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桔黄龙病菌分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梅州地区柑橘黄龙病的常规PCR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梅州地区柑橘黄龙病的常规PCR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梅州地区柑橘黄龙病的常规PCR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梅州地区是广东省著名的柑橘产区之一,柑橘种植业在当地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柑橘黄龙病成为了梅州地区柑橘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柑橘黄龙病是由念珠病菌引起的一种植物病害,主要侵害柑橘类植物,导致柑橘叶片出现黄化、叶缘卷曲、果实变形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柑橘的产量和质量。

及早检测和控制柑橘黄龙病对于保障梅州地区柑橘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成为了检测植物病原体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规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作为PCR技术的两种主要变种,分别具有其特定的优势和应用范围。

本文将探讨梅州地区柑橘黄龙病的常规PCR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在病原体检测与疾病防控中的应用,为柑橘黄龙病的早期监测和有效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一、柑橘黄龙病的病原体柑橘黄龙病的病原体为念珠病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其主要传播途径为柑橘落叶介壳虫。

念珠病菌在柑橘树中引起内生细菌病,导致植物出现黄化、叶片卷曲、果实变形等症状,严重影响柑橘的生长和产量。

目前,柑橘黄龙病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柑橘病害,对柑橘产业造成了严重威胁。

二、常规PCR技术在柑橘黄龙病检测中的应用常规PCR技术是通过DNA扩增的方法来检测特定的基因序列,其操作流程相对简单,灵敏度较高,通常用于病原体的快速检测和鉴定。

在柑橘黄龙病检测中,常规PCR技术可以利用念珠病菌特异性基因序列进行扩增,从而实现对念珠病菌的检测。

常规PCR技术的操作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提取植物组织中的DNA样本、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电泳分析扩增产物等。

通过常规PCR技术检测,可以快速获得样品中是否存在念珠病菌的信息,为疾病的早期监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是一种将PCR反应与荧光探针结合的新型PCR技术,其具有高度灵敏性、准确性和高通量性的特点。

柑桔黄龙病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

柑桔黄龙病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

柑桔黄龙病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柑橘黄龙病(Citrus Huanglongbing,简称HLB),又称黄龙病、柑桔黄龙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破坏性柑桔类疾病。

该病害主要通过黄龙虫传播,严重影响柑橘产量和品质,已成为全球柑橘产业的主要威胁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球各地一直在努力研究柑橘黄龙病的防控对策,以期找到有效的措施来遏制这一疾病的传播。

本文将就柑橘黄龙病的研究进展和防控对策进行探讨。

一、柑橘黄龙病的病原柑橘黄龙病的病原菌为“卡氏杆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它主要通过黄龙虫传播,侵入柑橘树体内并繁殖,导致柑橘树出现黄龙病症状。

黄龙虫主要以柑橘树叶的汁液为食,同时在取食的过程中通过唾液传播病原菌,加速了病害的传播。

柑橘黄龙病的病症主要表现为叶片慢性黄化、树体逐渐萎缩和果实畸形发育。

受害的柑桔树叶片常呈现不规则的黄化斑点,叶片边缘和叶脉出现类似斑驳的绿化现象,整株树体逐渐衰弱,果实呈现畸形、小型化,内部质地粘腻,口感变差。

由于这些症状的出现,已成为柑橘产业的重大危机。

1. 病原菌基因组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已经对柑橘黄龙病病原菌的基因组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分析病原菌的基因组,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对病原菌生存、生长和传播起着重要作用的基因,这为今后疾病的防控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 抗病树种筛选与培育研究人员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对不同柑橘品种进行了抗病性筛选和培育。

通过长期的育种工作,已经研发出了一些对柑橘黄龙病较为抗性的品种。

这些品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缓病害的发展,为柑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希望。

3. 黄龙虫生物学研究黄龙虫作为柑橘黄龙病的传播媒介,对其生物学特性的深入研究对于疾病的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关黄龙虫生物学研究涵盖了其生活史、取食习性、传播病原菌的方式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控制黄龙病传播起着积极的作用。

1. 农业防控措施为了控制柑橘黄龙病的传播,农业部门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柑桔黄龙病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

柑桔黄龙病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

柑桔黄龙病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柑橘黄龙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柑橘产业的病害,是由黄龙病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该病害在柑橘产区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给柑橘产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防控柑橘黄龙病,各国科研机构和农业部门一直在进行着相关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柑橘黄龙病的研究进展,以及防控对策,旨在提高人们对柑橘黄龙病的认识,促进柑橘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柑橘黄龙病的研究进展1. 病原菌研究柑橘黄龙病的病原菌是一种细菌,属于α-细菌,主要是由“博朗甘露糖异生菌”引起的。

病原菌主要通过媒介昆虫传播,主要是黄龙虱。

目前科研工作者通过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遗传特性的研究,已经初步掌握了黄龙病菌的传播规律和传播途径,为进一步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2. 抗性品种筛选为了寻找对柑橘黄龙病具有抗性的品种,科研人员对各种柑橘品种进行了大量的筛选和鉴定工作。

通过遗传育种和遗传改良,已经选育出一些具有较强抗性的柑橘品种,为柑橘黄龙病的防控提供了重要的遗传资源。

3. 防治方法研究针对柑橘黄龙病的传播途径和病原菌的特性,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防治方法研究。

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综合防治体系,主要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多种手段的综合利用。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柑橘黄龙病的发生和传播,还可以减少对农作物的环境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4. 防控技术推广为了让更多的农民朋友了解柑橘黄龙病的防控知识,科研机构和农业部门积极开展了相关技术的推广和培训工作。

