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1.3.1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合集下载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周的过程,公转周期约为365.25天,也就是一年的长短。

地球公转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地理现象和具有重要地理意义的现象。

首先,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交替的现象。

由于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因此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会有所变化。

当地球距太阳较远时,太阳直射点偏离赤道,形成季节交替。

这就是为什么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会有所差异,而且季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原因。

季节交替对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和人类活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地球公转影响了地球上的温度分布。

由于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的直射光线会有所变化,所以地球不同纬度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量也会有所不同。

赤道地区由于靠近太阳直射点,所以接受的太阳辐射量最大,温度较高,而两极地区则接受的太阳辐射量最小,温度较低。

这种温度差异导致了性质迥异的气候带的形成,例如赤道附近的热带、中纬度地区的温带和两极地区的寒带。

这种温度分布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除此之外,地球公转还影响了地球上的气候变化。

地球公转会引起地球在太阳周围偏离其平面的倾斜,即地球的轴向倾斜。

这个倾斜角度使得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来回移动,导致地球的季节消长和气候变化。

这也是为什么地球会有冬季和夏季的原因。

地球公转以及轴向倾斜还导致了极地地区长时间的白夜现象和三至极夜现象。

这些气候现象对于极地地区的生态系统、植物生长和动物迁徙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地球公转还影响了地球上的海洋运动和气候型态。

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移动,导致了地球上大规模的海洋水流系统形成,包括大洋洋流和近海洋流。

这些水流系统对地球上的气候型态和海洋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地球公转还导致了大规模的风系统形成,包括赤道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和两极地区的极地低压。

这些风系统对于地球上的气候型态和气候事件(如风暴和台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最后,地球公转也对地球上的地形和水文环境产生了影响。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这个时间叫做一年,是以地球所用的时间计算的,通常是365.25天左右。

地球公转对人类和自然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理意义。

首先,地球公转对于季节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们知道,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地球的北半球离开太阳的角度在不断变化,所以相对应的气温、水汽、光照和降水等因素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这使得地球上的季节分明,给人带来了春暖花开、夏日炎炎、秋高气爽、冬雪飘飞等不同的体验。

这对于生命的生长和繁衍,以及农牧业和渔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地球公转也对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地球公转的存在,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会随着时间而变化。

比如地球上的野生动植物根据季节的变化而展现出不同的色彩和生命力,海水温度和海洋流动也会有明显变化,这又会影响到大洋中的生命。

这些变化都对我们认识地球自然环境的规律和趋势,以及如何保护和改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启示。

第三,地球公转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地球公转的存在,使得不同经度、不同季节、不同气候、不同文化的人们能够通过交流贸易、文化交流等方式相互联系,逐步形成全球化的交往网络。

这又促进了人类对地球自然环境的更好认识,对自然资源的更好开发,对自然灾害的更好防范和处理等。

同时,地球公转产生的自然规律和趋势也为人类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社会制度、人类思想和价值观念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思考的方向。

总之,地球公转对于人类和整个自然界都有着巨大的地理意义。

它不仅决定了季节的变化、自然环境的变化、人类生产生活和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也反映了宇宙万物间最基本的自然规律和趋势。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认识和深入研究地球公转的本质和意义,不断探索更好地保护地球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方法和途径。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现象。

这一运动对于地球的地理意义非常重要,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季节、天文现象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首先,地球公转是造成地球季节交替的主要原因之一、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上的一些位置在24小时内经历一次日出和日落,而地球公转则决定了地球接受到的太阳辐射的分布情况。

由于地球的自转轴倾斜,导致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进而形成了四季交替的现象。

具体来说,当北半球冬至时,北半球离太阳最远,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少,所以是冬季;而南半球此时距离太阳最近,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所以是夏季。

同样道理,当北半球夏至时,北半球离太阳最近,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所以是夏季;而南半球此时距离太阳最远,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少,所以是冬季。

春分和秋分则是北半球和南半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相等,所以可以分别作为夏季和冬季转换的标志。

其次,地球公转还决定了地球的日长和夜长。

地球公转使得地球上各个位置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因此也使得日照时间不同。

在北半球,当夏至时,北纬23.5度处接受到最长的日照时间,这一地区的白昼持续时间将达到24小时;而在南半球的冬至时,南纬23.5度处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而在北极圈和南极圈内部,则会发生极昼和极夜现象。

