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五
河北工业大学计算机网络实验五
实验(五):熟悉IP协议实验说明:6个人一组参考内容:网络协议仿真教学系统(通用版)课件实验三网际协议IP实验报告:给出拓扑图(表明各主机的IP地址和MAC地址)给出各个练习网卡捕获的数据(需要说明是哪一个练习)练习一:各主机打开协议分析器,进入相应的网络结构并验证网络拓扑的正确性,如果通过拓扑验证,关闭协议分析器继续进行实验,如果没有通过拓扑验证,请检查网络连接。
本练习将主机A、B、C、D、E、F作为一组进行实验。
1.主机B在命令行方式下输入staticroute_config命令,开启静态路由服务。
2.主机A启动协议编辑器,编辑一个IP数据报,其中:MAC层:目的MAC地址:主机B的MAC地址(对应于172.16.1.1接口的MAC)。
源MAC地址:主机A的MAC地址。
协议类型或数据长度:0800。
IP层:总长度:IP层长度。
生存时间:128。
源IP地址:主机A的IP地址(172.16.1.2)。
目的IP地址:主机E的IP地址(172.16.0.2)。
校验和:在其它所有字段填充完毕后计算并填充。
自定义字段:数据:填入大于1字节的用户数据。
【说明】先使用协议编辑器的“手动计算”校验和,再使用协议编辑器的“自动计算”校验和,将两次计算结果相比较,若结果不一致,则重新计算。
●IP在计算校验和时包括哪些内容?只包括IP报文中的首部,不包括数据部分3. 在主机B(两块网卡分别打开两个捕获窗口)、E上启动协议分析器,设置过滤条件(提取IP协议),开始捕获数据。
4. 主机A发送第1步中编辑好的报文。
5. 主机B、E停止捕获数据,在捕获到的数据中查找主机A所发送的数据报,并回答以下问题:●第1步中主机A所编辑的报文,经过主机B到达主机E后,报文数据是否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记录变化的字段,并简述发生变化的原因。
报文数据发生变化。
发生变化的字段有:“生存时间”和“首部校验和”。
其截图如下:主机B的截图中,本机连接2对应的是路由,其IP地址为172.16.0.1,“生存时间”字段的值为128,“首部校验和”字段的值为0D78,而主机E中,“生存时间”字段的值为127,“首部校验和”字段的值为0E78。
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五
实验五、TCP 协议分析实验报告序号:姓名:学号:成绩1.实验目的:理解TCP报文首部格式和字段的作用,TCP连接的建立和释放过程,TCP数据传输过程中编号与确认的过程。
2.实验环境:连网环境,可以是局域网,也可以是连入Internet的单机。
3.实验步骤:(1)启动Etherel协议分析软件,并开始抓包。
(2)启动某个基于TCP的应用程序,例如连接某个FTP站点,或通过浏览器访问某个网页。
(3)等出现浏览的网页后停止数据包的捕获。
(4)出现协议分析界面,将filter 一栏填入tcp,则只显示TCP协议信息,通过此信息,可以看到TCP连接的三次握手过程和协商的初始的序列号,数据传输过程以及拆除连接的相应信息。
4.实验分析,回答下列问题打开捕获文件tcp-ethereal-trace-1,通过捕获的数据包分析TCP建立连接的三次握手的过程,并将TCP建立连接过程中的三个报文填写下来。
字段名称第一条报文第二条报文第三条报文报文序号 6 7 8Sequence Number 0 0 1 Acknowedgement Numbber 0 1 1ACK 0 1 1SYN 1 1 0(1)TCP建立连接时的三个报文,其报文首部与其他TCP报文有什么不同?TCP在建立连接时的三个报文,在报文首部比别的报文多了OPTION的字段(2)报文首部的OPTION字段的作用是什么?值为多少?至少一字节的可变长字段,标识哪个选项有效。
如果没有选项,这个字节等于0。
说明选项的结束。
这个字节等于1,表示无需再有操作它的值为至少一个字节的可变长字段的长度。
(3)分析TCP数据传输阶段的前8个报文,将报文信息填入到表中报文序号报文种类(发送/确认)序号字段确认号字段数据长度被确认报文序号9 确认 1 764 436 810 确认437 764 1440 911 发送764 1877 0 1112 确认1877 764 1440 1113 确认3317 764 1440 1214 发送764 4757 0 1415 确认4757 764 1440 1416 确认6197 764 1440 15数据传送阶段第一个报文的序号字段值是否等于连接建立时第三个报文的序号?不等于,确认号是下一个将要被确认的字段值。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实验内容
襄樊学院物电学院08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实验一、以太网帧的构成(4学时),拓扑结构一实验二、网际协议IP(4学时),拓扑结构一实验三、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ICMP(2学时),拓扑结构二实验四、域名服务协议DNS(2学时),拓扑结构一实验五、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2学时),拓扑结构一实验六、传输控制协议TCP(4学时),拓扑结构一指导老师:吉向东年级班级:电子信息工程0811班学号:×××姓名:×××实验一以太网帧的构成一、实验目的1. 掌握以太网的报文格式2. 掌握MAC地址的作用3. 掌握MAC广播地址的作用4. 掌握LLC帧报文格式5. 掌握仿真编辑器和协议分析器的使用方法二、实验原理(一)、两种不同的MAC帧格式常用的以太网MAC帧格式有两种标准,一种是DIX Ethernet V2标准;另一种是IEEE的802.3标准。
目前MAC帧最常用的是以太网V2的格式。
下图画出了两种不同的MAC帧格式。
(二)、MAC层的硬件地址1、在局域网中,硬件地址又称物理地址或MAC地址,它是数据帧在MAC层传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识符。
2、网卡从网络上收到一个 MAC 帧后,首先检查其MAC 地址,如果是发往本站的帧就收下;否则就将此帧丢弃。
这里“发往本站的帧”包括以下三种帧:单播(unicast)帧(一对一),即一个站点发送给另一个站点的帧。
广播(broadcast)帧(一对全体),即发送给所有站点的帧(全1地址)。
多播(multicast)帧(一对多),即发送给一部分站点的帧。
三、网络结构四、实验步骤练习一:编辑并发送LLC 帧本练习将主机A 和B 作为一组,主机C 和D 作为一组,主机E 和F 作为一组。
现仅以主机A 和B 为例,说明实验步骤。
1、主机A 启动仿真编辑器,并编写一个LLC 帧。
目的MAC 地址:主机B 的MAC 地址。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6篇)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6篇)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通用6篇)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篇1一、实验目的1、熟悉微机的各个部件;2、掌握将各个部件组装成一台主机的方法和步骤;3、掌握每个部件的安装方法;4、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配置;5、熟悉并掌握DOS操作系统的使用;6、掌握文件、目录、路径等概念;7、掌握常用虚拟机软件的安装和使用;8、熟悉并掌握虚拟机上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装方法及使用;9、掌握使用启动U盘的制作和U盘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的方法;10、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配置和优化方法。
二、实验内容1.将微机的各个部件组装成一台主机;2.调试机器,使其正常工作;3.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配置。
4.安装及使用虚拟机软件;5.安装WINDOWS7操作系统;6.常用DOS命令的使用;7.学会制作启动U盘和使用方法;8.WINDOWS7的基本操作;9.操作系统的基本设置和优化。
三、实验步骤(参照实验指导书上的内容,结合实验过程中做的具体内容,完成此项内容的撰写)四、思考与总结(写实验的心得体会等)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篇2windows平台逻辑层数据恢复一、实验目的:通过运用软件R-Studio_5.0和winhe_对误格式化的硬盘或者其他设备进行数据恢复,通过实验了解windows平台逻辑层误格式化数据恢复原理,能够深入理解并掌握数据恢复软件的使用方法,并能熟练运用这些软件对存储设备设备进行数据恢复。
二、实验要求:运用软件R-Studio_5.0和winhe_对电脑磁盘或者自己的U盘中的删除的数据文件进行恢复,对各种文件进行多次尝试,音频文件、系统文件、文档文件等,对简单删除和格式化的磁盘文件分别恢复,并检查和验证恢复结果,分析两个软件的数据恢复功能差异与优势,进一步熟悉存储介质数据修复和恢复方法及过程,提高自身的对存储介质逻辑层恢复技能。
三、实验环境和设备:(1)Windows _P 或Windows 20__ Professional操作系统。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在IDS上安装并配置相应的检测规则,以便对网络流 量进行实时监测。
根据安全策略对异常流量进行报警和记录。
实验步骤与操作
4. 漏洞扫描
使用漏洞扫描工具对内部网络进行扫描,发现潜在的安全 隐患。
根据扫描结果,评估网络安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 施。
实验步骤与操作
5. 数据加密与安全通信 使用加密技术对数据传输进行保护,如SSL/TLS协议等。 配置安全协议,如VPN等,实现安全的远程访问和数据传输。
网络连接(如以太网)
实验步骤与操作
1. 实验准备 • 在计算机上安装Wireshark网络协议分析器。
• 通过网络连接将计算机连接到目标网络中。
实验步骤与操作
2. 数据包捕获
• 打开Wireshark软件,选择捕获数据包的网卡,并开始捕获数据包。
• 在捕获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过滤器来筛选出特定类型的数据包,如 IP、TCP等。
理解并实践各种网络设备的配置和使用 了解和掌握中小型企业网络的日常维护 和管理
实验设备
路由器
用于网络连接和数据 包转发
交换机
用于局域网连接和数 据帧转发
服务器
用于提供网络服务和 资源共享
客户端
用于访问网络服务和 资源共享
网络线
用于连接设备和传输 数据
实验步骤与操作
1. 设计网络拓扑结构,并依据 设计进行设备的选型和连接。
实验设备
计算机(Windows操作系统)
入侵检测系统(IDS) 防火墙
网络交换机 路由器
实验步骤与操作
1. 网络拓扑结构搭建
准备实验设备,将计算机、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和IDS按照网络拓扑结构进 行连接。
实验步骤与操作
【7A版】《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指导书(新)
7A版优质实用文档创新源于实践《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实验指导书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组20GG-9目录实验一网线的制作 (1)实验二常见网络测试命令使用 (4)实验三VLAN的基本配置 (15)实验四对等网的组建 (21)实验五TCP/IP协议分析 (33)实验六静态路由与动态路由 (36)实验七网络地址转换 (39)实验八WWW、FTP服务器配置 (41)实验一网线的制作1实验目的掌握网线的制作和测试方法,了解标准568A与568B网线的线序。
2实验内容每2人一组,剪取适当长度的双绞线进行实验,一个人制作直连网线,另一人制作交叉线。
