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单元一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量1个课时。
教材分析:本课题主要通过实验来辨别什么是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以及两者的本质区别,进而介绍了什么是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以及两者这间的关系,并分别对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介绍,方便学生们更好的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对化学完全是陌生的,只有通过一些实验这种外观变化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上的概念。
所以这一阶段的学习主要通过实验现象来调动学生们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教学目的:
1、学会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掌握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2、掌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3、了解一些性质的基本概念。
教学理念: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进而能区别两种变化,归纳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
由变化引出性质,不同的变化是由不同的性质决定的,物理变化是由物理性质决定的,化学变化是由化学性质决定的。
掌握一些性质的基本概念,结合生活中的实例由学生来分析归纳,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及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化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难点:两种变化的区别,两种性质之间的区别
教学过程:。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指导书-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实验一水的沸腾【实验用品】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带有铁夹)、玻璃片、水、火柴、污物杯。
【实验步骤】1.向试管中滴加少量的水,约2~3mL。
2.用铁夹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如图所示)。
3.用酒精灯的外焰预热,然后固定在试管的底部药品所在的部位进行加热。
4.用一块洁净的玻璃片(或冷而干燥的小烧杯)靠近试管口。
现象:试管里的水沸腾,玻璃片上有水雾或小液滴。
结论:水受热汽化成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
【实验分析】1.实验原理水受热分子运动速率加快,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水由液态变为气态。
水遇冷分子运动速率减慢,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水由气态变为液态。
2.实验成功的关键(1)水的量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否则液体外溅。
(2)玻璃片(或冷而干燥的小烧杯)靠近试管口的距离。
3.实验异常现象的原因分析(1)水的量太多时,液体外溅。
(2)加热之前先进行预热,否则试管有可能炸裂。
(3)试管外壁有水,应擦拭干净,否则试管有可能炸裂。
4.实验建议(1)如果被加热的玻璃容器外壁有水,应在加热前擦拭干净,以免容器炸裂。
(2)给试管里的液体物质加热,一般要用试管夹。
试管中的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和他人。
(3)加热时先要进行预热,然后固定在药品所在的部位,用外焰加热,加热后的玻璃仪器不要立刻用冷水冲洗,否则可能破裂,也不要直接放在实验台上,以免烫坏实验台。
(4)若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试管口要向上倾斜45°(30°到60°),也要先对试管预热,然后再固定在药品集中部位加热。
实验二胆矶的研碎【实验用品】研钵、胆矾、药匙。
【实验步骤】1.取少量的胆矾(蓝矾)放于研钵内(如图1-2-1所示)。
2.用杵沿着研钵的底顺时针进行研磨。
现象:硫酸铜晶体变为蓝色的粉末。
【实验分析】1.实验原理:研磨可以使物质由颗粒状变为粉末状。
2.实验成功的关键:用杵沿着研钵的底顺时针进行研磨;不能用杵捣。
科学演示实验报告 一 上
刚才同学们测了不少东西,老师这里有一张纸条,哪位同学愿意上来测测看?
4.测量桌子的高度
同学们真会思考,能想到用纸带来帮忙测量。
观察到
的实验
现象
整理不同小组的数据,对比发现不同小组的结果不一样,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是为什么?
实
验
结
论
用手拃测量还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是在比较的时候用同一个人的手才更好。
实验目的
根据叶的形状、颜色、大小区分它是什么叶子。
实验
器材
落叶
实
验
步
骤
秋天是落叶的季节,整理我们捡来的各种各样的树叶,我发现:我们捡来了几片叶子,共有几种树叶,什么树叶最多。
观察到
的实验
现象
树叶的形状可以辨别它是树木叶子。
实
验
结
论
根据叶的形状、颜色、大小可以辨别叶子的名称。
任课教师
实验室管理员
评定等级
任课教师
实验室管理员
评定等级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学校
刘志丹红军小学
班级
一年级
时间
实验类型
演示
实验课题
第二单元3用手来测量
实验目的
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
实验
器材
长纸条,圆头剪刀,记号笔,软磁铁。
实
验
步
骤
1.介绍用手测量的单位拃
2.试着用手来测量身边的物体
那我们就试试用手来测量我们身边的物品,看它们都有多长。
实验
器材
大小不同的恐龙或其他玩具
实
验
步
骤
1图中的恐龙,哪只大,哪只小。你是怎么样比较的?