这些地理现象都离不开地球公转。

此外,地球公转还决定了地球整体上的气候分布。

公转使得不同地区在同一时间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导致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在赤道地区,由于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多,导致气温高,季节变化不明显,常年温暖。

而在中纬度地区,由于太阳辐射量适中,季节变化明显,出现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

在极地地区,由于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少,导致极地气候寒冷,长时间处于极夜状态。

地球公转对气候是一个长期的影响因素,使得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有各自不同的气候特点。

最后,地球公转还与天文现象有关。

由于地球的公转,我们能够看到不同星座在不同时间出现或消失。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众所周知,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方式,公转一周就是一年,那么你知道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是什么吗?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及相关资料,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随纬度变化(1)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2)东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3)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2.随季节变化(1)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2)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夏至日最小(3)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当太阳直射时,太阳高度最大,为90°,太阳每年直射两次二、昼夜长短的变化1.夏半年(春分至秋分)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2.冬半年(秋分至次年春分)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3.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三、四季的划分1.天文四季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3)春、秋:冬、夏两季的过度季节2.气候四季北半球: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四、五带的划分1.依据:太阳辐射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2.划分:(1)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2)南、北温带:回归线到极圈之间(3)南、北寒带:极圈到极点之间●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昼夜更替1.产生原因:(1)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亮的球体(2)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2.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1)昼半球:太阳高度大于0°(2)夜半球:太阳高度小宇0°(3)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3.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二、地方时1.概念因为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叫做地方时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1.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2.规律:地表沿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纬度越高,偏转越大3.对河流的影响(1)北半球,右岸冲刷,左岸淤积(2)南半球,左岸冲刷,右岸淤积●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区别首先地球表面的点都在围绕着一根通过地心的轴(自转轴,也叫地轴)做圆周运动,这种圆周运动称为地球自转。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公转是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对地球的形态、气候、季节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是指地球以自己的轴线为中心,自西向东旋转一周的过程。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在于它给我们带来了日夜交替的现象。

由于地球自转,当日升起的太阳在一天中从东向西直线运动,所以看起来是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在自转的过程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也会造成不同地区的昼夜时长、季节等变化。

例如,在北极圈内,由于地球自转的影响,太阳从5月到7月期间不落下,形成了白昼连续的极昼现象。

而在南极圈内,则是从11月到1月期间连续的白天。

在赤道附近,则是昼夜时长几乎相等。

地球自转的间接影响还表现在地球的形态上。

在自转的过程中,由于地球自转使得地球的赤道部分受到惯性离心力的作用而稍向外突出,赤道部分比两极位置直径长大约43公里。

这种偏离球形的现象被称为地球的“赤道膨胀”,其对形成地球的自转椭球、地球形变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运动的过程,公转周期约365.24天。

地球公转对地理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地球公转造成了地球四季交替的现象。

地球因为公转而绕着太阳运动,赤道与太阳夹角不断变化,导致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也不同。

对于靠近赤道的地区,由于它们与太阳的夹角较小,所以一年中的气温波动较小,昼夜时长也几乎相等。

而随着纬度的升高,气温变化越来越明显,昼夜时长也会更加不同。

另外,地球公转还会造成在不同季节地球表面的水汽分布变化,从而影响降水分布和干湿季节的变化。

地球公转的另一个影响是它决定了日地距离的变化。

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是不稳定的,因为地球的公转是椭圆轨道,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距太阳最近时为近地点,距离达到1.5亿千米,距太阳最远时为远地点,距离达到1.52亿千米。

近地点时,太阳的距离最近,这时地球表面的温度要高于远地点。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分不清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分不清他们代表着什么,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此处需要注意,学生容易理解为自转产生了昼夜现象,但地球不自转仍有昼夜现象,在一年中地球公转也会使某一地有一次昼夜变化,只有地球不停地自转,才会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①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②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成90?;③直射点A与晨昏线和最小纬线圈切点B的纬度之和等于90?;如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23?26?N)时,切点B的纬度为66?34?N或66?34?S。