3实验原理3。
1双绞线非屏蔽双绞线(Unshielded Twisted Pair,简称UTP)是在塑料绝缘外皮里面包裹着8根信号线,它们每2根为一对相互缠绕,形成总共4对,双绞线也因此得名,如图1-1所示。
双绞线这样互相缠绕的目的就是利用铜线中电流产生的电磁场互相作用抵消邻近线路的干扰并减少来自外界的干扰。
每对线在每英寸长度上相互缠绕的次数决定了抗干扰的能力和通讯的质量,缠绕得越紧密其通讯质量越高,就可以支持更高的网络数据传送速率,当然它的成本也就越高。
国际电工委员会和国际电信委员会EIA/TIA(Electronic Industry Association/Telecommunication Industry Association)已经建立了UTP网线的国际标准并根据使用的领域分为几个类别(Category或者简称CAT),每种类别的网线生产厂家都会在其绝缘外皮上标注其种类,例如CAT-5或者Categories-5。
在日常的局域网当中,一般的双绞线、集线器和交换机均使用RJ-45连接器进行连接。
基于RJ-45的网络连接线分为直通线和交叉线两种。
3。
2 RJ-45水晶头之所把它称之为“水晶头”,估计是因为它的外表晶莹透亮的原因而得名的吧。
双绞线的两端必须都安装RJ-45插头,以便插在网卡、集线器(Hub)或交换机(Switch)RJ-45接口上。
计算机网络实验五网络层协议分析实验报告
南昌航空大学实验报告年月日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实验名称:网络层协议分析班级:学生姓名:邓佳威学号: 2212893107 指导教师评定:签名:一、实验目的分析ARP协议报文首部格式及其解析过程;分析ICMP报文格式和协议内容并了解其应用;分析IP报文格式、IP地址的分类和IP层的路由功能;分析TCP/IP协议中网络层的分片过程。
二、实验内容(一)ARP协议分析1.实验原理(1)ARP协议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是地址解析协议的简称,在实际通信中,物理网络使用硬件地址进行报文传输,IP地址不能被物理网络所识别。
所以必须建立两种地址的映射关系,这一过程称为地址解析。
用于将IP地址解析成硬件地址的协议就被称为地址解析协议(ARP协议)。
ARP是动态协议,就是说这个过程是自动完成的。
在每台使用ARP的主机中,都保留了一个专用的内存区(称为缓存),存放最近的IP地址与硬件地址的对应关系。
一旦收到ARP应答,主机就将获得的IP地址和硬件地址的对应关系存到缓存中。
当发送报文时,首先去缓存中查找相应的项,如果找到相应项后,遍将报文直接发送出去;如果找不到,在利用ARP进行解析。
ARP缓存信息在一定时间内有效,过期不更新就会被删除。
(2)同一网段的ARP解析过程处在同一网段或不同网段的主机进行通信时,利用ARP协议进行地址解析的过程不同。
在同一网段内通信时,如果在ARP缓存中查找不到对方主机的硬件地址,则源主机直接发送ARP 请求报文,目的主机对此请求报文作出应答即可。
(3)不同网段的ARP解析过程位于不同网段的主机进行通信时,源主机只需将报文发送给它的默认网关,即只需查找或解析自己的默认网关地址即可。
(二)ICMP协议分析1.实验原理(1)ICMP协议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是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RFC792]的缩写,是因特网的标准协议。
武汉理工 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 第5次实验报告
学号:实验报告书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名称WAN协议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班级物联网工程1201班姓名指导教师郭小兵2014 年12 月 3 日5.WAN协议5.1.实验准备●学习PPP、HDLC、X.25和FR协议5.2.实验目的●掌握WAN协议的配置方法。
●掌握PPP协议的安全验证的配置方法。
5.3.实验内容5.3.1.PPP协议配置(PAP和CHAP)5.3.2.网络拓扑图图5-1 PPP网络拓扑图5.3.2.1.实验要求1)如图5-1所示,路由器R1和R2通过串口线互连,用PPP协议通信,采用单向PAP验证通信(R1主验证方,R2被验证方),实现R1和R2的互通。
2)采用CHAP双向验证(双方即做主验证方又做被验证方),实现R1和R2的互通。
说明:通过命令display interface s01/0/0查看接口的配置信息,如果接口的物理层和链路层的状态都是Up状态,并且PPP的LCP和IPCP都是opened状态,说明链路的PPP协商已经成功。
注意:须用shutdown和undo shutdown重启端口,WAN端口配置才能生效。
“Serial0/0 current state :UP ”,表明路由器的物理接口是正常的。
“Line protocol current state :UP ”,表明接口的链路层是正常的,也就是两边的协议参数是没有问题的。
5.3.3.PAP配置5.3.3.1.R1(主验证方)[ourR1]aaa[ourR1-aaa]local-user cyan password cipher 123456[ourR1-aaa]ocal-user cyan service-type ppp[ourR1]interface Serial0/0/0[ourR1]link-protocol ppp[ourR1]ppp authentication-mode chap[ourR1]ppp chap user magenta[ourR1]ppp chap password cipher 123456[ourR1]ip address 192.168.88.10 255.255.255.05.3.3.2.R2(被验证方)[ourR1]interface Serial0/0/0[ourR1-Serial0/0/0]link-protocol ppp[ourR1-Serial0/0/0]ppp pap local-user cyan password cipher 123456 //提供PAP认证的用户和口令,必须符合主验证方中的PPP用户[ourR1-Serial0/0/0]ip address 192.168.88.20 255.255.255.05.3.4.CHAP参考配置5.3.4.1.R1[ourR1]aaa[ourR1-aaa]local-user cyan password cipher 123456[ourR1-aaa]local-user cyan service-type ppp[ourR1]interface Serial0/0/0[ourR1-Serial0/0/0]link-protocol ppp[ourR1-Serial0/0/0]ppp authentication-mode chap[ourR1-Serial0/0/0]ppp chap user magenta[ourR1-Serial0/0/0]ppp chap password cipher 123456[ourR1-Serial0/0/0]ip address 192.168.88.10 255.255.255.05.3.4.2.R2[ourR2]aaa[ourR2-aaa]local-user magenta password cipher 123456 [ourR2-aaa]local-user magenta service-type ppp[ourR2]interface Serial0/0/0[ourR2-Serial0/0/0]link-protocol ppp[ourR2-Serial0/0/0]ppp authentication-mode chap[ourR2-Serial0/0/0]ppp chap user cyan[ourR2-Serial0/0/0]ppp chap password cipher 123456[ourR2-Serial0/0/0]ip address 192.168.88.20 255.255.255.0注意:双方密码必须一致。
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第五版
实验一网线的制作及对等网的构建一、实验目的1、掌握网线制作及测试2、利用网线和交换及搭建对等网3、掌握IP参数设置4、了解简单网络诊断技术二、原理概述1、制作网线组建局域网时制作网线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制作网线。
直连线(标准568B):两端线序一样,线序是:白橙,橙,白绿,蓝,白蓝,绿,白棕,棕。
交叉线(568A):一端为正线的线序,另一端为:白绿,绿,白橙,蓝,白蓝,橙,白棕,棕。
PC-PC: 交叉线PC-HUB: 直连线HUB-HUB普通口: 交叉线HUB-HUB级连口-级连口:交叉线HUB-HUB普通口-级连口:直连线HUB-SWITCH: 交叉线HUB(级联口)-SWITCH: 直连线SWITCH-SWITCH: 交叉线SWITCH-ROUTER: 直连线ROUTER-ROUTER: 交叉线不管如何接线,最后完成后用RJ-45测线仪测试。
100BASE-T4 RJ-45对双绞线的规定如下:1、2用于发送,3、6用于接收,4、5,7、8是双向线。
1、2线必须是双绞,3、6双绞,4、5双绞,7、8双绞。
用于交换机到计算机时,按顺序接好即可。
如果用于两台计算机直接相连,需将一边的3、6接另一边的1、2,1、2接另一边的3、6。
也就是将一端的发送接另一边的接收,接收接另一边的发送。
2、对等网对等网络(Peer-to-Peer network),联网的计算机相互之间像平等的伙伴,或对等体一样。
对等网络也被称为工作组(workgroups)。
每台计算机都可以起客户端的作用,也可以起服务器的作用。
三、实验任务1、制作T568B标准的直通(或交叉)双绞线一根。
2、将两台主机H1和H2通过交换机或双绞线连接构成对等网3、配置两台主机,利用ping命令来检查主机之间的连通性。
4、组建工作组实现文件共享四、实验环境主机两台(操作系统为windows2003),交换机一台,非屏蔽超五类双绞线一段,压线钳一把,水晶头若干,测线仪一个,网线若干。
计算机网络实验 (5)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计算机网络实验1. 编程实验(使用NetRiver实验系统)(1)滑动窗口协议实验(见实验指导书的实验1,只做回退N帧实验)(2)IPv4协议收发实验(见实验指导书的实验2)(3)IPv4协议转发实验(见实验指导书的实验3)每位同学只做其中的一个实验,学号mod 3 = 0、1、2的同学分别做实验1、2、3。
程序应通过测试服务器的测试;程序及实验报告应提交到管理服务器供检查。
实验报告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实验目的,协议的工作原理或处理要求,程序流程图。
提交的代码应有必要的注释。
2. 交互式实验(使用NetRiver实验系统)(1)IPv4协议交互实验(见实验指导书的实验11)(2)TCP协议交互实验(见实验指导书的实验14)该实验所有同学都要做。
服务器会自动记录实验结果,不需提交实验报告。
3. 观察实验(使用协议分析工具Wireshark)该实验所有同学都要做。
3.1观察IEEE 802.3帧结构进行实验的主机运行Windows XP操作系统。
通过Wireshark将实验主机的网卡设置为通常模式(非混杂模式),捕捉以下场景中的数据帧:先在命令行下用arp –d命令删除实验主机上的所有ARP表项,接着立即用web浏览器访问Internet上的站点。
1)依次查看捕获的各数据帧,看看目的地为实验主机的数据帧中长度最小的是多大;查看这种帧的各个域,看看前导码是否包含在记录的数据中;记录的数据是从哪个字段开始,至哪个字段结束;这是否验证了IEEE 802.3标准中规定的最小帧长为64字节?2)查看捕获的帧中长度最长的帧。
