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读书报告
品中国文人杜甫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杜甫读后感首先,杜甫的诗歌给人以强烈的现实感。
他的诗歌中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充满了对战乱、灾难和贫困人民的关注和同情。
他的《丹青引赠曹霸图》中写道:“虎踞鹰翼逾九州,宝马雕车游冠冕。
弓如霹雳弦惊箭,马似飞霜走电烟。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时代动荡的感受,也展示了他对技艺的赞美之情。
他的诗歌中还有许多描写农民的作品,比如《秋兴八首·其一》中他写道:“都多路穷乡,惊燕双双飞。
苣棘既挽辕,骢马空自疲。
萧骑墟落落,耆老怀麦苗。
潦倒腰成剩,投之空木钓。
”这些诗句透露出农民们的辛劳和困难,使人们对他们的生活真实感到深切。
其次,杜甫的诗歌反映了他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他深受时代动荡和国家困境的影响,对社会不公和人民的痛苦感到愤怒和失望。
在《月夜》中,他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战乱和流离失所的人们的同情之情。
他在《月夜》中还写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句诗让我深感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人类命运的担忧。
他的诗歌中有许多控诉和呼吁,他对当政者的不满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心。
他的诗歌直接向人们展示了他对社会问题和国家前途的关注。
此外,杜甫的诗歌中还有许多探索人生和思考人生意义的作品。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宇宙的思考。
他在《岁暮感怀》中写道:“老去临摹照铅云,翻思当日旧交游。
小舟翻过青泥岸,川合荠苏不终休。
”这些诗句展示了他对光阴易逝和友情的思考。
他的诗歌中有许多关于命运和人生的探索,没有惊世之作,却有真挚和深沉的感悟。
他对人生的思考使他的诗歌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内涵和哲理。
最后,杜甫的诗歌中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文人的独特个性。
他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他对时代的关注和对社会问题的看法,也展示了他独特的审美观和诗歌才能。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文学艺术的追求。
他在《秋望诗四首·其三》中写道:“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读后感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读后感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第一篇:读后感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
一代才子欲要做高官,但是遇上了这种时期,可以说是仕途不顺了。
杜甫便是其中之一。
在天宝十载,杜甫由于写了三篇《大礼赋》给皇帝,使得皇帝玄宗十分赞赏。
被命待制在集贤院。
却因为李林甫,仅得“参列选序”资格。
因此开始了挨饿受冻的困顿生活,甚至为解决衣食问题而去卖药。
这困苦生活的磨练,使杜甫接近了人民,看到了政治的黑暗,统治阶级的罪恶。
写下了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便是杜甫10长安艰难生活的缩影。
长安十年的生活磨砺,已经使他变成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杜甫在流亡生活的时候,同样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
带着这些感情,写了《春望》《月夜》《北征》等作品。
他在这些诗种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
此后也使得唐代的一部分走向了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
杜甫再次回到了长安时。
杜甫的思想感情已经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了人民的痛苦。
他的诗歌中真实记录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年间的社会的惨状。
他的诗歌把目光投向广大的人民,即时在个人身世的感叹中,我们也能看到时代的影子。
杜甫,毫无疑问,他是伟大的,他经历如此坎坷,却仍系百姓,忧国忧民。
就他的一生来说是悲惨的,没有完成他自己的愿望就离开人世,但细想来,他也是幸福的,他一直追着他的理想,没有被**黑暗的社会所污染所腐败,他自始自终都没有变,他自始自终都是真正的自己,真正的杜甫。
第二篇:《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气氛(fēn)粜米(tiào)..别墅(shù)开凿(záo)..B.燕国(yān)月氏(zhī)..箜篌(kōnɡ hóu)讽谏(fěng)...C.氤氲(yūn)唱和(hã)..拈花(niān)老妪(yù)..D.菜畦(qí)幽咽(yâ)..樊川(fán)放诞(dàn)..答案:C解析:C项中“唱和”的“和”应读“hâ”。
杜甫诗的读后感8篇
杜甫诗的读后感8篇杜甫诗的读后感篇1品读杜甫,就如品读一部诗集,一部写满悲愤,同时也蓬勃着英雄豪情的诗集. 举世不第,壮志难酬的杜甫,也效仿了李白,云似地飘来飘去,将自己融入高山,融入大川,融入人民.高山的巍峨,赋予了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大川的壮阔,赋予了杜甫“白鸥没浩荡,千里谁能训”的气魄;人民的疾苦,赋予了杜甫“朱门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愤!杜甫虽有“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的远大抱负,但大唐的土地上却没有留给杜甫施展抱负的那一片空间.于是,杜甫就成了那一片漂泊不定的云,一片写满了诗的云.仰视这片云,它偶尔也能与别的云相遇,使他暂时丢掉了孤独寂寞,但这短暂相遇之后呢当然几片志同道合的云消散了,永远离他而去之后呢此时,充斥着杜甫的内心,映入了我的眼帘的却又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孤独和悲凉. 你想做一只鸟,却没有高天任你来飞;你想做一条鱼,却没有阔海凭你来跃.你只能做一片云,飘在满是忧愁,满是痛苦的天空中,默默地看着战火纷飞的大唐土地,看着浮华衰败的大唐朝廷,看着痛苦不堪的大唐百姓.然后默默地掉着眼泪,慢慢地消散.可是你的灵魂却化成了一部诗集,记录了你的所见、所闻、所感.这部诗集落在了人间,被无数人看到,又被无数人传播;让无数人落泪,又让无数人崇敬.我也有幸拜读了它.杜甫诗的读后感篇2世人回想大唐时的诗人们,最先想起的似乎就是“李杜”二人。
一个被誉为“诗仙”,一个被誉为“诗圣”。
但似乎更多的人钟爱李白,而不喜欢杜甫,觉得他太古板太灰暗,从来没年轻过,诗里也总是带着暮霭沉沉的死气。
那杜甫究竟为何方神圣呢?一、热血轻狂的杜甫杜甫少年时代可谓是十分肆意,家族中出过名将也出过能臣富贵,自是不用说的。
他追求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历览山河家国,心中满腔抱负。
鲜衣怒马的少年郎还曾写过“诗是吾家事”“吾祖诗冠古”这类狂放的诗句。
