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自下而上提炼框架

合集下载

高手处理事情的12个方法

高手处理事情的12个方法

高手处理事情的12个方法1. 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高手在处理事情之前会先确定明确的目标,并制定详细的计划,以确保能够有效地达到目标。

2. 分解任务和优先级:高手会将复杂的任务分解为更小的子任务,并根据重要性和紧急程度确定各个子任务的优先级,以便能够有序地处理事情。

3. 高效利用时间:高手懂得如何高效地利用时间,他们会合理安排时间,集中精力处理事情,避免浪费时间在琐碎的事务上。

4. 避免拖延:高手明白拖延只会增加任务的紧迫感和压力,所以他们会尽快开始并完成任务,不给自己留下拖延的机会。

5. 保持专注:高手在处理事情时能够保持专注,不容易被外界干扰和诱惑,这样能够更集中地处理事情,提高效率。

6. 善于决策:高手在面临抉择时能够快速作出明智的决策,他们考虑问题全面,权衡利弊,不会因为优柔寡断而耽误事情的处理。

7. 灵活应对变化:高手在处理事情时会灵活应对变化,他们能够迅速调整计划和策略,以适应不同的情况和需求。

8. 善于沟通与协调:高手擅长与他人沟通与协调,他们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同时也能够倾听他人的观点和建议,以达成共识。

9. 充分准备:高手在处理事情之前会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他们会收集必要的信息和资源,制定合适的策略,以保证能够顺利完成任务。

10. 追求卓越:高手追求卓越,并不满足于平庸的表现,他们会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以做到更好地处理事情。

11. 接受反馈并改进:高手愿意接受他人的反馈和建议,并将其视为提高自己的机会,他们会根据反馈意见进行改进和调整,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处理能力。

12. 保持积极态度和耐心:高手在处理事情时会保持积极的态度和耐心,他们相信困难和挑战只是暂时的,通过坚持努力,他们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结构思考力》-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2种黄金法则

《结构思考力》-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2种黄金法则

《结构思考力》-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2种黄金法则大家好啊,今天我们共读的是《结构思考力》第三章。

昨天我们主要学习了设定主题的方法,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构建结构思考力的第三步:纵向结构分层次。

假如你是一个写作者,要想要读者把文章读下去,逻辑很重要,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我今天要学习的纵向构建金字塔结构的方法:自上而下法和自下而上法。

一、自上而下法自上而下法就是先说出你的中心思想,然后设想对方可能产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对这个答案可能产生的疑问,再进行解答,这样一层层解答别人的疑问,从而构建出一个自上而下的金字塔答疑结构。

这种结果的能吸引对方听下去,而且会更具有说服力,因为我们通过一层层的解答,慢慢消除了对方的疑虑。

要学会用自上而下的答疑方式做分解来构建金字塔结构,主要有两个步骤:1、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设想问题在这里就需要用到5W2H原则,即:What:是什么?做什么?目的是什么?Why:为什么?这样做的理由和原因是什么?Who:谁来做?谁负责?谁承担?When:什么时候开始做?什么时候完成?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Where:如何?在哪里做?从哪里入手做?How:如何做?怎么去做?How much:做多少?合格率多少?完成多少?费用多少?这些问题并不是一定会全部用到,但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思考问题。

当我们来不及思考得那么全面时,可以使用简化版的2W1H原则,即What、Why、How,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

用这样的结构可以很清晰地梳理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

在2W1H的基础上,作者又总结出了一个更简单的模型,即1-2-3建议结构思考力模型。

1-指一个中心思想2-指2W1H原则,即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3-指3个理由,即2W1H原则分别对应的3个理由2、回答问题学会了设想问题,还要学会回答问题,好的答案可以让我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好的答案具有3个特点:第一,我们的答案必须要有结论第二,为了做到既回答上一层次的问题,又要引发下一层次的问题,所以每个层次都需要有结论。

突破思维框架的五大方法:拓宽思路,超越自我

突破思维框架的五大方法:拓宽思路,超越自我

突破思维框架的五大方法:拓宽思路,超越自我突破思维框架是我们在解决问题和创新时都需要面对的挑战。

有时候我们会陷入固定思维模式,难以跳出自己熟悉的范围去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然而,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五种方法来拓宽思路,超越自我,从而实现突破性的思考与创新。

首先,第一种方法是调整观点和角度。

当我们面对一个问题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和理解。

例如,如果我们发现困扰我们的问题无法解决,我们可以尝试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换位思考,从而获得新的观点和洞察力。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看到问题的其他方面,从而找到新的解决方法。

其次,第二种方法是跳出自己的舒适区。

我们在处理问题时通常会倾向于追求安全和舒适。

然而,只有当我们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冒一些风险,才能遇到新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尝试新的事物,接触不同的人群和领域,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边界,获取新的知识和经验。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在解决问题和创新时更加敏捷和细致。

第三种方法是积极寻找新的经验和学习机会。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和知识的获取途径多种多样,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参加课程、参观展览等方式来获取新的知识和经验。

通过积极参与学习和探索,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世界和自己的潜能,从而开拓思维的边界。

第四种方法是与人合作和交流。

良好的合作和交流可以帮助我们拓宽思路,了解他人的观点和经验,从而获得新的创意和思考方式。

在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共享信息、共同思考,从而产生更好的解决方案。

同时,通过与不同领域的人交流,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其他行业的新发展和趋势,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

最后,第五种方法是保持思维的灵活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和环境都会发生变化,我们需要相应地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灵活的思维具有适应力,能更好地应对复杂和多变的情况。

因此,我们需要时刻保持对新事物和新观点的敏感性,以便能够灵活地应对挑战和机遇。

总之,突破思维框架需要我们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拓宽思路和超越自我。

高手做事的三个底层逻辑

高手做事的三个底层逻辑

高手做事的三个底层逻辑高手做事的三个底层逻辑指的是高手在处理问题、追求目标和实现成功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这三个底层逻辑包括:目标导向、计划和执行、及时反馈与调整。