五年级下册科学一单元
五年级下册科学一单元科学实验-水的气态、液态、固态科学实验是学习科学知识和培养科学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五年级下册科学一单元中,我们将进行一系列与水的三种态-气态、液态和固态相关的实验,以便更好地理解水的性质和特点。
实验一:水的蒸发与凝结实验目的: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的蒸发和凝结现象。
实验材料:一瓶水、温度计、玻璃杯、热水壶。
实验步骤:1. 将温度计插入玻璃杯中央的水中,记录水的初始温度。
2. 将水烧开,倒入玻璃杯中,再次记录水的温度。
3. 观察水的表面,记录水的蒸发情况。
4. 将玻璃杯放置在冷凝器中,观察水的凝结情况。
实验结果及讨论:我们观察到,随着水的温度升高,水开始蒸发。
蒸发后的水蒸汽会逐渐冷却并凝结成水滴。
这说明水的蒸发和凝结是与温度相关的过程,高温下水的蒸发速度较快,低温下水的凝结速度较快。
实验二:水的沸腾与冷凝实验目的:观察水的沸腾和冷凝现象,并了解沸腾和冷凝的条件。
实验材料:一瓶水、热水壶、冰块。
实验步骤:1. 将水倒入热水壶中,加热至沸腾状态。
2. 观察水的沸腾过程,记录沸腾时产生的气泡和水蒸汽。
3. 将冰块放在热水壶上方,观察水的冷凝情况。
实验结果及讨论:我们观察到,当水被加热至一定温度时,水中产生大量气泡,并逐渐沸腾。
这是因为水中的热量变为水蒸汽,与外界空气形成气泡并逸出水面。
反之,当冰块接触热水壶时,水蒸汽会冷却并凝结成水滴。
实验三:水的冰冻与融化实验目的:观察水的冰冻和融化现象,并了解冰冻和融化的条件。
实验材料:一瓶水、冰箱、盛水容器。
实验步骤:1. 将一瓶水放入冰箱中,冷冻数小时,观察水的冰冻情况。
2. 将冷冻的水瓶取出,放置在盛水容器中,记录水的融化情况。
实验结果及讨论:我们观察到,当水被冷冻时,水会逐渐凝固成冰。
反之,当冰与温度较高的环境接触时,冰开始融化成水。
这是因为水的冰冻和融化与温度有关,低温下水凝固成冰,高温下冰融化成水。
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水的气态、液态和固态的特点及相互转化的条件。
小学科学实验单元作业
小学科学实验单元作业
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旨在帮助小学生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设计能力。
实验材料
- 水杯
- 水
- 盐
- 糖
- 小勺
- 温度计
实验步骤
1. 将水杯装满水,记下水的初始温度。
2. 向水中加入一勺盐,搅拌均匀,记录下此时的水温。
3. 将杯中的水倒掉,重新装满水,记下水的初始温度。
4. 向水中加入一勺糖,搅拌均匀,记录下此时的水温。
实验记录
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记录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向水中加入盐后,水的温度下降了。
- 向水中加入糖后,水的温度上升了。
实验分析
- 盐的加入使水的温度下降的原因可能是盐与水反应时吸收了热量。
- 糖的加入使水的温度上升的原因可能是糖与水反应时释放了热量。
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到在溶液中加入不同物质会对水的温
度产生不同的影响。
这有助于我们理解物质的特性和化学反应过程。
实验延伸
你可以尝试使用其他物质,如小苏打粉或醋,重复实验并记录
观察结果。
这将进一步拓展你对物质与水反应的认识。
参考资料
- 《小学科学教材》。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梳理-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科版(含答案)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课堂知识重现1. 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 我们研究种子的发芽实验,一般采用对比实验,在实验中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不变化,并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
3. 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对比实验的结果,没有对照组,实验组的实验结果将无法确定。
4. 种子发芽阶段需要的养料由子叶提供,因此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不需要施肥,但生长需要阳光。
5. 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等。
6. 香蕉树生活在热带,长着宽叶,可以更多地蒸发水来适应炎热;松树生活在高山上少水,叶子是针状叶,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适应缺水;仙人掌生活在沙漠等干旱的地方,叶子是刺状叶,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干旱。
7. 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8. 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9. 企鹅、雪狼为适应寒冷的环境而长有又浓又密的毛,天鹅为适应水中生活而脚上长蹼,大雁的迁徙,青蛙、蛇类的冬眠都是适应环境的表现。
10. 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11.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2. 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3.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4. 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
15. 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氧气、食物,动物为植物提供养料,他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
