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试题精选

合集下载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2秦汉时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答案解析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2秦汉时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答案解析

考点2秦汉时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一、选择题1.李白曾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这主要反映出李白()A.对秦始皇炫耀武力不满B.认为秦的统一不利于思想解放C.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充满赞叹D.认为秦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可知李白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充满赞叹,故选C项;题干材料反映了李白对秦始皇的赞叹而非不满,A项错误;题干材料未涉及思想方面的问题,B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秦始皇统一全国的功绩,未涉及加强中央集权的信息,D项错误。

2.《史记·蒙恬列传》记载:“始皇……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

”下列与该记载有关的是()A.修筑直道B.征服越族地区C.平西南夷D.修筑长城“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可判断是秦朝修筑直道,故选A项;越族是南方的少数民族,与题干材料中的地理位置不符,B项错误;西南夷在中国西南地区,与题干材料中的地理位置不符,C项错误;修筑长城是防御措施,D项错误。

3.(2023广东深圳二模)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称帝的同时追封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祖仿秦尊太公为“太上皇”,此后历代开国皇帝追封先父、先祖成为惯例。

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A.强化新王朝统治的合法性B.借助神权以稳定社会秩序C.宣扬孝道以强化道德教化D.团结皇族以避免权力纷争“太上皇”的做法成为历代开国皇帝的惯例,这一做法使得“家人父子”的亲亲之礼向“朝廷君臣”的尊尊之礼转化,由此强化新建王朝的政治统治,故选A项;“借助神权”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提及的是借助人伦以稳定社会秩序,排除B项;“强化道德教化”不是主要目的,强化道德教化是服务于现实统治的手段而已,排除C项;“避免权力纷争”夸大化,皇室争权夺利贯穿封建王朝,排除D项。

4.秦朝三公之下设有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少府,掌管宫廷财政与皇室手工业制造;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用马;宗正,掌管皇族、宗族事务……这反映了九卿()A.职权细化,各负其责B.服务皇室,君权至上C.政务繁杂,中央集权D.官员众多,权力分化“宗庙祭祀”“宫殿警卫”“宫廷财政与皇室手工业制造”“宫门警卫”“宫廷用马”“皇族、宗族事务”,可知九卿的主要职责是服务皇室,体现了君权至上,故选B项。

高三历史必修1第一轮基础复习题及答案

高三历史必修1第一轮基础复习题及答案

高三历史必修1第一轮基础复习题及答案考试不仅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的一个考查,通过试题卷的检测,还能找出他们在学习上的一些遗漏的地方。

所以,你准备好了做这一份试卷吗?下面是店铺整理的高三历史必修1第一轮基础复习题以供大家去学习。

高三历史必修1第一轮基础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对建国初期我国外交工作面临的的环境,叙述不正确的是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严重削弱B.社会主义已经形成一个世界体系C.亚非国家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D.亚非国家掀起与中国建交的热潮2.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基本原则是同各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B.前提是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C.根本目的是为有计划地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D.具体政策是争取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的支持,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3.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的首要目标是A.制定外交原则产B.提高国际地位C.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D.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4.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其主要特点是A.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B.重点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C.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D.重点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关系5.下列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正确的是A.是印度代表团首次提出的B.处理两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C.只适用于亚非发展中国家D.是解决民族间争端的原则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什么问题时产生的?A.西藏问题B.外蒙古问题C.台湾问题D.港澳问题7.1953年,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了处理A.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B.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C.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D.朝鲜战争遗留问题8.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A.与苏联的建交B.1949年《共同纲领》中宣布的原则C.1952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1955年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9.新中国政府的代表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在世界外交舞台上亮相的国际会议是A.雅尔塔会议B.日内瓦会议C.万隆会议D.开罗会议11.半个世纪过去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当年倡导发起这五项原则的国家中没有16.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①与苏联建交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参加万隆会议④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②④③D.①④③②二、非选择题: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1-2-4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1-2-4

(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35分)1.(承德模拟)日本华北派遣军的《第一野战化学实验部报告》中有如下记载:“根据中国军队的防护能力,对其实施少量的赤剂为攻击即可充分达到强袭之目的;亦可使用难以防护的糜烂性毒气或其他毒气。

”关于日本此举的说法错误的是()。

A.日本对中国实施毒气化学战B.日本对中国实施生物细菌战C.日本战争手段惨无人道D.日本的做法依然危及今天中国人民的生活解析题干材料充分说明了日本在侵华期间违反国际法对中国实施了惨无人道的化学毒气战,并且,由于日军大规模使用毒气,中国各地至今仍陆续发现一些遗弃的毒气弹,也发生过毒气弹泄漏事件,严重危及中国人民的生活。

