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第三课时教案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鸿门宴》教案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鸿门宴》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高中高一上册语文《鸿门宴》教案高中高一上册语文《鸿门宴》优秀教案我们大家应该都知道只要说请你去喝酒,这个酒不好喝,你就说这个宴,就是鸿门宴,充满了凶险的那种宴会,我们叫鸿门宴。
高一语文教案-示范教案一(鸿门宴第3课时) 精品
示范教案一(鸿门宴第3课时)[教学要点]浅析文中运用的表达技巧,掌握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分类归纳文言知识,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一、分析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提问: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项羽、刘邦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试析作者是如何刻画鸿门宴上活动的人物形象的?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1.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
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通过生动的对话描写、精彩的动作描写以及对当时那种剑拔弩张、杀机四伏的气氛的渲染,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历史脉搏紧张的悸动。
2.运用对照烘托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为鲜明突出。
文章对刘邦的刻画,都是为塑造主要人物项羽服务的。
另外如谋士范增与张良,部将项庄与樊哙,内奸项伯与曹无伤,都是相互映衬,彼此辉映的。
二、分类归纳文言知识1.先请3~5名学生指出文中词类活用的字词及用法,边说边师生一起订正,然后归纳词类活用的规律。
投影:教师归纳总结:名词作状语的规律是:“名+动”,名词若不作动词主语,即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的规律是:“名+名(代)”,前一名词若非定语或前有副词,即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的规律是:“形+名”,形容词若非定语,即作动词。
形容词用作名词的规律是:“动(介)+形容词”,或“形+动词”。
使动用法的规律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名词带了宾语,该词译作“使……做……(动作)”,有时应意译。
2.分析文中出现的几种重点句式,并总结其规律提问多名同学,互相补充,提醒他们翻译时应注意句式特征。
明确:(1)省略句式沛公军(于)霸上。
为(吾)击破沛公军。
具告(之)以事。
竖子不足与(之)谋!规律:古汉语中,动词或介词宾语常常省略,补语中的介词也常省略。
有时主语也省略。
(2)介宾短语(状语)后置句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于)关中良曰:“长于臣。
”得复见将军于此规律:古汉语的介宾短语常常放在动宾短语之后,且常伴随有介词省略,翻译时应提前。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2)能够把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翻译并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
(3)能够运用文本内容进行拓展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2)通过对比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文本中所体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activity,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意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敏感性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教学重点1. 《鸿门宴》的人物形象分析。
2.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翻译技巧。
3. 文本中所体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 对文本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 对文本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的准确把握。
3. 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对《鸿门宴》的背景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
(2)设计好教学活动和作业任务,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2. 学生准备:(1)预习《鸿门宴》文本,对文中的人物、情节和主题有一定的了解。
(2)准备好笔记本和文具,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简要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鸿门宴》是一场怎样的宴会?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宴会?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鸿门宴》文本,标记出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3.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翻译技巧,指导学生进行文本翻译。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设计我们大家都知道只要说请你去喝酒,这个酒不好喝,你就说这个宴,就是鸿门宴,充满了凶险的那种宴会,我们叫鸿门宴。
当年刘邦是怎么赴宴的呢?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4、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人物的性格特点。
【课时安排】四课时鸿门宴一、导入:下面四副对联哪一幅是写司马迁的?1)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2)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3)世上疮痍,诗中圣哲;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4)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屈原、欧阳修、杜甫、司马迁二、作者及背景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作者基本上站在同情被压迫者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嘲笑了封建社会的最高权威,鞭挞了贪官酷吏和土豪劣绅,同情并歌颂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当时被社会所贱视的小人物;他写的一些人物传纪,不仅表现了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大部份有很动人的艺术力量。
高中语文 鸿门宴第3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湖北省黄石市艺术学校高中语文鸿门宴第3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一、教师示范背诵,或选学生轮流背诵三四段二、拓展探究思考:“鸿门宴”的故事发生时,项羽为诸侯上将军,刘邦因起兵于沛,人称沛公,都还没有称王。
但课文中却都超前称了“王”。
清代学者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批评说:“高帝此时尚未为王,且前后俱称沛公,何忽于张良三称大王耶?”又说:“羽时亦为王,故沛公称羽将军,以其为诸侯上将军也。
《史记》乃预书为王,此下项伯曰:‘项王’,范增、项庄曰‘君王’,张良、樊哙曰‘项王’,‘大王’,沛公曰‘项王’凡书王者二十几,似失史体”,你对梁玉绳的批评是如何认识的?三、课文小结《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文中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使其具有巨大和久远的魅力。
