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孤雁》赏析

合集下载

孤雁古诗词鉴赏

孤雁古诗词鉴赏

孤雁古诗词鉴赏孤雁古诗词鉴赏孤雁古诗词鉴赏1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怳然惊散。

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

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

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

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

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

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南宋词坛的名家姜白石推崇前蜀词人牛峤的《望江南·衔泥燕》为咏物而不滞于物是说咏物要切合物,但又不能停留在物上。

假如咏物而只停留在物上的话,即使你写得怎么维妙维肖,境界也不高,意义也不大。

这个说法是颇有道理的,历代著名的咏物词的确也大都如此。

被张炎《词源》推为“真是压倒今古”的和韵词,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通过咏杨花来写爱情的;也是被张炎《词源》评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的姜白石的《暗香》,是通过咏梅来怀旧的,《疏影》是通过咏梅来写兴亡之感的。

这都是咏物而不滞于物的。

张炎自己的这首《解连环·孤雁》也正是这样的咏物词。

这首词上片的“楚江空晚”、“离群万里”、“自顾影”、“沙净草枯”、“水平天远”极力描绘出一个空阔、黯淡的境界来衬托雁的孤单,紧接着用“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把失群的雁排不成雁阵和《汉书·苏武传》雁足传书的故事巧妙地融化为一,进一步点出雁的孤单。

据孔行素《至正直记》说:“张叔夏《孤雁》有‘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人皆称之曰‘张孤雁’。

”可见这在当时也是受称赞的。

转入下片,作者用重笔以绵绵不断的旅愁,以汉武帝弃置陈皇后的寂寞凄凉的长门冷宫,以桓伊抚筝歌“怨诗”的凄清声调来渲染孤雁羁旅哀怨之情。

水穷云起。

在极端哀怨中,它想到失去的伴侣,想到失去的伴侣的栖止,想到失去的伴侣的心情。

从失去的伴侣的心情又幻想到有朝一日忽然重逢的惊喜和坚贞的操守。

描写是那么的细致、曲折而又自然,没有给人刻意为之的感觉。

张炎在《词源》中说:词的“末句最当留意,有有馀不尽之意始佳。

古诗词日历杜甫《孤雁》

古诗词日历杜甫《孤雁》

古诗词⽇历杜甫《孤雁》译⽂、赏析 / 严勇、⾳频 / ⼩嘉译⽂⼀只孤雁不饮⽔,不吃⾷,它只顾飞着、叫着,找寻失散了的伴侣。

有谁怜爱它在⼴阔⽆垠的⼤地上,投下⼀⼩⽚淡淡的孤影;相望雁群不知所踪,和它相隔似远在万⾥重云之外。

它奋⼒飞寻着,望尽天际,虽未见失散的伴侣,但觉得犹如已见⼀般;它哀鸣声不缀,虽回⾳邈邈,但总似已听到了同伴的回应。

野鸦们却⼀点也不理解它急迫、哀切、执着的⼼绪,只管吵吵嚷嚷纷纷乱乱、聒噪不已。

注释饮啄:鸟类饮⽔啄⾷。

万重云:指天⾼路远,云海弥漫。

望尽:望尽天际。

意绪:⼼绪,念头。

鸣噪:野鸦啼叫。

⾃:⾃⼰。

⼀作“亦”。

赏析这是唐代⼤诗⼈杜甫在夔州时作的⼀⾸咏雁五⾔律诗。

诗歌的题⽬与起笔皆⽤“孤雁”⼆字,这样的作诗⽅法叫做作明起。

刘公坡在《学诗百法》⾥说:明起者,开⼝即就题之正意说起,虽明见题字,然不得谓之骂题。

⾸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是说,⼀只孤雁不饮⽔,不吃⾷,它只顾飞着、叫着,找寻失散了的伴侣。

