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专家点评“中国制造”

合集下载

从德国“工业4.0”看中国制造强国建设

从德国“工业4.0”看中国制造强国建设

产能经济从德国“工业4.0”看中国制造强国建设于晓飞 梁 靓 车玲洁 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摘要:研究德国“工业4.0”,能够从智能化、信息化角度分析全球制造业的新动向,也对中国制造强国建设提供良好的借鉴。

本课题结合全球制造业发展动向、中国制造强国建设导向,提出:(1)把中国制造和德国制造的优势结合起来,强强联合走向第三国;(2)把美国制造业回归与德国工业4.0结合起来,权衡利弊,形成中国特色的工业4.0;(3)在制造业强国建设上,要注意中国与德国、美国的制造业优势差别,加快实施中国版工业4.0。

关键词: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业;智能化;信息化中图分类号:F4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295-02一、德国“工业4.0”的出台背景在全球,德国是制造业最出色的国家之一,竞争力非常强,特别是装备制造行业,全球领先。

2006年德国发布《德国高技术战略》,目标是通过创新,克服其成本劣势,使德国保持全球市场领导者的地位。

2013年,在《德国高技术战略》与《德国高技术创新战略2020》的基础之上,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2010年德国又提出《创意·创新·增长——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目的是根据国家重大任务制定研究和创新政策,有针对性地激发科研与经济领域的巨大潜力,为德国和全球面对的重大挑战找到面向未来的解决方案。

2013年由多领域专家组成的德国工业4.0工作组发布了专门报告——《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

该战略已经得到弗劳恩霍夫协会、西门子为代表的德国科研机构和产业界的广泛认同。

二、工业4.0是什么?“工业4.0”是什么?德国“工业4.0”战略希望能够将信息物理系统和信息通讯技术结合在一起,帮助制造业更好的转型,转向智能化方面。

“工业4.0”是互联,西门子、博世和蒂森克虏伯的专家提到工业4.0的核心是连接,希望能够连接设备生产销售的各个方面,并通过网络持续地保持数字信息的交流。

深入的认识工业4.0时代的中国制造

深入的认识工业4.0时代的中国制造

深入认识工业4.0时代的中国制造【编者按】本文为工业4.0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胡权接受《中国信息年鉴》(2015年版)编辑委员会邀请撰写,主要对中国制造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转型升级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发表于2016年2月10日,由亿欧编辑,供业内人士参考。

自从250年前英国发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目前已经在迈向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道路上。

按照德国工业4.0平台的定义,这四次工业革命分别为工业1.0、2.0、3.0和4.0,其主要的技术特征是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

在工业4.0时代,全球制造业强国纷纷行动起来,相继推出国家级的制造业战略,美国提出了AMP 2.0(Advanced Manufacturing Partnership 2.0,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德国则提出了包含战略、标准及路径等的工业4.0体系,中国在2015年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日本也结合机器人优势,计划推出“机器人革命”国家战略。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制造应该利用新概念带来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模式,实现新常态下的转型升级,其中,把握工业4.0时代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是中国企业家应该重点关注的。

一、认识第四次工业革命虽然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概念并未得到所有专家的认可,但从诸如哈佛商业历史学家阿尔弗雷德.D.钱德勒在《信息改变美国:驱动国家转型的力量》一书中提出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论断来看,德国人把网络化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也没有什么不妥。

按照马克思的论断,只有生产力的提升,而没有生产关系的改变,不是工业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是技术创新发展到一定阶段,对传统的生产制造价值创造体系将产生颠覆性的改变,因此,第四次工业革命值得我们关注和学习。

德国对工业4.0的定义德国工业4.0平台明确指出,发生在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工业1.0,其主要技术特征是机械化,以电气化和自动化为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就是工业2.0,接着以PLC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广泛应用为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工业3.0,当然,未来的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Cyber-Physical Systems)技术为特征的制造业,可以称为工业4.0。

中国制造2025感想

中国制造2025感想

篇一:《中国制造2025心得体会》《中国制造2025》心得体会2015年7月14日,工信部XX博士为我们详细解读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

现就XX博士的解读,谈谈我对《中国制造2025》的理解认识。

一、总体认识近十年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规模大幅提升,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

如今,全球正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以及新兴市场国家成为承接产业转移新阵地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双重挑战。

为了加快推进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中国制造2025》重大部署。

实施《中国制造2025》,建设世界制造强国,是我们吸取错失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战略选择。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的核心是变革,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迭代更新。

《中国制造2025》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两化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重大技术装备需求为目标的指导思想,正是为了适应新常态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

下面我将从人才建设和质量和品牌建设两个具体方面谈谈我对《中国制造2025》的认识。

二、人才建设在实现制造强国的道路上,人才为本是核心。

XX教授在解读《中国制造2025》时,强调要以人才为本,打造创新型人才、技术技能人才和企业家人才三支人才队伍,这也是我非常认同的。

只有健全完善中国制造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为推动中国制造业从大国向强国转变提供人才保障。

与制造业发展要求相比,我国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制造业人才培养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制造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制造业人才总量短缺,结构不合理,领军人才匮乏;二是制造业人才培养投入总体不足,培养培训机构能力建设滞后,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三是对制造业人才的认识仍有偏差,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的观念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企业职工和青年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不高,制造业人才仍然面临发展渠道窄、待遇偏低等问题,人才成长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中国制造之痛——三一泵车断臂慕尼黑

