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诚勿扰的收视心理分析_刘文武
浅析真人秀节目《非诚勿扰》
浅析真人秀节目《非诚勿扰》浅析真人秀节目《非诚勿扰》的成功因素摘要:江苏卫视[i]的正在热播的《非诚勿扰》作为一档时尚、婚恋的真人秀节目,自播放以来收视率一路飙升,已是周六周日的综艺类节目的收视冠军。
节目中有24位单身女生以亮灯和灭灯方式来决定报名男嘉宾的去留,经过“爱之初体验”“爱之再判断”“爱之终决选”“男生权利”等规则来决定男女嘉宾的速配成功。
在这个节目之前也有很多婚恋类节目从《非常男女》到《玫瑰之约》再到现在的《我们约会吧》,但都没有超过《非诚勿扰》的受欢迎程度。
《非诚勿扰》之所以办的如此成功,是有很多因素促成的。
本文主要从节目定位、主持人风格、嘉宾选择和节目名称这四个方面来分析了《非诚勿扰》的成功之处。
关键词:国内真人秀;《非诚勿扰》;节目定位;主持风格;嘉宾“真人秀(也称真人实境秀、真实电视,reality television)一般是指以电视传媒为介质,通过举办某一类别的比赛活动,以从多名参赛者中选取最终获胜者为目的,同时有着丰富的奖品,可以获得广泛的经济效益的电视节目。
”[ii]正如它的定义所讲,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增长,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丰富,要求也越来越高,电视真人秀节作为一种新的娱乐节目形态便在这种大背景下应运而生且越来越受到观众的欢迎支持,在国内电视节目的市场上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随着真人秀节目的不断成熟,它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发展的趋向,节目内容、节目风格、节目定位等许多方面都在不断的丰富与完善。
由于它的热播能够引起电视台最为关注的东西——收视率的狂增,因此全国各大电台都争先恐后的制作开播各具特色的真人秀娱乐节目,一时间各种风格、主题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可谓是“五花八门、包罗万象”。
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自开播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如今《非诚勿扰》已经盖过了湖南卫视电视综艺节目的锋芒,独霸天下位居收视率榜单的榜首。
《非诚勿扰》作为新时代的一档婚恋交友类节目,已经以其独特的栏目视角和节目特色在全国掀起一次收视狂潮,已然升到了国内综艺栏目老大的位置。
非诚勿扰走红的原因
注(论文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的字句都在文中用加粗的黑体字表示)谈江苏卫视之《非诚勿扰》热播原因摘要:当下的年轻男女随着爱情观的改变,越来越对结婚对象的挑剔,导致了社会剩男剩女现象盛行。
相亲难,结婚难,在这种环境背景下,许多电视台以剩男剩女作为为消费对象制作了一系列的相亲节目。
江苏卫视推出的《非诚勿扰》作为一档真人秀的婚恋交友节目,给他们提供一个交友的平台。
节目的形式创新,体现新时代男女的婚姻爱情观,从开播以来,备受观众关注,收视率一再提高。
《非诚勿扰》何以热播、走红?关键词:收视、需要、节目内容、品牌、主持人营销一、《非诚勿扰》收视率高现象分析由于当前的剩男剩女现象的盛行,电视节目兴起了相亲热潮。
如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浙江卫视的《爱情连连看》,东方卫视的《百里挑一》等。
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由孟非担任主持人,乐嘉、黄菡作为嘉宾主持,该档节目为单身男女提供交友的平台。
节目中的24位女嘉宾可以通过亮灯和灭灯的形式决定男嘉宾的去留。
自开播以来,收视率直线攀升,根据索福瑞71城市全国平均收视最新统计,《非诚勿扰》的收视率仅次于央视一套的《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并领先排在其后面的节目将近3倍,可以说是遥遥领先。
①二、《非诚勿扰》热播原因(一)男女嘉宾借助《非诚勿扰》这个舞台去满足他们的自我需求。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归纳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其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实现自我价值、自我成就和理想的需要。
②因此,《非诚勿扰》男女嘉宾们在这个舞台上秀自己,去满足自己的需要和欲望,以此博得观众眼球和注意。
曾在《非诚勿扰》的一个女嘉宾蔡佳蓉是唯一一个在报名参加《非诚勿扰》相亲节目的原因是为了追求物质而不是为了找对象上相亲节目;拜金女“朱真芳”说“我的手只给我的男朋友握,其他人握一次要20万”;再到最近的话题人物“吴子恩”与西安的男嘉宾牵手成功但却在随后自己的微博里晒出一张与另一男嘉宾亲密合照等等。
非诚勿扰收视率为何高
《非诚勿扰》收视率为什么居高不下?
