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2)同步备课教
高二地理课程目录(上)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
第一章区域的环境和人类活动
1、区域和环境的差异
2、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1、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2、美国田纳西河的治理
3、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5、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及应用
1、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
2、遥感技术的应用
3、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案例研究
1、四川盆地和吐鲁番盆地的比较
2、地理环境与种植业、畜牧业的分化
3、怎样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4、洞庭湖湿地恢复与可持续发展
5、塔里木河流域的治理
6、生态农业的实践
7、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之路
8、密歇根州的复苏
9、神奇的飞机编队
10、准确预测易贡错决堤
11、GIS在抗击非典型肺炎中的应用
12、如何利用数字地球技术处理里面突发事件。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说明-地理2018年6学考用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说明(2017版)地理(适用于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中在校学生及相关人员)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编制一、考试性质与对象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在教育部指导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全面衡量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的考试。
其主要功能一是引导普通高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必修课程教学要求;检测高中学生的学业水平,监测、评价和反馈高中教学质量;二是落实《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若干意见》等要求。
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是高中学生毕业的基本依据。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实行全省统一命题、统一施考、统一阅卷、统一评定成绩。
考试的对象是高中在校学生,以及相关的往届生、社会人员和外省在我省异地高中就读的学生。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说明》是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和《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地理(2014版)》的要求,按照学业水平考试的性质和特点,结合本省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制定而成的。
二、考核要求(一)知识考核要求地理学科知识考核要求划分为“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个认知层次。
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应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1)了解重要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名称、分布;重要地理数据。
(2)理解重要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
(3)了解我国及世界各大洲、部分国家的主要地理特征。
(4)了解当前国内外发生的重要事件及其蕴含的地理学科知识。
(5)了解并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外在资源开发、经济和人口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2. 掌握地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能力(1)阅读各类地理图表、文字和数据资料,获取地理信息。
(2)设计和绘制地理图表,进行各种地理计算。
(3)对地理思维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说明-地理2018年6月学考用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说明(2017 版)地理(适用于 2017 年秋季入学的高中在校学生及相关人员)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编制一、考试性质与对象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在教育部指导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全面衡量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的考试。
其主要功能一是引导普通高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必修课程教学要求;检测高中学生的学业水平,监测、评价和反馈高中教学质量;二是落实《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若干意见》等要求。
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是高中学生毕业的基本依据。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实行全省统一命题、统一施考、统一阅卷、统一评定成绩。
考试的对象是高中在校学生,以及相关的往届生、社会人员和外省在我省异地高中就读的学生。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说明》是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和《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地理( 2014 版)》的要求,按照学业水平考试的性质和特点,结合本省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制定而成的。
二、考核要求(一)知识考核要求地理学科知识考核要求划分为“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个认知层次。
认知层次符号基本含义举例规范书写地名、地理术语●记忆重要的地理数据●识记a能对重要地理事实性在地图上指明地理位置●知识进行回忆、再认、●识别与指认地理事物图上指认说出地理事物的分类与构成●列举归属某一类的地理事物●解释地理概念●描述地理景观并加以区分●理解b能对主要地理原理性概述地理过程、地理特征●知识进行解释与说明●阐述地理规律、地理成因比较地理事物的异同点●运用地理原理分析或推测某一地理事象●根据某一地理事象论证地理原理●分析某一地理事象的成因●简单应用c能将某一方面地理知●归纳某一地理事象的特征识应用到新情境中●评价某一地理事象的优劣●阐明某一地理事象的地理意义●找出能够支持地理原理的地理证据●依据图表、文字材料进行图文转换能在复杂情境中对多综合应用 d 元地理知识进行综合应用(二)学科能力考核要求●分析地理事象之间的空间关系●分析某一地理因素变化对其他因素产生的影响●归纳某一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并分析区内差异●预测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趋势●发现地理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中图必修3课件: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三节
价
需挖渠道的工程量很
缺 低,需梯级抽水北送,耗
只能为黄河中上游的
大,占用农田多,迁
点 能多(流经地区可能造成
西北地区供水;工程
移人口多
二次污染);水质差
量大