中国制造之痛——三一泵车断臂慕尼黑

中国制造之痛——三一泵车断臂慕尼黑当“中国制造”开始以一种强劲的姿态,登世界之堂,入国际之室之时,不久前发生在德国慕尼黑重型机械展上的一次“折臂”,让国人感觉了一味浓烈的苦涩——三一重工的一条长达66米,号称世界第一的吊臂,竟然当场断裂。

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天下第一臂”梦断慕尼黑?仅是“技术操作失误”,还是隐藏在背后急功近利、大跃进“创新”的指导思想?“三一”断臂慕尼黑事件回顾“三一的创新就象刘翔跨栏赛跑,永远在寻求新的突破。

”三一集团总裁向文波先生如此说道,“市场竞争如同体育竞技,永远只能听到冠军的声音,三一就是要做引领市场的冠军。

三一66米长臂架泵车就是代表了当今世界最高的水平!然而,正是这个“世界第一”,让三一颜面扫地。

4月29日,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工程机械年度盛会“德国BAUMA展”上,创造了世界最长臂泵车纪录的三一重工这款泵车的泵臂在现场当场折断。

据记者看到的数张照片显示,这款泵车的红色臂架当场从高空折断,直接砸入了该台泵车的驾驶室左侧。

所幸29日当天为该展览的最后一日,观众已所剩无几,驾驶室里以及靠近出事泵车的展位上都没有三一的员工,并未造成人员伤亡。

疑声四起《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通过知情人士获悉,该事故可能是因为三一重工配备的油缸设计失误而导致“断臂”。

一般一台泵车的油缸有五六个,每段臂架都会安装油缸,一旦密封不好,空气就会进入到该产品中。

当产品运行的时候,因为真空可能就会因为压力原因引发臂架速度的变化,从而使得产品移动的速度过快,并迅速下坠。

口径不一有意思的是,三一重工数位人士对本次展览的事故原因分析并不一致。

昨天,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这次三一重工在德国展览的出事原因,是因为技术操作失误造成的。

但是,另一位三一重工人士则称,是因为操作人员在设计过程中,未考虑到长臂架与液压系统的承重匹配,从而出现了令人咋舌的一幕。

而也恰恰在昨天,三一重工一位销售人员接到了公司内部群发的一封邮件,公司要求所有员工统一内部口径,其大致内容是要求大家知道这次事件是因为操作失误而引发的。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掀起一个全面发明创新的高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遥控专家张圣辉一、“中国制造”的全球震撼在全球的任何角落,市场中的商品,“中国制造”无所不在。

全世界都在惊呼:注意中国的崛起。

同时,外资的进入中国,年以倍增,仅次于美国,高居第二;中国的钢铁产量,超过美、日的总和;世界的能源因中国的需要供不应求。

国际上的所有经济专家、学者、媒体,最热门的课题,就是中国的经济,共同一致的结论:中国正在成为前所未有的世界生产中心,以生产驰名的德、日,不久均将瞠乎其后。

事实上,德国已经在中国建立了汽车、电子、药品基地;最技术保密的日本已经将研究开发的基地迅速迁往中国。

当然,最近的投资潮中,美国资本进入最快。

这就是所谓的中国引力。

中国的所以如此,关键是两个全面:人才的全面和生产能力的全面。

就人才而言,不论是脑力、体力的劳动或技术人才,中国都应有尽有,而且素质远远高于其他地方,工资却远低于同等质量的其他各地,这是世界任何国家所不可匹敌的;就生产能力而言,中国过去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建立了一个全面的生产能力,农轻重国防科技的每个领域都建立起来,采用土洋结合、大小并重、先进同落后互补的方式,什么都可以自己动手制造,这更是举世无双的。

人才和生产能力的全面就构成了建立现代大生产基地的最佳条件。

现代化的生产,已经不再是一个产品或一个领域的作业,而是跨单位、垮工种、跨行业,结合的高度组织化的综合生产。

一个大型生产基地的建立,所需要的人才和相关工业涵盖面极广。

中国就具备了独一无二的优势。

也就是说,中国的优势,来自于过去基础的扎实,因此不只是像其他发展中国家只能提供廉价劳工的加工工厂,也不只是日本生产的程式化和局限性,而是高中低级技术、制造加工开发、上中下游的全面铺开,提供了成本效率远超于他处的最好生产环境,加上十多亿人口的庞大市场有待开发,投资者蜂涌而入,成就了中国的新世纪世界生产中心地位。

以“中国制造”为标志的经济旋风,产生于新一轮的全球化,其来势之猛是历史空前,其影响之巨,也将不仅改变全部中国,而且改变整个世界,是人类历史的一个大转折期。

差距令人震惊!德国制造和中国制造究竟不同在哪?

差距令人震惊!德国制造和中国制造究竟不同在哪?

