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例题与探究
【小初高学习】新步步高2016_2017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2斯大林模式的
训练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基础达标]1.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趋于崩溃,而苏联经济发展迅速,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
”“它”是指苏联的( )A.农业集体化道路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C.个人崇拜的盛行D.利用五年计划发展经济2.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斯大林在工业化时期,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
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主要是指( )A.牺牲农业、农民的利益为工业提供粮食、资金和原料B.余粮收集制C.取消商品、货币关系,实行供给制D.大规模开荒,提高粮食产量3.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通过如下决议:“最主要的任务是……在社会主义国营工业的领导下依靠合作社将日益众多的农户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
”这表明苏联将( ) A.与美国展开经济战B.进行农业集体化C.增加国营企业自主权D.实行实物分配制4.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存在严重的“剪刀差”(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苏联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B.限制农村私有制的发展C.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 D.维护计划经济体制5.下列表格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份报告,其反映的主要信息是( )A.苏联农业取得显著成就B.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破坏了苏联经济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显现D.经济大危机困扰着苏联[能力提升]6.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从美国进口包括拖拉机、汽车、电力设备、金属加工机器、挖掘机等,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援助下建成的。
这表明该时期的苏联( )A.社会主义工业化得以迅速实现B.得到“马歇尔计划”的大力援助C.利用西方经济危机推动工业化建设D.鼓励外国资本家租借经营工业企业7.有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不成熟的或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包围的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这样一个国度里,无社会主义建设先例的条件下形成的。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2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随堂演练人民版必修21.(2016·福建厦门一中)2012年普京再次当选俄罗斯总统时说到:“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从社会经济发展角度来说,普京不赞成“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是因为苏联( A )A.片面发展重工业B.忽视民主与法制C.受困于斯大林体制D.致力于冷战与争霸【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关键是题目的限定“社会经济发展角度”。
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党政不分;民主与法制匮乏,在经济上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把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片面发展重工业。
故选A项。
忽视民主与法制是斯大林体制在政治方面的不足,排除B;斯大林体制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不符合题意,排除C;致力于冷战与争霸是外交方面,不符合题意,排除D。
2.苏联的工业化和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进程相比,不同之处在于( A )①工业化首先从重工业起步②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③工业化影响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④工业化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
随着苏联工业化的进行,苏联逐步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故④的说法错误,可排除。
3.(2017·九江)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苏联很多地方大农场主和中农、小农大规模宰杀马、牛、猪和家禽,到了1933年,苏联的牲畜总量将近减少了50%,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A )A.农民对农业集体化的抵制B.国家通过农牧产品大规模出口积累资金C.人们自力更生迎战大饥荒D.工业化迅速发展对农牧产品需求量增加【解析】据材料提到,上个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苏联很多地方大农场主和中农、小农大规模宰杀马、牛、猪和家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损害了农民利益,遭到农民抵制,故A项正确。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课后训练21703100289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课后训练人民版必修21.1931年,斯大林在《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中说:“你们愿意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吗?如果你们不愿意,那么你们就应当在最短期间消灭它的落后状况,并且在它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展开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
别的办法是没有的。
”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斯大林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目的之一是()。
A.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B.配合农业集体化的快速进行C.与西方国家进行军备竞赛D.加强国防力量维护民族独立2.俄国(苏联)1913~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表。
下列对表中信息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轻重工业发展相对均衡B.1926年的工业生产超过1913年水平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3.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存在严重的“剪刀差”(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苏联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农村私有制的发展 B.为工业化积累资金C.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 D.维护计划经济体制4.“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的口号的出现,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出现了过激现象B.确立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还有距离C.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积极性高涨D.苏联搞农业集体化运动时机还不成熟5.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业生产停滞落后的原因在于()。
①小农经济的大量存在,制约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②苏联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破坏了农业生产力③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妨碍了农业的正常发展④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
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人民版必修2(20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人民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人民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人民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目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掌握“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理解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
2.掌握“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历史作用及弊端.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背景(1)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2)1925年的苏联仍是一个只能依靠从国外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
(3)斯大林领导时期,苏联仍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中。
2.方针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3.建设(1)1926~1928年,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并新建了几千家企业。
