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一-优质资料
(完整word)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必背知识点,推荐文档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涵义(掌握)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3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桑代克,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说:(美)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劳动起源说:(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1)没有阶级性(2)传递生产经验(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我国4000多年前的夏朝已有了名叫“庠”、“序”、“校”的施教机构,(封建社会教育)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第一章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节,是传承社会文化节、传递生产经验收报告和社会日子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教育要紧批学校教育工作者,是教育者依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打算、有组织地经过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妨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不于其他事物现象的全然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故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故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截了当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妨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
在别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别同历史时期,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别相同,每个阶段的教育具有自个儿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独立性要紧表如今: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妨碍。
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进展别平衡。
20世纪往后的教育的新特点:第一,教育终身化;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第一,对于教学原则:他提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进展的原则第二,对于教学制度:他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办法;第三,对于教学思想:他提出要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经一般人的“泛智教育”第四,对于教学内容:他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第五,对于教学原则:他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
教师资格证2024年《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重要知识点
一、教育学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教育的定义、教育学的对象、方法和功能。
2.教育的目标:个人发展的目标、社会发展的目标。
3.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墨家教育思想、法家教育思想、名教教育思想、佛教教育思想。
4.教育原则: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德育为先等。
5.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发展的阶段、社会教育的概念与内容。
二、心理学1.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的目的。
2.心理发展与教育:儿童心理发展特点、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3.认知心理学:认知发展理论、感知与知觉、认知结构与认知能力。
4.人格心理学:人格理论、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人格的结构和特征。
5.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三、教育法规1.国家教育制度与管理:国家教育方针、国家教育计划、教育制度与管理。
2.中小学教育法规:中小学教育法、中小学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学校章程、学生手册等。
3.学科教育法规:课程标准、教材规划、教学计划、教学活动组织等。
四、教学原则与方法1.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
2.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研究法等。
3.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目的和作用、教学评价的方法和形式、教学评价的准则和标准。
五、教育问题研究1.智力差异与教育:智力定义与测量、智力差异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2.有效教学的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
3.学习困难与教育:学习困难的定义、学习困难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学习方法的指导。
4.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型、成因及处理方法、校园心理教育的实施等。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 汇总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内容简介:本章考查考生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的掌程度,要求考生具有教育基本理论、义务教育、教育目的、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等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本章内容主要以单项选择题、辨析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考生需重点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对于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应重点识记。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高频考点提要:1.教育的涵义;2.教育的属性;3.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高频考点提要: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2.教育学发展历程中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学记》、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夸美纽斯、卢梭、康德、裴斯泰洛齐、洛克、赫尔巴特、杜威、陶行知。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高频考点提要:1.教育的功能;2.教育与人口的关系;3.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4.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5.教育与精神文化的关系。
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高频考点提要:1.人的身心发展规律;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第五节教育制度高频考点提要:1.教育制度;2.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制发展历程;3.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4.义务教育制度。
第六节教育目的高频考点提要:1.教育目的;2.教育目的的理论;3.我国的教育目的;4.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第七节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高频考点提要:1.中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和特点;2.中学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第二章中学课程内容简介: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课程的相关知识,主要以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考生需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一、教育心理学1.学习过程理论和学习方法2.认知发展理论和智力发展3.个体差异与学习困难4.动机与情感的教育5.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二、教育学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教育思想体系2.教育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3.学校教育和教育的普遍性4.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5.教育评价和学校三、教育法律法规与师德师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教师资格证制度与教师法律地位3.学生权益保护法律法规4.教育机构管理法律法规5.教师职业道德与师德师规四、教育测量与评价1.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和工具3.学生成绩评价和成绩分布规律4.教学评价和课程评价5.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应用与发展五、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1.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教学目标设置和教学策略选择3.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选择4.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利用5.评价教学效果和反馈改进六、班级管理与学生发展1.班级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班主任工作职责和技巧3.学生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4.学生心理辅导和生涯发展5.学校与家庭的合作与共同育人七、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1.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趋势2.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教学3.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应用与评价4.教育资源与教育信息化环境5.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八、学科教学理论与方法1.学科教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学科教学的教学原理和方法3.学科教学的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4.学科知识结构与学科评价5.跨学科教学与综合素质培养以上所列知识点为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的主要内容,考生可以根据这些知识点制定学习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考。
