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珠穆朗玛峰的自然环境和登山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2)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思考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
(2)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珠穆朗玛峰的自然环境和登山过程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和勇于挑战、坚持不懈的精神。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与珠穆朗玛峰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
(2)教师简要介绍珠穆朗玛峰的自然环境和登山历史,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3. 学习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4. 理解课文(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5. 拓展活动(1)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自然环境和登山运动的看法。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7. 布置作业(1)教师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完成作业,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等。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3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中国人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景色描写的作用。
3.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1.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简介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中国西藏同尼尔、印度等国边境,绵延长达2400多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
这里终年冰雪覆盖,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峰,高达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珠峰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空气稀薄,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
风吹积雪,四溅飞舞,弥漫天际。
由于珠峰的地理环境独特,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2. 1960年中国登山队征服珠峰活动简介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建起大本营。
参加这次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为尽早征服珠峰,他们做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
为确保登顶成功,登山队把夺取珠峰的战斗分成四个“战役”,分别制定到达6400米、7600米和8300米的攀登高度,再返回大本营,最后从8300米处突击顶峰。
3月27日傍晚完成了第一个“战役”。
28日,另一批登山队员出发,打响第二个“战役”。
4月11日,上升到7300米高度。
29日,登山队开始了第三次征服高度的战斗。
5月3日晚上,登上了8600米的高度,并安全返回大本营。
5月24日上午,四名精选的队员从8500米的高度开始了对珠峰的冲刺。
于25日凌晨成功登顶,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课文诵读和字词掌握情况。
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的情况。
三、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1)5月24日9时30分,登山队员出发。
七年级下册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优秀4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优秀4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篇一这是一篇通讯。
关键词是“探险”。
全文有三千多字,是训练学生概述课文内容的好材料,而且要在一堂课内完成阅读也不得不这样做(缺乏充分的预习)。
如何寻找契合初一学生特点的切入口来进行长文短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基于以上考虑,本堂课主要预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为:1、快速默读,概述课文内容;2、课文为什么浓笔重彩描写刘连满?3、探讨探险的意义。
[教学程序]一、导入·在《伟大的悲剧》中,我们曾为斯科特等勇敢者的悲壮之举感动不已。
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这样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探索者,今天,我们就来接触这样一批《登上地球之巅》的勇士们。
读题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文章先从题目读起。
2、板书课题——释“巅”。
3、怎么读——节奏、重音、语气——生读。
4、补题: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8848.一三米]二、快速默读,概述文章内容1、不看材料在题目前加上一些信息来概括课文内容:中国登山队员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于1960年5月25日凌晨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
2、快速默读课文,说说“登上”背后的故事,复述印象最为深刻,最令你感动的细节?(五分钟准备)先同桌互述,再相互交流,推选代表复述(男女各一名,视情况)。
[可能的过渡]——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刘连满,作者花了许多笔墨集中描写他。
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段落,有(6)(7)(11)(14)(壹五)(16)。
三、关于刘连满的对话1、男女生读相关文字,作者的哪些语言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讨论]A、对比式写法;B、内心独白;C、其他。
2、刘连满最后并没有登上珠峰,作者为什么花大笔墨写他?(作者是不是有点不知轻重?)学生的回答可能有:(1)他遇到的困难也就是其他队员遇到的困难如——寒冷、黑夜、缺氧;(2)他身上体现着登山英雄们的精神风貌——意志、毅力、团结、牺牲等;(教师小结:所以文章表现的不只是其他三人登山的胜利,或是他们四个人的胜利,也不只是这次登山活动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的胜利,而是集体的胜利和祖国的胜利,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3)使事件叙述有详有略,用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新人教版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课型:自读课教学目标:提高概括课文的能力。
教学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的描写景物。
教学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本课重点:有详有略的复述课文,教学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背景资料: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记录。
1960年3月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停下来。
这里是登山队的大本营。
参加登山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登上珠峰,为国争光。
在大本营里,他们战天斗地,与风雪搏斗,表现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为了尽早的征服珠峰,他们争分夺秒,作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
基础知识:P182读一读写一写中的有关词语;课下注解中的有关词语的解释。
3、择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
还重点描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
由这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窥见全体登山队员的优秀品质,也可以推断这样的队伍是不可战胜的。
