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09806
细菌性痢疾
3.快速病原学检查 近年来开展荧光抗体染色法、荧光菌 球法、增菌乳胶凝集法、玻片固相抗体吸咐免疫荧光技术等 方法,比较简便、快速,敏感性亦较好,有利于早期诊断。 4.乙状结肠镜检查 急性期可见肠粘膜明显充血、高度水 肿、点片状出血、糜烂、溃疡,大量粘液脓性分泌物附着以 及肠管痉挛等改变。慢性期的肠粘膜多呈颗粒状,血管纹理 不清,呈苍白肥厚状,有时可见息肉或瘢痕等改变。 5. 免疫学检查 (1)免疫荧光微菌落法:粪便标本接种于荧光素标记的志 贺菌属免疫血清的液体培养基中,4-8小时可发生凝集,用 荧光显微镜捡出。可用于快速诊断。 (2)新性乳胶凝集试验:应用纯化的痢疾多价抗体致敏重 氮基聚苯乙烯乳胶制成重氮乳胶试剂,用于检测痢疾杆菌。 敏感性高,只需约8小时即可作出诊断。 5PCR法 用本方法扩增志贺菌的基因有侵袭相关基因位点, 侵袭性质粒抗原和V毒素基因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
6.PCR法 用本方法扩增志贺菌的基因有侵袭相关基 因位点,侵袭性质粒抗原和V毒素基因等。敏感性 高,特异性强。 7.X线钡剂检查:慢性期患者,可见肠道痉挛、动 力改变、袋形消失、肠腔狭窄、肠粘膜增厚,或呈 节段状(如香肠状)。
(一)诊断
诊断与鉴别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夏秋季、病前1周与菌痢病人接触史、不 良卫生习惯、不洁饮食史等有参考价值。 2临床症状 典型病例一般不难诊断。仅有粘液稀便的轻 型病例应予高度重视,以免漏诊。夏秋季遇急性高热或惊 厥,迅速出现循环衰竭或意识障碍的学龄前儿童,需排除 中毒性痢疾的可能。应及时用肛拭或盐水灌肠取粪便检查 以确诊。有急性痢疾病史,病程超过2个月,病情迁延不 愈或反复发作者要考虑慢性痢疾。 3粪便检查 镜检见大量脓细胞、红细胞与吞噬细胞者即 可诊断。确诊有赖于粪便细菌培养。 4慢性腹泻原因不明时,可做乙装(或纤维)结肠镜检查 以助诊。免疫学及PCR方法需具备一定的实验室条件,且 由于粪便中抗原成分复杂,易出现假阳性反应,故目前尚 不能作为常规检查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痢疾杆菌所致的一种常见肠道传染病。
主要病变是结肠粘膜出现溃疡及化脓性炎症.以急起的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样大便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夏秋季节发病率有明显升高.在环境卫生差及卫生习惯不良的情况下易于流行.早在汉以前的中医著作中就有关于本病的记载.由于当时科学检测手段的限制.对病原体的认识尚停留在早期阶段.因此,当时痢疾的概念包括一切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呈脓血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包括急慢性细菌性痢疾、急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等。
在这些疾病过程中,如果出现上述临床表现时.中医都诊断为痢疾并按痢疾辨证施治。
因此,在事实上,中医痢疾的概念大于西医痢疾的概念。
[临床表现]潜伏期数小时至7天,大多数为1—3天。
临床表现因正气强弱及感邪多少而不同。
轻者仅出现大便次数增多,呈粘液便。
多数患者表现为急起的发热、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严重者壮热烦渴、神昏、抽搐或惊厥、痢下鲜紫脓血等。
细菌性痢疾按照病程长短及临床表现,可以分为急性菌痢和慢性菌痢两大类。
临床统计,急性菌痢约占75.~9095以上,根据感邪种类及病情轻重不同.又可分为湿热痢、疫毒痢和寒湿痢三种。
其中最常见的是湿热痢.主要表现为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并伴有典型的湿热征象,如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脘腹痞闷、舌苔黄腻.脉象滑数等.若热重于湿,可以出现身体烦渴、痢下赤多白少.甚至痢下鲜红;若湿重于热.则口不渴或渴不欲饮,痢下白多赤少,或纯下白冻.疫毒痢除了强调痢疾的传染性强并有流行趋势外,在菌痢的证候类别中,更重要的是强调了所感邪气的毒力强,临床症状严重。
表现为急起的畏寒、壮热、烦渴、头痛,甚至抽搐、惊厥、昏迷、腹痛.里急后重严重,痢下鲜紫脓血,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或疾。
若救不及时,则出现闭脱二证,以致最后阴阳离绝。
这是痢疾最为危急的证候。
细菌性痢疾治疗
细菌性痢疾治疗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主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发热等。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包括对症治疗和抗菌治疗两方面。
对症治疗:对症治疗主要是指针对细菌性痢疾的症状进行治疗。
例如,腹泻和腹痛时可以采用止泻药和止痛药;发热时可以采用退烧药。
此外,还应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脱水。
抗菌治疗:抗菌治疗是治疗细菌性痢疾的关键,早期应用抗生素可以缩短病程,减轻症状。
目前,常用的抗生素包括氟喹诺酮类药物和头孢菌素类药物等。
对于病情严重、伴有血性腹泻和高热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静脉注射抗生素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轻症患者,如果没有严重的脱水和营养不良等并发症,可以采用对症治疗,不必使用抗生素。
此外,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应该注意抗生素的合理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的问题。
综上所述,对于细菌性痢疾的治疗,除了对症治疗外,抗生素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还应该注意抗生素的合理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的问题。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概述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
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主要有发冷、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样大便。
中毒型菌痢起病急骤、突然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回圈衰竭和呼吸衰竭,而肠道症状轻或缺如,病情凶险。