差距令人震惊!德国制造和中国制造究竟不同在哪?微客谈嘉宾,艺术家刘峰曾经这样评价中国的设计思维和德国设计思维差异:中国的设计思维是建立在情商体系中,人和人之间各种复杂微妙的关系构成了设计的重要基础,所以差异化的手工制造成了设计的主要载体;德国的设计思维是建立在智商体系中,严谨直接的人和物的关系是设计的基础,所以极其标准化的工业制造成了设计的主要载体。

作为生长在情商体系中的我们,应该对上述看法深有体会。

所以,这件事并不能单纯用好坏来蛮横判断,种族不一样,文化不一样,在不同时代中所经历的风景也不一样。

一说起德国制造,大家都觉得好,大到汽车,小到螺丝刀,(你知道多少德系照明品牌?)但他们为什么好,到底好在哪,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

德国制造的口碑是建立在一个非常有意思而且关键的观点上:不相信人。

德国人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是人都会犯错,都会有误差,特别是在生产环节,人引入的负面影响经过流水线的每个环节逐级放大,必然会最终影响产品的品质。

因此整个产品的生产工程中,人的因素越多,最终产品出问题的可能性越大。

所以德国人提高品质的思路非常直接,就是在生产环节要动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把人的天然影响降低到最小,把每件事情都分解成机器(或者人像机器一样动作)能简单执行。

换句话说,就是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只要机器能做的,在成本合理的范围内,就坚决不让人做。

流程化图:大众汽车1969年的生产流水线,自动化程度比现今国内很多车厂的自动化程度都高。

生产流程化的核心目的就是把生产过程切分成非常细小的片段,每个片段都遵循严格的顺序加工,片段之间用自动化的传动装置连接起来,每个片段简单到不需要人工操作的时候,就被机器取代了。

另一个行业的例子,说起软件公司,大家都记得微软之类的美国公司,但是做流程软件最成功的却是德国的SAP,他们把企业(甚至非生产型组织)内部所有流程都固化到软件里面,把企业里面每个人都通过软件固化到一个功能,最后完成了企业的可靠高效运作,这就是流程化的威力。

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三步走

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三步走

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三步走自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各专家对中国制造都有了不同的理解,中国制造2025不仅仅是制造,更多的是中国从制造走向“智”造,完成这一变革中国还有这三大阶段需要完成。

中国制造业未来第一阶段:填补制造业信息化的空白节点1、人才节点在德国、美国等,工业信息化的第一要素便是人才,德国西门子与德国工程院、弗劳恩霍夫协会等都有长期的合作,德国政府甚至整个欧洲政府都有大量的高校、研究机构来为工业信息化培养和提供人才,而这些人才是在 10年甚至更久的教育体系下才能培养出来的。

同样在美国,GE 自己的克劳顿学院、与卡耐基梅隆大学、MIT 等诸多大学也有深入的人才合作项目。

而在中国,目前几乎没有工业与信息化结合的人才,不管是高校还是社会,工业与互联网,往往是两个八杆子打不着的领域。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如果想走工业信息化道路,除了政府投入巨大的资源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否则光在人才这一点上,中国可能就要走 10 年才能开始谈工业信息化。

2、信息化PLC即便对于工业自动化(工业3.0)来说,PLC 就是一个最为基本的基础模块,而在国内,除了一些成熟的工业设备会用到 PLC 之外,绝大多数的工厂还只是半自动化或人工操作。

在工业信息化之前,PLC 不仅要深入普及,同时所有工厂都要有相应的能力来熟练的使用这个基本的工业编程控制器。

除此之外,中国在 PLC 研发生产和联网信息化方面,也有大量的路需要走。

3、零件信息化(工业物联网)工业4.0 或者工业互联网,有一个基本条件便是工业部件物联网,所有的零件都要有自己的 ID,而这种工业零部件物联网的技术,不论是采用最传统的 RFID,还是升级版的NFC ,还是未来在 AR 领域可能会更灵活的机器视觉识别,抑或是最近这几年非常火的区块链技术,中国的工业制造在这些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经验。

虽然这种工业物联网的技术部署起来并不难,但要想熟练的理解并使用这些技术,并在未来的工业信息化中进行再次创新,是需要非常多的经验和非常深的理解的。

读《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后的思考

读《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后的思考

读《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后的思考中机质协特别高级专家顾问沈烈初经建国六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飞跃式的发展,中国制造业的总量已居世界第一位,但大而不强的格局尚无根本性改变。

纵观世界各工业发达国家,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近年随着科技进步的迅猛发展,新的技术层出不穷地出现。

各国在迎接新一轮技术革命中,仍把制造业作为主攻方向,如美国在2012年推出“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2013年又推出“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2013年德国颁布“德国工业4.0”战略实施建议,同年法国颁布“新工业法国”战略;2014年日本提出“日本制造业白皮书”;2015年英国提出“英国制造业2050”等。

我国在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通知;不久之前国务院又公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加上近十年来推进了包括01、02、03、04专项在内的十余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规划,构成了我国振兴制造业的战略与战术部署。

再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虽有了巨大进步,但各行业间发展极不平衡,如高铁制造业只有十余年的发展史,电工行业已有较长发展史,但高铁与发电、输变电成套设备已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两者都采用“以我为主”,引进技术合作生产,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取得成功。

航空航天、海陆军事装备,随着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以自力更生为主,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经验,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一些家电行业不仅量上,而且在质与性能上都有较强竞争力。

但也要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优胜劣汰加速进行,以至我国有一些行业被淘汰出局,如照相机、办公设备行业基本全军覆没,分析仪器、大型科学仪器等似乎有些溃不成军,高端医疗装备特别是检查用的影像设备,大多由国外少数企业垄断。

随着新兴行业的出现,其装备主要靠工业发达国家进口,如制造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用的成套设备、原辅材料甚至清洗剂、超纯气体等;生产光伏电池用的核心设备及原辅材料都是依赖进口;还有不少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及各种专用材料,很多产品在我们国家是空白,或达不到这些高新产业的要求。