1. 目标导向:高手做事的第一个底层逻辑是目标导向。

高手明确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并将其作为行动的核心驱动力。

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结果是什么,并将一切行动与决策都与这个目标对齐。

他们会设定明确、具体、可衡量和可达成的目标,并将其分解成更小的里程碑或步骤,以确保逐步实现。

目标导向使得高手能够保持专注、坚持不懈,并在面临困难或挑战时找到解决方案。

2. 计划和执行:高手做事的第二个底层逻辑是计划和执行。

高手知道成功需要良好的计划和执行力。

他们会花费时间制定详细的计划,并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步骤和具体的行动。

他们会考虑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障碍,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高手会充分利用资源,合理安排时间和任务,确保计划的可行性和实施的有效性。

然后,他们会迅速行动,按照计划的步骤逐步推进,同时保持灵活性以适应变化和调整。

3. 及时反馈与调整:高手做事的第三个底层逻辑是及时反馈与调整。

高手明白成功需要不断学习和改进。

他们会及时收集反馈和数据,评估目前的进展和结果,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正。

高手会主动寻求意见和建议,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从中获得新的见解和观点。

他们也会从失败和错误中吸取教训,避免重复犯错并改善自己的方法。

高手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调整自己的计划和行动,以适应新的条件和挑战。

这三个底层逻辑相互关联,互相支持。

目标导向使得高手有明确的追求和方向,计划和执行确保高手能够有条不紊地推进,而及时反馈与调整则确保高手不断学习和完善。

只有在这三个底层逻辑的指引下,高手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实现自己的目标,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成就。

思路清晰的秘诀:结构化思维(从下往上)

思路清晰的秘诀:结构化思维(从下往上)

思路清晰的秘诀:结构化思维(从下往上)面对海量信息时,我们该如何利用结构树从下往上总结?上一篇文章《思路清晰的秘诀:结构化思维(自上而下)》阐述了以下几点:结构化思维的原理;结构化思维是什么;自上而下发散的栗子和应用;发散结构的技巧。

接着上文,我们来看一下面对海量信息,如何利用结构树从下往上总结。

万能的结构树自上而下发散,是将一个论点、一个问题作为根节点(A)向下分类发散,将大概念拆解为易解决的小概念。

从下往上总结,则是当你面临海量信息(C1C2C3…),将这些信息分类概括,得出结论。

这适用于判断他人逻辑、归纳信息等场景。

总结的方法第一步:找出事物的共同特征它们是什么?它们属于哪个方面?它们是否在某一方面具有相同属性?第二步:找出事物的共同结果它们都导致了什么?导致的结果除了好的还有坏的吗?对于物理实体等非事件类事物,通常是不需要第二步的。

为了避免遗漏第二步,我们可以在找出共同特征后问“所以呢”,得出事物的结果。

还记得上文中的小游戏吗?这个分类的过程就是利用了方法1,找出事物的共同特征。

它们是什么?苹果、梨子、橘子都是水果,一下子就记住了吧~人们对于同一分类里的相似事物记忆会更深刻。

小红想总结一下今年的学习情况,她罗列了以下内容:看了3本心理学的书;参加了一个日语培训班;看了5本金融财经的书;在网上买了一个管理学的视频课。

第一步:找出共同特征看书:1、3,听课:2、4。

第二步:找出共同结果通过看书和听课小红在这几个领域都学到了不少,但是小红觉得听课的效率更高,于是决定在明年的学习方式里增加听课学习的比重。

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学习总结、工作总结,罗列出所做的事,然后分类概括、评估结果,再作出调整策略,使自己进步更快。

假如你要向领导交一份年终总结报告,比起只陈述了做过的事情,再加上你的分类总结、优化方案,是不是会让领导眼前一亮呢?(1)听不懂的本质假如小明跟你说了一大堆话,每一句你都能听懂,连在一起就觉得很混乱、听不懂。

怎样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一套解决问题的底层方法论

怎样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一套解决问题的底层方法论

怎样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一套解决问题的底层方法论一、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1. 大多数人解决问题靠经验,但经验存在局限性:1)这个问题你遇见过类似的,但以前的解决方法无效;2)这个问题你完全没有见过,没有经验可循。

2. 解决问题的高手,用一套方法论解决所有的问题。

有效解决问题的四个步骤: 1)第一步,明确和理解问题; 2)第二步,拆分和定位问题;3)第三步,提出解决方案;4)第四步,总结问题。

3. 建议你用80%的精力去拆解和定位问题,剩下20%的精力去寻找解决方案。

二、明确及理解问题1. 遇到棘手问题首先要问:问题的本质是什么?2. 明确问题本质的三个步骤:1)第一步,明确对方关心的问题点;2)第二步,明确解决问题的目标(可以通过给出建议目标,来获得对方反馈,从而明确目标);3)第三步,明确可以用来解决问题的资源。

课堂案例:老板给你安排任务1)明确老板关心的问题点是,公司的人员流失率高;2)明确解决问题的目标是,把人员流失率降低到30%;3)明确可利用的资源,如人力资源部门、行政部门的配合等。

3. 有了以上三步,就做好了拆解问题的准备工作。

三、拆解和定位问题1. 复杂问题和元问题:1)复杂问题是掺杂了多个维度和变量的问题; 2)元问题是最本质、最细小的待解决问题。

2. 复杂问题不可直接解决,需要拆解到“元问题” 比如:找不到合适的人生伴侣,就可先拆解为两个大层面: 1)自身层面 2)外部层面其中自身层面又可以进一步拆解: 1)硬件层面 2)软件层面硬件层面又可以分为:学历、工资、外貌、身高…… 软件层面又可以分为:兴趣爱好、性格…… 拆到这样,就是元问题了。

3. 拆解问题能把复杂问题变成简单明了、可以直接解决的元问题。

使得问题的解决有方法、有逻辑、可落地。

4. 拆解问题有助于问题的公式化课堂案例:谷歌广告部门的业务公式:广告收入 = 展现量× 点击率× 每个点击的价格因此,要提高广告收入,只要提高展现量、点击率和每个点击的价格,这三者之一即可。

思路清晰的秘诀:结构化思维(自上而下)

思路清晰的秘诀:结构化思维(自上而下)

