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8篇)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8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篇一我觉得在这堂课上,主体意识严重缺失。
我太急、我不想期待、我不富有激发学生的意识甚至是能力。
我的学生不善于发言,这跟我太善于发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今后,我要做的是如何让学生这个课堂的主体更突出,要懂得退让,要懂得期待,要懂得取舍,要懂得该出手时才出手。
从一开始,从找出本文的写作顺序开始,都是由我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步移景换,少不了的是牵牵绊绊。
在“溪流”这一处的朗读中,我困惑了我有点想不通了:读着读着这句话,你的耳边仿佛听到了怎样的声音?“高悬的山涧”、“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的水居然会是“轻柔的哗哗声?”我引导范读了之后问什么声音?还是轻柔的哗哗声。
怎么会这样?我问问题的方式不对头吗?此困难解,但求赐教。
说到主体意识,我忽地意识到与其说是缺失,不如说是缺少一条主线,学生下不去,所有的问题、语言片段如同散落的珠子串不起。
而我在课上忙着一颗颗地捡拾,忙着一颗颗地串联,不是吗?过多的把我备课中的东西生硬地塞给学生,以至于让自己都觉得很好笑,说话都很虚,实在是没有底气,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是为了让课顺利下来吧!诸如对偶的写作手法,诸如“漏”字的妙用。
如何让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增强,不应该仅仅是写在论文里的一句话,也不是在听报告时记录的一句话,也不是在所谓的公开课上才有的姿态,更应该是一种常态下的常态!借用一句古诗,结束今天的教学反思——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而我已然淹没在七月天山这一片高过马头的繁花之中了,那匹能带我走过花海,能让我浮游其上的马儿已然不知去向了。
语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篇二《七月的天山》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的第一篇略读课文。
人教版教材从三年级上学期起,开始出现略读课,形成了与精读课并重的基本课型。
教学《七月的天山》,必须兼顾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
一、美美地读(12分钟左右)第一遍为朗读,要求读通读顺,读得流畅自然。
语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优秀8篇)
语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优秀8篇)《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美丽,脉络清楚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七月的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呈现了漂亮清寂而又充溢朝气的天山。
这次我为您整理了语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优秀8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共享一下我给您最好的挚友。
篇一:《七月的天山》的教学反思篇一一、教学目的1、培育学生酷爱祖国漂亮富裕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巡游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酷爱祖国、酷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根据肯定的表达依次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方、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点1、驾驭组织材料的依次和方法,可以比方、衬托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显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育酷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学习如何根据肯定的依次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2、体会并学习运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四、课前打算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充分预习,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依次和特点。
老师制作演示课件,附配乐课文朗诵。
五、课时支配:1课时六、学习过程:(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异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概宏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骄傲感便油然而生。
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清代诗人嘹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
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
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天山真宏伟。
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
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
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
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
那就让我们伴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小结: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
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通用10篇)
•••••••••••••••••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通用10篇)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通用10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通用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七月的天山》是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它文字优美,脉络清晰,记叙了作者七月骑立刻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
作者紧扣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的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反思这一课的教学,我力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以学生自学、合作学习为主,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我认为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在这节课中得到了体现。