国外对中国制造的评价

国外对中国制造的评价

国外对中国制造的评价近些年,中国制造已经走向世界,并成为各国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也在不断地接受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评价和挑战。

在国外,对中国制造的评价与评论十分丰富。

无论是产品的质量,还是工艺的精湛,在各个方面,外界都对中国制造给予了不同的评价。

一、质量领先,性价比优越作为最大的出口国之一,中国的制造业不仅规模大,而且也能够保持不错的质量。

在电子、机械、化工等领域中,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全球主导的品牌之一。

例如,华为、小米、博世、海尔等国际知名品牌傲视群雄,在业内享有盛誉。

当然,中国制造也有优劣之分,一些劣质的产品也难以避免。

然而,总体来看,中国制造的质量已经得到了极高的认可。

从整体性能和性价比来看,中国制造已经在多个市场中占据优势。

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尽管中国制造已经在质量方面取得很大的进步,但在创新能力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由于长期以来注重量的生产,而对质量问题的认识较不明显,因此,在科技创新领域上有些逊色。

不过,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开始加大创新投入了。

如苏宁、小米等企业凭借自身的品牌力和技术优势,逐渐在外界建立了良好的口碑。

在未来,中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尚有提升的空间,有望成为对世界重大影响力的有力竞争者。

三、产业链完备,生产能力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制造的产业链体系十分完备。

从原材料到下游制造业,再到整车、家电、电子等终端市场,中国制造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同时,在中国市场中,企业之间也相互依存,形成了一种压力机制,这也促进了制造业的生产能力、效率的提高,以及质量的加强。

然而,近年来人们也关注到,良性产业协作机制还能否承载更多。

因此,中国制造业在产能协同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通过提高生产效率、优化成本结构和产品结构,将进一步提高国产制造水平。

总的来说,中国制造业已经得到了国外的广泛认可,以高质量、低成本、高效率为特点的制造业,已经成为了全球经济市场中的一大竞争力量。

然而,转型驱动和技术进步,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关于中国制造的评价

关于中国制造的评价

关于中国制造的评价
中国制造一直以来都是全球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发展至今已经具有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中国制造之所以受到国内外客户的青睐,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以下特点:
1.价格优势。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但仍然比其他国家低廉。

这种价格优势使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上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2.品质稳定。

中国制造的产品品质稳定,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

尤其是在某些领域,如手机、电子产品等,中国的制造商已经具备了同世界一流品牌相媲美的水平。

3.灵活性强。

中国制造商对客户的需求能够迅速响应,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生产和供货。

这种灵活性是中国制造的一大优势。

4.环保意识强。

在全球环保意识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中国制造商已经开始注重环保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环保措施,使得产品更加环保、健康。

综上所述,中国制造不仅具有价格优势,而且品质、灵活性和环保意识都具备了一定水平。

未来,随着中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和升级,相信它一定会在全球市场上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 1 -。

比较中国制造2025,德国工业4.0战略的主要特点分析

比较中国制造2025,德国工业4.0战略的主要特点分析

比较中国制造2025,德国工业4.0战略的主要特点分析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落后与先进并存、传统与现代共生,需要积极探讨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相结合;传统手工艺与先进制造业相结合;第一次工业化与第二次工业化相结合;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

德国工业4.0在全球产生重大影响,标志着全球加快全面进入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智能经济时代。

德国工业4.0与美国比较流行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提法和一些学者说的第五次工业革命等,都是以信息技术革命性突破为基础,反映了工业经济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工业自动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本文着重分析德国工业4.0战略的主要特点,比较中国制造2025,得出一些重要启示。

德国工业4.0主要特点德国工业4.0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两个重点,三大集成,四个特征和六项措施。

一个核心:互联网制造业,将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广泛深入地应用于制造业,构建智能工厂、实现智能制造。

两个重点:领先的供应商策略,成为“智能生产”设备的主要供应者;主导的市场策略,设计并实施一套全面的知识和技术转化方案,引领市场发展。

三大集成:企业内部灵活且可重新组合的纵向集成,企业之间价值链的横向集成,全社会价值链的端到端工程数字化集成。

四个特征:生产可调节,可自我调节以应对不同形势;产品可识别,可以在任何时候把产品分辨出来;需求可变通,可以根据临时的需求变化而改变设计、构造、计划、生产和运作,并且仍有获利空间;四是过程可监测,可以实时针对商业模式全过程进行监测。

六项措施:实现技术标准化和开放标准的参考体系;建立复杂模型管理系统;建立一套综合的工业宽带基础设施;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和规章制度;创新工作组织和设计方式;加强培训和持续职业教育。

把德国工业4.0放在全球范围和历史背景中比较发现,可以看出德国工业4.0有以下5个重要特点。

1.基础性。

与德国整体发展战略相关,发挥优势,应对全局性挑战。

杜品圣谈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与工业4.0

杜品圣谈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与工业4.0

杜品圣谈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与工业4.0
杜品圣
【期刊名称】《自动化博览》
【年(卷),期】2016(0)10
【摘要】1中国智能制造发展之路的差异性相对于德国工业界发展现状,中国智能制造的推动路径与德国工业4.0有三大不同之处。

(1)"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要解决的问题不同简单地讲德国"工业4.0"是要解决生产制造模式的灵活性、自适应性的问题,从而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并加快生产制造的研发速度,以适应市场的需要,用户的需求,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所以降低成本及加快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是德国实现"工业4.0"的根本目的。

