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制造业结构调整思考

合集下载

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基于比较优势的内生性理论

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基于比较优势的内生性理论

对 我 国产业结构调整 的研究
— —
产黪 经
基 于 比较优 势 的 内生 性 理论
安 徽 工 业 经 济职 业技 术 学 院 口 朱 颖
摘 要 : 着 生 产 力 水 平 的提 高 和 国 际 分 工 的 扩 大 , 产 技 术 、 随 生 资本 积 累 、 市场 结构 和 政 策 干预 等 因 素 都 将 对 一 国 的 比较 优 势 有 重要 影 响 , 比较 优 势 的 内生 性愈 加 明显 。 如 何 利 用好 比较 优 势的 内生 性 来促 进 我 国产 业 结 构 的调 整 将 具 有 深远 的 意义 。
( ) 二 比较 优 势 的 内生 性 内 生 性是 相对 于外 生 性 而 言 的 ,是 指 在经 济模 型或 经 济 计
在 我 国 出 口商 品 的 构 成 中 ,以 劳 动密 集 型 型 为 主 的 初 级 产 品 的 出 口逐 年 呈 现下 降 趋 势 , 由 18 90年 占 出 口总 额 的一 半 以
所 占的 比重 得 到 了迅 速 增长 。
19 9 3年 我 国第 一 、 、 产 业 在 国 民 经 济 总值 中所 占有 的 二 三 比重 分 别 为 : %,7 3 %,9 9年 这 一 比重 分 别 为 1%,9 2 4 %,3 19 0 8 4 %,
3%, 20 3 到 0 4年 , 一 比重 分 别 为 1%,3 3 %。这 个 时 期 , 这 5 5%, 2 重 工 业 比重 显 著 增 长 , 力 、 铁 、 械 设 备 、 车 、 船 、 工 、 电 钢 机 汽 造 化 电 子 、 材 等 工 业 成 为 国 民经 济 成 长 的 主要 动 力 。 见 , 一 时 期 , 建 可 这 第 二 产 业在 G P中 所 占 比重 迅速 上升 , 第 三 产 业 比重 变 化 不 D 而 大 , 持 在 3 %左 右 。 维 0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应用2010年中国进出口总额29727.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7%;其中进口同比增长23.2%,出口同比增长10.3%。

截止到2010年,中国外汇储备达到28473.38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拥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中国改革开放后采取的基于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的贸易政策所取得的经济增长奇迹是有目共睹的。

中国以比较优势为导向的发展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国际贸易的增长,进而带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调整我国产业结构改革开放之前,传统发展战略目标是政府采取人为扭曲资金价格的方式,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从而抑制了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新的发展战略开始逐步尝试,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的大力发展,不仅更加符合市场的需要,从而达到矫正扭曲的产业结构的目的,而且更加符合中国的比较优势,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巨大增长。

二、改善我国农村经济现状一个国家的农业发展,与其具有的农业资源察赋有很大关系。

我国农业的资源特点是耕地稀缺、劳动力丰富,另一方面粮食的生产使用较多土地、较少劳动力,两者结合起来就造成这样的结果:中国粮食生产缺乏比较优势。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另外一个大的问题就是农村人口的贫困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一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农民的消费需求长期上不去。

