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整理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部分:推断(共12题)1, 教化方针的基本构成:教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教化的性质);教化的培育目标(广义的培育目标,即教化目的);实施的途径(实现教化目的的途径)。
2, 发展教化的三个途径:教学工作(主要途径);科研训练(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新的教化方针予以强调)。
3, 我国学位制度分为三级:学士, 硕士, 博士。
4, 我国现行高校领导体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5, 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群众行使民主权利, 民主管理学校的重要形式。
6, 宏观高等教化结构:包括层次结构, 科类结构, 形式结构, 能级结构, 地域结构(即布局), 管理体制结构等。
7, 微观高等教化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 课程结构, 教材结构, 队伍结构, 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8, 高校教学系统组成:老师, 学生, 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
9, 高校课程分类:从层次构成上,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从形式上看,可分为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
10, 大学生参及科研活动:有多种途径,可以结合日常教学进行,也可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
11,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人才培育的目的;现实参及的方式;定向选择的内容;互补并进的效果。
12,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培育人方面起的作用:可促进知识的转化和拓展;有利于增加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创建才能和组织才能;有利于大学生提高修养, 完善特性品质。
第二部分:名词说明(共21题)1, 高等教化P5:高等教化是在完全的中等教化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化,是培育各类高级特地人才的社会活动。
2, 广义文化P17:最广义的文化可以泛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建的物质财宝和精神财宝的总称。
3狭义文化P17:常常是人们对精神财宝及精神生活的一种通称,在此“文化”一词从狭义的角度运用。
4, 教化方针P29:教化方针是国家在肯定历史时期,依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须要和基本国情,通过肯定的立法程序,为教化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化政策的总概括。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整理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整理一、引言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和教育活动的学科。
它是培养教育工作者的理论基础,也是指导教育实践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对教育学原理的知识点进行汇总整理,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教育学的核心内容。
二、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1.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和教育活动的学科,它涉及到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和组织等方面的理论问题。
2. 教育学的基本任务教育学的基本任务是深入研究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培养具有优秀人格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
3.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以及教育与社会、教育与心理等方面的关系。
4. 教育学的学科特点教育学具有理论性、应用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特点。
它既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又具有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的特点。
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1. 教育的客观性原理教育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它具有独立于个体意识和意愿的客观性。
教育活动和教育目标应当符合客观规律。
2. 教育与发展相一致的原理教育应当与人的发展相一致,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
教育活动应当有利于发展个体的能力和素质。
3. 教育的社会性原理教育不仅是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应当通过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4. 教育的差异性原理每个个体都具有独特的发展需要和潜能,教育应当根据个体差异采取针对性的方法和策略,满足不同个体的发展需求。
四、教育学的主要理论流派1.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人的尊严和人的自由发展。
它认为教育应当着重培养个体的人文素质和创造力,追求整体教育和个性教育的统一。
2. 行为主义教育理论行为主义教育理论注重教育的结果和行为的改变。
它主张通过刺激和反馈来培养学生的理性行为,并通过强化和惩罚来调节学生的行为。
3. 认知主义教育理论认知主义教育理论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认知结构。
教育学知识重点(整理完整版)
三维目标:是指一节课内所要预期完成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教育是促进人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和社会活动经验的基本途径。
从广义上来讲,凡是增长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增强人们体质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可以称之为教育活动。
广义教育,包括制度化教育,也包括非制度化教育他是众多形态教育的总称。
它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职场中、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它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由社会专门机构及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 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施加影响,促使人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人们日常所说的教育,多数情况下就是指这种狭义的教育。
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促进人发展的基本结构,推动着教育活动的进行。
教育者(主导者),学习者(载体,主体),教育影响(中介或条件)(目的,内容,途径,方法,手段,环境)。
相对独立,规定。
教育的起源(理解)1,神话起源2,生物起源论:是第一次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对问题的解释走上路科学的道路。
19世纪法国利托尔诺〈〈各人种的教育演化》把动物世界生存竞争和天体本能看成是教育的基础。
英国沛西*能〈〈人民的教育》教育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 3心理起源4,劳动(社会)起源论:恩格斯“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教育学的产生及发展〈〈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学记》高度概括了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
对教育的作用、古代学校教育制度和视导制度、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及方法是生关系等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
@在欧洲,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柏拉图的〈〈理想国》,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总结了当时,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经验,提出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制度,规定了不同阶级的人的不同教育内容,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了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思想。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一、名词解释1.教育的概念: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教育目的系统。
