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农民工就业歧视的法律问题研究
1.立法缺位及规定不完善 第一,我国现行宪法没有赋予公民迁徙自由权,作为以限制 公民流动或实质上限制农民流动为己任的户籍制度依然合法存 在有很大关系。没有宪法保障下的迁徙自由,在实际生活中处于 “二等公民”地位的农民工即使进入城镇,其择居权、平等就业
8
权、受教育权、社会保障权等也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第二,劳动法规定存在缺漏。《劳动法》本身存在立法缺陷,
2.劳动执法不力 执法不力、法律法规得不到真正的落实是农民工就业备受歧 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首先,劳动监察机构一般为事业单位,受 劳动行政部门委托行使执法权。其隶属性质,使其劳动执法工作 容易受到来自其领导机关和各级政府部门的执法干扰,难以保证 独立执法。其次,我国执法监查力量严重不足,面对大量的劳动 违法案件,劳动监察机构根本无力应付。再次,劳动监察机构的 级别低、待遇差,难以吸引较高素质、专业性的人员加盟该队伍, 使得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更加严重。最后,劳动监察机构 的执法措施不足,只有行政处罚权与处理权,在一些案件的处理 上力不从心。这使得劳动执法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三、解决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的法律对策............................. 11 (一)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制定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 ................................................................................................ 11 (二)政府转变职能、加强劳动执法............................... 13 (三)强化司法保障,建立专门面向农民工的法律援助机 构............................................................................................14 (四)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及法律维权意识,抵制社会的 歧视观念................................................................................15
《就业歧视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200字》
就业歧视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①国外研究综述就业歧视包括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
美国经济学家Gary S. Becker根据1957年的一篇论文发表了《歧视经济学》,提出了歧视的偏好模型,他的歧视理论,是基于“身体和精神上的不适”,这表明有些人可能会支付高昂的费用独自一人享受,也不愿与特定群体的成员约会。
个人偏好歧视理论是贝克尔歧视理论的发展。
该理论将歧视视为歧视者的偏好。
这是指与不同种族或性别的成员相关的个人偏好。
她认为歧视来自个人。
用贝克尔的话来说,包括雇主、雇员和客户,不来自个人品味。
“如果一个人有歧视性的偏好,”他愿意用另一组代替一组,并为此付出一些代价。
这些成本可以是直接的或间接的,例如放弃部分收入。
贝克尔进一步指出:“当歧视行为发生时,该人要么直接支付特权,要么放弃部分收入行使特权。
这样看来,他只是触及了偏见和歧视的本质。
Riskin提出的“就业分离理论”而Ruth则基于简单的供求概念,具有有限的歧视范围,假设部分雇主有限制就业的理论。
人们对不同的人群有主观的好恶,无论他们的能力如何。
阿尔斯特皇家警察局局长Shaman表示,英国是一个古老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传统观念是雇主可以以任何理由拒绝求职者,普通法中不存在就业歧视。
直到1970 年代,英国才开始关注劳动力市场的歧视问题。
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人生来权利平等观念深入人心,相关的维护运动也越来越多。
支持社会组织的平等权利,英国政府一直承受着通过立法来规范雇主观念的压力,英国是国际条约的签署国和欧盟的成员,即法律必须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和欧盟的法规,必须履行其采纳相关法规的义务。
简而言之,成员国有义务反对工作场所的歧视。
英国政府的社会排斥部门表示:“社会排斥是一个简洁的术语,指的是特定个人或地区遭受失业、缺乏技能、低收入、住房问题、犯罪环境高、健康和家庭损失等情况,它是一个综合问题”(Social Exclusion Unit,2019)。
[文献]关于就业歧视的文献综述研究
4、人力资本歧视理论。人力资本歧视理论是有劳动经济学者提出的理论,认为一些人之所以在劳动力市场上被歧视是因为其在人力资本方面投资不足。而在当前劳动力市场上,最明显的人力资本歧视就是学历歧视。许多企业在招聘广告上标注只招收“985”高校的大学生,更有甚者要求应聘者必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
四、就业歧视具体分类
五、小结
整理近年来中国学者对就业歧视问题的研究后不难发现:第一,我国学者对就业歧视的研究已经从整体走向研究个体,但对于就业歧视具体现象和发展态势的研究较少,对于一些新出现的歧视现象如:第一学历歧视、血型歧视等歧视种类的具体分析较少。第二,就业歧视的产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要研究解决一种歧视问题,要从不同的原因入手,找出对应的解决方案。第三,就业歧视问题是影响中国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的重大阻力,还需各界做出反应共同应对当前劳动力市场严重的歧视问题。
在对歧视进行划分的研究方向,有不少学者有自己的观点。张时飞(2010)使用行为评定法、主观排序法等从普遍性和严重性两个维度对每个歧视进行判断,并做出相应的矩阵图。最后得出结论:年龄歧视、文凭歧视、性别歧视、经验歧视和健康歧视“既严重又普遍”,是中国社会当前主要的5种就业歧视类型。⑤
2、按歧视表现形式分类。笔者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在企业中人力资源的每个环节几乎都存在这不同形式的歧视,其中较为显著的有四个方面,即:雇佣歧视、职业隔离、晋升中的职业天花板和薪酬歧视。其中雇佣歧视和职业隔离主要发生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环节中,职业天花板则主要出现在晋升环节中,薪酬歧视则体现在薪酬绩效环节。
就我国而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人权问题的认识和研究有了长远的发展,伴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我国学者对于就业歧视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张体魄(2013)对当前我国对于就业歧视的理论研究从分层发展角度进行了系统梳理。在定义内涵方面目前没有统一定论,主要有“非能力致差别”说、“非职业致差别”说、“非经济致差别”说、“差别对待影响”说、“法定因果综合”说。关于就业歧视的认定规则的研究,从认识发展看,认定规则的研究经历了从外部特征、构成要件到判定原则的过程。①
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综述
济 战 略 研 究 ,0 7. 2 0 7. [ 】朱 秀茹 , 2. 白玉冬 . 民工就 业歧视 问题 研究【】 河北 农业科 农 J. 学 ,0 9,3 20 1.