(2)1928~1932年,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4.成就(1)1937年,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并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2)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到1937年,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优势地位。
(3)工业总产值到1937年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练习 人民版必修2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美国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说:“对我的西方朋友们,我得说:这是历史上一个富于动力的伟大时代……他(斯大林)不仅改变了俄国的生活,而且也改变了全世界的生活。
”她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A.苏联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工业体系B.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C.苏联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D.斯大林模式充分调动了人民生产积极性解析:材料强调斯大林不仅改变俄国的生活,也改变全世界的生活,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指的是斯大林模式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对西方经济危机冲击下的国家而言,无疑提供了经济发展的思路,B项正确;斯大林模式下苏联的经济结构农轻重比例失调,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斯大林模式下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制度,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斯大林模式下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没有充分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D项排除。
答案:B2.(2018·山东曲阜师大附中期中)1928~1937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包括( )①迅速实现了苏联的工业化②工业产值跃居到世界第二位③实现了农轻重的协调发展④建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斯大林在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斯大林模式,在这种体制下,国家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
①②④正确,③错误,故选D项。
答案:D3.“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1937年之前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
苏联也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第三大工业国。
”苏联取得工业成就的重要措施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B.实施新经济政策C.重视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D.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之前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较快的原因是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项正确;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是列宁,故B 项错误;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故C项错误;当时斯大林模式没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故D项错误。
(新)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课后训练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课后训练人民版必修2一、选择题1.法、英、德、美的工业生产在1937年比1913年分别增长1%、10.4%、19.4%、54.3%,而苏联同期工业增长近750%,到1940年,苏联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国,究其原因是()A.斯大林模式比西方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更为先进B.苏联开创了独特的国民经济发展之路C.1921年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D.政府干预下的西方国家的工业复苏进程缓慢2.西方史学家认为:“苏联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下列史实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①苏联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②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③忽视消费品生产④长期僵硬地执行计划指令A.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①②④3.下表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地广人稀B.自然灾害频发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4.“我们国家(苏联)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
”材料主要反眏了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A.以工业化为主导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5.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
”他强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C.“冷战”格局的形成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6.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把……特大工厂的设备、物资和人力资源全部或部分迁移到大后方,即乌拉尔、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
截止1941年底,被迁走并迅速投产的工业企业已达1 523家,其中有1 360家属于国防工业部门。
由此,我们可判断出苏联完成企业转移的特点是()①战时紧急迁移②以国防工业为主③从中心区域迁往大后方④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⑤迁移效率高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二、非选择题7.经济体制的不断创新和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选择题1.斯大林说:“我们之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
”苏联取消新经济政策是因为该政策( ) A.不能迅速为工业化积累资金B.不能使苏联过渡到社会主义C.发展了资本主义D.发展了小农经济解析:选A。
本题考查取消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新经济政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对原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调整,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有新的政策。
C、D两项说法错误,B项与题干信息不符。
2.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从美国进口包括拖拉机、汽车、电力设备、金属加工机器、挖掘机等,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援助下建成的。
这表明该时期的苏联(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得以迅速实现B.得到“马歇尔计划”的大力援助C.利用西方经济危机推动工业化建设D.鼓励外国资本家租借经营工业企业解析:选C。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没有实现工业化,故A项错误;冷战期间,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国家进行援助,苏联予以抵制,故B项错误;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恰逢西方国家爆发了经济大危机,苏联利用西方国家资源过剩的机会,从美国进口相关设备,推动本国工业化建设,故C项正确;鼓励外国资本家租借经营工业企业,发生在列宁领导的新经济政策时期,故D项错误。
3.《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说:“农业必须过渡到可以使用拖拉机和农业机器、可以将粮食生产的商品产量提高几倍的大生产。
国家面临着两种可能:要么是过渡到资本主义的大生产,这就意味着农民群众破产,工人阶级和农民的联盟灭亡,富农的力量加强,社会主义在农村失败;要么是另一条道路。
”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B.推行农业集体化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D.实行余粮收集制解析:选B。
结合材料“农业必须过渡到可以使用拖拉机和农业机器、可以将粮食生产的商品产量提高几倍的大生产”,可以看出该措施是斯大林体制建立过程中,推行农业集体化,故B项正确;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是新经济政策的措施,故A项错误;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属于罗斯福新政时期的措施,故C项错误;实行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
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记一记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知识结构填一填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答题术语1.苏联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逐步确立起单一公有制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具有指令性计划经济的特征。
2.苏联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3.苏联模式曾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却严重制约着苏联经济的发展。
