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论学

合集下载

孔孟论学习的原文及翻译

孔孟论学习的原文及翻译

孔孟论学习的原文及翻译孔子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

”(《论语为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孟子曰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那么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假设之矣。

为是其智弗假设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尽信《书》,那么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尽心下》)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能不受迷惑,五十岁能懂得自然规律,六十岁能听到别人说的话,不用怎么想就能明白,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超过规矩。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危险。

”子贡问孔子:“孔圉凭什么借谥号为‘文’?”孔子说:“他勤奋好学,不以对身份卑微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称孔圉的谥号为‘文’。

”孔子说:“比方堆积土山,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停顿,我自己要停顿!比方填平洼地,即使只倾倒了一筐土,继续,我自己要继续!”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是不可理解的。

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够再存活的了。

我和大王相见的次数太少了,我退居在家把王冷淡到了极点而那些谄谀小人就乘机来到王的身边,我怎么能使王的善良之心萌发呢?现在下棋作为一种技术是小技术;但不专心致志地学,就不能得到收获。

《论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浅论

《论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浅论

《论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浅论一、《论语》的整体结构是儒家“内圣外王”思想体系的生动体现这种整体结构与思想体系具体表现是:第一,《论语》存在一个有关“论道、论学、论政”的基本结构。

道、学、政构成了一个儒学基本思想体系。

而在《论语》当中,述而篇表达了论道与道统主题。

子张篇表达了论学与学统主题。

尧曰篇表达了论政与政统主题。

第二,《论语》下编即是其外王学部分,存在一个“三正道与三偏道”的基本结构。

子路篇、宪问篇、卫灵公篇、季氏篇、阳货篇、微子篇的主题分别是君道、臣道、绅道、权臣、小人、隐士,这构成了三正道与三偏道。

这六篇正好都位于下编后十篇当中,符合《礼记》提出的“君、臣、民、事、物”结构。

第三,《论语》上编即是其内圣学部分,存在一个“三正德”的基本结构。

泰伯篇、为政篇、里仁篇的主题分别是君德、臣德、绅德。

三正德(泰伯篇、为政篇、里仁篇)对应三正道(子路篇、宪问篇、卫灵公篇)。

这三篇恰好在上编前十篇当中。

第四,《论语》存在一个有关教学之道的基本结构。

学而篇、公冶长篇、子张篇三篇的主题分别是为学、教学、论学,三者都有关于教学之道。

儒学的一种重要维度就是文化知识的教育,这种教学明显区别于政治儒学。

第五,《论语》存在一个阐释伦理学、道德学说的基本结构。

八佾篇、里仁篇、颜渊篇三篇构成了对儒家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的阐释。

仁者(里仁篇)与仁政(颜渊篇)因为涉及到仁学而对称,礼学(八佾篇)与仁学(里仁篇)因为涉及到内圣外王而对称,制度(八佾篇)与规范(颜渊篇)也具有统一性与对称性。

第六,《论语》存在一个描述儒家圣贤的基本结构。

雍也篇、子罕篇、乡党篇、先进篇是孔子与群弟子在一起的圣贤结构。

人才(先进篇)与做事(雍也篇)因为人与事是社会活动两个基本因素,所以构成了对称。

做事(雍也篇)与心性(子罕篇)构成了事与心的对称结构。

而人才(先进篇)与心性(子罕篇)构成了时贤与时圣的对称结构。

心性(子罕篇)与气象(乡党篇)构成了内在精神与外在气象的对称结构。

先秦诸子论学八则

先秦诸子论学八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 以为 师矣。”
旧的
可以 把…当作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 以把他当作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通”惘“,迷惘,这里 是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危险,这里是 不能解决疑难 问题。
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
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
《论 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
子言行 的书。
《孟子》:是孟子与其弟子所著。 《荀子》:战国末期赵人荀况及其弟子所
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按一定时间 通“悦”,高兴。愉快
孔子说:“学过了,按一定时间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朋友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共同研究学习),不也快乐吗?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
亡通“无”, 不知道的东西。
子夏说:“每天知道所未知的,每月复习己所能,
可谓好学也已矣。”

