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研究》结题报告
2020年《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精品版
《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我校对300多名学生、300多名家长和30多位教师问卷调查,发现在学习方面,60%的学生学习习惯不良;为人处事方面,50%的学生比较自私,做事缺乏责任感;守纪方面,40%的学生不遵守校规校纪;卫生方面,25%的学生不具备个人卫生意识和公共环保意识;自护、劳动方面,38%的学生胆小,不敢单独睡觉,缺乏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等。
对调查得到的结果,我们作了认真的分析:一是被调查的对象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过分保护、娇宠溺爱、事事代劳的现象,孩子生活在蜜罐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自私任性、丢三落四等;二是小学生是非观念模糊,加之一些传媒的负面影响,感觉好玩就去模仿,在有意和无意之中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惯;三是由于缺乏坚强的毅力,使本来有的好习惯转化成了不好的习惯。
比方说:相当一部分学生爱好体育活动,这本来是好习惯,但有怕吃苦,怕挫折的因素,不去参加体育锻炼,做起了温室里的花朵……坏习惯是“祸根”。
若不重视好习惯的培养,必将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
新一轮课程改革加深了我们对培养学生习惯的认识。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等。
《数学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了“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等。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健康安全地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愉快积极地生活,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等。
一句话,从培养良好习惯入手,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
对于习惯的研究古已有之。
孔子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课题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课题的提出: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
”,此言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
习惯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也是教育的“质”的指标。
抓好习惯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因此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不仅仅要培养一批批掌握现代高新技术的人才,更应当培养一大批具有现代人的精神面貌、良好的行为习惯、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学校教育担负着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任务。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未来公民的素质直接或间接地取决于现在的教育。
因此,探索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对提高未来小公民的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 就国内外现有研究看,纯粹的养成教育理论研究少见。
从已有研究看,学者们往往将习惯与人格的研究置于儿童道德的研究之中。
就国内外情况看,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关于儿童道德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在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
这些理论一般都注重儿童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视行为习惯研究。
它们大都以一些设计精巧的实验为基础,内容涉及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等方面。
如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详细研究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和形成)和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认知问题。
再如精神分析学派关于儿童焦虑和移情作用的研究,以及前苏联心理学家关于儿童羞愧感的研究,则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问题。
国外的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儿童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界定“良好行为”具体讲就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的行为,是必须遵守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习惯”是指由无数次的生息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用比较概括的话来讲,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他所能涉及到的社会公共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并经过多次重复或练习而固定下来、形成习惯的、外在的良好文明行为方面的教育二、研究目标1、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礼仪习惯和学习习惯和公共场所文明习惯等。
2、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初步探讨良好行为习惯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及相应教育对策;3、通过研究,找到良好习惯培养的科学策略和基本方法。
三、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实践性强,研究方法是多样化的。
主导方法是说理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榜样示范法、修养指导法、定期评价法。
辅助方法是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和理论研究等方法。
四、研究原则1、正面教育的原则。
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贯彻执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使学生统一认识,掌握正确的行为标准。
2、系统性原则。
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大家的配合。
在校内,班主任要常抓不懈,任课老师要互相配合,少先队、班委会要发挥作用。
在校外,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访等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促使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合力。
3、活动性原则。
单纯靠说教,学生不容易接受,还会使学生感到厌倦,那么效果也当然差了。
所以班级要多开展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并在不知不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循序渐进原则。
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而且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及 学 习 习惯 、 全 习惯 都 比较 差 。多 数家 安
长 为 了 生 活 而 四 处 奔 波 ,没 有 时 间 和精 力 管 教 孩 子 . 生 大 多数 由 祖 父 母 、 祖 学 外
