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推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单元 动物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的共同特点》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的共同特点》教案教育局: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基本认识和初步的科学思维方法。
在三年级上册的科学教材中,《动物的共同特点》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帮助学生了解动物的共同特点和分类,认识到动物的多样性和相互联系。
为了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运用这段知识,我们需要做一些教学准备,并设计一份合适的教案。
下面是一个教案的示例,供参考:教案主题:《动物的共同特点》教学目标:1. 了解动物的共同特点;2. 认识常见的动物分类;3. 能够描述动物的外部特征和运动方式;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本: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 PPT或其他多媒体设备;3. 图片或实物展示动物的外部特征;4. 投影仪或其他展示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让学生回忆上节课学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你们知道动物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吗?2. 引导学生对动物的共同特点进行简要描述,如有呼吸,能吃东西等。
Step 2:学习(20分钟)1. 分小组,给每组发放图示或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图示或图片,寻找动物的共同特点,并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2. 学生观察和记录完毕后,展示每组学生的观察结果,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动物的共同特点,如有呼吸、觅食、繁殖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动物是多样的,那么怎样对动物进行分类呢?通过引导和讨论,引出学生对动物的分类的认识。
Step 3:练习(15分钟)1. 利用PPT或其他多媒体设备,展示不同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动物的外部特征。
2. 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回答问题:你们观察到了哪些动物的共同特点?他们的外部特征有什么不同之处?3. 提醒学生注意动物的外部特征,如颜色、形状、纹理等,并与上节课的动物分类知识进行联系。
Step 4:巩固(10分钟)1. 让学生观察老师带来的实物或图片,思考该动物的运动方式。
如鱼的游泳、鸟的飞行、虎的奔跑等。
2.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游戏,让其他同学猜测给定动物的运动方式,通过比赛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动物运动方式的理解和记忆。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动物的共同特点》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动物的共同特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物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2. 培养学生对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1. 动物的共同特点。
2. 动物的分类。
教学难点:1. 动物的分类方法。
2. 动物的特点与生活环境的联系。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海报等。
2. 动物的图片或实物。
3. 分组活动所需的小组标志。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引入生活:提问学生,你们都见过哪些动物?动物有哪些特点?2. 引入目标: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将学习动物的共同特点和分类。
第二步:呈现知识(10分钟)1. 展示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动物,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 引导学生总结:学生观察后,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动物的共同特点,如有感知器官、有呼吸、有动的能力等。
第三步:动物的分类(15分钟)1. 引入生活:让学生观察不同的动物,并讨论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 制作动物分类表:学生根据观察和讨论,用画图或粘贴图片的方式,制作一个动物分类表,将观察到的动物按照特点分类。
第四步:小组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3-4人),每个小组取一个小组标志。
2. 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动物,讨论它的特点和所处的生活环境,并将讨论的结果记录在海报或课件上。
3.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海报或课件,并阐述自己讨论的结果。
第五步: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展示,老师总结动物的共同特点和分类方法,并与学生一起复习。
2. 学生总结:学生将教师的总结记录在笔记本上,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拓展活动:让学生回家观察和收集不同的动物图片,并分类整理,第二天带到教室与同伴分享。
评价方式: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是否积极参与,是否能够正确观察、比较和归纳动物的特点。
2. 检查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能力和展示的效果。
教科版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动物》课件(附目录)
白玉蜗牛
盖罩大蜗牛
散大蜗牛
• 亮大蜗牛
褐运玛瑙蜗牛
小组实验:观察蜗牛的形态
•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 借助放大镜来观察蜗牛 的形态。小组成员之间 说一说你看到了蜗牛的 哪些部分组成?
• 将观察到的蜗牛的身体 特点画下来。
蜗牛的基本形态(一)
壳:蜗牛体外有一个坚硬的贝壳;
贝壳螺旋分数层,由顶层到底层有 规则的变大,有各种颜色和斑纹。 整个体躯长圆锥形(尾端略细尖), 柔韧,休息时缩藏于贝壳内。
蜗牛的冬眠
• 在寒冷地区生活的蜗 牛会冬眠,在热带生 活的种类旱季也会休 眠,休眠时分泌出的 黏液形成一层干膜封 闭壳口,全身藏在壳 中,当气温和湿度合 适时就会出来活动。
• 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虽然它的嘴大小 和针尖差不多,但是却有25600颗牙齿。在蜗牛的小 触角中间往下一点儿的地方有一个小洞,这就是它 的嘴巴,里面有一条锯齿状的舌头,科学家们称之 为“齿舌”。
每天观察蜗牛的生活情况,并做好观察 记录。
3、蜗牛(二)
一、蜗牛冬眠 二、蜗牛进食 三、蜗牛排泄 四、蜗牛呼吸
蜗牛的生活环境
• 蜗牛是陆生贝壳类软体动物,从遥远的 古代开始,蜗牛就已经生活在地球上。 蜗牛的种类很多,约25000多种,遍及 世界各地,仅我国便有数千种 。
• 蜗牛喜欢在阴暗潮湿、疏松多腐殖质的 环境中生活,昼伏夜出,最怕阳光直射, 对环境反应敏感 。
在花坛里,草地上,大树周 围同学们肯定见到过可爱的 蜗牛。
可曾想过它是怎样爬行的? 它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它喜欢吃什么? 它冬眠吗?