在诗中,杜甫豪情万丈,充满自信,狂放傲气。
品中国文人杜甫读后感600字
品中国文人杜甫读后感600字摘要:一、杜甫简介二、杜甫诗歌特点三、读后感正文: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浩瀚星空中,杜甫无疑是最闪耀的一颗明星。
他的诗作脍炙人口,传颂千古,成为后人学习和传颂的典范。
品读杜甫的诗歌,不仅是在品味他的文学才华,更是在感受他那颗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一生颠沛流离,饱经忧患。
他的诗歌创作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精神,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民生疾苦,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杜甫的诗歌具有以下特点:1.关心国家民生:杜甫的诗歌主题紧紧围绕着国家兴衰、民生疾苦,他的作品既有对盛唐时期的歌颂,也有对衰败时期的悲叹。
在《春望》中,他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句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悲痛。
2.真情实感:杜甫的诗歌表达了诗人真挚的感情,既有对亲朋好友的关爱,也有对敌人恶行的抨击。
在《月夜忆舍弟戍边序》中,他写道:“戍楼望边烽火,曙光初照胡尘。
舍弟书来报平安,原有良将守边疆。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关爱之情,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
3.艺术表现:杜甫的诗歌艺术表现独具匠心,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诗歌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在《登高》中,他写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首诗以壮丽的自然景观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品读杜甫的诗歌,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他那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更能体会到他关注社会现实的敏锐目光。
杜甫的诗歌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和人生启示,让我们学会如何面对困境,如何坚守信念,如何关爱他人。
他的作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永久传承和发扬。
通过对杜甫诗歌的品读,我们对这位古代文人的了解更加深入。
他那忧国忧民的崇高精神,让我们由衷地敬佩。
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观后感5篇
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观后感5篇疫情期间,英国广播公司(BBC)播出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轰动了居家抗疫的世界人民,许多人纷纷被杜甫的情操与诗句感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观后感5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希望大家喜欢!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观后感范文一记得小学时读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老师让我们写了一篇颇有深度的作文——《和杜甫对话》,当时我并不了解杜甫,不知道他仕途的坎坷,更不知道他生活上的潦倒困苦,结果文章写得乱七八糟,不知所云。
初中时,课本里又有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当时的我已经开始喜欢诗歌了。
不过喜欢的大多是诗歌优美的语言和意境,不喜欢深究诗歌的思想内涵。
对于杜甫,我常常拿他和李白比较,觉得他们虽然都是同时代的诗人,但杜甫的诗句太沉重,不像李白的诗,读起来那么豪放有气势,语句那么欢快激昂,像是一幅幅焕发光彩的油画。
大唐,在我看来是那么的富有、繁华和美丽,而这一切都是缘于大多数唐诗中的描写,但杜甫的诗却是个例外,他象是个画艺高超的画家,在明艳的宣纸上铺开大块大块的淡墨,浓重而阴郁。
上了高中,又学了不少杜甫的诗,由于对每首诗写作背景的了解,杜甫的形象在我心中渐渐清晰起来。
如果说李白是满腹才华不得施展,那么杜甫就更是怀才不遇。
因为李白好歹还得过玄宗皇帝的赏识,而杜甫只是作了几天时间极短的小官,一生从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使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化为泡影。
但他却在自己的穷困潦倒时,还关心国家存亡、百姓疾苦。
那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让我彻底折服。
他没有李白“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和“五花马,千金裘”的小资,不仅仅是因为他没有那样的经济能力,更多的是他能勇敢地面对现实,勇敢地生活,不似李白那样买醉解愁。
他是一个活得很清醒的现实主义者。
一次,在一本诗句解析的书中,偶尔读到了关于杜甫的故事,最后写到,杜甫晚年没有了严武的接济,连草堂都住不起了,仅有一条小船漂泊江上。
2024年康震评说诗圣杜甫读后感
2024年康震评说诗圣杜甫读后感在2024年康震评说杜甫时,我深深地被其作品所折服。
杜甫,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我不仅对他的诗歌才华和深厚的思想感到钦佩,还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杜甫的作品给予我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思索,让我重新认识了诗歌的力量。
首先,我被杜甫诗中所表达的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所震撼。
他的诗作广泛揭示了唐代社会的种种弊病和矛盾,如官吏的贪污腐败、人民的饥寒交迫、战乱的苦难等。
例如,在《登高》一诗中,杜甫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寄托了他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同时也对时局的不满与忧虑。
他以壮丽的景色来对比社会的黑暗,抒发了他对国家荣辱的关切之情。
这种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使我深感杜甫的言辞几乎在每一首诗中都流露出对苍生的悲天悯人之心,他以诗歌为媒介,传达了自己对时代的思考和对社会的期许。
其次,杜甫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和思索。
在他的诗中,人类的生存与命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他通过描绘战争、灾难和人民的苦难来表达对人类命运的担忧。
例如,在《战城南》中,他描述了战争中士兵的牺牲和城市的破败,呈现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痛苦。