“念群”⼆字,回答了孤雁“不饮啄”的原因。

不吃不喝,只为了追寻远去的伴侣。

孤雁的执着精神,⼀下⼦就被描绘出来了。

它不但不吃不喝,还要边飞边鸣,这就通过视觉、听觉传达出了孤雁急迫的⼼理活动。

“念群”⼆字,也被浦起龙称为这⾸诗的“⼀诗之⾻”。

颔联,谁怜⼀⽚影,相失万重云?是说,有谁怜爱它在⼴阔⽆垠的⼤地上,投下⼀⼩⽚淡淡的孤影;相望雁群不知所踪,和它相隔似远在万⾥重云之外。

“谁怜”对“相失”,“⼀⽚影”对“万重云”,对仗⼯稳,对⽐强烈。

⼀⽚影的孤苦伶仃,万重云的⼭长⽔阔,这其中描写的似乎不仅仅是⼀只孤雁,更是诗⼈⾃⼰漂泊⽆依的⼀种真实写照。

他在夔州同时期的⼀句诗,“⽀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可作为对于孤雁般漂泊⽣活的应证。

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是说,它奋⼒飞寻着,望尽天际,虽未见失散的伴侣,但觉得犹如已见⼀般;它哀鸣声不缀,虽回⾳邈邈,但总似已听到了同伴的回应。

“望尽”“哀多”,⾜见孤雁“念群”之急切,思念之深沉,⼼情之悲痛。

诵读欣赏 古诗《蝉》《孤雁》_七年级语文教案

诵读欣赏 古诗《蝉》《孤雁》_七年级语文教案

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_七年级语文教案.教案设计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新疆五家渠一中苏新华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三首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

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

2、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教学方法: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导言: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陶醉。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三首古诗。

同学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三首古诗安排到了一个单元,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以动物为题。

这些诗歌在内容上说,属于咏物诗。

诵读欣赏(一)蝉蝉虞世南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诵读1、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要正确读音、断句。

3、识别诗体。

二、诵读1、应用多种方式诵读2、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3、提出质疑,师生互助解答疑问。

4、提出问题:(1)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2)作者针对“蝉”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议论?三、诵读1、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下提示,然后提出问题:(1)你从“蝉”的哪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洁的人”?(学生各抒己见)(2)你知道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吗?(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又体会了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诵读1、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朗读比赛。

2、让学生归纳咏物诗的一般特点。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教师小结:诵读欣赏咏物诗关键是要仔细推敲诗句背后深藏的寓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和志,知人论诗,这样才能达到诵读的目的。

诵读欣赏(二)灯蛾咏蛾物性自有僻,附炎岂我情。

宁投明处死,不向暗中生。

一、用诵读欣赏的方法多层次逐步诵读:1、读准字音,节奏,了解诗体。

古诗三首之孤雁【唐】杜甫 精选1篇

古诗三首之孤雁【唐】杜甫 精选1篇

孤雁【唐】杜甫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众多的诗歌作品中,有一首名为《孤雁》的诗,描绘了一只孤雁在寒冬中独自飞翔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孤雁的同情和对生活的感慨。

本文将从诗歌的背景、内容、意境等方面对《孤雁》进行分析。

一、《孤雁》的创作背景《孤雁》是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共四句,每句五个字,共计二十个字。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尚无确切记载,但可以推测它产生于杜甫晚年时期。

那时,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等一系列战乱,生活困苦,心情沉重。

在这种背景下,他创作了许多描绘战争、民生疾苦等主题的诗歌,如《春望》、《佳人》等。

而《孤雁》则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一首表现孤寂、凄凉情感的诗歌。

二、《孤雁》的内容《孤雁》全文如下: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这首诗以孤雁为题材,通过对孤雁的形象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孤雁的同情和对生活的感慨。

诗中的孤雁“不饮啄”,意味着它在寒冬中没有食物可觅食,生活艰难。

同时,孤雁“飞鸣声念群”,表现出它对同伴的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这两个方面的描绘,使孤雁形象显得更加生动、鲜明。

接下来,诗人将孤雁与自己进行对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诗人将自己比作孤雁,感叹自己的孤独无依,如同一片飘零的落叶,失去了与亲人、朋友之间的联系。

这里的“万重云”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在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对孤雁的观察,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诗人看到孤雁在空中飞翔,虽然已经望尽天涯,但仍然觉得它们仿佛就在眼前;听到孤雁发出的哀鸣声,虽然已经听得很多次,但仍然觉得它们犹如在耳边回响。

