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中学科教学设计模版(1)
2014高中学科教学设计模版
把向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的过程,这就可以使很多的几何问题的解答转化 为学生熟知的数量运算.在上节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内容: 向量的共线的坐标 表示、定比分点公式.
三、学情分析(本班学生整体比较稳定,基础知识掌握过关,所以对
本节内容的学习比较轻松,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细节,并且及时根 据学生的课堂情况进行教学)
( x2 , y2 ) = ( x1 , y1 ),
则
x1 y2 x2 y1 0
用来证明两个向量的共线,或者判断两个向量是否共线. 这个结论可通过学生自己推导,老师只需做适当引导即可.
例:设点 P 是 p1 p2 上的一点, p1 、 p2 的坐标分别是 ( x1, y1 ), ( x2 , y2 ) . (1)当 P 是线段 p1 p2 的中点时,求点 P 的坐标. (2)当点 P 是线段 p1 p2 的三等分点时,求点 P 的坐标. (这个例题目的是要得到定比分点的计算公式,先由特殊的二等分点做 起,然后是三等分点,最后推出一般性结论.) 分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中点坐标公式的推导,从而对三等分点的 公式的推导有了启发,后面的工作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进行.值得强调的是, 这 里三等分点有两种情况,一定要说清楚.(大概 15 分钟) 从而得出定比分点公式: 小结:1、平面向量的加、减、数乘运算
学生通过探究得 出结论,有一定成就感
学生自己用文字归纳: 实数与向量的积的坐标等 于用这个实数乘原来向量 的相应坐标.
有利于学生自信 心提高
一个向量的坐标等于表示 问题 1: 向量的坐标和表示该 此向量的有向线段的终点 的坐标减去始点的坐标, 向量的起点和终点的坐标有 即:如果 A( x , y ), B( x , y ) , 1 1 2 2 什么关系? 则 AB ( x2 x1 , y2 y1 ) ;
2014高中学科教学设计模版[1]
提高学会接力跑的能力,促进运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导入阶段结合主教材的内容进行引导练习,在分散的自主练习后,学生对下压式传接棒技术已经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进而体会配合的技术、默契程度和交接棒的时机掌握至关重要。接下来教师安排了慢跑中在接力区内完成交接棒练习,四组同时进行,对前面的学习进行了巩固,教师采用“递进式”的教学过程,为抓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了提问作答法、讲解示范法、指导纠错法、表扬鼓励法、分组练习法等一系列相应的教法,步步诱导、强化练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技术动作由浅到深,在练习中逐渐掌握传接棒的技术动作。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体验成果的乐趣。四组通过在接力区内的交接棒完成同向的接力跑比赛,决出优胜队,以竞赛的方法来检验各组的学习情况,教师最后教学评价。
学习与练习阶段4×100接力跑(第2学时)――下压式传接棒技术两人一棒的分散练习,自主练习,在练习中思考,在练习中摸索,在练习中领悟动作。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身体达到最佳状态,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这样的练习形式较自由、活跃,更能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培养学生自我分析、自我判断、自我评价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模块由4人参与、以跑为主、兼传递接力棒的运动,它激烈、紧张,又充满竞争,易于开展和普及。在接力跑教学中,不要过于专注技术教学的专业化、准确化,而应注重体现它在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上的教育功能。
三、学情分析
本次课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以提高学会接力跑的能力,促进运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本教案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注重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进行团结协作和敢于竞争。课的开始部分,注意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递进式的教学过程,使技术动作的学习由浅到深,让学生逐步掌握教学内容。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接力跑,使他们之间合作密切,交流畅通,切实掌握接力跑的动作要领。然后让学生在伸伸腿、动动手的轻松愉悦氛围中,使学生从兴奋状态过渡到相对安静状态,从而结束本课教学
2014高中学科教学设计模版
Para. TwoAnne’s diary acted as her true friend during the time she and her family had to hide away for a long time.
短语:add up calm down have got to be concerned about go through hide away set down on purpose in order to face to face according to get along with fall in love join in
Para. Three: Having been kept indoors for so long, Anne grew so crazy about everything to do with nature.