当太阳直射在20?S时,切点B的纬度为70??N或70?S。

2.地方时与区时: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此地的地方时12点,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相邻15度经线内所用的同一时间是区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全世界所用的同一时间是世界时(0度经线的地方时)。

区时经度每隔15度差一小时,地方时经度每隔1度差4分钟。

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

离北京所在的东八区较远的地区,作息时间与北京不同。

例如,新疆的乌鲁木齐市,人们一般10点钟上班,14点吃午饭。

因为乌鲁木齐在东6区,与北京时差为2小时,如果乌鲁木齐的人们使用东6区的区时,作息时间会与北京相同,但乌鲁木齐使用的是东8区的区时“北京时间”,所以他们的作息就在“北京时间”的基础上延迟了2小时。

(图解)3、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

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无论朝哪个方向运动,都会发生偏向,在北半球偏右,在南北半球偏左。

赤道上经线是互相平行的,无偏向。

4、自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地球在自转过程中,球上各质点都在绕着地轴作圆周运动。

因此,就会产生惯性离心力。

这种离心力随着物体距离地轴半径的增大而增大,也就是说,从赤道向两极,惯性离心力逐渐减小。

使得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长期作用使地球变成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形状。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首先,地球的公转是造成四季变化的重要原因。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呈椭圆形状,使得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会发生变化,这就导致了地球不同季节的出现。

当地球远离太阳时,阳光的照射面积较大,而且太阳光经过大气层的路径较长,导致辐射能量的衰减,此时出现寒冷的冬季;而当地球靠近太阳时,阳光的照射面积较小,太阳光经过大气层的路径较短,辐射能量较强,此时出现温暖的夏季。

地球公转导致了不同季节的交替出现,为生物提供了不同的生活环境。

其次,地球的公转还影响了地球的气候。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的倾角,使得太阳光直射的位置在赤道附近,赤道附近的地区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大,故气温较高;而在地球的两极地区,由于太阳光以较小的角度照射,故气温较低。

这种温度差异导致了地球不同地区的季节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形成。

此外,地球的公转还影响了地球上的昼夜变化。

地球的自转使得地面上的一部分始终处于太阳照射之下,而另一部分则处于太阳照射之外。

随着地球的公转,地球上各地的昼夜交替出现。

在地球公转一周的过程中,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发生变化,导致昼长夜短的变化,从而形成了日照时间的差异,影响了生物的生长与繁衍。

此外,地球的公转还对地球上一些自然现象的发生产生了影响。

例如,地球公转轨道的倾角导致了地球上的地理带的出现。

这些地理带因温度与降水变化而有所不同,从而对动植物的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影响。

此外,由于地球的公转,地球上的地理特征,如山脉、河流、湖泊等的分布也受到地球公转轨道的影响。

总结起来,地球的公转对地球上的生物、气候、昼夜变化以及自然现象等有着重要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公转给地球带来了四季变化、不同地理带的形成、昼夜交替等自然现象,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丰富的生存环境。

地球的公转还对地球上的气候产生影响,影响动植物的分布和生态系统的运行。

地球的公转是地理研究中重要的基础知识,对于理解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以及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简述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简述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简述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其自转轴旋转。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是多样的,它不仅是地球的动力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而且影响着地表的气候状况以及地表物质的分布与物理地质特征。

首先,地球公转是地球建成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促进了地球上的恒星环境的形成与发展。

地球公转给地球带来了变化和多样化的能量,使得地球上不同地区得到不同时间和能量状况。

这种变化在形成日夜更替和季节变化等方面非常重要,为世界上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繁殖的环境。

其次,地球公转对地表的气候状况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也是它的最主要的地理意义所在。

具体而言,地球公转产生的热量能使大气层加热而运动,把太阳能向上传递,从而形成全球环流影响区域气候,有效地控制了全球整个气候系统。

此外,地球公转还给地壳和海洋提供了大量的能量,形成了地壳和海洋层中多样的物理地质结构特征与固有性质,其中,大陆地块的活动、山脉形成以及海洋性海岸线的形成等,则是其中比较重要的现象。

