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词汇空缺现象

合集下载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汉译俄中词汇空缺的翻译方法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汉译俄中词汇空缺的翻译方法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汉译俄中词汇空缺的翻译方法摘要:翻译作为语际交际活动,其主要目的就是文化信息的传递。

而在交际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语言空缺现象。

因此,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去分析并掌握一些空缺现象的处理方法能够使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并掌握一些翻译方法,并对翻译实践作出指导。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词汇空缺翻译方法一、引言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交际最重要的工具。

当今社会跨文化交际现象已是普遍,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难免会遇到空缺现象,因为语言之间的空缺现象是普遍存在,且给翻译带来诸多困难。

本文拟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出发,简要分析汉译俄译中词汇空缺的处理方法。

二、作为跨文化交际活动的翻译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是普遍。

并从上世纪70年代起建立起跨文化交际理论。

跨文化交际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从心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码、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

(贾玉新,1997:17)而翻译实践对于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历史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宗教的传播等等都有翻译活动参与其中,但是翻译的概念又该如何理解呢?奈达曾指出:“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信息。

”(安顺市转学报,2001:2)从上述几个定义可以看出:第一,翻译是一个语际转换过程,是语际交际的桥梁;第二,翻译是文化间的交流;第三,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以信息传递,交流思想为目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翻译实际上就是跨文化交际行为。

三、空缺理论空缺现象是由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与20世纪50年代发现的,他在对比两种语言的语法模式中提出了“random holes patterns”(偶然的缺门)的概念。

20世纪70年代,“空缺”理论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兴趣。

20世纪80年代,ю. а. сорокин和и. ю. марковина从民族心理语言学角度出发,针对异文化文本的理解(пониманиеинокультурноготекста)中出现的民族文化特点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即空缺法(методлакун)。

浅谈英汉词汇空缺现象

浅谈英汉词汇空缺现象

浅谈英汉词汇空缺现象摘要:语言是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文化的演变过程。

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日益频繁,词汇空缺这一语言想象凸显。

通过对词汇空缺特点的对比,从词汇学的角度加以分析词汇空缺现象。

关键词:文化空缺现象词汇空缺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尔(edward spair)指出:“文化可以理解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的表达形式。

”文化差异通过词汇来体现,任何语言都能反映某种文化的特征。

语言是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一面镜子,它反映着文化的产生与演进的过程,而语言和社会生活、社会意识的关系,又明显地表现在词汇方面(戴昭铭,1996)。

二、空缺现象空缺顾名思义就是空白,它是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出现的一种语言文化现象。

它是指一个民族所拥有的文化现象在另一个民族里不存在。

正如俄罗斯语言学家ю.索罗金等人所描述的,在原语中存在的某种为异族文化接受者所不明白,易于误解的东西,导致异族文化的空缺(王秉钦,2007)。

因此,了解语言背后隐藏的文化对语言学习者是至关重要的。

三、基于词语不同文化内涵的词汇空缺现象1.人名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因而孕育了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文化赋予了人名极丰富的文化底蕴。

随着历史的变迁,人名揭示了不同时期历史发展的轨迹。

它本质上反映了封建宗法伦理的等级观念。

这是从周代开始的长子继位的宗法制度,其中“姓”代表的是宗族群体,体现了血缘关系,有以官职为姓(如司马);有以帝王为姓(如李);还有以职业为姓(如石、陶,等等)。

而西方人热衷于以自然现象为姓(snow,frost,etc.),或者选择颜色词汇为姓(red,white,black,etc.),甚至以动物词汇为姓(fox,lamb,etc.)。

在中国社会,有的按一个人生辰八字取名,这和古代相传下来的五行学说是相关的;有的名字则由父母的姓氏组合而成;有的根据事件命名(如国庆,援朝,等等)。

跨文化交际中的汉英词汇缺项——以汉语“气”族文化词为例

跨文化交际中的汉英词汇缺项——以汉语“气”族文化词为例
关键词 :跨 文化 交际 20世纪8O年代 末 ,前苏联 学者Jurij Sorokin和Ifina Marko vina提 出空缺 理论 ,他们将 文化空缺分为三类 :一是语言类 文 化 空缺 。二是交际文化空缺 。三是语篇结构空缺[I]。词汇缺项 是 语言类文化空缺 的一种 .它指在一种文化 中存在 而在另一种 文化 中并不存在 的词闭。在跨文化交际 中,来 自不 同文化背景 的人要准确理解对方特定 文化产生 的词语 .就必须 了解双方 文化 的异 同。反之 ,如果不 同民族 的成员忽视或轻视文化缺项 与词汇缺项 ,则会导致文化冲突甚至交际失败翻。 目前 国内关于 词汇缺 项的研究 多集 中在英 语和 翻译 学 界 ,且 多从 宏观角度分析汉外词汇缺项 的类别 、产生原 因及 翻 译对策 .鲜有学者针对一组词语空 缺深入分 析其产生 的文化 背景 因素 。并针对具体现象寻求合适的跨文化解 释。 二 、基于 中 国气 文化 的 现代 汉语 词根 语 素“气 ”的语 义 分 类 中国古 代的 自然观 与西方 的 自然 观不 同 .前者 以“气”作 为世界 的本原 ,后者 以原子作 为世界 的本原 蜘。气 文化 反映了 中国传 统 文化 注重 事 物之 间 的联 系 、主 张天 人合 一 的整 体 思 维 和具 象 思维 .这 种 思维方 式诞 生 于 中 国传统 农业 社 会 人 的命运与 自然息息相 关的现 实 而原子论 产生 于古希 腊哲 学 家强烈 的分 析、演绎 、推理 意识 ,也 反映出西方 文化注重分 析 的思维方式 。中西方历史 、地理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 了中西 方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与 民族性格等方面 的差异 .这些差异 均 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关键 因素 而气文化与气族文化词充分 体现 了这些文化差异及其在语 言上 的映射 。 “气 ”最初 不 是 一个 哲 学概 念 .而 是一 个表 示 具体 事 物 的具 体概 念 .其在思 维方式 上经历 了 由直 觉感受 到类 比象 征再 到抽 象概括 的发展 过程 。 当代 学者从 历 时或共 时的 角 度探 讨 了“气 ”的文化 内涵 f5]I6]m。笔者在 此基础之上 。根据 气 的基本 文化 内涵将语素 “气 ”的语 义分 为五大类 。 (一 )烟 气、云 气、雾 气、天 气等 自然之 气 《说 文解字 ·气部》称 :“气 ,云气也 。象形 。”段 玉裁 注 :“象 云起之 貌 ……”可见 ,云气是 “气 ”的一个基 本意义 ,具有轻盈