具体表现如下:1、注重讲读训练,到达从感悟到积累本节课的设计紧扣新课程的观念,注重创设宽松和谐的自主学习氛围,在教学中予以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和空间,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把读放在首位,让学生把课文从读正确——流利——有感情。
并使学生在读中掌握课文资料,在读中感悟人们的快乐、喜悦和自豪的情绪,从而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到达对语言的感知,感悟和积累。
2、强化语言积累,凸出课堂语文味本文篇幅短,却把天山的美丽、神奇形象地再现出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欣赏这美丽的天山。
背诵是积累的好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摘抄下来,并熟读成诵,从中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好处,全面积累语言。
在理解课文时,充分的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潜力,让学生学以致用,适时的强化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实践潜力,凸显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3、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潜力在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学讨论法去读书、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并注意保护学生的发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优秀4篇)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优秀4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篇一从这天的课来看,对于词语的理解和体会,应当说还是有所体现的。
课题《七月的天山》出示之后,问学生七月指的是哪个季节?是的,那么夏天还能够用什么词来说,于是有了“盛夏”、“酷暑”等词,七月的天山,也就能说成是夏天的天山、盛夏的天山、酷暑的天山等等。
在那里,学生完成了意思相近的词语的梳理和运用。
在初读环节中,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走进七月的天山,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把相关的句子划找出来推荐给其他同学。
安排这个环节,意在用这样一种比较自然简单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而这点是针对我这个班级学生的特点的,他们的个人朗读和发言总是会怯生生的。
有这样一个镜头让我觉察今后的课堂上要更多地培养和锻炼学生敢于发言的潜力是多么重要。
有一个学生念到“饮马”一词出现了错误时,我分明听到了有同学说念错了,但是却没有指出来,最后,还是由我提了出来,而我这一举动也表现出我包办得太多了,期盼得太少,在课堂上,有时候还真就应悠着点,多等一会儿,说不定就能等到你想要的。
待到走入文中的时候,让学生在“文中有哪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这样一个问题背景下去品读、积累语言。
感受到作者能把文章写得这么美,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之一就是比喻手法的运用还有语言的准确性。
如把“塔松比作巨伞”、“把鲜花比作彩虹”、“把鲜花比作天边的霞光”、“把鲜花比作锦缎”;同时关注“漏”、“浮”字的运用。
文章的最后有一个反问句,那是作者应对漫山遍野的繁花的时候最直接的表达,请同学换种表达方式来陈述,那里也是一个语言的训练点。
最后的一个写话练习,在读了李白的《关山月》之后,写写赞美天山的话,也能够是用诗词的形式来表达。
学生的表现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也让我感谢去年领着同学们背诵诗词的日子,同时更做了个决定,赶紧去把今年要背诵的古诗词整理打印下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我觉得在这堂课上,主体意识严重缺失。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优秀14篇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优秀14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篇一《七月的天山》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的第一篇略读课文。
人教版教材从三年级上学期起,开始出现略读课,形成了与精读课并重的基本课型。
教学《七月的天山》,必须兼顾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
一、美美地读(12分钟左右)第一遍为朗读,要求读通读顺,读得流畅自然。
说一说七月的天山给我们总的印象。
第二遍为默读,要求读出线索来。
课文开头说“骑马上天山”,二三四自然段均有关于“骑马上天山”的表述,这是明显的一条线索。
划出表示课文明线的句子,然后读起来,读中理解段落的两层次构成(但不予深究)。
另一条线索是隐伏的线索,课文在二三四自然段都写到了“水”,寻读这些写水的句子,体会这条隐伏的线索。
第三遍为默读,读中想象画面,拉出教学线条:第二自然段侧重写水,第三自然段写树,第四五自然段侧重写花。
二、美美地品(12分钟左右)1.开展美点寻踪活动:这篇课文充满了“美”。
请同学们默读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用课文“美在……”这样的句式说话。
2.同学们自由发言。
3.综合同学们的发言,教师小结:课文的写景之美:水之美、树之美、花之美,动静结合之美,景物色彩之美……课文的意境之美:在绚丽多彩的景物中,诗人骑马游天山,也成了天山美景的一部分,这是意境之美。
课文的情景交融之美:作者的情,表现在临溪观水之际,雪水飞泻,涡流洄漩,鱼群清流,生机无限;作者的情,表现在打马穿林之时,翠林蜿蜒,重重叠叠,那么幽静;作者的情,表现在走马观花之中,花海无边,五彩缤纷,满心喜悦。
这些景中饱含着作者的喜悦、热爱与赞美,情景交融,十分动人。
课文的线条之美:首先是写作线索明晰,“骑马游天山”和“天山溪流”贯穿全文;其次是游踪清晰,移步换景,“进入天山”“再往里走”和“天山深处”交待得清清楚楚。
三、美美地记(16分钟左右)1.出示、比较几个比喻句:①太阳下,雪峰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②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精选6篇)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精选6篇)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篇1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
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文.作者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我上课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学时依照课堂教学规律,就抓住一个问题展开:“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指名的学生先说到了“雪山”,自然要体会其中的两处比喻,从中体会了比喻的妙处,再用朗读体现雪山的壮丽,由雪山的壮美再到雪水的欢快。
接着学生找到了“花”、“塔松”、“鱼儿”三处,都进行了深入理解,并结合句子开展联想说话,用朗读表现。