项羽用性格的笔写下了只属于他自己的人生篇章,无论是暴戾、辉煌还是悲壮,无论是抗鼎拔山的人杰,还是自刎乌江的鬼雄。
四、分类归纳文言知识1、请找出文中所有的词类活用现象。
(多媒体课件显示资料)例句活用类型释义1.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2.项伯乃夜驰之公军同上连夜3.常以身翼蔽沛公同上像翅膀一样4.籍吏民,封府库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5.沛公军霸上同上驻扎6.沛公欲王关中同上统治7.范曾数目项王同上用眼示意8.道芷阳间行同上取道9.刑人如恐不胜同上处罚10.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使动用法使之为王11.项伯杀人,臣活之动词使动用法使……活1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同上使……跟从,率领13.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14.拔剑撞而破之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15.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用作动词小事2、判断下列加线的词语的词义,并区分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①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明确: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明确: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6篇)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6篇)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篇1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鸿门宴》节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其次单元,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领会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观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特有的简洁美,在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叙事脉络中,提高概括力量和表达力量。
(二)教材目标及确定依据依据课程标准,围绕“学问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1、把握司马迁和《史记》的学问,了解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
2、了解文言实词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的一些规律,理解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省略的一些学问。
3、学习本文紧凑地安排故事情节、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写法。
4、感受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树立正确的读史观,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高一阶段,学生文言学问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
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学问积存,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育学生观赏魏晋历史散文的力量,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1、积存文言词句学问。
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这也是本科教学的难点所在。
说教法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
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供应共享资源,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根底。
依据这一指导思想,我打算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纳三种方法,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
“目标导学”即依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关于朗读、积存的教学。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表达为分组归纳和小组争论沟通等。
“迁移制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进展,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加教学效果,我设计运用录音带、多媒体等手段帮助教学,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
说学法(一)学情分析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少还连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意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学问转化为力量,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想,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鸿门宴》全文;(2)了解司马迁和《史记》的相关知识;(3)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人物性格特点;(3)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习文中的人物精神,培养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
二、教学重点:1. 《鸿门宴》的文言文阅读技巧;2. 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 理解并背诵《鸿门宴》全文。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2. 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样性;3. 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和人生哲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司马迁和《史记》的相关知识;(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鸿门宴》,理解文章大意;(2)布置思考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习文中的人物精神,培养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5. 背诵练习:(1)指导学生进行《鸿门宴》的背诵;(2)检查背诵效果,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鸿门宴》;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背诵效果:检查学生在课后对《鸿门宴》的背诵情况,评估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七、教学反思:1. 课堂节奏控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整课堂节奏,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掌握并运用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3)能够领悟作者的表达技巧和写作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3)学会比较阅读,从不同角度分析文本,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习文中人物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3)领悟友情、忠诚、勇敢等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及重点词语的解释;(2)分析并概括文章的结构和内容;(3)理解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2. 