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发展 解决三农问题(浙江大学,黄祖辉)

合集下载

2023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专题学习研讨交流发言材五篇

2023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专题学习研讨交流发言材五篇

2023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专题学习研讨交流发言材五篇篇一,共五篇关于开展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工程”)工程经验的发言材料“千万工程”对中国农村发展有五重启示今年是浙江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千万工程”)20周年。

20年来,以其为总牵引,浙江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逐渐探索出一条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科学路径。

“千万工程”给浙江带来巨大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对中国农村发展又有何种启示?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黄祖辉6月1日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围绕上述问题作出解析。

“改变的是人居环境,更是营商环境”2003年,为改变农村地区遇到的环境、发展问题,浙江启动“千万工程”——从全省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IoOO 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由此该省农村迎来一系列嬉变。

谈及“千万工程”给浙江农村发展乃至省域发展带来的作用,黄祖辉表示千万工程’是不断迭代升级的,既经历了示范引领、整体推进、深化提升、转型升级的过程,又经历了从温饱型生存需求向小康型、共富型发展需求跃升的过程。

同时它不仅是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建设工程,也是乡村的民心与民生工程、村庄的治理与发展工程、城乡协调与融合的枢纽工程,对促进浙江发展的作用是全方位的。

”在其看来,20年来,“千万工程”在浙江产生了多个联动与互动效应。

“它首先改变的是乡村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的改善与升级又带动了乡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事务的发展,同时也调动了广大村民对乡村人居环境设施管护的积极性。

其次,它改变的也是乡村的营商环境,使村庄同时成为城市居民休闲生活所在地,让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成为可能,促成乡村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

这反过来又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对乡村共富发展产生了显著效应。

”坚持“农民需求”“实干精神”如今的浙江乡村,在诸多数据上让人眼前一亮。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十六大以来,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班级:09级思政二班姓名:王莉学号:12009244315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摘要: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三农问题集中反映在农民收入过低,农民就业问题严重,以及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缓慢上。

因此,我们应该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从而造福于人民。

本文从“三农”问题的含义、现状及对策出发,探讨解决其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三农问题出路措施政策一、三农问题的含义农业问题,主要是指农业产业化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三是农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不相适应。

农村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基础薄弱;二是城镇化进程滞后,要看到,“三农”问题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城乡经济结构是密切相关的。

城镇化率低,且村镇极其分散,工业企业小而且少,缺乏产业群规模的大型企业的支撑,缺乏规模效益,与区域经济工业化的要求极不适应,农民的非农产业出路极其狭窄;三是乡村面貌落后:由于基层组织和乡级政府职能上的错位,乡村规划落后,或基本上没有规划,无法有力执行规划的问题十分普遍,导致乡村建设混乱。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二是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三是农民的文化素质得不到较快提高。

二、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现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

不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以后还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可见三农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

所谓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国家安,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一定要处理好三农问题,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城乡区域协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城乡区域协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17城乡区域协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黄祖辉1 刘慧波2 邵 峰1(11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29;21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29) 摘要:城乡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文章归纳了改革开放30年来城乡区域不断协调发展的历程,并加以详尽分析。

同时对区域经济发展,弱化城乡“二元结构”的理论研究进行梳理,揭示了区域协同发展的内在机理。

关键词:城乡差异;二元结构;协同发展中图分类号:F06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08)08-0071-08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一种自然、历史、经济和政治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各区域内部之间的合作也有所加强,但区域之间的增长差距也在扩大,主要表现在经济差距、社会发展差距、科技差距、区域开放差距等方面。

①虽然我国已经在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城乡二元结构表现依然明显,城镇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等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大多数农村地区,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滞后,使得区域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有效的缓解,将会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民族团结和政治稳定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因此,加快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转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基础 11城乡分化促使城乡二元结构形成迄今为止,人类世界在聚居的形式和聚居组织上已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

第一次大的变化是渔猎到农业的革命,发生在新石器时代。

它使人类从根本没有聚落到出现半永久性的农牧业村舍,然后过渡到定居的乡村聚落(村庄);第二次大的变动是城市的出现;第三次大变动就是城市化。

从城市的最初形成来看,只有在农业生产力发展能够提供剩余产品的前提下,少数人完全脱离农业生产而专门从事非农活动时,才开始了城市发展的历史。

从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来看,它本身就是变落后的乡村社会和自然经济为先进的城市社会和商品经济的历史过程。

专家学者共话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专家学者共话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1月6日,清华大学上下两层的报告厅座无虚席,不时响起阵阵掌声,三农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以“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为主题,展开热烈探讨。

除了现场聆听的师生、三农相关工作人员外,还有100余万人次在线上观看。

以县域为抓手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在题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演讲中提出五个方面重点: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抓住信息化发展契机,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激励知识和人才下乡,培养乡村本土人才。

“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关于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陈锡文认为,重点在于: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发展乡村产业。

清华大学教授、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在发言中表示,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难点焦点,也是成功特色。