他们开展了柑橘黄龙病的防控技术培训班,邀请专业人员为农民朋友开设讲座,普及相关防控知识,提高农民朋友的防控意识和技术水平。

二、柑橘黄龙病的防控对策1. 加强病害监测柑橘黄龙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季节性,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病害的传播,农民朋友应该加强病害的监测和调查工作,定期巡视柑橘园,及时发现病害的初期症状,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 采用防御性培育技术农民朋友在柑橘栽培管理中,可以采用防御性培育技术,通过选用抗性良好的品种,优化地块土壤,合理施肥,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柑橘树的生长状况,增强植株对病害的抵抗能力。

柑橘黄龙病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柑橘黄龙病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间诊 断需 要丰 富 的实践 经 验 、 背 景知 识及 对 疑似 发病 果 园 的基本 情 况 的掌 握 , 但 具有 一 定 的误 判 率 . 随着 分
子生物学的发展 , 科学家们对柑橘黄龙病越来越了解. 到2 0 世纪 9 0年代 , 柑橘黄龙病常规 P C R、 N e s t e d P C R 以及 实时荧 光定 量 P C R等 病原 的检 测方 法 被建 立起 来 , 这些 方 法 不但 能 够 有 效 、 快 速地 检 测 出植 物 组 织 中 柑橘黄龙病病原 , 通过设计的特异性引物进行 P C R扩增还能够区分柑橘黄龙病病原种群. P C R法具有快速 、 灵敏和可靠 的优点 , 目 前被广泛用于柑橘黄龙病的实验室诊断. N e s t e d P C R的灵敏度更高 , 能够有效检测出
高玉 霞 , 卢 占军 ’ , 刘志芳 , 钟八 莲
( 1 . 赣南师范学 院 生命 与环境科学学院 ; 2 . 国家脐橙工 程技术研究中心 , 江西 赣 州 3 4 1 0 0 0 ) 摘 要: 对于柑橘 黄龙病的诊断方 法主要 有田间诊 断 和 实验 室诊 断 两种方 法, 而实验 室诊 断是 最可靠 的确诊
2 柑 橘 黄龙 病 的 田间诊 断
田间症状 是 田间诊 断 的主要依 据 . 柑桔 感染 柑橘 黄龙 病 以后 , 全年 都会 表 现 出一定 的症 状 , 夏 梢 和秋 梢
收稿 日期 : 2 0 1 3—0 4—1 3
( 2 0 1 0 0 3 0 6 7一o 2—6 )
网络出版 日期 : 2 0 1 3— 0 6—0 9
基金项 目: 江西 省科 技 计 划项 目( 2 0 1 1 1 B B F 6 0 0 3 3) ; 江 西 省 自然 基 金项 目( 2 0 1 2 2 B AB 2 0 4 0 2 4) ; 公 益 性行 业 ( 农业) 科 研 专项 经 费 作者简介 : 高玉霞 , 女, 江西九江人 , 赣南师范学院生命与环境科 学学院硕 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农业微生物研究. 十通讯作者 : 卢 占军 , E—m a i l :l u z h a n j u n 7 @1 3 9 . t o m 网络出版地址 : h t t p : / / w w w. c n k i . n e t / k c m s / d e t a i l / 3 6 . 1 0 3 7 . C. 2 0 1 3 0 6 0 9 . 1 0 5 7 . 0 2 2 . h t m l

感染黄龙病的柑橘种子传病性研究进展

感染黄龙病的柑橘种子传病性研究进展
17 9 2—1 7 。 9 8
[ ]娄兵海 , 3 周常勇.柑橘黄龙病研究进展 [ ] 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0 7 ( 3 : 3— 7 20 3 ) 9 9 .
[ ]Jgui S B v M, ane M. h hom —l i dbce u f reigdsaeo t s s e br fh u dv i 4 aoe , oeJ G ri T e l x r p e i t at m o enn i s f i m m e esb iio me i r g e cr ia u ot sn
发的 8 株幼苗进行检测 ,结果有 1 9 株与黄龙病症状极为相似的幼苗的检测结果呈阳性 ,将 P R扩增的 C
序列与基因组数据库比对结果 ,同源性 为 10 0 %。上述 研究 中,对 由带菌种 子萌发 的幼苗检测结果为 阳性 的比例虽然都很低 ,但却证实柑橘种子是可以传播黄龙病的。 酸橙带菌种子发育而成的一些幼苗出现发育迟缓和叶片轻度至严重畸形等现象 ,经表达序列标签 的简单重复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系由合子胚发育不 良引起 。因此 ,在幼苗 中并未检测到黄龙病菌的存 在 。Uel对供试的 66株播种 后 4~ tL 8 7个月的幼苗进行 P R检测结果 ,仅有 2 C 株为弱阳性 ,检 出率为 0 3 ;而随后的第 7 和 1 个 月的 P R的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 ;在 由巴伦西亚甜橙带菌种子萌发形 .% 、9 5 C 成的幼苗中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 ,供试的 4 1 3 株幼苗 中仅有 3 的检测结果呈阳性 ,检 出率为 0 7 , 株 .% 但后期的检测结果也均为阴性。早期的幼苗 中虽然检测到黄龙病菌的存在 ,但病菌在幼苗体带 留的时 间并不长 ,它是否是种子 自身残留的,以及是如何进入柑橘幼苗的韧皮部组织等 ,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 这些均增加了关于种子能否传播黄龙病的造成更大的悬念。

柑桔黄龙病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

柑桔黄龙病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

柑桔黄龙病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柑橘黄龙病是一种由黄龙病菌引起的严重柑橘疾病,最早于1906年在中国广东省发现。