同时,还应该结合教育实践经验进行学习与思考,加强对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应用能力。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
教育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个要素。
教育者主导教育活动,受教育者是研究的主体,而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和中介。
二、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起源有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
其中,生物起源说源于法国利托尔诺、英国___和美国___的动物本能;心理起源说源于美国___的无意识模仿;劳动起源说则源于前苏联米丁斯坦和___的研究。
三、教育的基本形态及历史发展脉络。
教育的基本形态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这些形态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发展脉络。
四、教育的基本功能,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教育对个体的功能包括促进、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以及负向功能。
而对社会的功能则包括社会化、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等方面。
中学教学中学教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
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和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学生以研究间接经验为主,研究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相统一时要注意防止只传授和只探索等问题。
三、激发与培养中学生研究动机的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根据研究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和正确知道结果归因等方法激发和培养中学生的研究动机。
四、研究迁移的分类和基本理论。
研究迁移的分类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等。
研究迁移的基本理论包括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关系转换理论和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等。
教师可以通过精选教材内容、合理组织材料和安排教学程伴等措施有效促进研究迁移。
中学教资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简介】本章考查考生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的掌程度,要求考生具有教育基本理论、义务教育、教育目的、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等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本章内容主要以单项选择题、辨析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考生需重点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对于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应重点识记等。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高频考点提要】1.教育的涵义;2.教育的属性;3.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高频考点速记】一、教育的涵义(一)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二)教育的慨念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三、教育的属性(一)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历史性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一)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有l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
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3.心理起源说美国心理学家孟禄是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前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中学教资笔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讲义+笔记) (1)
理论精讲 15(上)-教育知识与能力(讲义)第四节中学生的能力发展目录1.能力的定义2.能力的分类3.影响能力的因素4.能力的培养一、能力的定义(P198)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能力的分类(P199)单选构造: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发展趋势:流体能力、晶体能力小试牛刀1.长辈们教训晚辈时常用的一句话是:“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
这句话体现的是()。
A.流体智力B.晶体智力C.一般智力D.问题解决智力2.画家的绘画能力属于()。
A.再造能力B.创造能力C.一般能力D.特殊能力三、影响能力的因素(P199)(一)先天素质(二)早期经验(三)教育与教学(四)社会实践(五)主观努力(内在因素)四、能力的培养(P200)简答第一,注重对学生早期能力的培养。
第二,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第三,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
第四,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五,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
第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梳理总结第五节中学生的异性交往目录1.中学生异性交往的特点2.中学生性心理特点3.正确处理与异性交往一、中学生异性交往的特点(P201)(一)交往方式的隐蔽性(二)交往动机的多样性(三)交往欲望趋向强烈二、中学生性心理特点(P202)(一)性意识的出现(二)性情感的发展变化三、正确处理异性交往(P203)(一)正确认识青少年学生的异性交往(二)把握青少年学生异性交往的原则(三)了解青少年学生异性交往的方法【克服胆怯、真实坦诚、留有余地】(四)引导青少年学生区分友谊与爱情梳理总结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1.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2.第二节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3.第三节压力和挫折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目录1.心理健康的概念2.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一、心理健康的概述(P211)单选(一)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的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知识点、考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考点汇总---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第一章前两节)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2.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3.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4.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5.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6.受教育者为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7.教育影响是介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
8.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形态。
9.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生活性、感染性、针对性、终生性等特点。
10.社会教育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群众性、补偿性、融合性等特点。
11.学校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职能的专门性、组织的严密性、作用的全面性、内容的系统性、手段的有效性、形式的稳定性。
12.教育是一种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13.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动物界是没有教育的。
