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综合实践的数学教学案例(3篇)

综合实践的数学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逐渐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本案例以小学数学为例,探讨如何将数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案例设计1. 案例主题: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测量校园”2. 案例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测量长度、面积、体积的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

3. 案例内容:(1)准备阶段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测量工具的认识和了解,如直尺、卷尺、测角器等。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校园中,我们可以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面积、体积?3)学生分组讨论,确定测量对象。

(2)实施阶段1)测量长度①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校园中的物体,如树木、操场、教室等,确定测量长度。

②学生分组进行测量,记录数据。

③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测量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规律。

2)测量面积①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校园中的平面图形,如花坛、操场等,确定测量面积。

②学生分组进行测量,记录数据。

③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测量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规律。

3)测量体积①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校园中的立体物体,如花坛、垃圾桶等,确定测量体积。

②学生分组进行测量,记录数据。

③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测量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规律。

(3)总结阶段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测量成果的展示,分享测量心得。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测量过程中的收获,提出改进建议。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三、案例实施1. 准备阶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测量工具的认识和了解,如直尺、卷尺、测角器等。

通过课堂讲解、图片展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

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朱淑玲 2009秋《新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中指出: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具体来说,教学的有效性包含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三种含义。

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

为了打造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我校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了“快乐情境教学、自主探索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此次教学模式改革主旨是:创设快乐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获得新知—运用实践”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打造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效课堂。

现结合几天来的学习,浅谈一下我们是如何开展有效教学的。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

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

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

如教学《亿以内数的读写》,教师创设了为汶川地震捐款的情境:出示了学校、私企及社会各界捐款的数目,引导学生按要求读数或写数,在学习的同时,既关注了社会,又引导学生要关爱他人,有一颗感恩的心。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年月日》优秀教学案例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年月日》优秀教学案例
4.反思与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案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和互相评价,使他们在反思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评价中借鉴他人的优点。这种反思与评价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5.实践性作业设计,提升学生学以致用能力
在本案例的作业小结环节,教师设计了制作个人月历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这种作业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提高他们时间管理和生活规划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年月日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制作日历、时间推算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3.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4.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关注学生的差异,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2.问题导向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案例中,教师运用问题导向教学法,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合作交流,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升。
3.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本案例强调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使他们在相互学习中共同进步。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如学校活动、家庭生活等,引入年月日的概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时间单位的存在和意义。
2.创设有趣的时间推算故事情境,如小明的生日派对、小红的旅游计划等,激发学生对年月日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优秀版)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优秀版)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三角形的面积》【案例背景】前几天上了一节三角形的面积感触颇深。

三角形的面积是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上学期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资料,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尤其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

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已有知识设计教学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操作机会,从猜想、操作、验证到得出结论,再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描述】1、假设猜想: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图片。

说出前三种图形的面积的求法,观察猜测三角形的面积会怎样求。

该怎样转化推导。

2、操作验证:根据你的猜想,动手操作验证一下吧,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操作的,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根据学生描述得出结论:把一张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向内对折,变成一个小长方形,得到长方形的长是原先三角形底的一半,宽就是三角形的高的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小长方形面积的2倍。

2倍与其中的一个一半抵消,还剩一个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3、继续引导:这个办法怎样样谁还有不同想法,做法生:将三角形的顶角向底边平行对折,再沿折痕剪开,把得到的小三角形沿中间对折再剪开,分别补在剩下图形的两侧,变成一个长方形。

三角形的底没变,高缩小了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师:这个办法怎样样生:也很合理。

(表扬,祝贺)师:你还有其他做法吗生:选两个同样的三角形,将两个三角形颠倒相拼,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先三角形底的2倍,高不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师:这个办法怎样样看来同学们在探究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想出的办法还真不少,那么,你感觉哪种办法最好最有创意师:无论哪一种,我们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就是。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成就活力课堂——“复习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案例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成就活力课堂——“复习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案例

2 . 方程的解 3 . 等式的基本性质

; ②

j 0
4 . 解 一元 一次方程 :
: 1
言、 测验水平 、 小 组合 作中的积极态度 , 设置不 同的分值 。根据学
生表现 给出相应 的分 值。而这个过程完全是 由学生 自己去评价 ,
总结解 一元 一次方程的步骤。
效课 堂需 要引导学生 自主学 习 、 自主成功。下面就结 合具体 的一 节课 , 以特色 教学法 “ 小 队教学 ” 这样 一个案例 , 说 明我是 如何 引 导学生 自主学习 的。