辨一辨1.(1)斯大林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运动。
(2)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完成,苏联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国家占有了绝大部分生产资料,作为剥削阶级的富农被消灭;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某某国宪法》,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基本建成。
苏联最终通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道路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苏联模式是一种怎样的模式?苏联模式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3.苏联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是什么?(1)经验:①计划经济模式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问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2)教训:①从长远看,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作用,挫伤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③牺牲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④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和思想文化体制的僵化,产生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例题与探究21703100280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例题与探究人民版必修2典题精讲例1 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体制的弊端本质上是…()A.经济权力高度集中B.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C.限制商品货币关系D.否定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思路解析:首先,A项是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的表现,故排除;B、C、D三项都属于斯大林经济体制弊端的表现,但无论是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还是限制商品货币关系,都是否定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的表现。
答案:D黑色陷阱:由于错误地把“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用指令性计划来排斥市场调节”当成了本质属性范畴的内容,所以容易错选B项。
如果在日常学习中不会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方法去看待问题,那么我们就不会有深入准确的看法或观点,判断问题就会出现失误。
变式训练1 决定苏联20世纪30年代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根本因素是()A.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B.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的需要C.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形成D.粉碎外国武装干涉的需要思路解析:斯大林模式是社会主义在苏联特定历史条件下发展的产物,是与苏联当时的国情相一致的,它基本适应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在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答案:A变式训练2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表现在()①管得过多,经济效益不高②缺乏社会主义民主③群众的创造性受到压抑④党政不分,政企不分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思路解析:本题为组合选择题,解题时采用肯定法。
斯大林模式突出特点是高度集中。
在经济方面的特点,用行政命令甚至强制手段管理经济,是一种准军事制的国民经济体系。
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形成个人高度集权的体制和制度。
斯大林模式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根据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水平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也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的趋势;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课后训练
课后训练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选择题1.斯大林说:“我们之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
”苏联取消新经济政策是因为该政策()。
A.恢复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B.不能使苏联过渡到社会主义C.扶植和发展了小农经济形式D.不能迅速为工业化积累资金2.(2011·安徽滁州高三月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
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这表明他()。
A.是西方国家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B.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充满忧虑C.赞赏苏联大力实行的计划经济模式D.认识到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3.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最大成就是()。
A.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B.农业发展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C.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D.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到1930年,牛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余粮收集制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B.新经济政策为发展工业牺牲农业C.农业全盘集体化挫伤农民积极性D.农业小生产者固有的阶级局限性5.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
这表明斯大林模式()。
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C.优先发展重工业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6.有的西方史学家认为,苏联“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其主要依据不包括()。
A.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B.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C.忽视社会消费品的生产D.长期僵硬执行计划指令7.有学者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判断政策是否正确的依据在于: ⒈是否符合国情; ⒉是否有利于政权的巩固; 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⒋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 ……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的工业 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 位。用不到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 资本主义国家过去用了50年到100年 所走过的路程。
阅读材料
材料一 目前集体农庄运动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现象,就是农民
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一批一批地加入,而是整村、整乡、甚至整个
专区地加入。
——斯大林《大转变的一年》(1929年11月)
材料二 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 牛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
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间,轻工业积
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
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
条产重工件 党业,当就但 然无这 不法是 能一 走保个这卫国需条家要路数。,十党所年知以之道必久战须的争赶长日快期 益发先业过 迫展程 近重轻,,工—工后没业—有,共
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间,轻工业积
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
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
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 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发争展日轻益工迫业近投,没有 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资赶少快,发周展期重短工,业, 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见效快,可以
他(斯大林)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 国,他(斯大林)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 器的强国。