农民增收缓慢导致“买不起”问题的直接表层原因是“农业弱,农村穷”,农民负担重,深层原因则是农村改革滞后。

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是其相对丰富的资源,因此劳动密集型企业具有比较优势。

发展这类企业不仅能够向城市人口提供就业机会,还可以吸纳大量农村的富余劳动力,使得减少农村人口成为可能。

而且,这一战略还会有助于该国成功的融人全球化进程之中,这是因为国内产业符合比较优势,具有国际竞争力,推行贸易自由化政策就会给该国带来好处。

从比较优势看产业结构的机遇性动态调整

从比较优势看产业结构的机遇性动态调整

内涵 了代表比较优势及其相关利益的 以前 , 各国主要 是根据 自己的比较优 产成本高于后者。但在汽车产业 链内
然后 进行产 部,发展 中国家却能找到某个环节 发 动态 性。 以资源禀赋 为前提 , 我们 可 势发展 自己独立的产业 ,
以把 “ 优势” 分为两大 类 , 第一是 自然 业 间的 贸易 , 要表 现在 资本 技术 密 挥 自己相对生 产成本 较低的优势 , 主 如 优势 , 即 , 意 一个地 区本身 具备 的 土 集型 的产业 ( 国家) 发达 与劳 动密集型 在 汽车部分零部件生产方面 ,发展 中 地、 资源 、 气候等 自然条件 , 第二是“ 获 得优势” 指工业发展所取得 的经济条 , 件, 二者结 合构成一个 国家在生产 和 出 口某种产品上具有 的劳动生产力的
产业结构 不 同的国家之 间可 以根据相对优势进
比较优势理论 指 出, 生产 力水平 了全球性产业的 内部结构 。
3 产业 内部的贸易逐渐替代了产 业整体而言 ,发展 中国家不具备 发达 、
行交 换 , 双方 获利 。比较 优势本身就 业间的贸易 。在经济全球化没有出现 国家那样的优势 ,因为前者的产业生
等, 或开始 比较 自由地在全球 内流动 、 主要 从事产业 的生产加工 活动 , 后者 的动态性优势 组合 , 或逐渐在全球范 围趋 同一致 ( 指 逐渐成了产业 内的生产加工基地。 产业 政策 、 选择性消费等) 。全球性产
2 产业 生产链高度 全球化 , 、 这是 改变 了原先的产业 比较优势 的要素构
绝对 优势 。因此 , 个国家往往 是生 一 产 或 出 口密 集使 用其 丰 富要 素 的产
品, 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 素的产品 , 进
通过 国际 自由贸易使 生产要素得到有

浅谈比较优势理论与我国经济的发展

浅谈比较优势理论与我国经济的发展

浅谈比较优势理论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摘要】本文从比较优势理论的起源出发,介绍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揭示了新经济形势下比较优势理论陷阱以及比较优势理论运用误区,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分析了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要坚持运用比较优势理论来指导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以形成长期优势,加强政府的调控作用,并要积极依靠现有比较优势基础上形成的竞争优势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关键词】比较优势有效性产业结构竞争优势一、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及发展1.比较优势理论的起源和形成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绝对优势学说开创了比较优势理论的源头。

他认为按照各国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国际分工,会使得各国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并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大卫•李嘉图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相对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比较优势就是不同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的差异,相对比较优势理论一般被认为是比较优势理论的起点,标志着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的建立,并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占据着主流地位。

20世纪30年代赫克歇尔-俄林进一步扩展了比较优势学说,他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即H-O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基本原因是各国要素禀赋的不同。

发展至此,H-O理论与绝对优势学说、相对比较优势理论被称之为传统比较优势理论。

之后萨缪尔森、斯托普尔等人对此的研究融入了要素价格、要素含量等因素,进一步完善了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被称之为现代比较优势理论。

2.比较优势理论面临的挑战随着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比较优势理论也进一步发展和深化,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因国际经济和贸易格局的重大改变而产生的内生比较优势理论,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挑战。

克鲁格曼更改了传统理论关于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这两个重要假定,引入规模经济来分析比较优势,认为产品数目的多样性是由规模报酬和市场规模内生决定的,杨小凯将外生的比较优势因素引入到新兴古典贸易模型中,将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相结合,拓展了对内生比较优势的分析。

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与我国外贸结构调整

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与我国外贸结构调整

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与我国外贸结构调整本文从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的动态性,指出强调静态的贸易利益而忽略其动态特征的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无法改变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中的不公平现象,并对我国对外贸易政策进行了初步探讨。

标签: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技术进步2004年起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就突破了万亿美元,超越日本成为继美国和德国之后的第三大贸易国。

自2006年初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仍保持了近几年来快速增长的态势。

据海关统计,2006年前三季度全国进出口总值达12726亿美元,同比2005年增长24.3%,其中出口总额为6912.2亿美元,增长26.5%。

仅前三季度的贸易顺差就达到了1098.4亿美元,超出了去年全年1018.8亿美元的水平。

然而,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我国的主要出口产品仍然处于国际分工的中低端环节,或者说在国际分工的中低端位次上我国的产品和生产具有国际竞争力。

于津平(2003)运用RCA和贸易互补性指数测算出我国的劳动密集型的比较优势;魏浩、毛日昇和张二震(2005)用同样的方法和收益性结构指数发现中国最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业制成品仍集中在技术含量低的产品上。

傅朝阳(2005)也运用RCA 和NTR指标分析得出我国经济的要素禀赋主要体现在劳动力要素供给相对丰富,出口部门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动态发展大卫·李嘉图(1817)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的绝对优势思想,引出了比较利益理论(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指出在各国在国际分工中“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便可以获得各自源于贸易的利益;赫克歇尔-俄林(1933)的H-O Theorem从资源禀赋的角度解释了比较优势原理,扩展了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础;哈伯勒(Haberler,1936)又用机会成本理论(opportunity cost theory)解释了比较优势原理。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引言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不但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和指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国际贸易的方向,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经济理论之一。

有数据实证分析说明,中国当前的国际贸易产品结构中显示出了与中国要素禀赋结构相一致的比较优势,从而验证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受益于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因此,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战略仍然应该建立在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理论基础之上。

本文拟介绍比较优势理论及其经济发展战略,分析中国目前具备的比较优势,进而提出宗国现阶段仍然需要给予比较优势理论来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原因。

