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兼论价格型货币调控机制
对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机制的思考
二、 响我 国商业银行贷款定 价 的主要 因素 影
1 现行 管理体 制 和运行 机制 不 适应 利 率 风 险控 制 的 需要 。贷 款定 价 授 权 管 理 以行 . 政 级别 为导 向 , 背 了现代 金 融 机构 经 营 的 基 本原 则 。 在 现行 管 理 体 制 下 , 行级 别 越 违 银
一
、
我 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主要操作实践
1 设立 利率 定价 管理机 构 。商 业银 行 一 般 实行 利 率 定 价两 级 管 理 模 式 。在 总 行层 . 面 , 立资 产负 债管理 委员 会 为全 行 的 利 率定 价 决 策 机 构 , 责 审 定全 行 的定 价 政 策 和 设 负 基准 价格及 授权 方案 , 日常管理 工作 则 由资产 负债 管理 部执 行 。一 级分 行 资 产 负债 管理 部 门负责 辖 内的利率 定价 政策 管理 , 各级 行 的经 营部 门贯彻执 行 利率定 价政 策 。
低成本长期贷款 , 因而 , 对低成本的信贷需求具有显著的刚性 , 致使银行在与企业 的讨价 还价过程 中, 明显处于劣势地位 。商业银行在实际定价操作 中, 对于在信贷市场上处于 “ 方市场 ” 地 的中小 企业 而言 , 卖 境 由于 风 险考核 指 标过 严 以及 对 自身 风 险控 制 能力 不 足 的担忧 , 要么限制贷款规模 , 要么提高中小企业贷款利率 , 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在大中小型
央行货币政策与利率调控
央行货币政策与利率调控作为国家货币政策的执行和管理机构,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在确保货币供应量的合理、稳定与流通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利率等手段,以达到调节经济的目的。
利率调控是央行重要的货币工具之一,对于经济运行、金融市场和个人消费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影响。
下面本文将对央行货币政策与利率调控进行探讨。
一、央行货币政策的本质央行货币政策是指央行制定针对国内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状况而实施的各种措施,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和稳定金融市场。
货币政策的本质是调节货币和信用的总量和结构,使其符合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保持货币的稳定和流通畅通。
货币政策还具有收缩和扩张的作用,当经济需要抑制通货膨胀、收紧流动性时,央行会采取收紧货币政策,通过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来抑制过多的货币流动;相反,当经济产生失业、萎缩等危机时,在保证价格稳定前提下,央行采取宽松货币政策,通过降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来增加货币供应量。
二、利率调控的作用和实现方式利率调控是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重要手段。
利率在市场经济中具有引导和影响经济行为的作用,它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借贷、投资、储蓄等经济行为。
央行通过调节主要的两个利率—存款基准利率和贷款基准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存款基准利率的调节主要是用于控制银行存款资金,保持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合理水平;贷款基准利率的调节,则直接影响到投资需求,对于市场总量的影响更加显著。
实现利率调控有两种方式:一是改变基准利率——也就是政策利率;二是改变存贷款利率之间的差价,即银行的利差。
政策利率的调整会对各种信贷产品造成直接影响,对投资、消费、经济活力等产生宏观影响;而利差调整则直接影响银行间的资金流动和竞争状况,还能调节市场的投资组合。
利率调节是广义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通过调节利率来引导借贷、投资、储蓄等经济活动,从而间接调节流通的货币总量,同时也有着直接的调节作用。
三、央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央行货币政策对经济具有重要的影响。
央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
央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央行存款利率是指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存款所设置的利率。
历经多次改革,目前我国央行存款利率已经较为市场化,但仍存在着许多不足。
为此,央行制定了一套市场化调整机制,使央行存款利率能够更加灵活、有效地适应市场变化,进而推动经济发展。
央行市场化调整机制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一、由市场决定基准利率央行的基准利率是央行存款利率的重要参照。
在市场化调整机制下,央行不再单方面制定基准利率,而是通过市场反应来决定基准利率的上限和下限。
具体而言,央行会观察市场上的利率变化情况,综合考虑宏观经济形势等因素,针对性地对基准利率进行适度调整。
二、引导市场资金流向央行可以通过调整存款利率的差异,引导市场上的资金流向。
