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合集下载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word教案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word教案
2、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女皇武则天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武则天画像)
2、教师只简要介绍武则天的情况即可。(指出: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被郭沫若同志称为“政启开元,宏治贞观”)
教师概要,武则天成为皇后以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了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学生分组讨论唐玄宗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
(1)主要措施: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2)客观措施:
任用贤能。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撤冗员。
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3、结果:当时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目标导学二:开元盛世
1、(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则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 长安城复原图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即凉州,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粮食布帛产量丰富,道路畅通,物价低廉,行旅安全,商业繁茂,。到开元二十年,全国有民户七百八十六万一千二百三十六(最多时逾千万),人口四千五百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六十五,比之唐初户口增加一倍半以上。
重点
唐玄宗的主要政绩及“开元盛世“。
难点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第4课时)教案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第4课时)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课前准备通过阅读课文以及上网搜索,让学生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及如何评价唐太宗让学生在互联网上搜集唐太宗李世民的个人资料二、教学课题《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使学生了解唐王朝建立的过程和建立之后是采取哪些措施治理国家1、通过层层分析,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的基本事实2、通过互联网的搜索引导学生对唐太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了解唐王朝的建立过程和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的过程。

三、教材分析四、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课堂容量故事导入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视频理解法—使学生更好理解教学内容悬念设置—解决法—优化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五、教学过程唐太宗李世民利用互联网搜索李世民即位前的事迹。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智勇兼备,文武双全,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

为夺取皇位继承权,他发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

不久,他又迫使李渊退位,于626年即皇位。

通过这段材料,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当今社会应该树立公平竞争、共同进步意识,然而从“骨肉相残”我们又认识唐太宗的缺点,但比起他后来的政绩是微不足道。

知人善任课件展示:在君民关系问题上,唐太宗有一句很形象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请大家思考:①唐太宗把“水”和“舟”分别比喻谁?②隋朝属于“水”“载舟”还是“覆舟”?③唐太宗从隋朝灭亡的事实中总结了什么教训?④从这一教训出发,唐太宗采取了什么措施?⑤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什么作用?学生一一思考并且回答。

问题:为什么唐太宗能做到从谏如流?(演示魏征像)这是谁?唐太宗以史为鉴、善于纳谏、知错就改的风范(设计意图:以谈话法的形式,师生共同探讨,符合学生思维逻辑,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讨论:唐太宗为什么认为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选贤任能?你同意他的看法吗?我国的封建制度能否保证每个皇帝都能任用贤臣呢?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使国家一直保持政治清明,选贤任能呢?(分小组集体讨论,最后请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指出专制制度下权力过于集中无法保证政治清明,因此,只有实行民主制度,使国家权力得到有效的监督才能真正保证官员得力,政治清明。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图文素材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图文素材

山西太原晋祠
这是山西太原的晋祠。

山西太原晋祠,在今天山西太原市西南25公里处,始建于北魏之前。

据说是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造的。

北齐时曾改名大崇皇寺,唐贞观年间仍改名晋祠,以后历代都多加修葺。

617年,李渊父子在晋阳起兵反隋,据说,李渊和次子李世民起兵前,曾去晋祠祈祷过。

晋祠铭碑
这是位于山西太原西南的晋祠里的铭碑。

这块铭碑是唐太宗李世民撰写的御碑。

铭碑上刻有晋祠修建的历史以及唐太宗为唐高祖歌功颂德的文章。

华师大版历史七下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word教案

华师大版历史七下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word教案

华师大版历史七下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word教案[课程标准]列举贞观之治的要紧内容和评判唐太宗,教学目标:知识识记①记住唐太宗李世民的要紧政绩;②记住“贞观之治”的要紧内容能力培养①通过对唐太宗的分析评判,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判历史人物的能力;②通过分析“贞观之治”局面显现的缘故,关心学生树立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进展的直截了当动力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本节课的讲述,联系往常的历史,说明杰出人物对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的进展进程有不可忽视的作用;②唐太宗的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即使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教材重点、难点:1、重点是唐太宗和贞观之治;2、难点是分析“贞观之治”局面显现的缘故;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判历史人物;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用投影仪出示以下材料: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

大臣张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天下刚定,就大修宫殿,劳民伤财,可能您比亡国之君隋炀帝都不如。

唐太宗一时同意不了,动气地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的暴君桀、纣如何?”张玄素镇定地说:“若是这座殿修成,您和桀纣也差不多了。