可以多访问一些网页以捕获更多的帧,看看这些帧的长度最大是多少?为什么?3)查看捕获的数据帧中由实验主机发出的ARP请求帧,查看封装该ARP 请求帧的以太帧的目的地址是多少,源地址是多少;再用ipconfig –all命令查看实验主机的MAC地址,看看是否和源地址一致。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5)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专业:学号:姓名:时间:实验一常用网络命令的使用一、实验目的1. 掌握几种常用的网络命令,通过使用这些命令能检测常见网络故障2. 理解各命令的含义,并能解释其显示内容的意义二、实验内容1. 运行 Windows 常用的网络命令,ipconfig、ping、netstat、nbtstat、arp、route、net、tracert2. 利用子网掩码、实现子网的划分3. 了解 VRP 的各种视图及各视图下的常用命令三、实验原理、方法、手段该实验通过执行一些常用的网络命令,来了解网络的状况、性能,并对一些网络协议能更好的理解。
下面介绍一下实验中用到的网络命令:1.ipconfig 命令1)ipconfig /all 显示所有的有关IP 地址的配置信息;2)ipconfig /renew_all 重试所有网络适配器;3)ipconfig /release_all 释放所有网络适配器。
2.ping 命令1) ping 127.0.0.1用于测试本机的TCP/IP 协议设置是否正确。
3. netstat 命令该命令用于检验网络连接情况,它可以显示当前正在活动的网络连接的详细信息。
1)netstat/s 按照各个协议分别显示其统计数据2)netstat/e 用于显示关于以太网的统计数据3)netstat/a 显示所有有效连接信息列表4. nbtstat 命令该命令用于查看本地计算机或远程计算机上的NetBIOS 的统计数据,显示协议统计情况以及当前TCP/IP 的连接所使用NETBIOS 情况,运用NETBIOS,可以查看本地计算机或远程计算机上的NETBIOS 名字列表。
1)nbtstat/ n 显示寄存在本地的名字和服务程序;5. arp 命令该命令可显示、修改IP 地址到物理地址转换表。
1)nbtstat/a 查看高速缓存中所有项目6. route 命令 ROUTE 命令用于显示、人工添加和修改路由表项目。
《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指南
《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指南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组二零一四年九月目录目录 (1)引言 (2)实验一 WINDOWS环境下用JAVA实现WEB服务器 (4)实验二 WINDOWS环境下用SMTP实现EMAIL客户端 13实验三编程实现可靠数据传输原理GO-BACK-N (15)实验四编程实现路由算法 (16)实验五交换机VLAN实验 (17)实验六 RIP配置实验 (31)引言《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当今信息社会中的广泛应用,给高校《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由于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技术,课堂教学应该与实践环节紧密结合。
近几年,在校、院、系和教研室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筹建了《计算机网络原理》的教学实验环境。
这个实验环境为同学们提供了基本的网络实验平台,达到了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计算机网络基本水平。
在这样的硬件环境下,我们配合本科网络系列课程教学,编写了配套实验指示书,加大了本科网络系列课程教学的实践力度。
希望同学们能够充分利用实验条件,认真完成实验,从实验中得到应有的锻炼和收获。
1,计算机网络实验的特点计算机网络实验的对象和环境是一个计算机网络系统,它由若干台主机通过接口电路(网卡),Modem,网络传输介质和网络互联设备(Hub,交换机,路由器,…)等构成计算机网络的硬件环境,由运行在各主机上的网络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应用系统以及网络互联设备上的网络软件构成的软件环境,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的有机结合构成计算机网络系统,从而实现计算机网络的各种功能和服务。
每个实验都是在计算机网络系统环境下才能顺利进行。
本实验指导书中的实验主要分为四大类:验证型实验、设计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和创新型实验,验证型实验主要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设计型实验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行设计,并加以实现。
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理解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2.掌握计算机数据传输的过程3.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二、实验器材1.计算机2.网线3.路由器三、实验过程1.实验一:理解网络分层结构-计算机网络采用分层结构,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
-物理层负责传输比特流,主要是光纤、双绞线等物理媒介。
-数据链路层负责将比特流转化为帧,并进行传输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网络层负责寻路和分组转发,将数据包从源节点传输到目标节点。
-传输层负责端到端连接的可靠性和流量控制。
-应用层为用户提供服务,负责通信协议的选择和具体的应用功能。
2.实验二:数据传输过程-数据从源主机通过物理媒介传输到目标主机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发送、传输和接受。
-发送端将数据按照层级结构封装,并通过物理媒介传输到接收端。
-接收端根据层级结构进行解封装和处理,最终将数据交给应用层使用。
3.实验三: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计算机网络由主机和链路两部分组成。
-主机包括终端设备和网络结点,终端设备有桌面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网络结点有路由器、交换机等。
-链路是连接主机之间和主机与网络结点之间的通信路径。
四、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成功地理解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掌握了计算机数据传输的过程,并了解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
实验结果表明,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多个层级结构相互配合才能实现数据的传输和通信。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入理解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掌握了计算机数据传输的过程,并了解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
实验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但通过与同学们的讨论和老师的指导,我成功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并达到了实验的目标。
六、总结和建议总的来说,本次实验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通过实践操作,我深入理解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
然而,实验时间比较紧张,希望老师能够给予更多的实验训练的时间,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实践和探索。
计网实验报告5-DNS、DHCP服务器配置与管理
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实验报告实验名称 DNS、DHCP服务器配置与管理一、实验目的1、了解DNS、DHCP服务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2、安装DNS、DHCP服务器;3、配置与管理DNS、DHCP服务器二、实验所用仪器(或实验环境)VMware Workstation Pro三、实验基本原理及步骤(或方案设计及理论计算)DNS服务器配置与管理:DNS:是域名系统(Domain Name System)的缩写,指在Internet中使用的分配名字和地址的机制。
域名系统允许用户使用友好的名字而不是难以记忆的数字——IP地址来访问Internet上的主机。
域名解析:就是将用户提出的名字变换成网络地址的方法和过程,从概念上讲,域名解析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
DHCP服务器配置与管理:DHCP(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是动态主机配置协议的缩写,是一个简化主机IP地址分配管理的TCP/IP标准协议。
它能够动态地向网络中每台设备分配独一无二的IP地址,并提供安全、可靠且简单的TCP/IP网络配置,确保不发生地址冲突,帮助维护IP 地址的使用。
要使用DHCP方式动态分配IP地址,整个网络必须至少有一台安装了DHCP服务的服务器。
其他使用DHCP功能的客户端也必须支持自动向DHCP服务器索取IP地址的功能。
当DHCP客户机第一次启动时,它就会自动与DHCP服务器通信,并由DHCP服务器分配给DHCP 客户机一个IP地址,直到租约到期(并非每次关机释放),这个地址就会由DHCP服务器收回,并将其提供给其他的DHCP客户机使用。
动态分配IP地址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解决IP地址不够用的问题。
因为IP地址是动态分配的,而不是固定给某个客户机使用的,所以,只要有空闲的IP地址可用,DHCP客户机就可从DHCP服务器取得IP地址。
当客户机不需要使用此地址时,就由DHCP服务器收回,并提供给其他的DHCP客户机使用。
哈工大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之五
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报告实验5:利用Ethereal分析TCP、UDP、ICMP协议实验过程:使用Ethereal分析TCP协议: (15分)得分:抓取本机与/ethereal-labs/alice.txt通信过程中的网络数据包。
根据操作思考以下问题:●客户服务器之间用于初始化TCP连接的TCP SYN报文段的序号(sequence number)是多少?在该报文段中,是用什么来标示该报文段是SYN报文段的?Seq=0Flags中的syn位为1,ack位为0,说明是syn报文段●服务器向客户端发送的SYNACK报文段序号是多少?该报文段中,Acknowledgement字段的值是多少?服务器是如何决定此值的?在该报文段中,是用什么来标示该报文段是SYNACK报文段的?Seq=0Ack=1,服务器根据客户端发送的SYN报文的Seq值加一后得到此值Flags中的Ack和Syn位都为1,所以是SYNACK报文●如果将包含HTTP POST命令的TCP报文段看作是TCP连接上的第一个报文段,那么该TCP连接上客户机向服务器发送的第六个报文段的序号是多少?是何时发送的?该报文段所对应的ACK是何时接收的?第六个报文段:对应的ack报文段:23号报文时第六个报文,seq=6310,发送时间:Jun 1,2013 13:32:56.587941000 对应的ack报文段接收时间Jun 1,2013 13:32:56.993379000●前六个TCP报文段的长度各是多少?在整个文件发送过程中,接受方公示的窗口大小是否变化?窗口大小代表什么含义?(可参考教科书“流量控制”一节)首个报文段长度为555,其余都为1506,接收方窗口长度是变化的。
