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徐志摩重点

合集下载

《再别康桥》徐志摩 全文及解析

《再别康桥》徐志摩 全文及解析

《再别康桥》徐志摩全文及解析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意境,深受读者喜爱。

诗的开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诗人用三个“轻轻的”,营造出一种轻盈、柔和的氛围,仿佛他的离去是如此的悄无声息,不愿惊扰这宁静的康桥。

“作别西天的云彩”,则将西天的云彩作为告别的对象,赋予云彩以人的情感,使整个场景充满了诗意。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河畔的金柳,“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金柳在夕阳的余晖下,宛如美丽的新娘,其在水中的倒影更是摇曳生姿,让诗人的心湖泛起涟漪。

这里通过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金柳写得生动而迷人,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美景的深深眷恋。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青荇在水底自由自在地摇曳,仿佛在向诗人招手。

而诗人甘愿做一条水草,融入这康河的柔波之中,可见他对康桥的热爱已经到了极致,渴望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这一潭清泉在诗人眼中如天上的彩虹般绚烂,然而却又如此虚幻易碎。

那些曾经的梦想如同彩虹一般,在现实中被揉碎、沉淀。

这里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又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忧伤。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

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

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诗作中的绝唱。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欢迎阅读!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1】《再别康桥》原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的代表作品。

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全诗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隽永。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抒发的是什么呢?三句话概括:是一种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意是主观思想感情;境是诗内描写的客观景物。

何谓意境?是人物的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景物完美的融合,且形成一副具有个性色彩的艺术画面,既称为有意境。

当然我们欣赏徐志摩的诗和欣赏别的诗一样,需要调动对生活的积累,需要调动我们对知识的积累,然后我们一节节的讲这首诗。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句诗若分析的话,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

还有,还加上一句,作别西天的云彩,西天的彩霞给我们一个印象,就是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

所以用这句话来概括,为这个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这句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的非常形象。

当然他的手法是比拟的手法(拟人、拟物),与第三句话合在一起讲,"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一句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

徐志摩《再别康桥》讲解

徐志摩《再别康桥》讲解
典与浪漫的气质
徐志摩曾于1920-1922 年的剑桥大学留学,并 深受西方文化的熏染
在1928年再次访问英国 时,他重游了康桥并写
下了这首诗
2
2
主题
主题
1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围绕对过去美好时 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情感
康桥对于徐志摩来说,不仅仅是一个 地点,更是一个心灵的避难所,一个
情感的象征
2
3
因此,这首诗中充满了对康桥的深深 怀念与依依不舍
主题
3
3
诗文解析
诗文解析
下面我们来一起解析这首诗
诗文解析
首节表现出诗人对康桥的深深眷恋。在这里,"轻轻的我走了"与"正如我轻轻的来 "形成了对照,诗人用简单的文字,描绘出一种轻盈、柔和的情感氛围。同时," 挥一挥衣袖"这一动作描绘出了诗人告别的决绝,而"不带走一片云彩"则表达出诗 人深情的眷恋和遗憾。这一节展示了诗人对康桥的深情厚意,以及对过去的缅怀
诗文解析
1
2
3
4
最后一节呼应了首 节,再次强调了诗
人的深深眷恋
"悄悄的我走了"与 "正如我悄悄的来" 形成了对照,"挥 一挥衣袖"与"不带 走一片云彩"形成
了对照
这种对照增强了诗 歌的韵律感和对称 美,同时也使诗歌
更加深入人心
最后,"不带走一 片云彩"再次强调 了诗人对康桥的情 感眷恋和对未来的
不确定性
第二节中,"软泥上的青荇"和"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形象地描绘出康河的美丽风 光,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这里的热爱和留恋。"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句话,表 达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也暗示了他与康桥的深深情感纽带

