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作业
专题1 课时3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课时3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1.(2014·山东文综,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解析孔子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A项正确。
生产力的进步瓦解了宗法分封制,B项不正确;孔子维护周朝的统治,C项不正确;孔子的学说不适用于诸侯争霸,D项不正确。
答案 A2.(2012·海南单科,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解析本题首先要理解材料中“上”和“民”的关系,主要是指统治者与百姓的关系,统治者实行“礼”“义”“信”即“仁政”,人民就会服从统治者。
故答案选B项。
答案 B3.(2015·浙江绍兴调测)梁启超指出:“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但是若把儒家抽去,中国文化恐怕没有多少东西了。
”下列各项符合儒家思想主张的是() A.“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C.“民道弊而所重易也,世事变而行道异也”D.“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解析A项强调礼法,反对刑法,反映的是儒家思想,故答案为A项。
B项强调不讲原则的礼让是破坏社会法治和忠信的原因,反映的是道家思想,排除;C项强调的是变法,反映的是法家思想,排除;D项反映的是墨家的兼爱思想,排除。
答案 A4.(2010·山东文综,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中各家的主要主张,意在考查学生对各家学说的区别能力。
解答本题必须先弄清楚题干材料的意思是“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像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像自己之身”。
先秦时代的思想、文化、科技
1、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气氛空前活跃,形成百家争鸣局 面,下列哪一方面是这种局面形成的客观条件( ) A.诸侯割据局面的影响 B.封建制度已经确立 C.各国国君重视人才 D.教育日益普及
A
高美峰制作
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 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跃 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采纳有利于各自统治的学说 ③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 ④“学在官府”发展为 “学在民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被打破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C
高美峰制作
4.易中天曾经说:“这(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也是一场历 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锋,儒道争锋, 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材 料中的“争”本质上指的是( ) A、争夺学术霸主地位 B、争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 C、寻求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新途径 D、学术界的混乱和无序
C
高美峰制作
夷夏界限的变化
远古时代在各地散布着许多部落,无所谓夷夏问题。 周王朝建立后,周王朝和从属于周的中原诸侯国逐渐自称 为“诸夏”,并把蛮、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的部落当作野 蛮人而和诸夏对立起来。在春秋时期,诸夏自称为诸华, 或华夏,少数民族则泛称夷或夷狄。华夏和夷狄之间的确 曾经有民族、语言、文化等方面的不同,但是又长期有着 密切的共处关系。春秋时,在大国争霸的同时,晋、齐、 秦等国都把临近的夷狄纳入本国版图,加速了夷夏的融合 进程。楚、吴、越也在迅速地华夏化,战国时,华夏族基 本形成了,这就是汉族的前身。
高美峰制作
古代中国人有重华夏轻夷狄的思想,这就同古代印 度的雅利安人称异族为“蔑戾车”和古希腊人称异族为“蛮 族”一样。不过,古代中国人对夷夏的区分还有其自己的 特点。这就是在长期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重文化而非重 种族的区分标准。 文化上的先进与落后自然地就成了区分夷夏的标准 了。以文化为标准的夷夏观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这对 中国以后的历史有十分重大的影响。
课时3: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概要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 法家的法治思想—— “以法治国” • 孔子的教育思想—— 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
业教育等
• 墨家的兼爱、非攻—— 反对战争 平等博爱、热爱和平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提倡“仁”和“礼” ;“因材施教” ,学
孔子 春秋 思结合
儒家 孟子
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宝墨若其家宝,谁窃?视人
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 其国,谁攻?
