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笔记与社会史研究——以晚清史料笔记为例
清朝的历史文献与史学研究
清朝的历史文献与史学研究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封建王朝,其历史文献与史学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清朝的历史文献来源、研究方法和学者贡献三个方面展开,以探讨其在史学研究领域的地位和价值。
一、历史文献的来源清朝的历史文献主要分为官方史料和民间史料两大类。
官方史料包括清朝的官修史书、内阁档案、皇帝诏令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清史稿》、《乾隆实录》等。
这些官方文献内容广泛,记录了清朝统治者的政治决策、王朝兴衰和社会变迁,堪称研究清朝的重要参考资料。
民间史料则是指那些由民间个人或机构创作、保存的文件,如家族档案、私人日记、传记等。
由于清朝社会多元化的特点,民间史料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对于研究清朝社会生活和经济变迁有着重要的价值。
二、史学研究的方法清朝的史学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文献研究是指通过研读和比较历史文献,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
研究者需要深入阅读相关文献,分析其内容、背景和时代特征,以获取对清朝历史的深入理解。
同时,通过比较不同文献的记载,可以辨析真伪、查证事实,从而建立比较完整的清朝历史叙事。
田野调查是研究者亲自前往史料所在地,进行实地考察和采集资料的方法。
研究者会深入到历史遗迹、博物馆、图书馆等地,收集与清朝相关的文物、图片和口述历史等资料。
这些实地考察不仅有助于弥补历史文献的不足,还可以提供直观的观察和感受,为史学研究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三、学者贡献清朝历史文献与史学研究的发展离不开一批批杰出的学者的贡献。
首先要提到的是清朝末年的学者钱穆先生。
他在研究清朝史时,提出了“代表理论”与“代表人物”的概念,强调历史研究要着力探讨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与其理论,有力推动了清代史学研究的深入。
还有清末民初的历史学家梁启超,他的《清代秘史》对清朝历史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拓宽了清代历史研究的视野。
此外,还有一些考古学家和美术史学家投身于清代史学研究。
晚清沧海事引用材料
晚清沧海事引用材料
晚清时期的"沧海事"是指清朝政府对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的一系列应对措施。
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政策涉及到许多方面,包括外交、军事、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
以下是一些可以作为引用材料的相关资料:
1.《清史稿》,《清史稿》是清朝时期的一部官修历史书,其中记载了清朝时期的许多重要事件和政策。
可以引用其中关于晚清时期的"沧海事"相关章节,以了解清朝政府对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的具体措施和应对情况。
2.《晚清政治制度史》,这本书是关于晚清政治制度的研究著作,其中对清朝政府在面对外患和内乱时的政治决策和制度安排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可以作为引用材料来阐述晚清时期的"沧海事"。
3.《晚清社会史》,晚清时期社会动荡,社会变革也对"沧海事"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本书可以提供关于晚清社会状况和社会变革对政府对外政策的影响的资料,可以作为引用材料来分析晚清时期的"沧海事"。
以上是一些可以作为引用材料的相关资料,通过引用这些资料,可以从多个角度全面地了解晚清时期的"沧海事",并对其进行深入
的分析和研究。
史料笔记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以清代史料笔记《榆巢杂识》为例
鉴 于上 面 的分析 ,我们 可 以看到 史料 笔记 在 历史 研究 中给史 学工 作者 带来 了诸 多利益 ,具 体 有三 点 : 史料 笔记 记述 详尽 , 其一也 。给史学 工 此 作者 的研 究提 供 了很多线 索 , 二也 。 此其 为人 物思
发 挥 着 自己独 特 的优 势 。
【 关键词】史料笔记 ; 历史研究 ;榆 巢杂识》 《
【 中图分类号 】 K 5 【 0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10 — 0 6 2 1 )10 7 - 2 0 9 3 3 (0 0 0 —0 20
前些年 , 中华 书局 出版社 出版 了一大套 《 历代
样说 , 物 文集 , 物 传记 , 人 人 史料 笔 记 因 而不 可 否 认 的成 为 现 在 史 学 工 作 者研 究历 史 人 物 思 想 的
“ 大法 宝 ” 三 。
四
属国。倘有人研究关于李绂 的问题 , 那么在《 榆巢
杂识 》 中也 有关 于其 问题 的一个 小小 的记 载 。 书 其 记 载 日 :康熙 六 十年会 试 ,副 都御 史 李绂 充副 考 “
的很清楚 ,书中是这样记载的:汉人未有官副都 “ 统者 。康熙时 , 陈昂从靖海侯施琅征台湾 , 搜捕余 党, 出入东西 洋五年 , 功授 职 , 至广 东副都 统 , 叙 官
盖特点也 。 又如清朝 什么时候 开科 的?榆 巢杂 ” 《 识》 这本 书亦有 说 明 , 榆 巢杂识 》 载 :天 聪八 据《 记 “ 年, 礼部考 取考满 洲 、 蒙古 、 汉书文义 者为举人 。 十 六 人各赐 衣一袭 , 四丁 , 于礼部 。此我 朝开科 免 宴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是一部十分珍贵的史料辑刊,其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清朝嘉庆年间刑科的相关史料。
这些史料对于研究清朝社会、法律制度以及刑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也为我们了解清朝社会风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的相关内容,以及其在社会史研究中的重要性。
1. 史料的来源和特点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所收录的史料大多来自于官方的刑科题本,包括了一些官方公文、裁判文书、案卷等。
这些史料具有权威性和客观性,对于研究清朝的刑罚制度、司法实践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 社会史研究中的重要性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所收录的内容涉及了清朝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婚姻家庭、经济生活、宗教信仰、地方社会等。