这里的“望尽”、“哀多”都表现出诗人对孤雁的同情和对生活的感慨。

最后,诗人将目光转向天空中的野鸦:“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诗人认为野鸦虽然也在同一片天空飞翔,但它们并不知道彼此的命运,只是为了寻找食物而不停地叫嚣。

四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

四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

三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三首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1、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本单元中我们一起了解了漂亮、驯良、乖巧的松鼠,具有“音乐天赋”的金龟子以及憨态可掬的大熊猫。

其实,在古代诗歌中,也有歌咏动物的古诗,一样给人享受,使人陶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1.诵读三首诗(应用多种方式诵读)1)、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小组内自由朗读,要正确读音、断句。

3)、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朗读比赛。

2.简介三位作者及写作背景(可结合书下注释和有关参考资料),小组之间进行抢答3.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4.提出质疑,师生互助解答疑问。

如作者写出了这些动物的哪些特点?你知道这样写的原因吗?5.品析鉴赏(可以从诗句的理解、所表达的情感、重点字词的深层含义及修辞手法等方面来谈。

)6.让学生归纳咏物诗的一般特点。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2、当堂训练当堂背诵并试着默写这三首古诗蝉孤雁鹧鸪拓展:1、你还能说出哪些咏物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这些动物们这么有灵性,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它们?3、归纳小结诵读欣赏咏物诗关键是要仔细推敲诗句背后深藏的寓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和志,知人论诗,这样才能达到诵读的目的。

本节课我们用诵读欣赏的方法欣赏了三首古代咏物诗,这让我们又一次领悟到与人类朝夕相处的动物们,以他们独特的特点寄托着人类的情感,以他们的灵性给人以启迪,以他们的内在品质给人以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关爱生命”,让我们用我们的行动给这不变的主题做最形象的注解。

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

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

资料 1、为什么说连续不断的蝉鸣声是从枝叶稀疏的
梧桐中传出来的呢?
因为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高贵而灵异 的 树,传说鸾凤一类的鸟非梧桐不栖。“王者任用贤良, 则梧桐生于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资料2、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
帽带结在下巴下面的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两根
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帽带。 (古人常以“冠缨”指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烟雾弥散的荒地 等级,类别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又名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
祭祀娥皇,女英的庙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离家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
游子的衣袖。征:远行
古代女子用螺黛画的眉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宽阔
首联:鹧鸪在温暖的烟雾弥漫的荒地上面嬉戏,只 见它们五彩斑斓的羽毛那么整齐; 看它们的行动举止, 类别与平日活泼的山鸡相近。 颈联:天空阴沉雨水淋漓的时候,从巴丘湖,洞庭 湖东南湖边的青草地上经过,黄陵庙花瓣飘落,只听鹧 鸪的啼叫声音。 颔联:身在异乡的客人刚一听到鸣叫,就不由自主 抬起手臂,听任泪水沾湿衣袖,美丽的女子刚一听到鸣 叫,开口唱和一曲充满相思情意的《山鹧鸪》,青黑色 的眉毛黯然低垂。 尾联:宽阔的湘江上鹧鸪叫声此起彼伏,同是不幸 境遇的人们的情怀相交融,茂密的竹林丛中深处鹧鸪寻 找温暖的巢穴,夕阳就要落山,带来悲凉的苦意。
孤雁——诗人自己;野鸭——俗客庸夫
“无意绪”是孤雁对着野鸭时的心情,也是
杜甫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 客庸夫 时厌恶无聊的心绪。“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 ·王风 ·黍离》), 与这般“不知我者”有什么可谈呢?
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赞歌,它表现的情感是浓

古诗(《蝉》《孤雁》

古诗(《蝉》《孤雁》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塑 造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 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 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 特征?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塑 造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写作背景简介

