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1 2 系统校正概述及超前校正

合集下载

超前校正和滞后校正的使用条件

超前校正和滞后校正的使用条件

超前校正和滞后校正的使用条件超前校正和滞后校正,这听起来像是那些高深莫测的数学概念,其实不然,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两位“调皮的小朋友”,看看它们在生活中怎么为我们服务的。

超前校正就像那种总是提前到达的朋友,永远想着“我得早点儿准备好”,而滞后校正呢,就像那种总是慢半拍的家伙,总是说“等一下,我再想想”。

这两者在实际应用中,真的是各有千秋,缺一不可。

说到超前校正,想象一下你正在开车,前方的红灯闪烁着,哦,这时候你得赶紧减速,不能等到快到才急急忙忙踩刹车。

超前校正的意思就是让你提前预判,防止意外的发生。

比如,在生产线上,如果你能提前发现产品的缺陷,咱们就可以及时调整,避免大规模的返工,这不就是为后续省下了不少麻烦嘛!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这种能力,想想考试前的复习,提前准备,才能在考试时游刃有余,不至于手忙脚乱。

咱们得提提滞后校正,它可不是“慢半拍”的代名词,虽然有时候让人觉得有点儿拖拉。

它其实是一种反应机制,更多的是在事后总结经验教训。

比如说,你刚刚做完一个项目,结果发现有些地方做得不够好,这个时候你得坐下来,分析一下问题出在哪儿,然后再来个大改进。

就像在玩游戏的时候,死了再重来,慢慢积累经验,下次就能把关卡打得漂亮多了。

滞后校正让我们在失误中成长,反思之后再出发,确实是种智慧。

现在,咱们再聊聊这两个“小家伙”在实际应用中的使用条件。

超前校正需要的是清晰的信息和准确的数据。

你得知道前方会发生什么,这样才能提前做出反应。

这就像是天气预报一样,知道今天要下雨,那就提前带把伞。

反之,如果你没有准确的数据,盲目预判,那就容易犯错误,搞得自己手忙脚乱。

试想一下,开车的时候,如果前面有个大坑,你不知道,结果“咣当”一声,别提有多尴尬了。

至于滞后校正,它最适合用在那些可以慢慢调整的地方,比如说生产流程、项目管理之类的。

你得留出时间来反思,不然就是在白忙活,像个无头苍蝇,乱撞不知所措。

特别是在团队合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见,慢慢来,听听大家的反馈,咱们才能一起进步。

控制系统中的校正与校准技术

控制系统中的校正与校准技术

控制系统中的校正与校准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控制系统在各行各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控制系统的性能和准确性对于生产和工艺过程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在控制系统中,校正和校准技术被广泛应用来确保系统的精度和可靠性。

本文将探讨控制系统中的校正与校准技术,并介绍其重要性和实践应用。

一、校正技术1. 定义与概念在控制系统中,校正是指通过比较测量值与标准值之间的差异,并对系统进行调整以减小误差的过程。

校正技术旨在提高系统的测量准确度和控制精度,确保系统输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 校正方法在校正技术中,常见的方法包括零点校正和量程校正。

零点校正是指通过调整系统的零点位置来消除测量误差。

量程校正则是在标准值的基础上,通过调整系统的量程范围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3. 校正设备为了进行校正,控制系统需要使用专用的校正设备。

常见的校正设备包括校正仪、校准器和标准器等。

这些设备能够提供精确的校正标准,使控制系统能够进行准确的校正操作。

二、校准技术1. 定义与概念校准是指根据已知标准对仪器仪表进行调整,使其符合标准要求的过程。

校准技术旨在提高仪器仪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控制系统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校准方法在校准技术中,常见的方法包括静态校准和动态校准。

静态校准是在特定条件下对仪器仪表进行标定和调整。

动态校准则是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仪器仪表进行检验和修正,以保持其准确性。

3. 校准设备为了进行校准,控制系统需要使用专用的校准设备。

常见的校准设备包括校准仪、校准板和校准软件等。

这些设备能够提供精确的校准标准,并能进行准确的校准操作。

三、校正与校准的重要性与应用1. 重要性校正与校准技术在控制系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校正与校准,可以提高系统的控制精度,减小误差,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同时,校正与校准也是确保产品质量和工艺流程正常运行的基础。

2. 应用领域校正与校准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控制系统中。

例如,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中,校正与校准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的测量和控制。