可以说是好学了吧。”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得也。
器官
有所得
心这个器官是思考问题的,思考就能
有收获, 不思考就无所收获。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雕刻
雕刻(器物)中途舍弃,即使是糟朽的木头也雕不折;
先秦诸子 论学八则
诸子介绍:
孔子:名丘,字仲尼,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 称为“圣人”。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鲁国邹人,儒家学派的 代表,被尊 称为“亚圣”。
荀子:名况,战国时期赵国人,继孔子、孟子 之后最有成就的儒学大师。
诸子作品:
《论语》:论,议也。是议论的意 思。语,是答述之意。

先秦诸子论学八则

先秦诸子论学八则
《论 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
子言行 的书。
《孟子》:是孟子与其弟子所著。 《荀子》:战国末期赵人荀况及其弟子所
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按一定时间 通“悦”,高兴。愉快
孔子说:“学过了,按一定时间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朋友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共同研究学习),不也快乐吗?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放弃
雕刻
雕刻(器物)一直不放弃,即使是金石也可以雕成花纹。
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
本来 无不
这样
事物都有长有短,人也是这样。
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借助
所以善于学习的人能借助、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 己的不足。
以修身自强,则配尧禹。
培养品德
先秦诸子 论学八则
诸子介绍:
孔子:名丘,字仲尼,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 称为“圣人”。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鲁国邹人,儒家学派的 代表,被尊 称为“亚圣”。
荀子:名况,战国时期赵国人,继孔子、孟子 之后最有成就的儒学大师。
诸子作品:
《论语》:论,议也。是议论的意 思。语,是答述之意。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 以为 师矣。”Leabharlann 旧的可以 把…当作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 以把他当作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通”惘“,迷惘,这里 是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危险,这里是 不能解决疑难 问题。
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
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

《论语》简介

《论语》简介

《论语》简介一、《论语》的命名《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⑴“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的意思。

⑵“论语”的名字是当时就有的,不是后来别人给他的。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二、《论语》的篇章及作者《论语》是由20篇断片的篇章集合而成,每一篇章以开头两字为本章题目。

篇章之间的排列没有一定的道理,即便是前后两章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从整体看来,这些篇章绝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因为在仅仅20篇章中,出现了多次重复的章节。

其中有字句完全重复的,如“巧言令色,鲜矣仁!”一章,先见于《学而篇》,又重出现于《阳货篇》;又有基本重复的,如“君子不重”一章,同是讲君子之德,先见于《学而篇》,后《子罕篇》载“主忠信”以下十四个字,《颜渊篇》又载为“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这种现象的出现盖是因孔子对不同品性的提问者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当时弟子各有记载,后来才汇集成书。

至于最后的编定者,学者们多疑心是曾参的弟子编定的,具体理由可参考杨伯峻先生所撰《论语译注》之导言。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26-30.)三、内容阐释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主要阐释如下:1、《论语》论“仁”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仁”是一种道德观念。

在《论语》中,孔子对“仁”的解释尽管有许多不同,但“仁”的基本内容还是很明确的,这就是“爱人”。

孔子极力鼓励人们“为仁”。

孔子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论语论治学

论语论治学

教育方法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 可以语上也。”
“由也果”、“赐也达 ”、“求也艺”(《雍 也》),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先进》)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 复也。”(《述而》)
教育内容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 立。”(《季氏》)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
无益,不如学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孟子的思想主张
孟子,名轲,邹邑人。战国思想家、政 治家、教育家,提出性善论,儒家理想主义 的代表。
哲学思想: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 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政治主张:消极悲观的态度
韩非
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
韩非在“性恶论”思想基础上,提出法、术、 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
“法”:指法令。商鞅主张以严刑厚赏来推行法令, 使凡奉法遵令的人无所缺赏,凡犯法违令的人无所逃罚。
“术”:指人主操纵臣下的手段,特别指不露声色而 辨别忠奸,赏罚莫测而切中事实的妙算。
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的故事
政治上主张施仁政、行王道。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 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的性善论
人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四善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荀子及其思想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 年赵国人,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儒 家现实主义的代表。

论语为学 论《论语》中的为学思想

论语为学 论《论语》中的为学思想

论语为学论《论语》中的为学思想摘要:《论语》是儒家的经典文献之一,是由孔子的弟子以及弟子的弟子所编纂而成,这本经典集中表达了孔子的道德理念、政治纲领、社会理想和为学做人之道。

