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新版)2019年春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配套示范教案22出师表

合集下载

2019年春部编新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22 出师表 主课件配套教案

2019年春部编新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22 出师表  主课件配套教案

23 出师表主课件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特点。

2.领会文章融议论、记叙、抒情为一体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会翻译文言文。

2.重新认识诸葛亮,并了解其政治主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三条建议的良苦用心,体会诸葛亮知恩图报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教法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诸葛亮与《出师表》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陆游《书愤》)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陆游《武侯书堂》)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陆游《病起书怀》)4、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文天祥《正气歌》)二、介绍作者、作品、背景诸葛亮(181─234) 三国时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字孔明。

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

早年避乱于荆州,曾躬耕于南阳隆中。

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共图大业。

次年,他辅佐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击败曹操,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刘备称帝后,拜他为丞相。

刘备死时托付他辅佐后主刘禅,后卒于军中。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以散文著称。

文章写得周密畅达,代表作是《出师表》。

文体知识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

这种表,或表明精忠报国之心,或献攻略之策。

历来以战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

唯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而且灿然于文苑。

这是因为孔明之作,持论贤明通达,行文情浓义明,因而被奉为理政的规范,为人的圭臬,作文的楷模。

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2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

当时蜀汉已从猇(xiāo)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2出师表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2出师表教学设计
二、训练内容: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崩殂()以塞()忠谏之路陟罚臧否()以遗()陛下裨补阙漏()桓灵()猥自枉屈()夙( )夜忧叹庶竭驽( )钝
攘()除奸凶攸之()祎()咨诹()善道以彰其咎()
2.解释加点词语。
中道崩殂()危急存亡之秋()先帝之殊遇()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引喻失义()陟罚臧否()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此皆良实()性行淑均()猥自枉屈()
(10)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11)后汉倾颓的原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2)诸荀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13)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4)简述“三顾茅庐”故事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4.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道中道崩殂:咨诹善道:
(2)遗以光先帝遗德: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每与臣论此事:
(4)无若无兴德之言: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5)为俱为一体: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众议举宠为督:
(6)行然后施行:性行淑均:必能使行阵和睦:
5.填空。
本文作者,是时刘备的丞相,字。本文文体是,它是古代
的一种文体。
6翻译重点句子: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翻译: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翻译: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2019届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2 出师表

2019届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2 出师表

22 出师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反复诵读文章,疏通文义,积累文言知识。

2.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过程与方法1.品析文章谨言善谏、情辞恳切的写作特点。

2.结合文章分析诸葛亮忠臣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谏言的语言艺术,感受诸葛亮忠诚尽责的可贵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难点批判地继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强烈感受作者崇高的人格美;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学方法1.点拨教学法:疏理文章内容及脉络时,教师以情理双线加以点拨,给出方向,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脉络。

2.情景教学法:本课多次创设情境,探究文章“理至而情深”的特点时,用换位法让学生深入情境,以不同身份品说表文,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课前准备1.诸葛亮的画像。

2.诸葛亮的主要事迹。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南宋秋雨绵绵的一天,抗金名将岳飞路过南阳,在武侯祠过夜。

他秉烛细观石刻的《出师表》感慨万千,于是挥涕走笔,留下了亲手抄写的《出师表》。

一代名相与一代名将在这个秋夜在心志上汇聚在一起,这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一篇表章会有如此深厚的情感积淀,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请翻开课本,读一读这道千年之后仍在熠熠闪光的《出师表》。

二、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是三国时蜀汉丞相,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曾居隆中,陈寿说他“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

汉末避乱荆州,躬耕隐居。

常以管仲、乐毅自比。

后辅佐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打败曹操,占领荆州,西取益州,后建立蜀汉。

刘备称帝,他任丞相。

刘备死,受托辅佐后主刘禅。

他志在恢复汉室,统一中国,曾先后六次北伐中原,建安十二年(234年)死于军中,终年五十四岁。

著有《诸葛亮集》。

三、文本链接这篇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阅读 22 出师表》教案_15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阅读  22 出师表》教案_15