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 居夔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 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 川,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故交 零落,处境艰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 和哀伤之情。
翻译: 一只离群的孤雁不饮、不 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 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昔日的同伴 都在云端里飞得很远了,谁会同情我 这个形单影只的失群孤雁呢? 孤雁边 追边望,望尽天际,似乎又望见了同 伴的身影;追飞不及,心中哀伤不已, 好像又听到了同伴的呼叫声。但一群练: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 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 以颔联、尾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 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 (1)颔联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 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 差,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 情,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 的执着与勇敢。 (也可以说,作者以"一片影"自喻。在那动荡不 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 方。这孤零零的雁儿,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 人借此寄托了惶急、焦虑、迷茫的心情。)
例如: 只凭风作使,全仰柳为都;一腹清何甚,双翎 咏蝉诗中也有讥讽蝉的污浊的。

古诗词课件《孤雁》(作者:杜甫)

古诗词课件《孤雁》(作者:杜甫)

意蕴深厚
诗人巧妙运用"孤雁"的象征,隐 喻自身处境和社会民众的境遇, 蕴含丰富的内在情感。
旋律感强
整首诗韵律优美,句子结构松散 灵活,营造出悲凉婉转的音乐感, 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诗歌艺术手法
借物抒情
杜甫巧妙地运用"孤雁"的 形象,借此寓意自己的遭遇 和内心的孤独无助,体现了 "寄物喻志"的艺术手法。
诗歌题材及内容概述
个人抒情
诗人运用孤雁的形象,寄托了自己被流放 、漂泊他乡的悲哀心情,反映了个人在动 荡时局中的无助和困顿。
社会关怀
诗人以孤雁的遭遇隐喻当时战乱中百姓 的无助处境,表达了对社会动荡、民众苦 难的深切家安定、民众安康的恳切希望,寄托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批评研究
探索学者们对《孤雁》的诗歌赏 析和文学批评,开拓对此诗的理 解与认知。
诗歌知识测试
辨识诗人 分析诗意 赏析诗句 选择修辞 识别联系
从给定的诗句中判断作者是否为杜甫。
解答有关《孤雁》诗歌主题、情感和创作背景 的多项选择题。
从几个诗句中选择最能体现诗歌艺术特色的选 项。
从常见的诗歌修辞手法中选择适合《孤雁》的 表达方式。
诗歌创作技巧
构建意象
诗人巧妙运用"孤雁"的形象,构建出悲凉孤寂的 视觉意象,引发读者的共鸣情感。
营造意境
诗人通过优美的语言描绘,营造出悲凉深沉的意 境,带给读者以思考和沉静之感。
运用隐喻
以孤雁隐喻自身遭遇和社会现状,用具体事物表 达抽象思想,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融合典故
巧妙借用"孤雁"的古典意象,增强了诗歌的文化 底蕴和历史积淀。
诗歌写作工坊

杜甫《孤雁》诗歌鉴赏

杜甫《孤雁》诗歌鉴赏

杜甫《孤雁》诗歌鉴赏
孤雁古书空绝传,一半凭记忆。

那曲歌何足道?能酬未及声。

西风夜雨急,江山四无垠。

小舟徒有恐,鸿雁独不群。

《孤雁》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属五言古诗,写于七月二十三日。

诗中描写了暴雨,古书已经失传,只有一半凭记忆,歌曲也没有办法完全表达,愤怒地发出质问“能酬未及声”。

再者,他被迫乘小舟,怕浪大而又担心被狂风折断,这时,孤雁彷徨地飞过,而又独自离开,情形更使人伤感不已。

诗以主观感情抒发对没有可奈何的社会现实,同时也表现了杜甫深厚的人文情怀。

古诗孤雁·天寒稻粱少翻译赏析

古诗孤雁·天寒稻粱少翻译赏析

古诗孤雁·天寒稻粱少翻译赏析《孤雁·天寒稻粱少》作者为宋朝诗人鲍当。

其古诗全文如下:天寒稻粱少,万里孤难进。

不惜充君庖,为带边城信。

【前言】《孤雁》是北宋诗人鲍当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通过抒写大雁宁可被杀食用也要替人送信的,表现了大雁的忠诚和戍边人对亲人的深深思念。

【注释】⑴天寒句:化用唐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塔》诗“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句。