它代表接收方端口上缓冲区空闲空间的大小,显示其接受能力●TCP连接的throughput (bytes transferred per unit time)是多少?请写出你的计算过程。
计算机网络实验五
广州大学学生实验报告开课学院及实验室:计算机学院,电子信息楼416A室 2014年 12 月 10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教育软件学院年级/专业/班计科122姓名庞彬学号1206100022实验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实验成绩实验项目名称实验五:网络程序设计指导老师刘淼一、实验目的通过编程理解网桥的功能及计算机如何处理一个文件的16位校验和。
二、实验环境装有JDK环境和Eclipse的电脑一台。
三、实验内容写一个程序来模拟网桥功能。
模拟实现网桥的转发功能,以从文件中读取帧模拟网桥从网络中收到一帧,即从两个文件中读入一系列帧,从第一个文件中读入一帧然后从第二个文件中再读入一帧,如此下去。
对每一帧,显示网桥是否会转发。
要求:Windows或Linux环境下运行,程序应在单机上运行。
分析:用程序模拟网桥功能,可以假定用两个文件分别代表两个网段上的网络帧数据。
而两个文件中的数据应具有帧的特征,即有目的地址,源地址和帧内数据。
程序交替读入帧的数据,就相当于网桥从网段中得到帧数据,当然如果模拟的数据量比较少,也可以用两个数组代替两个文件存放帧数据,同样达到代表两个网段上的帧数据的效果。
对于网桥来说,能否转发帧在于把接收到的帧与网桥中的转发表相比较。
判断目的地址后才决定是否转发。
由此可见转发的关键在于构造转发表。
这里转发表可通过动态生成。
四、实验步骤、记录和结果(一)写一个程序来模拟网桥功能。
1、实验程序如下。
import java.util.*;public class Bridge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接口1中存在ABCDEFString str1[] = { "AB", "CA", "DB", "DA", "AH", "CB", "DN", "DC", "BC","AC", "EF", "FE" };//接口2中存在GHIMNOString str2[] = { "GF", "HA", "NB", "OH", "NG", "GN", "HF", "GC", "HA","GE", "OC", " " };//将字符串str1与str2交替存放在字符串s1中String s1[] = new String[100];int q = 0, p = 0;for (int a = 0; a < 100; a++) {//在字符串中偶数的存放str1if (a % 2 == 0 && q < str1.length) {s1[a] = str1[q];q++;}//在字符串中奇数的存放str2if (a % 2 != 0 && q < str2.length) {s1[a] = str2[p];p++;}}String bridge[] = new String[100];//建立网桥,数组可以存储100个地址bridge[0] = new String("as");//首先建立第一任意的地址形式,以便以后调用复制int m = 0;int flag2 = 0;//循环调用字符串数组s1的地址for (int i = 0; s1[i] != null; i++){char k[] = s1[i].toCharArray();//将字符串s1[i]转换为字符,以便调用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循环调用网桥数组中的地址,判断源地址是否在网桥转发表中for (int j = 0; bridge[j] != null; j++){char bridge2[] = bridge[j].toCharArray();//初始化源地址if (k[0] == bridge2[0])//检查第一个发送地址是否在网桥的转换表上{flag2 = 0;for (int b = 0; bridge[b] != null; b++){char bridge3[] =bridge[b].toCharArray();//初始化目的地址//比较目的地址是否在转换表bridge中if (k[1] == bridge3[0]){flag2 = 0;//目的地址存在转换表标志//判断源地址是否与目的地址相同,相同不转发if (bridge2[1] == bridge3[1]) {System.out.println(s1[i] + " 不转发");break;//跳出第一个for循环}else{if (bridge2[1] == '1'){System.out.println(s1[i] + " 由接口 2 转发");break;}else{System.out.println(s1[i] + " 由接口 1 转发");break;}}}else{flag2=1;//目的地址不存在转换表标志}}if (flag2 == 1) {flag2 = 0;if (bridge2[1] == '1') {System.out.println(s1[i] + " 由接口 2 转发");//源地址与目的地址不相同,转发break;} else {System.out.println(s1[i] + " 由接口 1 转发");//源地址与目的地址不相同,转发break;}}}}StringBuffer str = new StringBuffer(s1[i]);String no;if (i % 2 == 0) {//i为双数存储为接口在1上no = "1";} else {no = "2";//i为单数存储为接口在2上}str.replace(1, 2, no);String ss = str.toString();int flag = 0;//判断使地址添加到网桥到标志int flag3 = 0;//判断目的地址存在地址中标志,在即使flag3=1for (int j = 0; bridge[j] != null; j++) {if (ss.equals(bridge[j])) { //判断是否使地址添加到网桥到flag = 1; //判断使地址添加到网桥到标志}}if (flag != 1) {bridge[m] = ss;//地址转换表中不存在,加进发地址和接口号char new_ss[] = ss.toCharArray();if (m < 99) {m++;bridge[m] = new String("33");//动态增加网桥数组,加1int j1 = 0;String mude_ss = "33";for (j1 = 0; bridge[j1] != null; j1++) {//判断目的地址是否存在地址中char wangqiao5[] =bridge[j1].toCharArray();if (k[1] == wangqiao5[0]) {flag3 = 1; //判断目的地址存在地址中标志,在即使flag3=1mude_ss = bridge[j1]; //复制目的地址和接口}}char new_mude[] = mude_ss.toCharArray();if (flag3 == 1) {//判断目的地址与源地址中接口是否相同,相同不转发。
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报告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报告一、引言计算机网络是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连接了世界各地的计算机,使得信息的传输和共享变得更加便捷。
本篇实验报告将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以及我们在实验中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局域网,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并掌握网络的搭建和配置方法。
三、实验环境我们使用了两台计算机和一台路由器来搭建局域网。
其中,计算机A和计算机B分别连接到路由器的两个端口上,路由器通过交换机将两台计算机连接起来。
四、实验步骤1. 首先,我们将路由器和计算机A、计算机B连接起来,确保物理连接正常。
2. 在路由器上进行基本配置,包括设置IP地址、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
这些配置将决定计算机A和计算机B之间的通信。
3. 在计算机A和计算机B上配置IP地址和子网掩码,确保它们与路由器的配置相匹配。
4. 进行网络连通性测试,确保计算机A和计算机B之间可以相互通信。
五、实验结果经过以上步骤的操作,我们成功地搭建了一个局域网,并实现了计算机A和计算机B之间的通信。
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网络连通性测试,包括ping命令和文件传输等,结果均显示两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正常。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了网络的搭建和配置方法。
我们了解了IP地址、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的作用,以及它们在网络通信中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也学会了如何进行网络连通性测试,以确保网络的正常运行。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如配置错误导致网络无法通信等。
通过仔细排查和调试,我们最终找到了问题的所在并解决了它们。
这些问题的出现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网络配置的重要性,并提醒我们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细节和正确性。
总的来说,本次实验使我们对计算机网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提高了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我们将继续学习和探索计算机网络的更多知识,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 实验5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5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实验环节是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
本次实验 5 更是让我们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提升了对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实验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任务和操作,熟悉网络拓扑结构的构建、IP 地址的分配与配置、网络设备的管理以及网络性能的监测与优化等关键技术。
我们首先需要准备实验所需的设备和软件。
这包括若干台计算机、交换机、路由器,以及网络模拟软件如 Packet Tracer 等。
有了这些工具,我们就能够搭建出符合实验要求的网络环境。
在实验开始时,我们面临的第一个任务是构建一个简单的网络拓扑结构。
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仔细规划各个设备之间的连接关系,以确保数据能够在网络中顺畅地传输。
比如说,我们要决定哪些计算机连接到同一个交换机,哪些交换机又需要连接到路由器,从而形成一个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的网络架构。
接下来就是 IP 地址的分配与配置。
IP 地址就像是网络中设备的“身份证号码”,每个设备都必须有一个唯一的 IP 地址才能在网络中进行通信。