摘要:从受众接受心理来看,这类节目火爆的原因,主要是其以“娱乐+相亲+温情”的独特形式,在对人间真情实感诉求的氛围中,满足了人们的娱乐、相亲、好奇与窥视、认知与受教等诸多心理需求,揭示了人们对爱情、婚姻的憧憬,人与人之间包容、和谐相处的向往和追求。
原因1.迎合了观众的心理需求(好奇,比较,娱乐消遣)
2.实时,合理的广告插播时间(插播在高潮,广告长度段小)
3.节目环节的设置紧凑并且充满戏剧性的变数,让观众对情节的发展有所期待。
(在这个性化的年代,选手:对每个心动女生都独具见解,选择也是出人意料或是峰回路转。
嘉宾:点评独具特色,各具特点)
4.主持人:孟非是以主持新闻节目而闻名,其言语不多,但沉稳睿智、妙语连珠。
相较其他节目主持人都是阳光活泼,此处孟非更夺人眼球。
乐嘉的主业是企业培训,擅长心理分析,所以可以给别人一些分析。
这两人配合使节目看上去更加理性,稳重,高雅,跳出了娱乐的标签。
5.节目播出以后,利用平日里的黄金时段进行往期节目的重播,如:周末的三场连续重播。
增加节目的曝光率。
形成一种连续剧的效果。
6.社会文化的凸显:工作压力大,80、90的婚恋已成为一种问题,需要解决。
所以在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下,节目的受关注程度也是
显而易见的。
7.节目合理的曝光节目参与人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合理的节目环节设置。
《非诚勿扰》节目热播原因的分析
《非诚勿扰》节目热播原因的分析在江苏卫视 2013 年跨年演唱会上,主持人孟非宣布,《非诚勿扰》节目在2012 年全国卫视所有栏目中获得收视率第一。
一个地方台的相亲交友节目何以能在全国众多娱乐节目中脱颖而出,久播不衰,连续创下收视率冠军,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华人的眼球,其原因值得我们认真地分析与思考。
一、剩男剩女现象使相亲交友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的物质财富急剧增加,同时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本应忙着谈婚论嫁的都市男女却疲于奔命,无暇顾及个人婚恋问题。
生存的压力在不断挤占他们私人空间的同时,也将他们的眼界历练得越来越高,加之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被剩或主动要剩的男女逐渐增多。
“剩男剩女”已不再是新鲜的网络词汇,而是逐渐演化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焦虑。
近几年来,各大媒体组织相亲会,年迈的父母替子女相亲的事例频现各大媒体的头条。
从 2010 年起,沉寂了几年的相亲交友类节目在重新定位包装后,适应时代需要卷土重来。
一方面,为剩男剩女提供了一个交友平台;一方面,给关注此问题的适婚男女的父母亲友们一个了解当下年轻人的择偶标准的渠道。
同时,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以电视节目这种更直接更大众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必然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二、节目内容展示了广阔真实的社会生活。
首先,每期男女嘉宾的遴选实行差异化策略:年龄跨度从 20 岁到 40 岁不等,地域跨度从大陆到台港澳甚至到国外,职业从私营业主、外企职员到科学家、艺术家乃至政府官员,嘉宾个性更是千差万别。
这种多样化、差异性在节目中相遇时就形成了多种思想的激荡,不同婚恋观的碰撞,多样社会文化的彰显,形成节目的一个亮点。
差异化也拓宽了受众群体,不仅是适龄男女,其他年龄段的观众也希望从节目当中获取他们所需要的东西,看到不一样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人生道路、人生选择。
其次,台上的男女嘉宾以 80 后为主,他们率真的个性、犀利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当代人的爱情诉求,展示了广阔、真实的社会生活。
论《非诚勿扰》对观众心理的影响
论《非诚勿扰》对观众心理的影响郭颖新闻学09级二专0826210616【内容摘要】如今,各大电视台勇争收视率,力求吸引观众的眼球,纷纷制作了婚恋交友类的节目。
本文以《非诚勿扰》为例,就婚恋节目的出现、定位、被观众接受的心理、对观众心理的影响以及对媒体制作理念上做了探讨研究。
【关键词】非诚勿扰 背景 表现形式 定位 接受心理 正面影响 负面影响 制作理念一、《非诚勿扰》出现的背景2010年1月15日江苏卫视制作的一档婚恋交友真人秀《非诚勿扰》,由孟非主持,在每周六、周日晚21点20分播出。
大热之后,各大电视台的周末的强档节目也都跟风推出了婚恋节目各档婚恋节目。
例如,《我们约会吧》、《爱情连连看》等等。
婚恋交友类的节目这个创意,其实并不算新鲜。
之前在中国就出现过《非常男女》、《玫瑰之约》、江苏卫视本身的《欢乐伊甸园》。
但这新一轮的婚恋热,不仅让人们对五花八门的节目应接不暇,不经也让传媒思索这些节目火原因以及对受众的心理影响。
二、《非诚勿扰》的表现形式及定位《非诚勿扰》的制片人王刚说:“过去的交友节目是男女数量相等的,一 配对,节奏会很慢。
但是我们的节目是在男女人数极端不平衡的状态下进行的, 可能是一个男的面对二十四个女的,那么这个里面就会有一个戏剧冲突的效果,节奏也会很快,会是5分钟进行一轮配对,比较符合年轻人的欣赏习惯。
”(百度娱乐,2010)除了节奏和戏剧化效果之外,《非诚勿扰》的另一个看点是真实的体现出现代人的婚恋观。
比方说,在节目环节设计上,由多位男生轮流上场,每人展示5分钟,场上24位女生,经过“爱之初体验”“爱之再判断”“爱之终决选”三关对待同一位男生,期间,女生亮灯表示愿意继续,灭灯表示不愿意。
一男多女的情况下,女嘉宾可以考虑是否接收男嘉宾。
每过一关就像打擂台一样,要闯关第一印象得给得好;在24位女嘉宾的挑逗诱惑、刁难拷问中得拿捏得好;同事朋友对自己的评价也得好。
大难不死闯到第三关男生权利,就可以从亮灯的女生中挑出你心仪的对象(前提是你心仪的对象在经过三关之后还仍然为你亮着灯),要不然你还是得遭受独自离开的命运。
从电视节目策划看《非诚勿扰》的成功与不足
从电视节目策划看《非诚勿扰》的成功与不足【摘要】电视节目《非诚勿扰》以其独特的嘉宾匹配方式和真挚的情感打动了观众,获得了极大的热度。
一些嘉宾的过激行为和不当言行,以及部分情节的煽情也引起了争议。
尽管如此,《非诚勿扰》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真实感人的情感表达。