而在《登高》一诗中,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思索人类的命运和归宿,以一种壮丽的意象来表达他对人类的思考。
这种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诗歌的力量,它能够唤起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引导人们思索人类的价值和命运。
最后,通过阅读杜甫,我重新认识了诗歌的力量。
杜甫的诗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深刻的思想性,他通过对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的表达,唤起了读者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思索。
他的诗歌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他对世界和人类的抒发和宣言。
他用字句建构出一个个意境深远的诗篇,让人们在阅读中体味到人生的苦难与坎坷,同时也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对人生的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观后感
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观后感哎呀,说起杜甫,这位老兄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咱们得好好聊聊。
你说他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我听着心里头就热乎乎的,跟吃了顿热乎的火锅似的,暖和又带劲。
杜甫啊,他的诗,就像是那老酒,越品越有味儿。
咱们平时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用在他身上,那简直是量身定做。
他写的诗,不光有字面上的意思,还能让你闭上眼,就能看见那画面,听见那声音,闻到那味道。
比如说那首《春望》,一读起来,就好像自己站在那长安城里,满眼都是战火后的荒凉,心里头那个五味杂陈,啥滋味都有。
而且啊,杜甫这人还特别有情怀。
他写的诗,不光是给自己看的,更是给老百姓看的。
他关心国家大事,心疼百姓疾苦,这点儿,咱得给他点个赞。
就像他说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话一出来,我就感觉他像是咱们隔壁老王,虽然自己过得也不咋地,但心里头还是想着怎么帮帮别人。
说到他的诗风,那可是多变得很。
有时候是慷慨激昂,像是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勇士;有时候又是温柔细腻,像是月下低语的情人。
这变化之快,简直比川剧变脸还厉害。
但不管怎么变,那份真挚的情感,那份对生命的热爱,始终如一。
再来说说他的生活吧。
杜甫这一辈子,可真是不容易。
他经历过战乱,经历过流离失所,但他始终没放弃过对诗歌的热爱。
这种精神,咱得学学。
现在的人啊,稍微遇到点挫折,就喊天喊地的,跟杜甫比起来,那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
其实啊,杜甫的诗之所以伟大,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才华和情怀,更因为他能够跨越时空,和咱们这些后来人产生共鸣。
咱们读他的诗,就像是和他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他能理解咱们的喜怒哀乐,咱们也能从他的诗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这种感觉,真的很奇妙。
所以啊,我觉得杜甫不仅仅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更是咱们每个人心中的一盏灯。
他的诗,就像是那盏灯发出的光,照亮了咱们前行的道路。
无论咱们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杜甫和他的诗,心里头就会多一份坚定和勇气。
总之啊,杜甫这个人,他的诗,他的情怀,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读后感作文
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读后感作文作文一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杜甫吗?最近我读了关于他的书,心里有好多好多的感受。
比如说,有一首诗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自己住的房子破破烂烂的,风一吹就到处漏风。
但是他想的不是自己,而是那些没有房子住,在风雨里受苦的人。
他说要是能有很多很多好房子,让天下所有的穷人都能住进去,就算自己被冻死也没关系。
你们说,他是不是特别善良,特别伟大?
读了杜甫的诗,我觉得自己要向他学习。
学习他关心别人,心里总是想着让大家都能过得好。
我也要做一个善良、有爱心的小朋友。
作文二
最近我读了关于杜甫的故事,他可真是太厉害啦!
杜甫生活的时代不太好,到处都有战争,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很苦。
但是杜甫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他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想法。
我记得有一首诗叫《春望》,里面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看到国家被破坏了,心里特别难过。
他的诗就像一幅幅画,让我好像看到了那个乱糟糟的世界。
还有啊,杜甫虽然自己也很穷,吃不好穿不暖,可他还是想着帮助别人。
他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哥哥,总是关心着大家。
我觉得杜甫真的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我要好好读他的诗,学习他的善良和勇敢。
《杜甫》读后感6篇
《杜甫》读后感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调研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research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杜甫》读后感6篇优秀的读后感可以生动地描述书籍的内容和魅力,引发读者的阅读欲望,读后感可以促使我们对所读内容进行思考和反思,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杜甫》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杜甫读后感
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他的诗作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既有咏史抒情的《春望》、《月夜忧思》,又有写景抒情的《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还有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的《三吏》、《三别》等。
阅读杜甫的诗歌,我感受到了以下几点:
1. 深刻的忧国忧民情怀:杜甫的诗歌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爱。
尤其是在安史之乱时期,他亲历了战争的惨状,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争苦难、民生疾苦的诗作。