在《论语》表达的诸多思想中,孔子作为大学者、大教育家,他的为学思想自然是极为的突出。

孔子论“为学〞之道的言论分散于《论语》不同章节,其中《学而》篇最具代表性,也最集中,可以从中看到孔子论学之全貌。

本文主要从为学的基本思想出发,阐述学习的基本看法和方法。

关键词:为学;学思并进;学以致用一、引言《论语》中的《学而》篇主要是谈论一个人要成为君子、孝悌、仁人、圣贤,就必需“悟本求道〞,做到积德行善、XX于用和、无求安饱。

在这一篇中,孔子认为: 学当然有学书本的一面,但学做人、学礼乐、学从政、学生活等,也是学的重要内容;那些认为有远大志向,有能力为百姓带来福祉的志士仁人,在不被人理解时仍能坦然以对,精进不已,方为真正的君子;作为真正的君子,并非不能过富足安逸的日子,而是在面临灾难深重的社会现实时,能够不为个人美好而劳碌。

[1]孔子自称是好学读书之人,但他并不主见死啃书本,更喜爱行动,更喜爱社会生活实践等等。

而要如此,就必需好学多问,觉悟所未知的东西,学而能自行切磋,并以此为乐。

二、为学之心态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乃孔子举人生三大乐事与大家共勉。

这三句话都很有道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仅就字面上看,这句话是说做学问除了努力求学之外,还要时常加以复习,这样才是很欢乐的啊!但这里有三个重要的字,学、时、习。

广义的学,包括待人处事的道理、日常生活的技艺等都包含在内。

而广义的习则应当包括复习、演练、练习。

因此这句广义的解释应当是:对天地万物及其道理,我们都应当尽力去认识、了解,而且还应当经常地把学来的东西,广泛地应用到生活之中,学以致用,如此才能时时体会到学与习是特别欢乐的事情。

论语“论学”论述译

论语“论学”论述译

《论语》‚论学‛论述议原文: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5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6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7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8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9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3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4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15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1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17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18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赏析:孔子的学习思想主要包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以仁为本、讲究孝悌、慎言慎行、言行一致、常常自省、守忠、守信、守义、学习分主次等等。

篇章伊始,第一段‚学而时习之‛一段就写出了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体现出了他的雍容大度,坦荡胸怀。

论语论学文言文翻译

论语论学文言文翻译

一、《论语》论学文言文翻译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翻译:学习并时常温习,岂不快乐吗?2.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人师矣。

)翻译: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3. 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教人而不厌倦,对我有何影响呢?)翻译: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对我有什么影响呢?4.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愤怒而不启发,不悲伤而不表达。

)翻译:不愤怒而不去启发他人,不悲伤而不去表达自己的情感。

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则加以改正。

)翻译: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则加以改正。

6.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一无所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翻译: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一无所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7.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了解知识的人不如喜爱知识的人,喜爱知识的人不如以知识为乐的人。

)翻译:了解知识的人不如喜爱知识的人,喜爱知识的人不如以知识为乐的人。

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

)翻译: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

二、总结《论语》中的论学部分,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提倡了勤奋、谦逊、思考等品质。

通过文言文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古人的智慧。

在当今社会,这些教育思想依然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论语论学的句子

论语论学的句子

论语论学的句子
嘿,你知道里那些关于学习的超棒句子吗?就像“学而时习之,不
亦说乎”,哇,这简直就是在告诉我们学习要经常温习,那多有意思呀!(这不就像我们吃了一顿美味大餐,过后再回味一下那美妙滋味嘛。

)还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不是在提醒我们复习旧知识能
有新发现嘛,这多神奇呀!(就好像在旧宝藏里又挖掘出了新宝贝一样。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就像一个警钟呀!光学习
不思考会迷茫,光思考不学习会危险,这说得太对啦!(这不就跟只
走路不看路或者光看路不走路一样容易出问题嘛。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哎呀呀,这是在告诉我们身边到处都是能学习的人呀!(就像在一个大花
园里,到处都有美丽的花朵可以欣赏和学习。


你看,里这些论学的句子多有智慧呀!它们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
我们学习的道路。

它们不是死板的教条,而是充满活力和启示的话语。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真的应该好好去体会这些句子的深意,把它们
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

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成长呀!这些句子真的是太重要啦,我们可不能忽视它们呀!。