它是怎样排泄和呼吸的? 在那软软的皮肤色果冻似的身体里面到底隐藏 着怎样的秘密呢?带着这么多的问题,于是蜗 牛的观察活动就要开始了……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教学目标- 了解动物迁徙的概念和原因;- 掌握常见的迁徙动物和它们的特点;- 培养学生对保护迁徙动物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材: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频设备。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有关动物迁徙的视频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思考。
- 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你有没有见过动物迁徙的场景?- 你知道动物为什么要迁徙吗?2. 导入(10分钟)- 师生共同探究动物迁徙的原因。
- 教师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动物迁徙的原因,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 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季节对动物生存的影响,以及动物如何通过迁徙来适应环境。
3. 研究(15分钟)-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的《动物迁徙了》内容。
- 学生小组讨论迁徙动物的类别和特点,并记录在小组讨论笔记中。
- 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小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分享。
4. 实践(20分钟)- 分发工作卡片,让学生按照卡片上的提示画出一个迁徙动物的场景。
- 学生小组交流和分享自己的作品,通过观察和讨论逐步认识各类迁徙动物。
5. 拓展(10分钟)-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其他迁徙动物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 鼓励学生提出对于迁徙动物保护的建议和想法。
6. 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研究的重点内容,强调动物迁徙的重要性。
- 鼓励学生关注动物保护,提倡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观念。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动物迁徙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发展了对迁徙动物的兴趣。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了合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通过关注动物保护的内容,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不同地域的迁徙动物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态度。
教科版小科学三年级上册2.7《动物有哪些相同特点》 教案
课题:7、动物有哪些相同特点【教学目标】科学知识掌握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环境也不同,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科学探究能力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动物的共同特征。
探寻动物和植物的共同特征,让学生深入认识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关心周围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动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教学手段】蜗牛、蚯蚓、蚂蚁、金羽的图片;四种动物议政的图片。
【教学策略】课件播放蜗牛、蚯蚓、蚂蚁、金鱼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围绕四种小动物的运动方式、吃食、躲避危险、繁殖后代等方面进行回忆与讨论。
激发学生观察探究的兴趣。
通过带领学生观察校园花坛中的动物和植物,让学生体会到动物和植物都是具有生命的物体。
在回忆动物和植物共同特点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一、课件展示动物的生活场景,导入新课1、教师课件播放蜗牛、蚯蚓、蚂蚁、金鱼的生活场景。
2、师:我们已经对蜗牛、蚯蚓、蚂蚁、金鱼四种动物进行了观察和研究,本节我们将研究动物的相同特点。
(板书课题)【教学评价】课件播放蜗牛、蚯蚓、蚂蚁、金鱼、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观察探究的兴趣。
二、讨论动物的共同特点。
1、师:我们已经对蜗牛、蚯蚓、蚂蚁、金鱼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研究,请大家根据我们前面的观察记录,整理我们的研究成果,并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教师请各组的组长领表格。
)2、小组讨论四种小动物的共同特点,并记录。
3、汇报,教师把汇报结果记在黑板上。
4、教师或学生举例某种动物,看是否具有上面的共同特点,如果某一种动物不具备上面四种动物的某个共同特点就删去,这样找出动物的共同特点。
5、教师小结: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遇到危险时有应激反应,都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生长发育、繁殖后代。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蜗牛(一)》附反思含板书设计
五、说教法学法
从新课标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来看,记住几个知识点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通过 学习过程,利用多媒体展示了蜗牛的身体构造的图片和蜗牛爬行的影像,使学生对蜗牛 的身体各部分的构造、蜗牛到底是怎样运动的,有了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吸引了学生 的眼球,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当中,学生的参与热情极高,课堂气氛活跃,真正做到了 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思绪活动进入了正轨,学生思路清晰而有条理,发现学生对蜗牛 依然是兴趣盎然、气氛热烈,令我颇为欣慰。
二、说学情
