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自然地理学复习

自然地理学复习

自然地理学复习要点绪论: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球表层(上至对流层,下至沉积岩石圈底部),包括大气圈、岩石圈部分、水圈、生物圈和土壤层。

分类: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第一章:地球八大行星:水星(公转速度最快、温差最大)、金星(唯一一个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卫星最多)、天王星、海王星。

矮行星代表:冥王星,其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

小行星: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绕太阳运动的众多小天体总称。

月球:地球唯一天然卫星。

外部没有大气,造成直接后果:永远黑暗,无天气现象;月面温度变幅巨大;无大气层保护,月面经常遭受陨石撞击。

朔望月:月心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心连线的时间。

恒星月:月心连续两次到达同一恒心方向。

交点月:月心连续两次通过黄道与白道两交点之一的时间。

恒星年:地球连续两次通过太阳和另一恒星连线与地球轨道的交点所需时间。

回归年:地球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

共同特征: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于圆形;轨道面近似在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公转方向都自西向东环绕太阳公转;自转方向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他行星都自西向东,即和公转方向相同;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天王星例外);卫星轨道绝大多数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接近母星的赤道面;卫星公转方向绝大多数都和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月相:新月(距角0度,同升同落,月出清晨,中天正午,月落黄昏,彻夜不见)、满月(180度,此起彼落,黄昏,半夜,清晨,通宵可见)、上弦月(90度,迟升后落,正午,黄昏,半夜,上班夜西天)、下弦月(早升先落,半夜,清晨,正午,下半夜东天)。

地球自转地理意义:决定了昼夜更替,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一昼夜的节奏,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由于地球和月球的引力,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在洋面上表现为潮汐;整体自转与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密切相关;地球自转加快,离心力把海水抛向赤道,造成赤道和低纬地区海面上升,中高纬度区海面下降。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一)地带性土壤1.热带森林土壤—砖红壤2.热带草原土壤—燥红土3.亚热带森林土壤—红、黄壤4.温带森林土壤—棕壤5.温带湿草原土壤—湿草原土6.温带典型草原土壤—黑钙土7.温带干草原土壤—栗钙土8.荒漠土壤—荒漠土9.寒带森林土壤—灰化土10.苔原土壤—冰沼土土壤退化的主要类型显型退化:退化过程可导致明显的退化结果。

隐型退化:有些退化过程虽然已经开始或已经进行较长时间,但尚未导致明显的退化结果。

生物多样性: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纷繁多样性和它们的遗传及变异,即某一区域内遗传基因的品系、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总和。

生态因子:把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起直接作用的环境元素叫做生态因子。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一个序列,组成一个整体,就像一条链锁一样,这种链锁关系就称为食物链。

营养级:生物在食物链上所处的位置,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就称为一个营养级。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往往不是单一的,营养级常常是错综复杂的。

一种消费者同时取食多种食物,而同一食物又被多种消费者取食,于是形成食物链之间交错纵横,彼此相连,构成一种网状结构,这就是食物网。

生物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物种种群的集合。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全部生物和非生物成分之间,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和代谢功能的生态学单位。

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组分(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组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态系统结构:空间结构.物种结构.营养结构林德曼效应:十分之一定律,即每个营养级的能量大约有1/10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生态系统功能: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反馈: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它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的稳定。

(完整版)自然地理学复习笔记(非地理学专业用)

(完整版)自然地理学复习笔记(非地理学专业用)

自然地理学复习笔记第一章绪论1.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

2. 地理环境组成是: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3. 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天然环境、人为环境。

它们都具有圈层性。

4. 四大物质组成是:岩石、水、空气、有机体5. 地理上的六大要素是: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物、动物第二章地壳1. 地球内部的组成是:地壳一一地幔一一地核2. 地球外部有三大圈,分别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3. 岩石的分类有: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水成岩),变质岩。

其中,分布面积最广的是沉积岩,重量占份最多的是岩浆岩。

而施工中多用岩浆 _4. 岩浆岩包括:侵入岩,喷出岩。

主要构造有:气孔构造,杏仁构造,流纹构造,流线构造。

5. 沉积岩的主要构造有:层理构造6.8. 岩石的意义:是物质世界的重要载体为我们提供资源形成了地貌景观是探索研究宇宙的窗口和研究对象9. 典型岩石景观如张家界,属于砂瑛沉积岩,其特点是层理清晰,纹理均匀。

10. 园林常用石材如:太湖石(岩浆岩),黄石青石(岩浆岩),钟乳石(沉积岩)等。

11. 褶皱构造有背斜和向斜两种。

背斜是指岩层向下凸曲,但不一定凸起。

向斜是指岩层向下凹曲,但不一定凹陷。

12. 断层构造的类型有: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枢纽断层。

13. 火山类型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14. 全球火山带主要有:环太平洋带,地中海火山带,大西洋海地带,东非火山带。