跨文化交际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分析

tv f ̄ro s ie i i u miu e sa d n s a e o b a od d. Th s wilbe a v l a e o t b to t i n s i g he s nd r tn i g r t e v ie i l a u bl c n r u i n o d miih n t i e e t fa p ri a i u r b e wh c fe t h a mo y b t e e p e o i e e tr c s f c so etn co sp o l m i h a c st e h r n e we n p o l fdf r n a e . Ke r s:i tr u t r lc mmunc to y wo d n e c lu a o i ain;l xc lg p e i a a s;dfe e c s i rn e f
Ab t a t a g a e i t e man me n fit r u tr lc mmu i ain,w i o a u a y i t e b s u l i g sr c :L n u g s h i a s o e c l a o n u nc t o h l v c b lr s h a i b i n e c d
生 不 从

由 于地 理 环 境 和生 活经 历 不 同 , 种语 言 中 每
致甚 至 空缺 现 象 , 给跨 文化 交 际 带 来 误 解 和 障 都 有不 少反 映与 本 民族 生 活地 理 环境 和生 活 经历
bo k o n a g a e l fa y ln c u g 。Ho v r e a s ft e c lu a i e e c s b t e fe e o ite we e ,b c u e o u t r ld f r n e ewe n di r nts ce is。t e ea e o e h f h r r f n t n x c q ia e t o k y wo d n t erv a ulre n hs c n p s e iu bsa l st n e c lu a o o e a te u v ln st e r si h i o b a i sa d t i a o e s ro s o t ce o i tr u t r lc m— c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词汇缺项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词汇缺项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词汇缺项作者:郭艳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08期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需要,跨文化交际普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不同的国家、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渊源、社会习俗和文化背景,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词汇缺项。

本文叙述了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和研究的必要性,分析了中俄两国词汇缺项产生的原因(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文化背景)和如何应对词汇缺项。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词汇缺项术语库中图分类号:H131;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8-0089-02一、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跨文化交际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的过程,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可以界定为: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

而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跨文化交流的过程,完成交流的条件,交流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和交流失败的原因,涉及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交际语言学等多个学科。

当前国内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语教学界。

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与发展实际上是时代的发展要求。

20世纪人类的科学技术有了突破性的发展,这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和人类的生活方式。

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为了适应这样一个日益发达的跨文化国际交往和人际交往的需要应运而生的。

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词汇缺项的原因不同文化中的词汇缺项,源自不同民族地理、历史、民俗、宗教、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这里以中俄两国为例进行分析:1.两国自然环境不同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

中国地形的总特点是西高东低,河流大多东流入海,于是汉语中出现了许多与此有关的词语,如“大江东去”“付诸东流”“福如东海”等。

中国又是多山的国家,人们对山有着深厚的感情,许多跟山有关的词语也应运而生,如“海誓山盟”“寿比南山”“绿水青山”“重于泰山”等。

浅析词汇空缺及其翻译

浅析词汇空缺及其翻译

浅析词汇空缺及其翻译词汇空缺(lexical gap)是指一种现象,即某一种语言中缺乏表达特定概念或情感的词汇。

词汇空缺的存在对于翻译者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在进行跨文化沟通时可能需要寻找替代词汇或使用更为抽象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中的意思。

在本文中,我们将浅析词汇空缺及其翻译,探讨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一、词汇空缺的原因词汇空缺的存在可能是由于文化差异、社会环境、历史背景、地理条件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一些特定的动物、植物、食物、传统习俗等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有着不同的命名和概念,因此在进行翻译时可能会出现词汇空缺的情况。

一些特定的情感、心理状态、道德观念等也有可能在不同语言中缺乏对应的词汇,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可能会出现理解上的困难。

词汇空缺的存在可能会对跨文化交流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词汇空缺可能导致原文中的意思无法准确表达,在翻译过程中可能需要使用更为抽象的表达方式,这可能会导致信息的丢失或传达不到位。

词汇空缺可能会导致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陷入困境,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寻找合适的表达方式。

词汇空缺也可能会导致翻译的结果缺乏一定的文化特色,无法真实地反映原文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

三、应对策略在面对词汇空缺的情况下,翻译者可以采取一些应对策略来尽量减少词汇空缺带来的影响。

翻译者可以尝试使用更为抽象的词汇或表达方式来替代原文中的词汇空缺,以尽量准确地传达原文中的意思。

翻译者还可以借助相似的词汇或表达方式来进行补充或替代,以尽量减少翻译过程中的困难。

翻译者还可以通过对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等方面的深入了解,来寻找更为贴切的词汇或表达方式来进行翻译。

