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自主学习案例

合集下载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性质、特点和意义。

2. 使学生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的实施情况及取得的成果。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性质、特点和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的实施情况及取得的成果。

2.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依据。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性质、特点和意义。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的实施情况及取得的成果。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依据。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关章节。

2. 课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性质、特点、意义及实施情况。

3. 案例材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的实施案例。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民族吗?2. 总结:我国共有56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与民族相关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性质、特点和意义。

2. 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案例分析1. 教师呈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的实施案例,如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等。

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实施情况和取得的成果。

3. 学生分享分析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的重要性。

2. 提醒学生要珍惜和维护民族团结,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和实施情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二、课堂讲解1. 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依据。

基于文献检索课自主学习模式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以内蒙古科技大学图书馆为例

基于文献检索课自主学习模式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以内蒙古科技大学图书馆为例

学校教学改革 的要求 , 从 教学内容 到教 学方法 、 教 学手段等各方
面, 对原《 科技 文献检索与利 用》 课加以彻底 改造 后新开设 的一
门全校公共必修课 。这 门课从 2 0 0 6年 成为全校必修课 , 研究生
上课时 间为研一第一学期 , 本科生为大二下学期或大三上学期 , 高职生为大二上学期 。课程总学时为 2 4学时 , 理论 1 4学 时 , 实
重要 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信息素质的教育是在一定
理论支撑下着重于培养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综合能力 , 实战性 、
实用性较强 ,而传统 的教学方式主要是 以教师讲授为 中心 的教
学, 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培养学生实际解决 问题 的能力。因此需 要构建师生平等互动 、 自主学 习的教学模式 , 这种教学模式在整 个 教学过程 中 , 教 师是 学生的指导者 、 启发 者及合作者 , 学生 在 教学过程 中是积极参与者 、 促进者 。通过营造开放 的信息数字化
分工合作式 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大学 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科学的
思维方法及语言表达能力非常有效 ,同时也 锻炼 了学生和学生
之 间 以 及 和 老师 之 间 的交 流 沟通 能 力 。
习 8学时 , 结课 考试 2 学 时。上课 与实 习相结合 , 配备 了专业 的 信息检索实践机房和 电子教师 , 配备专 业教师队伍和教研室 , 采
基金项 目: 内蒙古科技 大学 2 0 1 0年教 学( 教改) 研 究立项
项目 “ 《 网络资 源与信 息检 索》 课 自主 学 习研 究” ( 项 目编 号 :
J Y 2 0 1 0 0 2 2 ) 。
5 0 李冰, 亢源自琦基于文献检 索课 自主学习模 式的网络教学平 台建设—— 以内蒙古科技大学图书馆为例

1.5 内蒙古自治区基本概况与主要文旅资源《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版)教案

1.5 内蒙古自治区基本概况与主要文旅资源《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版)教案




教师理论讲解:知识点2
二、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之前,一些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匈奴和东胡人在今天的内蒙古地区游牧生活。战国后期,燕国、赵国、秦国的领土已经拓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中原的华夏民族开始在阴山山脉南部定居。赵国国君赵武灵王推广“胡服骑射”,打败林胡、楼烦这两个游牧民族之后,在今呼和浩特托克托县建云中城。两汉时修筑汉长城并且对匈奴的三百战争最终取胜,汉朝全盛时,在今天的漠南地区置五原郡、朔方郡,辖境相当于今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和鄂尔多斯市一带。唐安史之乱后,内蒙古西部为回鹘国控制,以明教为国教。东部为兴起的契丹人的势力范围。916建立契丹国,947年更国号为辽,其间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附近建立了蒙古草原上的第一个都城上京。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54年之后元世祖忽必烈在中原建立了元朝。由于忽必烈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力量的基础都在漠南地(今内蒙古),因此迁都于燕京,并改称大都。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至乾隆四年 (1739年)在今呼和浩特东部新建军事驻防城,命名为“绥远城”,后将“归化”“绥远”两城合并为归绥县。清朝时漠南蒙古没有统一的行政区划,内札萨克49旗分属于6个盟,同时呼伦贝尔地区隶属黑龙江。
4.“案例分析”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分析和研究现有的案例,来解释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并推动教学内容的发展与完善。
5.理论讲授法
学法
1.小组探究法:通过组内讨论学习,共同完成小组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每位组员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并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
2.自主学习法:学生在课前通过超星泛雅平台自主学习微课、完成课前测试等,为课堂学习储备知识。
2.小组讨论法:以学生为中心,针对任务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学生自主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度。