61-1 2 系统校正概述及超前校正

61-1 2 系统校正概述及超前校正
25
26
(ω) arctanTω arctanTω
根据两角和的三角函数公式,可得

(ω)

arctan
(1- α)Tω 1 αT2ω2
将上式求导并令其为零,得最大超前角频率
d 0
d
ωm

1 Tα
13
得最大超前相角 或写为
m

arctan
1- α 2α
m

arcsin 1- α 1 α
自身无放大能力,通常由RC网络组成,在信号 传递中,会产生幅值衰减,且输入阻抗低,输出阻抗 高,常需要引入附加的放大器,补偿幅值衰减和进 行阻抗匹配。
无源串联校正装置通常被安置在前向通道中能 量较低的部位上 。 有源校正装置:
常由运算放大器和RC网络共同组成,该装置自身 具有能量放大与补偿能力,且易于进行阻抗匹配, 所以使用范围与无源校正装置相比要广泛得多。
为了提高抗高频干扰的能力,开环幅频特性高频段应 有较大的斜率。高频段特性是由小时间常数的环节决定 的,由于其转折频率远离ωc,所以对的系统动态响应影 响不大。但从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来看,则需引起重视。
8
6-2 超前校正
三个频段的概念
L() dB
15
15 低频段
c
中频段

高频段
9
控制系统的校正方法通常有两种:

1 sin(m )
(4)计算校正后系统剪切频率
10lg( 1 )

(5)确定 (6)验证。
1 T
c
, 1 c T
23
通过超前校正分析可知:
(1)提高了控制系统的相对稳定性——超前校正利用 超前校正装置的相位超前特性对系统校正,使系统的稳 定裕量增加,超调量下降。

校正

校正

第七章 校正 一、名词解释1、校正概念----在工程实践中,由于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不能满足要求,需要在系统中加入一些适当的元件或装置去补偿和提高系统的性能,以满足性能指标的要求。

这一过程我们称为校正。

2、校正元件--------为保证控制系统的控制性能达到预期的性能指标要求,而有目的地增添的元件,称为控制系统的校正元件3. 前馈校正----将干扰量作为前馈信号引入,从而可以消除干扰量对输出的影响。

其本身为一种开环控制方式。

4、如果对系统时域性能指标进行校正时,通常用根轨迹法来设计;如果对系统频域性能指标进行校正时,通常用频率特性法来设计。

二、简答:1、超前校正如何改善系统性能?超前校正利用其超前相位增加相角裕度,改善系统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超前校正在幅频特性上提高高频增益,使系统的剪切频率增加,展宽系统的频带,合系统的响应速度加快。

2、反馈校正有哪几种作用:1). 利用反馈改变局部结构、参数 2). 利用反馈削弱非线性因素的影响 3). 反馈可提高对模型扰动的不灵敏性 4). 利用反馈可以抑制干扰3、串联校正有哪些分类?控制规律是什么?串联校正可以分为超前校正、滞后校正,滞后-超前校正,这些串联校校正装置实现的规律是常采用比例、微分、积分等基本控制规律,或是这些基本控制规律的组合 。

例如:比例微分PD---超前、比例积分PI---滞后、比例积分微分PID---超前-滞后校正。

4、试比较串联校正与反馈校正的性能。

串联校正比反馈校正容易设计,结构简单,成本低,且容易实现。

反馈校正一般要用测速发电机,故成本高。

串联滞后校正由于积分充放电时间长,使系统由某种干扰容易引起“慢爬现象”,而速度微分反馈校正可解决此问题。

串联超前校正抗干扰能力差,而速度反馈相当于串联超前校正,但抗干扰能力强。

反馈校正可使系统低速平稳性好。

反馈校正还可以在需要的频段内,消除不需要的特性,抑制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而串联校正无此特性。

第六章系统校正

第六章系统校正

第六章系统校正第六章系统校正系统校正在各个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通过对系统的精确调整和纠正,保证了系统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探讨系统校正的概念、目的、方法以及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一、概念和目的系统校正是指对系统中的各个要素进行调整和纠正,使其达到预期的目标和规范。

系统可以是任何有组成部分的整体,例如机械系统、电子系统、网络系统等。

校正的目的是通过对系统的调整,消除误差、偏差和不稳定性,从而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二、方法在进行系统校正之前,需要先确定校正的目标和标准。

然后,根据系统的性质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校正方法。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校正方法。

1. 跟踪校正跟踪校正是一种实时的校正方法,它通过对系统的输出进行持续的监测和调整,使输出保持在预期的范围内。

这种方法适用于实时性要求高的系统,如自动控制系统和通信系统。

2. 零点校正零点校正是对系统的初始状态进行调整,使系统在没有输入时保持在零点或预定的初始状态。

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精确以零为基准的系统,如称重仪器和测量仪表。

3. 比较校正比较校正是将系统的输出与参考标准进行比较,通过调整系统的参数使输出与标准一致。

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与外界标准对比的系统,如温度控制系统和光学测量系统。

4. 多点校正多点校正是通过对系统多个点进行校正,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精度和稳定性。