提起诸葛亮,想到《论语》中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提起诸葛亮,想到《论语》中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提起诸葛亮,想到《论语》中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孔子、孔明都赫赫有名,然而他们的论述,乍见却很不同。

《<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赞赏其第一高徒:“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诫子书》中,诸葛亮劝诫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一个说“乐”,一个说“淡泊”,其差别的原由显而易见,一个是陋巷之徒,一个是丞相之子。

试想,若两者互换,二公还会说同样的话吗?让一个饥寒交迫的人“淡泊”,近乎“讥讽”;让一个贵胄之子“不改其乐”,也是近乎“逢迎”。

是以,孔子、孔明虽皆大贤,以上两段话虽皆经典,而不同身份的人读来,感受是未必相同的。

大体贫家子,易于从孔子此句中获得温暖与鼓舞;而富家儿,易于从于孔明此言中获得警醒与开悟。

那么,这两句是适用于身份地位绝然相反的两类人的?其一,人世浮沉,贫富难定,而对于大多数平民子弟而言,更难绝然将自己归类于“贫穷”或“富贵”。

其二,孔明诫子“淡泊”,乃因丞相之尊,必然逢迎之情环绕,好言、好物、好事应接不暇,孔明诫其勿受外在之累,而心有所专、所恒。

而孔子赞徒之“乐”,乃因身处陋巷,不但饥寒交迫,而且冷言、冷眼亦如刀、如剑,孔子亦赞其能不受外在之累,而专于、恒于其所以“乐”者也。

一个是要摒除富贵温柔乡之消磨,一个是要抵御饥寒鄙夷地之消沉,都是要专心致志于学也。

是以,“静”为二文深层意义上统一也。

无论富贵或是贫穷(倘能维系基本生存),一个未成年人的紧要任务,正在于选择一个确切有意义的行业,而专心致志去学习。

故其“静”亦有二义:其一,在识得一确切有意义之行业;其二,在专注于此行业之学习。

水至清则无鱼,人亦难“至静”也,以上之“静”,于人之常情而言,亦仅作为紧要任务,而不可解为全部、唯一任务。

大千世界,目眩情牵者何其多也,若无贤哲提点,凡人难识此静;若无严师长砥砺,凡人难驻此“静”,故孔子、孔明二贤,从两个不同情境下,申明此一共通之“静”耳。

论语十则中论述学

论语十则中论述学

论语十则中论述学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论语》是中国古代学者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录,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经典之一,其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

在《论语》中,有关学习的论述称为“论述学”,对于如何学习以及学习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下面就从《论语》十则中选取相关论述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立志:《论语》中有一则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5.11)。

这句话强调了人应立志为仁、为道,即使面临生命危险也不会放弃。

这反映了学习的重要性,只有立下远大的志向,才能有动力去学习、去努力。

二、勤奋:《论语》中有一则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1.1)。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坚持和勤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练习,才能取得进步和成就。

勤能补拙,只有勤奋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三、自律:《论语》中有一则是“自行束脩,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14.26)。

这句话强调了自律的重要性,要求自己守规矩,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只有有自律的人才能有自控力,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

四、虚心:《论语》中有一则是“吾日三省吾身”(2.4)。

这句话强调了要不断地反省自己,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不断地进步。

五、恒心:《论语》中有一则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14.6)。

这句话强调了要有恒心和耐心,不要担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是要努力了解别人,以便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六、弘扬美德:《论语》中有一则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5)。

这句话强调了要保持冷静和谦逊,不要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而生气,要以礼待人,以道德榜样来影响他人,达到教化的目的。

七、尊重师长:《论语》中有一则是“子欲学而时令是非,且成德”(17.8)。

这句话强调了要尊重师长,虽然要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但要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尊重他人的意见和看法。

八、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论语》中有一则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7.22)。

这句话强调了要善于从身边的人中学习,不管这个人处境怎样,都会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论语十则中论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论语十则中论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论语十则中论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说明了学和思应该结合在一起,相互依存。

这段话,阐述的就是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该句话语言十分浅显,道理却很深刻。

《论语十则》中选取的,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段话,阐述的就是
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这句话语言很浅显,道理很深刻。