父 母 照 看 , 有 一 些 家 长 图 省 事 , 上 一 还 花
()人 的 终 身 社 会 化 问 题 ” 提 2“ 的
净 化 育人 环 境 , 成 良好 的 学 风 、 形 校
1 庭 教 育 的 缺 失 . 家 湖 南 省 衡 东 县 城 关 一 小 ( 下 简 称 以 “ 校 ” 地 处 城 郊 地 区 , 生 生 源 结 构 复 我 ) 学
二 、 论 依 据 理
() 人 认 为 , 始 生 之 者 天 也 ,: 1古 “
净旅^ 蕊 吁 m
ZHUANTI YA N JI U
受益。
既要 继 承 中 华 民族 传 统 美 德 ,又要 反 映
时代 特 点 。
③ 组织课 题组 成员学 习研究 理论 ,
明确 本 课 题 的研 究 思路 ,掌 握 相 关 的 研
究 方 法 。了解 本 课题 研 究 的背 景 及 现 状 ,
大 门 .教 育 内 容也 随 之 前 所 未 有 的 起来。
()L 说 : 少成 若 天 性 ,习 惯 3T 子 “ 然 。” 年儿 童 的身 心 特 点 和 成 长 规 : 少 定 了养 成 教 育 必定 成 为 少 年 儿 童 教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总结报告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总结报告一、引言为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惯,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我国教育部门一直致力于推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本报告旨在总结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现状1. 课堂表现:大部分小学生能够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讲,积极发言。
但仍有部分学生存在上课走神、窃窃私语、玩手机等问题。
2. 作业完成情况:大部分小学生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字迹工整,题目正确。
但部分学生作业拖沓,粗心大意,错题较多。
3. 出勤与纪律:总体来说,小学生出勤情况良好,但部分学生存在迟到、早退等问题。
在课堂纪律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够遵守规定,但部分学生自律性较差。
4. 课外活动:小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积极性较高,但在部分活动中存在纪律松散、互相攀比的现象。
5. 与人交往:大部分小学生懂得礼貌待人,尊重师长和同学。
但部分学生在与人交往中存在自私、任性、沟通能力不足等问题。
三、存在问题分析1. 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孩子,缺乏对孩子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
2. 学校教育不足:部分学校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方面力度不够,缺乏系统性的培训和指导。
3. 社会环境影响:随着网络、媒体等的发展,一些不良信息对小学生的行为惯产生了负面影响。
4. 学生自律性差:部分学生缺乏自我约束力,容易受到外界诱惑。
四、改进措施1.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惯和自律性。
2. 完善学校教育:学校应加大力度推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并加强培训和指导。
3. 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政府、媒体等应加强对不良信息的监管,为小学生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4. 提高学生自律性:通过教育引导,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让他们自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
五、总结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惯。
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养成
《中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养成》课题研究工作报告保和一中政教处“中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养成”课题,系县级课题。
两年多来,在县教育局、乡教办的组织领导下,我们较好地完成了课题研究,达到了预期目的,从理论与实践上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现将课题研究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一、课题的产生2001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决定》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近期我国中小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决定》对中小学德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中小学德育要以培养学生卫生习惯为重点。
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颁布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意见》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从规范行为做起,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引导广大未成年人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
2006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又提出了关于“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阐明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为学校的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
中小学生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从长远看,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
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形成良好卫生习惯,帮助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几十年来,我们国家一直都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其投入和声势比起世界大多数国家来说,都是毫不逊色的。
但是,我国的德育教育除了一些口号式的说教之外,实际教育效果却差强人意。
深入反思,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违背了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脱离实际追求“高、大、全”。
从反思中不难发现,中小学德育教育一个重大的弊端就是不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忽视基本的良好习惯培养,脱离广大青少年生活实际,不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
另外,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就我国目前中小学德育教育实际看,不仅忽视少年儿童卫生习惯的养成,而且这方面的教育也是不规范的。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中国古语曰:“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
国内外许多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非智力因素关系密切。
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地位。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指出“事实上一切教育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
因此,让学生建立一个合理的学习方式,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是学生学业路上的助推器。