《出师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

2.感受诸葛亮忠诚尽责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

【教学难点】感受诸葛亮忠诚尽责的可贵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播放背景音乐《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永远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的一个英雄,他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空城退敌、一生辛劳,万古流芳。

他是中华人民心中智慧的化身,诸葛亮不仅智慧超群,他的文采韬略也令人倾倒,今天,我们将通过他撰写的《出师表》来了解他的忠肝义胆。

二、解题: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表文的一般内容不外乎议论和叙事,又往往带有抒情色彩。

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在军队出征之前写给君主表明请求和愿望的奏章。

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

三、写作背景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

蜀建立两年,备病逝,刘禅继位(16岁)。

他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军政大事。

227年,率军北进,驻军汉中,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

他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临出发前上书,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

这就是《出师表》。

四、小组互动、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学生分小组朗读课文,四个人一小组,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听录音,在听的过程中,重点关注:文章先后写了哪些内容,试着把文章的思路整理出来。

(三)互动探究1.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1)课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了那几条建议?在课文中哪些段落可以找到。

(2)在这些建议中,哪一条是最重要的?为什么?明确:(1)在课文1—5段可以找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2课《出师表》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2课《出师表》教案

出师表诸葛亮主备人: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

“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

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

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为后人所钦仰。

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介绍文体和写作背景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

“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多媒体展示)2、写作背景: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

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

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三、范读课文1、注意生僻字词。

崩殂()忠谏()妄()自菲()薄裨补()遗()陛下攸()咨()阙()陟()罚臧()否()倾颓()行()阵苟()全猥()自夙()夜驽()钝诹()攘()除斟()酌()2断句。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最新语文 下学期第六单元第22课出师表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最新语文 下学期第六单元第22课出师表教案

第22课出师表【教学目标】1.掌握“光、义、刑、卑鄙、驽钝、彰、以”等文言实虚词的意思,疏通文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3.感受诸葛亮的人品气节,理解他知恩图报的心情,学习他为国尽忠的责任感。

【情境导入】同学们,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

“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

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

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为后人所敬仰。

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新课解读】一、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读出停顿和语气,标出节奏,为学生进入情境创设氛围。

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标出疑难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1)可采用默读、轻读、放声读等多种形式。

(2)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字词典等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疏解文字,并提出疑难字句。

小组内相互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疏通文意。

3.应掌握的重点句子如下:(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译文:先帝(刘备)创立统一天下的大业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译文: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

(3)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译文:不应该偏袒或有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

(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苟且在乱世之中保全性命,不谋求在诸侯那里扬名做官。

(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译文: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

(6)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译文:希望陛下让我完成讨伐曹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不实现就治我的罪,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

(7)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译文: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

(8)臣不胜受恩感激。

译文: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出师表》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出师表》优质教案

22出师表诸葛亮◇教材分析◇《出师表》是一篇情辞意切、感人肺腑的千古名篇。

作者通过表文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贞,提出的三条建议,既是安定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正理。

作者通过叙述生平及出师北伐,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慷慨深沉,动人心魄。

本文寓情于议,寓情于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作者主张明确,析理透辟,殷切期望之情溢于言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表”的特点,分析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3.学习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4.了解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

5.领会诸葛亮提出三项建议的借鉴意义。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

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思想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句中的语意停顿,读出层次感,读出情意。

2.讨论法。

关于文句的疏通、文意的理解,应由学生自主解决,自主互动,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培养协作精神。

3.探究法。

提供有关诸葛亮的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查找答案,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其责任感、使命感,引导学生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难点:掌握本文寓情于议、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

“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

他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所撰写的《出师表》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类作品的佳作,文章情感真挚,感人至深。

文天祥盛赞“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陆游评价“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文体知识表,古代臣子向君主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