——丘吉尔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苏联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苏联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选择题1.苏联的工业化和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进程相比,不同之处在于( )①工业化首先从重工业起步②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③工业化影响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④工业化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
随着苏联工业化的进行,苏联逐步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故④的说法错误,可排除。
答案:A2.右图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宣传国民经济发展的海报。
其包含的历史信息是( )A.五年完成国家工业化B.宣传发展经济的五年计划C.五年完成农业集体化D.新经济政策存在了五年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A、C两项明显不符合史实,再结合时间“20世纪30年代”,可知D项错误,因为新经济政策开始于1921年,故B项正确。
答案:B3.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
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解析:从题干中可以看出,农产品与工业产品的价格差距越来越大,农民在亏本义务交售农产品。
结合教材知识“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可得出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因此D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D4.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同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开展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最大相同点是( )A.消灭农村的剥削阶级B.改变分配的方式C.采取强迫命令加入D.改变所有制性质解析:A、C两项只符合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B项没有反映出“最大相同点”;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5.右图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时期的一幅集体农庄的照片,画面告诉人们怎样的信息( )①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不再依靠畜力②农庄中的农民进行大规模的集体劳动③集体农庄实现了农业的大丰收④集体农庄实行按需分配的政策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信息解读能力。
高中历史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2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时分层作业人民版必修2word格
课时分层作业(二十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建议用时:30分钟)[学业达标练]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大萧条的影响和意义因苏联的几个五年计划而增大。
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
”“独特实验”的主要表现有(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解除部分企业的国有化③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④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D[题目中的“大萧条”指的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此时的苏联在经济上正在形成斯大林模式。
该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工业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上走集体化农庄的道路。
故①③④表述正确。
②为新经济政策,故排除。
] 2.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
苏联农业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的影响B.斯大林体制的弊端C.长期战争的破坏D.西方国家经济制裁B[由题目中的时间“1953年”即可排除C项,苏联早在1945年就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此后一直处于和平之中。
苏联之所以农业产量落后,主要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牺牲了农业,故本题应选B项。
A、D两项虽为其原因之一,但并非主要原因。
]3.“在制定的总政策的范围内,国家将生产的各项物品的数量,国民收入中有多少用于生产投资,有多少用于日用消费品的生产,所有级别的工人应收入的工资数量,以及各种产品应以何种价格进行交换等所有经济决策都由上级决定”。
这种经济情况与下列哪一事件直接相关( )A.义务劳动制的实行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C.新经济政策的推行D.“斯大林模式”的确立D[材料反映了国家对工业生产进行严格的计划控制,采取直接指令性行政管理,A 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实行严格的配给制,与材料所述不符,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则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故C项错误;“斯大林模式”在管理体制上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取代市场调节,开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全新的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自我小测21703100290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自我小测人民版必修2一、选择题1(2010安徽宣城高三二模,21)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不是被“取缔”的,而是由于它承担如此沉重的任务被“压垮”了。
“压垮”新经济政策的是( )A.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经济和政治危机C.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D.苏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2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农业产品价格存在严重的“剪刀差”(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
苏联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建立健全计划经济体制B.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C.限制农村私有制的发展D.为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31931年初,苏联接受外国技术援助的项目已达124项,大部分是美、德两国提供的;同年,苏联向外国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设备总出口量的1/3。
当时,苏联大量得到西方设备的时代背景是(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严重B.西方国家不再敌视苏联政权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提出D.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开始实施4苏联的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有所不同,它优先发展重工业。
对此,下列评价较为合理的是…()A.反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B.完全体现斯大林的个人意志C.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完美无缺D.迅速改变了苏联的落后面貌5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到1930年,牛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余粮收集制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B.新经济政策为发展工业牺牲农业C.农业全盘集体化挫伤农民积极性D.农业小生产者固有的阶级局限性6某一时期,苏联明斯克生产的一粒纽扣在当地售价是1卢布,在700千米外的莫斯科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是1卢布。
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工业化建设的弊端 D.斯大林模式的形成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互动课堂21703100279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互动课堂人民版必修2疏导引导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必要性(1)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后,仍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
(2)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
2.实施(1)1925年,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2)1926~1928年,主要是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同时新建了几千家企业;从1928(3)1932年,苏联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33年开始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也于1937年提前完成。
3.评价苏联用十年的时间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有了自己的汽车、拖拉机,有了自己的航空工业、各种化学工业;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到1937年时,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达77.4%;工业总产值实现了大跨越,到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已经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苏联不再是一个技术上依赖于西方的农业国,而是世界工业强国了。