这些史料为研究清朝社会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史料中还涉及了一些案例和实例,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真实的历史细节,使研究更加生动有趣。
3.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所蕴含的历史信息是非常宝贵的。
这些史料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等,对于我们把握清朝社会历史的全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些史料也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历史经验和启示,让我们从中吸取一些有益的教训。
总结回顾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对于研究清朝社会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对这些史料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清朝社会的方方面面,为我们掌握和理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学者和研究者能够对这些史料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为我们呈现出一个更加丰富生动的清朝社会历史画卷。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对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进行了一次深入挖掘和研究,探讨了其在社会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并共享了个人的观点和理解。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引发更多人对清朝社会史的兴趣。
(完整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笔记
(完整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笔记第一章:晚清政治与社会1. 清朝政治体制演变1.1 清朝建立与入主中原- 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顺利完成政权转移的角度看,清朝统治中国具有一定合法性。
- 清朝入主中原后,为巩固政权,采取了多种手段,如:- 与结盟的少数民族联姻,形成利益共同体。
- 高举科举制度,吸收汉族精英,推行儒家文化。
1.2 清朝政治制度运作- 大顺制度:两个大臣组成一个机构,互相制衡,主要是满洲和汉族的控制权。
如:内务府、外务府、兵部、户部等。
- 八旗制度:把满洲人分为八个旗;旗人享有特权,有军务和经济特权。
在全国各地进行屯田,加强军事力量。
2. 社会问题与变动2.1 农民起义- 对清朝压迫、剥削的反抗表现为各种农民起义。
- 如“太平天国运动”、“南社”运动等都是极其重要的农民起义。
2.2 社会阶层变动- 清朝初期,满洲人权贵,享有特权。
- 渐渐地,由于与汉族联姻,汉族地位逐渐得到提升,满洲人统治地位逐渐衰退。
第二章:近代中国的崩溃与民主思潮1. 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1.1 鸦片战争爆发背景- 中国经济落后,社会矛盾加剧,清朝政府腐败无能。
- 英国以贸易失衡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逼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
1.2 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切开中国的国土,失去领土与主权。
- 割让香港,开放五个通商口岸。
- 赔偿巨额赔款,使农民沦为债奴。
2. 各种思潮与改革尝试2.1 维新运动与百日维新- 维新运动旨在借鉴西方文明,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 百日维新是其中的一次重要运动,提出了一系列变法方案,如改革科举制度、设立新式学堂等。
2.2 辛亥革命与民主思潮-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 民主思潮开始在中国兴起,人们渴望民主自由,反对不平等条约。
以上是八年级历史下册的笔记概要,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以鸦片战争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期的历史为例谈史料研习
以鸦片战争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期的历史为例谈史料研习作者:陈杰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21年第11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
【例1】※鸦片战争的起因与后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正当清嘉庆、道光两朝国势开始下降的时候,世界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已经变成走遍世界寻求殖民地的头等侵略国了。
随着工业的发展,英国涌现了许多新兴工业大城,这些工业城市具有大规模的工厂,制造着各种工业品。
由于英国工业的飞跃发展,提高了商品对殖民地和其他国家输出的要求;又由于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英国得以广辟新市场和新殖民地。
在印度,英国侵略者势力继续向广大腹地推进,获得剥削殖民地的无限利益。
这个贪婪强暴而又在印度积有经验的英国海盗,对清政府统治下的封建中国,抱着极大野心,一刻也不肯放松侵略的机会,是势所必然的。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近代史》(1947年版)材料二陈恭禄于1934年前后完成60万字的巨著《中国近代史》,当时被教育部列为大学丛书之一。
他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中英冲突。
这种冲突源自中英两国误会:中外政教之悬殊,夷夏之别太严。
英国要求通商与平等往来,但“北京政府不知国际关系之变迁,本于轻视外人之心理,囿于旧档成案”,视英国为藩属之国,视为蛮夷,拒绝平等往来,因此战祸之促成,自中國方面言之,殁由于官吏知识之幼稚。
战争失败,“证明清代政治上军备上之积弊,非留心外事,彻底改革,实无自强之道”。
对鸦片战争的后果,他认为虽然丧失了部分主权,“但五口开放之后,贸易机会之大增,外商教士来华者日多”“于是交通益变,而中国之闭关政策根本上不能存在矣”。