②线路效益评价 水资源跨区域调配也要充分考虑线路的效益。我国南水北调东线线路较长, 水源地水质最差,但该线路沿线及输入地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水资源供 需矛盾突出,收效周期短,收效大,因此首选东线。 (3)分析水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 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影响可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又涉及输入地、输出 地及沿线地区。
环境影响 中到新的_主__导__产__业_
促进 就业 和地区经济发展
[思考] 我国中、东部地区一方面接受国外产业转移,同时又将一些产业 向西部地区转移,这对于中、东部和西部地区各有什么意义? 答案 对中、东部地区来说,一些传统工业、初级加工产业、劳动密集型 产业和能源消耗大的产业已进入衰退阶段,如果把这类产业转移到西部, 能够使中、东部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利于产业升级。对于西部地区来 说,接纳中、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可以发挥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促进 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缩小同中、东部地区的差距。
气的污染;矿石层中所含的有害气体因开采而释放
废渣污染
废渣占用土地、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系统
噪音污染
开采产生的噪音影响生态平衡
跟踪训练 下图示意“山西省煤炭产业的几种发展方式”。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山西省利用煤炭资源发展有色冶金工业的目的,不正确的是
A.延长产业链
B.提高附加值
C.提高就业率
√ D.降低碳排放
1.简要分析山西省煤炭开采对地理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答案 山西省煤炭开采需移动大量的表土、矿石和基岩,导致生态破坏, 诱发灾害;产生大量的废渣,占用大量农田,污染水、土壤和大气环境。 2.分析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的原因。 答案 ①北部河流多,水量丰富,多外流河;南部河流少,多属内流河, 水资源缺乏。②北部城市少且分布稀疏,用水量少;南部城市多且分布 密集,用水量较多。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总结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部分知识清单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表空间单位。
区域的划分:①以某种指标为依据(单一指标;综合指标)②以某种要素为依据(自然要素;人文要素)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明确的;过渡的)、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划分的指标:三次产业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内部构成。
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他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1四大地区的差异①四大地区的划分:东部:沿海10省区(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6个省区(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2个省区(新、内蒙古、陕、甘、宁、青、臧、川、渝、滇、贵、桂);东北3个省区(黑、吉、辽)。
②比较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①地理位置的比较(纬度位置、海陆位置)②自然环境的比较(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矿产资源等)③人类活动的比较(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劳动状况、交通、市场等)③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比较: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
鲁教版必修三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一、学习目标
1.能结合实例,了解区域的含义。
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二、内容预习
一、区域的含义
1.区域概念是指一定范围的,是人们在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1.地理空间地理环境差异
2.区域的属性
(1)具有一定的、、和。
(2)有明确的。
(3)内部某些特征,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第一节认识区域
第1课时区域的含义与类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区域的定义,区域的划分和区域划分的目的。
②了解均质区和功能区两种基本的区域类型以及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2.过程与方法
①在教学“区域的含义”时,首先展示教材第2页图1—1—2、图1一1—3,也可展示中国其他区域或当地的资料。其次,引导学生对两区域进行比较,包括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再引导学生阅读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等相关地图。最后,概括归纳出“区域”的定义。
2.下列按综合指标划分出来的区域是()
A.干湿地区B.中国三大自然区C.高原区D.热带雨林区
2.BA、C、D三项是按单一指标划分出来的。
3.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区域都有明显的边界B.区域内部存在差异,区域之间某些特征相对一致
C.区域都是根据自然要素特征划分的D.区域划分的指标,既可以是单一指标,又可采用综合指标
②列举实例理解均质区和功能区。充分利用教材图片或补充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高中地理 1-1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案 湘教版必修3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教材分析:“区域”是地理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其历史与地理学的历史一样久远。
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这一部分,不是讲述具体的某一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而是从“区域”的含义,区域间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同一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概括区域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并为学生学习第二部分内容打下基础。
探究目标•了解区域的含义。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时安排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2课时)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2课时)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4课时)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4课时)备课笔记:教学内容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举例说出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通过相关资料,说明区域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1、读图分析法,阅读和分析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区域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等相关概念。