《草原就是我的家》案例及分析

《草原就是我的家》案例及分析

《草原就是我的家》案例及分析1. 引言1.1 介绍《草原就是我的家》案例及分析《草原就是我的家》是一部经典的蒙古族文学作品,通过作者真实的描写和深刻的分析,展现了草原上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与精神世界。

本书通过对草原生活、蒙古族文化、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探讨,引发了读者对自然与人类共生、传统文化传承、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思考。

在本书中,作者以自身的身世和经历为基础,以真挚的态度和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草原上的广袤草甸、湛蓝天空和自由奔驰的骏马,以及蒙古族人民勤劳朴实、豪迈豁达的生活态度。

作者通过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深入剖析,呼吁人们珍惜传统文化的瑰宝,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在探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时,作者关注草原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保护,呼吁人们关心自然环境的变化,采取积极的环境保护行动,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本书的观点深刻而独特,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草原就是我的家》案例及分析展示了蒙古族文学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为人们探究传统文化、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通过深入阅读和思考本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继承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共同建设美丽的家园。

2. 正文2.1 作者背景和写作动机《草原就是我的家》的作者是王富洲先生,他是一位蒙古族作家。

王富洲生长在草原上,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家乡和民族文化。

他的写作动机来源于对草原生活的热爱和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珍视。

王富洲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将草原的美丽和蒙古族的精神传统传播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这片草原的独特魅力。

在他的作品中,王富洲深刻描绘了草原的壮丽景色、草原牧民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揣摩,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草原的美丽和宁静。

在作品中,王富洲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描写,而是通过对草原人文、自然环境、动植物种类等方方面面的细致观察和揣摩,不仅展现出草原的美丽,还蕴含着深深的文化内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八年级地理上册1.3民族教案新人教版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八年级地理上册1.3民族教案新人教版
-讨论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配备一张桌子、若干椅子,方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展示区:设置一块白板或墙面,用于展示学生研究成果。
5.其他准备:
-提前与学校信息技术部门沟通,确保课堂多媒体设备正常运行。
-准备课堂活动所需的文具,如彩笔、便签纸等。
-与学校图书馆或资料室联系,借阅与民族地理相关的书籍和资料,供学生课下阅读。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按照要求阅读教材,了解民族分布和内蒙古民族风情的基础知识。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思维导图等提交至平台。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民族政策在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中的作用
板书设计:
1.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2.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构成
3.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风情
4.民族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民族团结与民族政策
4.请谈谈你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
答案示例:民族团结是我国社会稳定、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保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加强民族团结,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维护国家统一。
5.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风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答案示例:民族风情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如蒙古族游牧生活方式适应草原环境,藏族建筑风格适应高原气候。不同地理环境下,各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内容逻辑关系
-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汉族分布最广,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东北部地区

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届教案设计大赛获奖作品

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届教案设计大赛获奖作品

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届教案设计大赛获奖作品摘要:一、引言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届教案设计大赛的背景和意义二、获奖作品概述1.获奖作品的类别和数量2.获奖作品的主要特点和亮点三、获奖作品的具体内容与评价1.高中语文教案《草原》a.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b.教案设计思路和教学目标c.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d.作品评价和获奖原因分析2.初中数学教案《勾股定理》a.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b.教案设计思路和教学目标c.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d.作品评价和获奖原因分析四、获奖作品对教育教学的启示1.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3.推动教育创新和教学改革五、结语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届教案设计大赛的总结和展望正文:在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下,第七届教案设计大赛圆满落下帷幕。

本次大赛旨在推动我区教育创新和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

经过严格评审,一批优秀教案脱颖而出,成为我区教育界的佼佼之作。

本次大赛共有100 余件作品获奖,涵盖了中小学各个学科。

获奖作品以其独特的教学设计、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显著的教学效果,赢得了评审专家和广大教师的一致好评。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我区教师队伍的高素质和高水平,也为我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在此,我们选取了两篇获奖作品进行具体分析和评价。

第一篇是高中语文教案《草原》,作者通过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和巧妙设计,使学生能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