例如,央行可以提高定期存款利率来鼓励居民储蓄,减少货币供应量;或者降低贷款利率,增加企业对于贷款的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这种引导资金流向的方式不仅利于央行稳定货币政策,也可以巩固市场竞争机制,降低银行刻意垄断的可能性。
三、建立资产质量评价机制资产质量是银行业的核心问题之一,央行为了保证市场的有序运营,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资产质量评价机制。
这个机制不仅可以帮助央行监管银行业务,防止银行风险扩大,也可以推动银行提升风险意识和管理水平,避免因资产质量问题引发市场危机。
四、保持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性央行存款利率的市场化调整需要与国际市场相对应,保持一定的联动性。
央行可以收集国际市场的相关数据,参考国际上同类机构的政策调整经验,加强与国际主权货币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国际政策的协调和交流,从而更好地引领国内的市场调整。
总之,央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是央行保持流动性和货币政策灵活性的重要手段。
央行应该在市场力量的自由作用下,不断推进市场化调整机制的完善,为经济的平稳发展提供更稳定、更安全的货币环境。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利率市场化是麦金农和肖金融发展理论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提出的重要措施之一。
近年来,中国学者从中国自身实际问题出发,围绕利率市场化问题的内涵、动因、条件、影响、障碍以及利率市场化的实现模式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政策建议。
文章回顾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进程,分析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难点,并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及应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即致力于金融改革,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改革进程进一步加快。
出台了一系列如1993年《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等政策措施,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奠定了基础。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根据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改革的层次和深度不断加强。
截至2004年10月我国利率市场化顺利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
这项政策构建了现阶段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框架。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其实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金融生态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而存贷款利率虽然实现了围绕中国人民银行的基准利率的较大范围的浮动,但由中央银行确定利率并报国务院批准的利率决定的计划机制基本未变。
另外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约束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健全,过快的推进利率市场化容易产生金融风险,损害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还需要在各方面加快改革,塑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为利率进一步市场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现存问题经济的发展与金融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会对金融活动有较多的需求;较完善的金融系统能促进经济的更好发展。
对于我国而言,整体上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国有企业的改革不彻底等因素制约了金融的深化,不利于进一步地实现利率的市场化。
关于利率市场化中基准利率的
系,是一种纯信用性的合约,并有一定的信贷分配色彩。 另外,再贷 款如果是用来解决一些政治问题,如解决挤兑、不良资产等问题, 那么再贷款利率肯定 不能市场化 。 1994 年 以 来 ,伴 随 着 外 汇 存 款 在央行资产中的比例大幅上升,再贷款比重开始下降。 今后,随着 再贴现业务和公开市场业务的发展, 再贷款的规模将持续趋于缩 小。 因此,再贷款利率显然不适合作为市场化利率体系中央行的基 准利率。
关键词:再贴现利率 基准利率 利率市场化
资金是国民经济的血液,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是市场经济条 件下的一个重要经济杠杆, 起着调节国民经济结构和引导资金投 向,调节社会储蓄与投资,促进社会增援合理配置的作用。 但长期 以来,主流金融工具的利率处于被严格“管制”的状态,成为一种垄 断性的商品, 影响了国内资金的充分利用, 制约了金融市场的发 展,限制了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管理的瓶颈,而且也 是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 促进微观经济机制改善的一大障碍。 因 此,加快我国利率管理体制改革和利率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