[. 3 王维 , ] 朱强 . 关于农民工研 究综述【 . J 安徽农业科学 ,0 7 3 . ] 20 ,5 [】 4. 金豹 . 以结构调整促农民工就业【 _ J 新农村论 坛,0 9 4 】 20 ,. 【】 5. 邓聿文 . 解决农民工就业的几种思路[ . 策, 09 3 J政 ] 20 ,. 【】黄土根 . 6. 金融危机下促 进农民] 就业政府应对措 施【 . 二 J 魅力中 】
劳 动 保 障
农 民工就业 问题研 究综述
文/ 孙男
摘 要 :就 业 问题 是 衍 生 其 他 农 民 工 问题 的基 础 。 本 文 对 近 年 来 有 关 农 民 工就 业 相 关 问题 的研 究进 行 综述 ,
包括 农 民 工 就 业 基 本 状 况 .就 业 歧 视 、职 业 流 动 、社 会 资 本 与农 民 工 就 业 最低 工 资 等 方 面 。 关 键 词 :农 民 工 ;就 业 ;综述
中图分类号 :F 2 . 3 36
一
文献标 识码 :B
文章编号 :10 - 1 6( 0 0 1 () 0 3 - 1 0 9 9 6 2 1 )0 4C- 1 1 0
关于农 民工的界定 关 于 农 民 工 的 界 定 , 有 的 学 者 认 为 , “ 谓 农 民 所 工,就是长期生活在城镇城市 ,长期 从事二 、三产业劳 动 ,以此获得 主要收入 ,但户 口仍在农村 ,户籍身份是 农 民的劳动者 。”有的学者认为 ,现行的农民工大体有 两类 :一是离土不离 乡的农民工 ,此 类多是在本 乡或本 村 的乡镇企业 里或附 近的 工厂 、商店 、机 关等地方 劳 动 ,住 在 家里 的农 民工 ;二 是 离 土又 离 乡的 农 民 工 ,他 们在城里的工厂 、机关 、商店及服务部门劳动。 中国 农 民工调研报告 序言 中谈到 : “ 农民工是我 国经济社
农民工就业权保障问题研究综述
农民工就业权保障问题研究综述【内容摘要】当今农民工问题的实质是就业问题,就业问题是衍生其他农民工问题的基础。
本文对近年来有关农民工就业相关问题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内容包括当前我国农民工就业的基本状况、造成农民工就业权保障缺失的主要原因以及如何保障农民工就业权等方面。
【关键词】农民工就业权益缺失保障措施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和渴望摆脱贫穷的失地农民,为了寻找就业机会而涌向城市所形成的一个特殊的庞大群体。
当今社会谈及农民工问题,实质就是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而就业问题也是衍生其他农民工问题的基础。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农民工就业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民工问题的解决,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对农民工就业权保障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综述,其内容主要包括:当前我国农民工就业的基本状况、造成农民工就业权保障缺失的主要原因、保障农民工就业权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保障农民工就业权等方面。
一农民工就业的基本状况:我国《宪法》第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这里的“劳动的权利”,实质上就是劳动就业权。
劳动就业权,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获得职业的权利。
我国《宪法》没有明确规定平等就业权利,但我国《宪法》第33条第2款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我国《劳动法》第3条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就业和择业的权利。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作为一项基本权利,公民在就业和职业方面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这是我国《宪法》的应有之义。
法律保护公民的平等就业权利,使每个劳动者都能有平等的机会去竞争工作岗位。
在我国尤其要淡化户籍等因素对就业的影响,突出对农村劳动力平等就业权的保护。
农民工的平等就业权利,是指农民工与非农工在就业地位、就业机会、就业条件上的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就业机会平等。
它是实现就业平等权的重要前提,贯穿于招工、录用标准、劳动环境、工作要求、工资待遇等就业的各个环节之中,亦即涵盖了就业待遇平等、就业安全保障平等等相关权利的平等。
中国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研究
中国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研究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国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的根源,并探讨了解决该问题的策略和机制。
我们认为,农民工就业歧视是由于历史的城乡差别、户籍制度的限制、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等因素导致的。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城乡发展均衡;完善法律机制,加强维权保障;建立公平的招聘机制,遏制企业就业歧视行为。
关键词:农民工;就业歧视;户籍制度;城乡差别;经济结构前言:在当前中国的就业形势中,农民工群体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
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工往往面临着更低的薪资、工时过长、缺乏保障等问题。
此外,他们还面临着严峻的就业歧视现象。
这一现象直接损害了农民工的权益,而且也存在着一定的社会问题风险。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中国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并探讨解决该问题的途径和机制。
一、根本原因:导致农民工就业歧视的根源非常复杂,涉及到了诸多层面的问题。
首先,历史的城乡差别和户籍制度的存在,是导致农民工就业歧视的最本质原因。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在城市工作时往往面临着多重不平等待遇。
其次,城乡发展不平衡以及经济社会结构的失衡也使得农民工面临就业歧视。
在经济高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一些地区和行业的发展缺乏指导,产生了部分农民工群体就业乃至生存的困难。
此外,法律制度不完善也给农民工带来了诸多风险,导致企业违法雇佣、非法开除等行为时有发生。
二、战略和机制:对于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的解决,应该从更广泛的层面提出一些解决方案和策略。
首先,应该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消除城乡差异和二元结构。
其次,应该适应城乡结构调整的需要,优化经济结构,吸纳更多的农民工,为其提供更好的职业机会和保障。
此外,法律机制应该加强和完善,建立更加公平、透明的招聘机制,对企业违法雇佣和歧视行为进行惩罚和监管。
