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影响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影响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政府一直以来关注的问题之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逐步开展了土地制度改革,推出了一系列有益的政策和措施。
本文将探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影响。
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背景和目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中国政府推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改革的背景是中国农村的土地问题严峻,农村人口增长迅速,土地资源相对匮乏,土地产权不清,利益分配不公。
改革的目的是建立健全的土地制度,实现“三权分置”,即农民的承包经营权、土地流转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开,鼓励土地经营权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增加农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
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成就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通过推出一系列有益的政策和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一方面,农民的承包权得到了保障,土地使用权得到了扩大,劳动力得到了充分利用。
另一方面,通过承包期限的延长和承包权的继承等手段,改善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社会保障条件。
三、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问题但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土地在中国是国家所有,农民只能承包土地使用权,土地所有权和流转权依然受到限制。
另一方面,土地流转市场不够成熟,流转种植的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缓慢,土地利用效益有限。
此外,农民对土地的使用和流转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误区和法律意识不足的问题。
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未来发展为了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国政府要继续推进农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完善政策法规,拓宽土地流转市场,推动土地流转和规模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等。
同时,要增强农民对土地所有权和流转权的法律意识,普及土地流转合同、流转规则和土地交易等基础知识。
总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社会保障条件,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现代化,推进农村扶贫和发展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
题目: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1核心问题:农村土地制度不仅直接影响到中国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运行和行业效率,也关系到中国农村的政治稳定。
论点,论据。
一、农村土地政策变化及其背景2004年,中国政府的农村土地政策的基本法律框架没有大的变化,但在局部上也做出了较多调整。
这年土地政策的显著特点是强调中政府要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政策,以保护中国日益紧缺的土地资源,控制乱占和滥用土地。
农村住房建设过度占用耕地也已经达到触目惊心的地步。
而自然村目前仅有少数人居住,严重“空心化”。
同时,目前农民上访和投诉中涉及到的土地案件已经占到全部上访和投诉数量的首位。
据估计,全国失地农民数量达到3000万以上。
从近年土地被征用的数量和国农民人均土地面积这两方面判断,3000万失地农民的数量估计并不为过。
少数农民因为得不到合法的土征用补充费用,与村集体的干部和地方政府发生冲突,成为常年上访户。
还有的地方农民集体与征地单位或地方政府对抗,造成严重的地方社会治安问题。
二、关于现行土地法规的评论。
经济学把一项财物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作为关于这项财物的所有权,这是一种便于分析的定义。
(一)《农村土地承包法》使所有权在国家与集体、农户之间发生分割土地承包法实际上显示了国家、集体和农户对土地所有权的分割,但却没有明确地合理地界定它们之间的权利边界。
深入想,这种界定是不可能的。
土地承包法的本意是要克服传统集体所有制的弊端,但又想继续维持集体所有制的框架,不免在逻辑上漏洞昭然,在实践中弊端丛生。
(二)政治权力结构使乡村干部成为土地所有权的人格化主体(三农户而非个人作为承包权的主体产生了承包制的内在不稳定性四)农户的不完整的土地财产权三、土地制度的经济影响(一)土地制度是否影响农民收入:对已有文献的一个简单评述大体有两种对立的意见,一种认为目前的土地制度与各种其他可能采用的改革方案(例如耕地私有制或永佃制)比较,对于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会有显著差别。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已经进行了几十年,但是仍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分析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一些改善的建议。
一、现状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首先,在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土地,自主决策能力增强。
农民可以自主选择种植作物和经营方式,提高了农民家庭的收入水平。
其次,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土地承包制度改革政策,如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土地托管等,以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
另外,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已经初步建立,农民也开始逐步接受土地流转,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二、问题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受到影响。
由于农村地区缺乏足够专业人员和技术条件,导致一些地区的土地确权登记工作进展缓慢。
同时,农民对于土地确权的作用和重要性认识不足,也影响了土地确权登记工作的推进。
其次,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风险。
由于农民缺乏土地流转的知识和技能,导致一些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了违法违规现象,甚至有些农民被骗。
在土地流转市场的监管方面也存在不足,使得农民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最后,土地托管机构不健全。
由于农民自主经营能力弱,一些农民需要将土地托管给专业化的土地经营合作社、企业等机构。
然而,目前土地托管机构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影响了农民收益。
三、建议为了改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和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加快推进土地确权登记工作。
政府应该加大对于土地确权登记工作的资金投入和人力支持,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民对于土地确权登记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其次,建立健全的土地流转市场监管机制。
政府应该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对土地流转市场进行监管和管理,依法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最后,加强土地托管机构的管理和服务。