菌痢常年散发,夏秋多见,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
本病有有效的抗菌药治疗,治愈率高。
疗效欠佳或慢性变多是因为未经正规治疗、未及时治疗、使用药物不当或耐药菌株感染。
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治愈的关键。
临床表现1.急性菌痢:急性腹泻,伴有发冷、发热、腹痛、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便;全腹压痛、左下腹压痛明显。
2.急性中毒型菌痢(多见于2-7岁儿童):起病急骤,突然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回圈衰竭和呼吸衰竭。
肠道症状轻或缺如。
3.慢性菌痢:有持续轻重不等的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便的痢疾症状,病程超过两个月。
诊断依据(一)急性菌痢 1.近周内有不洁的饮食史或与菌痢病人密切接触史。
2.急性腹泻伴有发冷、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便,左下腹有压痛。
3.血象: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加。
4.粪便常规:粘液脓血便。
镜检有大量脓细胞、红细胞与巨噬细胞;粪便细菌培养:分离到痢疾杆菌;粪便免疫检测:痢疾杆菌抗原阳性。
5.急性中毒型菌痢:起病急骤,突然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回圈衰竭和呼吸衰竭。
肠道症状轻或缺如。
6.慢性菌痢:过去有菌痢病史,多次典型或不典型腹泻两个月以上。
治疗原则1.病原治疗(选用氟啶酸、氨苄青霉素、复方新诺明、丁胺卡那霉素等)。
2.中毒型菌痢治疗原则:病原治疗十回圈衰竭和呼吸衰竭治疗。
3.慢性菌痢治疗原则:病原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并存症治疗。
4.中药治疗。
5.对症支持治疗。
用药原则1.急性菌痢:应用抗生素和其他辅助药为主。
2.急性中毒型菌痢:抗生素联用,积极治疗高热、惊厥、回圈衰竭和呼吸衰竭。
3.慢性菌痢:抗菌药联用、加强支持治疗和合并症治疗的综合治疗。
细菌性痢疾是怎么回事
细菌性痢疾是怎么回事细菌性痢疾是夏秋季节小儿较常见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是由痢疾杆菌所引起。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6-9月份发病数最多。
主要症伏有发热、腹痛、里急后重感及排泄含有粘液、脓及血的稀粪便。
细菌性痢疾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它的发生与不良的卫生习惯有密切关系。
痢疾杆菌存在于病人或带菌者的肠道内,随着粪便而排出体外,粪便直接污染水源、食物等,也可以通过病人的手或苍蝇、嶂螂的爬叮,污染各种食物(蔬菜、瓜果、冷饮、牛奶)和饮食用具,经口入消化道传染。
污染的用具、衣服等亦可以引起间接传染。
直接与患者接触而不采取消毒隔离措施,其感染率很高,故一家内两、三人同时患病者并不少见。
在儿童中,手是传播本病的重要因素。
如果健康人使用被污染的用具或一旦吃了被污染的食物、喝了被污染的水,痢疾杆菌就经过口腔、食道、胃进人肠内。
痢疾杆菌进人人体后能否发病,取决于人体抵抗力的强弱和细菌数量、细菌毒力等,少量痢疾杆菌侵入健康人的胃肠时,可被胃酸和肠液中的溶菌酶杀灭。
如果人健康情况较差或因暴饮暴食等胃酸减少、胃肠功能减低,侵人的细菌里又较多时,痢疾杆菌就会在小肠内生长繁殖,并分泌毒素,大多数经过2~3天的潜伏期就开始发病。
毒素经小肠壁吸收后进人血液,引起全身症状。
一般表现为发病较急、发热、体温可在39度以上,腹痛、大便次数多、先为稀便,后为脓血便,腹泻每天可多达十几次至几十次,毒素作用于大肠粘膜,最常见的病变部位为直肠、乙状结肠,发生炎症或形成浅表溃疡,引起肠壁典型病变。
患儿想拉又拉不多,总像是有没拉完的感觉,这称为里急后重。
患儿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
婴幼儿在高热时容易发生抽疯。
.绝大多数患儿经过早期治疗,都可在5~7天内逐渐减轻而治愈。
病情较重者,有高热,体温在39度以上,而且出现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的症状,可有嗜唾、烦躁不安、抽疯或昏迷、呼吸节律不正、瞳孔不等大、面色苍白、四肢冰凉、皮肤发花、脉搏细弱、尿少、血压下降、心音低钝,如不及时抢救,有生命危险。
病理学丨细菌性痢疾
病理学丨细菌性痢疾
多发于儿童的一种常见肠道传染病,痢疾杆菌引起,累及结肠为主,夏秋季多见。
痢疾杆菌主要有四种类型:福氏菌、鲍氏菌及宋内氏菌、志贺氏菌,均产生内毒素。
其中以志贺氏菌毒性最强,还可产生外毒素,但我国常见的是福氏菌。
1病理变化病变部位主要发生于大肠,尤以乙状结肠和直肠为重。
严重病例,回肠下段以后的肠段均受累。
2类型
(1)急性细菌性痢疾:病变发生在肠道,过程可以总结如下:起初呈急性卡他性炎→假膜性炎→溃疡形成→愈合形成浅表瘢痕。
卡他性炎症主要表现为粘液分泌亢进,粘膜充血及炎性细胞的浸润。
假膜性炎粘膜表层坏死,以及大量纤维素渗出,渗出的纤维素与炎性细胞、细菌一起形成假膜。
此为本病特征性病变,假膜首先出现于粘膜皱襞顶部,呈糠皮状,后期可融合成片。
愈合期形成的浅表瘢痕一般不引起梗阻。
(2)慢性菌痢: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
多从急性菌痢转变而来。
其中福氏菌感染的患者转为慢性者较多。
病变反复发作,溃疡底部可有肉芽组织和瘢痕形成,可造成肠腔狭窄。
慢性患者常为传染源。
(3)中毒性菌痢:是细菌性痢疾最严重的类型。
可引起中毒性休克。
特点:①多见于2~7岁儿童;②由毒力低的痢疾杆菌引起;③肠道病变轻;④起病急骤,有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3临床表现
毒血症可引起发热、头痛和乏力、白细胞增多。
肠痉挛可有腹痛、腹泻症状。
炎症刺激直肠壁,可有里急后重和排便频繁,大便初为粘液便,然后可转为粘液脓血便,偶尔排出假膜。
严重者可有电解质紊乱或休克。
细菌性痢疾(小儿痢疾)
细菌性痢疾(小儿痢疾)细菌性痢疾(小儿痢疾)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所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中医认为:本病由外感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所致。
夏秋季多见。
以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和泻下脓血粘液,日下数次至十数次不等为特征。
3~7岁儿童常可突然发病,表现为高热、惊厥、昏迷、四肢发冷等症,此为“中毒性菌痢”,甚者可危及生命,须及时救治。
湿热痢(急性菌痢)下痢赤白粘冻,腹痛,里急后重,小便短赤,可伴发热。
治宜清热化湿解毒,兼以理气行血。
有表证者宜疏表,有积滞者宜推荡,忌收涩止泻。
(一)处方:樱桃100~150克。
用法:将樱桃去核,压取原汁。
每日1剂,1次服完,连服5~7天。