3.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4.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法律保障的、免费特征的教育制度。
5.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心变化。
6.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7.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8.经验课程:也称为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9.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0.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二.简答题1. 学校产生的条件:(1)进入奴隶社会后,金属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生产水平提高了,有了剩余产品且足以供养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与学习,学校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及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教师。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内容。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2、“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3、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4、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过程。
5、从个人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相对独立性。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or教育媒介or教育措施。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二、教育的功能(作用)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三、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
中国的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3、心理起源说:(孟禄)认为教育是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没有把握教育目的性。
教育学期末重点总结整理
教育学总结整理1.中文“教育”的字源字义①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②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教育分别做了具体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2.教育的含义: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3.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教育者: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学习者:忽视教育对象的主动性。
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手段):教育内容积累起来的各种丰富经验,是符合教育目的最有价值和适合学习者身心发展水平的影响。
4.教育形态是指教育的客观存在形式和表现形态。
5.根据教育活动的规范程度教育形态分为非制度化的教育和制度化的教育。
从教育活动的存在范围看,教育形态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从教育所运行的时间来划分,分为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化社会的教育。
6.教育的起源:①神话起源论(最古老)教育是由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
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顺从神或天。
②生物起源论(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法·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主要观点是教育是一种本能的生物现象。
缺点是没有把握教育目的性和社会性。
③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孟禄。
主要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无意识的模仿。
缺点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④劳动起源说(最科学,越正确)主要集中于我国和苏联,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劳动。
代表人物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7.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8.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①教育没有独立形态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③没有专门从事教育的人员和相对稳定的教育对象④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与生活⑤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9.学校产生的时间:奴隶社会初期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我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的商代。
教育学复习资料整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非常重视教育在国家开展和人的开展中的作用。
?礼记?是儒家著作,其中?学记?(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为经典。
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见于其弟子辑录的?论语?中。
主张“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古希腊人。
启发式教育,?产婆术?,方法:讨论、谈话、提问等。
4.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三个里程碑:①②③①柏拉图:古希腊人。
培养哲学人才,?理想国?和?法律篇?。
②卢梭:法国人。
?爱弥儿?,强调培养自然人,教育要顺其自然,自然主义思想。
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革命〞③杜威:美国人。
?民主主义与教育?。
现代教育代表,提出三个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历中心。
5.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1632年撰写?大教学论?,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教育要适应自然、分科教学。
6. 赫尔巴特:德国哲学家,传统教育代表,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围绕三个中心:教师、教书、教室。
7.教育起源:心理起源:孟禄,美国心理学家,强调“无意识模仿〞。
劳动起源:在社会主义国家广为流传,如:中国。
第二章教育与开展1.教育对文化的影响:是指教育对文化的传承和开展所起的作用。
功能:①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物+人〕②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教材〕③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多元文化〕④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创新〕: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方面。
第三章教育目的1.西方传统教育目的观:①宗教本位论:代表人物:夸美纽斯、乌申斯基、小原国芳。
②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裴斯塔洛齐、福禄培尔。
根本观点: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得到自由开展,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③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迪尔凯姆、凯兴斯泰纳。
根本观点: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和社会价值来确定。
2.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精神:①我国教育目的表达了社会主义方向性;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开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根底;③培养“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④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开展是我国教育目的的质量标准;⑤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我国教育目的的一贯坚持原那么;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时代取向。
(完整版)教育学电子版整理版