教学难点:(1)文中涉及的古代礼仪、制度和文化背景;(2)作者的表达技巧和写作特色;(3)学生对文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2)概述《鸿门宴》的背景和历史意义;(3)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本;(2)要求学生划记文中重点词语,并进行解释;(3)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和内容;(2)比较阅读,探讨不同观点和看法;(3)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作业布置:1. 翻译并背诵课文;2. 分析并总结文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五、教学反思:1. 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2.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3.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中的关键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鸿门宴》第三课时教案
鸿门宴(第三课时)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马姗姗一、教材分析《鸿门宴》是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科目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是司马迁的心血之作。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习文言文应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现象(实词,虚词,句式等),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鸿门宴》一文文言现象较多,且学生较难理解与掌握,历来是文言文教学中颇受重视的文章之一,同时本文人物众多,形态迥异,栩栩如生,故事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内涵丰富,耐人咀嚼,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具有典范性的文章之一。
我把《鸿门宴》设计成三课时,第一课时在介绍背景、作家及作品的前提下,重在让学生读懂课文,第二课时则重在掌握常见文言现象,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三课时则重点分析项羽、刘邦人物形象。
今天我说的是第三课时的设计。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现象;2.掌握两大阵营中的关键人物性格。
过程与方法:了解塑造鲜活丰满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引导学生感悟刘邦和项羽的性格决定命运。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悟项羽和刘邦的性格决定他们的命运。
四、教学难点掌握两大阵营中的关键人物性格。
五、教学方法:点拨法、演绎法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以及表演所需道具七、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指出下列名句中的通假字,写出他们通什么字。
①距关,毋内诸侯②皆为龙虎,成五采③张良出,要项伯④令将军与臣有郤⑤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⑦因击沛公于坐⑧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指出下列句子中带点的字的特殊用法1.项伯杀人,臣活之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3.沛公欲王关中4.素善留侯张良5.此其志不在小6.吾得兄事之3.写出下列语句所含的成语A.秋毫不敢有所近B.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C.劳苦而功高如此D.项庄拔剑舞,其意在沛公4.你说我说说情节(二)情景再现学生表演《鸿门宴》高潮部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情节内容以及为接下来的人物分析作铺垫。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6课《鸿门宴》表格教学设计(3课时)
1、当初下令杀刘邦的是谁的主意,最后放走不杀刘邦的又是谁?从“大怒”到坦然接受刘邦的礼物,为何有这样的转变?
2、在宴席上项伯护刘,樊哙闯帐,刘邦逃走,项羽的反应如何?
3、项羽为何不面南而坐?对范增示意有何反应?对主动告密的曹无伤的态度又如何?
提示:
1、因胜利果实被夺,尊严受损而怒;
因刘邦刻意奉迎,尊严得维护而放过敌人
2、熟视无睹;大为褒奖;无动于衷
3、自大轻敌;默然对待劝谏;不重视誓死效命者
项羽的性格
1、寡谋轻信
2、优柔寡断、刚愎自用、政治幼稚
3、自矜功伐、自高自大、不善用人
四、合作探究
有人说项羽在席间不杀刘邦是“妇人之仁”,而苏轼却说这表现了项羽的“君子之度”。
你的看法又是怎样呢?
五、作业
六、板书
序幕--曹无伤告密
开端--范增献计
发展--项伯夜访、刘项约婚、刘邦谢罪
高潮--范增举玉、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樊哙闯帐
结局--刘邦脱逃、张良留谢
尾声--刘邦诛曹
七、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 6鸿门宴(第3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湖南省衡阳市高中语文6鸿门宴(第3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湖南省衡阳市高中语文6鸿门宴(第3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湖南省衡阳市高中语文6鸿门宴(第3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鸿门宴第三课时教学要点:把握人物性格及刻画人物的方法.一、提问、探究,把握尖锐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1、“鸿门宴”是《史记》流传下来的一段史实,人们一提起它,想到的不是揖让进退、宾主言欢,而是剑拔弩张、险象环生。
那么,既然是“宴席”,就要有座次之论,“鸿门宴”上座次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说明了什么?关于鸿门宴上的坐次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
宴席的四面坐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宴设于项羽军中帐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而力量的悬殊,刘邦的处境已令人忧心。
再看项羽集团内部,谋士范增在项羽心中的备课札记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阂,事不可谋已初露端倪。
2、提问:处于矛盾冲突顶峰时,人物之间的称谓,往往能体现人物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试分析课文中宴会前后的称谓变化,判断人物之间的关系。
课文中,(1)张良对刘邦三次直呼“大王”,前两次只有他与刘邦在场,后一次只添了几个自己人,称“大王”正表露出他们君臣同心协力,决心与项羽抗衡、战而胜之的雄心壮志。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鸿门宴教案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鸿门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鸿门宴》的文学背景及作者生平。
(2)掌握《鸿门宴》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分析《鸿门宴》的情节结构及表现手法。
(4)领悟《鸿门宴》所蕴含的历史哲理。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人物形象。
(2)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分享,探讨《鸿门宴》的情节结构及表现手法。