总的来说,地球公转的存在,是地球上多种影响成为可能的基础,它汇集了地球上物理地质学、气候学、地貌学、陆地生态学的知识,是世界地理空间结构和景观形态的发展背后的重要推动力,可谓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地理启示。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太阳直射点每个月移动纬度约为8°,每移动1°约需4天
•四季的更替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23°26′ N 次年春分 赤道
23°26′ S
地球公转特征及其应用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 6月初,太阳在黄道的位置是 照系,可看到太阳在黄道上运行。 A.甲 B.乙 C.丙 D.丁
一艘海轮从上海出发驶向美国旧金山。当 海轮途经图中P点时正值日出,图中EF线 表示晨昏线。 下列现象发生时间与海轮途经P点
的日期相近的是 A.江淮平原地区正播种冬小麦 B.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梅雨季节 C.北京一年中昼长最短 D.塔里木河一年中流量最大
• 答案详解
• 1. B 2. A
• 解析:
• 1.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知识。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
一.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区别
同一纬圈上,昼弧+夜弧=24小时
昼弧=夜弧,则昼夜等长 昼弧<夜弧,则昼短夜长 昼弧>夜弧,则昼长夜短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太 阳直射点会南北移动, 引起昼弧、夜弧的 长短变化,从而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
31
春分
以春分点为参考点,在一个回归年期间,从太阳中心上看,地球中心连续 两次过春分点,从地球中心上看,太阳中心连续两次过春分点。 359°59′9″.71=365.2422日,即365日5小时48分46秒
春分
3.地球公转的周期: 1恒星年
以相对不动的恒星为参考点,它是地球公转360°的时间,是地球 公转的真正周期。恒星年长度为365.2564日,即365日6小时9分 10秒。
图1是天赤道与黄道的示意图,图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围绕着太阳公转,自身也在自转。

这两种运动对于地球的形态、气候、地理环境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着自身轴线旋转。

它的地理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形成昼夜变化地球的自转造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由于地球自转一周需要24小时,因此每个地方都会有12小时的日间和12小时的夜间。

这种昼夜变化的现象不仅影响着生物的生活节律,也影响着人们的作息习惯和经济活动。

2. 形成地球的纬度系统地球自转也是形成地球纬度系统的原因之一。

地球的轴线与地平面夹角不同,使得赤道和南北极的温度、光照等条件有明显差异。

因此,人们把地球表面分为各种纬度,以便衡量和表示地球上各个地区的气候、生态、资源等差异。

3. 形成风向和气压带地球自转也是形成风向和气压带的原因之一。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会不停地受到阳光的照射,产生气温差异。

同时,地球的旋转也使得地球表面的气体发生不同程度的热胀冷缩现象,形成了不同的气压带。

这些气压带和气温差异导致了大气运动,形成了世界上各种不同的气候和季风气候区。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轨道运动。

它的地理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形成四季交替地球公转也是形成四季交替的原因之一。

由于地球绕太阳一周需要365天,因此地球在不同位置时受到的阳光照射也不同。

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就是由于地球公转造成的。

2. 形成地球的经度系统地球公转也是形成地球经度系统的原因之一。

地球公转一周的圆周被分成360度,因此可以将地球划分为各种经度。

这些经度用来确定地球表面上各个地区在同一时刻的时间,以便人们协调国际时差、飞行航线等问题。

3. 形成影响气候的因素地球公转造成了地球不同区域接受不同光照时间的现象。

这种现象导致了地球各区域的气温差异,也是决定地球气候因素的重要之一。

三、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是紧密联系的,二者共同影响着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存。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过程,一个公转周期为365.25天。

1.四季变化:地球公转导致了四季的变化。

由于地球公转时,不同季节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不同,所以季节的变化是由地球公转产生的。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在轨道上不同位置上的日照时间和太阳高度角发生变化,导致不同季节的气候和温度变化。

例如,在地球公转到南半球最远离太阳的时候,即南半球的冬至,南半球将面临较长的黑夜和冷天气。

2.时区的形成:地球公转产生了全球范围的不同时区。

由于地球公转,不同经度的地区在不同时刻处于太阳直射的角度,因此每个经度都有其自己的时间。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大约一小时。

这种时区的设立使得全球范围内的时间统一起来,方便了人们的交流和合作。

3.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地球公转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地球公转过程中,接收到太阳辐射的地区温度较高,而背离太阳的地区温度较低。