除此之外,社会应该提高对农民工的认知和尊重,让他们成为社会生活中平等一员。
农民工就业文献综述
农民工就业文献综述一、农民工就业影响因素文献综述(一)农民工就业影响因素定量研究干晟,石晓平(2007)根据在江西农村的两次走访问卷式的实地调研,通过与当地农民及其官员和研究员的面对面交流,结合当地统计和研究材料以及调研数据分析,总结了影响江西农村非农就业的宏观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接近饱和;城市化的滞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劳务的影响;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劳务的影响;组织服务机制不健全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劳务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外出劳务的制度性障碍(户籍管理制度和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影响江西农村非农就业的微观因素有:劳动力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与拥有技能。
孙延旭(2009)对北京市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因素做了实证分析,认为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因素主要包括:(1)人力资本存量。
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决定了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获取能力和机会大小,并且内在的人力资本水平也决定了其迁移的愿望,在非农就业中获得的收入水平与人力资本存量也有很大关系,区域的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影响着当地非农就业的规模。
(2)非农产业发展水平。
区域或者乡镇的非农产业的发展水平越高,所能提供的非农就业岗位越多,所能容纳的劳动力的数量越多。
(3)城乡收入差距。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动机大小取决于城乡之间的现实差距。
(4)人均耕地面积。
农村劳动力拥有的耕地面积的大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非农产业转移的意愿和倾向。
(5)农业投资比重。
农业投资的多少影响着农业资源的寡富,从而使得劳动力在农业和非农业之间的配置发生变化。
(6)距离。
距离非农产业聚集地县城的远近,影响着非农就业直接成本和心理成本的多少,因此,距离县城的远近也是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选择的一个因素。
(7)城镇登记失业率。
对于劳动力市场的相关指标中,城镇失业率指标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劳动力力的就业机会,也影响其是否在非农产业部门就业的决策。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转型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转型研究:一个文献综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现象日益普遍,其中大部分是新生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于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出生,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家庭,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和更广泛的社会视野。
他们的就业转型问题备受关注,也成为文献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转型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状况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文献中普遍认为,教育水平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中国农村教育的改善和普及,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较高,这为他们在城市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
家庭背景、社会关系、技能水平等因素也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起着重要作用。
在文献中,研究者们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转型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文献中很多研究指出,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就业过程中普遍面临着职业歧视、低薪酬、劳动保障不完善等问题。
由于他们缺乏城市生活经验和社会资源,因此在就业转型过程中常常感到困惑和挫折。
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并探讨了如何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和社会保障等方面。
文献中也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转型路径进行了探讨。
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主要通过以下几种路径实现就业转型:一是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身技能水平,从而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二是通过创业就业,发挥自身优势,开展个体经营或合作社经营等方式实现就业转型;三是通过教育提升,获得更高学历和专业技能,进一步提升自身竞争力。
这些就业转型路径不仅为新生代农民工的个人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转型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才能够解决。
通过文献综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问题的现状和挑战,也可以了解相关研究的成果和进展。
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研究
农 民工 问 题 已成 为 我 国改 革 发 展 中 1 重 要 的 问 个
历史上 ,中国是 1 个等 级制度 森严 的国家 ,大 一统 的等级制思维仍然 根深 蒂 固地存 在 于人们 的内心深 处 , 对社会人进行三六九等划分 ,然后 加以区别对待是人们 的习惯性思维。具体 表现为外地人 与本地人 、城里人 与 乡下人的社会角色的定位和认 同 ,导致人 们 已经趋 同于 对社会 人习惯 性地差 别对待 ,特别是那些 负责制定政策 的 国家各级政府管理者 ,固有 的偏见 和心 理定势影 响了 他们的管理 理念 和 管理 政策 ,这是 农 民工 就业 遭 受雇 佣 、人力 资本 投资和晋 升等歧视 的本质所在 。
