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教案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第一单元 倍数与因数 第5课时 公因数、公倍数|西师大版(2014秋) (共24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第一单元 倍数与因数 第5课时 公因数、公倍数|西师大版(2014秋) (共24
多少厘米?
30厘米
12厘米
探索新知
让我们来找找长与宽 的因数吧。
12的因数 1 2 3 4 6 12 30的因数 1 2 3 5 6 10 15 30
探索新知
可以用哪些数作为 正方形的边长呢? 最大的边长是多少?
12的因数 1 2 3 4 6 12 30的因数 1 2 3 5 6 10 15 30
第 一 单元 倍数与因数 第 5 课时 公 因 数、公 倍 数
学习目标
理解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概念,并能
正确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公倍数。
学会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
公倍数。
利用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解决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景导入
小芳要把一张长方形的 纸剪成一样大的正方形, 怎样剪才不浪费纸呢? 正方形的边长最大是
参加的同学至少有336人。
学以致用
小组竞赛:
求出28和42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2 28 42
7 14 21 23
28和42的最大公因 数是:
2 28 42
7 14 15 23
28和42的最小公倍 数是:
2×7=14
2×7×2×3=84
课堂总结1
利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 倍数,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2 68
3 4 ……6÷2=3, 8÷2=4
6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2×3×4=24
4和6的公倍数是24,48,96,…
3和7的最小公倍数是21。
学以致用 1.把16个橘子,20个苹果按下面要求 放到篮子里。最多要多少个篮子?
每橘个子146篮又,和子 放所2里 苹0以的既 果可最放 。以大将公橘因子数和是 苹果分成4个篮子装, 每个篮每子个装篮4子个里橘橘子子和5 个苹果个。数相同,苹果 个数也相同。

五年级数学下册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下册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解决问题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同学之间互相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1、复习旧知请同学们分别写出12和16的公因数。

2、创设情境最近老师想把家里储藏室的地面铺上地砖,假如请你们来设计,你想了解哪些信息?(地面多大,用什么地砖)好的。

我们家储藏室长16分米,宽12分米。

再请看铺设要求:1、采用正方形地砖2、边长是整分米数3、把地面铺满(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对此你还有什么不了解吗?3、探究新知(1)、提出问题:假如现在老师要去购买地砖,请问我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边长最大是几分米?(课件)请同桌同学合作帮老师设计几个方案吧?用这张16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代表长16分米、宽12分米的储藏室地面。

请同桌同学先讨论一下正方形地砖的边长可以是几分米,然后在纸上画出你们的想法,设计好了一种方案,还可以再设计另一种方案。

(学生操作,时间4分钟。

)(2)、展示交流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

(展示学生作品,教师评价,课件出示对应的幻灯片,演示铺地过程。

)教师引导:结合刚才的操作,我们发现,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厘米?为什么只选择边长是1、2、4厘米的正方形呢?观察发现:请大家认真观察我们摆的结果,这些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

)得出结论:要使长方形没有剩余,正方形的边长有怎样的要求?(学生得出正方形的边长是长方形长、宽的公因数。

)4、明确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1)、探讨抽象公因数的概念。

五年级最大公因数教案【精选5篇】

五年级最大公因数教案【精选5篇】

五年级最大公因数教案【精选5篇】求最大公因数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欧几里得算法,又称辗转相除法。

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等于其中较小的数与两数的差的最大公因数。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五年级最大公因数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五年级最大公因数教案(篇1)目标①使学生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互质数的概念。

②使学生初步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一般方法。

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

教学及训练重点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互质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一般方法。

仪器教具投影仪等。

教学内容和过程教学札记一、创设情境填空:①12÷3=4,所以12能被4()。

4能()12,12是3的(),3是12的()。

②把18和30分解质因数是18=30=它们公有的质因数是()。

③10的约数有()。

二、揭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求一个数的约数,现在来看两个数的约数。

三、探索研究1、小组合作学习(1)找出8、12的约数来。

(2)观察并回答。

①有无相同的约数?各是几?②1、2、4是8和12的什么?③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几?知道叫什么吗?(3)归纳并板书①8和12公有的约数是:1、2、4,其中最大的一个是4。

②还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813246128和12的公因数(4)抽象、概括。

①你能说说什么是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吗?②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6页里有关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5)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67页上面的“做一做”的第1题。