一、利率市场化与基准利率 利率市场化是指存贷款利率由各商业银行根据资金市场的供 求变化来自主调节,最终形成以基准利率为中心和导向,以市场利 率为主体,各种利率保持合理利差和分层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 在推进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着手建立合理的利率体系, 特别是建立具有导向性的基准利率显得尤为重要。 在市场化条件 下,融资者衡量融资成本,投资者计算投资收益,管理层对宏观经 济的调控,客观上都要求有个基准利率水平作参考。 所以从某种意 义上讲,基准利率的确定和培育是利率市场化机制形成的核心。 所谓基准利率就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 利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基准利率影响其它金融资产的利率,以有 效地传导货币政策。 从多数国家央行的基准利率情况看,基准利率 一般应具有以下特点: 1. 央行要易于控制。 即央行通过基准利率来调节市场利率的 有效与否。 2. 基础性。 即基准利率的利率体系、金融产品价格体系中处于 基础性地位, 它与其他金融市场的利率或金融资产价格具有较强 的关联性。 3. 传导性。 即基准利率所反映的市场信号或央行通过基准利 率所发出的调控信号能及时有效地传递到其它金融市场和金融产 品的价格上。 4. 市场化。 央行基准利率的市场化有其特殊性,它不可能像其 它利率那样直接由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决定, 而是主要反映资金供 求状况和体现货币政策意图。 二、再贴现利率作为基准利率的理论依据及其作用过程 在利率管制下, 基准利率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 的利率。 但由于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扭曲,央行对再贷款工具的运用 往往缺乏自主性, 即不是出于实现宏观调控目标而仅仅是迫于商 业银行资金需求的压力, 而且再贷款与实际经济活动较少直接联
中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的实践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的实践分析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的基点,是指能使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共同发挥对经济调节作用的最佳结合点。
这个因素既可能是货币政策实施的结果,同时又可能是财政政策实施的结果,即二者协调配合的最佳结合点。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最佳结合点应当一头连着财政收支的管理结构,另一头关系到货币供应量的适度调控,有互补互利的作用。
因为财政收支状况的变动是财政政策的直接结果,而货币供应量则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结合点提醒我们,两大政策的协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各自以自己的调控内容与对方保持某种程度的协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政策效应的相互呼应。
另一种则是两大政策的直接联系,也就是所谓政策操作点的结合。
经济转轨时期的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处在变革之中,其结合点也会因此而变动。
因此,在转型过程中,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有两大基点:一是国债;二是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
从不同的侧面分析,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有不同的方式,目的在于协调配合运用两个政策工具,形成合力,共同解决宏观经济运行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方式与内容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如果从配合的形式上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第一,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和财政政策工具协调配合主要表现为财政投资项目中的银行配套贷款。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还要求国债发行与中央银行公开市场的反向操作结合。
也就是说,在财政大量发行国债时,中央银行应同时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国债以维护国债价格,防止利率水平上升。
第二,政策时效的协调配合。
在西方经济理论中,通常把政策时滞分两类三种,即认识时滞、行动时滞和外部时滞三种,其中前两种时滞又称为内部时滞。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也是两种长短不同的政策时效的搭配。
货币政策则以微调为主,在启动经济增长方面明显滞后,但在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具有长期成效。