河 北 农业 科学 ,20 ,1 ( ) 2 0 9 3 3 :19—1 1 3 Jun l f ee A cl rl cecs o ra o bi ut a S i e H u n 编辑 李 布 青
农 民工 就 业 歧 视 问题 研 究
朱 秀茹 ,白玉冬 ( 河北师范 大学职 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河北 石家庄 003) 501
0 0 3 ,C ia 501 h ) n
Absr c : M oe a d moe p a a t r e n cte , whc le itd t eg e te ly n r su e i o n rsd ta t r n r e s n swok d i i s i ih alvae h r a mp o me tp e s r n c u ty ie, a d n d v lp d h e o o i t e iy n c u ty i e Re t ce b t e y tm a d u tr e eo e te c n my n h ct a d o n rsd . sr td y h s se i n c l e, sme r a rsd n s u o u b n e ie t dic miae g is n x l d d t ep a a two k r , whc r un r be go p . c r i gt n y igt er a o s s r n td a an ta d e cu e h e s n r e s i ihwe ev l e a l u s Ac o dn o a a zn h e s n r l o h r be fd s rmiai g a an tt e p a a two k r n e ly n , t e c u tr e s r s a d in f a c f ft e p o lms o ici n t g is h e s n r es i mpo me t h o n e n m a u e n sg i c n e o i i rvn h mp o me tds rmi ain we ee p u d d mp o ig te e ly n ic i n t r x o n e . o K e r : Pe s n r es; Empo me td s rmiain; Re e r h y wo ds a a two k r ly n ic i n to s ac
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研究综述
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研究综述韩佳宏(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云南昆明 6500092 )摘要: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是农民工问题中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年来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对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梳理、总结与评析,并提出了进一步深化该问题研究的建议和设想。
关键词:农民工; 社会排斥; 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9639 (2008) 02-0054-04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是农民工问题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研究和破解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有助于更好地协调与处理农民工与城镇居民的关系,促进城镇和谐社会的建设。
本文对近年来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梳理、总结与评析,以促进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的深入研究和解决。
1.研究现状1.1.社会排斥概念的界定学界目前对农民工社会排斥研究中的社会排斥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王刚认为:社会排斥是部分社会成员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社会体制和社会政策以及其他原因,使其被排除在主流群体之外的一种系统性过程,其结果是这一部分群体丧失参与主流社会的基本权利和社会机会,从而处于一种被孤立、被隔离的状态。
周奎君认为:社会排斥是主导群体在社会意识和政策法规等不同层面上对边缘化的弱势群体的排斥。
杨冬明和张卉认为:社会排斥由游戏规则造成,研究社会政策的目标就是要修订游戏规则,使其尽可能惠及下一个社会成员而趋于更合理更公平。
景小芬认为:社会排斥是个人、团体和地方由于国家、企业(市场)和利益集团等施动者的作用而使全部或部分社会成员排斥出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家庭和社会关系系统、文化权利及国家福利制度的过程。
张家伶指出:社会排斥是指由于制度机制系统化地拒绝向某些社会群体提供资源,使之不能完全参与社会生活,因社会制度安排等原因而被推至社会结构的边缘地位的机制过程,国家在一些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政策上没有给予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对待。
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综述
综述论文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综述姓名:何佳芳学号: 20111104135院系:经济学院年级: 11专业:经济学指导教师:岳富贵2012年6月 26日目录摘要 (3)关键词 (3)引言 (3)一、农民工就业现状研究 (4)(一)政策制度视角制度排斥 (4)(二)职业价值观视角职业期望高 (4)(三)就业机会视角就业途径受限 (5)(四)就业能力提升视角人力资本投资不足 (5)(五)就业质量视角就业满意度较低 (5)(六)职业流动视角职业水平流动强 (5)二、农民工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5)三、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6)(一)结合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 (6)(二)抓住时机加强对农民工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 (6)(三)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 (7)(四)从法规政策上,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7)(五)创造农民工转化为市民的制度环境 (7)四、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展望 (8)结论 (10)参考文献 (11)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综述[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镇)和乡镇企业就业。