中国现代诗《再别康桥》(徐志摩)鉴赏

中国现代诗《再别康桥》(徐志摩)鉴赏

中国现代诗《再别康桥》(徐志摩)鉴赏《再别康桥》鉴赏一、诵读提示这首诗像一首忧伤的小夜曲。

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跌宕起伏和轻柔舒缓的旋律感。

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诗的第一节旋律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二到第六节舒缓而悠扬,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起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又有情感的升华,令人回味无穷。

二、整体感知1.写作背景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也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

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

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康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他说:“……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了你的性灵。

”(《我所知道的康桥》)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

有时候在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

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

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的活动记录下来。

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徐志摩再别康桥的教案

徐志摩再别康桥的教案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的诗篇。

(2)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现代诗歌的美。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徐志摩对康桥的深厚感情,理解其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追求。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追求美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

2. 诗歌意象、节奏和韵律的分析。

3. 徐志摩生平和文学地位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

2. 诗歌创作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

2. 相关资料:徐志摩的生平介绍、诗歌评论等。

3.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诗歌朗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再别康桥》的朗诵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美。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诗歌讲解(1)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每一节的内容和意义。

(2)讲解诗歌中的意象,如“康河的柔波”、“金柳”、“青荇”等。

(3)讲解徐志摩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 诗歌品鉴(1)组织学生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意象美和情感美。

4. 诗歌创作(1)启发学生尝试创作现代诗歌,可以以离别为主题。

(2)学生互相交流作品,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2)推荐学生阅读徐志摩的其他作品,拓展文学视野。

6. 作业布置(1)背诵《再别康桥》。

(2)写一篇关于离别主题的现代诗歌,下周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活跃度以及诗歌创作的积极性。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情况和诗歌创作质量,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吸收程度。

3. 学生互评: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诗歌创作,鼓励积极、客观的反馈。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教学难点的突破情况。

分析徐志摩《再别康桥》

分析徐志摩《再别康桥》
2.绘画的美,主要指诗的词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诗人用色彩绚丽的画笔在画布上挥洒,如倒映在河流中绚丽的彩虹,夏日青中带黄的柳叶,水中青而发油的荇菜和青草,夜空中斑斓的星辉,这一切编织了色彩明丽的画面。
3.语言美
此诗语言清新,既典雅优美又自然流畅,富于音乐美。这首诗的语言有着突出的浅白流畅的特点,但又深得锤炼功夫,不露雕琢痕迹。诗中各个比喻,新鲜准确,形象生动,一发都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毫无当时新诗欧化的倾向。《再别康桥》语言上既有古典诗作的典雅优美的特点,又有现代诗作平易晓畅的风貌,剔除了某些古诗的奥博、艰僻与某些现代新诗的浅白无味,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为新诗创作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徐志摩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像之中。诗人闻一多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绘画美: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正是这种“从性灵深处来的诗句”,使徐志摩的诗歌在20年代诗人中独树一帜,并平衡着新月派的格律追求过于整饬、严谨的形式化倾向。

徐志摩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徐志摩赏析

徐志摩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徐志摩赏析

徐志摩再别康桥再别康桥徐志摩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再别康桥赏析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著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节诗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

最后的“西天的云彩”,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

所以这节诗为整首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

”这节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古诗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得非常形象。

他运用的手法是比拟(拟人、拟物)。

这节与第三节诗联系紧密:“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第三节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

同时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

还有,它并没有完全脱离中国诗歌的意境,它和中国的古诗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

第二节是化客为主,第三节是移主为客,做到两相交融,物我难忘。

这两句诗正好表现出徐志摩和康桥的密切关系。

这就是所谓的:确定了理想,步入了诗坛,美妙的风光中,抒发自己的情感。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掌握《再别康桥》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欣赏诗歌、品味语言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与不舍,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爱情、友情和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2. 诗人情感的把握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 诗歌意境的体会。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背景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再别康桥》的产生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重点解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康桥的热爱与不舍。

5. 情感体验: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美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兴趣。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情感体验:通过学生的朗读和反馈,了解学生对诗歌情感的体验和理解,评估教学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达成情况。