中央银行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中央银行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中央银行学期末综合测试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是以(。
)的建立为标志的。
A、XXXB、XXXC、英格兰银行D、大清户银行2、一国的利率上升说明(。
)。
A、货币需求增加B、货币需求减少C、货币供应增加D、货币供求失衡3、下列业务中属于中央银行资产业务的是(。
)。
A、证券买卖B、管理清算机构C、发行央行债券D、吸收存款4、当XXX的货币投放量小于货币回笼量时表明(。
)。
A、货币供应增加B、货币政策偏松C、货币政策偏紧D、货币净投放量减少5、摩擦性失业属于(。
)。
A、结构性失业B、季节性失业C、周期性失业D、自然失业6、间接信用指导包括窗口指导和(。
)。
A、计划指导B、流动性比率C、道义劝告D、直接干预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人民银行实行(。
)。
A、行长负责制B、最终决策权在XXX理事会C、XXX 负责制D、理事会领导下的行长负责制8、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是由(。
)组成。
A、自主性交易B、商品、劳务、收益和转移C、贸易收支和国际储备D、商品、劳务和投资9、在央行泉币政策总目标的选择上发达国家偏重(。
)。
A、充分就业B、经济增长C、国际收支平衡D、币值稳定10、一国的货币供应量就是(。
)。
A、准备金+现金B、基础泉币x泉币乘数C、泉币发行-泉币回笼D、法定准备+超额准备11、XXX最常用的泉币政策工具是(。
)。
A、法定准备率B、银行信贷C、再贴现率D、公开市场业务12、XXX在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方面、从(。
)启动公开市场业务。
A、1996年B、1994年C、1983年D、1998年13、从中介变量反应到对终究目标产生作用所需要耗费的工夫称为(。
)。
A、操作时滞B、反应时滞C、分析时滞D、市场时滞14、菲利普斯曲线的重要政策含义是(。
)。
A、泉币政策是有效的B、泉币政策是无效的C、泉币政策是中性的D、产出与通胀是相关的15、在经济活动中只充当交换媒介而不对实际活动产生影响的泉币称为(。
浅谈我国利率管制与利率市场化改革
浅谈我国利率管制与利率市场化改革摘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中,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普遍采取了利率管制措施。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起,利率管制的弊端在积累之中暴露得日益充分,到八十年代以来利率市场化成为世界性潮流。
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正式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改革,商业银行引言:利率管理体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管理当局或中央银行利率管理的权限、范围、程度和总和措施及利率传导机制,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率政策发挥作用的基础。
在利率管制情况下,利率由央行统一制定。
各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能根据资金供求和本身资金的运营情况自主地确定存贷款利率及各种金融资产的利率。
利率市场化是相对于利率管制而言的。
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放松对商业银行利率的直接控制,把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中央银行则通过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再贷款率以及公开市场买卖有价证券等间接调控手段,形成资金利率,使之间接地反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一种机制。
简言之,利率市场化是指由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利率水平,政府放弃对利率的直接行政干预。
一、利率管制的弊端1.政府对名义利率规定较低的利率水平,虽然会刺激投资增长,但同时也会减少居民储蓄。
2.利率管制造成资金使用的低效率。
当利率受管制而处于较低水平时,投资者融资成本大大降低,一些原来无力借贷的低效率企业此时也可获得资金,这促使一些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本匾乏的发展中国家不恰当地鼓励了用资本替代劳动的过程,不利于发挥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优势。
一国以不具优势的要素去替代优势要素,对其经济体系的效率而言是一大损失。
3.利率管制往往同时包括压低利率水平和信贷配给两项内容。
对利率水平的人为压制的后果是极大地刺激了资金需求者对贷款的获取欲望,但信贷配给制则又使有限资金的流向局限于某一范围之内,对资金超额需求与有限配给之间的矛盾导致了金融黑市虽然是市场对管制短缺的一种自发反应,但是诸多缺乏法律保护的因素决定了它对经济秩序和社会安定局面的破坏性;而信贷配给制度则诱发了频繁的“寻租”行为,加剧了社会腐败现象的滋生。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路径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路径选择摘要:近年来我国金融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然而,其他所有改革成效都会受到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制约。