变式练 习三 : 若。 , b 互 为相反数 , c , d互为倒数 , p的绝对值等
— —
, 则关于 的方程 ( n + 6 ) X 2 + 3 c 叩 = O的解 为 的技巧 、 方法 和锲 而不舍 的精神 。我们在数学课 堂上就要设 置合 于 2
起来 、 口动起来 。只有学生参与到学习 中去 , 才 能感受到其中的乐
变 式练 习一 : 已知代 数式 乱+ 2与 2 ( 3 x 一 9 ) 的值 互为相反 数 , 趣 。主 动 学 习 才 能成 就 活力 课 堂 !
( 作者单位 山东省青岛四十一中学)
如何抓住主要矛盾求利息,一步一步去计算 ,锻炼学生做事要有条 找规律 ; 有 的学生知道从 具体计算 再到发 现规律 , 但是 归纳能 力 理, 要有耐心, 要善于观察与发现规律 , 用列举法或归纳法解决问题 。 有待提高 , 这 都需要在 以后 的教学 中不断改进 教学方 法 , 多开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学生根据学案 的引导 自己完成该部分 , 并 且完成之后 在课 堂 教师只起 到了指 导作用 。得分第一名的小组评 选为优胜小组 , 最 上讲解 自己的做法 , 并在小组 内相互 纠错评价 。把本节课 的易错 后一名 的小组评选 为进步 空间最大小组 , 并一周颁发一 次奖状 以 点 现场确 定 出来 , 然 后根据学 生的需要 , 确定本节 课 的重点 和难 示鼓励 。对于每一位学生 的各种表现也是以分值计算 。对得分高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优秀案例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优秀案例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优秀案例教学对象: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使用功能: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教师备课授课”版块进行备课、授课;利用“学生自主学习”版块进行自主学习。

一、应用介绍:1.应用时间段:课前、课中、课后。

2.应用角色:学生、教师、家长。

3.应用场景:教师备课、自主学习、双师课堂。

4.具体流程介绍: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包括了10个板块的内容,其中“课程教学”版块,为教师备课、授课,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资源。

我利用平台中的这些优质资源讲授《20以内进位加法解决问题》一课。

步骤1.打开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并登录账号。

步骤2.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主页单击“课程教学”版块资源。

步骤3.在“课程教学”版块资源中点击“教师备课授课”,选择:学段——小学、学科——数学、版本——人教版、年级——一年级、册次——上册等信息。

接下来进入相应的教材界面,选择需要的“资源文件”,在“资源文件”中有课程包、课件、教学设计等资源,根据自己所授课程内容的需要来选相应的教学资源。

以前我在备课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来收集、整理教学课件、学习任务单、教学过程设计等资料,现在我从中小学智慧平台上都能找到这些资源。

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解决问题》一课,我参考了资源库中人教版、冀教版等多个版本的课件、教学视频及教学设计,再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这些资源进行整合、修改为我所用,大大提高了备课效率,节省下的时间还可以用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

(1)这是我参考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资源库里的“教学设计”《20以内进位加法解决问题》,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在原有教学设计上进行简单修改设计的双师课堂教学设计。

(2)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解决问题》这节课时,课前我布置了自主学习任务。

具体步骤:登录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在资源中点击“课程教学”中的“学生自主学习”版块,找到一年级上册数(3)学人教版教材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点击课时《解决问题》,包含有“视频课程”、“学习任务单”、“课后练习”等,可以添加到“我的资源库”中,以备随时下载、分享。

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案例(3篇)

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本案例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通过趣味数学课堂,探索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二、案例描述1. 课堂情境设计(1)导入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有趣的数学图片,如“动物排队”、“数字猜谜”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数学课堂。

(2)新授课环节教师以游戏的形式引入新知识,如“数字接龙”、“找规律”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新知识。

(3)巩固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一系列趣味性强的练习题,如“数学接龙”、“数字迷宫”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4)课堂小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2)游戏教学法利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教学效果(1)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通过趣味数学课堂,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在趣味数学课堂中,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游戏和活动,提高了自己的数学素养,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3)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在趣味数学课堂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还培养了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等综合素质。