词汇空缺是在跨文化交流中常见的现象,其存在对于翻译者来说是一个挑战。

通过采取一些应对策略,翻译者可以尽量减少词汇空缺带来的影响,以实现翻译的准确和贴切。

希望本文的浅析能对读者有所启发,让大家在进行跨文化交流和翻译时更加注重词汇空缺的存在及其影响。

浅析词汇空缺及其翻译

浅析词汇空缺及其翻译

浅析词汇空缺及其翻译词汇空缺是指某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没有对应的词汇来表达特定的意义或概念。

在跨文化交流和翻译中,词汇空缺是一个常见的问题,需要通过合适的方式进行翻译和表达。

本文将对词汇空缺及其翻译进行浅析,并探讨应对词汇空缺的方法和技巧。

一、词汇空缺的概念词汇空缺是指某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没有对应的词汇来表达特定的意义或概念。

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某些具有独特文化、习俗或传统的语言中,也可能出现在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中。

词汇空缺反映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是跨文化交流和翻译中常见的难题之一。

词汇空缺通常是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社会环境等因素所致。

某些特定的概念、行为方式或事物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和价值,因此在翻译和交流中就会出现词汇空缺的情况。

在翻译中,遇到词汇空缺时,需要通过合适的方式进行翻译和表达。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处理方法和技巧:1. 直译法直译法是最基本的翻译方法,即将源语言中的词汇直接翻译成目标语言中最接近的词汇或表达方式。

这种方法可以保持原文的原汁原味,但在面对词汇空缺时可能会导致意义不清晰或表达不准确的情况。

2. 解释法解释法是指在翻译中通过解释或注释的方式来表达原文中的词汇空缺。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对内容进行解释或补充,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原文中的信息,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翻译的长度和难度。

3. 转换法转换法是指在翻译中通过转换语言结构或传达方式来解决词汇空缺的问题。

通过调整句子结构、改变表达方式或者引入类似的概念来实现对原文的翻译。

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适应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但需要翻译者具备较高的语言功底和创造力。

三、应对词汇空缺的方法和技巧1. 充分理解原文的含义和背景在翻译中需要以源语言和文化为基础,充分理解原文的含义和背景。

通过深入了解原文中所涉及的文化、习俗和传统,可以更好地把握原文的内涵和情感,有助于解决词汇空缺的问题。

2. 注重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习惯3. 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在处理词汇空缺时,翻译者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包括直译法、解释法、转换法和借译法等。

浅析汉英语言中的词汇空缺现象

浅析汉英语言中的词汇空缺现象

浅析汉英语言中的词汇空缺现象盛婧威海职业学院[摘要][关键词]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不断深入,汉英两种语言在相互交际中不断碰撞,出现了许多词汇空缺现象。

本文着重介绍了此两种语言中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并就其对跨文化交际产生的影响做了一定的总结。

汉英语言词汇空缺原因影响俄国Г.В.Быкова认为空缺的实质是语言体系内部构成和不断发展的成分,是每一个语言系统本身的必要组成成分,是“存在于观念中的内容以零词位的状态在词汇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潜在词汇单位”。

[1]因此文化共性越多,词汇空缺就越少;反之,文化共性越少,词汇空缺就越多。

同作为源远流长而又具有广泛影响的英语和汉语均具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拥有大量的在语言词汇系统中直接客观反映该语言国家的独特文化的文化负载词。

这类词,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离开了民族文化背景,是很难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的。

在其他语言民族中,也很难找到与该事物概念意义相对应的符号,这种文化词汇的空缺,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

因此在英汉这两种文化差异极大的语言在相互交际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词汇空缺现象。

(一)生活环境的差异。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之下,自然会产生不同的语言文化体系。

当一个民族的某些表示特有事物的词语在另一个民族的生活环境中不存在,也就不会在其语言中有相对应的概念,因此就会产生词汇空缺。

正如F R Pa lme r 所指出的,“Th e w o rd s o f a la n g u ag e of te n re fle c t n ot s o mu ch th e re a lity o f th e w o rld ,b ut th e in te re sts o f th e p eo p le w h o s p ea k it 。

跨文化交际中汉英词汇空缺现象解读

跨文化交际中汉英词汇空缺现象解读


语言 文字 系统 的差异
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都有其 自 的特点 , 身 就汉英
收 稿 时间 :0 0—0 2 21 8— 5
作者简介 : 张伟铭 (97一 , , 江宁波人 , 15 )女 浙 云南师 范大学副教授, 主要从 事英语教育教 学, 英语 阅读及词汇学研 究。

45 —
cnut i 。汉语 的 “ o sl t n ao 医生 ” 词 有 如 下 的英 语 对 应 一
就简单得多 , “ r i n” 如 pe d t 一词可对应 的汉语 职务 se 就有 : 总统、 董事长 、 总裁、 总经理 、 议长 、 会长 、 社长、 校长等等 。再如 “d et ”一词涵盖了汉语的下列 ic r r o 职务词汇: 处长、 局长、 主任 、 总监 、 所长、 理事、 董事、
词 : ot , p yi a , sren it n prmei, d c r h s in ugo , ne , aa dc o c r
的表 达法 。例 如 “ 要饭 的 ” “ 桶 ” “ 闲饭 ” “ 、饭 、吃 、 吃
大锅饭 ” “ 铁饭碗 ” “ 、端 、 吃得 开 ” “ 、 吃不 消 ” 等 ( 等 谭
世界 上任何 语 言都 是 根 植 于 特定 的文 化背 景 之 中的 , 也反 映着 特定 的文化 内容 。文化 与语 言 的关 系
两 种语 言而 言 , 以词 汇 丰 富著 称 于 世 , 是 两 种语 都 但
言 的词汇 反映 出各 自文 化 的不 同 的侧重 。每 一种 语 言 的词汇 特征 , 以反 映 出应用这 种语 言 的社 会 文化 可
现象产生的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类 。