这需要我们根据网络的规模和需求,合理地划分 IP 地址段,并为每个设备手动配置正确的 IP 地址、子网掩码、网关等参数。
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避免 IP 地址冲突,否则就会导致网络通信出现故障。
网络设备的管理也是实验中的重要环节。
我们需要学会使用命令行界面或者图形化界面来对交换机和路由器进行配置和管理。
例如,设置端口的速率、启用或禁用某些端口、配置 VLAN 等。
这不仅要求我们熟悉相关的命令和参数,还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耐心和细心,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都可能导致整个网络的瘫痪。
在完成了网络的搭建和配置之后,还需要对网络性能进行监测与优化。
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工具来测量网络的带宽、延迟、丢包率等性能指标,然后根据测量结果对网络进行调整和优化。
比如,如果发现网络带宽不足,我们可能需要升级网络设备或者调整网络拓扑结构;如果延迟过高,就需要检查网络中的路由设置是否合理。
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五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五静态路由及RIP协议配置系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网络工程方向类型:设计型班级:1003班姓名:段艳辉(2010100318)日期:2012年12 月11 日一、实验目的1、理解路由协议的分类2、掌握静态路由和RIP协议的配置方法二、实验原理2、静态路由静态路由是一种特殊的路由,由网络管理员采用手工方法在路由器中配置而成。
这种方法适合在规模较小、路由表也相对简单的网络中使用。
它比较简单,容易实现;可以精确控制路由选择,改进网络的性能;减少路由器的开销,为重要的应用保证带宽。
但对于大规模网络而言,如果网络拓扑结构发生改变或网络链路发生故障,用手工的方法配置及修改路由表,对管理员会形成很大压力。
3、RIP路由协议在动态路由中,管理员不再需要像静态配置那样对路由器上的路由表进行手工维护,而是在每台路由器上运行一个路由表的管理程序。
这个路由表的管理程序会根据路由器上的接口的配置(如IP地址的配置)及所连接的链路的状态,生成路由表中的路由表项。
RIP协议就是一种动态路由协议,它采用距离矢量算法,即相邻的路由器之间互相交换整个路由表,并进行矢量的叠加,最后达到知道整个网络路由。
三、实验步骤(一)静态路由配置1、连接网络实验设备,配置各主机和各路由器。
图一实验环境构建2、配置各个路由器的静态路由(1)基本配置命令:Router(config)#ip route 目的网络子网掩码下一跳//增加一条静态路由Router(config)#no ip route 目的网络子网掩码下一跳//删除一条静态路由(2)Router 静态路由的配置图二router0的路由配置过程图三Router1的静态路由配置结果(3)pc的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配置、图四pc0的配置图五pc2的配置3、pc0 ping pc2验证静态路由配置图六pc0 ping通pc2(二)RIP协议配置RIP的全称是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IGP,采用Bellman-Ford算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五、传输层可靠传输协议GBN编程实验报告序号:姓名:学号:成绩:一、实验目的:1、编程实现简单可靠的数据传输GBN协议,模拟可靠数据传输2、理解TCP协议可靠传输的差错检测、重传、累计确认、定时器的可靠传输策略。
二、实验指导:参考教材。
三、实验要求:编程实现一个GBN传输协议,采用编程语言不限,要求能将发送――接收流程以及处理方法表现出来.附源代码及注释并附上实验结果截图。
一、GBN.h#pragma once#include <stdio.h>//基础功能模块的数据结构声明#define BIDIRECTIONAL 1 /* change to 1 if you're doing extra credit andwrite a routine called B_output */ 如果你想做酷文解码和写一个程序叫B_output就改变值为1/* a "msg" is the data unit passed from layer 5 (teachers code) to layer4 (students' code). It contains the data (characters) to be delivered tolayer 5 via the students transport level protocol entities. */一个“msg”是从第五层传送到第四层的数据单元.它包含通过传送层协议被传送到第五层的数据struct msg{ char data[20];};/* a packet is the data unit passed from layer 4 (students code) to layer3 (teachers code). Note the pre-defined packet structure, which allstudents must follow. */一个数据包从第四层传送到第三层的数据单元.声明提前定义的学生必须遵守的数据包结构struct pkt{int seqnum;int acknum;int checksum;char payload[20];};#define WINDOWSIZE 8#define MAXBUFSIZE 50#define RTT 15.0#define NOTUSED 0#define NACK -1#define TRUE 1#define FALSE 0#define A 0#define B 1//网络仿真部分数据结构声明***********************************************************struct event{float evtime; /* event time */ 事件时间int evtype; /* event type code */ 事件类型代码int eventity; /* entity where event occurs */ 所在的实体事件发生时struct pkt *pktptr; /* ptr to packet (if any) assoc w/ this event */用指针来显示这个数据包struct event *prev;struct event *next;};/* possible events: */可能发生#define TIMER_INTERRUPT 0#define FROM_LAYER5 1#define FROM_LAYER3 2#define OFF 0#define ON 1//基础功能模块的函数声明******************************************************************* void ComputeChecksum(struct pkt *packet);//计算校验和int CheckCorrupted(struct pkt packet);//检查数据是否出错void A_output( struct msg message);//A端向外发送数据void A_input(struct pkt packet);//A端接收数据void A_timerinterrupt();//A计时器超时void A_init();//A端初始化void B_output(struct msg message);void B_input(struct pkt packet);void B_timerinterrupt();void B_init();//网络仿真部分的函数声明**************************************************void init(); //初始化仿真器float jimsrand();//随机数发生器[0,1]//处理事件列表部分的函数声明*********************************************void generate_next_arrival();//产生下一个到达的分组void insertevent(struct event *p);//向事件列表中插入一条新的事件void printevlist();//打印事件列表//******************************************************************** //**********************计时器模块*********************************** void stoptimer(int);//停止计时器void starttimer(int,float);//启动计时器//******************************************************************** *//**************************网络各层之间传送模块***********************void tolayer3(int AorB,struct pkt packet);//向第3层发送信息void tolayer5(int AorB,char datasent[20]);//向第5层发送信息二、GBN.c#include "GBN.h"#include <stdio.h>#include <string.h>#include <stdlib.h>extern int TRACE = 1; /* for my debugging */ 为我的调试extern int nsim = 0; /* number of messages from 5 to 4 so far */ 目前为止信息的数字是从5到4extern int nsimmax = 0; /* number of msgs to generate, then stop */ 如果信息产生的数字为0,然后就停止extern float time = 0.000;float lossprob; /* probability that a packet is dropped */数据包可能会丢失float corruptprob; /* probability that one bit is packet is flipped */这一点的数据包可能会被弹出去float lambda; /* arrival rate of messages from layer 5 */ 从第五层到达的信息的次序int ntolayer3; /* number sent into layer 3 */被传送到第三层的数据static int nlost = 0; /* number lost in media */在媒介中数据丢失static int ncorrupt = 0; /* number corrupted by media*/被媒介毁坏的数据static int expectedseqnum = 0; /* expected sequence number at receiver side */ 在接收者这边接收到预期的序列数据static int nextseqnum; /* next sequence number to use in sender side */ 下一个序列数据使用在发送者这边static int base; /* the head of sender window */发送者的头窗口struct pkt winbuf[WINDOWSIZE]; /* window packets buffer */数据包缓冲区窗口static int winfront,winrear; /* front and rear points of window buffer */窗口缓冲区的前方点和后方点static int pktnum; /* packet number of window buffer */窗口缓冲区的数据包个数struct msg buffer[MAXBUFSIZE]; /* sender message buffer */发送消息缓冲区int