从总体上看,他对鸦片战争的评价是正面的,从对整个事件的评价来说,他更多地强调中国自身的责任和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摘编自张海鹏等《中国近代史研究》(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范文澜对鸦片战争起因和后果的认识。
论清代的历史笔记及其史料价值
他们 深 叹于 明亡 清 兴 的社 会 巨变 , 而要 改 变 明 代 的 虚 浮学 风 , 提 倡 经世致 用 的实 学 , 致 力 于研 究 历 代 的 典 章制 度 , 从 治 乱 兴 衰 中探 究 治 世 之 道 。学 者 们 的 研究 , 不仅 开拓 了学 术 的视野 , 而且 在 各 自的领 域 做
所造 成 的学 风 , 这显然是不切实 际的, 不过 , 也 说 明
书, 包括修《 明史》 , 编《 康熙字典》 、 《 渊鉴类 函》 、 《 佩 文韵府》 、 《 古今 图书集 成》 、 《 全唐 诗》 和《 四库 全 书》 , 强调主流文化 , 严禁 异端邪说 ; 二 是 大 兴 文 字 狱, 案件 之 多 , 株 连之 广 , 惩治 之 残 酷 , 超 过 了 过 去 的
中图分类号 : K 2 4 9 . 0 6 6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9 2 2 7 ( 2 0 1 3 ) 0 4— 0 0 3 4— 0 7
清 代 的历 史 , 一般 说来 , 是 清 朝 统 治 全 国 的历 史; 但从 广义 上 说 , 还 应 包 括努 尔 哈赤 、 皇 太 极 父 子 在 东北 的开 国史 和 溥 仪 逊 位 后 在 紫 禁 城 的活 动 … 。 据此 , 清代历 史 笔记所 讨论 的年 限 , 主要 指 顺 治 至 宣 统朝( 1 6 4 4—1 9 1 1 ) 这个 时段 内。从 清代 历史 笔记 发 展 的 实际情 况考 虑 , 大 略可按顺 康 雍 ( 1 6 4 —1 7 3 5 ) 、 乾嘉 ( 1 7 3 5~1 8 2 0 ) 、 道咸 同 ( 1 8 2 1—1 8 7 4) 和 光 宣 ( 1 8 7 5~1 9 1 1 ) 四个 时 期 来 把 握 它 的发 展 和演 变 轨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读书笔记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读书笔记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是一本经典的著作,讲述了晚清社会中西学东渐的发展历程。
此书深入探讨了西学东渐运动带来的社会影响。
其结论揭示了西方知识虽然对晚清社会有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
文章详细地论述了晚清社会中西学东渐运动的发展历程。
其中,书中提到的“黄佐”运动是晚清社会西学东渐运动的起源,这种运动始于1739年,至1860年为止,历经崇祯帝、康熙帝、雍正帝等乾隆帝的统治二百多年。
黄佐运动的宗旨是将西方的科技知识引进中国,以加强国家实力。
此外,这项运动还关注于实施改革,努力建立一个敢于接受新技术的国家文化环境。
其次,书中还介绍了西学东渐运动的发展变化。
从1700年左右
开始,西学东渐运动便在晚清社会受到重视,相关的学术界和政治界的代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在征服抗清战争之后,它便开始向西方知识转变,并融入了更多的外来思想和技术。
同时,西学东渐运动也引发了一场西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流的潮流,使晚清社会有了更多的思想表达和探索。
综上所述,此书凸现出了晚清社会西学东渐运动的变化,但它们涉及到的范围仍不怎么广泛。
首先,晚清社会普遍仍处于封闭状态,而西方知识的传播并不方便。
其次,尽管科技的发展为晚清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变革,但大多数人仍深信传统的文化思想。
最后,由于晚清社会的教育体系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也大大阻碍了西学东渐运动
的发展。
总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一书为晚清社会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表明西方知识对晚清社会仍有一定影响,但并不能完全推动社会彻底变革。
清代人物传记史料研究
清代人物传记史料研究冯尔康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清代人物传记史料研究》目录陈捷先教授《序》前言:本书写作目标和原则小计8页总计第1-8页(一)本书主旨 1 (二)研究传记资料的意义 1 (三)清人传记史料概况 2 (四)清人传记资料载体分类与本书章节结构 6 (五)清人传记史料整理、研究概况及利用方法7 (六)本书写作的几项原则7第一章清代以前传记载体及其分类小计12页总计第9-20页(一)传记名称的由来9 (二)古人重视人物传记资料的记录及其原因10 (三)传记史籍的分类12 (四)传记体裁15 (五)传记笔法18 (六)传记读法19第二章清代列传体传记专著小计35页总计第21-55页第一节官修列传体传记专著第21页(一)清代官修列传制度21(二)《清史列传》23(三)《满汉名臣传》和《国史列传》24(四)《国史贰臣传》和《国史逆臣传》25(五)《宗室王公功绩表传》和《蒙古王公功绩表传》26第二节私修综合类传记专著第27页(一)私人纂修列传体传记27(二)《国朝先正事略》27(三)《清代名人传略》28(四)《清代名人传稿》29(五)《清代七百名人传》29(六)综合类地方人物列传31第三节贵胄达官类传记专著第32页(一)贵胄传记专著32(二)方面大臣传记专著33第四节学林类人物传记专著第34页(一)学术思想史专著中的传记34(二)儒林传36(三)特科和鼎甲人员传记37(四)《畴人传》37第五节文艺类人物传记专著第38页(一)诗人传记专著38(二)画家传记40(三)书法家传记43(四)梨园传记44第六节遗民和有政治理想的人物传记专著第46页(一)明遗民传记46(二)鸦片战争殉难人物传记48(三)太平天国战争时期人物传记48(四)辛亥时期死难人物传记49第七节女性传记第49页第八节宗教界人物传记专著第50页(一)佛教人物传记51(二)天主教人物传记55第三章碑传体传记专著小计19页总计第56-74页第一节综合类碑传集第56页(一)《碑传集》56(二)《续碑传集》59(三)《碑传集补》60(四)《碑传集三编》61(五)碑传集版本62(六)《辛亥人物碑传集》62(七)清人碑传集的特点63第二节综合类传文、碑文汇集第64页(一)《耆献类征初编》64(二)《贤媛类征初编》69第三节区域性碑传集第72页第四章清人传记的别体--年谱小计22页总计第75-96页第一节年谱及其体例第75页(一)何谓年谱75(二)年谱的类型和体例76第二节清人年谱的编纂第77页(一)年谱的作者77(二)年谱的资料来源78(三)清人年谱写作特点81第三节清人年谱的史料价值第85页(一)人物传记史料85(二)社会历史的全面资料87(三)年谱资料的缺陷91第四节年谱的出版和工具书第92页(一)丛书中的《年谱》和《年谱丛书》92(二)附刻和单刻本年谱95(三)年谱的研究与工具书96第五章清人阶段性传记著作--日记小计18页总计第97-114页第一节清人日记的写作第97页(一)日记的渊源与清人的热衷纂写97(二)清人日记的作者和日记类型99第二节清人日记的内容和功能第101页(一)作者自我砥砺的现实功用101 (二)人物传记的详细资料103(三)日记的社会历史资料价值106(四)日记史料的特点110第三节清人日记的出版第111页(一)清人日记的“示人”与“不示人”111(二)日记的出版112第六章清人尺牍及语录的传记史料价值小计26页总计第115-140页第一节尺牍的写作与出版第115页(一)尺牍的由来、名称程式和类型115(二)清人尺牍的写作117(三)清人尺牍的出版117第二节清人书简的传记史料价值第121页(一)书信作者的传记素材121(二)收信人和信中人物的历史资料125(三)尺牍的社会历史资料126(四)书札史料价值特写:幕宾许思湄年谱128第三节语录的传记史料第137页(一)语录及其载体137(二)语录的传记史料价值137(三)语录的出版139(四)附述言行录、谚语140第七章族谱中的人物传记资料小计17页总计第141-157页第一节含有清人传记的族谱的编写第141 页(一)家乘的写作141(二)谱牒立传的原则与传记分类143第二节宗谱的清人传记资料第147页(一)平民女子147(二)仕宦、命妇和貤封承受人148(三)士人150(四)农民151(五)商人152(六)皇族、贵族153第三节家乘传记的利用第154页(一)宗谱传记资料的特点154(二)家谱的梓刻和收藏155(三)族谱工具书156第八章传记体清代通史中的人物传记史料小计18页总计第158-175页第一节《清史稿》的人物传记资料第158页(一)《清史稿》传表的写作与分类158(二)《清史稿》的传记史料价值160(三)《清史稿》表的传记素材168(四)《清史稿》列传的误失168(五)《清史稿》的工具书169第二节《清史》、《清国史》的人物传记资料第170页(一)《清史》的传记史料170(二)《清史稿校注》171(三)《清国史》的传记资料172第九章文集、资料汇编中的清代人物传记资料小计18页总计第176-193 第一节文集中记叙文对历史人物研究的史料意义第176页(一)文集的作者和数量176(二)文集中的文体和传记176(三)序跋和记叙文的传记史料178第二节诗词、诗话图咏中的传记史料第187页(一)诗歌中的人物史料188(二)诗图的传记史料189(三)诗话中的人物传记189(四)词话的传记史料191第三节历史人物研究资料汇编第192页(一)以史料为主的人物传记资料汇编192(二)评论、史料兼具的人物传记汇编193第十章地方史志中的清代人物传记史料小计28页总计第194-221页第一节清代地方志人物传的编写第194页(一)方志传记理论的讨论与分类194(二)清人方志的编纂与传记资料来源199(三)民国以来地方史志的兴修与人物传记202(四)专门志与地方人物专志205第二节地方史志的清人传记史料价值第207页(一)地方史志人物传记史料特点207(二)几种社会类型人物的传记史料207(三)方志传记与其他文献传记人物数量、内容详略的比较212(四)少数民族人物史料213第三节台湾区史志及其人物传记史料第214页(一)清代台湾方志及其人物传记的编写214(二)近世史志人物志的问世216(三)史志传记分类217第四节地方史志的丛书和工具书第219页(一)方志丛书219(二)方志的收藏220(三)方志工具书221第十一章历史档案中的人物传记资料小计21页总计第222-242页第一节档案传记资料的形成与类别第222页(一)档案:官文书的实用性与学术意义222(二)清代档案的数量与收藏222(三)档案传记文献的类型223(四)传记档案的形成224第二节履历、名册的传记资料意义第227页(一)履历档的传记史料227(二)名册的传记史料意义232(三)其他文种的档案传记史料236第三节档案中成著的传记资料第240页(一)国史馆传稿的史料价值240(二)内府收藏的谱牒传记史料241第十二章笔记图书中的人物传记资料小计16页总计第243-258页第一节清人笔记的写作与传记的表达方式第243(一)笔记的纂写243(二)笔记的内容及其对人物叙述的表现形式245第二节笔记的人物传记史料第245页(一)多种社会类型人物的记录246(二)第一手史料250(三)善恶并书的史料及其真实性问题253(四)笔记人物史料的细致性与生动性254(五)笔记中有关传记研究的学术史资料255第三节清人笔记的出版与丛书、类书第256页(一)笔记丛书256(二)笔记类书258第十三章题名录、像赞的传记史料价值小计14页总计第259-272页第一节题名录的传记史料第259页(一)职务题名录的人物传记史料259(二)贡举年表(题名)的传记史料261(三)非专著的题名史料263(四)缙绅录的传记史料264(五)题名录的传记史料特色266第二节图像传记史料第267页(一)图像的绘制与表现形式267(二)画像的人物传记史料意义268(三)清人画像专著270第十四章清人传记史料的工具书小计5页总计第273-277页(一)《清代传记丛刊》273 (二)单纯清人传记史籍工具书和辞典274 (三)历代人物传记史籍工具书和辞典277后记小计1页总计第278页附:清代人物传记史料书名暨著者人名索引小计10页总计第279-288页前言:本书写作目标和原则一、本书主旨无论是人物传记学术研究者,还是传记爱好者,或者出于一时需要的人(如为先人写纪念文字),都可能,或者说必须了解各种各样的清朝人物的历史资料。
海国四说清代史料笔记丛刊
从笔记的作者来看,他们大多是当时的文人墨客、官员或商人,他们的观察和 记录往往能够反映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例如,《石匮书自 序》的作者孙殿起是一位古董商,他的笔记记录了当时的古玩市场和收藏家的 情况,为我们了解当时的文物市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海国四说清代史料笔记丛刊》的目录分析表明,该丛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和学术价值。通过阅读这些笔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清代时期的社会、历 史和文化背景,对于研究清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海国四说清代史料笔记丛刊》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它不仅具有很高的学 术价值,也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如果大家对历史和文化感兴趣,不妨一读此书, 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目录分析
《海国四说清代史料笔记丛刊》是一部集合了多部清代史料笔记的丛书,其内 容丰富,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通过对该丛书的 目录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清代时期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当时人们 的思考和点。
精彩摘录