三、案例分析1. 案例成功之处(1)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兴趣本案例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2)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情境教学、游戏教学、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3)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趣味数学课堂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还培养了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等综合素质。

原创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案例

原创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案例

原创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案例一、引言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小学生必修的学科之一。

然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往往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

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我们开发了一套智慧课堂教学案例,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的有机结合,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本教学案例的目标是: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2.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4.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本课程以小学数学领域中的几何形状为主要内容,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资源:1.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通过设置场景和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探究式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配合、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项目式学习法:通过实际项目的设计和完成,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评价反馈法: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他们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提高学习效果。

2. 教学资源•电子白板:用于呈现教学内容和展示学生的答案,增加互动性和视觉效果。

•数学工具箱:包括尺子、直角尺等几何工具,用于实践操作和探索。

•多媒体课件: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的课件,用于讲解和示范。

•互动小组活动板:用于学生分组活动和共享学习成果。

四、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讲述一个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故事,将几何形状引入到课堂中。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发现物体的形状和特征。

2. 知识探究(20分钟)老师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使用几何工具,观察、测量和记录不同物体的几何形状和特征。

通过自主探究,学生能够发现不同形体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并归纳出形体的分类方法。

3. 概念讲解(10分钟)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概念讲解。

通过图文结合、动画演示等方式,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几何概念和性质。

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夏青峰经典教学案例(五)

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夏青峰经典教学案例(五)

[案例6]《比的基本性质》教学
A教学:
出示三个比: 2:4 4:8 6:12
师:请大家求出这三个比的比值。
生计算。并汇报结果,比值都是等于0.5。
师:也就是说,这三个比之间可以画等号了。2:4=4:8=6:12
起点在哪?
[案例1]《分数的意义》教学片段:
课始。
A教学:
师: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位同学分得多少苹果?
生:2个。
师: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位同学分得多少苹果?
生:1个。
生说。师生对这种算法相互交流和评价。
师:谁还有其他的想法了吗?
……
还给孩子自主探索的空间,首先要摈弃一种“打乒乓式”的问答。在琐碎的、一对一式的问答中,学生的思考永远是被动的,永远是被老师牵着在走。如同“猜谜”,学生只会不断地猜测老师的意图。
效果如何?
(生交流不懂的问题)
师:大家对分数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掌握。咱们来进行一下自我检测。
……
我们的教学,不能总是“零起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首先要努力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已有知识状况展现出来。让他们在面对新知时,自己主动去回忆、调动已有的认知结构,并对新知产生构想。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大家相互启发和激励,享受已有知识给自己带来的自豪感。并在对新知构想的过程中,产生自主探索的愿望。
师:怎么转化?
生:通分。
师:怎样将这两个分数通分呢?
……
B教学:
出示例题34 + 25 =
师:这道题该怎样计算呢?每个同学先试试看。
(生尝试)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生说,最后得出三个比的比值相等)

小学数学教案自主探究

小学数学教案自主探究

小学数学教案自主探究
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加减法,学生能够掌握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一、导入
让学生回顾自己学过的加减法知识,引导他们思考加减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二、探究任务
1. 观察与发现:给学生提供一些加减法的算式,让他们自主尝试解答并总结规律。

2. 实践操作:设计一些有趣的加减法问题,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探究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3. 合作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解题方法,互相学习、交流经验。

三、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到的知识,归纳规律,重点强调加减法的运算步骤和注意事项。

四、拓展应用
给学生一些拓展应用题,让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布置一些加减法练习题作为作业,巩固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课堂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教学经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调整教学方法。

注:此教案仅作范本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进行相应调整。

六年级数学下册《可能性》优秀教学案例

六年级数学下册《可能性》优秀教学案例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他们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引发学生对可能性的思考。首先,我会提出一个与可能性相关的问题:“你们认为,抛一枚硬币落地时,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分别是多少?”让学生进行思考,并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接着,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分组抛硬币,记录结果,从而引出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概念。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化的情境设计
本教学案例的最大亮点之一是将生活情境与数学知识紧密结合。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生活实例,如抛硬币、抽签、骰子游戏等,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环境中感受可能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种情境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还能培养他们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的能力。
2.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使他们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真正实现全面发展。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充分利用生活化的情景,将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具体、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受可能性。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抛硬币、抽签、骰子游戏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培养他们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的能力。
六年级数学下册《可能性》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概率思维是六年级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可能性》这一章节旨在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感受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理解可能性的含义,并会用分数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引导他们观察、思考、交流,从而培养他们的数据分析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教育实践智慧案例