但是,苏联工业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弊病,如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1.实施(1)为改变农业生产的落后状况,实现农业的社会化大生产,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2)为了配合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斯大林决定通过农业全盘集体化来克服粮食危机。
(3)1929年下半年起,一场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了,过去一家一户自愿参加集体农庄的做法被整村、整乡、整区加入集体农庄的浪潮所代替。
(4)过火的行为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
1930年3月,斯大林为此写了《胜利冲昏头脑》一文,对集体化运动进行了整顿和纠偏,农业集体化运动又发展起来。
(5)到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的93%,集体农庄拥有的耕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99.1%。
高中历史 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7.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时作业(含解析
课时作业2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间:45分钟1.斯大林说:“我们之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
”苏联取消新经济政策是因为该政策( D ) A.恢复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B.不能使苏联过渡到社会主义C.扶植和发展了小农经济形式D.不能迅速为工业化积累资金解析:新经济政策实行多种所有制并存,不利于国家积累工业发展的资金,从而被停止实行,故D项符合题意。
2.《全球文明史》中说:“把苏联建设成为一个全面的工业社会,并要在国家的全面控制下而不是靠私人的创新才能和私人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来完成这项工作。
”材料中的“这项工作”( D )A.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B.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C.体现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D.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3.“我们国家(苏联)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
”这反映了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B ) A.以工业化为主导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解析:从两个数字对比来看,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而轻工业发展缓慢。
4.斯大林曾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
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
”为摆脱这一困境,苏联实施了( C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解析:材料文字说明苏联进行工业化建设需要大批资金,而苏联既不能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谋求贷款,更不能采用殖民掠夺的方式为工业化建设积累资本,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只能依赖自己国内资金,为此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故选C项;A、B两项时期苏联尚未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D项强调的是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而非解决工业化建设资金的方法。
精品-苏教版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练习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下表是1926—1940年苏联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状况。
由此可见,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所呈现的特点有( )高④国家经济实力大幅度下降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解析:从表格中反映的信息来看,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年均增长速度不均衡,重工业发展较快,与之相比,轻工业发展较慢,而农业发展则极其缓慢。
正因为如此,社会消费水平难以得到提高。
材料并没有体现国家经济实力大幅度下降,①②③正确,④错误。
答案:C2.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3/4;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30%。
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A.斯大林模式造成了工业与农业的比例失调B.过激的集体化压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两个五年计划片面地发展工业D.国内的政治斗争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解析: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苏联农场的生产率低于美国,同时苏联的私人土地生产率高于苏联集体农场,根据题干时间“20世纪30年代”,联系所学可知是苏联过激的农业集体化运动造成的这一现象,故B项正确。
答案:B3.下面是关于苏联的漫画《军转民——飞机锯木》,它揭示出苏联( )A.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持久和平到来C.农业经济迅速发展D.工业建设成就突出解析:材料中“飞机锯木”突出反映了苏联轻工业产品短缺,轻重工业比例不协调的状况,故选A。
答案:A 4.1925年12月,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一方针的特点是()A.采用计划经济体制B.排斥市场的作用D.取消新经济政策C.优先发展重工业解析:据材料“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可知,这一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完整word版)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自主练习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自主练习人民版必修 2我夯基我达标1. 斯大林开始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是在(A.1921年 3月B.1922年 12月C.1924年 1月D.1925年 11月思路解析:1924年 1月,列宁病逝,斯大林成为主要领导人。
答案:C2. 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A. 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B.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C. 取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 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思路解析: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答案:B3. 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是在(A.1932年B.1935年C.1937年D.1939年思路解析:苏联从 1928年起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1932年提前完成。
1933年开始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于 1937年提前完成。
答案:C4. 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有(①技术落后②资金短缺③资本主义国家威胁④没有经验可供借鉴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思路解析: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上, 苏联面临着许多困难:在国内工业建设中, 技术落后、资金短缺;外部又面临资本主义国家威胁,而且根本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
答案:D5. 下列有关苏联农业集体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为了配合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B. 大幅度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C. 曾经引起了广大农民的强烈不满D. 解决了工业化急需的粮食等问题思路解析:此题是否定选择题, 可用直选和排除相结合的方法选择。
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 但它主要是为了配合工业化, 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答案:B6.1936年,苏联通过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苏联(A. 基本建成社会主义B. 苏联已经实现工业化C. 彻底消灭富农阶级D. 农业全盘集体化完成思路解析:B 项是在 1937年, “二五”计划的提前完成,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C 项是在 1932年,富农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 D 项是在 1937年。
2020春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练习人民版
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知识点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1925年12月,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这一方针的特点是( )A.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C.优先发展重工业D.取消新经济政策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
A、B两项是苏联模式的特点,排除。
D项与农业集体化相关,与工业化无关。
苏联工业化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选C项。