《海国四说清代史料笔记丛刊》是一部汇集了清代史料笔记的著作,其中包含 了大量有关海国的精彩摘录。这些摘录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而且对于了解清代 海国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书中摘录了许多有关海国地理的描述。这些描述详细记录了海国的地理位置、 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方面的信息。例如,有一段摘录描述了海南岛的地理环 境:“海南岛位于南海之中,北接雷州半岛,南至曾母暗沙,东临菲律宾群岛, 西靠越南、泰国等国。岛上山峦起伏,河流纵横,气候温暖潮湿,四季如春。”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海国四说清代史料笔记丛刊》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海国四说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中的精彩摘录对于了解清代海国文化具有重要 意义。这些摘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海国的历史和文化,还可以为研 究清代政治、经济等方面提供珍贵的史料依据。
笔记体史料初探
笔记体史料初探徽学的研究主题集中于明清。
相对于其他时期,明清时期的史料不论种类还是数量都具有极大优势。
正因为史料的丰富性,在进行具体研究时对于史料的取舍就会产生极大的偏差。
其中笔记史料往往容易被初学者所忽略。
但细细品读之后就会发现,笔记史料比较正史史料和其他史料有其自身的优势,利用得法往往会得到突破性成果。
一、笔记体史料的界定在对笔记体史料做出界定之前,首先要对笔记的概念有所理解。
“笔记”一词,语出南梁刘勰。
《文心雕龙》卷九《才略》云:“路粹、杨修,颇怀笔记之功;丁仪、邯郸,亦含论述之美。
”那么笔记究竟何解呢?有学者针对刘勰的说法,提出笔记应有一下四层含义:(1)笔记是个人情志的表露和记录;(2)笔记本身内容涉及广泛,虽然有诸多不足,但对经国教化也有极大帮助;(3)笔记不拘形式,而又以精练为要;(4)笔记的语言文字并举,雅俗共赏。
将以上含义进行概括,可以大致将笔记定义为:笔记是用浅显的文字语言,将自己的个人情志加以表达,雅俗共赏,并有辅助教化的功能。
在对笔记的概念有所了解之后,笔记体史料的界定就相对容易了。
我们大致可以将具有史料研究价值的笔记归纳入笔记体史料的范畴。
再将这个概念细分,可以把笔记体史料分为两种。
第一,史料笔记;第二,历史笔记。
“史料笔记”的概念是近代“新史学”研究范式兴起之后出现的崭新的史学概念。
随着“新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史料笔记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在此背景下,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华书局出版了一整套“历代史料笔记丛刊”。
并按照时间顺序,推出了四个系列的“史料笔记”丛刊——《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元明史料笔记丛刊》、《清代史料笔记丛刊》和《近代史料笔记丛刊》。
中华书局这一套史料笔记丛刊收录的,主要是那些偏向记录“历史琐闻”的笔记。
编辑出版这些丛刊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学者们研究过程中资料缺乏的问题,此外还有为文史爱好者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和近代社会的真实面貌提供便利的目的。
“历史笔记”,是由史学大家瞿林东先生首先提出的。
清代史料笔记:渟溪日记
清代史料笔记:渟溪日记
溪日记记录的是清代贫富差异的例子,以及时代改变和人们生活情况的变化。
日记中描述了一个社会精英的富裕生活,一个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一个贫穷农民的艰苦生活。
溪日记是一个经典的案例,揭示了清代贫富差异的普遍现象。
溪日记中提到,社会上有贫富差距。
日记写道:“今天去看胡同里的家庭,都是贫穷、穷困,没有置物,没有家具,每个家庭只有几百文钱。
”这说明社会上的贫困家庭很多,生活的境况极为困难。
另一方面,溪日记也描述了富人的生活。
日记写道:“去看贵族家庭,礼节严谨,财富丰厚,家具、置物繁多,每个家庭有几万文钱。
”这显示出富人生活的富裕,财富差异的悬殊。
此外,溪日记还描述了时代改变及人们生活情况的变化。
日记写道:“今年稻子价格非常低,民以粗粮为食,有些家庭甚至不能买肉,只有吃青菜。
农民们极端穷困,几乎每家每户都是布衣穷人。
”这说明清代的农民非常贫穷,生活备受艰难。
综上所述,溪日记是一个有力的证据,说明了清代贫富差距存在,也表明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溪日记不仅仅是一篇日记,也是一部了解清代贫富差异的历史文献,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 1 -。
清代农家账簿中的乡村经济和社会史料整理与研究
清代农家账簿中的乡村经济和社会史料整理与研究研究报告:清代农家账簿中的乡村经济和社会史料整理与研究1. 引言•概述研究背景和目的•突出清代农家账簿的重要性和价值2. 相关研究综述•回顾前人相关研究工作•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介绍研究所采用的方法论和理论框架•详述数据来源——清代农家账簿的获取途径和筛选标准4. 清代农家账簿的乡村经济史料整理与分析账簿的内容和形式•探讨农家账簿所记录的内容范围和形式特点农业生产与耕作管理•分析账簿中有关农业生产形势、作物种植、耕作管理等方面的数据经济交流与商品流通•研究账簿记录的乡村经济交流和商品流通情况,如市场贸易、商业积累等农村社会结构与人口情况•总结账簿中关于农村社会结构和人口状况的信息5. 清代农家账簿的社会史料整理与阐释家族关系与家庭经济•分析账簿提供的关于家族关系和家庭经济的史料社会交往与互助网络•探讨账簿中记录的社会交往和互助网络的情况,包括村落组织、宗族关系等社会阶层与劳动力分工•研究账簿所呈现的社会阶层和劳动力分工的情况6. 结论与启示•总结研究结果和收获•归纳农家账簿在乡村经济和社会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7. 参考文献•罗列所有相关的引用文献注:本报告仅为示例,具体内容和结构可以根据实际研究情况进行调整和扩展。
研究报告:清代农家账簿中的乡村经济和社会史料整理与研究1. 引言清代农家账簿是研究乡村经济和社会史的重要史料之一。
本研究旨在通过整理和研究清代农家账簿,深入了解清代乡村经济的运作方式和社会变迁的轨迹。
2. 相关研究综述前人的研究已经开展了一些关于清代农家账簿的相关工作,包括整理账簿、分析内容以及研究其价值等。
然而,有关账簿中的经济和社会史料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尤其是在数据分析和历史背景的结合上。
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将采用历史文献分析和定量研究方法,在清代农家账簿中挖掘乡村经济和社会史料。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清代各地的农家账簿收集、整理和筛选。
《晚清七十年》读书笔记
《晚清七十年》读书笔记《晚清七十年》是晚清历史研究专家唐德刚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全书以时间为线索,详细记述了晚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和变革。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晚清历史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下面是我的一些读书笔记。