Work in pairs,read the article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信息表达
25分
优秀:对讨论的结果进行加工处理并重新组织,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有一定的深度。
良好:对讨论的结果有一点加工处理,认同别人的观点,没有自己的观点。
一:只是复制了一些别人的内容,没有表明自己的观点。
完成任务的情况
25分
优秀:快速的完整的获取所要的信息。
良好:一般的速度,基本获取所要的信息。
一般:搜索不到所有的信息。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完本单元后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主要评价自己在本单元中的学习情况。对书中的内容是否感兴趣,有哪些收获,解决了什么问题。使学生加深对友谊、友情的理解,以及如何正确交友,处理朋友之间发生的问题等。
2014高中学科教学设计模版
教学设计按照不同的起始物质的量①②③,达到平衡状态 时,各种物质的物质的量分数之间有何关系:2SQ + 02 2SO 3 起始 C(mol/L) 2 1 0 平衡 C(mol/L)0.80.41.22SC 2 +O22SO 3 起始 C(mol/L) 0 0 2 平衡 C(mol/L)0.8 0.41.2想一想:以上两个平衡,有什么异同? 【板书】一、等效平衡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恒温恒容或恒温恒压) ,对同 一可逆反应,初始加入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同, 而达到平衡状态时,如果同种物质的百分含量相同,则 这样的两个平衡称为等效平衡。
【思考】1•如何理解等效平衡” 2•相同效果指的是什么? 教学环节2:等效平衡的分类mol/L A学生讨论分析并回答: 两个化学平衡的起始态 不同,平衡态相同。
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与 条件(如浓度、温度、压 强)有关,与途径无。
学生分析并回答: 等效平衡是指相同效果 的平衡状态相同效果是指达到平衡 时,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 成分的含量(体积分数、 物质的量分数等)相等。
用实例进行分析,引 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对定义作进一 步的分析,是学生对 等效平衡理解更透 侧。
【板书】二、等效平衡的条件探究(一)恒温恒容:(△ n(g)工0的可逆反应) 2SQ (g) + O2 (g)-2S0s(g)途径1起始2mol1mol0途径2起始002mol途径3起始1mol0.5mol1mol(1+1)mol(0.5+0.5)mol途径4起始0.5mol??0.25mol 1.5mol途径5起始 a mol b mol c mol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1 题。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2、3 题【思考】1•途径2、3与1等效吗?2•途径4中02 (g)和SQ (g)的起始量为多少,达到平衡时可与途径1等效?3•途径5中a、b、c符合怎样的关系达到平衡状态是与途径1等效?大家用语言来表达一下恒温恒容条件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改变的可逆反应的等效平衡的条件结论:恒温恒容条件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改变的可逆反应,若改变起始加入情况,只要通过可逆反应的化学计量数换算成同一边物质的物质的量与原平衡起始加入量相同,则二平衡等效。
2014高中学科教学设计模版
2.坚持,
主要论证方法:比喻论证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二.默写课文。(20分。错一字扣1 分,扣完为止。)
八、板书设计
劝学
1.学习的意义——总分
1.提高。
2.改变。
二.学习的作用——分总
三.学习的方法——总分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题我的设计理念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主要的教学活动:范读法,示范讲析法,小组讨论法,展示法。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文言字词及句式的积累。
2.文本思路的梳理。
3.文本的背诵。
教学难点:
文本思路的梳理。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我的教学设计
课题:劝学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高一学生
课时
1课时
提供者
魏建平
单位
长治市一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文本中出现的常见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2.掌握文本的结构特点和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
3.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
1.主要过程:读——译——理——记。
2.主要方法:朗读、翻译、梳理、背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劝学》选自《荀子》,借用古人的语言阐释了学习的而价值、作用和基本的学习方法。它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文本本身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建立高中语文学习的思维体系和学习自信。
三、学情分析
2014高中学科教学设计模版
我的教学设计诵读指导,走进诗人、诵读指导、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1、介绍作者: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
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的领袖。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品味交流,探究赏析意象赏析1、欣赏课件,感受诗歌内容:朗读本诗,欣赏课件,谈谈对这首诗的初步印象。
2、找意象,把握情感:明确:一共是6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
第一个是油纸伞。
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
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
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
因为油纸1、朗读诗歌,找出诗歌主要意象。
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形成对本诗歌意象,情感的认识。
3、根据自己的理解,用散文化的语言改编诗歌。
学习诗词除了能够读懂,更重要的是能够结合自己的感受二次升华对主题的理解。
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能够规范而准确的掌握鉴赏的方法。
学习不仅仅是学一篇课文,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对诗词的热爱更为有意义。
让语文课堂学习融入生活,以收到-温馨提示:如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可联系文库删除处理,感谢您的关注!。
2014高中学科教学设计模版
【教学重点】 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判断。
【教学难点】 根据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师:同学们我们来看这样一些的例子
通过多媒体出示问题1:
1分析物价的升降对老百姓的生活的影响
2分析气温的升降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3从股票的涨跌分析投资者收益变化
师:展示并朗读
教师补充完善,给出函数概念
学生甲:回答x=-5,-2,
学生乙:回答x=0,1
学生丙:回答x=3,4
学生丁补充
学生朗读概念
1引导学生形成函数单调性的“数值”认识
2形成函数单调性的初步定义;在归纳的过程中建构概念,使学生更易把握概念的内涵
师:把函数概念中的“任意的两个自变量x1、x2”改为“恰有(或存在)两个自变量x1、x2”可以吗?