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群体。
农民工主要是指户籍仍在农村,进城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他们的出现,从客观方面来看是城市工业化对农民需求形成拉力;从主观方面来看,农业中的劳动力过剩形成农民外出务工的推力。
①然而从2009年起,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严峻的就业压力对于农民工来说无疑是沉重的一击。
结果造成了农民工这样的就业弱势群体大量返乡甚至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农民工就业尤受关注。
作为城市劳动力的补充力量,农民工群体形成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的劳动者形象。
实践证明,研究农民工现象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也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战略。
②因此,社会以及政府必须要加强帮扶力度,深入分析其原因,并对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提出合理对策。
中国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研究
中国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研究中国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工作为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他们在城市就业过程中经常面临着各种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本文将对中国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原因、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的原因。
一方面,传统的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民工在城市中享受平等待遇的权利。
根据户籍制度规定,农民工在城市没有稳定的居住权、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权益,这使得他们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着巨大困难和不公平待遇。
另一方面,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对农民工劳动力价值低估和剥削现象。
由于缺乏相关技能和教育背景,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上,他们通常只能从事低技能、低薪酬的工作,容易被雇主剥削。
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对个人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农民工面临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人格尊严和社会地位。
他们经常遭受歧视、侮辱和不公平对待,这使得他们在城市中感到无助、无尊严。
其次,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也加剧了城乡差距和社会不平等现象。
由于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各种限制和不公平待遇,他们往往无法享受到城市中的公共服务和福利,这加深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为解决中国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
首先,需要改革户籍制度,为农民工提供更多权益保障。
相关部门应该积极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在法律层面上保障农民工在城市中享受基本权益,并提供更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
其次,在劳动力市场上应加强监管力度,打击对农民工的歧视和剥削。
相关部门可以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管,制定更加严格的劳动法规,保护农民工的劳动权益。
此外,还可以加强对农民工技能培训和教育的投入,提升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解决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
媒体可以加大对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的曝光力度,引起社会关注和舆论压力。
企业应该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提供更多机会和平等待遇给予农民工。
农民工社会歧视现象分析论文
一、农民工的社会歧视现状调查所谓歧视,就是不以能力、贡献、合作等为依据,而以诸如身份、性别、种族或社会经济资源拥有状况为依据,对社会成员进行“有所区别的对待〞,以实现“不合理〞的目的,其结果是对某些社会群体、某些社会成员形成一种剥夺,造成一种不公正的社会现象。
社会歧视是社会上的某一群体或社会上人们所共有的针对某一弱势群体的不公平、否定性和排斥性的社会行为或制度安排。
农民工没有城市居民的合法身份,在城市中社会地位低下,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没有固定住所,缺少在工业化城市里生存和发展的知识和技能,只能从事城市里地简单体力劳动或者从事非法状态地工作。
他们作为弱势群体在未能融入城市主流社会之前只能以都市“边缘人〞方式存在。
目前,农民工社会歧视现状调查存在如下几个方面:1、农民工的生存现状调查。
在调查中发现,违反劳动法规,侵犯职工权益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企事业单位在用工的时候不缴各类保险基金,也不给农民工节假日。
劳动条件及工作环境差,安全生产缺乏防范措施,劳保福利待遇差,生老病死保障少等等问题也不同程度存在。
我国大量农民工的涌入给城市道路交通、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和巨大的冲击。
2、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调查。
各类社会保险缺位,劳动法和合同法不健全。
面对农民工对工伤、医疗保障的迫切需求,政府也并非完全无所作为。
这几年,全国各地对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也在进行积极探索。
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大中城市都先后制定了农民工参保办法,各地做法各有特色,最大问题是效果难如人意。
农民工社会保障推进艰难,除了企业主逃避责任之外,关键原因是法律不健全。
3、农民工的子女教育调查。
农民工子女既不同于农村的伙伴,又不同于城市的孩子。
经济收入的悬殊、文化背景的差异,都具体体现在每一个孩子身上。
尽管受到城市的接纳和关注,尽管能坐在教室里,但农民工子女受到什么样的教育,他们能否身心健康地成长,这个问题还没有被足够重视。
