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病案分析

合集下载

中医病案分析报告范文

中医病案分析报告范文

中医病案分析报告范文前言中医病案分析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通过对病案的详细分析,可以揭示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案,对于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一个实际的中医病案为例,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

病案资料患者信息:•姓名:张某•性别:女•年龄:58岁•主诉:头痛、头晕已有三天病史回顾:患者自述头痛头晕已有三天。

无明显诱因,长期有高血压病史,平时有轻度头晕,但此次头晕明显加重。

伴有头痛,位置在额部和两侧颞部,头痛胀痛,感觉像有东西挤压着。

头痛加重时伴有恶心、呕吐。

睡眠质量差,经常失眠。

体格检查:患者面色稍黄,神清,舌质红,苔黄腻,脉细数。

辨证分析:根据病史回顾和体格检查,患者头痛头晕的症状与中医的“头痛、头晕”证候相符。

根据中医理论,头痛头晕的症状常与气血不足、肝胆郁结、痰湿内蕴等有关。

辨证施治:针对患者的症状和辨证分析结果,制定以下中医治疗方案:1.益气养血方主要成药:黄芪、当归、益母草、川芎方剂组成及用法:黄芪15g,当归12g,益母草12g,川芎10g,水煎服。

方剂理论:此方剂主要以黄芪和当归为主药,具有益气补血、活血化瘀的作用。

益母草能调理气血,川芎能舒筋活血,两者具有协同作用,可改善经络循环,缓解头痛头晕症状。

2.调理肝胆方主要成药:柴胡、香附、白芍、枳壳方剂组成及用法:柴胡10g,香附10g,白芍12g,枳壳10g,水煎服。

方剂理论:此方剂主要以柴胡为主药,能舒肝理气、解郁托表。

香附具有理气活血、行痰止痛的作用,白芍能养血安神,枳壳能行气止痛。

这些药物组合应用可以调理肝胆,改善头痛头晕症状。

随访与结局:患者按照方剂用药进行治疗,每日三次,连续7天。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头痛头晕症状逐渐减轻,恶心、呕吐也明显减少。

7天后进行随访,患者症状已完全缓解,头痛头晕已消失,睡眠质量明显改善。

结论通过对该病案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医在治疗头痛头晕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该病案的治疗方案基于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和方法,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个体化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感冒方剂医案分析报告

感冒方剂医案分析报告

感冒方剂医案分析报告近年来,感冒成为了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之一。

在中医药领域,感冒是可以通过方剂来治疗的。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则感冒方剂医案,探讨该方剂的特点和疗效。

医案中的病人是一位30岁女性,在秋季期间患上了寒邪感冒。

病人主要症状有鼻塞、流涕、喉咙痛和咳嗽。

舌苔上有一层白薄,脉象偏缓。

根据中医理论,这是由于表寒邪侵袭鼻腔、喉咙等部位,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方剂的主要成分是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和大枣等草本植物。

桂枝有发散风寒、温经散寒的作用;白芍具有养血止血、活血调经的功效;甘草可缓解喉咙疼痛,并具有调和方剂各成分作用的作用;生姜可以发散寒邪、温中止呕;大枣有益脾胃、调和方剂功效的作用。

这些成分搭配起来,可以协同作用,发挥较好的疗效。

在病人服用该方剂后,经过三天的治疗,病人的症状有明显的改善。

鼻塞和流涕减轻,喉咙痛也明显减轻。

舌苔开始变得薄白,脉象略有变缓。

这表明方剂的成分起到了温散邪气、养血止血的作用,并有效改善了病人的症状。

通过对该感冒方剂医案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然而,个体差异和病情复杂性也需要考虑。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应综合病人的体质、病情等因素,结合其他辅助手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

此外,感冒方剂的治疗应以早期及时治疗为原则,避免感冒病情恶化。

并且,预防感冒的措施如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体质、避免寒冷环境等也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感冒方剂在治疗感冒方面有一定的疗效,并且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然而,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临床实践,以便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感冒治疗中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感冒的预防工作,以降低患病率,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面瘫中药医案分析报告

面瘫中药医案分析报告

面瘫中药医案分析报告患者患有面瘫已有一段时间,经过多次西医治疗无效后,前来中医门诊求诊。

以下为该患者的中药医案分析报告。

患者基本情况:男性,55岁。

主诉左侧面部口眼歪斜,不能闭合左眼,言语不清。

判断与分析:根据患者的症状及舌脉情况,判断患者属于寒湿外袭引起的面瘫。

寒湿外袭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面部肌肉受到影响而出现口眼歪斜等症状。

因此,治疗重点应放在祛寒湿,活血化瘀,提升面部肌肉功能上。

治疗方案:1. 中药组方: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拟定以下方剂:- 陈皮10克,干姜6克,白芍12克,茯苓15克,白羌活10克,白芷10克,当归12克,丹参10克,红花10克,三七10克。

- 方剂药材按照比例混合,煎服。

2. 治疗方法:- 患者每日取以上方剂煎服3次,每次服用半小时后,按摩面部肌肉5分钟,重点在鼻唇沟、颧颌沟、明目穴进行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提高肌肉张力。

- 患者需要避免寒湿的环境和食物,保持局部干燥,避免受凉。

3. 随访及调整:- 患者每周到中医门诊进行一次随访,记录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方剂配方和剂量。

- 根据病情变化,可以适当加减药材,提高治疗效果。

疗效评估:根据患者每次随访的情况,面瘫症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言语清晰度有所提高,左眼能够稍微闭合。

根据中医辩证施治原则,治疗面瘫需要时间积累,目前治疗效果较为满意。

总结:该患者的面瘫主要是由寒湿外袭引起的,通过中药治疗,可以有效祛除寒湿,活血化瘀,提升面部肌肉功能。

治疗的过程中需注意随访调整,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方剂配方和剂量。

医生和患者可以共同努力,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病案分析报告范文6篇

中医病案分析报告范文6篇

中医病案分析报告范文6篇病案一:慢性胃炎主诉患者李某,女性,45岁,主诉脘腹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嗳气三年。