15. 火山的地理意义:A. 引起污染B. 释放有害物质C. 引起全球气温变化D. 引发毁灭性灾害E. 形成风景名胜F. 提供资源16. 地震的几个基本概念:震源,震级,震中,震源深度。

(裂度:毁坏性大小)17. 地震的类型:浅源地震(71%,震源深度0~70km),中源地震(25%,震源深度70~100km),深源地震(4%,震源深度超过300km)。

18. 地震的破坏性与许多因素有关。

19. 地震按照成因类型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冲击地震,水库地震。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1.矿物:化学元素在地质作用下所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天然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2气温:大气热力状况的数量度量,实质上是龙骑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表现3干洁空气:把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4湿度:大气中水份含量的多少,称为湿度,即空气的干湿程度5饱和差: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空气中实质水汽压之差,用d表示d=E-e 饱和差越大,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小6露点: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保持一定时,气温下降到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用Td 表示,T-Td=0,在不饱和空气中:T-Td大于等于0T-Td差值越大,相对温度越小,反之相对温度越大,气温降到露点,是水汽凝结的必备条件7大气环流: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8气团:在水平方向上物理属性比较均匀的大块空气9水循环:水不断的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返运动过程10水量平衡:任一地区在任一时间段内,其收入量等于支出水量的区域内蓄水变量之和11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性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成为风化作用或风化过程12风化壳:风化产物虽经风化与侵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表面者,即是风化壳或称残积物13山麓面:是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坡面洪流流不断搬运用化碎屑而致山坡答题保持原有坡度平行后退,山体逐渐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大片基岩夷平地面14流水地貌:由流水作用所塑造的多种地貌15河流阶地:谷底因河流下切而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即为河流阶地16土壤:地球陆地表面由风化产物经生物改造作用形成的具有肥力的薄的疏松物质层17土壤形态:土壤和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如土壤剖面构造,颜色,质地结构,孔隙度等18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要素叫生态因子19生态幅: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限和下限之间就是生物的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或称作生态幅,其中包括最适宜范围20种群:生态学上把占据着一定空间或地区的同种生物的个体群叫做种群21生物部落:若干个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为一个多生物种,完整而有序的生物体系,即生物群落22生物适应: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机能,个体发育和行为等特征与其长期生存的环境条件相互统一,彼此适合的现象23河床:平水期河水所占据的谷底部分24河慢滩:洪水期被淹没,平水期露水面25海水盐度: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质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克数表示26饱和空气:温度一定时,单位体积空气中容纳的水汽量有一定的限度,达到所限度,空气呈饱和状态,称为饱和空气1自然地理研究对象(1)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的和人为的)(2)地球表层(地球圈)由大气圈和岩石圈的一部分以及水圈,生物圈和土壤层组成,并使它具有一系列不同于地球其他部分的结构特征2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子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并<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场所3三大岩石相互转化(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情况相同)通过风化,剥蚀而破坏,破坏产物经过搬运,堆积而形成沉积岩,沉积岩受到高温作用又可以熔融转变为岩浆岩,岩浆岩与沉积岩都可以遭受变质作用而转化为变质岩,变质岩又会再转变成沉积岩或熔融变成岩浆岩4不同地质年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质构造和生物发展特征(1)古生代:早古生代志留纪末,发生了世界性的强烈的构造运动——加里东运动,部分海槽褶皱上升形成山脉。

自然地理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一、概念:大气圈(下部)、水圈、岩石圈(上部)和生物圈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复杂的具有自己独特性质的物质体系。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1、物质组成:对流圈、水圈、沉积岩石圈、生物圈2、要素组成:气候、水文、地貌、植物、动物和土壤3、能量组成: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潮汐能三、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1、地球的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2、气体、固体和液体三相物质并3、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4、人类聚居的场所5、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例如:从东倒西、从北到南,植被存在明显差别)第二章大气大气的结构(图:P173)1.对流层:是大气圈的最底层,厚度最薄,质量最大,水汽最多。

特点:⑴.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约0.65℃)⑵.具有剧烈的对流运动⑶.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⑷.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⑸.纬度不同厚度变(低纬厚,高纬薄)2.平流层特点:⑴.气温初稳后升热⑵.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适宜飞机飞行)3.中间层:上冷下热,高空对流特点:⑴.气温随高度升高而迅速下降⑵.大气强烈的垂直运动4.暖层:空气密度小特点: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氧原子多的原故)5.外层:空气稀薄,质点之间距离很大特点:气温很高,而且随高度而升高大气的组成水汽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1.水汽压:大气中水汽部分的分压力。

用e表示,单位是hPa(百帕)e=ρRT (ρ是密度;T是绝对温度,T=237℃+t;R是水汽比气体常数)2.饱和水汽压:一定体积的空气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气量所具有的压力。