⑵充君庖:供给食用。

庖,厨房。

【翻译】天气已经寒冷,北方的食物稀少;你,一只孤独的大雁,停息在这里,是不是万里行程,你已耗尽了心力,无法达到?雁儿昂首回答:“不,我明知单独停下会被人捉住杀掉,为的是带来的边城将士的书信还没交出,我怎能不负责任地飞跑?”【鉴赏】在中国的咏物诗中,咏雁的很多。

因为雁自从《汉书·苏武传》中,常惠教汉使诡言天子射雁上林得帛书,言苏武在某泽中事后,鸿雁传书成了熟典。

每逢秋高风起,鸿雁南飞,诗人总是借咏雁叹息自己流落他乡,书信难通。

又由于雁喜欢群居同飞,所以孤雁失群很容易引起诗人的同情,也更易被流离孤独的诗人取作自我写照。

历代咏孤雁的诗,有不少名篇,如杜甫《孤雁》云:“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又如唐崔涂《孤雁》诗,也有“暮雨相呼疾,寒塘欲下迟”名句。

珠玉在前,后人再作,很难讨好。

但鲍当这首诗,由孤雁生发开去,独创新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诗前两句仍学前人,在“孤雁”的“孤”字上落笔,这就是咏物诗所谓的“着题”。

诗说天冷了,北方食物稀少,所以大雁南飞,但是这只大雁却在半途独个停了下来,不由人怀疑它是否无力飞完万里征程。

“天寒”二字点节令;“稻粱少”写大雁何以南飞;“万里孤难进”,概括了雁目前的处境。

三、四句,在孤雁的身上忽生奇想,以人度雁,说它不惜于被人逮住吃掉,独自留下,原来是因为捎带来了边城将士的书信。

诗在鸿雁传书的旧典上翻出了新意,歌颂雁宁可杀身也忠于写信人的嘱托的品质,把边防将士思念亲人的深情很深刻地表达了出来,诗本身的意义就不再单单是咏雁了。

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诵读观赏古诗《蝉》《孤雁》《鹧鸪》(2)教案设计诵读观赏古诗《蝉》《孤雁》《鹧鸪》(苏教版七班级下册)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三首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观赏咏物诗的方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

感受祖国绚烂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

2、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对比解释理解诗意。

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导言: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绚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沉醉。

今日,我们再一起来观赏三首古诗。

同学们可能已经留意到了这三首古诗支配到了一个单元,是由于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以动物为题。

这些诗歌在内容上说,属于咏物诗。

诵读观赏(一)蝉蝉虞世南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诵读 1、老师范读,同学齐读。

2、要正确读音、断句。

3、识别诗体。

二、诵读 1、应用多种方式诵读 2、对比解释初步理解诗意。

3、提出质疑,师生互助解答疑问。

4、提出问题:(1)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2)针对“蝉”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谈论?三、诵读 1、依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 2、老师引导同学朗读诗下提示,然后提出问题:(1)你从“蝉”的哪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洁的人”?(同学各抒己见)(2)你知道这样写的缘由吗?(即检查同学的预习状况:了解、了解写作背景,又体会了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诵读 1、采纳各种方式鼓舞同学,依据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朗读竞赛。

2、让同学归纳咏物诗的一般特点。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老师小结:诵读观赏咏物诗关键是要认真推敲诗句背后深藏的寓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和志,知人论诗,这样才能达到诵读的目的。

诵读观赏(二)孤雁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初中经典古诗词赏析

初中经典古诗词赏析

1、孤雁唐(杜甫)孤烟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景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

试以第二、第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颔联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理遥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

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鸭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表现了诗人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

2、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哪个字更好?为什么?用“千”字好。

“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

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悠怨的老调,是雄伟知音。

3、山行留客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这个“弄”字,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里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客人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仿佛是要让客人自己意识到--如此美景,留下了是值得的。

2、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喜爱与希望与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轻阴入云深处亦沾衣4、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唐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孤雁杜甫中孤雁的形象