当今中国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之间的智力因素差异越来越小,学习的习惯等积极的个性特征日益重要。
目前,多数父母普遍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较多地把目光集中在分数上;有些家庭过度宠爱孩子,对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比较忽略;有些家庭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缺乏对孩子的关爱与管束,导致孩子学习习惯极差。
有些学生天资聪明,但课堂纪律散漫,注意力不够集中,常在课上摆弄东西,或是身在教室心在外;有的在家里边看电视边写作业,或是边吃东西边写作业;不愿去复习和查找学习资料。
在中国经济社会重大转型的今天,我校绝大多数学生的父母们都在为改变目前的经济现状而奔波劳作,部分家庭疏于对孩子的管理;我校又地处城**结合部,许多好玩事物都在极力诱惑着孩子以更多的精力去体验,因此,部分孩子对于学习是应付了事。
素质教育中一个极重要的方面——让孩子“学会学习”,但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的。
若不能切实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学习能力就比较低下,其学习效果就不会太好;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行为也不可能主动、长期地坚持下去,其学习过程就有可能中断。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结题报告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成长为本—问题导引”教学模式研究》子课题《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结题报告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马埠小学张长栋2014.03.13《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是我校2012年4月申报,被《中国教师报》领导小组批准立项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经过一年多的艰辛努力,基本完成了研究方案设定的各项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课题的提出当前,德育教育已提升到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因此作为德育教育最基础的内容——良好习惯的培养理应受到重视。
反观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出现的不良倾向:重智育,轻德育;重学生课堂知识的学习,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
根据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必须克服种种阻碍,从小学生做起,从小事着手,从培养良好习惯入手。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做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通过研究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对策和方法,探求养成教育培养的德育模式与评价体系,内容与活动的更新,能力的迁移和品质的形成,积极完善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内容和工作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研究实验及推广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二、课题研究的范围及对象本课题研究的范围涉及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所有农村完全小学。
具体研究对象为马埠小学1-6年级全体学生。
三、研究目标通过行动研究,唤醒学生责任意识,激发学生责任情感,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提高老师的认识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水平。
善于积累资料,总结经验,探索可实践操作学生自我、家庭、集体责任感的培养途径、方法,提炼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终极目标、载体及内容,使之成为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目标1、良好的身心健康行为习惯——有一项以上的体育特长、做好两操、与同学友好交往……2、良好的做事习惯——知错能改,收齐学习用品到校,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不拖拉、作业后认真检查,订正作业错误,不乱花钱……3、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言行一致、学会倾听,不随便插话,碰到师长、同学及时打招呼,上下楼梯靠右行,爱护环境卫生,正确处理垃圾……4、良好的集体行为习惯——完成岗位任务(值日、校长小助理、班务、校务)、有集体荣誉感……5、良好的家庭行为习惯——分担家务,与家长谈心,学会告知(“我回来了”“我上学了”“因为有什么事情,晚点回家等”,回家能做到“三个一”(给父母送上一句问候、献上一杯热茶、给父母送上一双拖鞋)……四、课题研究的内容研究的主要内容是:1、学校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调查研究。
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课题总结
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课题总结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培养孩子良好学习风气和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针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课题研究中,我发现了一些重要的结论。
首先,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容易分心。
因此,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持之以恒的培养。
其次,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从小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学生在学习中应该逐渐培养独立思考、自学能力,而不是依赖他人的指导和提供的答案。
家长和教师应该鼓励孩子自主探索,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和寻找答案的能力。
第三,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提供一个适合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物质环境要有充足的学习用具和书籍,保持教室和家庭的整洁和安静。
精神环境要积极向上,鼓励孩子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第四,家长和教师要给予小学生恰当的学习指导。
家长要与孩子沟通,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学习反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同时,家长和教师要给予小学生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最后,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计划和时间管理能力。
小学生的学习任务较多,时间安排紧凑。
因此,要培养他们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的能力,制定学习计划并按计划执行。
这样既可以帮助他们高效学习,也可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其他兴趣和爱好的培养。
综上所述,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
家长和教师要共同努力,提供适合的学习环境和指导,培养孩子自主学习和时间管理能力。
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研究背景:习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简单地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
