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第1节大气层教学设计04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1《大气层》教案(5份)
2020-2021学年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大气层》教学设计(1)授课对象:初二学生授课类型:新授课(1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浙科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
本节首先通过读图,分析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特点。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对大气分层,再深入了解大气的分层规律。
最后着重介绍了对流层的特点,并通过设计的一个活动,让学生理解对流的形成机理。
同时,对流层中复杂的天气变化这一特点又是作为之后天气要素及变化学习的切入点。
此外,本节有两个重要的动手活动和一个讨论活动,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素材。
二、学生情况分析该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二学生。
生理上,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
为此,教师要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将知识点联系到他们的实际生活,使学生易于接受,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网络,在做好概念转变工作的同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大气的重要性。
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
4.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能力目标:1. 学会联想与发散思维,通过图像归纳总结与整理。
2. 通过讨论交流,增强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 培养人类与地球协调的观念,培养小组合作与团队精神。
2. 体会互动课堂的融洽气氛和探究的成就感。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大气的垂直温度规律图掌握大气温度规律并进行分层。
难点: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五、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
利用实验演示直观展示教学知识点,让学生直接获取经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精神,锻炼观察和思考能力,并通过师生互动,从而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2、图片资料。
大气层范围大,学生不太能接触到,且有些概念比较抽象,通过图片可加深学生的直观感受,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八年级上 第二章第1节 大气层 说课稿
大气层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二章地球的“外衣”第一节大气层。
它既是七年级上册月球、地球知识的延续,又是后续知识天气、气候、大气层等知识的基础。
八年级学生已有了对月球表面知识及大气层日常知识的积累,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
本节内容主要是大气的垂直分层知识,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所以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通过图表知识获取信息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合作与交流能力,使他们在交流中完成生活经验到科学知识的内化和迁移。
(二)教学目标:结合本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我对本节内容确定以下三维目标,重在让学生亲历一个完整的探索过程。
1、认知目标: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了解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2、技能目标:通过读图,感受用图表处理数据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读图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情感。
4、评价目标:用评价来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的规律。
难点:对流层的特点及探究对流的形成。
二、说教学设想:本节内容量较多,我安排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大气的重要性、大气温度的分布的特点。
第二课时主要探究对流层的特点及形成。
三、说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力求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计,有效地触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并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通过自主探究、读图、合作交流、共同实验,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在学习中体验科学探究学习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学设计: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和学生的认识规律,以上述分析为指导,将按“问题引入—自主探究——自我评价——知识拓展和延伸”等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引出新课内容。
首先播放:2006年第15号台风“卡努”造成浙江9人死亡1人失踪,提出设问:这是谁之过?都是大气惹的祸。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_《大气层》名师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上第2章第1节大气层教学设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1.我们在爬山时,常会感到越爬到高处,气温越低。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呢?生活在0-12千米的区域内,大气温度只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登山时,人登得越高,大气温度越低。
2.为什么哈勃望远镜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哈勃望远镜在离地球表面580千米高空的轨道上运行,而大气层在85千米以上的地方,大气温度随高度的上升而升高,这里太阳辐射强,这层银白色的外壳主要可以反射热辐射,避免高温下,外壳熔化。
(二)大气的分层大气分层的主要依据自主学习:主要依据是什么?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大气分层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可以把地球大气层分为哪五层?即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外层活动:大气每一层的高度及气温分布特点如何?把讨论结果填入下表。
活动:空气的对流运动是怎样形成的呢?1.用酒精灯加热对流管的一端,如图2-3所示。
你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水会由酒精灯加热的地方向上流动,然后管的另一端的水流过来补充,形成水的对流。
)空气受热时,是否也会和对流管中的水一样呢?(是的)2.点燃一段线香,横插在橡皮泥上,把一只大号烧杯或其他玻璃器皿倒扣在桌面上,线香置于中间,如图2-4 所示。
线香的烟会怎样?(上下运动,形成对流。
)3.根据上面两个活动,你能得出水和空气的对流运动规律吗?如果能,请在图2-5中用箭头表示出空气对流运动的规律。
在垂直方向上,暖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在水平方向上,空气从冷的地方流向暖的地方,形成空气的对流运动实际应用:1.冰箱冷藏室的冷凝管为什么要安装在冷藏室的上部?热空气上升在冷凝管上遇冷下降,有利于对流的产生,使冷藏室内温度较均匀。
.在南方,以制冷为主的空调为什么要安装在房子的上部?冷气下沉,容易形成对流,装在上方有利于达根据所给的图,观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思考、分析、讨论、回答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理解空气的对流运动是怎样形成的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常识问题C.平流层D.中间层3.爬山时你会感受到(A)A.气温越来越低,空气越来越稀薄B.气温越来越高,空气越来越稠密C.气温越来越低,空气越来越稠密D.气温越来越高,空气越来越稀薄4.有复杂的天气现象的是(B)层。
第二章第1节第1课时《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中图版新课标必修一第二章第1节第1课时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红安一中石胜书
首先太阳辐射到达地球大气上界;
接着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受到大气对其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
最后太阳辐射到达地球表面,其中部分被反射,部分被吸收。
地表吸收的部分转化为热能,部分转化为化学能储藏于生物体内。
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
过渡: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由低纬度向两极递减。
那是为什么呢?