思路清晰的秘诀:结构化思维(自上而下)你是不是觉得那些思路清晰、表达清楚的人都是天生智商高呢?我以前也是这样认为的,直到遇到了——结构化思维。

这是一个极其有用并且可训练的思维技巧。

现在我就与你分享一下这个独门秘诀。

1.结构化思维的原理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给你5秒钟速记下图,然后说出图上的所有物品。

是不是有点难?如果图片换成这样呢?就简单多了对吧?图二将信息整理分类,更便于理解和记忆。

这就涉及到了结构化思维的原理:1.人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2.人不能接收大量杂乱信息,一次只能记住4项事物3.人更偏爱有规律的信息2.结构化思维是什么假如我们在解决问题、与人沟通、输出文章的过程中找到一个框架,可以将零散信息放进去加以整合,就能得出方法和结论。

这个框架就是结构化思维。

其实我们很早就接触到结构化思维了,比如学习写作文时的“总分总”结构,解答数学题时先求什么再求什么,都属于结构化思维的范畴。

结构化思维的工具:结构树自上而下发散:适用于思考问题、输出文章/演讲稿、与人沟通等从下往上总结:适合判断他人逻辑、归纳信息等。

3.自上而下发散举栗子:(1)利用结构化思维思考问题比如我最近面临的一个问题:公众号如何涨粉。

①按照解决问题的步骤得出第二层结构:理解问题、拆解问题、解决方案、总结方案②将第二层结构继续拆解理解问题拆解问题涨粉=用户关注公众号,所以拆解问题可以拆为用户、公众号两个方面解决方案针对每个小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总结方案根据目标的量化、自身实际情况(比如精力有限等原因)制定实施方案这样分析是不是觉得解决问题的路径清晰多了呢?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不妨利用结构化思维进行思考,层层分析,面面俱到。

(2)利用结构化思维表达假如小红要向别人论证中国很强大,她该如何表达呢?首先利用结构树,给出中国很强大的理由。

再展现支持理由的事实依据。

时间充足时,小红可以说:中国很强大,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政治正确,这是因为坚持了中国党的领导;二是经济繁荣,中国的GDP持续增长证明了这一点。

思维力-提炼框架四步法

思维力-提炼框架四步法



上,选择或构建
地分解问题
维视角调整分解结 组是否符合MECE

框架


不符合MECE的则
进行调整
常用思考框架 逻辑树
逆向思维
MECE

(What-Why-

How)
方 其他理论框架 法
依逻辑顺序构建
换位思考 零基思考
* 不重新发明轮子自上而下提炼框架四步法
两种构建框架方法的优劣比较
逻辑树
具 头脑风暴 方 法
归纳整理(时间、 其他框架(如二维
结构、重要性
矩阵、价值链等)
演绎推理)
自下而上提炼框架四步法
MECE
步骤一
选择框架
步骤二
分析问题
步骤三(可选)
多维思考(可选)
步骤四
检查框架
界定问题的基础 根据框架自上而下 根据需要,可从多 检查框架各层的分
步骤一
罗列要点
步骤二
连线归类
步骤三
形成框架
步骤四
检查框架
四 列出所有想到的 分别选择归纳或演 根据分层分组的结 检查框架各层的分

要点

骤 能连线归类的要
绎的逻辑连线归类 要点
果,构建合适的框 组是否符合MECE

不符合MECE的则
点可先连线归类 重复及必要调整
进行调整
工 逻辑思维导图 逻辑思维导图
图表的分类 图表大致分为五大类:示意图、统计图表、地图、界面图和历法图。
1、示意图分为关联图、流程图、系统图三种; 2、统计图表分为统计图和表格两种; 3、地图 4、界面图分为仪表界面和操作界面; 5、历法图分为日历、月历、年历。

用框架解决问题(系统思维)

用框架解决问题(系统思维)

用框架解决问题(系统思维)一、如何让思维变得系统化系统思维是将认识对象作为系统来思考的,框架是对系统的一种简化。

用框架进行思考,使用框架,可以让我们的思考更快、更系统。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都希望越来越好,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既有防范潜在型问题,也有恢复原状型问题,还有追求理想型问题。

因此,需要我们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来进行思考。

发现问题,就需要界定清楚问题;分析问题,就需要借助(构建、改善)框架,然后能够明晰关键点,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解决问题,就需要针对关键点,制定解决方案,并高效执行,以及不断的检查调整解决方案。

这就是解决问题的五步法框架:但有时候,我们并不能清楚问题到底是什么。

因此,能够界定清楚问题,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遇到问题先不要急于行动,先把问题界定清楚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界定问题是发现问题的最佳方法。

界定问题有四大类型:二、问题说不清楚,怎么办?(准确地描述问题)列数字:非量化的问题描述,变成可量化的问题描述举例子:把模糊的、有歧义的描述,变成可例证的、清晰化的描述。

三、如何一眼看出问题的本质?(探究问题的本质)5whys分析法,探究问题的本质。

多问几个问什么。

四、老板布置任务,一次性搞清楚(明确问题的构成要素)用5w2h工具:why,为什么,目的是什么,what,做什么,流程是什么,when,具体时间是什么,where,在哪里进行,要去哪儿who,有谁来做,有谁负责,相关人是谁,参与人是谁how,应该怎么做,做事情的方式是什么,参与的方式是什么how much/many,需要多少,做多少,到什么程度五、好方法,会复制,还要会粘贴(显性化问题隐含的假设)冰的熔点是0℃——隐含的假设是,100%纯冰,在标准大气压的前提下。

六、思考,除了用脑,还有工具(构建框架)思维导图(强调发散思维,不太要求逻辑关系,适合思路不清晰,有零星想法的情况);逻辑树(强调分解,适合思路清晰,要不断分解细化的情况,如汇报);借助已有框架进行思考;七、选用框架:有了框架,做啥都比别人好(自上而下选用框架)构建框架:选择已有的框架;自己构建的框架;4P理论: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框架-营销模型自上而下选用框架:选择框架——分析问题——多维思考——检查框架what——why——how(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why——what——how黄金圈法则:框架-黄金圈法则波士顿矩阵:面试star法则:框架-STAR模型辅导下属分GROW模型:G:目标;R:现状是什么;O:解决方案是什么;W:行动计划。