”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
同样,在我国古代也早就有了“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书·贾谊传》)。
由此可见,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并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了的持久学习方式,往往它成为一个人学习品行的一部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个人成长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它广泛存在于学习的所有内容中,体现在学习过程里。
例如课前预习、专心听讲、积极发言、独立认真作业,自觉检查订正的习惯等都属于学习习惯。
近年来,随着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已有明显提高,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丰富和社会信息来源也大大促进了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
但与此同时,在农村少年儿童中却普遍养成了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如作业马虎,拖拉,上课开小差等,而且农村家长的素质普遍不够高,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没有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如果任其发展,必然影响学生日后的健康成长。
礼河实验学校是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因为学校规模大、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其中一大批是学历水平高、事业心、责任心强的青年教师,而且学校重视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安排具有较强教育教学管理能力的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
班主任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状况、学习习惯非常熟悉,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近两年来,我校利用各学科阵地,进行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的研究,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理论意义:“学习习惯”的界定:习惯是一种可以主宰人生的顽强的、巨大的力量。
小学生低段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研究结题报告
这样持之以恒, 不断强化训练, 使学生在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同时, 逐渐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
(4) 优化环境重培养。
校园是师生生活学习地方, 校园环境是丰富育人资源。构建优美、高雅教室环境, 做到整体布局、精心设计, 让每一面墙壁, 每一个角落都能发挥独特育人功能, 让师生在享受美丽环境同时, 陶冶情操, “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师生行为和思想。
做作业时, 特别是家庭作业拖拉, 耗时长, 做一会儿, “玩”一会儿, 不能一次做完, 效率不高, 做完后没有认真检查习惯, 包括考试也一样。
②认真倾听、做笔记习惯欠缺
上课能认真听老师讲课习惯是很好, 但许多学生不善于听取同伴发言, 至于评价或补充意见就更谈不上, 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往往只顾自己想发言, 而不听他人在说什么, 以至于自己站起来回答及前面某人回答一模一样, 他都浑然不知, 说明没认真倾听别人发言。
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21世纪教育首先应该关心人们如何在密切相关地球上求同存异,协力发展,进行有关人类共同生存基本意念教育,这其实是一种行为习惯教育。”对此,我们在内心产生了深深共鸣。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目睹了一届届学生成长历程,有成才了,有却走了歪路。这里面问题多多,原因种种,但有一点是共同:养成好习惯者成,染坏习惯者败。对教育而言,培养习惯是头等重要事。因此,本组成员选定了这个课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2)学校方面原因
学生在书写、倾听、预习、积累、作业、阅读等习惯方面存在问题, 跟老师教育也有直接关系。在调查中发现, 一些教师存在如下问题: ①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心中只装着教案, 没有注意调控课堂纪律, 没有采取有利措施引导学生参及学习活动, 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②有教师教法比较陈旧, 教学内容枯燥, 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没有确立, 课堂氛围不够民主、和谐, 致使部分学生思维不活跃, 发言不积极;③有教师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出要求不明确, 学生不明白这种良好学习习惯内涵, 自然也不知道怎么做;④有教师不注意以身示范。⑤教师培养措施不多, 效果不是很好。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研究课题结题报告(1)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研究课题结题报告(1)培养学生良好研究惯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小学生良好研究惯的培养的研究》于2009年经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自课题实施以来,在学校领导和市局教科室的重视和支持下,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著名教育家XXX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惯。
”“教育的本旨是,养成能力、养成惯,使学生终身受益。
”在新课改中也反复强调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培养终身研究的愿望和能力,培养良好的研究惯。
著名教育家XXX说:“好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在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
”研究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研究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
而在非智力因素中,惯又占有重要的位置。
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惯,有利于建立稳固的生理和心理的“动力定型”,促使学生自主自觉有效地研究。
多年的教学实践更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良好的研究惯,是研究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
从小养成良好的研究惯,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素养,将来才能自觉地去研究,去适应社会,去服务于社会。
研究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研究,而且对今后的研究、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研究的自信心和良好的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研究方法。
”然而,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仍然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成绩轻惯的现象。
教师以知识为本位,疲于奔命,学生苦不堪言。
不良惯一旦形成再纠正,那将是件很困难的事情。