未来,《非诚勿扰》可以更加注重嘉宾的心理健康和情感管理,避免过度煽情,同时保持节目的独特魅力和创新性,以保持观众的喜爱和支持。
【关键词】关键词:《非诚勿扰》、电视节目、成功、不足、嘉宾匹配、情感真挚、观众热度、嘉宾行为、言行不当、煽情情节、发展方向。
1. 引言1.1 电视节目《非诚勿扰》的背景《非诚勿扰》是一档由江苏卫视推出的相亲节目,首播于2010年。
该节目的灵感源自于同名电影,通过一系列相亲环节展现了单身男女在舞台上寻找真爱的过程。
节目组会邀请一批单身男女作为嘉宾,他们通过自我介绍和各种互动环节,最终选择心仪的对象。
这种嘉宾自行选择匹配的方式为观众带来了一种新颖而真实的感受,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的关注。
除了相亲嘉宾的精彩表现外,节目还邀请了一些明星或公众人物作为特邀嘉宾,增加了节目的娱乐性和吸引力。
在过去的几年里,《非诚勿扰》凭借其独特的节目形式和真挚的情感赢得了众多忠实观众,成为江苏卫视的一大看点。
该节目在中国大陆引起了一股相亲风潮,也为许多单身男女提供了一种新的相亲选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众口味的不断拓展,《非诚勿扰》也在不断调整和创新节目形式,以适应观众需求的变化。
1.2 该节目在观众中的热度《非诚勿扰》是一档备受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其独特的嘉宾匹配方式和真挚打动人心的情感故事成为了观众喜爱的原因之一。
该节目在观众中拥有极高的热度,每一期都吸引了大量的收视群体。
观众们通过观看《非诚勿扰》,不仅能够享受到娱乐的乐趣,更能够在情感纠结、爱情选择上得到启发和启示。
该节目不仅在中国国内受到欢迎,还受到了海外华人的喜爱和追捧。
浅析电视节目《非诚勿扰》
浅析电视节目《非诚勿扰》作者:雷雅来源:《今传媒》2012年第03期摘要:在当下激烈的影视节目竞争中,娱乐节目大行其道。
本文试图通过电影批评领域里精神分析的方法和观点,以节目《非诚勿扰》为例,简单的解构分析这类节目大受追捧的成因和存在的缺陷。
通过精神分析这种将自我投射向他人再由他人的像成为自我的一个心理机制出发,我们发现正是通过节目结构的精巧设计使的不同观众都能对节目进行自我意识的投射,并使得该类节目大获成功。
然而这样成功和娱乐的背后,缺乏的却是人格的圆润。
关键词:电影批评;拉康;商业包装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3-0086-02一、当下国产娱乐节目现状电视剧、新闻、综艺娱乐节目目前是驱动收视的三驾马车,在2007年全国154市县分裂观众收视的前三名,份额分别为34.4%、13.5%、8.9%。
这三类节目以45.3%的播出时间比例占据了观众56.8%的收视时间,资源使用效率较高,而综艺娱乐节目又是三类节目中资源使用效率最高的节目类型[1]。
在林林总总的综艺娱乐节目中《非诚勿扰》是近年来最具收视率和娱乐精神的电视节目之一。
它的成功,或许是一个选秀节目的新瓶老酒。
二、非诚勿扰风靡的成因分析我们这里借用一个电影批评领域里精神分析的方法和观点。
在拉康的学说中,处于自我和他人之间的便是主体。
主体不是自我,而是自我形成过程中构件的产物。
主体的构建过程正是把自我想象为他人,他人指认为自我的过程。
形成“镜像阶段”(襁褓中的孩子将镜中的自我影像指认为是他人和将镜像中的自我成像指认为自己的过程)的一个前提是匮乏的出现[2]。
拉康认为匮乏在于孩子不能整体感受自我的身体,自我的身体体验是破碎的。
精神分析正是从这种将自我投射向他人再由他人的像成为自我的一个心理机制出发,引申出阐述。
我认为,事实上“非诚勿扰”这样的节目通过设计将每一个观众完成了一次自我投射向他人再由他人的像完成自我的一个过程。
相亲类节目高收视率的受众心理因素分析——以《非诚勿扰》为例
嘲讽 、炒作拜金主义等不 当行 为和不正
( 即观众 总是希望信息贴近实 际 、贴近 心 ,人皆有之 ”,物质文 明的快速发展
确观点损害 了广播 电视媒体 的形象 ,对 他们 、贴 近他们的生活 )是此类节 目受 使 观众的精神需求也随之在不断提升 ,
观 众 的 爱 情 观 、人 生 观产 生 了 恶 劣 的 影 欢 迎 的 原 因 。 ”④ 者 根 据 目前 的 研 究 审 美 需 求 就 是 精 神 需 求 中 的一 项 ,相 亲 笔
媒体 观察
是嚣e
相 亲 类节 目高 收视 率 的 受 众 心理 因素 分 析
以 《 诚 勿扰 》 为例 非
口 赵 晓 妮
【 摘 要 】 亲类节 目从 开播 以来 ,就受到 了褒贬不一的评价 ,经过对不 良信 息传播 的规范之后 ,以更加 贴近 相
生 活 的 面 貌 出现 在 观 众 的 视 野 。在 此 背景 下 ,本 文从 观 众 的 角度 分 析 相 亲 类 节 目受欢 迎 的心 理 因 素 , 即 满足 了观 众 的社 会 需要 ; 节 目带 给 观 众 心 理 上 的 惊 喜 感 ; 节 目引起 观 众 心 理 共 鸣 从 而 产 生 移 情 。 以 力求 为 相 亲类 节 目的 创 新 和
在 栏 目开 播 后 ,栏 目还 注册 了 观众 进 一步做大做强栏 目,努 力开创传统媒 Q Q群 ,欢 迎 热 心 观 众 加 入 QQ 讨 论 新 体 新 的 发展 局 面 。 群 ( 者 贾建 慧 :深 圳 广播 电 影 电视 作 闻 ,对栏 目提出建议 、意见 ,和栏 目工
全 方位 扩 展 社 交 触 角
号 码 ,并 让 主 持 人 口播 提 示 观 众 注 意 。
市 频 道 雄 厚 的 节 目制 作 能 力 作 为基 础 ,
从节目定位角度探究《非诚勿扰》成功的原因
从节目定位角度探究《非诚勿扰》成功的原因【摘要】2010年初,以“幸福中国”为频道定位的江苏卫视推出了一档新派婚恋交友类节目:《非诚勿扰》。
该节目一经播出便呈异军突起之势,迅速成为全国卫视节目的收视冠军,收视率甚至一度仅次于《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
节目中出现的具有争议性的男女嘉宾及相关话题也一度成为全国舆论热议的焦点,引起人们对80后婚恋观、金钱观的探讨和反思,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本文试图运用媒介经营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从节目的内容定位、形式定位、受众定位、文化定位等角度探究《非诚勿扰》成功的原因,以达到对该节目深层次、系统性认识的目的。
【关键词】《非诚勿扰》媒介经营管理节目定位多元价值观【正文】婚恋交友类节目对于我国的电视观众来说,早已不是新鲜事。
早在1988年,山西电视台便推出了我国第一档电视相亲类节目《电视红娘》,其后国内电视台又陆续创办过《非常男女》、《玫瑰之约》、《今夜我们相识》、《爱情来敲门》、《我们约会吧》等大大小小30多档婚恋节目,然而直至2010年《非诚勿扰》的出现才掀起了婚恋节目的第一次收视狂潮,2010年也因此成为婚恋节目的火爆年。
