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教学反思_

合集下载

陶 渊明《归园田居》说课稿及反思

陶 渊明《归园田居》说课稿及反思

陶渊明《归园田居》说课稿及反思一、说教材《归园田居》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回归田园生活后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然、自由的向往。

诗歌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能够领略到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田园诗的独特魅力,同时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背诵并默写《归园田居》。

理解诗歌的大意,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境。

学习诗歌中的写景手法和抒情方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诗歌的感知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诗歌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让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分析诗歌中的写景手法和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领悟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归隐情怀和人生哲理。

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说教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提问法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田园风光。

五、说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诗歌,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诗歌的背景和大意。

2、合作学习法在小组讨论中,学生相互交流观点和看法,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3、探究学习法鼓励学生深入思考诗歌中的疑难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田园风光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谈谈对田园生活的感受和向往。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归园田居》在教学过程中,我选择了《归园田居》这篇课文进行教学,旨在通过这一经典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对故乡的情感。

以下是我对这次教学的反思。

一、教学目标设定在教学前,我明确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首先,我希望学生能够了解《归园田居》这个课文的背景和作者杨万里的生平。

其次,我希望通过课文内容的讲解,让学生理解文中描绘的故乡情怀,并通过比较和引导,培养学生对故乡和家庭的情感。

最后,我希望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培养对经典文学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选择选择《归园田居》这篇课文的原因是它既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又能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和故乡的情怀。

通过分析杨万里的写作手法和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情感,学生可以更好地领悟到诗人对故乡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环节我在开始上课时,放映了一张《归园田居》的图片,并提出了几个导入性问题,引起学生对故乡的怀念和思考。

2. 课文解读在课文解读环节中,我逐段介绍了《归园田居》的内容,并结合生动的语言和绘声绘色的语音语调,使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 情感培养为了引导学生对故乡的情感,我组织了小组讨论的活动。

学生们根据课文中描写的情景,分享了自己的故乡体验和心情。

通过分享,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彼此的故乡经历,增强了对故乡的认同感与情感共鸣。

4. 文学素养提升我设计了课堂互动环节,针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通过学生们的积极参与,他们对杨万里的写作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效果评估在教学结束后,我进行了形式多样的评估,旨在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文学素养的掌握以及对故乡情感的培养。

1. 个人思考我要求学生在课后针对教学内容进行个人思考,以书面形式完成反思。

通过学生的反思,我可以了解到学生对本堂课的收获以及对教学活动的评价。

2. 小组分享我安排了小组分享环节,让学生将自己对故乡情感的认识进行展示。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_2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_2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归园田居》教学反思1这节课是对新教育实验提出的有效课堂的一次尝试和实践。

教学设计的理念是以课文《归园田居》(其五)为依托,引入了《五柳先生传》的片段和《饮酒》(其五)的赏析,使整节课形成一个由文到诗,到人,再回到诗的回环,使学生对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初步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受到诗人的高洁品质和人格的感染,实现对教材的拔高处理,增加初中语文课堂的深度和广度。

如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予以保证?这是我们在备课过程中着重考虑的问题。

我们主要实施了以下举措:1、撷取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的三句富有特色的话:“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常著__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来请学生们猜猜“此乃何许人也?”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诗人形象的兴趣,学生有浓厚兴趣的课堂应该是有效课堂的前提。

另一方面《五柳先生传》里的这三句话与执教的诗《归园田居》(其五)对形成陶渊明这位诗人的立体形象有相互映衬的作用,即《五柳先生传》片段引入是对执教文本的一点有益的补充。

2、三步读诗法指导学生由浅到深、层层深入地朗读诗歌,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读诗、直接触摸文本的平台,用通过声音演绎诗人的情感和自己的感受,而且一步一步指导提高。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2作为语文的教育工作者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也就是说语文其实要让学生今后能在他的人生路途中能够使用的一门学科。

可是现在的语文教学,一套教材似乎就是学生们整个的语文世界。

我们要在一个学期的时间里给学生灌输进去两本语文教材,学生们每天在字、词、句、段中打转,背诵、记忆,他们早已习惯呆在这种单调、无趣的语文世界里了,这和我们当前的教育形势有关。