●教育系统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凌节而施◆长善而救其失◆禁于未发◆教学相长●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制度,规定了不同阶级的人的不同的教育内容。
●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了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
●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被称为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早世界教育学史上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
●反对传统教育的“三中心”(即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主张新的“三中心”(即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杜威,现代教育派,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派”●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赫尔巴特明确地提出“教育性的教学”原则。
他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教学如果没有进行任何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者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131)●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外部分组按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或学习兴趣分组第二章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现实的劳动力2.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化的“物化”3.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培养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政治人才,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2.教育可以促进国家的政治民主1)教育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奠定群众基础2)教育为国家的政治民主提供人才基础3.教育传播一定社会的思想形态意识,促进受教育者的“政治社会化”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2.教育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3.教育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4.教育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第三章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1.发展的顺序性2.发展的阶段性3.发展的差异性4.发展的不均衡性5.发展的互补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论述)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简答)(一)遗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1.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着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4.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二)遗传不决定人的发展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一)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1.环境是人身心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2.环境推动和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二)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简答)(一)教育与人的发展1.教育与生理发展(1)个体的生理发展对教育有制约作用(2)教育活动对人的生理发展有促进作用2.教育与心理发展(1)教育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2)教育受制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已有水平(二)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三)不同类型的教育在人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1.家庭教育2.学校教育3.社会教育4.自我教育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一种内在需要和动力,是一种寻求发展的积极动机和渴望2.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主要体现在其广义的自我教育方面3.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会随着人的社会经验的丰富和自我意识的不断提高而逐渐增强第六章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第七章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2.教学是促进个体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3.教学是社会延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教学过程中的规律(论述)(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二)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1.正确处理知识和智力的辩证关系,防止重犯“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错误观点2.创造条件,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促进,共同提高3.给学生进行智力展示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尽量提供一些能够启发不同智慧的材料,启发儿童多元智力的发展(三)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1.科学知识的掌握是提高思想觉悟的认识基础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3.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偏向。
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教育学考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的人类早期教育。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3、古代中国教育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整理汇总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一、简答题: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特点?(P10-12)1. 教育:促进、提升个体和人类素质的活动;2. 教育:通过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3. 教育:通过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二、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P13-16)1. 高等教育的高级性;2. 高等教育的专业性;3. 高等教育的学术性;4. 高等教育的公益性;5. 高等教育的主体性。
三、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P17-20)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2. 推进科学技术发展;3. 服务社会发展需要。
四、选择题:(P19页)1810年,德国的威廉·冯·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提出了著名的“教学及科研相统一”、“通过科学研究促进教学”的原则。
在洪堡和柏林大学的影响下,“洪堡原则”迅速传至西欧、美国、东欧、日本和中国,成为现代大学共同遵守的一条原则。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一、简答题: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具有哪些总体特征?其一,学在官府,或称学术官守、非官无学;其二,官学一体,或官师合一;其三,政教合一。
二、选择题(P24)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机构,它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将教学活动及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从唐代到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
三、选择题(P26)作为东罗马帝国的教育中心,其任务是为帝国训练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官吏。
教学内容以七艺为基础,七艺之上设哲学、法律学和修辞学三种。
四、选择题(P27)最初成立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具有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和宗教性等特点。