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在不同工作条件下保持稳定性的系统,如环境监测系统和能源管理系统。

三、应用领域系统校正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列举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

1. 工业制造在工业制造过程中,各种机械设备和生产线需要经过定期的校正,以确保其准确性和稳定性。

例如,汽车制造中的机器人系统需要进行校正,以保证其精确的动作和位置控制。

2. 电子通信在电子通信领域,无线电设备、卫星导航系统和电信网络都需要进行系统校正,以消除干扰和提高信号质量。

校正可以帮助提高通信的可靠性和传输速度。

3. 医疗诊断医疗诊断设备如X射线机、核磁共振仪等需要经过精确的校正,以确保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控制工程(自动控制)超前校正与滞后校正

控制工程(自动控制)超前校正与滞后校正

例:
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K G0 ( s ) = s ( s + 1) 设计指标: 设计指标: 系统在单位速度输入作用下的稳态误差≤ (1)系统在单位速度输入作用下的稳态误差≤0.1 ; 开环系统截止频率ω (2)开环系统截止频率ωc"≥4.4rad/s ; 相位裕量γ"≥45 γ"≥45° (3)相位裕量γ"≥45°; 幅值裕量h"≥10dB (4)幅值裕量h"≥10dB ; 试设计串联无源校正装置。 试设计串联无源校正装置。
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例: K
G0 ( s 计指标: 设计指标: 校正后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 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 (1)校正后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30 ; 开环系统截止频率 截止频率ω (2)开环系统截止频率ωc"≥2.3rad/s ; 相位裕量γ ≥40° (3)相位裕量γ"≥40°; 幅值裕量h (4)幅值裕量h"≥10dB ; 试设计串联校正装置。 试设计串联校正装置。
αTs + 1
ω
γ'
γ ''
验证已校正系统的相角 4)验证已校正系统的相角 裕度和幅值裕度是否满 足要求
G ( s ) = G0 ( s )Gc ( s )
= 10(0.456s + 1) s( s + 1)(0.114 s + 1)
L(ω )(dB )
ωc ' = 3.16rad / s
40 20 0
[-20]
ωc' '
10
G (s) c

滞后校正滞后-超前校正

滞后校正滞后-超前校正

校正的实质表现为修改描述系统运动规律的数学 模型。
设计方法:时域法、频率法。
3
§6-1
系统校正的设计基础
一、系统的性能指标
1. 时域性能指标
(1) 稳态指标: 静态位置误差系数Kp 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 (2) 动态指标: 上升时间tr 峰值时间tp
静态加速度误差系数Ka
稳态误差ess
调整时间ts
e j ( arc tan bT arctanT )
正弦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输出在相位上滞后于输入,故
21
与超前校正网络传递函数相比较,形式完全相同,仅 是a>1、b<1 , 因此滞后校正网络的最大滞后相角 m 及
对应频率 m 及对应的对数幅频 Lc (m )的形式与相位超前
网络中的相同。即:
20lg a
20lga 10lga
1 Lc (2 ) 20lg Gc ( j ) T
(也可以利用斜率的定义来求)
Lc ( m ) 20lg Gc ( jm ) 10 lg a (mT 1 a)
ωm
超前校正装置实质是一个高通滤波器。
Lc ′ (ωm )、m 是确定超前网络参数的主要依据。
8
高频段
L(ω)在中频段以后的频段。
高频段的形状主要影响时域响应的起始段。 在分析时,将高频段做近似处理,即把多个小惯性环 节等效为一个小惯性环节去代替,等效小惯性环节的时间 常数等于被代替的多个小惯性环节的时间常数之和。 高频段的幅值,直接反映系统对高频干扰信号的抑制能 力。高频部分的幅值愈低,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愈强。
1 T a
处,将ωm带入 c '( ) 。
a 1 a 1 sin m m arctan arcsin 1 sin m a 1 2 a 60 j m µ a, 实际选用的a≤20,单级超前网络最大正相角 m 17 a 1

自控实验报告超前校正(3篇)

自控实验报告超前校正(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超前校正的原理及其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2. 掌握超前校正装置的设计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超前校正对系统性能的改善效果。

二、实验原理超前校正是一种常用的控制方法,通过在系统的前向通道中引入一个相位超前网络,来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

超前校正能够提高系统的相角裕度和截止频率,从而改善系统的快速性和稳定性。

超前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一般形式为:\[ H(s) = \frac{1 + \frac{K}{T_{s}s}}{1 + \frac{T_{s}s}{K}} \]其中,\( K \) 为校正装置的增益,\( T_{s} \) 为校正装置的时间常数。