(二)处方:淡豆豉15~30克,大蒜头24克。
用法:将大蒜头剥去薄皮洗净,与淡豆豉共捣烂如泥,放碗内置锅中隔水蒸熟。
每日1剂,分1~2次服完,连服5~7剂。
(三)处方:黄连6克,吴茱萸1.5克,白芍15克。
用法:水煎,每日3次,温服。
本方适用于湿热痢。
(四)处方:葎草60克,焦楂30克,木槿花15克,清茶3克。
用法:水煎分3服。
(五)处方:铁苋菜30克,野苋菜30克,马齿苋3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
(六)处方:白糖20克,鲜旱莲草30~50克。
用法:将旱莲草用温开水洗净,捣烂榨取浓汁,与白糖混和,置锅内隔水蒸化,凉后备用。
每日1剂,分1~2次服完,连服5~7天。
1岁以下小儿酌减。
(七)处方:柿饼若干只,红糖或白糖适量。
用法:将柿饼置炭火上煅烧存性,研成细末,红痢用等量白糖,白痢用等量红糖,调匀,装瓶备用。
1~2岁小儿每次15克,3~5岁者每次20克,6岁以上者每次30克,用温开水冲服。
每日2~3次,连服5~7天。
寒湿型腹痛,痢下白色粘冻,或白多红少,食少神疲,畏寒腹胀。
治以温中燥湿,佐以解毒。
(一)处方:肉桂末1.5克,当归3克,陈皮3克,山楂6克,红糖适量。
用法:先将前4药浓煎去渣,入粳米煮成粥,待粥熟后调入肉桂末与红糖食用。
每日服2次。
细菌性痢疾(上课)
疫苗接种
根据疫情情况,适时开展疫苗接种工作,提 高人群免疫力。
国际合作与交流
信息共享
各国之间及时分享细菌性痢疾的疫情 信息和防控经验,共同应对全球卫生 挑战。
技术交流
开展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 研发新的防控技术和手段。
培训与援助
通过国际组织和其他渠道,为发展中 国家提供培训和援助,提高其防控细 菌性痢疾的能力。
并发症
严重病例可引起中毒性休克、脑水 肿、颅内压增高综合征等严重并发 症,甚至危及生命。
03 细菌性痢疾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01
02
03
04
临床症状观察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腹泻、腹痛 、发热等症状,以及症状的严
重程度和持续时间。
粪便检查
通过粪便显微镜检查,观察是 否有白细胞、红细胞等异常细
胞,以及细菌的存在。
政策对话
加强各国卫生部门之间的政策对话和 协调,推动全球卫生治理体系的完善 和发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即消化道传播。
病理过程
初期
细菌侵入肠道,引起肠壁 炎症反应。
进展期
肠道黏膜充血、水肿,大 量炎性细胞浸润,形成浅 表溃疡。
严重期
肠道黏膜坏死、脱落,形 成深大溃疡,甚至导致肠 穿孔和腹膜炎。
病理变化
肠道病变
肠道黏膜出现充血、水肿、糜烂 和溃疡。
全身反应
由于细菌毒素的作用,可引起发热、 寒战、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个人卫生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 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 物等。
环境卫生
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的症状,细菌性痢疾治疗【专业知识】
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的症状,细菌性痢疾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有全身中毒症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等临床表现。
中毒型菌痢起病急骤、突然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循环衰竭和呼吸衰竭,而肠道症状轻或缺如,病情凶险。
本病有有效的抗菌药治疗,治愈率高。
疗效欠佳或慢性变多是因为未经正规治疗、未及时治疗、使用药物不当或耐药菌株感染。
全年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为多见。
儿童发病率一般较高,其次是20~39岁青壮年,老年患者较少。
疾病病因一、病因痢疾杆菌是革兰氏阴性兼性菌,所有痢疾杆菌均能产生内毒素、细胞毒素、肠毒素(外毒素),志贺氏痢疾杆菌尚可产生神经毒素。
不具动力,最适宜温度为37℃,阳光直射有杀灭作用,加热60℃10分钟即死,一般消毒剂能将其杀灭。
在普通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在水果、蔬菜及腌菜中能生存10日左右;在牛奶中可生存24日之久;在阴暗潮湿及冰冻条件下生存数周。
志贺氏菌属有菌体抗原O及表面抗原K,有其群与型的特异性,据生化反应及抗原组成,痢疾杆菌可分为4群:① A群:包括志贺氏菌及其血清型1~15;② B群:包括福氏菌及其血清型:1a~c、2a~b、3a~c、4a~c、x、y等;③ C群:包括鲍氏菌及其血清型1~18;④ D群:宋内氏菌属:1。
临床上可以特异性血清作凝集反应加以定型。
福氏菌感染易转为慢性,宋内氏菌感染则多呈不典型发作,志贺菌的毒力最强,可引起严重症状。
目前以福氏和宋内氏菌占优势,某些地区仍有志贺氏菌群流行。
痢疾杆菌对结肠粘膜上皮细胞有吸附和侵袭作用,对肠粘膜上皮细胞具有侵袭力的菌株才能引起结肠典型病变,而对上皮细胞无侵袭力的菌株并不引起病变。
痢疾杆菌侵入肠粘膜上皮和因有层,并在其中繁殖,引起肠粘膜的炎症反应,固有层呈现毛细血管及小静脉充血,并有细胞及血浆的渗出与浸润、甚至可致固有层小血管循环衰竭,从而引起上皮细胞变性甚至坏死,坏死的上皮细胞脱落后可形成小而浅表的溃疡,因而产生腹痛、腹泻、脓血便。
细菌性痢疾
(3) 中毒性菌痢:2-7岁儿童多见,起病急骤,病势凶险,突然高热,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可有嗜睡、昏迷及抽搐,迅速发生循环及呼吸衰竭。临床以严重毒血症、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为主要临床表现,局部症状轻甚至缺如。
① 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表现为感染性休克,面色苍白,四肢发冷,皮肤出现花斑。心率加快,脉搏细数,血压下降,心肾功能不全,意识障碍。
乙状结肠镜检查 肠黏膜弥慢性充血,水肿及 肠黏膜大多正常,其中有散在
浅表溃疡 溃疡,边缘深切,周围有红晕
潜伏期 数小时至7天 数周至数月
全身症状 多有发热及毒血症症状 多不发热,少有毒血症症状
胃肠道症状 腹痛重,有里急后重,每日 腹痛轻,无里急后重,每日腹
吞噬细胞。粪便培养有痢疾 有夏科-雷登结晶体。可找到
杆菌。 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 血白细胞 源自 急性期总数及中性粒增多 早期略增多
腹泻十多次至数十次,多为 泻数次,多为右下腹压痛
左下腹压痛
粪便检查 量少,黏液脓血便,镜检有 量多,暗红色果酱样便,有腥
多数红细胞及白细胞,可见 臭。镜检白细胞少,红细胞多,
【鉴别诊断】
鉴别要点 细菌性痢疾 阿米巴痢疾
病原体 痢疾杆菌 阿米巴原虫
流行病学 散发性,可流行 散发性