当然,其实这句话可以直接从字面
上理解。

如果只是机械地学习所谓知识,自己不去思考,只能陷入形而上学之中,无法将
学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正确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

常人的学习都是追求知识的了解和技
能的掌握,而不愿意深入领会其中的道理,只要知其然就心满意足、洋洋得意了,根本不
去深入了解其所以然,这就是学而不思。

喜欢思考的人还是有的,但喜欢思考还得勤于学习,因为没有知识支持的思考是有很大局限性的,甚至可能沦为胡思乱想。

而只有思考,
不去不断进行学习,也是很难有质的进步的,所以孔子在《卫灵公》一篇中有说道,“吾
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所谓“谣言止于智者”,智者就是学而思、思而学的人。

现实生活中为什么常常就是
谣言远不止,就是因为一来缺少智者,二来人们很难能汇报智者的意见。

现实中智者本来
就是少数甚至极少数,大家还不回去好好地听到他们的意见,谣言当然就不能止于智者,
而就可以区道下一个谣言了。

中学生国学知识系列谈——《论语》之论学

中学生国学知识系列谈——《论语》之论学
他最喜欢的是颜回。颜回,字子渊,一般都叫他颜渊。他是鲁国人,很小就
跟孔子读书。孔子非常看重他,颜渊也把孔子看做父亲一样。有一次鲁哀
公问孔子:你的学生里面哪个最好学啊?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
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很早就死掉了,现在的学生里没有如此好学的
了。从孔子的评价中,能看出来颜渊是多么出色。在《论语》记载的师生对
《为政》

【注释】罔:无知的样子。殆:疑
惑的样子。
【解说】这章孔子讨论了学和思
的关系。学习而不思考,那就不会
真的领悟;要是光自己想啊想,最后
也不能解惑。学习是自己和别人交
流的过程,一方面要谦虚,一方面也
要主动。谦逊,就是要去学;主动,
就是要去思。只是去理解别人,那
么自己就可能丧失掉。反过来,只
是一味顺着自己的思路,那么可能
1.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
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学而》

【注释】习:温习,实习。说:即
悦,喜悦。愠:
怨恨。
【解说】古代的学,
除了学习《诗》、
《书》这样的古代文献外,还要学习
行礼、射箭、驾车、写字和计算等。
孔子说,学习了,经常在生活中温习
运用,这不是很高兴吗?如果有共
国学讲坛
□责任编辑/张 引
GUO XUEJ IA NGTA N
中学生国学知识系列谈
《论语》之论学
刘思禾
《论语》是中国古代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
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对话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
言行,是理解儒家思想最好的入门书。本次国学系列谈首先介绍的

论语4论学专题

论语4论学专题
• 「学」是《论语》的一个基础性范畴。孔子所提倡的 「学」包括读书与修德力行,除了书本学习外,还须 要学做人、做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 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如何学?学习态度 (一)
•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 之者也。”(《述而》第二十)
• 【注释】敏:勤敏。 • 【注疏】正义曰:此章劝人学也。恐人以己为生
知而不可学,故告之曰:我非生而知之者,但爱 好古道,敏疾求学而知之也。 • 【翻译】孔子说:“我不是生来便知的呀!我是 喜好于古,勤快求来的呀!”
• 【译文】 • 子夏说:“对待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
爹娘,能尽心竭力;服侍君上,能豁出性命;同 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这种人虽说没学习过 ,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 补充:王念孙说:“易”者,如也。贤贤易色, 犹言“好德如好色”也。(见刘宝楠《论语正义 》)
• 南怀瑾《论语别裁》:我们看到一个人,学问好 ,修养好,本事很大,的确很行,看到他就肃然 起敬,态度也自然随之而转。
• 好学,就是对自身有所得与有所失的不间断的自 省自觉,并在生命的前行中避免失而求所得。所 以,真正的学思修德,并不是词章记诵,而是身 体力行本身的全方位自我整饬。
• 從深度心理學來看,人第一序列的渴望:擁有什 麼。第二序列的渴望:作為什麼。對衣食安居無 所欲求之時,即不以擁有衣食安居為目標之時, 人就從自身的慾望中解放了出來,還自我生命真 正的自由,從而進入了作為什麼,即自性的階段 ,你的所思所行都是這認同的結果。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 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今汝画。”(《庸也》第十)

钱穆:《论语》论“学”