这种温度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例如,靠近赤道的地区温暖湿润,适宜热带雨林的生长,而靠近两极的地区寒冷干燥,适宜极地植被和动物的生存。

4.季风气候的形成:地球公转是季风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地球公转过程中,由于太阳辐射的不均匀,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也不同,从而形成了季风气候现象。

例如,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的地区在地球公转过程中会经历季风的变化,夏季受到海洋上水汽的影响而产生大量降水;冬季则因为同等的纬度上缺乏海洋的蒸发而干燥。

5.海洋洋流的影响:地球公转对海洋洋流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轴倾斜的关系,不同季节太阳直射区域的位置会发生变化,导致热量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匀。

这种热量分布不均匀影响了海洋的温度和盐度分布,进而影响了海洋洋流的形成。

例如,赤道附近的洋流会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的影响,其强度和方向与地球公转有关。

总之,地球公转产生了许多地理意义,包括四季变化、时区的形成、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季风气候的形成以及海洋洋流的影响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完美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完美版)
(纬度差指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纬度差)
夏至日:71º 26′ 冬至日:24º 34 ′ 二分日:48°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大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小
既不是最大,又不是最小
距太阳直射点最近的一天
距太阳直射点最远的一天
夏至日(6月22日)
2. 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 (季节) 分布规律
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 与黄赤交角相关的数量关系:
① 黄赤交角与回归线大小相同,变化一致: 黄赤交角增大, 回归线度数增大; 反之.
② 极圈度数与回归线度数互余 (与地轴与黄道面夹角相等 )
③ 与五带范围的关系:
热带: 有直射现象的地区:
温带: 既无直射现象又无极昼夜现象的地区
地球的公转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1.公转的方向
从天北极 俯视
太阳
公转方向
公转方向
N
N
考点1
单击添加标题
02.
单击添加标题
01.
地球公转的一般规律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从天南极 俯视
太阳
公转方向
公转方向
S
S
自西向东(与自转方向一样) 从天北极俯视:逆时针 从天南极俯视:顺时针
公转方向规律
2.公转的周期:
365天6时9分10秒(1恒星年)
近日点 (1月初)
远日点 (7月初)
太阳
公转方向
公转方向
N
N
3.公转的速度:
角速度: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平均每日约1°。
线速度: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平均约30㎞/S
(平均速度可看做二分日的速度)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不断移动,太阳直射地表的位置也不同。

2.产生四季和五带:即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地球公转意义
地球公转使得正午太阳高度发生变化
地球的公转使得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向南北方向逐渐递减。

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会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机会而此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正好位于回归线之上的地区一年就只有一次太阳直射机会分别是夏至和冬至;而位于南北回归线之外的地区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位于北回归线之外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位于南回归线之外的地区则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地球公转使得地球自身的昼夜长短发生变化
此处我们以北半球为例在春分日到秋分日期间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时北半球各纬度地区昼长夜短而在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期间就到了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时北半球各纬度地区昼短夜长同时当正处于春分日和秋分日时,全球各地昼夜一样长南半球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地球公转使得地球出现四季的更替同时行成五带
地球的公转使得太阳高度和地球昼夜长短产生变化从而导致地球表面出现了有着共同特点的地区,按照纬度来进行划分可以发现五个热量带即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地球公转和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和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与其地理意义一、公转的基本特征 1.定义:绕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时针方向绕转南极上空俯视:时针方向绕转3.周期:一个恒星年。

4.轨道与速度[点睛] 区分近远日点和冬夏至日(1)时间上的区别: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左右;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左右。

(2)在公转轨道上的区别:近日点的位置较冬至日靠东,远日点位置较夏至日靠东。

二、黄赤交角与其影响(1)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同赤道平面的交角就是。

目前,黄赤交角是23°26′。

(2)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之间往返移动,形成季和带。

[点睛] 春分日和秋分日的区别春分日:太阳直射点由南半球进入北半球经过赤道时的节气。

秋分日:太阳直射点由北半球进入南半球经过赤道时的节气。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1)一般状况(以北半球为例)①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②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2)二分二至日的昼夜长短状况节气 图示 昼夜的主要特点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与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与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纬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