2、学习互质数的概念(1)找出下列各组数的公因数来:5和78和912和251和9(2)这几组数的公因数有什么特点?(3)这几组数中的两个数叫做什么?(看书67页)(4)质数和互质数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明确:质数是一个数,而互质数是两个数的关系)3、学习例2(1)出示例2并说明:我们通常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复习的第2题,我们已将18和30分解质因数(如后)18=2×3×330=2×3×5(3)观察、分析。

针对最大公因数的教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系列讲解

针对最大公因数的教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系列讲解

针对最大公因数的教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系列讲解最大公因数是小学数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也是数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求两个数之间关系的方法。

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和掌握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求解方法非常重要,因为它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比如在简化分数、约分等方面应用较为广泛。

本文将针对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系列教学中的最大公因数问题进行讲解,并给出相应的教学案例。

一、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最大公因数是指在两个或多个整数中,最大的能够同时整除这些整数的公约数。

简单来说,就是能够同时整除两个或多个数的最大整数。

以两个数a和b为例,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记为gcd(a,b)。

如何求a和b的最大公因数呢?最常用的方法是因式分解的方法。

我们将a和b分别进行因式分解,例如a=2*3*5,b=2*2*5*7,则a和b的最大公因数为gcd(a,b)=2*5=10。

二、最大公因数的计算方法(一)质因数分解法质因数分解法是求最大公因数的常用方法。

我们可以将每个数进行因式分解,然后将其共有的质因数相乘,即可得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例如:-求24和36的最大公因数24 = 2 * 2 * 2 * 336 = 2 * 2 * 3 * 324和36的最大公因数为2 * 2 * 3 = 12。

(二)辗转相除法辗转相除法又称欧几里得算法,是另一种常用的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用较大数除以较小数,然后用余数去除除数,再用余数去除上一次的余数,直到余数为0为止。

例如:-求60和24的最大公因数60 ÷ 24 = 2 (12)24 ÷ 12 = 2 0所以60和24的最大公因数为12。

三、最大公因数的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了解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掌握质因数分解法和辗转相除法的应用;3.能够解决一些与最大公因数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理解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掌握质因数分解法和辗转相除法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单元第4课《公因数和公倍数》大单元教案2023-2024学年五年级数学下册(西师大版)

第一单元第4课《公因数和公倍数》大单元教案2023-2024学年五年级数学下册(西师大版)

教案标题:《公因数和公倍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概念;(2)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3)能够应用公因数和公倍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概念;2.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3. 公因数和公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概念,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2.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3. 实例分析法:通过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概念;2. 讲解新课:(1)讲解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概念;(2)讲解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3. 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公因数和公倍数的理解;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掌握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6.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2. 成果评价: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概念,能够熟练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2022年西师大版数学五下《公因数》课件精品

2022年西师大版数学五下《公因数》课件精品
例 1 钢笔
铅笔
2个百2个十合起来是220。2个百6个 十合起来是260支。
返回
公因数
两种笔一共有多少支?
220+260=〔 480 〕(支)
方法一 拆分法
220=2+00+20+
260=200+60
400+ 80=480
返回
公因数
两种笔一共有多少支?
220+260=〔 480 〕(支)
方法二 利用数的组成计算 百位上的2个百加2个百等于4个百, 十位上的2个十加6个十等于8个十, 4个百和8个十合起来是480。
2.三位数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要对齐, 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十位进1, 计算十位时不要忘记加进位的1。
返回
公因数
课后作业 1.从教材课后习题中选取;
课本:练习八第1、3题
2.从课时练中选取。
返回
返回
公因数
长30cm
宽12cm
剪成边长为6cm的正方形且没有剩余。
返回
公因数
要使剪出的正方形大小相等且没有剩余,正方形的边
长必须既是12的因数,又是30的因数。
12的因数 1 2 3 4 6 12 30的因数 1 2 3 5 6 10 15 30
12的因数
30的因数
4
12
5 10
12
3 6 15 30
②求出1和8、7和9的最 大公因数。
1和8的最大公因数:1 7和9的最大公因数:1
当两个数只有 公从因这数组1题时中,你 它 们发的现从最了这什大组么公题?中因你 数也又是发现1了。什么?
返回
公因数
课堂练习 议一议:16个橘子、20个苹果按下面要

五年级数学《找最大公因数》教案

五年级数学《找最大公因数》教案

自主导学型有效教学模式导学案导学案序号NO:《找最大公因数》先学评价单教师寄语:相信自己是最棒的!设计人:班级:组名:姓名:时间:【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掌握找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能用不同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过程与方法: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预习过程】1. 分别写出12和18的因数12=()×()=()×()=()×()18=()×()=()×()=()×()12的全部因数有()。