当今,我们的教育目标还仅仅只是停留在应付考试上,与考试无关的内容我们老师基本上不讲。

难道学生们语文试卷上的高分就是我们所追求的“优质教育”呢?除了教材,语文课堂上就没有其它内容可讲了吗?把一篇课文“肢解”式的讲解,这就是语文课堂吗?只注重能力培养的语文教学就是完整的语文教学吗?学生完成了试卷上的题目,取得了让他自己和老师都满意的成绩就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体现吗?也许如此深远的问题,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可是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教一些更为实际的东西,比如今后的生活态度。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归园田居教学反思》在教授《归园田居》这首诗时,真的有好多感受和体会啊!这首诗看似简单,但其背后蕴含的情感和意境却非常深远。

一开始给同学们讲解的时候,我就在想,怎么才能让他们真正理解陶渊明那种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呢?毕竟现在的孩子们大多生活在城市,对乡村生活的体验很少。

于是我就从陶渊明的生平入手,给他们讲陶渊明为什么会选择归园田居,他经历过怎样的官场生涯,又为何对官场感到厌倦。

通过这些背景知识的介绍,同学们好像有那么一点感觉了。

然后就是对诗句的解读,哎呀,这里面可真是有大学问!像“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多形象啊,用羁鸟和池鱼来比喻自己,同学们一下子就明白了陶渊明那种被束缚想要挣脱的心情。

还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么美的田园风光,怎么才能让同学们也感受到呢?我就让他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自己身处那样一个宁静的小村庄,有袅袅的炊烟升起。

这样一引导,很多同学都说好像有点画面感了。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同学们的理解能力真的是参差不齐。

有的同学一点就通,能很快理解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但有的同学就比较吃力,需要反复讲解。

这时候我就想,我是不是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呢?就像种地一样,不能一种方法用到底,得因材施教啊!还有啊,在让同学们体会陶渊明的情感时,我发现他们很难真正理解那种对自由和宁静的渴望。

毕竟他们没有经历过那种被束缚、被压抑的生活。

这让我想到,我们的教育是不是有时候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让学生去体验生活呢?如果有机会,真应该带同学们去乡村走走,让他们亲身感受一下田园生活的魅力。

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好一首古诗真的不容易啊!要让同学们不仅理解字面意思,还要能体会到诗中的情感和意境,这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就像陶渊明归园田居是在寻找自己的内心宁静一样,我们作为老师,也要不断地寻找最适合学生的教学之道。

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同学们爱上古诗,爱上我们的传统文化。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反思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反思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反思《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反思1《归园田居》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时的一组重要的诗歌作品,写于其“不为五斗米折腰”之后。

厌倦了官场的繁缛礼节,迎来送往,向往山川田园的陶渊明,最终结束了时仕时隐的生活,选择在挚爱的田园中度过余年。

《归园田居(其一)》更是清楚地告诉读者——他要回家。

于是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诗歌本身的特点,上课时紧扣一个“归”字来预设问题,从“归”来鉴赏诗人的情感,体会他的精神追求。

所以我提出四个问题:“缘何归”、“归何方”、“从何归”、“归如何”在课堂上师生合作共同解决,并在中间穿插了陶渊明身世简介,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尤其是从“抓意象、辨角度、明白描”等入手去体会陶渊明笔下淡泊宁静的田园之美。

领悟诗人对真实的追求与坚守,考到陶渊明的那份纯真、自然。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首先太过依赖于自己预设的问题,教条地只会按着多媒体的播放顺序上课,却忘了学生是活动的,他们的思想是与我不同步的,因此当学生的思想跳跃时,我却未能跟上他们的脚步,有点手忙脚乱。

其次重点不够突出,在授课过程中喜欢面面俱到,导致重点不突出。

为了“全”却失了“全”也是此堂课的最大的缺点。

虽然我的教案写得密密麻麻,做的仔细、仔细,学生也由于是赛教课更是乐观努力的配合,尤其是连发言也努力猜想我预设的答案,让我的心不由的沉重。

因为我和学生都缺少了对诗个性的解读。

我们都参考了大量的资料,都被这些资料束缚的展不开自己的解读,让我们的想象与联想在限定的世界里游走,失去了“人”的魅力。

再次在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炼字与比方、白描等写景角度时,我更没有充分地信任学生的能力,我怕他们基础差,不能说出我预想的答案而使课堂教学无法顺畅的进行。