现病史患者三年前开始出现脘腹不适感,伴有食欲减退、恶心、嗳气等症状,经常感觉胀气不顺,影响生活质量。

辨证分型中医辨证:脾虚湿困型。

治疗方案1.调整饮食:忌辛辣油腻食物,宜清淡易消化饮食。

2.中药调理:益气健脾、祛湿化痰。

治疗结果经过一个月中药调理,患者脘腹不适明显减轻,食欲有所增加,嗳气减少,大便规律。

病案二:失眠症主诉患者王某,男性,38岁,主诉失眠近半年,入睡困难、多梦、早醒,白天疲倦。

现病史患者近半年来每晚入睡困难,常多梦、早醒,导致白天疲倦无力,工作效率下降。

辨证分型中医辨证:心火亢盛型。

1.调整作息: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时间。

2.中药调理:清热安神、养心安神。

治疗结果经过一个月中药调理,患者入睡时间缩短,多梦减少,早醒明显改善,白天疲倦感明显减轻。

病案三:痛经主诉患者张某,女性,22岁,主诉经期腹痛伴腰腿酸痛、情绪波动,持续三年。

现病史患者经期腹痛伴腰腿酸痛、情绪波动三年,每次月经来潮前后1-2天出现上述症状。

辨证分型中医辨证:气血虚弱型。

治疗方案1.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2.中药调理:补气养血、理气止痛。

治疗结果经过一个月中药调理,患者经期腹痛明显减轻,腰腿酸痛症状改善,情绪波动减轻。

病案四:慢性咳嗽主诉患者刘某,女性,60岁,主诉反复慢性咳嗽伴痰,咳嗽持续两年。

现病史患者两年前开始出现咳嗽伴有痰,经常感觉喉部有异物阻塞,痰液为白色粘稠。

中医辨证:肺热痰壅型。

治疗方案1.忌烟酒刺激:避免吸烟、饮酒等刺激性食物。

2.中药调理:清热化痰、润肺止咳。

治疗结果经过一个月中药调理,患者咳嗽明显减轻,痰液变少,喉部异物感减轻。

病案五:一侧头痛主诉患者陈某,男性,50岁,主诉右侧头痛伴眩晕,持续三个月。

现病史患者三个月前开始出现右侧头痛,头痛部位固定在右侧头部,伴有眩晕、恶心。

中医病案分析

中医病案分析

中医病案分析病案(一):患者XXX,男,43岁。

患者平素饮食不节,1周前因过食肥甘厚味后出现咳嗽,咳痰量多色白,晨起加重,痰出咳减,自服清热化痰止咳颗粒未缓解,咳嗽,咳痰日渐加重,咳痰粘稠,黄白相兼,粘稠难咯,伴胸闷气喘,气息粗促,胸部胀满而痛,口渴,神疲,纳差,便干,舌红,苔黄,脉滑数。

诊断:咳嗽(痰热郁肺)治法:清热肃肺,化痰止咳主方:清金化痰汤。

药物:黄芩10g山栀10g桔梗10g麦冬10g桑白皮10g贝母10g知母10g栝蒌仁10g橘红10g茯苓10g甘草6g 病案(二):患者初起症见白睛发黄,迅速至全身发黄,色泽鲜明,壮热口渴,心中懊憹,恶心,呕吐,纳呆,小便赤黄,短少,大便秘结,右胁胀痛而拒按,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诊断:阳黄(热重于湿)治法:清热利湿,佐以通腑。

主方:茵陈蒿汤加减。

药物:茵陈30g大黄10g栀子12g陈皮12g枳实10g茯苓15g病案(三):XXX,男,30岁,素体脾胃健壮,胃脘不适,纳差,四肢欠温,倦怠乏力。

1年前因冒雨后,满身浮肿,发热,小便晦气,经治疗后浮肿基本减退,症情缓解,但晨起仍有眼睑浮肿,乏力身困等症。

10天前,又因受湿,病情减轻,现症见:满身浮肿,下肢肿甚,按之凸起不易规复。

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食少面色不华,神倦肢冷,小便缺少,舌淡苔白腻,脉沉缓。

诊断:水肿(脾阳虚衰阴水)治法:XXX健脾,化气行水。

诊断依据:患者在浮肿前有脾胃虚弱之症,1年前患过水肿(阳水)又复感湿邪致全身浮肿,下肢肿甚,按之凹陷故诊为水肿属脾阳虚衰的阴水。

患者素体脾胃虚弱,中阳不振,运化失司,又复感湿邪,引动内湿,内外合邪水湿内停,致水液潴留,泛滥于肌肤故全身浮肿,小便短少;阳气不足,湿浊沉着,故下肢肿甚,按之凹陷;脾虚运化无力,故脘腹胀闷,纳少便溏,脾虚则面色不华;阳不温煦故神倦肢冷;舌淡苔白腻,脉沉缓是脾阳虚哀,水湿内聚之征。

主方:实脾饮加味药物:干姜5g/附子5g(先煎)/草果仁10g/白术15g/茯苓20g/炙甘草5g/大腹皮15g/木瓜10g/木香10g/厚朴9g/黄苠30g/姜枣为引病案(四):患者主因重复水肿20年来诊,现症晤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凸起不起,心悸,气促,腰部酸重,尿量减少,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惨白,舌质淡胖,苔白,脉沉迟有力。

【病案分析】之胸痹许某,男,21岁。主诉...

【病案分析】之胸痹许某,男,21岁。主诉...