《非诚勿扰》既是一档婚恋交友类节目,又是一档生活服务类节目。
它适应了“快餐式”的现代生活节奏,针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剩男剩女”问题,为以“80后”为主体的单身男女提供公开的婚恋交友平台。
既具有关注年轻人婚恋交友需要的服务性,同时也具有话题性、争议性以及冲突性。
《非诚勿扰》之所有能够取得收视率爆棚的喜人成绩,跟节目的服务性、人文性,形式的新颖,节奏的紧凑以及该节目引起的对当代多元价值观的讨论等因素是分不开的。
一、内容定位:个性鲜明、魅力十足的“80后”真人秀,比传统婚恋交友节目更抢眼球。
优秀的电视节目应该植根于社会现实,具有服务性、教育性,引导真确的社会舆论和价值取向,体现时代特点,为受众提供便利,引起共鸣。
《非诚勿扰》以冯小刚的同名电影命名,在现代生活节奏日趋“快餐化”、“剩男剩女”普遍存在的情况下,以一个“诚”字为广大“80后”单身男女青年提供相互认识,相互交流的交友平台。
以《非诚勿扰》为例解读婚恋类电视节目
以《非诚勿扰》为例解读婚恋类电视节目苏卫视大型情感婚恋类节目《非诚勿扰》自从开播以来,以强劲的势头迅速占领综艺节目收视率榜首。
节目新颖的形式、华丽的包装以及节目中嘉宾的表现,都使节目的收视率节节攀升。
但是在高收视率的背后,节目也暴露出节目定位和嘉宾们在价值取向上的一些问题。
标签:婚恋类节目认知效用传播效果真人秀2010年伊始,全国各卫视频道相继推出了多档情感婚恋类综艺节目,其中以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和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尤为抢眼,成为了时下观众谈论的焦点。
根据央视索福瑞对34个城市的收视调查显示,在《非诚勿扰》开播三个多月以来,收视节节攀升,超过了许多老牌的电视综艺节目。
但是,6月11日央视的《焦点访谈》节目公布了国家广电总局针对有些婚恋交友节目和情感故事节目发布的通知。
新华社12日也发布了广电总局的整改通知,其中点名《非诚勿扰》、《为爱向前冲》等几档节目,通知说,“今年以来,一些电视台上星频道开办了《非诚勿扰》、《为爱向前冲》、《缘来是你》等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
这些节目为适婚男女青年提供相识和交往机会,体现了电视媒体的引导功能和服务功能,但也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如一些嘉宾身份造假、自我炒作、言论低俗、行为失检、恶意嘲讽,主持人引导乏力,部分节目盲目追求收视率,放任拜金主义、虚荣、涉性等不健康、不正确的婚恋观。
这些做法严重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同时,12日的《新闻联播》中也发布了评论《媒体要切记社会担当》,称“在一些相亲类节目中,有的宣扬和炒作‘拜金女’、‘炫富男’等低俗、恶俗内容,很不健康。
组织者单纯追求收视率和知名度,没有尽到媒体责任。
”传播学者把受众对媒介的使用与自己得到的满足归结为三个方面:认知效用,心绪转换效用,人际关系效用。
其中心绪转换效用包括:刺激、激励,从日常事务中或厌倦中寻求调节;放松或从难题和压力中摆脱出来;情感释放。
《非诚勿扰》目前就像是观众的“排气阀”,为民众提供了一个感情宣泄的渠道,一个颠覆传统的机会。
非诚勿扰的收视心理分析
[摘要] 江苏电视台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从开播以来,成为国内观众老少咸宜、收视率高居榜首的节目。
从受众接受心理来看,这类节目火爆的原因,主要是其以“娱乐+相亲+温情”的独特形式,在对人间真情实感诉求的氛围中,满足了人们的娱乐、相亲、好奇与窥视、认知与受教等诸多心理需求,揭示了人们对爱情、婚姻的憧憬,人与人之间包容、和谐相处的向往和追求。
[关键词] 《非诚勿扰》 电视相亲节目 受众 接受心理江苏电视台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开播两年非但没有进入疲劳期,反而越办越火,成为国内观众老少咸宜、收视率高居榜首的节目,实现了内地电视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1]节目升格成跨文化交流的平台。
《非诚勿扰》成功的原因是很多的。
从受众接受心理来分析,《非诚勿扰》受欢迎的原因,是其以“娱乐+相亲+温情”的独特形式,在对人间真情实感诉求的氛围中,满足了人们的娱乐、相亲、好奇与窥视、认知与受教等众多心理需求,揭示了人们对爱情、婚姻的憧憬,人与人之间包容、和谐相处的向往和追求。
但与此同时,由于受众有着与生俱来的喜新厌旧与待证心理,电视相亲节目是否持续兴盛又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话题。
一、娱乐消遣心理与往年的相亲节目相比较,《非诚勿扰》电视相亲最大的特点是将婚恋与爱情温婉地诉诸于娱乐化的形式中。
《非诚勿扰》虽然打的是相亲旗号,但该节目从一开始就宣称“只创造邂逅,不包办爱情”,这种节目定位与原初相亲节目截然不同。
以往的电视相亲节目目的比较单纯,在老百姓还不太能接受把婚姻大事托付给“电视”的年代里,相亲节目借用电视频道为找不到对象的青年男女牵线搭桥,在双方了解的基础上,男女奔着爱情或经营婚姻而去。
羞涩、紧张、按套路背征婚广告,是当时征婚者的共同状态。
在《非诚勿扰》之中,“多女选一男”极端不平衡的相亲模式、“相亲闯关”戏剧性情节的设置加上嘉宾麻辣犀利的语言,一波三折的剧情演绎,受众看到更多的是真人演绎的情景电视喜剧。
论文:浅析《非诚勿扰》收视热潮背后的成功之道
电视电影论文浅析《非诚勿扰》收视热潮背后的成功之道20xx年初,江苏卫视强势推出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非诚勿扰》。
她以独特的节目形式和别出心裁的相亲模式吸引了大批各年龄段的受众群体,掀起了新一轮的收视热潮。
而这热潮没有如其它热门节目那样昙花一现,而是连续四年坚挺地矗立在综艺类节目收视前三甲榜单上。
在当前电视日渐衰败,连年败退于网络媒体的今天,能有如此“惊艳”的成绩,实在值得人们对其进行深入地研究与探讨。
本文试图解析在这持续收视热潮背后,节目成功的秘诀所在。
一、精准的节目定位。
2009年江苏卫视将自己升级定位为“情感世界,幸福中国”,“情感”一直是其坚持的核心价值定位。
《非诚勿扰》不走寻常路地将自己定位为“情感类真人秀”节目。
在主持人的选定上,《非诚勿扰》没有选择娱乐性强的综艺类主持人,而是出人意料地选择以主持民生新闻类节目《南京零距离》而知名的孟非。
这样的选择既迎合了节目非娱乐性,更注重真情实感的节目定位,也注定这节目不是一个普通的婚恋交友节目。