用E表示,单位是hPaE=E0×10at/(β+t)(1)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迅速增大(2)饱和水汽压随温度的变化比实有水汽压变化迅速(3)饱和水汽压随温度改变量,在高温时比在低温时大(4)冰面饱和水汽压比过冷却水面饱和水汽压小(5)溶液面的饱和水汽压比纯水面的饱和水汽压小(6)大水滴面的饱和水汽压比小水滴面的饱和水汽压小3.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之比的百分数。

自然地理学基础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基础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基础》复习资料1一、名词解释1. 变质岩2. 气温日较差3. 相对湿度4. 焚风5. 流量二、简答题1. 矿物的概念及其形成的主要方式。

2. 简述主要的锋面天气类型。

3. 简述大气降温的四种过程。

4. 简述全球水量平衡的主要规律。

三、论述题1. 论述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 什么是气候?论述气候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 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而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

2.一日之内,最高温度与最低气温之差,称为气温日较差。

3.大气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之比,即为相对湿度。

4.气流受山地阻挡被迫抬升,迎风坡空气上升冷却形成降水,背风坡迅速升温形成的干热的风。

5. 单位时间内通过河道过水断面的水量,称为流量。

二、简答题1. 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特性的单质或化合物。

主要形成方式:气体凝华;液体或熔融体直接结晶;胶体凝固;固体再结晶作用。

2. 冷锋天气;暖锋天气:水平岩层虽经垂直运动而未发生褶皱,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产状者;准静止锋天气;锢囚锋天气。

3. 绝热冷却;辐射冷却;平流冷却;混合冷却。

4. (1)海陆降水量之和等于海陆蒸发量之和,说明全球水量保持平衡,基本上长期不变;(2)海洋蒸发量提供了海洋降水量的85%和陆地降水的89%,海洋是大气水分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3)陆地降水量中只有11%来自陆地蒸发,说明大陆气团对陆地降水的作用远远不及海洋气团的作用;(4)海洋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陆地蒸发量小于降水量,海洋和陆地水最后通过径流达到平衡。

三、论述题1. (1)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2)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3)对生物界产生影响;(4)对自然界地域分异产生影响;(5)对土地类型分化产生影响。

2.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化特征。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纵波也称推进波或P波。

P波在固态、液态及气态物质中均能传播,而且速度较快,在岩石中可达5.5-7km/s,它最先从震源到达震中或设置地震仪的观测地点,所以又称初始波。

横波也称剪切波或S波。

S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而且速度较慢。

P波的传播比S波快约1.7倍,故S波比P波晚到震中或设置地震仪的观测地点,所以又称次波。

P波与S波穿透地球,合称体波。

面波又称L波,沿固—气、液—气的介面传播,质点的运动兼有P波和S波的特点,近乎做圆周运动,在垂直介面的方向上迅速衰减。

面波,波长长,振幅大,传播速度比横波小约1倍,但其振幅大能使地面建筑物遭强烈损坏。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有两个明显的波速突界面,这两个地球内部界面分别称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根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可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Ⅰ级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是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

其厚度变化在5-70 km之间。

其中大陆地区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3km;大洋地区厚度较小,平均约7 km;总体的平均厚度约16km。

地壳物质的密度一般为2.6-2.9g/cm3。

大陆地壳(上地壳)主要为富硅铝的硅酸盐矿物所组成,常称为硅铝层;大洋地壳(下地壳)主要为富硅镁的硅酸盐矿物所组成,常称为硅镁层,因其比重较大,主要分布洋底地壳或大陆地壳的下部。

地幔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的一个巨厚圈层。

其厚度约2850km。

平均密度为4.5g/cm3。

根据次级界面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从莫霍面至地下1000km,平均密度为3.5g/cm3,成分主要为含铁镁质较多的超基性岩。

在上地幔的上部100-350km存在一个由柔性物质组成的圈层称为软流圈(地震波的低速带)。

此软流圈之上的固态岩石圈层称为岩石圈。

下地幔:地下1000km至古登堡面之间,平均密度增大为5.1g/cm3,成分仍为含铁镁质的超基性岩,但铁质的含量增加。

地核古登堡面以下地心的一个球体。

半径为3480km。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复习要点第一章地球一、名词解释✓恒星日:如果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一恒星日。

✓太阳日:如果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叫做一个太阳日。

✓交点月:月心连续两次通过黄道与白道两交点之一需时27 d 5 h 0 min 35.8 s ,则称交点月。

✓朔望月:月心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心连线的时间称为朔望月,时间是29 d 12 h 44 min 3 s 。

✓开普勒定律:单位时间里,行星与其中心天体连线在行星轨道面扫过的面积相等。

✓岁差:当地球自转轴旋进时,春分点西移,故地球自转不到一周即可两次经过春分点。

✓极移:由于地球质量分布不均匀,真正的极点位置常常发生变化,因此自转轴又将围绕新极点旋转。

这种现象就是极移,实际上也就是地球的自转章动,或按发现者的名字称为钱德勒章动。

✓泛对称性:大陆面积愈大,其平均海拔愈高,面积和高度拟合曲线的相关系数可达0.9。

这是泛对称现象作为一种普遍规律在海陆分布上的表现。

二、简答1、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分别有哪些特点?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小而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少,称为类地行星(terrestrial planets);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大,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多,叫做类木行星(jovian planets)。