【病案分析】之胸痹许某,男,21岁。

主诉...
【病案分析】之胸痹
许某,男,21岁。

主诉:
半年来心慌较甚,心率130次/分,并心前区闷痛。

心电图示:室性心动过速。

曾服中、西药,收效甚微(中药系养心安神之剂)。

诊查:舌暗,脉数。

辨证:此系心脉瘀阻所致。

治则: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味。

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赤芍、枳壳、柴胡、川芎、桔梗、牛膝、生龙骨、生牡蛎。

一个星期,心率减至80次/分,心前区闷痛亦大减,仍以上方续服巩固。

【分析】王清任论血府逐瘀汤曰:“心跳心慌,用归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百发百中。

”本证正符合王氏所言,且又有血瘀之象,故以血府逐瘀汤治之,取得良好之效。

加生龙骨、生牡蛎以潜镇心神之浮动,有相得益彰之妙。

#头条健康##国医高手##超能健康团#。

上海中医药大学方剂学重点—病案分析

上海中医药大学方剂学重点—病案分析

要求:分析下列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含剂量),并分析方义1)小青龙汤主治:外寒内饮证。

恶寒发热,无汗,胸痞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者。

病证解析:┏皮毛闭塞,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恶寒发热,无汗,身痛┣外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咳喘痰多而稀风寒束表,水饮内停╋水停心下,阻滞气机——胸痞┣水留胃中,胃气上逆——干呕┗水溢肌肤——浮肿身重治法: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处方:麻黄9g 芍药9g 细辛6g 干姜6g 甘草6g 桂枝9g 半夏9g 五味子6g(方解: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证。

是由于风寒束表,皮毛闭塞,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故见恶寒发热,无汗,身体疼痛;素有水饮之人,一旦感受外邪,易使表寒引动内饮。

“形寒饮冷则伤肺”水寒射肺则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而稀;水停心下,则有痞满之感;水留胃中,胃气上逆,故有干呕;水饮溢于肌表,故浮肿身重。

本方用麻黄、桂枝相须为君药,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温阳以利内饮之化。

干姜温肺化饮的同时其温性亦有助于除表寒、细辛性善走窜,既走表又达里为臣药,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五味子味酸而收敛酸敛护肺,芍药味酸而敛阴酸敛合营,方中用此二药是为防诸药温燥之性伤津。

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亦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1、痰饮的区别:“质稠者为痰,质稀者为饮。

”2、白芍配麻桂,酸敛合营,防止麻桂发散太过,保护营阴。

3、五味子配干姜、细辛,酸敛护肺肺为娇脏,因凡有水饮者,其正常之津液必定减少,故用白芍敛营。

4、本方可用于素有支气管炎、肺气肿的病人复感风寒之邪。

)配伍意义:麻黄、桂枝——发汗散寒,平喘,化饮君干姜、细辛——温肺化饮臣五味子、白芍——酸收敛气,和营养血佐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使炙甘草——调和诸药配伍特点:(1)散中有收。

以麻黄、桂枝辛散在表之邪,配白芍酸寒敛阴,制麻桂而使散中有收。

感冒方剂医案分析报告

感冒方剂医案分析报告

感冒方剂医案分析报告近期,医院门诊中出现了一例感冒患者,经过中医师的综合分析和治疗,患者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

本报告旨在对这一感冒方剂医案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患者,女性,年龄35岁,主要症状为鼻塞、流涕、咳嗽、喉咙痛等。

中医师初步判断为风寒感冒,建立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师采用了以下中药方剂:麻黄汤加减。

该方剂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组成,具有温阳宣肺、发散风寒、解表除湿的作用。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中医师对方剂进行了一定的加减。

经过5天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

鼻塞、流涕、咳嗽等感冒症状逐渐减轻,喉咙痛也得到明显缓解。

此外,患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精神状态也有所好转。

通过对该感冒方剂医案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该方剂的组成合理,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协同作用明显。

麻黄的辛温开窍作用可以发散风寒、宣肺解表;桂枝具有温阳解表、发汗散寒的作用;杏仁可以润燥化痰、止咳平喘;炙甘草具有和中调和、解毒的作用。

这些药物的作用相辅相成,共同发挥治疗感冒的效果。

其次,中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了个体化的加减调整。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能够更好地适应患者的需求,提高治疗效果。

在该医案中,中医师可能根据患者的体质、病程和症状的变化,对方剂进行了一定的加减。

这种个性化的调整能够更好地发挥中药的疗效,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最后,该感冒方剂的治疗效果良好。

通过5天的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体温也逐渐恢复正常。

这充分证明了该方剂的疗效。

综上所述,该感冒方剂医案的分析结果显示,该方剂具有合理的组成、个体化的加减调整和良好的治疗效果。

这为临床治疗感冒提供了参考,也为进一步研究中药治疗感冒提供了思路。

临床中医病案分析总结

临床中医病案分析总结

临床中医病案分析总结在临床中医实践中,医生们经常会遇到不同的疾病病例,这些病例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教训。

通过对这些病例的深入分析和总结,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临床判断能力,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

本文将对临床中医病案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提升临床实践水平。

一、病案分析1. 病症描述和起因分析在病案分析中,我们首先要对患者的病症进行仔细描述和分析。

例如,患者主诉头痛、眩晕,四肢麻木等症状。

通过询问病史和仔细观察患者,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病情的起因。

例如,患者可能有长期的工作压力、饮食不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这些可能是其病情的诱因。

2. 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基于中医理论,我们可以对患者进行具体的中医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例如,根据中医四诊合参的原则,我们可以诊断患者为肝阳上亢、气血不足等病症。

针对这些病症,我们可以采取中药调理、针灸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

3. 治疗效果评估在治疗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和体检结果,我们可以判断治疗是否有效。

若治疗效果不佳,我们还需不断调整治疗方案,以求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二、经验总结通过对临床中医病案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宝贵的临床经验。