他总结了中国农业现代化、中国农村现代化和中国农民现代化取得的重大进展。

胡鞍钢讲到,中国农村现代化取得的重大进展有: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453万公里;农村地区初步实现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全国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实现通电话、通有线电视信号、通公路和通电。

在中国农民现代化取得的重大进展体现在农民健康水平、受教育水平持续提高,居住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近年来,随着城乡融合步伐加快,农村创新创业环境持续改善,吸引了一批农民工、城市白领、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入乡创业。

如何充分发挥其潜力和作用,促进农村发展,多位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观点。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鹏龙通过搭建技能异质性劳动力组成的理论模型分析,提出三条建议:应“引导好”回流劳动力与农村当地就业市场的有机衔接;应让返乡人员“留得住”,在农村广阔天地施展所长;应“协调好”人口城市化与农村劳动力回流之间的关系。

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探寻者--黄祖辉

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探寻者--黄祖辉

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探寻者--黄祖辉佚名【期刊名称】《世界农业》【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2页(P189-190)【正文语种】中文黄祖辉,男,上海人,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CARD)主任,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农业经济学会会长。

黄祖辉教授长期从事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学和科学研究,近20多年来,已培养并毕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数十名,指导博士后10多名。

所指导的2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2009年,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黄祖辉教授在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产业组织与制度安排等领域有很深的造诣。

曾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项目。

发表“三农”研究论文200多篇,专(译)著10多部,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0多项。

根据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09年版中国期刊高被引指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的统计,在2008年农业经济学科高被引作者名单中,黄祖辉教授名列第一。

据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万方数字电子出版社推出的2012年度最受欢迎期刊论文排行榜中,黄祖辉教授的《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兼论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一文荣登社科类最受欢迎期刊论文排行榜。

黄祖辉教授可以说是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积极探寻者。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伊始,浙江的粮食发展战略是完全自给。

但黄祖辉认为,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浙江应未雨绸缪,及时调整粮食发展战略,从完全自给到基本自给,大进大出。

1985年第4期《浙江经济研究》刊发了黄祖辉为主撰写的《关于浙江粮食发展战略的探讨》,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重重责难也随之而来。

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现状、论域与展望——基于CSSCI的文献计量分析

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现状、论域与展望——基于CSSCI的文献计量分析

第41卷第1期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Vol.41No・l 2021年1月Academic Forum of Nandu(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Jan.2021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现状、论域与展望——基于CSSCI的文献计量分析徐琴(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以乡村振兴研究领域2017—2019年间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软件,分别对该研究领域的作者、发文机构和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该研究领域高产作者、核心机构和研究热点的分布规律。

结合关键词可视化分析结果,以理念一路径分析框架对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归纳与概括。

分析结果表明,国内乡村振兴研究理念维度的内容主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与内涵而展开,路径论域则涉及乡村振兴的主体与资源两个层面。

未来的乡村振兴研究可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进行深化:在理论指向上,需要进一步明确乡村振兴的核心内涵、廓清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问题;在实践指向上,深化对乡村振兴实践差异化、阶段化的认知,探索多元化的乡村振兴路径可能,从而推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乡村振兴;现状;理念;路径;展望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320(2021)01-0092-10—、弓I言2020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2020年也因此成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聚焦“三农”问题的第17个年头,由此可以看出,乡村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为有效推进乡村现代化,解决我国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0月召开的十九大会议上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发展就此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搭建了“四梁八柱”的顶层设计框架,进一步为乡村发展绘制了政策蓝图,提供了指导方向。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作者:王健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13期摘要:三农问题的存在,使中国经济社会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结构”,这种“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着中国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和现代化的发展。

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城乡发展;三农;一体化;问题;途径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043-02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这是党中央在正确把握中国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矛盾、新挑战、新机遇和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创新性和针对性。

一、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乡发展一体化中的“一体化”,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实现发展运行状态上的统一协调,即改变现行的城乡经济社会分割运行及其分别治理的体制和机制;二是消除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和人民享有上的矛盾,就是要达到城乡发展条件基本一致、人民生活水准均等化。

开创一种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真正走出现实中的城乡二元结构,无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1.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从根本上解决新阶段三农问题、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必然要求。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目前的三农问题是一个难点,即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完全突破。

因此,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突破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思想束缚,打破城乡分割的传统体制,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工业化和城市化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城乡互补共促、共同发展的格局。

2.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社会结构转型的必然要求。

近些年来,中国城乡人口流动加剧,但在现有户籍制度下,农村人口的长期外流将产生两方面影响:一是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加剧城市就业、交通、住房等公共资源的供给紧张,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产生城市发展综合症;二是农村青壮年人口的外流,容易造成农业生产缺人手、农民老龄化以及农村“三留守”问题,如果不能有序引导人口合理流动,会极大地削弱农村发展活力,使农村发展陷入落后恶性循环圈。