② 脑型(呼吸衰竭型):以严重脑症状为主。早期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典型呈喷射状呕吐,面色苍白,血压升高,意识障碍;严重者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
③ 混合型:具有以上两型之表现,病死率很高。
【治疗】
(1) 急性菌痢:
① 一般治疗:必须卧床休息,忌疲劳。应继续进食,以流质为主,或半流质少渣饮食。
夏季常见疾病——细菌性痢疾及预防办法
夏季常见疾病——细菌性痢疾及预防办法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出汗多、胃口差,不适应高温天气,导致出现很多疾病,细菌性痢疾、热中风、热感冒等等都是夏季比较常见的疾病。
肠道疾病是夏季的高发病,而细菌性痢疾是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夏季常见疾病细菌性痢疾以及预防办法。
细菌性痢疾又称为志贺菌病,是一种由于肠道系统组织感染志贺菌属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患者会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症状。
部分志贺菌产生的志贺毒素会破坏结肠、直肠、肾小球微血管中的内皮细胞,而引起出血性结肠炎、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等继发性病症。
目前药物治疗是细菌性痢疾的主要治疗手段,大多数细菌性痢疾患者,通过1-2周的治疗即可痊愈。
一、细菌性痢疾的分类1.普通型细菌痢疾(1)典型细菌性痢疾:普通型急性痢疾,以起病急快、持续高热、腹泻不止、恶心、呕吐等典型临床表现为主,多伴有里急后重。
排便次数高度频繁、腹部鸣音亢进、粪便形态呈现水样便状。
随着病程发展,粪便会携带血丝、脓液状物质。
(2) 非典型细菌性痢疾:临床表现较为轻微。
大多表现为低热消疲、里急后重、腹部压痛等。
病程发展进度更为缓慢,无出现血便、脓便等现象。
2.中毒型细菌性痢疾中毒型细菌性痢疾除了会表现出病情急骤、高热惊厥、畏冷等症状表现以外。
还会出现明显中毒性症状,尤其以意识障碍、面容青灰、呼吸不畅、晕厥、休克等为主要特征表现。
常见于2-7岁体质虚弱的幼童患者。
)3.慢性痢疾慢性痢疾常出现于细菌性痢疾反复性发作或迁延性腹泻超八周未治愈患者。
此类病症患者多表现为长期腹泻、腹疼、脓便、血便等。
部分患者甚至会伴随有结肠、直肠等肠道溃疡或炎症病变情况。
二、好发人群任何年龄的人群均可发生,以下类型人群具有高发性特征:1.婴幼儿、学龄前儿童等免疫系统功能发育不全者。
2.生活状况不佳会增加发病风险,例如疲劳、营养不良、空间拥挤、环境污染等。
3.青壮年也是细菌性痢疾的高发人群。
三、诱发因素1.气候因素:气温以及雨量相对较高的月份以及地区,饮水和食物易被污染,细菌性痢疾病发率呈现上升的趋势。
传染病学细菌性痢疾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痢疾杆菌是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有 多种血清型,对人体的致病力各不相 同。
发病机制
痢疾杆菌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进入人 体,经过口摄入后在胃内迅速繁殖, 并侵入肠壁,引起肠道炎症和溃疡, 导致腹泻、腹痛等症状。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包括发热、腹痛、腹泻、里 急后重、排粘液脓血便等。病情轻重 不一,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休克。
推动建立全球性的合作机制,共同应对细 菌性痢疾等传染病的挑战,加强信息共享
和经验交流。
科研合作与成果共享
加强科研合作与成果共享,共同开展细菌 性痢疾的防控研究,推动防控技术的创新
和应用。
技术援助与支持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和支 持,帮助其提高防控细菌性痢疾的能力和 水平。
培训与人才培养
开展培训和人才培养项目,提高各国在细 菌性痢疾防控方面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加 强国际间的协作与配合。
补液治疗
补液量计算
根据患者的脱水程度和体重,计算每日所需补液量。
补液种类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补液种类,如口服 补液盐、静脉输液等。
补液注意事项
在补液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调 整补液量和种类,避免过量或不足。
其他治疗措施
01
02
03
饮食调整
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可 适当调整饮食,给予易消 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传染病学细菌性痢疾
CONTENTS 目录
• 细菌性痢疾概述 • 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 •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 • 细菌性痢疾的预防与控制 • 结论与展望
CHAPTER 01
细菌性痢疾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细菌性痢疾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肠道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发热等。
正确的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控制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因此,对细菌性痢疾的诊断标准有着严格的要求。
一、临床表现。
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发热、粘液和脓血便等。
患者常常感到腹部绞痛,伴有里急后重的感觉,大便呈现稀糊状或水样便,同时可能伴有脓血便。
发热是细菌性痢疾的常见症状,体温可达到39℃以上。
二、实验室检查。
1. 病原学检查,通过病原学检查,如培养分离和鉴定痢疾杆菌,可确诊细菌性痢疾。
2. 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增多、红细胞和脓细胞增多等病理性变化。
3. 血液学检查,细菌性痢疾患者可出现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等病理性改变。
4. 生化学检查,生化学检查中C反应蛋白和血沉常常升高。
三、影像学检查。
在细菌性痢疾的诊断中,影像学检查并不是必需的,但在严重病例中可能需要进行腹部X线、腹部CT等检查,以了解肠道病变情况。
四、诊断标准。
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可以进行细菌性痢疾的诊断。