二、农民工的社会歧视原因农民工在进入城市之前,一般都怀着对城市的向往之情,他们羡慕城市的繁华与热闹,羡慕城里人的生活。
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研究
2 非 正 式 制 度 歧视 、
过各种 方式寻 求政府的保护。由于城市政府受到本地居 民要求就业保 护的压力 , 出台了一 系列保护本地居民就业 , 排斥外地劳动力的政策。
2、 府 职 能 缺位 政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二元经济 , 以及制度安 排对二元经济的强化 ,
一
培训的统一规划与管理之中。同时由于农民工就业具有灵活性大和职业 转换快的特点 , 用人单位对农 民工培训I 动力不足 , 投入也不够。
5 职 业歧 视 、
、
农 民 工歧 视 的现 状
1 户籍制度 下的“身份歧视” 、 ,
在劳动力市场上 , 某些劳动力 即使有能 力完全 胜任工作 而因 非经 身份是 特定社会结构模式 中所占据 的一个位 置 , 是地位 的不 同表 述。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 , 把农业人 口和非农业 人 口确 定为农村 居 济的个体 特征和其他因素而被 限制或 禁止 进入某 些行业 , 或者被 排挤
使城乡经济差距扩散至其它领域 , 导致城乡全方位 的不平 衡 , 最终在文
吸收农村劳动力并非当地政府 的 目标 , 政府部 门严重 忽视农 民工
化上产生城市人对 农村人 的歧视 。这种非正式制度与 正式制度遥相呼 的利益保障 , 民工利益受到侵犯时 , 当农 各级政府管理部 门经 常相互推 应, 使农村劳动力在 向城市 的转移过程中受到正式制度 阻碍的同时 , 也 诿 , 相反 , 工商、 税务 、 治安管理 人员对农 民工的查 抄、 款却是经 常性 罚 受到城市居民心理上的排斥。从 某种 程度来讲 , 它是正 式制度 的催化 的。可以说政府 的政策导 向在 一定程 度上更有利 于保护 市民 的利 益 、 剂, 放大了正式制度 的作用 , 加剧 了正 式制度对 城乡 劳动 力市场 的分 雇主的利 益而不是农民工的利益。这就加剧 了农民工与主体社 会的分 割, 并使这种 制度在 情感上合理化 , 不仅使城市居 民对这种歧 视心安理 离 , 也间接切 断了农 民工的政治参与。 得, 也使农村居民顺从 天命 , 自己的弱势 地位为 情理之 中。 因此 , 视 非 3 教育资源分配不公 、 正式制度歧视使城 乡劳动力市 场分 割成为一种 合情合 理 ” 的社 会存
试论农民工就业歧视产生的根源及消除策略
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定义
农民工就业歧视的表现形式
许多企业在招聘时明确要求“非农民工”、“本地户口”等条件,将农民工排斥在就业市场之外。
招聘信息歧视
一些企业以农民工的户籍身份、社会地位为借口,给予他们较低的工资待遇,甚至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影响农民工的全面发展
农民工就业歧视现象的存在,加剧了城乡之间、不同社会地位群体之间的不平等,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加剧社会不平等
农民工就业歧视现象的存在,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浪费了宝贵的人力资源,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03
农民工就业歧视产生的根源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分析法、实证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等多种方法,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结合实地调查和案例研究,深入探讨农民工就业歧视产生的根源及消除策略。
研究目的和方法
02
农民工就业歧视现象概述
农民工就业歧视是指基于农民工的户籍身份、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等因素,在就业市场上遭受的不公平对待和限制,使其无法与其他群体平等地获取就业机会和待遇。
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对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不仅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进程,还能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以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研究背景和意义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农民工就业歧视产生的根源,提出相应的消除策略,以推动农民工平等就业权利的实现,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企业社会责任缺失
一些企业用工管理不规范,对农民工权益保障不足,也可能导致就业歧视的发生。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转型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转型研究:一个文献综述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民工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尤其是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转型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本文将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转型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能够为解决农民工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定义和特点新生代农民工是指20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期出生的,具有高中以上学历,从农村走向城市寻求就业机会的年轻人。
他们与传统的农民工相比,具有更高的文化素养和城市适应能力,更加追求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现状1.城市化进程加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吸引了大量新生代农民工涌入城市就业。
这一过程既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使得他们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竞争。
2.教育背景影响相比于传统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背景更加丰富,这为他们在城市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由于教育和专业技能与城市岗位要求不符,导致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障碍。
3.就业稳定性较低由于城市就业市场的不稳定性,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较低,面临着频繁跳槽和收入不稳定的问题。