小学教育实践智慧案例

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我校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本文以我校六年级某班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实践智慧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二、案例实施1. 创设趣味课堂,激发学习兴趣(1)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求,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例如,在数学课上,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购物、烹饪等实际场景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2)运用多媒体技术。

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生动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运用动画、图片等形式展示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得到愉悦的体验。

(3)开展游戏教学。

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在英语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单词接龙”、“句子连连看”等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1)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兴趣,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2)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设立奖励机制。

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案例效果1. 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通过创设趣味课堂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激发。

2.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会了制定学习计划、提问、合作学习等自主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3. 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

实践数学教学案例(3篇)

实践数学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数学教学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本案例以小学四年级的“分数加减法”教学为例,旨在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数加减法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从整数运算向小数、分数运算过渡的关键环节。

本案例以“分数加减法”为主题,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方法、应用练习等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能够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法运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 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分数实例,如蛋糕、水果等,引导学生回顾分数的概念。

2. 提出问题:“如果将一块蛋糕平均切成4份,你想要吃其中的几份?请用分数表示。

”(二)提出问题,引发思考1. 教师展示两组分数:1/4和1/4,提出问题:“这两个分数相加,结果是多少?”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两个相同的分数相加?”3.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三)探究方法,合作学习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数加法的运算规则,思考分数加法与整数加法的异同。

2.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分数加法的运算方法。

3. 各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点评并总结分数加法的运算规则。

(四)练习巩固,应用提升1. 教师设计一系列分数加减法的练习题,包括基本练习和综合练习。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 学生展示练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拓展延伸,提高能力1.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要将两个不同的分数相加,如1/4和1/3,应该怎么计算?”2.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分数加法的运算方法。

3. 各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点评并总结分数加法的运算规则。

数学实验室小学生数学实验教学案例

数学实验室小学生数学实验教学案例

数学实验室小学生数学实验教学案例1. 引言数学实验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种创新教学方法,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增强学生对数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本文将以一个小学生在数学实验室中进行的数学实验为例,探讨数学实验教学的应用和效果。

2.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一个具体的数学实验,帮助小学生理解数学运算中的分数概念和运算规则。

具体目标如下:- 理解分数的含义和表示方法;- 掌握分数的基本运算规则,包括加减乘除;-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实验准备在进行实验前,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材料和设备:- 白板、黑板或投影仪等展示设备;- 数学实验室所需的实验器材,如分数齐全的图版、彩色块等;- 实验指导书和练习册,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巩固。

4. 实验步骤4.1 引导学生观察与分数相关的实物,如实验器材中的分数图版和彩色块等。

4.2 通过示例,教师讲解分数的含义和表示方法:分子表示被分割的部分,分母表示总共分成的份数。

引导学生理解分数与实际物品的关系。

4.3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分数比较和排序练习,巩固分数的概念。

4.4 教师使用示意图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鼓励学生自主操作,并进行互动讨论。

4.5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分数运算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并提供帮助。

4.6 教师进行总结和回顾,强调分数运算中的注意事项和规则。

5. 实验效果与评价通过数学实验教学,学生对分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直观地感受到了分数的含义和运算过程。

实验教学帮助学生从抽象概念中抽离出具体形象,提高了学习效果。

此外,实验教学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6. 结论数学实验室中的小学生数学实验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通过本次实验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实验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有着积极的影响。

希望教育部门和教师能够推广和应用数学实验教学,促进数学教育的创新发展。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培养学生到位的自主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案例研究9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培养学生到位的自主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案例研究9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培养学生到位的自主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案例研究9篇培养学生到位的自主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案例研究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一课时79~81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积极参与、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方格纸、剪刀、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激趣导课1、情景引入(出示课件)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少家庭都买了私家车,住在阳光小区的小明家和小刚家也各买了一辆。

小明家住在小区东边,停车位在西头,小刚家住小区西边,停车位在东头,由于停车、开车不方便,于是两家商量交换一下车位,小明家的车位是长方形的,小刚家的车位是平行四边形的,这两个车位形状不一样,这样交换公平吗?要想知道是否公平,我们要知道它们的面积。