五、选择题或名词解释(P30)1862年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亦称“赠地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名,拨联邦土地3万英亩,用这些土地的收益维持、资助至少一所学院,而这些学院主要开设有关农业和机械技艺方面的专业,培养工农业急需人才。
六、选择题(P30)1904-1918年,威斯康星大学率先提出大学应具有社会服务职能,从而将德国大学拥有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又向前拓展了一步。
教师招聘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一、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
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 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 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本质属性:教育育人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 起源:神话起源说——体现神或人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朱 熹。 生物起源说——动物的本能,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法)利托尔诺 和(英)沛西·能 。 心理起源说——儿童对成人的模仿;(美)孟禄。 劳动起源说——教育的社会起源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LOGO
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功能:按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 按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负向功能); 按作用呈现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发展历程: 学校出现意味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一个质 的飞跃。 夏代:有学校的设置。 西周:中国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宋清:教育内容--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明代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
三、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 概念: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作用(功能):导向、激励、评价、调控。 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教育目的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主要标准。 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与教育方针: 分类: 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确立理论: 个人本位论:孟子、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马利坦、赫钦斯、 奈勒、马斯洛、萨特等。 社会本位论: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 、巴格莱等。 两者的历史具体的统一
教育学章节知识点整理
1.教育定义: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2.最早将“教育”作一词连用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教育即生活——杜威、教育为美好生活做准备——斯宾塞、3.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种复杂的自发行为;动物界没有像人类这样的高级语言和符号系统,它们的思维不够发达,所有活动只是在个体层面上;动物的教育也基本上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而人类的教育则不会。
4. 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5.终生教育:终生、教育、生活、“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带来了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带来了教育观念的变革。
表现在时间上、空间上、方式上、教育性质上。
6.教育分类:(一)按教育的正规化程度: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二)按实施教育的机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7.家庭教育的特点:随机性、个别性、启蒙性、经验性(一个随着一个去取经)8.社会教育的特点:全民、广泛、实用、终身、开放(所有的人随时随地放开来学习有用的东西)9.学校教育的特点:专有、可控、相对稳定。
学校教育是由专门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四有三专)。
10.教育的产生条件(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可能性、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要——必要性、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现实性11.按教育的历史阶段分: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等1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原始、融合、同一(相同原子融合在一起构成同一类东西)13.古代学校教育的六个特点;与生产力分离、统治阶级利用、学习古典人文学和治世之术、是个别教学是灌输与死记、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萌芽。
14.《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资料整理
一、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生产性、科学性、世俗性、国际性、平生性、革命性二、学校教育的特殊性1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2 有专业教师施教3 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三、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2.人的全面发展含义指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的全面协调发展,此外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3.其基本内容主要有: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工造成为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途径。
四、教师劳动的特点1.劳动对象的复杂性 2、劳动手段的主体性 3、劳动时间的延续性4.劳动空间的室内性 5、劳动成果的精神性五、试论个体身心发展的普通规律(人的发展有哪些基本特征)1、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4、互补性5、个别差异性六、教师劳动职业的专业性1、专业功能与专业伦理2、专业知识和技能3、专业训练和资格4、专业自主5、专业团体或者专业组织 6、专业地位七、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1、广泛的综合修养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良好的人品;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 ;健康的身心和一定的兴趣爱好2、教师学科专业修养掌握该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该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及相关知识;学科发展的历史及趋势;学科思维方式和方法论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质基本教育科学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育学 ; 先进的教育理念;较高的教育专业能力—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研究能力4、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八、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参观法等九、如何上好一堂课?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灵便、学生主动、语言艺术、学生思维活跃十、教师的权利?1、教育教学权2、学术活动权3、指导评定学生权4、报酬待遇权5、参预教育管理权6、进修培训权十一、教师的义务1、遵纪守法义务2、教育教学义务3、思想品德教育义务4、爱护尊重学生义务5、保护学生义务6、提高思想业务水品义务十二、简述教学的普通任务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和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知识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能力3、发展学生的体力。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本章统领后面的教学内容,于是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都可能出,需要重点学习。
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教育和教育学的基本概念。
