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靶向治疗药物小结
肺癌的靶向治疗
1.
2. 3.
4.
5.
Hale Waihona Puke 小分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 剂,如吉非替尼(Gefitinib,Iressa, 易瑞沙);埃罗替 尼(Erlotinib, Tarceva); 抗EGFR的单抗,如西妥昔单抗(Cetuximab, Erbitux); 抗HER-2的单抗,如赫赛汀(Trastuzumab, Herceptin); 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伊马替尼(Imatinib);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如Bevacizumab (Avastin);
人NSCLC中
EGFR的阳性率为60% -86%。 其 中鳞状细胞癌阳性率为 86%,腺癌为 65%,大细胞癌为 60%。而小细胞肺癌罕 见EGFR 表达。
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很多病人都存在着表皮
生长因子受体(EGFR)高表达,并且肿瘤的 生长依赖着EGFR信号传导通路。酪氨酸激 酶抑制剂:易瑞沙(吉非替尼)和特罗凯 (厄洛替尼),能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胞内区酪氨酸激酶的磷酸化,阻断 EGFR信号通路,从而达到控制肿瘤的目的。
好,但对于很多尚未发现驱动基因突变或虽 有基因突变却没有相应治疗药物的患者,疗 效仍亟需改善。
范德他尼(Zactima,ZD6474):是一种多
靶点药物,同时作用于三个靶点: EGFR \\VEGF\\RET。
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表明范德他尼(ZD6474)
对甲状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有较好疗效,日 本的一项研究显示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有 效率高达44%,令人振奋,且不良反应较少. 主要适用人群为接受过化疗的二线或三线治 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吉非替尼和厄 罗替尼治耐药。副作用:以皮疹为主,副作 用小。在中国还没有上市。
小细胞肺癌靶向药物治疗进展
小细胞肺癌靶向药物治疗进展小细胞肺癌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肺癌类型,通常会迅速扩散到其他器官,导致患者的预后非常差。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化疗和放疗,但效果有限,且易产生药物耐药性。
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小细胞肺癌的靶向药物治疗取得了一些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本文将介绍小细胞肺癌靶向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
1. EGFR抑制剂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是一种重要的信号通路分子,在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针对EGFR的抑制剂成为了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的研究热点。
目前已经有多种针对EGFR的抑制剂被用于临床试验,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疗效结果。
荷兰达替尼(Lorlatinib)是一种新型的EGFR和ALK双重抑制剂,已经在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
在一项临床试验中,荷兰达替尼治疗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总体有效率高达45%,且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
这为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
除了荷兰达替尼,目前还有其他多种针对EGFR的抑制剂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包括第三代EGFR抑制剂、EGFR TKI与免疫治疗联合应用等。
这些新药物的不断涌现,为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
2. PD-L1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经在多种癌症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成为了肿瘤治疗的一大突破。
针对PD-L1的抑制剂也逐渐成为了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的热门研究领域。
PD-L1是一种免疫检查点蛋白,通过与PD-1受体结合,抑制T细胞的活化,从而避免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攻击。
通过抑制PD-L1,可以恢复T细胞对肿瘤的免疫杀伤作用。
目前,多种PD-L1抑制剂已经在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试验中展现出了一定的疗效。
百奥赛康(Atezolizumab)是一种PD-L1抑制剂,已经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在一项临床试验中,百奥赛康治疗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明显提高,且毒副作用相对较小,成为了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新选择。
肺癌治疗靶向治疗的突破
肺癌治疗靶向治疗的突破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均居高不下。
传统的肺癌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等,但这些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副作用。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靶向治疗成为了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性进展。
一、靶向治疗的原理靶向治疗是指通过针对肿瘤细胞内部的特定分子靶点,抑制或阻断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与传统的化疗药物相比,靶向药物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更少的副作用,能够更好地保护正常细胞,提高治疗效果。