该病在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对柑橘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黄龙病引起的柑橘树叶片变黄、落叶、果实早熟、果实变小、品质下降,最终导致树木死亡。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贸易活动的增加,柑橘黄龙病的传播范围正在不断扩大,给柑橘产业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柑橘黄龙病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介绍柑橘黄龙病的病原、传播途径、防控措施以及最新研究进展。

一、黄龙病的病原和传播途径柑橘黄龙病的病原为一种细菌,属于α-变形杆菌科。

该病原细菌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播:柑橘植物蚜虫唾液传播、柑橘植物嫩枝嫩叶传播和柑橘植物种子传播。

蚜虫是柑橘黄龙病最主要的传播媒介之一,这主要是因为黄龙病菌进入柑橘器官中的唯一途径是通过蚜虫叮刺,即柑橘黄龙病菌进入柑橘植物体内是通过蚜虫咬刺注射的唾液传播的。

受感染的树龄较小或幼树枝叶嫩,被蚜虫叮刺后极易感染黄龙病。

受蚜虫传播进入植物体内后,黄龙病菌会在植物体内长期寄居,并最终导致病变。

柑橘的嫩枝、嫩叶都是黄龙病菌的重要寄主,如果柑橘树长期受到蚜虫的叮刺,枝、叶长期处于幼嫩状态,那么如此若长期受蚜虫叮刺注射黄龙病菌,树木便极易发病。

一旦柑橘树患病,病情会持续发展,直至柑橘树死亡。

二、柑橘黄龙病的防控措施为了防止和控制柑橘黄龙病的传播,科研人员和农业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首先是通过加强对柑橘黄龙病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和传播趋势,以便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其次是加强对柑橘种苗的检疫和管理,防止患病种苗的扩散传播。

农民应致力于加强柑橘树的养护管理,及时清除枯枝败叶,修剪整形,保持柑橘树的健康生长。

农业部门也推广了一些化学防治方法,如喷洒杀虫剂和杀菌剂等,以阻止蚜虫传播黄龙病菌。

由于常规化学防治方法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一定风险,因此有必要寻求更加环保、健康的防治方式。

柑桔黄龙病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

柑桔黄龙病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

柑桔黄龙病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柑橘黄龙病是由黄龙病杆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柑橘类病害,是柑橘类栽培中的重要病害之一。

该病害主要通过柑橘类植物的茎叶、果实和根部传播,严重影响柑橘类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目前,柑橘黄龙病已经成为危害柑橘产业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

针对这一问题,科研人员不断加强对柑橘黄龙病的研究,不断探索新的防控对策,努力降低柑橘黄龙病给柑橘产业带来的危害。

本文将对柑橘黄龙病的研究进展和防控对策进行详细介绍。

一、柑橘黄龙病的病原菌与传播途径柑橘黄龙病的病原菌是黄龙病杆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属于革兰氏阴性菌,该病原菌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播:柑橘类植物嫁接、柑橘类植物激夜蛾传播和柑橘类植物的舟蛾传播。

柑橘类植物嫁接是主要传播途径,辅以激夜蛾和舟蛾传播,这三种途径共同导致了柑橘黄龙病在柑橘园中的快速传播。

二、柑橘黄龙病的危害柑橘黄龙病主要危害柑橘类植物的叶片、果实和根系。

叶片表现为黄化、萎缩、曲卷等症状,果实则表现为小而呈畸形,根系则会出现根结线蚜、根霉等病害。

柑橘黄龙病的严重危害导致柑橘类植物生长不良,产量减少,甚至死亡,严重影响柑橘产业的发展。

针对柑橘黄龙病的研究,科研人员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工作,主要包括黄龙病杆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柑橘类植物与黄龙病杆菌相互作用的研究、柑橘类植物抗性基因的挖掘和应用、黄龙病杆菌的鉴定和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1. 黄龙病杆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2. 柑橘类植物与黄龙病杆菌相互作用的研究科研人员通过对柑橘类植物与黄龙病杆菌相互作用的研究,发现柑橘类植物对黄龙病的抗性机制,同时也揭示了黄龙病杆菌侵染柑橘类植物的病原机制。

这为培育抗病品种、筛选抗性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

3. 柑橘类植物抗性基因的挖掘和应用科研人员通过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方法,挖掘柑橘类植物的抗性基因,进而利用这些基因培育抗病品种。

柑桔黄龙病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

柑桔黄龙病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

柑桔黄龙病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1. 引言1.1 柑橘黄龙病的危害性柑橘黄龙病,又称柑桔黄龙病,是一种由黄龙病杆菌引起的传染性病害,主要侵害柑橘树,包括柚、橙、柠檬等品种。

该病以其剧烈的传染性和极高的致死率而闻名,严重威胁着柑橘产业的发展和生产。

柑橘黄龙病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柑橘植株受感染后会出现黄龙病症状,如叶片发黄、小枝弯曲、果实畸形等,严重影响果树的生长和产量。

2. 黄龙病杆菌的传播途径复杂,主要通过介壳虫传播,易受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难以有效控制病害的扩散。

3. 目前还没有发现特效的化学药剂来治愈柑橘黄龙病,防治工作仍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柑橘黄龙病的危害性不容忽视,只有加强研究和防控工作,才能有效阻止病害的蔓延,保障柑橘产业的健康发展。

1.2 研究意义柑橘黄龙病是柑橘树上一种由黄龙病细菌引起的严重疾病,已经成为柑橘产业发展中的一大障碍。

这种病害会导致柑橘树叶片出现黄化、落叶、果实变形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柑橘的产量和品质。

探究柑橘黄龙病的病原及其防控对策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深入研究柑橘黄龙病的病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种病害的传播规律和发病机制,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探讨病虫害防控技术、抗病品种选育、农药防治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可以为柑橘黄龙病的防控提供技术支撑和方法指导。