政府应该加快完善土地托管机构的组织和管理体系,提高土地托管机构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保障农民托管土地的权益。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哪些进展和挑战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哪些进展和挑战农村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制度的基础和核心,其改革关系到农村的发展、农民的权益以及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近年来,我国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在进展方面,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基本完成是一项重要成果。
通过确权,明确了农民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让农民吃上了“定心丸”。
这不仅稳定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也为土地流转、抵押等创造了条件。
土地流转机制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农民将土地流转给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实现了土地的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同时,土地流转也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也取得了突破。
过去,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不能直接进入市场交易,限制了农村土地资源的价值实现。
如今,通过改革试点,明确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规则和程序,使农村集体土地能够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增加了农村集体和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在保障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的前提下,探索了宅基地有偿使用、自愿有偿退出等机制,提高了宅基地的使用效率,也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土地资源。
然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推进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土地流转中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现象。
比如,部分土地流转合同不规范,条款不清晰,容易引发纠纷;有些地方存在强制流转的情况,违背了农民的意愿。
其次,农村土地市场发育尚不健全。
土地评估、中介服务等配套机制不完善,影响了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价值实现。
再者,土地制度改革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衔接还不够紧密。
农民在流转土地后,如果缺乏稳定的就业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可能会面临生活风险。
此外,改革中的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些现行法律法规与改革实践存在不适应的地方,需要及时修订和调整。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应对。
加强对土地流转的规范和管理。
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国英土地制度改革始终是中国整体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大量观察表明,农村土地制度不仅直接影响到中国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运行和行业效率,也关系到中国农村社会的政治稳定。
可以断定,从2004年开始,中国农村土地政策乃至一般的土地政策将发生重要变化,变化的程度取决于多种因素,特别取决于高层决策者远见卓识和行动魄力。
本报告将集中分析目前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现状与问题,并对一些具体政策的影响做出评论。
一、2004年农村土地政策的变化及其背景2004年,中国政府的农村土地政策的基本法律框架没有大的变化,但在局部上也做出了较多调整。
这年土地政策的显著特点是强调中国政府要执行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政策,以保护中国日益紧缺的土地资源,控制乱占和滥用土地。
2004年中央政府出台的与土地有关的最重要的政策调整,体现在10月21日颁发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中。
这个决定发布之前,国务院先后发布了两项通知,意在稳定和回复农业播种面积。
这两项通知分别是3月20日的“国务院关于坚决制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等行为的紧急通知”和4月30日的“国务院关于尽快恢复撂荒耕地生产的通知”。
28号文件责成有关政府机构根据文件精神制定具体的落实意见。
本着这个要求,国土资源部很快出台了两项决定,分别是11月9日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和随后发布的新版“征地补偿标准”。
本年度发布的一系列文件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加大了对违反土地法规行为和行政渎职的处罚力度,体现了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的精神。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指出:要加大土地管理执法力度,严肃查处非法批地、占地等违法案件。
建立国土资源与监察等部门联合办案和案件移送制度,既查处土地违法行为,又查处违法责任人。
典型案件,要公开处理。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发展也越来越呼之欲出。
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是我国30年来农村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地利用环境。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的推进速度较快,现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面积已经占到了我国农村土地总面积的99.6%以上。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建立,使广大农民有了相对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环境和提高农村劳动力收入。
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我国陆续实施了土地承包经营合同到期再延长30年政策、农村土地承包权确权登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政策,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农村居民的土地经营自主权和收入水平,也满足了新时代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和对土地资源的更好配置需要。
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当前,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村土地资源的规划、利用和保护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
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个趋势。
1.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将得到更加有效的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已获得政策上的明确支持和优惠政策。
未来,针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临的种种问题,如两权、三权分离、规划用地和非农用地等问题,将在政策和制度层面逐步得到解决,有效促进农村土地资源高效利用。
2.农村土地制度将呈现多元化和差异化的特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将形成差异化管理、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各地将根据不同的地域、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提供更为个性化、精准化的土地政策。
此外,未来可能出现的政策变革、市场变化等因素,也将对农村土地利用和流转制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3.土地资源综合配套的改革将逐步完善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未来我国农村土地利用需求将更加多元化,涵盖农业、商业、工业等产业。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考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考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制度一直是关注的焦点,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也把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推到了热点。