(3)结合历史背景,理解《鸿门宴》所蕴含的历史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2)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鸿门宴》的文学背景及作者生平。
(2)分析《鸿门宴》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领悟《鸿门宴》所蕴含的历史哲理。
2.教学难点:(1)分析《鸿门宴》的情节结构及表现手法。
(2)理解《鸿门宴》中的人物关系及历史背景。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鸿门宴》的文学背景及作者司马迁。
(2)引导学生关注《鸿门宴》的主要人物刘邦、项羽。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鸿门宴》,梳理故事情节。
(2)分析刘邦、项羽等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合作探讨(1)小组讨论:分析《鸿门宴》的情节结构及表现手法。
(2)小组分享:讨论《鸿门宴》所蕴含的历史哲理。
4.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鸿门宴》的人物形象。
(2)讨论《鸿门宴》中的人物关系及历史背景。
(2)讲解《鸿门宴》的情节结构及表现手法。
(3)阐述《鸿门宴》所蕴含的历史哲理。
6.作业布置(1)整理课堂笔记,深入理解《鸿门宴》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历史哲理。
四、板书设计1.《鸿门宴》文学背景及作者简介2.人物形象:刘邦、项羽、张良、范增等3.情节结构:宴前准备、宴中变故、宴后结局4.表现手法:对话、动作、心理描写等5.历史哲理:人心向背、政治斗争、历史变迁等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鸿门宴》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历史哲理。
《鸿门宴》第三课时教案
《鸿门宴》第三课时教案《鸿门宴》第三课时教案第三课时【教学要点】检查背诵。
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如实词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句式、名句,一一落到实处。
【教学步骤】1、背诵第三、四段。
2、分类归纳文言知识1)词类活用例句活用类型释义1、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2、项伯乃夜驰之公军同上连夜3、常以身翼蔽沛公同上像翅膀一样4、籍吏民,封府库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5、沛公军霸上同上驻扎6、沛公欲王关中同上统治7、范曾数目项王同上用眼示意8、道芷阳间行同上取道9、刑人如恐不胜同上处罚10、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使动用法使之为王、项伯杀人,臣活之动词使动用法使……活1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同上使……跟从,率领、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14、拔剑撞而破之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用作动词小事2)古今词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明确: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明确: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明确: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而听细说明确: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3)句式(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此成危急存亡之秋也明确:判断句,这就是……啊。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明确:疑问句,宾语前置句,凭什么……呢?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明确:反问句式,“为”语气词,呢,表意“……呢?”4)名句积累明确: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5)一词多义因例句出处释义a、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毛遂自荐》依靠、凭借b、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顺着、根据c、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乘机d、后因伐木,始见此山《梦溪笔谈雁荡山》因为、由于e、因合纳斗盆《促织》于是、就f、陈陈相因成语沿袭h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原因、理由如例句出处释义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如同、像天时不如地利《得道多助》比、及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指南录〉后序》到、往、去万事如意成语顺、随如其离违,宜别图之《赤壁之战》如果、假如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过秦论》好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子路、曾……侍坐》或、或者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同上至于空空如也成语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意例句出处释义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促织》意图、意愿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意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意态、神情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意料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史记张仪列传》怀疑、猜疑举例句出处释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举起、抬起举其一不计其十,究竟旧不图其新《屈原》提出、举出举兵伐徐,逐灭之《韩非子五蠧》发起、发动戌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攻下、占领举贤任能成语推荐有儒生柳意者,应举下第《柳毅传》科举考试杀人如不能举《过秦论》全、尽举世无双成语全部、整个谢例句出处释义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道歉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孔雀东南飞》推辞、谢绝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辞别尝有所荐,其人来谢《汉书张安世传》感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告诉、劝告乃花既谢,亦可无罪于主人矣《芙蕖》凋落、衰亡拓展:后人评价项羽的诗歌: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鸿门宴》第三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鸿门宴》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2、积累写作素材
二、过程与方法
1、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人物形象的刻画应为教学重点。
2、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造成项羽悲剧的根本原因,吸取“骄兵必败”的历史教训。
三、教学重点
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概括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写作素材积累。
四、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文中提到的“义”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
(一)检查作业:收集并解释出自本文的成语。
(二)自主学习:梳理文章的思路
1、理清结构层次,围绕“鸿门宴”课文如何划分层次?