利率市场化是各国金融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完善金融机构自主经营机制、提高竞争力的必要条件,是加强我国金融间接调控的关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重要内容。
随着中国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进入深层次阶段,利率市场化成为一场不可避免的攻坚战,由利率管制逐步实行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国家利率制度的必然演化之路,目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已经进入实质性改革的攻坚阶段,但仍然需要不断探索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路径。
关键字:利率市场化改革路径正文:一、什么是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的过程。
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如果市场竞争充分,则任何单一的经济主体都不可能成为利率的单方面制定者,而只能是利率的接受者。
换言之,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来决定。
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至少应包含以下具体内容:1、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
金融活动不外乎是资金盈余部门和赤字部门之间进行的资金交易活动。
金融交易主体应该有权对其资金交易的规模、价格、偿还期限、担保方式等具体条款进行讨价还价。
2、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应由市场自发选择。
同任何商品交易一样,金融交易同样存在批发与零售的价格差别:与其不同的是,资金交易的价格还应该存在期限差别和风险差别。
3、同业拆借利率或短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针。
从微观层面上看,市场利率比计划利率档次更多,结构更为复杂,市场利率水平只能根据一种或几种市场交易量大、为金融交易主体所普遍接受的利率来确定。
4、政府(或中央银行)享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利。
利率市场化并不是主张放弃政府的金融调控,正如市场经济并不排斥政府的宏观调控一样。
但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政府(或中央银行)对金融的调控只能依靠间接手段,例如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资金供求格局,从而间接影响利率水平;或者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影响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从而改变市场利率水平。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基准利率的选择
调控市场利率的形成 。 [3]
(二) 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论
麦金农和肖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管制在阻 碍了金融发展的同时也抑制了经济的增长,这些管制措施主 要包括:利率汇率限制、高准备金率、信贷配给管制以及各 种对金融中介的歧视性负担。这些管制措施有着内在的逻辑 必然性,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不发达,间接融资占据绝对垄 断的地位,为了降低投资成本,刺激投资,政府往往对金融 中介机构实行官定利率,人为地将利率压制在一个较低的水 平,造成利率管制。
麦金农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人为地压低利率,或由于 通货膨胀率较高,或者由于二者的共同作用,导致实际利率 太低甚至为负,则会导致货币积累不足,即储蓄不足,从而 导致投资不足,抑制经济发展,这被麦金农称为“金融抑 制”[4]。麦金农—肖金融发展模型的核心思想是主张实行金 融自由化,这一理论的基本命题是:市场化后真实利率的上 升能够使银行吸纳更多的储蓄,同时,上升的真实利率使资 本能够被用于效益更高的投资。
一、利率市场化及基准利率理论分析 (一) 利率市场化的含义
利率市场化即为利率自由化,即一国利率水平及其结构 主要由市场供求以及经济活动中的风险程度、通货膨胀程 度、经济性质等市场因素共同决定,同时,政府可以利用经 济手段在市场上间接影响资金供求状况从而影响利率水平。 随着这个过程的不断深化,货币管理当局的角色将由决定利 率转变为调控利率,中央银行也将通过制定和调整再贴现 率、再贷款率及在公开市场买卖有价证券等间接调控手段来
利率与货币供应的调控机制
利率与货币供应的调控机制一、引言在市场经济中,利率与货币供应的调控机制是经济管理中极为重要的工具。
调控利率和货币供应的合理性和稳定性,对于维持经济的平稳运行、控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利率与货币供应的调控机制,探究其原理及影响。
二、利率调控机制1.央行利率政策在现代货币供应体系中,央行通过控制利率来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
央行通常通过修改基准利率、逆回购和再贴现率等手段来调节货币供应量。
当央行降低利率时,会刺激贷款需求增加,增加了市场上的货币供应,推动经济增长,但也可能引起通货膨胀的风险。
相反,当央行加息时,会抑制借贷需求,减少市场上的货币供应,用于控制通货膨胀,但同时也会对经济增长带来一定的影响。
