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第一讲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一章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本章讲授教育与教育学的基本知识。
本章重点:1.教育、各种教育起源说以及教育学派的概念。
2.原始教育、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3.教育学创立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与著作。
4.当代教育学状况。
第一节“教育"的概念“教育”概念是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和核心范畴。
教育学的其他一些概念及由其所构成的教育命题都是以这一概念的某种界定为基础的,都是围绕着这一概念展开的。
不对“教育”这个基本概念有一个比较系统和深入的理解,就不能很好地把握上述这些范畴和命题。
一、“教育”的定义(领会)★★一般说来,人们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一个是社会的角度,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
社会的角度: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一般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1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2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3更狭义的,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
个体的角度: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以上这两种定义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教育活动的某些本质属性,对于理解教育活动都是有价值的。
以上这两种定义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教育活动的某些本质属性,对于理解教育活动都是有价值的。
但是,这两种定义也存在着各自的缺陷。
单纯地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会把“教育”看成是一种外在的强制过程,忽略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而且,广义的“教育”定义过于宽泛,几乎可以看成是“生活”的同义词,从而失去了它本应具有的规定性;狭义的“教育”定义在定义项中出现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概念,犯了循环定义的毛病。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1定义描述了教育的“实践性”:有目的的实践行为。
教育学原理第一讲142页PPT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教育学原理第一讲
41、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42、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4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4、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4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 当勉励 ,岁月 不待人 。
谢谢你的阅读
教育公共基础教育学“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概念和教育的历史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
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第一次对教育做出了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之做善也。
”二、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所谓要素是指构成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
认识教育的基本要素是认识教育内部结构的基础。
教育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1、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也是学生的主要影响者和引导者,作为以培养人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离不开教育者。
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育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有赖于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
3、教育影响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等方面。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
教育措施是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4、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实践活动的系统。
三、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四、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论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3)心理起源论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孟禄。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一章-教育及其本质
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 教育及其本质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一)生物起源论 (二)心理起源论 (三)劳动起源论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教育的词源与词义
(一)中文的“教育”词源 1.(甲骨文)
2.古代典籍关于“教”的论述:(1)教育;(2)教导,指点;(3)告 诉;(4)教练,训练;(5)政教,教化;(6)通“效”,相仿。 3.古代典籍关于“育”的论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生育;(2)抚养;(3)培养,教 育;(4)生长,成长。
二、教育的概念
(一)中外教育家对教育的界说
1. 我国教育家对教育的界定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学记》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荀子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蔡元培 “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
格,于人类文化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 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 杨贤江 教育是“帮助人营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
杜威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是生长,“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 的意义,又能提高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
二、教育的概念
(二)教育的定义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是教育者 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 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 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 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 要的人。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一学、习教要育点的:产生
2,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孟禄 代表作品:孟禄《教育史课本》 核心观点: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的本能、无意识的 模仿。 局限:有进步的地方,但依旧否定了教育的意识性和目的性。
一学、习教要育点的:产生
3,劳动起源说 代表人物:人物众多,集中于苏联和中国 代表作品: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核心观点:教育产生和发展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 局限:劳动不是人类生活的全部。
教育的历史发展阶段 有三阶段,分别为古代教育、现代教育、未来教育;
还有四阶段,分别为原始教育、古代教育、近代教育、 现代教育;
综合:原始教育,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 未来教育。
教育的历史发展阶段
学习要学点习:目标:
➢ 概括教育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 ➢ 描述出教育的历史发展的重要事件
目前,教育理论界对教育起源论主要是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 劳动起源论三种主张。
一学、习教要育点的:产生
1,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勒图尔诺、沛西·能 代表作品:勒图尔诺《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沛西·能
《教育原理》 核心观点: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 需要。 局限:忽视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以及人类教育的可选择性。
四学、习教要育点的:概念界定
荀子:“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 也。”
斯宾塞:“教育就是为美好生活做准备 。” 杜威:“教育即生活。”