18的全部因数有()。

既是12又是18的因数有(),其中最大的一个因数是()。

2. 观察这两个数的因数,你有什么发现?两个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

其中()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组长评价:《找最大公因数》合学评价单教师寄语:大家的智慧更显智慧!设计人:班级:组名:姓名:时间:【学习目标】1.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2.掌握找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能用不同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1.填一填8的因数有()。

16的因数有()。

8和16的公因数有(),8和16的最大公因数是()。

5的因数有()。

7的因数有()。

5和7的最大公因数是()。

2.找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独立试做,看谁找得又快又准)5和11 ()8和9 ()3和8()4和8 ()9和3 ()28和7()3.做完后你发现了什么?(独立思考,4人小组交流。

)(当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就是那个较小的数;当两个数是互质数时,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4. 判断:①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公因数。

()②相邻两个自然数只有公因数1。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1课时 倍数、因数 西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1课时 倍数、因数 西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1课时倍数、因数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掌握倍数、约数、因数等的基本概念。

2.学习用除法判断一个数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因数。

3.学习用数表和数线的方法表示数及其倍数。

教学重难点
1.倍数、因数的定义和区别。

2.通过数表、数线等形式体现倍数、因数的概念。

3.初步理解被除数、除数、商、余数等关键概念。

教学过程
导入
老师通过给学生两个数,引导学生思考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例如,“6是3的倍数,3是6的因数,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新学
1.通过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倍数和约数的含义。

2.通过乘法表等形式,让学生感性理解倍数的定义。

3.通过数表、数线等形式体现倍数、因数的概念,并让学生进行判断练习。

4.给学生一个数,让学生找出它的因数,并通过除法判断一个数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因数。

巩固
1.情境练习,让学生用倍数、因数解决问题。

2.让学生自己编写练习题并交流解答方法。

3.辅导学生课后习题做法,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作业
1.完成课本上的练习,熟记倍数、约数、因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设计一道含倍数或因数的运算题,解题过程说明清楚。

总结
本课时通过对倍数、因数的定义和区别的学习,让学生对于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和更准确的认识,在生活中,学生可通过习得的方法,更好地解决一些问题或运算。

五年级数学教案——最大公因数

五年级数学教案——最大公因数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最大公因数,并能够找到一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教学重点: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求解方法。

教学难点:较大数的最大公因数求解。

教具准备:数学习题,板书。

教学步骤:
一、引入
1.引导学生回顾一下之前学过的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概念,并告诉学生本节课将学习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2.让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最大公因数?是否所有的数都有最大公因数?为什么?
二、概念讲解
1.解释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最大公因数是指一组数中能够整除每个数的最大自然数。

例如,对于数7和14来说,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7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找到一组数的最大公因数,介绍辗转相除法和质因数分解法两种方法。

三、实例讲解
1.通过几个例子演示如何使用辗转相除法找到一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如20和30的最大公因数为10。

2.再通过几个例子演示如何使用质因数分解法找到一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如24和36的最大公因数为12
四、练习时间
1.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计算一些给定数的最大公因数。

2.老师给出习题,并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和纠正。

五、小结
1.总结学生在本课程中学到的知识点,复习最大公因数的求解方法。

2.引导学生思考最大公因数的实际应用场景,如化简分数、化简比例等。

六、作业布置
1.布置相应的练习题作为家庭作业,巩固学生对最大公因数的掌握。

2.鼓励学生主动积累更多的数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
1.思考本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

2.总结学生的表现和反馈,为下一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学期数学三 因数和倍数《7.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

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学期数学三 因数和倍数《7.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

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学期数学三因数和倍数《7.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性质以及求法。

学生需要掌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定义,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列举法和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列举法和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及其关系的理解。

2. 短除法的运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案、习题。

2. 学生准备:练习本、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 案例分析:通过PPT展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列举法和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4. 练习巩固: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堂所学内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板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2. 板书内容:- 公因数的定义- 最大公因数的定义-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关系- 列举法求最大公因数- 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作业设计1. 基础题: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 提高题:运用短除法求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3. 拓展题:探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的步骤设计,因为这是教案中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部分。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1. 导入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例如分配物品、安排座位等,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实际意义。

第一单元第1课《倍数、因数》大单元教案-五年级数学下册(西师大版)

第一单元第1课《倍数、因数》大单元教案-五年级数学下册(西师大版)