而中国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面临更大挑战。

首先,中国的工业化过程还没有完全走完。

【总页数】4页(P56-59)
【作者】杜品圣
【作者单位】菲尼克斯电气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德国工业4.0技术和中国制造2025完美结合--德国工业4.0技术无线数据传输与控制系统 [J], ;
2.杜品圣谈工业4.0:从工业4.0到产品4.0 [J], 杜品圣
3.杜品圣谈工业
4.0:工业4.0是“变革”还是“革命”? [J], 杜品圣
4.德国工业4.0握手中国制造2025“德国‘工业4.0’战略解读”活动在京举办
[J], ;
5.德国工业4.0握手中国制造2025“德国‘工业4.0’战略解读”活动在京举办[J], 杨启森; 朱辉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德国“工业4.0”看中国未来制造业的发展前景

从德国“工业4.0”看中国未来制造业的发展前景

从德国“工业4.0”看中国未来制造业的发展前景作者:蒋丹来源:《中国化工贸易·上旬刊》2017年第02期摘要:对于德国而言,制造业是传统的经济增长动力,积极发展制造业利于促进德国工业持续健康的增长,进而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推动整个国家更好更快的发展。

为此,德国在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业4.0”战略计划,意在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而对于我国制造业来说,同样需要迫切的革命性技术,改变制造业现状,促进制造业朝着智能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基于此,本文将通过具体概述德国“工业4.0”及其潜力,在此基础上展望中国未来制造业的发展前景,希望对于促进我国制造业良好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工业4.0;制造业;发展前景回顾分析工业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三次工业革命分别强调“降低成本”、“稳定质量”、“快速反应”,而“工业4.0”则立足于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这对于德国工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而通过对我国制造业发展情况来看,虽然经济、科技的双重影响,使得制造业有很大程度的进步与发展,但要想与国际化接轨,需要借鉴德国“工业4.0”战略,展望制造业发展前景,进而有目的、有计划的发展制造业。

由此看来,基于德国“工业4.0”来展望中国未来制造业的发展前景是非常适合的。

1 “工业4.0”及其潜力“工业4.0”是德国政府《高技术战略2020》确定的十大未来项目之一,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意在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究与创新。

它主要分为两大主题,其一是“智能工厂”,侧重于对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的研究,努力实现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其二是“智能生产”,侧重于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之中的应用等。

这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是发展良机,积极参与其中,将成为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技术的使用者、受益者,更能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

回顾分析工业发展历程,可以确定其始于机械制造设备的产生,发展于工业革命,即第一次工业革命实现了劳动分工;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电力驱动的规模化生产;第三次工业革命实现了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机器代替了相当一大部分的“体力劳动”和一部分“脑力劳动”。

制造业方面,中国与德国有何不同?

制造业方面,中国与德国有何不同?

制造业方面,中国与德国有何不同?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在当前全球制造业大发展的时代,中国和德国作为两个制造强国,在很多方面都有各自显著的特点。

接下来,我们将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中国制造业和德国制造业的不同之处。

一、制造业体系在制造业体系方面,中国和德国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中国的制造业体系大多依赖于企业的单体发展,而且在基础设施、物流、质量体系等方面相对薄弱,不够成熟。

同时,由于中国市场的竞争极其激烈,企业间普遍缺乏合作意识,公司间的配合水平较低,这也为制造业带来了很大的难题。

相比之下,德国的制造业体系更加成熟,采用了协作式的制造方式。

德国企业之间具有很强的合作意识和战略合作能力,具有更好的生产协同和应对市场需求的能力。

此外,德国经济是严谨、科学、精益求精的,德国制造业的产品品质一直是其它国家所追求的典范。

二、品牌拉动和市场份额在制造业品牌认知和市场份额方面,中国和德国占据着不同的位置。

在国际上,德国品牌的认可度较高,德国企业的品质在其他国家制造业中占有最高的比例之一,在汽车、机床等领域都领先世界水平。

德国的汽车品牌,如宝马、奔驰、奥迪堪称汽车制造业的三大巨头,并且其影响力不仅限于德国市场,更泛涵国际间的制造业市场。

然而,尽管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其品牌影响力、产品质量和认可度尚未完全达到国际标准。

因此,中国在制造业的品牌意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全球化战略以增强企业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三、技术创新和人才培育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是保持制造业长期持续发展的关键,对于中国和德国而言都是一大挑战。

中国正在努力提高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积极加强企业与学校、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以培养自主研发的精英人才为主。

此次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很多国内一流制造企业纷纷自主研发出相关产品并有不俗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中国制造业整体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正在快速提升。