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再别康桥》的学习,课后搜集徐志摩的其他诗歌作品,阅读并体会其艺术特色。

2. 写一篇短文,分析《再别康桥》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以及这些象征对表达诗人情感的作用。

3. 结合个人经历,写一篇关于友情或离别的散文,尝试运用《再别康桥》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徐志摩再别康桥 教案

徐志摩再别康桥 教案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2)分析《再别康桥》的韵律特点和艺术手法;(3)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学会通过诗歌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3)学会从诗歌中汲取艺术灵感,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徐志摩对康桥的热爱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2)培养学生珍惜美好时光,追求真爱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2)诗歌的韵律特点和艺术手法;(3)诗歌的情感内涵。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意象的把握;(2)徐志摩的情感态度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徐志摩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朗读诗歌:(1)组织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分析诗歌:(1)解析诗歌的韵律特点和艺术手法;(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3)讨论徐志摩的情感态度。

4.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艺术灵感,进行创意写作;(2)分享学生的写作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鉴赏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分析和评价诗歌。

4. 创意写作:鼓励学生从诗歌中汲取艺术灵感,进行创意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积极性和合作能力等。

初中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下第二单元6再别康桥(徐志摩) 微课

初中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下第二单元6再别康桥(徐志摩) 微课

6 再别康桥【学习目标】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及作者对康桥深深地依恋之情。

2.品味诗歌语言,感悟徐志摩诗歌的独特风格。

3.学会欣赏诗歌的方法,能有自己的体会。

【学习重点】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及作者对康桥深深地依恋之情。

2.品味诗歌语言,感悟徐志摩诗歌的独特风格。

【学习难点】学会欣赏诗歌的方法,能有自己的体会。

【走进作家】徐志摩(1897~1931年)现代诗人、散文家。

浙江海宁县硖石镇人。

名章垿,小字槱森,后改名志摩。

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云中鹤。

1897年出生,至1931年飞机出事,生活了35年,英年早逝。

诗集4部《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4部《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集1部《轮盘》,剧本1部,译作5种,以及信札、日记4种。

【写作背景】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到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中,他咏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难点解析】1.如何理解“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该诗句是诗人当时内心的真情流露。

在诗人的眼里,榆阴下波光滟滟的清泉,沉淀着诗人像彩虹似的绚丽迷人的梦,梦中的希冀往往受到当时的折磨而破灭。

因此作者既有对美好理想和完美情操的不懈追求,又有梦幻寂灭的迷离和忧伤。

诗人的气质是伤感惆怅而又敏感天真,故此借淡淡的笙箫,烘托出一中梦幻般的惆怅气氛。

2.诗人在康河泛舟寻梦,寻的是一种怎样的梦?结果怎样?诗人寻得是一种向从前一样,能在康河里常常泛舟,能与康桥日日相伴的梦。

但现实却是难以面对的别离。

所以,诗人所寻的,也只能是一个“梦”。

【写作鉴赏】①诗歌中的情景交融,意境美:诗人是以康桥的自然景致为抒情对象的,诗中写尽了康桥的秀美,写透了诗人与康桥难舍难分的依依之请。

②语言美:《再别康桥》是一首幽婉怡人的好诗。

其中,第三节一个\"招摇\"。

徐志摩再别康桥 徐志摩《再别康桥》全诗赏析

徐志摩再别康桥 徐志摩《再别康桥》全诗赏析

徐志摩再别康桥徐志摩《再别康桥》全诗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徐志摩《再别康桥》全诗赏析轻吟漫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情如云飘逸。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优美的旋律,抒写出诗人飘逸洒脱的风度。

四句中用了三个“轻轻的”,幻觉到诗人已经离开地面轻飞慢舞起来;一“来”一“走”的短暂时间中,突出了一个“别”字。

古往今来,文人的别离都是销魂断肠的,徐志摩总想借助轻松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心情。