如《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三吏》中的“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等,都表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忧虑。
2. 独特的审美情趣:杜甫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
他善于运用丰富的比喻、生动的形象、严谨的结构和鲜明的色彩,创造出优美的诗意境界。
如《月夜忧思》中的“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都展示了杜甫卓越的艺术才能。
3. 丰富的人生经历:杜甫一生坎坷,历经磨难。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现实。
从年轻时的豪放不羁,到后来的忧国忧民,杜甫的诗歌见证了他人生观念的转变和成长。
4. 高尚的人格品质:杜甫的诗歌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品质。
他关心民生,同情弱者,勇于直言,不畏权贵。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他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阅读杜甫的诗歌,不仅可以领略到他卓越的艺术成就,还可以感受到他深厚的忧国忧民情怀和高尚的人格品质。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杜甫的诗歌至今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高一《杜甫传》的优秀读后感700字
高一《杜甫传》的优秀读后感700字《杜甫传》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传记,描写了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生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本书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杜甫的诗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
《杜甫传》首先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杜甫的忠诚和坚持。
杜甫在生活中屡遭挫折和不幸,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对正义和真理的执着追求。
他的诗歌中常常表达对政治腐败、社会不公和战争残酷的批判,以及对贫病交迫人民的同情和关怀。
杜甫的诗歌是真实而深刻的,他的墨宝中蕴含着满腔爱国之情和人民之悲。
然而,《杜甫传》也向我展示了杜甫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他常常感到无能为力,对现实的绝望和对自己的无奈。
他面对着生活的艰辛和残酷,深入贫苦的民众之中,亲身体验着他们的艰辛和痛苦。
杜甫的诗句中流露出浓厚的悲情和绝望,他对命运的无奈和对人生的思考感染着读者,引起了大家对生活的思索和关注。
除此之外,《杜甫传》还给我带来了对诗歌创作的启迪。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拥有着深度的思考和纯粹的艺术价值。
杜甫不仅是一位传世的诗人,更是一位天才的艺术家。
他的诗歌描绘了唐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展示了他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对自然世界的热爱。
阅读《杜甫传》之后,我更加明白了诗歌创作背后的艺术追求和创作理念,也更加欣赏和理解了杜甫的诗歌之美。
总的来说,高中时期读完《杜甫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本传记不仅展示了杜甫生活中的坎坷和困境,还展示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阅读杜甫的诗歌,我们能感受到他对民众的同情和对命运的无奈,也能体验到他的艺术追求和对真理的追寻。
这本书让我更加热爱诗歌,更加珍惜生活,对人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感悟。
我相信,《杜甫传》将会给更多的读者带来启迪和感悟,让我们更加敬佩和欣赏这位伟大的诗人。
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读后感作文
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读后感作文After immersing myself in the profound verses of Du Fu, regarded as one of China"s most伟大的poets, I am left in awe of his immense contributions to the world of literature.His words are like delicate brushstrokes, painting vivid pictures of the society and times in which he lived.It"s not merely poetry, but a reflection of the human condition, full of pathos and a deep love for his fellow man.在深入阅读被誉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的诗作之后,我对他在文学领域的巨大贡献深感敬畏。
他的文字如同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他所在社会时代的生动画面。
这些诗不仅仅是诗歌,更是对人性的反思,充满了悲悯和对同胞的深切关爱。
Du Fu"s poetry transcends time, with themes that resonate as strongly today as they did in the Tang Dynasty.His ability to intertwine the political turmoil of his era with the personal struggles of commoners is nothing short of masterful.It"s a reminder that art is not just a mirror to reflect society but also a hammer to shape it.杜甫的诗作跨越了时间的限制,其主题在唐代强烈共鸣,在今天依旧振聋发聩。
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观后感5篇
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观后感5篇疫情期间,英国广播公司(BBC)播出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轰动了居家抗疫的世界人民,许多人纷纷被杜甫的情操与诗句感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观后感5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希望大家喜欢!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观后感范文一记得小学时读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老师让我们写了一篇颇有深度的作文——《和杜甫对话》,当时我并不了解杜甫,不知道他仕途的坎坷,更不知道他生活上的潦倒困苦,结果文章写得乱七八糟,不知所云。