问题探讨:课文中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参考答案:)课文中,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的用闲笔来描写珠穆朗玛峰的景色。
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
在阅读效果上可谓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课后作业:P181二、三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七年级语文下册 23《登上地球之巅》精品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登上地球之巅》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分析文章内容,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2、教材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以“探险”为主题的文章,《登上地球之巅》翔实而生动地记述了我国登山队员首次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过程,充分体现了登山英雄坚强的意志,团结协作和大无畏精神。
3、中招考点现代文阅读是中招的必考内容,常见的形式有: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赏析词句等。
4、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感性思维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想象力也非常的丰富。
但对于篇幅过长的文章,马上抓住文章主要内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予以方法的指导。
二、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通过速度课文,能用简洁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说出中国登山队员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
学习目标2:通过跳读课文,能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在文段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3.通过精读课文,能找出课文中表现队员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精神的事例,并分析他们最后能够登顶成功的原因。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进行朗读,梳理文章的结构。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找出景物描写的语句,赏析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通过相关语句体会登山队员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精神。
四、教学过程珠穆朗玛峰,是位于我国某某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的最高峰,它高达,也是世界最高峰。
珠峰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空气稀薄,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
风吹积雪,四溅飞舞,弥漫天际。
由于珠峰的地理环境独特,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背景资料: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登上地球之巅》。
能够分析并欣赏课文中描绘的珠穆朗玛峰的壮丽景色和登山者的英勇精神。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会通过描写和抒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登山者的敬佩之心。
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重点:课文《登上地球之巅》的朗读和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描绘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专业登山术语和登山过程。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教学准备:课文《登上地球之巅》的文本。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学生学习用品(笔记本、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与珠穆朗玛峰相关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
2. 学生分享他们对珠穆朗玛峰的了解和印象。
二、朗读与理解(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登上地球之巅》。
2. 学生跟读并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 教师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回答关于登山过程和景色描绘的问题。
三、分析与欣赏(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绘手法和表达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中的优美句段和词语的欣赏。
四、思考与讨论(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
2. 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爱的课文段落的读后感。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以及是否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课文内容。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难度,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课文解析(15分钟)1. 教师详细解析课文《登上地球之巅》中的专业登山术语和登山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新人教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拓展相关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3.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结构。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地理、科学知识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例,掌握写作手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珠穆朗玛峰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珠穆朗玛峰的壮美。
(2)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学习生字词。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题。
(2)分析课文写作手法和结构。
4. 案例分析:(1)选取课文中的典型段落,让学生进行分析。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例,掌握写作手法。
5.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1)让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巩固生字词。
(2)布置一篇以“我心中的珠穆朗玛峰”为主题的练笔。
8. 板书设计:《登上地球之巅》1. 课文主题:描述珠穆朗玛峰的壮美和登山者的英勇。
2. 写作手法:描绘、叙述、议论相结合。
3. 结构:引子-主体-结尾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3月19日,在海拔5120米处设大本营.为确保登顶成功,做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分批进行了三次适应性行军.5月24日,登顶的总攻打响四、字词认读缭绕砭骨履践崔巍滞留窒息匍匐养精蓄锐阴霾余暇耸立五、初读体会1阅读课文,梳理登山经过.5.24上午9时王等四人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2小时后“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继前5小时后通过搭人梯,终于登上岩顶天色黑下来向最后二三百米路途艰难前进.刘连满留氧气,写遗书.茫茫夜色中三名队员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匍匐前进夜更深沉到达8830米处,氧气全部用完夜色朦胧,星斗闪闪登上峰顶,完成从北坡攀登的创举2概述经过,注意详略3详:征服“第二台阶”;刘连满献氧气〈二〉登珠峰的英雄遇到哪些困难?靠什么来战胜?遇到的困难:1、山路陡峭、2、天气严寒、3、身体虚弱、4、高山反应、5、缺乏氧气、6、黑夜登山靠坚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団结合作、敢于牺牲的精神来克服〈三〉、登顶成功,只是文中介绍的这四个人努力的结果吗?请说明原因.单从课文来看,好像就只是这四个人的登山故事,但联系全篇通讯来看,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假如没有二百多名队员和服务人员的前期的大量工作,没有几次集体的适应性行军,打通通向蛛峰的关键性道路,则三位队员绝没有可能取得登顶的胜利.六、质疑探讨1、文中写队员在突击顶峰时哪里最打动你?2 课文第12段中引用英国扬赫斯班的话有什么作用?为了表现珠峰严酷的自然环境,突出登山队员所遇到困难的巨大和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3、刘连满没有最终登上主峰,可文中写他的文字最多,这样写是否偏离中心?他同样是英雄,值得赞赏.一是临危之时,把死亡留给自己,将成功的希望给战友的团队精神和牺牲精神;二是他不能到达顶峰,并非思想上的懈怠和精神上的畏缩,而是身体方面的客观原因所造成的.4、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找一找,想想它们起什么作用?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天色开始黑下来,寒风凄厉地呼啸着.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作用:交代时间;渲染恶劣环境;突出神秘气氛,给人身临其境之感,紧张中得些须放松.七、仿写夜景1 / 1。