钱穆:《论语》论“学”

钱穆:《论语》论“学”论语⼆⼗篇,⾸篇第⼀章,即⽈“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最先提出⼀个“学”字。

但当时孔门,究竟所学是何?⼜该如何学?历来儒者,⾃汉迄清,为此“学”字作解,争议纷纶,莫衷⼀是。

--------------------凡关⼼吾中华民族之⽣命前途,必连带关⼼及于吾民族⽂化之传统。

凡关⼼吾民族⽂化传统者,⼜必关⼼及于吾古圣先师之孔⼦。

若使中国⼈,只要有读中学的程度,每⼈到60岁,都读《论语》40遍到100遍,那都成圣⼈之徒,那时的社会也会彻底变样⼦。

——钱穆1.⼦⽈:“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朱⼦⽈:“此章⾔⼈之为学当如是也。

盖莫先于⽴志,志道则⼼存于正⽽不他。

据德则道得于⼼⽽不失。

依仁则德性常⽤⽽物欲不⾏。

游艺则⼩物不遗⽽动息有养。

学者于此,有以不失其先后之序、轻重之伦焉,则本末兼该,内外交养,⽇⽤之间,⽆少间隙,⽽涵泳从容,忽不⾃知其⼊于圣贤之城矣。

”窃谓论语此章,实已包括孔学之全体⽽⽆遗。

⾄于论其为学先后之次,朱⼦所阐,似未为允,殆当逆转此四项之排列说之,庶有当于孔门教学之顺序。

程⼦⽈:“君⼦教⼈有序,先传以⼩者近者,⽽后以⼤者远者。

⾮传以⼩近,⽽后不教以远⼤也。

”朱⼦⽈:“学者当循序渐进,不可厌末⽽求本。

亦⾮谓末即是本,但学其末⽽本即在矣。

”学于艺,即“游于艺”之学。

2.达巷党⼈⽈:“⼤哉孔⼦,博学⽽⽆所成名。

”⼦闻之,谓门弟⼦⽈:“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罕)此章虽孔⼦谦辞,然孔⼦遍习六艺,御、射皆其所学。

3.太宰问于⼦贡⽈:“夫⼦圣者与?何其多能也。

”⼦贡⽈:“固天纵之将圣,⼜多能也。

”⼦闻之,⽈:“太宰知我乎。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多乎哉?不多也。

”牢⽈:“⼦云:吾不试,故艺。

”(⼦罕)此章所谓“多能”,即犹前章之“博学”,⼜⽈“艺”,则孔⼦之学,对于当时社会⼈⽣实务,绝不鄙弃不之习,⼜断可知矣。

若就今⽇⾔,如⾳乐、跳舞、游泳、驾驶汽车之类,亦社会⼈⽣实务,亦犹古⼈之所谓“艺”也。

鲁迅圈点的论语

鲁迅圈点的论语

鲁迅圈点的论语一、论学【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鲁迅圈点:孔子的这番话,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

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善于结交朋友,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同时,我们要保持谦逊的态度,不要因为别人不了解我们而生气,应该以君子之风待人处事。

二、论行【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鲁迅圈点:孔子告诫我们,虚伪的言辞和表面的美好并不能代表真正的仁爱之心。

我们不能只看外表,更要注重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

真正的仁者,应该是言行一致,不以外表来欺骗他人。

我们要做一个真实、善良的人,以实际行动去影响和帮助他人。

三、论友【孔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鲁迅圈点:孔子告诉我们,君子的待人之道是平等、宽容的,不会拿自己和他人相比较。

而小人则常常拿自己和他人比较,以此来凸显自己的优越感。

我们要学会平等对待他人,不要因为自己的成就而骄傲自大,也不要因为他人的失败而嘲笑他们。

只有以平等的心态看待他人,才能真正建立起友谊。

四、论德【孔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鲁迅圈点:孔子告诫我们,人生而直,但在生活中往往会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偏离正道。

我们要时刻保持良好的品德,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

只有坚持正义和善良,才能避免陷入困境。

在面对诱惑和困难时,我们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不被世俗所左右。

五、论义【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鲁迅圈点:孔子告诉我们,君子注重的是道义和正义,而小人则只追求自己的私利。