单元目标:一单元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数、奇数和偶数、质数(素数)和合数。

2. 知道2,3,5的倍数特征,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3. 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4. 学生在认识自然数、整数、奇数和偶数、质数(素数)和合数、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初步形成数感,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并能进行初步的抽象思考。

5. 在因数与倍数的学习中,知道有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感受事物的联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1.倍数、因数第1课时倍数、因数学习目标:1.认识倍数、因数,了解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掌握一个数倍数、因数的特点。

2.能根据因数、倍数的意义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3.了解相关数学的趣味知识,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学习重难点:认识倍数和因数,并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教学准备:多媒体、数字卡片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1.讲故事引入主题图,让学生根据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孩子们听过韩信点兵的故事吗?韩信点兵的计算方法,是中国古代数学家的一项重大创造,在世界数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出示第1页主题图)这就是韩信点兵图,从这幅图上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谁能列式解答?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9×4=36 36÷2=182.让学生根据所列算式说一说每个算式的3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二、教学新课1.认识自然数,界定研究范围(1)认识自然数老师让学生说一说刚才列式时所用的数都是些什么数?你还知道哪些数是整数?待学生回答后老师指出像0、1、2、3、4、9、18、36……这些整数都是自然数。

(2)认识非零自然数你知道哪些数是非零自然数?引导学生说出除零以外的所有自然数。

五年级数学教案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优秀奖

五年级数学教案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优秀奖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王万萍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的公因数。

(3)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思维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与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1、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互质数的概念。

2、求最大公因数的一般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探索新知1、情境活动:①先请座位号是12的因数的同学请站一站。

(站一个,号数报一个,老师板书1、2、3、4、6、12)②再请座位号是18的因数的同学也请站一站。

(站一个,号数报一个,老师板书1、2、3、6、9、18)2、形成概念师:刚才活动,你发现了什么?生:座位号是1、2、3、6的同学站了二次师:为什么座位号是1、2、3、6的同学站了二次?生:因为1、2、3、6既是12的因数,也是18的因数师:1、2、3、6既是12的因数,也是18的因数。

我们给它换个说法,怎么说更好?生:1、2、3、6是12和18的公因数师: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公因数”?(思考、交流、反馈、板书)生: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两个数的公因数(板书)师:如果是三个、四个、五个数呢?这句怎么改?(留时间给学生思考与交流)生;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夸奖、评价、板书)师:其中最大的一个公因数,叫什么?(思考、反馈与板书)3、渗透集合师:怎样用两个圈表示12和18的因数和公因数呢?(小组讨论)12的因数18的因数4、读读记记:全班齐读概念(过渡):我们运用排列因数的办法,就可以求两个数或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了。

最大公因数的教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学习笔记

最大公因数的教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学习笔记

教案标题:探究最大公因数【教学目标】1.了解最大公因数的定义和概念;2.掌握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3.能灵活运用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教材: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2.已有知识:素数、分解质因数;3.教具:板书、黑板报、实物图示、示例等。

【教学方法】1.教师教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2.独立思考与组织合作相结合的方法;3.模拟与体验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内容】1.引入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分式“12/30= ?”请学生独立思考并在白板上互相讨论。

教师再通过板书说明符号和它的含义,介绍有理数的定义,实验一个不完整除法,引导学生探究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2.讲解教师针对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定义之后,引导学生探究与最大公因数有关的概念。

教师通过实物图示和示例直观地向学生演示分数的约简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3.练习在学生理解了最大公因数的含义之后,教师组织课堂练习,以不同的形式和难度,将学习者们的学习转化为实际反应。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设计相关练习,让学生通过课堂实践深入了解练习的意义和方法。

4.课堂交流教师在课堂交流中,将重点放在学生的理解与反应上,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共议。

教师还可以制定一些互动项目,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微信群等,拓展学生的交流与互动空间,提升学生的活动主动性和参与性。

【教学过程】Step1. 引入教师凭借“12/30=?”这个例子引出分数的约简,短除法和有理数等概念。

教师以“36和48的最大公约数是多少?”这个问题为例子,引出最大公因数。

Step2. 讲解教师介绍最大公因数的定义,提供实物图示和示例,阐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同时,教师会介绍最大公因数的计算方法,如质因数分解法和短除法等。

Step3. 练习教师通过丰富多样的练习方式和实例来帮助学生巩固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此外,教师还将通过具体的应用题,如解决最少剪多少次才能分成相等的若干根细木条等题目,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及反思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及反思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一、教案1. 教学目标•理解和掌握公因数的概念;•能够找出一组数的公因数;•理解和掌握最大公因数的概念;•能够找出一组数的最大公因数;•能够应用最大公因数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黑板、白板、粉笔;•学生准备:课本、笔、纸。