2、肉眼可看到的彗星大多由哪几部分组成?彗核、彗发、彗云和彗尾。

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什么?地球绕轴自转这一事实是确定地理坐标的基础。

如果没有这两个极点,就几乎不可能建立统一的地理坐标。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还表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2)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转。

3)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4)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发生弹性形变,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完整版)自然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完整版)自然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一、概念题1、环境——是相对主体而言的。

那些围绕着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诸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

2、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

3、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

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4、外圈(或大气圈)——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集聚在地球周围所形成的包层,自上而下分为散逸层(扩散层)、电离层(暖层)、中间层(高空对流层)、平流层、对流层。

6、地球表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交错重叠、互相渗透的复杂综合体。

7、不连续面——地震学家把对地球深处地震波传波速度发生急剧变化的地方。

8、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

其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体系,即自然地理要素。

9、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0、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1、区域自然地理学——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

二、填空题1、自然地理环境是20世纪60年代前期,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提出的。

许多自然地理学家对这个新物质体系,曾使用不同术语来表达。

如:地理壳、地理圈;景观壳、景观圈;表成地圈、生命发生圈、地球表层、自然地理面等。

2、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概括为四大类:固态的岩石、液态的水、气态的空气和活质有机体。

它们是自然地理环境最基本的组成成分。

这四类物质成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普遍存在于自然地理环境中,并各以自己为主体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四个基本地圈:对流圈、水圈、沉积岩石圈、生物圈。

3、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包括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动物和土壤,是自然地理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概念。

它们是自然地理环境四种基本组成成分在能量的支配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各种自然地理动态的物质体系。

世界自然地理复习资料

世界自然地理复习资料

大陆大洋的基本特点大陆地形主要特征1、地形高低起伏悬殊2、地形类型多种多样3、地形结构因洲而异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1、深度大、高差大2、洋底地形大陆架大陆坡大洋底3、洋脊贯通四大洋各气候的基本特点,成因及分布欧洲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

(一)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大陆主体位于36°~71°08′N,66°10′E~9°34′W。

大部分属于北温带,少部分属于寒带,这样的纬度位置成为欧洲以温带气候为主的气候特征的基础。

海陆位置和洲际位置:位于亚欧大陆的西部,东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海峡同亚洲分界,北临北冰洋,西濒大西洋,有白海、巴伦支海、挪威海、北海、比斯开湾、地中海等边缘海包围。

欧洲地处大陆西岸,三面为海洋怀抱,形似亚欧大陆向西伸出的一大半岛,使大西洋和西风环流对欧洲气候具有深刻的影响。

欧洲东与亚洲大陆山水相连,南与非洲隔地中海相望,西隔大西洋遥望美洲。

与亚非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大陆轮廓及地形特征轮廓特征:水平轮廓破碎、大陆东宽西窄、多半岛、岛屿和内海、边缘海是欧洲自然地里的一大特点。

地形特征:以平原为主、冰川地貌突出,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

大致可以波罗的海东岸至黑海西岸的连线为界将地形分为东西两部分:(1)东部以平原为主,地形较为单一。

(2)西部山地平原交错,地形比较复杂。

受地质构造的影响,欧洲的南部和北欧的冰岛是世界上火山众多、地震频繁的地区之一。

(由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曾是大陆冰川中心,阿尔卑斯山脉是山地冰川中心,因此欧洲的冰川地貌特征明显,特别是北欧)(三)气候特征温带气候占优势,海洋性显著。

欧洲有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南部为地中海气候。

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500~1 000 mm之间,降水量由自西向东递减的趋势,其中,高大山脉的西部迎风坡是降水丰沛区,平原及半岛内陆是降水稀少区。

年温差小,冬季一般在-15 ℃以上,夏季在15~20 ℃之间。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1、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域差异及其所表现的空间规律的科学.2、自然地理学的性质:综合性、区域性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及其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的学科。

综合性:地球表面是一个多种要素(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决定了地理学研究的综合性特点。

自然地理五大要素:岩石、大气、水、生物、阳光。

区域性: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决定了地理学研究又有区域性的特点。

(大尺度区域、中尺度区域、小尺度区域)第二章 岩石圈3、岩石分类及特征(1)岩浆岩(火成岩)侵入岩:岩浆侵入到上覆岩层中冷凝而成的岩石。

按岩石冷却地点距地表的深度可分为两类:深成岩:冷却缓慢,矿物可以充分结晶,因此晶粒粗大、结构致密;浅成岩:冷却较快,矿物不能充分结晶,因此晶粒细小。

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急速冷却形成的岩石。

流纹构造和绳状构造:岩浆在流动过程中急剧冷却形成;气孔构造:岩浆中含有的水汽挥发留下气泡;杏仁构造:气孔中填充次生矿物而形成。

(2)沉积岩:沉积岩是在地表或近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形成的一种岩石类型。

它是由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碎屑物质在常温常压下经过搬运、沉积和石化作用,最后形成的岩石。