政府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列入国家长远发展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也更加被重视。
本文从分析农村土地制度现状出发,探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和建议,最终实现中国乡村振兴战略。
一、农村土地制度现状1、耕地质量下降,分化加剧当今中国,农村土地仍然是农民和村民的最重要的资源,但耕地质量现在相当低,各种非农投入加剧了农业结构的分化,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大规模的肥料施用,从而对农村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2、土地流转弊端多农村土地的流转机制目前存在着很多问题,土地流转不规范,多次流转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同时,由于制度上的限制和政府管理难以有效实施,导致了流转过程存在暗箱操作、违法买卖等行为,使得土地流转过程变得不透明,不公平,不合理。
3、宅基地土地利用不合理目前,宅基地土地利用存在不合理现象,如土地变更不合法、用地面积不规范等,甚至有一定数量的宅基地违法出租出售,这都严重地削弱了农村土地制度的可持续性。
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1、优化土地管理建立一套完善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控制土地流转,改革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加强宅基地管理,限制宅基地的变更和出售,提高农村土地的效率利用。
2、加强土地质量管理要加强农村土地质量管理,制定有效的管理政策,引导农民和农村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耕地质量。
3、改善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加强农村土地使用权利的保障,颁布有关法规,明文规范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分割、流转等方面的规定,更加完善的保障农民使用土地的权利。
三、结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是改善中国农村的重要举措。
将增强土地管理能力作为一个基础,规范土地流转机制,同时提高农村土地使用效率,解决土地流转中存在的弊端,建立有效的土地保护机制,建立合理的土地使用制度,最终促进农村经济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的影响与问题
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的影响与问题近年来,中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分析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的影响,并探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经济影响1. 提高农民收入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将土地劳动关系更加明晰化,农民可以通过租赁、流转土地实现效益最大化。
同时,改革鼓励农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农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共同经营土地,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产品质量,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2. 推动农村产业升级随着土地承包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民可以依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作伙伴,形成规模化经营。
这种合理的组织形式能够促进农村产业升级,推动农业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的集约型转变,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村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3. 增强农村市场活力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逐渐打破了土地的封闭性,农民可以将土地流转到有能力、有意愿进行转型升级的农业企业。
这种流转可以通过租赁、合作社等方式实现,促进农村市场活力的提高,增加农产品的市场供给。
二、社会影响1. 加强农民权益保护土地承包制度改革给予农民较长的承包期限和稳定的土地产权,有效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农民们更有动力去改进种植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通过技术、知识、信息分享等方式获得更好的农业生产方法。
2.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土地承包制度改革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农村在保留农业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等产业,吸引城市人口投资和消费,带动乡村经济增长,并提升农民收入。
三、生态环境影响1. 提升农业生态效益土地承包制度改革推动农民从过去的以面积为单位进行种植改变为以效益为导向进行种植,注重土地资源的合理保护利用。
农民有意识地采用了节水灌溉、有机肥料等可持续农业生产技术,提升了农业的生态效益。
2. 缓解城市农业压力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鼓励农民合作经营,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有效缓解了城市农业用地压力。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分析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分析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一直是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如何推动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提高农民的土地流转权和经营权,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问题和前景。
一、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是在农村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建立起来的。
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建立,为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增加农民的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土地承包经营期限较短、承包地碎片化严重、流转难、增收效果不明显等。
因此,应当继续深化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土地流转市场的建设,推进农村土地规整化,提高农民的土地综合利用效益。
二、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划分明晰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应当划分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明确土地的使用权和支配权,让土地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权益得到保障。
土地的使用权应当由农民承包,土地的支配权则由承包者或流转者行使。
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土地经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土地流转市场的建设和规范土地流转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提高农民收入和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