七年级语文下册 23《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目标1.丰富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
2.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3.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4.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5.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集体协作精神,激励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
教学重点1.快速阅读并简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理解课文叙事详略有致,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除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描写珠峰景色的目的。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雪域高原的地方风情)同学们,高度为8848.13米的全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以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吸引着全世界勇敢者的目光。
自1953年5月29日新西兰人埃德蒙德·希拉克和夏尔巴人坦曾·诺盖伊站在白雪皑皑的山顶上,向全世界证明人类可以超越自我极限,在高耸入天之处生存后,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于1960年5月25日从珠峰北坡成功登顶的壮举,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当时随登山队采访的郭超人记者在他的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中记录了这一经典的历史时刻。
今天,我们将重温征服珠峰那段往事,体会昔日英雄征服自然的毅力和勇气。
二、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郭超人(1934~2000),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
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
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
50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70年代采写的《驯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
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2.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简介: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中国西藏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绵延长达2400多公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23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⑴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⑵养成默读习惯, 有一定的速度,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 扩大阅读范围。
⑶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中招考点现代文阅读是中招的必考内容,阅读材料主要来自课外,以简答题形式为主,从考点上看,常见的形式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赏析词句、语段作用、分析人物形象、补写、理解标题等。
3、教材分析本文是初一新教材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本单元教材是以“探险”为主题编的,这些有关探险的课文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可以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培养学生勇于挑战的精神。
《登上地球之巅》是郭超人写的一篇新闻报道。
作者作为当年的随队记者,真实的纪录了1960年我国登山队员历尽千辛万险第一次从珠峰北坡攀缘而上踏过千年的冰封,克服重重的困难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了地球之巅的事迹。
它是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它具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4、学情分析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够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缺乏深入理解的能力,只能对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简单的问题进行回答,一旦需要对课文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探讨就有困难,二、学习目标1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能说出作者及其作品的相关知识,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读音和释义。
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2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能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能说出课文的大致结构, 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3、通过对课文的分析, 掌握作者叙事的详略安排,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 设计两个活动: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能说出作者及其作品的相关知识;通过对课文的预习,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读音和释义。
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2、针对目标2, 设计两个活动:通过对课文阅读,能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能理清课文的大致结构。
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新人教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珠穆朗玛峰的自然风光及登山者的英勇事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向往。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登山者的英勇事迹和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通过展示珠穆朗玛峰的图片,激发学生对自然风光的向往。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2. 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掌握文章主旨。
3. 讲解登山者的英勇事迹和科学探索精神。