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部编版)第22课《出师表》教学设计方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部编版)第22课《出师表》教学设计方案

《出师表》教学设计方案一、教材分析蜀汉第一次伐魏前,蜀汉已从猇亭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他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

本文情词恳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叙事,表达流畅而自然,言辞中肯而声情并茂。

开头分析蜀国面临的形势,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中间回顾往事,追忆诸葛亮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抒发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结尾时理清君臣职分,表达竭诚图报的心情。

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学会翻译文言文,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了解“表”的一般知识以及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3、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代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由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

2.重视教与学的双边性,重视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和思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成功的喜悦。

3.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切忌为了完成目标而强行设计教学环节。

4.要借助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和兴趣所在,以知识链接的形式,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学习拓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自主学习。

(三)教学过程课时可根据课堂推进状态自我调节。

1、诗句导入,激发兴趣。

以组合诗句的方式,通过“出师一表”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

2、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通过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3、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以理清文章结构为目标,以教师范读为引子,通过师生共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反复朗读,把握要点,品味语言。

4、综合学习,自主探究。

学生围绕人物和作品评价或其他学习中的问题自我发现,自谈感受,合作探讨。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2 出师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2 出师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2 出师表》教案一. 教材分析《出师表》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散文。

本文主要讲述了诸葛亮为了实现刘备的遗愿,决定出师中原,并与曹魏进行一场大战的故事。

文章表现了诸葛亮的忠诚、智慧和勇气,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痛苦。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古代历史和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仍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并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培养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2.难点:理解古代历史背景,感受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3.情景教学: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描述的历史场景。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历史背景;2.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计划;3.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和文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古代战争的画面,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民的影响,引出本文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古代战争的情景。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讨论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评价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究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2《出师表》教师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2《出师表》教师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2《出师表》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所作,是中国古代辞表文学的瑰宝。

本诗以激昂豪迈的词句,表达了作者忠心耿耿,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

诗句严谨对称,韵律和谐,充满了音乐美。

本诗是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辞表的魅力,理解作者的忠诚和坚定,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但对于《出师表》这样的经典之作,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学生可能对古代的政治和历史背景较为陌生,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解读。

同时,学生对于诗歌的欣赏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从多个角度进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背诵《出师表》。

2.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作者诸葛亮的一生。

3.能够分析并欣赏《出师表》的词句美和韵律美。

4.通过对《出师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忠诚和坚定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出师表》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理解《出师表》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和决心。

3.欣赏《出师表》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出师表》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词句分析等进行详细讲解。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出师表》的理解和感悟。

3.欣赏法:教师引导学生从词句、韵律、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出师表》。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出师表》的原文和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2.准备《出师表》的译文和注释。

3.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三国时期有什么了解?谁知道诸葛亮?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今天的课题——《出师表》。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出师表》的原文,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

然后,教师逐句进行翻译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出师表》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统编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语文22、出师表教学设计