初中时,课本里又有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当时的我已经开始喜欢诗歌了。
不过喜欢的大多是诗歌优美的语言和意境,不喜欢深究诗歌的思想内涵。
对于杜甫,我常常拿他和李白比较,觉得他们虽然都是同时代的诗人,但杜甫的诗句太沉重,不像李白的诗,读起来那么豪放有气势,语句那么欢快激昂,像是一幅幅焕发光彩的油画。
大唐,在我看来是那么的富有、繁华和美丽,而这一切都是缘于大多数唐诗中的描写,但杜甫的诗却是个例外,他象是个画艺高超的画家,在明艳的宣纸上铺开大块大块的淡墨,浓重而阴郁。
上了高中,又学了不少杜甫的诗,由于对每首诗写作背景的了解,杜甫的形象在我心中渐渐清晰起来。
如果说李白是满腹才华不得施展,那么杜甫就更是怀才不遇。
因为李白好歹还得过玄宗皇帝的赏识,而杜甫只是作了几天时间极短的小官,一生从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使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化为泡影。
但他却在自己的穷困潦倒时,还关心国家存亡、百姓疾苦。
那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让我彻底折服。
他没有李白“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和“五花马,千金裘”的小资,不仅仅是因为他没有那样的经济能力,更多的是他能勇敢地面对现实,勇敢地生活,不似李白那样买醉解愁。
他是一个活得很清醒的现实主义者。
一次,在一本诗句解析的书中,偶尔读到了关于杜甫的故事,最后写到,杜甫晚年没有了严武的接济,连草堂都住不起了,仅有一条小船漂泊江上。
《伟大诗人杜甫》观后感
《伟大诗人杜甫》观后感《伟大诗人杜甫》观后感看完这部纪录片,我脑海中第一想到的是今年海淀一模的作文题:“文化互鉴”。
这道题审题难度很高,重点在于一个“互”字。
只有一方借鉴另一方自然不算互鉴,若是一方把文化强行推销给另一方,恐怕也不能算是互鉴。
至于英国媒体以中国古代诗人为主题拍摄的一部纪录片,又被引入到中国受到国人的追捧,这大概就是“文化互鉴”最好的例子之一吧。
话说,一百多年前,林则徐、魏源提出了“睁眼看世界”的主张。
他们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外文化的差异,于是以中国文化之眼,第一次认真看到了西方的文明。
一百年来,中国的发展让一些西方人也渐渐睁开了眼,仔细审视中国和中国背后的东方文明。
他们的一些思考被翻译到中国,使中国人得以用西方文化之眼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这固然是有利于文化发展的事。
其中著名者,更是有“李约瑟之谜”这样启发中国社会科学现代化的世纪问题。
好像有些离题了……回到这两天推荐的《伟大诗人杜甫》(直译是“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这部纪录片可以说是用西方文化之眼审视东方文明的佳作了。
其实,这部纪录片主要取材自民国史学家洪业的《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这就更有些“文化互鉴”的味道了……昨天给了这部影片中英两个链接,中文版是删节过的,大概就像给观众又戴上了东方文明的眼镜,过滤掉了一些利于西方观众理解的比喻,也删掉了一些“不够正能量”的故事,比如杜甫的姑姑舍子救侄,大概是时长限制之故。
总之如果时间足够,而且能全英文无字幕地看下去,那么英文版应该是观影的首选。
阅读原文里就有无字幕的官方版本。
中文版的味道要差些,不过也很能启发人就是了。
看英文版有个难题:影片中有一些很有韵律的语句,却总觉得有些诡异。
这些语句,其实大都是翻译的杜甫的诗。
这时,必得知晓原文选段,中英互相搭配着看,方能嚼出百分之一百的韵味。
那么,我就主要讲讲最受喜爱也是争议最大的“麦克莱恩爵士朗诵杜诗”环节吧…..个人愚见,不喜但喷无妨。
注:给出的时间点是该段朗诵开始的时间点,第一个是中文版,第二个是英文版。
历史人物杜甫人物传记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历史人物杜甫人物传记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历史人物杜甫人物传记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历史人物杜甫人物传记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人物杜甫人物传记读后感1在泱泱中华光辉灿烂的文化晴空中,杜甫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光芒四射,你不得发出赞叹;在泱泱中华根深叶茂的文化沃土中,杜甫是一株高大的绿树,高耸入云,你不得不需要仰视;在古往今来异彩纷呈的文化史节中,杜甫是一部精深的诗集,感人至深,你不得不虔诚拜读!带一份崇敬,怀一丝心酸,品读杜甫,就如品读一部诗集,一部写满悲愤,同时也蓬勃着英雄豪情的诗集。
举世不第,壮志难酬的杜甫,也效仿了李白,云似地飘来飘去,将自己融入高山,融入大川,融入人民。
高山的巍峨,赋予了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斜的豪情;大川的壮阔,赋予了杜甫“白鸥没浩荡,千里谁能训”的气魄;人民的疾苦,赋予了杜甫“朱门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愤!杜甫虽有“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的远大抱负,但大唐的土地上却没有留给杜甫施展抱负的那一片空间。
于是,杜甫就成了那一片漂泊不定的云,一片写满了诗的云。
仰视这片云,它偶尔也能与别的云相遇,使他暂时丢掉了孤独寂寞,但这短暂相遇之后呢?当然几片志同道合的云消散了,永远离他而去之后呢?此时,充斥着杜甫的内心,映入了我的眼帘的却又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孤独和悲凉。
你想做一只鸟,却没有高天任你来飞;你想做一条鱼,却没有阔海凭你来跃。
你只能做一片云,飘在满是忧愁,满是痛苦的天空中,默默地看着战火纷飞的大唐土地,看着浮华衰败的大唐朝廷,看着痛苦不堪的大唐百姓。
然后默默地掉着眼泪,慢慢地消散。
可是你的灵魂却化成了一部诗集,记录了你的所见、所闻、所感。
这部诗集落在了人间,被无数人看到,又被无数人传播;让无数人落泪,又让无数人崇敬。
我读杜甫(5篇模版)
我读杜甫(5篇模版)第一篇:我读杜甫我读杜甫杜甫,他是一个容易模仿的人。
当整个盛唐诗坛都以“清水出芙蓉”为审美准则的时候,只有他能够深入底层、为穷苦大众代言。
因为,他是那个时代的非主流,故而在当时很不待见。
他来到蛮荒之地避难,看到险山恶水,自他萌芽的审丑被后来极力推崇他的韩愈等人沿用。
他的成功源于他做了大部分人没有想到去做的事,而且做的可以说是同类人中最好。
所以说,这样的成名好模仿。
但是,恐怕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后人会尊他为诗圣。
他的确是一个极度自信的狂生。
不过,这种自信主要是在出将入相的仕途上,而非文学创作。
他的政治幼稚却是事实,尽管许多人称其为坚持原则。
他只适合当坚持原则的谏官,即便历史给他机会,绝对不会是一个社稷之臣。
因为,世间的路本来不是直的,统筹大局不得不有许多拐弯抹角所在。
他本身只是认为自己的诗好,我想在当时他也一定默认了自己是个二流诗人的既定事实。
我不想谈论他的艺术成就,我不支持也不反对挺李、挺杜的两方言论。
他自己至始至终也没有主动寻求自下层的艺术突破,是历史选择了他,他一路向西、向西南的颠沛使他本身就成为了贫苦的底层大众。
他急躁、内心瞧不起他人、为了生计不惜用文字干谒、极度自信,我喜欢这些,因为我也一样,我的生活也有许多不待见,我同样急躁、内心瞧不起他人、为了生计不惜用文字干谒、极度自信。