诊断标准主要包括:1. 临床表现符合细菌性痢疾的特点,如腹泻、腹痛、发热等。
2. 实验室检查发现痢疾杆菌或其他致病菌。
3. 粪便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增多、红细胞和脓细胞增多。
4. 血液学检查和生化学检查结果支持细菌性痢疾的诊断。
五、诊断注意事项。
在进行细菌性痢疾的诊断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结合患者的病史,特别是近期是否接触过痢疾患者或者食用了未经煮沸的水或食物。
2. 对于高度怀疑患者,应及时采集粪便标本送检,以便尽早明确诊断。
3. 在临床实践中,应当排除其他引起腹泻的病因,如病毒性腹泻、寄生虫感染等。
六、结语。
细菌性痢疾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史,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控制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同时也能够降低患者的病情恶化风险。
希望本文所述的诊断标准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定的参考,提高对细菌性痢疾的诊断水平,保障患者的健康。
夏秋警惕细菌性痢疾
夏秋警惕细菌性痢疾作者:贝国新来源:《祝您健康》1990年第04期细菌性痢疾是夏秋季节小儿较常见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据门诊统计,可能要占到肠道传染病的80%。
它是由痢疾杆菌所引起的。
这种病菌大部分生存在病人的粪便里,垃圾、污水里也有,苍蝇是传染的媒介。
用粪便浇灌过的蔬菜,也可能沾有痢疾杆菌。
夏、秋季,气候炎热,儿童胃口差,常常不好好吃饭,爱生吃瓜果,或吃了一些未经严密消毒为病菌所污染的冷饮、凉食,或在放学回家路上喝了不洁净的池塘生水、自来水,或用不干净的手抓东西吃。
这样,菌痢便容易在孩子中传播起来。
当然,痢疾杆菌进入人体后,也不一定生病。
因为人的胃里有酸性液体,能够抑制和杀死进入胃里的病菌。
另外,胃肠里还有溶菌酶和其他一些抵抗疾病的抗体,也能够杀死病菌。
但孩子吃了不洁净的东西,或暴饮暴食,吃坏了肚子,使身体抵抗力下降,胃里酸性减弱,就不可能把病菌全部杀死。
这样,一些病菌便能通过胃顺利地进入肠道,肠液是硷性的,很适合它们的生长繁殖。
病菌在分裂繁殖时,释放出一种毒素被吸入血液里,就出现毒血症,损害肠粘健,使之充血、水肿,并分泌大量粘液,粘膜上皮细胞坏死,引起肠粘膜溃疡、出血。
所以,得菌痢的患儿,一般表现有大便里出现粘液、脓液和血,消化不良,肠子里阵阵抽动,绞痛,肛门出现坠胀感,大便次数增多、量少、里急后重,发热等。
为了便于治疗,医学上把痢疾分为“急性普通型”、“中毒型”(指起病急,高热不退,循环衰竭,四肢发凉,惊厥,昏迷,呼吸不匀等症状较严重者)、“慢性痢疾”(指治疗不彻底,病程迁延两个月以上,反复发作者)三种类型。
如是中毒型痢疾,应速送医院抢救治疗。
普通型痢疾或慢性痢疾,可选用以下家庭治疗验方、单方:鲜马齿苋30~40克,煎服,每日2次。
紫皮生蒜,每日2~3头,捣汁加少许沙糖,分数次水冲服。
海蚌含珠,煎液作茶饮。
黄连,首次2~3克,以后每4~6小时0.5克,煎服,疗程5~7天。
另外,在医生指导下也可选用痢特灵、黄连素、克泻痢灵等西药。
细菌性痢疾的诊断依据有哪些
细菌性痢疾的诊断依据有哪些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一种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它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尤其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更为常见。
对于这种疾病,准确的诊断至关重要,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控制病情的发展。
那么,细菌性痢疾的诊断依据都有哪些呢?首先,临床症状是诊断细菌性痢疾的重要依据之一。
患者通常会出现急性起病,发热、腹痛、腹泻是最为常见的症状。
发热的程度因人而异,可能是低热,也可能是高热。
腹痛多表现为左下腹的痉挛性疼痛,疼痛往往在排便前加剧,排便后会有所缓解。
腹泻的特点是频繁、急迫,大便初为稀便,很快转为黏液脓血便,每次量不多,但次数频繁,每天可达十多次甚至数十次。
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里急后重的感觉,即有排便不尽的感觉。
此外,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低血压等症状。
其次,粪便检查在诊断细菌性痢疾中具有关键作用。
显微镜检查粪便可以发现大量的脓细胞、红细胞和巨噬细胞。
脓细胞和红细胞的存在提示肠道存在炎症和出血,而巨噬细胞的出现则更具有特异性,往往提示细菌性痢疾的可能。
粪便培养是明确诊断的金标准,通过将粪便样本接种在特定的培养基上,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如果能分离出痢疾杆菌,就可以确诊细菌性痢疾。
再者,流行病学史也是诊断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如果患者近期有在菌痢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的经历,或者与菌痢患者有密切接触史,那么感染细菌性痢疾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此外,集体就餐、不洁饮食等情况也可能导致感染。
然后,血常规检查也能提供一定的诊断线索。
细菌性痢疾患者的血常规通常会显示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这是因为机体在应对细菌感染时,会动员白细胞参与免疫反应。
另外,肠镜检查对于一些诊断困难的病例有一定的帮助。
在肠镜下,可以看到肠道黏膜充血、水肿、溃疡形成等炎症表现,尤其是在乙状结肠和直肠部位更为明显。
需要注意的是,诊断细菌性痢疾时,需要与其他一些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比如,阿米巴痢疾,其粪便中可以找到阿米巴滋养体;溃疡性结肠炎,肠镜下的表现和细菌性痢疾有所不同,且粪便培养一般为阴性;食物中毒也可能引起类似的症状,但通常有共同进食可疑食物的病史,且病情相对较轻,粪便培养无痢疾杆菌。
常见内科病之传染病治疗方法 5 细菌性痢疾
参考资料:内科常见病
《内科常见病》是2010年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赵献龙。该书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 阐述了60余种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查要点、西医治疗、中医治疗(包括辨证施治、常用中成药、单 方验方——含经验方、其他疗法)、名家经验、预防与调护等专项介绍。