2、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停车位的面积。

⑴出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车位图,出示方格图。

用数方格的方法数出两个图形的面积。

师:看,这是两个车位图,能直接比较它们车位面积大小吗?为了便于观察把它们旋转一下,现在用数方格的方法可以数出它们的面积吗?生:可以。

师: 一个方格表示1m2,不满一格按半格计算,把数出的数据填在表格中(题卡)⑵汇报、填表。

长方形长(m)宽(m)面积(m2)5315平行四边形底(m)高(m)面积(m2)5315师:15m2你是怎样数的?生:先横着数有5格,再竖着数有 3格,3乘5等于15格,是15平方米。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是怎样数的?生1:把两个半格合成一个整格,数出共有15个整格,是15平方米。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案例及分析.doc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案例及分析.doc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案例及分析——圆的认识教学案例及分析“圆的认识”一课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11 册,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

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 ,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筹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匡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这样的编排,学生对于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普通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明确指引和调控之下,学生相对独立的探索空间不够,而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也无从感受、体验,对于圆在历史、文化、数学发展过程中与人类结下的不解之缘感受不深。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试图对本课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调整:一方面,通过拓展空间,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认识完圆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我又借助媒体,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图形暗地里所散发的独特魅力。

想起美国学者泽布罗夫斯基,曾经因为“在凝望波涛的时候”而产生了写作《圆的历史》这一迷人著作的冲动,而我一一一个普通的年轻教师,又是如何想起要在自己的课堂里打破常规、冲破樊篱,演绎“走进圆的世界”这一多少有些另类的教学案例的呢?如今回想起来,是平静水面上漾起的一圈圈涟漪?是阳光下朵朵绽放的金色向日葵?是慈母心中那轮永恒的明月?是“长河落日圆"中夕阳下落日的余辉?是伟大思想家墨子笔下“圆,一中同长也"和数学巨著《周髀算经》中“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的召唤?是古老的阴阳太极图所赋予的神奇诱惑?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一古训暗地里的力量?还是西方数学哲学中“圆是最美的图形''所带来的无限诱惑?似乎都是,又不彻底是。

最新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案例

最新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案例

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兰岗学校张建新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新课程下所有老师面临的问题之一。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让学生在故事中学习幽默故事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方式,一堂课教学中,如果教师适时穿插一个个小故事,能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求动机和兴趣,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这一心理特点,我在教学中,常常把一些问题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编成小故事,引起学生的注意。

比如教生字“疑”,我从讲故事入手:有一天,一位猎人去打猎,发现两只凶恶的狼,他想用什么武器来对付呢?用“匕”(匕首),用“矢”(箭),还是用“刀”?都不行,因为打死一只狼,会招来一群狼,最后决定“走”。

板书:疑,再让学生看看“疑”的组成结构,是匕首、箭、刀和走的组成,从故事中对这个字记忆犹新。

这种幽默故事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二、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游戏是显示儿童智力的最自由、最自然的形式,在某些游戏中表现出思维敏捷并富有首创精神。

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教学,如果把游戏带进课堂,教学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在教学中,总是适当进行一些游戏。

如找朋友、送信、送动物回家、小猫钓鱼、帮花苗开花等。

每一次游戏中,还加上激励性的评语和“智慧星”、“进步星”评比活动,让学生尽情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集中注意力上课的信心,从而快乐地接受知识。

三、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且还是绝对的权威者,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也使学生的创新火花熄灭在萌芽状态。

因此,在教学中,我总是将自己置身于“导演”的位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力创设适宜的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并“扮演角色”。

无形中提高学生课堂的注意力,课堂效率也就会自然地提高。

还有课后与同学们倾心交流,也会间接影响课堂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数学教案独创

小学数学教案独创

小学数学教案独创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数字的基本概念和数字的意义;2. 帮助学生认识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数字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教学重点:1. 数字的基本概念;2. 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 数字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教学难点:1. 数字之间的关系和规律;2. 数字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数字卡片和计数棒;2. 数字游戏道具;3. 数字图表。

教学流程:一、热身活动(5分钟)1. 教师可以通过快速叫数字或者数字游戏来活跃课堂气氛。

二、引入新知识(10分钟)1. 通过数字卡片或计数棒向学生介绍数字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 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数字,并思考数字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15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数字之间的关系和规律,例如奇数和偶数的特点;2. 利用数字图表展示数字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让学生思考数字与生活的联系。