2.市场实际利率除了央行的干预外,市场上的实际利率也会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市场实际利率是借贷市场上实际的利率水平,由于市场竞争等因素的作用,可能高于或低于央行设定的基准利率。
市场实际利率的变动会对借贷者和储蓄者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
3.影响利率的因素除了央行利率政策和市场实际利率外,还有其他因素会对利率产生影响。
例如,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水平、货币供应量、货币政策的预期等都会对利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理解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对于正确把握利率调控机制非常重要。
三、货币供应的调控机制1.货币政策工具央行通过运用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应量。
这些工具包括直接控制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等。
央行可以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来释放更多的货币供应,刺激经济增长;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减少货币供应,抑制通货膨胀。
再贴现是央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短期融资的一种方式,通过控制再贴现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
2.影响货币供应的因素货币供应的调控不仅仅依赖于央行的政策工具,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经济增长、财政政策、汇率政策、国际收支等都会对货币供应产生重大影响。
正确认识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和作用,对于准确把握货币供应的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利率市场化与货币政策调控
利率市场化与货币政策调控自2013年中国央行宣布将利率市场化作为核心改革之一以来,国内的金融市场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利率市场化,顾名思义,是指市场决定利率。
与政府主导的利率管制不同,市场化利率制度是指利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政府不再干预利率水平,而是通过货币政策调节经济增长速度和物价水平。
利率市场化是在提高金融领域效率、建立市场化金融体系、稳中求进的经济背景下,逐渐得到推广。
利率市场化的推广旨在充分发挥市场资源的效益,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优化利率定价规则,促进金融业稳健发展,提高社会资金利用效率和风险抵御能力。
市场化的利率制度,更加公平、公正、透明,反映市场供求变化和风险等级,也更加灵活、高效。
由于利率是交易的价格,这意味着价格有了有效的指向性,对市场借贷和对冲等活动的预期更加明确,借贷双方在公开市场上参与利率定价,贷款利率将更加合理。
另外,利率市场化的推出为货币政策调控提供了新的思路。
传统上,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调节存款准备金率、贷款基准利率等方式来达到调控效果。
这种方式不但操作难度大,而且容易造成金融资源利用的扭曲。
利率市场化则通过调节市场利率来影响货币供应与需求,进而实现宏观经济调控。
这种方式更加灵活、准确,因而能够更好地应对经济波动和通胀压力。
虽然利率市场化的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首先,由于利率市场化制度尚未完全成熟,市场化程度不够深入,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也存在着部分金融机构在利率确定上的“留一手”操作。
其次,物价涨跌、货币供应等经济指标的波动都会影响市场利率。
当经济放缓,市场利率降低,但是金融机构通过减少贷款、抽取存款等方式保护自身利益,增加了实体经济融资难度,进而影响了经济增长。
再者,市场化利率制度下,利率波动比较剧烈,对于象质押率较低、信用评级较低的客户,会出现不借钱或借款利率高的局面。
综上所述,利率市场化实现了利率定价机制的市场化,为金融业创新和高效运营提供了新动力,也使货币政策调控效果更加准确。
利率市场化和我国宏观金融调控体制改革
利率市场化和我国宏观金融调控体制改革内容摘要:摘要: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制下一步改革的中心环节。
鉴于货币存量对经济运行的重要影响,如何选择合理的货币供给模式,形成逆周期货币供给机制,将成为决定利率市场化改革成败的关键。
为了保证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顺利进行,我国需要确立古典货币供给模式作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并构造适应利率市场化要求的宏观金融调控体制,进行包括公共财政、外汇体制和企业制度等在内的经济体制配套改革。
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利率市场化为核心内容的金融体制改革变得日益重要。
鉴于货币存量对经济运行的重要影响,如何选择合理的货币供给模式,形成逆周期货币供给机制,不仅是强化宏观金融调控的关键,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败。
本文将在研究货币供给模式理论和美国货币供给模式演变的基础上,运用现代金融理论和系统分析方法,探讨中国在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同时,强化宏观金融调控,促进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的可行性。