孟非健康成熟、稳重大气、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年男人形象给节目注入了一种偏于厚重、正式的感觉。
节目制片人在谈到主持人的选定时说到:“我们选择孟非的初衷是不想把这做成一个纯娱乐的节目,我们需要符合频道情感的定位,让这个节目更加贴近民生,所以我们才会选择一个新闻评论员来做主持人。
孟非是民生新闻出身,他知道老百姓想要了解什么、想说什么和想表达什么,这样他就可以形成很好的互动,形成一个很好的价值导向。
这是其他的综艺类节目主持人无法做到的,这也导致了我们节目具有独特的气质。
”①也正是因为这是档婚恋交友类节目,就更需要一个成熟稳重有一定婚姻经验和人生阅历的人来掌控。
非诚勿扰的“诚”字也不需要一个异常活跃、活蹦乱跳的主持人。
选择孟非,就是认定孟非能以他那亲切、随和的气质、睿智幽默的主持风格以及强大的对场面的掌控能力给节目带来一种轻松、自然、不低俗、不媚俗的基调。
同时,节目组为避免节目支持风格的单一化,精心为孟非挑选配备了两名特邀嘉宾。
《非诚勿扰》的收视心理分析
江苏电视 台的相亲节 目—— 《 非 解 的基础 上 ,男 女奔 着 爱情 或 经 营 诚 勿 扰 》开播 两 年 非但 没 有 进入 疲 婚 姻 而 去。 羞 涩、 紧张 、按 套 路背 劳 期 ,反 而越 办 越 火 ,成 为 国 内观 征 婚 广告 ,是 当时征 婚 者 的共 同状 众 老 少成 宜 、收视 率 高 居榜 首 的 节 态。 目,实现 了内地 电视 由 “ 中国制造 ” 在 《 非 诚 勿扰 》之 中, “ 多女 极 端不平衡 的相亲模 式、“ 相 到 “ 中 国创造 ”的转 型 ,【 1 】 节 目升 选一男 ”
蔽 l 冀 。 广
EW
非诚勿抚 的收视心理分析
【 摘要 】江 苏电视 台的相 亲节 目—— 《 非诚 勿扰 》从 开播 以来,成 为 国内观众 老 少咸 宜、收视 率 高居榜 首的节 目。从 受众接 受心理 来看 ,这类节 目火爆 的原 因,主要是 其 以 “ 娱 乐 +相 亲 +温情”的独特形式 ,在对人 间真情 实感诉 求的 氛围 中,满足 了人 们的娱 乐、相亲 、好 奇与窥视 、认 知与受教 等诸 多心理 需求, 揭 示 了人 们对爱情 、婚姻 的憧憬 ,人与人之 间包容 、和谐相 处的向往和追 求。 【 关键词 】 《 非诚 勿扰 》 电视相 亲节 目 受众 接 受心理
、Hale Waihona Puke 不 同。 以往 的 电视 相 亲 节 目目的 比 较 单 纯 ,在 老 百姓 还 不 太能 接 受把 婚 姻大事托付给 “ 电视 ”的年代里 , 相 亲 节 目借 用 电视 频道 为找 不 到对 象 的青 年 男女 牵 线搭 桥 ,在双 方 了
《非诚勿扰》电视节目分析
《非诚勿扰》电视节目分析《非诚勿扰》电视节目分析2010年1月15日,江苏卫视强势推出新派电视交友节目《非诚勿扰》,节目以“只提供邂逅,不包办爱情”为口号,以原生态的方式呈现男女相识相知的全过程,力求展示嘉宾的个性风采,折射社会的时代风貌。
自开播以来,节目的收视率节节攀升,成为新科收视冠军,不断刷新收视纪录,并引发了全国性的关注与热议。
然而,随着收看群体的壮大和节目本身的不断演进,节目的真实性、服务性以及其中所传递的爱情观、价值观在观众中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质疑,节目甚至面临停播整顿的风险。
本文试以传播学的“受众本位”思想为理论基点,以节目的结构设置和互动形式为切入口,分析节目迅速蹿红的内在原因,以求进一步探索出节目的基本运作模式。
受众本位的运作模式麦奎尔认为,“如果从市场的角度考虑问题,受众可以定义为特定的媒体或讯息所指向的、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侧面像的,潜在的消费者的集合体。
”①在这种理论架构中,大众传媒被视为一种经营组织,传播活动转变为一种市场行为,传媒机构之间必然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而其竞争的资本便是对消费者的满足。
1.原生态式的情境满足“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据相关统计显示,目前全国适龄单身人数已达到上千万,网络上更是广泛流传着“剩斗士”、“齐天大剩”、“剩男”、“剩女”等名词,男女婚恋问题着实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点。
《非诚勿扰》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契机,顺应现代社会快节奏、高效率的处事方式,巧妙地创设一种原生态的邂逅场景,在男女嘉宾相互了解、沟通、选择的过程中,给广大受众带来一种情境满足。
《非诚勿扰》作为一档相亲节目,既要具备为普通男女牵线搭桥的服务性;同时,作为一档综艺节目,又要有为观众提供消遣的娱乐性。
因此,节目采用一种原生态的方式,展示男女嘉宾由以貌取人到决定牵手的全过程,给观众一种贴近生活的真实感。
从传播学角度谈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的成与败
从传播学角度谈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的成与败摘要:江苏卫视大型婚恋交友类节目《非诚勿扰》自2010年1月15日开播以来,备受广大观众青睐,其收视率一直在全国同类节目中雄踞榜首。
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的角度对《非诚勿扰》进行解读,为读者剖析其成功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个人的解决之道。
关键词:婚恋节目;《非诚勿扰》;审美大众化;拜金主义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自开播以来,在同类婚恋交友类节目中以占绝对优势的视率获得巨大成功,成为观众娱乐消遣的重要节目。
今年2月13日收视率更高达3.99%,市场份额占到11.21%。
它不仅是一档给广大未婚男女提供交友平台的节目,而且是受到人们广泛关注的社会文化现象。
处于一个快节奏的消费主义社会中的人们,要求物质与精神的和谐发展,而《非诚勿扰》成为这一诉求理想的实现对象。
但伴随着节目的热播,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
一、《非诚勿扰》策划成功之处(一)审美主体的大众化——由精英阶层到普通大众。
如果说过去只有文人雅士、侯爵将相才有资格进行审美活动,那么现在则是审美大众化的时代。
这与当今教育事业的普及、传播媒介的发达息息相关,尤其与电视事业的高度发达密不可分。