我们刚才学过了,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所以说,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越少,温度越高。
规律:由低纬度向两极递减
成因: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越少
地球表面吸收太阳辐射,温度升高,自己成为一个辐射源。
根据辐射原理,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
短;物体的温度越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长。
太阳表面温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温度高,短波辐射,如太阳辐射
温度低,长波辐射,如地面辐射
今天我们学习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大气对太阳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2章 第1节 大气层教案 浙教版
大气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了解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2.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3.能用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特点给大气分层;4.探究大气的对流的形成;5.理解对流层的特点。
能力目标:1.通过读图,感受用图表处理数据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读图的能力。
2.学习并初步学会“尝试分层、体验分类”的科学方法。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实验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中国“神七”发射成功以及奥运圣火的传递,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2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七年级有关地球、宇宙知识的延续,也是后续知识天气、气候、大气压、风和降水知识的基础。
八年级学生已有了对月球表面知识及大气层日常知识的积累,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
本节内容主要是大气的垂直分层知识,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所以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通过阅读图表获取信息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使他们在交流中完成生活经验到科学知识的内化和转移。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层特点,大气分层规律,对流层的特点及对流的形成。
难点:大气的温度垂直分布,通过实验探究对流形成,理解对流现象。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大气层播放视频《神舟七号》[设问]:为什么我们看到的神舟七号飞船的返回舱表面有烧毁的痕迹?[引出]第一节大气层。
大气层指的是包围地球的所有大气的总称,又称大气。
活动2【讲授】大气的作用展示:幻灯片---航天飞机上拍摄的照片,大气的厚度图片。
[设问]:哪些自然现象能证明大气的存在?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展开你们想像的翅膀,对照月球表面的环境特点,说说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
教师总结:(保护作用、生命存在的条件、温差减小、减少紫外线、陨石伤害等)活动3【讲授】大气温度观看视频《圣火登珠峰》[设问]:珠穆朗玛峰山顶冰天雪地山脚却是青草葱葱?为什么山脚和山顶的气温相差如此之大?[追问]:如果高度继续增加,大气温度的变化情况还是这样吗?[多媒体展示]大气温度垂直分布图讲述:今天老师邀请大家乘上热气球一起进行太空旅行,把你的感受说出来。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1大气层教案1
《大气层》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气层》,本节内容分为2个课时。
以下为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
本课时的内容主要讲了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大气各层的温度特征以及大气的分层。
该内容是在第一章学习了有关水的知识后,对自然界又一重要物质——大气作科学探究,这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为本章大气压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该内容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终生受用的。
二、学情分析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来看,由于小学《科学》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结构体系和观察能力;从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的特征来看,该阶段的学生求知欲很强,对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充满了好奇心,很想去探究,这对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但是,由于,该阶段的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和思维的不严密性,容易对本节内容新学知识产生负迁移。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2)知道大气各层的温度特征;3)清楚大气的分层;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思考、感悟、交流等环节对大气层作深入的探究,以此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自主科学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验大自然无穷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不可思议,从而养成尊重自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感受小组合作的快乐。
四、重点与难点1、重点: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大气各层的温度特征和大气的分层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2、难点:学生如何从无到有的进行自我探究大气层是本节内容的难点。
五、教学法1、教法:本节内容主要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并适时的结合谈话法、师生互动发、多媒体展示法;2、学法:学生主要采用自我归纳法。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七、教学过程程序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师活动] 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地球上有生命,月球上没有生命。
[学生活动] 通过视频寻找答案[教师活动] 补充,引导学生进入本节内容的学习[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视频自我寻找答案,教师进行补充引导,这也是一种自我探究方法,自己学会寻找答案,同时能自然而然进入本节内容的学习。
大气层(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成果展示课)
§2—1 大气层(第一课时)重点: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规律。
难点: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规律,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引出新课内容:展示图片及文字说明:台风桑美造成浙江193人死亡11人失踪。
设问:谁之过?都是大气惹的祸。
展示有关大气层的图片。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气层的有关知识。