一、合理的货币供给模式选择所谓货币供给模式,通俗地讲,系指中央银行提供基础货币的程序和方式。
货币供给模式对货币供给过程的特点具有决定性影响。
大致说来,如果央行按照金融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被动性调节基础货币供给量或利率水平,那么货币供给过程则多是内生性的,主要由市场主体的货币需求行为决定。
相反如果央行预先确立均衡利率或货币存量的调控目标,主动调节货币供给,那么货币供给过程则多是外生性的,主要由央行货币政策决定。
自现代市场经济建立以来,在经济实践中主要存在两种货币供给模式。
其一是古典货币供给模式,主要盛行于金本位制建立至20世纪代大危机爆发这段历史时期。
古典货币供给模式主要包括如下具体内容:(1)在经济和金融体系正常运行的大部分经济发展时期,央行按照市场主体的货币需求被动性调整基础货币,从而实现内生性货币供给。
如在金本位制条件下,央行借助金本位制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和自由输出入3大运行规则,由市场主体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以稳定价格水平,并满足经济发展的货币需求。
中国基准政策利率
中国基准政策利率中国基准政策利率是指由中国央行确定的对商业银行贷款和存款的利率标准。
这一利率水平对于经济运行和金融稳定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基准政策利率的制定原则、调整机制以及对经济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中国基准政策利率的制定原则中国央行在制定基准政策利率时,遵循以下原则:1. 经济稳定原则:基准政策利率的制定应考虑经济发展状况和宏观调控目标,以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和就业形势稳定。
2. 金融稳定原则:基准政策利率的调整应考虑金融体系的稳定,以保障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和偿付能力,同时防范金融风险。
3. 利率市场化原则:中国央行在制定基准政策利率时,会参考市场利率水平和市场需求供给的变化,以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定价和资源配置效率。
二、中国基准政策利率的调整机制中国央行根据经济形势和金融风险变化,定期或临时进行基准政策利率的调整。
具体调整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数据评估:央行通过对经济数据的监测和评估,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和需求供给状况,以及物价水平和通胀预期等因素,为基准政策利率的调整提供依据。
2. 委员会决策:中国央行设立利率决策委员会,由央行领导和相关经济学家组成,对基准政策利率的调整进行决策。
委员会会议定期举行,形成基于共识的调整意见。
3. 宣布实施:央行通过发布公告或新闻稿,宣布基准政策利率的调整决策和实施时间。
并要求商业银行按照新的利率标准对贷款和存款进行调整。
三、中国基准政策利率对经济的影响基准政策利率的调整对经济具有较为直接和明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贷款成本影响:基准政策利率的上调会提高商业银行的贷款成本,从而对实体经济的借贷活动产生影响。
企业和个人贷款的利息支出增加,可能导致投资和消费的减少。
2. 存款收益影响:基准政策利率的调整也会影响储户的存款收益。
如果利率上调,储户可以享受更高的存款利息;相反,如果利率下调,存款收益相应减少。
3. 通胀预期影响:基准政策利率对通胀预期具有引导作用。
论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基准利率的确定问题
作者: NULL
作者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金融系
出版物刊名: 理论与改革
页码: 53-54页
主题词: 商业银行;基准利率;利率市场化条件;同业拆借;再贴现率;收益率;市场利率;参考利率;附加率;资金供求状况
摘要: 利率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应该形成有效市场利率,有效的市场利率应该满足:充分反映资金供求状况;影响金融市场上投资和融资行为主体的资金运作行为;对货币政策和投资决策的变化能作出相应的调整。
有效的市场利率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商业银行、非银行...。
我国利率的市场化与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
我国利率的市场化与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
曾华
【期刊名称】《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1(003)001
【摘要】提出了我国利率市场化已经进入实施阶段,利率开放以后中央银行用什么办法来引导利率?这是当前金融宏观调控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阐明了我国的利率放开不是单纯地为利率放开而放开,主要是为了增进资金的使用效率,更主要的是市场本身所具有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要求政府使用"看得见的手"加以调控,更何况利率本身就在货币政策中充当一个重要角色.提出了利率放开后,我国央行宏观调控引导市场利率应建立两个机制,一是建立一个基准利率市场,使这个市场形成一个巨大的资金蓄水池,使央行利用这一蓄水池调剂着各商业银行的拆借利率;二是确定贴现率和伦巴德贷款利率的影响,使它更多地成为控制利率的政策工具.