二、靶向治疗的突破1. EGFR靶向治疗EGFR是一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它在肺癌细胞中的异常表达与肺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目前已经开发出多种EGFR靶向药物,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这些药物能够抑制EGFR的活性,从而阻断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EGFR靶向治疗已经成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方法,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2. ALK靶向治疗ALK是一种酪氨酸激酶,它在肺癌细胞中的异常表达也与肺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目前已经开发出多种ALK靶向药物,如克唑替尼、艾瑞莎等,这些药物能够抑制ALK的活性,从而阻断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ALK靶向治疗已经成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3. 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和PD-L1是一对免疫检查点分子,它们在肺癌细胞中的异常表达能够抑制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攻击,从而使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
目前已经开发出多种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尼伯替尼等,这些药物能够抑制PD-1/PD-L1的活性,从而恢复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攻击能力。
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经成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三、靶向治疗的前景靶向治疗的突破为肺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靶向治疗并非所有患者都适用,需要进行基因检测和分子诊断,才能确定是否适合靶向治疗。
肺癌的靶向药物和治疗效果评估
肺癌的靶向药物和治疗效果评估肺癌是一种常见且致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临床上对其治疗采用了多种手段,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
然而,传统治疗方法在某些情况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近年来,肺癌的靶向药物治疗成为研究的热点,其通过干预癌细胞内的关键靶点,以达到精准治疗的目的。
本文将探讨肺癌靶向药物治疗的相关内容,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一、肺癌靶向药物及其机制肺癌靶向药物是指通过干预肿瘤细胞内特定的促进因子、信号通路或靶点,以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的药物。
这些药物能够选择性地作用于肿瘤细胞,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
常见的肺癌靶向药物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白血病抑制因子(ALK)抑制剂等。
EGFR抑制剂是一类常用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靶向治疗的药物。
其作用机制是抑制EGFR的激活,进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其中,埃克替尼、吉非替尼等是常见的EGFR抑制剂。
而ALK抑制剂则主要用于ALK融合基因阳性的NSCLC患者,通过抑制ALK蛋白激活,从而阻断其信号传导通路,达到治疗肺癌的效果。
二、肺癌靶向药物的治疗效果评估方法评估肺癌靶向药物治疗的效果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以及预测患者预后非常重要。
以下是常用的评估方法:1. 影像学评估:通过放射学检查,如CT扫描、PET-CT等,观察肿瘤的大小、数量以及转移情况。
该方法可以直观地评估治疗前后肿瘤的变化,是常用的评估方法之一。
2. 生物学标志物:检测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等,通过血液或组织标本中的指标变化来评估治疗效果。
这些标志物常用于判断疗效及预测预后。
3. 基因检测: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肿瘤组织或血液中的关键基因变异情况,如EGFR、ALK等。
这些基因变异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选择最适合的靶向药物治疗方案。
4. 生存分析:通过观察患者的生存时间,比较接受靶向药物治疗和未接受治疗的患者的生存期,以评估治疗的效果。
小细胞肺癌靶向药物治疗进展
小细胞肺癌靶向药物治疗进展1. 引言1.1 小细胞肺癌靶向药物治疗进展小细胞肺癌是一种恶性肿瘤,通常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
在过去,针对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化疗和放疗,然而这些治疗方案的疗效并不理想,患者的生存率较低。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靶向药物治疗成为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新选择。
靶向药物能够通过作用于肿瘤细胞特定的靶标(比如蛋白质或基因)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生长和转移,达到精准治疗的效果。
目前已有多种针对小细胞肺癌的靶向药物问世,其中一些药物已经在临床上得到验证并被批准用于治疗。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新型靶向药物被研发出来,并进行临床试验。
这些新药物的研发为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靶向药物在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靶向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随着临床应用的不断推进,对靶向药物的评估和监测变得尤为重要,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并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为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同时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才能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
2. 正文2.1 靶向药物的作用机制靶向药物是针对肿瘤细胞表面或内部特定靶点的药物,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转移等生物学过程来达到治疗作用。
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抑制靶点信号通路:靶向药物可以通过特异性抑制肿瘤细胞中的关键信号通路,如EGFR、ALK、ROS1等,从而阻断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
2. 诱导细胞凋亡:一些靶向药物可以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来达到治疗效果,例如BCL-2抑制剂可以促使肿瘤细胞凋亡。
3. 阻断血管生成:一些靶向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对血管生成的需求,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导致肿瘤细胞缺氧和死亡。
4. 免疫调节作用:部分靶向药物可以通过改变肿瘤微环境,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进而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