文献综述比较优势理论产生于对国际贸易现象的分析,也是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之一,并随着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

大卫•李嘉图对国际贸易模式的研究是比较优势理论的起点。

按照李嘉图的论述,所谓比较优势就是由于劳动生产率差异而引起不同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相对差异。

但随着经济实践的发展和现代经济学的崛起,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单一劳动生产要素投入的假设在解释多种比较优势来源时就发生了困难。

随着贸易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理论”(H—O理论)弥补了李嘉图理论的局限,引入了多种要素投入假设的分析框架。

萨缪尔森、罗勃津斯、斯托尔托等人在H—O理论基础之上,进一步揭示了贸易对生产、消费和收入分配的影响。

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济规模优势的出现,H—O理论无法解释发达国家之间大量的行业内贸易。

在H—O理论之后,“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使得人们对H—O理论的普适性产生了怀疑。

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放弃H—O理论关于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假定,研究规模收益递增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

克鲁格曼的贸易理论实际上说明了一个国家可以从规模经济上获得比较优势。

以弗农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放弃H—O理论关于贸易参与国在获得生产技术方面具有相同可能性的假定,研究不同国家的企业获得不同水平技术的可能性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基于要素禀赋的分析

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基于要素禀赋的分析

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基于要素禀赋的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升级问题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及其演变,以及如何通过要素禀赋的调整和优化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要素禀赋的分析框架,旨在全面、深入地分析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既注重理论阐述,也重视实证分析。

在数据来源上,本文广泛搜集了国内外权威数据库、行业报告和专家访谈资料,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论文结构上,本文首先对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进行了系统梳理,然后从要素禀赋的角度分析了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要素禀赋的分析框架,将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升级相结合,为深入研究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既注重理论深度,也关注实践应用;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升级问题,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本文也期待能够引发更多学者和业内人士对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关注和思考。

二、文献综述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

中国的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其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基于要素禀赋的分析,深入探讨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及其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

在文献综述部分,我们首先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回顾。

比较优势理论源于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后来经过赫克歇尔-俄林等学者的完善,形成了现代比较优势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那些在生产中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

浅析比较优势

浅析比较优势

浅析“比较优势”——关于中国的比较优势及其发展历程关于比较优势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把比较优势看作是静态的、不变的,包括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成本说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论。

现代的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产业政策和外贸政策的重点是扶持新兴的幼稚产业,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比较优势的转换,把比较优势看成是动态的、变动的,更贴近国际贸易的现实。

中国的比较优势现况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拥有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是以劳动要素和资源禀赋差异形成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也即出口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

具体来说,这一优势主要体现在由低劳动力成本带来的低价优势以及粗放型增长所带来的规模优势。

凭借这种“比较优势”,中国的产品以极强的价格优势迅速占领了国际市场,中国的制造业也得到快速的发展。

有关资料表明,“中国制造”的产品已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

然而中国在农业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矿产资源、资本资源和技术专利资源处于明显的比较劣势和竞争劣势。

根据比较优势战略和贸易自由化战略的内容,基于中国各类重要资源在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和劣势,应选择最大限度的发挥和利用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促进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适度进口中国长期相对紧缺的农业资源密集型产品(如粮食)、能源密集型产品(如石油、天然气)、矿产密集型产品(如铁矿砂),积极引进先进国外实用技术,大量吸收国际资本,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主动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

中国比较优势的发展变化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的比较优势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中国在初级产品如农产品上失去比较优势的同时,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成品上的比较优势有了很大改善和提高,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存在巨大潜力和空间。

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有助于中国工业化的真正实现,而且有助于为产业结构调整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劣势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劣势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劣势中国制造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优势,同时也存在一些竞争劣势。

本文将探讨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劣势。

一、比较优势1. 劳动力成本优势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市场供应充足,这为制造业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使得中国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竞争优势。

这一优势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者来华设厂,从而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2. 产业链完备中国制造业涵盖了从原材料采购、中间产品制造到最终装配的完整产业链,这使得中国制造业在供应链上具备较高的竞争力。

完备的产业链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为中国制造业赢得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

3. 高效的制造能力中国制造业在大规模生产上拥有丰富的经验和高效的生产能力。

中国制造业以规模化生产为特点,能够迅速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相对较低的制造成本和快速的交货速度使得中国制造业成为全球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竞争劣势1.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尽管中国制造业在规模化生产方面具备竞争优势,但在技术创新方面仍存在劣势。

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在研发投入、科技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存在差距。

这限制了中国制造业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转型升级的速度和能力。

2. 环境污染和可持续发展压力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大规模的生产和高能耗、高排放的特点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同时,全球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这使得中国制造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