孤雁杜甫中孤雁的形象

杜甫的《孤雁》描绘了一只孤独、失群、勇敢而悲凉的孤雁形象。

这首诗中,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和执着精神。

首先,孤雁是失群的。

这反映了诗人自身的孤独和无助,以及对于离别和失去亲人的深深感伤。

孤雁在寒冷的天空中飞翔,它必须独自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这与诗人在生活中经历的苦难和挫折相呼应。

其次,孤雁是勇敢的。

尽管它孤独无助,但它仍然坚定地飞翔,不畏艰险。

这反映了诗人的勇敢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尽管生活充满了苦难和挫折,但诗人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孤雁是悲凉的。

它的声音凄凉,穿云破雾的飞行更增添了它的孤独和无助。

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凉和苍凉,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

尽管生活充满了苦难和挫折,但诗人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总的来说,《孤雁》中的孤雁形象是孤独、失群、勇敢而悲
凉的。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和执着精神。

孤雁杜甫雁的形象

孤雁杜甫雁的形象

孤雁杜甫雁的形象
杜甫的《孤雁》一诗中,描绘了一只离群的孤雁,这只孤雁的形象既孤独又坚定,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中的孤雁是一只离群的鸟儿,它在飞行中迷失了方向,与其他雁群失散。

它的形象孤独而凄凉,给人一种无助和寂寞的感觉。

孤雁在空中翱翔,似乎在寻找着自己的归属,却始终找不到方向。

然而,尽管孤雁处境孤独,但它的形象也展现出了坚定和不屈的精神。

它在孤独中继续飞翔,没有放弃寻找自己的归宿。

它的翅膀在空中挥舞,似乎在告诉人们,即使面临困难和孤独,也要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总的来说,杜甫在《孤雁》中所描绘的孤雁形象,既给人以孤独和凄凉之感,又展现了坚定和不屈的精神。

这只孤雁的形象反映了诗人对孤独和坚韧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希望。

《孤雁·几行归塞尽》古诗原文及译文赏析

《孤雁·几行归塞尽》古诗原文及译文赏析

《孤雁·几行归塞尽》古诗原文及译文赏析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前言】《孤雁》是唐代诗人崔涂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咏孤雁的诗描绘了孤雁独自飞翔,孤苦无依的凄凉情状,借此以喻诗人自己孤栖忧虑的羁旅之情,感情真挚,凄婉动人。

【注释】(1)几行:几排(大雁)。

(2)归塞尽:全部回到塞上。

归,回。

塞,边塞。

尽,完。

(3)“念尔”句:不知大雁独自飞向哪里。

念,惦记,想。

尔,你。

独,独自。

何之,倒装结构,到哪里。

之,往,去。

(4)暮:傍晚。

(5)失:失群。

(6)寒塘:寒冷的池塘。

(7)渚:水中的小洲。

(8)度:度过,飞越。

(9)关月:指关塞上的月亮。

(10)缯缴:指矰缴。

猎取飞鸟的工具。

缴,即在短箭上的丝绳。

(11)孤:独自。

【翻译】几阵齐飞的旅伴,全部回到了塞上,只有你这孤雁,不知独自飞向何方。

暮雨中,你悲凄地呼唤丢失的伙伴,你想栖息,却又迟疑畏惧不下寒塘。

渚上低暗,你孤独地穿越过了云层;只有关山的冷月,伴随你孤苦凄凉。

虽然你未必会遭暗算,把生命葬丧,只是失群孤飞,毕竟叫人疑惧恐慌。

【赏析】这首诗题名《孤雁》,全篇皆实赋孤雁,“诗眼”就是一个“孤”字。

一个“孤”字将全诗的神韵、意境凝聚在一起,浑然天成。

这是一只悲伤而执着的孤雁: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飞着,叫着,追寻它的同伴。

诗人同情失群的孤雁,其实是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为了突出孤雁,首先要写出“离群”这个背景。

所以诗人一开头便说:“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站在驿楼上,极目远望,群雁不见了,只留下一只孤雁,在低空盘旋。

