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惯结题报告
初中生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生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初中生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焦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文昌街道初级中学王红玉李晶闪闪王艳利崔利芳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一)、培养农村初中学生良好英语学习习惯是适应英语新课改的迫切需要。
习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简单地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
”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
由此可见,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动化了的持久学习方式,往往它成为一个人学习品行的一部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个人成长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它广泛存在与学习的所有内容中,体现在学习过程里。
例如课前预习、专心听讲、积极发言、独立完成作业、课后复习,自觉检查订正的习惯等都属于学习习惯。
英语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农村初中学生良好英语学习习惯是适应英语新课改的迫切需要。
(二)、培养农村初中学生良好英语学习习惯是扭转农村初中英语学习现状的现实要求。
在申报课题立项的过程中课题组教师曾对本校任教班级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尤其是比较了优等生和后进生的情况后,一致认为,学生的智力相差无几,成绩却是两个极差。
于是再对优、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就英语学习的习惯做了个小小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发现,优生学习习惯普遍比差生好。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最新资料推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结题报告课题研究背景我校始终把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作为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有助于今后发展的学习习惯。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深感对此课题进行研究与实践具有更加现实而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 1、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素质教育还没有能完全真正落到实处,应试教育的阴影并没能彻底摆脱。
进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研究有很强的现实必要性。
俗话说好习惯终身受益。
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素质,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继续教育和工作生活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就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研究这一课题而言,各地教科研部门开展的研究,还缺乏系统而深层次的探索,这正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并由此而提升到理论的高度。
3、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推动素质教育的向前发展。
三、研究内容(1)常规学习习惯。
1/ 12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听、说、读、审、检、作业书写、预习、复习方法的习惯。
(2)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
主要是指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法、思维品质,和善于提出问题,质疑问难,科学思维,勤于思考的习惯。
(3)合作性学习习惯。
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课堂积极参与合作操作、实践。
课外合作收集生活中学习信息,思考探究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习惯。
(4)自信的学习习惯。
自信心是创新者不可缺少的良好心理素质。
独立钻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习惯,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习惯和联想探索,假设习惯的培养,体现个性发展。
《培养初中生地理良好学习习惯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217教育版一、课题的提出:古今中外关于习惯重要性的论述很多,如美国的约·凯恩斯说“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英国的培根也曾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同样认为“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而且他明确指出“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并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而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习惯后,不仅能提高学习的质量,而且能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人受益终身。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中学生通过地理课的学习,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要达到这一课程目标,关键是抓好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所以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地理课程的需要。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习惯”:是指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去行动。
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
“学习习惯”: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个体的一种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
由于学习习惯具有自动化活动的性质,有关行为的意识控制水平降到了最低限度,从而使得学习习惯与一般学习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
“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地理课程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并发展形成的自己一种自动化的良好的地理学习方式,如:查阅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习惯、绘制简易地图学习地理的习惯、地理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习惯等。
初中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结题报告doc