怎样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自上而下选用框架

怎样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自上而下选用框架

怎样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自上而下选用框架本文将通过一个案例了解自上而下选用框架是如何实现“要点质量高”、“框架完整易”以及“思考速度快”。

enjoy~(1)要点质量低运用自下而上提炼框架的方法时,第一步是罗列要点。

大部分时候受限于经验或当前的能力不足,你罗列的要点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对策。

(2)框架完整难一个合格的框架不仅要符合一定的逻辑顺序(时间顺序、结构顺序、重要性顺序和演绎顺序),还要满足MECE原则。

这对初学者而言是有一定挑战性,需要进行一定量的练习后方可以较为轻松地做到。

(3)思考速度慢分析问题前需要框架,但是构建一个合格的框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从罗列要点到形成逻辑树少则10分钟,多则可能超过1小时。

如果在要求你快速反应的场合,这个思考速度完全就满足不了要求。

这时你可能会想:“自下而上提炼框架原来这么难啊!那我还能掌握系统思维的方法吗?”不用担心,这篇连载介绍另一种构建框架的方法:自上而下选用框架。

自上而下选用框架是一种更频繁使用构建框架的方法,也是初学者应优先学习、掌握的方法。

自上而下选用框架可有效解决自下而上提炼框架时碰到的三个难点。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个案例了解自上而下选用框架是如何实现“要点质量高”、“框架完整易”以及“思考速度快”的吧。

案例——如何提高手机销售额假设你在应聘某手机公司的销售总监时,面试官请你就他们公司手机销售额不理想的现状(去年年度目标销售额10个亿,但实际销售额只有1个亿)提出改进措施,你会怎么回答呢?在面试这种在时间和信息都受限的情况下,你怎么给面试官一个有效的回答呢?如果你跟面试官说,因为对企业情况和销售状况尚不了解,因此要调研分析后方能给出建议,那么我相信你已经被“果断”地从候选人名单中排除了。

当然,你也不能拍脑袋、碰运气,直接给出一个或几个你猜测的改进举措,因为你给出的建议有可能公司已尝试过,并且被证明效果不佳。

比如你跟面试官说“我们可以考虑请明星代言,透过品牌的宣传以提升产品销售量和销售单价”,但如果客户去年已经请过某一线明星做代言,但是实践证明效果不佳,这种情况下我相信你依然会被“果断”地从候选人名单中排除。

如何提升自己的解决问题能力

如何提升自己的解决问题能力

如何提升自己的解决问题能力目录:一、了解问题的本质二、培养批判性思维三、建立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四、学会分析和收集信息五、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六、增强自信心和决策能力七、养成解决问题的习惯以下是每点的具体内容:一、了解问题的本质作为一名优秀的文章写作家,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的第一步是深入了解问题的本质。

不只是从表面现象出发,而是要通过调查研究,思考问题的背后原因和相关因素。

只有了解问题的根源,才能提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培养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指对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和评估,不容易受主观偏见和情绪影响。

作为文章写作家,我们应该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通过不同角度的思考和多方面的信息收集,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提出更具有说服力的解决方案。

三、建立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为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一个科学的思维模式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设定问题目标、制定解决方案、实施方案、评估结果等步骤来确保问题的有效解决。

这样的思维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有条理地解决问题,避免盲目行动和偶然成功的局限。

四、学会分析和收集信息解决问题需要大量的信息支持,因此学会分析和收集信息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阅读书籍、查阅资料、采访专家等方式,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信息来源。

同时,还要学会筛选和整理信息,将其与问题联系起来,找出关键信息并加以利用。

五、锻炼逻辑思维能力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

通过学习逻辑学、推理和辩证法等相关知识,不断锻炼自己的思维方式。

在解决问题时,要善于分析问题的逻辑结构,推理出结论,并进行合理的论证,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增强自信心和决策能力解决问题往往需要做出决策,因此自信心和决策能力对于问题解决至关重要。

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可以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同时,在做出决策时要权衡利弊,降低风险,并在一定时间内做出果断的决策。

只有增强自信心和决策能力,我们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七、养成解决问题的习惯最后,要养成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如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知识点

如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知识点

如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知识点如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语:解决问题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能力。

无论是面对个人难题还是团队挑战,拥有高效的问题解决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和技巧,帮助您在解决问题时更加得心应手。

1. 审视问题: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充分了解问题的本质和背景。

在面对问题时,我们应该冷静思考,观察并搞清楚问题的细节和根源。

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准确地定位问题,并找到解决的方向。

2. 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我们应该以开放和灵活的态度思考,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来审视问题。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借鉴其他领域的解决方法,寻找灵感和启示,以应用于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上。

3. 归纳总结:对于以往已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进行归纳和总结。

通过总结成功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可以形成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并建立起一个个人或团队的知识库。

这样,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我们可以直接借鉴和应用之前的解决方案,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和质量。

4. 团队合作: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团队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团队成员可以相互交流和分享各自的见解和经验,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通过集思广益和互相协作,我们可以快速发现问题,并整合各方的智慧与资源,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和效果。

5. 学习新知识:解决问题需要知识储备和素质的提升。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来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阅读相关书籍、参加培训、听取专家讲座等,都是不错的学习途径。

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如在线课程和学术论坛等,进行知识的深入学习和交流。

6. 推动自我成长:解决问题需要耐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我们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并从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逐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个人和团队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结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实践。

自上而下提取大概念的路径

自上而下提取大概念的路径

自上而下提取大概念的路径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自上而下提取大概念的路径。

自上而下的方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思考和学习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思维,全面理解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

下面将详细介绍自上而下提取大概念的步骤和技巧。

首先,自上而下提取大概念的路径始于整体观察。

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对问题进行整体观察和理解。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从一个宏观的角度看待问题,了解其背景和相关的领域知识。

通过整体观察,我们可以获得一个问题的大致轮廓,并对解决问题的方向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接下来,我们需要对问题进行归类和提炼。