2、角色扮演法,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地区等的旅行,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说出到上述地区旅行应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区域的主要特征,区域空间结构及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演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区域的主要特征知识引导:过去我们在初中学过国家和地区、各种地形区和气候区、农业区和工业区等等,这些区域形形色色,大小不一,那么,什么是区域,区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1、概念师生讨论:区域的基本类型有哪些?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国家、行政区自然区域: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人文区域: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牧业区结论: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第三节 中国的世界遗产同步备课教案 中图版选修3
①古琴 ②京剧 ③昆曲 ④阿诗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昆曲和古琴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 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123456
解析 答案
4.属于四大佛教名山又被列为我国“世界遗产”的是
A.泰山
B.黄山
C.峨眉山
D.九华山
解析 我国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 安徽九华山,其中被列为“世界遗产”的是峨眉山。
最重要的历史演化过程,展示了我国独特的地质地貌和生物资源,往往
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如九寨沟、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123456
解析 答案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香格里拉地区的主要部分位于青藏高原向川 西台地和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地处四川、云 南、西藏三省区的交界地区,为藏族聚居地。 2003年,以香格里拉为核心的“云南三江并 流保护区”凭借其举世无双的自然风光、世 界罕见的生物多样性和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
迁移应用2
2007年6月,中国南方喀斯特、开平碉楼与村落正式进入世界遗产的行
列。回答(1)~(2)题。
(1)中国南方喀斯特属于________遗产
然
B.人文
C.人文与自然
D.人类口述和非物质
解析 中国南方喀斯特是石灰岩被溶有二氧化碳的水长期溶蚀而成的地
貌类型,受人类活动影响很小,属于自然遗产。
天坛
北京 中国规模最大的坛庙建筑群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北京
1929年首次发现完整的古人 类头盖骨化石的考古发掘点
世界文
明清皇家陵寝(明孝陵、 江苏、北京、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知识点梳理汇总
第一节 认识区域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具有一定的界线、地域范围、形状和面积有明确的区域特征各区域内部的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注意:并非所有的区域都有明确的界线。
(如“行政区”之间界线明确;“自然区”之间界线则比较模糊,有过渡地带)3.划分区域的目的:了解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对区域开发利用。
4.区域的尺度(1)空间尺度:区域的空间尺度可大可小,包括大尺度的区域、中等尺度的区域和小尺度的区域。
(2)特点:一般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宏观;反之,尺度越小描述得就越具体,越详细。
二、区域的类型1.区域是以某种指标为依据划分的。
根据不同的划分指标,可以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2.划分指标⎩⎪⎨⎪⎧单一指标或综合指标自然要素特征或人文要素特征三、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① 含义: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② 举例:青藏高寒区的整体性、西北干旱区的整体性。
③ 实践意义:人们必须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否则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整体环境的恶化。
(2)差异性:①含义: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区域内部也有差异。
② 举例:南方水田农业区与北方旱地农业区之间的差异。
③实践意义: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本区优势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开放性:①含义:强调两区域间发生了某种自然要素或社会经济要素的联系。
②举例:我国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经济全球化等。
③实践意义: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协调发展。
辨析: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是否表明区域内部就不存在差异?答:不是。
区域内部特征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但并不是说内部特征完全一致,即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
如我国南方水田区中也存在旱地。
高中地理必修和选修教材目录表
高中地理教材目录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配人教版)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问题研究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研究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研究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问题研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问题研究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高中地理(必修2)(配人教版)•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第三节城市化- 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问题研究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问题研究绿色食品知多少高中地理(必修3)(配人教版)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第二节区域地理坏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第二节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四节德国鲁尔区的探索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第一节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第二节遥感技术的应用第三节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第四节数字地球选修1 宇宙与地球第一章宇宙第一节天体和星空第二节探索宇宙第三节恒星的一生和宇宙的演化第二章太阳系与地月系第一节太阳和太阳系第二节月球和地月系第三节月相和潮汐变化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一节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第二节板块构造学说第三节地表形态的变化选修2 