第二篇是初中数学教案《勾股定理》,作者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

通过对这两篇获奖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优秀教案的设计和实施,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助于推动教育创新和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内蒙古案例

内蒙古案例

内蒙古案例内蒙古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位于中国的北部边疆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

这里有许多令人瞩目的案例,下面我将介绍三个代表性的案例。

首先是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案例。

内蒙古是中国最大的草原地区之一,拥有广袤的草原资源。

然而,过去几十年来,由于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发,草原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为了保护内蒙古的草原生态,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了对草原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立法禁止过度放牧和破坏草原。

其次,推动生态补偿政策,鼓励牧民积极参与草原保护和生态恢复项目。

通过这些措施,内蒙古的草原生态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恢复,草原植被覆盖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其次是内蒙古教育精准扶贫案例。

内蒙古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地区,部分地区的经济水平较低,教育资源相对贫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内蒙古政府开展了一系列教育精准扶贫项目。

首先,加大对贫困地区学校的投入,改善教育设施和条件。

其次,制定了优惠政策,鼓励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任教。

此外,还开展了义务教育免费补贴政策,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通过这些扶贫措施,内蒙古的教育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也有了更好的学习机会。

最后是内蒙古旅游发展案例。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资源,具有巨大的旅游发展潜力。

为了发展旅游业,内蒙古政府积极推动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首先,加大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建设了一批景区和旅游基础设施。

其次,加强了旅游宣传和推广,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内蒙古旅游。

此外,还推动了旅游服务业的提升,改善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质量。

通过这些努力,内蒙古的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当地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提供了重要支撑。

综上所述,内蒙古有许多令人瞩目的案例,涉及草原生态保护、教育精准扶贫和旅游发展等多个领域。

这些案例充分体现了内蒙古在可持续发展、民生保障和经济增长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经验。

内蒙古版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全册教学设计教案

内蒙古版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全册教学设计教案

内蒙古版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全册教学设计教案一、页内蒙古版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全册教学设计教案二、目录1.页2.目录3.摘要4.背景和现状分析4.1教育环境分析4.2学生需求分析4.3教学资源分析5.项目目标5.1教学目标5.2学生发展目标5.3教学成果目标6.教学策略和方法7.课程内容和结构8.教学评估和反馈9.教学资源和材料10.实施计划和时间表三、摘要本教案旨在为内蒙古版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全面而详细的教学设计。

教案以当前教育背景和现状为出发点,明确了教学目标、学生发展目标以及预期教学成果。

同时,本教案还涵盖了教学策略、课程内容、教学评估、教学资源和材料以及实施计划和时间表,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教学框架。

四、背景和现状分析4.1教育环境分析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综合实践活动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内蒙古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背景,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然而,目前该地区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教学资源分配不均、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需求等。

4.2学生需求分析四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阶段。

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渴望通过实践活动来探索和体验。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3教学资源分析内蒙古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如草原、沙漠、民族文化等,这些资源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也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然而,如何有效整合和利用这些资源,提高教学效果,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五、项目目标5.1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实施,使学生能够:1.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理解;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3.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5.2学生发展目标通过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将能够:1.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2.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3.增强对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认知。

1. 1 北国粮仓-黑龙江省 学案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

1. 1 北国粮仓-黑龙江省 学案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

“北国粮仓”——黑龙江省“草原毡乡”——内蒙古自治区主备人:审核:编号:学生姓名:班级:一、学习目标:1、黑龙江省的地理位置。

2、黑龙江省的地表结构。

3、黑龙江省的经济。

4、黑龙江省的城市。

5、内蒙古自治区的地理位置。

6、内蒙古自治区的地形。

7、内蒙古自治区的气候。

8、内蒙古自治区的植被景观。

9、内蒙古自治区的农业。

10、内蒙古自治区的矿产。

11、内蒙古自治区的边境口岸。

二、重难点:1、黑龙江省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2、黑龙江省的资源及其分布3、内蒙古自治区的自然环境及经济发展特征三、自主学习学生预习并完成:1、黑龙江省的地理位置:我国领土最北端,最东端所在省。

2、黑龙江省的地表结构:环绕、平原居中。

农业分布:松嫩平原和平原农作物:粮食大豆、甜菜3、黑龙江省的经济石油:大庆工业和城市:电机:哈尔滨4、黑龙江省的城市:省会——,我国最大油田——油田,边贸口岸——黑河、绥芬河。