社会性和意识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4.教育是以影响和发展人的身心为直接目标的。
15.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
16.教育的历史性集中体现在时代性和阶级性两个方面。
17.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能动作用。
18.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9.教育的历史继承性是指每个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的教育有着传承和连续的关系。
20.教育要先行,需要超前于经济建设,这是由教育本身的规律决定的。
21.教育的发展相对于政治经济体制的发展有两种情况:一是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落后于政治经济体制的发展,特别是当旧的政治经济体制消亡之后,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仍然存在;二是由于人们认识到了社会发展规律,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预见到教育发展的方向,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下也可能出现新的教育思想。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必背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必背知识点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 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 教育的功能:教育具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传承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等功能。
3.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4. 教育的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等。
5. 教育的发展阶段: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
二、中学教育的基本特征和任务1. 中学教育的地位: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
2. 中学教育的特征:综合性、实践性、选择性、创新性等。
3. 中学教育的任务: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促进身心健康等。
4. 中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基础课程、拓展课程、选修课程等。
5. 中学教育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实践法等。
三、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1. 生理发展:青春期生理变化、身体发育等。
2. 心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个性发展等。
3. 社会性发展:人际关系、社会适应、价值观等。
4.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阶段性和连续性、个体差异、不平衡性等。
5.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遗传、环境、教育等。
四、中学生学习心理和教学策略1. 学习动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成就动机等。
2. 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等。
3. 学习迁移: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等。
4. 学习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等。
5. 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必背知识点五、中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设计1. 课程设置的原则:科学性、系统性、选择性、实践性等。
2. 课程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等。
3.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
4. 教学设计的方法:系统分析法、目标分析法、任务分析法等。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
2024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2024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一、教育知识与能力概述教育知识与能力是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主要包括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评价与测量、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题型分析在2024年的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教育知识与能力的考试题型主要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等。
其中,选择题和填空题主要考察考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简答题和论述题主要考察考生对教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案例分析题则注重考察考生对教育实践问题的解决能力。
三、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重点与难点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的重点包括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评价与测量等方面的知识。
其中,教育心理学和教育评价与测量是难点,要求考生具备深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同时,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法律法规也是考试的重要内容,考生需要了解教师的职责和权利,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四、教育知识与能力的学习方法为了有效地备考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考生可以采取以下学习方法:1.系统学习:考生需要对考试内容进行系统学习,建立知识框架,理解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2.重点突破: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突破,可以通过做题、听讲座、参加培训等方式加强学习。
3.实践应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模拟测试:进行模拟测试,模拟考试环境和考试形式,了解自己的备考情况,发现不足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五、总结教育知识与能力是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等方面的知识。
为了顺利通过考试,考生需要系统学习、重点突破、实践应用和模拟测试等方法进行备考。
考生还需要了解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的特点和难点,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方法。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
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课程类型及其特点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样式。最常见的是将课程类型分为:综合 课程、分科课程、活动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3、新课程改革理念及目标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 改革的课程理念: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促进中学生全面 而有个性的发展;加强中学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适应 中学生的认知方式
二、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科学的教育活动,培养具有全面发展的、有社会责任 感的、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发展。教育 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实践能力和创 新精神。
三、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指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教育制度是 社会制度的一部分,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现代的教育制度以现代教 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以国民教育体系为核心,包括学前教育、初等 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阶段的教育。
4、教学组织形式及优缺点比较
班级授课制是最普遍的教学组织形式,其优点是有利于大面积地培养人才,能 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集体教育的作用;缺点是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参考内容
一、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它具有传承文化、培养人才、创造社会价值等重 要功能。教育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受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传统等 多元社会因素的制约。
四、课程与教学
课程与教学是教育实践的核心环节,它涉及到教育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运 用、教学组织形式的安排等方面。课程与教学的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 学生的能力为目标,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版(完整版)
能力测试:
按照省教育厅文件规定(参见浙教人〔2003〕 224号文),“除列入国家普通招生计划的师范 教育类专业毕业的人员外,申请教师资格人员 均应取得《浙江省申请教师资格人员教育学、 心理学考试合格证书》,并参加教育教学基本 素质和能力的测试和考察”。