面向新征程和大变局的中国“三农”发展

面向新征程和大变局的中国“三农”发展

面向新征程和大变局的中国“三农”发展目录1. 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2. 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分析 (6)2.1 农业发展情况 (7)2.2 农村社会状况 (8)2.3 农民生活状况 (10)3. 中国“三农”问题面临的新挑战 (11)3.1 全球化挑战 (12)3.2 信息技术挑战 (14)3.3 环境与资源挑战 (15)4. 新征程下的中国“三农”发展战略 (16)4.1 农业现代化战略 (17)4.2 农村城镇化战略 (18)4.3 农民素质提升战略 (19)5. 大变局下的中国“三农”发展对策 (20)5.1 政策建议 (22)5.2 科技支撑 (23)5.3 生态环境保护 (24)6. 国际经验与启示 (25)6.1 发达国家经验 (27)6.2 发展中国家经验 (28)7. 结论与展望 (29)7.1 研究总结 (30)7.2 未来发展趋势 (31)7.3 研究展望 (33)1. 内容概述报告聚焦当前“三农”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全球化带来的外部压力、内部结构性矛盾以及资源环境约束等。

这些挑战不仅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国家的整体战略构成了威胁。

在此基础上,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策略和发展路径。

其中包括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以及深化农村改革,释放农村发展活力等。

报告还特别强调了科技创新在“三农”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认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新的变局中找到新的增长点。

报告最后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三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中国“三农”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1.1 研究背景在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这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

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论坛(2021)嘉宾演讲精华采撷

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论坛(2021)嘉宾演讲精华采撷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尹成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及政策要点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论坛(2021)嘉宾演讲精华采撷5月14日,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论坛暨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在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召开,来自全国的近230位合作经济领域专家学者、领导干部、合作社理事长代表参会。

会上,相关专家学者、领导干部、理事长发表了主旨演讲,就新时期、新阶段、新形势下进一步推动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作用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本刊择要刊出部分观点以飨读者。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十四五”时期,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

在这样一个新阶段,立足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农民合作社的高质量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论坛2021.06 总第145期《中国农民合作社》合从中央决策部署、农村改革发展进程、农民合作社的功能和任务来看,农民合作社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最为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突出产业振兴首要任务的正确方向,只有按照正确的方向去努力,才能更好地体现自身的价值。

发挥好农民合作社在产业规模化中的作用,有四点值得关注: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会长陈晓华农民合作社如何更好地发挥功能作用第一,在粮棉油等大田作物的生产上,发挥好农民合作社的生产服务功能。

和一家一户的农民打交道,风险很大,怎么办?通过社会化的农业生产服务,能够比较好地解决问题,即可以通过合作社的形一定难度。

合作社可以加强龙头企业和养殖户之间的联系,为什么很多大的龙头企业要搞合作社,就是这个道理。

从管理和成本来讲,这种模式作用发挥得好,是最为经济的,能够形成比较完整的规模化的产业链。

论坛2021.06 总第145期《中国农民合作社》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外环境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特别是我国农业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整体竞争力弱的瓶颈制约越来越突出,农民合作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越来越显现,迫切要求加快促进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

新农村建设中的企业角色——访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祖辉教授

新农村建设中的企业角色——访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祖辉教授

整洁 、 管理民主” 其 中, 生产发展 ” , “ 就 建 设 是 新 农村 建 设 的瓶 颈 ,钱 从 哪 里
是要发展农业 、 建设现代 农业 、 实现农业 来? 无疑 ,新农村建 设资金投入的主体
现代化 。 在这个方面 , 企业可以作 出更多 是政府 , 是政府的财政资金 。 但除了政府
中应 该扮 演怎 样 的 角 色?
和谐相处的原则 , 出资发展村级经济及公 湖州又是另外的一种模式 。农村
黄祖辉 : 农村建设需要政府主导 、 共设施建设 ,安置村劳动力 ,等等 。 新
农民主体 、 社会参与 , 这其中 , 企业是参
26
剩余 劳动 力 、 育农村主导产业 、 培 增加农 民收 入方面的作 用 ,是加 快新 农村建设 的有 效途径 。但企业 参与新农 村建设也 面临 着诸 多问题 ,主要还 是表现 在市场 机制仍 不健全 ,缺 乏企业 参与新 农村建 设的有效激励 机制 。
观 察 记 者 :怎 样 才 能 调 动 它 们 的 积
业 的举措 ,带给 了我们启示和 思考 :
惠, 等等 。 另外 , 考虑到企业对 自身声誉
的重 视 , 以给 予其 一些精神上的鼓励 , 可 比如给积极 参与新 农村建设 的企业 ,尤 其是对积 极参与新 农村建设 中公益 事业 的企 业和 社会团体等 , 行宣传与表彰 。 进 还有 非常重要 的一点 ,就 是要正确 处理 好各种 利益关 系 。企业参 与社会主
钱就 能住上新房子 这也 是温州新农村 建 设的一个特点 ,就 是在 很大程度上依
规划 以后 ,将分散零碎的土地重新整合 ,
有利 于实现农业的产业化 , 当然 , 这对企 业来 说也是一个机遇 。浙江企业如果能

有关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文献综述

有关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文献综述

有关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文献综述一般而言,农村土地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开始于20 世纪80 年代。

1984 年,中央农村工作1 号文件中“鼓励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 由此开始了我国土地流转的历程。