材料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儒欲也家。二者不可得
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材料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道知善家之为善,斯
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三)法家学派
1、代表
(1)战国时期:李悝 、吴起 、商鞅、 申不害 (2)战国后期:韩非子
2、主张
理论来源
①法、术、势三派 ②道家思想
韩 观点主张 非
子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发展趋势 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作用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 秦 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专题一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 课时1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必修一) • 课时2 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必修二) • 课时2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必修三)
考点展示
1、“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历史地位 2、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的主张 3、孔子(主张、贡献、地位) 4、科技文化:(1)“司南” (2)甲骨文
言论被编纂为《论语》 文化贡献 整理文化典籍,儒家五经
[高考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doc
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一、孔子与老子1.孔子(1)主张①政治:核心是“仁”和“礼”;提倡“为政以德”。
②宗教: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③教育: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
(2)地位①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②其思想在当时未受重视,汉代之后成为主流。
2.老子(1)主张①哲学:“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包含辩证法思想。
②政治:倡导“无为而治”。
(2)地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影响深远。
[图示记忆]孔子的思想体系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原因(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出现私学,形成一些思想流派。
2.表现学派代表思想主张影响儒家孟子(1)提出“仁政”学说(2)主张人性本善说(3)强调先义后利《孟子》成为经典,他被尊为“亚圣”荀子(1)“制天命而用之”(2)主张“性恶论”(3)治国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尚力”;主张“节用”“节葬”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当时为显学,战国后衰落道家庄子提出“齐物”“逍遥”;认为天与人“不相胜”战国时期道家主要代表人物法家韩非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主张变法革新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西汉后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3.意义(1)诸子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3)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 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4)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轻巧识记]百家争鸣三、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1.科技(1)天象观测: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彗星、哈雷彗星及太阳黑子的记录。
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先秦时期的思想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1墨家主张的功利性 2 《春秋》成为儒学经典的原因 3 法家思想的影响 4 诸子百家思想的融合 5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汉字的功能 6综合7一、选择题1.(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春秋以前,“天”被尊为最高神,是人类的监视者、执法者。
春秋时期,祭神祀鬼虽仍是“国之大事”,而“天之爱民甚矣”。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祭祀活动巩固了宗法制度B.政治演变发展了天人关系C.天道权威萌发了民本思想D.神权观念强化了贵族政治解析:B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渐趋瓦解,贵族政治遭受冲击,故A、D两项错误;民本思想的萌发并非源于天道权威,而是民众力量显现的产物,故C项错误。
材料表明,春秋时期,“天”由人类的监视者、执法者转变为人类的关爱者,这是当时王室衰微,传统政治秩序趋向瓦解的现实逼迫人们修正传统的天人关系的反映,故B项正确。
2.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并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主张。
与当时儒家的思想相比,墨家更注重( ) A.区别等级名分 B.维护血缘关系C.讲求实际功利D.强调重义轻利解析:C 墨子主张的兼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不论“王公大人”还是普通“万民”,都不分轻重厚薄;孔子所说的仁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A、B两项错误。
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与儒家强调重义轻利是针锋相对的,C项正确,D项错误。
【新知生成】孟子对墨子的批判孟子对于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完全否定的,在孟子看来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对于宗法血亲社会的否定,缺乏社会基础和人性基础。
但另一方面,墨子的兼爱思想的思考点是恰恰作为儒家代表的孟子所不能理解的。
因此孟子曾批判墨子“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3.(2019·河北张家口期末)《春秋》是鲁国史官对时事流水账似的记录的总称。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视角二 紧扣主干知识
考向:主干知识——儒家思想特点
“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 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 世。”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C.注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答案 B D.注重研究人的前世来生