题干材料反映的不属于细菌战,故选B项。

答案 B2.近代史上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的两次大规模侵略战争的相似之处有()。

①都是日本力图建立世界霸权的重要步骤②都是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而发动的③都对中国的平民进行了血腥的屠杀④都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①③是二者的相同点,②不适合甲午中日战争,④不适合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答案 D3.(苏北二模)日本统帅部修改的大正时期《帝国军队的用兵纲领》中规定:“以中国为敌时,其作战要领如下:初期目标是占领华北要地和上海附近,保护帝国权益和日本侨民”。

为此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

A.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B.华北事变八一三事变C.七七事变一·二八事变D.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解析根据材料提示语“占领华北要地和上海附近”,结合所学知识直接概括为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

正确选项是D。

答案 D4.1938年国民政府电文称:查第二期抗战开始以及我备战区本运动战、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以攻为守指导作战,屡遏凶焰,挫彼顽敌,士气振奋,精神日旺,台(儿)庄胜利足为表征。

该电文表明()。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1-6-14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1-6-14

(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35分)1.(广东江门)杜鲁门总统声称:“无论在何地爆发革命、发生动乱,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政府都应进行干预。

”这表明()。

A.美苏冷战正式开始B.两极格局正式形成C.美苏争霸正式开始D.世界大战即将爆发解析材料是“杜鲁门主义”的内容。

“杜鲁门主义”的发表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

答案 A2.(龙岩期中)“事情的真相是:三四年后,欧洲对外来粮食和其他大部分来自美国主要产品的需要较诸它目前所能偿付的能力要大得多,因而它必须获得实质上的额外援助,否则,便得面对具有非常严重性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的危机。

”为了避免“危机”,美国()。

A.占领德国B.建立北约C.实施马歇尔计划D.进行核威慑解析二战后,美国提出凭借自己的雄厚实力帮助欧洲盟国恢复因世界大战而濒临崩溃的经济体系,实施马歇尔计划。

答案 C3.(南充模拟)二战后美国总统杜鲁门指出:“世界已分为‘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两个敌对堡垒。

”他把世界分成“两个敌对堡垒”的标准是()。

A.是否推行霸权政策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C.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D.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

材料中的“极权政体”指的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自由国家”指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两大阵营划分的标准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答案 D4.二战结束后的冷战局面,有人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负有主要责任,以苏联为首的东方国家也有一定的责任;也有人认为,责任全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

客观地说,二战后美苏由同盟关系发展成对立关系的主要原因是()。

A.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B.由两极格局的实质决定的C.美苏争霸的必然结果D.苏联的壮大影响了美国争霸解析二战后,美苏反法西斯同盟的政治基础不复存在,美苏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突出表现在各个方面,导致了美苏由同盟关系发展成对立关系。

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取决于国家利益。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1-3-9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1-3-9

(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35分)1.(宝鸡质检)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出席了国际会议,并在会议期间发挥积极作用。

材料中的“积极作用”是指()。

A.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促进会议采纳了“求同存异”的方针C.推动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D.促成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解析从题干中提示可知,这次国际会议是指日内瓦会议。

A项是1953年周恩来访问印度时提出的;D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B项是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只有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2.(咸阳模拟)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一边倒”和“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中国政府领导人展开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下列活动不能体现这一方针的有()。

A.与苏联第一个建立外交关系B.与匈牙利、朝鲜、波兰等建立外交关系C.1949年12月访问莫斯科D.1954年与印度、缅甸发表联合声明解析D项是中国为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下取得的外交成就。

答案 D3.(邢台模拟)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含义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新中国成功运用这一思想的外交政策或事件是()。

①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③“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④邀请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理解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包括两方面含义,即一方面“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和另一方面“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其中①是前者的体现;②③④则是后者的体现。

故选①②③④。

答案 D4.(中学生报)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取得的巨大外交成就主要表现在()。

A.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合作B.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D.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答案 C5.(基础精典)右图是大型爱国主义专题教育片《新中国外交风云录》(共30集)的封面。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1-1-2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1-1-2

(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35分)1.(铜川月考)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

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

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制度。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A、B、C 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选D项。

答案 D2.(基础精典)“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选自《旧唐书》)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唐朝安史之乱后,地方势力增强,节度使权力不断膨胀,职位往往遵循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他们在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其实质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故选B。