这一步骤是将整体问题分解成更小的概念,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处理。

我们可以将问题分解成几个主要方面,然后进一步细分这些主要方面,直至将问题划分为最基本的概念。

通过这样的分解和提炼,我们可以逐步深入探究问题,并从更本质的角度思考。

第三步是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在自上而下的思考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提炼的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进行整合和组织。

通过建立概念的联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作用和影响。

这也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直接的逻辑关系,也可以是间接的关联,通过这种联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最后,根据整体观察、概念归类和提取以及概念之间的联系,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和指导意义。

通过自上而下的思考方法,我们可以对问题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并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思维,理清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总之,自上而下提取大概念的路径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思考和学习方式。

通过整体观察、归类和提取概念,以及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我们可以全面理解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

希望本文对读者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有所帮助,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实现更好的结果。

所谓自下而上的分析法

所谓自下而上的分析法

所谓自下而上的分析法“自下而上分析法”,又称为“基于情况的分析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思维模式,它通过从细节到整体的进行分析,来解决某一特定问题。

这种分析法通常被用于解决潜在问题,检查企业运行情况或者执行规范政策等情况,以便从分析的结果中获取最优解。

自下而上的分析法在知识工作者中非常普遍,例如教科书作者、新闻记者和企业管理者等都需要它。

这种分析法有利于理解复杂问题,其特点是从详细的细节开始分析,逐步把握大局,以深入理解问题的逻辑关系。

它可以使知识工作者从多个角度出发,建立并完善数据模型,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

自下而上的分析法比较适合以模糊和复杂的系统为对象的研究中使用。

它可以帮助知识工作者深入挖掘细节,从抽象的概念到具体的操作,掌握完整的信息。

自下而上的分析法的另一个优势是可以通过定义清晰的步骤来处理问题,而不会淹没在模糊的概念里。

自下而上的分析法的步骤一般是:定义问题→分析细节→归纳出具体原因→构建解决方案。

首先,需要将问题进行定义,给出明确的目标,例如想要解决企业运行中存在的某种问题,或是与供应链等相关的业务问题。

完成定义问题后,以详尽的细节为基础,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将问题分解为许多小部分,从而达到理解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分析技术、决策模型或决策支持系统等进行支持。

当搜集多种信息,从详细的细节开始分析,最终归纳出完整的原因时,就可以构建有效的解决方案。

这也就是采用自下而上的分析法,可以得出最优解的原因所在。

可以通过对系统进行模拟,来测试某一解决方案,在满足特定条件下获得最佳结果,以评估方案的可行性,并最终决定采纳哪一种解决方案。

自下而上的分析法为知识工作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它可以帮助从多个角度出发,系统地搜集数据,最终构建解决方案。

但是,它也有一个缺点,即过多的细节可能会影响到把握大局,而失去整体视角。

因此,在采用自下而上的分析法时,应该注意针对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并且会不断检测预判的结果,以确保能够抓住重点,保证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自上而下总结归纳

自上而下总结归纳

自上而下总结归纳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经常需要面对大量的信息和资源,如果没有有效的整理和归纳方式,这些信息就容易混乱和遗漏。

而自上而下总结归纳是一种高效的整理思维和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

本文将从什么是自上而下总结归纳、为什么要使用它以及如何运用它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什么是自上而下总结归纳是指从总体到细节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帮助我们将复杂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并提取出关键的要点。

在处理大量信息时,我们可以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先对整体进行概括,然后逐步细化到具体的细节,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信息。

二、为什么要使用1. 提高工作效率:自上而下总结归纳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梳理出信息的脉络和重要部分,从而更好地掌握核心内容,减少信息遗漏,提高工作效率。

2. 增强记忆力:通过自上而下总结归纳,我们可以将信息进行逻辑化整合,形成清晰的思维框架,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 辅助决策:自上而下总结归纳可以帮助我们从复杂的信息中抽丝剥茧,找到关键问题和解决方案,为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三、如何运用1. 确定总体框架:在处理信息之前,首先明确总体框架,即整体概念或目标。

以这个总体框架为基础,才能进行后续的分类和归纳。

2. 分类整理信息:根据总体框架,将相关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

可以使用思维导图、表格或列表等工具,将信息模块化,形成层次化的结构。

3. 提取关键要点:在分类整理的基础上,提取出关键要点。

这些要点是整个信息体系的核心内容,可以用精简的语言概括出来。

4. 逐步细化细节:在提取关键要点后,逐步细化细节。

可以根据需要,对每个要点进行拓展和补充,引用相关的例子、实证数据等来支撑论述。

5. 总结归纳:最后,对整个信息进行总结归纳。

可以从概括总体、回顾关键要点、提出问题、给出建议等方面进行总结,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信息的核心内容。

四、自上而下总结归纳的应用场景自上而下总结归纳适用于各种情境和领域。

无论是在工作中整理报告、制定计划,还是在学习中梳理知识点、备考考试,都可以通过自上而下总结归纳来优化思维过程,提高效率和理解力。

如何利用框架思维来更好地解决问题

如何利用框架思维来更好地解决问题

如何利用框架思维来更好地解决问题框架思维是什么?框架思维是用一种有序的、系统的方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对一些很复杂的问题,这时候我们可以运用框架思维来分析问题,找出一些关键的要素,然后就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

框架思维的优点使用框架思维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问题,同时还能提高我们找到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

框架思维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面临的问题往往十分复杂,而使用框架思维,能够让我们把问题分解成更小的部分,然后分别研究,这样就能够更清晰、更系统地分析问题,从而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

2. 能够发现关键要素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有些问题很难找到解决办法,或者有些解决办法并不切实际。

这时候我们可以使用框架思维,以系统的方式来分析问题,从而找出关键的要素,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

3. 能够表达和交流更加清晰和有序框架思维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而且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我们的想法。

如果我们想让别人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思路,我们可以运用框架思维来展示我们的想法,这样别人就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所说的话。

如何使用框架思维来更好地解决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利用框架思维来更好地解决问题:1. 明确问题在解决任何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问题。

清晰明确的问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2. 了解问题的概况当我们有了一个清晰明确的问题之后,我们需要了解问题的详细情况。