层理:沉积岩最典型的构造特征是具有层理;由于矿物成分、结构或颜色的不同而表现出成层性。

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粒序层理(逆变层理)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3)变质岩:地壳中原来的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在受到高温、高压及化学作用下,发生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的重新组合,甚至包括化学成分的改变,这个变化过程称为变地球信息科学自然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 区域自然地理学 文化地理学 政治地理学城市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军事地理学 人口地理学经济地理学质作用。

特征:斑点构造;片理构造(板状、片状、片麻状)4、地质作用的概念、分类和相互关系(P22)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自然地理学的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的复习资料

1、自然地理系统的特征:一种复合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唯一场所,各种自然现象与过程形成演化与发生发展的一个空间。

两种能源:内能与外能。

三相物质:气态、液态和固态。

四个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与生物圈。

五大要素:气候、地貌、水文、生物与土壤。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环境。

它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3、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

它们是自然地理环境四种基本组成成分在能量的支配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各种自然地理动态的物质体系。

4、地球公转的地理效应:A.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太阳周年视运动的周期--是地球公转周期在天球上的反映。

B.四季的变化:(1)太阳回归运动与四季形成。

(2)太阳高度角变化(3) 极昼与极夜、昼夜长短变化(4)黄道与二十四节气C.五带的划分:(1) 太阳回归运动是地球五带形成的最根本原因 (2)五带分为热带、南寒带、北寒带、南温带、北温带。

5、地球自转的地理效应:A.天球的周日运动:天球周日运动的转轴是地轴的无限延长。

天球周日运动的方向是地球自转方向的反映。

天球周日运动的周期是地球自转周期的反映。

B.昼夜交替: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使得昼夜半球和晨昏线也不断自东向西移动,这样就形成了昼夜的交替。

C.地球坐标的确定:以地球处转特性为依据。

在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最大的各点连成的大圈就是赤道。

而线速度为零的两点则是地球的南北极点。

在地球内部线速度为零的各点连成直线就是地轴。

两极和赤道构成了地理坐标的基本点和基本圈,在此基础上就可以确定地表的经纬线,从而建立地理坐标系。

D.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地球上作任意方向水平运动的物体,都会与其运动的最初方向发生偏离。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6、时区的计算:设:A地的区时为TA,时区序数为NA;B地的区时为TB,时区序数为NB,则有TA-TB=NA-NB时。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然地理学复习资料⾃然地理学绪论1.名词:⾃然地理学⾃然地理学是⽤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法,去审视与研究⼈类赖以⽣存的地球表层⾃然环境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以及⼈与环境相互作⽤,从⽽对地表⾃然环境进⾏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学科。

2.地理环境分为哪三类?⾃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3.⾃然地理环境包含哪⼏个要素?地貌、⽓候、⽔⽂、⽣物、⼟壤4.⾃然地理学的性质有哪些?综合性、区域性、环境性、系统性第⼀章地球第⼀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地组⾏星和⽊组⾏星分别包含哪些?其运动的特征是什么?a.地组⾏星:⽔星、⾦星、地球、⽕星。

运动特征:体积⼩,平均密度⼤,⾃转速度慢,卫星数少。

b.⽊组⾏星:⽊星、⼟星、海王星、冥王星。

运动特征:体积⼤,平均密度⼩,⾃转速度快,卫星数多。

2.太阳系中⾏星及其卫星绕太阳运动的共同特征有哪些?a.所有⾏星的轨道偏⼼率都很⼩,⼏乎都接近圆形;b.各⾏星轨道⾯都近似地位于⼀个平⾯上,对地球轨道⾯即黄道⾯的倾斜也都不⼤;c.所有⾏星都⾃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星和天王星外,其余⾏星⾃转⽅向也⾃西向东;d.除天王星外,其余⾏星的⾚道⾯对轨道⾯的倾斜都⽐较⼩;e.绝⼤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与母星⾚道⾯也较接近;f.绝⼤多数卫星,包括⼟星环在内,公转⽅向均与母星公转⽅向相同。

3.⽉⾷的发⽣要经历哪⼏个过程?初亏、⾷既、⾷甚、⽣光、复圆第⼆节地球的形状和⼤⼩1.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a.因为球形,使得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量状况有关的⾃然现象(如⽓候、植被、⼟壤等)呈地带性分布。