下面,我们将对一些常见病症的中医治疗经验进行总结。

1. 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中医在治疗高血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例如,中医强调调理肝气、降低体内炎症反应等,通过配合中药调理和针灸治疗,能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情况。

2. 糖尿病在糖尿病的治疗中,中医注重调理脾气和肾气,通过配合中药调理、饮食控制和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患者稳定血糖,减轻症状。

3. 肩周炎肩周炎是一种常见的疼痛病症,中医通过针灸、火罐等方法调理经络,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患者缓解症状。

4. 失眠失眠是现代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中医通过调理肝气、养阴安神等方式,通过中药、针灸等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睡眠。

三、结语通过对临床中医病案的分析和总结,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临床能力和诊疗水平。

病例分析常用方剂理法方药

病例分析常用方剂理法方药

伤寒论病例分析(常考方证)桂枝汤证(表虚证)主症: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病机:风寒袭表,营卫不和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麻黄汤证(表实证)主症:恶寒、发热、无汗、喘、周身疼痛、脉浮紧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治法:辛温发汗,宣肺平喘方药: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大青龙汤证(外寒内热证)主症:恶寒发热,身痛或重,不汗出而烦躁。

脉浮紧或浮缓病机:风寒束表,内有郁热治法:外散风寒,内清郁热方药:大青龙汤(麻黄汤倍用麻黄减量杏仁,加石膏,生姜,大枣)小青龙汤证(外寒内饮证)主症:咳喘,痰稀色白,舌苔白滑,脉弦紧。

病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方药:小青龙汤(麻黄汤、桂枝汤合方去杏仁,生姜,加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五苓散(太阳蓄水证)主症:小便不利,少腹硬满,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甚则饮入即吐,舌淡有齿痕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或兼表证治法:化气行水方药:五苓散(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桂枝人参汤证(协热下利证)主症: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脉不浮病机:脾虚寒湿兼表之风寒不解治法:温中解表方药:桂枝人参汤(理中汤加桂枝;理:干姜,人参,白术,甘草)真武汤证(阳虚水泛证)主症: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或全身水肿,小便不利,腹痛、四肢沉重疼痛、下利,或小便清长、呕,苔白,脉沉病机:少阴阳虚,水气泛滥治法:温阳利水方药:真武汤证(茯苓,白术,附子,芍药,生姜)炙甘草汤(复脉汤)证主症:心动悸,脉结代病机:心阴阳两虚治法:通阳复脉,滋阴养血方药:炙甘草汤(炙甘草参枣地胶,麻仁麦桂姜酒熬)半夏泻心汤证(呕利痞)主症:心下痞,满而不痛,恶心呕吐,肠鸣,下利,纳呆,微渴,舌色稍淡,苔白腻或微黄,脉弦细数病机:寒热错杂,中焦痞塞治法:和中降逆,消痞散结方药: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配芩连,干姜人参草枣全)生姜泻心汤证(水饮食滞痞)主症:心下痞硬,按之不痛,噫气带有食臭味,肠鸣,泻利,或见下肢浮肿,小便不利等症,舌淡苔白或黄,多滑腻,脉弦滑,关弱稍沉,或濡数病机:脾胃不和,寒热错杂,水饮食滞治法:和胃降逆,散水消痞方药: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减干姜重用生姜为君)甘草泻心汤证(痞利俱甚)主症:心下痞满而硬,心烦呕逆,肠鸣,下利频作,而见不消化食物,舌苔或白或黄多滑腻,脉濡或弦缓病机:脾胃重虚,寒热错杂,水谷不化治法:和胃补中,消痞止利方药: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重用炙甘草)白虎汤证(阳明里热证)主症:发热,汗出,口渴,脉浮滑,但无阳明里实;“四大症”病机:无形邪热炽盛,充斥表里治法:辛寒清热方药:白虎汤(白虎膏知粳米甘)白虎加人参汤证(胃热津气两伤证)主症:发热,汗出,口渴甚,伴见时时恶风或背微恶寒;“四大症+微恶风寒”病机:邪热炽盛,津气损伤严重治法:清邪热,益气津方药:白虎加人参汤(白虎膏知粳米甘加人参)调胃承气汤证(燥坚实证)主症:大便不通,蒸蒸发热,心烦,腹胀满病机:燥热内盛,腑实初结,气滞不甚治法:泻热和胃,润燥软坚方药:调胃承气汤(硝黄草)小承气汤证(痞满实证)主症:大便硬,潮热或发热微烦,腹大满,脉滑而疾病机:热实内结,腑气不通治法:泻热通便,消滞除满方药: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去芒硝;小:大黄,枳实,厚朴)大承气汤证(痞满燥坚实证)主症:潮热,谵语,大便秘结,腹胀满绕脐痛,拒按,手足漐漐汗出,脉沉实有力。

病案分析-范本模板

病案分析-范本模板

1、病案分析:患者李某,女,24岁。

鼻塞声重,喷嚏、流鼻涕、恶寒、不发热或发热不甚,恶寒,周身酸痛,咳嗽咳白痰稀,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请写出中医诊断、辩证分型、治法及处方用药.
诊断:感冒
证型:风寒感冒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
2、病案分析:患者肖某,男,67岁。

咳逆喘满不得卧,气短气急,咳痰白稀,呈泡沫状,胸部膨满,口干不欲饮,周身酸楚,恶寒,面色青暗,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舌苔白滑,脉浮紧.
请写出中医诊断、辩证分型、治法及处方用药。

诊断:肺涨
证型:外寒内饮
治法:温肺散寒,降逆涤痰。

方药:小青龙汤
3、病案分析:刘某,女, 60 岁.近十年来常有心悸,胸闷气短,畏寒肢冷等感觉,未经系统治疗.半小时前突然心痛剧烈.胸闷持续不解,冷汗淋漓,进而神志昏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唇色青紫,脉微欲绝..刘 X ,女, 60 岁.近十年来常有心悸,胸闷气短,畏寒肢冷等感觉,未经系统治疗.半小时前突然心痛剧烈.胸闷持续不解,冷汗淋漓,进而神志昏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四肢厥冷,面色紫青,脉微欲绝。