一、晚清历史的重要阶段1. 鸦片战争:这是晚清历史的开端,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受到严重损害。
2. 太平天国运动:这是晚清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内乱,虽然最终被镇压,但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朝的统治造成了沉重打击,加速了清朝的衰落。
3. 洋务运动:这是晚清历史的一次重要改革尝试,虽然最终未能实现富强,但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
4. 戊戌变法:这是晚清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尽管最终失败,但戊戌变法推动了社会思想解放,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
5. 辛亥革命:这是晚清历史的终点,标志着清朝灭亡,民主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二、晚清历史的主要矛盾1.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这是晚清历史的主要矛盾之一,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侵略战争等手段,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2.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是晚清历史的另一个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制度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扩大,民众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
3. 儒家思想与现代化的矛盾:这是晚清历史的一个重要矛盾,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主干,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转型和适应的问题。
三、晚清历史的重要启示1. 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晚清历史表明,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民族独立,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富强。
因此,捍卫国家主权,争取民族独立是每个中国人的神圣职责。
2. 改革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晚清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实现发展,必须勇于改革创新。
在面临内外压力的情况下,晚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虽然最终未能成功,但为国家积累了宝贵经验。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0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2.文件纲领 (1)前期——《天朝田亩制度》 ①主张:“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②意义: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2)后期——《资政新篇》: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 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3)结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两个文件都未能实施。 3.历史影响: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随着 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情境体验 4.义和团运动发生时,时人的记载大不相同。信奉义和团的刘以 桐写道:(团民)“均自备口粮,毫无滋扰。”晚清大臣刚毅记载:“拳民出死力 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主剿义和团的劳乃宣写道:“其党焚杀劫 掠,无所不至。”教民樊国果记载:(义和团)“劫掠焚杀,逾土匪。”如何理解 上述史料的解释?
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 运动
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3)资产阶级:戊戌维新运动
知识排查 教材深化
一、开眼看世界
代表人物 林则徐 魏源
徐继畬
著作 《四洲志》 《海国图志》
《瀛寰志略》
内容
西洋各国消 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 息情报和国 全书”,提出了“师夷之 际知识 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 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 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 等
拓展提升 天京变乱的必然性 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 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在资本主义成为发展潮流的时代,太平天国缺乏先 进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内乱是必然的。 情境体验 1.李大钊曾指出: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立民 国而建立天国。材料中李大钊认为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晚清思想梳理总结怎么写
历史晚清思想梳理总结怎么写晚清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和挑战,社会思潮多样,并出现了许多具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家和学术派别。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西方思想的传入以及维新思潮等角度,对晚清时期的思想进行梳理和总结。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仍然以儒家思想为主流。