四、合作探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细节内容。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课后作业:2. 预习下节课内容,做好学习准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登山者的英勇事迹和科学探索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所学知识。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能力。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珠穆朗玛峰的自然风光及登山者的英勇事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向往。
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新人教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登上地球之巅》。
(2)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3)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和相关地理常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了解珠穆朗玛峰的自然环境和登山活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增强环保意识。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培养学生勇敢、坚毅、团结协作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登上地球之巅》。
(2)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3)了解珠穆朗玛峰的自然环境和登山活动。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相关地理常识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
(2)简要介绍珠穆朗玛峰的自然环境和登山活动。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登上地球之巅》。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示范。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登上地球之巅》。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查阅资料,了解珠穆朗玛峰的自然环境和登山活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课后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攀登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23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新人教版
最新中小学教课设计、试题、试卷23.《登上地球之巅》教课目的1、速读课文,归纳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认识中国人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
3、激发学生研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培育开辟创新精神。
4、培育学生自主研究的学习能力。
教课重点:练习迅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归纳内容重点。
课时按排1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光盘和图片导入新课。
师:珠穆朗玛峰的奇特、漂亮是人类的神往,什么时候能登上这珠峰呢?此刻中国人把这一想象变为现实,把娇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不熟之巅,那激感人心的一幕,那成功的愉悦,在今日的讲堂上,我们依旧能够领会,让我们共同赏识《登上地球之巅》这篇文章。
二、检查预习1、小组间相互沟通相关珠穆朗玛峰的资料。
2、组内听写,检查生字预习状况。
三、朗诵课文,整体感知。
要修业生速读课文,抓主要信息,认识文章内容,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虑题,掌握文章粗心。
1、自主学习A、迅速默读课文,并找出爬山过程的时间、海拔高度。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短的语言归纳。
C、学习爬山运动员的一种什么精神?D、再次阅读这就是说,复述课文内容。
2、合作研究(以上问题可由小组议论达成,议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加议论,而后由学生各组选代表讲话,并由其余组的同学增补。
)3、教师小结本文写了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学习爬山运动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派,团联合作、不怕牺牲、杀身成仁的精神。
(复述过程注意抓住主要情节。
)四、重点研读赏析1、教师导学:记述文的学习,能够从记述的六因素,叙事的详略安排上,语言的生动等方面去研读,这样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
2、自主研究(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虑并体会)A、找出文吕对环境的描绘,并体会这些语言在全文中的作用。
B、文中哪能些部分略写,为何这样安排?C、从哪些地方能够表现语言的生动性?D、找出文章中人物的心理描绘和动作描绘,从中能够看出爬山运动员的一种什么精神?E、若是你是文中的刘连满,你会怎么办?从他身上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以上内容在再次默读后由四人小组议论,讲话时可睁开小组比赛,比比哪个小组回答得好。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新人教版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语设计珠穆朗玛峰的神奇、美丽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上这珠峰呢?如今中国人把这一幻想变成现实,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那激动人心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登上地球之巅》这篇文章。
2.作者简介郭超人(1934—2000),男,湖北武穴人,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曾任新华社社长。
他的主要新闻作品结集成《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时代的回声》等书。
二、检查预习1.小组间互相交流有关珠穆朗玛峰的资料。
2.组内听写,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砭骨(biān)窒息(zhì)崔巍(cuī wēi)匍匐(pú fú)气喘(chuǎn)步履(lǚ)巅(diān)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强烈。
履践:踩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精蓄锐:养息精神,蓄积力量。
锐,锐气。
齐心协力:形容思想一致,共同努力。
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果断坚决,毫不犹豫、拖沓。
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抓主要信息,了解文章内容,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1.自主学习A.快速默读课文,并找出登山过程的时间、海拔高度。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学习登山运动员的一种什么精神?D.再次阅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2.本文结构脉络第一部分(1~8段),四位勇士登上第二台阶。
第二部分(9~15段),刘连满因过度疲劳停止攀登,并冒着生命危险,把氧气留给队友。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新人教版).doc
创作情 境引入 主题
2 分钟
情景引入 激发兴趣
对新课充满兴 趣
感知目 标
2 分钟
创设目标 情境
1、 呈现整合后的问题生成单. 2、快速浏览问题生成单,明确教学的任务。
学生能够认真 阅读问题生成 单上的问题, 明 确本节目标。 1、 能 够 进 行 二次自学 能够深入 进去,再次 提出疑问。 2、 能 够 解 决 生成单上
创设情 境引人 入胜
2 分钟
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的 教学兴趣
展示目 标
2 分钟
创设交流 情境
学生能够认真 阅读并进行记 忆以备新课教 学 1. 能 够 进 行 二次自学能够 深入进去, 再次 提出疑问。 2.能够记录你 的疑问
自主教 学二次 生成
12 分钟
创设思考 情景
小组合 作二次 生成
14 分钟
创设交流 情境
1、 教师巡视指导,参与讨论,并进行适当的评价。 2、 教师重点关注平时交流不积极的同学。 预设问题: A、找出文吕对环境的描写,并体味这些语言在全文 中的作用。 B、文中哪能些部分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C、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语言的生动性? D、找出文章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从中可 以看出登山运动员的一种什么精神?