总结各种综合防控措施的效果,可以为柑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通过对柑橘黄龙病研究的深入和系统,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指导,促进柑橘产业的发展,保障柑橘生产的稳定和质量。

【2000字】2. 正文2.1 病原研究柑橘黄龙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原体的鉴定和病原机制的解析上。

黄龙病的致病菌是由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的,该菌主要通过黄龙病蝉传播,感染柑橘树木并导致植物枯萎死亡。

在病原研究方面,科研人员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黄龙病病原体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其基因组结构、代谢途径和致病机制等重要信息。

研究发现,黄龙病病原体具有复杂的适应性和传播策略,在树木内部形成菌丝体和生物薄膜,对抗宿主的防御机制。

柑橘黄龙病病原菌的分子检测技术研究

柑橘黄龙病病原菌的分子检测技术研究

柑橘黄龙病病原菌的分子检测技术研究柑橘黄龙病是柑橘树的一种严重病害,由细菌引起。

该病症最初在20世纪30年代在亚洲被首先发现,并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造成了广泛的经济损失。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柑橘黄龙病病原菌的研究开展,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成熟,分子检测技术已成为当前最有效的诊断工具之一。

一、黄龙病的病原菌特性柑橘黄龙病的病原菌为一种类芽孢杆菌属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命名为“卡西坦革兰氏阴性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 CLas)。

该细菌形态为弯曲的不定形棒状或螺旋状,大小在0.2~0.4微米之间。

它无法被简单的培养方法所分离和培养,因此只能通过传统的诊断方法或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其存在。

二、检测技术的发展黄龙病一度被誉为柑橘业的“绝症”,为了准确快速的检测病情,发现病原菌,多位专家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层次上面展开了检测技术研究。

其中,分子检测技术由于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它主要通过检测病原菌特定基因的扩增反应来确定病菌在体内的存在情况和数量。

目前包括PCR在内的一系列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已经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在病疫监测、疾病诊断精准化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例如,研究发现,PCR扩增反应能够检测出柑橘叶片中纯化的病原DNA浓度为100 fg/μL的样本,这表明PCR技术可以非常敏感地检测病害样品。

而通过PCR扩增、血凝素基质吸附、半吸附管酶联免疫吸附法、原位杂交等方法对病原菌检测,分别为黄龙病三个种类病原体的检测提供了不同的行之有效的方案。

三、分子检测技术的优点(一)比传统检测法更准确传统的黄龙病检测方法包括了多种技术,包括光学检测法、半定量依据文献技术、生物感应技术等。

虽然这些技术依然有其独特的优点和局限性,但是它们不同于分子检测技术,仅能检测病害的症状,而无法直接检测病原体,其准确性难以得到保障。

而PCR和相关分子检测技术在特异性、灵敏性和快速性方面均占据明显的优势,能够用极其高的准确性检测出黄龙病的病菌。

柑橘黄龙病快速诊断与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柑橘黄龙病快速诊断与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农业部华中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农作物重大病虫草害防控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 (2017ZTSJJ3);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项目(2017-620-003-001);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项目(2016-620-000-001-070)。 作者简介:肖翠(1988-),女,湖南武冈人,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柑橘危险性病原检测以及柑橘溃疡病的抗病分子机理 研究。E -m ail:690213712@ 通讯作者:孙中海,男,教授。E -m ail:hbfruit@
பைடு நூலகம்
分子检测等。
像的无损黄龙病检测技术。大多数研究者们都是通
1 田间症状诊断
过采集正常健康叶、不同症状的黄龙病感染叶片以
柑橘黄龙病会引起柑橘叶片黄化、果实畸形且 及各种缺素症状的叶片的高光谱图像后,利用不同
着色不均等病症,其中斑驳型黄化和红鼻子果的黄 的软件通过优化数据处理方法来建模,从而区分这 龙病检出率最高,因此在田间可根据此症状进行初 些具有不同症状的叶片[11-14]。该检测方法虽然便捷,
[6]陈小青,潘志新,石美宁,等.广西桑椹菌核病发生的原因分 析及其防治措施[J].广西蚕业,2017(1):52-53.
状诊断、指示植物鉴别、基于淀粉-碘反应的诊断、基 它在可见光近红外光谱范围内的光谱反射率也会随
于高光谱成像的无损检测、免疫学检测、基于核酸的 之变化,研究者们根据此原理开发了基于高光谱成
步诊断。然而柑橘黄龙病的症状复杂多变,随季节变 但易出现误判,只能作为初步诊断。
化而表现不同症状,且易与缺素等生理性病症混淆, 5 免疫学检测
增加了田间症状诊断的不确定性。此外柑橘黄龙病
由于柑橘黄龙病病原难以培养,因此难以根据

创新柑橘黄龙病检测技术,助推柑橘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创新柑橘黄龙病检测技术,助推柑橘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果农之友2023.12产业发展柑橘产业是宾川县具有300多年种植历史的传统产业,经多年实践证明,是促进宾川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强大支撑和推动作用的优势、特色、骨干产业之一。

1995年,宾川脐橙在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上荣获银质奖;2007年以来,又先后荣获“中国柑橘之乡”“全国兴果富农果业发展百强优质示范县”“中国优质柑橘基地”“中国十大名橘”等荣誉。

“十四五”期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突出葡萄、柑橘“两果”优势,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品牌”“建设世界一流水果之乡”的发展定位,确立了到2025年柑橘种植面积达12万亩的发展目标,柑橘产业迎来了又一次重大发展机遇。

目前,柑橘黄龙病仍然是制约全县柑橘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要重振宾川县柑橘产业,最重要的就是解决柑橘黄龙病的危害问题。