学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体的理解,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语,小到一个字“浮”“捧”的深入理解;还从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写作情感,小到从“心爱”感受作者对天山的深情;一字一句都表现出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无形当中,对学生进行了写法的渗透。
最后在赞美天山中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
学生明白了这天山美丽、幽静却又生机勃勃。
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给了这些花草树木、鱼儿浇灌,才会有那些生机勃勃的树和那些欢快的鱼儿。
完成略读课文,不仅学生理解深入,而且体会深刻。
但也有两点做得不够让我满意。
一是学生在抓住重点语句表达的时候,语言组织得不够流畅,用词不够优美。
二是学生在朗读技巧的掌握上还存在差距。
这是我在以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努力去培养学生的两个方面。
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篇2前天的语文课上,我教学了《七月的天山》这篇略读课文。
我先让学生通过自由读的方式整体感知了课文,接着,我又让他们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看看那部分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
学生经过十几分钟的思考、讨论,看来都有了结果。
于是,我就组织全班交流。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优秀5篇)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优秀5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篇一【教学案例】师:同学们,咱们都生活在江南,美丽的西湖,古朴典雅的苏州园林令人神往。
那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师: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生:天山真美!生: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世界。
师:咱们一起去看看天山的风光。
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师:这么如诗如画的天山,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生:(再次默读课文)师:那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美?生: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雪峰间的云影比作是银灰色的花朵,整个雪峰就变成像一块绣着花的白缎子,多漂亮呀!生:还有,作者把从峭壁断崖上泻下来的雪水比作银链,既写出了雪水的样子,又写出了它的光亮,多么生动啊!生:作者还把溪流抛起的浪花比作是盛开的白莲花,浪花像玲珑剔透的小水珠那么的美,多讨人喜爱,这里也流露了作者当时那种喜爱之情。
师:我很赞同同学们的看法,的确,生动形象的比喻能把所见的景物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有亲临其境的感觉。
除了比喻外,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去揣摩,欣赏?生:我还觉得作者用词很巧妙,很有特点,如一开头写“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这个“抛”字,写雪水流下时用“飞泻”这个词,让人感到雪水流下时很有气势。
……【教学反思】新课标指出朗读读是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
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白话文…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
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七月的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静寂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精练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优质(精彩10篇)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精练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优质(精彩10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精练1《七月的天山》一课从天山的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特点。
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学生对祖国的风景名胜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在此方面理解的信息比较多,课外书会接触一些、听别人介绍也会了解一些,还有电视电影中也能看见一些,还有不少学生去旅游,亲眼见过一些。
在教学时,我按以下教学思路进行教学:1、这是篇略读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先引导学生自读通读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交流疑问,并进行自主解决,教师适当点拔。
2、多种方式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天山的美,从中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还要把握游览的顺序和地点的转换。
3、选取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背诵和摘记,并进行背诵交流。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精练2《七月的天山》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 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如何让其在略读文章中独占鳌头,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积累方法的最佳素材呢?依据本次教研专题《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经过不断尝试,反复修改,设计了此课。
由于我们的学生对远在新疆的天山十分陌生,加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又不可与精读课文相提并论,进行精讲,因此,在课前透过课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图片,使学生对美丽的天山产生直观的感受,从视觉上来认识天山,了解天山,激发学生对天山的向往,引导了学生的阅读期盼。
进入中高年级后,语文教材有一个特点,即每个单元的导读都会明确提出单元训练的重点,于是开课之初我注意了单元训练重点的回顾,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围绕单元训练重点来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真正到达学有目的,学有重点。