海洋地理第一章海洋概述第一节地球上的海与洋第二节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一节海岸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第三章海洋水体第一节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第二节海水的运动第四章海-气作用第一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第五章海洋开发第一节海岸带的开发第二节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三节海洋能的开发利用第四节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第六章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第一节海洋自然灾害与防范第二节海洋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第三节维护海洋权益加强国际合作选修3 旅游地理第一章现代旅游及其作用第一节现代旅游第二节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第二章旅游资源第一节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第二节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第三节我国的旅游资源第三章旅游景观的欣赏—第一节旅游景观的审美特性第二节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第三节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第四章旅游开发与保护第一节旅游规则第二节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第五章做一个合格的现代游客第一节设计旅游活动第二节参与旅游环境保护选修4 城乡规划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第二章城乡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第一节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第二节城镇布局与协调发展第三节城乡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第三章城乡规划第一节城乡规划的内容及意义第二节城乡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第三节城乡规划中的主要布局第四章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第一节城乡人居环境第二节城乡商业与生活环境第三节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活环境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第一节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第三节中国的水文灾害第四节中国的气象灾害第五节中国的生物灾害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第二节自然灾害的求援与求助第三节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选修6 环境保护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第三节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第二节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第三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森林及其保护第二节草地退化及其防治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第五章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第一节认识环境管理第二节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第三节公众参与选修7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第一章数字时代与地理信息技术第一节席卷全球的数字化浪潮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第二章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地图第一节地图和地图投影第二节不同地图的特点和用途第三章人眼的延伸——遥感(RS)第一节什么是遥感第二节遥感信息的获取和处理第三节遥感图像的目视判读及其在地图编制中的应用第四章精确定位的现代工具——全球定位系统(GPS)第一节什么是GPS第二节 GPS的应用与发展第五章数字时代的产物——地理信息系统(GIS)第一节什么是GIS第二节 GIS的基本功能第三节 GIS的数据库及其应用第四节 GIS的发展第六章地理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与中国数字地球建社第一节 3S技术的集成及其应用第二节中国数字地球的建设。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1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活动1 鲁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第1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活动鲁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区域差异分析的基本方法。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具体区域进行区域差异的分析。
一、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1.搜集区域的①相关资料(1)②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
(2)③人文条件:包括人口、经济、文化、历史沿革等。
2.资料的分析与整理:文字整理归类、数据分析、图表绘制等。
3.区域④差异分析比较(1)区域发展条件、⑤优势和⑥劣势(2)区域⑦经济分析(3)区域⑧发展阶段评价4.探究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
思维活动1.在分析某个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时,一般从哪两个方面入手?答案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分析某个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往往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土地及矿产资源等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及不利影响。
(2)区域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区域的人口(素质、数量)、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业、交通运输状况等因素的有利及不利影响。
二、区域差异分析的主要方法1.资料搜集的方法(1)直接搜集法:通过对区域的⑨实地考察和调查,得到第一手资料。
(2)⑩间接搜集法:通过会议、座谈、⑪上网或查阅报纸、杂质、书籍等搜集资料。
2.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1)定性的方法:指对区域内的⑫地理事象进行定性的描述和说明,包括⑬文字叙述、图像展示和⑭列表归纳等。
(2)定量的方法:指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借助于⑮数学手段对地理事象进行量化研究。
(3)综合的方法:指对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各种因素进行⑯综合分析。
思维活动2.区域差异分析的三种方法是独立的、互不联系的吗?答案不是。
三种方法不可截然分开。
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定性的方法侧重于定性说明,定量的方法侧重于量化分析,综合的方法侧重于综合分析,而综合的方法中也会用到定性的方法和定量的方法;三种方法研究的思路、手段和程序都有很大的不同。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框架范文
【一】: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总结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部分知识清单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表空间单位。