初中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结题报告篇一: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结题报告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结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丰富的社会信息来源,大大促进了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
但与此同时,在少年儿童中却普遍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心理倾向。
在学校中,也常常可以看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
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很重要的应该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日后成才的重要条件。
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当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重视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但常常付出巨大努力而收效甚微。
这可能是对养成教育内容的特点缺乏认识的结果。
养成教育包括各种习惯的培养。
如培养良好的做人习惯、做事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思维习惯等。
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必须讲科学,而不是我们脑袋一热就能解决的问题。
因此,我确立了此课题,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对孩子初2 ,初3的学习带来有利的影响。
这也是初一阶段的基础工作,为了给自己的工作以监督,特申请此课题,以便能使之成为一个长期和系统的工程。
二、研究的目标以“了解规范,增强意识,形成习惯,促进养成”为宗旨;遵循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健康人格为核心目标;以“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为具体目标,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研究的内容1.制定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要求;2.探索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规律和方法。
四、实施策略1.营造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氛围(1)利用各种阵地进行规范的宣传。
班会、黑板报、宣传栏等,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讲话,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行为规范,获得正确的情感体验,形成符合规范的行为导向。
(2)多种教育方法并举形成教育合力。
班会讲,老师讲,学生讲,班干部讲,家长讲等多种方法结合,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产生积极的心理动机,自觉配合学校的养成教育。
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武汉市黄陂区罗汉小学课题组一、问提的提出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给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江泽民同志曾要求:“创造学习型社会”,要让孩子“学会学习”;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
因而,学会学习不仅是学生学习阶段的任务,而且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在,学生缺乏父母监管的多,农村大部分家长都长年出外打工,他们家庭教育观念淡漠,有的认为教育孩子只是学校的事,只让这些孩子吃饱、穿暖,其他的不重要。
有的把教育子女的任务交给上一辈,而老一辈对孩子都过于溺爱。
因此,大部分农村孩子由于没有家长严格的督管,良好的学习习惯难以养成。
这也是个科学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电视、网络的普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农村的学生课外阅读量少,有益文体娱乐活动参加得也少,学生对电视、网络的痴迷也影响着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放学回家主动看书、复习的学生不多。
另一方面,农村小学的教师由于接受信息来源面窄而迟缓,甚至是闭塞的,又由于应试教育长期的禁锢,不少教师也忽略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而是一味追求高分,采取一些不良的教育手段,例如“满堂灌”、“题海战役”、“死打擂”等,使不少学生养成了上课开小差、作业潦草,撒谎逃避等坏习惯。
罗汉小学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而且这几年,随着我街教育布局的调整,拆校合并到我校的学生不少,由于路途遥远,生活的不便,加之在原村小形成的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给学习造成了很大影响,而且留守生多,学生对良好学习习惯的认识盲目而又茫然。
学生的学习习惯存在着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
例如:在学习主动性方面、在学习注意力方面、在学习独立作业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良习惯。
我们罗汉小学站在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角度,主动承担了武汉市“十一五”重点课题《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研究》,旨在探索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引导学生学会有效学习,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小学数学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微型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微型课题结题报告一、问题提出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并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而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习惯后,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能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人受益无穷。
二、研究对象与步骤研究对象:小学1—6年级学生研究步骤:1.准备阶段:2022年5月,确定研究课题,准备申报立项;2.实施阶段:2022年6月——2022年12月,围绕课题进行研究,按时间顺序,分阶段上传研究日志。
3.总结阶段:2023年1月—2023年2月梳理教学研究过程,整理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三、研究过程与方法研究过程:1、准备阶段(2022.01-2022.04)(1)加强理论学习,认真阅读各教育报刊杂志并学习教育科研理论和相关理论的文献。
(2)确立课题,申报课题。
(3)落实任务,确立研究目标,制定实施方案。
(4)运用多种方法,开始实施研究。
2、实施阶段(2022.05-2022.12)(1)开展相关的“小学数学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的研究,收集实践中的资料及数据。
(2)观摩研讨,实践研究怎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3)撰写研究性日志。
3、总结阶段(2023.01—2023.02)(1)整理档案,进行数据分析。
(2)论证实验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
(3)整理材料,撰写结题报告,总结经验成果。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学习和研究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2、观察法:对本校数学课堂中新媒体新技术的使用情况。