只是,我不欣赏这一切。
如果有一天,我能拥有如杜甫期盼的成为国之大器,我希望自己能抛弃昨日的不足,自信、善待他人、善待自己的文字。
格致中学洪嫣撰文。
第二篇:读杜甫有感赵芳留言:在一个精神遭到空前贬值的时代,杜甫该是一个仍然坚持做“精神贵族“的人,政局的动荡。
政府的腐化,民生的凋敝,都没有阻挡杜甫伟大人格的丰满。
以精神的富有而坦然于物质的清贫,我坚信他必定不是为了虚荣与享乐,而是真正出于精神上的高贵和诚实,生于斯,强于斯,我们没有理由不去仰视,有仰视更有追求,追求人格价值的最大值。
这样的人,任何的时代,都不会被毁灭。
《杜甫》读后感通用5篇
《杜甫》读后感通用5篇《杜甫》读后感 1“你的贫穷在闪烁发光,像一件旧衣裳,就是一丝一缕在人间,也有无穷的神的力量。
”这是冯志眼中的杜甫。
人们都说杜甫的坚守,少年时不爱,爱时已非年少。
而我刚过碧玉年华,仅仅初尝到杜甫的光芒。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有数的几个伟大的诗人里的一个,由于他对祖国与对人民的热爱,写出许多反映现实与批判现实的、不朽的诗篇。
在过去,无论在多么黑暗的统治下,这些诗都不曾停止放射他的光芒。
他的诗篇与他的人生经历有斩不断的联系。
他经历过无数艰苦的过程与矛盾,超越了他阶级的局限,体验到被统治、被剥削的人民的灾难,从而使唐朝的诗歌得到巨大的发展。
一直以来我对杜甫的印象仅限于课本上的《登高》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的悲情呐喊让我觉得杜甫一直都是一个郁郁不得志,忧国忧民,一生穷困潦倒的愁苦“诗圣”。
然而,杜甫的一生并没有如此刻板。
他也曾是“庭前八月梨枣树,一日上树能千回”的天真孩童;他也有“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豪壮;他经历过“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丰实”的盛世确幸;他暮年在草堂定居时,也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闲情雅致。
读这本书时,“诗圣”杜甫跌宕起伏的一生随着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轨迹,以及他对人生信念的坚守,鲜活的映入我的眼帘。
杜甫出生在一个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家庭里,虽然他的家庭正在逐渐没落,但杜甫的童年不可谓是不幸运的。
杜甫是晋代名将杜预的后人。
杜预曾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他的子孙后代都以他为荣,杜甫也不例外。
他曾多次在诗中对自己的这位祖先推崇备至。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创作的诗歌和宋之问、沈佺期齐名,同为五言律诗形式的奠基者。
这样的家学渊源也让杜甫十分热爱诗歌。
李白曾说:“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像许多的文人志士一样,少年时期的杜甫也踏上了远游的行列。
他经历了两次的漫游旅程,相比于为自己找活路的功利心,他更多的是遵循自己内心的渴望和向望。
这两次的经历让他初次接触到了生活。
评杜甫读后感
评杜甫读后感杜甫读后感。
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其深刻的思想、宏伟的气势和真挚的情感而著称于世。
他的诗歌作品广泛涉及社会生活、历史事件、自然景观等各个方面,展现出了他对人生、社会和国家的深刻思考和关怀。
读完杜甫的诗歌,让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首先,杜甫的诗歌充满了对人民的关怀和热爱。
在他的诗歌中,经常可以看到对农民、士兵、贫苦人民的描写和关注。
他以他们的命运为忧,以他们的疾苦为念,以他们的幸福为念。
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山高路远,无与我心同。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些诗句中流露出的对人民的深切关怀,让人感受到了他的大爱之心。
其次,杜甫的诗歌充满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和呼吁。
在他的诗中,经常可以看到对国家兴亡、社会动荡的描写和思考。
他的《登高》中写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这些诗句中流露出的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社会动荡的呼吁,让人感受到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
最后,杜甫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
在他的诗中,经常可以看到对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的描写和赞美。
他的《登高》中写道,“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些诗句中流露出的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然的赞美,让人感受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总之,读完杜甫的诗歌,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对人民的关怀和热爱,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和呼吁,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
他的诗歌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更是一种思想启迪,一种情感陶冶。
他的诗歌永远都会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行。
杜甫的诗歌让我们感受到了大爱之心、忧国忧民之情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类情感的升华和灵魂的净化。
杜甫的诗歌永远都会在人们心中闪耀着光芒,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行。
杜甫读后感8篇
杜甫读后感8篇《杜甫读后感8篇》这是优秀的读后感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杜甫读后感“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江汉》中这两句诗是对于杜甫一生最好的写照:独立于茫茫宇宙之间,诗人深深地悲哀自己的孤独和无力,但我们却能从中看出诗圣杜甫博大的胸怀以及对世事不能如愿的惋惜。
杜甫,这样一个现实主义诗人,让我们铭记于心的缘由何在?以前读人物传记,总觉得书写得单调,不能引发读者深刻的兴趣。
但我得否认读完《杜甫传》有这样的感受,他是一个诗人,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而自中晚唐开始,唐由安史之乱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
读杜甫的一生,是读一个伟人的传记,是读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亦是一场文化之旅。
杜甫一生漂泊不定,开元时,他几乎游遍祖国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巅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年壮时也同盛唐文人一般应试求取功名。