buffront,bufrear; /* front and rear pointers of buffer */缓冲区的前指针与后指针static int msgnum; /* message number of buffer */信息数量的缓冲int packet_lost =0;int packet_corrupt=0;int packet_sent =0;extern int packet_correct=0;extern int packet_resent =0;int packet_timeout=0;extern struct event *evlist = NULL; /* the event list */ 事件表//计算校验和void ComputeChecksum( struct pkt *packet){int checksum;int i;checksum = packet->seqnum;checksum = checksum + packet->acknum;for ( i=0; i<20; i++ )checksum = checksum + (int)(packet->payload[i]);checksum = 0-checksum;packet->checksum = checksum;}//检查是否出错int CheckCorrupted(struct pkt packet){int checksum;int i;checksum = packet.seqnum;checksum = checksum + packet.acknum;for ( i=0; i<20; i++ )checksum = checksum + (int)(packet.payload[i]);if ( (packet.checksum+checksum) == 0 )return (FALSE);elsereturn (TRUE);}//A端向外发送数据/* called from layer 5, passed the data to be sent to other side */来自第五层,通过数据派往另一边void A_output(struct msg message){int i;struct pkt sendpkt;/* if window is not full */ 如果窗口没有满if ( nextseqnum < base+WINDOWSIZE ){printf("----A: New message arrives, send window is not full, send new messge to layer3!\n");/* create packet */ 创建包sendpkt.seqnum = nextseqnum;sendpkt.acknum = NOTUSED;for ( i=0; i<20 ; i++ )sendpkt.payload[i] = message.data[i];/* computer checksum */ 计算机校验ComputeChecksum (&sendpkt);/* send out packet */ 发送数据包tolayer3 (A, sendpkt);/* copy the packet to window packet buffer */ 复制数据包到窗口数据缓冲区winrear = (winrear+1)%WINDOWSIZE;pktnum ++;winbuf[winrear] = sendpkt;for (i=0; i<20; i++)winbuf[winrear].payload[i]= sendpkt.payload[i];/* update state variables */ 更新状态变量nextseqnum = nextseqnum+1;starttimer(A,RTT);B_input(sendpkt);A_input(sendpkt);}/* if window is full */ 如果窗口没有满else{printf("----A: New message arrives, send window is full,");/* if buffer full, give up and exit*/ 如果缓冲区满了,停止和退出if ( msgnum == MAXBUFSIZE){printf (" Error: Sender buffer is full! \n");exit (1);}/* otherwise, buffer the message */ 否则,缓冲信息else{printf("buffer new message!\n");bufrear = (bufrear+1) % MAXBUFSIZE;for (i=0; i<20; i++)buffer[bufrear].data[i] = message.data[i];msgnum ++;}}}//B端向外发送数据/* called from layer 5, passed the data to be sent to other side */来自第五层,通过数据传送到另一边void B_output(struct msg message){int i;struct pkt sendpkt;/* if window is not full */如果窗口没有满if ( nextseqnum < base+WINDOWSIZE ){printf("----A: New message arrives, send window is not full, send new messge to layer3!\n");/* create packet */ 创建数据包sendpkt.seqnum = nextseqnum;sendpkt.acknum = NOTUSED;for ( i=0; i<20 ; i++ )sendpkt.payload[i] = message.data[i];/* computer checksum */计算机校验ComputeChecksum (&sendpkt);/* send out packet */ 发送数据包tolayer3 (A, sendpkt);A_input(sendpkt);/* copy the packet to window packet buffer */ 复制数据包到窗口数据缓冲区winrear = (winrear+1)%WINDOWSIZE;pktnum ++;winbuf[winrear] = sendpkt;for (i=0; i<20; i++)winbuf[winrear].payload[i]= sendpkt.payload[i];/* if it is the first packet in window, start timeout */ 如果第一个数据包在窗口里,开始暂停//if ( base == nextseqnum )//{//starttimer(A,RTT);//printf("----A: start a new timer!\n");// }/* update state variables */ 更新状态变量nextseqnum = nextseqnum+1;}/* if window is full */ 如果窗口已经满了else{printf("----A: New message arrives, send window is full,");/* if buffer full, give up and exit*/如果缓冲区满了,停止并退出if ( msgnum == MAXBUFSIZE){printf (" Error: Sender buffer is full! \n");exit (1);}/* otherwise, buffer the message */ 否则,缓冲信息else{printf("buffer new message!\n");bufrear = (bufrear+1) % MAXBUFSIZE;for (i=0; i<20; i++)buffer[bufrear].data[i] = message.data[i];msgnum ++;}}}//A端接收数据void A_input(struct pkt packet){struct pkt sendpkt;int i;/* if received packet is not corrupted and ACK is received */如果接收到的数据包没有被损坏和确认已经被接收了if ( (CheckCorrupted(packet) == FALSE) && (packet.acknum != NACK) ) {printf("----A: ACK %d is correctly received,",packet.acknum);packet_correct++;/* delete the acked packets from window buffer */删除从窗口缓冲区里的确认数据包winfront = (winfront+(packet.acknum+1-base)) % WINDOWSIZE; pktnum = pktnum - (packet.acknum+1-base);/* move window base */ 移动窗口底部base = packet.acknum+1;stoptimer(A);if ( base < nextseqnum){//starttimer(A,RTT);printf ("\n\n\nsend new packets!");}/* if buffer is not empty, send new packets */如果缓冲区不空,发送新的数据包while ( (msgnum!=0) && (nextseqnum<base+WINDOWSIZE) ) {/* create packet */ 创建数据包sendpkt.seqnum = nextseqnum;sendpkt.acknum = NOTUSED;buffront = (buffront+1) % MAXBUFSIZE;for ( i=0; i<20 ; i++ )sendpkt.payload[i] = buffer[buffront].data[i];/* computer checksum */ 计算机校验ComputeChecksum (&sendpkt);/* if it is the first packet in window, start timeout */ 如果第一个数据包在窗口里,开始暂停if ( base == nextseqnum ){//starttimer(A,RTT);printf ("send new packets!\n");}/* send out packet */ 发送数据包tolayer3 (A, sendpkt);/* copy the packet to window packet buffer */复制数据包到窗口数据缓冲区winrear = (winrear+1)%WINDOWSIZE;winbuf[winrear] = sendpkt;pktnum ++;/* update state variables */ 更新状态变量nextseqnum = nextseqnum+1;/* delete message from buffer */ 删除缓冲区的信息msgnum --;}}elseprintf ("----A: NACK is received, do nothing!\n");}//B端接收数据*****************************************************一定要调用这个/* Note that with simplex transfer from a-to-B, there is no B_output() *//* called from layer 3, when a packet arrives for layer 4 at B*/来自第三层,当这个数据包在B中到达第四层时void B_input(struct pkt packet){struct pkt sendpkt;int i;/* if not corrupted and received packet is in order */如果没有损坏和接收到的数据包是井然有序的if ( (CheckCorrupted(packet) == FALSE) && (packet.seqnum == expectedseqnum)){printf("\n----B: packet %d is correctly received, send ACK!