儒家思想充斥着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中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孔子及其学说对于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最为深远。
然而,在晚清时期,儒家思想逐渐遇到了一些挑战和质疑。
一些学者开始思考儒家思想的局限性,强调科学主义、民主政治和平等自由的重要性。
这些挑战和反思,对于晚清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晚清时期也迎来了西方思想的大规模传入。
自19世纪初,一批西方文化知识进入中国,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带来了新的思想和观念。
思想家们开始关注西方社会制度、自然科学和人文主义思想。
他们呼吁中国人民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有一些学者甚至主张要彻底抛弃传统文化,拥抱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
这些西方思潮的传入,为晚清思想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思考框架。
在晚清时期,维新思潮成为了当时社会中的主导思想。
一方面,维新派强调西学中兴、变法图强,以挽救病弱的国家命运。
他们关注国家的富强和强盛,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体制,汲取外国思想来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维新派反对封建传统,主张改革,提出了“立宪”、“变法”、“求富”的口号。
然而,晚清思想的发展并不仅仅局限于维新派的思潮,还包括了一些其他重要的学术派别和思想家的理论贡献。
例如,梁启超在思想上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试图将中西文化相结合,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康有为提出了“民主”、“平等”和“科学”等概念,并试图通过宪政改革来改变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
另外,张之洞、谭嗣同等人也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思想和政治主张。
总的来说,晚清时期的思想丰富多样,既有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延续和反思,也有西方思想的传入和借鉴。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读书笔记模板
目录分析
1
内容简介
第一章清代传 2
统社会生活流 变
3 第二章开口通
商与社会生活 初变(1840— 1894)
4 第三章西潮冲
击下的社会生 活(1895— 1911)
5 第四章文化新
潮中的日常生 活(1912— 1923)
第五章现代都市崛起 与社会生活的剧变 (1924—1936)
第六章战争洗礼中的 社会生活嬗变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生活
现代
社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领域
征引
生活
洗礼
生活史
中国
变迁 社会
战争
社会
都市
剧变
新潮
日常生活
文化
文献
内容摘要
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文化室研究室集体承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项目(2004-2008) 的最终成果(课题主持人为李长莉)。六位撰写者均为研究员,在相关研究领域有多年学术积累,并有前期研究成 果,如曾出版编年本末体三卷本《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等。本书定位为学术精 品书,为近代社会生活史领域的权威之作、精品之作。内容概要:记述自明末、晚清至1949年间,伴随中国社会 的近代化变动,人们的衣食住行、社会生活、风俗习尚、文化娱乐等诸方面的变迁轨迹,既考察近代百余年间社 会生活的总体变迁轨迹,又重点考察各个时段突出的社会生活现象,并加以文化分析,夹叙夹议,论述结合,揭 示中国社会近代转型过程中,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社会文化意义。
最新-史料笔记与社会史研究——以晚清史料笔记为例 精品
史料笔记与社会史研究——以晚清史料笔记为例史料笔记与社会史研究——以晚清史料笔记为例黎俊祥池州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安徽池州247000摘要史料笔记中包含着大量的社会史研究资料,涉及民俗史、城市史、社会经济史、社会生活史、社会变迁史、灾荒史等诸专题研究领域。
笔记中的社会史资料相较其他类型的资料而言,具有丰富全面、细致生动、客观可靠等特点。
但笔记资料较为零散、搜寻不易,限制了对笔记资料的利用。
关键词史料笔记;社会史;民俗史社会史的研究对象甚为广泛,涉及宗族、家庭、社会结构、人口、衣食住用行、婚丧、社交、时令风俗、生态环境等方面,和传统史学研究领域颇多不同,这对史料的挖掘提出了新的要求。
史料笔记的记载异常丰富,是社会史研究的史料来源之一。
本文即以笔者所寓目的晚清史料笔记为例,简介史料笔记中所包含的社会史资料,并稍加评说,以期引起人们对笔记资料的重视。
一、民俗史资料民俗史研究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史料笔记中记载民俗的文字甚多,涉及民俗的各个层面。
通过笔记中的文字,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细致地了解传统民俗及其历史变迁。
以下略举数例予以说明。
婚俗是是笔记中常常涉及到的内容。
郭沛霖在《日知堂笔记》中记载了温州地区的坐筵之俗,颇有特色。
广东地区在嫁女时,有叹成之俗。
叹成二字不详,起于何时亦不知,福格对此有详细记载其礼于将嫁之女,闭置帷中,亲戚来贺者,足才及堂,则帷中作女子哭声以谢之。
若来者亦属女郎,则褰帷径人,亦作哭声答之。
其词皆婉丽曼长,闻之如歌,与哀哭差似也。
所赠之人,大率预为拟就章句,因人而施。
且其哭不必皆出于嫁女之口,即姊妹仆妇婢子,均可于帷中助之。
这一习俗最初表达了所嫁之女对出嫁离开父母亲友的悲痛之情,后来则发展成了一种礼俗。
结婚闹新房,也是我国的传统婚俗。
《虫鸣漫录》记载了北方结婚闹房之俗。
甘熙在《白下琐言》中记载了两起因闹新房而引起的悲剧里有再婚者,甫就寝,其戚先以线系其帷,壁罅通之,隐隐曳动,帷忽自开,夫妇罔觉,以为前妇阴魂,皆惊悸而死。
《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读书笔记
《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读书笔记近代以来,中国几经战火摧残,不论是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英鸦片战争,还是随后而来的第二次中英法鸦片战争以及中法战争,都无一不意味着,中国不再似“康乾”般强大。