3. 产业结构亟需优化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竞争力。

一些传统制造业行业产能过剩,而高端制造业和创新型企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链价值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

三、发展方向和对策1. 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中国制造业应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提升自主研发和核心技术的能力。

鼓励企业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提升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

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引言: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较优势理论为解释国际贸易提供了重要指导,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实践也充分展现了该理论的有效性。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概念比较优势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18世纪末提出,他指出每个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其相对成本最低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互利共赢。

这一理论认为,不同国家的资源禀赋和技术水平差异使得它们在生产不同商品上具有相对的优势。

二、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1.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

依据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大量出口的电子产品、纺织品等正是劳动密集型的代表。

通过充分发挥劳动力优势,中国成功地融入全球价值链。

2.资源禀赋差异的利用中国地域广阔,资源禀赋具有显著差异。

比如,北方地区拥有辽阔的农田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而南方地区则具备发达的加工制造业和先进的技术水平。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各地区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进行专业化产业布局,形成了东南沿海地区发展制造业、西部地区发展农业等地域性比较优势。

三、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挑战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一直面临着国际竞争的挑战。

在全球化进程中,随着其他国家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下降,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受到一定冲击。

同时,全球环境和资源问题也使得中国需要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出路。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加强了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培养,鼓励企业实施技术升级和品牌建设。

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区域和全球多边贸易协定,拓宽市场开放度,寻找新的竞争优势。

四、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挑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价值链的变化,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定位也在不断调整。

在比较优势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将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和服务业,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首先,中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

中国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能源资源和人力资源等,这些资源在国际贸易中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比如中国的农产品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可以以较低的价格出口到其他国家,从而获得经济利益。

其次,中国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

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为中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从而使得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许多国际企业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就是为了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来实现成本的降低。

再次,中国在一些制造业领域有着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经验。

中国在电子产品、汽车制造、纺织品等领域拥有较强的制造能力,这些领域的产品被广泛出口到全球市场,并享受着较高的市场份额。

中国制造业的成功离不开优势理论的指导,通过专业化生产和国际贸易实现了各国优势资源的互补,提高了整体效益。

此外,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

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并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主张通过降低贸易壁垒和加强国际合作来推动全球贸易的发展。

这一举措使得中国能够更好地利用比较优势,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优势理论在中国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中国东部地区相对发达,拥有较多的资本和技术,而西部地区则资源相对匮乏。

这种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均衡,限制了中国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其次,中国在科技创新能力上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

虽然中国在一些制造业领域有着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经验,但在核心技术领域和高端制造业方面依然存在依赖进口的情况。

这限制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提升和品牌竞争力的提高。

此外,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也对中国的优势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霸凌主义的抬头,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可预测的因素,都可能对中国的贸易和产业竞争造成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优势理论在中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中国作为一个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充足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能够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实现专业化生产和互利共赢。

浅论比较优势与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

浅论比较优势与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

浅论比较优势与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比较优势概述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于1817年提出的。

它指出,国家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应该把生产的重点放在相对优势产业上,依靠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因此,比较优势可以被定义为某个国家或地区在生产某些商品或服务中拥有更高级别的效率和资源比其他国家更具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对于中国来说,比较优势的理论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首先,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出口国,其比较优势主要在于劳动力成本低和技术含量高。

中国制造业为世界各地提供了价格便宜但质量可靠的产品,这使得中国在全球贸易中具有竞争优势。

但是,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和技术含量的提高,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的比较优势可能会逐渐消失,这也就需要通过提升创新能力,加强研发投入,从而在未来的全球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

其次,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能源、农产品和矿产资源是中国的重要出口产品。

这些资源的丰富性也是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之一。

但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中国在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需要更大的关注和投入。

第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明显标志。

中国正从制造业大国向服务型经济转变。

服务业的发展对于提高中国的比较优势具有重要作用。

在服务业领域,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一些挑战。

自2018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一直处于放缓状态。

尽管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应对这种情况,但中国经济增速的下降仍在继续。

此外,中国企业和政府在全球化和国际贸易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比较优势理论可以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

通过加强创新、提高服务业的质量和效率、保护环境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中国可以进一步优化自己的比较优势,保持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关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一些思考

关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一些思考

关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一些思考在经济思想史上,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理论体系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国际贸易领域,他在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经济史上第一次为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解释了导致国际贸易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标志着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的建立。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说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不可动摇的基础”。

它揭示了国际贸易领域中客观存在的一般的经济运行原则与规律,即“如果说,绝对成本说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那么,比较成本说就进一步将贸易分工互利性原理一般化、普遍化了。

”比较优势理论表明,参与国际贸易的各个国家虽然在经济发展、资源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每个国家都能以处于比较优势的产品来加入国际贸易中,并从中获利。