蜗牛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小动物,它行动缓慢,易于观察研究,因 此非常适合在课堂上进行观察研究活动。蜗牛身体柔软,身体外面有壳 ,这是学生所熟知的,但除此之外,学生对蜗牛的了解却不多,因为不 曾细致观察过。因此,学生对蜗牛的认知并非一张白纸,学生对蜗牛的 认知是有发展空间的,这就是本课的教学基础。本课教学,将发展学生 观察、饲养小动物的兴趣和能力。
头——尾
有序观察,整体——局部,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把着力点放在“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上,新 的课程标准把认识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采 用了观察探究教学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一 个和谐、愉悦的环境,学生能够在自主的空间里,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堂课中来, 经历一次“科学家的探究”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同学们认真地去观察,探究、 想象,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②观察要耐心,要安静;
③看不清楚时,可借助放大镜;
④如实记录发现,可写可画。
7、学生观察蜗牛,记录发现,提出新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 交流和记录情况。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动物《寻访小动物》教学设计 附反思含板书【共两套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动物第一课《寻访小动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观察小动物的起始课,本课的学习将对本单元小动物的观察开启探索之门。
以寻访作为话题,鼓励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指导学生在动脑筋、想办法的基础上尝试调查、观察,获得更多的生活在附近环境中的小动物的信息。
在观察的过程中,感受动物的多样性,感受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是本课的目标。
本课内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讨论秋天里有哪些小动物;第二部分是调查周围的小动物;第三部分是提出观察中要注意的事项。
二、教学背景学生对身边的小动物还是比较熟悉的。
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对一些小动物进行了观察,但这些观察大都没有明确的目的性,观察中的发现也都是零碎的,不成结构的。
现在,我们要真正来观察小动物了,这个观察活动即有目的性又有指向性,是一种科学的探究活动。
这些小动物在哪里活动?我们怎样观察它们的活动?在观察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这便是本课的任务。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将会对小动物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更好地开展本单元的学习活动。
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动物具有多样性,2、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科学词汇:动物,多样性,环境,栖息地(二)过程与方法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科学方法:观察寻找,记录比对(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
2、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核心价值观:认识动物的多样性教学重难点重点:提出寻访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学生动脑筋,想出自己的观察、调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应充分关注动物的多样性。
教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园中曾看到过哪些小动物呢?2、(PPT出示学校操场,花坛照片)思考:树上有什么小动物?大树周围有什么小动物?草丛里有什么小动物?3、学生交流,教师提示回答的要求,在哪里看到过哪种动物?以此来帮助学生建立记录的要求。
2022-2023学年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共3个单元)
2022-2023学年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共3个单元)一. 教材分析《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科书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培养科学素养为核心,注重科学探究过程的指导,强调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四方面的相互联系,强调科学探究与动手操作相融合。
本册书共3个单元,分别是“我们周围的物质”、“我们身体上的感受器”、“我们生活中的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他们的科学知识还比较缺乏,需要通过学习来逐步积累。
同时,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善于模仿,善于动手操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他们观察、思考、探究,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们周围的物质,能用放大镜观察物质,并描述其特征;(2)了解我们身体上的感受器,能说出主要感受器的名称和作用;(3)了解我们生活中的力,能用简单的工具测量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科学是有趣的,科学的本质是探究。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我们周围的物质,能用放大镜观察物质,并描述其特征;(2)了解我们身体上的感受器,能说出主要感受器的名称和作用;(3)了解我们生活中的力,能用简单的工具测量力的大小。
2.教学难点:(1)用放大镜观察物质,并描述其特征;(2)说出主要感受器的名称和作用;(3)用简单的工具测量力的大小。
五. 教学方法1.引导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水第1课时水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点】蒸发是水的一种形态。