因此,强化柑橘黄龙病检验检测,提升病虫害监测能力,充分发挥雷达预警作用,加强病虫害防控,才能更好地促进全县柑橘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情况介绍柑橘黄龙病,是由一种限于韧皮部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引起的,能够侵染包括柑橘属、枳属、金柑属和九里香等多种芸香科植物的世界柑橘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

病原物为一种类革兰氏阴性细菌,属韧皮杆菌,菌体多数呈圆形或者椭圆形,少数呈不规则形,大小为(20~600)纳米×(170~1600)纳米,厚17~33纳米,平均25纳米,由3层膜组成。

2017年,宾川县食品药品检验检测院与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合作,开展柑橘黄龙病生物防控试验,并先后两次选派技术人员到云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学习培训,重点学习柑橘黄龙病检测方法、检测原理和实验操作能力。

充分利用宾川分中心实验室优势,开展柑橘叶片、果实、根茎、土壤等柑橘黄龙病检测技术攻关,先后建立柑橘黄龙病病原菌实时荧光PCR 和普通PCR 检测方法,其中实时荧光PCR 检测灵敏度高于普通PCR 近100倍。

2018年,实验室顺利通过两种检测方法的现场评审考核,取得了柑橘黄龙病检测资质,为全县柑橘黄龙病精准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柑橘黄龙病检测1000余批次。

柑桔黄龙病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

柑桔黄龙病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

柑桔黄龙病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柑橘黄龙病(Citrus Huanglongbing, HLB)是柑橘类植物的一种严重疾病,由革兰氏阴性细菌依卡氏假单胞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等引起的一种病害。

该病害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破坏性的柑橘类病害之一,对柑橘果树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甚至会导致果树的死亡。

目前,柑橘黄龙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对其研究进展和防控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柑橘黄龙病的研究进展1. 病原菌的鉴定柑橘黄龙病的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细菌依卡氏假单胞菌,是一种传播速度极快,对柑橘果树具有极大威胁的病原菌。

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研究,科学家们成功地鉴定出了引起柑橘黄龙病的病原菌,并对其基因组结构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繁殖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2. 宿主植物的病理学研究柑橘黄龙病的宿主范围极广,几乎包括所有的柑橘属植物,如柚、橙、柠檬等。

科学家们对柑橘黄龙病对不同柑橘类植物的病原性和危害程度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不同柑橘类植物对病害的感病性差异,为今后选择易感品种和研究抗病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3. 传播途径的研究柑橘黄龙病主要通过黄龙虫传播,这是一种寄生在柑橘树上的病媒昆虫。

科学家们对黄龙虫的生态习性和传播途径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黄龙虫在不同生长季节和不同气候环境下的传播特点,为今后的防控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柑橘黄龙病的防控对策1. 检疫管控严格检疫出入境柑橘类植物和苗木,禁止黄龙虫携带的柑橘黄龙病的传播,有效地阻断了柑橘黄龙病的传播途径,降低了疫情的风险。

2. 栽培管理合理调整柑橘类果园的密度和结构,减少黄龙虫的栖息地,有效降低了柑橘黄龙病的传播风险。

3. 生物防治通过发布黄龙虫天敌,如寄生蜂、蜈蚣等,控制黄龙虫的数量,从而降低柑橘黄龙病的传播风险。

4. 化学防治采用杀虫剂对柑橘树进行喷雾防治,杀死寄生在树上的黄龙虫,有效地降低了柑橘黄龙病的发病率。

柑橘黄龙病病原培养及分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柑橘黄龙病病原培养及分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柑橘黄龙病病原培养及分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宋晓兵,彭埃天,陈霞,程保平,凌金锋(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广东省植物保护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摘要:柑橘黄龙病(Huanglongbing)由韧皮部杆菌属细菌(Candidatus Liberobacter sp.)侵染引起,是柑橘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当前正在世界柑橘产区迅速蔓延,已成为制约柑橘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介绍了柑橘黄龙病的症状以及病原的分离培养研究进展,阐述了病原的分子检测技术,包括PCR、双重PCR、实时荧光定量PCR和LAMP快速检测技术,并对病害的防控进行展望。

关键词:柑橘黄龙病;韧皮部杆菌属细菌;病原培养;检测技术中图分类号:S43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74X(2013)23-0065-05 Research advances of Citrus Huanglongbing pathogenculture and detection technologySONG Xiao-bing,PENG Ai-tian,CHEN Xia,CHENG Bao-ping,LING Jin-fe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Guang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Guang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High Technology for Plant Protection,Guangzhou510640,China)Abstract:Citrus greening disease(Huanglongbing)caused by bacterial(Candidatus Liberobacter sp.),is a devastating disease of citrus production,is currently spreading rapidly in citrus producing areas of the world and has become a key constraint factor of the citrus industry.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symptoms of citrus Huanglongbing disease and pathogen isolation and culture,a detailed molecular pathogen detection technology,including PCR,double-PCR,real-time PCR and LAMP rapid detection technology,and made the prospect of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Key words:Huanglongbing;Candidatus Liberobacter sp.;pathogen isolation;detection technology黄龙病是柑橘产业上极具毁灭性的病害,能侵染各种柑橘类植物,尚无有效的治疗性药剂,也没有抗(耐)病品种可供应用。