16.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17. 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8. 改变生态瓶条件的方法有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实验探究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实验探究实验探究实验探究是学习科学知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能提高学习效果和兴趣,还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科学的本质和精髓。
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实验探究,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1.理解实验探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掌握实验探究的步骤,并能够运用于实际问题;3.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其实验技巧和管理实验设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实验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实验的步骤以及几个具体实验。
其中,实验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主要包括实验的定义、实验的分类、实验的条件以及实验中常见的注意事项等;实验的步骤包括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的观察与分析等;具体实验包括物体的密度实验、水的气化实验、小灯泡实验以及蜡烛燃烧实验等。
三、教学方法本单元的教学采用课堂讲授和实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相互协调和促进。
在教学中,老师首先介绍实验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然后指导学生逐步进行实验操作,并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应注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发言,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四、教学流程1.第一课:实验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老师介绍实验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实验的定义、分类、条件以及注意事项等。
让学生了解实验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的源头,即科学实验。
老师总结一下本课内容,并布置作业,即答题或阅读相关科普文章。
2.第二课:实验的步骤在本课中,老师首先介绍实验的步骤,包括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的观察与分析。
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示范,让学生了解实验步骤的具体操作过程。
老师布置作业,即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并撰写实验步骤和结果报告。
3.第三课:物体的密度实验在本课中,老师介绍物体的密度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以及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的名称和用途。
实验一刚体转动惯量的测量
第二单元实验1 用扭摆法测刚体转动惯量转动惯量是刚体转动时惯性大小的量度。
刚体的转动惯量与刚体的总质量、形状大小和转轴的位置有关。
对于形状较简单的刚体,可以通过数学方法算出它绕特定轴的转动惯量。
但是对于形状较复杂的刚体,应用数学方法计算它的转动惯量非常困难,故大都用实验方法测定。
刚体的转动惯量在机械动平衡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凡是涉及往复式直线运动与旋转运动的相互转换,都必须借助具有较大转动惯量的“飞轮”才能实现,其中典型的例子是蒸汽机和内燃机。
此外,为了让机械转动更平稳,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其转动轴上加上一个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且具有一定转动惯量的飞轮。
因此,学会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方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实验目的】1. 了解ZG-2型转动惯量测定仪测刚体转动惯量的原理和方法。
2. 测定弹簧的扭转常数及几种不同形状刚体的转动惯量。
3. 验证刚体转动的平行轴定理。
【实验原理】1. 弹簧的扭转常数及刚体的转动惯量图1 ZG-2转动惯量测定仪将待测物体在水平面内转过一定角度θ后,在弹簧恢复力矩的作用下,物体就开始绕垂直轴作往返扭转运动。
忽略轴承的摩擦阻力矩,根据虎克定律,弹簧受扭转而产生的恢复力矩M 与所转过的角度θ成正比,即θK M -=(1)式中K 为弹簧的扭转常数。
根据转动定律βI M =式中I 为物体绕转轴的转动惯量,β为角加速度,由此可得θβIK -= (2)令ω2=IK,由(2)式得 -=-==θθβI Kdtd 22ω2θ上述微分方程表示转动惯量仪运动具有角谐振动的特性,即角加速度β与角位移θ成正比,并且方向相反。
此微分方程的解为:)cos(ϕωθ+=t A式中θ为角位移,A为谐振动的角振幅, ϕ为初相位角,ω为圆频率。
此谐振动的周期为KI T πωπ22==则 224T I K π= (3)根据(3)式,只要测得转动惯量仪的摆动周期T ,在I 和K 中任何一个量已知时就可计算出另一个量。
第一单元 气体的制取及性质实验
能溶 于水 密度 比空 气密 度大
难溶于水
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密度比空气密度小
收集 装置
第三部分
专题复习
净化
可用浓硫酸或 碱石灰干燥
用 NaHCO3 溶液除去 HCl,用浓硫酸干燥 向上排空气法
收集 排水法或向上 方法 排空气法 将带火星的木 检验 条插入集气瓶 方法 内,若木条复 燃, 说明是氧气
用 NaOH 溶液除去 HCl 杂质,用浓硫酸 干燥 排水法或向下排空 气法
化学