但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还存在着不规范、价格低廉、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应当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市场的机制,建立统一的流转登记和监管制度,规范流转秩序,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提高土地流转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和保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是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环节。
通过确权可以保障农民的经营权和收益权,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
应当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登记制度,保障农民的承包期限和经营权益,防止土地承包权的侵权和变相流转。
五、加大对农民的承诺和政策支持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需要政府对农民承诺和政策支持。
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帮助农民解决土地承包经营中的各种问题,如农业技术培训、资金支持、市场信息服务等。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效果与问题分析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效果与问题分析近年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旨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本文将从效果和问题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全面了解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现状。
一、改革效果1. 促进土地流转:土地制度改革鼓励农村土地流转,通过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使用权、农户合作社等形式的流转,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现代化水平。
同时,土地流转还为农民提供了增收渠道,并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 提高农民收入:改革使农民不再仅依靠土地收入,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租赁以及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式,农民的收入逐步增加。
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进一步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3. 推动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制度改革鼓励农村农民参与农产品加工、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等现代农业产业链的环节,提升了农业产品附加值,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4. 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改革后,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得到保障,土地使用权有利于农民用于抵押、转让等,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
此外,土地制度改革还推动了农村社会保险体系的建设,让农民享受到更多的社会保障。
二、改革问题1. 土地权属不明确: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由于土地权属问题不够明确,容易引发矛盾和纠纷。
一些地方因为缺乏土地产权登记和确权工作,存在土地流转难、合同风险高等问题。
2. 土地流转契约不规范:一些地区土地流转契约存在着合同缺乏明确、补偿不合理、权益保障不到位等问题,使得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面临利益受损风险。
3. 农民土地流转意愿不强烈:部分农民对土地流转还存在抵触心理,担心失去土地使用权后生活无着,导致土地流转进程缓慢。
同时,由于土地资源不均衡,一些地区土地流转难度大,农民对土地流转的渴望度较低。
4. 土地流转资金不足:一些地方由于资金短缺,难以推动土地流转的实施。
这使得一些农民无法真正享受到土地流转带来的收益,限制了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近年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的利用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将围绕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问题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问题首当其冲。
长期以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导致土地流转难、流转价格低、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应加强土地产权保护,确权登记是重要的一步。
政府应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为农民提供确凿的土地产权证明,保障其合法权益。
同时,应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提高农村土地的市场化程度,实现土地流转的便利化与规范化。
二、农村土地承包制度问题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作为中国农村经济的基础,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也面临一些问题。
承包经营权分散导致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农民收益不稳定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考虑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
通过鼓励农民组织土地流转,形成规模经营的农业经济,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此外,应加强农村土地资源的统筹规划,避免过度承包和闲置土地资源的浪费。
三、农村土地权益保障问题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农民的土地权益保障问题仍然不容忽视。
一些地方存在强制拆迁、侵占农民土地等情况,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为了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应建立健全土地征收与补偿机制。
政府要加强对土地征收行为的监督,确保土地征收符合程序和法律规定。
同时,要落实土地征收补偿的责任,确保农民能够合理获得土地补偿金和后续发展的帮扶政策。
四、农村土地利用规划问题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农村土地的利用规划问题也十分重要。
目前,一些地方存在农地的乱占滥用、随意变更土地用途等问题,造成土地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土地利用的规划与管理。
要建立健全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制度,明确土地的用途、保护区域和开发区域,并加大对违规占用土地的处罚力度。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农民权益、促进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一些问题逐渐凸显。
一、现状分析目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存在以下几个主要现状:1. 农地承包面积逐渐缩小。
随着农民流出乡村、城市化进程加快,不少农民选择出租或者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导致农地承包面积减少。
2. 土地承包期限不断缩短。
在不同地区,土地承包期限各有不同,但普遍存在着不断缩短的趋势。
短期内土地承包期满,给农民带来不确定性。
3. 土地承包流转受到限制。
现行法律规定,土地承包期内的土地只能承包、不能流转,这导致一些大规模经营主体无法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4. 土地权属不明确。
由于个体农民承包经营的土地权属不明确,承包合同缺乏保障,一旦发生纠纷,难以维护农民权益。
二、问题分析在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中,存在以下几个关键问题:1. 土地承包权的稳定性不足。
由于土地承包期限短、流转受限等因素,农民对于土地承包权的稳定性感受不足,导致他们缺乏对土地的长期投入和保护。
2. 土地承包流转制度不完善。
现行土地承包法规规定了土地承包期、承包方式等,但对于土地承包流转的规范和保护还存在不足,导致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3. 农地承包权保护体系不健全。
