9:42.4调整到15.2:46.6:38.2。

一是新型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

全面实施工业发展“1118”计划和企业“三年倍增”计划,2010年,工业增加值103.3亿元,是“十五”末的3.6倍,“十一五”年均增长29%,高于全省6.4个百分点;规模工业企业652户,是“十五”末的4.5倍;国家级非金属矿深加工产品质检中心获批筹建,九华数控机床研究院、艾可蓝博士后工作站等省级企业研发机构成功组建,高新技术企业18户,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工业化率34.4%,比“十五”末提高9.9个百分点。

2011年池州旅游工作大事记

2011年池州旅游工作大事记

2011年池州旅游工作大事记(1-3月份)发布日期:2011-12-05(1-3月份)一月份2010年11月20日至2011年1月20日,池州市旅游委员会与中安在线、池州市金隅房地产公司联合面向全国公开征集池州旅游形象宣传语活动。

1月1日,来自江西省南昌市、九江市、景德镇市三批自驾游车队共99辆300余名游客游览了杏花村、九华山等景点。

1月1日至3日,元旦小长假期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1.55万人次,同比增长69%,其中门票收入977.47万元,同比增长1.4%,实现旅游收入达到3.14亿元,同比增长84.8%。

1月5日,市旅委主任章健,副主任巩文生、王强、黄河及副调研员李志兴赴九华乡柯村送温暖,走访慰问困难户。

1月8日至9日,省旅游局在芜湖召开2010版饭店星级标准宣贯培训会议。

市旅委副主任巩文生率监督管理科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1月10日,市政府目标管理考核组来我委考核2010年度旅游工作。

委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及各科室负责同志出席了汇报会。

1月11日,市信访考核组一行3人对我委2010年度信访工作进行考核。

1月13日,我市在青阳县五溪山色大酒店礼堂启动2011年旅游行业冬季大培训暨导游年审培训开班仪式,市旅委章健主任出席启动仪式并讲话、市旅委巩文生副主任主持仪式,千余名导游参加启动仪式并接受为期二天的业务培训。

1月13日至14日,2011年池州市旅游局长工作会议在青阳县五溪山色大酒店隆重召开。

池州市旅委主任章健,副主任巩文生、王强、黄河,副调研员李志兴及有关科室负责人,各县区旅游局长及有关科室负责人,青阳县代县长王春生、副县长陆庆林等出席了会议。

1月14日,安徽省旅游星级饭店评定委员会下发《关于同意石台县蓬莱阁宾馆为三星级旅游饭店的批复》(皖星评[2011]3号)同意批准我市石台县蓬莱阁宾馆为三星级旅游饭店。

1月15日,香港亚洲旅游杂志社赴安徽采风团一行6人来我市采风创作。

1月17日至18日,市政府副秘书长陈晓明率市旅游目标考核第一组到石台县、贵池区考核。

(发展战略)池州市委 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池州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

(发展战略)池州市委 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池州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

中共池州市委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池州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年11月12日)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我市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结合池州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核心,以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线,以招商引资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抓手,以科技和人才为支撑,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历史性机遇,着力延伸产业链,突出发展首位产业,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实现池州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战略性跨越。

(二)主要目标。

到2015年,力争实现以下目标:──工业规模再上台阶。

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首位产业发展取得突破,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6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超过20%,工业化率45%以上,工业增加值率达到30%。

──骨干企业引领发展。

培育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3-5家,超10亿元企业30家,过亿元企业100家,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实现3-5家企业成功上市。

──技术创新明显提升。

5年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500亿元、技术改造投资700亿元,规模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例达1%以上,创建国家级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1-2家,省级研发机构60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100家,新产品产值年均增长25%以上。

──节能减排扎实推进。

规模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2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5%以上,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下降率完成省定目标,工业废水达标排放,主要产品能耗、物耗达到或小于国家限额指标。

二、加大对工业大项目的支持(三)加快引进和培育工业大项目。

围绕工业转型发展,加大工业招商引资力度,建立池州市工业投资导向项目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市富民为主线,努力化解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突出问题,经济稳步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二五”的平稳开局。

一、总体经济保持稳步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2011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全市积极应对,迎难而上,保持了经济稳定增长。

全市生产总值在2010年跨上300亿元台阶后,2011年又攀升至372.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0%。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6万元,比上年增加0.5万元。

发展质量显著提高。

2011年,实现财政收入56.8亿元,比上年增长30.9%,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2 %,较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311.0%,高出2010年94个百分点。

县区经济实力增强。

2010年东至县、青阳县被评为科学发展先进县,两县均是继2008年以来连续三年获此殊荣。

2010年贵池区在皖江示范区二类区考核中荣获第二名。

2011年,东至县、青阳县、石台县三县经济总量达到158.3亿元,占全市的比重达42.5%,财政收入占全市比重达31.7%;贵池区经济总量达160亿元,占全市的比重达42.9%,财政收入占全市比重24.7%。

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创新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工业化进程加快。

全市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方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农业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巩固。

粮食喜获丰收,粮食产量创历史新记录,达到69.4万吨,比上年增长2.1%。

全市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56.3亿元,同比增长4.6%。

突出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制定出台了《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和《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的政策措施》,保证了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139.8亿元,增长21.6%,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