遣等方面的内容时, 英语 的词汇却又比汉语丰富。如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词汇空缺的应对措施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词汇空缺的应对措施
1 词 汇 空 缺
U)”、 “ne t ltme (因特网 )” 、 “ of( g l 高尔 夫 ) ”等 。 ( ) 2 直译 。词 的文化 负荷通常反映 了一个 民族 的文化传统和心 理 习惯 ,直译 能保存这些 文化特 征 ,因此有利于 中西文化的 交流 ,并 能够丰 富译文 语言的表达 力。直译包括两层意思 :逐字翻译和按照字 面意思 翻译 。中国传统中许多词语部是 用这种方法翻译的 ,如 “ 四书
学 术 研 讨
南 缸科 技 2 1年第1 2 0o 期 4
浅 析 跨 文化 交 际 中词 ._缺 的 应 对 措 施 亨 ,- -L 广. - _

摘 要
雯 武 慧 玲
(聊 城 大 学 外 国 语 学 院 ) 每个 国家部 有 自己特 有的文化个性 ,文化 个性 反映到词汇里 ,便会 出现 “ 词汇空缺”现 象 填补词汇空缺是 一件艰 难的
解。
( )意译 。意 译 , 顾 名思义 , 就是按 意思来译 , 在英 语中也 3 称为 “r a s t n 。严复说 :“ 事三难 :信 、达 、雅” 。如果 fet nl i ” e r ao 译 说 直 译追 求 的 是 “ ”或 者 忠 实 、形 似 , 那 么 意 译 就追 求 的 是 信 “ ”或者通顺 、意似。 达 对于那些带有浓厚的文化 色彩 的谚语 、俗 语 ,在翻译时必须充分 考虑民族文化因素 ,不能生搬硬套 、断 章取义 ,而应 该采用意译的方 法 ,符合尽可能准 确 自然地传递信息 。例如 , “ 牌楼” : “ e oi m m rl a ac ” , “ 虚 ” :“ eiiny o i leeg ” , “ 子 ” :“ rh 气 d f e c fvt n ry 粽 c a a

跨文化交际中的空缺现象——从俄语和汉语对比的视角

跨文化交际中的空缺现象——从俄语和汉语对比的视角

心 的边缘 。
而英 语却有 grandparents,这 种现 象对 于俄语 来 说
就是 种类 空缺 。相 反 ,属 类 空 缺则 表 现 为事 物 或
二 、空 缺 现 象 与 非 等 值 单 位
现象 的具体 名称 和个 别事物 或现象 变体 名称 的空
缺 ,例 如俄语 中不 用不 同 的名 称表 达手 表和 台钟 ,
一 、俄 罗斯 空 缺 理 论 研 究 简述
之 所 以要提 到 俄 罗 斯 空缺 理 论 研 究 的现 状 , 是 因为我们 在解 读 异 文 化 的过 程 中发 现 ,空缺 现 象无 处不在 ,是 跨 文化 领 域 必 须要 研 究 的对 象 之 一 。 但 是 ,由于 流派 不 同 ,俄 罗斯 学者 对空 缺现象 的划分 也不 尽 相 同。近 几 年 ,在俄 罗斯 语 言学 界 以 Io.A.索 罗金 、M.B.马 尔科 维娜 为代 表 的空 缺 理论 流派 ,通过解 渎异文化 文本 来定 义空缺 现象 , 他 们将 空缺 现象 分 为 文 化类 空 缺 、语 言类 空 缺 和 篇章 类空缺 ,并 在 每一 类 空 缺 的类 型 中又 划 分 出 各 种更 具体 的空 缺 类 型 。 以 F.B.贝科 娃 为代 表 的空缺 理论 流派 综合 了各种 语 言学领 域 的最 新研 究 成 果 ,并 从各 个角 度 阐释 了空“成 对 ”出现 ,可 以说 ,所 有 一 个单 词 “洗 ”表 示 。
收 稿 日期 :2011—07~04 作者简 介 :魏彦莉 (1979一),女 ,辽宁鞍L“人 ,讲师 ,主要从 事俄语语 言文化学 和俄语教学法研究 。 · 68 ·
跨 文化交 际 中的空缺 现象—— 从 俄语 和汉语对 比的视角

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

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

浅析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摘要:跨文化交际翻译中普遍存在种种词语空缺现象,这给语言的理解与翻译增加了难度。

针对这种现象,本文从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对策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英汉互译词汇空缺产生原因解决对策引言在英汉互译过程中,我们应明白这样的事实,由生活经验、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而引发的英汉两种语言成分在意义上不完全对应的情形,也就是有时彼此不能在对方的语言里找到相应的对等词,即所谓的词汇空缺现象。

通俗地说,就是一种语言能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东西,另一种语言却可能要兜个圈子才能表达。