在农地承包管理中,存在严重的承包权和土地承包合同保护不足问题,一旦出现纠纷,农民难以维权。
4. 土地信息化程度低。
目前,农村土地信息化程度较低,信息不对称导致土地交易不透明,难以形成公平竞争市场,影响农村土地资源的有效流转。
三、对策建议为了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对策建议:1. 延长土地承包期限。
加大土地承包期限,提高农民对土地承包权的稳定感,促进投入和保护土地资源。
2. 完善土地承包流转制度。
健全土地承包流转规范,明确土地流转管理办法,促进土地资源的有效流转和利用。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第一章:引言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其中,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充分发挥农村土地资源优势的必经之路。
本文将围绕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从“现状与问题”、“重要性与必要性”和“合理路径与对策建议”三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第二章:现状与问题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也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
然而,由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早期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属不清、利益归属不明、流转市场化程度低、安置补偿不到位、土地用途违规等问题愈演愈烈,严重制约了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也挫伤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热情和积极性。
具体来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面临的现状与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土地使用权限制过多。
一些地方在出让土地使用权时,限制异地投资、标准户、村干部等人员参与,导致土地高价、流转困难,也给一些有诉求的企业、个人带来不便。
2.流转市场化程度不高。
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程度不高,流转手续烦琐、费用高、交易难度大等问题仍然存在,导致农村土地肺炎流转市场活力不足,进一步加剧了土地使用权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3.土地利益分配不均。
由于土地所有权问题存在较大的利益冲突,导致土地利益分配不均问题的突出。
农民土地权益保障不到位,地方政府动用抵押法进行融资,甚至侵占农民土地资源,导致农民的肺炎利益被严重损害,土地制度改革的推进受阻。
第三章:重要性与必要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不仅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有力支撑。
1.推进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深刻内涵,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实现城乡共同发展的必要条件。
2.保障农民权益。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仅要规范土地用途,更要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影响与问题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影响与问题近年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对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也暴露出一些潜在问题。
本文将分析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影响和问题,并谈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影响1.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土地使用权,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此举增加了农村产量和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科技投入增加,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2.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了城乡土地资源的有序流动,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民就业机会的增加,吸引了城市人口回流或者转移,缩小了城乡发展差距,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3. 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明确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这使得农民更加有信心投入土地经营和农业生产,提升了其生活质量和积极性。
4. 推动农村社会进步土地流转和承包权确权登记,为农村社会管理和农村治理提供了有效手段。
土地制度改革有助于推动资本流入农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了农村社会治理水平。
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问题1. 产权保护不完善尽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农民提供了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但仍存在产权保护不完善的问题。
一些地方存在强拆、强征土地的情况,农民权益受到侵犯。
此外,土地纠纷和乡村闲置土地问题也较为突出,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律保障和监管。
2.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有些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农民积极性不高。
部分农民倾向于将土地承包给其他地方或个人,而自己不去经营。
这导致农村土地浪费和农业生产效益下降。
3. 农民土地流转困难虽然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不断完善,但农民土地流转仍面临一些困难。
土地流转手续复杂,流转市场不规范,缺乏有效的评估、交易和保障机制,限制了土地的有效流动。
4. 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后,一些年轻人离开了农村,导致农村劳动力减少和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1. 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存在改革不彻底、创新不够和政策不稳定等问题。
农民对土地的权益保护不够,土地流转不畅,导致农村土地资源无法充分利用起来。
2. 农村土地流转困难:由于承包地流转制度不完善,土地流转不畅,导致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不高。
国家对土地流转管理不够,导致土地流转交易不规范,增加了农民的风险。
3. 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由于我国农村土地资源数量有限,但是目前仍然存在大量土地闲置、荒废的现象。
部分土地利用效率低,农村面源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
4. 土地利用规划缺乏科学性:部分地方在土地利用规划上存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缺乏科学性和可持续性等问题。
导致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过度开发、过度消耗的情况。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加强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改革,确立农民对土地的权益保护机制,增强农民对土地的使用和流转的信心,推动土地流转有序进行。
2.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机制,促进土地交易规范化和流转合同的明确化,提高流转交易的透明度和安全性,增加农民参与和获益的机会。
3.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合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避免土地闲置和荒废现象。
推动农村土地资源的多元化利用,鼓励农村土地流转向高效农业生产、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方向发展。