三、实验设备1. 控制系统实验平台2. 数据采集卡3. 计算机及仿真软件(如MATLAB/Simulink)4. 待校正系统四、实验步骤1. 搭建待校正系统模型:在仿真软件中搭建待校正系统的数学模型,包括系统的传递函数、输入信号等。

2. 分析系统性能:通过仿真软件分析待校正系统的性能,包括稳态误差、超调量、上升时间等。

3. 设计超前校正装置:根据待校正系统的性能要求,设计合适的超前校正装置参数。

4. 仿真验证:将设计好的超前校正装置添加到系统中,进行仿真验证,观察校正后的系统性能。

5. 实验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校正前后系统的性能差异。

五、实验内容1. 系统模型搭建:搭建一个简单的二阶系统模型,其传递函数为:\[ G(s) = \frac{1}{(s+1)(s+2)} \]2. 系统性能分析:分析该系统的稳态误差、超调量、上升时间等性能指标。

3. 设计超前校正装置:根据系统性能要求,设计一个超前校正装置,其传递函数为:\[ H(s) = \frac{1 + \frac{K}{T_{s}s}}{1 + \frac{T_{s}s}{K}} \]其中,\( K = 2 \),\( T_{s} = 0.5 \)。

4. 仿真验证:将设计好的超前校正装置添加到系统中,进行仿真验证,观察校正后的系统性能。

超前滞后校正的原理

超前滞后校正的原理

超前滞后校正的原理
超前滞后校正是一种用于系统控制的方法,目的是根据系统特性来补偿系统的超前或滞后相位,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超前滞后校正的原理基于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即系统的幅频响应曲线。

在频率响应曲线上,超前滞后校正通过调整系统的相位和幅度来补偿系统的相位超前或滞后,使系统的频率响应曲线更接近预期的目标曲线。

具体来说,超前滞后校正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频率分析:首先对系统进行频率响应分析,获取系统的幅频响应曲线和相频响应曲线。

2. 设计目标曲线:根据系统的要求,设计一个理想的幅频响应曲线和相频响应曲线。

3. 相位补偿:根据实际系统的相频响应曲线和目标曲线的相位差异,设计合适的相位补偿网络,使系统的相位更接近目标曲线。

4. 幅度补偿:根据实际系统的幅频响应曲线和目标曲线的幅度差异,设计合适的幅度补偿网络,使系统的幅度更接近目标曲线。

5. 调整参数:根据实际系统的频率响应,对相位补偿和幅度补偿网络的参数进行调整,使得系统的频率响应更接近目标曲线,
同时保持系统的稳定性。

通过超前滞后校正,可以有效地补偿系统的相位超前或滞后,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校正装置及其特性

校正装置及其特性

校正的实质表现为修改描述系统运动规律的数学 模型。
设计方法:时域法、频率法。
3
§6-1
系统校正的设计基础
一、系统的性能指标
1. 时域性能指标
(1) 稳态指标: 静态位置误差系数Kp 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 (2) 动态指标: 上升时间tr 峰值时间tp
静态加速度误差系数Ka
稳态误差ess
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时间ts
9

总结 为了使系统满足一定的稳态和动态要求,对开环对数幅
频特性的形状有如下要求: 1)低频段要有一定的高度和斜率; 2)中频段的斜率最好为–20dB/dec,且有足够的宽度;
3 )高频段采用迅速衰减的特性,抑制不必要的高频干
扰。
10
三、校正方式
1. 串联校正
校正装置串联在系统的前向通道中,一般接在测量点之 后放大器之前,如图a所示。
s 1 aT 1 aTs a , (a 1) Gc ( s ) aGc ( s ) s1 T 1 Ts
'
2、超前校正的零、极点分布
zc
1 aT
1 pc = T
15
3、超前校正装置的频率特性
1 jaT Gc ( j ) 1 jT
1 (aT )2 1 (T )
20lg a
20lga 10lga
1 Lc (2 ) 20lg Gc ( j ) T
Gc(s):校正装置。可以设计成超前、滞后、滞后-超前的形式。 可以用无源校正装置或有源校正装置。
11
2.反馈校正(又称“并联校正”)
校正装置串联在系统的前向通道与某个环节组成的局 部反馈回路之中,如图b所示。 可以削弱系统非线性特性的影响,提高响应速度,降 低对参数变化的敏感性及抑制噪声的影响。