如果译者不了解词汇空缺,就会给交际和翻译带来困难和障碍。

因此,研究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是寻求词汇空缺问题解决策略的前提。

一、英汉互译中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1.因生存环境差异而引起的词汇空缺。

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

汉语的谚语、典故、成语都是以本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传统、习惯等作为基础形成的,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及深远的历史渊源。

如:“隔墙有耳”、“四面楚歌”、“东山再起”、“名落孙山”、“胸有成竹”等,若直译只会令英美读者费解。

在我国,吃饭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人们特别关心的问题,因而成了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

人们见面时总爱说:“吃过了吗?”在一般情况下,说话人并不是十分关心听话人是不是吃了饭,只是打个招呼罢了。

但如果向英国人问起:“吃饭了吗?”则他的第一反应是“怎么,没吃过饭你会请我吃?”有的还会对问话人产生反感。

2.因宗教信仰差异而引起的词汇空缺。

如paint the lily,从《圣经》天使报春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百合花在基督教艺术中被当做贞洁、清白、纯正的象征,显得格外高贵和美丽。

因此为百合花饰粉抹彩是徒劳无益的事。

如果仅译成“多此一举”、“徒劳无益”等汉语习语,则文化差异丧失殆尽。

汉语习语“锦上添花”比喻好上加好,含有褒义,而原意略带贬义,二者修辞色彩不一致。

“画蛇添足”又令人联想起中国文化中有关蛇的传说故事,与原文文化背景不符。

英汉词汇的不对应现象及社会文化内涵漫谈

英汉词汇的不对应现象及社会文化内涵漫谈

英汉词汇的不对应现象及社会文化内涵漫谈2004年10月09日15:20“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工具”。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但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对应现象。

从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上来说,它的产生是因为每一种语言都有它自身所特有的语言体系与建构,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两种语言之间的语义和文化的对等是极为少见的。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同导致词汇空缺现象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

这些词语有的源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不同,有的源于社会生活的不同。

例如:英语中的American Dream(美国梦),指美国标榜的立国精神,人人自由和机会均等;Cheesecake(奶酪蛋糕),指女性健美照;beefcake(牛肉蛋糕),指男性健美照;Halfway house (中途的房子),指康复医院;blue boy(蓝色的男子),指经过变性手术,由男性转变为女性的人;Pink Lady(红妆女人),指一种鸡尾酒名等等。

还有些词语则源于宗教、神话、传说、风俗习惯等。

英语中有些动物词的文化内涵汉语中是没有的。

英语中swan(天鹅)用来指才华横溢的诗人。

根据希腊传说,音乐之神阿波罗的灵魂进入了一只天鹅,由此产生毕达哥拉斯寓言:所有杰出诗人的灵魂都进入天鹅体内;oyster(牡蛎)指沉默寡言的人。

据说英国肯特郡产的牡蛎最好,而最好的牡蛎总是口闭得紧紧的;beaver(河狸)指为讨好上司做事过于卖力的人。

河狸主要产于北美洲,活动积极,在啮树筑巢方面有很高的技艺和独创性,因此有eager beaver(卖力的河狸)之称,常用来喻指“急于做成某事而特别卖力。

但有点急躁的人”,略带有贬义。

汉语中的一些词语在英语中也属词汇空缺。

例如:粽子、观音、玉兔、青鸟、土地庙、中山装、旗袍、红眼病、红杏出墙、绿色人生等等,这些具有中国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在英语中也很难找到对应的词汇。

词汇空缺

词汇空缺

好狗和坏狗--谈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什么是词汇空缺现象,一种语言能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东西,另一种语言却可能要兜圈子才能表达。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不知道七十年代初美国总统Nixon制造的“水门事件”的史实,我们便无从了解Watergate, 现用来泛指类似”水门事件”的丑闻。

看来Watergate 由特指“水门事件”到泛指丑闻这一现象为英语所特有,在汉语中则存在着空缺。

如果译者不了解词汇空缺现象,势必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回难,给回译造成障碍。

为此,研究有关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很必要的。

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1. 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的差异引起了词汇空缺。

我们知道,语言常常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种社会现象。

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

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就可能出现空峡。

比如:Salad这种凉拌菜源于法国,英国人最先没有这道菜,语言中也不存在这个同,因此只好从法语中原封不动地“移植”过来,汉语也是如此。

在我国,吃饭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人们特别关心的问题,因而成了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

人们见面时总爱说:“吃过了吗?”在一般情况下,说话人并不十分关心听话人是不是吃了饭,只是打个招呼罢了。

但如果向英国人问起“吃过了吗?”他首先的反应是“怎么,没吃过你会请我吃?”有时还可能对问话人产生反感,“怎么搞的,一见面就问我吃没吃,设吃又关你什么事?”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汉语中出现了许多围绕”吃饭”问题所建立的词语和表达法,但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表达法。

比如我们说“吃闲饭”(lead an idle lefe),“吃香”(be very popular),“吃不消”(more than one can stand, too much)等等,译成英语就无法字字对应了。

所谓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问题,还涉及到特定语言文化中的人或物。

每一种语言中,都有不少只同使用该语言的人物密切相关的表达法。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对比英汉语词汇相异和词汇空缺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对比英汉语词汇相异和词汇空缺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对比英汉语词汇相异和词汇空缺作者:郭春雨来源:《新丝路·下旬刊》2015年第12期摘要: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其文化背景、文化内涵都各不相同,因此两种语言中的词汇出现了词义相异和词汇空缺现象。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不免会产生诸多疑惑和不解。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视角,对比英汉语之间的普遍词汇、颜色词、谚语和成语等,分析其词汇相异和词汇空缺现象。