要改变这一现状,一定要转变观念,树立学生为本的理念,将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惯作为重中之重。
我校以理论研究为抓手,以培养研究惯为努力方向,开展小学生良好研究惯的培养的研究,实施素质教育。
二、课题的界定和理论假说研究惯是指孩子在一定的研究情境下自动地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研究课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减负增效的实施,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普遍的关注。
素质教育论者都强调学生要“学会学习”。
既是“学会了”,也就形成了能力。
而“学会”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一个过程。
若不能切实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不可能使学生的学习行为主动、长期地坚持下去,其学习过程就有可能中断。
学习过程一中断,就无所谓“学会”,无所谓能力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学会生存》、《学会关心》之后,又发表了题为《学习:内在的财富》的专题报告,为21世纪教育提出了战略性思路与行动建议,指出“教育的使命是使每个人(无例外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潜力”,其中也强调这个目标“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实现”。
这也告诉我们,学生要“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潜力”,就必须“长期的努力”坚持下去。
而要能够“长期的努力”坚持下去,就必须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尤其是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更需要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的二十一世纪新型人才,使学生具有开拓和竞争意识,健全开放的人格,能够独立自主接纳他人,友爱宽容,健康文明,有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方式和良好习惯,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为使我们的教育与之相适应,让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更好地有条理地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有助于今后发展的学习习惯。
我在2006年所带班级中确立了“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研究课题。
根据自己对这一课题的确定,我进行实际,有效的研究。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深感对此课题进行研究与实践具有更加现实而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1、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素质教育还没有能完全真正落到实处,“应试教育”的阴影并没能彻底摆脱。
进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研究”有很强的现实必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结题报告
案例分析
数据统计
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和分 析,研究团队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 成情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数据 统计包括对不同年级、性别、家庭 背景等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比较和 分析。
本研究还收集了一些小学生的个 案,通过对这些个案的深入分析 ,研究团队发现了一些影响小学 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因素,如 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氛围 等。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的研究结题报告》
2023-10-27
目录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研究目的和方法 •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研究背景
国家教育改革和发 展规划的需要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 习惯的需要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的需要
研究意义
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些方面仍存在不足。
研究发现,大部分小学生在日常生活 中能够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自 己整理书包、打扫房间等。同时,他 们在课堂上也能够遵守纪律,认真听
讲,积极思考。
然而,部分小学生在礼貌待人、尊重 他人方面还有待加强。另外,部分学 生还存在挑食、乱扔垃圾等不良行为
习惯。
数据分析
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大量数据,对小学生在不同方面的 行为习惯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小学生的行为 习惯得分较高,但在礼貌待人、尊重他人方面的得分较低。
通过观察法,研究者对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进行 了记录和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 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在整理房间、打扫卫生等细节方 面还存在不足。
结果解释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小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可 能与家长和学校的教育引导有关。然而,部分小学生在礼 貌待人、尊重他人方面还有待加强,这可能与家庭教育和 学校教育的不足有关。
《小学阶段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158学习版一、问题的提出: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素来有着“礼仪之邦”的美称。
从西周的“国之大柄”到现代的“五讲四美”;从荀子的“国无礼而不宁”到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文明礼仪一直是我们华夏五千年文化的核心。
“虚席以待”“倒履相迎”“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的成语和典故,更是众口皆碑,广泛流传。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承人,有责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使 “礼仪之邦”的美名响誉中外。
小学生是未来的公民,今天的文明礼仪行为规范养成,为明天成长为文明社会的公民打下基础。
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青少年学生养成文明礼貌行为的重要场所,所以文明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手段之一,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是一个长期课题和任务。
二、研究的价值和意义:1、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
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并且已被列入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点之一。
目前,在每个家庭只有1-2个孩子,家长狠抓孩子学习成绩,参加各级各类特长培训,养成教育反而被淡化甚至放弃。
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确立,内在素质、外在素质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人在社会中的发展和成功。