靶向药物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特定的分子通路或靶点,从而实现对肿瘤的精准治疗。
分子靶向药治疗晚期肺癌的疗效观察
1.1 一般资料 取笔者所在医院肿瘤内科 2015 年间诊疗晚期肺癌患
者 40 例 为 分 析 对 象,对 所 有 患 者 均 应 用 分 子 靶 向 药 进 行 治疗。者中男性 29 例,女性 11 例;年龄在 33~79 岁,平均 为( 5 4 . 8 ± 4 . 2 )岁。所有患者入院后接受纤维支气管镜活检 病理学检查、痰脱落细胞学检查确诊 [4]。患者肿瘤类型如下: 27 例为鳞癌,13 例为腺癌;其中Ⅲ a 期患者有 31 例,Ⅲ b 期 患者有 9 例。
放化疗、化学药物干预是对晚期肺癌患者治疗的关键手 段,因此开发 / 研制新型药物对于病情的控制、患者生活质量 有重要价值。在对癌症发病机制、治疗机制和药物研发领域 的 不 断 深 入,改 变 肿 瘤 细 胞 的 特 性,以 此 为 靶 点 为 患 者 提 供 分子靶向治疗,在保障强效抗肿瘤活性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因 此引发的正常细胞不良反应,成为了人们治疗晚期肺癌的一 种新的探索领域。
患者病情确认属于进展阶段,曾接受放化疗干预患者停 药含铂类药物,1 个月后再进行分子靶向药治疗。给予特罗 凯,用药方式为口服,服用剂量为 150 mg,每天用药 1 次。服 用药物时间一般在晚饭后 1 h。连续服用 3 个月。
2 结果
所有患者在疗程结束后随访 2 个月并进行 CT 检查,部 分患者由于放射性肺炎中断治疗,在放射性肺炎得到控制后
纳入标准 [5]:①已经经过本院影像学、病理活检、细胞学 等手段确诊并属于肺癌晚期;②无合并内分泌性疾病或者其 他严重的并发症;③接受病灶卡氏评分,提示分数均在 60 分 以上且生存期超过 3 个月;④无合并其他类型肿瘤,对本次 研究所用治疗方案可耐受。
排 除 标 准:① 合 并 重 要 器 官 衰 竭 性 疾 病;② 合 并 其 他 类 型 恶 性 肿 瘤 疾 病;③ 合 并 肝 肾 衰 竭 或 者 糖 尿 病;④ 对 本 次 所 用药物难以耐受;⑤明确表示拒绝配合本次研究。 1.2 治疗方法
肺癌的靶向药物耐药机制研究
肺癌的靶向药物耐药机制研究肺癌是一种常见且具有高度致死性的恶性肿瘤,迅速成为全世界最常见的癌症之一。
尽管过去几十年来肺癌的治疗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其治愈率仍然较低。
靶向治疗作为肺癌治疗的一种新型手段,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在实践中,研究人员发现患者往往会出现药物耐药的情况,限制了靶向药物的应用。
本文将对肺癌的靶向药物耐药机制进行研究。
一、肺癌的靶向药物肺癌的靶向药物是一类能够针对肺癌细胞上特定基因改变或表达异常的分子靶点的药物。
这些靶向药物通过抑制癌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或抑制血管生成等机制,达到治疗肺癌的效果。
目前常用的肺癌靶向药物主要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ALK抑制剂、KRAS抑制剂等。
二、靶向药物耐药机制1. 基因突变肺癌细胞中的基因突变是导致靶向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
EGFR基因突变是EGFR抑制剂治疗有效的预测因子,但耐药突变(如T790M突变)的出现会导致对EGFR抑制剂的耐药。
类似地,ALK基因突变也与ALK抑制剂的耐药存在密切关联。
2. 激活替代信号通路肿瘤细胞可以通过激活替代信号通路来绕过靶向药物的抑制作用。
例如,EGFR抑制剂对于上皮生长因子表达不活跃型的细胞有效,但对KRAS突变细胞则无效,因为KRAS突变使肿瘤细胞通过激活其他信号通路来获得增殖能力。
3. 癌细胞异质性癌细胞异质性是指肿瘤内部存在不同亚克隆的现象。
在靶向治疗中,某些亚克隆具有耐药突变,从而导致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耐药。
此外,亚克隆间的细胞竞争和发生突变的概率也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
4. 肿瘤微环境肺癌微环境的改变也可能导致靶向药物的耐药。
例如,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的变化可能使癌细胞对药物产生耐药。
此外,肺癌细胞与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能影响靶向药物的疗效。
三、克服靶向药物耐药的策略为了克服肺癌靶向治疗中出现的耐药问题,研究人员采取了一系列策略,包括:1. 多靶点抑制:通过同时抑制多个信号通路,以避免肿瘤细胞通过替代通路逃避靶向治疗的作用;2. 药物联合应用:将靶向药物与放疗、化疗或免疫治疗等其他治疗手段结合,以增强治疗效果;3. 新型靶向药物的开发:研究人员不断探索新的靶向药物,以应对现有药物的耐药问题;4. 基因编辑技术: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修复或改变肺癌细胞中的耐药突变,以恢复对靶向药物的敏感性。
肺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肺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分子靶向治疗是指针对参与肿瘤发生、发展过程的细胞信号转导和其他生物学途径的治疗手段,具有高效和低不良反应的特点。
随着近年来肿瘤相关研究的不断进步,在恶性肿瘤的个体化治疗和靶向治疗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本文主要针对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研究进展进行概括总结。
标签: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肿瘤干细胞;肿瘤抑制基因肺癌是当前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肿瘤之一,80%以上患者就诊时已处于晚期,失去手术机会。
目前,肿瘤化疗已经处于治疗瓶颈,毒副反应大,有效率低,5年生存率不足15%。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靶向治疗,具备高效、低副反应等特点,已成为目前肺癌治疗的研究热点。
其作用靶点包括细胞内信号转导通道中重要的蛋白质、酶、细胞表面的生长因子受体,而广义的分子靶点则包括参与肿瘤细胞分化、凋亡、迁移、浸润、淋巴结转移、全身转移等过程的从DNA到蛋白酶水平的任何亚细胞分子。
1 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VEGF是一种细胞因子,它能诱导内皮细胞增生、蛋白酶的表达、抗内皮细胞凋亡和细胞重组,最终形成毛细血管。
在病理血管生成方面,它还能增强血管的通透性,形成不成熟的血管网络。
血管上皮生长因子能够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在大多数人体肿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大大高于其他正常组织[1]。
研究证实贝伐单抗以VEGF作为靶点,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2]。
VEGF家族包含6个生长因子(VEGF-A、VEGF-B、VEGF-C、VEGF-D、VEGF-E以及胎盘生长因子)和3个受体(VEGFR-1、VEGFR-2(KDR/FIk.1)和VEGFR-3)。
VEGF 的过度表达与肿瘤进展及不良预后相关。
目前针对VEGF途径的治疗包括抗VEGF单克隆抗体和VEGFR-TKI两大类。
1.1贝伐单抗(Bevacizumab)Bevacizumab即重组人抗VEGF单克隆抗体,可与VEGFR结合,阻断肿瘤血管的细胞信号转导,抑制肿瘤血管生长,抑制肿瘤细胞。
肺癌靶向3种EGFRTKI药物的比较PPT课件
2013年 厄洛替尼一线 阿法替尼
2015年 AZD9291
2011年 阿法替尼+ 西妥 西单抗(I期)
2014年 埃克替尼一线 Ceritinib
2014年 AZD9291 CO 1686
肺腺癌驱动基因的发现背景
2007
2015
肺腺癌不再是一个疾病,而是一组疾病,需要精准治疗!