后来,他困守长安达十年之久,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堪回首的岁月。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开始,长安沦陷。
不幸的是,忧国忧民的杜甫被叛军所俘,因他不肯为叛军卖命,受尽了非人的折磨。
一个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从牢中逃了出来,他几乎是历尽艰辛,才逃到凤翔。
然而“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五月拜左拾遗,因上书营救好朋友房琯,而触怒了肃宗,被贬于四川。
公元789年,他前往四川依附节度使严武,寄居在成都西郊的一个破旧的草堂里,曾经一度在严武的幕下任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所以后来人们称他为杜工部。
他长期沉沦于下层,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
他亲身体验了安史之乱之时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凶残,以及亲人的悲欢离合,他把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诗中,杜甫最为著名描写民间疾苦的作品,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三吏”、“三别”,他对自己贫困潦倒的哀叹和对国家的深刻思考结合在一起。
暂且不说杜诗之精粹,我认为杜甫能够深深打动我的就是他具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善心。
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读书报告
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读书报告《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读书报告简介:《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洪业著,曾祥波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
洪业1893—1980,号煨莲,福建侯官人,现代著名史学家、教育家,曾任哈佛大学东亚系研究员。
洪业先生在书前“自叙”中写过这样一个经历:“壬午岁1942,予螺维于日寇之图固,欲阅《圣经》而不可得遂索杜诗一部——囊昔文文山1236-1282于元人狱中慨然引领而待死,集杜句成诗二百章。
予臆可以效法焉一—亦不获允。
其时于晨昏祷思之中,已默定他日脱身后必所当为之事若干,潜研杜诗即其一也。
”可见,此书不仅是先生潜研之作,更带有个人真切的生命体验于其中。
在这本400余页的皇皇著作中,洪业先生以唐帝国由盛及衰的历史为背景,通过引证、翻译和阐释杜甫的374首诗篇,详尽地论述了这位诗圣不朽的一生,读完之后发现,此书于学术有较多创见,于情怀亦深沉而浓烈,确为一本佳作。
先谈谈这本书的组织形式和体例。
此书按照杜甫生平经历的时间顺序组织起来,选用杜诗中的诗句作为小标题概括每一阶段,这本著作写的十分细致,以杜诗为材料,为读者详细地描绘出杜甫的一生。
与之前其他著作不同地是,这本书对杜诗编年有自己的理解,对前人的成果多是有怀疑态度,有不少新意。
对某些诗的写作时间,作者甚至精确到某年某季节某月,这种细腻的考证和“想象”,使著作像一本“严谨”的“故事书”。
在体例上,原书分为“本文”和“子注”两册,“本文”册中的所引的杜诗,译者以洪业先生所编《杜诗引得》为依据,“子注”部分译者摘选了部分作为当页注附于正文之下。
书中脚注有大量引证或说明,文中引用了大量杜诗原文配合论述,大大方便了读者的查阅。
正文内容是由“引论”、“结语”和十二个章节组成的,除了正文内容外,著作还包括了自序、四篇附录、索引、代译后记及补记,内容十分丰富,特别是附录二,先生以文言文花了近百页为我们梳理了与杜诗有关的著作的源流,严谨又仔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读书报告本文是关于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读书报告,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那么关于《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您了解过这本书吗?让来告诉你吧。
《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读书报告简介:《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洪业著,曾祥波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年。
洪业(1893—1980),号煨莲,福建侯官人,现代著名史学家、教育家,曾任哈佛大学东亚系研究员。
洪业先生在书前“自叙”中写过这样一个经历:“壬午岁(1942),予螺维于日寇之图固,欲阅《圣经》而不可得遂索杜诗一部——囊昔文文山(1236-1282)于元人狱中慨然引领而待死,集杜句成诗二百章。
予臆可以效法焉一—亦不获允。
其时于晨昏祷思之中,已默定他日脱身后必所当为之事若干,潜研杜诗即其一也。
”可见,此书不仅是先生潜研之作,更带有个人真切的生命体验于其中。
在这本400余页的皇皇著作中,洪业先生以唐帝国由盛及衰的历史为背景,通过引证、翻译和阐释杜甫的374首诗篇,详尽地论述了这位诗圣不朽的一生,读完之后发现,此书于学术有较多创见,于情怀亦深沉而浓烈,确为一本佳作。
先谈谈这本书的组织形式和体例。
此书按照杜甫生平经历的时间顺序组织起来,选用杜诗中的诗句作为小标题概括每一阶段,这本著作写的十分细致,以杜诗为材料,为读者详细地描绘出杜甫的一生。
与之前其他著作不同地是,这本书对杜诗编年有自己的理解,对前人的成果多是有怀疑态度,有不少新意。
对某些诗的写作时间,作者甚至精确到某年某季节某月,这种细腻的考证和“想象”,使著作像一本“严谨”的“故事书”。
在体例上,原书分为“本文”和“子注”两册,“本文”册中的所引的杜诗,译者以洪业先生所编《杜诗引得》为依据,“子注”部分译者摘选了部分作为当页注附于正文之下。
书中脚注有大量引证或说明,文中引用了大量杜诗原文配合论述,大大方便了读者的查阅。
正文内容是由“引论”、“结语”和十二个章节组成的,除了正文内容外,著作还包括了自序、四篇附录、索引、代译后记及补记,内容十分丰富,特别是附录二,先生以文言文花了近百页为我们梳理了与杜诗有关的著作的源流,严谨又仔细。
随着洪业先生的梳理,加上之前莫砺锋先生的“评传”和吉川先生在“札记”中对杜甫早期生活细节的补充,杜甫整个生活经历和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已经丰富起来,诗人的形象越来越细腻、丰满和真实,之前困扰自己的一些小问题逐渐明朗,即便还没有结论,但至少会有新的方法和材料让自己更加自信。
对于这本著作,我主要谈以下几个关键词:“编年”、“细节”、“创新”和“工具”。
其实,这本著作的整体就是杜甫的生命历程、杜诗的编年、以及各阶段发生的事情,选用杜诗中具有代表性的诗句作为小标题概括每一阶段,其实每每看到这些诗句的确会把人带到当时的历史环境。
类似于诗人年谱的写法,让读者从这十二句诗可以看出诗人一生的缩影,展示出作者强烈的编年意识和历史意识。
因为这是著作的主题,同时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笔者将这十二部分概括如下:第一章“记一不识十”(712—735)选自《送率府程录事还乡》,是在为杜甫早年诗歌(712—735,从杜甫出生、漫游吴越到第一次科举不第)没有流传下来而遗憾,导致我们只能通过杜甫晚期诗文中的回忆和偶尔提及去重新建构其早年生活,显得零星碎片化。