这时候我们可以使用框架思维来帮助我们掌握问题的概况,包括涉及的各方面信息以及可能存在的难点等等。

3. 确定关键要素在了解问题的概况之后,我们需要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关键的要素,这些要素会对问题的解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运用框架思维,来识别和分析问题中的各种要素,然后为我们的问题解决方案确定一个良好的框架。

4. 分析要素,找出最优的解决方案当我们确定了问题中的各种要素之后,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和维度对这些要素进行分析,从而找出最优的解决方案。

遇事最顶级的思维方式

遇事最顶级的思维方式

遇事最顶级的思维方式刘润在《底层逻辑》中讲过这么一句话:普通人改变结果,优秀的人改变原因,顶尖高手改变模型。

著名作家丹·希思提出一个概念叫“上游思维”。

遇到问题不急于应对,而是把眼光投向上游,追根溯源,如此才能根治问题。

然而现实中的我们,习惯把精力放在应付不断出现的问题上,四处灭火。

这是典型的下游思维。

虽能立竿见影,却不是长久之计,常常会陷入“摁下葫芦浮起瓢”的窘境。

可以打这样一个比喻:下游思维,犹如开着水龙头拖地,不管你怎么奋力,地面还是湿的,只有把水龙头先关掉,才能彻底清理干净地面。

抓住事情的根源,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当你遇到一个问题,不要急着动手去做。

思考正确之后,你有足够的时间去写答案。

最大的智慧:学会选择,懂得放弃有位哲人说过:“如果你不能成为大道,那就当一条小路;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就当一颗星星。

决定成败的不是你尺寸的大小——而在做一个最了解的你。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不是选择什么的生活方式,而是在任何情况下能够真实的做自己。

学会选择,是一种人生智慧,在重大转折点上,果敢做出选择,从而奋勇前进,我们才能收获高质量的人生。

有人说:人生有两条路要走,一条是必须走的,一条是想走的,你要把必须走的路走得漂亮,才可以走想走的路。

深以为然。

不管遇到的是荆棘小道,还是康庄大道,选择了就没有回头路,就像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只要方向正确,最终也会达到理想之地。

方向对了,人生就对手里存了一笔钱,投资还是存起来?人生就是不断地选择,你的选择,构成了你自己的剧本,决定了你要度过怎样的一生。

我们根据已知的联系做出判断,如果这种联系是错误的,就会导致我们做出错误的选择。

在人生选择上,在我们想做一件事的时候,会更关注那些支持你的证据,排除掉与选择相反的证据。

就像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根针,他就会不自觉地寻找气球。

我们要学会在众说纷纭的观点中,保持批判性思维,能帮助我们看清导致选择困难的各种障碍,从而更高效地做出决定。

搭建结构的两种方法:自上而下法,自下而上法

搭建结构的两种方法:自上而下法,自下而上法

搭建结构的两种方法:自上而下法,自下而上法结构化思维具备结构和逻辑两个特性,因此,我们在搭建结构时,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搭建方式,都需要符合归纳和演绎的推导过程,保证逻辑的严谨性、严密性。

一般来说,搭建结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自上而下法,另外一种是自下而上法。

一、自上而下法自上而下法即提出主题做分解,就是采用总分总的思路,先提出主题,明确中心思想;再搭建起框架,用论点进行支撑;最后用论据来充实框架,做到论据翔实。

自上而下法适用于已经明确主题的情况,在明确主题之后,再构思内容。

明确主题就是明确结论的具体状态。

自上而下法主要分三步进行,下面以写竞聘演讲稿为例来说明。

第一步,明确表达的主题。

竞聘演讲稿的主题非常明确,那就是要竞聘某个单位的某个岗位。

第二步,为主题搭建框架,寻找论点。

想要说服对方选择自己,必须向对方展现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那么从哪些方面来展示呢?首先要明确一点,介绍自己必须站在对方想要了解你的角度去考虑。

想一想对方最终想录用什么样的人,要完成哪些工作任务。

我们可以先介绍一下自己以往的工作经历,取得了哪些成绩,做过一些什么项目,获得了哪些奖项。

然后分析自己的竞聘优势,包括自己掌握了哪些技能,拥有哪些能力,有哪方面的特长等。

最后谈一下自己如果竞聘成功后的工作设想,计划从哪些方面开展工作。

这样我们的框架就搭建起来了。

第三步,为框架填充翔实的论据,支撑框架。

哪些证据能证明我们的工作业绩突出、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列举出相应的证据,用这些证据来支撑起框架。

用自上而下法搭建结构,必须体现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四项原则。

结论先行,就是先提出主题和结论。

结论要具体,尽可能用数据和事实性的描述阐述清楚事物的真实状态,而不是只提一个笼统的、抽象的概念。

以上统下,就是要做到框架能支撑主题或结论,充实框架的论点和论据能支撑起框架。

归类分组,就是框架之间要做到不重不漏,充实框架的论点、论据也要做到不重不漏。

自下而上进行归纳总结

自下而上进行归纳总结

自下而上进行归纳总结#结构性思维#纵向结构之自下而上思考法有时候,我们也需要利用自下而上的方法进行思考。

比如,当你还不能明确要讨论的主题,或无法确定应如何做下一个层次的分解时,也就是我们对问题或信息掌握不全面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

需要提醒的是,尽管我们有时可以用自下而上法进行思考,但在表达的时候仍然要坚持使用自上而下的结构。

只有“先总后分”的方式,才能最有效地将信息传递给读者。

下面,我们仍然以一个案例来了解自下而上法进行思考的相关步骤,这个案例是咨询公司为某客户做完战略规划项目后,向客户建议行动计划,以帮助客户掌握战略规划知识。

A.列出所能想到的所有要点:如果我们头脑中确实没有一个明确的框架,那么就可以从列出所有的要点开始。

这个案例是要向客户提出在战略规划项目后有哪些进一步的行动。

B.对要点进行归纳:这是关键的形成逻辑框架的步骤,需要一定的深入思考以发现其中的逻辑关系并确定框架。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将11个要点归纳为了3点主要内容。