【教学难点】研讨水和水蒸气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导入1、试着解释下面的现象,你认为水到哪里去了?(展示图片)2、水变成什么物质跑到空气里去了?教师点拨: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3、教师小结蒸发是水从液体变成气体的现象。
(展示示意图)4、活动体验(1)请做以下这些活动,体验湿手变干的时间是否一样?①手心向下,手背向上②对一只手吹气③甩动一只手(2)活动手册(3)教师小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①液体的温度②液体的表面积③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二、探索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教师点拨:①水洼的水会变干涸②煮食物时,锅里的水越来越少③晾干衣服④吹干湿发……三、模拟实验1、用实验证明我们的解释。
2、工具与材料两杯水、橡皮筋、保鲜膜、透明塑料盒、白板笔3、实验(1)(1)实验过程①向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里加入等量的水,标出水的高度。
②用塑料薄膜盖好其中一个杯口,并用橡皮筋固定。
③另一个不盖。
④把它们放到通风和向阳的位置。
⑤2-3天后,观察两个杯子中水量的变化。
(2)注意事项①为什么要放到通风和向阳的地方?②为什么要把其中一个杯口封住?(3)研讨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教师点拨:封口水杯里的水基本没少,因为水蒸发后没有跑到空气里去;开口水杯里的水少了,因为水蒸发后跑到空气里去了。
依据是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
4、实验(2)(1)实验过程①将透明的塑料盒倒扣在地面上②放置一段时间③观察盒中变化(2)研讨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引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教师点拨:在透明塑料盒上看到了小水滴,它们是水蒸气遇冷变成的。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动物》教案汇总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动物》教案汇总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掌握一定的动物基础知识,如鸟类、昆虫、哺乳动物等的常见特征和习性;2.掌握动物的分类方法,了解什么是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3.培养学生观察动物的能力,开发学生的五官,锻炼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4.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动物的不同,锻炼学生关心动物、爱护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动物的基础知识,如鸟类、昆虫、哺乳动物等的常见特征和习性。
2.掌握动物的分类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动物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掌握动物的分类方法,了解什么是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
2.培养学生观察动物的能力,开发学生的五官,锻炼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备好课件、石膏模型、笔记本电脑等教学设备。
2.根据教学进度,准备好相应的教材和课本。
3.预先准备好教学图片和视频资料,用于辅助教学和讲解。
四、教学过程1. 思维导引•老师用图片和视频向学生讲解不同种类的动物,引导学生产生对动物的兴趣,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回忆和讨论有关动物的问题,形成小组活动,展开讨论。
2. 讲授知识点•老师将鸟类、昆虫、哺乳动物等的常见特征和习性进行系统讲解,启发学生对动物的思考和后续探究。
生动的演示和讲解,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体会、感受动物的特点。
3. 学生实践•学生们根据老师提供的资料进行动物分类,并回答问题。
•学生们结合自身的学习和实践对学习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讨论,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4. 课后反思•课后老师对学生进行问答,检查学生对本次课程的掌握情况,并为接下来的学习提供更好的引导。
五、教学评价本单元教学完成后,可以综合考核学生在本单元中的表现和处理方式,评价方式应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方式和思维深度,综合评估学生的能力,既重要性学习的效果,又体现出学习乐趣。
评价和反馈的过程应注重激励性、积极性,营造轻松、舒适的氛围。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时《金鱼》附反思含板书设计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鳃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科学词汇】:金鱼,鱼鳍,鱼鳃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2、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科学方法】:观察描述,对比区别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实猜想的态度。 【核心价值观】:了解鱼用鱼鳍游泳,用鱼鳃呼吸的特征。
5、交流汇报。板画鱼的身体特征,介绍各类鱼鳍。。 6、小结:鱼的身体呈纺锤体,它的身上长有鳞片,鱼鳍;鱼用鱼鳍帮助游泳。 7、欣赏各种美丽的鱼。 8、介绍金鱼是人工对野生鲫鱼进行培育而成的,是常见的家养动物。
(三)、观察金鱼的进食和排泄。
1、看“花港观鱼”片断。 2、交流有关喂食金鱼方面的经验。 3、讨论观察金鱼吃食的方法。 4、小结,如何喂食:在金鱼前方洒少量面包屑,不能喂食太多。 5、学生喂食并观察和记录金鱼吃食的特点。 6、汇报交流:金鱼吞食的方式吃食。 7、金鱼吃下了食物,又是如何排泄的? 8、汇报交流。 9、小结。
(二)、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1、哪些同学曾养过金鱼或其他小鱼?在饲养过程中有哪些发现? 2、学生介绍交流。 3、金鱼的身体是怎样的?身上长着什么?它又是怎样运动的?让我们来 观察一下鱼的特征。 每组提供一盆鱼,供观察。 明确观察要求: ①观察要安静,不要惊扰了鱼; ②观察要仔细,了解鱼的身体特征; ③注意记录方法,可结合画图记录。 4、学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教师巡视指导,适时告知鱼鳞、鱼鳍等器官及其作用。关注:学生对金鱼 形态的关注和对金鱼运动方式的关注。
(四)、金鱼的呼吸。
1、提问:金鱼没吃食物时,嘴也在一闭一张,似乎总在喝水,为什么不 会涨破肚子?