“中国制造”应向“德国制造”学习什么

“中国制造”应向“德国制造”学习什么

支持创建 “ 个体企业” 。2 0 0 8 欧洲一体化 “ 领头羊” 的德国在政策、 法 执政时期 , 均重视通过市场规律来 自动 规模改革 , 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 政府为了保 律、 管理和员工教育及企业文化方面的特 调控经济发展, 强调公平与竞争以及企 年 ,
6 8 J中 国 报 道2 0 1 3 f i - 3 , E J总 第1 0 9 期
德国产品虽因生产成本高而在价格 上普遍高于 日本和美国产品, 但依然备
受海 内 外客 户青 睐 , 其 重要 原 因之 一便
注重教育和技术研发 良好 的 信 誉 。 目前 ,
教 育是 德 国制造 业得 以持续 稳定 发 德国工业标准化学会下设逾 1 2 0 个标准
‘ ‘ 中国制造" 应向 “ 德 国制造" 学 习什 么
当 中国的实体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时 , 或许是时候反观 、 思考和借鉴早 已步入后现代 化和 后工业化时代的德 国的发展模式 了 。从德 国制 造业的发展之路 中我们可 以发 现, 学会 “ 在创新 中求发展 ” 是其成功的精髓所在 , 而创新不仅仅指技术 , 也涉及体 制与理念的与 时俱进 。
6 0 0 个 工作 委 员会 , 制 定 的 双 委 员会 和近 3 德国制造业得到 良好发展, 背后主 展 的 立足 之本 。德 国 不仅注 重提 升 “
冶金、 化工、 电 职业教育的地位 , 现有 4 5 0 多个行 标准几乎涉及建筑工程、 要推手是国家为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法 轨制” 工、 环境保护 、 运输等各个领域, 6 0 0 0 多 律保障。1 9 5 7 年, 联邦议会为 了保障企 业均对 员工的职 业能 力作 出明确规定 ,
1 9 6 3 年, 为 了保 证对 全德 经 济发 展作 出

实施工业4.0对于德国经济的意义及其对中国制造业转型的启示

实施工业4.0对于德国经济的意义及其对中国制造业转型的启示

2015年是中德“创新合作年”,10月29—30日德国联邦总理默克尔第八次访华,“创新”成为重要的议题。

在默克尔访华前夕,中国国家工信部与德国联邦经济与能源部就中国与德国在“工业4.0”领域的相关合作达成协议。

这表明德中两国将在高科技领域开展更多的合作,把中国的工业和制造业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2013年4月8日,德国政府委托的经济与科学创新联盟联合德国三大工业协会[1]共同推出了《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4.0计划的实施建议》,标志着德国开始正式启动工业4.0计划。

在其中,德国科学界和相关经济领袖将实现工业4.0看作是一场新的工业革命,由此将创造出许多新的市场和就业机会。

德国提出工业4.0的目的在于在战略上为德国经济的未来指出方向,如果德国能够顺利实施工业4.0,不仅能够继续保持其在装备制造业的世界领先地位,并且将在制造业的未来发展上引领世界。

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不景气,亟需新的增长动力的形势下,德国的这一举措立刻引起了世界各国和各界的高度实施工业4.0对于德国经济的意义及其对中国制造业转型的启示互联网的发展使工业与信息产业不断深度融合,德国敏锐地率先提出工业4.0计划,拉开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大幕,推动了制造业的世界竞争。

谁能率先实现,谁将引领世界!■ 史世伟/文重视。

作为回应,世界另外两个制造业大国美国与中国都推出了自己的制造业创新发展与升级计划,一场围绕着制造业发展的世界竞争的序幕由此打开。

什么是工业4.0?我们知道,从人类走进工业化社会以来,制造业经历了三次革命,它们分别是18世纪末以引入蒸汽机动力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末使用电能动力、实现大批量生产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使用电子和信息技术,使工业生产进一步自动化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其影响持续至今。

每一次工业革命都大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并使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

如今工业生产面临又一次变革: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工业与信息产业将进一步深度融合,生产将全面实现数据化和智能化。

中国版工业4.0

中国版工业4.0

中国版“工业4.0”“工业4.0”是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在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概念。

它描绘了制造业的未来愿景,提出人类将迎来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为基础,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工业革命。

他们认为,这场变革是继机械化、电气化和信息技术之后,制造业迎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因此将之命名为“工业4.0”。

“工业4.0”分为两大主题,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

在这些过程中,软件是重中之重,可以说起到赋予智慧工厂“灵魂”的中心作用,包括设备制造、物联网、数据网等都需要通过软件将这几大板块联结起来。

工业4.0是新时代变局的开始德国政府早在2010年的《高技术战略2020》十大未来项目中,就有过对未来的发展设想。

希望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信息物理系统相结合的手段,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使德国在关键工业技术上继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和在全球的竞争优势。

目前“工业4.0”在德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得到德国科研机构和产业界的广泛认同。

其中,有的协会将其下属的6~7个生产领域的研究所引入“工业4.0”概念,有不少领先企业已将“智能工厂”在“工业4.0”的主题下规划了技术演进的发展计划,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系统和理念。

西门子公司已经开始将这一概念引入其工业软件开发和生产,许多企业客户个性化的定制需求得到了满足;不少企业工人从单调、程序化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把精力集中用在创新和增值业务上;许多老工人也延长了职业生涯,使企业保持了长久的生产力。

企业在制造生产中,第一次将资源、信息、物品和人进行互联,取得了初步成果,使许多初创公司和小企业受益。

据德国电子电气工业协会估计,“工业4.0”可使该行业生产效率提高30%。

拥有120多年历史的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已成为实施德国“工业4.0”战略重要的牵头组织和实施者。

当“中国制造”遇上“德国制造”

当“中国制造”遇上“德国制造”