”唐太宗听后十分震动,终于同意了张玄素的意见,还奖励了他。

事后唐太宗对人说:“唯唯诺诺的人再多也不如一个能说出逆耳之言的忠臣。

”上述材料表现了唐太宗一种什么品质?他统治的时候唐朝显现了一种如何样的局面?依照学生的回答,教师简单点评后总结:正是由于唐太宗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因此在他统治下显现了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盛世局面—贞观之治,板书课题,并说明“治”的意思是政治清明、治理有序。

如此的盛世局面我们还学过哪些?下面,我们先了解李世民的有关材料(板书)(二)唐太宗李世民1、李世民即位前的事迹。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智勇兼备,文武双全,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

为夺取皇位继承权,他发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

不久,他又迫使李渊退位,于626年即皇位。

华师大版七下第一单元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共25张PPT)

华师大版七下第一单元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共25张PPT)

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太宗)尝临朝 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 三镜,以防己过。今魏 征殂(cú )逝,遂亡一镜 矣”。
——《旧唐书》卷七一 《魏征传》
魏 征
房玄龄(579-648),博览经 史,工书善文,18岁中进士。隋 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 渭北投李世民,他和杜如晦是秦 王最得力的谋士。他参与“玄武 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 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 并功第一。
劳师远征——三征高丽 •大业七年,初征高丽。调兵征粮,集中军队113万、 民夫200万,举国骚动。大业八年,征高句丽大败, 被迫退兵。 “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大业九年,再征高丽。因礼部尚书叛乱,隋炀帝迅 速撤兵。 •大业十年,三征高丽。高句丽遣使请降。
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那一个朝代? A、秦朝 C、西晋 B、东汉 D、东晋
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 (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 舟……” ──《贞观政要· 教戒太子诸王》 材料中唐太宗引用古人这段话表明了他意识到了 什么实质问题?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为达到此目 的,唐太宗采纳了哪些开明的政策和措施?
2、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善 于 纳 谏 和 用 人 对 唐 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 展有何影响?
三、贞观新政
1、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改革赋役制度。
沿袭、完善三省六部制。


起 中书省 审 尚书省 执 门下省 草 政 核 行 令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三、贞观新政
1、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改革赋役制度。

华师大初中历史七下《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word教案 (4)

华师大初中历史七下《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word教案 (4)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朝的建立和统一;玄武门之变;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摇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2.能力方面:(1)通过分析唐太宗为什么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对中国历代治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共同点的探讨,培养学生的比较综合、归纳历史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在位时所采取的进步性改革措施,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促成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

4.学法指导方面:(1)通过运用比较的方法,以旧带新,使学生掌握治世局面形成的共同原因及特点。

(2)通过对历史材料的阅读分析,使学生掌握以史为据、论从支出的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是教学的重点。

唐太宗统治时期,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

由于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朝达到全盛。

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学习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和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掌握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形成知识的迁移能力。

2.难点分析: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是教学的难点。

本节课涉及对三个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初中学生往往用好坏来对历史人物进行简单的肯定或否定。

评价历史人物好与坏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一分为二地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恰当的评价,是这节课需要探讨的问题。

课堂教学设计师:同学们,在我们学习盛唐的历史之前,先要一起回忆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师:在隋朝统治土崩瓦解的形势下,唐朝建立起来。

从唐太宗开始进入繁荣阶段,经过期进入鼎盛时期。

下面我们共同学习中国封建社会这一极盛时期的历史。

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隋朝政权摇摇欲坠。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区一等奖)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区一等奖)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学案一、学习目标(一)知识识记1.识记唐太宗李世民德为政特点——知人善任、虚心纳谏等。

2.知道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等)。

(二)能力培养通过对唐太宗的分析评价,提高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在今天现实中的借鉴作用。

二、教学要点本课教学重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本课教学难点:贞观之治局面出现得原因。

三、自主学习(一)“唐太宗李世民”1.复习回忆:唐朝的建立者是_________________,建立的时间:_________,首都:__________。

2.结合教材第9页”唐太宗像”,了解唐太宗:________年即皇位,改年号为________________。

3.总结归纳唐太宗贞观年间的主要政绩(作为)的具体表现及所起的历史作用:主要政绩(作为)的具体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根据教材写出唐太宗为政的两大特色,也是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能不能凭课本上和课外得到的相关知识列取出一些历史事件或历史故事?)(三)评价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_______帝王,在位20余年,政治______________,经济________。

物价___________,社会呈现出__________________,史称“___________”。

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的时期。

共同探究材料一:“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君臣关系如同“元首”与“股”的关系,必须同心同德,才能合成完备的一体。