答案 B3.(教考网)《隋书》记载,隋炀帝时牛弘引(刘)炫修律令。

刘炫曰:“……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

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

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从这段材料中可以反映出()。

①官吏选拔制度发生变化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④相权的不断加强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地方官员的选拔和任用制度的变化,“悉由吏部”中的“吏部”是指六部中的吏部,③正确;④与题干无关,排除。

答案 A4.(福州月考)唐高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定《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完整的法典。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11辛亥革命 含答案解析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11辛亥革命 含答案解析

考点11辛亥革命一、选择题1.1901年,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建言献策。

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系统地提出了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定商律等措施,成为清末新政的蓝图。

这反映了清政府()A.开始探索近代化新模式B.调整经济政策,发展民族经济C.变革政体,实行君主立宪D.注重社会变革以应对统治危机,故A项错误;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的目的是自救,并非发展民族经济,故B项错误;清末新政并未触动政治体制,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系统地提出了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定商律等措施”,可知清政府注重社会变革以应对统治危机,故D项正确。

2.在中国同盟会成立前,孙中山曾表示,“中国社会主义者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

这表明孙中山()A.萌发民生主义思想B.主张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C.借鉴苏俄革命经验D.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作为目标“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强调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因此题干材料反映了孙中山萌发民生主义思想,故A项正确;孙中山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实现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目标,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中国同盟会成立前”,可知当时俄国还没有发生十月革命,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涉及的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是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内容,故D项错误。

3.尚明轩在《孙中山传》中指出,1905年到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的成员中,出身可考者有379人,其中留学生和学生为354人,达到93%以上,官僚和有功名的知识分子10人,教师、医生8人,这两类各占2%多一点,资本家、商人、贫农等为数极少。

据此可知,影响中国同盟会人员比例的主要因素是() A.思想解放程度B.经济发展水平C.社会地位D.阶级属性,在中国同盟会的成员中,留学生和学生占据93%以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留学生和学生思想解放程度高,易于接受新的革命思想,故A项正确;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地位、阶级属性都不是影响中国同盟会成员比例的主要因素,排除B、C、D 三项。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2-3-20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2-3-20

(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35分)1.(河北正定中学月考)据统计,1951年我国民族资产阶级获得的利润超过国民党统治下22年中的任何一年,这主要是因为()。

①解放后限制民族资本发展的因素都已消除②民族资本摆脱了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的压迫、束缚③党和国家采取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调整工商业的政策④民族资产阶级经营的目的是获取利润A.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③④答案 C2.(基础精典)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钢铁、汽车、飞机等重要建设项目的完成,标志着()。

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奠定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取得成效C.提前完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答案 A3.(2011·江苏历史)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A.土地的使用权B.土地的用途C.土地的所有权D.土地的规模解析本题涉及的考点是建国后农村经济体制的调整,考查学生理解和获取图文材料信息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三幅图分别对应“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变迁中农民最终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土地的所有权没有变化,仍然归集体所有。

土地的用途及规模改变较小。

答案 A4.(2011·广东文综,18)下图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解析该杂志发表于1958年11月,封面内容为水稻放卫星。

从中可知信息是“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盛行,故A项正确。

杂交水稻培育成功、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分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1973、1970年,故B、C两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提出的,故D项错误。

答案 A5.(安康模拟)“公社的山羊长得壮,上山碰到非洲象,山羊打个大喷嚏,轰隆一声比雷响,大象吓得直哆嗦,扑通跪倒直喊娘,‘娘啊娘,还是公社的山羊大,跟它比,我简直就是屎壳螂’。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10国家出路的探索 含答案解析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10国家出路的探索 含答案解析

考点10国家出路的探索一、选择题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海国”这一概念,其实他已经清楚许多国家在陆地上与中国是连在一起的,只好又把“海国”分为“海岸之国”与“海岛之国”,将在地域上与中国相连的国家称为海岸之国,将真正的“海外之国”称为海岛之国。

这种划分表明魏源()A.对当时世界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B.冲破了传统夷夏观的认知局限性C.准确介绍了西方的历史地理D.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夷夏观的影响“将在地域上与中国相连的国家称为海岸之国,将真正的‘海外之国’称为海岛之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源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夷夏观念的影响,故D项正确,B项错误;A项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排除;C项说法不确切,排除。

2.咸丰十一年(1861年),英国公使照会清政府:“两国始终不和之缘,总由各省督抚于外国交涉事件,并无尽心守约之理。

”照会列举了地方官不遵条约的种种事例,要求皇帝明降谕旨“敢有相违者,立予重处”。

这表明()A.清政府官员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B.地方官致力于摆脱列强条约的束缚C.英国意图进一步落实在华特权D.地方实力派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意图进一步落实在华特权,C项正确。