自动控制原理6 第一节超前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6 第一节超前校正

Gc (s)
1 Ts,
1 Ts
1
L() 20lg
1 (T)2
20lg 1 (T)2
() tg1T tg1T
m
1
T
频率特性的主要特点是:
所有频率下相频特
性为正值,且在频率
m处相频特性()存 在最大相位超前量m。
m发生在对数刻度的
坐标中1/T与1/( T )
的几何中点。
① 求m
令 d() 0,可得 d
20 lg 1 2T 2 20 lg 1 T 2
T 2
T 2
20 lg (1 ) 1
20 lg 10 lg
-90
1
m
1
T
T
19
三、基于伯德图的相位超前校正
R - Gc
C
G
图中,Gc为校正装置,G为 对象。
基于伯德图设计超前校正装置的步骤如下:
① 求出满足稳态性能指标的开环增益K值;
1
二、校正方式
按照校正装置在系统中的连接方式,控制系统校正方式可 分为串联校正、并联校正、前馈校正和复合校正四种。
⒈串联校正装置一般串联于系统前向通道之中系统误差检 测点之后和放大器之前。
R(s) E(s) Gc (s)
-
GP (s) C(s)
B(s)
H (s)
2
⒉并联校正装置接在系统局部反馈通道之中,并联校正也 称为反馈校正。
这里主要介绍基于伯德图的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 定常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校正的方法和步骤。
6
第一节 用频率法设计串联校 正器的基本概念
9
Im
-1
Re
K2
K1
10
第二节 相位超前校正

滞后校正滞后-超前校正

滞后校正滞后-超前校正
2
e j ( arc tan aT arctanT )
( ) 20 lg ( aT )2 1 20 lg (T )2 1 Lc
(a 1)T > 0 c ( ) arctan aT arctan T arctan 1 a(T )2
相频曲线具有正相角,即网络在正弦信号作用 下的稳态输出在相位上超前于输入,故称为超前校 正网络。
20lg a
20lga 10lga
1 Lc (2 ) 20lg Gc ( j ) T
7
中频段
L(ω)在开环截止频率ωc(0分贝附近)的区段。
频率特性反映闭环系统动态响应的平稳性和快速性。
时域响应的动态特性主要取决于中频段的形状。
反映中频段形状的三个参数为:开环截止频率 ωc、中
频段的斜率、中频段的宽度。 为了使系统稳定,且有足够的稳定裕度,一般希望: 中频段开环对数幅频特性斜率为-20dB/dec的线段, ωc 较大,且有足够的宽度;
频率。频率由0~ωb的范围称为系统的闭环带宽。
5
二、频率法校正
6
低频段
L(ω)在第一个转折频率以前的频段。
频率特性完全由积分环节和开环放大倍数决定。
低频段对数幅频特性: Ld ( ) 20lg K 20 lg 低频段的斜率愈小,位置愈高,对应系统积分环节的 数目ν愈多、开环放大倍数K愈大。则在闭环系统稳定的条 件下,其稳态误差愈小,动态响应的跟踪精度愈高。
s 1 aT 1 aTs a , (a 1) Gc ( s ) aGc ( s ) s1 T 1 Ts
'
2、超前校正的零、极点分布
zc
1 aT
1 pc = T

超前校正概述

超前校正概述
7
例7.1 设控制系统如图所示。若要求系统在单位斜坡输入信号作用下,位置
输出稳态误差
ess 0.1,开环系统截止频率 c 4.4。相角裕度 450
幅值裕度 h 10dB。试选择超前校正参数。

1)根据给定的稳态指标,确定符合要求的开环增益
K。本例要求在单位斜坡输入信号作用下 ,
ess 0.1 说明校正后的系统仍应是1型系统,因为
u e
( R1
R2 C
e R1 du dt
0 )R3
m
0
R2 R3 R1
e
R3C
du dt
m
0
R4 m R4 (R2 R3 ) e R2 e u
R3
R1R3
R1
R2 R3 R1
e
R4C
dm dt
R4 (R2 R1
R3 )
C
de dt
R2 R3 R1
C
de dt
m
0
R4C
dm dt
m
Phase (deg)
-135
-180
-2
10
System: sys Frequency (rad/sec): 2.95 Phase (deg): -161
-1
0
1
10
10
10
Frequency (rad/sec)
8 2
10
例7.1 未校系统的伯德图
100 80 60 40 20 0 -20 -40 -60 -80
8
6
6 4
4
2 2
60 0 60
40 0 40 35
30
25
Phase (deg)
Phase (deg)

超前校正原理

超前校正原理

超前校正原理
超前校正(Iead correction)控制系统的一种校正方式.,利用超前网络的超前特性改变频率响应曲线的形状,产生足够大的相位超前角,以补偿原系统中的元件造成的过大的相角滞后
超前校正的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的一类串联校正在超前校正装置上输人入一个正弦信号,则其输出量也是一个正弦信号,但在相位上超前于输入信号一个角度,超前校正之名即源于此.。