四学、习教要育点的:概念界定
广义的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里的“人”是指任何年龄阶段的人,而不是仅仅局限于青 少年; 这里的“培养”是中性词,既包括积极的作用,也包括消极 的作用。广义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 我教育等。
教育学原理第一讲142页PPT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 教育的本质ppt课件
最新版整理ppt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说。其代表人物有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和法国社会学家 勒图尔诺。 2.心理起源说。主要代表人物孟禄。 3.劳动起源说。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教育的 劳动起源说的主要观点是: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4.神话起源说。所有的宗教都持有这一观念。
3.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的主要观点是: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这是因为: 第一,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第二,劳动向教育提出了客观要求。 第三,研究表明,教育活动在人类原始时代已经存在。 因此,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 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最新版整理ppt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教育的词源与词义
1.中国“教育”概念的词源 在中国,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 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但这两字在当时没 有确定的含义,而是分别指“教”或“育”。东汉许慎的《说文 解字》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我国古代思想家的教育论说中,与“教”相伴出现的字多 为“学”。古代的“教”主要指“教学生学有关的知识”,“学 ”主要指“儿童在房子里学习有关的知识”,“教”与“学”只 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同一种事物,同一种活动,“教”与“学”是 统一的。因此,我们把“教”与“学”的词源看成是中国文化背 景下的“教育”词源。
最新版整理ppt
(三)现代教育的特点 现代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有: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教育学原理》课件PPT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
05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的内涵与层次
教育目的的定义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预 期结果,它规定着教育活动的方 向和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和归宿。
教育目的的层次
教育目的可分为不同层次,如国家 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 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等,它们之 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使其能够 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 精神,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时,加强学校与社会 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06
教育制度与教育政策
教育制度的内涵与类型
教育制度的内涵
教育政策的制定
教育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包括问题诊断、政策制定、政策合法 化等步骤。它需要政府、专家、公众 等多方面的参与,确保政策的科学性 和民主性。
教育政策的实施
教育政策的实施是将政策转化为实践 的过程,包括资源配置、组织变革、 教学改革等方面。实施过程中需要注 意政策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可持续性 。
教育能够激发个体的潜能,提高 个体的素质,为个体的未来发展
奠定基础。
教育还能够培养个体的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体的全面发
展和终身发展。
教育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应该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促进个体在认知、情 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满足不同个 体的发展需求。
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一章什么是教育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的出现; 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与道德知
识为主; 教育方法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
践训练,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 悔; 师生关系是对立的、不平等的; 教育组织形式是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 主; 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
第二节、教育的概念
日常生活中的“教育”用法 作为一种制度的“教育” 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 作为一种过程或结果的“教育” 从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概念看“教育”的三种定
义 广义的“教育”定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
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定义:即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 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 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 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现代教育的未来性。一方面现代教育会对 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是教育要面向未来,“教育要先 行”。
现代教育的国际性。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 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 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
现代教育的终身性。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 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 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
三、现代教育的特征
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 社会的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而不 是面向少部分人的。
现代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普及化;教育 机会均等(准入、过程以及结果的平等); 教育的法制化。
现代教育的生产性: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 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今天的教育就 是明天的经济。
资料三:
一亿多儿童,其中至少有六千万儿童,没有机会 接受初等教育
研究生教育学原理:第一讲:什么是教育.ppt
? 总之,西文“教育”一词源于拉丁语 “educare ”,意指“引出”“引导”“使显
现”“使发挥”。它更多地是强调“内发”,即 把人原来固有的或潜在的品质自内而外地引发出 来,使其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3.中西方“教育”词源内涵的差别
西方
教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内发论
方法 (注重引导、启发心智)
教育 内容
宽泛 (崇尚自然)
孩子拨弄算盘, 在一所房子里学
习
? 育,指妇女生育孩子,有产出、引出的意思 。 ? 拿肉去感化逆子。 ? 教孩子成为善良的人。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 (上天所赐予的称作性,顺从和发扬本性
我
称作道,把道加以修明和推广,叫做“教”。即,修道即为教
国 育。)
古
代
《荀子·修身》: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2.描述性定义——对教育事实的描述
? 1928年出版的《中国教育辞典》:“教育之定义,有 广狭两种;从广义而言,凡是影响人类身心之种种活动, 俱可称为教育;就狭义而言,则惟用一定方法以实现一 定之改善目的者,始可称为教育。”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统计局于1976年编定了《国 际教育标准分类》确定了基于统计目的,适用于统计 分类方法的“教育”范围。该“标准”给教育确定的 定义和划定的范围是:“本标准分类所持的‘教育' 不是广义的一切教育活动,而是认为教育是有组织地 和持续不断地传授知识的工作。”
教育学原理
第一讲 什么是教育——探寻教育本质
第一节 教育的界定
教育的界定就是给教育下定义,即揭 示教育的本质。它既是对教育事实的 抽象,也反映人们在教育上的追求。
? 下定义就是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 ? 常用方法:被定义概念=属+种差。 ? 原则:不能用否定语句表述;定义概念与被定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及其本质
当代教育趋势与挑战
01