参考资料:小儿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各年龄组小儿均易感,多见于3岁 以上儿童。全年均可发病,多流行于夏秋季节。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为 临床特点。本病可分为:急性菌痢、非典型菌痢、慢性菌痢及中毒性痢疾,其中中毒性菌痢病情 经过极为凶险,起病急骤,突发高热、惊厥或休克,如抢救不当,可迅速发生呼吸或循环衰竭而 死亡。
感谢观看
常见内科病之传染病治疗方法: [5]细菌性痢疾
参考资料:常见传染病防治
《常见传染病防治》是2007年5月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孙桐。
内容介绍
细菌性痢疾(菌痢)主要是由志贺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菌痢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 腹泻、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便等特征。一般发病前有一个潜伏期,大约是数小时到7天,一般 为1-2天,由于感染菌种不同,每个人身体状况不一样,症状也的轻重表现也有差别。下面分享 细菌性痢疾中医治疗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多多支持。
中医疗法:
慢性细菌性痢疾: 主要症状:湿热久蕴,留滞大肠。 治法:调和气血,泄热导滞,解读止 痢,健脾助肾。 方子:当归50g,白芍50g,槟榔15g, 枳壳15g,莱服子10g,甘草5g,酒大 黄8g,肉桂5g。 水煎服,每日一剂击有用和收藏。谢谢支持。
中医疗法:
急性细菌性痢疾: 主要症状:湿热内蕴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调气补血。 方子(2个):汤泡饮:米壳10g,蜂 蜜30g,(米壳煎汤,后冲入蜂蜜) 每日一剂,早晨服一次。
细菌性痢疾
2、有无惊厥
3、准确记录出入量
4、观察排便情况5、观察来自随症状有无好转6、观察有无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7、皮肤完整
护理措施——对症处理
1、高热护理 2、腹泻护理
3、腹痛护理
4、组织灌注量改变的护理
5、惊劂护理
心理护理
预防和健康教育
一般病人隔离治疗至便培养2次阴性; 托幼、餐饮业者培养3次阴性; 带菌者调离托幼、餐饮业。
护理评估
流行病学资料 身心状况 (1)症状评估 (2)护理体检 (3)心理社会状况 辅助检查资料
实验室检查
血象:WBC 10-20×109/L,中性粒细
胞升高 粪便:脓血便
细菌培养:标本需新鲜、早期、多次
护
体温过高 腹泻 腹痛 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组织灌注量改变 有传播感染的可能 潜在并发症
中毒型:儿童多见,高热、急骤,严重毒 血症,痢疾症状多缺如。
临床表现
中毒型:
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
脑型(呼吸衰竭型): 混合型:
临床表现 慢性菌痢
大于两周,见于治疗不彻底、耐药、 免疫力低下。 慢性迁延型: 迁延,2个月以上 急性发作型: 生冷、劳累、受凉诱发。 慢性隐匿型:1年内急性菌痢史、持续便 培养(+) 肠镜(+)。
理
诊
断
护理措施——消毒与隔离
急性菌痢:
细菌性胃肠道型食物中毒: (1)食用被污染的食物
(2)共进食同发病
(3)急性胃肠炎表现 (4)可检测出同一病原菌
护理措施——休息与活动
平卧位或休克位,发热期卧床休息
护理措施——饮食与营养
急性期予低脂易消化流质饮食。
保证充足的水分。
护理措施——病情观察
常见症状的医治-细菌性痢疾
常见症状的医治-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以结肠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有全身中毒症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等临床表现。
中医称本病为“肠僻”、“滞下”。
(—)主要类型1、急性菌痢(1)轻型:全身中毒症状不明显,体温正常或稍高,腹痛、腹泻均较轻,每日大便10次以内,稀粘便。
常需实验室检查确诊。
(2〉普通型:起病急,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摄氏度左右。
伴头痛、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
阵发性腹痛及腹泻、每天排便10-20次,呈脓血便,里急后重感显著。
(3)重型:起病急骤,高热伴呕吐,大便频仍以至失禁,带血脓粘液便。
腹痛剧烈,里急后重感显著,由于严重失水可引起周围循环衰竭。
(4)中毒型:2~7岁儿童多见。
起病急骤,在腹痛、腹泻尚未出现时,即可有高热、精神萎靡,面色青灰、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而浅表,反复惊厥,神志不清,皮肤发花、指甲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可导致呼吸和循环衰竭。
本型又可分为①休克型,②脑水肿型;②混合型。
2、慢性菌痢(1)慢性隐伏型:既往有菌集史,现无症状,仅大便培养阳性或乙状结肠镜检有异常。
(2)慢性迁延型:有急性菌痢史,长期迁延不愈,时有腹胀或长期腹泻,大便经常或间歇带有粘液或脓血。
大便培养阳性。
(3)慢性急性发作:有急性菌痢史,常因饮食不当、受凉、劳累等而激起急性发作,但症状较急性期轻。
(二)理化检测1、血象: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慢性病人可有轻度贫血。
2、粪便检查:可见大量脓细胞及红细胞,并有巨噬细胞。
培养可检出致病菌。
(三)中医治疗1、汤药(1)湿热痢: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相杂,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解毒,调气行血。
用芍药汤加减:白芍、银花各15克,当归、大黄、黄连、黄苓、广木香、槟榔、山楂、神曲各10克,甘草6克,官桂3克。
水煎日1剂,分3次服。
(2)疫毒痢:发病急骤,壮热,口渴,头痛,烦躁,甚至昏迷痉厥,或腹痛剧烈,里急后重,痢下鲜紫脓血,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痢疾是一种由肠道内感染细菌引起的肠道感染疾病。
在发展中国家,痢疾是最常见的一种肠道疾病,每年造成数千人死亡。
痢疾可分为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性痢疾,其中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氏菌引起的。
本文将会对细菌性痢疾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病原体简介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氏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志贺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属于肠道杆菌科。