请写出中医诊断、辩证分型、治法及处方用药。

诊断:真心痛.
证型:心阳虚脱证。

方药:参附汤
4、病案分析:吴某,男, 52 岁.患者十年前因疲劳出现心悸气短,未经治疗,以后每因劳累则病情加重,近二月因上症加重而来就诊。

现自觉胸闷,心悸,时有胸痛,畏寒肢冷,医生查体时,望其面色淡白,舌淡胖,苔白滑,切诊脉微弱,四肢不温.
请写出中医诊断、辩证分型、治法及处方用药。

诊断:真心痛.
证型:心阳虚证。

方药:参附汤。

方剂病案分析

方剂病案分析

《补益剂》(一)病案分析题要求:分析下列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

1. 患者,男,32岁。

腹泻3年,大便3-5次/日,饮食不化,常觉胸脘痞闷,肠鸣即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2. 患者,男,9岁。

自小饮食不节,近月来饮食减少,自觉体倦肢软,少气懒言,观之面色萎黄,自言大便稀溏多日,时觉肛门坠胀不适,舌淡脉虚。

3. 患者,男,39岁。

近日因炒股大赔,导致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虚弦。

4. 患者,女,35岁。

近半年来,带下量多、色白、清稀如涕,面色光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脉濡弱。

5. 患者,男,48岁。

政府机要部门工作,压力较重,近日心悸怔忡,记忆力减退,失眠,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理血剂》(一)病案分析题要求:分析下列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

1.患者,男,63岁。

两年来常感左侧胸部疼痛,胸闷,反复发作。

近月来,发作频繁,夜寐多梦,唇黯,两目黯黑,舌有瘀斑,脉涩。

2.患者,男,78岁。

两天前自觉神疲乏力,继而渐觉左侧肢体不利,口眼蜗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无力。

3.患者,男,25岁。

3天前因琐事郁闷喝高梁酒1斤,及辣椒炒肉等大量辛辣炒炸之品后见心烦易怒,胸胁作痛,咽干口苦,继而于今晨开始咳嗽痰中带血,舌红苔黄,脉数。

4.患者,男,55岁。

素有胃疾,l周前在气温骤降后胃脘疼痛加剧,经服西药3天后症状缓解。

但今晨大便下血,血色黯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风剂》(一)病案分析题要求:分析下列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

1.患者,男,58岁。

患高血压病6年余,常有眩晕头痛。

近日来因工作紧张,头目眩晕加重,目胀耳鸣,脑部热痛,口苦面赤,左上肢渐觉不利,舌红少苔,脉弦长有力。

2.患者,男,16岁。

因外出郊游回家后遂发热头痛,5天来高热持续不退,烦躁不安,昨日并见手足抽搐,大便已3日未解,舌绛而干,脉弦而数。

中医病案分析

中医病案分析

中医病案分析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历经千年传承,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体系。

通过对中医病案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医的诊断思路、治疗方法以及疗效评估,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

在众多的中医病案中,有这样一个案例:患者王某,女,45 岁,因反复胃脘疼痛 2 年余前来就诊。

患者自述胃脘部疼痛,以胀痛为主,伴有嗳气、反酸、食欲不振等症状。

疼痛多在进食后加重,情绪波动时也容易发作。

曾多次服用西药治疗,但症状时好时坏,未能根治。

中医诊断时,首先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

望诊可见患者面色萎黄,神情焦虑;闻诊未闻及特殊气味;问诊中详细了解了患者的饮食、睡眠、二便等情况;切诊时,脉象弦细。

综合四诊信息,中医认为患者的胃脘疼痛属于肝郁气滞、脾胃虚弱之证。

肝郁气滞是导致患者胃脘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患者平素情绪容易波动,肝气不舒,气机郁滞,横逆犯胃,导致胃脘胀痛。

脾胃虚弱则是发病的内在基础。

长期的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因素损伤了脾胃,脾胃运化功能失常,从而出现食欲不振、嗳气、反酸等症状。

在治疗上,中医遵循“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的原则。

方剂选用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加减。

柴胡、枳壳、香附等药物疏肝理气,以解肝气之郁滞;党参、白术、茯苓等健脾益气,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白芍、甘草缓急止痛。

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加减,如反酸明显者加海螵蛸、瓦楞子以制酸;胃脘胀满甚者加厚朴、陈皮以行气消胀。

患者服用中药 7 剂后,胃脘疼痛明显减轻,嗳气、反酸等症状也有所改善。

继续服用 14 剂后,症状基本消失,食欲恢复正常。

为巩固疗效,嘱患者再服用 7 剂,并注意调畅情志,合理饮食。

这个病案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胃脘疼痛不仅仅是胃本身的问题,还与肝、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在治疗时,不是单纯地针对胃脘疼痛这一症状进行治疗,而是从整体出发,调理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病例分析常用方剂理法方药审批稿

病例分析常用方剂理法方药审批稿

病例分析常用方剂理法方药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伤寒论病例分析(常考方证)桂枝汤证(表虚证)主症: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病机:风寒袭表,营卫不和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麻黄汤证(表实证)主症:恶寒、发热、无汗、喘、周身疼痛、脉浮紧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治法:辛温发汗,宣肺平喘方药: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大青龙汤证(外寒内热证)主症:恶寒发热,身痛或重,不汗出而烦躁。

脉浮紧或浮缓病机:风寒束表,内有郁热治法:外散风寒,内清郁热方药:大青龙汤(麻黄汤倍用麻黄减量杏仁,加石膏,生姜,大枣)小青龙汤证(外寒内饮证)主症:咳喘,痰稀色白,舌苔白滑,脉弦紧。