关键词:跨文化;词义;空缺我们知道,语言扎根于生活文化之中,并反映一个文化生活群体的全部信仰和情感。

因此来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工具。

同时,语言与文化是共生的、互依的。

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语言不能脱离文化,深受文化的影响,反映一个民族、一片区域的文化特征,蕴含着一个民族、一片区域人民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等。

这就使得反映英汉两种民族文化特征的词汇存在词义相异和词汇空缺现象。

一、文化差异下的词汇词义相异1.普遍词中的词义相异有的词语在某一种语言中有内涵意义,而在另一种语言里则没有内涵意义;某些词汇某一种语言中所表示的意义或字面意义相同,而其内涵意义或隐含意义却大不相同,甚至相左。

日常生活中,中国人自古都将“梅兰竹菊”誉为花中四君子,分别象征高洁坚强、清淡雅致、高风亮节、不屈不挠,常有许多相关的古诗词来赞美这四种花。

如“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寒花开已尽,独蕊开盈枝”等,但在西方文化中它们只是普通的名词,并无特殊涵义;在我们汉语中的“梨”和“离”字谐音,民间文化中暗含“离别”之意。

因此中国人往往认为“分吃梨”,不吉祥,暗指“分离”,。

而在英语中“pear”并没有这一层蕴含的联想意义。

英国人受文化、地狱、气候的影响,很喜欢“west wind”,但该词翻译成“西风”一词,在我们眼中是贬义的,常用来比喻日趋没落的反派势力和腐朽势力。

“龙”在汉语词汇中是一种神圣的图腾式动物,象征至高无上的帝王,所谓“真龙天子”,无比尊贵,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式象征,我们华夏民族的炎黄子孙也自称“龙的传人“。

英汉习语互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及处理原则和方法

英汉习语互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及处理原则和方法

2003年第5卷第2期巢湖学院学报No.2.,VoI.5.2003总第59期JournOI of ChOohu coIIege GenerOI SeriOI No.59收稿日期:2002-12-1作者简介:蔡军(1964-),男,安徽巢湖人,巢湖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英汉习语互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及处理原则和方法蔡军(巢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巢湖238000)摘要:英汉两种语言中包含着大量的习语。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日趋深入的今天,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英汉习语的互译。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深受各自文化的影响,他们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导致了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

只有对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深入了解,并采用恰当的方法,才能弥补这种词汇空缺现象,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英汉习语互译;词汇空缺现象;处理原则和方法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68(2003)02-0101-04Eguivalence Gap In The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Fixed Expres-sions And Its Solving PrinciplesCAI Jun (Chao H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nhui Chaohu 238000,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a Iarge guantity of idioms and fixed expressions in both EngIish and Chinese Ianguages.We are bound to meet how to transIate them i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 cuItures which are deveIoped further today.Great diversities exit among them because of the infIuence of their different cuItures.OnIy do we go into these diversities and adopt suitabIe princi-pIes ,we can mix up this eguivaIence gap.Then the reaI aim of intercuIturaI communication can be arrived at.Keywords :transIation between EngIish and Chinese idioms &expressions ;eguivaIence gap ;its soIving principIes.中华民族和西方英语国家的人民在各自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语言———汉语和英语。

什么是词汇空缺现象

什么是词汇空缺现象

什么是词汇空缺现象一种语言能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东西,另一种语言却可能要兜圈子才能表达。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不知道七十年代初美国总统Nixon制造的"水门事件"的史实,我们便无从了解Watergate, 现用来泛指类似"水门事件"的丑闻。

看来Watergate 由特指"水门事件"到泛指丑闻这一现象为英语所特有,在汉语中则存在着空缺。

如果译者不了解词汇空缺现象,势必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回难,给回译造成障碍。

为此,研究有关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很必要的。

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1. 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的差异引起了词汇空缺。

我们知道,语言常常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种社会现象。

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

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就可能出现空缺。

比如:Salad这种凉拌菜源于法国,英国人最先没有这道菜,语言中也不存在这个词,因此只好从法语中原封不动地"移植"过来,汉语也是如此。

在我国,吃饭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人们特别关心的问题,因而成了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

人们见面时总爱说:"吃过了吗?"在一般情况下,说话人并不十分关心听话人是不是吃了饭,只是打个招呼罢了。

但如果向英国人问起"吃过了吗?"他首先的反应是"怎么,没吃过你会请我吃?"有时还可能对问话人产生反感,"怎么搞的,一见面就问我吃没吃,没吃又关你什么事?"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汉语中出现了许多围绕"吃饭"问题所建立的词语和表达法,但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表达法。

比如我们说"吃闲饭"(lead an idle life),"吃香"(be very popular),"吃不消"(more than o ne can stand, too much)等等,译成英语就无法字字对应了。

词汇空缺现象

词汇空缺现象

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什么是词汇空缺现象?一种语言能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东西,另一种语言却可能要兜圈子才能表达。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不知道七十年代初美国总统Nixon制造的"水门事件"的史实,我们便无从了解Watergate, 现用来泛指类似"水门事件"的丑闻。

看来Watergate 由特指"水门事件"到泛指丑闻这一现象为英语所特有,在汉语中则存在着空缺。

如果译者不了解词汇空缺现象,势必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回难。

为此,研究有关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很必要的。

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1. 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的差异引起了词汇空缺。

语言常常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种社会现象。

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

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就可能出现空峡。

比如:Salad这种凉拌菜源于法国,英国人最先没有这道菜,语言中也不存在这个同,因此只好从法语中原封不动地"移植"过来,汉语也是如此。

在我国,吃饭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人们特别关心的问题,因而成了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