C.检查逻辑严谨性:检查纵向逻辑——确认这3点主要内容是否很好地概括了支持他们的要点。

检查横向逻辑——按照MECE的原则,确认这3点是否已经包含了所有我们要表达的内容。

检查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发现需要补充一些要点,而有些要点可能并不必要,这时就需要进行相应的修改补充。

D.进行进一步的归纳:在问题很复杂的情况下,有可能需要将上一步总结出的要点再进一步归纳总结。

注意,我们只在必要的时候才这样做,避免制造没有必要的层级。

E.得出结论:有些时候,之所以应用自下而上方法,就是因为对要表达的核心观点并不确定。

经过上面的步骤,就可以帮助我们整理归纳出中心思想。

当然,在本案例中核心的目标是明确的,即使企业掌握战略规划知识。

现实中,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法可能是混合应用的。

有时候我们以自上而下开始,在无法继续分解的时候,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来收集更多信息,为自己提供继续分解的思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介绍自下而上提炼框架前,我先补充一些基础、常用的思考工具,比如:逻辑思维导图、逻辑树、MECE原则、5WHY法、鱼骨图、多重原因图等。

当然思考工具远不止这些,还有SWOT法、二维矩阵、复杂矩阵思考法、PDCA 循环、帕累托法则等。

大家可以自行百度、知乎。

一、思考工具1.逻辑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将发散性思维可视化的工具。

标准的思维导图呈现从中心向四周层层放射的形状,看起来像一只八爪章鱼。

由于思维导图的发射状结构与人类大脑中的神经网络的记忆构造十分相似,因此可以加快阅读者对图中信息的理解速度和加深记忆程度。

目前流行最广的思维导图类型是博赞思维导图,这种类型的思维导图主要强调发散思维,其价值在于:.从中心向四周层层放射的结构有利于激发联想,通过一个节点上的关键词激发出更多的关键词;.形象的图示和丰富的色彩可刺激人的大脑,起到激发思维的作用;.通过将知识以放射状结构和可视化呈现,可大幅提升个人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记忆力。

典型的博赞思维导图如图:不过博赞思维导图的发散思维主张自由发散联想:围绕一个思维起点想到什么就画上什么,不要求节点与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想到即合理。

因此也有其使用的局限:.不利于逻辑关系要求高的思考或知识框架的构建;.不利于逻辑清晰地对外呈现。

本篇提出的逻辑思维导图是在博赞思维导图的基础上改进的一种思考工具,既保留了博赞思维导图放射状的结构、形象的图示以及丰富的色彩以助于思维的发散,又引入了严谨的收敛性思维,将发散的思维结果进行逻辑性地归纳,以满足思维导图在高效思考应用上的需要。

思维导图是一个非常好的使用发散思维及收敛思维进行创新性的解决问题的工具。

你可以在工作上使用思维导图规划工作、构思PPT、准备演讲、表达沟通;在学习上用于记录读书笔记、写作文章、提高记忆效率。

2.逻辑树逻辑树是全球顶级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推广的思考问题的工具。

逻辑树又称问题树、演绎树或分解树。

逻辑树是将问题的所有子问题分层罗列,从最高层开始,并逐步向下扩展。

把一个已知问题当成树干,然后开始考虑这个问题和哪些相关问题或者子任务有关。

每想到一点,就给这个问题(也就是树干)加一个“树枝”,并标明这个“树枝”代表什么问题。

一个大的“树枝”上还可以有小的“树枝”。

如此类推,找出问题的所有相关联项目。

逻辑树主要是帮助你理清自己的思路,不进行重复和无关的思考。

逻辑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问题/议题分解的方法,其价值主要有以下三点:.对问题/议题/假设层层有序分解,有助于理清思路,不做重复和无效的思考;.可有效分解复杂问题/议题,从而简化问题/议题的处理;.通过将问题/议题分解为更细的问题/议题,有助于团队的协作和分工。

逻辑树与上文介绍的逻辑思维导图在内在的逻辑上有相通之处,不同点在于:.形式上:逻辑思维导图呈现出由中心向四周发散的形状;而逻辑树呈现出由左往右的一棵侧倒的树状。

.内容上:逻辑思维导图侧重于激发大脑的发散思考,常用于个人开拓思路以及团队的头脑风暴,是一个刺激思考过程的工具;而逻辑树侧重于基于逻辑的层层分解,常用于个人组织思路、简化问题以及团队工作的分派,是一个更突出思考结果的工具。

逻辑思维导图和逻辑树在进行某些类型思考的时候需要综合运用,MindManager、Xmind等思维导图制作工具也可以用来绘制逻辑树。

3.MECEMECE是“Mutually Exclusive,Collectively Exhaustive”(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的英文首字母缩写,同样来自麦肯锡。

MECE是麦肯锡顾问在解决问题时非常重要的原则。

对复杂的现象分类、归纳时,首先要考虑如何让各种分类不会相互重叠或包含——这就是“相互独立”,也可简称为“不重”。

“不重”可以避免分类相互重叠,防止重复分析或工作。

而全面地考虑问题,确保所提出的分类是够完整,便是“完全穷尽”,也可简称为“不漏”。

“不漏”可以确保没有遗漏任何项目,涵盖问题的每个方面。

只有将问题划分为“不重不漏”的几个部分,才可以在一开始就避免挂一漏万、以偏概全的误区。

MECE是在构建或分解逻辑树时必须要满足的法则。

4.环形思考辅助工具:包括五个为什么、鱼骨图、多重原因图一般地,我们在分析一个问题的成因时,经常通过线性思维进行枚举或罗列,这样做简便易行。

但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没有结构或框架,导致人们列出的原因可能是零散的,或出于自己的“习惯”、思维定式;二是没有办法展示这些因果之间的相互关联。

为此,我们需要多使用图表工具,来辅助自己梳理思路。

在这方面,五个为什么、鱼骨图和多重原因图是一些可用的辅助工具。

(1).五个为什么五个为什么就是我们之前连载篇幅里提到的探究问题本质的5WHY法,意思是:打破砂锅问到底。

通过连续提问,追根溯源找到问题的根源,对于深入思考、把握关键是至关重要的。

这一方法的使用非常简单,只需要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步,提问第一个为什么:挑选出一个问题症状作为开端,同时选出你希望可以利用其解开症结的线索,然后问小组成员第一个为什么:“为什么这件事情正在发生?”这个问题可能有三四个答案。