三年级科学上册 观察陆生动物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观察陆生动物教案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和研究陆生动物,让学生了解它们的特点和性;-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对动物的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 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 图片和样本:蜗牛、蜘蛛、蚂蚁、蝴蝶等- 观察记录表- 铅笔、纸、尺子等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观察蜗牛步骤:1. 教师出示蜗牛的图片和样本,引导学生观察蜗牛的外形特点,并让学生用尺子测量几只蜗牛的壳的大小。
2. 学生观察蜗牛的爬行方式,并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3. 学生进一步观察蜗牛的觅食行为和食物来源,并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4.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蜗牛的特点和性,并进行小结。
第二课时:观察蜘蛛步骤:1. 教师出示蜘蛛的图片和样本,引导学生观察蜘蛛的外形特点,并让学生画出蜘蛛的网状结构。
2. 学生观察蜘蛛的捕食行为,并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3. 学生进一步观察蜘蛛的活动范围和栖息地,并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4.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蜘蛛的特点和性,并进行小结。
第三课时:观察蚂蚁步骤:1. 教师出示蚂蚁的图片和样本,引导学生观察蚂蚁的外形特点,并让学生观察蚂蚁的行走方式。
2. 学生观察蚂蚁的团队合作和分工,并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3. 学生进一步观察蚂蚁的食物搬运和巢穴建造行为,并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4.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蚂蚁的特点和性,并进行小结。
第四课时:观察蝴蝶步骤:1. 教师出示蝴蝶的图片和样本,引导学生观察蝴蝶的外形特点,并让学生了解蝴蝶的生命周期。
2. 学生观察蝴蝶的飞行方式和传粉行为,并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3. 学生进一步观察蝴蝶的觅食和栖息性,并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4.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蝴蝶的特点和性,并进行小结。
教学延伸- 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其他陆生动物进行观察,并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 学生可以通过展示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总结,加深对陆生动物的认识。
总结通过这次观察陆生动物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提高了观察力和动手能力,还了解了不同陆生动物的特点和习性。
最新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动物)教案
最新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动物)教案最新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动物)教案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将能够认识和区分不同类型的动物;- 学生将能够描述动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性;- 学生将能够了解动物的分类和食物链。
教学内容1. 动物的分类:- 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等;-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不同类型的动物,并了解它们的特征。
2. 动物的特征:- 外形、体长、体重、皮毛等方面的差异;- 食性、行动方式和繁殖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3. 动物的生活性:- 栖息地、活动时间、捕食方式和行为惯等方面的差异;- 动物的生活适应能力和保护现状。
4. 动物的食物链:- 解释食物链的概念和作用;- 分析动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和能量传递。
教学步骤1. 导入与激活:- 通过展示几幅关于不同动物的图片,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认知。
2. 探究与发散:- 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所展示图片中的动物特征;- 引导学生思考动物的分类标准,并让他们自己分类几种动物。
3. 知识讲授与拓展:- 用简明的语言向学生讲解不同类型的动物特征和生活性;- 结合实例和图片,深化学生对动物分类和特征的理解。
4. 实践与运用:- 分组让学生选择一个动物,通过查阅资料和小组交流,收集并展示该动物的相关特征和生活性;- 让学生以小报的形式呈现食物链,展示动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5. 总结与评价:- 回顾本节课的研究内容,让学生总结并展示所学的知识。
6. 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动物的短文,描述该动物的特征和生活性。
教学资源- 图片和视频展示不同类型的动物;- 小组交流和讨论的资料。
教学评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评价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查看学生的小报和作业,评估他们对动物分类和食物链的理解程度。