但在这一系列战争之后,满清的统治阶级似乎并没有真正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战争对中国社会的重要性,而只是“天真地”以为“狮子打了一个盹”,并且相信“狮子”总会苏醒。
但是,中国在三十年以后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再次失败,使统治阶级大为震撼。
一直以来被中国称之为“倭寇”的东洋小国日本,持着“现代化”的武器,大刀阔斧的向中国袭来,而中国在如火如荼的“洋务运动”下创办的一系列成效显著的“战果”,掩不住“统治阶级”日益腐朽的面目,亦挡不住昔日不足挂齿的“手下败将”;最终中日甲午战争以《马关条约》的签订而收场,它使中国的国际地位跌到新低,同时也打破了中国一直以来“天朝上国”的“美梦”,“狮子”还未苏醒,便已“遍体鳞伤”。
石泉先生的《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正是基于这场战争而作。
在自序中,老先生说道:“私意颇欲就甲午战争中国惨败之内政背景进行探索:何以中国同日本同于19世纪60年代起步效仿西方,而二十余年后,以甲午战争为标志竟乃成败判然,国际形势、国内政局皆因之发生重大变化,下启我国此后更为动荡之历史新阶段?拟寻究其所以然之故。
”石泉先生通过分析战前、战后中国之政局变幻,以“明其所以为近代史上一转捩点之故,以求与远东国际局势之演变相表里。
”“中日甲午战争,无论就远东国际形势,或就中国国内局势言之,皆为近代史上划时代之大事。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导致远东国际均势被破坏,中国国际地位日益下降,而日本则成为远东强国。
同时,中国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也以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宣告破产。
《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全书共有六个章节。
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也即第一章:甲午以前政局概观。
讨论了甲午战争前夕中国内部政局的状况。
1中国的原始资本主义 (或商业资本主义)--晚清的经济历史
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中国的原始资本主义 (或商业资本主义)——晚清的经济历史杨小凯最近朱学勤教授请笔者为百年中国史写一章中国百年经济史,盛情难却,只好慢慢收集材料,准备这一章的写作开始做阅读文献的家庭作业以後,後悔不该应允此事,因为比起做理论研究文章,阅读文献辛苦多了。
为了累积背景材料,笔者写下一些读史笔记,也许不少读者会有兴趣一睹晚清经济史。
晚清经济史最有趣的是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个是晚清经济发展的状况。
有人认为晚清经济并不是一个未发展经济,而是在城市中有相当发达的原始资本主义,或商业资本主义,其形态相当接近中国80年代温州,江浙,北京浙江村中的个体和私人经济。
第二个问题与中国和西欧十八,十九世纪经济发展的比较有关,也与当时法国和英国经济制度的差别有关,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经济发展会大大落後於西欧,为什么中国的原始资本主义不能发展到现代资本主义。
第二个问题的一个回答是,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不能从原始资本主义发展到现代资本主义。
这个回答从笔者看到的史料来看完全不符合史实。
与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关的就是对晚清洋务运动的评价。
笔者看到的资料显示,洋务运动是个失败的工业化运动,其失败不在於帝国主义的侵略,而是在於政府的「国家机会主义」,用国有企业的方式推动工业化,扼杀了私人自由企业的发展。
在分析这三个问题之前,笔者有必要说明我所采用的治史方法,笔者不同意孔子的「述而不作」的治史方法,原因是历史研究从未有述而不作的,每本历史著作都有显含或隐含的理论框架。
这些框架对历史上各现象或变数之间的关系结构作一些假定,而记载历史不可能不采用一个组织史料的框架。
试想相信地心说的人写出的天体运行史与相信日心说的人写出的必然会非常不一样。
实证的研究态度是在写史前,言明分析框架的假设,则读者可以自行判断这些假设与史实之间的关系。
当这些言明的假设之多样化到达足够多,且在不同框架之间有充分竞争时,对理解历史最有帮助的框架才会在学界共识的基础上脱颖而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料笔记与社会史研究——以晚清史料笔记为例
史料笔记与社会史研究——以晚清史料笔记为例
黎俊祥
(池州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安徽池州247000)
具
史
颇有特色。
广东地区在嫁女时,有“叹成”之俗。
“叹成”二字不详,起于何时亦不知,福格对此有详细记载:“其礼于将嫁之女,闭置帷中,亲戚来贺者,足才及堂,则帷中作女子哭声以谢之。
若来者亦属女郎,则褰帷径人,亦作哭声答之。
其词皆婉丽曼长,闻之如歌,与哀哭差似也。
”“所赠之人,大率预为拟就章句,因人而施。
且其哭不必皆出于嫁女之口,即姊妹仆妇婢子,均可于帷中助之。
”这一习俗最初表达了所嫁之女对出嫁离开父母亲友的悲痛之情,后来则发展成了一种礼俗。
结婚闹新房,也是我国的传统婚俗。
《虫鸣漫录》记载了北方结婚闹房之俗。
甘熙在《白下琐言》中记载了两起因闹新房而引起的悲剧:“里有再婚者,甫就寝,其戚先以线系其帷,壁罅通之,隐隐曳动,帷忽自开,夫妇罔觉,以为前妇阴魂,皆惊悸而死。
……又有婚之次日,宴饮新妇,诸亲在堂,其中表嫂得睡鞋,持以示众。
夫大恚,怪其妇不秘藏,遂终成反目,抑其罪之尤者矣。
”闹房本为喜庆,有着驱邪避灾的寓意,是婚庆时的普遍现象,而一些恶作剧似的闹房却给新人带来很
二、城市史资料
城市史研究是社会史研究的组成部分。
目前学界关于城市史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若干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等。
近代史料笔记中有若干以记载大城市为主体的笔记作品,可以作为城市史研究的参考资料。
如写北京的作品有瞿宣颖的《同光间燕都掌故辑略》、《故都闻见录》、崇彝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震钧的《天咫偶闻》、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夏仁虎的《旧京琐记》;写天
津的作品有高凌雯的《志余随笔》、张焘的《津门杂记》、徐士銮的《敬乡笔述》;写南京的作品有甘熙的《白下琐言》、陈作霖的《炳烛里谈》;写上海的作品有王韬的《瀛蠕杂志》、黄式权的《淞南梦影录》、葛元煦的《沪游杂记》、毛祥麟的《墨余录》;写四川的有汪海如著《啸海成都笔记》、王培苟的《听雨楼随笔》;写台湾的有唐赞衮的《台阳见闻录》等。
这些笔记作品中包含着大量地方人物、经济、民俗文化、社会发展、城市变迁的资料,为城市史、区域史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