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受天山之美,透过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语“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依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品味语句,进行自主地获取。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通用6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篇1《七月的天山》这篇课文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这里的夏天有着春天的魅力,秋天的凉爽,冬天的洁白。
作者从天山的水、树、花三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
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这篇课文,首先我让学生欣赏天山美景,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美的境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天山的水这一方面时,是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来谈体会,学生能抓住几个重要的比喻句,谈得有板有眼的。
教学天山的树和花两部分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谈论,提示学生用刚才的学习方法。
他们小组合作,既能谈对句子的理解,又能总结各自的景物特点。
特别是在学习“――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时,我用换词的方法让学生比较,为什么用“漏”而不用“照”,学生能把“是因为枝叶茂密,阳光照不到,只能从缝隙里漏下点点的光”,说得清清楚楚。
又如,学到――“像――像――像――”这个句式时,我让学生练习说话,没想到学生的思维如此敏捷,能说那么多的句子。
在这一段里,有“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一句话,我问:为什么一个用“走”,一个用“浮”?学生能联系前面“满是过高马头的野花”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这一课,我自认为,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但美中不足的是,我没把握好时间,把想在课内的写话练习放到了课外。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篇2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
记叙了作者七月骑立刻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之后分述了作者骑立刻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前几天听了于小冬教师上的一节《七月的天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于是,在我上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学时,我也依照她的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就抓住一个问题展开:“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立刻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能够之后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指名的学生先说到了“雪山”,自然要体会其中的两处比喻,从中体会了比喻的妙处,再用朗读体现雪山的壮丽,由雪山的壮美再到雪水的欢快。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4篇)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精选4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精选4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的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精选4篇),欢送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月的天山》这篇课文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这里的夏天有着春天的魅力,秋天的凉爽,冬天的洁白。
从天山的水、树、花三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
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的赞美之情。
教学这篇课文,首先我让学生欣赏天山美景,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美的境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天山的水这一方面时,是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来谈体会,学生能抓住几个重要的比喻句,谈得有板有眼的。
教学天山的树和花两局部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谈论,提示学生用刚刚的学习方法。
他们小组合作,既能谈对句子的理解,又能总结各自的景物特点。
特别是在学习“——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时,我用换词的方法让学生比拟,为什么用“漏”而不用“照”,学生能把“是因为枝叶茂密,阳光照不到,只能从缝隙里漏下点点的光”,说得清清楚楚。
又如,学到——“像——像——像——”这个句式时,我让学生练习说话,没想到学生的思维如此敏捷,能说那么多的句子。
在这一段里,有“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一句话,我问:为什么一个用“走”,一个用“浮”?学生能联系前面“满是过高马头的野花”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这一课,我自认为,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但美中缺乏的是,我没把握好时间,把想在课内的写话练习放到了课外。
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
记叙了七月骑立刻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
表达了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之后分述了骑立刻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前几天听了于小冬教师上的一节《七月的.天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优秀10篇)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优秀10篇)语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篇一教例删繁就简,经过三个颇有空间的学习活动展开教学过程:一是“读”。
在这个教例中,“读”是作为一种点拨手段而存在的。
读了三遍,从诵读到默读,任务有不一样,方法在变化:第一遍是诵读,主要训练概括本事,第二遍是默读,主要是训练寻读、择读的本事,第三遍还是默读,读中训练想象画面的本事。
读懂了文章,拉出了教学线条,教学简洁明了,但读得丰富饱满。
二是“品”。
学生毫无预设地边读边品,字词句段篇情感意蕴,构成了品读的精妙的角度,教学生成丰富,教学结构灵动。
在读中品析,边读边品,学生你说我说,说着说着大家就弄懂了课文,说着说着大家就有了新的见解和感受,最终教师的小结,有力地推动学生品读上升到新的高度。
三是“记”。
主要是积累丰富的课文语言。
教师从文中撷取几个不一样角度的比喻句,梳理记忆资料,目的是为帮忙学生呈现出丰富背景中的醒目的信息、主干信息,增强记忆的美感,提高记忆的效率。