参考资料- 《小学科学3年级上册》课本;- 互联网相关资料。
以上是《最新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动物)教案》的内容提要。
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教科版(通用5篇)
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教科版(通用5篇)【篇1】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教科版一、活动目标:1、经过引导幼儿自我动手做实验,从而明白两种颜色加在一齐会变成别的颜色,初步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观察本事。
2、体验探索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1、黄色的水若干,红、黄、蓝三色颜料。
2、演示记录卡和操作记录卡若干。
3、操作图若干,透明塑料纸若干,调色卡人手一份。
4、毛笔若干,抹布若干。
三、活动过程:1、设置悬念,以变魔术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师:看,这是一瓶什么颜色的水呢?(黄色)今日,教师来当回魔术师,来变个魔术,你们想不想看?请小朋友仔细看魔术师要开始变魔术喽!我们一齐喊一、二、三!(教师摇晃瓶子)黄色的水变成什么颜色的水了呢?2、自由讨论:师:谁明白魔术师是怎样把黄色的水变成绿色的水的?请大家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告诉教师!3、自由探索①究竟加入了什么颜色的宝宝了呢?请每位小朋友也来当回魔术师:你们看教师帮你们请来了红色宝宝、黄色宝宝、蓝色宝宝三种颜色宝宝,请你们选择其中的一种颜色宝宝把瓶子里的黄色宝宝变成绿色宝宝?②谁变出了绿色宝宝?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变出来的?(幼儿回答)③总结:我们此刻一齐来试一试,然后用记录卡把它记录下来。
(出示大的示范调色卡教师边讲解边调色,并出示记录卡进行记录)4、探索操作师:咦!刚才有的小朋友还变出了什么颜色?(认识橙色)师:那又是怎样变出来的呢?先不要说出来,教师为小朋友准备了调色卡,请小朋友试一试,怎样能够变出橙色?再把它记录下来。
(幼儿调色并记录)教师总结:请幼儿说一说,教师出示大记录卡边讲解边示范。
5、引导幼儿发现并记录①蓝色宝宝和红色宝宝也想手拉手,那它们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呢?请你们自由选择一种材料试一试,能够用瓶子,也能够用调色卡,还能够用透明的塑料纸重叠起来看看,然后把你们的发现用记录卡记录下来!(幼儿自由选材操作并记录)②变出了什么?请你把你的记录卡讲给大家听听。
③教师总结:出示大记录卡进行记录。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动物 《蚂蚁》教学设计 附反思含板书【共两套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动物第五课《蚂蚁》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蚂蚁是昆虫的代表,它有头、胸、腹三部分和六只脚。
在这个世界上,昆虫是一个最大的类别,也是动物多样性表现得最充分的一类。
观察蚂蚁的身体特点有两条途径,一是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另一种是在课堂中的观察。
教科书设计了这两种观察的方法,提倡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因为这样的观察更接近科学观察。
蚂蚁作为一种生命体的代表,我们应该了解它的哪些生命特征呢?教科书安排了在自然状态下蚂蚁的寻食、搬运、积极活动和信息传递,这些内容与生命体的环境适应、新陈代谢有关。
本课第一个活动是蚂蚁的生活环境;第二个活动是观察蚂蚁、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并画一画蚂蚁的身体;第三个活动是交流发现,进一步观察蚂蚁。
二、教学背景:学生对蚂蚁的喜爱程度很高,小小的蚂蚁,常能吸引小学生,尤其是男同学驻足观察,观察它们如何寻找食物,如何搬运食物,因此,学生对蚂蚁的熟悉程度是很高的。
但是,蚂蚁的个体不大,难以细致观察,学生对它们的身体构造不是很清楚。
本课教学,既要发掘学生已有的对蚂蚁行为的认知基础,又要通过细致观察,进一步了解它的身体特征。
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2、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长有触角,胸部长有6只脚。
科学词汇:蚂蚁,昆虫,信息素,触角(二)过程与方法1、用图画的方法尽可能准确地画出蚂蚁的身体。
2、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
科学方法:实地考察,画图记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核心价值观:爱护蚂蚁,了解蚂蚁的身体特征。
教学重难重点:经历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的过程,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难点:观察蚂蚁过程中不干扰蚂蚁,室外观察蚂蚁的安全性。
课前在校园里找蚂蚁,要求不惊扰蚂蚁,不捉蚂蚁,只观察。
一、如何寻找蚂蚁。
1、谈话:课前,在校园里,你有发现蚂蚁了吗?你是在哪里发现蚂蚁的?2、学生交流。
第4课 《蚯蚓》教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4课《蚯蚓》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蚯蚓只是一个范例,可以选择其他动物。
通过观察蚯蚓,培养学生用感官和工具认识蚯蚓。
教师事先要带领或指导学生收集蚯蚓,平均每组要有二个蚯蚓,供课堂应用。
在观察蚯蚓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保护蚯蚓的训练,不要伤着蚯蚓。
在观察中,要引导学生体验用工具比用感官更科学。
用感官和工具观察小动物,也是自然教学的发展,而我们科学课的特色在于把使用感官和工具的训练融于科学知识的学习之中,而非独立的为训练而训练,这正是教材的综合性表现之一,把科学探究的训练、方法的训练与知识、情感的培养有机地融为一体。