2.地球⼤⼩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巨⼤质量,保证了有⼀定质量和厚度的⼤⽓圈。

从⽽有了海洋和河湖,风⾬等天⽓现象,有了⽣物。

紫外线辐射不强。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 地球⾃转和公转的特征参数。

2.地球⾃转对⾃然地理环境有哪些重要影响?a.昼夜更替b.北半球⽔平运动物体向右偏移,南半球向左偏移c.同⼀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时d地球⾃转使潮汐变为⽅向相反的潮汐波,并对地球⾃转起阻碍作⽤。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 温室效应: 大气辐射的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略少于以长波辐射放出的热量,因而地面得以保持一定的温暖程度,这种保温作用,通常称作“花房效应”或者“温室效应”。

2. 露点湿空气等压降温达到饱和的温度就是露点温度Td,简称露点。

11. 构造土:又称几何形土,是冻土地面松散物质冻裂和冻融分选形成具有一定几何形态的沉积构造和各种微地貌。

20. 风化壳:地壳表层岩石经风化作用而依然残留在原地覆盖与母岩表面的次生矿物及可溶性物质就叫做风化壳。

21. 雅丹地貌:由于风的磨蚀作用,小山包的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并逐渐形成向里凹的形态。

如果小山包上部的岩层比较松散,在重力作用下就容易垮塌形成陡壁,形成雅丹地貌,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

30. 生物群落:是指若干个生物种群有规律的形成一个完整而有序的生物体系群落是生物经过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种群间相互适应而形成的比种群更复杂更高一级的生命组建层次。

33. 种群:在物种分布区里形成的大小不等的个体群,生态学家把占据一定空间或地区的同一种生物的个体群叫做种群。

填空3、大气降温过程有下面四种:绝对冷却,辐射冷却,平流冷却,混合冷却。

壹4、根具不同的成因,雾可以分为辐射雾,平流雾,蒸汽雾,上坡雾,锋面雾五种。

5、根据降水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气流上升特点,可分为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气旋雨),台风雨四种。

6、降水的空间分布受纬度,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地形等多种因素制约。

7、却球可划分为四个降水带赤道多云带,南北纬15°~30°少雨带,中纬多雨带,高纬少雨带。

8、空气的水平运动是由所受的力决定的。

作用于空气的力有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空气作曲线运动时还受到惯性离心力的作用。

9、气团按其热力性质可分为冷气团,暖气团。

10、根据锋移动过程中冷暖气团的替代情况,风可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过程的学科。

它涵盖了地球的形成、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水文循环、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

在学习这门学科时,我们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概念。

下面将为大家提供一些自然地理学的复习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内容。

一、地球的形成和结构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行星,它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据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约46亿年前。

在这个过程中,原始的太阳系中的尘埃和气体逐渐聚集形成了地球。

地球的结构主要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层次。

地核是地球的内部部分,由外核和内核组成,外核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内核则由固态铁和镍组成。

地幔是地核和地壳之间的一层,主要由固态的岩石构成。

地壳是地球的外部部分,也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它主要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二、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地壳运动是地球表面地壳板块的移动和变形。

地球的地壳被分为多个板块,它们之间相互碰撞、分离或滑动,导致了地壳的变形和地震的发生。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它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地震的发生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力,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威胁。

因此,了解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的规律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安全至关重要。

三、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气候变化是指长期气候的变化趋势,包括气温、降水、风向等方面的变化。

全球变暖是目前全球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进而引起地球气候变暖的现象。

全球变暖对于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探索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方法,对于保护地球和人类的未来至关重要。

四、水文循环和水资源管理水文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在大气、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循环过程。

它包括蒸发、降水、融化、蒸发等多个环节。

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水文循环是维持水资源供应的重要过程。

合理管理和利用水资源对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绪论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的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地理学“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自然地理环境,人为自然地理环境。

部门自然地理学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和动物界。

第一章地球光年: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即一个光年,作为量度天体距离的单位。

小行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绕太阳运动的众多小天体的总称。

彗星:定义: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绕太阳运动的一类质量很小的天体,是太阳系的成员之一。

组成部分:彗核、彗发、彗云和彗尾。

日食: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恰好在一条直线上,月影落在地表,月影中的人看到太阳部分或全部被月光遮住。

月食: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阳之间,三者恰好或接近一条直线,地影落在月球上,处于地影区的人们看到月亮全部或部分失去光辉。

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受到太阳磁场和稠密气体对流区扰动的影响而处于剧烈运动当中。

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太阳结构:1. 内部气体:核反应区、对流区、辐射区。

2. 外部气体:光球、色球、日冕。

类地行星:【体积小,密度大】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木行星:【体积大,密度小】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分别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共同特征:1. 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2. 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 所有的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 4. 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5. 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 6. 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绪论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的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自然地理环境,人为自然地理环境。

部门自然地理学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和动物界。

第一章地球彗星:彗核、彗发、彗云和彗尾。

日食: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恰好在一条直线上,月影落在地表,月影中的人看到太阳部分或全部被月光遮住。