区域的划分①以某种指标为依据(单一指标;综合指标)②以某种要素为依据(自然要素;人文要素)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明确的;过渡的)、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划分的指标三次产业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内部构成。
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他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框架。
1四大地区的差异①四大地区的划分东部沿海10省区(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6个省区(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2个省区(新、内蒙古、陕、甘、宁、青、臧、川、渝、滇、贵、桂);东北3个省区(黑、吉、辽)。
②比较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①地理位置的比较(纬度位置、海陆位置)②自然环境的比较(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矿产资源等)③人类活动的比较(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劳动状况、交通、市场等)③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比较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篇一: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精品教案(整套)绥阳中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教﹙学﹚案(整套)目录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问题研究地理环境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林为例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问题研究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2011-9-27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问题研究我的家乡怎样发展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问题研究南水北调怎么调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目的: 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过程:一、区域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
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
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高中地理教材目录湘教版
(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球的结构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三节大气环境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第三节人口迁移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 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第三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六节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第二节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第三节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第四节数字地球选修一第一章宇宙第二章太阳系和地月系第三章地球的演化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变化选修二第一章海洋和海岸带第二章海洋开发第三章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第四章海洋权益选修三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第一节旅游概述第二节旅游资源第三节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第二章旅游景观的欣赏第一节旅游景观欣赏方法第二节中国名景欣赏第三节国外名景欣赏第三章旅游规划第一节旅游规划概述第二节旅游资源评价第三节旅游规划第四章文明旅游第一节做合格的旅游者第二节出游前的准备第三节旅游常识和导游基础知识第四节旅游安全选修四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二章城乡分布第三章城乡规划第四章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选修五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第二节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一节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第二节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第四节我国的虫灾与鼠灾第三章自然灾害与环境第一节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第二节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环境特.第四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第二节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第三节自然灾害与我们选修六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环境概述第二节环境问题概述第三节人类与环境第二章自然资源保护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第二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第四章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第一节水污染及其防治第二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第三节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第四节噪声污染及其防治第五章环境管理第一节环境管理概述第二节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第三节中国环境法规体系第四节环境保护任重道远选修七第一章地理信息技术的进展第二章地图与遥感(RS)第三章全球定位系统(GPS) 第四章地理信息系统(GIS)第五章 3S(RS、GPS、GIS)技术综合应用览高中地理教学计划(全年组)更新时间:2008-03-28 16:34:40论坛转帖地理教学计划一、三年大计划年级学期教学内容高一年级第一学期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学期高中《地理》必修2高二年级第一学期高中《地理》选修1,《中国地理》1、2两册。
2018_2019版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
第1课时区域和区域差异课程标准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和区域差异的含义。
2.结合图示,理解中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利用景观图,了解我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特点,掌握分析不同区域自然差异的基本方法。
3.利用景观图,学会分析比较我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掌握分析不同区域人类活动差异及成因的基本思路。
[基础知识梳理]教材梳理1 区域和区域差异阅读教材P4~P5“区域和区域差异”,填写下列知识。