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新课教学(一)、大气层[说一说]:对于每一位同学来说,大气摸不到,但是却是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哪些现象或事实可以证明大气的存在呢?学生举例:呼吸空气、看到的云、霞、彩虹、流星雨、下雨等等[媒体展示]:大量丰富的大气风光来证明大气的存在云、闪电雷鸣、龙卷风、台风、极光、霓等大气风光都可以证明大气是存在的。
问:你知道大气是由哪些物质组成?你的依据是什么?学生:我们呼吸需要氧气,排除二氧化碳,知道大气中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从下雨、云雾等现象知道有水汽和固体杂质等。
[看图比较]:航天飞机上拍摄的大气图片介绍:大气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上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单看数字好象很厚,那我们做一个比较,在第一册我们学过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两者一比,你还觉得大气厚吗?学生:大气很薄。
(以苹果和苹果皮作类比)[想象空间]:这一层薄薄的大气对于地球来说,有什么意义呢?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怎样呢?请我们各个小组你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果没有大气层,地球会变得怎样?(引导学生与月球表面进行比较)学习小组组长汇报本组讨论结果:生1:人类及其它所有生物都会死亡,地球上不会有生命现象,一片荒凉。
生2:撞击地球的陨星将很多,地球上布满陨石坑。
生3:看不见流星现象。
生4:生物无法呼吸。
生5:听不到声音。
生6:没有了天气变化。
生7:地面上的生物会受到紫外线的伤害。
归纳:保护作用、成云致雨、提供氧气、调节温度等。
由此可见,大气对于地球来水相当重要,象一件“外衣”一样保护着地球。
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大气层》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大气层》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
2、知道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知道大气的垂直分层规律。
4、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二、过程与方法1、在认识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及分层现象的过程中,通过读图活动,提升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及对数据的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对流实验,对对流现象有直观的认识,培养探究能力,感悟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3、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合作与、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动手实验培养细致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科学学习的兴趣。
2、通过对大气层重要性的了解,提高大气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观念。
3、在小组活动中养成与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体验互助合作的乐趣。
4、通过水、空气对流运动的探究归纳出对流运动的规律并绘图,体验模型建立的思想。
2学情分析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来看,由于小学《科学》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结构体系和观察能力;从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的特征来看,该阶段的学生求知欲很强,对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充满了好奇心,很想去探究,这对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但是,由于,该阶段的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和思维的不严密性,容易对本节内容新学知识产生负迁移。
3重点难点重点: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大气分层规律;对流层的特点及对流的形成。
难点: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通过实验探究对流形成,理解对流现象。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第1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主要学习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这三个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是在掌握了太阳高度对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还有生活上对阴天、晴天温度的感受上,通过设计、讨论等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很浓,学习障碍是大气逆辐射的理解,以及晴天的晚上温度比阴天晚上低的原理。
3.设计思想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实验、讨论交流、争论答辩等形式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2)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来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来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和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现象的愿望。
5.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大气的削弱作用及保温作用6.6.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教活教学活动学内容 学 环节 动时间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设计意图太阳辐射一、导入新课1-2分钟问:屏幕上两种图标表示的天气状况分别是? 问:晴天、阴天,你觉得哪种天气情况比较热?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自主回答生活例子便于理解 二、过渡 , 回顾上一章知识点4分钟 1.问:我们地球上的热量是谁给的? 课件演示图片2.问:1、太阳的能量以何种方式传到地面? 2、太阳辐射包括哪几类电磁波? 3、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在哪个光区? 4、我们肉眼能看到的大部分是哪种电磁波? 课件演示图片3.问:A 、B 两种情况下,地面得到太阳辐射强度是否一样?4.(过渡)太阳辐射经过厚厚的大气层会被大气削弱,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
大气层(教学设计)
大气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和处理:《大气层》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浙教版)八年级第二册。
教材首先简略地介绍了大气的厚度,然后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
通过读图,分析总结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
在此基础上,尝试对大气的分层,并给出五层大气的名称,简单介绍各层的高度、温度的变化、与人类的关系等知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第一课时安排如下:首先介绍大气层的重要性,通过读图和讨论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尝试分层的基础上给出五层大气的名称,并简单的介绍各层的特点,同时灌输学生保护大气层的思想。