第一单元 气体的制取及性质实验
┃考点归纳┃
一、气体的制取 制取气体一般考虑三个方面:发生装置、收集装 置、存放。 (一)发生装置的选择及收集装置的选择
第三部分
专题复习
1.制取气体发生装置的选择:从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等 考虑。 A 装置:固+固加热型。凡反应物为固体、反应需要加热 的,均选 A 装置。 B 装置:固+液不加热型。凡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不需 要加热的,均选 B 装置。 2. 制取气体收集装置的选择: 从所收集的气体是否溶于水、 与空气相比密度的大小以及通常条件下是否与空气的成分反应 来考虑。 C 装置:排水法。凡难溶或不易溶于水,并与水不发生反 应的气体,均用 C 装置收集,如 O2、H2。
催化 作用。 ____________
(2)利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发生反应的化 MnO2 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 2H2O2=====2H2O+O2↑ 分解反应 ,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____________ 催化 型是____________ 作用。 排水 (3) 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____________ 法收集;氧气的密 向上排空气 度比空气大,可用________________ 法收集。
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大学化学实验一考试内容
有机化学实验单元操作问答题一、熔点的测定1.测定熔点时,遇到下列情况将产生什么结果?熔点管壁太厚;(2)熔点管不洁净;(3)试料研的不细或装得不实;(4)加热太快;(5)第一次熔点测定后,热浴液不冷却立即做第二次;(6)温度计歪斜或熔点管与温度计不附贴。
2.是否可以使用第一次测定熔点时已经熔化了的试料使其固化后做第二次测定?3.测得A、B两种样品的熔点相同,将它们研细,并以等量混合(1)测得混合物的熔点有下降现象且熔程增宽;(2)测得混合物的熔点与纯A、纯B的熔点均相同。
试分析以上情况各说明什么?4. 测定熔点时,常用的浴液体有哪些?如何选择?5. 用齐列管法测定熔点时应注意那些问题?二、蒸馏1.沸石(即止暴剂或助沸剂)为什么能止暴?如果加热后才发现没加沸石怎么办?由于某种原因中途停止加热,再重新开始蒸馏时,是否需要补加沸石?为什么?2.冷凝管通水方向是由下而上,反过来行吗?为什么?3.蒸馏时加热的快慢,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为什么?4. 蒸馏时为什么蒸馏烧瓶中所盛液体的量既不应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3?蒸馏时,为什么最好控制馏出液的流出速度为1-2滴/秒。
5.当加热后已有馏分出来时才发现冷凝管没有通水,怎么处理?三、分馏1.进行分馏操作时应注意什么?2.何谓分馏?它的基本原理是什么?3.何谓韦氏(Vigreux)分馏柱?使用韦氏分馏柱的优点是什么4.为什么分馏柱内装填料不能装得太紧?5.为什么要有相当量的液体自分馏柱流回烧瓶中?四、重结晶1.重结晶的目的是什么?怎样进行重结晶?2.选择重结晶用的溶剂时,应考虑哪些因素?3.在重结晶过程中,必须注意哪几点才能使产品的产率高、质量好?4.粗乙酰苯胺进行重结晶操作时,注意哪几点才能得到产量高、质量好的产品?5.重结晶操作中,活性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不能在溶液沸腾时加入?6.重结晶时,如果溶液冷却后不析出晶体怎么办?7.重结晶操作关键要注意哪些问题?8.粗乙酰苯胺所含的不溶性杂质,有色杂质及易溶于水的杂质是在哪步操作中除去?五、减压蒸馏1. 何谓减压蒸馏?适用于什么体系?减压蒸馏装置由哪些仪器、设备组成,各起什么作用?2. 减压蒸馏中毛细管的作用是什么?能否用沸石代替毛细管?3. 为什么在减压蒸馏时要用毛细管而不用沸石作为气化中心?如果毛细管堵塞不通,减压蒸馏时会发生什么问题应如何处理?4. 减压蒸馏时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六、水蒸气蒸馏1.什么情况下用水蒸气蒸馏?用水蒸气蒸馏的物质应具备什么条件?2.水蒸气发生器中的安全管的作用是什么?3.水蒸气蒸馏装置主要由几大部分组成?4.怎样判断水蒸汽蒸馏操作是否结束?5.怎样正确进行水蒸汽蒸馏操作?6.如使水蒸汽蒸馏能顺利进行,要注意哪些问题?7.如何判别导管被堵塞?如有堵塞应如何处理?七、萃取1.什么是萃取?什么是洗涤?指出两者的异同点。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微观世界》(实验报告)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微
观世界》(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显微镜的使用
介绍
本实验旨在让学生通过使用显微镜来观察和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
通过实验,学生将学会如何正确使用显微镜,并且观察到微生物、红血球等微小物体。
实验材料
- 显微镜
- 玻璃片
- 双凤眼染料
- 盐水
- 显微镜玻片
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材料,并将显微镜放在桌子上。
2. 将一滴双凤眼染料滴在玻璃片上。
3. 用盐水将玻璃片上的双凤眼染料溶解均匀。
4. 用镊子夹取一点溶解好的双凤眼溶液,放在显微镜玻片上。
5. 将显微镜玻片放在显微镜上,并调节显微镜的焦距,观察显微镜中的样本。
6. 观察样本时,可以使用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调节来调整观察的清晰度。
7. 观察完毕后,记得关闭显微镜,并将实验材料整理归位。
实验结果
通过本实验,我们观察到了双凤眼溶液中微小的颗粒,并且能够清晰地看到微生物的形态以及红血球的结构。
实验结论
显微镜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微观世界的工具。
通过使用显微镜,我们可以发现微观世界中所隐藏的细节和奥秘,扩大我们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注意事项
- 在使用显微镜时要小心谨慎,避免碰撞和损坏。
- 实验材料使用完毕后要进行清洁和整理。
- 在观察样本时,要保持微观镜头和样本之间的适当距离,以保证观察效果。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梳理-第一单元水 教科版(含答案)