人们见面时总爱说:"吃过了吗?"在一般情况下,说话人并不十分关心听话人是不是吃了饭,只是打个招呼罢了。

但如果向英国人问起"吃过了吗?"他首先的反应是"怎么,没吃过你会请我吃?"有时还可能对问话人产生反感,"怎么搞的,一见面就问我吃没吃,没吃又关你什么事?"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汉语中出现了许多围绕"吃饭"问题所建立的词语和表达法,但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表达法。

比如我们说"吃闲饭"(lead an idle life),"很吃香"(be very popular),"吃不消"(more than one can stand, too much)等等,译成英语就无法字字对应了。

词汇空缺的跨文化填补研究

词汇空缺的跨文化填补研究

词汇空缺的跨文化填补研究词汇空缺普遍存在于不同的语言中,由此导致的概念缺失和语义域错配给语言或文本互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文章试图从认知的角度,在跨文化视角下对柬文译本《三国故事》译文里中柬两国官制词汇空缺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具体探讨词汇空缺在跨文化翻译中的填补策略。

标签:《三国演义》;柬文译本;词汇空缺;跨文化莫源源(1982—),男,壮族,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学院副教授。

一、引言柬文译本《三国故事》是《三国演义》重要的域外版本之一,是跨文化文学和历史传播中的一个成功案例。

《三国演义》在柬埔寨的传播主要有四种途径:一是由柬埔寨作家努肯转译自泰文版《三国演义》的《三国故事》(RoengSamkok);二是由柬埔寨作家斯洛赛编著出版的漫画版《三国故事》;三是由柬埔寨皇家学院宋春本院士编译的《三国》,由“高棉之声”广播播送;四是中国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柬文配音版。

从传播效果的角度看,第四种方式最为理想,它因画面感强,更容易为民众所接受。

影视作品从传递事件信息的层面来说效果好,但在此过程中大量的语言和文化信息会不能很好地传递。

因此借助文本阅读可以弥补这一缺憾。

尽管柬文版《三国故事》与原著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是翻译上的谬误,但瑕不掩瑜,柬文版《三国故事》仍不失为一部经典的文学译著,对传播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军事谋略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且金勇(2015)的研究表明:翻译的准确性与文化的传播不一定是正相关的关系,甚至某些誤译非但没有对传播造成影响,反而成就其流行和在文学上的经典地位。

本文以柬文版《三国故事》为研究对象,从跨文化视角对中柬两种语言官制词汇空缺现象进行分析,并探讨其翻译方法和技巧。

二、中柬文词汇空缺现象词汇空缺(lexical gap)这一术语是指的是在一个词汇场的某位置上缺少词的现象。

具体表现为形式与内容的空缺,形式上的空缺即词汇指称意义空缺;内容上的空缺即词汇语用意义空缺。

我们先将中文和柬文两种语言的词汇空缺特点进行对比,寻找共性与个性;然后,我们以两种语言互为参照系,确定两者之间的跨文化词汇空缺,研究两种语言空缺对译的问题,即词汇空缺的跨文化填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交际中的词汇空缺现象
作者:车婷婷黄芳
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6年第07期
摘要:语言是跨文化交际中最主要的手段,而词汇又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

由于受各自民族文化的影响,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会出现词汇空缺现象,它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最有效的途径,它留给不同语言民族的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发挥空间,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一扇窗口,但同时也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障碍,造成语用失误,甚至导致交际失败。

研究词汇空缺现象,了解并掌握造成词汇空缺现象的原因,明白其内涵及类型,就可以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误解,减少障碍,从而使跨文化交流得以顺利进行。

关键词:跨文化词汇空缺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009-02
1 引言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总是有意或无意地从自身的文化角度出发对语言进行编码和解码,由于受各自文化的影响,会出现一种文化里所表达的意思在另一种文化里找不到对应的词,给跨文化交际带来误解和障碍。

因此,在分析和比较语言所蕴含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时,首先应从词语着手。

空缺现象是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由美国语言学家Hockett(1954)发现的,他在对比两种语言的语法模式中提出了“偶然的缺口”。

到了70年代,对于空缺现象的讨论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兴趣,前苏联理论家Barhudalov(1975)在对比不同语言的词汇时,采用了“无等值词汇”的术语,美国文化人类学家Hale(1975)在研究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语言颜色场时,发现该民族缺少其他民族所具有的基本颜色的名称,从而起用了“空白、间隙”的术语。

到了80年代末,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空缺理论流派在论述话语及其民族文化特点时正式提出了“空缺”(vacancy)理论,至此,空缺理论应运而生了。

胡文仲认为,由于人类互相之间存在着文化、语言的共性,所以一般来说,各语言之间存在着相关的对等成分,“但又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等或契合的词。

出现这种情况时,我们称之为词汇空缺。


2 词汇空缺原因
2.1 地理环境和生活经验差异导致的词汇空缺
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深受地理环境和生活经历的影响,因此,语言都带有各民族生活的烙印。

如汉语中的豆腐、饺子等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事物在英美语言中是找不到对应词汇
的。