3.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教师通过提问引入公因数的概念,例如“当我们需要将6和8进行分解时,有哪些公约数?”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步骤二:讲解公因数教师通过讲解,将公因数的概念予以明确,并举例说明。

同时,引导学生寻找其他数对的公因数,并进行总结。

步骤三:找最大公因数教师讲解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并给出一组数,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最大公因数。

通过此例子,向学生解释最大公因数的重要性。

步骤四:应用最大公因数教师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应用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如:某班有学生48人,想要将学生平均分为若干组,使每组人数最少,最多不超过12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运用最大公因数进行计算。

步骤五: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并进行总结归纳。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加深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理解。

步骤六: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以巩固学生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二、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问题、讲解概念、示例演练和实际应用等方式,全方位地教授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和实际问题的应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最大公因数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仍需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创造更多互动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此外,课后作业的设计也需要更贴近实际,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倍数与因数整理和复习|西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倍数与因数整理和复习|西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倍数与因数整理和复习|西师大版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复习的是五年级下册的倍数与因数单元。

我们将回顾和巩固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素数与合数、以及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通过今天的复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1. 回忆起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熟练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 能够区分素数和合数,并能找出一个数的素数因子。

4. 理解和应用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今天的教学难点是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理解和应用,重点是学生能够独立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以及理解和区分素数和合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包含因数与倍数的定义、例题和练习题。

2. 白板和记号笔,用于板书和解释重点概念。

3. 练习题纸,包含各种类型的因数和倍数问题。

4. 小黑板,用于展示例题和解答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以一个实践情景引入,例如:“小明的妈妈买了一篮子苹果,其中有20个红苹果和10个黄苹果,请问红苹果是黄苹果的几倍?黄苹果是红苹果的几分之一?”让学生们思考并回答,引发他们对因数和倍数的兴趣。

2. 回顾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我会用PPT课件展示因数与倍数的定义,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解释,例如:“一个数的因数是能够整除这个数的数,而一个数的倍数是这个数的整数倍。

”同时,我会用一些例题来说明如何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3. 练习求因数和倍数:我会给学生们发放练习题纸,让他们独立完成一些求因数和倍数的题目。

同时,我会选取一些题目进行讲解和解答,以巩固学生们对因数和倍数的理解。

4. 区分素数和合数:我会用PPT课件展示素数和合数的定义,并用一些例题来说明如何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

同时,我会让学生们尝试找出一些数的素数因子。

5. 应用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我会用PPT课件展示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定义,并用一些例题来说明如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因数与倍数-西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因数与倍数-西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因数与倍数-西师大版教学目标1.能够灵活使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2.能够判断数的因数和倍数;3.了解正确的约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1.判断数的因数和倍数;2.灵活运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约数的概念;2.能够区分因数和倍数。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课件、黑板、彩色粉笔等教学用具;2.学生准备好笔、本子等学习用具。

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教学内容1.了解因数和倍数的定义;2.学习数的因数和倍数的判断方法;3.灵活运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过程设计导入环节1.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下几个数字,例如:18、24、40等;2.然后问学生,这几个数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3.引导学生找到共同点,即这些数字都有因数和倍数。

正文环节1.教师介绍因数和倍数的概念;2.举例说明如何判断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3.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出一些数字的因数和倍数;4.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在实际问题中如何运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总结环节1.对于刚刚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扩展;2.小结关键词,梳理知识点;3.教师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以巩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教学要点1.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2.学习数的因数和倍数的判断方法;3.灵活运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教学评价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学生掌握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2.教师在教学评价环节,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并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

教学反思1.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吸收能力和掌握情况等因素,来灵活安排和调整教学进度;2.教师需要更直观且生动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兴趣,提高授课效果。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公因数、公倍数西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公因数、公倍数西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公因数、公倍数西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数学》五年级下册,西师大版,第六章《数的整除》,第1节“公因数和公倍数”。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两个数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概念,能够熟练运用求两个数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概念及其求法。

难点:如何将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概念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具体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概念。

例如,学校要为运动场铺设草坪,如果每块草坪的长和宽分别是4米和6米,请问如何计算能覆盖整个运动场的最小草坪数量?2. 例题讲解(1)讲解公因数的概念及求法。

(2)讲解公倍数的概念及求法。

(3)结合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运用公因数和公倍数解决问题。

3. 随堂练习(1)求12和18的公因数。

(2)求12和18的公倍数。

(3)运用公因数和公倍数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解题方法,共同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公因数的概念及求法2. 公倍数的概念及求法3. 实例解析:运动场草坪问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求20和30的公因数。