【总页数】3页(P4-6)
【作者】曾华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0
【相关文献】
1.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先导利率的选择——论我国国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 [J], 韩强
2.利率市场化与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 [J], 王文利
3.市场金融:强化金融宏观调控的一个现实抉择:对我国当前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条 [J], 李绮峰
4.利率市场化与中央银行利率传导机制完善 [J], 魏健
5.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充分发挥利率机制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J], 本刊编辑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金融机构定价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金融机构定价机制的调查与思考摘要:利率市场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重要内容,是加强我国金融间接调控的关键,完善金融机构自主经营机制、提高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金融机构定价能力逐渐提高,为探索进一步完善定价机制,增强对利率市场化适应性的有效途径,本文对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辖内金融机构定价机制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定价机制适应性一、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为: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
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逐步形成一个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
从1996年起,中央银行先后放开了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和银行间市场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
放开了境内外币贷款和大额外币存款利率;试办人民币大额协议存款;逐步扩大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尤其是2004年10月29日放开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限,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2.3倍,下限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实行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制度。
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2006年以来,各级人民银行通过下发贷款利率定价模版、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等方式不断督促指导各金融机构完善利率定价机制。
2007年,开始逐步培育市场基准利率Shibor,研究贴现利率、债券利率等利率品种在Shibor基础上加点形成的市场化定价机制,加大对Shibor的宣传、培训力度,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扩大Shibor在市场化产品定价中的运用X 围,推动其内部定价逐步与Shibor结合。
二、金融机构定价机制渐趋完善随着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不断增强,定价机制渐趋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组织架构基本确立,为科学定价提供了制度保障。
价格调控模式下中央银行基准利率选择
The Choice of the Central Bank's Benchmark Interest Rate with the Price-Based Monetary Policy
Control Mode
作者: 项卫星[1];闫博[2]
作者机构: [1]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系;[2]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出版物刊名: 国际金融研究
页码: 23-32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2期
主题词: 价格调控;央行基准利率;市场基准利率;操作目标
摘要:明确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对当前实现存款利率并轨,建立和健全与市场相适应的利率形成与调控机制,乃至价格型调控模式的建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研究发现,如果将特定期限业务作为央行基准利率,则7天逆回购利率较为合适,在不公布操作目标情况下,通过其与
DR007(DR001)的基差体现货币政策意图,可以逐步尝试转向短端公开市场操作并将其作为基准利率实施调控。
如果将货币市场利率目标作为央行基准利率,R001目标与DR001目标技术性上
都具备条件。
但前者市场代表性较强,后者政策指导性较强,因此,尚需结合央行后续政策引导及市场接受程度予以确定。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选择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选择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选择问题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我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是反映货币市场整体利率水平和风险溢价的重要指标,对于引导市场利率水平、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选择问题成为金融市场关注的焦点,如何科学地选择货币市场基准利率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历程,分析利率市场化对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影响。
2.比较常见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包括人民银行公布的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定存利率和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等指标。
3.分析货币市场基准利率选择的影响因素,包括市场流动性、风险贡献、市场参与度、市场有效性等。
4.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我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选择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三、研究进度计划第一阶段:文献调研和理论准备(2周)1.完成文献收集和整理,熟悉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历程。
2.深入研究利率市场化对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影响,分析我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第二阶段:指标比较和影响因素分析(3周)1.比较常见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归纳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2.分析影响货币市场基准利率选择的因素,梳理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第三阶段:实证研究和建议提出(4周)1.选取代表性的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各指标的优劣。
2.结合货币市场的实际情况,提出基于市场效率和风险控制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选择建议。
第四阶段:论文撰写(3周)1.整理研究成果,撰写论文。
2.对论文进行修改和完善。
四、预期成果和创新性本研究旨在探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选择问题,为我国的货币市场改革和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基准利率选择方案,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包括:1.综合考虑货币市场基准利率选择的影响因素,从市场效率和风险控制两个角度提出基准利率选择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