此后,中央也不断的出台相关的文件和法律来提倡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但是土地流转发生率直至20 世纪90 年代一直偏低。

到21 世纪初期,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农地流转速度明显加快,如据江苏省对全省26 个县(市、区)的调查,2001 年、2002 年和2003 年调查户当年土地流转面积分别比上一年增长37.8%、42.5%和90.6%,土地流转规模呈明显上升趋势。

2008 年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此后,农村土地流转作为新一轮土地改革创新方案成为“三农问题”的又一热点,在全国各地的农村广泛展开并有逐步扩展之势。

笔者在仔细阅读土地流转相关文献及研究成果后发现,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点都集中在土地流转的形式、特点、影响流转的因素、流转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上,而对土地流转的动因、效益、模式选择及相关引导政策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具体,同时,大多文章、文献及各个地方所讲的土地流转都只是土地流转的一个方面或者个别几个层面,缺乏系统、全面的概括,笔者想系统全面地讲述土地流转的各个层面,希望能够充实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借鉴依据,以此来指导实践发展。

一、土地流转的形式土地流转的形式多种多样,在各地的实施形式也各不相同。

目前全国各地流转形式包括转包、出租、入股、互换、转让、委托流转、反租倒包、土地信托、土地保姆等,也有人指出代耕、拍卖、抵押、继承、赠与等也属于土地流转的形式[1]。

推进长三角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思考

推进长三角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思考

上海农村经济2019年第12期推进长三角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思考■张迪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中心议题,为乡村治理指明了方向。

2018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下简称《行动方案》)。

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专项化、系统化、目标化的有效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以实现新时代下城乡统筹发展、“三生”协同发展,“三农”和谐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江浙沪地区城镇化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且城市间、城乡间发展差距相对较小,乡镇及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均有较高水平,“三农”的整体状况也有着区域性特点。

长三角地区何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突破现实瓶颈、充分调动村民自治积极性和提升村民自治能力、通过有效手段治标治本、站在现有水平上探寻更高台阶和提升更优质量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是“传统”乡村占主体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除“非传统”乡村(如张家港南丰镇永联村、江阴华士镇华西村等),绝大部分乡村仍属于“传统”乡村,以农业为支柱性产业,以本籍农民为主要群体,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要生产关系,以村民自治为主要管理模式。

二是各地区乡村人居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由于长三角地区各农村的自然禀赋、历史传统、基础水平、政府投入、区域产业结构的外部影响等因素存在差异,农村发展水平、人居状况也呈现不同态势。

以苏州地区为例,如苏州吴中区三山岛村、虎丘区树山村、相城区莲花岛村等自然条件优越,“特色农产品+农文旅”成为支柱性产业,集体经济发展良好,村民共建共享的参与度较高,生产生活生态等人居状况已处于较优的水平。

但是常熟市谭荡村、张家港交通村、虎丘区浒墅关路东三村等自然优势相对欠缺,农产业基础薄弱,集体经济发展较弱,农村空心化程度较高,人居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一号文件”续写农村改革新篇章——访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祖辉教授

“一号文件”续写农村改革新篇章——访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祖辉教授

。 ,
具 体 化 和 细 节 化 ;第 二

今年 的

号 文件
在 向刺 激 内 需 拓 展 国 内市 场 转 变 而 农
、 ,
加大 补 贴 幅度 国 家农 业 补 贴应 与 生 产价

也 体 现 了 应 对 当前 的 国 际 金 融 危 机 的 相
村 正 是 中 国 最 大 的 内需 市场 从某 种 意 义
直 是 中国 农 村 社会 发展 的 重 中之 重 跨越 3 0 年 三 农 中共 中央 在 1 9 8 2 年 至 1 9 8 6 年 曾连 续 五 年发布 以农 业 农村 和 号 文件 对 农 村改革 和 农 业 发 展 作 出具 农 民 为 主 题 的 中央 中 体部署 2 0 0 3 年 1 2 月 3 0 日 中共 中央 总书 记 胡 锦 涛 签 署 了 《 农 民 增 加收 入 若干 政 策 的 意见 》 2 0 0 9 共 中央 国 务院 关 于 促进 年 2 月 1 日 中央 号 文 件 再 次 聚 焦 农 业 三 农 问题 也 成 为 牛 年 开 年政 策 的 重 点 关 注 对象
, ,
机 但 是 当 中 的很 多 措 施 例 如 增 加 农 民


恰 恰 是 种 机 遇 反 过 来 也 只 有农 村 农 业

, 、
就业 维 持 农 村 社 会 稳 定 拓 展 农 民 工 就


能 够 得 到 充分 发 展

我 国 的 内需 市 场 消

应 逐 步加 大 对 那 些 具 有


格 产 量 农业 机 械 投 入 挂 钩
、 、

同 时 由于
, ,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作者:高长武来源:《中华魂》2017年第09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对其重要意义、基本目标、具体举措及做好这一工作从方法论上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等作了深刻阐释,为我们稳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三农”问题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基本遵循。