能力测试:
在宁波市申请教师资格认定的非师范教育类专 业毕业人员,均须参加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 力测试,测试的内容和形式主要包括撰写教案、 试讲(上课)、面试等。
(1)传统文化中“学”的目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 明了事理; (2)学的方法是内省而非外烁
(3)学的内容为历史与道德,不含科学技术
(4)学的主体包括每一个人,不局限于儿童与成人。
(二)教育的定义
1、教育的定义: 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 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其他规定:申请人在同一年度只能申请认定一个种类的教师资格。
教师资格认定所需的材料:
1.《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一式2份; 2.由工作单位或户籍所在地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鉴定填写的《申请 人员思想品德鉴定表》1份; 3.户口簿或人事档案所在单位(人才交流中心)证明; 4.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 5.学历证书原件和复印件。师范类毕业生还需提供本人档案中在学期间 成绩单复印件; 6.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原件和复印件; 7.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生补修教育学、心理学的考试合格证书原件和 复印件(教育学、心理学考试成绩有效期5年);参加“国考”的需带考试 成绩合格证书原件和复印件 ; 8.申请认定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还需提交专业技术职务资 格证书或者工人技术等级证书的原件和复印件; 9.与网报同一底版的2寸照片4张,其中两张请事先粘贴在《申请表》上, 另两张在现场确认时交上。 10.交费:280元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重点整理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重点整理一、教育哲学和教育学说教育哲学是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对于教师来说,了解教育哲学的基本理论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哲学主要包括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的目的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学说是教育学理论的集中体现,它是教育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教师应该熟悉常见的教育学说,了解其核心观点和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学是教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对于了解学生心理、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有很大帮助。
教师应该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儿童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等内容。
三、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律法规是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教育法、劳动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教师应该了解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遵守法律法规,维护学生和教师的合法权益。
四、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是指研究教育问题的科学方法和技巧。
教师应该了解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验研究、观察法等,以便能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科学研究。
五、教育技术与信息化教育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教育是教育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教师应该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常用的教育技术工具和教学软件,能够灵活运用信息化教育手段进行教学。
六、课程与教学理论课程与教学理论是指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教师应该了解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七、学科与学科教育知识作为中学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学科教育知识。
教师应该了解学科的基本概念、学科内容的组织和教学方法等,以便能够有效地进行学科教学。
八、中学教育的目标、体制和政策教师应该了解中学教育的目标、体制和政策,包括中学教育的基本要求、课程设置和评价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只有了解中学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教师才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调整。
以上是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重点整理的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广大教师。
教师是社会的守护者和引路人,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力量。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词源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说明:我国最早将“教”和“育”连用的是孟子。
·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夸美纽斯说:教育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斯宾塞:教育是为完美的成人生活做准备。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与现代意义上的“学”的含义的差别:(1)传统文化中“学”的目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明了事理;(2)学的方法是内省而非外铄(3)学的内容为历史与道德,不含科学技术(4)学的主体包括每一个人,不局限于儿童与成人。
(二)教育的定义(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广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
《狭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1、教育的定义: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的定义的理解:(1)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
(2)把教育看作是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两个耦合的过程。
(3)强调教育的“活力性”,教育在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过程中起“促进”和“加速”的作用。
(4)强调教育行为发生需要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1、学校教育: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3、教育者包括:(1)教师(2)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3)教育管理人员(4)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结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4、受教育者:即教育对象,各级各类学生。
—(1)学生的一般特征: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2)特殊性表现在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在随着外界影响不断变化的。
初中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
初中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
汇总
一、教育教学知识考点
1. 教育心理学
- 研究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 学生心理特点及其教育影响
-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2. 教育学
-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 教育学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与地位
- 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与方法
- 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
3. 教育法律法规
- 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与原则
- 中小学教育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 教育法律法规的适用与指导原则
二、教育教学能力考点
1. 教学设计与实施
-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教学内容的选择
-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和使用
2. 教学管理与评价
- 教学管理的基本要求和规范
- 学生成绩评价体系与方法
- 教学评价的方法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3. 教学技能与教育实践
- 教学技能的培养与提高
-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职业道德与师德方面的要求
以上是初中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的汇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Please let me know if you need any further assistance.。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全59页