2、在故事中,刘、项阵营分别有哪些人物?他们分别是什么关系?
(三)、合作探究:分析人物形象
1、“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
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喧宾夺主”?)
提示: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鸿门宴》的文言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分析人物形象,了解鸿门宴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3)能够运用文言文知识,进行阅读和翻译。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通过翻译练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尊重态度。
(3)引导学生从《鸿门宴》中汲取智慧,培养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二、教学重点1. 《鸿门宴》的文言文内容。
2. 人物形象的分析。
3.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
2. 人物形象的多维度分析。
3. 历史背景对作品理解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鸿门宴》的历史背景。
(2)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人际关系中的宴会场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鸿门宴》,理解文意,掌握人物关系。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人物性格特点。
(2)全班交流,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点评。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
(2)分析人物形象,解读作品中的寓意。
5. 翻译练习:(1)学生进行文言文翻译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点评翻译作业,指导翻译方法。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汲取智慧,培养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五、课后作业1. 熟读《鸿门宴》,巩固文言文知识。
3. 翻译练习,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对于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要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辅导,帮助学生理解。
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第3课时)教学案
第6课鸿门宴第3课时)【大成目标】(目标解读、课堂组织2分钟)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重点)2、正确认识项羽、刘邦这两个历史人物,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难点)【使用说明】2、建议一课时。
一、复习总结:再读课文1-4二、预习交流:认真研读课文5-7并在课堂上展示点评。
一、研读第五至七自然段,根据预习完成下列各题。
(速读文段3分钟,独立完成练习5分钟,展示点评4分钟)(一)、解释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举:(1)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2)杀人如不能举()谢:(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2)哙拜谢()(3)乃令张良留谢()(4)张良入谢()参考答案:举: 1.举:举起 2.举:尽谢: 1.谢:道歉 2.谢:感谢 3.谢:辞谢 4.谢:谢罪(二)、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2、道.芷阳间.行()3、沛公已去,间.至军中()4、拔剑撞而破.之()参考答案:1、步:名词活用作状语,徒步2、道:名词活用作动词,取道;间:名词活用作状语,抄小路。
3、间:名词活用作状语,抄小路4、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三)、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
1、大王来何操( )2、我持白璧一双( )3、沛公安在 ( )4、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参考答案:1、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句,何操,操何)2、我持白璧一双(定语后置句,白璧一双,一双白璧)3、沛公安在(宾语前置句,安在,在安)4、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判断句)(五)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干大事不必拘泥小节,行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如今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为什么要告辞呢?2、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鸿门宴(第三课时) 教案
《鸿门宴》教案【第三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2、学习作者通过语言行动描写人物和对比烘托描写人物的方法;过程与方法3、解读文本,结合故事情节分析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4、朗读法,问答导学法,小组讨论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通过分析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认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胜项败的原因【教学层次设计】一、概述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约1分钟)二、解读文本,结合故事情节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约25分钟)三、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分析行文技巧,探究对比手法烘托人物形象在课文中的运用;(约17分钟)四、课文总结及作业布置。