设计理念:本节教材的编排体现了学习的实践性,重视自然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本节课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台风引入,使学生更容易马上进入新课的学习。
接着,又用一个教科书上的讨论题:如果没有大气层,地球将会变的怎样?通过讨论,让学生意识到大气层对地球的重要性。
本文设计了一个用棉花模拟大气层的实验,意在强调大气层的重要性。
接着又设计了一个用诗句引出大气温度与高度关系的环节,将文学与科学结合起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同时,设计了一个以游戏的方式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
然后,又用两幅对比性很强的图,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最后,用几组练习再次巩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本文的板书采用中国传统的对联形式,一是为了增加板书的新颖,二是在课堂的最后,让学生反过来再给对联加横批的时候,可以对知识进行小结。
教学目标:1、通过讨论、观察、想象使学生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
2、过读图和讨论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根据此特点让学生尝试大气的分层,掌握各层的名称。
3、了解各个大气层的特点4、知道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大气层模拟实验的相关器具。
教学流程:一、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国庆七天长假之后的第八天本来应该到学校读书,但是同学们,在哪里呢?为什么?展示图片:台风登陆的一些图片,介绍台风给我市造成重大损失。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3.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4.学生通过本章节学习所培养的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等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选择题与填空题:设计一份包括大气层结构、大气运动原理、气候与天气等方面的选择题和填空题,让学生在课后完成,以检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普遍具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如地球的运动、地理环境等,但在大气科学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因此,在教学中需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大气组成、大气层结构等概念的理解程度,注重基础知识点的巩固和拓展。
2.学生在分析大气现象、气候成因等方面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运用地理原理进行问题分析。
2.分析论述题:针对本章节的重难点,如大气污染防治、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布置一道分析论述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活动,如观测天气现象、制作简易气象站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科学的魅力,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4.小组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分组研究大气科学相关问题,如“大气层对航空飞行的影响”、“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与缓解措施”等,撰写研究报告并进行课堂分享。
2.读图题:提供气象图表、卫星云图等,让学生分析大气现象,提高读图、用图能力。
3.综合分析题:结合时事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大气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将带领学生回顾本章节的主要内容,梳理知识结构,强化重点、难点,并强调以下方面:
1.大气层结构及各层大气特征。
4.学习气候的形成与变化原因,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气候资料,探讨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层》教学设计
《大气层》教学设计
郑祥森
【期刊名称】《新课程学习:上》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一、教学任务分析"大气层"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是本章内容入门基础知识,它是后续知识"天气和气候"的铺垫。
教参安排2课时。
目的是让学生领悟大气层的重要性,训练学生读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
因此,大气垂直分层(读图能力)是本节课重难点。
【总页数】1页(P71-71)
【作者】郑祥森
【作者单位】浙江省永嘉县瓯北镇第四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21.3
【相关文献】
1.《大气层》教学设计 [J], 郑祥森
2.岩石层-大气层-电离层耦合作为震前大气层和电离层短临事件的影响机制 [J], O. Molchanov;E. Fedorov;A. Schekotov;E. Gordeev;V. Chebrov;V. Surkov;A. Rozhnoi;S. Andreevsky;D. Iudin;S. Yunga;A. Lutikov;M. Hayakawa;P. F. Biagi;滕荣荣(译);郝锦绮(校)
3.飞行器上层大气层空气动力特性探讨 [J], 沈清;黄飞;程晓丽;靳旭红
4.昆明地区冰雹灾害事件的大气层结特征分析 [J], 蒋雯玉;王占良;王菲
5.大气层对GPS信号传播影响的规律之探讨──关于广州地区大气层对GPS系统定位定时影响问题研究之二 [J], 吴必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摘要
学科
科学
学段
八年级(上)
年级
八年级
单元
第2章第1节
教材版本
浙教版
课程名称
第1节大气层
一、学习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从教材内容上看,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大气的重要性、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大气的分层、对流层的特点以及对流的形成等。它是七年级有关地球、宇宙知识的延续,也是后续知识天气、气候、大气压、风和降水等知识的基础。
1.培养人类与地球协调的观念,培养小组合作与团队精神。
2.培养STS思想,强化人文精神。
体会互动课堂的融洽气氛和探究的成就感。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大气的垂直温度规律及分层。
2.对流实验中观察对流现象,探究对流的成因。
(二)教学难点:
1.根据大气的垂直温度规律图掌握大气温度规律并进行分层。
学生对大气的了解是既熟悉又陌生。大气就在我们身边,学生知道它是存在的,但它无色无味,生活中往往不会主动留意。所以教学过程中应从实际出发,注重创设情景。领悟大气的重要性,可以运用七年级学到的有关月球的部分知识。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坐标图,学生是陌生的,这里需要帮助学生边学边研究,以此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读懂了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图,学生就能自己试着给大气分层。对流部分的内容学生没有前概念,容易和水平流动混淆,所以在学生观察完对流实验后提一下对流是一种气体、液体的上下运动可以使学生对这个概念理解更深刻。同时,通过对大气层的学习,使学生领悟大气对人类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增强保护大气层的意识。
【讨论】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
提示:地球将变得和月亮表面一样,没有天气变化,没有声音,易受陨石的侵袭,温度较差增大等。
大气作用:1、保护地球,如避免流星的袭击
2、大气中的各种气体,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举例:氧气进行生命活动必需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3、臭氧层能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
3、大气的各层都有哪些特点?