5、内蒙古自治区的地理位置:西北内陆地区,我国跨度最多的行政区。

6、内蒙古自治区的地形: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阴山7、内蒙古自治区的气候: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西部)(中部)(东部)8、内蒙古自治区的植被景观:沙漠————(大兴安岭)9、内蒙古自治区的农业畜牧业为主种植业:河套平原10、内蒙古自治区的矿产:煤矿、铁矿、稀土等11、内蒙古自治区的边境口岸:满洲里、二连浩特四、合作探究从东往西,内蒙古自治区的植被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五、课堂检测1、对湿地的生态功能叙述不正确的是()A、将过多的降水和来水存储起来,起到抗洪防旱的作用B、调节气候,降温增湿C、防风固沙、保护农田D、多种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2、2000年我国政府决定停止“北大荒”——___________的开垦,其目的是_______()A、松嫩平原保护耕地B、三江平原保护湿地C、东北平原发展畜牧业D、辽河平原植树造林3、河套平原素有“塞上米粮川”之称,则其原因不正确的是()A、地势平坦B、土质肥沃C、引黄河水灌溉D、为我国湿润地区4、内蒙古已建成年产量达5000万吨的大型露天煤矿是()A、霍林河B、元宝山C、伊敏河D、准格尔课时作业1、下列关于黑龙江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黑龙江省与辽宁省山水相连B、黑龙江省的地表结构呈山环水绕、平原居中的特点C、黑龙江省的漠河是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D、黑龙江省是我国纬度最高的省区2、黑龙江山环水绕,其中的“山”和“水”主要指()A、长白山和黑龙江、图们江、鸭绿江B、长白山和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C、大、小兴安岭和黑龙江、图们江、鸭绿江D、大、小兴安岭和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3、著名的三江平原是由哪三条江所携带的泥沙长期冲积而成的()A、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B、黑龙江、图们江、松花江C、松花江、乌苏里江、鸭绿江D、鸭绿江、图们江、黑龙江4、松嫩平原是我国下列哪些农产品的集中产区()①冬小麦②春小麦③棉花④甜菜⑤大豆⑥油菜A、①④⑥B、②④⑤C、②③⑤D、①③⑤5、哈尔滨是哪几条铁路线的交汇点()A、京哈线、沈丹线、滨洲线B、滨洲线、滨绥线、京哈线、哈大线C、京承线、京哈线、哈大线D、京哈线、滨洲线、滨绥线、沈丹线6、我国跨经度最多的行政单位是7、暑假一位中学生坐汽车从内蒙古东部到西部,他在车上沿途能够见到自然景观依次是()A、荒漠、草原、森林B、森林、草原、荒漠C、草原、荒漠、森林D、森林、荒漠、草原8、内蒙古牧区最显著的居住类型9、下列关于阴山的说法正确的是()A、阴山为我国南北向的山地B、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C、位于黄河以南D、为我国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10、下列关于内蒙古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兴安岭为内蒙古和黑龙江的分界山脉B、内蒙古全部位于黄河以北C、内蒙古的农业中畜牧业占重要地位D、内蒙古地区的河流都是内流河11、内蒙古自治区的民居特色是()A、毡房B、平顶屋C、吊脚楼D、窑洞。

运用高校图书馆资源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为例

运用高校图书馆资源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为例

290运用高校图书馆资源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为例★王葳自主学习能力是当代社会实现终身学习的必备能力,在每个人成长教育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的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大学生步入高校后,培养其利用图书馆资源,获取所需的专业知识,让大学生主动求知、学会学习、自主学习,使之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人才,已经成为大学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衡量一所高校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高校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图书资料及信息化建设不仅为大学各个学科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还是大学生课堂学习之外主要的学习场所。

大学生进入学校后,就要主动积极地去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应该是在学校教务处系统规划的教育内容框架下,有目标、有计划的自主学习,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自定学习目标、自定学习计划、自定学习时间、自定学习内容,并且要有主见地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但在目前的高校中,存在着很多大学生不会自主学习,没有掌握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我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为例,探究怎样更好地运用图书馆资源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农业大学学习的时间内,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图书文献查询方法、研究信息资源,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能动性,不仅仅从课堂、书本和教师的口传面授中获取知识,而且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使每一位走出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的人。