所以我掌握着整个课堂,依然重复着老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老套路。

这种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制造能力,让这堂课看似滴水不漏,教学环节齐全却毫无生机。

写到这里,我不禁扪心自问:自己精心准备的教学设想难道就是要看到这样的局面?在他们点头的同时是否真的走进了诗歌的内容与情感,是否感同身受的领略到了诗人笔下那个恬静美丽的田园生活?是否知晓了“复得返自然”的“自然”二字在诗人心中的分量……想到这些,我真的对于自己这堂失败的赛教课后悔万分,明明是为了求“完美”,却上成了支离破碎,毫无亮点的一堂课。

陶 渊明《归园田居》说课稿及反思

陶 渊明《归园田居》说课稿及反思

陶渊明《归园田居》说课稿及反思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归园田居》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出自陶渊明之手。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表达了他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然田园的热爱与向往。

在教材中,这首诗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的归隐思想和田园情怀,还能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古典诗词,对诗歌的基本常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陶渊明的诗歌风格和归隐思想,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和体会。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在诗歌鉴赏方面,还缺乏系统的方法和技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3)学习诗歌中的写景手法和抒情方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情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2)赏析诗歌中的写景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1)理解诗人归隐的原因和归隐后的心境。

(2)探究陶渊明的田园诗对后世的影响。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精选15篇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精选15篇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归园田居》教学反思精选15篇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归园田居》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1.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讨论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与探究能力。

教学步骤:一、导入课题二、知识回顾《桃花源记》: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五柳先生传》:不慕荣利《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小结陶渊明特点:志趣高尚厌恶官场乐于归隐三、研读全诗(一)朗读全诗,读出诗情(全班读、教师范读)(二)研读诗歌,品味真情以“归”字为核心研读全诗1、为何而归?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2、从何而归?(尘网、樊笼)3、归向何处?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是怎样的?你最喜欢的诗句是什么?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

要求:要素齐全,想象合理,描绘生动4、归去如何?鉴赏“复得返自然”,体会重回大自然的自在、自得、自乐之情。

(三)小结诗歌,回味归情四、讨论我们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五、布置作业从《归园田居》五首和《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精神世界。

(不少于1000字)六、结语:构建自己的心灵家园《归园田居》教学反思2《归园田居》是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最后一首。

诗意相对前两首较好理解,所以本诗设计为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以问题点拨的教学方式。

这也是对单元整体教学中强化训练这一环节的落实。

既然是教师以问题来点拨学生,那么这看似简单的一两个问题就成为了设计的关键。

依据高考诗歌鉴赏类试题的命题特点,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着眼于诗歌内容: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结合诗句回答。

《归园田居》语文教学反思

《归园田居》语文教学反思

《归园田居》语文教学反思《归园田居》语文教学反思1《归园田居》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时的一组重要的诗歌作品,写于其“不为五斗米折腰”之后。

厌倦了官场的繁缛礼节,迎来送往,向往山川田园的陶渊明,最终结束了时仕时隐的生活,选择在挚爱的田园中度过余年。

《归园田居(其一)》更是清楚地告诉读者——他要回家。

于是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诗歌本身的特点,上课时紧扣一个“归”字来预设问题,从“归”来鉴赏诗人的情感,体会他的精神追求。

所以我提出四个问题:“缘何归”、“归何方”、“从何归”、“归如何”在课堂上师生合作共同解决,并在中间穿插了陶渊明身世简介,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尤其是从“抓意象、辨角度、明白描”等入手去体会陶渊明笔下淡泊宁静的田园之美。

领悟诗人对真实的追求与坚守,考到陶渊明的那份纯真、自然。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首先太过依赖于自己预设的问题,教条地只会按着多媒体的播放顺序上课,却忘了学生是活动的,他们的思想是与我不同步的,因此当学生的思想跳跃时,我却未能跟上他们的脚步,有点手忙脚乱。