从这个教例展开的“读、品、记”三项活动,应当是阅读教学的“三要素”。
把握阅读教学的“三要素”,能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什么是阅读课的基本教学资料;把握阅读教学的“三要素”,能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阅读教学的基本价值,并努力实现这个价值。
而这三要素被设计成三项主体活动,时间跨度大,在教学过程中明显起支撑作用,突出了阅读方法的运用,表现出了扎实的训练力度,简洁地表达出阅读教学的美。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篇二《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
一提起天山,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在那片古老的雪峰上,盛开着千年不遇的天山雪莲。
“天山”二字,已经足以让人浮想联翩。
越是人迹罕至的地方,越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自然之花就绽放得越为浓烈。
文中令人拍案叫绝的字词比比皆是,可谓字字珠玑,读来让人回味无穷。
对于这样的一篇美文,如何按照自读课文的要求只在一课时的时间内既解决大量的生字词,又让孩子们赏读品位文字,对于孩子们来说,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七月的天山》教案教学反思
《七月的天山》教案教学反思】在教育教学领域,教案的作用不言而喻。
一个好的教案既需要达到教学目的,又需要肯定学生的主体性,兼顾课堂操作实际情况。
评价一份教案的好坏,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进而达到教学反思,实现教学效果优化。
在本文中,笔者将从教学设计、课堂实施、教学反思等方面对《七月的天山》教案进行分析,为教学效果的优化提供参考意见。
【正文】《七月的天山》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材中的一篇文章,作者陆凤池。
教学设计时,笔者首先要将教学目标明确,本文主要朝向文言文的翻译主题,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教材之一。
笔者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考虑,对于学生来说,阅读一篇古文并不是易事。
教学设计中加入了分组合作和课堂集体讨论等教学方式来加深学生对于该篇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阅读古文的意义所在,进而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在课堂实施上,教师应当将学生分成四至五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部分,进行翻译并理解该篇文章。
同时,在实践中,我发现即使将学生进行分组,他们也有把每个人的任务进行遗漏的现象该如何解决?在课堂上,教师大可采取随机点名的方式,对每个小组的情况进行提问,来检验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
此外,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应该及时针对学生们们的讨论内容进行总结,以确保学生们能够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进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翻译任务。
对于《七月的天山》教案的教学反思,笔者认为,教学设计上应该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在教学实施中,教师需要注意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课堂效率。
同时,在教学后期,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结尾】教案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需要时刻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强化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和理解能力。
同时,在反思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对课堂教学的漏洞进行修正,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七月的天山》教案中还存在其它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听、说和读的能力。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篇)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新课标指出朗读是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
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
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七月的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静寂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
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七月的天山的一片深情。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先让学生们自由练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通过教学我发现朗读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途径,首先通过读为学生展现七月的天山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学生对七月的天山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天山景物特点的句子,结合想象,说说对七月的天山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诵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
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的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如何让其在略读文章中独占鳌头,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积累方法的最佳素材呢?依据本次教研专题《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经过不断尝试,反复修改,设计了此课。
一、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由于我们的学生对远在新疆的天山非常陌生,加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又不可与精读课文相提并论,进行精讲,因此,在课前通过课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图片,使学生对美丽的天山产生直观的感受,从视觉上来认识天山,了解天山,激发学生对天山的向往,引导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进入中高年级后,语文教材有一个特点,即每个单元的导读都会明确提出单元训练的重点,于是开课之初我注意了单元训练重点的回顾,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围绕单元训练重点来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真正达到学有目的,学有重点。