三、学情分析
因为我们是三类高中,学生基础差,没有自信,所以我们一般通过低起点和集体活动来营造教学气氛
1.知识与技能:从形与数两方面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掌握利用函数图象和定义判断、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步骤。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函数图象的变化趋势——上升或下降,初步体会函数单调性,然后数形结合,让学生尝试归纳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并能利用图像及定义解决单调性的证明。
3、函数单调性的判断与证明方法:
例1:说出函数 的单调区间,并指明在该区间上的单调性。
例2:画出 的图像,判断它的单调性 Nhomakorabea并加以证明。
例3:判断 在(-∞,0)
的单调性,并加以证明。
练习答案:……
能否主动参与
发言时声音响亮
能否自由表达
我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活动,能与他人合作?
2014高中学科教学设计模版
等效平衡
一、等效平衡的概念
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只要起始浓度相当,无论经过何种途径,但达到化学平衡时,只要同种物质的百分数(物质的量分数、体积分数或质量分数)相同,这样的平衡称为等效平衡。
【思考】
1.如何理解“等效平衡”?
2.相同效果指的是什么?
学生联想
学生讨论分析并回答:
两个化学平衡的起始态不同,平衡态相同。
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与条件(如浓度、温度、压强)有关,与途径无。
学生分析并回答:
等效平衡是指相同效果的平衡状态
相同效果是指达到平衡时,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体积分数、物质的量分数等)相等。
练习
在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内,加入2mol A、1mol B,发生反应:A(气)+B(气) 2C(气)达 到平衡时,C的质量分数为W。在相同(T、V)条件下,按下列情况充入物质达到平衡时C的质量分数仍为W的是( CD )
A.2mol C
B.3mol C
C.4mol A、2mol B
D.1mol A、2mol C
C.3mol C + 1mol D +1mol B
D.3mol C + 1mol D
E、1molA+0.5molB+1.5molC+0.5molD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1题。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2、3题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师生互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途径2起始002mol
途径3起始1mol0.5mol1mol
(1+1)mol (0.5+0.5)mol
2014高中学科教学设计模版
引导、帮助、肯定。
用关于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解释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培养分析归纳能力,获得科学知识。
引导、帮助学生总结。
尝试归纳本节所学
培养归纳总结的学习能力,增强自信心。
引导、帮助、肯定。
运用类比推理的研究方法,推断基因与DNA长链的关系。
进行技能训练,培养自学能力。
4.如果你是摩尔根,你将如何解释果蝇白眼性状的遗传?
5.需要设计一个测交实验来验证你的解释吗?为什么?如何设计?