其次重点不够突出,在授课过程中喜欢面面俱到,导致重点不突出。

为了“全”却失了“全”也是此堂课的最大的缺点。

虽然我的教案写得密密麻麻,做的认真、仔细,学生也由于是赛教课更是积极努力的配合,尤其是连发言也努力猜测我预设的答案,让我的心不由的沉重。

因为我和学生都缺少了对诗个性的解读。

我们都参考了大量的资料,都被这些资料束缚的展不开自己的解读,让我们的想象与联想在限定的世界里游走,失去了“人”的魅力。

再次在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炼字与比喻、白描等写景角度时,我更没有充分地信任学生的能力,我怕他们基础差,不能说出我预想的答案而使课堂教学无法顺畅的进行。

所以我掌握着整个课堂,依然重复着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老套路。

这种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让这堂课看似滴水不漏,教学环节齐全却毫无生机。

写到这里,我不禁扪心自问:自己精心准备的教学设想难道就是要看到这样的局面?在他们点头的同时是否真的走进了诗歌的内容与情感,是否感同身受的领略到了诗人笔下那个恬静美丽的田园生活?是否知晓了“复得返自然”的“自然”二字在诗人心中的分量想到这些,我真的对于自己这堂失败的赛教课懊悔万分,明明是为了求“完美”,却上成了支离破碎,毫无亮点的一堂课。

《归园田居》教师的教学反思

《归园田居》教师的教学反思

《归园田居》教师的教学反思《归园田居》教师的教学反思课堂教学的大致步骤是:介绍作家、作品;朗读诗歌;了解含义;感悟情感;课外阅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进行;当堂随笔“我的心灵家园”。

其中,本应该比较出彩的地方是课前演讲、内容理解和当堂随笔。

课前演讲由“皓月社”随笔社团的全体成员完成,演讲的内容是“我心中的家园”。

但是课前演讲时,学生们过于紧张,课堂气氛过于沉闷,效果并不理想。

加之,演讲内容与后文随笔内容有相似的地方,似乎课文讲解还没有开始,悬念就早已被解开一样,没有味道,没有美感,没有与课文其它环节形成前后呼应、逐层深入的关系,在设计和实施上,是失败的。

内容理解部分,教师做了示范:当我读到“种豆南山下”一句时,我仿佛看到在村子里的山脚下,陶渊明俯身耕种的情景。

脱下官服,穿上庄稼汉的粗布衣裳;放下官印,拿起锄头,诗人的心情一定是无比舒畅吧!要求学生用“诗句解释+合理想象”的格式完成对其它诗句内容的理解。

学生在写的时候,集中分析前四句,对于后几句少有涉及。

教师提问的学生过多,也耽误了时间,而且显得审美疲劳。

还是设计得不错,但操作是的方法和教师当堂调控能力都是不够的。

此环节亦不好。

当堂随笔环节,随笔内容为:我的家园(田园)。

题目中的“我”,可以是某位诗人、作家,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是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可以是在座的'我们……教师随笔示范:我是一颗小小的鹅卵石,寂静的海边就是我美好的家园。

每一天静静地躺着,看日出日落,与鱼儿为伴。

如果你偶然经过我的身边,赞叹就好,不要把我据为己有。

因为离开大海,我就失去了心灵家园。

寂静的大海才是鹅卵石永远的家。

但是,学生写了几分钟,下课时间就到了,有机会读的只有两三个同学。

最该闪现的亮点,没有出来。

即使出来了,也和课前演讲的内容有点重复。

好像一节课只是流于表面,并没有向纵深行进。

最最要命的是,我自己说话言不由衷,呆呆的,傻傻的。

这样的我,真是难以忍受。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15篇)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15篇)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归园田居》教学反思(15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归园田居》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1这节课是对新教育实验提出的有效课堂的一次尝试和实践。

教学设计的理念是以课文《归园田居》(其五)为依托,引入了《五柳先生传》的片段和《饮酒》(其五)的赏析,使整节课形成一个由文到诗,到人,再回到诗的回环,使学生对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初步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受到诗人的高洁品质和人格的感染,实现对教材的拔高处理,增加初中语文课堂的深度和广度。