在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中均有发现。
志贺氏菌具有较强的毒力,能够引起中毒症状和急性肠道炎症。
症状包括腹泻、腹痛、发热等。
由于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因脱水和继发感染而死亡。
二、传播途径与发病机制志贺氏菌主要通过食物、饮水等途径传播。
这种细菌特别容易在水中存活,所以污染的水源是痢疾传播的最主要途径。
此外,志贺氏菌也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传播,特别是在不洁卫生条件下,如厕所、医院和托儿所等公共场所。
患有细菌性痢疾的人会排出大量的病原体,病原体可以通过粪便、呕吐物、尿液、血液等途径传播给其他人。
由于志贺氏菌能够在肠道中附着和繁殖,使得肠黏膜受到炎症的攻击,进而引起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坏死。
炎症反应也会引起肠壁的水分、电解质的积聚,最终导致腹泻、腹痛等症状。
患者可能因失去过多的水分和电解质而引起严重的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三、临床表现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不一致,轻者可能只有轻微的腹泻,而其他人则可能有痉挛性腹痛、血便、热等症状。
经常伴随的血便是细菌性痢疾的特征,呈现暗红色或黑色,有时只有呈现黏液状的便便。
大约20%-50%的感染患者会出现腹泻、呕吐、高热、全身乏力、脱水等严重症状。
病程通常为1-3周,重症患者可能需要住院治疗。
四、治疗方法细菌性痢疾需要一个综合的治疗方案,包括症状支持治疗、药物治疗和液体补充等。
首要任务是保持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的供应,这通常需要口服或静脉注射液体。
对于脱水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住院治疗。
对于志贺氏菌感染,治疗的药物选择包括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9
(2)慢性菌痢
A、结肠癌及直肠癌: a、中老年人常见; b、继发感染时症状与菌痢相似,抗菌 药物可暂时缓解症状; c、久治无效,伴进行性消瘦; d、肛诊、钡剂灌肠、肠镜。
40
B、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a、抗生素治疗无效 b、大便培养:阴性 c、镜检:肠黏膜脆弱易出血,有散 在溃疡 d、晚期病人钡剂灌肠,见结肠袋 消失呈铅管样改变
2、慢性菌痢:
(1)定义:急性菌痢病程迁延超过2个月未愈 (2)发生原因: A、急性期未及时诊断及抗菌治疗不彻底者 B、原有慢性疾病(胃肠道疾病、慢性 胆囊炎或肠道寄生虫病) C、原有营养不良及免疫功能低下 D、耐药菌株感染
27
(3)分型:
A、慢性迁延型: 发生率约10%,常有腹部不适或隐痛,腹 胀、腹泻、粘脓血便等消化道症状,时轻时重, 迁延不愈,亦可腹泻与便泌交替出现。 病程久可有乏力、消瘦、食欲下降、贫血 等表现。左下腹压痛,可扪及乙状结肠,呈条 索状。
血清型及亚型 1~ 15 1a、b、c,2a、b,3a、b、 c,4a、b、c,5a、b,6,x、y 1~ 19 1
8
3、(1)各型均可产生内毒素 (2)痢疾志贺菌可产生外毒素, 具有神经毒、细胞毒和肠毒 素作用 4、 在外界环境中生存能力强: (1)蔬菜瓜果和污染物上可存 活1-3周; (2)对酸及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 (3)56℃ 10min死亡
2
1、定义(definition)
(1)广义:一些病原菌感染引起的 痢疾样病变。 (2)狭义:志贺菌属(痢疾杆菌) 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又称
志贺菌病(shigellosis)
3
2、临床表现(clinical manifestations) (1)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 脓血便 (2)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 (3)严重者有感染性休克和(或) 中毒性脑病。
30
六、实 验 室 检 查
(laboratory examination )
31
1、血常规: 急性期: WBC↑ 中性粒C↑ 慢性期:贫血 2、粪便检查: (1)外观、镜检:粘液脓血便,常无粪质。 镜检可见较多红细胞和成堆的白细胞, 少量吞噬细胞。 (2)病原学检查:提高细菌阳性培养率的方法: A、尽量在应用抗生素前 B、标本新鲜及取脓血部分 C、早期及时、多次送检
28
B、急性发作型:
此型约占5%,有慢性菌痢史,进食 生冷食物、劳累或受凉等因素引起,有 肠道症状但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不明 显。
29
C、慢性隐匿型: 1、此型发生率约2-3% 2. 1年内有急性菌痢史 3、近期(2个月)无明显临床症状 4、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 5、乙状结肠镜检查有炎症甚至溃疡 改变
34
1、诊断: (1)流行病学:菌痢多发生于夏秋季节。 多见于学龄前儿童,病前一周内有不洁饮食 或与患者接触史。 (2)临床表现:A、急性菌痢 B、慢性菌痢 C、中毒型:及时采用直肠 拭子或盐水灌肠取便送检 (3)粪便镜检:WBC﹥15个/HP (4)确 诊:粪便细菌培养
35
2、鉴别诊断
(1)急性菌痢
易 复 发 、 易 重 复 感 染
12
4、流行特征:全年散发,夏秋多见,
(1)气温条件适合痢疾杆菌生长繁殖。 (2)苍蝇多,传播媒介多。 (3)易感者喜冷饮及生食瓜果等食品。 (4)胃肠道防御功能降低(如大量饮水后 胃酸等消化液被稀释,抵御细菌能力下降)。
13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pathogenesis and pathoanatomy)
46
九、治
疗
(treatment)
47
1、急性菌痢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消化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 粪便培养2次阴性 –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 –退热、止痉、口服含盐米汤或给予口 服补液盐(ORS)或静脉补液
48
(2)病原治疗:一般疗程不短于5-7天 A、喹诺酮类:首选,诺氟沙星口服 a、优点:敏感,口服吸收好 b、缺点:胃肠道症状,影响骨骺发育 c、用量:200—400mg/次,3-4次/日 B、复方磺胺甲恶唑(SMZ+TMP) a、优点:敏感,口服吸收好 b、缺点:过敏、血象抑制,肝肾损害 c、用量:2片/次,2次/日 C、其他:甲硝唑、庆大霉素、阿米卡星 阿奇霉素及头孢菌素类等。
43
②脑型疟疾 来自疫区,典型症状,血片或骨髓片可找到 疟原虫.