【学情分析】蚯蚓是学生较为熟悉的的小动物,因为经常看到,但学生的这种熟悉仅仅是表面上的,也许因为蚯蚓黑而脏,并不可爱,很少有学生会喜欢它,而去仔细观察它,所以学生对蚯蚓的了解也是不多不深入的。
这是学生的知识基础,是我们教学的前概念水平,我们应在此基础上挖掘,唤起学生对蚯蚓的观察兴趣,去了解它,研究它,从而更加熟悉它。
本课在学生寻找身边动植物的基础上,选择一种小动物(蚯蚓)进行观察。
通过用感官和借助工具观察蚯蚓,使学生体验到使用工具比单纯使用感官更有效。
从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和运动方式到观察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从定性观察到定量观察,观察水平和难度逐渐增加。
通过学生提问、猜想、观察、整理观察到的信息、根据实验结果修正自己的猜想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
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方法,而不在于多蚯蚓的认识有多深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过程与方法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性。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动物第1课《寻访小动物》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理解小动物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4、设计意图: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1、学生分组寻访。
2、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关注: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
4、进一步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信息。
【板书设计】寻访小动物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2课《蜗牛(一)》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通过一次次的亲历活动,学生的科学态度得以端正,科学探究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
【强烈推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单元 动物
【强烈推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单元动物【强烈推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单元动物小学3年级第2卷第1单元教学设计第二单元动物单元目标科学概念2.生命有一些基本特征——所有这些特征都由物质组成,并具有代谢活动。
它们能够适应和影响环境,对外部刺激做出反应,并成长和发展。
3、地区上有很多种不同种类的动物,它们和植物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的生命世界。
4.动物种类繁多,它们的生存取决于环境。
不同的动物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中。
5.动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食物、空间和压力。
6、动物会经历出生、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他们的后代。
7.动物有一些共同点:在特定环境中生长,它们可以锻炼,需要食物维持生命,排泄废物,对外部刺激做出反应,生长和繁殖。
过程和方法1、饲养一种小动物。
2.用文字和图片记录观察到的内容。
3、运用维恩图处理观察内容,整理描述结果。
4.在观察过程中,提出需要研究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5、通过阅读提高对动物基本需要和动物多样性的理解。
6.比较各种动物,总结它们的异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一1、发展探究动物的兴趣。
2.感受动物的多样性,培养对不同动物的兴趣。
3.培养对动物生存需求的敏感性。
4、培养保护自然环境种动物的意识,能爱护自然环境下的小动物。
5、培养以观察目的为出发点,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第一课寻访小动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动物种类繁多,它们的生存取决于环境。
不同的动物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中。
过程和方法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搜索过程中过于关注小动物。
[教学准备]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推荐】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后续研究。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教学反思(根据教学目标反思课堂教学成败及改进策略)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 植物 2. 校园的树木
教学重点 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科学概念: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 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3
新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 一个放大镜。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 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一、认识常见的小草 1.师生交流:在校园里不仅有高大的树木,还有低矮的小草。我们认识这些小草吗?这些小草长 在校园的哪些地方?