摩尔根的研究:依据教师的引导提问、思考、讨论、作答、写出相关的遗传图解
经过分析、推理,培养学习能力,认同基因在染色体上。
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想像力。
培养设计实验的能力
引导学生阅读
学生阅读理解
本节教材内容是“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的一部分,教学难点较多,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好素材。因此,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围绕“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探索过程,精心设计学生参与的活动,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探究。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
(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并需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及模块整体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Ⅱ第2章第2节的内容。按照遗传学发展史来安排教材内容的人教版,在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以及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之后,本节的核心内容是:萨顿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利用果蝇做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二者分别从逻辑思维和实验证据两个方面把基因定位在了染色体上,从而把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的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了一起。更有利于学生对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实质的深入理解,同时又为学习伴性遗传奠定了基础。
2014高中学科教学设计模版[1]
课题: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
科目
化学
教学对象
高一年级学生
课时
3
提供者
杨大华
单位
柳林联盛中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并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通过对典型化学反应的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学会怎样从特殊到一般规律,再从一般规律到特殊的认识问题的科学方法;
氧化还原反应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一类重要反应。
观看
聆听
思考
充满期待
由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应用创设情境,从生活走进化学,激发学习兴趣
【布置任务】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的交流研讨栏目,写出下面6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1)铜与氧气的反应
(2)氧化铜与氢气的反应
[板书]3、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的转移(电子的得失或共用电子对的偏移
完成实验
小组讨论交流
尝试解释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聆听
思考
体会
在讲电子数目时巧妙的带出四者相等的结果,为讲得失电子守衡和化合价变化分析埋下伏笔。
通过对NaCl 和HCl 形成过程的分析引导学生寻找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深入理解“电子转移”的意义,并向学生渗透从结构入手探究化学反应这一化学学习的重要理想。
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这是一个新的分类标准,也是分类标准的发展。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反应物所含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反应物所含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
氧化与还原反应这两个对立的过程相互依存而统一于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
2014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设计模版[1]
教学
反思
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反思,写出教学后记、反思小结或自我点评。
10
八、板书设计
海水的运动
一、海水的运动
1、洋流的类型
2、大洋表层环流的分布规律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2、渔业:寒流交汇处形成渔场
3、航运:顺风顺水快,逆风逆水慢
4、污染:范围扩大,净化加快
二、教学内容及模块整体分析
本节课是第二单元第四节,它是了解海洋的大致状况与海水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后及教学。
主要教学内容如下:1、了解海水的主要形式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了解洋流放入类型及成因,大洋表层环流的分布规律以及洋流的地理环景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
一般特征:学生是高一学生,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与提高信息素养能力较低。
项目
评 价 内 容
分值
得分
教学
目标
确定目标准确(符合课程标准)、恰当、具体,能体现三维目标,并具有可操作性。
5
教材
分析
根据学科特点,概述本课内容及其地位,并准确列出知识点、重点、难点等。理解教材,对教材分析透彻。
10
学情
分析
结合所教内容,针对学生实际,从知识、情意、潜能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学生的分析符合年龄、心理特点;了解学生有关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
教学难点:三大类洋流在世界的分布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关于海水运动的图片(多媒体)
学生看图结合课本知识
进入课堂了解内容
关于洋流类型图片(多媒体)
学生看图回答问题
掌握相关知识
洋流分布的图片(多媒体)
2014高中学科教学设计模版
由于在化学平衡知识的学习中,运用平衡观点看问题贯穿始终;学生过去很少开放、自主地一次用多种药品来实验,并且实验药品紧贴第三节内容创设思维冲突,也为下节课沉淀的转化进行了铺垫。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确定为:学生通过理论探究及实验探究,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并学会从平衡角度判断溶解平衡的移动。
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七、教学评价设计
1.学生学习效果反馈
(1)通过检测题对学生知识技能进行基本目标的反馈。
练习1硫酸钡在实施的第一批学生,他们属于90后,信息意识强,见多识广,思维活跃,有创新意识,但是一部分学生对于学习没有兴趣,学习氛围不浓。由于课时原因,在高一的化学学习中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比较薄弱,进入高二虽然加强了学习的力度,但是仍然满足于学——背——考的模式,缺乏思维深度,能力的提高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帮助、引导。我校学生在第三章盐类水解的学习中存在很大困惑,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化学平衡相对好理解一些,而平衡的移动是第四节的认知基础。针对学困生,利用平衡理论解释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外界条件对平衡的影响,巩固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对于学优生,可以提供相关实际问题的信息,培养他们阅读信息、分析信息,获取相关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科学视野栏目——溶度积内容及化学平衡常数的知识拓展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