如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予以保证?这是我们在备课过程中着重考虑的问题。

我们主要实施了以下举措:1、撷取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的三句富有特色的话:“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来请学生们猜猜“此乃何许人也?”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诗人形象的兴趣,学生有浓厚兴趣的课堂应该是有效课堂的前提。

另一方面《五柳先生传》里的这三句话与执教的诗《归园田居》(其五)对形成陶渊明这位诗人的立体形象有相互映衬的作用,即《五柳先生传》片段引入是对执教文本的一点有益的补充。

2、三步读诗法指导学生由浅到深、层层深入地朗读诗歌,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读诗、直接触摸文本的平台,用通过声音演绎诗人的情感和自己的感受,而且一步一步指导提高。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2作为语文的教育工作者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也就是说语文其实要让学生今后能在他的人生路途中能够使用的一门学科。

可是现在的语文教学,一套教材似乎就是学生们整个的语文世界。

我们要在一个学期的时间里给学生灌输进去两本语文教材,学生们每天在字、词、句、段中打转,背诵、记忆,他们早已习惯呆在这种单调、无趣的语文世界里了,这和我们当前的教育形势有关。

2022年《归园田居》教学反思

2022年《归园田居》教学反思
第5页 共29页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所以,鸡犬 相闻还可以代指富足、祥和、安静、喜乐、满意的世界,说明陶 渊明眼中的农家生活很满意。”太妙了!备课时,我曾迟疑要不 要拓展到《老子》,担忧有掉书袋之嫌便作罢,可是李沐阳所在小 组竟然能想到这一层,真真出乎我的意料,评委们听到这两处, 不住地点头赞美!
2022 年《归园田居》教学反思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 1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名篇,对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来
说是很重要的篇目。依据诗歌本身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我 在上课时紧扣一个“归”字绽开,如为何归、从何归、归向何、 归去何,从“归”来鉴赏诗人的情感,体会他的精神追求,《归园 田居》上课时间为一课时,主要训练学生的诗歌鉴赏实力和探究 实力,中间穿插学问回顾和对诗歌的反复朗读。在上课的过程中, 基本能根据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学问回顾、朗读、探 讨等环节都能较好地进行,但课堂的重点在鉴赏陶渊明笔下的田 园风光。陶渊明是学生比较熟识的诗人,初中已学过《桃花源记》, 学生对陶渊明的性格、诗歌风格等都有了肯定的了解,为了提升 他们的探究实力,设置了探讨环节,让他们就“陶渊明的归隐” 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们探讨的很主动,看法许多,并且都能自 圆其说。整堂课上下来,学生的主动性都很高,对于我抛出的每 个问题都能主动思索,主动回答问题,气氛很好,在时间上也驾 驭的刚好。
优点:
第4页 共29页
1、做的不错。选模板的时候,我的条件是一中国风、二简洁 大气、三只有黑白两色、四画面留白要多。文字部分或是我的所 思所感,或是学生作品;配乐《半壶纱》和《山水之间》,前者是 前段时间发觉的充溢禅意的隐逸之歌,后者是受《清明雨上》影 响而在许嵩《走,吃茶去》专辑中选出的。应当算是比较应景的。 后者渲染创设情境,前者在读学生习作时做背景音乐。就一般技 术来说(太高达上的技术,实力有限无法实现),我对还是比较挑 剔的。

《归园田居》教案设计及反思

《归园田居》教案设计及反思

归园田居教案设计及反思一、引言《归园田居》是中国古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作品之一,以其深邃的哲理、美丽的意境而广为人知。

本教案是针对《归园田居》进行的一次教学设计,将通过阅读、解析和讨论这首诗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陶渊明传达的思想和情感,培养学生对于自然和人生的审美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掌握《归园田居》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2.培养学生对自然和人生的审美和思考能力;3.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田园风光,引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兴趣和思考;•提问:你对于田园生活有什么样的印象?2. 阅读与解析•学生个别或小组阅读《归园田居》,了解陶渊明的时代背景和主题思想;•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对于诗歌中的文字和意象的理解;•共同解析诗歌的主要内容、情感表达和意义。

3.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传达的情感和思想;•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4. 创作活动•学生分组创作一幅画或写一段文字,展现自己对于田园生活的理解和想象;•学生展示并相互欣赏作品,交流彼此的创作思路和感受。