(2)季节变化北半球节气 达最大值的地区 达最小值的地区 夏至日 北回归线与其以北各纬度 南半球各纬度 冬至日 南回归线与其以南各纬度 北半球各纬度 二分日 赤道 -3.四季更替和五带(1)形成原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导致太阳辐射既有时间的变化,也有空间的分异。

(2)四季的划分⎩⎪⎨⎪⎧天文四季:把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 最大的季节定为夏季北温带国家四季:3、4、5月为春季,依次每3个月为一个季节(3)五带的划分⎩⎪⎨⎪⎧界线:回归线和极圈五带:南、北寒带,南、北温带,热带黄赤交角与其影响1.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与围在公转过程中,黄赤交角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移动规律见下图:⎦⎥⎥⎤地球的自转→赤道面地球的公转→黄道面→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年移动→→2.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五带围、直射现象和极昼极夜的围 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把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5个温度带。

地球公转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地理意义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轨道运动的过程。

它是地球运动中最重要的一种运动形式,也是地球上划分季节、决定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

下面将详细介绍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首先,地球公转使地球拥有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周需要约24小时,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其中一面,而给另一面带来黑暗。

地球不停地公转,使得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经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这一现象对于人类日常生活和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帮助我们正确判断时间、安排工作和休息。

其次,地球公转导致地理季节的变化。

地球公转轨道并非完全圆形,而是椭圆形,距离太阳最近的点称为近日点,距离太阳最远的点称为远日点。

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离太阳最近的时候,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为集中,而离太阳最远的时候,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相对较弱。

这种距离的变化使得地球的气候季节变得多样化。

例如,离近日点越近的地区接收到的能量更多,温度更高,气候更炎热;而离远日点越近的地区接收到的能量较少,温度较低,气候更寒冷。

这就是为什么地球的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的原因。

第三,地球公转还影响了地球上的风带分布。

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地球全球环流系统,其中赤道地区辐射强烈,副热带地区和极地地区辐射相对较弱。

这会引发热量和气流的不均匀分布,从而导致了风存在的存在。

例如,赤道上升的热空气在高空冷却后会下沉,形成高气压带,而两极附近极地寒冷空气下沉后也形成高气压带。

而赤道和两极之间的区域则形成了低气压带。

这种气压差异使得气流以东西方向吹动,形成了赤道西风带、副热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等风带分布。

这些风带对于全球气候的分布和地表水循环具有重要影响。

地球公转还对地球上的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地球公转的非圆轨道和轨道倾角的变化,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有所变化,从而导致了气候的变化。

这一现象被称为“米兰科维奇周期”。

据科学研究,这个周期大约是每2.5万年。

这种气候的变化对于生物进化和生态系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太阳光线对于地平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用H表示)。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

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90°,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

(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它的大小随纬度不同太阳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按节气:节气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为90°,春分赤道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夏至北回归线90°,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秋分赤道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冬至南回归线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归纳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正午太阳高度为90°,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越远则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按纬度:纬度地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北半球冬至日后逐渐增大,北半球夏至日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然后又逐渐缩小,到北半球冬至日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南北回归线上一年中有一次太阳直射,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南回归线及其以北半球冬至日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然后又逐渐缩小,到北半球夏至日达到一年中南地区最小值一年中同一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告诉随时间变化图:(北半球)2、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地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二分日时晨昏线通过两极并平分所有纬线圈外,其它时间,每一纬线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长的昼弧和夜弧两部分(赤道除外)。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2)原因;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 (3)周期:1个回归年(365日48分46秒)
(4)回归运动示意图:
北极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来回移动
北回归线
在太阳直射点上,单位面 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最 多。
赤道

南回归线
南极
夏至
23º26´N
0
º 春分
23º26´ S
秋分
春分
冬至
(5)直射次数: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两次太阳直射 南、北回归线之上:一年一次太阳直射 南、北回归线之外:没有太阳直射
气候四季 3 4 5 春 6 7 8夏
9 10 11 秋 12 1 2 冬
考点二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长短的变化 (一)、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 (1)昼夜长短与太阳直射点的关系:
①.春分日和秋分日昼夜情况 全球各地的昼夜均等长, 为12个小时。
(一)、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
②、夏至日(6月22日)昼夜长短情况。
春秋分(直射赤道):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 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 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和南回归线以南地区:白昼最长 (短)和太阳高度最大(小)值同时出现;南、 北回归线之间地区:白昼最长(短)和太阳高 度最大(小)值不同时出现。
归纳总结