当“中国制造”遇上“德国制造”作者:孙兴伟来源:《职业·中旬》2013年第08期“德国的高速公路有一半不限速。

”在去往德国莱比锡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赛场的路上,德国当地的导游告诉记者。

是的,德国政府有胆量放开政策,德国司机有胆量猛踩油门,不仅是因为这里的路况好,更是因为德国人对自己制造的汽车质量有自信。

以前,总是听别人说德国人如何关注质量,如何重视技能培训。

这一次,来到德国,来到莱比锡,来到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的赛场,记者才真正切身感受到了什么是德国速度和德国品质。

德国制造的代名词:High quality(高质量)High quality是很多人对“德国制造”的一个最基本评价,同时也是记者到德国后获得的第一个美好印象。

然而,在二战后,情况还真的并非如此。

7月4日,在德国莱比锡市政厅举行的中德职业教育研讨会上,德国联邦职业研究所教授爱丽莎介绍说,1871年,德国人也是仿造英、法、美等国的产品,并廉价销售冲击市场。

偷窃设计、复制产品、伪造制造厂商……来自德国的便宜货通常被英国人视为不上档次的产品。

那时候,“德国制造”一度成为粗制滥造的代名词。

1887年8月23日,英国议会甚至通过了侮辱性的商标法条款,规定所有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须注明“Made in Germany”。

“德国制造”由此成为一个法律新词,用来区分“英国制造”。

据说,“made in Germany”的另一种称呼就是“bad in Germany”。

然而,若干年后,一个奇怪的现象发生了。

到了1894年,德国制造业界已经可以骄傲地称,“德国制造”比“英国制造”还要强。

20年后,英国的罗斯伯里伯爵表示:“德国让我感到恐惧,德国人把所有的一切……都做得绝对的完美。

”时至今日,英国人也不得不承认,凡是印有“德国制造”的商品质量都特别好,在市场上也卖得特别好。

因此,“德国制造”就在英国成了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

现在,“德国制造”不仅在欧洲,甚至在全球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探索中国制造业的新未来——德国工业4.0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启示

探索中国制造业的新未来——德国工业4.0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启示
制造 业的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 . 强 调 智 能 域 , 促 进 制 造业 智 能化 、 网络 化 发展 。
统——工 业 4 . 0为 企 业 管 理 提 出 了 更 高
化、 数 字 化 的 德 国工 业 对 我 国 “ 两化 ” 融 合
( 二) 工业 4 . 0的 主 要 内容
的要 求 , 建立管 理系统 ; ③ 工业宽带 体 系

业 及 企 业 自身 三 个 角度 说 明德 国 工 业 4 . 0 对 我 国制 造 业 发 展 的 启 示 。 关键 词 : 德 国 工业 4 . 0 ; 中国 静 】 造业 ;
欧 美再 工 业 化 : 发展 启 示

个 网 络 是 指 信 息 网络 系 统 ( C P S ) 。 工业 4 . 0对企 业组织结构提 出了新要 求 :
划 对 于 我 国 大 而 不 强 的 制 造 业 具 有 十 分 统 ( C P S , C y b e r P h y s i d M S y s t e ms ) 将资源 、 略建议书》 , 八大计划是指 : ①标准化——
重要 的 意 义 ,而 且 有 利 于改 善 污 染 现 状 。 信息 、 物 品 和 人进 行 互 联 。 从 而 创 造 物联 网 不同企业按照 统一标准进行 网络建设 . 否 提 高能源利用率。近年来 。 我 国积 极 推 进 和 服 务 .进 而 将 这种 服 务 模 式 用 于 工业 领 则就 不能 进行 网络 连接 : ② 管理 复杂 系
该 系 统 强 调 虚 拟 和 现 实 的联 系 和 融 合 . 使 ⑥ 培 训和职 业发展—— 通过建 立终 身学 用连接 、 云储存 、 虚拟 网络、 内容 、 社区 、 个 习计 划 . 不断 地 为 工 业 发 展 提 供 足 够 的优 性 化 将 一 切 可 以 利 用 的生 产 资 源 整 合 在 秀人才 ; ⑦ 监管体 系—— 需要建立全方位 起。 从 而创造出一个生产高度智 能化 的 的监管体系 ; ⑧ 资源利 用体 系— —考虑环

中国和德国的工业制造有何不同?

中国和德国的工业制造有何不同?

中国和德国的工业制造有何不同?在现今的全球市场中,中国和德国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工业制造国家之一。

两国在工业制造领域的发展也备受瞩目。

政府和企业都在积极创新和提高生产力,以提升经济发展。

但是,中国和德国的工业制造有哪些不同之处呢?下面将一一列出。

一、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德国是全球技术创新的领袖之一,其工程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一直是世界所瞩目的。

德国的制造业是面向市场的工业模式,依托高端技术和高品质质量,德国制造业一直保持着高水平和高竞争力。

相较而言,中国的制造业发展缺少长期的技术积累和创新能力的累积。

中国的企业起步较晚,技术尚未完全成熟,许多企业也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但是,随着中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中国正在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的投入,也在推动制造业向高品质和高科技方面的发展。

二、生产成本和人口规模德国的制造业成本相对较高,主要原因在于德国的工资和社会保障决策所产生的制造业生产成本负担。

相反,中国的制造业成本较低,主要原因在于人工和土地成本低廉,加上人口规模庞大,为企业提供了足够的劳动力资源来降低生产成本。

三、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德国的制造业企业文化及管理模式发扬了德国人勤奋务实,品质至上的文化特点,注重质量和技术,增强了企业品牌的知名度。