诗人早期的诗歌所存寥寥无几,让我们对诗人这一时期生活的了解也近乎空白,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第二章“快意八九年”(736—745)选自《壮游》,讲述诗人在736至745十年间的生活。
杜甫以京兆举子的身份参加735年的科举考试本身就是一种很大的荣誉,但是不第,于是东游齐赵,定居洛阳,过着几年“快意八九年”的生活,但随着父亲的去世,杜甫的生活逐渐困窘。
第三章“骑驴三四载”(745—749)引自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原文作“骑驴三十载”,一作“十三载”,洪业先生改为“三四载”),这段时间玄宗皇帝个人开始转变,随着奸相的任用,辉煌的大唐帝国急剧衰落,杜甫敏感地感受到时代的变化,此时他在长安生活。
第四章“陵厉不飞翻”(749—752)引自《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在此期间杜甫献三大礼赋,引起玄宗重视,让杜甫待制集贤院,却仍无官职,理想仍然无法实现。
朱鹤龄云:“公以词赋为人主所知,再降恩泽,止送隶有司参列选序,故有青冥契阔之叹。
”第五章“故山归兴尽”(752—755)引自《官定后戏做》,在这一章,作者假设了杜甫在752年的婚姻,在长安日益贫困的诗人还焦急地等待着朝廷的任命,在拒绝河西尉的职务之后,诗人被任命为右卫率府兵曹,在探亲途中写下《自京至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第六章“东胡反未已”(756—757)引自《北征》,在这两年的时间中,诗人辗转于奉先、长安、凤翔和鄜州,可谓一生中最为辛苦的阶段,国家不幸,人民不幸,诗人尝尽战乱和飘零之苦。
第七章“万国兵前草木风”(757—758)引自《洗兵马》,这首诗可以说代表了杜甫在生命最快乐的这段时期欢乐情绪的顶点,他梦想和平永在,武器弃置一边,这段时间官军收复都城长安,杜甫随朝廷回到长安做官。
由于诗人的屡次直谏和房琯的牵连,不久就左迁为华州司功参军。
第八章“一岁四行役”(759)引自《发同谷县》,这年春,杜甫由洛阳回华州,秋又由华州来秦州,冬十月复由秦州至同谷,而今十二月又去同谷赴成都,故云“一岁四行役”。
行役与一般旅行不同,多出于无可奈何。
第九章“此生那老蜀”(760—762)引自《奉送严公入朝十韵》,这两年间是诗人第一次来成都,他用心地经营着自己的草堂,这也成了他结婚成家以来最为闲适最为快乐的日子,写下了大量精致的小诗。
第十章“何地置老夫”(762—766)引自《草堂》,这四年间诗人避难到梓州、阆州,重回成都,又离开成都到云安。
作者在这里重点讲述了诗人与好友严武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第十一章“夔子之国杜陵翁”(766—768)引自《复阴》,这两年时间杜甫在夔州度过,这段时间是杜甫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两年时间写下400多首诗歌,是他现存作品的四分之一还多。
第十二章“孤舟增郁郁”(768—770)引自杜甫《聂耒阳以仆阻水,书致酒肉,疗饥荒江,诗得代怀,兴尽本韵。
至县,呈聂令,陆路去方田驿四十里,舟行一日,时属江涨,泊于方田》。
诗人离开夔州顺流而下至湖北湖南,这也是诗人生命最后的旅程。
结语:“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引自《梦李白》,元稹在820xx年所写的《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是研究杜甫身后的重要材料,杜甫的后人基本都以默默无闻的生活度过一生,我们也没有更多信息。
最后,洪业先生这样评价杜甫:“我不敢轻言自己完全懂得了作为诗人的杜甫。
我相信我对于作为个人的杜甫已经有了相当准确的了解。
他是孝子,是慈父,是慷慨的兄长,是忠诚的丈夫,是可信的朋友,是守职的官员,是心系家邦的国民。
他不但秉性善良,而且心存智慧。
他对文学和历史有着深入的研习,得以理解人类本性的力量和脆弱,领会政治的正大光明与肮脏醒龊。
他所观察到的八世纪大唐帝国的某些情形仍然存在于现代中国;而且,也存在于其他的国度。
”书中对于很多细节的关注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现举几例。
比如说十分寻常的杜甫出生年份问题,我们往往会脱口而出是“唐玄宗先天元年”,但洪业先生注意到了细节,他说:“因为不清楚杜甫的生日,所以我们无法确定杜甫出生时是哪位皇帝在位?720xx年3月1日之前,属于唐睿宗景云二年或三年。
从3月1日起,到4月20日止,属于睿宗太极元年。
从4月21日起,到9月11日止,属于睿宗延和元年。
从9月8日开始,睿宗传位于其子玄宗,也就是唐明皇,但直到第二年(720xx年)7月31日,他才放弃了某些最重要的政府权力。
720xx年9月12日至此年结束,都属于另一时期,即玄宗先天元年。
到底是在哪个皇帝在位期间?史学家可以在容宗和明皇中随便挑选。
”再如,《端午日赐衣》一诗我们常常认为表现了一种“惊喜”之情,长期以来的注者偏重强调“喜”,而洪业先生更多地强调“惊”,“也许杜甫已经感觉到,皇帝对他作为拾遗、不断谏议的行为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
因此,在写于758年6月15日的《端年且赐衣》一诗中,他流露出了惊讶。
”我觉得这种分析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杜甫与皇帝此刻微妙的关系变化,当然也是洪业先生意识到了此刻杜甫情绪的细节。
再如对于“骑驴三四载”的解释:“(《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其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骑驴三十载’。
一个十七世纪的注释者注意到,即使是杜甫三十岁时,他也不可能有三十年骑驴的经历,他认为应该改为“十三载”。
尽管这个修订被普遍接受,但我发现还是很难将十三年乞食生涯与八九年的快意日子调和起来,要知道这八九年可占了十三年中的大部分时间。
因此我建议将“三十”读为“三四”,这是杜甫说“三年多”的惯用方式。
”虽然这只是一个字的细节改动,但是我觉得亦是有道理的。
作为一个研究者,可以去从宏观上研究,但是注重细节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术品质,此点于我启发很大。
书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洪业先生众多创新的见解,先生学贯中西,好古亦疑古,书中多有新意,正如他自己总结的学术优势:“他们不曾而我曾参阅日法英美德意学者的翻译讨论。
语言的隔阂,虽然常让东西洋学者犯了使人惊愕的错误,却因他们不受汉宋传统思想所拘束,而有时竟与我以意料之外的启发。
”现举例如下。
一是对于杜甫是否有政治才能的看法,莫砺锋先生的答案是否定的,吉川幸次郎先生是肯定的,我是否可以这样看待这个问题:杜甫有政治才能但缺乏政治技巧,他政治才能主要表现在他坚定耿直的政治态度和准确的政治远见,他政治技巧的缺乏主要表现在屡次得罪皇帝上。
其实,这也是很多诗人相似的政治表现。
洪业先生则有细致地分析:“但他(杜甫)总认为自己的能力只在于对政策和原则问题提供谏议,对日常办公事务并不感兴趣……”他还得出结论:“杜甫论事常有先见之明;他设策以适用为要;他参谋有收效之功。
”这些可以在《杜诗镜铨》末杜甫赋表及政论文中看见。
二是关于杜甫现存最早的诗,诸家往往以为是漫游齐赵时的《登兖州城楼》,如萧涤非先生《杜甫诗选注》认为:“这和前诗《望岳》同是第一次游齐赵时所作,是他现存最早的一首五律。
”杨伦在《杜诗镜铨》中将此诗放在《望岳》之后,全集第三首,并且认为“(《登兖州城楼》是)此集中第一首律诗。
”而洪业先生别有创见,他认为是《夜宴左氏庄》,他说:“二十年前,我遵循前人注释,认为杜甫在720xx年至735年的诗歌都没有保存下来。
现在我改变了这个观点,将此诗系年于735年。
因为诗中提到了吴地方言(吴咏),这使我相信此诗作于东南游历时期。
它甚至可能是735年之前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