柑橘黄龙病快速诊断与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柑橘黄龙病快速诊断与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 综 述 了田 间症 状诊 断 、 指 示植 物 鉴 别 、 基 于淀 粉 一 碘反 应 的诊 断 、 基 于 高光 谱 成像 的 无损 检 测、 免 疫 学检 测 、 基 于核 酸 的分 子 检 测 等 柑 橘 黄 龙 病 检 测 技 术 的 优 缺 点 , 并 指 出巢 式 P CR、 定 量
[ 1 】 浦冠勤 , 毛建 萍 , 朱 引根 , 等. 桑 椹 菌 核 病 的发 生 与 综 合 治 理
【 J 】 . 中 国蚕 业 , 2 0 0 8 , 2 9 ( 3 ) : 5 0 — 5 1 .
[ 2 】 卓秋虹 , 黄小丹 , 许胜 , 等. 广 西 桑 椹 菌 核 病 发 生 为 害 特 点 及 综 合 防控 措 施 『 J ] . 广 西 蚕业 , 2 0 1 5 , 5 2 ( 4 ) : 4 0 — 4 4 .
P C R 与L A M P技 术等 基 于核 酸 的 分 子检 测技 术 , 因其检 测灵 敏 度 高 , 可 以对无 症 样 品进 行检 测 .
在 柑橘 黄 龙病 的早 期检 测 上具 有 良好 的应 用前 景 , 同时提 出开发 一种 无 需 DNA模 板 制备 的柑 橘 黄龙病 L A MP检 测技 术 , 将 为 田 间大规模 的样 品提供 快 速 、 准确 、 高效 、 低 成本 、 高灵敏 度 的检 测手
利发 展 。
参 考 文 献
讯, 2 01 5, 3 5 ( 4) : 1 4 — 1 6 .
[ 4 】 蒯元璋 , 吴福安. 桑 椹 菌 核 病 病 原 及病 害 防 治 技 术 综 述 f J 1 . 蚕
业科学 , 2 0 1 2, 3 8 ( 6) : 1 0 9 9 — 1 1 0 4 .

柑桔黄龙病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

柑桔黄龙病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

柑桔黄龙病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柑橘黄龙病是由一种名为“立克次体”(Liberibacter spp.)引起的病害,对柑橘产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该病最早在20世纪初于中国广东省发现,目前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柑橘产业最为致命的病害之一。

柑橘黄龙病在感染的初期,植株多数没有特殊症状,但在病菌进入植物的中枢组织后,病害将迅速发展。

一旦感染,柑橘会出现叶缘波浪状并向下卷曲,叶面泛黄、蔫软,最终萎缩。

立克次体通过它的传播媒介华蝽传播病害。

华蝽是一种食蝉科昆虫,被认为是该病在亚洲、非洲和美国的主要传播媒介。

华蝽在摄取柑橘植物汁液时可以将病原体传至植物体内。

除了华蝽外,另一种蚜虫也可以作为病害的传播媒介。

在国内,该病的主要危害物种为柑橘、橙子、柚子等柑橘类作物。

这些年来,为解决这一问题,许多研究人员们投入了大量的研究时间和精力。

他们通过对柑橘黄龙病病原体的基因组学、转录组学等各种分子学方法的研究,来探究该病的发病机理和进一步防治该病的方法。

1. 病原菌的基因组和转录组学研究病原菌的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研究是该病追根溯源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们不仅有助于了解病原菌分子机制,同时也有助于开发针对病原菌的有效防治策略。

一项独立研究团队在2010至2011年间,开展了柑橘黄龙病立克次体Huanglongbing (HLB) XiangChang(HLBX)的基因组序列分析与功能分析。

他们发现该病原体具有全基因更新,且存在多样性分组。

该研究还发现,病原菌的依赖性载体质粒的出现,可能对病原菌在寄主中或变异和适应方面产生了重要作用。

同时,针对该病的转录组学研究表明,立克次体感染引起的生物学响应包括基因表达谱调节、代谢途径与信号转导,进一步展示了柑橘黄龙病的致病机理与立克次体适应主机的生理机制。

2. 生物学控制研究目前,针对柑橘黄龙病的治疗方法并不多。

不过,生物学控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生态优势,因为它们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柑橘黄龙病的治疗方案有许多,其中一种方法是利用益生菌阻止其传播和复制,其通过两种机制来防止病原体传播,即通过降低病害菌生存所需营养物质的浓度和抗菌素的产生。

柑橘黄龙病研究进展

柑橘黄龙病研究进展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4年第4期试验研究柑橘黄龙病研究进展李 翔1,胡德波1,周应彪1,鲁素君2,杨静康1,王 灿1,朱世银1(1.昭通市农业科学院,云南昭通 657099; 2.昭通市苹果产业发展中心,云南昭通 657000)摘要:近年来黄龙病的危害不断加剧,严重威胁着柑橘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从柑橘黄龙病病原特征、病害特点出发,论述了柑橘黄龙病的防控策略,为黄龙病的科学防控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柑橘;黄龙病;防控策略0 引言中国柑橘产业规模位居世界首位,产量占世界的1/3左右[1]。

柑橘在我国南方地区栽培面积最广、经济地位最重要,已成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好产业,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挥重大重用。

然而,柑橘黄龙病是目前柑橘生产中最为严重的检疫性病害,也是柑橘生产中的毁灭性病害,在柑橘的整个生长季节都可以发病,据统计,我国已有10个省份遭到柑橘黄龙病危害,受害面积占柑橘总栽培面积的80%以上[2]。

本文主要从柑橘黄龙病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分类、传播方式、症状表现,论述了柑橘黄龙病的防控策略,以期为有效防控柑橘黄龙病提供参考。

1 柑橘黄龙病病原特征1.1 病原生物学特性柑橘黄龙病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属变形菌门,α-变形菌纲,根瘤菌目,根瘤菌科,韧皮部杆菌属;其形态主要为圆形或椭圆形,也有少数呈不规则形状,大小为(20~600)×(170~1 600)nm;两层外膜厚度约为17~33 nm,平均25 nm。