我的教学设计
课题: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科目
化学
教学对象
高二年级学生
课时
1课时
提供者
高裙裙
2014高中学科教学设计模版
课后思考的安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并为下一节课讲授指数函数图像随底数a变化规律作铺垫。
七、教学评价设计
八、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二、教学内容及模块整体分析
本课时主要学习指数函数的概念,通过图像的研究归纳其性质。“指数函数”是函数中的一个重要基本初等函数,是后续知识——对数函数(指数函数的反函数)的准备知识。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使学生得到较系统的函数知识并体会研究函数较为完整的思维方法,此外还可类比学习后面的其它函数。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一定的函数基本知识、可建立简单的函数关系,为以函数关系的建立作为本节知识的引入做了知识准备。此外,初中所学有理数范围内的指数相关知识,将已有知识推广至实数范围。在此基础上进入指数函数的学习,并将所学对函数的认识进一步推向系统化。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一)教学方式
直接讲授与启发探究相结合
在理解指数函数定义的基础上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关键在于弄清底数a对于函数值变化的影响。对于 时函数值变化的不同情况,学生往往容易混淆,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此,必须利用图像,数形结合。教师亲自板演,学生亲自在课前准备好的坐标系里画图,而不是采用几何画板直接得到图像,目的是使学生更加信服,加深印象,并为以后画图解题,采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打下基础。
(5)题底不同,指数相同,可以利用函数的图像比较大小。
(6)题底不同,指数也不同,可以借助中介值比较大小。
例2:已知下列不等式,比较m,n的大小:
学生练习,讨论比较大小的方法。巩固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这是指数函数性质的简单应用,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加深对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的理解和记忆。
2014高中学科教学设计模版[1]
3.教师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cos( - )=cos cos +sin sin 的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要联想到单位圆上点的坐标特点和向量的数量积公式,努力使数学思维显得自然、合理.
4.用向量的数量积公式证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时,学生容易犯思维不严谨、不严密的错误,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搞清楚两角差与相应向量的夹角的联系与区别
3、情感目标:
①、通过观察、对比体会公式的线形美,对称美;
②、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
二、教学内容及模块整体分析
三角恒等变换处于三角函数与数学变换的结合点和交汇点上,是前面所学三角函数知识的继续与发展,是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的重要素材.而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是正弦线、余弦线和诱导公式等知识的延伸,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是《三角恒等变换》这一章的基础和出发点,公式的发现和证明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本课时的中心任务就是建立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为下一章内容二倍角公式、和差化积、积化和差公式奠定基础,为三角变换、三角恒等式的证明和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等三角问题的解决做铺垫。
八、板书设计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例题
练习பைடு நூலகம்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及其推导
教学难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灵活运用。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用现实需要引入本课内容:
(结合章头图事例研讨)
2014高中学科教学设计模版
步骤:教师示例,侧重于教师自身的阅读经历;学生摘句欣赏,交流体验。
学生读课文,划出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
反复读,品味
口脑手并用让学生全身心投入
2、“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这四组对比性的比喻句,从四个角度精当地写出了南国与北国之秋的差异。第一组从“酒”的角度写味道的足与不足;第二组从“饭”的角度写质的实在与不实在,馍当然是吃一口是一口;第三组从“菜”的角度写味道的浓与不浓。前三组正好是一桌菜,构思可谓独特。第四组是从格调着眼,骆驼比之黄犬,可谓“大气大派”,“骆驼”之喻形象地渲染出北国之秋豪放而不矜持。
要注意课文文眼,即“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篇,更要认真领会,循此线索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并要带着美好的感情朗读。朗读要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就像朗读者自己在抒发感情一样。一些优美的语句、精警的段落,最好能熟读成诵。朗读尽量读出作品的“原味”来,尽量与作者的心灵贴近,与作者感情产生共鸣。
我的教学设计
课题:故都的秋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高中生
课时
一
提供者
孟丽坤
单位
山西省灵石第一中学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感知作家独特的视角,领悟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分析故都秋景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诵课文,研讨学习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特点
2、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寓的感情。
学生议论:“我”眼中的这些词语
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师归结:1、多数词语较“俗”;
2、多数词语在传递情感方面倾向于“悲”;
2014高中学科教学设计模版[1]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任意三角函数的定义例题:
2、三角函数的符号表示例1
3、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例2
4、诱导公式例3
例4
5.小结:
6.作业:
课后预习:指定内容
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对讨论问题的思想方法进行总结.