这种情况使得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1.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在面对城市就业市场的竞争时,新生代农民工需要通过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来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指导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就业环境。
2.创业和自主就业除了传统的就业途径,新生代农民工还可以选择创业和自主就业作为就业转型的路径。
政府可以通过创业培训和政策扶持来鼓励他们创业,从而实现自身发展和就业转型。
3.城乡融合发展为了促进农民工就业转型,城乡融合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路径。
通过推动城乡一体化和发展农村经济,可以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从而促进他们的就业转型。
1.促进经济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转型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还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升级。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转型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转型研究:一个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转型进行了文献综述。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在详细探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现状、就业转型路径、影响因素、政策影响以及对策措施。
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转型的挑战,展望未来发展,并总结了研究的启示。
通过文献综述,为了解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转型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转型、文献综述、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就业现状、就业转型路径、影响因素、政策影响、对策措施、挑战、展望、启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城乡发展的不断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群体。
这一群体的崛起不仅对中国的劳动力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支撑。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就业转型的艰难问题。
他们需要通过不断提升自身技能和转变职业方向来适应市场需求,实现自身的职业发展和生活改善。
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既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政府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
深入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转型问题,探讨其现状、影响因素、转型路径及对策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只有通过全面系统地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现状及相关问题,才能为未来的政策制定和社会实践提供有效的参考,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转型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1.2 研究意义农民工作为中国特殊的劳动力群体,在国家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就业转型问题备受关注。
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转型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国农村劳动力市场的状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变,农村劳动力市场呈现出新的特点和问题。
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现状和转型路径,有助于把握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趋势。
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转型也有助于关注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4400字】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外研究现状(1)农民工问题研究。
美国作家Carolyn A Martin(1993)将“Y一代”定义为80年代生人。
Tulgan 和Martin(2001)则在此基础上,针对Y一代各方面情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Y一代最突出的特点即其受教育程度与老一代人相比,明显较高,并且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知识吸纳能力都相对更强[1]。
Suqiong Chen(2014)认为第一代农民工更喜欢选择县外和省内的流动类型;新生代农民工大多选择成为技术工人;与第一代农村劳动力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汇款量较少,工资大部分用于自己在城市的消费[2]。
Deng(2018)借鉴社会资本理论、社会交换视角和组织支持理论,提出利用“家庭性”提升员工的组织承诺。
认为家族企业可以通过将这种家族性嵌入其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来获得比较优势。
报告总结说,体面的工作条件、职业发展和将员工融入一个大社区的企业文化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具有巨大的吸引力[3]。
Liang Zhuoxin(2013)期待通过加快改革开放进程,推进城镇化,从而道道转变经济发展的效果,而想要达到这一效果必然要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相关概念展开研究,并且,他认为,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激励对策是解决问题的首要保障[4]。
Yanling Cao(2018)对农民工职业教育现状进行调查。
发现他们的教育是有帮助的,主要是在就业,工作和方法的指导和进修组织的雇主。