5
新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的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的方法及资料。
板书:
茎 颜色 软硬
樟树
狗尾草
7
粗细 质地
叶 颜色 形状 软硬 大小 气味
果 颜色 实 形状
大小 多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第二单元动物单元目标科学概念2、生命体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都是由物质构成的,都有新陈代谢活动,能适应和影响环境、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进行生长发育。
3、地区上有很多种不同种类的动物,它们和植物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的生命世界。
4、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5、动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食物、空间和应激性。
6、动物会经历出生、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他们的后代。
7、动物有相同点: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1、饲养一种小动物。
2、运用文字、图画记录观察到的内容。
3、运用维恩图处理观察内容,整理描述结果。
4、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5、通过阅读提高对动物基本需要和动物多样性的理解。
6、比较多种动物,总结他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探究动物的兴趣。
2、感受动物的多样性,培养对不同动物的研究兴趣。
3、培养对动物生存需求的敏感性。
4、培养保护自然环境种动物的意识,能爱护自然环境下的小动物。
5、培养以观察目的为出发点,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第一课寻访小动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教学过程】一、理解小动物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4、设计意图: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1、学生分组寻访。
2、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关注: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
4、进一步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信息。
教学反思:《寻访小动物》是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动物》中的第一课,观察小动物的第一课,这课是开启动物观察的第一课。
这一课的教学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动物是学生比较喜欢的。
在课堂上对学生提问,你所知道的动物,学生的发言是很积极的,对于出示的动物图片学生都能正确的说出动物的名称,并能简单对它进行描述。
本课的课题中有寻访两个字,这节课中的一个环节,就是组织学生在校园里德大树周围、草丛里、花坛里进行观察和调查,实地去寻访一些小动物,学生听到这个活动内容兴致很高。
在寻访的时候,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
在调查之前,我特别给出了一些注意点,如:爱护小动物;观察的时候做好记录;爱护校园的环境;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活动中学生寻找小动物的积极性是很高的,兴趣很浓,虽然最近温度的骤降对校园动物的数量是有影响的,但一点都没有影响到学生寻访的那份热情。
但是,当学生拿到放大镜进行观察的时候,个别的学生把提出的注意点统统都抛之脑后了。
有的学生忘记了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有的学生对小动物的栖息地造成了损坏;有的学生对校园的植物造成了伤害;有的学生只观察了,但是没有记录。
这些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让我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如何很好的组织好学生活动,带领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三年级的学生这学期才刚刚开始接触科学这门课程,关于科学的学习方式,还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需要慢慢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习惯。
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的时候,需要分工合作,把任务分派到组内每位成员,让每位成员都有任务,这样集中精神,能顺利的完成任务。
为了更好的认识校园中的动物,在学生发现小动物的时候,我在旁就举起相机,把它拍下来。
一是可以集结全班的寻访结果,让学生能加深对动物的印象。
二是对一些不知名的动物,可以再进行辨认。
当然在学生寻访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动物的观察能力是值得表扬的。
我学生寻访的时候,我是穿行在各个小组之间,这时候恨不得有分身啊!这是我在教授这堂课的过程中体会,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的改进提高。
第二课蜗牛(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过程与方法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学准备】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教学过程】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
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
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
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
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被注: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最好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四、饲养蜗牛1、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
3、关注:饲养过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
4、设计意图:在饲养过程中了解更多有关蜗牛的信息。
课后反思:准确把握教材本课是观察蜗牛这样的小动物,在活动中,我从动物特和学生年龄特点入手,在环境布置和材料选择上有的放矢,考虑较为周详。
由于蜗牛具有胆小、怕受惊扰、喜欢黑暗潮湿的环境等生活习性,在环境布置上,我利用窗帘遮挡光线,要求学生较为安静,不能惊吓我们的动物朋友,营造了一个适宜蜗牛出来爬行的物理环境,课堂上的蜗牛表现得很活跃。
在材料选择上,蜗牛爬行的地方是一张明胶片,底下衬一张白纸。
白纸是为了防止桌子与蜗牛相近的颜色混淆学生的观察判断,明胶片的利用有两大作用,第一是减少磨擦,利于蜗牛的爬行;其二是让学生能多角度地对蜗牛进行观察。
在材料中还用到了纸杯,一方面是蜗牛会乱爬,会影响到课堂秩序;另一方面是考虑到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把蜗牛套入纸杯中,减少分散注意力的因素,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倾听同学的发言。
第三课蜗牛(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过程与方法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教学准备】分组: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交流饲养蜗牛过程中的发现。
3、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
4、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
5、设计意图: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观察蜗牛吃食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
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5、关注: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过程中新问题的提出。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3、关注: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设计意图: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继续观察蜗牛1、学生课后继续饲养蜗牛、并观察和记录获取的信息。
2、教师注意在学生饲养过程中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3、关注:饲养中是否仔细认真的观察,注意引起饲养和观察的兴趣。
4、设计意图:在饲养中获取更多的有关动物的信息。
课后反思: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核心。
本课在教学中力求体现这样的理念。
课堂中第一个活动,学生小组观察研究蜗牛用时13分,汇报交流6到7分钟。
第二个活动学生小组观察蜗牛壳用时6分,汇报交流9分。
从时间上来说,保证了学生探究的时间,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使探究的理念较好地落实在了课堂上。
从学生的反映来看,学生对蜗牛的描述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每个小组观察描述的方法并不雷同,学生有了自己的观察和思想。
学生对蜗牛的观察也不局限于课堂,通过教师送给学生的蜗牛食物,学生对蜗牛食物的探究自然就延伸到了课外,通过课外对学生的观察,我发现学生对蜗牛依然是兴趣盎然、气氛热烈,令我颇为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