(2)在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中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教育家及其代表作和主要观点。
(3)教育和教育学在历史各阶段发展的特点。
(4)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和个案研究法在教育学研究中的运用。
(5)应用教育学理论分析教育现象。
考纲链接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通过故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2.广义的教育是指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1)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2)统治阶级对人材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3)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4.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1)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
(2)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森严的等级性。
(3)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
(4)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
(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浮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
5.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教育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
6.现代教育的特点: (1)具有鲜明的生产性; (2)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 (3)内容日益科学化; (4)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5)形成为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归纳中公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归纳中公一、教育学概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发展、变化和影响因素的学科,具有跨学科性质,涉及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内容。
教育学的核心任务是研究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探讨如何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持续进步。
二、教育学常用的研究方法1. 实证研究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统计等手段收集事实数据,分析教育现象和规律。
2. 文献研究方法:收集、整理和分析各种教育文献,包括书籍、期刊、报告等,探讨教育问题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3. 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深入访谈、问卷调查等质性研究手段,揭示个体的经验、观念和情感,了解教育问题的多元性。
4. 数量研究方法:采用量化的统计分析手段,研究教育问题的普遍性和规律性。
三、教育学的重要理论1. 教育目的理论:包括个体全面发展理论、社会化理论、技能培养理论等,围绕教育的最终目标和价值取向展开探讨。
2. 教育内容理论:研究教育的内容和体系,如学科课程理论、文化教育理论、体育教育理论等。
3. 教育方法理论:探讨教育的传授和实施方式,包括启发式教学理论、社会互动教学理论等。
4. 教育评价理论:研究教育质量和效果的评估方法和标准。
四、教育学的专业发展1. 教育学的学科分支:根据研究对象和内容不同,教育学分为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等多个学科分支。
2. 教育学的专业实践:教育学专业人才可以从事学校教育、教育管理、师范教育、教育研究、教育咨询等多种教育领域的工作。
3. 教育学的国际交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教育学领域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包括学术研讨会、学者互访、国际合作项目等。
五、教育学的新发展1. 教育技术的应用:包括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推动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的革新。
2. 教育大数据的研究: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研究教育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推动教育政策和实践的科学化。
3. 教育创新实践:探讨新型教育模式和实践,如个性化教育、多元化评价、跨学科整合等教育形式。
(完整版)教育学电子版整理版
●教育系统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记》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凌节而施◆长善而救其失◆禁于未发◆教学相长●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制度,规定了不同阶级的人的不同的教育内容。
●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了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
●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被称为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早世界教育学史上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
●反对传统教育的“三中心”(即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主张新的“三中心"(即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杜威,现代教育派,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派”●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赫尔巴特明确地提出“教育性的教学"原则。
他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教学如果没有进行任何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者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131)●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外部分组按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或学习兴趣分组第二章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现实的劳动力2.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化的“物化"3.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培养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政治人才,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2.教育可以促进国家的政治民主1)教育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奠定群众基础2)教育为国家的政治民主提供人才基础3.教育传播一定社会的思想形态意识,促进受教育者的“政治社会化”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2.教育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3.教育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4.教育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第三章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1.发展的顺序性2.发展的阶段性3.发展的差异性4.发展的不均衡性5.发展的互补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论述)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简答)(一)遗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1.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着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4.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二)遗传不决定人的发展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一)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1.环境是人身心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2.环境推动和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二)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简答)(一)教育与人的发展1.