病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方药:小青龙汤(麻黄汤、桂枝汤合方去杏仁,生姜,加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五苓散(太阳蓄水证)主症:小便不利,少腹硬满,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甚则饮入即吐,舌淡有齿痕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或兼表证治法:化气行水方药:五苓散(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桂枝人参汤证(协热下利证)主症: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脉不浮病机:脾虚寒湿兼表之风寒不解治法:温中解表方药:桂枝人参汤(理中汤加桂枝;理:干姜,人参,白术,甘草)真武汤证(阳虚水泛证)主症: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或全身水肿,小便不利,腹痛、四肢沉重疼痛、下利,或小便清长、呕,苔白,脉沉病机:少阴阳虚,水气泛滥治法:温阳利水方药:真武汤证(茯苓,白术,附子,芍药,生姜)炙甘草汤(复脉汤)证主症:心动悸,脉结代病机:心阴阳两虚治法:通阳复脉,滋阴养血方药:炙甘草汤(炙甘草参枣地胶,麻仁麦桂姜酒熬)半夏泻心汤证(呕利痞)主症:心下痞,满而不痛,恶心呕吐,肠鸣,下利,纳呆,微渴,舌色稍淡,苔白腻或微黄,脉弦细数病机:寒热错杂,中焦痞塞治法:和中降逆,消痞散结方药: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配芩连,干姜人参草枣全)生姜泻心汤证(水饮食滞痞)主症:心下痞硬,按之不痛,噫气带有食臭味,肠鸣,泻利,或见下肢浮肿,小便不利等症,舌淡苔白或黄,多滑腻,脉弦滑,关弱稍沉,或濡数病机:脾胃不和,寒热错杂,水饮食滞治法:和胃降逆,散水消痞方药: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减干姜重用生姜为君)甘草泻心汤证(痞利俱甚)主症:心下痞满而硬,心烦呕逆,肠鸣,下利频作,而见不消化食物,舌苔或白或黄多滑腻,脉濡或弦缓病机:脾胃重虚,寒热错杂,水谷不化治法:和胃补中,消痞止利方药: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重用炙甘草)白虎汤证(阳明里热证)主症:发热,汗出,口渴,脉浮滑,但无阳明里实;“四大症”病机:无形邪热炽盛,充斥表里治法:辛寒清热方药:白虎汤(白虎膏知粳米甘)白虎加人参汤证(胃热津气两伤证)主症:发热,汗出,口渴甚,伴见时时恶风或背微恶寒;“四大症+微恶风寒”病机:邪热炽盛,津气损伤严重治法:清邪热,益气津方药:白虎加人参汤(白虎膏知粳米甘加人参)调胃承气汤证(燥坚实证)主症:大便不通,蒸蒸发热,心烦,腹胀满病机:燥热内盛,腑实初结,气滞不甚治法:泻热和胃,润燥软坚方药:调胃承气汤(硝黄草)小承气汤证(痞满实证)主症:大便硬,潮热或发热微烦,腹大满,脉滑而疾病机:热实内结,腑气不通治法:泻热通便,消滞除满方药: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去芒硝;小:大黄,枳实,厚朴)大承气汤证(痞满燥坚实证)主症:潮热,谵语,大便秘结,腹胀满绕脐痛,拒按,手足漐漐汗出,脉沉实有力。

方剂经典病案分析总结

方剂经典病案分析总结

方剂经典病案分析总结引言方剂是传统中医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形成了许多经典方剂。

这些经典方剂历经千年,具有显著的疗效和广泛的应用范围。

本文将对一些方剂的经典病案进行分析总结,以期更好地理解方剂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方剂一:桂枝汤病案一:表证不解、气分不利病历描述患者,男性,40岁,主诉发热咳嗽两天,体温持续在38摄氏度左右,咳嗽有痰,胸闷,舌苔白腻。

分析患者体温升高,咳嗽有痰,舌苔白腻等症状表明属于表证。

但是病情持续不退,咳嗽胸闷等症状表明气分不利,可考虑使用桂枝汤进行治疗。

治疗方案桂枝汤是由桂枝、甘草、生姜、大枣组成的经典方剂,具有宣通表里、和解营卫的作用。

根据患者的病情,可酌情增减药物。

方剂组成:•桂枝:10g•甘草:6g•生姜:6g•大枣:4枚煎服,每日3次。

结果经过3天治疗,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咳嗽明显减轻,胸闷感也减轻,舌苔变薄白。

总结桂枝汤主要用于表证不解、气分不利的病情,具有显著的疗效。

通过分析该病案,我们可以看出桂枝汤具有宣发表里、调和营卫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类似的病情。

方剂二:四逆汤病案二:寒痰壅塞、四肢厥冷病历描述患者,女性,50岁,主诉咳嗽低热一个星期,咳嗰稀白,呼吸困难,四肢厥冷,舌苔白滑,脉细。

分析患者咳嗽稀白,舌苔白滑,脉细等症状表明属于寒痰壅塞。

此外,四肢厥冷的症状提示阳气不足,可考虑使用四逆汤进行治疗。

治疗方案四逆汤是由人参、干姜、炙甘草、大枣组成的经典方剂,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

根据患者的病情,可酌情增减药物。

方剂组成:•人参:10g•干姜:6g•炙甘草:6g•大枣:4枚煎服,每日3次。

结果经过3天治疗,患者咳嗽明显减轻,呼吸困难改善,四肢温暖了许多,舌苔变薄。

总结四逆汤主要用于寒痰壅塞、四肢厥冷等病情,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

通过分析该病案,我们可以看出四逆汤具有温通阳气、祛除痰饮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类似的病情。

结论方剂是传统中医药的宝贵经验总结,经典方剂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方剂病案分析