统编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语文22、出师表教学设计
课 《出师表》 题
22、出师表(诸葛亮)
备课人:
教 1. 了解诸葛亮及《出师表》的相关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学 目 2. 2.让学生学习本文议论、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标 3.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鞠躬尽瘁”与“知恩图报”的高风亮节。 教 1.了解诸葛亮及《出师表》的相关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字词。(重点) 学 重 2.让学生学习本文议论、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难点) 难 3.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鞠躬尽瘁”与“知恩图报”的高风亮节。(重点) 点
先帝开创统一天下的大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蜀 汉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确实是万分危急、生死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大臣在朝廷 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疆场上舍生忘死,大概是追念先帝对他们的厚遇,想要 报答给陛下(的缘故 )。陛下的确应该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用来发扬光大先帝遗 留下来的美德,发扬扩大忠志之士们的气节,不应随意地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 堵塞臣子忠诚劝谏的道路。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你能向同学介绍诸葛亮的事迹吗? 示例: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计、 挥泪斩马谡 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他那无数传奇故事被大家津津乐道,其实他还是良臣的代 表,忠臣的楷模,他一生可谓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他的那片赤胆忠心在 《出师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难怪苏轼曾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二、【文学常识】 1、了解“表”这一文体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是古代奏议的一种,是古代臣子向君主 陈述自己的请求、愿望或意见的一种文书样式,也叫“奏章”或“奏疏” “出师表” 就是在出师前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 2、回顾作者 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年轻时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 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出山辅助刘备。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 3、背景链接 诸葛亮(公元 181—234)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公元 221 年,诸葛亮辅佐刘 备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刘备病逝,刘备的大儿子刘禅继位,时 年 16 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诸葛亮的战略目标始终是联吴 抗曹。当时蜀汉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于公元 227 年决定北 上伐魏。出师时,刘禅才 20 岁。 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蜀汉后主刘禅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 刘备已经死了四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 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好,又亲自 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 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帷坐而 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 复兴汉室。 三、【听读朗读】 1、听读课文。 2、读准字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出师表
1、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写作脉络.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作者简介: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背景简介: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立.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辅佐
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2、在朗读的过程中,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3、教师点拨特殊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②由是感激
..(古义:感奋激发;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③未尝不叹息痛恨
..于桓、灵也(古义:感到痛心、遗憾;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
④开张圣听(古义:扩大;今义: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
【一词多义】
①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深追先帝遗.诏(遗留)
②效:恐托付不效.(奏效,成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功效)
③所以:此臣所以
..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
此后汉所以
..倾颓也(……的原因)
④以: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以.光先帝遗德(来)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对文意的理解,划分文章层次.
明确: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目标导学三:把握重点,理清脉络
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明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容易受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是远佞之本,所以文章开头说“开张圣听”,实际上就
是要听取贤臣的意见,万不可“塞忠谏之路”,中间列举贤臣姓名,要刘禅“亲之信之”,结尾更劝说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也是亲贤的意思.
目标导学四:细读课文,讨论交流
1、文章主要向后主进谏,开篇为什么从蜀国形势谈起?既然“益州疲弊”,又为何要出师伐魏?
明确:文章开篇以蜀国形势谈起,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在这种情况下,“侍卫之臣,忠志之士”,他们不忘先帝遗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是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了三项治国主张.
“益州疲弊”是指蜀国在“三分”中处于不利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用了五年时间做准备,主要措施有:①跟吴国通好;②加强内政建设;③平定南方的叛乱.可见,出师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
2、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关,但进一步推敲,却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写,好处何在?
明确:这样写,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诚,二十一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当“报之于陛下”.这样的表白合情合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顾”之举,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唯贤,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径,起伏有致.
3、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又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诏?
明确:意在提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大业.他反复提及先帝遗诏,也是希望能勉励后主.
目标导学五:赏析表文,学习写法
本文是如何把议论、抒情和叙事融为一体的?
明确: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义,情理交融,言辞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目标导学六:拓展延伸,展示个性
你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
明确: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为国.他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永远是后代胸有抱负、腹有诗书,有良知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心中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武侯祠前的杜甫、61岁的陆游不就是例子吗?当我们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时,不也深深地体味出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吗?当我们解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时,不也深深地被陆游满腔豪情所感染吗?
另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是报知遇之恩.他只忠于刘备,忠于自己的才能,是一种狭隘的爱国行为.如果他爱国爱民,又何必辅佐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呢?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不就是因为刘禅的昏聩无能吗?
小结:《出师表》以“形势”使对方震动,以“情感”使对方感动,以“措施”教导对方,以“事业”激励对方,肝胆相照,情深意厚,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封建统治者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之恩,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今天,人们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则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意.作为新世纪的热血青年,我们应该胸怀祖国,心系人民,做时代的骄子,做人民的公仆.
三、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