四、拓展练习(15分钟)1. 分组让学生自由进行数字游戏,巩固所学知识;2. 提出一些数字问题,让学生自由探讨并给出解决方法。

五、总结反思(5分钟)1.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学习收获;2. 学生提出对数字的新认识或问题,展开讨论。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加深学生对数字的理解和应用;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数字,并思考数字之间的关系。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数字的认识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培养了他们的数学兴趣和思维能力。

下一步可以引入更多有趣的数字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摘要:通过分析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它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长期学习能力的影响,旨在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提供了一些实践方法。

从教育策略、课程设计和教师的角色等方面,强调了教师作为引导者、激励者和评估者,要帮助学生更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习兴趣,以及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教学策略;课程设计引言自主学习是教育中的重要目标之一,特别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它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长期学习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有助于他们在学校取得更好的成绩,还有助于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

然而,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仍然是一个挑战,需要教师和教研部门的共同深入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和实践,为教师提供了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际方法,有助于教师顺利开展教学完成教学目标。

一、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一)自主学习的概念与重要性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能够主动地、有目的地、自发地组织和控制自己的学习活动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仅关乎知识的获取,还涉及到学习动机、学习目标的设定和学习策略的选择。

自主学习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并增强学习兴趣。

通过主动探究数学世界,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学习与学业成绩的关系首先,自主设定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科内容,提高数学成绩。

其次,学生有自主支配权,就有动力去学习,从而激发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培养数学技能,提高学术成绩。

最后,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提高数学成绩。

自主学习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提高学习动力,培养自学和问题解决能力,进而对学业成绩产生积极影响。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鼓励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他们在数学领域取得更好的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教案设计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教案设计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的了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了解自主学习数学的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自主学习数学的概念和意义。

2、自主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

3、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通过向学生讲解自主学习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使学生了解如何进行自主学习。

2、案例分析法:通过教师提供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帮助学生了解自主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3、讨论交流法:通过小组讨论、课堂交流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数学的技巧和方法。

4、网络学习法: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数学。

四、教学过程1、引言通过幻灯片或课件向学生介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本课的基本内容,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自主学习数学的概念和意义通过讲解自主学习数学的定义和意义,让学生了解自主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3、自主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3.1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通过教育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3.2 利用学习资源通过讲解利用学习资源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充分利用数学书籍、网络资源等,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

3.3 独立思考,有效解决问题通过讲解独立思考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数学的技能,有效解决问题。

4、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4.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创设游戏情境、案例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2 设定学习目标通过讲解设定学习目标的好处和方法,帮助学生确定个人的数学学习目标,形成对数学学习的自我追求和自我约束。

4.3 提供适合的学习环境通过讲解适合的学习环境对学习的影响,教师设置充分的学习环境,创设轻松愉悦、积极向上、充满激情、有条有理的学习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教学案例吴忠市裕民小学梁春香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虽然学生要学的数学都是已知的知识,但对学生来说仍是未知的,需要每个人再现类似创造的过程来形成。

因此,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是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学应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和空间,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营造氛围,唤醒自主学习意识1、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因而,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这个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各种信息交流,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在交流中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

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学生学逐步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善于激励。

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教师对学生有积极地态度或者高期望,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经常用语言、手势等方式进行鼓励,学生就能尽情地表现自己,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从而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潜力,用内心的体验与行为参与到学习中去。

正如盖杰和伯全纳在他们的《教育心理学》一书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

”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活动内容时,尽量让学生的成功多于失败,成功时及时给以表扬和肯定,培养他们对成功经验的重视,失败时不轻易责怪学生,帮助他们分析、查找原因、积累经验。

善于激励容易让学生体验成功,而反复的成功可以促使学生产生一种内驱力——渴求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情感支配下,主动内化新知,促进学生的发展。

3、创设情境。

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内在的矛盾冲突。

如果不能有效激活学生内在需求,也就不可能引发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活动。

为此,我们要化大力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善于提出一些既让学生感到熟悉,又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将学生置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境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各种矛盾,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寻根问底的心里趋向,产生自主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

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让学生任意报数考老师,结果学生无论举出什么数,我都知道它能否被2、3、5整除,而我出题,学生却一下子答不上来。