揭示了培训时间短、培训自付费用高、培训理论性差、缺乏领导的支持等问题。
我们发现,职业发展受到政府、用人单位、培训机构和劳动者自身等因素的影响[5]。
Yeyun Liu,Meixuan Li(2013)认为应当将关注的重心放在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层面[6]。
Qingxiu Peng,Chaojie Zhao(2013)认为加快新生代农民工的激励保障措施将能对农民工的心理满意度起到正面的影响作用[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 社保论坛
农 民工就 业歧颍 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华 珩 晖
( 南京师范大学金 陵女子 学院, 江苏 南京
摘
2 1 0 0 9 7)
要: 农 民工现 象是 中国农 村剩 余 劳动 力转 移 时所特 有 的现 象 , 中 国的工 业化 、 城 市化进 程 离不开 农 民工群体 的 辛 勤付 出 , 但农 民
农民工 。 农 民工是指户籍在农村 , 但在城市非农产业就业并以工资
从广 义上看 , 就业 待遇不 应 只包括工 资待 遇还应 该包 括工作 条
为主要收入来源的雇佣劳动者 。 他们具有双重社会身份 就职业身 件和职业培训 。 因而 , 农 民工的就业待遇歧视也应包括工作条件歧
份来说 , 农民工是工人 , 而就社会身份来说 , 农民工仍然是农民。
一
倾 向 于将再 就业补 助经 费用 于城市 就业 困难人员 。 培训 机构 是就业 培 训 的重 载体 , 大 量 的职业培 训机 构集 中在大 中城市 以面向城市
劳动力 和城 市就业 困难 人员为 主 , 面向农村 劳动 力开展 职业 培训 的 对农 民工 就 业歧 视 的表 现 是 多样 的 , 笔 者 经 过整 理 文 献 发 现 机 构很少 , 农 民很 难享受到与城 市劳动力 同等 的就 业培训机会 。 农 民工就 业 歧视 从 其对 农 民工 群体 歧 视 的领 域可 以分 为 就业 机 会 社 会 对 农 民工 群 体 存 在较 为严 重 的就 业 保 障歧 视 。 毕霞 , 魏 丛东指出 , 就业 保 障 歧视 是 指农 民工 与企 业 之 间 的劳动 关 系 缺乏 从就业机会歧视 的角度看 , 一方面城市对农民工有严格的职 法律保障 , 大多数农 民工不能与城市劳动力享有平等的社会保障 , 业 限制 , 有 些 地 方 的地 方 法 令 中甚 至 明文 写到 一 些 职业 不 对农 民 以及针 对农 民工 的就业 服务 歧视 。 一方面, 许 多农 民工未 与企 业签 工开 放 。 程蹊 、 尹宁波指出 , 一些 地 方 政府 通 过 城 市 劳 动力 市场 准 订劳动合 同。 为 了降低劳动成本 、 逃避责任 , 企业不愿意与农 民工 入 门槛 和 相关 政 策 直接 剥 夺 了农 民工 的平 等就 业 权 利 , 控 制农 民 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 把农民工作为廉价的临时工使用 。 虽然现行 工进 城就 业 总量 、 限制 职业 和 工种 , 将农 民工 限制 在较 城 市 主流 劳 《 劳动合 同法 》 规定用人单位未在“ 自用工之 日起一个月 内订立书 动 力 市场 而 言 的“ 次属” 劳动 力 市场 。“ 次属 ” 劳 动力 市 场具 有 收入 面 劳 动合 同” 的“ 应 当向劳 动 者 每月 支 付二 倍 的工 资 … ‘ 用人 单 位 型歧 视 、 就业 待遇 型歧 视 、 就业 保 障型 歧视 。
视、 工 资歧视 以及 职业 培训歧视 。 从 工作条 件而 言 , 农 民工更 多从 事
与 农 民工 对 我 国经 济社 会 做 出 的 巨大 贡 献相 E 农 民工 受 我 “ 脏、 苦、 差” 的职业 , 工 作环境 恶劣 、 超 时劳动 。 从 工资角度 而言 , 袁 国 国社 会 历 史 条 件 的影 响 在就 业 上 却 遭 到诸 多 歧视 , 影 响社 会 稳 定 敏, 曹信邦认为, 农民工就业待遇歧视是指他们被迫接受与城市劳动 与 团结 , 不 利 于 和 谐社 会 的建设 。 这 引起 了政 府 的高 度 重视 , 也 引 力同工不 同酬 的待 遇。 从职业 培训角度 而言 , 中央 财政下拨 到各地用 发 学界 的广 泛讨 论 , 本 文 旨在 对 现 阶段 农 民工 就 业 歧 视 问题 研 究 于免 费就业 服务 和培训 的再就 业补 助经 费数额 巨大 , 但 各地 政府更 进行 梳理 , 并 进行 简要 的评述 与未 来在 此 研究 领域 的展 望 。
工群 体在 就 业领 域却 遭 到 种种 歧视 。 近年来, 学 者们在 此 领域 研 究 成果 显著 。 基 于此 , 对 农 民工歧 视 问题 的研 究进 行梳 理 、 归纳 总结 出农 民工歧 视 现 象的表 现 形式 、 原 因、 经济社 会 效应 , 并 对农 民工 就 业歧视 的研 究做 了简要 的评 述和展 望 。
一
动 力有 着 不 同 的搜寻 成本 。 与城 市 劳动 者相 比 , 农 民工 主要 依靠 非 强 。 未 签约 劳动 合 同意 味着 在发 生劳 动纠 纷 的时候 缺 乏法 律依 据 , 正式渠道获得就业信息 , 其中主要依靠 自己身体力行或者利用人 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难 以得到保障。 另一方面, 现行社会保险体系未 际社 交 网络 寻 找 工作 机 会 , 通 过 政府 等正 式 渠 道 获得 就 业 信息 和 很好接纳农民工群体 , 只有较少的农民工被纳入到社会保障范畴。 机 会 的 比例很 少 。 对 于劳 动力 市 场信 息 的掌 握 的片 面化 、 滞 后性 导 究 其原 因 , 鲁 建 彪认 为 有 以下 几 点 。 第一, 就业 状 态 的不 稳定 性 导 致 农 民工 外 出就业 的盲 目性 和不 确 定 性 , 农 民 工需 要 为 此 承担 较 致农 民工参 保 困难 。 第二 , 农 民工 、 用 人单 位 、 地 方政 府 三方 均对 社 多 的货 币 成本 和机 会 成本 。 第二 , 农 民工 与城 市 劳动 力 群体 的劳 动 会保 障 有抵 触情 绪 。 农 民对现 行社 会保 障制 度缺 乏信 任 , 担 心 自己 力 市场 进 入成 本 不 同 。 农 民工 离 开农 村进 入 城 市劳 动力 市场 业 , 仍 能 否 能与 城 市职 工 一样 享 受 各类 社会 保 障 。 有 些用 人 单 位为 追 求 需 要 经历 较 为 繁琐 的行 政 手续 , 如计 生 证 、 待业证 、 暂 住 证 等相 关 利 润 , 千 方 百计减 少 人工 成本 。 为 避免 单位 负担 过重 以影 响企 业 的 证件 的办理 。 与此 相反 城 市劳 动力 就业 的行政 手 续 简便 许多 , 只 需 市 场竞 争 力 和经 济效 益 , 企 业 一般 会 逃 避对 农 民工社保 费用 的缴
关键 词 : 农 民工 ; 就业 歧视 ; 劳动 力市场
在世界范围内, 随着 工 业 化 、 城 市 化 的进 程 , 农 村 剩余 劳动 力 持 身份 证 到 劳动 部 门办 理 即可 。 冗 余 的行 政 手 续 和相 关 费用 增 加 的迁 移是 世界 各 国的共 同现 象 。 但 由于 中国特殊 的社 会政 治经 济环 了 民工 的劳 动力 市场 进入 成本 。 同时 , 农 民工在 外打 工 时常 常会 出 境, 中 国农 村 剩余 劳动力 迁移 时形 成 了极 具 中 国特色 的劳 动力群 体 现孤 独无 助 、 思 念亲 人等 感受 , 这无 疑增 加 了农 民工 的心 理成本 。
、
农 民工就业歧视 的表现
低、 工作环境差、 福利待遇低等特征 , 农 民工只能在 “ 次属 ” 劳动力
自用 工 之 日起满 一 年 不 与劳 动者 订 立 书面 劳 动合 同的 , 视 为用 人 市场 中从事一些城市劳动力不愿意从事的“ 脏、 苦、 差” 的职业。 另 单 位与 劳动 者 已订 立无 固定 期 限劳 动合 同” , 但 大 量农 民工 自身法 方面 , 农 民工需要承担较高的就业成本 。 首先 , 农 民工与城市劳 律意识 和自身权益保护意识淡薄 , 与企业签订劳动合 同的意识不