方剂病案分析

解表剂麻黄汤沈某,男,30岁,忻口石料厂工人。

作业中不慎被巨石砸碎腰脊,致高位截瘫,脱肉破胭。

因护理不周,形成褥疮,腐肉紫暗,脓血稀薄,沾染床褥,臭气熏人,其状甚悯。

过午发热,已逾七日。

体温达39℃,无汗,恶寒,背心寒凛,双被严盖犹冷不止。

服扑热息痛片仅有暂时之效。

定时发热之症,余多用柴胡剂取效;日晡潮热,则需承气汤以治。

今患者目不眩,口不苦,咽不干,舌红润,脉不弦而浮,亦无汗出蒸蒸等胃家实之状。

知邪未入少阳、阳明,而仍在太阳,故柴胡剂、承气汤不中与也。

风寒袭表,腠理密闭,治当麻黄汤汗之,然体质虚弱,汗之恐生变证,而不汗则邪无出路,举棋不定之际,猛悟七日未传经者,正气可支故也。

遂拟原方以治,务于未前服之,以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也。

麻黄10g桂枝6g杏仁10g炙草6g一剂二诊:药后大汗出,热遂解,次日过午,热再未潮。

按:此发热为伤寒太阳病,非褥疮感染引起。

恶寒,无汗。

脉浮为之明证,故投以麻黄汤,汗出淋漓,热即退。

李映淮老师评语:大论“疮家不可发汗”,即指本方而言,恐有伤津、亡阳之弊。

此例有严重褥疮,应属本方之禁忌,不能因治愈本案而有疑于“疮家不可发汗”之训。

桂枝汤陈某,女,45岁,明望村人。

素有慢性肝炎、胆囊炎,常在门诊治疗。

今感冒四日,发热(38.5℃),头项强痛,牵及背膂,转侧不灵,自汗出,微恶寒,胃纳一般,二便清调。

口不渴,舌淡红润少苔,脉象浮滑。

观其脉症,此为太阳病中风,营卫不和也。

虽历时四日,邪仍在表。

未入少阳、阳明者,其正气可支也。

治当i调和营卫,发汗解肌。

行兵布阵,本当遣桂枝加葛根汤上阵,时药房缺葛根,只好命桂枝汤听令:桂枝10g白芍10g炙草6g生姜5片红枣5枚桂枝汤临阵受命,仅一剂,便汗出而愈。

小青龙汤赵某,26岁。

新产满月,由并州返忻州。

途中感受风寒,致娇脏失却清肃之令、肺气壅遏而咳嗽不休。

虽经多方医治,均未中病,迁延已逾月余。

倦怠神疲,日渐消瘦,自疑肺结核而来就诊。

经胸透,心、膈、肺未见异常,求服中药。

中药方剂医案分析报告

中药方剂医案分析报告

中药方剂医案分析报告
根据所提供的中药方剂医案,经过分析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和推理:
该医案使用的中药方剂为X方剂,主要由A、B、C药物组成。

据医案描述,该方剂用于治疗Y病症状,包括症状甲、症状
乙和症状丙。

初步分析显示,该方剂中的A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据病情描述,患者可能存在热毒炽盛等病情,因此选择A药
物作为主要药物之一。

B药物被选入该方剂可能是为了增加方
剂的调和作用,并具有一定的益气活血功效,以促进病情恢复。

C药物则可能被加入方剂中以起到某种辅助作用,具体功效在
医案中并未详细描述。

综合医案中的症状描述和采用的药物组合,可以初步推断该方剂的治疗原理为清热解毒,调和气血。

症状甲和症状乙可能是病情主要表现,而症状丙则可能是方剂的辅助作用或针对患者特定症状的调整。

具体的治疗效果如何,还需进一步观察和判断。

总结起来,该中药方剂医案分析报告指出使用的中药方剂及其药物组合,分析了其可能的治疗原理,以及针对患者所描述的症状的医治策略。

然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观察,以验证方剂的疗效和适用性。

中医案例分析

中医案例分析

中医案例分析XXX,男性,27岁,于1953年1月2日因发病10余日就诊。

主症为外感风寒,表现为发热、恶寒、无汗、头痛、全身骨节疼痛、腰腿痛、咳嗽、鼻塞。

脉象滑数。

治疗方案:该病属于风寒表邪未解,治宜辛温散寒、宣通鼻窍,方用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物,加减调理后服用。

二诊:服药后,病情有所好转,但仍有头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脉象仍滑数。

根据病情调整方剂,去芍药,加防风、羌活等药物,继续服用。

三诊:病情明显好转,头痛、鼻塞、咳嗽等症状消失,脉象正常。

继续调理身体,巩固疗效。

经过辨证施治,该病属于风寒表证,治疗方案以辛温散寒为主,加减调理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医者应根据病情进行个性化治疗,注重辨证施治,方可达到最佳疗效。

文章格式错误已被剔除,删除了明显有问题的段落。

以下是改写后的文章:华廷芳医案选》中记录了一位患有外感风寒的病人。

处方包括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石膏、陈皮、半夏、云苓、双叶、杷叶、菊花、生地、生姜和大枣,水煎后服用。

服药后,症状得到了显著缓解,不再发热恶寒,身体和骨节疼痛、咳嗽和鼻塞等症状也完全消失了。

但是,患者仍然感到头痛和眩晕,并且腰脊疼痛,小便红。

医生根据症状分析,认为病情已经影响到了肾脏,进入了太阳之里。

因此,医生开了杞菊地黄汤加赭石来镇定病情,同时使用元参、天冬来滋阴补肾,葛根和竹叶用于治疗项强,乳香和没药活血止痛。

最终,患者完全康复。

根据病人的症状分析,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外感风寒的病情,风邪袭表,导致肺卫不宣,热不得越,寒邪外袭于肤表,遏制卫阳,因此出现了发热恶寒无汗的症状。