第一单元水课堂知识重现1. 水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固定的形状、会流动、透明,但有一定体积的液体。
2. 地球表面百分之七十左右的面积被水覆盖着。
3. 蒸发的定义:水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的现象。
任何时候、任何温度下水都在蒸发。
例如:水洼中的水和湿衣服上的水都是常温下变成水蒸气蒸发到空气中,而砂锅中的水是在加热过程中变成水蒸气蒸发到空气中。
4.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风、温度和湿度。
风越大,蒸发越快;温度越高,蒸发越快;空气湿度越小,蒸发越快。
例如:我们晒衣服时会把衣服晾晒在太阳下、通风干燥处,而不会把它晾晒在潮湿的地方。
5. 水和水蒸气的异同点。
相同点:无色、无味、会流动、无固定形状。
不同点:水是液体,看得到,不易压缩;水蒸气是气体,看不到,易压缩。
水和水蒸气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6.为何盛冰的玻璃杯外壁有水珠?因为玻璃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杯壁后凝结成看得到的小水滴。
烧开水时水面冒出的“白汽”是水蒸发变成了水蒸气,在遇到上方较冷的空气后变成液态的小水珠。
7.其实,水蒸气是看不见的。
如图中,在壶嘴和“白汽”之间有一段似乎什么也没有的“空缺”,这一段物质主要是水蒸气;而我们看到的“白汽”其实是一些非常细小的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由从壶口冲出来的热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空气凝结而成的。
7. 当孩子发烧时,我们总会采用一些物理方式来降温。
在腋下、大腿、背部、额头等身体部位,用低浓度的酒精或者温水擦拭,会感到凉爽,这是由于酒精或水蒸发时,从身体表面吸热,使皮肤温度降低的缘故。
生活中的冷风扇就是利用水蒸发吸热而使空气温度降低的原理让我们觉得凉爽的。
8. 沸腾是液体受热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产生大量气泡的现象。
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一般而言,水的沸点是100℃ ,但它的沸点也会随着外界大气压强的改变而改变(如高原地区,空气稀薄,大气压强小,水可能到70℃就会沸腾)。
9. 水沸腾时的现象: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在沸腾过程中,虽然继续对水加热,但只能使水不断地变成水蒸气,它的温度保持不变。
教科版科学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实验报告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微小世界》单元实验报告实验名称:观察和⽐较不同镜⽐实验材料:放⽐镜、平⽐镜、近视镜⽐实验过程:观察放⽐镜(凸透镜)、平⽐镜、近视镜⽐),说说它们的特点?实验结论:放⽐镜中间厚边缘薄、平⽐镜中间边缘一样厚、近视镜⽐中间薄边缘厚实验名称:制作简易显微镜实验材料:两个凸透镜实验过程:1.取⽐个凸透镜1放置在放⽐镜架上,观察较⽐的⽐字,在图像清晰的前提下,看看能放多⽐。
2.在第⽐个凸透镜下增加⽐个凸透镜2,上下移动凸透镜2,看看能不能使⽐字图像放的更⽐。
3.保持两个凸透镜的距离不变,反复移进和移出凸透镜2,⽐较所看到的图像。
实验结论:两个凸透镜组合后能够将物体放得更大。
实验名称:放大镜下的昆虫实验材料:放大镜、蝇子、蟋蟀、蝴蝶等动物的标本 1套实验过程:1、观察昆虫的触角:发现触角不是一根直的,而是一节一节的;2、苍蝇的眼:发现不是一个,网格状的分布着几千个小眼;3、蝴蝶的鳞片:彩色的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4、蟋蟀的外壳:光滑的外壳上,还有许多“小刺”;5、苍蝇的脚:脚的底端有“吸盘”,所以可以在天花板上倒立。
实验结论:知道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肉眼观察不清楚的细微部分实验名称:制作洋葱内表⽪细胞玻⽪标本实验材料:显微镜、洋葱、载玻⽐和盖玻⽐、镊子实验过程:1、“擦”,⽐纸⽐把载玻⽐和盖玻⽐擦拭⽐净;2.“滴”,把载玻⽐放在实验台上,⽐滴管在载玻⽐的中央滴⽐滴清⽐;3.“撕”,洋葱鳞⽐叶的内表⽐⽐⽐⽐切个⽐形,⽐镊⽐从内表⽐撕取⽐块薄膜;4.“展”,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载玻⽐中央的⽐滴中,⽐镊⽐轻轻的把⽐滴中的薄膜展开;5.“盖“,⽐镊⽐夹起盖玻⽐,使它的⽐端先接触载玻⽐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6、“染”,在盖玻⽐的⽐侧滴加碘液,另⽐侧⽐吸⽐纸吸引,重复2〜3次,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
实验结论:洋葱表皮由很多细胞组成实验名称:观察更多种类的细胞实验材料:显微镜、细胞标片实验过程:1 .取3种细胞标本,⽐显微镜观察,把我们观察到的细胞⽐图和简单的⽐字记录下来2.查看微⽐物卡⽐,了解更多细胞。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微型世界》(实验报告)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微
型世界》(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最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微型世界》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观察和研究微型生物的特征和生活环境,增加学生对微型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实验材料
- 显微镜
- 盖玻片和载玻片
- 水样、土壤样本、纸巾等
实验步骤
1. 取一滴水样本,滴在盖玻片的中央。
2. 轻轻将盖玻片覆盖在载玻片上,尽量避免空气进入。
3. 将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上,调整焦距,观察水样中的微生物。
4. 重复上述步骤,观察土壤样本中的微生物。
5. 使用纸巾清理盖玻片和载玻片,确保下一次实验的准备工作。
实验结果
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图像,我们发现水样中存在许多微小的生