或许一些参与国在生产成本、劳动效率等方面都处于优势地位,则该参与国可在优中选优中找到比较有优势的产品来参与国际贸易;甚至说,如果该参与国在生产成本、劳动效率等方面都处于劣势,但也能在劣势中选择比较轻从而找到比较优势。

李嘉图以英国、葡萄牙两国关于毛呢和葡萄酒的贸易为例,说明按照比较优势原理英葡双方能够进行互惠互利的贸易。

他假定英国生产一定量的毛呢需要100人一年的劳动,酿造一定量的葡萄酒需要120人一年的劳动;葡萄牙生产等量的毛呢需要90人劳动一年,而等量的葡萄酒生产则需要80人劳动一年。

这个假定意味着英国在这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但是,对比而言,生产毛呢的劣势要小一些(100/90上述就是关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简单描述。

该理论虽然简单明了,但是背后却隐含着相当深刻而且意义重大的内涵。

正如本文开文对李嘉图及其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国际贸易领域中客观存在的经济运行的一般原则和规律,对于实际有很高的指导价值,也有很高的科学理论价值。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消极影响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消极影响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消极影响我们应该辩证的分析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从我国现实出发,比较优势理论面临巨大挑战:劳动力资源整体素质比较低,数量上的优势无法掩盖质量上的缺陷;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不可能长期存在。

从未来社会发展过程来看,过于强调比较优势理论,会使产业结构调整缺乏强有力的人力支持,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的形成,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性安全。

我们应该从比较优势陷阱中走出,以一种全球化的视野和长远发展的眼光,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标签:比较优势理论;产业结构调整;消极影响产业结构调整是当今各国发展经济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与政治安全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如潮水般势不可挡的今天,国内发展与国际发展已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在国际竞争的狭窄缝隙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也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不可否认,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为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但是当知识经济时代大跨步的伴着我们进入新世纪的关键时刻,如果我们仍然无法突破传统观念,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陷阱中走出,以一种全球化的视野和长远发展的眼光来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升级,其代价是沉重的。

因此,我们必须辩证的理解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并在分析中找到我们的突破口,实现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跨跃式发展。

一、我国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所面临的挑战大卫·李嘉图在突破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基础上,指出一国如果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是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因此,只要两国分工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的商品,两种商品的产量都会增加,通过交换各国都能得到比较利益,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

比较优势的演化与中国产业升级路径的选择

比较优势的演化与中国产业升级路径的选择

比较优势的演化与中国产业升级路径的选择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比较优势的演化以及中国产业升级路径的选择。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但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这一理论也在不断地演化。

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理论的实践与应用,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本文首先回顾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历程,然后分析了中国产业升级的现状与问题,最后提出了中国产业升级路径选择的策略与建议。

我们将回顾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历程,从大卫·李嘉图的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到现代的比较优势理论,包括技术差距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国际贸易和产业分工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我们将分析中国产业升级的现状与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依靠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成本上升,这种比较优势正在逐渐削弱。

同时,中国在高科技产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

我们将提出中国产业升级路径选择的策略与建议。

我们认为,中国应当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发展阶段,选择适合自己的产业升级路径。

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培育新的比较优势。

政府应当加大对产业升级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措施,为产业升级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中国的产业升级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比较优势的演化比较优势,作为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一国在生产某种商品时相对于其他国家所拥有的成本优势。

这一理论最初由大卫·李嘉图在其《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后经赫克歇尔-俄林等经济学家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然而,比较优势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国家经济、技术、资源等条件的变化而演化。

林毅夫“比较优势发展理论”对国家经济战略的误导

林毅夫“比较优势发展理论”对国家经济战略的误导

林毅夫“比较优势发展理论”对国家经济战略的误导一、论文报告目录1.引言2.林毅夫“比较优势发展理论”简介3.林毅夫“比较优势发展理论”误导的原因4.林毅夫“比较优势发展理论”的影响5.林毅夫“比较优势发展理论”及其误导对国家经济战略的启示6.案例分析7.结论二、林毅夫“比较优势发展理论”对国家经济战略的误导的论文报告1引言林毅夫教授是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曾长期担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并于1996年获得美国国家经济学会副主席。

林毅夫教授提出的“比较优势发展理论”被许多人看做是一种新的发展思路,能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不难发现,林毅夫“比较优势发展理论”存在着一些误导。

本文旨在探究林毅夫“比较优势发展理论”误导的原因、影响以及对国家经济战略的启示,并通过案例分析说明。

2林毅夫“比较优势发展理论”简介林毅夫“比较优势发展理论”是指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时,如果这种商品的成本比其他国家低,那么这个国家就应该把所有的资源专门用于生产这种商品,从而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

这就是所谓的“比较优势”。

其实质是指,每个国家有自身最适合生产的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各自专业分工,通过贸易进行资源优化配置。