3、个案研究法: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究其原因,寻找解决方法,进行个案研究。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反思,及时归纳总结课题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经验教训,提高研究质量。
《初中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阳山县青莲中学沈志亮李志云一、课题提出的背景我校是一所普普通通的山区农村中学,大部分学生来自边远山区农村家庭。
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自主学习的意识普遍较差,相当部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还未养成,加上进入初中后学习科目多、知识面广、难度大,致使相当部分学生对产生学习畏难情绪,学习信心不足,学习成绩一蹶不振。
学生存在的这些不良学习习惯,已成为了制约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而学生不良学习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需要持之以恒的、艰苦的过程,为了更好地探索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有效方法与途径,提高学困生转化成效,为此我们选择并开展了“初中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实验研究。
二、概念的界定学困生,一般是指那些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能力、方法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或心理健康辅导措施给予补尝和矫治的学生。
学习习惯:指学习的主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
三、课题研究目标1、通过实践研究,形成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对策。
2、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形成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教学方法。
3、通过课题的实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通过课题研究,调动教师教改的积极性,促使教师学习掌握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达到优化课堂教育目的。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1、以叶圣陶的“习惯说”为理论依据。
在叶老先生的教育观中,最具有个性特色的就是“习惯说”。
在他的论著中,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从学生到教师等多方面精辟而又通俗地论述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意义、内涵和方法。
他认为:“养成习惯贵在躬行实践”。
《中学生良好书写习惯培养研究》结题报告
《中学生良好书写习惯培养研究》结题报告中学生良好书写惯培养研究结题报告介绍这份报告旨在研究中学生良好书写惯的培养方法。
书写是中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良好的书写惯对学生的研究成绩和沟通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当前中学生书写惯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培养中学生良好书写惯的有效策略。
现状分析通过对中学生书写惯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 字迹潦草:许多中学生的字迹难以辨认,书写不规范。
2. 缺乏耐心:部分中学生在书写过程中缺乏耐心和细致的态度。
3. 错误频发:中学生常常犯错,如错别字、错写字母等。
培养策略为了帮助中学生培养良好的书写惯,我们提出以下有效策略:1. 强调基本技巧:教师应重视基本技巧的培养,例如正确握笔手势和字母的书写方式。
透过练和反馈,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方法。
2. 注重模范示范: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良好书写范例,并进行书写示范。
模范示范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书写观念和惯。
3. 提供书写时间:学校和家庭应给予中学生充足的书写时间。
充足的时间可以帮助学生保持专注和细致,提高书写质量。
4. 鼓励书写练:为了改善中学生的书写技能,鼓励学生进行系统的书写练。
可以通过书写作业、写字比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5. 给予积极反馈:教师和家长应及时给予学生书写方面的积极反馈和鼓励。
通过肯定和赞扬,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促进良好书写惯的形成。
结论通过本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中学生的书写惯存在问题,如字迹潦草、耐心不足和错误频发。
2. 采用一系列培养策略可以帮助中学生培养良好的书写惯。
3. 教师和家长在培养中学生书写惯中起到重要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通过本研究的结论和建议,我们相信可以为中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沟通能力的提升。
最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研究》课题结题报告6篇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研究》课题结题报告6篇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并不能等同于科学家搞科学研究,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观察、分类、比较等等。
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学生很难重复体验科学家当年的科学发现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可能只涉及科学探究的一个要素或多个要素,学生需要探究过程的体验来激发兴趣、感受方法,学生也需要探究的结果来获得愉悦,满足成就感。
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不是忽视物理知识的学习,而是注重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科学探究与知识的建构是在同一过程中发生的。
探究式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学习合作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协作完成,凭借学生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
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大脑去独立思考、探究、交流、学习,不断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
使学习内容有更强的内在联系、更容易理解,同时实现学生认知策略的发展。
所以学生课堂上的探究活动是需要设计的,这种设计并不是将学生带入一个固有的套路中,而是教师要提供给学生适当的素材,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有所思考和估计,在活动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通过多样化的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对于实现课改新课标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无疑是有很大现实意义的。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实用主义探究式教学理论杜威首次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探究式教学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探索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说开辟了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引起人们对学生主体性的极大关注以及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反思。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中国古语曰:“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