2024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全59页2024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一、考试科目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主要测试考生的教育知识与能力,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法规、教育伦理等方面的知识。
考试科目包括《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和《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二、考试重点1、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知识与能力是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的重点之一,主要涉及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法规和教育伦理等方面的知识。
考生需要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点,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2、教学实践与能力中学教师需要具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能力。
在考试中,这部分内容可能会以实际教学情境为背景,考察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学科知识与能力根据不同的学科,考试的内容会有所不同。
考生需要掌握自己所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包括学科知识、学科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等方面的考查。
三、备考建议1、系统学习考生需要根据考试大纲,系统学习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相关内容。
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参加培训、参加模拟考试等方式,逐步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应试能力。
2、理解记忆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知识点比较多,考生需要理解记忆。
可以通过制作笔记、背诵口诀、反复练习等方式加深记忆。
3、实践应用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知识点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应用,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学习和思考。
同时,可以通过模拟教学、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等方式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4、考前冲刺在考试前一个月,考生可以进行考前冲刺,包括集中复习、模拟考试和真题练习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和考试成绩。
四、总结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是提升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考生需要认真学习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相关内容,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应试能力。
在备考过程中,需要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掌握学习方法,注重实践应用,确保能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知识重点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知识重点一、文章类型及重点在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中,简答题部分是重要的一部分。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___必背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___必背知识点一、教育学的基本理论1.教育学的定义和对象2.教育的基本特点和基本条件3.教育的学科属性和学科关系4.教育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5.教育学的基本方法和研究途径二、教育思想1.孔子教育思想2.孟子教育思想3.荀子教育思想4.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5.列宁教育思想6.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三、教育目标与方针1.社会主义教育目标与培养目标2.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3.新课程的理念和特点4.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与社会实践的具体目标和内容四、教育评价1.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功能2.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教育评价的内在要求与外在条件4.学生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5.教师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五、教育方法1.教育方法的定义和作用2.讲授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3.讨论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4.实验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5.演示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6.研究性学习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7.问题解决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8.合作学习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六、教育心理学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2.学习的基本过程和学习理论3.思维与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4.认知与记忆的心理机制5.智力与智力发展的心理机制6.动机与兴趣的心理机制7.人格与性格的心理机制七、教育管理与领导1.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教育管理的层次和功能3.学校管理的基本任务和职能4.学校领导的基本要求和类型5.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的基本策略和方法6.学校文化建设和校本研修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八、中学教育的特点和问题1.中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地位2.中学教育的特点和主要问题3.中学课程的目标和主要内容4.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方法5.中学学科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上是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教育必背的知识点。
对于备考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考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在考试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必考知识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必考知识点总结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必考知识点总结一、考试大纲分析2024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将继续考察考生的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实践技能以及综合素质。
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基础知识、学习心理基础、课程与教学理论、教育法律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现代教育技术等。
考试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和写作题等。
二、必考知识点总结1、教育基础知识(1)教育的定义、本质和功能(2)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3)教育与人和社会的关系(4)教育制度与教育政策(5)教育法律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2、学习心理基础(1)认知过程和认知理论(2)情感、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3)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4)品德的形成与培养(5)创造力与创新能力3、课程与教学理论(1)课程与课程理论(2)课程目标与课程设计(3)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4)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5)教学原则与教学组织形式4、教育法律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1)教育法律法规及其应用(2)教师职业道德及其建设(3)教师权利与义务(4)学生权益保护(5)教师职业礼仪与形象塑造5、现代教育技术(1)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与理论(2)多媒体教学设备与软件应用(3)网络资源与在线教育(4)数字媒体设计与开发(5)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与应用三、考试要点解析1、对教育基础知识进行深入考察,要求考生对教育的各个方面有全面的了解。
2、注重考察学习心理基础,要求考生掌握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以及学习动机和策略等。
3、课程与教学理论是考试的重点,考生需要掌握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以及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等。
4、教育法律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的考察将更加细致,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教育法律法规及其应用,以及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和遵守。