3林毅夫“比较优势发展理论”误导的原因林毅夫的“比较优势发展理论”往往被理解为一个理论体系。

然而,实际上这个理论体系是一个抽象的模型,不考虑实际情况下的经济环境。

在现实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要考虑到复杂的供求关系、产业链条、资源禀赋、市场环境等多种因素。

这些因素不确定性大、时效性强,难以预见和规划。

因此,在实践中应用这个模型存在诸多问题。

在我国的实际应用中,把所有的资源都放在一个板块里,可能会导致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和资源浪费,不利于产业和经济的结构优化升级。

4林毅夫“比较优势发展理论”的影响虽然林毅夫的“比较优势发展理论”存在误导,但是其所倡导的国际分工协作与跨越国界的经济贸易协作模式对于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16582 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力问题

16582 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力问题

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力问题介绍近年来,我国的制造业发展迅猛,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变化和竞争的加剧,我国的制造业面临着诸多挑战。

笔者将介绍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力问题,并分享一些个人观点与经验。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规模优势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规模,这为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扩张空间。

低成本优势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低,相对于其他地区的制造业,中国的制造业成本更加优势。

可持续供应链优势中国制造业发达,形成了完整的供应链,这为企业提供了可持续的生产和制造保障。

制造能力优势中国的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制造经验和技术,具有较强的制造能力和制造水平。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问题与制造业的比较优势相比,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制造创新能力不足虽然中国制造业的制造能力很强,但是在创新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

很多企业在创新方面缺乏投入和支持,导致企业难以跨越技术壁垒。

缺乏品牌影响力中国制造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品牌影响力都需要加强,尤其是在高端制造领域,产业转型和升级也需要品牌的支持。

环境污染问题制造业的发展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形象,也阻碍了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道路。

个人分享作为一名机械工程师,我有着深刻的体会和经验。

在我看来,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必须解决创新和环境问题。

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产品设计和研发,同时注重环保问题和可持续发展。

如果企业能够在这两个方面做到,必将赢得更多的市场和合作伙伴。

此外,行业的转型和升级不仅需要复杂的专业技能,也需要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共同努力。

我们需要深入沟通和合作,才能在制造业全球化的浪潮中把握先机。

结论总的来说,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与其他国家的制造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需要清晰认识并充分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并努力克服制造业竞争力面临的挑战。

比较优势战略与产业结构升级

比较优势战略与产业结构升级

比较优势战略与产业结构升级“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宣称,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升级是要素禀赋结构变化的内生结果,经济发展的目标在于资本积累,而资本积累的有效性在于按比较优势选择产业。

中国劳动力丰富而廉价,应该融入国际分工,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从而快速提升要素禀赋结构,进而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

然而,产业结构升级不完全等于资本密集度的提高,产业升级更意味着知识技术力和产业附加值的上升。

一个国家学习、消化、吸收、模仿、改进和创新知识与技术的能力,构成这个国家的知识技术力。

显然,知识技术力要以人为本,其核心是人力资源的质量及其组织形态。

可是知识技术力只有在知识技术型的生产实践中才能获得,国家一味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人们都从事缺乏知识技术含量的工作,知识技术力就无从培育,即使能够积累一些货币资本,产业结构也无法自然升级。

一、“比较优势战略”使中国主动滑向国际分工的低端1、“比较优势战略”理论的实质“比较优势战略”理论简单地从人均资本的视角出发,将产业的基本类型划分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两种,并认为落后的中国只能从事前者。

其实,以知识技术含量的密集度为标志,产业还可以划分为低知识技术含量产业和高知识技术含量产业。

而将两种划分结合起来,对于正确选择产业结构有重要意义。

一般而言,高知识技术含量产业大部分是资本密集型的,而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属于低知识技术含量类型。

尽管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也有少量可能具有较高知识技术含量,但在知识技术落后的中国,能自然发展起来、具有“自生能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必然是低知识技术含量型。

因此,“比较优势战略”学派鼓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实质就是鼓吹发展低知识技术含量的产业。

2、“比较优势战略”下中国产业结构低级化的过程(1)起点。

在奉行“比较优势战略”之前,新中国实施的是“赶超战略”,在国家保护和扶持的条件下,只用了短短的20多年就建立了基本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部门,实现了中国的初步工业化。

浅论比较优势与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

浅论比较优势与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

浅论比较优势与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引言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揭示了国家或地区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来源,并指导着各国经济的发展方向。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快速而稳定的经济增长。

本文将就比较优势理论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行浅论。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比较优势理论最早由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其核心观点是国家或地区应专注于生产自身具有相对优势的商品。

具体来说,如果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拥有相对较低的机会成本,那么他就具备相对优势。