\n",packet.seqnum);/* send an ACK for the received packet */ 发送这个接收到的数据包的确认/* create packet */ 创建数据包sendpkt.seqnum = NOTUSED;sendpkt.acknum = expectedseqnum;for ( i=0; i<20 ; i++ )sendpkt.payload[i] = '0';/* computer checksum */ 计算机校验ComputeChecksum (&sendpkt);/* send out packet */发送数据包//tolayer3 (B, sendpkt);/* update state variables */更新状态变量expectedseqnum = expectedseqnum+1;printf("----B:expectedseqnum = %d\n",expectedseqnum);/* deliver received packet to layer 5 */ 收到封包传递到第五层//tolayer5(B,packet.payload);}/* otherwise, discard the packet and send a NACK */否则,丢弃这个数据包和发送否定应答else{printf("----B: packet %d is corrupted or not I expects, send NACK!\n",packet.seqnum);/* create packet */ 创建数据包sendpkt.seqnum = NOTUSED;sendpkt.acknum = NACK;for ( i=0; i<20 ; i++ )sendpkt.payload[i] = '0';/* computer checksum */ 计算机校验ComputeChecksum (&sendpkt);/* send out packet */ 发送数据包tolayer3 (B, sendpkt);}}//A计时器超时/* called when A's timer goes off */ 当A时器进行时void A_timerinterrupt(){int i;printf("----A: time out,resend packets!\n");/* start timer */ 开始计时器starttimer(A,RTT);/* resend all packets not acked */ 重发没有被确认的所有数据包for ( i=1; i<=pktnum; i++ ){packet_resent++;tolayer3(A,winbuf[(winfront+i)%WINDOWSIZE]);}}//B计时器超时/* called when B's timer goes off */ 当B时器进行时void B_timerinterrupt(){int i;printf("----B: time out,resend packets!\n");/* start timer */ 开始计时器starttimer(B,RTT);/* resend all packets not acked */ 重发没有被确认的所有数据包for ( i=1; i<=pktnum; i++ ){packet_resent++;tolayer3(B,winbuf[(winfront+i)%WINDOWSIZE]);}}//A端初始化/* entity A routines are called. You can use it to do any initialization */ 可以初始化A端void A_init(){base = 0;nextseqnum = 0;buffront = 0;bufrear = 0;msgnum = 0;winfront = 0;winrear = 0;pktnum = 0;}//B端初始化/* entity B routines are called. You can use it to do any initialization */void B_init(){expectedseqnum = 0;}//初始化仿真器void init() /* initialize the simulator */ 初始化该模拟器{int i;float sum, avg;float jimsrand();FILE *fp;fp = fopen ("parameter.txt","r");printf("----- Stop and Wait Network Simulator Version 1.1 -------- \n\n");printf("Enter the number of messages to simulate: ");//fscanf(fp,"%d",&nsimmax);scanf("%d",&nsimmax);printf("\nEnter packet loss probability [enter 0.0 for no loss]: "); //fscanf(fp, "%f",&lossprob);scanf("%f",&lossprob);printf("\nEnter packet corruption probability [0.0 for no corruption]: "); //fscanf(fp,"%f",&corruptprob);scanf("%f",&corruptprob);printf("\nEnter average time between messages from sender's layer5 [ > 0.0]: ");//fscanf(fp,"%f",&lambda);scanf("%f",&lambda);printf("\nEnter TRACE: ");//fscanf(fp,"%d",&TRACE);scanf("%d",&TRACE);printf("\n\n");srand(9999); /* init random number generator */初始化生成器的随机值sum = 0.0; /* test random number generator for students */检验学生输入的值for (i=0; i<1000; i++)sum=sum+jimsrand(); /* jimsrand() should be uniform in [0,1] */avg = sum/1000.0;/*if(avg < 0.25 || avg > 0.75){printf("It is likely that random number generation on your machine\n" ); printf("is different from what this emulator expects. Please take\n"); printf("a look at the routine jimsrand() in the emulator code. Sorry. \n");exit(0);}*/printf("%f",avg);ntolayer3 = 0;nlost = 0;ncorrupt = 0;time=0.0; /* initialize time to 0.0 */generate_next_arrival(); /* initialize event list */}//随机数发生器float jimsrand(){double mmm = 2147483647; /* largest int - MACHINE DEPENDENT!!!!!!!! */最大的中断-与机器相关的float x; /* individual students may need to change mmm */ 个别学生可能需要改变mmmx = rand()/mmm; /* x should be uniform in [0,1] */return(x);}//******************************************************************** ******************//*******************************事件处理部分*******************************************void generate_next_arrival(){double x,log(),ceil();struct event *evptr;char *malloc();float ttime;int tempint;//if (TRACE>2)//printf("-----------------GENERATE NEXT ARRIVAL: creating new arrival\n");x = lambda*jimsrand()*2; /* x is uniform on [0,2*lambda] */ 要统一值 /* having mean of lambda */evptr = (struct event *)malloc(sizeof(struct event));evptr->evtime = time + x;evptr->evtype = FROM_LAYER5;if (jimsrand()<0.5){evptr->eventity = A;}elseevptr->eventity = B;insertevent(evptr);}//向事件列表中插入一条新的事件void insertevent(struct event *p){struct event *q,*qold;if (TRACE>2)//printf(" INSERTEVENT: time is %lf\n",time);//printf(" INSERTEVENT: future time will be %lf\n",p->evtime);}q = evlist; /* q points to front of list in which p struct inserted */q指着p结构要插入的列表前面的地方if (q==NULL)/* list is empty */ 列表是空的{evlist=p;p->next=NULL;p->prev=NULL;}else{for (qold = q; q !=NULL && p->evtime > q->evtime; q=q->next) qold=q;if (q==NULL)/* end of list */ 列表结束{qold->next = p;p->prev = qold;p->next = NULL;}else if (q==evlist)/* front of list */ 列表前{p->next=evlist;p->prev=NULL;p->next->prev=p;evlist = p;}else /* middle of list */ 列表中间{p->next=q;p->prev=q->prev;q->prev->next=p;q->prev=p;}}//打印事件列表void printevlist(){struct event *q;int i;printf("--------------\nEvent List Follows:\n");for(q = evlist; q!=NULL; q=q->next){printf("Event time: %f, type: %d entity: %d\n",q->evtime,q->evtype,q->eventity);}printf("--------------\n");}//启动计时器void starttimer(int AorB,float increment){struct event *q;struct event *evptr;char *malloc();if (TRACE>2)printf("\n----A: START TIMER: starting timer at %f\n",time);/* be nice: check to see if timer is already started, if so, then warn */ 最好:检查看看计时器是否已经开始,如果是这样,然后发出警告/* for (q=evlist; q!=NULL && q->next!=NULL; q = q->next) */for (q=evlist; q!=NULL ; q = q->next)if ( (q->evtype==TIMER_INTERRUPT && q->eventity==AorB) ){//printf("Warning: attempt to start a timer that is already started\n");return;}/* create future event for when timer goes off */创建远景即使计时器停止了evptr = (struct event *)malloc(sizeof(struct event));evptr->evtime = time + increment;evptr->evtype = TIMER_INTERRUPT;evptr->eventity = AorB;insertevent(evptr);}//停止计时器/* called by students routine to cancel a previously-started timer */ void stoptimer(int AorB) /* A or B is trying to stop timer */{struct event *q,*qold;if (TRACE>2)printf("\n----A: STOP TIMER: stopping timer\n");/* for (q=evlist; q!