5. 反思与总结•学生针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和内容进行反思,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教师给予评价和建议,指导学生进一步提升学习效果。

四、评估与反馈•利用课堂讨论、学生作品展示等方式,对学生的参与和表现进行评估;•通过学生的学习笔记和反思,了解他们对于诗歌和田园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五、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扩展对于田园文学的了解;•带领学生到实际田园地区或自然公园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感受。

六、教学反思本教案设计的教学活动从多个维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归园田居》的意义和美感。

通过阅读、解析、讨论和创作的过程,学生不仅增加了对于田园生活的理解,更培养了审美和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并通过创造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归园田居》反思精选15篇

《归园田居》反思精选15篇

《归园田居》反思《归园田居》反思精选15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

那么什么样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归园田居》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归园田居》反思1校内优质课比赛。

高一语文组决定每人上一堂课,选出前两名参加年级间的比赛。

能拿到什么样的名次,我不清楚,只能尽力而为。

每次备课,我都要查阅大量资料,一来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更深刻地理解文本,二来通过细读文本来激发思维,设计教学。

正因为此,我的公开课一般会显得旁征博引,有一定深度。

不足之处:1、课前准备不到位。

虽然和音乐等资料是打包放到优盘里的,但是10班电脑有毒,导致ppt里的音乐不能如约播放(也可能是其他原因)。

所以两次播放音乐,都需要在屏幕上切换PPT和音乐,有碍观瞻。

课前音乐调试没做好,音量过大,导致后面学生诵读自己的作品时候,学生的声音听不清。

不知道是不是模板原因,到了新的电脑上,模板自带的文本框显示出来了,很难看。

2、教学设计各环节之间衔接有阻塞感。

这节课教学设计有复习导入——意读——研读——美读。

研读部分是课堂主体,由从何归、为何归、归向哪组成,这三部分之间我都是用学生的阅读困惑引入,但是这几部分之间是否可以衔接得更婉转?特别是对“虚室”的解读。

在“羁鸟”“池鱼”之后,怎么突然转到“虚室”呢?3、过于关注教学语言,导致课堂发挥很受影响。

很早就注意到自己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炼,上次去九中听《项脊轩志》,特别钦佩宋玉荣老师的教学语言,干净凝练,有启发性。

于是课前写好了背景相关,总结部分的内容,可是不管脱稿还是不脱稿,事先写好的东西必然不能完全适应课堂,那么或读或背出来,必然达不到与学生相融合的效果。

顾此失彼,过犹不及了。

太关注自己的教学环节展示了,而忽视了学生。

其实,平日的课堂我应该是比较善于把自己的阅读感受结合实际生活传递给学生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研训一体化活动《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反思
八年级研训一体化活动在我校举行,我上了一堂公开课,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本节课我设置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情况及诗歌的写作背景;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3、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当堂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诗意,通过对景物描写的分析,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诗人从中体现出来的情趣美;2、通过朗读与背诵感受诗歌的韵律与节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评价陶渊明放弃官场、归隐田园的生活道路选择,培养学生的修身意识;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难点为:对文中“但使愿无为”的“愿”的理解,以及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讲课思路是介绍作者、朗读指导、串讲诗意、写作背景、课外延伸。

紧紧围绕诗眼“归”字,设置四个问题来解构全诗情感的。

四个问题分别是:1、从何而归? 2、为
何归来? 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拓展探究,“结合现代社会,陶渊明的这种做
法,你是否赞同?”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1、仍然存在老师讲解过多的问题,不放心把课堂交给学生,例如作者介绍、诗歌写作背景的介绍可以交给学生来处理。

2、学生诵读诵读次数虽然很多,但是诵读目的不明确,不够深入。

3、引用课外内容过多,占用时间太长,应把时间重点放在诗歌鉴赏上。

4、巩固练习应该以写景诗歌的鉴赏作为练习,练习稍有偏差。

5、描写景物的方法,没有讲述。

通过这次上课,以及教研员老师对我的评课,指导,使我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也使我更进一步思考了如何上好一堂课的问题。

今后一定会扬长避短,上好课,使自己的课堂更加精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