李嘉图主张,不同国家之间应通过贸易来互补各自的相对优势,并通过国际贸易和分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经济增长。

比如,如果一个国家擅长生产钢铁,而另一个国家擅长生产纺织品,那么两国就应该进行贸易,以便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二、中国的比较优势1.丰富的人力资源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这是中国最显著的优势之一。

人力资源的丰富使得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具备竞争优势,比如制造业、纺织业和电子产品制造业。

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这对于吸引外资、开展出口贸易以及提高国内生产力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2.庞大的市场规模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国内消费能力迅速增长。

这使得中国能够在国内市场上拥有更多的机会和优势。

中国的公司可以更好地了解本土市场需求,并能够根据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来快速调整产品和服务。

3.创新能力和科技发展近年来,中国在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的科技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中国政府也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致力于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中国在人工智能、电子商务、高铁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之一。

三、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势头,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国内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中国的消费、投资和出口等各个领域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制造业结构调整思考作者:赵虎林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5年第27期摘要:阐明了在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际生产要素的流动日益频繁,每个国家都逐渐被纳入到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全球网络中来,我国制造业所面临的问题也因此而愈加突出。

利用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详细地阐述了近年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并对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在国际竞争中所处的形式做了全方位的分析,指出了我国劳动力低价、地理气候多样、国内需求旺盛和相关产业发展良好等方面的条件在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竞争中时带来了竞争优势,以及在缺乏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存在问题等方面的相对劣势,同时对于中国制造业结构的调整提出了在改善我国体制环境、优化教育机构、规范人力中介和因地制宜等方面做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比较优势理论;制造业;结构调整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5000502过去十几年间,我国外贸出口大幅增长,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及全球,曾凭借低成本优势在国际竞争中突显出相对优势。

而在2015年年初,制造业所面临的问题却一一出现,江苏、广东等制造业密集的省份相继报道了工厂破产的讯息:诺基亚在北京和东莞的工厂将要被关闭,江苏和广东数家万人以上制造企业接连破产倒闭,同时,温州的传统制造业企业倒闭的也数不胜数。

因此,我国迫切地需要对制造业产业结构进行转型和升级,本文依据比较优势理论,全面地分析我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劣势,并对制造业结构调整给出了几点建议。

1 中国制造业现状及问题国家统计局2014年全年统计资料显示,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及设备制造业增长均不到10%;汽车制造业增长11.8%,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2.2%,高新技术制造业比去年增长了12.3%,装备制造业产值比去年增长10.5%。

从我国进出口总额来看,2010年中国的出口额只有107023亿元,2014年增长到143912亿元,增长了36889亿元,年均增长6.9%。

整体来看,我国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其中汽车、化学制品及高技术制造业比上年增幅相对较大,但我国制造业企业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领域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很大,因此不具备竞争优势。

曾几何时,“中国制造”曾是国人的骄傲。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大量外来资本就因我国的低成本优势,被吸引到了我国的制造业之中,同时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的成本优势。

而如今,随着我国生产要素价格的提高,“中国制造”面临的危机正在出现。

2 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两个国家在参与国际贸易时,只要两种商品的优势或劣势程度有一定的差别,则该国在优势较大的商品上有比较优势,而另一国在劣势较小的商品上就具有比较优势。

“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较取其重”是比较优势的重要原则。

利用这种原则就可以进行更加专业化的生产交换,两国都可获得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创立近200年来,一直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是国际贸易理论政策的基础,对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各个地区的产业组织结构更是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3 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1)我国最主要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低价。

据统计,中国制造企业职工2012年的平均工资为2.6美元/小时,而周边国家新加坡的平均工资为24.2美元/小时,日本是35.3美元/小时,韩国为25.7美元/小时,美国为35.7美元/小时。

相比之下,我国的工资水平仅相当于韩国工资水平的近1/10。

(2)国内需求优势。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国内消费潜力巨大,人口数量多,内需旺盛。

我国在进行城镇化建设的同时,也需要建立大量的基础设施。

在城市,人们对电子产品、汽车、智能设备等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同样,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家用电器在农村的需求也在不断上涨。

我国一些制造企业的发展通过国内的需求就可得到很大的支持。

(3)相关产业环境优势。

我国地域面积广大、各类矿产、资源储量丰富,近年来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制造业带来了良好契机。

我国拥有大量制造业所需的主要原料,且产量都在世界前列,如钢材产量就居于世界首位。

但目前在国内市场上,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已经异常激烈,导致大部分商品供过于求。

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发挥优势,我国制造业企业就必须在这竞争如此激烈的国际市场中提高生产效率,不断推陈出新,降低成本。

4 我国制造业的比较劣势中国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具有健全的生产制造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已成为国际性制造的最佳区域之一。