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育全球化、信息化、终身化、个性化等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
02
当代教育面临的挑战
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同时,教育内部也面临着质量不均、公平缺失、创新不足等问题。
教育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包括促 进个体社会化、提高个体素质、实现个体 价值等。
教育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可能产生 一些消极影响,如应试教育的弊端等。
教育价值取向
教育价值是指教育对个体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教育价值是教育活动的核心问题,它涉及到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多个方面。
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性
受教育者需求满足和成长路径设计
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其需求 包括知识获取、技能提升、情感满足 等方面。
同时,教育者还应为受教育者提供多 样化的成长路径选择,促进其全面发 展。
教育者应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和 成长规律,根据其兴趣、特长和发展 阶段,设计符合其需求的教育方案。
教育内容选择和组织原则
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
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需要关注他们的兴趣、特长和学习风格 ,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
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引导儿童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自 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优化教育过程,提高质量
明确教育目标和任务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计划和方案, 确保教育过程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04
教育要素与结构分析
教育者角色定位及职责划分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负责制定教育目 标、设计教育方案、实施教育活动。
教育学原理讲义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1、揭示教育规律2、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概念和术语方面③研究方法方面④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出版,标志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⑤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康德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简答)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①反对思辩教育学;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基本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②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③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③学校即社会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评价主动性,系统地位.教师主导作用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观点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⑤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其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5.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代表观点①资本主义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造成社会差别和对立的根源②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结构与文化关系③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纷争的④教育理论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和方法6.制度教育学代表人物乌里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学研究要以教育制度作为优先目标②教育制度造成教育实践中的官僚主义、师生和行政人员疏离的主要原因③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完成预想的社会变迁,这就要求要做制度分析④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做显性的分析,也要对隐形的教育制度作分析第二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定义的类型美国教育学家谢弗勒探讨了三种定义方式,即“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任何一种教育的定义都是这三种定义的结合;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2.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从内涵来说,本质 无论何种教育的定义都承认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从外延来说,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对教育进行分类;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1.教育的结构(1)教育活动的结构内①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②受教育者,是指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③教育影响,是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和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的统一(2)教育系统的结构。
2024年《教育学原理》1课件-(含多款)
《教育学原理》1课件-(含多款)《教育学原理》课件一、引言教育学作为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学科,具有广泛的研究领域和深远的影响。
本课件旨在介绍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教育学的核心概念、理论和方法,从而提高教育实践的质量和效果。
二、教育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讨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组织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以揭示教育的基本规律。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
教育现象是指教育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如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问题是指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如教育不平等、教育质量下降等;教育规律是指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的规律性联系,如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等。
三、教育学的理论基础1.哲学基础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教育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教育应该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道德品质和专业能力的劳动者。
2.心理学基础教育学的发展离不开心理学的支持。
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为教育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以提高教育效果。
3.社会学基础教育学与社会学密切相关,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为教育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研究教育与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等方面的关系,以揭示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作用。
四、教育学的核心理论1.教育目的论教育目的论是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研究教育的目的和价值。
教育目的论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道德、体力、美育等方面的发展。
教育目的的实现需要通过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科学设计和有效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师范大学2012级研究生 2013.7
说明
●课程性质和地位
◆是教育学一级学科下辖的各二级学科 硕士研究生以及教育硕士(学科教学、教育 管理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等)的基础理论课 程和学位课程;
◆是教育理论的入门课程,对后续若干 专业课程的学习起着奠基作用。
●课程内容与范围 主要阐明教育的最基本、最一般理论 ◆教育和教育学 ◆教育与社会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目的 ◆教育结构
人们在创造和运用这些概念时,通常是需要对 其作出界定和定义的,而定义的方式不外乎规定性
定义、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三种。
(三)如何界定教育?