因此,诗一开头,就让这种情如云一般飘渺在空中。

云,既捉摸不定,又实实在在;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

这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第一个意象“云彩”所蕴藉的情感。

情如柳柔细。

柳是中国诗歌中传统的意象,诗人之所以钟爱它,一是取谐音“留”,即对别离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插入土壤就能生长的旺盛生命力之意。

但徐志摩却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了“新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诗人的这一幻影,既有对美好理想的追忆,也是对如歌青春的唤回;既是甜蜜爱情的再现,也是对过去爱情的怀念。

作者重返康桥应该说是快乐并痛苦着的。

快乐的是可以在康桥寻梦,寻找青春、理想、爱情之梦,“撑一支长篙”,到康河中“寻梦”,寻到了满满的“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是何等畅快,何等惬意!接着,笔锋一转,“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连“今晚的康桥”也沉默。

本该高歌一曲,快乐快乐,反而寂静得只能听心跳,这是何等郁闷,何等痛苦!作者曾自述:“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重返故地,“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理想破灭,爱情受挫。

这情感如柳枝柔软脆弱,感触似柳叶细腻深沉。

情如水清爽。

诗中用得最多的一个意象是水。

再别康桥的主要抒情特点

再别康桥的主要抒情特点

再别康桥的主要抒情特点
《再别康桥》的音韵非常优美,这也是徐志摩诗歌的突出特点。

细心体会诗歌音韵、形式的优美之处,是感受《再别康桥》一诗的重点。

依依惜别的款款深情和诗歌的韵律节奏丝丝入扣地结合在一起,“音乐美”在《再别康桥》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诗歌每节两韵,节节转韵,所采用的韵脚多是发声绵长的复韵母,形成一种既韵味悠长又潇洒灵动的听觉效果;“轻轻地”、“悄悄地”这类叠词的使用,奠定了诗歌舒缓轻柔的调子,流露出依恋之中的惆怅伤感情绪。

另外,诗人对于诗歌外在形式的“建筑美”也是精心构造的。

这首诗共七节,每节四句,每一小节句式整齐、类似,构成一种反复、循环的吟唱效果。

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通过“轻轻地”、“悄悄地”这样的叠词,首尾呼应,使诗歌在形式上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再别康桥》中的一系列意象也是应该引起重视的,因为诗人正是借描写客观景物的间接抒情方式,来贯彻新月派“理智节制情感”的诗歌原则。

诗中的波光、柳树、青草、清泉、榆荫、彩虹、划船撑篙者的身影,有的是实物描写,有的是景物与情感结合的点染勾勒。

《再别康桥》通过景物意象突出诗歌的画面感,精心安排诗歌的句、节,重视诗句的音尺、韵脚,都是对“三美”理论——“绘
画美”、“建筑美”、“音乐美”的成功实践,充分体现了格律诗派的艺术主张与风格。

《再别康桥》不仅是徐志摩个人的代表作,在整个新月派的诗歌中也堪称典范之作。

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附赏析

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附赏析

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附赏析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附赏析《再别康桥》徐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赏】轻吟漫诵徐志的《再别康桥》,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情如云飘逸。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优美的旋律,抒写出诗人飘逸洒脱的风度。

四句中用了三个“轻轻的”,幻觉到诗人已经离开地面轻飞慢舞起来;一“来”一“走”的短暂时间中,突出了一个“别”字。

古往今来,文人的别离都是销魂断肠的,徐志总想借助轻松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心情。

因此,诗一开头,就让这种情如云一般飘渺在空中。

云,既捉摸不定,又实实在在;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

这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第一个意象“云彩”所蕴藉的情感。

情如柳柔细。

柳是中国诗歌中传统的意象,诗人之所以钟爱它,一是取谐音“留”,即对别离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插入土壤就能生长的旺盛生命力之意。

但徐志却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了“新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诗人的这一幻影,既有对美好理想的追忆,也是对如歌青春的唤回;既是甜蜜爱情的再现,也是对过去爱情的怀念。