国内外许多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非智力因素关系密切。
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地位。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指出“事实上一切教育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
因此,让学生建立一个合理的学习方式,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是学生学业路上的助推器。
当今中国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之间的智力因素差异越来越小,学习的习惯等积极的个性特征日益重要。
目前,多数父母普遍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较多地把目光集中在分数上;有些家庭过度宠爱孩子,对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比较忽略;有些家庭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缺乏对孩子的关爱与管束,导致孩子学习习惯极差。
有些学生天资聪明,但课堂纪律散漫,注意力不够集中,常在课上摆弄东西,或是身在教室心在外;有的在家里边看电视边写作业,或是边吃东西边写作业;不愿去复习和查找学习资料。
在中国经济社会重大转型的今天,我校绝大多数学生的父母们都在为改变目前的经济现状而奔波劳作,部分家庭疏于对孩子的管理;我校又地处城**结合部,许多好玩事物都在极力诱惑着孩子以更多的精力去体验,因此,部分孩子对于学习是应付了事。
素质教育中一个极重要的方面——让孩子“学会学习”,但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的。
若不能切实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学习能力就比较低下,其学习效果就不会太好;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行为也不可能主动、长期地坚持下去,其学习过程就有可能中断。
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课题总结
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课题总结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培养孩子良好学习风气和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针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课题研究中,我发现了一些重要的结论。
首先,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容易分心。
因此,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持之以恒的培养。
其次,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从小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学生在学习中应该逐渐培养独立思考、自学能力,而不是依赖他人的指导和提供的答案。
家长和教师应该鼓励孩子自主探索,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和寻找答案的能力。
第三,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提供一个适合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物质环境要有充足的学习用具和书籍,保持教室和家庭的整洁和安静。
精神环境要积极向上,鼓励孩子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第四,家长和教师要给予小学生恰当的学习指导。
家长要与孩子沟通,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学习反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同时,家长和教师要给予小学生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最后,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计划和时间管理能力。
小学生的学习任务较多,时间安排紧凑。
因此,要培养他们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的能力,制定学习计划并按计划执行。
这样既可以帮助他们高效学习,也可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其他兴趣和爱好的培养。
综上所述,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
家长和教师要共同努力,提供适合的学习环境和指导,培养孩子自主学习和时间管理能力。
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生低段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研究结题报告
这样持之以恒, 不断强化训练, 使学生在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同时, 逐渐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
(4) 优化环境重培养。
校园是师生生活学习地方, 校园环境是丰富育人资源。构建优美、高雅教室环境, 做到整体布局、精心设计, 让每一面墙壁, 每一个角落都能发挥独特育人功能, 让师生在享受美丽环境同时, 陶冶情操, “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师生行为和思想。
做作业时, 特别是家庭作业拖拉, 耗时长, 做一会儿, “玩”一会儿, 不能一次做完, 效率不高, 做完后没有认真检查习惯, 包括考试也一样。
②认真倾听、做笔记习惯欠缺
上课能认真听老师讲课习惯是很好, 但许多学生不善于听取同伴发言, 至于评价或补充意见就更谈不上, 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往往只顾自己想发言, 而不听他人在说什么, 以至于自己站起来回答及前面某人回答一模一样, 他都浑然不知, 说明没认真倾听别人发言。
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21世纪教育首先应该关心人们如何在密切相关地球上求同存异,协力发展,进行有关人类共同生存基本意念教育,这其实是一种行为习惯教育。”对此,我们在内心产生了深深共鸣。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目睹了一届届学生成长历程,有成才了,有却走了歪路。这里面问题多多,原因种种,但有一点是共同:养成好习惯者成,染坏习惯者败。对教育而言,培养习惯是头等重要事。因此,本组成员选定了这个课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2)学校方面原因
学生在书写、倾听、预习、积累、作业、阅读等习惯方面存在问题, 跟老师教育也有直接关系。在调查中发现, 一些教师存在如下问题: ①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心中只装着教案, 没有注意调控课堂纪律, 没有采取有利措施引导学生参及学习活动, 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②有教师教法比较陈旧, 教学内容枯燥, 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没有确立, 课堂氛围不够民主、和谐, 致使部分学生思维不活跃, 发言不积极;③有教师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出要求不明确, 学生不明白这种良好学习习惯内涵, 自然也不知道怎么做;④有教师不注意以身示范。⑤教师培养措施不多, 效果不是很好。
《培养良好习惯 让学生快乐发展》微型课题结题报告
不只是课后,课堂上也是一样。
你取得很大的进步,祝贺你。
你进步了,可以向优秀进军。
因为你没细心、用心,所以这次又与优秀无缘,能改吗?
正因为这单元素描,给学生带来了激励和影响,现在单元测试,同学们都在争取高分或满分。这不是也给学生带来了影响吗?不是给学生带来快乐吗?同时也给家长带来了快乐。
单元素描,辛苦我一人,快乐同学们,值!