一、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意义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这一重要论断,是对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重要意义的凝练概括。

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作了进一步阐述,集中体现为如下三个论断:第一,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任务,也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

十八大报告专列“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一条,不仅明确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而且对推进这一战略任务作了具体部署。

从全国发展的现状来看,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趋势没有根本扭转。

”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

要完成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就必然要求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为在广大农村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按时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助力和保障。

第二,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历史经验表明,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

工业化、城镇化初期,没有农业的积累和支援,工业难以起步和发展;发展到一定阶段,如果工业不能反哺农业,农业发展缓慢,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工业的发展也不可能持续。

探索土地流转管理的新机制

探索土地流转管理的新机制

初 没 有 签 订 合 同 的农 户 和 一 些 虽 然 双 方 签 订 了合
同, 但 是合 同 内容不完 善 、 不规 范 , 因为利益 驱使 , 单
护机制, 在 总结 完善 机制 的同时 , 谋求 在更 广 的 区域
方 面撕 毁合 同的现象 ;乡村 集体 经济 组织 当初 因为
0 3 7 蔷 螽
土 地资 源管 理 问责制 。土地 资 源管理 问 责一 是 要落实 到 责任人 、 责 任部 门 , 认定 责 任主体 。在农 村
农政 策使 得 土地耕 种 的收益 日渐增 多 ;二是 流转耕 地时 , 未 签订 合 同 ; 三是 村集 体 失 职 , 发 放 的承 包 经 营权证 不 规范 , 甚 至有 明显 错 误 ; 三 是 因利 益诱 使 ,
经 常调 整全村 的土地承 包经 营权 ,挪用 或侵 占土 地
补偿款 ; 四是 实 际耕种 人想 长期 占有 土地 。 土 地 承包 经 营权 纠 纷 事 关农 民 群 众 的 切 身 利 益, 政 策性 强 、 涉 及 面广 , 情 况较 复杂 , 能否 有效解 决 土地 承包经 营权 纠纷 , 事关 农村社 会 的稳定 , 关 系到
区 出现违 法用 地反 弹 。 2 0 1 1 年 上半 年 , 土地违 法形 势 依然 严 峻 , 全 国违法行 为 有3 万件 , 涉 及 土地 面 积2 7 . 8 万亩, 同 比分 别上 升8 %、 1 4 . 8 %。东 部 、 中部 违法 土 地 面积 分别 下 降 1 2 . 5 %、 1 . 2 %; 西部 地 区违 法 面积 为 l 3 . 1 万亩 , 同 比上升 5 0 . 6 %。西部 地 区 由于经 济发 展 较慢 , 地 方政府 土地 违法 观念 淡薄 , 对 于东 中部转 移

2024年度上海市招聘村居后备干部考试复习题库及答案

2024年度上海市招聘村居后备干部考试复习题库及答案

2024年度上海市招聘村居后备干部考试复习题库及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5题)1.我国地产市场的土地转让是指A.土地全部权的转让B.土地运用权的转让C.土地占有权的转让D.土地收益权的转让2.“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

”这种观点()。

A.违背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B.正确说明了杰出人物的产生和作用C.否认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D.属于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3.《农业法》中的“农业”包括()等产业。

A.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B.种植业、林业和渔业C.种植业、林业和畜牧业D.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4.我国现行分税制把税种分为()A.流转税、所得税和财产税B.中心税、共享税和地方税C.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D.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公文形成的具体时间通常以领导签发的时间为准B.公文是一种特殊的应用文C.公文的结构是指公文语言的组织构造D.发文是指本机关制成发往内部或者外部的文件6.某公司在国外建立了一个制造厂及配送中心。

这体现了经济全球化中的()。

A.劳务全球化B.资本全球化C.贸易全球化D.生产全球化7.《婚姻登记条例》实施后,下列哪个机关不能再办理婚姻登记:()A.乡(镇)人民政府B.街道办事处C.县(市、区)民政局D.省级民政部门8.某地生产的苹果是市场上的热销苹果,其需求除了受市场价格影响外,还将受到其他因素影响,以下对该地区苹果需求影响最大的是()。

A.牛肉的价格B.猪肉的价格C.梨的价格D.米饭的价格9.家庭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的,原承包方与发包方在该土地上的承包关系()。

A.不变B.经发包方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后不变C.终止D.经发包方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后终止10.关于低碳经济,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研究——以梅林村为例

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研究——以梅林村为例

47经济研究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研究沈晶晶(浙江理工大学)摘要:未来乡村是浙江省委基于“共同富裕示范区”和“省域现代化先行省”建设下提出的新概念,既是对“千万工程”的坚守践行,也是对“美丽乡村”的提档升级,力争推动乡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在此背景下研究总结未来乡村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试点之一的杭州市萧山区梅林村为案例,对未来乡村建设进行具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未来乡村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未来乡村建设;梅林村;乡村振兴——以梅林村为例【作者简介】沈晶晶(1996-),女,硕士研究生在读,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改革开放之后,浙江省为提升乡村发展局面做出了诸多努力,“千万工程”“美丽乡村”等乡村发展政策被依次提出,并逐渐取得了丰硕成果。