从“归塞”二字,可以看出雁群是在向北,且又是在春天;因为只有在春分以后,鸿雁才飞回塞外。

这两句中,一个“行”字,一个“独”字,二者作对比,孤雁就突现出来了。

“念尔”二字,隐蕴诗人同情之心。

古人作诗,往往托物寓志,讲究寄兴深微。

“念尔”句写得很妙,笔未到而气已吞,隐隐地让一个“孤”字映照通体,统摄全局。

杜甫《孤雁》古诗赏析

杜甫《孤雁》古诗赏析

杜甫《孤雁》古诗赏析杜甫《孤雁》古诗赏析《孤雁》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五律,全诗表达的就是乱离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

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释】①饮啄:鸟类饮水啄食。

②万重云:指天高路远,云海弥漫。

③望尽:望尽天际。

④意绪:心绪,念头。

⑤鸣噪:野鸦啼叫。

自:自己。

一作“亦”。

【白话译文】一只离群的孤雁,它不喝水不啄食,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思念和追寻着它的伙伴。

又有谁来怜惜这浩渺天空中的和雁群,相失在云海弥漫间的孤雁呢?它望尽天涯,仿佛伙伴们就在眼前;它哀鸣声声,好像听到了同类的呼唤。

然而野鸦们全然不懂孤雁的心情,只顾在那里纷纷鼓噪不休。

【创作背景】《孤雁》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

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

诗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处境艰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

【赏析】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唤出“孤雁”,“不饮啄”。

写得孤雁有品骨。

孤雁非常想念它的同伴。

不单是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

“不饮啄”体现出孤雁的执着,不达目的绝不放弃的决心。

寄寓诗人当时渴望与亲人朋友团聚的心情。

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境界忽然开阔。

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仅是“一片影”,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此时此际显得惶急、焦虑和迷茫。

“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

“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

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

这一联以“谁怜”二字设问诗人与雁,“物我交融”,浑然一体了。

诗人所思念的不单是兄弟,还包括他的亲密的朋友。

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孤零零的雁儿,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的意思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的意思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的意思“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出自唐朝诗人崔涂的古诗词作品《孤雁》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注释】(1)几行:几排(大雁)。

(2)归塞尽:全部回到塞上。

归,回。

塞,边塞。

尽,完。

(3)“念尔”句:不知大雁独自飞向哪里。

念,惦记,想。

尔,你。

独,独自。

何之,倒装结构,到哪里。

之,往,去。

(4)暮:傍晚。

(5)失:失群。

(6)寒塘:寒冷的池塘。

(7)渚:水中的小洲。

(8)度:度过,飞越。

(9)关月:指关塞上的月亮。

(10)缯缴:指矰缴。

猎取飞鸟的工具。

缴,即在短箭上的丝绳。

(11)孤:独自。

【翻译】几阵齐飞的旅伴,全部回到了塞上,只有你这孤雁,不知独自飞向何方。

暮雨中,你悲凄地呼唤丢失的伙伴,你想栖息,却又迟疑畏惧不下寒塘。

渚上低暗,你孤独地穿越过了云层;只有关山的冷月,伴随你孤苦凄凉。

虽然你未必会遭暗算,把生命葬丧,只是失群孤飞,毕竟叫人疑惧恐慌。

【赏析】这首诗题名《孤雁》,全篇皆实赋孤雁,“诗眼”就是一个“孤”字。

一个“孤”字将全诗的神韵、意境凝聚在一起,浑然天成。

这是一只悲伤而执着的孤雁: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飞着,叫着,追寻它的同伴。

诗人同情失群的孤雁,其实是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为了突出孤雁,首先要写出“离群”这个背景。

所以诗人一开头便说:“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站在驿楼上,极目远望,群雁不见了,只留下一只孤雁,在低空盘旋。

从“归塞”二字,可以看出雁群是在向北,且又是在春天;因为只有在春分以后,鸿雁才飞回塞外。

这两句中,一个“行”字,一个“独”字,二者作对比,孤雁就突现出来了。

“念尔”二字,隐蕴诗人同情之心。

古人作诗,往往托物寓志,讲究寄兴深微。

“念尔”句写得很妙,笔未到而气已吞,隐隐地让一个“孤”字映照通体,统摄全局。

“独何之”,则可见出诗人这时正羁留客地,借孤雁以写离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