题干材料的主旨是英国公使对中国各省官员在条约的执行方面感到不满,无法推断清政府官员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排除A项;地方官员致力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并非要摆脱列强条约的束缚,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清朝中央与地方的信息,排除D项。

3.(2023北京顺义一模)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资政新篇》全文共分四部分:用人察失,严禁朋奸;革除腐朽习俗;实行新的社会经济政策,仿效西方国家;采用新的刑法制度。

下列对其认识准确的是()A.地主阶级挽救民族危亡做出的努力B.民众都认识到学习西方的必要性C.太平天国时期颁发的农民革命纲领D.洪仁玕应对西方侵略做出的思考,可知《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近代中国的先进人士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纲领,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也反映了洪仁玕应对西方侵略做出的思考,故选D项;《资政新篇》是农民阶级颁布的,排除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材料反映了洪仁玕意图通过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来挽救国家危亡,不属于农民革命纲领,排除C项。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37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含答案解析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37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含答案解析

考点37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指出“(汉代)赵过始为牛耕”。

1923年在山西省浑源县李峪村发掘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器牛尊,牛鼻上有环,这被认为是牛耕出现的证据。

这说明()A.牛耕的出现不晚于战国时期B.文献记载的可信度不高C.实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D.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器牛尊,牛鼻上有环,这被认为是牛耕出现的证据”,可知牛耕的出现不会晚于战国时期,故选A项;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都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来源,从史料的历史价值来说,不能单纯评价文献史料可信度不高,排除B项;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都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都可以真实地反映历史,排除C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不符时,出土的实物史料更有说服力,并不是强调我国牛耕技术历史悠久,排除D项。

2.下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考古发掘的两汉时期铁制犁具、起土农具范出土情况(部分)。

据此可以得出的史实是,两汉时期()A.已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B.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出现C.南方农业经济较为落后D.冶铁业以制造农具为主,可知两汉时期已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故A项正确;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南方农业发展落后,故C项错误;题干表格内容没有体现出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故D项错误。

3.制瓷工艺中的匣钵可以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了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

唐朝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地提高了瓷器质量。

这说明唐朝时期()A.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B.南青北白制瓷体系形成C.手工业生产技术非常先进D.官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匣钵可以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了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

唐朝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地提高了瓷器质量”,反映了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故A项正确。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6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文化 含答案解析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6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文化 含答案解析

考点6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文化一、选择题1.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

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

这反映了()A.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B.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C.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D.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不能说明绍兴府的行政效率高低,排除A项;朱熹作为官员调查问题不能反映理学精神,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赈灾方式不合理,排除C项;“种麦”说明实行稻麦轮作,“没有稻根”说明注重对土地进行治理,清除了稻根,以便小麦的种植,这体现了宋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D项。

2.宋代土地买卖盛行,出现“千年田换八百主”“田宅无定主”的现象,政府出台了较为严格的法律,对土地买卖实行规范化管理,要求买卖双方在政府机构办理登记备案手续,作为土地产权转移的证明。

这一做法()A.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发展B.反映了宋代商业立法的完备C.有效保护了自耕农经济D.说明政府立法抑制土地兼并“政府出台了较为严格的法律,对土地买卖实行规范化管理”可知,政府实际上承认并保护土地私有产权的合法性,允许其按经济规律进行流转配置,这一做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故选A项;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宋代土地立法,不是商业立法,排除B项;中国古代政府以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自耕农是个体小生产者,经济地位极不稳固,排除C项;宋朝时期,政府允许土地流转,承认和保护土地私有,不能抑制土地兼并,排除D项。

3.有学者指出,从唐朝到宋朝,控制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由隋唐之初的世家大族,转为北宋时期的科举文官,再转为南宋时期的地方士人精英。

这种转变历程不可谓不深刻。

这反映出唐宋时期()A.世家大族丧失科举选官资格B.政治局面相对稳定C.制度创新影响社会力量变迁D.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由世家大族向科举文官、地方士人精英转变,这说明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体现出制度创新对社会力量变迁的影响,故选C项。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1-4-11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1-4-11

(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35分)1.(保定模拟)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

”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A.通过《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利B.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D.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答案 B2.(攀枝花模拟)历史学家在评论1832年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时说:“英国也许比欧洲任何国家更接近于革命。