一、高校图书馆为大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高校图书馆具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内蒙古农业大学图书馆的馆员,有的是图书情报学的专业人员;有的是文献信息学的专业人员;还有的是训练有素,能够实现信息的分析、评价、筛选和组织的优秀人员,他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与学科紧密相连的专业化学习咨询服务,有效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利用文献资源自主学习的技能。

内蒙古农业大学图书馆要求馆员以读者满意为工作目标,大学生进入到图书馆,通过图书馆馆员“润物细语”的服务态度、精致周到的工作方式、严谨认真的服务精神,感受到高校图书馆蕴含的渊博知识,也使大学生在图书馆自主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达到传播知识信息、陶冶大学生心灵、感化行为的成效。

内蒙古四年级综合实践上册教案

内蒙古四年级综合实践上册教案

内蒙古四年级综合实践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内蒙古的地理、历史、文化背景,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讨论、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2、教学内容:内蒙古的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内蒙古的历史文化背景内蒙古的风土人情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3、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了解内蒙古的多元文化,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重点:内蒙古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及风土人情。

4、教具和多媒体资源:投影仪及PPT课件内蒙古风光视频资料地图、拼图等教具实践活动的相关器材和工具5、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内蒙古的认知情况。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采访、调研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6、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内蒙古风光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导入:“你们对内蒙古有哪些了解?”引导学生分享已知信息。

讲授新课(30分钟)介绍内蒙古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结合PPT进行讲解。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内蒙古的发展历程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巩固练习(15分钟)分组活动: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份关于内蒙古的宣传海报或旅游攻略。

拼图游戏:将内蒙古地图剪成小块,让学生进行拼图比赛,强化地理空间认知。

归纳小结(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民族团结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

布置作业(5分钟)搜集关于内蒙古的新闻或故事,分享给家人和朋友。

设计一个关于家乡的实践活动方案,为下节课做准备。

教师自我反思(课后进行)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之处。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内蒙古研学课程设计

内蒙古研学课程设计

内蒙古研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内蒙古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及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2. 学生能够掌握内蒙古地区的主要历史事件、民族文化及发展现状。

3. 学生能够认识内蒙古地区的自然资源、生态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调查采访等途径,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内蒙古地区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3. 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研学任务,提高沟通协调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2. 学生尊重多元文化,培养包容、理解、合作的品质。

3. 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提高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研学课程,结合地理、历史、文化等多学科知识,注重实践性与探究性。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对未知领域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教师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分解和落实。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预期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内蒙古地理环境及气候特点- 教材章节:地理教科书“中国的区域地理”单元- 内容:内蒙古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类型及特点、水资源分布等。

2. 内蒙古历史文化- 教材章节:历史教科书“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章节- 内容:蒙古族历史发展、元朝建立、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及历史变迁等。

3. 内蒙古民族文化- 教材章节:社会与文化教科书“中国民族文化”单元- 内容:蒙古族民俗风情、传统节日、服饰、饮食、民间艺术等。

4. 内蒙古自然资源与生态保护- 教材章节:科学教科书“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单元- 内容:内蒙古草原、森林、矿产资源、生态保护措施等。

5. 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 教材章节:经济与社会教科书“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章节- 内容:内蒙古农业、畜牧业、工业、旅游业等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经验交流新课程NEW CURRICULUM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的不断改革和深入,素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由于新课改的实施,各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不断被引入。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已成为新课改的核心教学任务,贯彻实行“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建立坚实的团队意识。

然而,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开展合作学习,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

一、贯彻落实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它强调的是团体精神和整体效果。

不仅如此,合作学习的核心理念是注重学生情感能力的提升。

因此,在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此外,合作学习也是新课改的核心教学理念。

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开展合作学习,不仅可以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还贯彻落实了新课改的核心教学理念,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二、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职任务,还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初中生普遍存在渴望与同学交流和沟通,期望得到教师的认可和鼓励,期望实现自我价值。

然而,合作学习是实现学生愿望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与同学之间建立纯真的友谊,不断地展现自我,并树立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信心,同时促进了学生的生理健康发展。

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开展合作学习适合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合作学习不仅给学生提供了相互学习的平台,还可以促进学生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全面发展。

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开展合作学习是有效地解决学生之间的关系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建立团队精神的重要教学手段。

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内蒙版教案

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内蒙版教案

【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内蒙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蒙古的特点、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内蒙古的认同感。