视角三 凸显价值观培养
考向:民本人文理念 阅读表格,在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中,体 现的共同思想是 儒学家 思想主张
视角一 隐含社会热点 考向:儒家思想与社会公平
2013年北京7万名考生有9700名学生享受10- 20分投档加分,“规范高考加分”,“莫让加分 破坏了高考公平”一时成为各大媒体热议的焦点。 以下哪些古人名言最有可能被媒体引用批驳不良 现象 答案 D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贤者举而上之,不肖者贫而贱之 D.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013·高考江苏卷)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 铭 文,到 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 史画卷。观察下面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对点训练]
(2015·泸州高三调研)有人说:“圣人苟可 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这一思想 ①体现了儒家学派与时俱进的精神 ②顺应 春秋战国大变革的潮流 ③可以看成是商鞅 变法的指导思想 ④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 需要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③④
B
(2014·高考山东卷)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 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A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2012·高考海南卷)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 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 民莫 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主题 全面理解“百家争鸣” 史料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 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 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 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 参考提示:本段材料体现了著名学者易中天对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看法。(1)作者认为春秋战国时 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 期“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 “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的反映,众多学派涌现,互相辩论、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各流派 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 争芳斗艳的局面。(2)“百家争鸣 ” 的治国主张辩论,总体主要有三大之争:儒墨、儒道、儒法之争。其核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1.思想特点 (1)儒家提出仁政、德治、礼治,强调道德感化。当国家趋于稳定、步入正轨后,宜用儒家思想。儒家 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法家主张推行严刑峻法(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在动荡年代宜用法家思想,以实现 国家大一统。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道家学说构成了 2000 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度,以利于封建统治的需要。在当时诸侯割据混战, 诸子百家中的大宗而已。
(2)道家思想 ①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
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
没落、消极的情绪,代表了没落的奴隶主
贵族利益。
②战国时期,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消极思想。 道家消极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不适应社
会发展潮流的。
(3)墨家思想: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尚贤 ”,反映了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经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阴阳家:用阴阳五行解释天地运行和社会人事的思想流派 【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 生和相克(相胜)两大定律】——代表有齐国的邹衍 。 名家:善于辩论和语言分析的思想流派(如白马非马)— —代表有赵国的公孙龙。 纵横家: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思想流派——著名的代 表有苏秦(主张“合纵”,即六国团结抗秦) 、张仪(主张“连横”,即瓦解六国的团结,使之分别奉 事秦国)。这两类策士统称“纵横家”。 杂家:战国至秦汉间杂揉各派思想的学术流派——代表有 吕不韦(代表作《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代表作《淮南 子》)。 农家:战国时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代 表有楚国的许行。 小说家:主要记录民间的街谈巷语的学术流派。
1.1.2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 与奠基—先秦
第2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历史通史
抓基础 析考点
悟真题 课时冲关 单元创新整合 单元过关(一)
[考纲解读] 1.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2.先秦时期的科 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商代甲骨文;《诗经》;楚辞)
一、先秦时期的思想
主干回顾
(一)背景: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4.《诗经》的现实主义和楚辞的浪漫主义代表了南北两种不同 的诗歌风格。
5.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
第一部分
抓基础 析考点
悟真题 课时冲关 单元创新整合 单元过关(一)
1.孔子在西方历史上的三种形象 大概从 16 世纪开始,孔子思想通过西方传教士传播到西方。几 百年来,由于观察者的角度不同,孔子在西方历史上形成了几种不 同的形象。 第一种形象是“哲人”。明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传 教史》中说:“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是孔子。他所说的和他的生活 态度,绝不逊于我们古代的哲学家;许多西方哲学家无法与他相提 并论。故此,他所说的或所写的,没有一个中国人不奉为金科玉律; 直到现在,所有的帝王都尊敬孔子,并感激他留下的遗产……虽然 不能说在中国哲学家就是国王,但可以说国王是受哲学家牵制的。”