”这是因为()。

A.工人阶级和下层群众获得了选举权B.工业资产阶级取得更多席位C.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D.避免了社会动荡,保持了政局长期稳定解析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是在工业革命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情况下进行的,它使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席位,使英国的民主制度更趋完善。

答案 B3.(考试报)肖德甫在《大国法则》中认为:“‘光荣革命’在英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它不仅将英国1640年以来的革命成果以温和与妥协的方式巩固下来,并且以此为出发点,奠定了现代英国的基础,开启了现代英国之路。

”对材料中“光荣革命”意义理解错误的是()。

A.极大地提高了英国议会权威B.使英国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政体C.开辟了和平与渐进的政治变革道路D.为英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适宜的环境解析“光荣革命”后通过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而责任内阁制只是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故B项错误。

答案 B4.(历史报)《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废除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未经议会批准,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可见该法案体现的两大原则是()。

①三权分立,相互制约②司法独立于王权③议会权力高于国王④君主“统而不治”的原则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解析根据《权利法案》规定,第一句符合②,第二句符合③。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试题(必修一选修一)[人民版]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试题(必修一选修一)[人民版]

南康二中 上学期高三历史训练(三)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中国古籍中有些人名,如刘敬先,殷孝祖(《宋书》),杨延宗(《新唐书》),汤显祖(《明史》)等。

你推测材料中这一现象主要受下列哪一因素的影响A.程朱理学B.宗法制度C.王位世袭制D.礼乐制度2、马克思说:“封建国家可以指挥千千万万人的手臂去为集权国家修建与集权政治关系相匹配的社会物质实体。

”能证明马克恩此话正确的是: ( )①焚书坑儒 ②秦兵马俑 ③隋大运河 ④清文字狱A.①②B.②③ C .③④ D.②③④3、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 )A.郡国并行制度B.中外朝制度C.刺史制度D.郡县制4、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即位之初,丞相田蚡骄横,汉武帝责问他:“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

”这里“除吏”的含义是( )A.拜官授职,任用官吏B.罢免官吏,精简机构C.整顿吏治,打击贪官 D .改革政治,调整署衙5、甘肃舟曲泥石流洪灾牵动了了全国人民的心,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调动一切力量抗震救灾。

若回到唐朝,为搞好灾后重建,唐朝政府从工程决策到实施的过程应该是( )A.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B.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户部C.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6、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 )A .秦丞相府 B.唐尚书省 C.元中书省 D.清军机处7、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A .秦、唐、元B .汉、宋、明C .秦、元、清D .秦、唐、明8、年号是常用的纪年方式。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3-1-29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3-1-29

(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35分)1.(基础精典)“父前行,子踵后。

路遇长者,敛足拱手。

尊长在前,不可口唾。

”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出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D.注重儒学伦理道德答案 D2.(汉中模拟)古代某学者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后人赞之为:“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永馨。

”此人应是()。

A.孟子B.董仲舒C.朱熹D.李贽答案 C3.(河北衡水中学三调)明代德清禅师曰:“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缺一则偏,缺二则隘,三者无一而称人者,则肖之而已。

”这表明德清禅师()。

A.提倡儒、道、佛三教合一B.认为儒、道、佛三教相互矛盾C.主张以佛教改造中国传统文化D.强调做学问要学习诸子百家典籍解析从材料中的《春秋》、《老》、《庄》、参禅等信息可知德清禅师主张儒、道、佛三教合一。

答案 A4.(南京月考)以下是某部著作中的一段师生对话。

生:“必有是理,然后有是气,如何?”师:“此本兄先后之可言,然比欲推其所从来,则需说先有是理。

然理又非别为一物,印存乎是气之中,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其中的“师”是指()。

A.董仲舒B.朱熹C.陆九渊D.王阳明解析材料中“师”的意思是,“理”在“气”先,由“理”生“气”;“理”在“气”中,相互依存。

“气”是物质材料(金水木火土),“理”是道德准则(仁义礼智信)。

这反映了朱熹的理学思想。

答案 B5.(张家口模拟)以下分别是北宋“理学五子”籍贯分布图和明朝儒学家籍贯分布图。

宋明时期儒学家籍贯分布发生显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西学东渐的影响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C.经济重心的转移D.文化政治中心东迁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观察图片材料、综合分析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切入点是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属于中等题。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练习题(含答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练习题(含答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练习题(含答案)一、单选题1.公元前124 年,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的学习科目为“五经”,一律由儒学五经博士教授,同时下令全国各郡国设置学校。