2.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内蒙古的地理位置、特点、传统文化等内容的介绍。

2. 制作内蒙古特色手工制品,如蒙古包模型、蒙古族服饰、传统蒙古族乐器等。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内蒙古。

2. 如何引导学生在动手制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四、教学准备1. 图片、视瓶等多媒体资料,介绍内蒙古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传统文化等。

2. 制作蒙古包的材料,如纸板、颜料、剪刀等。

3. 准备相关的服装和乐器样品,以供学生参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播放视瓶、展示图片等,让学生了解内蒙古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民族风情等。

2. 学习内容呈现教师简要介绍内蒙古的特点,如广袤的草原、多样的民族文化等,并带领学生欣赏内蒙古的传统音乐、舞蹈。

3. 制作实践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内蒙古特色手工制品进行制作,如蒙古包模型、蒙古族服饰、传统蒙古族乐器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和辅导。

4. 成果展示每组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手工制品,介绍制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5. 总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内蒙古的特点和传统文化,鼓励学生多了解和关注内蒙古。

六、教学反思1. 整个教学过程是否流畅,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内蒙古的特点和传统文化?2.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动手能力是否得到了锻炼和提升?3. 在团队合作中,学生是否能够和同伴良好地交流、协作,是否体现了合作精神?七、教学延伸1.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内蒙古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对内蒙古的了解。

2. 可以邀请蒙古族的老师或者家长来学校进行传统文化的讲解,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内蒙古的风土人情,还培养了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对内蒙古有了更深的感情和认同,为他们的成长积累了丰富的人文素养。

6.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秀教学案例高一政治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必修3)

6.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秀教学案例高一政治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必修3)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实例,深入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过程及其在我国民族政策体系中的重要性。
3.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在讨论中表达自己观点和倾听他人意见的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评价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缺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综合性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秀教学案例高一政治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必修3)
一、案例背景
在高一政治课堂上,我们学习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章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制度,我设计了一堂生动实用的教学案例。
首先,我以我国历史上的民族政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让学生明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出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接着,我通过展示各民族的特色文化和地域差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民族多样性的特点,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和促进各民族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4.结合学生的评价和教师的评价,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询问学生对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认识,以及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2.引入话题:通过展示一张我国各民族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各民族的地域差异,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讨论过程:学生在小组内自由发表观点,共同探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点和缺点,互相倾听,互相学习。
3.讨论成果: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评价。
(四)总结归纳
1.教师总结: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具体内容和作用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案例4内蒙古海拉尔初中刘丽君

案例4内蒙古海拉尔初中刘丽君

题目:育人先育心姓名:单位:案例所属专题:班级管理背景:我所从教的班级情况极为特殊,班级共有60人,其中包括38名男同学,22名女生,在座位调整上就有一定的难度。

另外,全班有39名同学是学习过初一课程的,而且这39名学生为初二、初三下来的学生,行为习惯不是特别好。

事件:这39名学生中,大部分不是自愿重新学习一遍的,许多都是家长想让孩子再学一遍。

许多的学生成绩不好,以前大部分都是班级的“差生”,经常受老师批评,许多都有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意识,甚至在开学初有两人出现逃学的情况,根本没有学习兴趣。

学习上写的字潦草、马虎还不如小学三年级学生,而且逆反心理很强,几乎容不得别人半点批评,否则会撅起嘴巴,嘀咕不停,以示表示不满情绪。

学习中没有学习的自信心。

面对这样的班级,我在想:批评起作用吗?谈心有效果吗?我能改变他们吗?用什么办法来转变?短期内看来不会有大的转机。

我很担心这样的班风发展起来会呈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

我想,他们中许多人,得不到别人的赞赏、尊重,没有知心朋友,学习缺乏兴趣,厌学,成绩较差,写字乱涂,态度不端正。

脾气暴躁,很容易冲动发怒。

对一般老师不够礼貌,有敌对情绪。

自我认识不全面,没有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能正视自身的缺点。

针对这种情况,我具体是这么做的:他们犯了错误,我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但是,在全班面前处理完后,我再进行个别谈话,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给他们留面子。