下期学生作业除了潘渊东、庄咏逸二位学生较不工整之外,其它同学的作业趋向工整规范,这样工整规范作业的同学达到96%,学生在作业时还尝试画草图,画线段图进行辅助分析,这是学生作业质的飞跃。2013年3月中旬,六(4)班学生作业被学校评为优秀作业,进行交流。
2.提高了发言的量和质
因为平时的影响和激励,现在课堂能够举手发言的人数一般有24位左右,约是2012年9月初举手发言人数的8倍,这个数字是一个可喜的量的变化。而且学生发言的质也在悄悄地变化。
学生LXY、学生LX、学生ZZQ、学生QYK、学生HJH因为与同桌关系好、感情好,时常在课堂与同桌讲话,班主任陈老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他们的座位,让该生的固定座位成为流动座位,同时也让自制力强的学生影响这个自制力差而流动座位的学生。实践证明,这种流动座位 可以起到像交警异地执法的结果,可以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学生LXY、学生ZZQ、学生QYK、学生HJH坐上流动座位后,听课效果比原来好多了。
第二,改变交作业的态度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研究课题结题报告(1)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研究课题结题报告(1)培养学生良好研究惯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小学生良好研究惯的培养的研究》于2009年经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自课题实施以来,在学校领导和市局教科室的重视和支持下,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著名教育家XXX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惯。
”“教育的本旨是,养成能力、养成惯,使学生终身受益。
”在新课改中也反复强调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培养终身研究的愿望和能力,培养良好的研究惯。
著名教育家XXX说:“好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在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
”研究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研究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
而在非智力因素中,惯又占有重要的位置。
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惯,有利于建立稳固的生理和心理的“动力定型”,促使学生自主自觉有效地研究。
多年的教学实践更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良好的研究惯,是研究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
从小养成良好的研究惯,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素养,将来才能自觉地去研究,去适应社会,去服务于社会。
研究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研究,而且对今后的研究、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研究的自信心和良好的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研究方法。
”然而,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仍然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成绩轻惯的现象。
教师以知识为本位,疲于奔命,学生苦不堪言。
不良惯一旦形成再纠正,那将是件很困难的事情。
要改变这一现状,一定要转变观念,树立学生为本的理念,将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惯作为重中之重。
我校以理论研究为抓手,以培养研究惯为努力方向,开展小学生良好研究惯的培养的研究,实施素质教育。
二、课题的界定和理论假说研究惯是指孩子在一定的研究情境下自动地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研究》课题工作报告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研究》课题工作报告《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研究》课题工作报告(天城小学课题组)“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研究”课题于2006年4月提出~预期研究时间两年~系万州区级课题。
两年多来~在区教科所、进修校的组织领导下~我们较好地完成了课题研究~达到了预期目的~从理论与实践上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现将课题研究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一、研究的背景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他的利息。
”而坏习惯则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的创举~并使他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国内外许多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非智力因素关系密切。
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地位。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指出“事实上一切教育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
因此~让学生建立一个合理的学习方式~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
通过调查了解~我校学生由于家庭、社会的影响和所受教育的局限性~因而在学习习惯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不善于安排时间~缺乏有计划学习的习惯,2.书写不规范~不注意认真书写的习惯,3.习惯听老师讲~而缺乏主动预习和课前准备的习惯,4.不善于做笔记~有的甚至没有根本做笔记的习惯,5.不善于使用工具书~缺乏查资料和课外阅读的习惯,6.不善于温故而知新~有的甚至没有复习的习惯,7.学习懒散~依赖性强~常常照抄作业~有的甚至经常不完成作业,8.学习往往死记硬背~只求结论~不重过程~缺乏探究问题、大胆质疑……这些问题制约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严重影响了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培养上往往是零碎的~不成系统~随意性很大。
年级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和过渡~学习习惯的年级特征不明显~没有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提出更高的要求~没有进行更严格的训练。
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学习预习习惯培养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学习预习习惯培养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背景1、问题的提出:全国语文教学正处于从应试教育过渡到素质教育时期,由于同仁们的不懈努力,在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研究中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并被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但是,在我们了解到的有关的教研成果中,侧重于研究学生的学习习惯这种非智力因素的尚不多见。
因此,我们根据“习惯”这个非智力因素的特点及其对人的作用,大胆提出假设,拟定了本课题。
2、理论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英国的思想家、社会学家塞宾斯在其《教育论》中指出:“教育的储备应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教学的方法应是启发学生的自觉性。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教育——财富隐藏其中〉的报告中,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是“学会学习”。
3、实验假设培养农村初中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
语文学习活动归根结底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而自主学习又是建立在自觉学习的基础之上的。
学生自觉学习的行为能否持久,这就需要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培养,让他们经过一定时期的历练之后,形成一种难舍难分的行为习惯。