1.区域(1)含义: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特点2.区域划分区域划分的指标可以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某一方面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
3.区域和区域差异研究 (1)研究方法:比较法。
(2)研究内容⎩⎪⎨⎪⎧比较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分析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社会发展影响探讨区域内部自然与人文要素之间、区域和区域之间 相互联系的规律(3)研究目的: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教材梳理2 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阅读教材P5~P7“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填写下列知识。
1.三大自然区的划分(1)三大自然区:图中A 东部季风区、B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C 青藏高寒区。
(2)划分依据:基本因素是地形和气候,土壤和植被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3)分界线:a400__mm 年等降水量线、b 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c3__000__m 等高线。
2.三大自然区的自然环境差异 (1)东部季风区①位置: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②主要特征③区域内部分异的主导因素:随纬度位置变化的气温状况。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①位置和范围:包括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和新疆的大部分地区。
②主要特征③区域内部分异的主导因素:随距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2 南方与北方西部大开发[学习目标] 1.了解南方与北方的划分和范围,掌握南方与北方的差异、限制性因素和发展方向。
2.理解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3.能对某一区域发展进行分析、评价,确定其发展方向。
一、南方与北方1.划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2.区域差异:思考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自然地理区域分异中哪些地理分界线?答案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自然地理区域分异中下列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大致经过的地方:(1)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2)最冷月均温0℃等温线。
(3)落叶阔叶林与常绿阔叶林的分界线。
(4)农田以旱田为主和以水田为主的分界线。
(5)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6)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7)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北京、哈尔滨、武汉和广州的气温和降水量图分析我国南、北方气候各属于哪种气候类型?(2)我国南、北方植被类型的差异如何?(3)我国南、北方河流的流量差异如何?答案(1)南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北方为温带季风气候。
(2)南方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北方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3)北方河流的流量小,且季节变化大;南方河流的流量大,且季节变化小。
知识点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通常情况下,我国的南方与北方是针对东部地区而言的,以秦岭—淮河一线作为分界线。
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南方和北方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1)自然条件差异(2)社会经济发展差异读“我国南北方水资源、人口及耕地分布对照图”,回答1~2题。
1.下列说法与图中内容相符的是( ) A.我国人口重心在北方地区 B.耕地面积南方大于北方C.南方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北方的一半D.北方水土资源搭配更佳2.造成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是两地( ) A.河流湖泊数量差异大 B.年降水总量差异大 C.植被覆盖率差异大 D.年蒸发总量差异大答案 1.C 2.B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我国南方地区的人口比重较大,即人口重心在南方地区;但南方的耕地只占35.9%,说明北方的耕地比重远大于南方;但北方的水资源所占比例极小,这说明北方土地资源丰富,但水资源不足;用南方和北方地区的耕地比重除以人口比重,得到两个比值,再将这两个比值进行比较,可知南方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北方的一半。
第2题,由于我国的降水主要是由东南季风带来的,南方地区距东南季风的源地近,受其影响较大,降水量丰富,而北方地区受东南季风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降水量较小;即南方和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的差异主要是由年降水总量差异导致的。
方法技巧 区域地理环境差异的分析方法区域地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深刻影响着区域的发展,分析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时可按下面思路进行:二、西部大开发1.目的:为了缩小地区差异,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2.范围:包括西部地区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比照国家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3.区位分析(1)优势资源: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
(2)制约因素: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4.意义(1)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
(2)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可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
思考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哪些优势?哪些制约因素?答案西部地区的发展具有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和开展边境贸易的区位优势;制约因素的基础设施差,人才、技术、资金匮乏等。
继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之后,2010年5月,中央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与深圳相比,说明喀什地理位置的主要特点。
在我国政府部署的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中,深圳市对口支援喀什地区。
深圳市的企业了解到中亚市场每年对我国服装类产品需求量多达8.5亿件,准备在喀什投资兴办棉纺厂和服装厂。
(2)简述在喀什兴办棉纺厂的优势区位条件。
答案(1)喀什纬度位置较高;深居内陆,位于我国西北边疆;周边接壤的国家较多。
(2)地价便宜;接近原料产地;廉价劳动力丰富;政策优惠;靠近中亚,国际市场广阔。
解析(1)地理位置的差异从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两方面进行比较。
(2)结合新疆的特点从影响棉纺厂的区位因素如地价、原料、劳动力、政策、市场等角度分析。