5、现代教育技术部分的考试将更加注重实际应用能力,要求考生掌握多媒体教学设备和软件的应用,以及网络资源和数字媒体的设计与开发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点一
1.教育的含义:(1)广义: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
的活动都是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2)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2.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主导、实施者)、受教育者(中介、桥梁、媒
介)、教育影响(对象、主体)。
3.教育活动三要素的关系:相互独立、相互联系。
4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5.教育的学说:神话起源说(所有宗教)、生物起源论(利托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论(孟禄)、劳动起源论(米丁斯基、凯洛夫)。
6古代教育(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专门的教育机构即学校出现在奴隶社会时期。
7.夏商、西周:(1)学校名称:庠、序、校(西周出现国学和乡学);(2)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3)政教合一、学在官府(西周)。
8.春秋:私学兴起(自由办学、自由讲学、自由教学)。
9.古希腊:斯巴达(尚武);雅典(崇文)。
10.古埃及:文士学校、宫廷学校(贵族子弟);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11.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1)统治阶级的工具;(2)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3)具有阶级性、等级性;(4)具有道统性、专制型、刻板性、象征性;(5)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12.近现代教育的特点:(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最早起源于16世纪的德国);(3)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依法治教;(4)双轨制;形成了较系统的近代学校教育制度。
13.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14.《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开而弗达”(启发式教学);“学不躐等”(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15.孔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论语》(启发性原则、全面教育、因材施教、学思结合)
16.苏格拉底:产婆术。
17.柏拉图:《理想国》(柏拉图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
18.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教育遵循自然”原则。
19.昆体良:古罗马的《论演说家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20.培根(英):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立下来,近代实验科学鼻祖,代表作:《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年)。
21.夸美纽斯(捷克):(1)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教育理论的奠基者;(2)代表作:《大教学论》(1632年)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被称为“教育学之父”;(3)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4)第一次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5)“泛智”教育思想(主张“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
22.洛克(英):17世纪英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
话》,提出了“白板说”,提出“绅士教育思想”。
23.卢梭(法):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1762年)深刻地表达了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主张自然主义教育,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而不是培养公民.
24.康德:首次在大学中教授“教育学”;教育的任务:充分发挥人的自然秉性。
25.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之父”):(1)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思想;(2)第一个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3)代表作:《自然主义教育》(又称《林哈德和葛笃德》);(4)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5)西方教育史上最早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的人。
26.提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卢梭、康德、裴斯泰洛齐。
27.赫尔巴特(德):(1)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传统教育学的代表;(2)代表作:《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诞生;(3)建立教育学理论的两大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4)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5)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6)四段教学法:明了(清晰明确地感受新教材)、联想(由个别到一般,形成概念)、系统(新旧观念的组合)、方法(练习);(7)提
出教育性教学原则。
28.马克思主义教育学:(1)马卡连柯(苏联):著作《教育诗》、教育思想:集体主义教育;(2)凯洛夫(苏联):《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3)杨贤江(中国,化名李浩吾):《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29.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1)赞可夫(《教学与发展》);(2)布鲁纳(《教学过程》);(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4)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学》);(5)巴班斯基;(6)瓦根舍因。
30.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2)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
3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3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2)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
33.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着教育的性质;(2)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目的;(3)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4)政
治制度制约着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
34.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35.教育与精神文化的相互关系:(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36.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37.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对文化的筛选与整理;(2)教育对文化的传递和保存;(3)教育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4)教育对文化的更新和创造。
38.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1)学校物质文化(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2)学校精神文化(也称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3)学校制度文化(也称规范文化,指保证学校运行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和角色规范)。
39.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顺序性(循序渐进);(2)阶段性(不搞“一
刀切”);(3)不平衡性(抓“关键期”);(4)互补性(扬长避短);(5)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40.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41.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理论:(1)内发论(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高尔顿、霍尔、董仲舒。
(2)外铄论(环境决定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压力、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
代表人物:斯金纳、墨子、荀子、洛克、华生。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4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1)遗传(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环境;(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4)个体主观能动性: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4.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
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