中国肺腺癌驱动基因特点
埃克替尼 125 mg Tid
(n=200)
1:1 随机
吉非替尼 250 mg qd
(n=199)
主要终点: 无进展生存期(PFS)
次要终点: • 总生存期(OS) • 客观缓解率(ORR) • 疾病控制率(DCR) • 疾病进展时间(TTP) • 生活质量(QoL) • 安全性与耐受性 探索性终点: • EGFR基因突变
EGFR-TKI 治疗晚期NSCLC的临床研究对比
研究
IPASS First-SIGNAL WJTOG 3405 NEJGSG002 OPTIMAL EURTAC LUX-LUNG 3 LUX-LUNG 6 CONVINCE
N
EGFR TKI 类型
ORR (%) PFS (月) HR PFS
261
0.58 0.28 期待
厄洛替尼与吉非替尼临床研究对比
CTONG 0901 (Erlotinib vs. Gefitinib)
ⅢB /Ⅳ 期 NSCLC
厄洛替尼
PD
150 mg/d qd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DNA直接测序
法证明有EGFR Exon19或21突
R 1:1†
变的 ≥18岁的成 年患者
N=256
吉非替尼 PD
肿瘤靶向药靶点治疗及不良反应总结
肿瘤靶向药靶点治疗及不良反应总结肿瘤靶向药是一种能够特异性地靶向肿瘤细胞并抑制其增殖、侵袭和转移的药物。
与传统化疗药物相比,肿瘤靶向药具有更高的选择性、更好的耐受性和更低的毒副作用。
本文将对常见的肿瘤靶向药的靶点、治疗及不良反应进行总结。
一、抗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靶向药物:EGFR是一种过度表达于多种肿瘤细胞表面的膜蛋白,抑制EGFR可以阻止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常见的抗EGFR靶向药物包括鲁西单抗、曲妥珠单抗。
不良反应方面,常见的包括皮疹、腹泻、疲劳等。
二、抗HER2(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靶向药物:HER2是乳腺癌和胃癌等肿瘤中过度表达的靶标,抑制HER2可以阻止癌细胞的增殖。
常见的抗HER2靶向药物包括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
不良反应方面,常见的包括心脏毒性、恶心和呕吐等。
三、多酪氨酸激酶(BRAF)抑制剂:BRAF是一个在恶性黑色素瘤等肿瘤中突变的基因,抑制BRAF可以阻止癌细胞的增殖。
常见的BRAF抑制剂包括达沙替尼、维美替尼。
不良反应方面,常见的包括皮肤病变、发热和疲劳等。
四、ALK(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LK基因突变与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抑制ALK可以阻止肿瘤细胞的生长。
常见的ALK抑制剂包括克唑替尼、阿法替尼。
不良反应方面,常见的包括肝功能异常、恶心和疲劳等。
五、PD-1(程序化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剂:PD-1是一种负调控肿瘤相关免疫反应的膜蛋白,抑制PD-1可以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能力。
常见的PD-1抑制剂包括伊普伐木单抗、润达单抗。
不良反应方面,常见的包括乏力、皮疹、恶心等。
六、PARP(多精胺ADP核糖聚合酶)抑制剂:PARP在DNA损伤修复中起重要作用,抑制PARP可以阻止肿瘤细胞的DNA修复能力。
常见的PARP抑制剂包括奥拉帕尼布、利普帕尼布。
不良反应方面,常见的包括恶心、呕吐、疲劳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肿瘤靶向药对于不同的肿瘤类型存在差异,具体使用时需要根据患者的肿瘤类型、基因突变状态和身体状况进行选择。
小细胞肺癌靶向药物治疗进展
小细胞肺癌靶向药物治疗进展小细胞肺癌是一种非常侵袭性和快速进展的肺癌亚型,约占所有肺癌的15-20%。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化疗和放疗,但其治疗效果有限,患者的预后通常较差。
针对小细胞肺癌的靶向药物治疗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重点介绍小细胞肺癌靶向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
目前,已有多种靶向药物用于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最为重要的是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靶向药物。
EGFR在小细胞肺癌中起到了促进肿瘤生长和进展的重要作用。
对于EGFR突变阳性的小细胞肺癌患者,可选择使用第一代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如吉非替尼(Gefitinib)和厄洛替尼(Erlotinib)进行治疗。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EGFR信号通路的激活来抑制肿瘤生长,并已在临床试验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不过,目前EGFR靶向药物治疗在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还相对有限,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除了EGFR,其他信号通路分子也被认为在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成为了靶向治疗的潜在目标。
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药物被认为具有潜在的治疗效果。
PI3K抑制剂如沙利度胺(Salidroside)和mTOR抑制剂如依维莫司(Everolimus)已经进行了一些临床试验,初步结果显示了一定的疗效。
针对BRAF突变的小细胞肺癌患者,可以选择使用BRAF抑制剂如达沙替尼(Dabrafenib)进行治疗。
当前,针对这些靶向治疗的临床试验仍在进行中,需要进一步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免疫疗法也被认为是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重要策略之一。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和PD-L1抗体已经在其他肿瘤类型中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并正在试图将其应用于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
一项临床试验表明,PD-L1抗体Atezolizumab与化疗联合治疗可以显著提高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率。
目前,针对免疫疗法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试验仍在进行中。
小细胞肺癌靶向药物治疗取得了一些进展,为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
肺癌靶向药物副作用
肺癌靶向药物副作用肺癌是很多人都害怕的疾病,治疗肺癌的靶向药物的副作用你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肺癌靶向药物副作用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第一种肺癌靶向药物副作用易瑞沙1、皮疹:主要集中在脸部,尤其在鼻翼一带,及至下巴;头后部毛发下;之后长在胸、腹部和大腿前面。