(约2分钟)【教学过程】一、概述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约1分钟)二、解读文本,结合故事情节分析。
请同学们齐读第5-7段。
(一)梳理文段。
(2)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每段分别写了哪几件事?2、第五段的行事箴言和课内成语分别是什么?3、结合全文,体会对比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4、探讨:很多人认为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而失去天下的,你同意这个观点吗?明确:1、沛公脱险张良留谢刘邦锄奸2、【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生杀的权利掌握在别人手中,自己处在别宰割的地位。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做)大事情不必考虑细枝末节,(讲)大礼节不必避免小小的责备。
3、对比中写人物(一)项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不善用人、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的一介武夫刘邦——善于用人、善于应变、能言善辩注: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言为心声,可见两人都有觊觎帝位的野心。
但我们会发现,两人的语言表现出了不同的性格:一个狂妄自大,一个含而不露。
性格决定命运,项羽、刘邦性格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命运的不同。
(二)范增——老谋深算、有政治远见,知道夺项王天下者必为沛公。
必修一优秀教案(鸿门宴第3课时)[推荐阅读]
必修一优秀教案(鸿门宴第3课时)[推荐阅读]第一篇:必修一优秀教案(鸿门宴第3课时)第三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师:(微笑)昨天大家的作业我都已经看过了,大部分小组都非常有见地。
多半是表扬和鼓励,但也有一些能提出中肯的意见,非常好。
课下我们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交流与探讨。
本文的字词、句式都非常典型,在历次考试中多有出现。
而难度不大,所以我们这节课大家一起来归纳一下。
我还是将要归纳的几方面列在黑板上,同学们主动到黑板上去填写。
注意因为内容多,所以我们要分成几部分来板书。
也请大家把字写得小点儿,节约空间。
没上黑板写的同学在下面查漏补缺。
第一部分是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现在开始。
【学生板书积累,教师巡视指导。
】师:很完整,比我找的还要多。
第二部分是词类活用,开始!【学生板书积累,教师巡视指导。
】师:还真不少,大家可有得记了!第三部分是句式。
【学生板书积累,教师巡视指导。
】课堂小结师:本文的字词、句式非常典范,所以请大家务必要复习、巩固。
板书设计板书(一)一、通假字成五采(彩)具(俱)告以事..距(拒)关,毋内(纳)诸侯..张良出,要(邀)项伯.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背)德也.旦日不可不蚤(早)自来谢项王.令将军与臣有郤(隙)因击沛公于坐(座)..二、古今异义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古义: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今义:副词,很、非常。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以南。
今义:省份名。
....三、一词多义为如且胜用心爱心专心去幸故板书(二)四、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状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头发上.指道芷阳间.行2.名词作动词沛公军.霸上道.芷阳间行籍.吏民,封府库道.芷阳间行若入前.为寿 3.形容词作名词此其志不在小. 4.形容词用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 5.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板书(三)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亚父者.,范增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2.被动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倒装句(1)宾语前置籍何以..至此客何为..者大王来何操..(2)介词结构后置吾得兄.事之常以身翼.蔽沛公间.至军中沛公欲王.关中秦地可尽王.也范增数目.项王刑.人如恐不胜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此天子气也.若属今为.之虏矣今日之事何如..沛公安在..用心爱心专心具告以事长于臣...六、固定句式1.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即“……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词,他(樊哙)
⑨此亡秦之续耳
助词,的
⑩吾属今为之虏矣 代词,他(刘邦)
成语探究
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 近…秋毫…无犯: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不拿民间一针 2、一今线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 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或行动表面上
另有名目,实则想乘机害人。
3、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劳苦功高: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 很大的功劳。
(二)宾语前置
今日之事何如? 今日之事如何?
为之奈何?
奈何为之?
客何为者?
客为何者?
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
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不然,籍何以至此? 不然,籍以何至此?