=NULL && q->next!=NULL; q = q->next) */for (q=evlist; q!=NULL ; q = q->next)if ( (q->evtype==TIMER_INTERRUPT && q->eventity==AorB) )/* remove this event */{if (q->next==NULL && q->prev==NULL)evlist=NULL; /* remove first and only event on list */ 删除第一个和只有一个事件在列表else if (q->next==NULL) /* end of list - there is one in front */ q->prev->next = NULL;else if (q==evlist) /* front of list - there must be event after */ 列表有开始就一定会有结束{q->next->prev=NULL;evlist = q->next;}else /* middle of list */ 列表的中间{q->next->prev = q->prev;q->prev->next = q->next;}free(q);return;}//printf("Warning: unable to cancel your timer. It wasn'trunning.\n");}//向第三层发送信息/************************** TOLAYER3 ***************/void tolayer3(int AorB,struct pkt packet){struct pkt *mypktptr;struct event *evptr,*q;char *malloc();float lastime, x, jimsrand();int i;ntolayer3++;/* simulate losses: */ 模拟丢失if (jimsrand() < lossprob){nlost++;if (TRACE>0)printf(" TOLAYER3: packet being lost\n");return;}/* make a copy of the packet student just gave me since he/she may decide */ 既然他已经决定,就复制一个学生的数据包给我/* to do something with the packet after we return back to him/her */ 在我们返回给他后,数据包已经有些改变了mypktptr = (struct pkt *)malloc(sizeof(struct pkt));mypktptr->seqnum = packet.seqnum;mypktptr->acknum = packet.acknum;mypktptr->checksum = packet.checksum;for (i=0; i<20; i++)mypktptr->payload[i] = packet.payload[i];if (TRACE>2){printf(" TOLAYER3: seq: %d, ack %d, check: %d ", mypktptr->seqnum,mypktptr->acknum, mypktptr->checksum);for (i=0; i<20; i++)printf("%c",mypktptr->payload[i]);printf("");}/* create future event for arrival of packet at the other side */创建远景即使数据包到达另一边evptr = (struct event *)malloc(sizeof(struct event));evptr->evtype = FROM_LAYER3; /* packet will pop out from layer3 */数据包将会从第三层弹出evptr->eventity = (AorB) % 2; /* event occurs at other entity */事件发生在其他实体evptr->pktptr = mypktptr; /* save ptr to my copy of packet */保存指针,该指针指的是我复制的数据包lastime = time;/* for (q=evlist; q!=NULL && q->next!=NULL; q = q->next) */for (q=evlist; q!=NULL ; q = q->next)if ( (q->evtype==FROM_LAYER3 && q->eventity==evptr->eventity) ) lastime = q->evtime;evptr->evtime = lastime + 1 + 9*jimsrand();/* simulate corruption: */ 模拟损坏if (jimsrand() < corruptprob){ncorrupt++;if ( (x = jimsrand()) < .75)mypktptr->payload[0]='Z'; /* corrupt payload */损坏的有效负载else if (x < .875)mypktptr->seqnum = 999999;elsemypktptr->acknum = 999999;if (TRACE>0)printf(" TOLAYER3: packet being corrupted\n");}//if (TRACE>2)//printf(" TOLAYER3: scheduling arrival on other side\n");insertevent(evptr);}//向第五层发送信息/************************** TOLAYER5 ***************/void tolayer5(int AorB,char datasent[20]){int i;if (TRACE>2){printf(" TOLAYER5: data received: ");for (i=0; i<20; i++)printf("%c",datasent[i]);printf("\n");}}三、GBN-CS.c#include <stdio.h>#include "GBN.h"extern int TRACE ; /* for my debugging */ 我的调试extern int nsim ; /* number of messages from 5 to 4 so far */ 至今为止从从第五到第四的数据信息extern int nsimmax; /* number of msgs to generate, then stop */将产生大量的信息,然后结束extern float time;extern int packet_correct;extern int packet_resent;extern struct event *evlist;int main(){struct event *eventptr;struct msg msg2give;struct pkt pkt2give;int i,j;char c;init();A_init();B_init();while (1){eventptr = evlist; /* get next event to simulate */模拟得到的下一个事件if (eventptr==NULL)goto terminate;evlist = evlist->next; /* remove this event from event list */ 移动这个事件到事件表中if (evlist!=NULL)evlist->prev=NULL;if (TRACE >= 2){printf("\nEVENT time: %f,",eventptr->evtime);printf(" type: %d",eventptr->evtype);if (eventptr->evtype==0)printf(", timerinterrupt ");else if (eventptr->evtype==1)printf(", fromlayer5 ");elseprintf(", fromlayer3 ");printf(" entity: %d\n",eventptr->eventity);}time = eventptr->evtime; /* update time to next event time */ 更新时间到下一次事件时间if (nsim==nsimmax)break; /* all done with simulation */模拟全部做完if (eventptr->evtype == FROM_LAYER5 ){generate_next_arrival(); /* set up future arrival */建立远景到来/* fill in msg to give with string of same letter */ 填写msg给与串字母都相同j = nsim % 26;for (i=0; i<20; i++)msg2give.data[i] = 97 + j;if (TRACE>2){printf(" MAINLOOP: data given to student: ");for (i=0; i<20; i++)printf("%c", msg2give.data[i]);printf("\n");}nsim++;if (eventptr->eventity == A){A_output(msg2give);}else{B_output(msg2give);}}else if (eventptr->evtype == FROM_LAYER3){pkt2give.seqnum = eventptr->pktptr->seqnum;pkt2give.acknum = eventptr->pktptr->acknum;pkt2give.checksum = eventptr->pktptr->checksum;for (i=0; i<20; i++)pkt2give.payload[i] = eventptr->pktptr->payload[i];if (eventptr->eventity == A) /* deliver packet by calling */通过调用传递数据包A_input(pkt2give); /* appropriate entity */适当的实体elseB_input(pkt2give);free(eventptr->pktptr); /* free the memory for packet */释放数据包的内存}else if (eventptr->evtype == TIMER_INTERRUPT){if (eventptr->eventity == A)A_timerinterrupt();elseB_timerinterrupt();}else{printf("INTERNAL PANIC: unknown event type \n");}free(eventptr);}terminate:printf(" Simulator terminated at time %f\n after sending %d msgs from layer5\n",time,nsim);printf(" correctly sent pkts: %d \n", packet_correct);printf(" resent pkts: %d \n", packet_resent);system("pause");}四、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了解了GBN传输协议的相关知识,因为实验代码是由三部分组成,所以用Studio做实验时,要建立3个文件,一个是头文件,存放gbn.h, 另外2个是源文件,分别存放gbn.c 和gbn-cs.c,然后再启动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