(2)求20和30的公倍数。

(3)运用公因数和公倍数解决实际问题。

2. 答案(1)1、2、5(2)60、120、180……(3)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概念掌握情况,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多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公因数、公倍数西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公因数、公倍数西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公因数、公倍数西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九章《数的整除特征》中的第2节“公因数与公倍数”。

详细内容包括:1. 理解公因数、公倍数的概念;2. 掌握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公倍数的方法;3. 能够运用公因数、公倍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公因数、公倍数的概念;2. 培养学生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公倍数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公因数、公倍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公倍数的方法;2.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公因数、公倍数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学校组织运动会为例,让学生计算运动员的编号,引出公因数、公倍数的概念;2. 例题讲解:(1)讲解公因数的概念,举例说明;(2)讲解求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3)讲解公倍数的概念,举例说明;(4)讲解求两个数的公倍数的方法;3. 随堂练习:让学生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公倍数,并讨论解决方法;5. 应用拓展:布置实际应用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公因数、公倍数2. 板书内容:(1)公因数的概念;(2)求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3)公倍数的概念;(4)求两个数的公倍数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求12和18的公因数;(2)求12和18的公倍数;(3)学校要组织一次篮球比赛,共有16名同学报名参加,分成两个队,每个队的人数是两个数的公倍数,这两个数是几?2. 答案:(1)1、2、3、6;(2)36、72、108、144…;(3)两个数可以是1和16,或者2和8。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对公因数、公倍数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求法掌握情况;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探索更多关于公因数、公倍数的问题,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教学目标:
1、经历具体的操作活动,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因数和它们的公因数,在探究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2、在探索寻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过程中,经历观察、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会运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以及求2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准备:若干张长16cm,宽12cm的长方形纸以及若干张1cm,2cm3,cm,4cm 的正方形纸和尺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提问:什么是因数?
2 .写出16 和12 的所有因数。

提问:你是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的?
二、创设情景,动手操作
1、出示主题图:陈老师家贮藏室的地面长16分米,宽12分米。

如果要用边长是整分米的正方形地砖把贮藏室的地面铺满(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
师:同学们,仔细读要求,你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要注意什么?
预设:a:铺满
b:使用的地砖是整块
c:铺的地砖是正方形
d:地砖必须是整分米数
2、动手操作
师:陈老师给大家准备给大家准备了一张长16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那我们现在就用这张纸代替贮藏室的地面,根据上面的4点要求,利用手中的小正方形摆一摆,也可以画一画,或者算一算,看谁的方法多。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逻指导。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结果告诉大家?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记录:1cm,2cm,4cm(教师幻灯片出示已画好的纸)
三、发现问题,合作探究
1、教学例1: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师:还有其他的摆法么?为什么3cm的正方形不行,而1cm,2cm,4cm却可以?
生:因为1cm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2cm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4cm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而3cm只是12的因数,却不是16的因数。

师:也就是说,只有当既是12的因数,又是16的因数,才能符合标准。

师:那么,除了1、2、4,12和16还有其他的因数么?
师:把他们所有的因数填入椭圆中。

(一个同学黑板上贴,其他同学自己纸上)(出示两个用硬纸板剪成的椭圆,分开贴在黑板上。


师:(再出示2个椭圆,按照集合图的形式放)如果把2个椭圆按照这样放,那这些因数应该怎么填?在你自己的纸上填一填。

(一个同学黑板上贴)
师:为什么这么填,你是怎么想的?
生:相交部分填1、2、4,表示12和16的公因数,另2部分表示它们剩余的因数。

师:因此,我们把1、2、4叫做16和12的公因数;其中,4是最大的公因数,叫做最大公因数。

揭示课题:最大公因数
师:黑板上的这图画,叫做集合图,用它来表示,可以比较直观地表示出两个数的公因数。

2、教学例2:怎么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师:接写来我们来算一下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请大家拿出草稿纸,在你的纸上算一算。

学生自主活动,在小组中交流,可能会有以下方法:
a:分别列出两个数的因数,再找最大公因数
b:先找出18的因数,再从18的因数中找出27的因数
c:先找出27的因数,再从27的因数中找出18的因数
d:利用分解质因数找最大公因数
学生汇报,教师记录:
18的因数有:1、2、3、6、9、18
四、小结。

五、作业布置
六、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