这种习惯一旦形成,他们就会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锲而不舍。
这样不仅对他们目前的语文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将会影响到他们的终生。
4、实验的目标、意义、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目标:从培养农村初中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入手,通过实验发现培养农村初中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达到快捷、全面提高农村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和语文素质的目的。
将试验的结果编纂成文,为今后的语文教习提供借鉴。
试验的主要内容:以语文学习文中心,以课堂语文教学为核心,从学生的预习习惯方面进行较为系统的实验研究。
二、实验过程本课题的实验从2009年的3月开始到2010年的5月结束,分三大个阶段进行。
准备阶段。
主要任务是观察、收集、整理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所应具备的良好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长清区石麟小学滕秀华一、研究背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同时也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探索与实践指明了方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学习方式上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课堂教学活动正是落实这一思路的主要途径。
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受到强烈的冲击,新课程课堂教学已成为真正体现时代要求,真正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及教师成功发展的教学模式。
在这种先进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对小学生来说,除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外,很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和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因此,小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应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
良好预习习惯的培养是指家校同向利用现有的学校教育资源,开发家庭教育资源,形成家庭、学校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合力,体现在学校、家庭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等的一致性与和谐性。
教研室组织的系列小专题研究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推进语文教学创新;为探索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培养小学生预习习惯的实践与研究》非常适合当前的语文教学形式,它能够让小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主动质疑的习惯、主动查找资料的习惯、主动质疑解惑的习惯、主动复习的习惯等等一系列好习惯。
二、课题意义习惯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地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
它包含好习惯也包含不良习惯。
无论是好习惯还是不良习惯,都有一个形成过程,而且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
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人的行为从内心需要出发,向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使人终身受益,相反,不良的行为习惯会给人的心理的正常发展带来困难,贻害无穷。
学习习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
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反之,如果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不仅会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还会有损学生的身心健康。
语文习惯是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形成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它一旦形成就将成为语文学习活动的一种倾向和需要。
在此基础上,依据新课程理念,我认为要把这些常规习惯逐步打造为更高层次的学习习惯,即创造性的预习习惯,包括诸如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注重实践、学会思考、掌握合作式、开放式、探究式、等多种学习方式。
预习习惯的形成是一个严格训练、长期积累、逐步上升的过程。
随着学习习惯的逐渐形成、成熟、定型,最终成为学生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理论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学校教育应着眼于教会学生会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努力打好学生终身学习的底子,打好学生进取的基础。
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突破口和重要组成部分。
认知建构主义有关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地在头脑中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交互作用的过程。
预习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新课前,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学习重点有个大致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就能对新知识有似曾相识的印象,从而提高听课效率。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叶老还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脑筋,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
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
”四、研究目标本课题研究主要是针对如何让学生预习有效,切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预习方法、预习内容、预习作业的设计等方面要有所突破。
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如何预习,掌握一定的预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五、研究内容研究内容的确定对整个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研究:1、预习方法研究:针对不同体裁的课文选择合适的预习方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不仅文质兼美,而且体裁丰富,除了一般的记叙文以外,还有散文、诗歌及科普文章,对于不同文体的课文,预习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即使是相同的文体,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在预习方法上也会有所错差别,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难点。
2、预习内容研究:新课改以后的教材编排都是按专题来组织教材内容的,一个专题一个单元,每单元的语文天地有“金钥匙”“读写练习”“课文链接”等相关内容。
这些内容对学生预习课文有很大帮助。
因此,如何指导学生在预习时关注这些内容就成为了研究重点。
3、预习作业设计研究:对于小学生来说,预习的度是一个比较难于把握的问题,有时会预习的比较肤浅,意义不大,有时会预习的偏离学习重点等等,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有时需要教师设计一定的预习作业,那教师应该设计一些什么样的作业使预习有效,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也是该课题研究的一个内容。
(附后)4、预习方法指导研究:因为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怎样选择有效的预习方法是学生进行有效预习的关键。