层序
大气各层的特点
活动三:做一做画一画
1、对流层的特点:对流层位于大气的,对流层的厚度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对流层聚集着地球3/4的和几乎全部的、。
2、探究实验:寻找对流运动的原因?
①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烧杯中的水会流动吗?
②点燃一段线香,横插在橡皮泥上,把一只大号烧杯倒扣在桌面上,线香置于中间,线香的烟会
2.学情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大气的重要性。
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
4.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联想与发散思维,通过图像归纳总结与整理。
2.通过讨论交流,增强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3.培养探究能力与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平流层(17-50千米)
中间层(50-80千米)
暖层(80-500千米)
外层(500千米以上)外层就是地球大气与宇宙间的过渡层。
1000千米以上,大气变得十分稀薄,密度很小。
5000千米以外,大气已接近真空。
视频:介绍大气各层的特点
四、对流层的特点
1、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
2、在两极和赤道地地区的厚度不同。两极厚度约8千米,在赤道增大到17-18千米。
【思考】哈勃望远镜的外面为什么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
——高层大气温度高、太阳辐射强,银白色的金属外壳可以反射热的辐射,避免高温下外壳熔化。
视频: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视频:哈勃望远镜
三、大气的分层
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把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即对流层(0-17千米)
所以,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雪、和雷电等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对流层的各种天气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行为,对流层是大气层中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拓宽】冷空调应该怎样装?冷藏室的冷凝管为什么要安装在室的上部?――形成对流,达到制冷效果。
播放大气对流的模拟动画
空调的冷藏室结构简图
四、教学评价设计
1.评价方式与工具
□课堂提问□书面练习□制作作品□测验□其它
2.评价量表内容(测试题、作业描述、评价表等)
活动一:想一想议一议
1、大气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上千米左右的高度内。
2、大气的作用:、、、、等。
3、如果地球没有大气,地球上将出现哪些现象?
①没有天气变化(风、霜、雨、雪等)②听不到任何声音,世界一片寂静③易受陨石的侵袭
3、对流层集中了地球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4、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探究实验】对流是怎样形成的实验
1.烧杯中加高锰酸钾或直接用对流实验装置。
2.燃香的实验用实验室的现成器材,现象非常明显。
结论:受热处空气上升,两侧温度低的地方空气下沉。
【小结】想一想对流层的温度特点,对形成对流有利吗?――它的温度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有利于对流的形成。
④气温白天很高,晚上很低⑤氢气球不能升空⑥抽水机不能抽水⑦电风扇可以转动,但没有风
⑧人和动物由于不能呼吸空气而无法生存
活动二:分一分填一填
1、根据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你打算把大气分几层?怎么分?各层温度变化有什么规律?把结果填入下表。
பைடு நூலகம்层序
高度范围
温度分布特点
2、科学上根据大气的、和等特点,可以把大气分为五层,主有、、、、。
2.探究对流的形成原因。
二、教学环境选择
□简易多媒体教室□交互式电子白板□网络教室□移动学习环境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活动设计
信息技术使用说明
一、大气的重要性
地球周围被一层很厚的空气包围着,它一直延伸到3000千米的高空(主要集中在1000千米的高度)。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空气也叫大气。
【补充】大气的成分: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臭氧、水蒸气以及悬浮在其中的固体杂质等物质组成。
4、水蒸气能成云致雨
视频:地球大气的作用
二、大气的温度
【读图】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
特点:1、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
2、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趋势(想一想为什么?太阳辐射强)。
3、在0-12千米、55-85千米之间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4、在12-55千米之间,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