而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多数是家族式的管理。

传统文化和国情使得中国企业重视集体利益而轻视个人利益。

这些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经营理念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使得中德制造业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方式有所不同。

四、产品定位和市场需求德国制造业注重精益生产,产品高端化和差异化定位,且在初期就以品质和服务优势积累了品牌稳定客户和忠实度。

而中国的制造业产品定位和市场需求模糊不清,缺乏差异性和特色,在市场中更是缺乏竞争力。

但是,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指引下,中国制造业正朝着高端化和差异化方向转型升级,力求提高产品标准和国际竞争力。

总之,中国和德国的工业制造存在许多不同之处,但是两国都在积极创新和提升生产力,以提高经济竞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专家点评“中国制造”
作者:徐建华
来源:《企业文化》2018年第07期
中德企业对待发展速度和质量认识的差异性表现在:中方希望尽快做大规模,占领市场,而德方坚持做好质量,不急于追求规模扩张。

刚刚过去的2017年是中德建交45周年。

目前,中德贸易总额超过中国和英国、法国、意大利3国贸易的总和,占到中欧贸易的30%以上。

中国已超过美国和法国,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

德国对华出口相当于其对韩国、日本、印度出口之和的1.6倍。

中德贸易创造历史的背后,离不开“中国制造”和“德国制造”两大世界知名制造的相互合作与相互补充。

在中德质量交流活动的“重头戏”——第三届中德质量论坛上,主题就是“中国制造-德国制造,竞争还是共同利益?”聚焦“中国制造”与“德国制造”市场竞争,纵论竞争背后的机遇与挑战。

质量合作前景无限
《中国制造2025》出台以来,就一直被全球拿来和“德国工业4.0”作比较,再到“中国制造”在提质升级过程中与“德国制造”的碰撞,中德之间可谓是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

德国巴符州州务卿,州经济、劳工和住房部长卡特里娜·舒茨表示,德国企业历来是中国企业友好的合作伙伴,《中国制造2025》体现了中国对质量的重视与投入,也带来了中德企业合作的商机,如自动化、数字化等方面和能源、物联网、环保等高技术领域。

在巴符州,企业是创新主体,他们重视对研究的投入,相信高质量创新能为巴符州企业参与中国质量发展提供机遇。

德国议会议员、巴符州议会议长阿明·舒斯特认为,中德双方互有优势,德国企业研发能力相对较强,而中国企业制造能力强大,近几年也越来越重视研发。

事实上,“中国制造+德国设计”的模式将变得更加可行,上海的磁悬浮就是很好的范例。

中德企业可以携手共同面对更为广阔的竞争。

加强了解保持坦诚
尽管现在“德国制造”风靡全球并被市场看成是高品质的代名词,但如果翻开其发展历史,“德国制造”在起步阶段同样步履艰难。

舒茨指出,由于德国企业大力投入技术研发、严格控制质量等原因,一战前后,德国制造已经摆脱低级货名声了。

这段历史可能也是中国企业对德国质量发展历史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现如今,“中国制造”也在国际上赢得了“物美价廉”的声誉,但也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针对质量方面的假冒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做文章。

对此,德国曼奈柯斯公司总裁克里斯托夫·曼奈柯斯强调,哪个国家都存在侵权问题、仿冒问题,并不是只有中国有这样的问题,关键是看该国的司法体系能否公正地保护受损害的一方。

德国工商会(AHK)大中华区总经理萨冰·迪特迈尔认为,德企在华投资的绊脚石是缺乏信心和准确的信息,缺乏对中国体制、法律法规的了解,对中国市场没有基于大量数据的了解分析。

因此,不论是中德两国政府,还是两国的专业服务机构都应该为企业提供更加精准的信息,帮助企业决策。

舒斯特透露,现在德国一些企业担心知识产权的泄露,不愿与中国进行深度合作,他认为这是不对的,两国在合作过程中应保持坦诚。

历史上,德国与日本的合作也经历了相互怀疑、防范,但后来有了很好的进展。

因此,他希望德国企业能够正确看待中国的发展,摈弃贸易保护的旧思维,并支持中国企业的并购行为。

靠质量去竞争
德国全球和区域研究院(GIGA)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当前中德两国产品的优势并不一致,消费者对其产品的认知也有所不同。

大多数消费者对德国产品的主要印象是质量可靠,而对中国产品的主要印象是性价比高。

德国全球和区域研究院的专家玛格特·舒乐指出,2013年中国产品的安全隐患指标(RAPEX)为64%,2016年这一指标下降为53%,产量增加但隐患减少,意味着中国产品质量取得了较大进步。

“中国制造”当前的短板在于部分关键技术依赖于外国,强项在于能非常迅速地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和市场销量。

而目前中国的创新投入仅次于美国,创新能力有所提高。

她同时也指出,中国企业的不足在于专利注册数量大,但质量不高,发明创新的比重相对较低。

克里斯托夫·曼奈柯斯以曼奈柯斯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为例,指出了中德企业对待发展速度和质量认识的差异性——中方希望尽快做大规模,占领市场,而德方坚持做好质量,不急于追求规模扩张。

他认为,使自己的产品与“大路货”区别开来的,只有尽善尽美的质量。

从曼纳克斯公司发展的历程来看,“德国制造”对于质量第一的关注与坚守,是成就其卓越口碑的主要原因。

中德合资(合作)企业会面临一系列分歧,存在不同的认识,但对待质量问题,绝不能含糊,必须坚持自身的价值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