同时,寒凝经络,阻碍气血运行,导致头眩痛,身骨节痛,腰腿痛。

XXX侵袭肺系,肺气失宣,鼻窍不利,导致咳嗽鼻塞等症状。

综合来看,这是一种风寒犯肺的证候。

治疗风寒病情时,应该慎用石膏,因为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加重病情。

治疗伤寒时,使用石膏的效果非常好,但需要根据病情进行合理的加减。

如果加减合适,治疗效果会非常好。

方剂自打病例分析(论文资料)

方剂自打病例分析(论文资料)

1.陈某,男,三岁。

发热,咳嗽,气促三天来医院治疗,体温39度,汗出,频咳,气喘,鼻煽,大便热臭,小便赤短,唇红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病机分析:发热咳嗽,由邪热壅肺所致。

外邪入里,里热炽盛则高热。

热壅于肺,肺失宣降则咳喘鼻煽。

热邪迫津外泄则汗出,大便热臭,小便赤短,唇红舌红皆为热甚之证。

苔薄黄,脉浮数为表邪肺热兼挟之象。

病症:外邪未解,邪热壅肺喘证。

病机:邪热壅肺,肺失宣降。

治法: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处方:麻杏甘石汤加味(鱼腥草)三剂,水煎服,麻黄5、生石膏15、杏仁6、炙甘草3、车前草6、鱼腥草9 2.陈某,女,28岁,三个月以前因家庭琐事与丈夫争吵而发病至今。

两胁胀痛,月经先后不定期,量少,颜色淡白质稀,月经期乳房胀痛较甚,并且伴有神疲,食欲不佳,头痛眩晕,口燥咽干。

舌淡,苔中略厚,脉纤细而虚。

病机分析:患者与丈夫吵架导致肝气不舒,故见两胁胀痛,月经期乳房胀痛;肝木克脾土故久而至脾虚,运化无力,气血不足,故见神疲,食欲不佳,月经量少色淡,舌质淡,口燥咽干。

由于肝郁血虚脾弱,气机不畅,故月经先后不定期,头痛眩晕,脉纤细而虚。

苔中偏厚是由脾虚生湿所致。

病症:肝郁血虚脾弱之月经不调。

病机:肝郁血虚脾虚。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养血。

处方:逍遥散加味。

5剂,水煎服。

柴胡9、当归10、茯苓15、炙甘草3、白芍10、白术10、薄荷6、煨姜4、益母草8、香附63.张某,78岁,已婚,患慢性支气管炎近15年,时见咳嗽气喘胸满,咳嗽多量白色清稀痰。

前三日又出现咳嗽痰多,胸闷气短,气不足以息,不能平卧,腰膝酸软,下肢浮肿。

舌苔白滑,脉弦滑。

病机分析:此为上实下虚之咳喘证。

上实即痰涎壅肺,肺失宣降,气机不畅,故见咳嗽多量白色清稀痰,肾虚不能纳气故胸闷气短,气息不足,不能平卧。

肾阳不足,水气不化,水饮内停,则下肢浮肿。

下元不足故腰膝酸软;舌苔白滑,脉弦滑俱为痰涎壅盛之象。

病机:痰涎壅盛,肾阳不足。

治法: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益剂》
(一)病案分析题
要求:分析下列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

1. 患者,男,32岁。

腹泻3年,大便3-5次/日,饮食不化,常觉胸脘痞闷,肠鸣即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2. 患者,男,9岁。

自小饮食不节,近月来饮食减少,自觉体倦肢软,少气懒言,观之面色萎黄,自言大便稀溏多日,时觉肛门坠胀不适,舌淡脉虚。

3. 患者,男,39岁。

近日因炒股大赔,导致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虚弦。

4. 患者,女,35岁。

近半年来,带下量多、色白、清稀如涕,面色光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脉濡弱。

5. 患者,男,48岁。

政府机要部门工作,压力较重,近日心悸怔忡,记忆力减退,失眠,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理血剂》
(一)病案分析题
要求:分析下列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

1.患者,男,63岁。

两年来常感左侧胸部疼痛,胸闷,反复发作。

近月来,发作频繁,夜寐多梦,唇黯,两目黯黑,舌有瘀斑,脉涩。

2.患者,男,78岁。

两天前自觉神疲乏力,继而渐觉左侧肢体不利,口眼蜗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无力。

3.患者,男,25岁。

3天前因琐事郁闷喝高梁酒1斤,及辣椒炒肉等大量辛辣炒炸之品后见心烦易怒,胸胁作痛,咽干口苦,继而于今晨开始咳嗽痰中带血,舌红苔黄,脉数。

4.患者,男,55岁。

素有胃疾,l周前在气温骤降后胃脘疼痛加剧,经服西药3天后症状缓解。

但今晨大便下血,血色黯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风剂》
(一)病案分析题
要求:分析下列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

1.患者,男,58岁。

患高血压病6年余,常有眩晕头痛。

近日来因工作紧张,头目眩晕加重,目胀耳鸣,脑部热痛,口苦面赤,左上肢渐觉不利,舌红少苔,脉弦长有力。

2.患者,男,16岁。

因外出郊游回家后遂发热头痛,5天来高热持续不退,烦躁不安,昨日并见手足抽搐,大便已3日未解,舌绛而干,脉弦而数。

3.患者,女,36岁。

昨日下午外出劳动时突发皮肤瘙痒难忍,并迅速出现大小不等的扁平隆起风团,色红,微有恶风,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4. 曾X X,女性,31岁。

主诉:头痛5天。

患者自述从孩儿起就经常头痛,每因感冒受风而发作,曾在医院行脑电图检查拟为“脑电图轻度改变”。

本次乃3天前因天气转凉,受风而发病,症见头痛,以右侧为甚,鼻流清涕,微恶寒无发热,口不渴,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