七、教学评价设计
上课听课时
1.边听边思考。
2.积极争取回答老师提出的每个问题。
3.边听边作笔记。
做作业时:
4.独立思考,按时完成。
5.书写工整,讲究格式,并且好好检查作业,然后交作业
其它部分:
6.课前准备充分。
7.对新学的内容,做到先预习。
8.对已学的知识常抽时间复习。
学生首次接触单位圆,可能会感到不适,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到用单位圆上的点的坐标表示锐角三角函数,不仅简单、方便,而且反映本质。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方便之处。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教学设计理念
根据教学法的真实性原则,设计学习活动,提供话题和真实任务,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发挥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创造合作学习型活动的必要条件,包括明确的小组活动目标,小组成员积极依赖的关系,成员间面对面的交流,注重学生社交技能的锻炼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
3.先由学生回答,教师再引导学生选几个点,计算比值,获得具体认识,并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证明.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取到原点的距离为1的点可以使表达式简化.
5.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三解函数的定义中自变量是什么,对应关系有什么特点,函数值是什么.
1.从原有的认知基础出发,来认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2.引导学生用人飘尘来研究锐角三角函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书]摩尔是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每摩尔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摩尔简称为摩,符号mol
[讲解]阿伏加德罗常数实验测得是比较精确的数值,近似值为6.02×1023。
思考、相互讲座、互相补充、得出结论。
理解、记录。
理解、记忆:阿伏加德罗常数是精确值,6.02×1023是它的近似值。
理解、记忆。
倾听、理解。
思考,猜想。
倾听、理解、思考、记忆:12克碳-12所含的碳原子集合体可以称量,其质量为12克,它所含的碳原子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联系化学实验和生产的实际,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解决的问题上来。
通过旧知识的回忆,介绍国际单位制中的七个基本物理量,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情感。
思考、回答:不行。因为1 mol是一个微粒集合体,必须取精确值阿伏加德较常数。
思考:1 mol物质近似含有6.02×1023个微粒,摩尔是个单位,不能用来说明宏观物质。例如:1 mol铅笔,1 mol本。摩尔这个单位只适用于微观粒子。
回忆摩尔的要领,1 mol物质含有阿伏加德尔罗常数个微粒,近似值为6.02×1023。
[小结]①摩尔是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每摩尔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灵敏个微粒,约为。6.03×1023。
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转移:
物质的量微粒数
(NA阿伏加德罗常数)
③微粒应指出是哪一种具体微粒。
[作业]课本第40页,第2题⑴、⑶。
[随堂检测]
⑴0.5molH2SO4含个H2SO4分子,可电离出mol H+,可电离出mol SO42-,共含个原子。
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分析和总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内容及模块整体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物质的量这个词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抽象、难懂的,而且非常容易将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以致错误地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因此,使学生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是学生学好这一章知识的前提条件之一。关于摩尔质量,教材是从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关系的角度来导出的。这种推导,有利于学生对摩尔质量的了解。在进行有关摩尔质量的计算时,教材重视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进行有关化学计算的能力。同时,强调解题格式的规范化。
本节课采用以生活实际引入,通过启发、推理、对比、讲解等教法,让学生从我们熟知的知识来理解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等概念,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的。
另外,在进行物质的量及摩尔的教学时,应该强调,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要用化学式表示。在进行关于摩尔质量的计算教学时,还应强调解题格式的规范化,规范化的解题格式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巩固。
加深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的认识,激发学习动机。
创设问题情境,加深学生对引入摩尔这个单位的意义的理解。
启发学生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意义。
加深对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含义的理解。
强调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从字面上加深对它的认识,防止发生错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来源;认识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个不变的数值。
那么这一堆中含有多少个微粒呢?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就可以把宏观可称量的物质与微观世界的微粒(原子、分子或离子)联系起来。
[投影]1971年第14次国际计量大会,确定七个基本物理量:
物理量名称单位名称单位符号
量摩尔mol
热力学温度开尔文K
发光强度坎德拉Cd
三、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1.学生起点能力分析
物质的量是一个新的化学概念,比较抽象,以高一年级学生已有的科学素养,要完全理解,并懂得运用比较困难。把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从生活中挖掘化学知识,并能运用已学知识,通过对比来理解记忆新知识。
2.学生认知方式分析
学生理解能力基本没问题,但是处理信息能力和对信息的加工能力,整合知识,运用知识等能力比较差,因而在此教学中要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
[投影]课堂练习4
⑻0.5mol氧气分子中约含个氧原子,其中质子数约为个,电子数约为个。
[过渡]已知物质的量,我们会求其所含的微观粒子数,若给出所含的微观粒子数,如何求物质的量呢?