严格地说,从逻辑的角度界定一个概念应 涉及两个方面:
●内涵: 揭示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 ●外延: 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所有事物。
如“生物”概念的界定:
●课程参考文献和资料
教材专著类
◆叶澜:<<教育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孙喜亭:<<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陈桂生:<<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日]筑波大学教育研究会: <<现代教育学基础>>,
例 : 所有的金属都能导电 铜是金属 所以,铜能导电
---大前提 ---小前提 ---结论
米丁斯基的演绎推理过程:
◆人类起源于劳动。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也就
没有人类的一切
---大前提
◆教育是人类的活动
---小前提
◆所以,教育起源于劳动
---结论
在米丁斯基提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 劳动”之后,又有不少学者就生产劳动对教 育的产生所起的作用问题,从两个方面进行 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分析 :
缘何对教育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各人所处时代不同,各自的哲学观、社会观及对
教育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悟不同
● 解释和论述的着眼点、出发点不同 ● 采用的定义方式不同
美国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在<<教育的语 言>>一书中提出了三种定义方式:
●规定性定义 the stipulative Definition
●描述性定义 the Descriptive Definition
一、教育的基本概念
(一)词源的考察
1、甲骨文中的“教育” 2、拉丁文和英文中的“教育”
educare,education 由词源看词义:
◆教育是“双边活动”; ◆教育有“学习” 、“引导” 、“管束” 等含义。
(二)中外历史上有关学者和文献对教育的阐释
中国: 荀 况: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学记>> :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许慎<<说文解字>>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孟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教”和”育” 两个字连成一词使用的人: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 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 ,俯不怍于 人 ,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
---<<孟子<尽心>上>>
国外: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在于发展健全的个人。 卢梭(法):植物是由栽培而成,人是靠教育而 成的。 涂尔干(法):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 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 杜威(美):教育是儿童经验的改组和改造。
上海教育出版社
报刊杂志类:
◆ <<教育研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 ◆ <<中国教育学刊>>,中国教育学会主办 ◆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中小学教育>>,中国人民大
学书报资料中心主办 ◆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互动交流
第一讲 教育和教育学
一、教育的基本概念 二、教育的历史形态 三、教育学的孕育、形成与发展
在多种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的理论观点 中,“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教育的“劳 动起源说”)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学界,是一种 有着广泛影响的观点。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最早由前苏联教育学家米丁斯 基提出。它是从“劳动创造了人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 本原理出发,进行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
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 演绎推理又称 三段论推理,是由两个前提(大前提、小前提)和一 个结论组成 。
●纲领性定义是指对被定义对象 “应该是什么”的界定。
在当今时代的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中,人们每 天都在大量创造和运用一些新的概念:
低碳经济 ,低碳生活方式 ,GDP主义, G2 ,被代表, 被自杀, 被增长, 被成熟, 失业率(登记失业率,调查失业率) , 离婚 率, 教育基尼系数,劈腿, 屌丝, 奥步, 蚁 族, 裸官……
●纲领性定义 the programmatic Definition
●规定性定义 是作者自己创 制的定义,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 语情境中始终是同一的,即不管其 他人是如何定义这个概念,“我” 就是这么定义的,并且“我”将始 终在“我”定义的这个意义上使用 这个概念。(德育,失业率,……)
●描述性定义是指对被定义对象 的适当描述或对如何使用定义对象 的适当描述。
广义的教育与狭义的教育的联系 和区别:
联系:狭义的教育与广义的教育是部分与 整体的关系。
区别:●涉及的对象范围不同 ●活动的方式和结果不同
二、教育的历史形态
(一)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起源问题, 是一个教育基本理论 问题 ,也是一个存在较多争议的问题。
在这一问题上,有着多种不同的学术观 点。
1、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生物是自然界中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 动物和微生物。
教育的概念,就其内涵来说,是有意 识地对人的发展施加的外部影响与人 的自主学习和发展交互作用、有机统 一的过程。
教育的外延,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 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 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 特指学校教育。它是由专门 机构和专职人员对青少年儿童施加的有目 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与 青少年儿童的自主学习和发展交互作用、 有机统一的过程。
■生产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不可缺
少的前提(劳动提供了教育产生的可能性)
■ 在生产劳动中,人类产生了对教育的
迫切需要(劳动提出了教育产生的必要性)
■生产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不可 缺少的前提(劳动提供了教育产生的可 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