汉武帝的这些措施A.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B.宣告了“百家争鸣”局面的结束C.确立了儒学在文化上的主导地位D.推动了儒学走向世俗化和生活化2.《诗经》祭祀诗中商人多神化商汤、武丁等祖先,崇尚先王的暴力和武功;而周人塑造的祖先则多是文质彬彬的形象,他们赞颂祖先带领民众在治理田畴、勘察居住点、建筑房屋等方面的贡献。

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A.践行儒家民本观念B.执政观念趋向理性C.尤其重视基层治理D.开始强调以文治国3.永乐三年,他率领二万七千八百多人,分乘二百零八艘木制帆船,由太仓的刘家港出发,开始了持续二十八年之久的航海壮举,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这一壮举,史称A.郑和下西洋B.鉴真东渡C.法显西行D.空海求法4.明朝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600多年来,中国与亚非各国关系的佳话流传不衰。

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A.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B.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C.推动明朝政治革新进程D.扩大海外贸易的规模5.造成下图所示漫画中“悲剧”的措施是A.使枢密院与“三衙”分权B.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C.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D.枢密院、三司分割宰相权力6.汉代妇女盛行自由改嫁,而唐代中、上层妇女大多选择守寡。

这种变化折射出A.儒家思想文化的发展B.唐代妇女更自由富足C.妇女贞节观念愈淡薄D.程朱理学观念已普及7.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

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下面是某校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识时制作的表格,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是A.契丹、党项、女真、蒙古B.鲜卑、女真、蒙古、匈奴C.契丹、吐蕃、女真、满洲D.鲜卑、女真、党项、蒙古8.“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交往。

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具有近代意义的世界历史,主要体现在世界交往普遍发展基础上的劳动方式的改变。

作为世界历史的一个缩影,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解体是劳动方式变革的必然结果。

这揭示了()A.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源B.闭关锁国导致传统贸易体系解体C.中国对外交往趋向近代化D.开埠通商对中国经济的巨大冲击2.在《南京条约》的谈判过程中,英使璞鼎查向清政府表示,如果中国允准其他各国来五口通商,英国“断不阻止”。

维多利亚女王在将《南京条约》送达国会的咨文内更明确地说:“我们的宗旨是,同样的权利,要给予一切工业的国家享受。

”上述主张旨在() A.促成列强共治中国局面B.实践自由主义经济理论C.实现殖民利益的最大化D.敦促清廷扩大开放范围3.1927年初,汉口、九江人民经过斗争强行收回英租界。

同年3月,英国人于北伐军到来之际主动放弃了镇江英租界的管理权。

不久,中国政府收回了镇江英租界的主权。

据此可知,镇江英租界的收回主要得益于()A.国共合作的推动B.民主意识的觉醒C.中国国力的增强D.外交策略的得当4.林则徐的《四洲志》搜集了西洋各国的情报与知识,魏源的《海国图志》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徐继畬的《瀛寰志略》重点考察了欧美各国的国情状况。

这些现象表明当时中国()A.已经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实践B.知识界充分认识到中西差距C.天朝上国的旧观念被完全颠覆D.“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萌发5.太平天国运动在宣传“四海皆兄弟”等观念的同时,又强调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各有名分,“子不敬父失天伦,弟不敬兄失天伦,臣不敬君失天伦,下不敬上失天伦”。

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A.以儒家思想为主要的指导思想B.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性质C.仍受传统思想观念和道德束缚D.与传统农民起义斗争方式一致6.下表为晚清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1894年创办的机器厂矿和公司状况表。

它反映了我国()类型数量经费或投资额(单位:两)工人(单位:人)洋务派军事企业19个 5 000万10 000洋务派民用企业27个 2 964万25 500~29 500私人资本企业170个879万60 000B.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C.民主革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D.“实业救国”思潮高涨7.在中国近代史上,“南来之风”往往会成为推动历史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如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均是开始于中国的南方地区。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2-5-25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2-5-25

(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35分)1.(邯郸模拟)下表反映了苏俄(联)农业发展情况,对表内信息解释不准确的表述是()。

A.连年战争给俄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B.新经济政策使农民与市场发生了联系C.新经济政策使农民获得了土地D.新经济政策兼顾了国家和个人的利益解析本题考查苏俄(联)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农业措施主要是粮食税,并未改革土地制度,C项错误;1913年到1921年间,俄国经历了四年的世界大战、三年的国内战争,从1913年和1921年粮食作物耕种面积和作物产量看出A项正确;推行粮食税后,农民可以自由支配剩余产品,B项正确,由此也可知D 项正确。

答案 C2.(承德模拟)下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方法与评价结论,较为符合该政策实际的一项是()。