1.经济:铁器、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
制逐步确立。
2.政治:分封制崩溃,诸侯纷争,各国争相招揽人才进行变法。
3.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4.阶级:士人阶层迅速崛起。
第一部分
抓基础 析考点
悟真题 课时冲关 单元创新整合 单元过关(一)
(二)主要流派
学派 代表 时间
思想
地位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课后作业课件人民版共35页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Thank you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2019·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十分频繁,如:孙武,齐人,后为吴将军;荀子,赵国人,游学于齐,三任“稷下学宫”“祭酒”;商鞅,卫人,西入秦,行变法令,相秦十年;李斯,楚人,为秦廷尉,丞相。
由此可见,当时的人才流动()A.导致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B.促进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C.促使井田制向小农经济演进D.推动了新、旧社会的转型答案 D解析诸侯为了争霸而延揽人才,推动人才流动,诸侯争霸是人才流动的原因,故A项错误;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材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十分频繁,且各国任用他国人才做官,推动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D 项正确。
2.(2019·华中师大附中月考)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
但后世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 A.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B.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C.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D.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答案 D解析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是指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出现于西周而不是孔子所为,故A项错误;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也是指分封制与礼乐制度下等级秩序森严,是孔子从周的表现而不是儒家思想核心,故B 项错误;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的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故C项错误;孔子儒家思想既关注了人文道德,也关注了血缘亲情,故D项正确。
3.(2019·中原名校联考)战国时期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甚至像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
后因彼此政见不合,孟子要离开齐国,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
这反映出()A.齐国学术氛围日渐宽松B.孟子的思想在齐国受排斥C.儒学无法迎合社会需要D.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受重视答案 D解析材料未反映战国时期齐国政治氛围的宽松,故A项错误;材料“彼此政见不合”是孟子离开齐国的原因,与其思想受排斥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反映出儒家思想仍然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故C项错误;由齐宣王“向孟子问政”“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可知,D项正确。
4.(2019·衡水中学摸底)荀子“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
孔子不入秦,荀子却对秦政、秦俗多予褒奖,同时也批评其“无儒”。
这说明荀子()A.违背了儒学的基本信念B.关注现实充满事功精神C.实现了儒法的完美结合D.政治诉求有理想化倾向答案 B解析荀子论风俗于秦,是关注秦国的社会现实及民情,批评其“无儒”则是为了儒学的发展需要,因此带有一定的事功精神,故B项正确。
儒学是有关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学问,荀子关注秦国的社会民情,并没有违背儒学的基本信念,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家思想,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谈及荀子的政治诉求是什么,故D项错误。
5.(2019·江苏南京模拟)《庄子·天道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两者都强调()A.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B.顺应自然,无为而治C.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D.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答案 A解析由材料“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可知,A项正确;无为而治与《荀子·天论》不符,故B项错误;C项是道家的辨证观点,与材料《荀子·天论》的朴素唯物论不符,故错误;D项是西汉董仲舒的思想,故D项错误。
6.(2019·百校联盟摸底)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天地固然是化育万物之本,但如果万物不经君主圣人整治梳理,只能以散漫的形式存在,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
由此可见,这一认识()A.是诸子学说趋向统一的体现B.为专制制度提供了有力支持C.表明儒家思想得到普遍认同D.意味着百家争鸣的基本结束答案 B解析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思想出现融合现象,但没有趋向统一,故A项错误;“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才能……井然有序”抬高了君主的地位,故B项正确;材料中较多体现的是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D项史实错误,故排除。
7.(2019·湖南长郡中学摸底)《墨子·公孟》中举出儒家“足以丧天下”的诸多情形:坚持厚葬,父母死后实行三年之丧,浪费了人民的财富和精力;强调音乐,造成同样后果;相信前定命运,造成人们懒惰。
这反映出() A.儒家不受重视的根源B.墨家代表平民阶级C.儒墨关注点存在差异D.墨子主张经世致用答案 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墨家反对儒家的厚葬、铺张浪费和懒惰,这说明其代表普通劳动者的利益,故B项正确。
A项史实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儒墨都关注社会问题,只是各自的解决办法不一样,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不是经世致用主张,排除D项。