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受天山之美,通过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语“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注重多读感悟,进行自主地获取。
依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品味语句,进行自主地获取。
在文中作者多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奇特的想象,展现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景。
如:“蓝天衬着……像盛开的白莲……”在自读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可以是对重点词语的体会;可以是从修辞角度去感受;也可以是从景物特点去欣赏等等。
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感受,近而指导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现景物的美,从而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热爱和赞美。
这样的阅读指导,才会让学生尝试到自主获取的快乐。
三、注重自读品析,倡导合作交流。
在品读、感悟优美语句这一环节中,先是让学生默读思考,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在独立感悟优美语句的前提下,进行同桌交流,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篇一《七月的天山》作者从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
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
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自主阅读、品读课文、阅读整理这一块着手。
一、自主阅读,自读自悟。
本文教学遵循略读课文的原则,以学生自读为主。
学生边读边想,知道了哪些天山的信息,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出有关方位变化的句子,弄清游览的顺序和地点的转换,了解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是怎样一番景象,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品读课文,感受天山之美,文字之美。
引导学生围绕“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和“哪儿写得好,好在哪里”进行自主研读和反馈。
学生感受到了词汇的丰富,景物之美和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
三、让学生进行阅读整理,提高动手动笔能力。
首先是文中比喻句特别多,让学生把雪峰比作白缎子,雪峰间的云影比作是银灰色的花朵,溪流抛起的浪花比作是盛开的白莲花,塔松比作是巨伞等的句子进行摘抄,想象,体会运用。
其次是欣赏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三句:满山都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
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捧到你心爱的大鲜花。
然后进行仿写身边的人、景、物的排比句的仿写。
最后是对“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改写为陈述句。
但是由于本课知识点较多,一课时时间又比较紧张,所以安排朗读与指导朗读的安排就显得少了些,文本对话体现得还不够。
《七月的天山》的教学反思篇二《七月的天山》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的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一、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本文是关于《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
针对本课,我选择了充分调动学生想象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让学生经历一个自读自悟的过程,由一个画面与文字不断转化,就是学生一个感情体验由浅入深的过程。
教学时,我让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感受最深的段落,抓住关键词句默读课文,勾画圈点,然后通过放声朗读,读出对天山的独特感受。
同时,将读书与说话自然融合,说一说对读的部分的感受。
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理解。
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就课文内容中优美的语言描写,发表自己的理解,绘出最美的想象。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彰显!《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今天的语文课上,我教学了《七月的天山》这篇略读课文。
我先让学生通过自由读的方式整体感知了课文,接着,我又让他们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看看那部分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
学生经过十几分钟的思考、讨论,看来都有了结果。
于是,我就组织全班交流。
可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回答问题的准确度也差。
课下,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哪出了差错导致课上的这么不顺利?我思考可能是因为我首先忽略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有主见的个体,他们在阅读同一篇文章的时候产生的感受是不相同的,如何让获得不同感受的学生都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就是教师需要动脑筋的了。
《七月的天山》这篇略读课文所描绘的景色非常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或多或少的感受到了天山的美,所以,我应该从这个角度提出问题,那样,学生们都会有话可说,有话愿说。
而最初,我只是为了解决导读中的问题,进行发问,学生对此毫无兴趣可言,因此造成了尴尬局面。
我想,我的问题可以改为:读了课文,天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是哪些描写使天山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读出来。
结合着读课文,学生也轻松的感受到了天山的美,同时训练了朗读。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课标指出朗读读是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
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
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七月的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静寂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