2022年2月,浙江省发布《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未来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着力打造“未来乡村”,力推乡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谋篇布局“十四五”规划和浙江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新目标新定位的背景下,必须认识到未来乡村建设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进一步研究和总结未来乡村建设的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基本内涵未来乡村是浙江省委持续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基础上提出的新概念,是连接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重要纽带。

根据浙江省颁布的未来乡村建设《指导意见》,未来乡村以“主导产业兴旺发达、主体风貌美丽宜居、主题文化繁荣兴盛”为目标,集成“美丽乡村+数字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为一体的乡村建设新模式。

简而言之,未来乡村是物质空间的升级、精神生活的完善,是乡村数字化与现代化相结合的新模式。

从历史逻辑看,未来乡村是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的未来方向;从价值逻辑看,未来乡村是构建乡村精神文明高地,打造美好生活的价值场域;从实践逻辑看,“千万工程”奠定基础、“美丽乡村”全域拓展,“未来乡村”促进共富,环环相扣,见证浙江省乡村建设发展历程。

宁波湾底村_三产并进_打造产村融合的共富标杆

宁波湾底村_三产并进_打造产村融合的共富标杆

262023.132003年9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考察宁波市鄞州区湾底村时殷切叮嘱,要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与治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

20年来,湾底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以农为本,突出产村融合,从最初的粮食蔬菜种植到建设五金厂再到组建实业有限公司、旅游公司,从农业、工业到学校、银行,湾底村的“田园牧歌”变奏为“奋斗交响曲”。

2022年湾底村村民年人均收入为7.25万元,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国最美乡村、全国文明村、国家生态村、国家4A 级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五星级园区、浙江省未来乡村等荣誉。

湾底村真正成为“都市里的村庄、城市中的花园”,闯出了一条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城乡一体共享发展的共富新路子。

一产做精做特。

成立农业开发公宁波湾底村三产并进 打造产村融合的共富标杆坚持把增进农民利益、保障农民权益作为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有机统一起来,并根据不同阶段农民反映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最强烈的实际问题,调整优化三农工作思路,研究设计三农工作载体,推动创新三农工作政策。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新世纪初主政浙江时的生动体现。

三是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结合浙江在改革开放头20年中推进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中形成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及实践经验,以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为基础,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发展、劳动就业、生态环境建设、文化建设,率先制定和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设计和推进一系列工程。

“千万工程”就是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精心设计的浙江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工程。

四是省委省政府长期坚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建设,针对新世纪初农村基层矛盾问题不断增加、拓展、交织、复杂的实际,把实施“千万工程”作为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建设、整体消解农村矛盾问题的有效载体。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 等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 等

4农村经营管理2021.115农村经营管理2021.11·数字··声音·城乡均衡发展问题是共同富裕要实现的一个目标。

我们要推进共同富裕,也就意味着我们在很多领域还做得不够,有很多方面可以提升。

城乡之间的差距问题或者发展不平衡问题,就是共富建设中要解决的问题。

在我国,农村发展相对滞后是发展不平衡的主要体现。

城乡要协调均衡发展,就需要解决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阶层收入差距以及城乡的公共服务保障一体化等问题。

我们要从影响城乡均衡发展的点切入,从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再到城乡一体化,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祖辉近日在接受《湖州日报》采访时表示。

最近这些年,实际上已经发生了新的“上山下乡”运动,大量的城市创业者向乡村流动,特别是年轻人。

浙江安吉县有一个很著名的渔村,本村人不到一千,从上海来的人有三千,其中还有100多人是上海来的外国人。

这些新的现象表明,如今的中国城乡关系,正在出现大量城市人口开始向农村转移的重要转变,这和过去强调农村人进城有很大差别。

目前深化改革更多朝向城乡融合新战略,才可以适应新的局面。

——10月20日,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在博鳌亚洲论坛“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首届大会“社区的未来:城市与乡村的共同发展”分论坛上发言表示。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规律,乡村建设同样有其自身规律。

比如,民房建在什么地方、采取什么样的排列方式以及形成怎样的村落形态,是由天时地利人和等综合因素构成的,并非任意规划而成。

我们看传统村落的精致与布局,总是不禁感叹,这些村落往往没有设计师,是每户老百姓自觉遵守适应生产与方便生活两个原则的结果。

而今天的某些“设计师”之所以难以设计出这样的乡村布局,根本原因就在于不了解、不研究乡村特点,凭着想当然规划乡村、设计住宅,由于既不具备乡村生产条件,也不方便生活,不可避免地迅速衰败。

因此,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必须尊重乡村特点。

“千万工程”心得体会:“千万工程”蕴含着对乡村振兴的规律性认识

“千万工程”心得体会:“千万工程”蕴含着对乡村振兴的规律性认识

“千万工程”心得体会:“千万工程”蕴含着对乡村振兴的规律性认识“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生动体现,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创新实践,其中蕴含着对乡村振兴的规律性认识。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群众民生福祉作为根本出发点。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千万工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主线,持续推进农业发展、促进农村进步,增进农民福祉。