作者重返康桥应该说是快乐并痛苦着的。

快乐的是可以在康桥寻梦,寻找青春、理想、爱情之梦,“撑一支长篙”,到康河中“寻梦”,寻到了满满的“一船星辉”,“在星辉斑里放歌”,这是何等畅快,何等惬意!接着,笔锋一转,“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连“今晚的康桥”也沉默。

再别康桥徐志摩教案

再别康桥徐志摩教案

再别康桥徐志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2)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与留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青春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分析。

3. 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介绍。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

2. 诗歌情感的深入剖析。

3. 诗歌创作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诗歌朗读:(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了解诗人的构思技巧。

(2)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讨论与思考:(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引导学生思考诗歌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5. 诗歌创作实践:(1)启发学生以康桥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交流、学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掌握程度,包括字词理解、背诵等。

2. 学生对诗歌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3. 学生诗歌创作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4. 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和交流的情况。

六、教学步骤1. 知识回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2.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诗人在康桥的心情,理解他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3. 修辞分析:分析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徐志摩《再别康桥》鉴赏

徐志摩《再别康桥》鉴赏

徐志摩《再别康桥》鉴赏徐志摩《再别康桥》鉴赏《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这是一首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短诗,诗人是崇尚、赞美自然的。

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

不仅如此,而且康桥是诗人的理想。

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然而,满目疮痍的中国,是非颠倒的年代,艰难的民生,使诗人的康桥理想逐渐破灭。

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八年诗人重返英伦归国途中。

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忆,而离别在即,诗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荡起阵阵伤感的涟漪!描写康桥的自然美,表现作者对康桥的不舍眷恋及心底的惆怅,是这首诗的主题。

徐志摩以其独抒性灵的诗风靡一时。

他的诗,轻灵飘逸,幽婉洒脱,集意境美、建筑美、音节美和绘画美于一身,同时对中外诗艺进行融合,追求一种“纯真的诗感”。

这些在《再别康桥》可见一斑。

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感深挚含蓄,诗思精巧别致。

诗人以康桥的自然风光为直接抒情对象,采取间接抒情的方式,寓情于景,人景互化。

通读整首诗,无一处不是在写景、又无一处不是包含着诗人那淡淡的离别愁绪。

诗的第一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行文看似洒脱,实则是无奈与惆怅:诗人知道,康桥的美景是永存的无法带走的,改变的是人的心境,失落的是曾经的梦想,而带走的只是那份似淡实浊的眷恋与忧愁。

往下,诗人运用比喻,将金柳看成是荡漾自己心头的新娘,甚至他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第四节中,是清泉倒映了天上的彩虹,还是天上的彩虹融入了清泉?那种“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意境开阔而悠远,正如诗人那淡淡的却又无处不在的愁情。

那绚烂如虹的梦早已揉碎、沉淀在其间诗人轻轻地吟哦也许正是对往日康桥理想的一种悼念?情感在每一个意境中不断升华至高潮。

如果说诗的前四节描写的是自然之景,而到了第五节则回忆人的活动。

徐志摩的诗再别康桥的意思

徐志摩的诗再别康桥的意思

徐志摩的诗再别康桥的意思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诗人和文学家。

他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和感性主义的特点,展现出了对爱情、人生和艺术的深情向往和追求。

其中《再别康桥》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以下是此诗的意思以及分析:一、再别康桥的意思《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在启程回国之前,致送他在英国度过的三年时光的诗歌。

全诗以“康桥”为象征,表达了抒情诗人对祖国和亲人的思念和依依惜别之情。

二、分析1.第一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一句描述了诗人的一种洒脱和豁达。

当悠然离开时竟如此,满心无悔!然而心底的激动又由眼神传递出来,与那天上的浮云作个就此别过的告别。

2.第二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这一句透露出文学家对家的思念,而那河畔的金柳是家乡的代表,是家的象征。

诗人在信手拈来之际描写家里的情景,显见出家中的一切都在他心里深深印有。

3.第三句:“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诗人挽留自己对理想的向往和对自由的终生追求。