教育与生理发展(1)个体的生理发展对教育有制约作用(2)教育活动对人的生理发展有促进作用2.教育与心理发展(1)教育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2)教育受制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已有水平(二)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三)不同类型的教育在人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1.家庭教育2.学校教育3.社会教育4.自我教育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一种内在需要和动力,是一种寻求发展的积极动机和渴望2.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主要体现在其广义的自我教育方面3.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会随着人的社会经验的丰富和自我意识的不断提高而逐渐增强第六章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第七章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2.教学是促进个体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3.教学是社会延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教学过程中的规律(论述)(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二)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1.正确处理知识和智力的辩证关系,防止重犯“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错误观点2.创造条件,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促进,共同提高3.给学生进行智力展示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尽量提供一些能够启发不同智慧的材料,启发儿童多元智力的发展(三)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1.科学知识的掌握是提高思想觉悟的认识基础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3.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偏向。
教育学重点知识点整理
育学知识点整理一、教育学及其发展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创立、教育学的发展。
3.教育学发展中的教育专著:(1)中国先秦时的《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2)教育学史上,一般认为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撰写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专著;(3)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看,通常以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赫尔巴特本人被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4)杜威也被视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
二、教育及其发展1.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发展经历的阶段: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教育、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近代教育、20世纪以后的教育等几个阶段。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1.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其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教育影响是臵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
2.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1.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2. 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3.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四、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1.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是教育领域中的两门重要学科,它们研究的对象都是教育过程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
本文将对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概述。
一、教育学的重点知识点1. 教育定义:教育是指社会和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向个体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促使其全面发展的过程。
2. 教育目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健全人格、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和素质,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3. 教育过程:教育过程包括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三个方面。
其中,教育内容包括智育、德育、体育和美育等方面;教育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包括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
4. 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效果进行量化和分析的过程,主要包括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的确定。
5. 教育管理:教育管理是对教育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的过程,分为学校管理和教育行政管理两个层面。
二、教育心理学的重点知识点1. 学习的心理过程:学习是指个体通过经历和环境刺激的作用,获取新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学习的心理过程包括注意、感知、记忆、思维和联想等。
2.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研究学习的规律和原理的学科,包括行为主义学派、认知学派和社会学习理论等多个学派。
3.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指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和学习目标,制定教学活动的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的过程。
4. 个体差异:个体差异是指学习者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包括智力水平、性格特点和动机等。
5. 教育心理测量:教育心理测量是指通过观察、问卷和测试等手段,对学习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科学、客观的测量和评价。
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密切相关,两者相互依存。
教育学基于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指导和改进教育实践;而教育心理学通过对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研究,为教育学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Biblioteka ②面向全体学生促进
学生
全面
发展
德育
智育
体育
美育
劳动技术教育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创新精神
学
制
概述②
概念
简称学制②
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
性质
任务
培养目标
入学条件
修业年限
管理体制
学校关系
教育制度历史
前制度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发展
①终身化:保罗·朗格朗
全民化
民主化
多元化
教育技术现代化
教育
与教
育学
教
育
学
学科界定②
教育现象
教育问题
教育规律
历史形态①
古代①
中国①
孔子①
学记①
西方②
苏格拉底②
柏拉图②
亚里士多德
昆体良
近代教育思想②
培根
夸美纽斯①
洛克②
卢梭②
裴斯泰洛齐
康德
规范教育学①
赫尔巴特①
杜威①
教育
的学
发展
凯洛夫②
杨贤江
布鲁姆②
布鲁纳②
趋势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于小学教育衔接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类型日益多样化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①
欧美现代学制②
双轨制:西欧
单轨制:美国
分支型:前苏联
我国学制①
旧中国
壬寅学制:1902
葵卯学制:1903
能力素养
基础能力素养
职业能力素养
心理素养
身体素养
教师观①
教师角色的转变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社区的开放教师
教师行为的转变
师生关系上:尊重、赞赏、教学相长
教学上:引导、启发
对待自我:自我反思与终身学习
与其他教育者...