电视的普及,电视节目的花样翻新,大众观看时间的延长,都为电视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电视文化已渗透到普通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新时期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经济收入大大增加,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
但是在当今商品经济、消费文化的冲击下,人民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激烈竞争带来的各种压力却日益增大。
许多未婚青年几乎没有足够时间去解决自己的婚姻问题。
沦为“剩男”或“剩女”。
《非诚勿扰》节目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
年青人在节目中欣赏俊男靓女,为其中的精彩之处捧腹的同时,其实也在心里对台上的男女嘉宾进行点评,与自己理想的交往对象进行比较,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或激发自己寻觅理想伴侣的信念。
(二)优秀的节目元素。
1.个性主持人。
光头、深邃、睿智、幽默应该是众多《非诚勿扰》观众对主持人孟飞和嘉宾主持乐嘉的一致印象。
从电视节目策划看《非诚勿扰》的成功与不足
从电视节目策划看《非诚勿扰》的成功与不足2010 年众多类别主题的电视节目中,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各大相亲类电视节目,包括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山东卫视的《爱情来敲门》、安徽卫视的《相亲赢未来》及浙江卫视《为爱向前冲》等在内的电视节目一时间占据了各大卫视频道黄金时段。
这其中以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尤为夺人眼球: 5 月 9 日的一期《非诚勿扰》的收视率达到4.15%,与2009 年湖南卫视“快乐女声” 总决赛持平; 2010 年 5 月 14目,在视频网站优酷上,《非诚勿扰》以 4822 万次点击率,占据综艺节目“大陆热播” 第一名。
超过“台湾热播” 第一名《康熙来了》的3297 万次。
作为一款电视节目,高的收视率即意味着节目的成功,也意味着节目策划的成功。
本文将以《非诚勿扰》作为分析对象,从电视节目策划的角度对其进行剖析,以找到其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之高的收视率以及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的原因,同时研究节目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
准确的受众定位。
电视节目策划成功的首要条件便是对节目进行准确的受众定位。
《非诚勿扰》定位于新派婚恋交友节目,它所关注的单身男女婚恋交友话题为目前时代热门话题。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和生存压力的加大,男女交友婚恋问题日益突出。
“剩男”“剩女” 逐渐成为一种快节奏社会下的生活状态,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并已经演化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焦虑。
江苏卫视顺应时代潮流,推出人性化的新式婚恋交友节目,借此节目来帮助单身男女们速配交友。
但同时《非诚勿扰》不仅仅只是一款相亲的节目,更是提供了一个当代年轻人探讨情感、家庭、生活乃至人生观世界观的大舞台。
同时因婚恋问题不仅关乎单身男女本人,还受到整个家庭包括家庭长辈、亲朋好友和很多相关的人们的关注,因此节目也获得了极为广泛的收视群体。
“只有定位获得了目标市场的认可,媒体才有可能形成现实竞争优势。
” 源于这样一种现实大环境,《非诚勿扰》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是毋庸置疑的。
从《非诚勿扰》看电视相亲节目受众心理变化分析
:由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掀起的电视相亲风之后,各类相亲节目遍地开花。
摘录摘录:而同样火爆的电视相亲节目还有10年前的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
在这10左右的时间中,电视受众心理有了明显的变化。
相比较《玫瑰之约》,《非诚勿扰》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不断创新,增加人们的新鲜感和满足人们的消遣娱乐需要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电视相亲节目受众心理《非诚勿扰》《玫瑰之约》引言今年年初,江苏卫视以《非诚勿扰》以高收视率一炮而红,相亲交友类电视节目再次火爆荧屏。
除了各地地方台以外,省级以上频道就有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浙江卫视《为爱向前冲》,山东卫视《爱情来敲门》,东方卫视《百里挑一》,安徽卫视《缘来是你》,贵州卫视《相亲相爱》等数个卫视,就有媒体称“卫视争当红娘,一周相亲七回”来形容相亲节目的火爆程度。
如此高同质化的节目竞争,不仅让人想起10年前的另一档相亲节目——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同样也是各种舆论、竞争伴随着高收视率风靡全国。
《玫瑰之约》在湖南卫视一共播放了263期节目,创下了许多收视奇迹。
后来在2003年因为收视率的下降,观众的流失和经济效益的滑坡,5年之后停播。
而7年之后,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同样在电视上掀起了一股“相亲风”。
在这将近十年的变化中,相亲节目的卷土重来,同样的高收视率,高度的关注率反映出来的受众心理却是不一样的。
受众心理分析一、情感需求更为迫切:人们对电视相亲节目的热衷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对情感的渴望,这是人们的一种情感需要,但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时代人们的情感需求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首先,青年人口未婚比例越来越高,“单身族群”的出现,这个现实需求导致剩男剩女对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大力追捧。