几句话表达出对自由的向往,因为这是他留给康桥的最宝贵礼物。

4.第四句:“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这一句花草虫鱼、鸟语花香,一切都显得那么熟悉,文学家在行色匆匆之间竟然还能记起这里那些仙境一样的景色。

5.第五句:“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这一句具有写作者对自己未来的追求和对自己的境遇的自信,同时也抒发了与家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此句是该诗歌最为重要的一句,描述了文学家对自己多样化的探开,并坚信理想可以达到终结的自信,他发誓自己“一直拿这篙,到柔波肯辖导”,一路上充满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慨。

以上便是我对《再别康桥》的一份分析,希望可以给读者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热爱徐志摩的诗歌。

2024年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

2024年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
背景简介
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县一个富商家庭,其父希望他攻读商科以继承父业。但是徐志摩在美国与英国求学期间,却对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5年和1928年,徐志摩两次去欧洲漫游,曾再度到了英国、法国等地。故地重游,使徐志摩感慨万千、浮想联翩。
康桥,即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剑桥,是徐志摩“最心爱的”地方。他专门为剑桥写过三篇诗文。早期的诗《康桥,再会罢》,是作者热恋时的留别之作。1925年游欧发表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是阔别后深情地回忆。《再别康桥》则是诗人1928年英国讲学归来后第三次对剑桥倾诉衷肠。
其次是写出了诗人的心绪之乱。在平和舒缓的抒情基调中,诗人的内心世界其实是不平静的,甚至是多种感情因素混合与交织的,难以弥平现实和梦想之间的冲突。当然,这种纷乱的思绪在诗中的表现是通过意象的象征和暗示的语言含蓄的'表达的。“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艳影的形象是变幻不定的,心头的感觉是波动荡漾的,暗示出心境的不平静。“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萍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彩虹是诗人“理想”即“梦”的象征,但它竟被“揉碎”在“沉淀”,这是诗人心绪之乱的主要投射的象征性写照。结合诗人对中国现状的不满、反感与消沉的思想情绪,可以体察到他那种热情衰退、理想幻灭、愁思欲罢不能、情怀欲舒难展的心绪。
1928年,胡适、徐志摩、张君励等人组织发起的“新月社”所主办的《新月》杂志创刊,由徐志摩任主编。该杂志主张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而进行“纯”文学的创作,曾受到鲁迅等人的批评。1931年8月,徐志摩的第三本诗集《猛虎集》由上海新月书店出版,其中有《再别康桥》、《秋虫》等41首诗。在该诗集的序言中,徐志摩曾回顾自己这一时期的生活和心态:“最近几年,有时候自己想着了都害怕:日子悠悠的过去,内心竟可以一无消息,不透一点光,不见一点亮,不见纹丝的动。”“最近这几年生活不仅是极平凡,简直是到了枯窘的深处,跟着诗的产量也尽‘向瘦小里耗’。”这正是徐志摩写作《再别康桥》时的精神状态。这种心态与他思想的变化密切相关。在北伐的凯歌声中,徐志摩来到上海,曾兴奋过一阵。他对蒋介石政权寄以希望,还写过几篇非议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诗文。但很快地,他便对蒋介石的专制统治失望了。他长期以来所主张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现代启蒙主义思想、所希冀的英美时的现代民主政治,与他所目睹的军阀混战、封建势力猖獗、民不聊生的当时中国现状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徐志摩的内心苦闷与忧伤干也由此而起。

徐志摩再别康桥的教案

徐志摩再别康桥的教案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2)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新月诗派的特点。

(3)分析并解读《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要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徐志摩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

(2)理解爱情和人生的美好与无奈。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当下,追求美好。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徐志摩的生平和新月诗派的特点。

3. 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 诗歌语言的节奏和韵律。

3.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徐志摩的生平和新月诗派的特点、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