2023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565元,连续38年领跑全国省区。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持续改善和农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极大增强了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比如,在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过程中,我们看到农旅融合、民宿经济、生态工业等乡村产业百花齐放,看到新社区、新农民、新风尚呈现出乡村人文善治的生动局面。

二是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

在新发展理念的统领下,浙江走出了一条迈向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康庄大道。

浙江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贯穿于“千万工程”的各项行动,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绿色产业、增强集体经济、完善乡村治理等相结合,实现了美丽乡村建设和美丽经济的互促共进。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题中应有之义。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久久为功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比如,我们看到新时代的浙江农村,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村民变股东、资源变资产,“千万工程”给农民带来美丽生态、美丽经济和美好生活。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以深化改革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改革攻坚要增强问题意识,深入调查研究。

实施“千万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后不久,用118天时间跑遍11个地市,一个村一个村地仔细考察调研,在充分掌握省情农情进而分析问题症结基础上作出的决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目标: 解决新时期的“三农”问题



农业效益太低:经营规模小,附加值低,组织化程度低, 国际竞争能力弱。 农村发展太慢:农村教育,医疗,社保,环境与基础设施 明显滞后于城市。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农民收入太少:城乡收入差别太大;农民负担偏重;反思 频频出现的针对中国的“反倾销”现象与近期的“民工荒” 现象;持续26年10%左右增长的GDP到那里去了? 农民市民化滞后:进城农民身份与地位没有真正转变;流 动人口高达1.5亿和中国特有的“春运”现象;“两栖人口” 与“拉美陷阱”将在中国并存?目前全国每3个产业工人中, 就有2个来自农村。我国农村人口约占人口总数的70%,目 前还有大约1.5亿的剩余劳动力需要从农业中转移出来。 “三农”问题的核心与难点:是农民问题;解决“三农” 问题的短期制约是制度障碍,长期制约是能源与教育。

五、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路径:
突破二元社会结构,构建六大体系
建立城乡协调的利益分配体系; 建立城乡协调的产业发展体系;
建立城乡协调的社会就业体系;
建立城乡协调的城市发展体系; 建立城乡协调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城乡协调的政府管理体系。
六、当前需重点着手解决的几个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 解决“三农”问题
黄 祖 辉
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卡特)
一、统筹发展的战略意义
统筹发展的五个方面。城乡统筹是其中一个重要方 面。城乡统筹的准确理解。 统筹发展的背景: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时期(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 突破1000美元后是 一个产业结构快速转型、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的 时期。这对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面临的问题和矛 盾可能更复杂、更突出)。统筹发展是我国经济社 会发展到这一阶段(收入不平等问题,城乡发展不 平衡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市场过剩问题, 渐进性转型问题)的必然要求。
3,负担差距四倍
除了显性和隐性的收入差距外,还有一个经济负 担问题。不少地区农村各种乱收费有禁不止。特别 是教育收费、农民建房收费、治安管理费、计划生 育收费(罚款)等,名目繁多,有增无减。
我国已是世界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 统计数据表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城乡收入比是 1.5∶1,不仅发达国家,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城乡收 入比也在这样一个水平。

分析1(续):浙江发展的喜与忧
耕地锐减:浙江人多地少,耕地面积仅占全国1%多一点,但从 1979年以来,我省新减少的耕地面积达726万亩,相当于2003年末 实有耕地面积的30.4%。2001年至2003年,浙江省平均每年减少 耕地58.45万亩。在2003年减少的62.38万亩耕地中,84%的耕地用 于基建用地。 能源困局:浙江是一个能源矿产极度匮乏的省份,全省一次能源 95%以上靠外省调入。2003年全省电力消费量增长22%,大大高 于GDP的增长速度,电力供应已转变为全面性、持续性的紧张。 环境污染:高排放和高污染是浙江经济增长中的尴尬现象。2003 年浙江省的废水排放总量达27.03亿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达 10432亿标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达1976万吨,这几个指标 分别比1990年增长84.8%、3倍和1.3倍。 投资代价趋大:浙江的投资代价已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按照固 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测算,在“七五”“八五”“九五”和“十 五”前三年每增加1亿元GDP所需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1.78亿 元、1.39亿元、3.71亿元、3.38亿元。