把这些答案全部粘贴在墙上,在这些答案周围留有足够的空间。

如有可能,也可聚焦1~2个最可能的直接原因。

第二步,依次追问“为什么”:重复墙上每个答案,依次追问“为什么”。

把每个答案和“答案的答案”粘贴到它的“母问题”附近。

第三步,对问题进行整合:当所有的问题回答完毕后,开始整合一些问题,追溯到十几个不同的症状,并发觉两三个系统性的根源。

“五个为什么”这一工具并不复杂,但包括丰田汽车等在内的企业实践表明:如何把握关键,找到真正重要的问题,而不是“误入歧途”,是非常关键的。

因此,在使用这一工具时,不要直接跳入更深的问题,尽量问直接的问题,保持较窄的聚焦范围,寻求详尽的答案。

同时,需要搜集相应的数据或事实作为支撑,确认每类原因的整体影响,不要仅凭假设。

例如,一台机器不转了,你可以参考如图所示范例来提问。

(2).鱼骨图(因果分析法)任何问题的成因可能都有很多,直接或间接的,主要或次要的。

如果没有一种方法对这些原因进行梳理,就可能陷入混乱,“眉毛胡子一把抓”。

为此,鱼骨图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可视化方法。

“鱼骨图”也被称为“鱼刺图”或“石川图”(Ishikawa diagram),得名于图形看上去像一条鱼的骨架:鱼头表示关键问题,较大的鱼骨表示故障区,细小的鱼刺表示具体的原因。

在现实工作中,这一工具因简单易用,得到了广泛应用。

以项目延期为例,对项目延期的各种原因分析的鱼刺图如图所示:鱼骨图是一种非定量分析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归类、逻辑化、条理化。

其使用步骤也很简单,大致包括如下四步:.定义主要问题(“鱼头”);.讨论确定主要的影响因素类别或框架(“骨架”);.采用头脑风暴法或团体列名法,依次对各主要原因进行细化(“鱼刺”);.修改和优化。

(3).多重原因图对于一些复杂问题,原因通常是多方面的,而且因果关系很少是单向性的。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多重原因图”来探讨因果关系之间的相互关联。

例如:对于肺癌的原因,人们首先会想到吸烟。

但是,吸烟并不是造成肺癌的充分原因或必要原因。

肺癌可能的成因还包括被动吸烟、环境污染以及遗传因素等其他连带原因。

在这类表示因果关系的图中,通常用有向箭头表示两个要素之间的影响关系,箭头从“原因”指向“结果”。

例如一般而言,“吸烟”有可能导致患上“肺癌”,因此在上图中,就在“吸烟”和“肺癌”之间画上一条箭头。

对于因果关系的看法,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并有一定的假设条件。

不同的人对于这些关系的看法有可能存在显著差异。

由于缺乏量化的因素,在多重原因图中,不必显示出影响力的相对强弱关系。

讲完了环形思考辅助工具,我们再来讲系统思维里著名的“冰山模型”。

5.冰山模型系统思维中有一个著名的“冰山模型”,揭示了人们思维的层次。

冰山顶部露出水面的部分,是我们可以观察、感知、经历的事件或活动(events)。

例如新产品发布、员工离职、客户投诉、竞争对手采取行动,以及政府出台了新的法规或监管政策等。

事件是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的自然呈现,时间就像一条河流,挟裹着人们和各种事件不停地浮浮沉沉。

某种程度上,我们就是通过观察、经历各种事件而学习、成长、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

这是冰山顶部可见的部分,也是大多数人主要关注与思考的层次。

但是,就像冰山浮在水面之上的部分只是整个冰山很小的一部分一样,事件只是一个更巨大的复杂系统中为人可见的一小部分,但往往并不是最重要的。

为了更深刻地了解这个系统,你需要再深入地想一层: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件?未来会发生哪些事件?要得到这些答案,你首先需要把有关的事件联系起来,看是否有一些趋势或模式。

例如,一次偶然的飞行事故或隐患可能是一个个案,但是如果一家航空公司一段时间内多次发生飞行事故,就说明该公司内部管控可能存在漏洞或问题。

再如,凯斯·万·德·黑伊登认为,在“9·11”事件中,当第一驾飞机撞击时,人们可能搞不清楚状况;但是,很快当第二驾飞机再次撞上纽约世贸中心时,这两个事件之间就呈现了明显的趋势,表明这些事件之间存在内在的因果关联,并非孤立存在或偶然的。

特别是,当把美国国内和全球其他类似事件联系起来时,这一趋势或模式就更加明显了。

这一连串袭击都不是孤立的,它们显示了当今世界政治局势的一种模式。

其次,在明确了相关事件背后的趋势或模式之后,你需要进一步分析、梳理这些趋势或模式背后的因果关系。

也就是有哪些影响因素,它们之间存在哪些相互关联和反馈作用,以及它们的成长路径、变化态势。

这些东西我们称为“系统的结构”,它们是理解系统会发生什么以及为什么发生这些事情的关键,让我们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系统思考看待世界,不只是关注一个个孤立的事件(events),而是主张看到事件之间的相互关联与作用模式(patterns)以及发展趋势,更进一步地要看清影响、推动该模式与趋势发生的潜在的“结构”(structure)——在这里,“结构”不是指逻辑架构或组织成员之间的汇报关系,而是表示系统中的关键影响要素(或称为“变量”)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方式(或称为“连接”)。

因此,善于系统思考的人会将结构与行为联系起来,理解事件、行为以及结构之间的关系。

“结构影响行为”是动态复杂系统的基本特性之一。

正是构成系统的主要变量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驱动着系统的变化,生成不同的行为模式,从而表现出一个个事件。

请看以下案例:案例:对离职的深入思考某家公司技术部一位资深工程师因故辞职(事件1),为了救急,公司只得以高薪从竞争对手那里挖人。

然而,过了不到2个月,技术部又有两位较为资深的工程师离职(事件2),于是公司又以“高薪挖角”的方式救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