在复平面上,超前校正装置的特点是其传递函数的零点总是位于极点的右方。

超前校正装置基本上是一个高通滤波器,主要作用是能使控制系统的瞬态响应得到显著改善,但不能显著改善稳态精度。

同时,如果存在噪声,则引入超前校正的结果会降低控制系统的信噪比,图中为用电阻、电容元件构成的一个超前校正网络.。

系统校 正的概念

系统校 正的概念

2.校正方案
在固有系统基础上引入校正环节的形式及其在系统中的位置称为系统的校正方 案,它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串联校正,是指把校正环节安置在前向通道中的校正形式。串联校正环 节一般安置在前向通道中能量较低的部位上,如下图所示。为了避免功率损耗, 应尽量选择小功率的校正元件。
串联校正方案
在上图中, G0 (s), H (s)为系统的固有部分, Gc (s)为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
(3)反馈校正,如下图所示。校正装置可以构成一个反馈通道。校正前,系 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s) G1(s)G2 (s)G3 (s)
1 G1(s)G2 (s)G3 (s)H (s)
反馈校正
采用反馈校正后,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c
(s
)
1
G2 (s) 1 G2 (s)Gc (s
G2 (s) 1 G2 (s)Gc (s)
复合校正
从原理上来说,上述四种校正方式都是改变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因此可以 通过结构图的等效变换,将其中的一种变换成另一种,即各种校正方式具有等效 性。在实际应用中,较为常用的有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和复合校正,有时为了用 简单的校正装置来获得满意的性能,可采用混合校正方式。例如,在串联校正的 基础上再进行反馈校正,这就综合了两种校正方式的优点。
自动控制原理
系统校正的概念
1.校正
一般来说,系统中的测量、放大和执行元件是构成控制系统的基本元件,这些 装置都有其固定的特性,通常被称为固有系统。
固有系统的特性一般较差,单纯靠调节放大系数往往很难满足期望的动态和 稳态性能要求。校正的目的就是在固有系统的基础上引入附加装置,使系统满足 期望的各项性能指标,如稳态误差、静态误差系数、超调量、调节时间、相位裕 度、截止频率、谐振峰值、带宽等。由于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与其开环频率特性 密切相关,故可将系统的校正问题归纳为以下三类。

校正系统分析

校正系统分析

第六章控制系统的校正一、主要内容(1)系统的设计及校正问题(2)串联超前校正(3)串联迟后校正二、基本要求(1)理解校正、校正装置等基本概念,了解常见的时域、频域性能指标,掌握常见的几种校正结构。

(2)掌握超前、迟后串联校正网络的特点及其对系统的作用,以及校正设计方法。

三、内容提要1、系统的设计及校正问题(1)校正为了实现预期性能而对控制系统结构进行的调整称为校正。

(2)校正装置为实现对系统进行的校正,而在原系统中附加的装置称为校正装置。

(3)性能指标控制系统综合设计时既要考虑时域的性能指标,又要考虑频域的性能指标。

同时还要注意稳态、动态和稳定性能,以及抗干扰能力。

(4)校正结构控制系统的校正结构有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前馈校正和复合校正等四种方式。

(5)校正方法①分析法:分析法也称为试探法,它比较直观,物理上易于实现。

但要求设计者具有一定的工程经验;②综合法:综合法也称为期望特性法。

根据闭环系统性能与开环系统特性密切相关这一概念出发,然后通过性能指标确定的期望特性与原有(未校正系统)系统特性相比较,从而确定校正装置的形式和参数。

2、串联超前校正 (1)超前校正网络及特性网络传递函数:1()1TsG s Tsα+=+,式中:1α>称为衰减因子。

超前校正网络特性:①在转折频率T αω11=和12=ω之间,网络具有明显的微分作用; ②在转折频率T αω11=和12=ω之间,网络具有相位超前作用; ③在m ωω=处有最大的超前相位角m ϕ,且m ω位于T αω11=和T 12=ω之间的几何中心:21111ωωααω=⨯==T T T m ,)lg (lg 21lg lg 2121ωωωωω+==m ④在m ωω=处,获得的超前相位角为11arcsin 21+-=-=ααααϕarctgm⑤在m ωω=处,对数幅频值为:()10lg m L ωα=。