相较于10年前,《玫瑰之约》的问世,“剩男剩女”的矛盾远没有现在社会那么尖锐,电视相亲节目作为单身者的另外一种相亲手段显得并不那么迫切。
当时社会奉行的“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帮助社会上的男女解决“找对象”的难题,它极大地满足了当时青年男女的情感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江苏电视台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从开播以来,成为国内观众老少咸宜、收视率高居榜首的节目。
从受众接受心理来看,这类节目火爆的原因,主要是其以“娱乐+相亲+温情”的独特形式,在对人间真情实感诉求的氛围中,满足了人们的娱乐、相亲、好奇与窥视、认知与受教等诸多心理需求,揭示了人们对爱情、婚姻的憧憬,人与人之间包容、和谐相处的向往和追求。
[关键词] 《非诚勿扰》 电视相亲节目 受众 接受心理江苏电视台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开播两年非但没有进入疲劳期,反而越办越火,成为国内观众老少咸宜、收视率高居榜首的节目,实现了内地电视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1]节目升格成跨文化交流的平台。
《非诚勿扰》成功的原因是很多的。
从受众接受心理来分析,《非诚勿扰》受欢迎的原因,是其以“娱乐+相亲+温情”的独特形式,在对人间真情实感诉求的氛围中,满足了人们的娱乐、相亲、好奇与窥视、认知与受教等众多心理需求,揭示了人们对爱情、婚姻的憧憬,人与人之间包容、和谐相处的向往和追求。
但与此同时,由于受众有着与生俱来的喜新厌旧与待证心理,电视相亲节目是否持续兴盛又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话题。
一、娱乐消遣心理与往年的相亲节目相比较,《非诚勿扰》电视相亲最大的特点是将婚恋与爱情温婉地诉诸于娱乐化的形式中。
《非诚勿扰》虽然打的是相亲旗号,但该节目从一开始就宣称“只创造邂逅,不包办爱情”,这种节目定位与原初相亲节目截然不同。
以往的电视相亲节目目的比较单纯,在老百姓还不太能接受把婚姻大事托付给“电视”的年代里,相亲节目借用电视频道为找不到对象的青年男女牵线搭桥,在双方了解的基础上,男女奔着爱情或经营婚姻而去。
羞涩、紧张、按套路背征婚广告,是当时征婚者的共同状态。
在《非诚勿扰》之中,“多女选一男”极端不平衡的相亲模式、“相亲闯关”戏剧性情节的设置加上嘉宾麻辣犀利的语言,一波三折的剧情演绎,受众看到更多的是真人演绎的情景电视喜剧。
在相亲节目提供的虚拟的空间中,不同的相亲男女都会带来与众不同的故事,无论是男女嘉宾有情人幸福牵手,还是英雄难过美人观,遗憾下场,都带给人们无限的兴趣和期待。
受众进入到这个虚拟空间,将自己等同于角色或者将角色转化为自己,在笑声和眼泪中暂时忘却了自己的存在,也忘记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苦闷和烦扰,在他人身上的故事中获得假想替代性满足。
心理学认为,娱乐是人的一种本能需求,是人的肌体和精神实现良性循环的辅助性元素。
特别是当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的增加,人们对娱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电视娱乐相亲节目即是从大众的心理需求出发,提供最浅层、最直接的药剂。
充满欢笑的娱乐,以其轻松活泼的气氛、幽默风趣的内容,抚平受众的心灵创伤,从中获得心理的松弛和压力的缓释,这也是受众之所以收看娱乐相亲节目的基本动因。
二、相亲交友实用心理不管有多少争议与质疑,相亲节目的热播和日益庞大的相亲群体是分不开的。
不论现实生活还是电视节目,相亲的主要目的是婚姻,虽然电视节目有作秀嫌疑,但依然不妨碍参与者和受众体验相亲的热情。
超过一半的观众认为,在社会压力相对增加和快餐式文化逼近的时候,年轻人开始用更直白更简练的方式选择情感伴侣,“合适就相处,不合适就换,免得多浪费时间。
谁不指望对方样样好呢?只是电视表达得更直接罢了。
”据调查,参加电视节目大多是大城市里的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
四个老人,父母两人,一个孩子组成的421家庭结构,一个独生子女的感情婚恋变成整个家庭乃至家族的头等大事,他们在婚恋上所承受的压力和关注较之60后、70后成倍增加,也就有迫切的交友需求。
电视相亲节目走的是平民化路线,上台的嘉宾都是真人并且有相亲的目的,目的的明确性和真实性吸引很大部分未婚青年及其背后庞大的亲属团。
只要家有适婚男女,全家就会收看此类节目,收视群因此由单身人群拓展到家庭目标群。
心理学家认为,有过在自由恋爱中“尝试错误”经验的doi :10.3969/j.issn.1002-6916.2013.03.035《非诚勿扰》的收视心理分析百度影音人们,都很希望在爱情中提高互信度。
而由江苏卫视、湖南卫视这些媒体把关甚至‘挑剔’出的嘉宾,普通观众都认为是已经经过优胜劣汰、值得信任的。
这种互信度高、理性追求爱情的方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和接受。
因此,为数不少的观众通过收看节目或者是亲身参与,在电视屏幕上或是为自己挑选意中人,或是为他人关注合适的对象,以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满足相亲交友的需求。
三、好奇与窥视心理弗洛伊德说,窥视欲是人的一种本能。
每个人都对自己以外的世界和别人的隐私感到好奇,而这种欲望也是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这一轮相亲节目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目标群体主要是80后和90后,与70后不同,他们更加以自我为中心,更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相亲本来是男女之间的私事,而电视节目将相亲的平台搬到了电视屏幕上,将当事人的“隐私”毫不留情的曝光在大众面前。
找对象的小伙子不再文质彬彬,而是直接公布:“我在上海有三套屋子”,“我家是有企业的。
”好友会暴露男嘉宾的糗事“臭袜子一大盆”、“睡觉是睁着眼睛”。
伤心的恋情,曾经痛苦的过去,不堪回首的往事……这些“私房话”近乎赤裸裸就这样展示在受众面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和窥视欲。
宾夕法尼亚州社会学助理教授贝丝·蒙泰穆罗在对真人秀受众的消费心理进行分析时说,“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偷窥的欲望。