该病原菌是韧皮部专一性寄生细菌,可侵染柑橘属、金橘属、枳属等多种芸香科植物。

1.2 黄龙病致病机理由于黄龙病病原难以分离培养,故对病原菌致病机理的认识十分有限。

柑橘黄龙病由黄龙病菌通过维管束传输至根部,危害根部造成其腐烂,进而导致根部不能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和水分,植物代谢废物不能从根系排出,植物汁液循环障碍,叶片和果实因缺乏养分和水分而产生病变[3]。

施雅曼等[4]采用XRF、ICPMS分别测定了健康和感染黄龙病叶片养分分布及含量,黄龙病病原菌主要定植在叶中脉,导致碳水化合物和Ca、Fe运输受阻,叶肉细胞中叶绿素含量下降,叶肉、叶中脉中淀粉、可溶性总糖含量显著升高。

柑橘黄龙病菌效应蛋白与寄主互作研究进展与展望

柑橘黄龙病菌效应蛋白与寄主互作研究进展与展望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庆祝《植物保护》创刊60周年专辑———病害篇2023原触发的免疫病害,侵染后导致活性氧在韧皮部组织积累,可通过抗氧化剂或赤霉素减轻黄龙病危害[6]。

4)病菌通过分泌系统分泌效应蛋白或其他毒力因子影响寄主靶标的功能,诱导寄主产生病症[7]。

本文重点就柑橘黄龙病菌分泌系统特征、效应蛋白与寄主互作机制及抗病种质创制等方面进行综述。

1 韧皮部杆菌属细菌及其分泌系统特征韧皮部杆菌属的确立与柑橘黄龙病的病原命名相关。

韧皮部杆菌属的大部分成员未实现离体培养,但通过田间症状观察、嫁接诊断、病原电子显微镜观察、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证明了韧皮部杆菌是柑橘黄龙病、马铃薯斑马病及其他一些作物病害的病原。

根据16SrRNA序列差异和病原所分布的地区,黄龙病菌可分为3个亚种:亚洲种“犆犪狀犱犻犱犪狋狌狊Liberibacterasiaticus”(CLas)、非洲种“犆犪.Liberi bacterafricanus”(CLaf)及美洲种“犆犪.Liberibact eramericanus”(CLam)[8]。

其中亚洲种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是我国发生的黄龙病病原。

韧皮部杆菌属细菌基因组高度简化,缺少核心代谢途径,需依赖寄主植物提供营养,这可能是体外纯培养至今未能取得突破的主要原因[9]。

韧皮部是许多胞内寄生菌的天然庇护所,寄生菌寄居于此能够躲避天敌、环境胁迫和农药等的侵袭,同时又能从中吸取糖类、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

由于韧皮部的天然屏障和韧皮部寄生菌的独特习性,多数韧皮部寄生菌需靠昆虫介体传播。

细菌可依赖韧皮部进行长距离扩散[10]。

研究表明,黄龙病菌可借助汁液流动或通过菌毛滑行,在韧皮部中以约3cm/d的速度迁移,仅为韧皮部营养物质转运速率的0.25%,并能向上和向下运输到成熟叶片和根中[3,11]。

柑橘黄龙病菌至今无法离体培养,难以进行传统的分子和遗传操作,极大制约了对黄龙病菌毒力机制的认知。

全球柑橘黄龙病研究进展概述

全球柑橘黄龙病研究进展概述

全球柑橘黄龙病研究进展概述疑似柑橘黄龙病症状早在 18 世纪的印度就有记载,特征是生长缓慢、低产、顶梢枯死、慢慢死亡或速衰,当时认为是“梢枯病”(dieback)(Asana,1958)。

随着全球柑橘业的发展,柑橘黄龙病也已经传播到亚、非、美等柑橘主产区,并成为危害全球柑橘产业发展最严重的病害。

据估计该病已经造成上亿株柑橘树染病或死亡(Bové,2006;Grafton-Cardwell et al.,2013)。

故美国、巴西、中国等柑橘主产国对该病的防控十分重视,投入了巨资进行研究。

仅美国在2005 年发现黄龙病后就已经投入了 6 000 多万美元研究经费,组织全球柑橘育种、栽培、植保等领域的科学家联合攻关。

这些努力使人们对柑橘黄龙病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和比较新的认识。

本文试图就黄龙病病原、致病机理、黄龙病的防治等几个方面的进展作一概述。

1.黄龙病病原研究及其进展1967 年以前,黄龙病病原菌被认为是病毒。

后来又一度被认为是一种类似支原体的原核生物(Mycoplasma Like Organisms,MLOs)。

直到电镜下观察到病原菌 25 nm 厚的细胞壁之后,其为细菌的本质才被最终确认(Garnier & Bové,1977)。

目前的认知表明,黄龙病病原体是革兰氏阴性菌,其 16S r DNA 序列属于薄壁菌门α亚纲(Jagoueix et al.,1994;Bové,2006)。

Duan 等(2009)利用宏基因组学测序方法,完成了黄龙病病原菌亚洲种基因组序列的测定,根据序列进一步确认其为根瘤菌科的一个早期分支。

Sagaram 等(2009)发现在未显症的柑橘叶片中脉中有大量的内生细菌,而黄龙病菌丰度很低,显症后黄龙病菌丰度升高 200 倍以上,细菌种类芯片分析和测序分析结果均证明显症叶片中脉中的优势菌种是黄龙病菌亚洲种(Las),因此认为 Las 是黄龙病病原。