③高热惊厥 多见于小儿,有反复发作史,常可找到病因 或诱因,退热后惊厥即停止.
44
八、预
后
( prognosis)
45
影响预后的因素: A、感染菌型: 痢疾志贺菌病情严重,并发症多 福氏志贺菌易成为慢性,不易根治 B、临床类型: 急性菌痢经治疗多于1周左右痊愈, 少数病人转为慢性或带菌者 中毒性菌痢预后差,治疗不及时,病死率较高 C、全身免疫状态:婴幼儿及老年人 D、治疗及时合理者预后良好
49
(3)对症治疗: A、高热:退热药及物理降温 B、腹痛:阿托品、654-2 C、毒血症严重者:小剂量激素
50
2.中毒性菌痢:综合治疗
(1)一般治疗:①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②做好护理工作 (2)病原治疗:选择敏感抗菌药物 可联合用药,静脉给药可选环丙沙星、 左旋氧氟沙星或头孢菌素
51
(3)对症治疗
37
大便培养 肠镜检查
无志贺菌生长 溃疡散在,边缘充血隆起,中央 下陷。溃疡间粘膜正常。
B、细菌性胃肠型食物中毒: a、集体进食、集体发病 b、有急性胃肠炎的表现 c、里急后重少见 d、确诊有赖于检出同一病原菌 e、常见病原菌有沙门菌、变形杆菌、大 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38
C、其他病原菌引起的肠道感染: a、常见:侵袭性大肠杆菌、邻单胞菌、 气单胞菌、空肠弯曲菌等, 临床表现与菌痢相似。 b、确诊: 大便培养 D、其他: a、急性坏死性出血性肠炎:青少年多见 b、肠套叠:小儿多见,痛吐胀闭。
41
C、慢性血吸虫病: 可有腹泻及脓血便 a、有疫水接触史 b、肝脾肿大 c、直肠镜黏膜活检到血吸虫卵
D、肠结核: 多继发于肺结核,可有盗汗、消瘦、 贫血等毒血症状,X线钡餐检查有助诊断
42
(3)中毒性菌痢
A、休克型:其他感染性休克,血及 大便培养检出不同致病菌 B、脑型:①与乙脑鉴别 相同:夏秋季,有高热及惊厥、昏迷 不同:a、病情发展较菌痢慢 b、以意识障碍为主,休克少见 c、脑脊液检查有异常,IgM阳性
24
(3)中毒型
A、儿童多见: 2-7岁的健壮儿童 B、临床表现: a、起病急骤,病势凶险 b、高热达40℃以上 c、伴全身严重毒血症症状 d、可迅速发生循环及呼吸衰竭 e、肠道症状较轻
25
C、分型:
a、休克型(循环衰竭型): 感染性休克,全身微血管痉挛,较常见 ①面色苍白、紫绀 ②血压↓ ,脉压↓ ③脉搏细数,心率快 ④尿少或无尿 ⑤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b、脑型(呼吸衰竭型): 由于脑血管痉挛引起脑缺氧、脑水肿、脑疝。 早期可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典型呈喷射状呕 吐) 嗜睡、烦躁或反复惊厥等;晚期出现呼吸节律 不齐、深浅不匀等中枢性呼吸衰竭,意识障碍明显 加深,直至昏迷。 c、混合型:以上两型同时或先后存在,最凶险,病 死率极高(90%以上)。 26
A.控制高热与惊厥:退热药+物理降温,躁动 不安或惊厥者,采用亚冬眠疗法,氯丙嗪和 异丙嗪1-2mg/kg,肌注,2-4小时可重复一 次,共2-3次。反复惊厥者可用安定、水合 氯醛或苯巴比妥钠。 B.循环衰竭的治疗:基本同感染性休克的治疗 • 扩充血容量 • 纠酸,强心 • 解除微血管痉挛 • 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
18
黏液脓血性渗出物与坏 死的肠黏膜细胞形成灰 白色假膜
中毒型菌痢肠黏膜 仅有充血、水肿
19
肠壁弥漫炎症 及表浅溃疡
20
五、临 床 表 现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21
潜伏期:
1-3日(数小时—7天) 与病人的年龄、抵抗力强弱、细 菌的数量及毒力及菌型有关。 A群多较重 D群多较轻 B群易转为慢性
细菌性痢疾
Bacillary Dysentery
1
一、概 述
中国古代医学文献《内经》的《素问》中最早描述
了该病:赤白痢、血痢、脓血痢、热痢。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中亦有记载。
国外有关痢疾的记述始于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时代(公
元前5世纪),以后欧洲各国医学著作中陆续记载此 病。 1899 年,日本人志贺氏首先发现菌痢由痢疾杆菌引 起。为纪念志贺氏的发现,把痢疾杆菌统称为志贺 氏痢疾杆菌。
腹痛、腹泻和脓血便
营养状况极差,尤其老年人或儿童 偶然发生败血症
急性典型菌痢的发病机制
16
志贺菌属释放内毒素
发热及毒血症症状 机体对之敏感
产生强烈过敏反应
血中儿茶酚胺等血管活性物质 全身小血管痉挛导 致急性微循环障碍 内毒素损伤血管壁 引起DIC及血栓形成 加重微循环障碍
感染性休克和重要脏器衰竭 脑组织病变严重者引 起脑水肿甚至脑疝
内毒素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17
病理解剖
•主要病变部位:结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病变最 显著,严重者可累及整个结肠及回肠下段。 •基本病变
–急性期: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大量黏膜溃疡 –慢性期:肠黏膜水肿及肠壁增厚,息肉样增生及疤痕 形成,可引起肠腔狭窄。 –中毒性菌痢:结肠局部病变轻,全身病变重。
4
二、病 原 学
(etiology)
5
1、肠杆菌科志贺菌属,G-的无鞭毛 无荚膜、无芽孢、有菌毛的杆菌
6
福氏志贺菌(扫描电镜 x2400 )
7
2、志贺菌属细菌按其抗原结构和生化 反应的不同分为4群及43个血清型
志贺菌属分型
菌名 痢疾志贺菌 福氏志贺菌 鲍氏志贺菌 宋内志贺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