色红艳,带白色脓头,隆起,几天后萎谢平伏,留暗色痕若干日子。
不痛,不痒(有时受热会微痒),因此容易耐受,最好不理会,不抓;抓破了或擦破了脓头,可涂百多邦;洗脸时动作需轻柔,否则擦破皮疹会满脸是血;最近听闻香港二天堂出品的“拔毒生肌膏”对这类皮疹有奇效,可试,但不可近嘴、眼。
切勿按中医湿热毒处理而内服中药,会因小失大。
注意:首次使用易瑞沙皮疹量最多,之后随着用药时间增加,皮疹量会逐渐减少。
治疗肿瘤的效果与皮疹量的多少无关。
2、鼻腔出血:服易瑞沙期间,鼻腔里的毛细血管会自行破裂,血液渗出,血液会凝结于鼻孔里成黑红色干血块,堵塞鼻腔影响呼吸;如果鼻咽处有痰,吸吐出的痰里会见铁红色或鲜红色血丝或血块;从肺腔里咳出的痰,因会经过咽喉部,也会带出血丝甚至血块。
有人为此惊惶,以为病情进展,以为出血是肿瘤破裂或是肺泡破裂。
其实只要不是一口一口地咯血,这种痰里带血的现象是服用易瑞沙的正常表现之一,可不理会。
如果鼻腔每天出血较多,鼻孔干血阻塞严重,可在睡觉时往鼻孔里涂眼药膏,目的是保湿,使鼻腔里的毛细血管破裂数量减少。
不过只要每天抠鼻子时小心,动作轻柔,就不必涂眼药膏。
3、腹泻:腹泻最常见的是发生在早餐一小时多之后,泻前下腹扭痛、急迫,如厕时迅速排出浆糊样便,浮于水面,一冲即散;此便有不尽之感,排了还想排,似延绵不绝;如厕后腹部不适即消失。
发生这种腹痛腹泻多为早餐吃得太饱或喝水太多的缘故,胃内负荷增加,压力通过肠传导到直肠,直肠蠕动,把未来得及被吸收水份的内容物提前排出。
最好的应对办法是不要吃得太饱,水不要一次喝得太多;尤其不要吃凉物(如水果),喝凉水,摄入的东西必须等于或高于体温;其次是吃早饭前吃4片中成药“腹可安片”。
肺癌靶向治疗药物
肺癌靶向治疗药物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常常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
然而,近年来靶向治疗针对肺癌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靶向药物是指通过作用于肿瘤细胞特定的通路或靶点,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肺癌靶向治疗药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EGFR抑制剂: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是一种常见的肺癌靶点,其过度表达或突变可以促进肺癌的发展。
EGFR抑制剂通过作用于EGFR,抑制其信号通路的活性,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常用的EGFR抑制剂包括厄洛替尼(Erlotinib)、吉非替尼(Gefitinib)和阿法替尼(Afatinib)等。
2.ALK抑制剂:ALK (酪氨酸激酶) 是另一个常见的肺癌靶点。
在5% ~ 10% 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发现了 ALK 基因突变。
ALK特异性抑制剂主要作用于 ALK肿瘤融合蛋白,抑制其激酶活性,从而阻止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存。
目前,克唑替尼(Crizotinib)、雷洛替尼(Lorlatinib)等药物已经被批准用于 ALK阳性NSCLC的治疗。
3.ROS1抑制剂:ROS1是一种酪氨酸激酶受体,在1% ~ 2% 的非小细胞肺癌中发现ROS1基因融合。
ROS1抑制剂主要作用于 ROS1融合蛋白,阻断信号通路的传导,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存。
如克唑替尼(Crizotinib)和恩布替尼(Entrectinib)等。
4.MET抑制剂:MET (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是一种重要的肿瘤促进因子,其过度表达或激活与肺癌的发展相关。
MET抑制剂能够抑制MET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如塞格替尼(Savolitinib)和曲妥珠单抗(Tepotinib)等。
5.VEGFR抑制剂:VEGFR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是一个重要的血液供应因子,在肺癌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VEGFR抑制剂可以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活性,阻断新血管的形成,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指哪打哪!!!肺癌靶向药物全解析
指哪打哪肺癌靶向药物全解析肺癌是因为基因突变导致并驱动生长的,那么针对突变的基因进行治疗,就可以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由于身体正常组织中不存在这些突变基因,因此药物主要针对肿瘤组织,犹如有目标的进行打击,因此称为靶向治疗。
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已成为肿瘤个体化治疗的里程碑。
根据遗传物质改变的不太,已将非小细胞肺癌细分成EGFR、KRAS、ALK、RET等突变形态。
并针对患者的不同基因型突变展开精准治疗。
肺癌的高度异质性2018年6月3日,ASCO公布的LOXO292临床数据,LOXO292一夜刷屏全世界。
RET基因终结者,有效率77%,疾病控制率100%。
2018年6月15日,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正式批准PD-1抗体纳武利尤单抗注射液(商品名欧狄沃,英文名Opdivo)上市,针对的适应症是:经过系统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不包括敏感基因突变患者)。
2018年8月15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了新一代ALK 抑制剂安圣莎®(化学通用名,阿来替尼)进口注册申请,用于治疗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简称ALK)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
靶向EGFR一线化疗之前检测出EGFR突变,首选厄洛替尼、阿法替尼、吉非替尼治疗,也可选择奥希替尼治疗。
1厄洛替尼厄洛替尼于2004年11月18日获FDA批准上市,适用于肿瘤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19号外显子缺失或者21号外显子(L858R)突变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也可联合吉西他滨(gemcitabine)作为一线治疗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者转移的胰腺癌。
2015年销售额为16.3亿美元。
厄洛替尼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后者在各种癌症中高表达或者突变,造成下游信号通路异常激活,该药能与EGFR的ATP位点结合,从而抑制其活性。
2吉非替尼吉非替尼于2003年5月5日获FDA批准上市,作为一线治疗药物用于肿瘤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19号外显子缺失或者21号外显子(L858R)突变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2015年销售额为5.4亿美元。
肺癌的靶向治疗
肺癌的靶向治疗摘要】:肺癌的靶向治,是一种可精准定位、高效打击的新型的肺癌治疗方法。