华师大版历七下《唐太宗与贞观之治》ppt课件2PPT文档共34页

华师大版历七下《唐太宗与贞观之治》ppt课件2PPT文档共34页
华师大版历七下《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ppt课件2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

华东师大版7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PPT课件

华东师大版7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PPT课件
2018/10/31
含义:唐太宗即位后,居安思危,
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 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 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 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 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中国封 建时代较为著名的“治世”。贞观 四年,唐太宗遣李靖平定东突厥, 俘虏颉利可汗,解除了北边的威胁; 九年,平定吐谷浑,俘其王慕容伏 允;十四年,又派侯君集平定高昌 氏,于其地置西州,并在交河城 (今新疆吐鲁番西)置安西都护府。 唐太宗对东突厥降众及依附于突厥 的各族执行比较开明的政策,受到 他们的拥戴,因而被尊为“天可 2018/10/31 汗”。
2018/10/31
十五年 以江夏王李道 宗送文成公主 和亲于吐蕃的 赞普松赞干布, 发展了 汉和藏两族间 的经济文化交 流。
2018/10/31
总结唐太宗的一生
贞观后期,唐太宗开始有了一些变 化,先从纳谏开始体现出来。 贞观十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 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 唐太宗亲征高句丽的战争给两国人民 带来了灾难,最后无功而还。 还有奢侈现象的明显增加。在贞观 十六年的时候,唐太宗开始修造宫殿, 贞观十一年在东都洛阳修飞山宫,二十 一年又修翠微宫。 不过,系数一生,唐太宗毕竟是个 名君,在晚年也反省自己晚年过度奢侈 糜烂的错误。他对太子李治教诲时反省 了自己的一生。 后来唐太宗也自己检讨:“初不纳 魏征言,遂觉劳费日甚,几失久安之 道。”
2018/10/31
2018/10/31
贞 与 观 之 治
2018/10/31
பைடு நூலகம்
李世民在统一全国的 过程中功业超过李建成和 李元吉,但身为次子,不 能继承皇位;太子李建成 亦知李世民终不肯为人下, 于是以李世民为一方,以 李建成、李元吉为另一方, 展开了争皇位继承权的斗 争。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件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件
覆舟: 秦朝灭亡 隋朝灭亡
启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知人善任,从谏如流的帝王
秦琼
程咬金
长孙无忌
魏征
房玄龄
杜如晦
选贤任长能,知人善任程







内举不忌避亲 用人不问出身
外举不魏 征避仇 用人扬长秦叔避短

杜 如 晦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
用今人所原任用则,必须德以才德兼行、备学识为本。”
房 玄 龄
杜 如 晦
唐太宗强调:君臣关系,就是“元 首”与“股肱”的关系。
李世民通过非常手 段登上帝位,他这样做 正确吗?
居安思危,以隋亡为鉴的明君
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 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 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 惕焉震惧 。
--唐太宗
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 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唐太宗
虚心纳谏,从谏如流
著名谏臣
魏徵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 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 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 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 矣。
——唐太宗
居安思危
房 玄
重视农业

轻徭薄赋
精简机构
加强国防
杜 如
改善民族关系

开放对外交流
继承发展前代制度的英明皇帝
皇帝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吏户 礼 兵 刑 工 部部 部 部 部 部
个有莎的士说比唐亚太。宗同虽样是,一有封一建百帝个王读,但者其就为
人会为政有之一道百无个处唐不太展宗现。出历君臣史和人谐物、从君来民就和 谐不、民是族哪和个谐专的家风学采者,的是今专人利学,对习他的典的范全。

华东师大版7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要点解析

华东师大版7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要点解析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要点解析一、节用戒奢:1、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太宗继位后多次颁布减免全国或部分地区租赋的法令。

并用免除几年赋役的办法招诱逃亡农民归业。

但到了唐太宗死后3年的统计,户口增至380万户,贞观时期平均每年增长近七万户,是唐代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2、戒奢从简3、精简机构,裁撤冗员。

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4、唐朝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二、招贤用能1、知人善任:知人善任“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广开耳目,求访贤哲”“量才授职”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李勣等。

“房谋杜断”成为佳话。

2.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

唐太宗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度。

科举制的确立,改变了过去官员选拔主要由士家大族把持的局面。

科举取士不重门第,完全取决于考试,改善了选官用人制度,使得有才学的人得以进入各级政府任职,扩大了统治基础。

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促进了唐朝诗歌的繁荣。

科举制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学术风气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虚心纳谏他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以致国家灭亡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