二、统筹发展的核心问题
转型与统筹:统筹的实质--推进经济与体制的进 一步转型,尤其是要突破二元社会结构; 增长与发展:统筹的前提--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市场与政府:统筹的关键--政府与市场的协调; 领导与政绩:统筹的难点--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统筹与对象:统筹的重点--解决中国“三农”问 题。
农村人口 城镇人口 85 15
农村人口 55
从全国看的结构变化:农业、就业、贡献率和城市化
年份 1978 2003 农业 GDP% ( 1 ) 农业就业%(2) 农业劳动贡献率(1/2) 28.1 14.6 70.5 49.1 0.398 0.297 城市化率 % 0.20 0.38
不很协调的结构变化:农业GDP、就业能力、农业劳动贡献率、城服务的差距。城镇居民基本上可以享受公费医疗 或者在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内;而农村居民则主要靠自己 付费看病,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大部分已经解体,有合作 医疗的仅占15%左右。近50%的农村人口无钱看病,因病致穷、 致贫现象普遍。 二是教育服务的差距。城市基础教育所需资金全都列入城 市财政预算,而农村基础教育资金的来源原来主要包括三个 部分:县乡财政预算、农村教育附加、农村教育集资。由于 农村财政能力有限,各种变相的集资和乱收费有禁不止,农 民仍然承担了相当部分的教育费用。 三是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城市居民大多能够享受现代社会 保障福利;而农村居民则基本上不能享受社会保障方面的福 利,只有少数地方开始建立农村社会养老制度,但比例很小, 据有关部门统计,仅占农村人口的9.6%。社保基金6000亿元 亏损。 四是公用事业服务方面的差距。在城市,各种基础设施大 多由政府投资建设,居民只承担部分运行费用;而农民不仅 需要筹资投劳搞基础设施建设,而且由于种种原因,只能享 受质次价高的服务。
分析2:经济结构与“三农”问题
浙江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化和城市化水平
GDP结构 (1979–2003)
一产
38 农业 72.4
二产
43
三产
19
一产
7.7 农业 28
二产
52.6
三产
39.7
劳动力就业结构 (1979–2003)
非农产业 27.6
非农产业 72 城镇人口 45
城市化水平 (1978–2003)
土地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产权、规制、市场、利益) 党政一把手的科学考核(引入发展指标) 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前提) 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四位一体) 农民市民化进程的加快(平等待遇) 农业区域化市场的形成(要素市场化,经济一体化) 乡镇基层组织制度改革(转变职能,强化公共服务) 乡村治理与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匹配;从实际出 发;结合发展,农民参与;引入市场)

三、统筹城乡发展的紧迫性
经济持续发展: 9.3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600
多元意味着什么?一方面是大量的过剩,另 一方面是大量的有效需求不足;19世纪的西方 社会现象在21世纪的中国重现?! 政治社会稳定:库兹涅茨倒U曲线在中国是否 能灵验?基尼系数已达0.47;四大关系紧张: 城乡、地区、干群、周边(我国能源消费已 列世界第二,占世界11%);乡镇负债面大, 乡镇干部已平均超编2--3倍。
1.9 2.2 2.7 2.8
0.328
0.316 0.290 0.297
2001
2002 2003
15.8
14.5 14.6
50.0
50.0 49.1
3.2
3.4 3.4
2.9
3.1 3.2
分析3:城乡差别与“三农”问题
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近10倍。主要表现为:
1,显性差距三倍 据统计,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的比例为2.5 : 1, 1999年为2.65:1,2002年为3.1:1,2003年为3.24 : 1, 大大超过改革开放之前的差距。
谢谢!
Thank You !
分析4:分配制度与城乡关系
从农产品剪刀差到土地剪刀差
1952—1990年间,我国农业通过“剪刀差”方式为工 业化提供了高达8708亿元的资金积累,平均每年223亿 元。 而据国土资源部统计,到2002年年底,全国累计收取 土地出让金已达到7300多亿元。 据有关部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仅土地征用一项, 农民损失高达20000亿元以上。在整个土地出让金的分 配中,农民所得不到10%。 土地剪刀差要远比农产品的剪刀差厉害的多! 既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又要反思我们的城市化道路!
年份 1985 1990 1995 2000
农业GDP% (1) 农业就业% (2) 就业%与GDP%之比 (2)/(1) 农业劳动贡献率 (1)/(2)
城乡收入比
29.8 28.4 20.8 16.4
62.4 60.2 52.2 50.0
2.1 2.1 2.5 3.0
0.477 0.472 0.398

统筹发展是中国应对国际竞争和实施和
平崛起的战略步骤(复杂多变的国际形 势;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 统筹发展是兼顾公平与效率,实现共同 富裕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建构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战 略目标的唯一途径。
分析1:浙江发展的喜与忧
2004年:GDP 超万亿(11030亿元,为第四个“万亿富省”);人 均近3000美元(2750美元);过去25年中GDP年均增速超13%;城 乡居民人均年收入14500元和超6000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 为36.6%和38.2%(总体已进入“富裕时代”)。 浙江的块状经济与产业集群充满活力和竞争力。温州鞋业,打火机, 眼镜;嵊州的领带;大唐的袜业;义乌的小商品市场;绍兴的轻纺 业,等等。 浙江的“上榜”现象:中国最具竞争力民企50强浙江占26;浙江 183家民企跻身全国500强,上规模民企数量连续6年居首;2004全 国百强县(市)名单中,总数达到 30个,连续三年居全国之首,全 省三分之一的县(市、区)跻身全国百强;福布斯 2004年度中国大 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中,浙江省有4个城市进入前10位;IMD国际 竞争力排名第19位,比2003年提升了整整19位,成为参与本次排名 的60个经济体(包括国家和地区)中竞争力提升幅度最大的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