(2)超前校正为了获得最大的相位超前量,应使校正后的幅值穿越频率m cωω=',从而使校正网络在m cωω='处产生的超前相位m ϕ弥补校正前系统相位稳定裕度的不足,这就是超前校正的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6-2 超前校正
三个频段的概念
L (ω ) dB
15
ω
c
ω
− 15 低频段 中频段 高频段
9
控制系统的校正方法通常有两种: 分析法。 1. 分析法。分析法是一种试探的方法,可归结为: 原系统频率特性+校正装置频率特性=希望频率特性 Gc(jω) G(jω) G0(jω) 从原有的系统频率特性出发,根据分析和经验,选 取合适的校正装置,使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性能要求。 综合法。 2. 综合法。可归结为: 希望频率特性-原系统频率特性=校正装置频率特性 Gc(jω) G(jω) G0(jω) 根据对系统品质指标要求,求出能满足性能的系统 开环频率特性,即希望频率特性。再将希望频率特性与 原系统频率特性相比较,确定校正装置的频率特性。
一、常用的几种校正方法: 常用的几种校正方法: 常用的几种校正方法
1. 从校正装置在系统中的连接方式来看,可分为:
R(s)
+
C(s)

Gc (s)
G(s)
R(s)
+

G1(s)
+
C(s)

H(s)
G2 (s) Gc (s)
H(s)
串联校正
G (s) c
Rs) (
反馈校正
N(s)
+

G(s) 1
+
+
G (s) 2
Gc (s)
C(s)
+
E(s)
H(s)

G1(s)
+
+
G2 (s)
Gn (s)
+
+
C(s)
H(s)
前馈校正:输入控制方式
前馈校正:干扰控制方式
3
校正类型比较: 校正类型比较: 串联校正: 串联校正:
分析简单,应用范围广,易于理解、接受。
反馈校正: 反馈校正:
常用于系统中高功率点传向低功率点的场合,一 般无附加放大器,所以所要元件比串联校正少。另一 个突出优点是:只要合理地选取校正装置参数,可消 除原系统中不可变部分参数波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在 特殊的系统中,常常同时采用串联 、反馈和前 馈校正。
4 s(s + 2)
1 + Ts 1 + Ts 超前校正系统的传函: c (s) = K cα G =K 1 + αTs 1 + αTs
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函为G c (s)G(s), 令 G 0 (s) = KG(s) 4K K v = lim sG 0 (s) = lim s = 20 s →0 s →0 s(s + 1)
L(ω m ) = 20 lg G ( jω m ) = 10 lg
1
α
14
2. 超前校正应用举例
G(s) =
例: 设一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若要使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20s-1,相位裕量 γ =500, 增益裕量 20 lg K g = 10dB 试设计一个校正装置。 根据稳态误差要求,确定开环增益K 解: (1) 根据稳态误差要求,确定开环增益K。
12
校正网络有下面一些特点: 1. 幅频特性 (ω)大于或等于 幅频特性L( )大于或等于0dB。 。 2. ϕ (ω ) 大于或等于零。 大于或等于零。 3. 最大的超前相角φm 发生的转折频率1/T与1/αT 最大的超前相角 ϕ m 发生的转折频率 与 的几何中点ω 的几何中点 m处。 证明如下: 超前网络相角计算式是 ϕ (ω) = arctanTω − arctanαTω 根据两角和的三角函数公式,可−γ0