靶向治疗,对于肺癌患者来说是一场革命性的治疗,但其要求必须要具备特定基因突变的患者才能选择由该突变基因状态作为导向的治疗方法,也只有此类患者才可能从肺癌靶向治疗中获益,同时体现出靶向治疗的优越性。
肺癌是多因素、多阶段而发病,现已有研究表明存在多个不同的基因突变情况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很多针对不同微店的靶向药物被发明生产并进入临床。
其中人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的突变最常见[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该类患者就会产生理想的治疗效果,常用药物包括埃克替尼(凯美纳)、吉非替尼(易瑞沙)、阿法替尼和厄洛替尼(特罗凯),以上药物是通过阻断肿瘤发生过程中的信号传导通路而达到控制肿瘤的目的。
当出现耐药情况时,且经检测可明确是由特定的耐药基因导致,还可选择针对该耐压基因的治疗。
还可在肺癌患者体内检测到c-MET基因扩增、原癌基因K-ras突变、BRAF基因突变、EML4-ALK基因重组等,都可以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靶向治疗。
因此,基因检测在对肺癌进行诊断中,应同明确组织学病理类型外同等重要。
掌握基因状态,发现靶点,才能保证更好地指导临床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使患者得到更精确,更高效,更及时的治疗。
本文在治疗肺癌常用的药物、靶向治疗的适用人群、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弊端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肺癌;靶向治疗[中图分类号]R7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1-wt 肺癌已经成为首位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也逐年上升,预计到2025年,我国内将会有100万肺癌患者,成为世界第一肺癌大国。
手术、化疗、放疗、中药,免疫是肺癌的常规治疗方法。
近些年兴起的靶向治疗因其治疗靶点明确,具有可高效精确地杀死肿瘤细胞,却不杀伤或极少损伤正常细胞的优势。
它们见效快,副作用相对较小,是那些病情较重的晚期的、错过最佳手术时机或术后复发的肺癌患者的最佳选择[2]。
肺腺癌靶向药物有哪些
肺腺癌靶向药物有哪些肺腺癌是肺癌的一种,属于非小细胞癌,那么肺腺癌靶向药物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肺腺癌靶向药物有哪些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肺腺癌靶向药物第一类:为表皮生长因子抑制剂。
常用药物为特罗凯、易瑞沙。
其主要机理是通过与特定的靶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结合,启动相应的信号通路,最终达到控制肺癌生长的作用。
第二类:为抗血管生成抑制剂,如阿瓦斯丁。
其主要机理是阻断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从而使肿瘤生长缺乏足够的营养,最重达到饿死肿瘤的目的。
目前这两类药物都在临床得以广泛应用,被美国癌症综合治疗机构确立为标准治疗方案的药物之一。
肺腺癌的临床表现多发群体腺癌大约占肺原发肿瘤的 40% 。
较容易发生于女性及不抽烟者。
疾病症状肺癌在早期并没有什么特殊症状,仅为一般呼吸系统疾病所共有的症状,如咳嗽、痰血、低热、胸痛、气闷等,很容易忽略。
早期肺外表现有骨关节症状:此类症状较为多见。
由于肺癌细胞可产生某些特殊的内分泌激素(异源性激素)、抗原和酶,这些物质运转作用于骨关节部位,而致骨关节肿胀疼痛,常累及胫、腓、尺、桡等骨及关节,指趾末端往往膨大呈杵状指, x 线摄片检查可见骨膜增生。
肩背痛:肺外围型肺癌常向后上发展,侵蚀胸膜,累及肋骨和胸壁组织,从而引起肩背痛。
这类患者很少有呼吸道症状。
声音嘶哑:肺癌转移灶压迫喉神经,可使声带单板机痹而致声音嘶哑。
由于肺癌的转移灶在早期即可出现,并县城转移灶有时可长得比原发灶快,因此转移灶的临床表现可先于原发灶出现。
肺癌晚期症状会因病人体质不一样而有一定的差别,肺癌晚期时病情比较严重,需要及时对症治疗。
疼痛是肺癌晚期患者经常表现出来的症状,大多数已发生胸内区域性播散的肺癌患者均有胸痛的症状。
声音嘶哑是肺癌晚期症状之一。
控制左侧发音功能的喉返神经由颈部下行至胸部,绕过心脏的大血管返行向上至喉,从而支配发音器官的左侧。
因此,若肿瘤侵及纵隔左侧,使喉返神经受到压迫,声嘶便产生了,但却无咽痛及上呼吸道感染的其它症状。
浅谈肺癌靶向药物的副作用
浅谈肺癌靶向药物的副作用肺癌靶向药物的问世,给广大的肺癌患者带来了希望,它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兴肿瘤治疗方式。
与毒副作用很大的化疗相比,肺癌的分子靶向药物疗法最显着优势就是能够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从而进入体内会特异地选择致癌位点来相结合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
不过,肺癌患者在长期使用靶向疗法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一定的不良反应。
肺癌靶向药物常见的副作用是腹泻、痤疮样皮疹、瘙痒、皮肤干燥,一般见于服药后一个月内,通常是可逆的。
最主要的是两个,一个是所谓皮肤的皮疹反应,有的是痤疮样表现。
另外一个就是轻度腹泻,有部分病人不能耐受腹泻而停药。
有一部分肺癌患者在接受某些靶向药物后会出现间质性肺炎,一旦确诊应当立即停药,因为这是一个较容易导致病人死亡的并发症。
重度痤疮是肺癌靶向药物副作用中最主要的一个。
出现痤疮样皮疹之后难受的不只是瘙痒,如果抓破了还继续原剂量治疗,就会容易出现皮肤感染。
其实还有很多临床研究数据表明,出现皮疹不是坏事,一方面证明你是受益人群,另外目前也有了很好的治疗手段。
腹泻是靶向治疗药物常见的剂量限制性毒性反应,常导致治疗中断、疗效降低。
一项吉非替尼治疗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回顾性研究表明,EGFR突变状态与腹泻无明确相关性。
而另一项研究的多变量分析显示,腹泻可作为EGFR抑制剂疗效的独立预测因素,是判断临床获益的重要指标。
索拉非尼给药后首次腹泻出现时间较早,多在开始用药第1周出现,为轻中度(1级或2级)。
增加索拉非尼剂量,腹泻发生率相应增加,中断给药后,腹泻几天内即可停止。
这些副作用较之放化疗微之甚微,所以靶向治疗是在选择肺癌治疗时的最佳方案。
只要是药物就会有正面作用和负面效应。
那么肺癌靶向治疗药物的副作用同样也存在。
另外,除了我们较熟悉的皮肤反应、心脏毒性、高血压和肺纤维化之外,还有一些不良反应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如血栓栓塞、出血、胃肠道穿孔、伤口愈合综合征、免疫抑制、肝脏毒性、血液学毒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和脂肪酶、淀粉酶升高等,这些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肺癌的小结
肺癌的小结肺癌是一种常见的致命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和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lung cancer,SCLC)是最常见的两种类型。
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死亡率高。
本文将对肺癌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
肺癌的病因复杂,包括吸烟、空气污染、职业暴露、家族遗传等因素。