其中, 288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95亿元,同比增长22.9%,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

工业化进程加快,全市工业化率达到37.5%,较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与全省差距由上年的9.4个百分点缩小到8.7个百分点。

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8.4%。

全市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5.2∶46.6∶38.2调整到2011年的15.1∶49.6∶35.3,二产比重提高了3.0个百分点。

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创新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2011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47.2亿元,增长30.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3.5亿元,增长46.1%,增速居全省第1位。

产品升级换代取得积极成效。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总产值88.5亿元,比上年增长136.7%。

全市地方财政中用于科技支出的经费达9750万元。

专利事业取得新进展。

全年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1048件和521件,比上年分别增长34%和110.1 %;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为182件和15件,分别是上年2.4倍和6.5倍,发明专利授权量占专利授权总量的比重由2010年的0.8%提高到2.9%。

2011年,在首位产业培育发展方面,积极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引进龙头项目正威半导体产业园,以及磊鑫科技年产180万台平板电脑、派沃科技年产100万套空气能热水器等一批配套项目。

贵池工业园区获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池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使我市拥有了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创新发展更高起点的新平台。

三、投资招商扎实推进,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9.8亿元,增长30.4%。

其中,工业投资162.2亿元,增长41.2%,增幅居全省第2位,工业投资占投资总量的比重达56.0%。

铜冠有色年产10万吨锌、海螺三期后两条生产线、勤上光电一期、贵航特钢、西恩新材料一期、四通光电产业园1条生产线、华尔泰年产10万吨二氧化碳、泰合森一期、富莱茵汽车部件、替克斯阀门1条生产线等重大工业项目相继竣工投产,为工业发展增添了后劲。

重点基础设施及水利设施建设扎实推进。

九华山机场、宁安城际铁路线下工程进展顺利,望东长江公路大桥开工建设。

全面实施万亩圩口达标等八项水利重点工程,69座水库除险加固完成主体工程,加固堤长36.4公里,全年完成水利投资1.3亿元。

农村公路危桥加固改造工程开工37座,完工9座。

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全年新引进各类项目306个,投产项目158个。

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57亿元,增长42.8%。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项目数7个,合同外资金额达2968万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增长11.8%。

三一重工机械、普洛康裕医药、华孚30万锭色纺、利达40万台柴油发动机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开工。

与央企新签约项目6个、总投资108.5亿元,其中5个项目开工建设。

四、内外贸易平稳增长,旅游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突破100亿元。

随着我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以专业大市场、超市为主的现代经营方式和零售业态稳步发展,消费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同时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步伐加快,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更新,居民购买力进一步提高,促进了消费市场的繁荣活跃。

年末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单位达149 户。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7.1亿元,同比增长17.6%。

其中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3.0亿元,同比增长17.7%;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4.1亿元,同比增长16.6%。

对外贸易进一步扩大。

全年进出口总额2.6亿美元,增长20.6%,其中出口突破亿元大关,达1.6亿美元,增长68.1%。

出口额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27家,禄思伟矿业、三大洲针织、金田通信、龙溪麻油、龙华医药、海艺贸易等6家骨干企业出口额占全市的比重达47%。

机电、纺织服装、农产品、化工产品出口额分别增长67.3%、5.0倍、31.4%、118.5%。

旅游业加快发展。

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075万人次,增长34.3%,实现旅游收入190亿元、增长37.6%,其中九华山接待游客491万人次、增长22.7%,旅游收入48.5亿元、增长24.2%。

年末全市A级景区共有27个,其中5A级1个,4A级6个。

全国工农业示范点7个,旅游乡镇19个,其中最佳旅游乡镇7个,优秀旅游乡镇6个。

全市共有星级旅游饭店30家,农家乐500余家,旅行社75家,持证导游2000余人。

在推进旅游业发展方面,制定出台了《加快发展旅游业实施意见》和《旅游市场营销奖励办法》,扎实推进大愿文化园建设、牯牛降景区改造、清溪河水系贯通工程。

五、物价得到有效控制,居民收入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随着中央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到位,我市居民消费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

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7%,物价月度涨幅从6月7.2%的最高点回落到12月的3.3%;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幅从8月14.6%的最高点回落到12月的12.2%。

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925元,增长18.3%,增速全省第6位;农民人均纯收入6908元,增长18.5%,增速居全省第8位。

在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生活质量也进一步提高。

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12824元,比上年增长19.0%;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603元,增长16.0%。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2%,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5.5%,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

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幸福池州建设稳步推进
民生工程惠及面扩大。

全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注重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发展中得到了更多实惠。

33项民生工程和19件惠民实事共投入资金18.5亿元,增长85%,惠及城乡群众160万人,人均受益1100元。

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2011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养老、职工医疗保险人数分别达到11.8万人、13.3万人,分别比2010年增长40.5%、5.6%。

2010年末,全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7.1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2%。

教育文化事业稳步发展。

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重为113.26%,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8.0%、95.5%,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6.3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达到8.3万户。

成功举办首届全国绿色运动会,扩大了池州的影响力。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

2011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58个,平均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3人、注册护士1.4人,每千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2.8张。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公共卫生建设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不断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效显著,新农合信息系统覆盖到全市所有卫生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