4.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科学规划农村土地利用,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制定详细的土地利用规划,推动土地利用的科学性、可持续性和综合效益。
5. 支持农民参与土地流转:对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民给予一定的经济和政策支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6. 加强农民培训与技术支持:提供农民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和经营能力,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7. 加大对农村土地利用的投入:增加对农村土地利用的投入,加强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保障和相关政策的推动,提高农民的土地收益。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境及改革思路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境及改革思路【摘要】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诸多问题和困境,主要表现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期限问题、农村土地流转障碍、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包括确权登记和登记颁证等措施。
要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形成可持续的农村土地管理体制,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升。
【关键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问题,困境,改革,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流转,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改革路径,确权登记,可持续管理体制。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乡结构的变化,农村土地制度问题日益凸显,亟需进行改革。
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期限问题、农村土地流转障碍、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成为农村土地制度亟待解决的难题。
为了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形成可持续的农村土地管理体制,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根源,并探讨相应的改革思路和路径。
通过正确认识和解决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土地承包经营权期限问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期限问题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
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期限为30年,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个期限过短,无法满足农民长期稳定经营土地的需求。
由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期限短,农民往往缺乏长远规划和投资决策的动力,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土地承包经营权期限问题的解决,需要加强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延长承包期限,明确土地使用权归属,完善土地流转市场,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政府应加大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护力度,确保农民的权益不受损害。
可以考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期限延长至50年甚至永久,以激励农民进行长期投资和持续经营。
建立健全的土地流转市场,鼓励农民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如何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民土地权益保障能力
如何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民土地权益保障能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我国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保障农民土地权益,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
第一章: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背景与现状分析1.1农村土地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农村土地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农业发展的基础。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分析农村土地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于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首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农民有了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其次,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改革,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然而,与此同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土地流转不畅、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等。
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1.3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引起了广泛关注。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行了深入研究。
有的从产权理论出发,探讨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民权益的影响;有的从经济发展角度,分析土地制度改革对农业产业化的推动作用;还有的从社会保障角度,研究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民保障能力的提升等。
这些研究为我们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二章: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与路径选择2.1农民权益保障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分析农民权益保障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议题。
在改革过程中,必须充分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实现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收益权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作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和困难,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及时制定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本文将从问题和对策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1.地权分置难题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农民集体所有权和农民承包经营权的分置。
这其中最为复杂的就是地权分置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未能得到有效保障,个体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未能得到明确界定,导致土地上权、下权不分、不清。
2.土地流转难题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需要通过土地流转来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土地流转存在着不少阻碍和困难。