吸烟是导致肺癌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占肺癌发病率的80%以上。
吸入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可以引起DNA损伤和细胞突变,最终导致肿瘤的形成。
空气污染和职业暴露如石棉、镍、铬等也与肺癌的发病风险增加相关。
同时,肺癌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有家族史的个体更容易患病。
肺癌的发病机制涉及多个因素,包括基因突变、细胞周期异常、异常凋亡和血管生成增加。
基因突变是肺癌发生发展的基础,其中最常见的是EGFR突变、ALK重排和KRAS突变。
这些突变可以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和抗凋亡能力增强,最终形成肿瘤。
细胞周期异常也是肺癌的重要机制,包括细胞周期蛋白异常表达和调控通路失调。
血管生成增加是肺癌生长和转移的重要途径,其通过形成新的血管网络向肿瘤提供氧和营养,维持其生长。
肺癌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咳嗽、咯血、呼吸困难、胸痛、体重下降和乏力等。
然而,早期肺癌常无明显症状,大多数患者在晚期才被诊断。
在临床上,通过影像学检查如X线、CT和MRI可以初步发现肺部肿块,进一步的确诊一般需要组织病理学检查。
常用的确诊方法包括支气管镜检查、穿刺活检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学检查。
肺癌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
手术切除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首选方法,可根据肿瘤的分期和患者的身体条件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放疗可通过高能射线杀灭肿瘤细胞,常用于手术前后辅助治疗或无法手术的患者。
化疗是使用抗癌药物杀灭肿瘤细胞,常用于晚期肺癌和转移的治疗。
同时,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也是肺癌治疗的新进展,可针对特定的肿瘤标志物进行治疗。
癌症靶向药年终大盘点
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癌症治疗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靶向药物作为一种新型的抗癌治疗手段,以其精准、高效、低毒等特点,受到了全球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2021年,我国癌症靶向药物研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将对2021年癌症靶向药进行年终大盘点。
一、肺癌靶向药物1. EGFR抑制剂针对EGFR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我国已有多个靶向药物获批上市,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奥希替尼等。
2021年,我国新增一款EGFR抑制剂——奥赛替尼,其在EGFR T790M突变阳性患者中显示出优异的疗效。
2. ALK抑制剂针对ALK基因融合的NSCLC患者,我国已有克唑替尼、阿来替尼、塞瑞替尼等靶向药物。
2021年,我国新增一款ALK抑制剂——恩沙替尼,其在ALK阳性患者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
3. PD-1抑制剂PD-1抑制剂在肺癌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果,如纳武单抗、帕博利珠单抗等。
2021年,我国新增一款PD-1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其在晚期肺癌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二、乳腺癌靶向药物1. HER2抑制剂针对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我国已有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拉帕替尼等靶向药物。
2021年,我国新增一款HER2抑制剂——阿贝替尼,其在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2. CDK4/6抑制剂CDK4/6抑制剂在乳腺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帕博西尼、瑞博西尼等。
2021年,我国新增一款CDK4/6抑制剂——阿比特西尼,其在乳腺癌患者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
3. PI3K抑制剂PI3K抑制剂在乳腺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阿帕替尼、依维莫司等。
2021年,我国新增一款PI3K抑制剂——艾地替尼,其在乳腺癌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三、结直肠癌靶向药物1. EGFR抑制剂针对RAS野生型结直肠癌患者,我国已有西妥昔单抗、帕尼单抗等靶向药物。
2021年,我国新增一款EGFR抑制剂——尼妥珠单抗,其在结直肠癌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靶向药治疗晚期肺癌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
靶向药治疗晚期肺癌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在晚期肺癌患者中应用靶向药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情况。
方法:随机选取我医院接收的晚期肺癌患者40例作为本文评价对象,将入选的病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有2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化疗治疗,观察组添加靶向药治疗,对比两组最终取得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指标结果比较显示,观察组患者肿瘤标志物各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治疗期间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最终取得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P<0.05)。
结论:在晚期肺癌患者治疗中添加靶向药,可进一步提高疾病治疗效果,且用药安全性也较高,因此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晚期肺癌;靶向药;不良反应;效果分析肺癌具有发病率高、治疗难度大以及病死率高等特征,目前临床针对肺癌疾病主要通过手术和化疗治疗,通过治疗控制病情发展,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但针对确诊后已达到晚期肺癌阶段患者而言,已经失去最佳手术时机,因此需要优化化疗治疗手段[1]。
近年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进步,临床对晚期肺癌患者化疗治疗中添加了分子靶向药,该治疗方案具有定位准确、安全性高以及特异性强等优点。