我们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有为人民谋福祉的意识。

只有以义为先,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成就。

我们要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不被功利所驱使,坚持正义和公平。

六、论政【孔子曰】:“政者,正也。

”鲁迅圈点:孔子告诫我们,政治的本质是为了正义和公平。

一个好的政治家应该以正直的态度对待政务,以公平的方式处理各种问题。

《论语》关于“学”的论述

《论语》关于“学”的论述

《论语》关于“学”的论述之分类梳理一、学什么?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以四项内容来教导学生:文化知识、履行所学之道的行动、忠诚、守信。

二、怎么学?1.学习态度(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认为,学习应该及时温习和练习,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内容,形成能力;学习要善于和朋友交流,不要闭塞自己;学习是自己的事,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是修身养性之必须,无须外人知道。

(2)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认为,学习知识不能不懂装懂,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学习知识的正确态度。

(3)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孔子认为,古代学者与今天的学者不一样,古代学者的学习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今天学者的学习是为了装饰给别人看的,我们应该具有古代学者的学习态度。

(4)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认为,追求道之真理比生命还重要,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认为,学习应该勤勉好学,要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为耻,能者即可为师。

(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孔子看来,学习有三层不同的境界:有知之者,有好之者,有乐之者。

以乐之者为最高境界,爱好者次之。

(7)子曰:“学如不及,尤恐失之。

”在孔子看来,学习要有怕赶不上的态度,即使学到了,也生怕会失去它,应该要发奋地学习,经常运用巩固所学的知识。

(8)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求学多年,仍没有想到俸禄和名利,这是很难得的。

可见学习不是追求功名利禄,而是修身养性,成为君子。

(9)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在孔子看来,学习就是不止步,不断地努力,这样才有可能成功;哪怕是只差最后一筐土,停下来了,也是失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 怕被甩掉)
劝勉学习
怎样才算得上好学呢? 子夏: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 学也已矣
译:每天能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知识,每 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 学的了
孔子: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 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六、要向他人请教, “不耻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七、不盲目,要有选择性,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则改之
八、不死记硬背,要发散性思考、创新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闻一以知十
论语《论学》
《论语》中“学”字共出现64 次
学习的意义
一、功利主义意义 学也,禄在其中矣 学而优则仕 ——从政,获取功名利禄的手段
二、巩固政治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亦可以弗畔矣夫 译: 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并 且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 道了啊!
三、提高自身的知识、本领、技能、素养 三年学,不至于毂,不易得也——向善
(不学《诗经》,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说话;不 学礼,在社会上做人做事,就不能立足。 )
——把学诗、学礼提高到关乎能否立足 社会的高度。
3、儒家提醒人们不要学习异端学说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矣
学习的方法
一、首先重视温习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传不习乎
(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二、要循序渐进,切不可好高骛远
学习的内容
儒家思想学说,儒家以外的思想学说 则难以进入《论语》所提倡的学习内容。
1、孔子教学的内容:“文、行、忠、信”; 文:文章、文献、典籍的知识。 行:德行的修为。 忠:忠诚,个人品行的修养内容。 信:诚信,以诚信立世的个人进阶。
2、孔子还提倡学易、学诗、学礼、学仁、 学道等。 不学诗,无以立;不学礼,无以立。
四、充实自我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学习的意义在于“为己”而非“为人”
不好学的弊端:
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 学,其弊也荡(放荡) 。好信不好学,其 弊也贼(伤害自己和亲人 ),好直不好学, 其弊也绞(说话尖刻 ),好勇不好学,其 弊也乱(犯上作乱) 。好刚不好学,其弊 也狂(狂妄自大) 。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 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
(虽然只是小路而已,但是也一定会有值 得欣赏的景色;相反如果走得太远恐怕就会 有泥泞了)
——提醒弟子们从小处学起
三、要有谦虚谨慎的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四、要坚定学习信念 一以贯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五、要勤思,处理好“学”与“思”的关 系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 益,不如学也。
在众弟子中,配得上“好学” 的仅有 颜回,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也是孔子 为其他弟子们树立的标杆。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从不把 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
孔子本人配得上好学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说:“学了三年,还做不了官的,是 不易找到的。)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达到较高的思想境界
(各种工人居住于其制造场所完成他们的工作, 君子则用学习获得那个道)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 矣。 ——引导人积极向上,提高社会 地位,受人尊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