一方面,土地流转手续繁琐、成本高昂,使得农户不愿意流转土地;农户对自家土地有情感依恋,不愿意流转给他人,而且还存在土地被流转后无法得到恢复的问题。
3.资金和技术支持不足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化和专业化经营的优势,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资金和技术支持不足,导致农民缺乏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农户在发展农业生产、推广现代农业技术、进行土地流转等方面面临着资金和技术瓶颈。
4.政策法律法规不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实施需要有明确的政策法律法规来规范,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政策法律法规不完善的情况。
土地确权、权属登记、流转手续等方面存在不少难题,导致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的进程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二、对策分析1.加强制度建设在解决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存在的问题中,需要加强制度建设,明确权能和责任。
特别是要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权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土地产权,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体系和流转市场化机制,为农民的土地流转提供法律依据。
2.加强政府引导政府需要通过积极的引导和政策支持,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的顺利进行。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讨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讨在我国,农村土地制度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相关问题。
第一,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现状。
现阶段,中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属于集体所有制,农民只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并不能流转土地或者自由买卖。
这导致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许多农民面临土地承包期限不足、土地质量下降等问题。
第二,土地制度改革的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可以有效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第三,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性。
农村土地是农民的命脉,土地制度改革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
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让农民更加充分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的收入。
第四,土地流转问题。
目前,很多地方虽然允许土地流转,但是流转规模小、流转方式单一等问题依然存在。
农村土地流转不畅导致了许多土地无法得到合理利用,需要进一步完善流转机制,促进土地流转。
第五,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问题。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一直存在争议,许多农民的土地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土地确权工作的不完善,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成了挑战。
第六,土地用途管制问题。
目前土地利用规划不够科学,土地用途划分不够合理,农村土地被过度开发的现象普遍存在。
土地利用规划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第七,生态保护问题。
农村土地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也备受关注。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生产方式的改变,土地资源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
应该加强土地资源的生态环境保护,调整种植结构,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第八,土地流转的农民权益问题。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的权益需要得到保障。
一方面,应该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来规范土地流转行为,避免出现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权益被侵害的问题。
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政府监管来确保农民在土地流转中不受损失。
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分析近年来,我国农村管理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农村土地使用权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等方面,对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
一、农村土地使用权改革农村土地使用权改革是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现阶段,我国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改革主要包括承包地确权、流转市场化、农民土地入股等措施。
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农村土地确权工作进展缓慢,导致土地权属不明、产权纠纷增多。
其次,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程度较低,很多地方仍存在着土地交易不畅、价格不透明等问题。
最后,部分地区的农民土地入股发展较慢,农民对于土地经营权益的保障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农村管理制度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当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已经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规模偏小,产业布局不合理,经营效益低下。
其次,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治理机制不健全,决策过程不透明,导致权力滥用和腐败问题。
最后,部分地方政府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不够,政策保障不到位。
三、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建设是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环节。
当前,我国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地区的农村基层治理结构和机制不健全,导致基层治理能力不足。
其次,农村基层治理中信息、资源、资金等资源配置不合理,限制了农村发展的潜力。
最后,农村社会组织发展滞后,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影响了基层治理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农村管理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
为了进一步推进农村管理制度改革,我们应该加强土地使用权改革,推动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的快速推进,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机制,加强农民土地入股的政策保障。
同时,应加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的力度,培育规模化、专业化的合作社,提升其经营效益和竞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体所有权”是抽象的, 或者是虚拟的。 在对 这样一种所有权进行分析时, 我们不免要问: 谁是 实际的集体所有权的人格化代表? 集体所有权总是
10