柑橘黄龙病研究进展

柑橘黄龙病研究进展
4) 良好的生态条件有利阻止病害蔓延。 在高海 拔地区,气温较低,发病少,病害扩展慢;在日照短, 湿度大, 具有良好的防护林的果园, 不利木虱的生 长、繁殖和传播,病害发生较少,发展慢。
5) 不同种类和品种的柑橘树抗病或耐病性有 差异。椪柑、玉环柚、蕉柑、大红柑、福橘等较易感病, 且蔓延迅速,导致成片死亡;普通(中、晚熟)温州蜜 柑、甜橙较耐病;官溪蜜柚、金柑较抗病。枳在田间无 症状表现,但用作砧木品种时,并不增加接穗品种耐 病性。 其他砧木品种如酸橘、红橘、墨西哥莱檬和酸 柚等,其本身感病性较强,对接穗品种耐病性无多大 影响。 5 介体木虱 5.1 传病性 许长藩(1988)等报道,橘木虱单只成 虫即能传病, 其指示柑橘苗的发病率高达 80%,带 毒成虫在柑橘 苗 上 传 毒 需 5 h 以 上 ,1~3 龄 若 虫 不 会传病,4~5 龄若虫能传病,高龄若虫携带的病原会 传到成虫,但病原不能经卵传到后代。 5.2 耐寒力 谢佩华(1988)等报道,橘木虱能忍受 10 min -18 ℃ 左 右 强 低 温 和 4 h -10 ℃ 左 右 的 低 温, 用温差热电偶测得木虱的过冷却点为-17.47± 2.73 ℃,结冰点为-15.74±2.77 ℃。 周启明(1990)等 认为,越冬木虱成虫有接受某一低温(体液结冰点以 上低温)短时刺激抵抗力增强的特性,逐步降温和持 续低温是影响木虱越冬成虫的重要因素。 5.3 生活史 陈循渊(1982)等报道,橘木虱在粤东
在化学防治方面, 目前还没有较理想的防治柑 橘黄龙病的化学药剂。 某些国家曾经尝试用内吸性 杀虫剂涂在柑橘树干上, 以达到防治橘木虱阻断黄 龙病的发生,但最终无劳而获(刘松林,1990)。 化学 治疗如注射四环素类药物也只能改善现状, 不能根 除(郭文武,1998)。

柑桔黄龙病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

柑桔黄龙病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

柑桔黄龙病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柑橘黄龙病是一种严重威胁柑橘产业的病害,它主要通过昆虫传播,引起柑橘叶片变黄、落叶、果实畸形等严重危害,严重影响柑橘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有效防控柑橘黄龙病,科研人员一直在进行着持续不断的研究和探索。

本文将介绍近年来柑橘黄龙病研究的进展情况以及相关的防控对策。

一、研究进展1. 病原鉴定近年来,科研人员通过多种手段对柑橘黄龙病的病原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柑橘黄龙病的病原主要是由一种名为“杆菌”的细菌引起的。

这种杆菌通过媒介昆虫传播,侵入柑橘植株内部,引起植株内部组织的坏死和腐烂,从而导致柑橘出现黄龙病症状。

2. 宿主抗性科研人员还对柑橘黄龙病的宿主抗性进行了研究,发现某些品种对柑橘黄龙病具有一定的抗性。

通过对这些抗性品种进行深入研究,科研人员可以培育出更具抗病性的新品种,从而为柑橘黄龙病的防控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际技术支持。

3. 防控技术在防控技术方面,科研人员通过对柑橘黄龙病的传播途径和发病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防控技术。

科研人员研究了柑橘黄龙病的传播媒介昆虫,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并研究了柑橘黄龙病的发病规律,提出了适时的病害防治方案。

二、防控对策1. 环境治理在柑橘黄龙病的防控过程中,环境治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科研人员建议,要加强柑橘园的环境治理工作,保持园区内的卫生清洁,及时清除病株和病虫,减少病害传播源,从而降低柑橘黄龙病的发病率。

2. 栽培管理在柑橘黄龙病的防控过程中,科研人员还建议采取科学的栽培管理措施,提高柑橘树的整体健康水平,增强其抗病能力。

包括合理施肥、科学浇水、适时修剪等措施,都可以有效减少柑橘黄龙病的发生。

3. 抗病品种选育4. 化学防治在柑橘黄龙病的防控过程中,化学防治也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科研人员建议,可以选择合适的农药对柑橘园进行定期喷洒,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但是在使用化学农药时,要严格按照产品说明进行使用,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柑桔黄龙病菌分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龙海, 李芳荣, 李一农
作者单位:龙海(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广东深圳 518001 深圳市外来有害生物检测技术研发重点实验室), 李芳荣,李一农(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广东深圳 518001)
1.谢钟琛.谢文龙.肖文生.黄天瑞.施清.李健福建柑橘黄龙病爆发成因及其危害流行规律[会议论文]-2007
2.邓明学.陈贵峰.唐明丽.陈腾土柑桔黄龙病最新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广西园艺2006,17(3)
3.娄兵海.周常勇柑橘黄龙病研究进展[会议论文]-2007
4.邓晓玲.冯震.徐建华.周根应用Nested-PCR检测黄皮黄龙病病原及其16S rDNA的克隆与序列分析[会议论文]-2007
5.邓晓玲.单振菊.李菁.冯震柑桔黄龙病的分子检测技术与应用研究[会议论文]-2006
6.张利平.Zhang Liping柑桔黄龙病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植物检疫2007,21(6)
7.杨建榕.李健台湾地区柑橘黄龙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会议论文]-2007
8.曾继吾.陈淑珍.夏瑞.黄永红.易干军柑橘黄龙病研究概况[会议论文]-2008
9.邹敏.周常勇.ZOU Min.ZHOU Chang-yong柑桔黄龙病病原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植物保护2005,31(3)引用本文格式:龙海.李芳荣.李一农柑桔黄龙病菌分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会议论文] 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