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清热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清热剂
1、定义: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
方剂,统称清热剂。
2、适应病证:里热证
高热
里热证≠里实热证
炎症
里热证的成因
❖外感:六淫入里化热
❖内伤七情,气郁化火
❖饮食:过于辛辣或过用温补膳食
❖久病阴虚,虚热内生
里热证
经热
散漫之热
郁热局部之热
实热热毒搏结气血,腐败血肉
里热陷心包
热热结热实互结、瘀热互结、痰热互结、水热互结
虚热热病后期,阴虚发热
3、分类:清气分热--热在气分
清热凉血--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
清热解毒--温疫、温毒、火毒及疮疡疔毒等证
清脏腑热--邪热偏盛某一脏腑之火热证候
清虚热--热病后期,余热未尽
4、使用注意:⑴辨别热所在部位
⑵辨别热证真假
⑶辨别热证的性质:“寒之不寒,是无水也”
⑷权衡轻重,量证投药
⑸热盛格药时,可采用反佐法(种类少,量小)
第一节清气分热
白虎汤Ⅰ类《伤寒论》
释名:
《伤寒明理论》:“白虎,西方金神也,应秋而归肺。夏热秋凉,暑热之气,得秋而止,是汤以白虎名之,谓能止热也。”
主治:阳明经证或气分热盛证
伤寒化热入阳明里热炽盛①大热
②大汗
③大渴
温热邪气入气分④脉洪大
治法:清热生津
君:石膏辛散热张锡纯:石膏退热,不仅“以寒胜热”
甘生津而且“逐热外出”
寒清热
质重降火
臣:知母:苦寒、质润为何不用生地、麦冬养阴?
佐: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防止苦寒伤胃
小米:兼清热除烦,和胃安眠
糯米:兼收涩之功
黑米:长于补血
粳米的作用:药液变稠,便于吸收钙离子
保护胃气
煎药时间以米熟为标志
辩证要点: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使用注意:表证未解之无汗发热;
脉见浮细或沉;
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者;
真寒假热之阴盛格阳证。
蒲辅周:“不可在白虎汤中加上三黄解毒泻火,这样方的性质,由辛凉变为苦寒,就成了死白虎,反不能清透其热。”
《蒲辅周医疗经验》27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 《许玉山医案》:张某,男,30岁,工人,初起恶寒发热,头痛,周身酸楚,口干,西医按
感冒治疗后,症状不减,改服中药辛温解表,恶寒止,发热加重,烦躁,口干,喜冷饮。10余日后,来院就诊:壮热,烦躁不宁,口渴饮冷,头汗淋漓,曾持续冷敷头部,发热仍不退,头昏头痛,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洪大而数。
附方:白虎加人参汤:气阴两伤
白虎加桂枝汤:热痹
白虎加苍术汤:湿热痹
竹叶石膏汤Ⅰ类《伤寒论》
证治分析:
气分余热
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君:石膏竹叶:清气分余热
❖臣:人参麦冬:益气养阴
❖佐:半夏:降逆和胃(去性存用)
❖使:甘草、粳米
配伍特点:清热与益气养阴并用,祛邪扶正兼顾
“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医宗金鉴》
辨证要点:身热多汗,气逆欲呕,烦渴喜饮,舌红少津,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比较:白虎人参汤和竹叶石膏汤
❖相同:气分热证,气津两伤
❖不同:白虎人参汤:实多虚少
竹叶石膏汤:虚多实少
“其实在《伤寒论》里出现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四大症状的,原本就是白虎加
人参汤证。”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147页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1月“洪大脉有来盛去衰的特点,来盛提示里热邪气盛,去衰提示正气和津液有所耗伤;”
使用注意:1、本方清凉质润,如内有痰湿,或阳虚发热,均应忌用。
2、麦冬:半夏=2:1
3、热盛,用西洋参代替人参
病案:董建华等,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选,北京出版社
张某,女,25岁,因患乳腺炎,行术后治疗后,发热,体温38.5—39.5℃,西医认为术后感染,但各种抗生素无效,用“安乃近”发汗退热,体温暂时下降。现呕吐不欲食,心烦,口干,头晕,脉数而无力,舌质红苔薄黄。
治疗:竹叶石膏汤去半夏,4剂后热退呕止,胃开能食。
第二节清营凉血
清营汤Ⅰ类《温病条辨》
主治症候分析
口渴或口不渴 身热夜甚
热初入营阴 神烦少寐
斑疹隐隐 舌绛
功用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君:犀角:清营凉血,泻火解毒
臣:生地、玄参、麦冬: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佐:★银花、连翘、竹叶:透热转气 黄连:清心 丹参:凉血;活血
透热转气:
温病大家赵绍琴将“透热转气”法广泛用于卫、气、营、血各阶段的治疗,以透邪外出为原则。
勿将透热转气局限于热在营分阶段,使用银花、连翘、竹叶。若湿热入营,可用菖蒲、郁金清心豁痰,开窍通闭。
辨证要点: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数为辨证要点。
病案:中医杂志,1986(7)
某男,62岁,因持续发热7日就诊,体温39度以上,鼻塞,全身肢体酸痛,西医诊断为发热待诊,抗生素治疗无效,邀中医会诊。诊见:状热神昧,入暮尤甚,口渴不饮,下肢散在红疹,尿黄不畅,大便闭,舌绛无苔脉弦细数。
治疗:清营汤加大黄、杏仁宣肺通腑,2日后,大便通畅,高热渐退,下肢皮疹趋淡,舌红
苔薄,脉弦略数,去大黄,加鸡内金10克调理脾胃,3剂后,热退疹退。
犀角地黄汤 Ⅱ类 《备急干金要方》
主治症候分析
损伤血络 出血 (偏于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