老师为什么如此神速,定有奥妙?学生带着渴求的心态探求其中的规律,也就会把学习看作发自内心的需求而不是一种负担。

创设情境的种类很多,比如有问题情境、合作情境、操作情境、开放实践情境等,而创设情境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如:故事情境、生活情境、比赛情境、游戏情境、操作情境等。

总之,创设的情境应是学生较为熟悉或能够理解的生活实例或数学材料。

创设的情境只有让学生心里产生疑团,内心发生需要时才是成功的。

二、提供材料,创设自主学习条件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恰到好处的教学活动,要出现这样一个理想状态,能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思考,获取自己的体验,在合作交流中不断优化自己的结论。

要做到这点,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定的情境和充分的材料都是不可少的。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得好:“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眼光对学生的解答作出判断,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问题是怎么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如何归纳得到的,提供学生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案例一:《容积单位》的教学学具:我给每个小组事先准备了带500ml刻度的烧杯、能装1立方分米水的玻璃槽、1升的啤酒杯、一个盛清水的脸盆。

要求:人人动手通过实验探究升、毫升、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实验开始后,每个人积极想办法,紧张地“动”起来。

反馈、交流时争着汇报他们的发现。

)生:我们将1升满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玻璃槽中,得到1升=1立方分米的结论。

生:我们组把500毫升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玻璃槽中,倒两次正好装满,得到了1000毫升=1立方分米的结论。

生:我们把1升水倒回到500毫升烧杯中,也是倒了两次,说明1立方分米=1000毫升。

生:我用1升的水往500毫升的烧杯中倒,发现1升=1000毫升的关系。

生:我知道,1升=1000毫升,1升=1立方分米,以前学过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所以1毫升=1立方厘米。

……学生充满了自豪与快乐,他们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在这一过程中,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他们自己提出方案、实践探究、操作验证、合作交流……始终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中。

眼、耳、手、脑、口多种感官并用,持之以恒,学生必然会获得观察、比较、归纳、类推等学习能力。

这就是有效的参与、主动的参与。

实践告诉我们,每位学生都有学习数学的潜力,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情景,提供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在操作、观察、讨论、思考中感受、理解知识,把课本现成结论变为学生探索的对象,使静态知识动态化,教学材料实践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

三、创设机会,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要满足儿童这种强烈需要,就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1、提供操作的机会。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说的是人们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自参与尝试、体验、亲自去做。

数学是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之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经常给学生提供亲自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促使外部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内部智力活动,只有这样,自主学习才有效。

案例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时,我要求每个学生拿出长方体纸盒,认真观察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

再让学生用细木条或铁丝做棱长,用像皮泥等粘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从而清楚看到12条棱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引出长、宽、高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动手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

通过这样三个阶段的操作,让学生逐步把握长方体的内涵,明确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内化新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正如皮亚杰所说:“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

”教学中,凡是能让学生动手的,尽量取消教师的操作演示,让学生在操作中发展思维。

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剪一剪、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以动促思,动中释疑,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

2、创设交流探讨机会。

《标准》要求“教材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以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要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探索和理解有关的内容。

”现行教材往往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知识内容,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看不到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

这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为此,把教材陈述性内容加以重组与整合,创设有利于学生展开观察、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的学习素材,效果会更好。

案例三:《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中,我出示以下内容组织学生展开活动:(1)观察比例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用算一算的方法,你发现了什么?(2)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是否也有上面发现的规律?(3)是不是任何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都有这种规律,请你再举些例子来验证。

(4)通过以上研究,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自主尝试、自主思考、自主发现,在这基础上组织交流与反馈,这样的设计,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了学生,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共性让学生去探讨,规律让学生去揭示,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3、自主选择学习空间。

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观念,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体现之一。

同时,人人参与也是自主学习的一个显著特征。

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共同特点及个性差异,开展教学活动时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差异,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努力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各自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选择不同层次的数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案例四:《梯形面积计算》教学时,我安排两个层次的活动。

第一层次:让每个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已学过的简单图形。

当他们发现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我就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部分间的关系,试着自己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

第二层次:进一步提出用一个梯形推导面积公式的设想,让学生在小组内尝试、讨论,于是,有的通过折纸,有的通过割补,分别从不同角度验证得出结论。

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全体学生掌握了梯形面积公式推导的一般方法,即使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用一种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又使各人的智力潜能得到开发,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每一个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不同的进步。

上述实践与思考,让我深深体会到,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的教学,只有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也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那些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