班级合 作问题 生成
9 分钟
创设交流 情境
己能够解决的额问题写出思路关键词。 3、 学生展示能够解决 问题的答案,引导其他同学 认真倾听、思考、补充记录。 4、指导语文学科组任记录班级没有解决的问题,准 备问题解决课上解决。 1. 教学中你有何收获与体会?
总结 归纳提 升意义
3 分钟
创设反思 情境生总结知识点 体会自主教 学二次 发现
1.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解决生成单上的问题。 10 分钟 创设思考 情景 2.提示学生记录自己的答题思路和要点。 3.对学生进行整个教学过程的督促,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课文生字词语;2、复述课文(概括能力);3、景物描写;4、详略的安排。
过程与方法:快速阅读,自主、合作与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合作精神、崇高的献身精神(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复述课文、详略安排教学难点:复述课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伟大的悲剧》中,我们曾为斯科特等勇敢者的悲壮之举感动不已。
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这样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探索者。
今天,我们就来接触这样一批《登上地球之巅》的勇士们。
二、相关资料简介:1.文体:通讯,通讯是详实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文章,具有时效性。
2.作者简介:郭超人,湖北武穴人,高级记者,1960年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夏邦马峰的报道。
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时代的回声》等。
本文节选自《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3.关于珠穆琅玛峰:喜马拉雅山脈的主峰。
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和尼泊尔交界处。
“珠穆琅玛”系佛经中“神女”的译音。
珠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13米,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
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
有巨大的冰川,最长达26公里。
中国登山队两次从北坡攀登顶峰(1960年5月25日和1975年5月27日)。
4.写作背景:1960年5月25日,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北坡攀援而上,踏过千年冰雪,翻过万丈巉岩,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三、整体把握:〈一〉生字词语检查、学习。
〈二〉速读课文,概括出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经过的几个阶段。
1.登山队出发。
2.突击主峰(4—8)刘连満甘作人梯,帮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9—13)黑夜中,由于缺氧,刘连満留下,其他三人以最快速度奔向顶峰。
14—15 )刘连満冒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感人的短信。
(16—21)三队员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的无氧攀登。
(22—23)完成由北路登顶的壮举。
3.复述课文(概括能力)。
〈三〉登珠峰的英雄遇到哪些困难?靠什么来战胜?遇到的困难:山路陡峭、天气严寒、身体虚弱、高山反应、缺乏氧气、黑夜登山(靠坚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団结合作、敢于牺牲的精神来克服)。
〈四〉、登顶成功,只是文中介绍的这四个人努力的结果吗?请说明原因。
单从课文来看,好像就只是这四个人的登山故事,但联系全篇通讯来看,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
假如没有二百多名队员和服务人员的前期的大量工作,没有几次集体的适应性行军,打通通向蛛峰的关键性道路,则三位队员绝没有可能取得登顶的胜利。
四、写作借鉴1.请概括出文中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件?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从中懂得写作上哪些技巧?一是详写了四名英雄征服“第二台阶”的过程(岩壁陡滑危险,用“人梯”翻越,黑夜中攀登的艰险及想到英国登山家的失踪);二是详写了刘连満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
懂得记叙复杂的事件应:a.选择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b.有重点地记叙,其余情节可略或一笔带过;c.重点记叙部分则应加以生动的描写,还可以加入议论抒情。
2.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
试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这些语句好在哪里?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
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五、小结:1.这篇新闻报道,记叙了英勇的中国登山贱儿,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世纪。
赞扬了他们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2.作者采用详略得当方法处理材料和选取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六、体会和反思(作业):从课文的感人情节中,看到我国登山队员哪些优秀品质?结合斯科特等人的壮举,谈谈你的体会。
(团结协作、个人的牺牲精神、坚强的意志、毅力等)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教师进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①古文字: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四、课堂评价: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
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让学生懂得在欣赏书法时主要是通过对抽像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