8.(2019·四川射洪中学开学考)战国后期,诸子思潮激荡,交互影响。
例如墨者习儒者之学,老庄、申韩学术颇有互通之处……调和折衷之思潮逐渐成熟。
吕氏春秋之编纂可视为先秦思潮发展的结局。
这种思想局面折射出() A.经济转型、走向统一B.相互学习、相互融合C.思想复杂、流派林立D.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答案 B解析从材料“交互影响”“墨者习儒者之学”“颇有互通之处”可知B 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主要是思想问题,而不是经济问题,故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是春秋时期的政治特点,与材料不符,排除。
9.(2019·江西宜春五校联考)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C.都阐释各自的“和谐”思想D.都主张“礼”“法”并用答案 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没有主张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A项排除;儒家、法家、墨家、杂家重视协调的都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不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故B项排除;材料中各家的主张都反映出“和而不同”的理念,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得出儒家主张礼,法家主张法,但这并不是他们的共同之处,故D项排除。
10.(2019·天一大联考)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10年,各国诸侯为周王筑城,动土前,对工城的长、宽、高连沟洫在内的土石方及人工、材料,甚至各国劳动力的往返里程和所需干粮的数量,都计算得精确周到,使工程得以提前完成。
这一记载说明当时()A.诸侯听命于周天子B.科学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C.人民受到残酷剥削D.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发展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周王筑城……对工城的长、宽、高连沟洫在内的土石方……往返里程和所需干粮的数量,都计算得精确周到”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很多方面的数学知识,故D项正确。
A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未体现科学技术的显著进步,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人民受到残酷剥削,C项错误。
11.(2019·宁夏中卫月考)甲骨文中的一个“衣”字,在金文中衍生为表、衮、裹、裔、襄、亵、裕等十二个字,而甲骨文中的一个“食”字,在金文中也衍生为饴、养、馑、飨等十个字。
这种文字的变化说明了()A.汉字书写方式的变化B.古代社会生活的发展C.汉字使用的范围扩大D.汉字从象形走向形声答案 B解析一个“衣”字、一个“食”字可以衍生为很多反映服装、饮食的汉字,说明古代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A、C、D三项,故排除。
12.(2018·四川德阳模拟)《诗经》中有10多首专门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例如《豳风》,详细叙述了每月所从事的农务、采集、狩猎等活动。
这些诗篇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农业技术取得突破B.农业生产受到关注C.小农经济较为发达D.现实主义成为主流答案 B解析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不能说明农业技术取得突破,故A项错误;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有10多首,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受到关注,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较为发达是在封建社会,故C项错误;《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但此时现实主义没有成为主流,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3.(2018·天津河东区一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孕育着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墨子》、《论语》与《韩非子》道德与功利等内容比较材料二庄子的无为政治思想承传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和老子都主张无为而治,老子所讲的“无为”主要是个政治概念,引申为一种治国之术,主张统治者不妄为,不扰民,清静自然。
到了庄子,无为思想则以自然性和超自然性为主要特色,“无为”思想渐渐脱去它的治世之义,演绎为一种无为适性的隐逸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及墨家、法家在社会功利方面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老庄的“无为思想”出现的背景。
答案(1)民本思想:孔子“仁”“以德治民”,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墨子“兼爱非攻”。
主张:墨家:俭朴,反对奢靡,谴责战争;法家:利己,张扬私欲,以法治国。
(2)背景: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国家分裂,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统治者残酷剥削,民不聊生,社会呈现出无序、混乱状态。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儒家民本思想的主张,同时墨子“兼爱非攻”也体现了民本的思想主张。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墨子》中的“反对奢靡”“非攻”和《韩非子》中的“无爱;利己”“张扬私欲”“崇尚法治”可以得出。
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国家分裂,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等角度入手作答;根据材料二“主张统治者不妄为,不扰民,清静自然”可得出统治者残酷剥削,民不聊生,社会呈现出无序、混乱状态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认为:“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贯穿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下面图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
结合先秦时期所学思想文化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图示中的两个或多个角度进行探讨,也可以对图示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答案(略)解析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
首先,结合设问“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贯穿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提炼观点,如:先秦—开创中华创新精神(文化)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