2. 学生资料: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原文及相关评论文章。

3. 教学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徐志摩的生平和对诗歌的贡献。

(2)简介新月诗派的特点和影响。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再别康桥》,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资料,理解诗歌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评价。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要素。

(2)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5. 诗歌欣赏(1)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2)教师示范朗诵,学生跟读或分组朗诵。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2)强调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7. 作业布置(1)让学生背诵《再别康桥》。

(2)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读后感或文学鉴赏文章。

8.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教案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教案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再别康桥》的基本内容,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情感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诗中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 通过对诗歌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徐志摩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再别康桥》诗歌内容、诗歌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意象分析、情感理解、意境体会。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徐志摩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再别康桥》诗歌内容。

2. 分析法: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情感等。

3. 引导法: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诗中的意境。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再别康桥》诗歌文本。

2. 参考资料:徐志摩的生平介绍、诗歌鉴赏相关资料。

3. 教学设施:投影仪、白板、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引导学生回顾徐志摩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b. 提问:“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又是怎样一首诗呢?”c. 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诗歌内容讲解a. 讲解《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

b. 分析诗歌的结构:首尾呼应、对称排列。

c. 讲解诗歌中的意象:金柳、波光、星辉、斑斓。

d. 分析诗歌的情感:对康桥的留恋、对未来的期许。

3.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a. 分析诗歌的语言:优美、抒情、含蓄。

b. 分析诗歌的韵律:朗朗上口、韵律感强。

c. 分析诗歌的意境:淡雅、宁静、梦幻。

4. 课堂讨论a.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b. 邀请学生代表进行汇报。

5. 课堂小结a.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b. 强调《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和意境。

c. 鼓励学生课后进行诗歌鉴赏的实践活动。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邀请学生找出徐志摩的其他著名诗歌,与《再别康桥》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以此激发他们对诗歌创作的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
本诗通过康桥景物的抒写和暗喻,表达了 诗人对具有宁静、清新、明艳、澄澈的自然 景象和留下了浪漫、自由记忆的康桥的热爱 眷恋的情怀,也表达了别离的伤感和寻梦不 得的怅惘落寞,在飘逸、洒脱的姿态下,蕴 藏着深沉的忧郁和淡淡的苦闷。
l
字词积累
艳影:明艳的倒影。 青荇xìnɡ:绿色的水草。 招摇:舞动、摇摆。 浮藻zǎo:浮在水面的水藻。 漫溯sù:随意地逆水而行。 斑斓:灿烂多彩。 笙shēnɡ箫:竹管类乐器。
(1)诗人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创造了一系列鲜 明生动的意境。如“云彩”“金柳”“艳影”“青 荇”“彩虹”“斑斓”等词语充满色彩感,诗的每 一节几乎都可看做是一幅色彩鲜明、丰富的图画。 (2)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 ”“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 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l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同年应父命与16岁的张幼仪成婚。 1920年赴英留学,就读于剑桥大学,其间爱恋林徽音。 1922年与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回国。 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 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 随
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于1926年与 陆小曼结婚。 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29年兼中华书局编委。 11993301年年秋1,1月应1胡9日适,之他邀搭,“到济北南京号大”学飞任机教从授南。京到北京, 在 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遇大雾,飞机触山,不幸遇难, 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l
你最喜欢哪一节?为什么? (选取一个方面来赏析)
第1节 作别云彩
刻画形象。首节描写了一个飘逸、轻灵、 温柔,且怀有淡淡离愁的诗人形象。
运用修辞。连用三个“轻轻的”,有叠 词、反复,使旋律柔美,诗境动人。仿佛 诗人轻如清风,而轻轻来去的诗境满溢了 别离的深情。
第2节 留驻河畔
捕捉意象。金柳、波光着色明艳,又一 静一动,交相辉映。