昼夜状况
昼长随纬度变化规 极昼


极夜
北半球 赤道 南半球 北半球 南半球 全球 情况
夏至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是十分重要的,它对地球上的气候、季节、地理划分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地球公转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需要大约365.25天的时间,这导致了地球在不同季节的位置和太阳的相对位置不同,进而影响到了光照的角度和强弱。

在北半球,当地球公转到远离太阳的位置时,太阳的光照角度较低,产生的热量较少,这就是冬季;而当地球公转到靠近太阳的位置时,太阳的光照角度较高,产生的热量较多,这就是夏季。

相反,在南半球,季节是相反的。

由于地球的公转,季节的变化给人类的农业生产、衣着与食物选择、生活方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地球公转给地理划分带来了便利。

地球公转以太阳为中心,这导致了地球不同位置的日照时间和强度不同。

经过长期的观测和研究,我们可以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纬度带,如赤道带、副赤道带、温带和极地等。

这种划分使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地球各个区域的气候、生物群落以及人类活动等特点和变化。

此外,利用地球公转引起的日照时间差异,我们还可以划分出不同的时区,便于人们在不同地区进行时间的统一和社会生活的有序进行。

地球公转还对气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地球的公转造成了不同地区的太阳辐射的不均衡,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多样性。

当地球的某一地区向阳面时,太阳的光线辐射直接作用于地表,产生较高的温度。

而当地球的某一地区背向阳面时,太阳光线辐射经过大气层的散射和反射,导致该地区光线减弱,温度较低。

这种不均衡的辐射使得地球上的热量分布不均衡,引发了气候带的形成,如赤道气候、副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极地气候等。

这些不同的气候带又与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

例如,热带地区由于阳光充足,温度高,湿度大,适宜热带雨林等丰富的植被和动物群落的生长,而极地地区则条件恶劣,只有适应极端环境的苔藓植物和少量动物能够存活。

此外,地球公转还造成了自转,这导致了地球上的经度和标准时间的产生。

基于学生学习行为改进的目标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必修一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含教后反思