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七月的天山的一片深情。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先让学生们自由练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通过教学我发现朗读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途径,首先通过读为学生展现七月的天山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学生对七月的天山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天山景物特点的句子,结合想象,说说对七月的天山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诵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
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课文教学完后,虽自我感觉很痛快,但仔细回忆却发现课文中有一些应教给孩子们的知识点被我漏掉了,如:课文开头那么简洁明了,却又紧扣题意,我却一读而过;另外教学中涉及到了排比句,虽给学生讲了,但却没让学生练习说话。
当然还有很多不足,希望今后语文教学中逐步改正。
《七月的天山》详细教学设计和反思《七月的天山》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的第一篇略读课文。
人教版教材从三年级上学期起,开始出现略读课,形成了与精读课并重的基本课型。
教学《七月的天山》,必须兼顾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
一、美美地读(12分钟左右)第一遍为朗读,要求读通读顺,读得流畅自然。
说一说七月的天山给我们总的印象。
第二遍为默读,要求读出线索来。
课文开头说“骑马上天山”,二三四自然段均有关于“骑马上天山”的表述,这是明显的一条线索。
划出表示课文明线的句子,然后读起来,读中理解段落的两层次构成(但不予深究)。
另一条线索是隐伏的线索,课文在二三四自然段都写到了“水”,寻读这些写水的句子,体会这条隐伏的线索。
第三遍为默读,读中想象画面,拉出教学线条:第二自然段侧重写水,第三自然段写树,第四五自然段侧重写花。
二、美美地品(12分钟左右)1.开展美点寻踪活动:这篇课文充满了“美”。
请同学们默读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用课文“美在……”这样的句式说话。
2.同学们自由发言。
3.综合同学们的发言,教师小结:课文的写景之美:水之美、树之美、花之美,动静结合之美,景物色彩之美……课文的意境之美:在绚丽多彩的景物中,诗人骑马游天山,也成了天山美景的一部分,这是意境之美。
课文的情景交融之美:作者的情,表现在临溪观水之际,雪水飞泻,涡流洄漩,鱼群清流,生机无限;作者的情,表现在打马穿林之时,翠林蜿蜒,重重叠叠,那么幽静;作者的情,表现在走马观花之中,花海无边,五彩缤纷,满心喜悦。
这些景中饱含着作者的喜悦、热爱与赞美,情景交融,十分动人。
课文的线条之美:首先是写作线索明晰,“骑马游天山”和“天山溪流”贯穿全文;其次是游踪清晰,移步换景,“进入天山”“再往里走”和“天山深处”交待得清清楚楚。
三、美美地记(16分钟左右)1.出示、比较几个比喻句:①太阳下,雪峰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②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
③(雪水)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④满山都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先由学生交流比喻之美妙,再比较四个比喻之不同:第一句是静态的比喻,第二三句是动态的比喻,第四句是多角度比喻。
2.选择自己喜爱的一个自然段练习摘抄,指导学生梳理画面:第二自然段:重点指导空间方位变化的顺序;第三自然段:重点感受修饰语的作用;第四自然段:重点指导空间方位变化的顺序。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一、关于教学目标的形成《七月的天山》是一篇略读课文。
相比于精读课,本课的教学应该有其独当之任。
崔峦在《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略读,即粗略的、不进行深究的阅读。
这种阅读方法旨在通过比较快的阅读,粗知文章大意。
”《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对于略读课的学段目标有明确的表述,其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则在学习略读的基础上“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将相同学段精读课目标与略读课目标,乃至不同学段略读课目标相比较,可知第二学段略读有这样的特点,即阅读要有速度,应该更多地训练默读,在默读中训练概括、筛选信息的能力;如果纯粹复制精读课的阅读方法进行教学,是对这一学段略读课教学的越位。
《七月的天山》就是一篇略读课文。
其阅读提示指出了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阅读结果以及可以运用的阅读方法:(1)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无比,引人入胜。
北国的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2)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3)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可以这样进行解读:(1)用一个过渡性语句,提示学习这篇略读课文,应该用略读的方法,形成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性印象,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2)仍然是运用略读课文的方法,概括出文本的主干信息及其特点,丰富和印证文本内容的整体性印象。
(3)是提示摘抄优美语句,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根据学生实际,我们制订了这样的教学目标,主要是(1)学习略读的方法,能够通过比较快的阅读,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中描写的主要景物,交流景物有何特点。
(2)摘抄、默诵文章的优美句段,积累课文语言。
同时本课是一篇美文,词汇量丰富、文采斐然,又是本册第一篇略读课文,因此,从阅读方法考虑,通过诵读交流语词理解和疏通文句又是非常必要的。
二、关于教学活动展开教例删繁就简,通过三个颇有空间的学习活动展开教学过程:一是“读”。
在这个教例中,“读”是作为一种点拨手段而存在的。
读了三遍,从诵读到默读,任务有不同,方法在变化:第一遍是诵读,主要训练概括能力,第二遍是默读,主要是训练寻读、择读的能力,第三遍还是默读,读中训练想象画面的能力。
读懂了文章,拉出了教学线条,教学简洁明了,但读得丰富饱满。
二是“品”。
学生毫无预设地边读边品,字词句段篇情感意蕴,构成了品读的精妙的角度,教学生成丰富,教学结构灵动。
在读中品析,边读边品,学生你说我说,说着说着大家就弄懂了课文,说着说着大家就有了新的见解和感受,最后老师的小结,有力地推动学生品读上升到新的高度。
三是“记”。
主要是积累丰富的课文语言。
教师从文中撷取几个不同角度的比喻句,梳理记忆内容,目的是为帮助学生呈现出丰富背景中的醒目的信息、主干信息,增强记忆的美感,提高记忆的效率。
从这个教例展开的“读、品、记”三项活动,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三要素”。
把握阅读教学的“三要素”,能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什么是阅读课的基本教学内容;把握阅读教学的“三要素”,能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阅读教学的基本价值,并努力实现这个价值。
而这三要素被设计成三项主体活动,时间跨度大,在教学过程中明显起支撑作用,突出了阅读方法的运用,表现出了扎实的训练力度,简洁地表达出阅读教学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