月食:地位于月和太之间,三者恰好或接近一条直线,地影落在月球上,处于地影区的人们看到月亮全部或部分失去光辉。

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受到太阳磁场和稠密气体对流区扰动的影响而处于剧烈运动当中。

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太阳结构:1.内部气体:核反应区、对流区、辐射区。

2. 外部气体:光球、色球、日冕。

类地行星:【体积小,密度大】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木行星:【体积大,密度小】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的内部构造特征:地球内部分为三个主要圈层。

它们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地核又分外核和内核。

地壳和地幔之间的界面,称为莫霍洛维奇面,简称莫霍面,或M界面。

地幔和外核之间的界面,称古登堡面。

外核和内核之间的界面,称莱曼面。

硅铝层和硅镁层之间的界面,称康拉德面。

(沉积岩层、硅铝层和硅镁层)地球的外部构造: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第二章地壳克拉克值(地壳元素丰度):元素在地壳中的重量百分含量。

条痕:锐器割划矿物后粉末的颜色。

硬度:矿物抵抗外力的能力。

摩氏硬度计分为十级:1 滑石 2 石膏 3 方解石 4 萤石 5 磷灰石 6 正长石 7 石英 8 黄玉9 刚玉 10 金刚石相对硬度 :指甲2.5 小刀5.5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成光滑面的性质叫解理。

裂开面称解理面。

断口:受力后不沿一定方向裂开,而破裂成不规则的破裂面。

解理不完全,则断口愈显著。

岩浆岩(火成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

分类: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和超基性岩。

也可划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

沉积岩:暴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剥蚀在原地或经搬运堆积下来,经过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类型:碎屑岩类,粘土岩类,生物化学岩类。

变质作用:由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性质的变化过程。

或者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

变质岩:由先成的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由于其所处地质环境的改变经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控制变质作用的三要素:温度、压力和化学因素。

当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凝形成的岩石称喷出岩,或称火山岩;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形成的岩石称侵入岩。

在地壳深处冷凝形成的岩石岩叫深成侵入岩;在地壳浅层冷凝形成的岩石叫浅成侵入岩。

岩浆岩的结构:是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形状和矿物之间相互关系等特征。

1.按结晶程度分为:全晶质、隐晶质、玻璃质。

2.按颗粒大小分为:粗粒结构、中粒结构、细粒结构。

10 -------5--------2--------0.2mm晶体关系分为:等粒结构、斑状结构、辉绿结构。

玻璃质结构:矿物没有结晶,岩石断面光滑。

是岩浆岩喷出地表迅速冷却而成。

喷出岩特有的结构。

岩浆岩构造:是指岩石各组成部分在岩石中的排列方式或充填方式。

分类: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沉积岩的形成过程:风化——剥蚀与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固结成岩作用几种途径:压固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新矿物的形成。

层理构造:指岩石的成分、结构、粒度、颜色等性质沿垂直于层面方向变化而形成的层状构造。

层面构造:如波痕、雨痕、干裂等等。

节理: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但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明显滑动。

断裂: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断层: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破裂而又发生明显位移海侵(浸)层位:当地壳下降时,海水侵漫陆地,陆地面积相对缩小,海洋面积相对扩大,称为“海侵”,这时所形成的岩层称“海侵层位”。

海侵层位特点:在垂直剖面上,自下而上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由于海洋面积扩大,新形成的岩层分布面积大于老岩层面积,形成超覆现象。

海退层位:当地壳上升时,海水退出陆地,陆地面积相对扩大,海洋面积相对缩小,称为“海退”。

这时所形成的岩层称为“海退层位”海退层位特点:在垂直剖面上,自下而上沉积物颗粒由细变粗;由于海洋面积越来越小,新形成的岩层分布面积小于老岩层面积,形成退覆现象。

构造运动:由内动力所引起的地壳(或岩石圈)岩石发生变动、变位的一种机械作用。

(通常与地壳运动通用)构造运动的基本形式(1)水平运动:指地壳物质大致平行地球表面,沿着大地水准球面切线方向进行的运动。

岩层在水平方向遭受挤压力或张力,形成巨大而强烈的褶皱和断裂。

因此,水平运动又称为“造山运动”。

(2)垂直运动:指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进行的缓慢升降运动。

常表现为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高低的变化和海陆变迁。

因此,垂直运动又称为“造陆运动”垂直运动的特点:交替性:时间上,空间上;周期性:一个地区从下降到上升终止称为一个旋回;复杂性:不同规模的升降交错发生。

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关系:从地壳发展历史看,地壳运动的总体表现形式,无论在大陆还是在海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水平运动是主导的,而垂直是派生的。

水平运动形成地壳的褶皱和断裂,升降运动引起地壳的隆起、凹陷和海陆变迁。

4 种主要地质构造类型: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岩层:具层状结构,由两个平行或近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岩层产状:即岩层的产出状态,是指岩层在空间的方位。