物体,如浮游动物、原生动物等。
土壤样本中也可以看到一些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
这些微生物在微型世界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
作用,对生态平衡和食物链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结论
本实验通过观察微型世界中的微生物,让学生认识到微生物的
普遍存在和重要性。
微生物不仅在自然界中起着关键的生态作用,
还对人类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通过丰富的观察材料和实际操作,
学生的科学认知能力和实验技巧都得到了提高。
注意事项
- 在进行实验时,要小心操作,避免显微镜和盖载玻片的损坏。
- 实验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整洁。
- 了解并遵守安全操作规范,确保安全。
以上为《微型世界》实验报告的简要内容,通过本实验,学生对微型世界的认识将得到扩展和强化,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实验技能。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实验报告声音单元实验报告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实验报告声音单元实验报告实验一:把一根橡皮筋的两端固定下来,并用它来研究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1)实验材料:橡皮筋、实验记录表等。
(2)实验步骤:①如图1所示,拉伸橡皮筋、按压橡皮筋、用手揉搓橡皮筋,将听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②如图2所示,轻轻弹拨橡皮筋(可将橡皮筋的一端系在或套在一个固定物体上),注意听一听是否有声音。
能听到声音时,观察橡皮筋是否振动。
将听到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③让橡皮筋停止振动,注意听一听此时是否还有声音,将结果记录下来。
(3)实验现象:①拉伸橡皮筋、按压橡皮筋、用手揉搓橡皮筋时,没有声音。
②轻轻弹拨橡皮筋时,有声音出现,此时,皮筋是在振动着的。
③橡皮筋停止振动时,声音消失了。
(4)实验结论:声音的产生和物体受力以及运动的方式(振动)有关。
实验二:空气及真空能否传播声音?(1)实验材料:闹铃、玻璃罩、真空泵等。
(2)实验步骤:①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
②让空气进入玻璃罩中,注意声音的变化。
(3)实验现象:随着空气被抽出,闹铃的铃声越来越小,最后几乎听不到闹铃的声音了;空气又进入玻璃罩后,铃声逐渐增大。
(4)实验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实验三:固体能否传播声音?(1)实验步骤:①两个同学一组,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长桌子的一端,并用耳塞或手堵住另一侧的耳朵。
②另一个同学非常轻地敲击桌子的另一端或用手指轻轻抓挠桌面,记录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的声音情况。
③将耳朵离开桌面,记录此时听到的声音情况,比较两次声音的不同之处。
(2)实验现象:耳朵贴在桌面上时可以清楚地听到敲击桌面或抓挠桌面的声音,耳朵离开桌面后,听到的声音明显减弱,甚至听不到声音。
(3)实验结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传声效果好。
实验四:固体能否传播声音?(1)实验材料:大水槽、音叉(带橡胶锤)、水。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第一单元实验和观察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第一单元实验和观察本文档旨在总结人教版六年级科学课程第一单元的实验和观察内容,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参考和指导。
实验实验一:"温度与物体的变化"实验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物体在温度变化下的表现,了解温度对物体的影响。
实验步骤1. 准备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
2. 将相同大小的金属勺子分别放入两杯水中,等待一段时间。
3. 观察勺子的表面变化,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热水中的金属勺子表面产生水蒸气,而冷水中的金属勺子表面没有产生水蒸气。
实验二:"磁铁的吸引力"实验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材质被磁铁吸引的情况,了解磁铁的吸引力。
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磁铁和一些不同材质的小物体,如纸夹、塑料片、木块等。
2. 将磁铁靠近这些小物体,观察其中被磁铁吸引的情况。
3. 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纸夹和铁质小物体被磁铁吸引,而塑料片和木块没有被磁铁吸引。
观察观察一:"昆虫的生长变化"观察目的通过观察毛毛虫的生长变化,了解昆虫的生命周期。
观察步骤1. 准备一个玻璃和一些毛毛虫。
2. 将毛毛虫放入,为其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
3. 每天观察毛毛虫的生长变化,记录观察结果。
观察结果毛毛虫经过几天的生长变化,变成了蛹,最后变成了蝴蝶。
观察二:"光的传播路径"观察目的通过观察光在不同材质中的传播路径,了解光的特性。
观察步骤1. 准备一个手电筒和一些透明材质,如玻璃、纸张等。
2. 打开手电筒,将光线照射到不同材质上,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3. 记录观察结果。
观察结果光线在透明材质上直线传播,而在不透明材质上无法传播或呈散射状态。
以上是人教版六年级科学第一单元实验和观察的内容总结,希望能对教师和学生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单元练习一教案