在家长来访时,也是尽量多说些进步的话,让家长回家及时给与表扬。

使学生喜欢我这个班主任。

当然,原则上的问题坚决不允许。

这样,我管教他们,逆反心理就会少一些,也会心服口服。

如果有个别人,屡教不改的话,则给予严惩。

转变一位后进生或问题学生比搞好一个优生价值更大,对他们教育首先是尊重他们,平等地和他们说话,多鼓励、表扬,少批评打击,多方面去引导他,把相互的心理沟通放在第一位,育人首先从育心开始。

通过两个多月的管理,在班级内基本呈现了一种好的风气。

抛锚式教学案例

抛锚式教学案例

抛锚式教学案例
制作人:胡竟伟马一路张乐吕媛刘秀婷刘娜吴洁张世铮吴迪张鹏宇
这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利用Internet获取信息,并应用Arthorware制作反映该问题的一个课件。

(1)情景创设:现在草场沙化越来越严重,尤其是我们内蒙古地区,沙尘暴频繁出现,保护草场是我们的责任,借助这个问题,制作一个课件。

(2)信息资源设计:确定本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例如以科尔沁草原为例),信息资源获取途径是通过Internet,如何有效利用资源由学生自己决定,如果有困难,教师给予帮助。

(3)自主学习设计:根据科尔沁草原的变化过程这个真实的事件,围绕该问题做进一步探究,理清思路,进行设计。

注意体现学生设计的新颖性和创意性。

(4)协作学习设计:在个人学习的基础上采取小组讨论,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主题的意义建构。

整个协作过程由教师指导。

协作环境设计应包括〈1〉能将讨论进一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

〈2〉教师要稍稍超前学生,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切忌直接告诉学生。

〈3〉对学生的表现教师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

(5)学习效果评价:包括小组对个人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评价应包括〈1〉自主学习能力〈2〉协作过程中的贡献〈3〉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设计学生不感到压力乐意去进行,又能客观确切反映出每个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
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自治区》自主学习案例
原来的教学主要根据教学大纲结合教材,利用教学挂图,教师按部就班实行“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其中也用了一些多媒体课件,但总觉得学生自己的活动不够,课堂气氛也不太活跃。

而这一次我在课前布置了自主学习的内容,按每个小组的不同任务分别回家完成各个主题的ppt,在上课时候进行交流。

学生自主学习环节及要求如下:
1、跨经度最广的省级行政区
2、坦荡的高原
3、东西不同的景观
4、蒙古包和羊群
5、内蒙古民歌
在每一个学生展示后教师进行简单的小结并提问。

问题一:
1:与内蒙古相邻的省级行政区有哪几个?内蒙古还与哪几个国家交界?
2:内蒙古最东端的经度大约是多少?最西端的经度大约是多少?内蒙古东西所跨的经度大约是多少?
通过阅读地图,找出以上问题的答案。

学生可得出结论,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跨经度最广的省级行政区。

请学生阅读中国地理图册第29页,并联系课本第100页的内容。

问题二:
1;内蒙古高原的海拔一般是多少米?
2:内蒙古高原有哪些大河流经,有哪几条河流是内流河?
通过阅读地图,并结合已学的知识和观赏内蒙古高原的图片,得出以下结论:
内蒙古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米左右,坦荡开阔,起伏平缓,为我国的第二大高原,也是我国主要的草原和畜牧业基地。

请学生阅读课本第101页:内蒙古年降水量、干湿地区分布图,并认真阅读图例、图片和文字说明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问题三:
1: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和西部的降水量有何不同?
2:内蒙古自治区有哪几种干湿地区类型,从东到西干湿地区类型如何变化?
3:为什么内蒙古自治区的降水量从东到西会逐渐减少?
请学生联系已学知识,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成因。

得出结论:内蒙古自治区东西不同的自然景观,主要是降水量从东到西逐渐减少的缘故。

结合学生收集的有关内蒙古自治区风土人情的图片、文字资料,在课堂上通过幻灯片展示。

特别是蒙古包、摔跤和赛马,把学生带进了美丽、富饶的内蒙古大草原。

问题四:
我国有哪几个畜牧业生产基地,他们为什么要居住在蒙古包里?
问题五:
比较我国不同地域民歌的特点
正式上课时,请学生朗读,亦静亦动的画面展示,把学生带入了牛羊成群的内蒙古大草原。

接着引出内容。

教学反思:
作为一节学生自主学习的课,教师在备课中主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着重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教师在其中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充分体现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