由其走向、倾向和倾角来表示。

岩相:岩层形成环境的物质表现,即沉积物的特征及其生成环境的总和。

褶皱构造:褶皱:岩层的弯曲现象称为褶皱,它是岩层塑性变形的结果。

褶曲:岩层被挤压形成的一个弯曲叫褶曲。

断层构造:节理: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但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明显滑动。

断裂: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断层: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破裂而又发生明显位移。

整合接触:在地壳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岩层沉积连续,且下老上新,没有岩层缺失,这种关系叫整合接触。

特点:岩层相互平行,时代连续,岩性和古生物特征呈递变状态。

这种接触关系说明该地区未发生过显著的升降运动,古地理环境没有显著的变化。

平行不整合:又称为“假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时代不连续,曾发生过沉积间断,故两套岩层的岩性和其中的化石群也明显不同。

这种接触关系说明该地区曾有过显著的升降运动,古地理环境有过显著的变化。

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成角度相交,上覆岩层覆盖在倾斜岩层或褶皱岩层之上。

时代不连续,岩性和古生物特征突变;不整合面上往往保存有古侵蚀面。

这种接触关系说明该地区地壳有过显著的升降运动和褶皱运动,古地理环境发生过极大的变化。

沉积旋回:海侵层位是在地壳下降条件下形成的,而海退层位是在地壳上升条件下形成的。

一套海侵层位和一套海退层位,在垂直剖面上构成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又由细变粗的有规律变化,表明该地区的地壳曾经历了一次下降和上升的完整过程,称为一个沉积旋回。

一般海侵层位厚度大,保全较好;而海退层位厚度较薄,不易保全,甚至会出现沉积间断。

断盘:断层面两侧的岩块称为断盘。

断层的主要类型:正断层---断层的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逆断层---断层的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平移断层---断层两盘沿断层走向(水平方向)相对移动依据逆断层断层面倾角的大小,分为: 冲断层(断层面倾角大于45°);逆掩断层(断层面倾角小于45°);枢纽断层:是指那些具有旋转性质的断层运动,断层上盘似乎绕一个轴旋转。

顺地貌: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逆地貌:背斜为谷,向斜成山。

大地构造学说(即地壳运动学说):主要是研究地质构造的分布规律,地壳运动发生的时间、运动方式和规模,以及地壳运动的起因和动力来源。

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观点:魏格纳,德,1912 在大约 2.5 亿年前的石炭纪后期,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曾经连结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大陆(称为泛大陆),围绕它的是一片广阔的海洋(称为泛大洋)。

此后,受地球自转离心力和潮汐力的作用,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由硅铝层组成的、较轻的陆壳在较重的硅镁层洋壳之上漂移,直至形成今天的海陆分布格局。

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是在大陆漂移过程中形成的,而太平洋则是泛大洋的残余。

海底扩张说的主要观点:迪次(1961)、赫斯(1962),美1)洋底在洋脊裂谷带形成,接受分裂,并不断向两侧扩张,同时老的洋底在海沟处潜没消减,因而洋壳不断更新。

2)洋底的扩张是由于刚性的岩石圈块体在软流圈之上运动的结果,运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

洋脊轴部是对流圈的上升处,海沟是对流圈的下降处。

3)地幔对流说表明,不是"舟行于水",而是软流圈类似"传送带"的作用。

如果上升流发生在大陆下面,就导致大陆的分裂和大洋的启开。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观点: 1).刚性的岩石圈由巨大断裂分割成许多块体,叫(岩石圈)板块;2).板块由于软流圈运动而运动,如传送带;3).板块边界是地壳活动性强烈的地带,板块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了各种内力地质作用以及沉积作用的进程;板块内部相对稳定;4) .板块边界:(山弧)岛弧-海沟系、洋中脊、转换断层,在大陆内部的地缝合线。

前三种边界位于洋底或洋陆交接处。

板块边界的三种类型:1.扩张(或增生)型边界:2.俯冲(或汇聚)型边界: 3.转换断层(或次生)型边界:火山的喷发形式:1)裂隙式:岩浆由地壳的裂缝溢出地表。

多为基性熔岩,形成熔岩被,一般没有固体喷发物。

多见于大洋中脊裂谷带。

2)中心式:岩浆沿管形通道喷出地表。

▲宁静式(夏威夷式):基性岩浆喷发;只有熔岩流,无火山碎屑,多形成盾形火山锥;▲爆炸式(培雷式):中、酸性岩浆喷发;爆炸力强,含气体多,火山碎屑多,形成锥形火山锥;▲中间式(斯特龙博利式):中、基性岩浆喷发;爆炸力小,火山碎屑少。

火山的分布:火山沿构造板块的边界呈带状分布,大致可分为四个主要火山带:Array①_x0001_太平洋火山带:62%以上的活火山分布于此,有“火环②_x0001_地中海火山带③_x0001_东非火山带:沿东非大裂谷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