小学科学单元练习一教案教案:小学科学单元练习一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2. 学习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提高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的能力。
3. 培养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培养科学思维。
4. 加深对光的传播和折射现象的理解。
教学准备:1. 化学实验室用具2. 透明杯、水、铅笔教学过程:引入:老师可在黑板上写下“科学是什么?”的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举例子或故事的方式,理解科学是一种探寻自然规律的方法,并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家的故事,如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活动一:观察和实验教师可将一张白纸和一张透明薄膜分别放在阳光下观察,通过让学生观察两者的差异,引导他们思考光的传播现象。
然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一项简单的实验。
实验步骤如下:1. 准备一个透明杯,注入适量的清水。
2. 将铅笔倾斜放入杯中,观察铅笔在水中的现象。
3. 借助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铅笔断裂的位置看起来并不在真实位置上。
通过实验的过程,学生可以理解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与折射现象。
活动二:观察和记录教师可以利用实验室用具展示一些不同材质的物体,例如木头、铜线、纸张等。
然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在阳光下的现象,以及将它们放在水中的变化。
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例如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可以提高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力,培养对科学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活动三:科学思维教师可以出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如为什么蓝天看起来很蓝?为什么冰块会融化?为什么树叶会变颜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解释和想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式思考问题,比如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总结结论等。
通过科学思维的训练,学生可以培养逻辑思维和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结:教师可以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科版新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实验报告
教科版新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实验报告实验一: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外部特征观察准备:花生、玉米、绿豆、红豆、小麦、蚕豆、凤仙花等植物的种子,放大镜。
观察方法:(1)用肉眼观察种子的颜色、大小、形状及其他显著特征。
(2)用手摸一摸种子的软硬、光滑程度。
(3)用鼻子闻一闻种子的气味。
(4)用放大镜观察较小的种子的特征。
观察记录:观察结果: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各不相同。
实验二:观察蚕豆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观察目的:观察蚕豆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有什么不同。
观察准备:蚕豆、水、镊子、放大镜、记录本观察方法:(1)将几粒蚕豆放在水中,浸泡一天。
(2)取一粒干的蚕豆和一粒浸泡一天的蚕豆。
(3)从整体观察浸泡一天的蚕豆,并跟没有浸泡过的蚕豆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外部形态有什么不同。
(4)用镊子轻轻剥掉浸泡过的和没浸泡过的蚕豆的种皮,从有缝隙的一侧分别将”豆瓣”分开,用放大镜观察“豆瓣”相连的部分有怎样的结构,浸泡过和没浸泡过的种子内部结构有什么不同。
观察记录:观察结论:(1)蚕豆的外形呈肾形,接近长方形,有较硬的种皮保护种子。
蚕豆的内部结构包括种皮和胚两个主要部分,其中胚由胚根、胚芽和子叶构成。
(2)浸泡过的蚕豆和没浸泡过的蚕豆相比,从外部看,浸泡过的蚕豆体积更大,种皮破裂,发出嫩芽;从内部看蚕豆的胚根长长了,子叶更饱满。
实验三.种植凤仙花的方法(1)选种:挑选饱满、没有受过伤的凤仙花种子,目的是保证种子的发芽率。
(2)准备好花盆和土,先把一块小石头放在花盆的出水孔上,然后放入多半盆土。
(3)用手指在土中按23个洞,深度约1厘米,每个洞里放一粒凤仙花种子再用土盖住洞口。
(4)往花盆中浇一些水,直到土壤湿润,然后将它放在温暖的地方。
可以将种子放入水中,观察种子在水中的沉浮。
不够饱满的种子会浮在水面上,这样的种子挑出去,可以保证种子的发芽率。
播种是指用播种的方式种植。
播种的好季节是春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工业大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及office应用》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1505 学号:
201519010506 姓名:李菲菲
实验单元一Windows 7和Word的操作及应用
实验一Windows 7基本操作
实验时间:2015.10.21
【实验目的】
1、熟练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创建及删除。
2、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编辑操作。
3、掌握查看文件的视图方式,能够显示隐藏文件及文件的扩展名。
4、掌握库的新建及将文件夹添加到库中。