师生关系①
内容①
授受关系
平等关系
相互促进关系
模式
放任型
历史形态
①
原始
古代①
古代中国①
夏,学校教育形态
西周,官学体系,六艺
春秋,私学
宋代,四书五经
明朝,八股文
古代印度
教师:僧侣
教育内容:吠陀
教育活动:背诵经典、钻研经义
古代埃及
以僧为师
以书(史)为师
古代希腊①
雅典
斯巴达
古代欧洲
修道院
骑士
特点
近代②
公立教育的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教育的世俗化
重视教育立法
20世纪后
赞可夫②
巴班斯基
教育
与
社会
生
产
力
①
生产力制约经济发展①
规模、速度
结构
教育内容、手段
教育促进生产力
再生产知识
再生产劳动力
发展科学
人力资本理论②
舒尔茨
政治经济制度①
政治经济制度
决定教育性质①
决定教育领导权
决定受教育权
决定教育目的性质
决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内容
教育影响政治经济制度
培养人才
促进民主
形成舆论
科技
科技对教育的影响
专制型
民主型
如何建立良好的关系②
了解和研究学生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努力提高个人修养,健全人格
新课标背景下的师生观
尊师爱生
明主平等
教学相长
心理相容
壬子葵丑学制:1912
壬戊学制:1922 六三三制
现行的学校系统
学前教育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体制改革②
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育人为本:根本要求
改革创新:强大动力
促进公平:基本国策
提高质量:核心人物
学生与
教师
学生①
本质属性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可塑性
依附性
向师性
社会地位②
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
价值取向①
个人本位论①
孟子、卢梭、洛克、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
社会本位论①
孔子、凯兴斯泰纳、斯宾塞、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
无目的论①
杜威
辩证统一论①
马氏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①
社会分工:片面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①
我国教育的目的①
基本
精神
①
建设者、接班人、政治科学统一
传统:从属、依附地位
现在
儿童权利公约
无歧视原则
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身份;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权利义务①
权利①
人身权
身心健康权
人生自由权
人格尊严权
隐私权
名誉权和荣誉权
受教育权①
义务
遵守法律法规
遵守学校制度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
努力学习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①
学生是完整的生命个体
改变教育者观念
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
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对科技作用
①信息技术:为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文化②
文化对教育
的制约及影
响
制约教育的内容及水平
制约教育环境及教育模式
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教育的文化功能②
文化传承功能
文化选择功能
文化融合功能
文化创新功能
学校文化①
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核心)
威尔逊:基因复制
格赛尔:成熟机制
外铄论①
荀子:性恶论
洛克:白板说
华生:行为主义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发展规律①
顺序性
阶段性
不平衡性
互补性
个别差异性
影响人的发展因素①
遗传
作用
提供可能
生理前提
错误观点:遗传决定论
高尔顿
霍尔
董仲舒
环境①
作用
外因
错误观点:环境决定论
荀子
洛克
华生
教育①
主导作用①
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培养人
学生个体间有很大差异
学生蕴藏着巨大潜能
学生的...
教师
职业性质与交色②
职业性质:专业人员②
教师角色②
传道者
授业者
管理者
示范者
朋友
研究者
劳动特点①
强烈的示范性
独特的创造性
劳动的复杂性
空间的广延性、时间的连续性
长期性和隐含性
教师素养①
思想道德素养
思想素养
政治素养
职业道德素养
专业素养
学科专业知识
教育专业知识
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
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维持功能①
做出社会规范
加速个体发展
即时、延时价值
开发才能
主观能动性①:决定作用
教育
的
目的
概述②
概念
广义
狭义②
总的要求
层次结构①
国家教学目的
学校培养目标
学科课程目标
教师教学目标
作用
导向
激励
评价
理论基础①
确立依据
生产力和科技发展要求
符合政治经济需求
教育
与教
育学
教育
概述
概念①
广义
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狭义
学校教育
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基本要素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
质的规律②
有目的培养人
起源②
神话起源说
最古老的
宗教
生物起源说②
利托尔诺
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①
孟禄
模仿
劳动起源说
教育功能
方向
正功能
负功能
呈现
显性功能
隐性功能
对象
社会功能
个体功能
人口
人口对教育
的制约
人口的数量和增长制约教育事业规模、速度
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的发展
人口流动亦影响教育
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质量
改善人才结构,调整人才构成与流动
相对独立性②
历史继承性
不平衡性
教育
与人
的发
展
概述①
身心发展概念
生理
心理
发展动因①
内发论①
孟子:性善说
弗洛伊德:性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