A.基本否定,主要分析政策的目的,“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是极其错误的B.基本肯定,主要着眼政策的作用,集中全国力量保障军事胜利,保卫了革命果实C.喜忧参半,主要进行辩证的评价,该政策本身就带有促进与阻碍的双重效果D.先好后坏,主要使用发展的观点,该政策初期适应战争需要,后期造成严重后果答案 D3.(福州模拟)“这可能被认为是奇谈,私人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吗?但这丝毫也不是奇谈,而是经济上完全无可争辩的事实。

”最先“使奇谈变为事实”的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罗斯福新政D.改革开放答案 B4.(三明模拟)列宁曾这样说道,“如果我们建立了充分经济核算的托拉斯和企业,但又不会用精打细算的商人的方法充分地保证我们的利益,那我们还是地地道道的大傻瓜”。

列宁的意图是()。

①要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③共产党人也要学会经商④要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判断题中政策指的是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材料信息指出要利用“充分经济核算”,说明要利用纯经济的手段,即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来发展经济,而“‘不会用精打细算的方法’则是傻瓜”说明学会经商是共产党的迫切任务,故②③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试题精选出题人:白柳倩1.到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就政体而论,有哪两种主要形式?A.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 B.宗法制与中央集权制C.地主政权与农民政权 D.奴隶主贵族专政与封建地主阶级专政2.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反映了A.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C.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D.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3.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下列哪一项更全面地反映了明清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特点? ①宰相制度的废除②内阁的设立③军机处的设置④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4.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夏商周时期,土地归诸侯所有 B.均田制开始实行于我国北方地区C.明清时期,土地不可以买卖 D.封建土地所有制延续了三千多年5.右图所介绍的生产工具出现于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6.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

”下列哪些言语反映了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 ③“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 ④“且溉且粪,长我禾黍”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7.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特定历史条件是A.地处欧、亚、非三大洲要冲位置 B.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C.古希腊人对民主、自由的追求 D.城邦的出现及其激烈的争夺8.下列关于罗马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B.万民法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人C.罗马法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罗马法的实施维系和稳定了罗马帝国的统治9.《说文解字》载:“宗,尊祖庙也。

”这说明宗法制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是A.血缘 B.地域 C.信仰 D.出身10.下列中央官制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①三公九卿制②三省六部制③中外朝制④内阁制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②④ D.③②①④11.下列关于我国自秦汉以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演变趋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B.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监视C.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 D.地方独立性增强,中央集权削弱12.宋元时期的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A.中书省和枢密院 B.中书门下和中书省 C.参知政事和平章政事 D.枢密院和宣政院13.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的是A.亚历山大改革 B.梭伦改革 C.伯利克里改革 D.克利斯提尼改革14.古希腊民主政治建立的因素不包括A.便利的经济文化交往 B.平等互利的思想观念C.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 D.有章可循的成文法典15.下列关于罗马万民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罗马公民法的延续和发展 B.其内容主要是调整财产关系C.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不适应版图巨大的罗马帝国16.唐代诗人王绩在《田家》一诗中写到:“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

”对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表述错误的是A.生产中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B.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C.生产目的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 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17.“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礼记·典礼》中的这段文字反映的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哪种经营状态?A.工场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民营手工业18.下列历史现象中发生在今山东省的有①公元前594年,某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均按亩纳税②范蠡弃官到陶,以经商致富③临淄成为西汉时的著名商业中心④“交子”的最早发行⑤出现实力强大的商邦晋商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①②③19.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

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A.禁止走私贩运 B.抑商,禁海 C.重农抑商 D.保护森林、渔业资源20.观察右图,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图中子路等人所侍奉的“圣”是指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董仲舒21.右图人物(1130—1200)提出的思想主张有A.克己复礼 B.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C.天人合一 D.存天理、灭人欲2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中国古代哪一位思想家思想的归纳?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23.“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领刺虐入木三分”是郭沫若对哪部古典小说的高度评价?A.《聊斋志异》 B.《水浒传》 C.《西游记》 D.《儒林外史》24.某电视尉摄制组布置一个三国初年曹植书房的场景,为重现真实的历史,其道具可选用哪一项?①毛笔、纸张②一叠印刷的书籍③临摹的《洛神赋图》④王羲之的《兰亭序》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①25.作为唐都长安的贵族子弟,你可能A.与少数民族王公子弟、东亚一些国家的留学生一起在国学中学习儒学B.喜欢吟诵李清照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C.偶尔使用纸币“交子”购买商品 D.热衷于收藏宣德年间的青花瓷器26.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他的著作《物种起源》中说:“如果以为选择原理是近代的发现,那就未免和事实相差太远……在一部古代的中国百科全书中已经有关于选择原理的明确记述。