建筑美 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四行一 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 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 化中见整齐。
l
1、议议《再别康桥》的意象与意境。
其一、对象的独特。他避开一般别离诗的告别 对象“人”,转移为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们, 使别离意绪,不仅有清新飘逸之感,扫除了古来 弥漫在诗文里重离别时的愁情,还给人以浪漫、 悠远的遐思。
l
写作背景 1921年到1922年,徐志摩曾在康桥度过了将 近两年的闲适、浪漫、自由的时光;康桥,留下 了他最美好的生活记忆,在他短暂而明亮的一生 中具有重要意义。他曾说过:“我的眼是康桥教 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 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928年8月,诗 人再次来到康桥,离别后,将自己的缕缕情思, 融汇在康桥美丽的景色里,用细腻的笔触表达丰 富的情感,写作了兼具情感美与艺术美的《再别 康桥》。
再别康桥徐志摩重点
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曾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 北京大学。曾留学欧美。1921年开始写诗。 1922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1931年因飞机失 事遇难。他的诗、文以及艺术观,受西方文化熏 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影响较深,注重意境创造与音 律和谐,诗歌有唯美倾向。徐诗意境优美,神思 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讲究韵律,整饬中 见变化,追求艺术形式的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 个性。
妙用修辞。金柳如新娘,如此比喻,使 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 可人;再将波光荡漾效果顺势用于心头难 以割舍的柔情,极具表现美。
第3节 甘做水草
移情于物。青荇“招摇”,有引人注目 之意。人、荇的相互吸引,是物、我互感 而彼此愉悦的结果。
变换视线。视线由上而下、由远而近, 定格在水中青荇上。以青荇的守候,写照 了作者不忍离去的心情。
剑桥风光
音乐美 情感波动、内在节奏的外化;平仄 相调,抑扬变化;章节统一,停顿谐律;韵脚 严整,回环相应。
①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 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②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③回环往复。首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 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l
绘画美 意象着色,如“云彩”“金柳” 等词 语充满色彩感,既体现或明艳或清新或晶莹的 景象特征,表达作者情感,又构筑色彩鲜明丰 富的画面,让人产生丰富联想。
其二、意象的唯美。色彩迷离绚丽的意象选择, 是诗人唯美的追求。诗人赖以寄情的意象云彩、 金柳、青荇、柔波、星辉等自然景物,超越红尘 而清新高远,这样的审美情趣的介入,使诗有了 美的意蕴。
l
2、说说《再别康桥》的修辞与想象。
比喻 把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
这样就赋予寻常事物以眩目的美丽,更浸透了 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景中寄情,情中 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第6节 悄别康桥
捕捉意象,调动箫籁。情到浓时,诗人 蓦然清醒,美好已逝。此时此境,笙箫悄 响,放歌不宜;夏虫无语,别离在即。人 生的沧桑感便油然而生。本节情调从狂喜 转向抑郁与怅惘,而沉默无言,已见淡淡 的哀伤。
第7节 挥别云彩
首尾回环,巧作变化。开头“轻轻的我走 了”、结尾“悄悄的我走了”,有反复也有 改易,整首诗妙借回扣而浑然一体。先用 “轻轻”,表现的是我来故地时潜滋暗长的 欣遇;后用“悄悄”,传递的是我别旧园时 挥之不去的离愁。“不带走一片云彩”,可 理解为诗人不愿意惊扰康桥的宁静,而持洒 脱、珍惜的态度。
第4节 沉淀美梦
联想自然。见潭水如带、浮藻添色,而生 联想:它们在夕阳下幻化为天上的彩虹。
实中有虚。眼前的水、藻,色彩斑斓、感 觉破碎,又如往日在康桥生活的记忆与梦想, 亦实亦虚,亦真亦幻。
第5节 满载星辉
想象美好,具象生动。“寻梦”的想象 充满浪漫色彩,也翻出新意。承上节“梦” 而来“寻梦”,所行是“更青处”;所载 是“星辉”。水天一碧,美景良辰赏心乐 事,既有诗人往日的生活,又有诗人现时 的追求。“放歌”将欲去还留的情感推至 高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