要被人格化的, 必须有实际的人来行使与所有权有 关的各种具体权力。 多数情况下, 政治权力的重头 在村集体的代理者 (干部) 一边, 所以, 把集体所有 权称为乡村干部所有权这种极端的说法能够流行, 就不奇怪了。 在 2004 年上半年清理整顿开发区工 作中, 全国清理了 70% 的开发区, 发现土地违法行 为 4. 69 万件[1]。 据国土资源部初步统计, 1999 年 至 2002 年, 全国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达 54. 9 万 件, 涉及土地面积 12. 2 万公顷, 即达 12. 2 亿平方 米。 对土地违法责任人给予行政或党纪处分的 3433 人, 刑事处罚的 363 人。国土资源部先后对 23 起土地违法案件进行了曝光。
第 44 卷第 4 期 V o l. 44 N o. 4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年 7 月 Jou rna l of H uazhong N o rm a l U n iversity (H um an ities and Socia l Sciences) J u l. 2005
1998- 2003
7958
8. 5
工业
半月谈 200305
浙江上虞市百官镇梁家山村
15000
2. 5
100
工业
同上
浙江省富阳市后周村
(人均 0. 6 亩地)
成人人均 年补 600 元
40
工业
同上
济南
200108
1177
100
工业 21 世纪经济报道 20030904
济南郊区
1993
9
(一)《农村土地承包法》使所有权在国家与集 体、农户之间发生分割
《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 耕地的所有权属于集 体 (村或村民小组) , 但国家“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 障的土地使用权”, 这种权利具体表现为农户对土 地的所谓承包权。
从法律条文上看, 集体这个土地所有者的权利 受到极大的限制。 集体不拥有土地的收益权、抵押 权。 集体必须把耕地发包给农户, 而集体的权利只 是对农户使用土地进行监督。集体的义务也在于保 障农户的土地承包权利, 甚至还要为农民提供服 务, 要保障政府土地规划的落实。 仅仅从法律条文 的字面上看,“集体”这个“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是不 对称的。它的义务多于它的权利。承包关系是一种 经济关系,“集体”在这种关系按说要获得收益。 没 有收益, 它不可能履行自己的义务。显然, 这里暗含 了一种立法思想, 试图把集体的土地所有权“名义 化”。除过“发包权”之外,“集体”的权利实际上是虚 拟的; 而从义务上看, 它在代理国家行使职能。制止 农户对农业资源的破坏、改变土地用途本质上是国 家权力的要求, 体现了国家对土地的所有权分割, 但法律没有让国家这个“主人”出台, 把国家的权利 变成了集体的义务。 至于“依照承包合同约定为承 包方提供生产、技术、信息等服务”这一法律条款, 实在也是模糊不清。 这种服务可以是国家的责任, 土地承包法可以不涉及它; 这类服务如果发生在集 体和农户之间, 那是一种商业关系, 土地承包法同 样可以不涉及它。
其实, 农村住房的空置率相当高。 在我调查的 一个经济发展状况一般的华北村子, 农民住房空置 率达到 15% 左右 (北京在 30% 左右)。 有的地方住 房空置率还要超过这个数值。 没有空置的那些住 房, 居住的人口也相当少。 住房空置或低利用率的 情况在南方一些农村更严重。农民哪里去了? 不难 理解, 他们或者迁移到了城市, 或者在城市打工。打 工者在城市没有住房, 他们像候鸟一样每年一次地 来往在拥挤的工棚和宽敞的农舍之间。迁移到城市 的农村人口在城里有了住房也会保留农村的住房。
经济学把一项财物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 作为关于这项财物的所有权, 这是一种便于分析的 定义。 在实际社会生活中, 关于所有权的诸项权利 都在不同类型的交易中得以体现, 通过交易活动中 的成本收益比较来确定财物的所有权状况, 便是有 意义的方法。下面的对中国农村土地所有权状况的 讨论正是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收稿日期 2005202228 作者简介 党国英 (1957—) , 男, 陕西子长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 主要从事农村制度变迁
问题研究。 ①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 1987 年到 2001 年, 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3300 多万亩。截止 2004 年, 全国开发区多达 6015 个, 规划面积 3. 54 万平方公里 相当于 5300 多万亩。开发区之外还存在大量非农建设用地。近几年的非农建设用地每年在 230 万亩左右。 保守估计, 建国以来, 全国非农建设用地按保守估计在 5 亿亩左右。 8
2400
0. 07
700
工业
改革内参 200422
江苏省新沂市新安镇城关村
1997
27. 8 “少量补偿” 15
工业
农民投诉材料
江苏省新沂市新安镇城关村
2003
160 “少量补偿” 42. 6
工业
农民投诉材料
陕西子长县城关镇
2004
零星交易
10- 40 70- 150 商业
作者调查
北京昌平区东小口镇中滩村
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
党国英
(中国社会科学院 农村发展研究所, 北京 100032)
摘要 农村土地制度不仅直接影响到中国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还关 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运行和行业效率, 也关系到中国农村的政治稳定。 由于《农村土地承包 法》使所有权在国家、集体和农户之间发生分割, 同时, 政治权力结构又使乡村干部成为土地所有 权的人格化主体, 这样, 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就不完整, 进而导致农民利益的大量流失。 因此, 进行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除了一系列土地制度改革之外, 尝试建立“国家失地农民账户”和 “国家失地农民保障基金”或许是比较好的配套制度选择。
大量的调查发现乡村干部对土地控制的强度 决定于下述方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因素。
第一, 国家权力的配置状况 在经济学的概念中, 所有权概念最能反映国家 权力配置状况, 中外概莫能外。 中国关于农村土地 一系列法律、政策要通过乡村干部来落实, 而国家 监督乡村干部正确执行法律的成本极高, 使得干部 拥有实际的土地控制权力。 2002 年, 笔者在华北某地调查发现, 地方政府 违反中央土地承包法关于承包期限的规定几乎没 有任何风险。土地承包的频繁调整已经不是村干部 的行为, 而变成乡里、县里的行为。县政府把调整土 地作为一个时段的中心工作去抓。县政府调整土地 承包期限的动力在于增加税收 (我们后面要专门分 析这一点)。在目前政治权力格局之下, 每一级政府 对上级政府都有很强的隐蔽信息的能力, 除非有告 状事件 (特别是集体“上访”事件) 发生, 上级部门并 不纠正下级的违法行为。因为大多数农民不反对调 整土地, 集体上访的事情在土地调整中事实上很少 发生①。 第二, 土地收益情况 干部在多大程度上使用这种权利并决定是否 重新分配土地, 取决于这种行为所获得的利益和成 本的比较。 农民的土地使用权的保障程度尽管在各地有 所不同, 但有清楚的规律可循: 承包权的稳定性与 土地的市场价格 (影子价格) 成反比。土地的市场价 格与土地的收益 (包括转移用途所产生的级差收
关键词 农地制度; 农民权益; 利益流失; 变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 F 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2456 (2005) 0420008211
一、农村土地政策变化及其背景
2004 年, 中国政府的农村土地政策的基本法 律框架没有大的变化, 但在局部上也做出了较多调 整。这年土地政策的显著特点是强调中国政府要执 行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政策, 以保护中国日益紧 缺的土地资源, 控制乱占和滥用土地。
由于土地利益上冲突, 目前农民上访和投诉中 涉及到的土地案件已经占到全部上访和投诉数量 的首位。据估计, 全国失地农民数量达到 3000 万以 上。从近年土地被征用的数量和我国农民人均土地 面积这两方面判断, 3000 万失地农民的数量估计 并不为过。 在这些农民中, 有相当一部分无工作门
路, 生活非常困难。 少数农民因为得不到合法的土 地征用补充费用, 与村集体的干部和地方政府发生 冲突, 成为常年上访户。 还有的地方农民集体与征 地单位或地方政府对抗, 造成严重的地方社会治安 问题。
2004
70
326 商业金融 北京市有关部门公告
北京市大兴区旧宫镇旧宫三村储备土地 2004
116
831
住宅
北京市有关部门公告
统计资料显示, 中国农民的人均住房面积从 1978 年 8 平方米已经上升到 2002 年的 27 平方 米。浙江省农村的这个指标在 2002 年就达到 47 平 方米以上。中国农民的住房面积增长速度超过了农 业 (注意, 不是农村) 经济的增长速度。 只要农民有 了钱, 想的第一件事情是盖房子。可以想象, 东部农 民在扩大住房, 中西部农民在收入提高以后, 也会 向东部农民看齐。 在目前的制度背景下, 农民住房 的扩张将是一个长期趋势。
二、关于现行土地法规的评论
经济学常常用产权清晰与否作为评价产权状 况的一个分析性概念, 这个概念的使用常常引起争 议, 但争议主要来自对这个概念的误解。 例如有论 者指出, 土地的集体产权不存在产权清晰的问题, 理由是国家法律对土地的归属有明确界定。 事实 上, 法律常常不能解决产权清晰问题, 中外产权的 法律史上概莫能外。产权清晰的衡量尺度可以用在 某种产权基础上发生的相关经济往来的交易成本 来表示, 可看作产权清晰程度与交易成本高成正 比。这个认识是本文讨论中国农村土地所有权状况 及其影响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