六、研究过程(一) 加强理论学习。
为了明确研究方向,在实施研究方案前,我针对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学习关于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有关理论,研读了《陶行知文集》《叶圣陶教育文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型》《语文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反思,理论修养有了明显的提高,为后续研究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进行现状调查。
研究前,我主要采用家长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来了解学情,对学生的有关学习习惯进行调查分析,以此来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确定课题开展研究的起点。
从调查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轻视预习,他们在思想上对“课前预习”缺乏足够的认识,大多数学生认为预习作业并不是作业,不用管,反正老师到时候会讲的。
或者认为预习就是读读课文,再了解一下生字的偏旁、部首就行了。
此外,一部分家长因为自身工作繁忙疏于监督,另一部分家长没有充分意识到预习习惯的培养对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重要作用,于是放学后只要没有书面作业学生就万事大吉,要么自由玩乐,要么用预习时间去上其他的课外辅导班。
(三)培养“习惯意识”。
意识是先导,只有学生意识到预习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才能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为此,为采取了三个步骤:一是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产生自愿练习的意向;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过程;二是创设按规定的方式一贯行为的条件,其中包括集体的监督,尽可能地不给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三是使学生了解行为的结果和练习的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强化。
(四)利用“课堂阵地”。
课堂教学应致力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创设积极、主动的情境氛围,强调良好学习态度和习惯的养成。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重视把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贯穿于教学始终。
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既经历了听、说、读、写的训练,也在精神领域上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影响。
语文课堂不但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也成为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培养良好语文预习习惯的阵地。
(五)开展“实践活动”。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有创造性的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写字、识字、倾听、朗读、背诵、阅读等语文学习习惯。
以大语文观为指导,我通过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在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
同时,也应重视加强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间的广泛联系,重视加强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积极主动的取得社会与家长的支持,共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获得了自信,增强了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养成了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
(六)重视适度评价。
运用课堂教学多元评价理论,反馈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如果评价得适时适度,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既可以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从评价中获得“我能行,我可以成功”的情绪体验,又可以通过评价,在和谐的氛围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努力,完善自我。
在评价中,我注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时刻在关注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他们的进步是教师感到最愉快的事情。
贯穿了教师关爱的评价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愉快的感觉。
这样,学生才能始终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
(七)坚持家校共育。
家校共育一直是我校的教育特色之一。
因为有了家长和老师的沟通、合作、交流和分享,所以能充分发挥家长在预习习惯培养中的作用,及时了解家长的想法和学生在家的预习情况。
同时,还利用家长会让预习习惯较好的学生家长介绍经验和做法,引起共鸣。
七、研究成果(一)教师成长。
之前我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虽然很重视,但是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研究,所以效果上没有得更好的体现。
通过此次研究,我逐步梳理出清晰的预习指导方法,开始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有效深入的预习指导。
(二)学生发展。
进行小课题研究后,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及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形成。
①逐步培养学生由不敢提问、不懂提问转化为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的良好学习氛围。
②学生养成了预习、复习、再做作业的习惯,我在布置语文作业时每天晚上都有这三大环节要求。
③语文学习习惯除了听、说、读、写的习惯外,还涵括自主学习习惯、合作学习习惯、勤于思考等习惯,体现在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对学生训练有素,学生讨论有板有眼,提出意见振振有词,令许多高年级的学生都自愧不如。
④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促进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实现认知与情感,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统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再把学习看成负担。
八、研究反思经过三年的研究,个人课题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但培养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在实验过程中我也遇到这样一些问题。
一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与否怎样进行界定与评价?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来培养学生的一些良好的习惯只是教学的初步目标和一些可视化的内容,关键是培养一种意识。
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能力,使他们具备终身发展和进行知识“再创造”的可能性,为其今后走上社会作好准备。
二是自身的理论水平还需要专家的引领和帮助。
为此,除了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要求和训练,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增强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外,我还需要博览群书,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使自己的课题研究能力得到提升,从而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