加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既是我们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必然,文明行为的养成必须从小抓起。
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
这样的人,才会被人尊重,受人欢迎。
2、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纲要指出:加强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对于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的昌盛,世界的多局化,社会分工的多样化,使得国与国之间强调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地区与地区之间强调交流合作、协调发展,因此人类文明在社会发展中得到了更高层次的提升,社会对人的素质也有了新的要求。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界定“良好行为” 具体讲就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的行为,是必须遵守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习惯”是指由无数次的生息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用比较概括的话来讲,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他所能涉及到的社会公共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并经过多次重复或练习而固定下来、形成习惯的、外在的良好文明行为方面的教育二、研究目标1、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礼仪习惯和学习习惯和公共场所文明习惯等。
2、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初步探讨良好行为习惯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及相应教育对策;3、通过研究,找到良好习惯培养的科学策略和基本方法。
三、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实践性强,研究方法是多样化的。
主导方法是说理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榜样示范法、修养指导法、定期评价法。
辅助方法是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和理论研究等方法。
四、研究原则1、正面教育的原则。
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贯彻执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使学生统一认识,掌握正确的行为标准。
2、系统性原则。
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大家的配合。
在校内,班主任要常抓不懈,任课老师要互相配合,少先队、班委会要发挥作用。
在校外,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访等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促使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合力。
3、活动性原则。
单纯靠说教,学生不容易接受,还会使学生感到厌倦,那么效果也当然差了。
所以班级要多开展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并在不知不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循序渐进原则。
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而且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界定“良好行为”具体讲就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的行为,是必须遵守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习惯”是指由无数次的生息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用比较概括的话来讲,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他所能涉及到的社会公共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并经过多次重复或练习而固定下来、形成习惯的、外在的良好文明行为方面的教育二、研究目标1、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礼仪习惯和学习习惯和公共场所文明习惯等。
2、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初步探讨良好行为习惯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及相应教育对策;3、通过研究,找到良好习惯培养的科学策略和基本方法。
三、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实践性强,研究方法是多样化的。
主导方法是说理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榜样示范法、修养指导法、定期评价法。
辅助方法是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和理论研究等方法。
四、研究原则1、正面教育的原则。
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贯彻执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使学生统一认识,掌握正确的行为标准。
2、系统性原则。
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大家的配合。
在校内,班主任要常抓不懈,任课老师要互相配合,少先队、班委会要发挥作用。
在校外,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访等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促使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合力。
3、活动性原则。
单纯靠说教,学生不容易接受,还会使学生感到厌倦,那么效果也当然差了。
所以班级要多开展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并在不知不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循序渐进原则。
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而且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们先要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他们有哪些不良行为习惯以及有形成的原因,再进行教育,帮助其慢慢改掉,可千万不能要求过高、过快,追求立竿见影。
五、研究的措施1、做好学生日常行为教育工作。
行为习惯包括:(1)、热爱劳动,在家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2)、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能洗手,一周洗一次澡,洗一个头。
(3)、不玩火、水、电,不做危险的游戏。
(4)、外出之前向父母等长辈打好招呼。
(5)、收看内容健康的电视节目,不去游戏机房、网吧等场所玩乐。
(6)、在学校和同学友好相处,不欺负、讥笑、戏弄他人,不骂人,不打架。
(7)、待人有礼貌,说话文明,见到老师等长辈主动打招呼。
(8)、认真做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不随便丢垃圾。
(9)、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爱护学校的桌椅等公共财物。
(10)、每天认真做好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
(11)、不迟到早退,有事有病能请假。
(12)、没有征得主人同意,不翻动别人的物品,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及时归还。
学习习惯包括:(1)、语文、数学做到提前一天预习。
(2)、上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和有关书本。