”达尔文所说的“古代的中国百科全书”是A.《黄帝内经》 B.《齐民要术》 C.《周髀算经》 D.《石氏星表》27.唐朝以来,商业日益发展,城市走向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与这些经济现象相适应,文化领域出现了哪些相应的成就? ①小说的出现和繁荣②黄宗羲等人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③宋朝风俗画的发展④魏晋书法形成和发展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28.下列绘画作品中,最能体现文人画风貌的是29.成语“问鼎中原”所反映的周朝政治状况是A.王权大大加强 B.宗法制寿终正寝 C.分封制遭到破坏 D.中央集权制建立30.“民主”一词在世界历史上最初起源于A.古代希腊 B.古代罗马 C.近代英国 D.近代美国31.郭沫若先生为某一历史名人纪念祠题写的楹联为:“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一历史名人是A.苏东坡 B.李清照 C.辛弃疾 D.陆游32.“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这句话出自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董仲舒33.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勤王。

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王位世袭制34.历史典故“问鼎中原”中的“鼎”,反映了周期礼制的严格,周礼主要是为了A.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维护宗法制 C.确保等级制度的划分 D.防止诸侯争霸35.“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解决一切国家大事。

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所有公职人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负责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这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是A.人民主权B.轮番而治C.君主专制D.代议制36.世界历史上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最早形成于A.古代中国B.古代希腊C.近代英国D.古代罗马37.将“神六”成功送入太空用的是“长征火箭”,中国早期的“火箭”与现在的火箭虽然相差甚远,但都是利用反冲运动的原理,如果你要查找火药武器的最早记录,应该查阅A.《史记》B.《汉书》C.《唐书》D.《清史稿》38.“隋唐时期,中国拥有先进的政治体制”,这主要指的是A.三公九卿制度B.行省制度C.内阁制度 D.三省六部制39.张籍的《贾客乐》:“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

……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逄缗眠独迟。

”姚合《庄居野行》:“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唐人的这些诗句,反映A.唐朝出现盛世局面B.唐朝的商业繁荣与发展C.政府鼓励商业的发展 D.金钱至上的社会道德风尚40.唐朝出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诗歌繁荣局面,主要是因为①魏晋以来,诗歌创作渐趋成熟②民族屈辱和民族危机的影响③科举考试的推动作用④繁荣的政治、经济条件⑤实行的开放和多元政策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⑤D.③④41.战国时的稷下学宫,历时150多年,因建于临淄城南的稷门而得名,齐统治者广纳各地文学游说之士,学土云集。

稷下学宫的出现说明A.齐鲁大地有重视文化的优良传统B.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发展C.儒家思想居主导地位D.齐鲁大地思想活跃、哲学家辈出42.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

这一税制改革A.成就了鲁国的霸主地位B.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C.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发生变革D.促成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43.《史记·周本纪》中记载“武王……乃褒封……大禹之后于杞。

……封尚父(姜尚)于营丘,曰齐。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这表明西周分封的对象包括A.先代贵族、功臣、亲族 B.部落首领,周王子弟 C.商代贵族的敌人、功臣 D.周王的兄弟一辈44.公元前579年,宋国约集晋楚两大国召开消除战争的弭兵会议。

会上晋楚约定:彼此不相加兵,信使往来,互相救难。

公元前546年,宋国再次约会晋楚及一些中小诸侯国在宋结盟,盟约规定除齐秦两大国外,各国都要向晋楚进贡。

这两次会议表明①大国争霸局面宣告结束②大国之间既争夺又妥协③中小诸侯国从此免于战祸④晋楚两大国分享霸权C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5.(汉武帝元朔二年)正月召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

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

”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

汉武帝此举的意图是A.施恩与诸侯子弟 B.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C.满足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 D.削弱诸侯王的力量46.秦朝丞相李斯在峄山的纪功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攻战日作。

流血於野”。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秦朝实行A.三公九卿制 B.郡县制 C.什伍连坐制 D.焚书坑儒47.秦统一全国后,“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

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秦朝大修驰道的根本目的在于A.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B.促进各地的经济交流C.便于调遣军队 D.为秦始皇巡游各地创造条件48.《史记》中记载:“(楚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伐陈,杀夏征舒。

征舒弑其君,故杀之也。

已破陈,即县之。

”,“(秦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12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从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有①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内已经设置郡、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