同样,英语中的一些反映他们独特文化个性的词汇在汉语言里也没有对等的词,如jeep、chocolate我们就只能按其读音翻译成吉普、巧克力。

又如汉语中的“付诸东流”、“愚公移山”等带有强烈的中华民族地域色彩的词汇在英语中是找不到对应词的。

同样,英语中的When Dover and Calais meets(比喻绝不可能的事。

Dover多佛,英国港口;Calais加来,法国港口),carry coal to New castle(多此一举。

New castle为英国产煤地)等带有英美地域色彩的习语在汉语中也没有完全对等的词。

2.2 社会风俗和民族习惯差异导致的词汇空缺
英汉两个民族由于风俗习惯不同,必然造成其社会成员在认识问题、观察问题的方式方法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如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中,大凡兴土动工都要先看地形环境是否得“风”得“水”,然后再宜土,避凶地,即中国人常说的“风水宝地”。

这就是古代相地术的所谓的“风水”。

可是,西方文化中只有相面术,没有相地术。

因此,“风水”一词在英语中是没有对应词的。

又如中国的“红白喜事”一词。

中国人习惯把结婚、生孩子、做寿等喜庆之事称为“红喜”,把老人过世称为“白喜”。

对于没有接触过中国文化的英美人来说,“红喜”并不费解,英语就称喜庆为“red-letter day”,但把上了年纪人的去世也当成一大“喜事”,这就令他们费解了。

“白喜”一词在他们的语言里是没有的。

西方人认为白色高雅、纯洁、吉利,所以,按英美人的风俗举行婚礼时新娘总是穿白色婚纱,“a white day”在英语里是“吉日”的意思。

2.3 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差异导致的词汇空缺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

与之相比,英美国家的发展史相对较短,因而在跨文化交际时也会出现由于历史文化差异而产生词汇空缺现象。

中国的社会结构重视血缘宗亲关系,有一套严格区分亲属间关系的称谓。

亲属称谓既详细又具体,既表明辈分,又表明长幼,长幼顺序为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孙、曾孙、玄孙。

对父母的兄弟姐妹的子女有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姨兄、姨弟、姨姐、姨妹等十二个称谓。

而英语的亲属称谓则既简单又笼统,长幼都不分。

如上述的十二个称谓在英语里则笼统称为“cousin”。

在跨文化交流和翻译时往往使译者望词兴叹,找不到恰当的对应词来表达,英汉两种语言在称谓上的这些差异造成了语言转换过程中的词汇空缺现象,给跨文化交际带来障碍。

2.4 思维方式和民族心理差异导致词汇空缺
不同民族对于同一事物或现象由于思维方式不同会有不同的认识,产生不同的民族认知心理。

如在西方人的眼中,龙是凶恶的象征。

在西方神话中,龙能够从口中喷烟吐火,是很凶残的怪物,因此,在《圣经》中把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称作“the great dragon”;英语里的“dragon lady”不是“龙女”而是“母老虎”或“母夜叉”的意思。

而在中国人的眼里,龙是吉祥的神物,更是尊严的化身。

中国人也为自己是龙的传人而感到无比的自豪,龙的形象已成为整个中
华民族的象征。

汉语里有许多带有“龙”字的成语,表达了人们的美好心愿,如:望子成龙、乘龙快婿等。

3 词汇空缺的类型
依据产生空缺的原因,笔者认为可以将空缺词汇分为四大类:实物名词,文学典故,宗教传说,哲学文化等。

这种分类是否科学,还有待专家和同行批评指正。

3.1 实物名词
汉语中表示中国特有的传统食品“馒头、粽子”等词若被直译成英语,准会让英美人摸不着头脑,也许直接用汉语拼音(加注释)更妥当;在英语中.以white meat和red meat为例,前者包括一些颜色较浅(尤其是煮熟后较淡)的肉,如猪肉和家禽肉;后者是指一些颜然较深的肉,如牛肉和羊肉,但这并不是它们的确切含义。

3.2 文学典故
汉语文学典故多出自《水浒》《三国演义》等历史名著和小说。

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智多星”、“岳母刺字”等等人物典故,对没有汉语功底的西方人来说,一定是一头雾水。

同样,“夏洛克”、“罗密欧”等来自英语文学典故,在西方妇孺皆知的人物,我们大多摸不着头脑。

3.3 宗教传说
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汉文化深受佛教、儒教、道家的影响,于是产生了有宗教特色的词汇,“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等。

英语国家里的主要宗教是基督教,许多典故传说来自基督教,大多与《圣经》有关。

3.4 哲学文化
中医中“阴”、“阳”、“穴位”、“经络”等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的词在英语里却无法找到与其相对应的词,由于太过玄妙,即使借助词典的解释,西方人仍然难以理解这类词的真正内涵。

4 结语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民族文化、语言形式折射后的焦点。

跨文化交际是两种文化的对比与交融,交际中的词汇空缺会影响人们对于语言的理解和把握,进而做出不准确的判断和选择,给跨文化交际带来障碍。

英汉两种语言其词汇的文化内涵都极为丰富,语言之间的共性是广泛存在的,但是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对应现象。

从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它的产生是因为每一种语言都有它自身所特有的语言体系和结构,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传统习惯和思想方法。

而词汇空缺现象的研究,正是在对不同语言的历史文化、生活环境、社会风俗、思维方式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的,正确客观地认识和恰当地
处理词汇空缺现象能使我们更深入地学习、了解和借鉴他国文化,也更有利于我们展示自己民族的文化魅力,为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扫清障碍。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27-428.
[2]贾玉新.美国跨文化教学研究[J].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87.
[3]田仙枝 & 杨进学.从跨文化言语交际角度看“词汇空缺”现象[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6): 55-57.
[4]Kramsch C. Language and Cultur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Lyons J. Seman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作者简介:车婷婷,济南大学泉城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黄芳,济南大学泉城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