(三)状语后置(介宾后置) 1.具告以事:以事具告。 2.得复见将军于此:得于此复见将军。 3.因击沛公于坐:因于坐击沛公。 4.长于臣: 于臣长。
迁
朝夕相处,同学是我们最熟悉
移的人。现在,请描画出一位同学的 训形象,让我们来猜猜他(她)是谁? 练
一词多义
为、故、善、急、然、请、 且、与、辞、道、乃、胜、 置、立、(举、因、如、谢、 意)
给下面句子中“为”字的用法归类
①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动词,做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介军词,替
③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动词,是
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介词,替/动词,
⑤约为婚姻
出
⑥若入前为寿
动词,结为
⑦若属皆且为所虏
沛公军霸上 沛公欲王关中 籍吏民 范增数目项王 若入前为寿 刑人如恐不胜 道芷阳间行
: 驻扎、驻 : 称王 :登记造册 :用眼示意 :上前 :用刀割刺,即杀 :取道
2、名词作状语
项伯乃夜弛之沛公军 :连夜 吾得兄事之 :像对待兄长一样 常以身翼蔽沛公 : 像鸟张开翅膀 一样 道芷阳间行 :从小路 头发上指 :向上
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 辞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别人掌握生杀大权,
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
有些成语(包括熟语)表面看来意义似乎区别不大,
但在具体语境中却不能互相替代。请从下面成语
中选出适合下述语境的。
①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②黄鼠狼给鸡拜年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 ④口是心非 ⑤口蜜腹剑
⑥声东击西 ⑦指桑骂槐
3、使动用法
臣活之
(使…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使… 跟从)
4交、意戟动之用卫法士欲止不内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使…进入) (以…为王)
5、形容词作名词
此其志不在小
沛公今事有急
(小的地方) (急事 )
四、特殊句 式 1、此天子气也 2、亚父者,范增也 3、夺项王者必沛公也 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 肉
⑧指鸡骂狗
A.他们把我写的文⑦章,全都记在鲁迅先生的名下,
并且施展叭儿狗的伎俩,
, 向鲁迅先生
“呜呜不已”。 ⑤ B.有人欣赏她的③精明能干,有人羡慕她有势有权,
但更多的人却是恨透了她的
、阴险狠毒。
C.你那一番话, 趟广州吧?
大概是想让小刘和你一块去 ①
从鸿门宴事件中,我们可以 受到哪些启发呢?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义:河北省,河南省 5、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 古义:现在人家,文中指刘邦。 今义:现在的人,现代的人。 6、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 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古义:奸细的谗言。 今义:仔细的说。
1、名词用作动词
词类活用
判断 句
(1)沛公军(于)霸上 (2)沛公欲王(于)关中 (3)项王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吾)击破沛 公军!” (4)私见项王,具告(之)以事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于)项王 (6)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7)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 (8)交戟之士欲止(之)不内 (9)沛公奉卮酒为(之)寿。
(四)被动 1、吾句属今为之虏矣。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固定句式
1、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无所……”,“即……没有被……”, 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2、孰与君少长:(“……孰与……”, 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 较……哪一个……”)
3、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 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
【 鸿
门 宴 司
马 迁
】
文言知识归纳
词类活 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文言句 式
成语
一、通假字
①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通“俱”,副词,全部)
②距关,毋内诸侯
(通“拒”,动词,把守)
③距关,毋内诸侯 (通“纳”,动词,接纳,引申 为放进)④张良出,要项伯(通“邀”,动词,邀请)
⑤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通“背”,动词,背叛)
动词,敬,祝
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 介词,被
为鱼肉,何辞为?
动词,是
下列句子中,“之”字词性用法归类
①珍宝尽有之
代词,它们(珍宝)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动词,到
③为之奈何
代词,这件事
④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助词,的
⑤与之同命
代词,他(刘邦)
⑥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助词,的
⑦立而饮之
代词,它(酒)
⑧赐之彘肩
⑥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 (通“早”,形容词,早
些)
⑦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名词,隔阂,嫌怨, 矛盾)
二、古今异义
1、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 今义:指山东省 2、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结成姻亲关系,指儿女亲家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不同寻常,指意外的变故 今义:①异乎寻常的,特殊的②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