但是,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制造业仍然普遍存在下列问题:4.1 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加工程度低、物耗大、技术含量低是我国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最普遍的问题,这也导致了我国制造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和技术,从而使得制造业产品附加值较低,在国际竞争中这也一度成为我国制造业的一大劣势。

目前,我国很多行业没有自主研发能力和知识产权,自主研发能力薄弱,产品缺乏足够的竞争力,能够参与国际主流渠道竞争的产品很少。

下面从电子设备制造业来看:以计算机制造业为例,如今,我国在显示器、键盘、电源等产品的生产上已形成规模并且具有很强的生产能力,而且我国也早已成为了显示器生产的第一大国。

但从总体来看,我国的电子设备制造业依然以加工组装为主,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很低。

就目前市场上热销的苹果产品而言,我国已成为苹果公司最重要的制造基地,但同时有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在苹果产业链上的利润率却只有不到5%。

在我国消费市场上,苹果产品被国民疯狂追捧的同时,我国价格低廉的劳动力正在其间挥洒着血汗。

市场研究公司IHS拆机分析显示,苹果公司最新一代手机产品iphone6和iphone6 plus两款新产品的利润率均在70%左右。

然而,苹果公司在我国主要的代工厂富士康一部手机的利润仅为5%,也就是人民币差不多25元。

近几年,富士康为了实现转型,摆脱苹果的束缚,但收效甚微,又必须走上代工之路。

总而言之,我国代工厂的利润不高,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核心技术。

4.2 竞争优势的层次低下目前,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制造业中居多,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却确实的非常严重。

在进行国际贸易时,我国只有劳动密集型产业最具竞争优势,而在高新技术领域中,只有在一些如计算机外围设备、电子元件等低端产品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正因为如此,我国制造业企业才一度沦为一些低端产品和零部件的廉价供应商。

在重装备制造业中,我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更是不值一提。

4.3 产业组织的不合理近年来,我国投资和建设规模过度扩张,导致制造业产能相对过剩,如钢铁、水泥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在我国制造业中也越来越严重,同时,制造业企业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乱打价格战;企业退出机制所存在的障碍也严重影响了产业竞争的效率;并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是我国制造业中最缺乏的,而且我国制造业缺乏合理的分工秩序,这便导致了企业的专业化生产水平仍然很低。

5 相关对策建议基于目前的发展形势,国际竞争格局的形成和国内生产要素的剧变使我国制造业已不得不迅速进行产业的转型升级。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5.1 优化体制环境,更好地发挥出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我国制造业体制环境的不断改善是我国加工制造业良好发展的前提,为了更好地发挥出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我国应继续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制定更完善的市场规则,创造更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促使制造业企业明确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使整个行业的竞争机制也越来越完善。

而且,要进一步完善我国所有制结构。

目前我国制造业形成了多种所有制企业平等竞争、相互发展、平等竞争的格局,我国要培育一批拥有著名品牌和知识产权的大企业,同时要鼓励所有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来更好的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

5.2 优化人力资源结构、规范劳务派遣组织我国具有劳动力的人口总量大,但结构不合理,熟练劳动力及技术性人才较少。

我国应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加大基础科学的研发投入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快培养和选拔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同时,我国应支持和鼓励制造业企业参与到科技创新来。

只有依靠技术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制造业中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并提升我国制造业的附加价值。

同时,我国也应对中介服务业全面整顿和规范,并进一步完善劳务派遣市场的相关法律,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为我国制造业在国内的发展和国际竞争中更好的发挥比较优势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5.3 科学合理地调整区域性制造业结构我国应当充分发挥劳动力低价和各地区所特有的比较优势来更好的发展制造业,政府应当引导市场做出相对应的结构调整,并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要求的政策环境。

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未来的发展,应当继续以劳动密集型产业来参与国际竞争并扩大就业。

5.4 促进产业转型,鼓励新兴产业发展我国应引导制造业形成由单一的制造环节发展成为融合研发设计、融资生产、品牌构建、物流体系延伸的新的行业业态,以此来推动传统制造业的变革,促进我国制造业更进一步走向高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之路上来。

并融合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光电子等新兴产业,不断推动新的商业模式和新产业的发展。

6 结论在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进程中,虽然发展历史久远,但大部分产业仍然生产技术落后、产品利润微薄,导致整个行业停留在产业链的最低端。

如果我国制造业企业只有实现转型,才能发展的越来越好。

虽然传统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有所减弱,但我国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依然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我国的制造业企业只要坚定不移地走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之路,在未来的发展中不仅能成为制造业大国,更能成为制造业强国。

参考文献[1]吕政.中国能成为世界工厂吗?[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2]董达善.中国制造业现状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0.[3]俞浩.中国制造业现状发展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8.[4]沈禁,朱建锋.中国制造业经济造能力的国际比较[J].科技经济市场,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