(3)、上课时不随便讲话、不开小差、不做小动作。
(4)、上课时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5)、回答问题要声音响亮,同学回答问题时不随便插嘴。
(6)、端端正正地写字,姿势正确,做到三个“一”。
(7)、作业及时、认真完成,书写工整,并且按时上交。
(8)、作业不会做时主动想同学、老师请教,决不抄袭。
(9)、练习、考试时认真答题,认真检查,不作弊。
2、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施展自己的才华,自编自演一些在行为习惯势力具有正反两面典型的文娱节目。
从中得到教益。
3、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由家长对学生在家庭、社会上的表现作全面的跟踪,反馈给班级传达给学校,班级根据信息及时调整教育方法。
4、利用班会、晨会、思想品德课与其它学科教案加强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5、建立班级督查考评制度,印发检查评比表,由班主任组织本班学生先每天自查自评,再同学互评,做到的打“★”,没有做到的打“○”。
每2周组织学生进行评议汇总,计算好达成率,填写在班级汇总表中。
每2周班级中评选出一位达成率最高的“文明标兵”和一位进步最大的“进步之星”,进行通报表扬。
通过考核评比来形成相互影响、相互监督,共同进步的局面,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六、研究的阶段及步骤第一阶段(2016年9月——2016年7月),本阶段为课题的酝酿准备阶段,将主要做以下工作:1、反复论证,确立课题;2、周密筹划,撰写方案;3、制定目标及操作体系。
第二阶段(2016年10月——2016年12月)本阶段为课题的具体实施阶段,将主要做以下工作:1、深入学习研讨,提高思想认识;2、开展课题研究,逐步形成成果;3、定期组织学生个案研讨活动,展示研究的实践成果。
第三阶段(2017年1月),本阶段为总结阶段,主要工作如下:1、完成各项有关测试,进行对照、分析;2、整理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规律。
3、完成研究报告,上报课题总结七、研究的成效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班经过扎实的研究,基本形成了以自我教育为主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实践模式,建构起了与学生及其生活紧密相联的养成教育内容体系,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通过教育和行为训练,各种行为习惯指标比率得到普遍提高。
卫生习惯:通过“温馨寝室、书香教室”的布置评比活动,学生养成了美化环境意识,良好的卫生习惯;通过卫生习惯监督教育,评比表彰,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能洗手,随手乱丢的现象明显好转。
学习习惯:经过班主任及课任教师的教育,开展“学习之星”的评比,小论文的评比等,学生养成了课前预习、课前准备学习用品、上课不随便说话、不做小动作、上课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作业及时认真完成、书写工整、按时上交的好习惯。
劳动习惯:家校联系,开展每人在家帮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活,通过“劳动的小能手”评比征文等活动的开展,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在学校能积极的参加各种劳动,在家能帮父母做一些家务劳动。
文明礼貌:通过国旗下讲话、板报、班会、橱窗等多渠道教育,学生做到了在校和同学友好相处,不欺负戏弄他人,不骂人不打架;待人有礼貌,说话文明,见到老师主动打招呼;不随便翻动别人的物品,借东西及时归还。
2.提高了老师的教育研究水平课题组老师自觉认真学习教育教案理论,收集有关材料,外出考察交流,认真撰写论文,教案心得体会和教案。
更新了观念,改善了老师的教育行为和实践。
3. 形成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变化,形成了学校,家庭齐抓共管新局面家庭是孩子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儿童先接受教育和产生影响的地方。
当代教育正在走向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密不可分的格局。
为了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规范家庭教育要求,促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统一,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全力。
多年来,我们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工作,专门成立了学校家长委员会,定期对家长进行家校知识讲座,定期对学生进行家访研究。
尤其是在该课题的实验研究中,我们更是注意争取家长支持与配合,向家长宣传良好行为习惯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从而使不少家长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
他们从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转变为首先关注孩子做人上来。
4.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工作。
该课题的实施还促进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提高了德育工作水平和班级管理水平,促进了学校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
在研究实践中,老师们积极参与教科研工作,利用业余时间,主动学习教育教案理论,认真讨论班级管理方法,探索创建优秀班集体的有效途径,互相交流经验,每人撰写一篇典型教育案例,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研究经验性论文成绩喜人。
5.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调查显示,实验前:我们的学校有50%的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不太乐观,表现在对任何事都处于漠然的态度,以我为中心。
但在学校进行了本课题的实验之后,全校所有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现为对任何活动时都有热情,并能积极主动力地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大大增强,同时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可以说,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学生的做人习惯、做事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等达到了较高的水准。
养成教育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文明行为程度,具体表现在:1.学生环保意识增强,如学校的草坪,几乎看不到学生上去踩踏,地上的废纸也不见了。
2.文明礼仪程度提高,遇到陌生不熟悉的人,都能主动打招呼。
3.学生劳动的意识增强,不少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在家能主动帮家长做家务。
4.学生服务意识增强,班干部认真负责,班级中开展了“一帮一,结对子”的活动。
八、本课题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探讨的问题:1、学校教育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注重学生劳动观念、劳动习惯的养成,而家长重学习,轻德育的观念依然存在,认为学习好是孩子的唯一出路,生活自理并不重要,凡是父母能做的,他们都愿意代替孩子去做。
在一部分家庭中还存在:“学校素质教育,家庭应试教育”的现象,学校的素质教育很难从根本上得以落实。
因此,我深感任重而道远,要真正让全体家长都重视养成教育,整个社会还必须创设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2、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曲折、反复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和发展的过程,学生克服一个坏习惯和养成一个好习惯,决非是一朝一夕之功即能达到的。
因此,应在“恒”字上下功夫,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适应到习惯,循序渐进,逐步形成自觉的良好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