他纳谏的目的就是改正错误,以利于地主阶级的“长治久安”。

他把自己比做石中之玉,矿中之金,把进谏的人比作良工良冶。

贞观时期先后向太宗进谏见于记载的不下30人。

其中魏征一人“所谏前后二百余事,凡数十万言。

唐太宗甚至把贞观时期政绩的取得说成是“皆魏征之力也”。

正是这些进谏对“贞观之治”的政绩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客观上,隋朝由于统治残暴招致迅速败亡给唐初统治者特别是唐太宗以极大震撼,使得他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于民;主观上,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第3课时)课件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第3课时)课件 华东师大版
第Βιβλιοθήκη 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皇

中书省
(起草政令)
尚书省
( ) 执 行
门下省 (审核)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唐的建立
时间:__年; 618 人物:___(唐高祖); 李渊
长安 首都:___。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早年 助父亲李渊起兵太原、统 一全国,身经百战,屡建 奇功。
你知道“玄武门之变”的 故事吗?
直言敢谏的魏征病 死了。唐太宗很难 过,他流着眼泪说: “夫,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以古 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 得失。魏征没,朕 亡一镜矣!”
魏 征
• 1、继秦汉之后实现统一的是 隋 朝。 • 2、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 隋朝大运河 , 涿郡 余杭 中心是 洛阳 ,北抵 ,南至 , 四段:永、通、邗、江 五水:海河、 黄河 淮河、 、钱塘江 长江 3、京杭大运河的影响: (1)加强 政治、经济、文化 ; 联系 工商业 (2)促进沿岸 城镇 和 发展。
昭陵全景
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陕西关中“ 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陵园周长60多公里, 总面积2万余公顷,陪葬墓180余座,被誉为“天下名 陵”和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园。
昭陵六骏
玄武门
玄武门之变 626年,李世民登基
627年,改年号为贞观(627--649)
李世民 秦王----唐太宗
为什么会出现“贞观 之治”的局面?
知人善任
•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 元首与股肱
房 谋 杜 断
虚心纳谏
• 人以铜为镜,可 以正衣冠,以古 为镜,可以见兴 替,以人为镜, 可以知得失。魏 徵没,朕亡一镜 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基础巩固
1.同学们一定非常熟悉也喜欢看右图这一部电视剧。

它所展现的是唐朝哪一位皇帝的统治盛况?()
A. 唐高祖
B. 唐太宗
C. 唐玄宗
D. 武则天
2. 唐太宗时,任用善断大事的宰相是( )
A. 房玄龄
B. 姚崇
C. 魏征
D. 杜如晦
3.自秦始皇到末代皇帝溥仪,中国历史舞台上产生了无数的皇帝,
但是这些皇帝中却只有一位女皇帝,她就是()
A. 唐朝的武则天
B. 北魏的冯太后
C. 辽朝的萧太后
D. 清朝的慈禧太后
4.第六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京剧艺术表演家尚长荣出演京剧《贞观盛事》中耿直进谏的名臣……。

你知道尚长荣扮演角色是()
A. 程咬金
B. 李世民
C. 魏征
D. 秦叔宝
5. 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唐宗”指的是(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唐中宗 D.唐玄宗
6. 唐太宗悼念某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盛衰得失),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没,朕亡一镜矣。

”★代表的大臣是()
A. 杜如晦
B. 长孙无忌
C. 房玄龄
D. 魏征
7.小刚为了深入了解和全面评价唐太宗,进行了探究性学习。

下列为他的学习提供丰富而有效的信息的文献是哪部?()
8.右图是武则天陵墓前的“无字碑”,他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
说自己的功过。

下面是四位同学为武则天撰写的一句碑文,你认为最合适
的是()
A.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提高了妇女地位
B. 重用人才、发展农业生产,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C. 统治残暴、荒淫无道
D. 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二、拓展应用
9.观察右面的人物图片:
(1)右图中人物分别是谁?
(2)他们统治时期的共同点是什么?
(3)后人称他们的统治时期分别是什么?
三、问题探究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的话)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未足,征求无己,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战,百姓不堪,遂至之来,此皆朕所目。

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是否有关系?理由何在?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目的何在?
参考答案:
一、1.B 2.D 3.A 4.C 5.A 6.D 7.C 8.B
二、9.(1)图一唐太宗、图二武则天
(2)注重发展生产、任用贤才。

(3)唐太宗“贞观之治”,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三、10.(1)有。

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

”(2)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

意在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

(3)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