为进一步核实该治疗方案在本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我院将其做了进一步对比分析,具体分析详情见下面叙述: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此次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5月-2022年5月来我医院接受治疗的4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将其通过电脑随机选取方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有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均值为(73.0±5.3)岁,观察组男女人数为10例/10例,平均年龄为(72.50±5.20)岁;两组资料对比差异显示(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化疗治疗,第1日给予患者静脉滴注培美曲塞二钠,用药剂量为500mg/m2 ,第2日给予患者静脉滴注顺铂,给药剂量为60mg/m2,一个疗程为21天,连续治疗4个疗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癌靶向治疗药物小结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肺癌靶向治疗的研究工作不断深入。
目前,全球有近80种“靶向治疗”制剂已经或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其中与肺癌相关的有近50种。
以肿瘤血管生成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为靶点的药物占总数的60%。
以EGFR为靶点的靶向治疗
吉非替尼(gefitinib)
吉非替尼是一种口服的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Konishi等报告,122例晚期NSCLC 病人接受吉非替尼单药治疗的客观缓解率为24.6%,中位生存期为14.4个月。
在影响缓解率和预后的因素中,性别、病理分型及吸烟史的重要性已得到肯定,女性、腺癌(尤其是肺泡细胞癌)、无吸烟史的亚裔病人预后较好。
目前,在影响吉非替尼疗效的因素中,研究最多的是EGFR和HER-2、HER-3的表达水平及相关基因的突变。
Cappuzzo等对102例接受吉非替尼治疗的NSCLC病人的研究发现,有基因突变及相关蛋白过度表达的病人与阴性病人相比,缓解率为36%对3%,疾病控制率为67%对26%,中位生存期为18.7个月对7个月。
吉非替尼联合化疗能否进一步提高化疗的疗效?Giaccone和Herbst分别进行的两
项大样本Ⅲ期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的结果提示,虽然吉非替尼联合化疗并不增加严重的毒性反应,但也不能为病人带来更多的获益,所以目前不推荐吉非替尼联合化疗用于一线治疗。
研究提示,吉非替尼对NSCLC脑转移有一定治疗价值。
吉非替尼治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痤疮样皮疹和腹泻,最严重的是间质性肺炎(ILD),其发生率为3%-5%,ILD很危险,一旦发生应立即停药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厄洛替尼(erlotinib)
厄洛替尼是一种有效的、可逆的、选择性HER-1/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一项大样本Ⅲ期临床试验(BR.21)结果显示,731例晚期NSCLC病人随机分入厄洛替尼单药治疗组和安慰剂组,入选病人都是既往化疗失败者。
结果显示,厄洛替尼组的各项指标与安慰剂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01)。
这项令人兴奋的Ⅲ期试验结果表明了厄洛替尼单药口服治疗难治性晚期NSCLC的价值。
但两项Ⅲ期研究(TALENT和TRIBUTE)结果提示,在缓解率和生存期等方面,联合厄洛替尼的化疗方案未显示出优越性,目前联合方案不作为推荐方案用于一线治疗。
不吸烟、女性、腺癌(尤其是肺泡细胞癌)病人对厄洛替尼治疗更敏感,治疗后皮疹出现程度与缓解率、生存期呈正相关。
最常见不良反应为皮疹(75%)和腹泻(56%),最严重的是间质性肺炎,厄洛替尼单药研究中ILD的发生率是0.8%。
西妥昔单抗(cetuximab,C-225)
西妥昔单抗是一种EGFR的单克隆抗体,目前的研究提示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和放疗可能有价值,但需大样本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Rosell等评价了长春瑞滨/顺铂±西妥昔单抗治疗EGFR表达的初治NSCLC的疗效。
该试验共纳入86例患者,92%为Ⅳ期。
结果显示,加用西妥昔单抗组总缓解率高于对照组(31.7%对20%),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疾病进展时间(4.7个月对4.2个月)和中位生存期(8.3个月对7.0个月)无差异。
加用组虚弱和乏力多见,感染及痤疮样皮疹的发生率更高,而胃肠道毒性或白细胞减少无显著差异。
上述结果不支持进一步开展标准化疗±西妥昔单抗的Ⅲ期研究。
以肺癌血管生成为靶点的靶向治疗
贝伐单抗(bevacizumab)
贝伐单抗是一种重组人源化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克隆抗体。
它能与VEGF 受体1和受体2特异性结合,阻碍VEGF生物活性形式产生,进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高血压、蛋白尿、血栓症、鼻出血,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肿瘤相关性出血,如咯血和呕血。
研究显示,鳞型细胞癌最易发生严重出血。
最近一项关于贝伐单抗联合化疗的大样本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ECOG-E4599结果已公布,878例晚期NSCLC(不含鳞癌)患者入组,在卡铂+紫杉醇治疗基础上联合贝伐单抗或安慰剂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是12.5个月和10.2个月,缓解率分别为27%和10%(P 值均<0.001)。
最严重的不良事件是肺部致命性大出血,发生率为1.2%。
本研究结果可能改变目前NSCLC一线治疗的标准方案,意义深远,因而引起广泛关注。
另一项Ⅱ期临床研究中,Herbst等报告了40例治疗后复发的NSCLC病人接受厄洛替尼联合贝伐单抗的研究结果,8例(20%)部分缓解,26例(65%)疾病稳定,中位生存期12.6个月,无疾病进展生存期6.2个月。
这项研究提示,贝伐单抗和厄洛替尼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的靶向药物联合,用于难治性晚期NSCLC安全有效,但需更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本研究也是两种靶向药物联合应用在肺癌中的首个成功报道。
以RAS为靶点的新型靶向药物
RAS分为KRAS、HRAS、NRAS三种亚型,肿瘤中最常见的为KRAS突变,这类型基因突变目前仅有在研药物,治疗相对棘手,具有代表性的为台湾药企从当地牛樟芝中提取的Antroquinonol(安卓健)这个天然小分子。
就已完成的相关药物试验来看,安全性较优,不良反应仅发现恶心呕吐、腹泻。
在一期临床试验中,入组的13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经4周治疗后,8人肿瘤得到控制,其中6人在后续2-4个月的服用中肿瘤缩小明显,当中的3人达到长效稳定,总体数据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