式中, ∆θ= γ − γ,习惯上又称它为校正装置相位补偿的理论值。 0 ∆γ =∆θ+ε,称为校正装置相位补偿的实际值。 增量ε(一般取50∼120或120∼200 )是为了补偿校正后系统 增益剪切频率 ω c 增大(右移)所引起的原系统相位滞后 量。
当ω在ωc0处衰减变化比较缓慢时,取 ∆γ =∆θ+ε=500-180+50=370 (ε取50)
10
一、超前校正装置与超前校正
1. 超前校正装置 具有相位 相位超前特性(即相频特性>0)的校正装置叫超 相位 前校正装置,有的地方又称为微分校正装置。 超前网络的传递函数可写为
C
R1
R(s)
C(s) 1 β Ts + 1 = ⋅ G c (s) = R(s) β Ts + 1
R2
C (s)
R 1R 2 T= C R1 + R 2
6
7
用开环频率特性进行系统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1)稳态特性 要求具有一阶或二阶无静差特性,开环幅频低频斜率 应有-20或-40。为保证精度,低频段应有较高增益。 (2)动态特性 为了有一定稳定裕度,动态过程有较好的平稳性,一 般要求开环幅频特性斜率以-20穿过零分贝线,且有一定 的宽度。为了提高系统的快速性,应有尽可能大的ωc。 (3)抗干扰性 为了提高抗高频干扰的能力,开环幅频特性高频段应 有较大的斜率。高频段特性是由小时间常数的环节决定 的,由于其转折频率远离ωc,所以对的系统动态响应影 响不大。但从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来看,则需引起重视。
18
(3) 求α。令
∆γ
= γ − γ 0,按下式确定α,即
1 − sin 37 0 α= = 0.24 0 1 + sin 37
(4)求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 ) 为了充分利用超前网络的相位超前特性,应使校正后系 统的增益剪切频率ωc正好在ωm处,即取:ωc=ωm。 分析可知,ωm位于1/T 与1/αT的几何中点,求得:
(5)检验。画校正后系统的伯德图 )检验。
求得: γ =50.70, Kv=+∞dB, ωc从6.17 rad/s增加到8.91 rad/s。 系统的动态性能得到改善,满足要求。
21
22
用频率法进行超前校正的一般步骤:
(1) 根据稳态误差要求,确定开环增益K; (2) 根据已确定的开环增益,画出未校正系统的 Bode图,并根据要求相角裕量,估算由超前校正装 置产生的相位超前量 φ = φ = γ − γ ; m 0 (3) 求α 1 − sin(φm )
α=
(4)计算校正后系统剪切频率 − 10 lg( )
α
1 + sin(φm )
1
(5)确定 (6)验证。 验证。
1 1 ωc = ωc α , = T αT α
23
通过超前校正分析可知: (1)提高了控制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提高了控制系统的相对稳定性——超前校正利用 提高了控制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超前校正装置的相位超前特性对系统校正,使系统的稳 定裕量增加,超调量下降。 为了保证系统具有300∼600的相角裕量,要求校正后系 统ωc处的幅频斜率应为-20dB/dec,并占有一定的带宽。 (2) 加快了控制系统的反应速度 加快了控制系统的反应速度——过渡过程时间减 过渡过程时间减 小。由于串联超前校正的存在,使校正后系统的ωc变大 了,带宽增加,会使系统响应速度变快。 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下降了—— 高频段抬高了。 (3)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下降了 (4)控制系统的稳态性能是通过步骤一中选择校正后 系统的开环增益来保证的。 系统的开环增益来保证的。
即 K=10
15
校正前系统的频率特性
40 G 0 (jω ) = jωω(j + 2)
画出校正前系统的伯德图,求出相角裕量 γ 0 和增益剪 切频率ωc0
求得校正前系统
γ0
=180, ωc0 =6.16 rad /s
16
17
(2) 根据要求相角裕量,估算需补偿的超前相角 根据要求相角裕量,
∆γ
5
不同域中动态性能指标的表示及其转换
稳 定 性--是系统工作的前提, 稳态特性--反映了系统稳定后的精度, 稳态特性 动态特性--反映了系统响应的快速性。 动态特性 人们追求的是稳定性强,稳态精度高,动态响应快。 不同域中的性能指标的形式又各不相同: 时域指标: 1.时域指标:超调量σp、过渡过程时间t s、以及 峰值时间tp、上升时间tr等。 频域指标: 2.频域指标:(以对数频率特性为例) ① 开环:剪切频率ωc、相位裕量r及增益裕量 Kg等。 ②闭环:谐振峰值Mr、谐振频率ωr及带宽ωb等。
1 1 1 1 1 ωm = = ,T = = T αT αT αωm αωc
19
超前校正装置在ωm处的幅值为: 10lg 1/α= 10lg 1/0.24 = 6.2dB 从 未校正系统的伯德图上,找出-6.2dB所对应的 频率ω= ωm=9s-1,这个频率也是校正过后系统的剪 切频率ωc=9s-1 我们可求得
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
1
6-1 引言
系统分析:在系统的结构、参数已知的情况下, 系统分析:在系统的结构、参数已知的情况下, 计算出它的性能。 计算出它的性能。 系统校正: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 系统校正: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 ,引入某些参数 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的辅助装置, 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的辅助装置,来改善系统的性 这里所用的辅助装置又叫校正装置。 能,这里所用的辅助装置又叫校正装置。 一般说来,原始系统除放大器增益可调外, 一般说来,原始系统除放大器增益可调外 ,其结 构参数不能任意改变, 构参数不能任意改变,有的地方将这些部分称之为 不可变部分” 这样的系统常常不能满足要求。 “不可变部分”。这样的系统常常不能满足要求。 如为了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可考虑提高增益, 如为了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可考虑提高增益 , 但系 统的稳定性常常受到破坏,甚至有可能造成不稳定。 统的稳定性常常受到破坏,甚至有可能造成不稳定 。 为此,人们常常在系统中引入一些特殊的环节—— 为此, 人们常常在系统中引入一些特殊的环节 校正装置,以改善其性能指标。 校正装置,以改善其性能指标。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