[投影]课堂练习5
⑼含5.418×1021个质子数的OH-离子的物质的量为mol。
⑽0.1 molNa2SO4溶液中含有mol Na+,molSO42-。
学法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教学生怎样去学,使学生动脑,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主要以讲诉教学法为主,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和思考去认知新知识,发现得出结论和规律性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探索发现的能力。
我的教学设计
课题:物质的量
科目
化学
教学对象
高一年级
课时
2
提供者
王丽
单位
柳林县鑫飞中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目标:掌握物质的量、摩尔和摩尔质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知识的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讲述]物质的量就是七个基本牧师量之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符号是mol,简称为摩。
[板书]一、物质的量和它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
[设问]物质的量是表示什么意义的物理量呢?
[叙述]既然物质的量可以把可以把称量的物质与微观粒子联系起来,那么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一定是与物质所含微粒多少有关的物理量。
回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化学方程式的系数比就是分子个数之比。
思考:如何解决宏观可称量的物质与微观世界的微粒(原子、分子或离子)之间的联系。
若有一堆微粒(微粒的集合本)就可以称量了。
回忆: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的基本单位名称及符号。
领悟,记忆:摩尔是一个单位,是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
思考,讨论,回答:是为了解决可称量的物质与微观世界的微粒(原子、分子或离子)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1.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2.摩尔质量的概念和有关摩尔质量的计算
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言]在初中C+O2=CO2,反应是按微粒数为:1:1:1进行的,单个的这些微粒肉眼看不见,摸不着,而且他们的质量都非常小,无法称量。但在实验室里或生产上用来进行反应的这些物质又是可称量的,如何把可称量的物质与微观粒子联系起来呢?
⑵1 mol氧气(氧分子)含有个氧分子;
⑶1 mol硫酸含有个硫酸分子;
⑷1 mol硫酸含有个硫酸根离子;
⑸1 mol氢气含有个氢原子。
[设问]1摩尔氧气能否写成1 mol氧?为什么?
[投影]课堂练习2
⑹判断下列写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①1 mol氢
②1 molCO1 mol氢
③1 mol离子氢
[讲述]摩尔是一个巨大的微粒集合体,可以有0.5 mol氢气,0.02molHCI,而分子、原子就不能说0.5个,0.02个。
摩尔可以表示不同的微观粒子,所以使用摩尔时,必须同时指明是哪一种微观粒子。
要找出所给的微粒与所要求的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例如:H2—2H。
回答:不行。分析:因为无法明确氧究竟是指氧分子还是氧原子。
回忆微观粒子的表示方法,判断题目是否正确。
明确用摩尔做单位数值可以是小数、分数,而微粒个数必须是整数,不能是分数。
考查给出原子团的微粒个数,如何算出所含质子、电子的物质的量。
①考查由摩尔向微粒数的计算;
②考查物质的组成;
③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认真仔细、独立自觉的科学态度。
①巩固知识;
②灵活运用知识;
③培养学生折逆向思维及知识迁移能力。
加深认识,使知识条理化,促进对知识的落实。
七、教学评价设计
八、板书设计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一、物质的量(amount of substance)的单位---摩尔(mole)
1.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mol)。
2、阿伏加德罗常数:表示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符号为NA,单位为mol-1,数值约为6.02*1023mol-1
3、注意:使用mol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
分析:①1 mol OH-中含有9 mol质子,相当于9×6.02×1023个质子,则含5.418×1021质子数的OH-离子的物质的量为:
(5.418×1021)/(9×6.02×1023)
②1 mol Na2SO4溶液中可电离出2 mol Na, 1 mol SO42-。
回忆、落实。
考查由物质的量向所含原子、离子数的运算方法
4.N、NA与n的关系:
⑵3.01×1023个OH-中质子的物质的量为,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⑶0.1 mol KCIO3和0.1 mol KCIO中所含微粒数相等的是()。
(A)钾离子(B)氯离子(C)氯原子(D)氧原子
分析:①1 mol O2分子中含有2 mol O原子;②1 mol O原子中含有8 mol质子,含有8 mol电子。
物质的量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之一。教师应按教学内容的要求,深入浅出地讲清物质的量的概念,不要希望一节课就能解决概念的全部问题,也不要认为讲明白了学生就应该会了。实际上,学生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或计算中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只有在本章教学和后续的各章教学中,帮助学生反复理解概念、运用概念,并不断地纠正出现的错误,才能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较灵活地运用这一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