基于学生学习行为改进的目标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必修一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含教后反思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等基本特征。
2.掌握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3.能够运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解释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4.了解地球公转在人类生产、生活和文化等方面的应用,拓宽知识视野。
(二)过程与方法
2.通过播放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实际场景的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3.创设生活情境,如讨论地球公转对农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产生的地理现象以及其地理意义。
2.通过提问、解答、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地球公转的奥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地理奥秘的热情。
2.培养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3.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善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4.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贴近生活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同时,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学科素养。此外,我还将在教学中融入环保理念,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环境,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在教学结束后,我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此外,我还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α为当地纬度, β为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 ︱α+β ︱为两点纬 度差 )
牛刀小试:
若太阳直射23°26 ′S ,那么47°S 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66°26 ′ ?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 66 °34 ? ′ 47°N的 _______ _____ 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__ 19°34 ′?
临沂在(35 ° N),当夏至日、冬至日、 春秋分日时的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 90° — 纬度差
二分二至日时地球的位置
春分 3月21日前后
夏至 6月22日前后
冬至 12月22日前后
秋分 9月23日前后
根据课本二分二至日图,请在下图中标出二分 二至日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并用平滑曲线连接起 来。
夏至日(6.22前后)
北回归线
春分日 (3.21前后)
秋分日 (9.23前后)
春分日 (3.21前后)
例题3、从“五一”劳动节到“十一”国庆节,太 阳直射点 ( A ) A.先向北移,再向南移 B.先向南移,再向北移 C.一直向北移 D.一直向南移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三、四季的更替与五带的划分
一、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太阳高度角与正午太阳高度角
(1)、太阳高度角:
公转方向
N
太阳
公转方向
N
S
太阳
S
公转方向
公转方向
从天北极 俯视
从天南极 俯视
一. 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特征
4. 速度: 1月 初,地球位于_________ 近日点 附 ① 每年_____ 近,公转速度较快。 ② 每年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公
转速度________ 。 较慢
14710万千米
远日点
自西向东
23时56分4秒 恒星日
角速度:除极点外,其它都相 等15°∕时。
自西向东
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年 近日点(1月初)最快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 递减
远日点(7月初)最慢
二、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
赤道平面:通过地心与地球自转轴垂直的平面
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 (23°26′)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地球自转运动的基本特点
1.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2.周期:一个恒星日, 23时56分4秒 3.速度: (1)角速度:除南北极点 外,其他地点都相同 (15°∕ h)。 (2)线速度:随纬度增加而 降低 ,赤道上线速度 最大,极点为零。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 昼夜交替 2.产生 时差 3.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 发生偏转
二分二至 太阳直射点的 位置 直射点正午 太阳高度 肥城的正午 太阳高度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0° 23 °26′N 0° 23 °26′S
90° 90° 90° 90°
55° 78 °26′ 55 ° 31°34′
h H α( ) H
L
楼间距 太阳能热水器安装
L = cot H ·h
α = 90°- H
同 一 地 点 ( 季 节 变 化 )
夏至日时,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正 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南半球各纬 度达到一年中最小; 冬至日时,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正 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北半球各纬 度达到一年中最小; 回归线之间的地区:直射时最大。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用H表示大小,公式如下: H=90° - ︱α+β ︱
运动趋势
逐渐北移 逐渐南移
9月23日前后
12月22日前后
逐渐南移
逐渐北移
例题1、(07江苏)8月24日,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 位置最接近图中的( B ) A .A 点 B .B 点 C .C 点 D.D点
例题2、自北半球夏至到冬至,地球的公转速度 ( C) A.越来越快 B.越来越慢 C.先变慢再变快 D.先变快再变慢
地球公转
一. 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特征
1. 轨道:接近正圆的 _____ 椭圆 轨道,太阳位于
其中一个_____ 焦点 上。
14710万千米
远日点
15210万千米
太阳
近日点
地球 地球的公转
一. 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特征
2. 方向:自西向东 (从天北极看,逆时针;从天南极 看,顺时针。即北逆南顺) 1恒星年 3. 周期: 365日6时9分10秒,叫做_________
黄 赤 交 角
在下图方框中标出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黄赤交角 及其度数。
66°34′
赤道平面 黄道平面
黄赤交角 23°26′
三.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 原因: 由于地球公转过程中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 指向不变,随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置的变化,地 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就会 改变,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夏至日(6.22前后)
南回归线
冬至日(12.22前后)
归 线 向正 两午 侧太 递阳 减高 度 自 南 回
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规律
90°N
66°34′N
夏至日
23°26 ′N
春、秋分 冬至日

23°26 ′S
66°34′S
90°S
归纳总结:
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纬度分布规律
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直射点上太阳高度=90°
60
30 0
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向四周减小
黄 赤 交 角 的 存 在
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纬度分布规律
自 赤 道正 向午 两太 极阳 递高 减度 。
赤 道
春分日(3.21前后);秋分日(9.23前后)。
北回归线
归 线正 向午 两太 侧阳 递高 减度 自 北 回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 面的倾角≤90°;的夹角为太阳高度。
太阳光线
太阳高度角
地面
正午太阳高度H
中午
下午 日落 上午
西

H
日出


太阳高度(角)
用太阳高度 表示昼夜情况
昼和夜的表示方法 昼半球:太阳高度大于0(正午的太阳高度最大) 夜半球:太阳高度小于0(正午的太阳高度最小)
15210万千米
太阳
近日点
地球
由近日点到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如何变化?
地球位于近日点时速度最快,之后速度越 来越慢,到远日点时速度最慢,所以由近日 点到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
14710万千米
远日点
15210万千米
太阳
近日点
地球
地球自转与公转特征的比较
运动方式 绕转中心 方 向 自 地 转 轴 公 太 转 阳


南回归线
冬至(12.22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南北的周期性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 的回归运动。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又叫一回归年。
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运动特征
节气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时间
3月21日前后 6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
赤道 0° 北回归线 23°26′N 赤道 0° 南回归线 23°26′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