这类节目对参与者进行完全的监视,等于是将他们赤裸裸地放到所有电视受众面前,抹掉了公开性和私人性之间的界限,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窥探欲望。
”[2]雪城大学大众电视学教授罗伯特·汤普逊也同意“偷窥欲望”这种观点,他说:“其实观看真人秀电视节目就和那些故意在地铁、宴会或公共场合偷听别人谈话的行为没有什么两样,人类本身就是对什么事情都很好奇。
正因为它标榜的是反映人类在真实环境下的真实行为,所以它比单纯故事性的连续剧或者戏剧更让人觉得精彩。
而且,由于其结局的不可预知性,受众会被节目中人物的一举一动吸引。
”[3]可以说,好奇心和窥视欲也是促使不分年龄阶段和不同阶层的受众喜欢看相亲节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作为电视媒体,在公共信息交流的平台上,如何以积极健康的导向满足大众的好奇及窥视心理,这是电视相亲节目必须警惕并反思的。
四、认知与受教心理《非诚勿扰》的制作人王刚认为,《非诚勿扰》不是十年前的相亲节目,也不是秀,而是“新闻+娱乐+真人秀+相亲”节目。
其它电视台的相亲节目也不局限于“相亲”这个狭小的视域内,而是通过“相亲”这个话题,把触角延伸到了社会的各个深层和侧面,上升为对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的思考和探讨。
在《非诚勿扰》中,主持人孟非保持了其在民生节目《南京零距离》中的敏锐和沉稳,在他的掌控下,加上性格分析师乐嘉的心理分析和党校黄涵教授的价值引导,拜金、富二代、外貌协会、蜗居、蚁族、全职太太等话题被放大成焦点,相亲成了多元婚恋观和价值观碰撞、角力的擂台,而相亲的结果反而变得不那么重要。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理解时下火爆的婚恋交友类节目,从中可以发现它通过“相亲”这个点,发散性的展示了多种社会话题,从而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求知受教的心理。
求知与受教心理是人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在娱乐类的电视接受中,只不过表现得更为隐蔽且以娱乐、情感中介为载体。
这种求知受教的目的在接受主体这里并不常常表现为“直接索取”,而表现为不经意的潜移默化形态,也就是说,“认知”与“受教”的满足往往是伴随接受主体的身心愉悦“满足”形态基础之上的一种境界。
在当今消费社会中,各种价值观冲击着传统价值观,不断发生碰撞和交合,也在创造着各种可能性。
80后、90后城市青年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婚恋观是怎样的?在“宝马女”、“豪宅女”、“农村男”、“富二代”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现实背景和社会内涵?受众在收看节目的同时也期望获得相应的答案。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教授认为“《非诚勿扰》播出的社会背景面临转型,是从一个单元价值向多元价值的转型,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所以在节目中我们能看到多元价值观的现实化。
”[4]《非诚勿扰》正是准确地抓住了受众的心理,在娱乐化的形式中,以舞台上游戏性、戏剧化的方式放大了这些现象,呈现了当代人对金钱、爱情、亲情、友情、家庭、人性、社会与生活时尚、创业与婚恋的关系、贫富问题、城乡差别以及中西文化差异等多方位的认知与判断。
通过这个节目,年轻人在辨认、思考中重新考量自己的价值观和追求,而对于老一辈,该节目则提供了快速进入了解现代社会年轻人的思维和语言体系的渠道。
在电视相亲娱乐化的方式中,受众在娱乐享受、情感接受的同时到达认知与受教的目的。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丁加勇认为,“相亲节目无可避免地要落到男女之间经济、感情的价值观之上。
这类节目可以成为价值观的辩论场,却不应是低俗丑陋文化的传播地。
”[5]因此,作为承担着传播先进文化,弘扬道德主旋律重任的电视媒体,《非诚勿扰》及各大卫视有义务有(下转81页)法分子利用微信进行犯罪的事件,有律师认为,微信软件的开发商腾讯也需要承担部分社会责任,比如至少在手机用户开启这两个功能时,发出一些提醒,告知可能存在的诈骗等风险。
根据人民网7月举行的一项名为“微信成抢劫强奸工具,你咋看”的调查中,有30.6%的网友认为微信的“摇一摇”等功能本身带有很强的诱导性,尤其容易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诱发社会不良交友风气,轻则会交到不好的朋友,重则被诈骗甚至侵害到生命。
“这两个功能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他们只会被不法分子利用来干坏事。
”[4]更有网友坦言:微信比QQ 等网络聊天工具更可怕,因为微信交友更迅速,见面也更容易,一些警惕性不高尤其是不谙世事的未成年人很容易受骗。
“微信微信,只可微微一信,不可全信。
”也有学者认为:“在微信中,进入“查找附近的人”功能之后,微信也会有一个明显的提示信息,但是无法选择查找的对象是否为好友或陌生人。
点击查找之后,微信便会直接进入好友查找过程,中途并无提醒完善资料,显得不够人性化。
”[5]结语其实,微信本身只是一个技术工具,给一个技术加上太多的罪名或者报以太高的希望都是不应该的。
说白了,微信、米聊、陌陌等通信工具只是一种介质而已,至于它是被用来“交友”还是被不良分子“利用”,最关键的还在于使用它的人的素质。
或许任何一种新技术的应用都要经过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而我们也期盼微信这个新兴工具能够日渐完美,带给我们更加充满人性味道的全新社交体验。
参考文献1、彭兰,《网络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注释[1]方志鑫,蔡莉白,从传播学角度看微信地兴起,科教导刊,2012年2月[2]中国网民与美国网民观念对比/news/33/n-7133.html [3] 精确社交沦为情色工具:LBS 帮凶 微信四不像怪胎/news/detail/v0-d1027307196.html[4]人民调查 /system/2012/07/16/013794552.shtml [5]北冥,微信和米聊的艰难博弈,行业分析,2011年11月作者简介刘颖,安阳工学院文法学院,讲师,硕士,毕业于武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