5、掌握通过控制面板设置PC机的用户帐户、硬件和声音、日期和时间、输入法以及系统和安全的方法。
【实验环境】
安装了Windows 7操作系统的PC机。
【实验内容】
教材88页的实训项目2-1和92页的实训项目2-2。
(要求:创建的Word文件的名字以学生本人的姓名命名)
【实验步骤】
1.文件及文件夹的创建及删除
(1)在D盘创建3个文件夹,依次命名为“实验一”,“实验二”,
“实验三”。
并在“实验一”文件夹下创建2个子文件夹,命名为“计
算机1班”和“计算机2班”,在“计算机1班”子文件夹下创建一
个名为“我的个人简介”的Word文件。
(2)右击D盘下的“实验三”文件夹,利用快捷菜单删除该文件夹。
2.文件和文件夹的编辑操作
(1)文件和文件夹的复制和粘贴。
将D盘下的“实验一”文件夹下的
“计算机1班”子文件夹下名为“我的个人简介”的Word文件复制到
D盘下的“实验二”文件夹下。
首先,用户先找到源文件即文件夹名
为“我的个人简介”的Word文件,右击该文件,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
选择“复制”命令,在目标文件夹即D盘下的“实验二”文件夹下进
行粘贴操作,
(2)文件或文件夹的重命名。
找到D盘下的“实验二”文件夹下“我
的个人简介”的Word文件,右击“我的个人简介”文件,从弹出的快
捷菜单中选择“重命名”命令,并输入新的文件名“我的家乡”。
打
开“我的家乡”Word文件,适当编辑。
3.查看文件的视图方式
双击D盘,按照不同的视图方式查看D盘下的所有文件和文件夹。
首先双击D盘,在工具栏中单机“更多选项”按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用户可以灵活地设置文件夹现实的视图方式,用户可以尝试更改文件夹的各种视图方式,体验不同的显示效果。
另外,用户也可以直接单机“更改视图”按钮来改变文件夹的显示方式。
4.显示文件的扩展名。
用户要查看并显示D盘下的“实验二”文件夹下“我的家乡”Word文件的扩展名,可以按以下步骤操作。
(1)找到D盘下的“实验二”文件夹下“我的家乡”的Word文件。
(2)选择“工具”“文件夹选项”命令,在弹出的“文件夹选项”对
话框的“查看”选项卡的“高级设置”列表中取消选定“影藏已知文
件类型的扩展名“”复选框,然后单击“确定”按钮即可。
(3)当用户再次打开D盘下的“实验二”文件夹时,会看到带扩展名
的文件。
5.库的新建及将文件夹添加到库中。
(1)启动库。
双击桌面上的快捷图标“计算机”,在弹出的“计算机”
窗口中,单击左侧窗格中的“库”节点;也可以按照其他方法启动库。
(2)新建库。
选择“文件”“新建”“库”命令,即可创建一个新库,
并命名为“学生信息库”。
也可以按照其他新建库的方法尝试操作。
(3)将文件夹添加到库中。
例如需要将D盘下的“实验一”文件夹下“计算机1班”子文件夹添加到“学生信息库”中。
首先启动库,在
左侧窗格中右击“学生信息库”图标,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属性”
命令,然后在弹出的属性对话框中单机“包含文件夹”按钮,在弹出的
“包含文件夹”对话框中选择用户需要添加到库中的文件夹,如选定D
盘下的“实验一”文件夹下“计算机1班”子文件夹,最后单击“包括文件
夹”按钮即可。
【实验结果】
【实验体会】
通过这次实践,我明白了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懂得了新建文件夹和删除文件夹,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编辑操作,掌握了查看文件的视图方式,懂得怎样显示隐藏文件及文件的扩展名掌握库的新建及将文件夹添加到库中。
熟练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创建及删除。
,掌握了文件和文件夹的编辑操作,掌握查看文件的视图方式,能够显示隐藏文
件及文件的扩展名,掌握库的新建及将文件夹添加到库中,掌握通过控制面板设置PC机的用户帐户、硬件和声音、日期和时间、输入法以及系统和安全的方法。
实验二Word文档的基本编辑
实验时间:2015.10.22
【实验目的】
1、掌握文档的建立、保存与打开方法。
2、掌握文本内容的基本编辑方法。
3、掌握文档的排版方法。
【实验环境】
安装了Windows 7操作系统和Word 2010应用软件的PC机。
【实验内容】
由学生自选一篇带标题的含多个段落的文章,结合教材146页的实践3-1按如下要求完成对文档的编辑与排版。
1、设置文档纸张大小为A4纸。
2、设置文档上下边距为2.4厘米,左右边距为2.5厘米。
3、为标题设置样式“标题1”。
4、为文章第一行的文字设置红色的双下划线。
5、将正文的第一段文字设为“小四”、“楷体_GB2312”。
6、复制第一段的文档格式,将其格式复制到其他段落,减少重复操作。
7、设置正文首字下沉,字体为“华文彩云”,下沉3行,距正文“0厘米”。
8、正文所有文字大纲级别设为“正文文本”,左、右缩进都为“0”,段前、段后间距为“0”,首行缩进为“2字符”,行距为“固定值20磅”。
9、将文章的主题词统一替换成英文,并为最后一个英文加删除线。
10、为正文的最后三段加项目符号,同时设置段落的悬挂缩进为零。
【实验步骤】
首先打开word软件,然后设置文档纸张大小为A4纸,设置文档上下边距为2.4厘米,左右边距为2.5厘米,为标题设置样式“标题1”,为文章第一行的文字设置红色的双下划线,将正文的第一段文字设为“小四”、“楷体_GB2312”,复制第一段的文档格式,将其格式复制到其他段落,减少重复操作,设置正文首字下沉,字体为“华文彩云”,下沉3行,距正文“0厘米”,正文所有文字大纲级别设为“正文文本”,左、右缩进都为“0”,段前、段后间距为“0”,首行缩进为“2字符”,行距为“固定值20磅”,将文章的主题词统一替换成英文,并为最后一个英文加删除线,为正文的最后三段加项目符号,同时设置段落的悬挂缩进为零。
【实验结果】
【实验体会】
(至少150字)
实验三 Word 图文混排
实验时间:
【实验目的】
1、掌握艺术字的编辑、图形的插入与格式设置、图文混排等的操作方法。
2、掌握字符设置、段落设置、页面设置等方法。
【实验环境】
安装了Windows 7操作系统和Word 2010应用软件的PC机。
【实验内容】
在实验二操作结果的基础上结合教材152页的实践3-2完成如下操作。
1、设置标题为艺术字,样式为“艺术字样式22”,字体为“隶书”,字号为“36”,加粗。
同时了解艺术字选项卡的各项功能。
2、从网上搜索一张图片,插入到正文并设置文字环绕为“紧密型环绕”。
3、选中图片,在“图片工具|格式”选项卡的“大小”组中单击“裁剪”按钮或拖动鼠标缩小图片。
4、在图片右边绘制竖排文本框,不加边框线,文本框中输入本人的姓名,字体为隶书,颜色为蓝色。
同时了解图片工具选项卡的各项功能。
【实验步骤】
(此项由学生自己完成)
【实验结果】
(以截图的方法呈现)
【实验体会】
(至少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