知识点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条件与重点措施下图反映了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导向的变化。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现在和将来西部开发的战略导向M,代表的是( )A.原料依托型B.劳动力依托型C.市场依托型D.动力依托型2.能够保障我国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导向变化的条件是( )①加强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②大力发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水土保持为重点的生态保护工程建设③充分发挥矿产资源优势,发展高耗能产值的工业部门④充分发挥“沿边”优势,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轻工业部门A.②③B.③④C.①③D.①②答案 1.C 2.D解析第1题,西部最初是以资源为主导因素,未来以M为主导因素的相关因素有资源、信息、品牌、科技、人才等,所以M代表市场。
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第2题,能够保障我国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导向变化的条件是加强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水土保持为重点的生态保护工程建设。
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专项提能3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类区域图的判读(1)找位置: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方面找出两地所处的地理位置。
(2)找要素:从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各方面找出两区域的地理条件。
(1)析要素:①气候:长三角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松嫩平原地处温带季风气候。
②土地:长三角人多地少,以水稻土为主;松嫩平原土地面积广,以黑土为主。
③矿产: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矿产资源丰富等。
(2)析差异:对地理环境要素进行差异比较,包括发展条件、优势、限制条件等。
地形对农业的影响,资源、交通对工业的影响;在答题时既要分析地理环境要素的差异,又要考虑各要素的相互联系,从整体上思考区域的发展。
下图为“中国农业综合开发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以下三题。
(1)造成我国各地农业生产发展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A.水源、土壤B.劳动力、技术C.气候、地形D.市场、交通(2)与①区相比,③区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A.机械化水平高B.土壤肥力高C.水热资源丰富D.人均耕地面积大(3)下列地区中,既体现因地制宜,又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生产活动是( )A.②区进行盐碱地改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B.③区充分利用光照优势,发展大棚农业C.④区加速开发热带森林,扩大种植园面积D.⑥区增加牲畜数量,扩大畜牧业规模答案(1)C (2)C (3)A解析第(1)题,我国各地农业生产受各地水热条件影响较大,另外各地的地形不同农业发展类型也不同,因此造成各地农业生产差异最主要的因素是气候和地形。
第(2)题,与①区相比,③区纬度低,降水多,水热资源丰富,③区人均耕地面积、机械化水平均不如①区,两地土壤均较肥沃。
第(3)题,②区属于黄淮海平原,多旱涝、盐碱,故应进行盐碱地改良,采用科学的灌溉方式。
③区位于长江中游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较充足,不必发展大棚农业。
④区位于华南地区,应保护热带森林,发展特色林果业和旅游业。
⑥区位于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较脆弱,增加牲畜数量会造成草场超载,破坏生态环境。
教材P21活动探究提示 1.2.略。
教材P23活动探究提示 1.西部的绝大部分地区深居内陆,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社会经济较落后;而东部地区位于沿海地区,以汉族为主,社会经济较发达。
所以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异,又反映了沿海与内地,经济较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差异。
2.改革开放以来,集中力量发展我国沿海地区,主要是强调一定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随着沿海地区的加速发展,东部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西部大开发,主要目的是为了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前者侧重于发展,后者侧重于公平。
知识小结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
据此完成1~2题。
1.有关这条分界线南北两侧区域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秦岭—淮河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B.秦岭—淮河以南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C.秦岭—淮河以北的典型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D.秦岭—淮河以南的植被主要是热带季雨林2.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差异B.海陆位置不同C.纬度位置不同D.山地阻挡作用答案 1.B 2.C解析第1题,我国东部地区,秦岭—淮河以北包括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其中暖温带主要粮食作物是冬小麦、玉米等,典型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这条界线以南包括亚热带和热带。
第2题,这种差异主要是热量条件的差异,受纬度位置的影响明显。
3.为了促进西部地区的开发,我国在20世纪末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画出西部大开发的范围(用斜线表示)。
(2)简析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
(3)在西部大开发中首先要重点抓好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建设。
答案(1)略。
(2)西部地区多是干旱、半干旱区和高寒区,距离海洋远,交通不便;乡镇企业不发达,产业结构不合理;近代工业起步晚;改革开放晚等。
(3)基础设施生态环境40分钟课时作业2010年5月,兰州大学陈全功教授等人首次对中国南北分界线给出了定量、定位分析,将“线”还原成了宽度26.42~195.41千米的“带”。
读图,完成1~3题。
1.关于中国南北方分界带的地理意义,叙述错误的是( )A.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B.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分界C.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的分界D.水田农业和旱作农业的分界2.中国南北分界带西端,最接近我国( )A.季风气候区与非季风区交界带B.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地带C.河流外流区与内流区的交界带D.森林向温带荒漠过渡的地带3.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内部( )A.①区经度地带性差异较显著B.②区纬度地带性差异较显著C.③区垂直地带性差异较显著D.地带性差异均以热量为主导答案 1.B 2.B 3.C解析第1题,南北分界带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的分界、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的分界。
第2题,从图示分析,该分界带西端最接近横断山区,属于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地带。
第3题,①区为森林区,干湿度地带性差异较小;②区为温带荒漠、温带草原,纬度地带性差异较小;③区海拔高,纬度较低,垂直地带性差异较显著;纬度地带性差异以热量为主导,干湿度地带性差异以水分为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