答案 C2.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
”他强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 )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C.第二次世界大战迫在眉睫D.协约国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解析从题干的材料信息判断,A、C、D三项与当时的史实不符。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下开始的,这样的国际环境决定了必须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 B知识点二农业全盘集体化3.“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的口号的出现,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出现了过激现象B.确立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还有距离C.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积极性很高涨D.苏联搞农业集体化运动时机还不成熟解析把是否加入农庄当作敌我矛盾处理,这个口号反映出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了过激的情况。
答案 A4.苏联的农业政策发生变化,由原来的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转变为“全盘集体化”和“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消灭富农”,其原因和背景不包括( )A.工业发展,对粮食的需求增加B.苏联出现粮食供应困难C.斯大林的主观认识D.苏联模式的形成解析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事件的能力,理解农业集体化实施的背景,苏联模式形成于1936年晚于“全盘集体化”。
答案 D知识点三苏联模式5.苏联模式在经济上的主要表现有( )①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②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③排斥市场调节④经济管理中采用强制性的行政手段A.①②③④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题干明确要求的是“苏联模式在经济上的表现”,限定在“经济”方面,①②③④均为经济上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例题与探究人民版必修2
典题精讲
例1 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体制的弊端本质上是…()
A.经济权力高度集中
B.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
C.限制商品货币关系
D.否定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
思路解析:首先,A项是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的表现,故排除;B、C、D三项都属于斯大林经济体制弊端的表现,但无论是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还是限制商品货币关系,都是否定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的表现。
答案:D
黑色陷阱:由于错误地把“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用指令性计划来排斥市场调节”当成了本质属性范畴的内容,所以容易错选B项。
如果在日常学习中不会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方法去看待问题,那么我们就不会有深入准确的看法或观点,判断问题就会出现失误。
变式训练1 决定苏联20世纪30年代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根本因素是()
A.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B.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的需要
C.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形成
D.粉碎外国武装干涉的需要
思路解析:斯大林模式是社会主义在苏联特定历史条件下发展的产物,是与苏联当时的国情相一致的,它基本适应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在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答案:A
变式训练2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表现在()
①管得过多,经济效益不高②缺乏社会主义民主③群众的创造性受到压抑④党政不分,政企不分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思路解析:本题为组合选择题,解题时采用肯定法。
斯大林模式突出特点是高度集中。
在经济方面的特点,用行政命令甚至强制手段管理经济,是一种准军事制的国民经济体系。
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形成个人高度集权的体制和制度。
斯大林模式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根据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水平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也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的趋势;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答案:D
例2 下列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以优先、高速发展轻工业为中心②出现了苏联历史上著名的斯达汉诺夫运动
③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④推动了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思路解析:以优先、高速发展重工业为中心,工业化中对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城市
居民的增加,刺激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答案:D
绿色通道:
本题为组合选择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变式训练3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特点是…()
A.用剥夺农民的办法来积累资金
B.优先发展轻工业以改善人民生活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
D.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巩固国防力量
思路解析: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建立独立的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建立能满足农业集体化和机械化需要的现代农机制造业,建立能抵御帝国主义侵略的强大的国防工业。
答案:D
变式训练4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突出特点是()
A.执行新经济政策
B.牺牲农业保证工业化的实现
C.农、轻、重协调发展
D.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思路解析:为了摆脱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及其战争的威胁,解决国内复杂的社会矛盾,发展粮食生产,缓解工业化进程中的粮食危机,斯大林全盘推进农业集体化。
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运动的继续,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B
问题探究
问题从1926年起,苏联开始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
此后,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工业总产值就超过了德国、法国、英国,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强国。
我们应当怎样评价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导思: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首先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
革命前的俄国是一个只有中等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的国家;苏联在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之后,面临着十分艰巨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任务。
当时的苏联内部技术落后、资金短缺,外部又面临资本主义的威胁,而且根本就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
在这样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以斯大林为首的党中央在工业化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的工业化方针与政策。
探究:苏联人民在基础差、困难多的情况下,用10年多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50年到100年才能走完的路程,实现了国家工业化,不仅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而且建成了6000个大型工矿企业。
冶金、机械制造、电力、石油、采矿和运输等重工业部门都有很大发展,既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机器设备,包括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必要的大型农具,同时也加强了国防力量。
此外,随着重点开发东部地区,沙皇时代遗留下来的工业配置不合理的现象得到初步改观;全国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升,生活水平相应地得到提升。
可以说,苏联工业化建设的成就,加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提高了社会主义事业在全世界的声誉,同时为落后国家走向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生动的实例和宝贵的经验。
但是,由于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片面强调重工业的发展,导致工业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弊病,如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致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